农村义务教育现状汇总十篇

时间:2023-05-17 15:45:1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农村义务教育现状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农村义务教育现状

篇(1)

作者简介孔丽苏(1984—),女,宜宾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教育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和基础教育。(四川宜宾 644000)

基金项目:本文为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中心2012年青年项目《四川革命老区农村义务教育十年研究》(项目编号:SLQ2012C-10)研究成果之一。

农村义务教育在四川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作用。四川革命老区涉及17个市(州)的81个县(市、区),占全省的52.47%,其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直接影响到全省农村义务教育的水平和质量,因此认真搞好农村义务教育,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是革命老区乃至整个四川省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

一、四川革命老区农村义务教育现状

自2001年我国如期实现“两基”战略目标以来,四川革命老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2010年,老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1%,比2005年提高0.4个百分点,共有小学4263所,普通中学2274所,小学专任教师14.34万人,普通中学专任教师12.86万人;”1由此可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四川革命老区农村义务教育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然相比省内平均水平,①革命老区显然还处于低位,有待进一步提高。

从教育质量和效益来看,虽然近年来有所发展,但革命老区素质教育普遍还处于起步阶段。应试教育始终占据统治地位,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为应试而教、学生为应试而学。许多音、体、美教师都是兼职,自身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也无法给予学生相应的高水平教育;加之素质教育本身相应的体制机制不够完善,使得革命老区素质教育大多时候处于“放羊”状态;从教育经费投入水平来看,相比之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短缺严重,依然是制约革命老区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大问题。尽管每年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经费都有所增加,但还是无法满足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需要。公用经费严重短缺,许多农村中小学甚至无力支付教师到县城参加培训的费用;从生均拥有的教育资源看,革命老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资源配置率还很低,办学条件严重不足。一些学校甚至连最基本的音、体、美教学设施都难以配备,无法保证教学任务的正常完成;从师资力量来看,革命老区农村义务教育师资队伍基本现状十分堪忧。由于革命老区农村普遍偏僻、落后,环境较差,教师队伍存在总体年龄偏高、教育观念陈旧、知识结构老化、生师比偏高等问题,难以保障教育质量。

二、四川革命老区农村义务教育滞后原因分析

教育是具有正外部性的公共产品,其发展的水平如何以及如何发展主要受公共选择的影响,受一定社会的教育制度和经济制度的影响。这就意味着四川革命老区农村义务教育滞后的原因不仅有经济上的,还存在观念上的和制度上的诸多因素。

(一)经济原因:经济发展滞后,贫困人口众多

四川革命老区由于历史与地理原因,大多分布在深山区、边远山区、高原牧区和地方病多发区,近半数的农村贫困人口都集中在这些地区,基础设施薄弱、生态环境恶劣、土地贫瘠、交通不畅等诸多因素,导致经济发展受阻,贫困落后状况难以改善,严重滞后于其他地区。

这些客观因素不仅使得留住人才面临很大的困难,还大大限制了资金、人才、项目等的引进,造成自我发展更新能力不足,无法顺利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这也是教学设施设备和师资队伍建设长期得不到改善的重要原因。

(二)观念原因:家庭教育观念落后,与学校教育脱节

四川革命老区一方面平均受教育程度低,文盲半文盲发生率达20%以上;另一方面是留守儿童聚居地区,大部分家庭的青壮年为养家都出外打工挣钱,老人和小孩留守家中“隔代监护”。这样的状况使得革命老区农村家庭教育观念落后甚至缺失,与学校教育脱节,不利于革命老区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

(三)制度原因:农村义务教育相关体制机制缺失

由于义务教育投入法的缺失,政府责任重心明显出现过分下移的迹象,导致国家和省虽然大力支持革命老区发展,但城乡差距使得农村义务教育生均经费投入始终不足,不能及时更新教育设施设备,教师待遇得不到改善,延缓了农村义务教育的快速发展进程。

三、对策和建议

四川革命老区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和特殊意义。促进革命老区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并以此推进省域范围内义务教育的高水平均衡发展,既是社会公平的重要领域,又是教育发展的本质要求,也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

(一)改变观念,政府责任重心适度上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一2020年》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并指出“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教育公平的主要责任在政府,全社会要共同促进教育公平”。2从国家层面明确提出政府是举办义务教育的“第一责任人”,但责任“重心”低,主要在县、乡基层政府。这对于革命老区这种县、乡经济基础薄弱、环境恶劣的不利地区来讲,往往是财力不足、不堪重负甚至是负债累累。这种条件下实现的农村义务教育只能表示农村孩子有书可读,与城市优质义务教育相比,根本不能同日而语。城乡差距、区域间的落差大,严重影响教育均衡发展。

因此,要发展好革命老区农村义务教育,需要中央至省政府统筹协调解决四川革命老区农村义务教育“短板”问题,转变观念,树立教育公平理念、教育民生理念,将革命老区农村义务教育发展问题提升到全国性、全民公共性产品的层面上,政府责任重心适度上移,不仅从县、乡政府落实,更从四川省政府、中央政府高层调配资源,从政策、资金、制度上给予实质性的支持扶助,推进革命老区农村义务教育跟上省内其他地区发展步伐,实现城乡、区域间均衡发展。

(二)加强立法,规范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机制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一2020年》的指导下,尽快建立《义务教育投入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及与之相匹配的监督体制,依托法律来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责任,规范革命老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与保障机制。

就全国范围而言,应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环境、自我发展能力等实际状况,制定相应的中央、地方(省)、县、乡镇各级政府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比例,同时加大中央级省级政府财政转移支付比例,形成中央、省、县、乡各级政府按比例分担,保障农村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以法律形式明确各级政府在农村义务教育中的法律责任和义务,建立相应的问责机制,对各种违法行为要有相应的惩罚措施,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

就四川省而言,从现在开始就应该对革命老区深入调查研究,根据实际农村义务教育成本和财政收支情况,设立革命老区农村义务教育专项资金,明确资金的投入、申报、审批程序、使用效益等,专款专用,切实用到革命老区农村义务教育各项资源优化配置上,促进其持续健康发展。

(三)加强宣传,构建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由于历史、经济、社会环境等各种因素,革命老区农村家庭一方面父母长期在外形成家庭教育空白,另一方面主要留守监护人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无法给予良好的家庭教育,导致革命老区农村家庭教育的状况始终处于落后甚至缺失状态,成为城乡差距的一大特征。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在孩子的全面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良好的家庭教育促进学校教育的发展,反之,则阻碍学校教育。因此,革命老区农村义务教育要发展,需要政府、学校联合相关的社工组织,通过宣讲、社工活动、媒体等各种途径,加强宣传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让农村家庭真正意识到家庭教育在孩子身心健康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和意义,与学校教育配合起来共同促进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

(四)创新管理,提高农村师资队伍素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建设一支数量适中、质量较高、思想稳定的教师队伍对革命老区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十分重要。在吸引和留住优秀教师方面,国家政策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继续执行“特岗教师计划”,加大“支教”、“支边”力度的同时,也应该制定相应的持续的、灵活的优惠政策和保障机制,鼓励教师长期留在农村任教。切实落实革命老区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的工资待遇、住房问题,以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

在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素质方面,学校应为教师提供尽可能多的进修机会,鼓励和支持农村教师在职进修,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同时强化城乡交流,定期安排城镇优秀教师到革命老区农村任教,并有计划地安排农村有潜力的教师到城镇学校交流,在教学实践中学习进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还应设立专款用于农村义务教育教师培训,确保培训工作落到实处。要特别重视发挥乡镇重点中小学的带动作用,鼓励并支持乡镇重点中小学牵头同年级、同学科的农村义务教育教师定期集体备课、集体研讨交流,还可采用在县城范围内几个乡镇一片,定期开展教学研究和培训活动,由县教研室直接管理,既保证教研和培训质量,又使多数教师能就近参加。3

注释:

①据2012年四川省教育事业基本情况数据显示,全省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9.53%。

参考文献

篇(2)

作为具有9亿人口的农村,基础教育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未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以往的义务教育都不是真正完全免费的全民义务教育。20__年苏州市和北京市都宣布:从20__年开始,将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全免费义务教育。这似乎昭示着,全国在“十一五”期间全部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已经拉开序幕,农村的义务教育即将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正确认识和研究农村义务教育政策落实的现状和问题,探索农村未来教育的发展前景,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无疑是一项重要和紧迫的任务。

一、当前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自1986年国家义务教育法出台以来,农村教育状况得到了很大改善,但存在的问题依然很严峻。20__年,中央党校组织的“中国农村九年义务教育调查课题组”先后奔赴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调查。发现我国农村地区中小学生的辍学率出现了较大反弹,并不是20__年统计所说的小学和中学入学率分别达到了98.6%和90%,辍学率远远高于普九所规定的3%,在很多地方达到了6%以上,一些农村学校不惜采取造假的办法来完成“普九”任务,目前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

(一)由于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农村义务教育环境与城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

由于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农村财政紧张,各种经费特别是义务教育经费严重不足,从而导致农村学校的持续发展难以实现。农村学校的环境相当艰难。从硬件来看,农村学校教学和办公环境、教学仪器、试验设备、图书资料和城市相比有天壤之别,有些学校根本就没有看见过电脑,也没有图书室,有也只是聊胜于无。有些学校危改资金缺乏,潜在的安全危险仍然没有消除。以前分级办学,以村为单位负责,区县为辅;改革后农村以区县为主,上面的资金不能到位,农村的危房改造出现真空。比如说武汉市新洲区20__年11所学校有危房,撤掉了8所,按照规定,应该把撤了的还建,8所学校危房全部还建至少需要30万元,而上面的经费只有15万,实际上落实到位的只有3万,基本上都没有还建。目前在农村,一方面由于生源减少,主要来自于计划生育和外出打工,学校进行合并,有些学校没有学生,成了空的;另一方面,村里面因为普九的债务,又把学校固定资产作为偿还债务的重要资本,学校合并并未形成资源整合,达到改善学校环境的目的。很多学校的校舍年久失修,房屋漏水,卫生条件状况很差,现代化教育环境离他们还很遥远。在此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农村孩子,在文化素质、综合素质和心态等方面都严重滞后于城市,客观上造成城乡教育的不平等,加深城乡之间的隔阂,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社会安定。

(二)师资力量薄弱,教师待遇差,教育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由于农村老师的工资普遍比较低,因此一般大学毕业生都不愿意到农村去教书,所以农村中小学的教师整体素质比较低,但是同时人事制度和管理制度又严重制约着师资力量的调整。比如武汉新洲区的三店街,教师不是超编,而是缺编,50岁以上的老师比重偏大,因为学校工资低,优秀的老师和毕业生都不愿意去。一般说来,农村高级教师每个月工资才1000多元,一般的老师只有600多元,民办的代课老师只有200多元,有些教了30多年的民办老师只有300多元,这样还不如出去打工。尽管如此,很多想要进来的毕业生还进不来。一方面主要的骨干教师大量流失,尽量往城里调,另一方面,学校宁愿增加代课教师,因为一名公办教师的工资相当于五六名代课教师的报酬。在农村很多学校,没有体音美教师,老师往往是全才全职,什么课程都教,如此可想其教学质量,很多学生到了小学六年级还不如城里的二三年级的学生,连自己的姓名都拼写不出来。

(三)用于义务教育的财政经费吃紧,教育经费严重短缺

目前农村的义务教育的教育经费严重入不敷出。政府对教育的投入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目前大致徘徊在GDP的2.5—2.7之间,而教育法则规定政府应努力使教育投入达到GDP的4,教育经费的投入增加远远跟不上农村教育发展的需要,如果政府对此漠然,对应负义务举重若轻,则民间设置再多的这个工程那个工程,都近乎杯水车薪。

20__年第二轮农村税费改革彻底取消了农业税,也给农村义务教育投入

体制带来了极大的影响。税费改革前,农村教师的工资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乡级财政拨款、农村教育费附加、从学生中收取的教育集资和中央专移支付;税费改革后,教育集资和教育附加被取消了,乡级政府和农村不再直接承担义务教育的财政责任,其经费基木上全落在县级政府身上,而大多数县财政较为紧张,基本上为吃饭财政。这使部分财力落弱的县不堪重负,于是出现了教师工资难以兑现、教育负债偿还无期、学校正常运转困难等问题。在缺乏国家财政拨款大力支持的前提下,农村教育部门由于财政困难,不得不把增收超过学费的杂费变成最主要的经济来源,来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尽管农村中小学校教师的工资发放已基本有了保障,但是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和修缮投资经费不能得到落实,学校公用经费运转困难重重;有部分学校欠债问题久拖不决,利上加利,学校已不堪重负。比如武汉市新洲区的58所小学,1998年因此拖欠教师工资68.5万元,1999年拖欠工资29万(一次性奖励工资),20__年是15万,20__年是106.5万,20__年是58.5万(包括一次性奖励工资、班主任津贴、教师药费、“三伏津贴”),共计287.5万元。为了学校的发展和老师的福利,学校就想办法变相从学生那里收取各种费用。(四)义务教育课程设置的滞后性

实施义务教育的过程是一个相当长的错综复杂的改革过程,其中的改造教育思想、重新设计课程、制定评价标准、改革教学活动等都需要有专门的研究。

从目前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农村主要还是在追求“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阻碍着课程改革。同时,课程改革总是受到具有守旧思想的教师、学校和家长的强烈反对,因此改革总是迟缓的。长期以来,农村教育“克隆”城市普通教育的模式,即除了不断升入高一级的学校外,再没有其他的功能。农村与城市采取相同的教材、教法、进度,这与农村的实际情况相距甚远,由于在学校硬件、师资水平和资讯等方面的天然劣势,根本不可能都去上大学。绝大多数的农村学生,只能成为极少数尖子生的陪衬,成为这种教育体制和目标的牺牲品。他们中的大多数,苦读八年(小学五年,初中三年)只能回乡务农,因为缺乏生活技能,进城打工没门,搞二三产业无路,只好在家里闲着,面临“升学无望、就业无门、致富无术”的尴尬处境,农民感受不到教育的经济效益。但是同时,乡镇企业面临缺乏大量的初、中级技术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和有一定技术基础的工人的尴尬局面。

(五)学生辍学较多,读书无用论出现回潮

一方面受传统愚昧思想的影响认为读书无用而排斥教育,一些贫困地区地理位置僻远,与外界社会联系甚少,世代相传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依然盛行。不少人思想观念陈腐,认为孩子在家劳动是天经地义之事,而送孩子(尤其是女孩)上学是一大损失;另一方面又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在大学生就业整体不乐观的大背景下,那些背负着很大债务学习的农村孩子,一旦毕业无法就业,相对而言对于他们较高的教育风险投资就得不到回报,而农村义务教育的出口又被堵死或者不畅,即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出口有限和职业教育极不发达,导致学了知识在农村基本没有什么用处,使得农村“读书无用论”重新回潮,尤其是那些家庭比较困难而成绩又不好的孩子,受家庭财力的制约,对教育的需求也很微弱,很多小学都没有毕业。

(六)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的深入开展和人员流动的加强,农村的生源数量在不断下降,产生了一系列的新问题。主要表现在:(1)由于生源不断减少,人口分散,有些地区非常偏僻,学校进行合并后,学校不能相对集中,无法达到规模效益。加上交通等条件的限制,贫困地区“一师一校”、“小学三年级以前教学班”或“复式教学班”屡见不鲜,使教学质量难以提高,比如说武汉市江夏区的青山岛小学,处在梁子湖上的小岛上,几个年级就2个老师,代所有的班级,所有的课程,这样的教学效果令人堪忧。(2)农村流动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也处于尴尬的境地。据推算,全国约有200万流动人口的子女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确保他们享受义务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然而,由于流动人口的特殊性以及各项配套措施尚不完善,又受到政策、经费管理困难等多方面的限制,他们的教育也常常是名存实无。

二、多方面的因素导致了农村义务教育问题的产生

(一)农村经济发展落后是农村义务教育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

中国这几十年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以牺牲农业和农民的利益为代价的。长期以来工农业之间的“剪刀叉”严重制约了农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成为影响农业效益和农民富裕的主要制度性因素。由于农业发展缓慢,农民社会地位低下,农村教育自然也处于弱势的地位。

实行市场经济以来,稍微有头脑和能力的农民又都去打工,农村基本上是老弱病残和文化素质不高的村民留下来,这样的结果只能是导致农村积贫积弱的恶性循环。虽然打工者可以赚些钱回到农村来补贴,但是他们给城市所作的贡献更大,进一步拉大了工农业之间的差距。农村的发展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和政策扶持的力度。发达国家一般是在工业化10年左右就已经开始反哺农业,我国已经进行了20多年,反哺农业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了。当然国家这几年对于“三农”的问题已经开始高度重视了。

(二)农村教育目标错位,升学教育、离农教育占据了主导地位

现行农村教育的最大问题,是教育目标的错位。长期以来,农村教育“克隆”城市普通教育的模式,这与农村的实际情况相距甚远,在国家实行高校全国统一招生考试制度下,由于在学校硬件、师资水平和资讯等方面的天然劣势,农村大学入学率,只有城市学生的十几分之一乃至几十分之一。绝大多数的农村学生,苦读八年(小学五年,初中三年)只能回乡务农,因为缺乏生活技能,进城打工没门,搞二三产业无路,只好在家里闲着。毕业后的农村青年不能很快融入当地的经济活动,造成农村劳动力的巨大浪费和盲目流动。

同时教育支出是农民最大的负担,很多家庭为此负债累累,陷入恶性循环。农村教育的办学方向不改变,这一现状也很难改变。但农村职业学校和继续教育受体制和农村产业化还不发达等多重条件的影响,还没有发展起来,导致“有校无生”的状况。

(三)财政体制、教育体制的改革,造成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不足

县、乡财政难以承担两次税费改革后的财政责任。长期以来,国家财政只负担城市义务教育经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主要由农村、农民自己负担。义务教育投资体制改革后,60左右的县级财政无力保证义务教育支出,农民的教育负担仍然很重,教育质量难以保证。

税费改革后,取消了农村教育附加费和大部分教育集资,使得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大为缩减。在农村地区,教育费附加是补充教师工资不足部分的主要来源,农村教育集资则是改善校舍和办学条件的主要经费来源。国家对于义务教育大概是承担9%,省里面承担13%,大头由县里承担。教育经

费几乎要占去县财政经费的半壁江山,还有公务员工资等很多事务需要完成,县财政就经常克扣其他的教育经费来维持县财政的正常运转。由于税费改革造成的经费缺口,只靠地方财政是根本无法填补的,学校公办、民办教师的津贴费和代课教师的工资没有了来源,只好纷纷外出打工。城乡之间同等教师工资差距一般是在一倍以上,按照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必然是使得好的资源流向城市,进而造成了城市越来越发展、农村越来越困难的马太效应,陷入了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恶性循环。(四)社会、家庭、家长和其他因素的影响

教育产业化改革后,每年有大量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最现实的结果就是很多农民不愿意承担这种高昂的教育风险投资,读书无用论开始上升。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乡镇企业调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升、农业劳动力过剩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家庭收入增长甚少,甚至相对还在下降。家庭收入的减少直接影响农村学生的求学积极性。很多特困户、贫困户家庭辍学的原因就在于此。加上农村很多地区观念陈旧,家长文化水平低,没有法制观念,认为孩子上不上学是自己的私事,不知道送适龄子女读书是家长法定的义务。而某些家长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让学生辍学早点赚钱,也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

三、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持续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是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的关键

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的关键是要发展经济。政府要转变解决农民、农村问题的指导思想,制定各项有利于农村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制度,让农民有其利、有其权、有其教。要废除一切与民夺利的政策,建立支持和保护农民、农业的法律政策体系,通过补农、助农、护农,让农民拥有财富,享受不断提高的现代物质文化生活,保持发展经济的活力。要提高农村的社会地位,这既要清除来自社会的障碍,又要清除农民自身的障碍,培养农民维权、用权的权力观。要提高农民自身素质,增强农民自身发展经济的能力。要改革城乡失衡的教育制度,教育投入要向农村有所倾斜。

(二)深化农村教育改革是推动农村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

深化农村教育改革,是推动农村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它与农村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20__年总理提出了深化农村教育改革的途径:一要推进教学改革。农村中小学在实现国家规定的基础教育基本要求时,要紧密联系农村实际,突出农村特色。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成人教育以农民技能培训为重点,两者都要实行多样、灵活、开放的办学模式和培训方式,切实培养能真正服务于农村的各类人才,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要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二要推进办学体制改革。在我国广大农村,教育资源不足同农民群众教育需求日益增长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并将长期存在。各级政府要加大投入,积极发展公办教育,同时要鼓励和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办学。办好农村义务教育,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农村高中阶段教育和幼儿教育,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资金,努力形成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学格局。三是推进农村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办好农村学校,关键是要有好校长、好教师。要采取有效政策措施,吸引优秀人才到西部任教,鼓励城镇教师到乡村任教,通过定向招生等方式培养乡村教师,切实解决“老少边穷”地区乡村学校缺少合格教师和骨干教师不稳定的问题。四是推进“农科教结合”和“三教统筹”的综合改革。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教育等部门的合作机制,有效统筹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资源,构建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农村教育培训网络和科技推广网络。要彻底转变鄙薄职业教育的传统观念,使农村职业教育在今后几年有一个较大发展。

(三)要建立部分城市教育资源为农村服务的体制

总理在很多场合强调了城市教育资源要为农村服务的问题。目前农村经济还不发达,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因此还没有出现象沿海和国外高度重视农村教育的情况。在这样的条件下,需要政府加以政策的引导,需要先发展起来的城市教育资源来带动农村的发展。

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城市教育资源的优势,更积极、更有效地为农村和农民提供服务,特别是要向他们培养输送合格教师。要扩大城市各类职业学校面向农村的招生,开展进城务工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一定要让进城务工农民的子女有书读、有学上,和城里孩子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发达地区城市应进一步做好对贫困地区教育的对口支援工作。

要广泛动员高校和科研所参与。对于农村的扶贫不能局限于项目和基础设施的建设,要逐渐转移到知识和技术的扶贫上来,由高校出技术,由农民出劳力,资金由几方共同投资解决,城市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通过参与农村教育改革,发挥自己的优势,使自己的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促进农村的现代化。同时高校要通过培养农村职业技术人员,通过农村职业学校逐渐形成规模和效益,把农村职业教育办起来,使得当地农民可以就在当地打工,促使当地企业和产业的发展。

要建立为农村经济和教育发展服务的科研体制,如建立农村教育研究所、农村科技推广培训中心、农村教育学院等。借鉴美国、日本、德国、韩国重视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农村教育的经验,加强对农村发展的政策、科技、信息等各方面的理论研究。

(四)加大宣传力度,强化执法主体地位,预防辍学率的上升

认真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强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执法主体地位。依法健全和完善义务教育入学通知书制度。每年开学前,地方政府必须向其辖区内的适龄儿童发放入学通知书,督促其监护人带领儿童按时到校报到入学,把好入学关,从源头上防止儿童辍学。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小学毕业升入初中应依法取消升学考试,让小学生上中学完全实现“直通车”。

要依法健全和完善学生辍学报告制度。每学期,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及相关部门要做好辍学情况统计,统计工作要真实、客观。一经发现在校生辍学,立即发出复学通知书,责令其复学。对16周岁内辍学而拒不复学的学生,可依据《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对其监护人采取行政措施,或依据《义务教育法》规定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参考文献

[1]《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与公正──教育部出台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指导意见》,

篇(3)

作为具有9亿人口的农村,基础教育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未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以往的义务教育都不是真正完全免费的全民义务教育。2005年,苏州市和北京市都宣布:从2006年开始,将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全免费义务教育。这似乎昭示着全国在“十一五”期间全部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已经拉开序幕,农村的义务教育即将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正确认识和研究农村义务教育政策落实的现状和问题,探索农村未来教育的发展前景,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无疑是一项重要和紧迫的任务。

一、当前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所面临的困难

自1986年国家义务教育法出台以来,农村教育状况得到了很大改善,但存在的问题依然很严峻。2004年,中央党校组织的“中国农村九年义务教育调查课题组”先后奔赴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调查。发现我国农村地区中小学生的辍学率出现了较大反弹,并不是2002年统计所说的小学和中学入学率分别达到了98.6%和90%,辍学率远远高于普九所规定的3%,在很多地方达到了6%以上,一些农村学校不惜采取造假的办法来完成“普九”任务,目前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

1.由于农村经济发展落后,教育教学资源严重短缺,农村义务教育环境与城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

由于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农村财政紧张,各种经费特别是义务教育经费严重不足,从而导致农村学校的持续发展难以实现。农村学校的环境相当艰难。从硬件来看,农村学校教学和办公环境、教学仪器、试验设备、图书资料和城市相比有天壤之别,有些学校根本就没有看见过电脑,也没有图书室,有也只是聊胜于无。有些学校危改资金缺乏,潜在的安全危险仍然没有消除。以前分级办学,以村为单位负责,区县为辅;改革后农村以区县为主,上面的资金不能到位,农村的危房改造出现真空。

2.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欠佳,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

由于农村学校地处边远山区,条件艰苦,尽管这几年毕业的大学生补充到教师的队伍里,但是还有一部分代课教师,所以农村中小学的教师整体素质不高,同时人事制度和管理制度又严重制约着师资力量的调整。一是年龄结构不合理。农村小学教师队伍老化,后继乏人情形日益严峻。据调查,超过40岁的老教师多达一半以上。二是学历水平较低。好多老教师是初中或高中毕业生,有的甚至只是完小毕业生,多年来只依据日常积累的教学经验在任教。可见学历提高任务仍需加强。三是专业教师不足。在城市,专业化教学是理所当然之事,或许不值一提,而在许多农村小学,专业教师却严重不足,像音乐、美术、劳动、自然教学大多是兼职的。四是教师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教师素质包括多个方面,如学历、职业道德、思想观念、教学质量、科研能力等。农村小学中专生在教师队伍中占了绝大多数,他们自身的知识结构很不完善,又因长期生活、学习、工作在乡村,教学中缺乏热情和竞争意识,信息闭塞,无法掌握先进的教学技术,几乎没有教学科研。教师素质偏低是农村教育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

二、改善义务教育持续发展的几点建议

1.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是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的关键

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的关键是要发展经济。政府要转变解决农民、农村问题的指导思想,制定各项有利于农村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制度,让农民有其利、有其权、有其教。通过补农、助农、护农,让农民拥有财富,享受不断提高的现代物质文化生活,保持发展经济的活力。要提高农村的社会地位,这既要清除来自社会的障碍,又要清除农民自身的障碍,培养农民维权、用权的权力观。要提高农民自身素质,增强农民自身发展经济的能力,要改革城乡失衡的教育制度,教育投入就要向农村有所倾斜。

2.深化农村教育改革是推动农村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

深化农村教育改革,是推动农村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它与农村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2003年总理提出了深化农村教育改革的途径:一要推进教学改革。农村中小学在实现国家规定的基础教育基本要求时,要紧密联系农村实际,突出农村特色。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成人教育以农民技能培训为重点,两者都要实行多样、灵活、开放的办学模式和培训方式,切实培养能真正服务于农村的各类人才,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二要推进办学体制改革。在我国广大农村,教育资源不足同农民群众教育需求日益增长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并将长期存在。各级政府要加大投入,积极发展公办教育,同时要鼓励和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办学。办好农村义务教育,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三是推进农村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办好农村学校,关键是要有好校长、好教师。要采取有效政策措施,吸引优秀人才到西部任教,鼓励城镇教师到乡村任教,通过定向招生等方式培养乡村教师,切实解决“老少边穷”地区乡村学校缺少合格教师和骨干教师不稳定的问题。四是推进“农科教结合”和“三教统筹”的综合改革。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教育等部门的合作机制,有效统筹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资源,构建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农村教育培训网络和科技推广网络。要彻底转变鄙薄职业教育的传统观念,使农村职业教育在今后几年有一个较大发展。

3.要建立部分城市教育资源为农村服务的体制

篇(4)

 

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义务教育关注的重点将逐步由数量向质量转变。提高教育质量已成为教育实践中的核心问题和教育研究的焦点问题。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办好农村学校,不断提高义务教育的质量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越来越多的教育专家、学者和教育工作者深刻地认识到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重要性,把它作为教育工作研究的重点,认为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已成为义务教育发展的关键。因而,在此阶段对农村义务教育质量进行研究是非常迫切和必要的。 

一、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现状 

1.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教育资源贫乏。 

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是目前农村教育最大的实际,也是最大的困难。通过观察发现,由于城乡差别、贫富差距,这些年农村的教育事业费用支出仍是远远低于城市教育事业费用支出。由于教育经费短缺,农村学校教学仪器、图书资料、体育设施、实验用品等都非常缺乏,甚至有的学校连教室都还是危房。试想,在这样一种条件下何谈提高教学质量。也可以说,正是教育经费投入方面的差距严重影响了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 

2.教学师资薄弱,制约教育质量。 

农村教师素质是制约农村教学质量的关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民办、代课教师支撑着农村基础教育。现任农村小学教师大多是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没有受过系统的教育和培训,较难胜任新时代的教学工作,严重影响教育质量。虽然随着高等师范院校的发展,大量的受过正规教育和培训的教师充实到农村学校的教师队伍中来,但总的来说比例还是过低,难以应付教学的需要。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的大量存在和公办专任教师的严重短缺从根本上制约了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的质量与健康发展。 

(2)青年骨干教师大量流失。由于农村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低,许多青年教师、骨干教师或是通过关系调到上一级学校,或是调离现有教育教学岗位,极大地削弱了农村师资力量。青年骨干教师的流失,不仅带走了宝贵的教育资源和教学经验,影响了当地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而且造成其他教师人心换散,严重影响教师队伍的稳定。 

(3)教师素质与能力水平偏低。我国农村小学相当一部分教师教育观念滞后、知识结构老化、教学方法陈旧,不能适应当前义务教育事业发展和教育质量提高的需求。近年虽然经过大规模的学历补偿教育和在职培训,教师的学历达标了,但实际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整体素质并没有得到同步提高,而且不少教师的职后学历教育与其所授科目不配套。 

3.新课程改革的“城市取向”并不适应农村小学。 

现行新课程改革主要以城市学生的学力为依据制定全国统一大纲、材和统一标准,有明显的“城市取向”,无视城市和农村、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儿童少年在教育环境、教育资源上的巨大差别。这无疑对农村和边远地区的学生是不适应的。加之农村学校课程观念落后,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无论是校长还是行政干部、教师还是家长,都认为农村学校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就是将学生送出“农门”,进入大学,或进到城里。新课程的理念并没有深入农村教师和学生心中。而且现行教材以城市学生的发展特点为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农村学生来说不切实际和偏难,致使部分农村学生难以胜任,成为学业的失败者,最终失去学习兴趣而被迫辍学。 

4.教学缺乏规范管理。 

一些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过于重视县一级中心学校的建设和管理,而把村小当作小儿科,疏于管理。加之一些农村小学领导教学观念陈旧,教学管理水平不高,工作责任心不强,相当部分校长和教导主任就如何进行教学管理心中无底,无章可循。有些学校沿袭旧制,学校教学工作缺乏激励机制,目标管理不明确,跟现代教学管理理念很不适应。 

5.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脱节。 

学校教育、社区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必要条件。学校教育是全体,社区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外部环境,是学校教育的继续和扩展;而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的基础。而现今许多农村小学教育与家庭教育严重失衡。现在农村许多成年夫妇双双外出打工,他们将子女交给老人或亲戚照顾,甚至将他们独自留在家中。一些留守儿童由于平时缺乏父母的管教,再加上老人们的溺爱,学习上一旦遇到困难就放弃。更为严重的是,由于缺乏父母的督促,而老人的管教毫无力度和效果,部分学生经常缺课、逃课,还影响了其他学生,造成学校学风不正、教学效果不好、教学质量下降。 

二、对当前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现状的思考 

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偏低的现状严重阻碍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严重制约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全面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不仅仅应从制度、机制上来改革,还应从人们的观念上来更新。因此,就当前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呈现的状况来看,理应从以下入手。 

1.加大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教育经费短缺带来的困难是农村最大困难,无外乎是校舍、教学仪器、图书资料、体育设施、实验用品等的缺乏。构建合理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保证农村学校教育教学的“下限”投入是当务之急。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理应法制化,而且要重视农村地区差异,按东、中、西部三类地区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建立不同的政府农村义务教育投资模式,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教育资源不合理的状况。 

2.提高师资,夯实教育发展基础。 

一是制定和落实优惠政策,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鼓励和引导有经验的教师和师范类毕业生到农村地区任教。在切实落实工资和国家规定的各项补贴补助待遇的同时,对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在住房、医保、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优待,拓展他们的生存空间,增加教师的发展机遇。二是建立健全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切实加强在职教师的学历教育和经常性培训。鼓励和要求教师通过在岗培训、定期进修、网上学习等多种形式,按照学用一致、专业对口的原则,提高学历学位层次。三是认真组织中小学短缺学科骨干教师培训。实施骨干教师专项培训计划,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提升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质量。 

3.整合课程,优化课程设置。 

针对农村学校无法适应在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国家制定统一大纲、材和统一标准的问题,应该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本土课程整合优化。在坚持《新课程标准》精神的前提下,改革现行教材。可由各省(市、区)根据本地实际编写教材,有必要考虑城市普及型和农村普及型两种版本,在农村版本中要体现对农村实用性的教学内容。教材改革要坚持两个适合的原则:一是难度适合农村大部分学生,着眼于所有学生打好基础;二是尽量适合各地实际,使教育更好地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同时要理清思路,合力打造富有地域特色的新课改,以职业指导为突破口,分类分层教育,让人人都能进入不同的学校升造,最终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 

4.规范管理,使教学走向正常化。 

学校管理层要积极为提升自身教学管理水平、改变落后观念、提升教学水平、加强工作责任心而努力,尽力为教师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经验分享和专题讨论提供平台,形成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营造求真、务实、严谨的教研氛围。办好学校要依靠全体教师,为了科学有序地实施教学、科研工作,必须创新工作措施,调动老师们工作的积极性,真正使教学走向正常化。 

5.转变观念,学校、家庭相互支持。 

学生的教育需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密切配合,相互支持。虽然我国城市和农村的学生家长在观念上有着较大的差别,但是就家长来说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才。因此在农村,学校要充分利用有限资源办好学校,充分利用有限的新闻媒体向社会广泛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推广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帮助和引导农村家长树立正确观念,掌握科学方法,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共同促进我国义务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目前,我县所使用初中生物教材是人教版生物新教材。新课程中始终贯穿自主学习的新理念,提倡让学生动手、动脑,要求教师应指导学生自主探索与实践。但在近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新课程改革并未能真正变成实际教育教学效果。纵观生物学科的发展史,实验在教学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生物学科至今仍被认为是以探究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初中生物学课程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教育课程,担负着普及生物学知识、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地方经济培养人才的任务。尤其在推行实验教育教学改革以来,生物学教育确立了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的新课程理念。要实现新课程教学目标就必须加强实验教学,生物实验为教学提供了生动直观的探究和实践,是生物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

目前正确认识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现状,认真分析和探讨存在的问题从而进行有效的解决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目前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生物实验教学的现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观念落后,认识不足,致使新课标规定的生物实验开出率普遍不高

目前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新课程标准规定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需要完成的生物实验如:生物探究实验共28个、教师演示实验7个、学生分组实验13个。但在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尤其是偏远地区学校,生物学科实验教学的现状并不乐观,严格地说教师演示实验开出率、学生分组实验开出率、学生课外探究实验活动完成率等距离新课程标准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不少农村学校生物课程所做的实验甚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的?

笔者认为有以下的原因存在,学校、家庭和社会对生物学科教育的目的认识肤浅,从而产生对生物教育教学的评价发生了偏离。家庭和社会的评价归根到底还是升学率和优等生率,如果学校为这个目标去努力,就无法完成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任务。这就给学校教育出了较大的难题,一方面想积极实施素质教育,另一方面要下大气力提高考试成绩,两者之间虽然没有对立的矛盾,但是相互影响很大,这就出现了素质教育下的“应试”教育现象,因为功利主义的普遍存在,一线教师先顾眼前利益,片面追求考试成绩,尤其是各种考试成绩低,家长不满意、社会不满意、地方政府不满意、教育主管部门不满意,学校领导也就不满意。这是思想观念落后,导致对生物实验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认识不足。

1、领导层的思想认识不到位。因学科差异、评价体系差异、生物学科在学校地位低下和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部分学校领导对生物不中考,并把生物学科认为是“弱势”学科,周课时的设置教少,不能有效的完成生物教学。因此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中的重要地位不足,出现了校长只要“分”(成绩),而不管“能”(实验能力)的现象。

2、教师的思想工作认识不到位,重分数轻能力的现象普遍存在。传统的教学方式在部分教师中还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还没有完全摆脱“一支粉笔、两本书、一堂课”的窠臼。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书本理论知识的讲授,习惯于“老师嘴里讲实验、黑板上画实验”,“学生课后背实验”的作法,从而忽视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尽管教学资源整合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但在思想认识、师资力量短缺、教学设备的陈旧、缺乏与老化无法适应新课程的教学要求,教师无法进行必要的演示实验,学生无法动手实验研究、探索,致使生物实验的开出率达不到规定的要求。

二、资金投入不足,导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生物实验设施设备不到位

部分学校的管理制度不健全,实验室建设缺乏长远规划;有的学校只重视校舍和现代教育装备的建设而忽视了实验室建设,大部分学校的实验仪器还是几年前由教育行政部门配发的,近年来没有添置过一件教学仪器或药品;现有的教学仪器陈旧,设备落后,药品和仪器残缺不全;实验仪器和教材内容相比严重滞后,大部分学校不能完全按照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的要求开齐开全学生的分组实验。

三、师资配备不合理,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缺乏专职的实验指导教师多为兼职教师

目前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编制紧张,学校没有专职实验教师,大部分学校的实验室都由本学科或其它学科的老师兼管,有的根本就不能胜任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工作,还有的学校的实验课老师仅仅是拿着钥匙的“实验仪器保管员”,他们的对实验室的仪器,药品的名称、功能、用途一窍不通,根本就不知道如何合理地利用、维护和维修实验仪器、管理药品,也就更谈不上如何组织指导实验教学了。因此,实验教师师资力量薄弱,管理工作机制不够健全,使学校本来就十分有限的实验药品和仪器也就更难得到合理的利用了。

四、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生物实验课教学缺乏有效的评价和监督机制,生物教师指导不到位

由于初级中学毕业会考时不考生物实验或只在试卷上考实验,因此教师热衷于“卷上考什么,老师就教什么”,学生养成了“考什么,学什么”,“不考就不学”的不良习惯。加之学生实验本身繁琐复杂、工作量大等原因,引发某些老师“做实验不如讲实验”,“讲实验不如背实验”的荒谬做法,学生实验做与不做,多做与少做却很少有人过问。长此以往,老师不会用实验仪器、学生不认识实验仪器的现象也就多见不怪了,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探求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五、学生对生物实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强,但实验目的不明确,探究实验难以开展

心理学研究表明,对于青少年儿童来说,实验技能的形成需要反复的模仿练习,而知识的获取主要通过感性经验的积累。好奇心是对新、特、奇事物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学生对感知到的新信息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进而产生深入观察思考的急切心理,教师要利用这种心理激发学生在实验课上的激情。

教师在每堂生物课前总是有很多学生会向老师询问今天的课做不做实验,当学生听到有实验活动,总会发出异口同声的欢呼。每当学生走进实验课堂,那怕是只看到一只试管、一个烧杯、一盒普通的火柴,也会爱不释手,激动不已。实验教学的可操作性、实验现象的丰富多彩深深吸引了学生,学生的兴趣为教师顺利开展课堂教学提供了条件。

因为青少年常常依靠动手操作来认识和理解世界,也就是说,小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和理解过程与成人是有区别的,他们不能仅靠教师语言抽象地描绘而必(下转第35页)须通过自己的体验和具体操作,通过看、听、嗅、触等感觉器官才能理解科学概念中的内涵。生物科学实验本身具有生动、新奇、鲜明、刺激的特征,对好奇心强的中学生有极大的吸引力,可以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对科学产生了兴趣,学生求知欲就会剧增,就会报以满腔的热情和信心,全身心地投入到科学王国中来主动探索求知,从而获取知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人,实现学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通过实验教学,学生的探究活动层层深入,学生的认识得到循序渐进的提升和发展,从而让学生经历科学,认识科学,体验科学,理解科学。但由于初一、二年级学生好奇、好动,对实验目的的不明确,一堂实验课下来学生仍然没有学到什么内容。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却只是因好玩而引发,真正意义上的探究兴趣被大大减弱。表现在开展实验时对实验目的、计划不明确,对为什么做、怎样做的问题不感兴趣。有时课堂上看似热闹,人人在动手,但是最后竟还不清楚开展实验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玩得高兴但真正的收获甚少。有的学生认为上实验课好玩,缺乏科学态度,这些都表现为实验目的不明确也同时给实验课组织教学带来了一定困难。

因此明确实验目的,激发学习动机。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实验效果一般会好些。实验前除要求学生明确教材上的实验目外,还应适当的引导学生明确该实验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实际应用,帮助学生理解实验目的。

总而言之,虽然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生物实验教学工作通过“两基”和“普实”的落实,从各个方面都得以很好的推进,但是以上存在的问题仍不容忽视。需要我们冷静思考,认真总结,落实措施。只要领导重视,目标明确,制度健全,措施得力,生物实验室一定会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基地。生物实验教学也会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我们将为进一步搞好生物实验教学工作,为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做好服务。

参考文献

[1]重庆市渝中区教师进修学院王利亚教师在 2010年12月4日在西南大学作的《初中生物实验教学设计与实践》知识讲座

[2]赵锡鑫主编《生物学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

篇(6)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的不足,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严重影响了农村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引起了政府的高度关注。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来补充农村义务学校教师。2003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中提出:要建立城镇中小学教师到乡村任教服务期制度,地(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区域内城乡校对校教师定期交流制度。《2010--202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规定:创新和完善农村教师补充机制。总理2011年8月28日在河北省张北县农村教师大会上的讲话指出:要健全农村教师正常补充机制,在完善“特岗计划”的同时,采取多种措施,为农村学校补充大批高校毕业生。

广西在贯彻落实中央有关精神的基础上,也先后实施了一系列的措施来补充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对缓解农村教师数量不足和流失严重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众多原因,到农村任教的教师很少能长期留在农村,广西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仍然存在缺口。

一、广西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补充现状

广西主要通过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农村教师公开招聘制度、免费教育师范生和城乡教师交流制度等政策从数量上来补充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2013年7月,广西自治区教育厅又启动了 “三区”(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计划,从2013年到以后的七年,每年选拔1000名优秀教师支教一年;招收50名具有中小学高级职称的教师送教下乡,以此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流动。 2014年的广西全区教育发展大会更是将边远艰苦地区农村教师资源的补充摆在了首要位置。会议提出:未来4年将招录2万多名特岗教师,免费定向培养农村小学全科教师8000名,培养壮汉双语教师500名。

在众多的教师补充方法中,特岗教师计划和公开招聘是两种最主要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补充方法。特岗教师计划是最有效的补充方法,它为农村教育输入了大量新鲜的血液。政策实施以来,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改变了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和学科结构等一系列问题,是很有成效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补充方法,现在一直在沿用。广西自2006年至今共招聘了2.5万名特岗教师到全区80个县的农村学校任教。县内公开招聘教师也是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补充的主要方法之一。各县镇都在逐渐扩大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的力度和范围,及时补充合格的农村教师,建立规范的县级公开招聘制度。

二、广西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补充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选取了A县B镇的小学、C县D镇的中学、E县F小学、G县H镇的中学进行调研,以口头询问法、座谈会的形式进行访谈。

(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数量不足,流动现象严重

教师数量不足,走访的四所学校中,有两所学校的老师不能满足学生需求,需求缺口较大,需大量引进专业对口教师。教师流动现象严重,更加剧了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数量上的不足,教师数量不足直接导致了农村教育水平的低下。以桂林市A县B镇的小学为例,该校共有学生466人(其中一年级86人,二年级50人,三年级60人,四年级89人,五年级95人,六年级86人),现有教师32人,但这32人中只有9人为老教师,其余23人均为2011年后新来的教师。2011年至今,每年有70%左右的教师外流,教师外流现象非常严重。现有的老师中,有21.3%的人有外流的意向。外流的原因,一是因为农村物质待遇低下、生活不方便。调查中发现,教师大多偏向流入县城地区和政府部门,B小学外流的老师中有23%的人考取了公务员。二是因为离家远。大多数外流老师为外地老师,因为特岗计划来到所在学校任教,三年服务期满后会选择回家乡或者离家乡较近的地方工作。在访谈的过程中发现,学校领导在招聘教师的过程中优先考虑的也是本地教师,其次才是外地教师。

(二)英语、音乐、体育和美术等学科教师结构性短缺

在调研中发现,除了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数量不足外,英语、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教师结构性短缺。E县全县有1.3万名教师,但是英语、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的教师普及率不到5%,严重紧缺,如果按每个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各配备一名这四门学科的教师,全县共需补充500名教师,如果这些紧缺学科的教师能及时补充进来,将大大缓解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结构性短缺的压力。

(三)职称结构不合理

访谈中发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的职称结构极为不合理。只有20%的教师为大学本科学历,将近70%的人为高中或大专学历。相比农村学校教师的低学历,城市中小学教师的学历以高学历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为主,城市教师的质量要远远高于农村。

(四)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住房问题急需解决

目前广西共有农村中小学教师30.8万人,占到教师总数的80%,而现有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周转宿舍只能解决9%左右教师的住宿问题,其余的教师只能租房或者自购房。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住房困难也是农村骨干教师外流和无法吸引优秀毕业生到农村任教的重要原因之一,严重影响了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队伍稳定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三、完善广西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补充工作的建议

(一)提高教师待遇,提高教师的发展空间,降低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的流动比率

因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大多偏向于流入县城地区和政府部门,因而必须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工资和待遇,缩小其与县城地区和政府部门人员的收入差距。改善农村教学环境,为教师解决住宿、交通、小孩上学、医疗、养老等问题,使其无后顾之忧能够安心从教。提高教师的发展空间,每年的寒暑假可以安排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外出进修深造,或者每个学期安排教师到城市的中小学观摩学习,提高其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当地政府和教育部门也可以每年安排优秀的城市教师到农村进行培训。通过以上措施提高教师的幸福感和专业能力、避免职业倦怠,降低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的流动比率。

(二)增加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编制数量,将编制标准向农村倾斜

现有编制不能满足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的需求,需增加编制的数量。通过对四所学校的老师访谈发现,没有编制就没有生活保障,享受不了医疗养老保险等政策,也是教师不愿到农村任教的原因之一。

广西有其独特的地域优势,既是边远地区、民族地区又是革命老区,在教师补充上可以和其它地方采取一样的措施,但由于其对教师是否懂得广西壮语的独特要求,可以根据广西民族地区壮汉双语教育和教师培训交流等教育发展的需求,尤其是民族自治的县镇,在这些地方的学校增加一定数量的农村教师编制。

增加编制的同时,降低农村教师入编的难度,有效落实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对编制总额内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资格认定、招聘录用、培养培训和调配交流等的管理权限。

(三)按照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学科结构合理招收高学历教师

实施特岗教师计划后,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进行了调研发现目前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整体素质仍然偏低,按现有模式培养的补充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师范毕业生,一般只能胜任1-2门学科的教学工作,不能胜任全部课程的教学工作。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一是根据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实际需求,面向社会公开招聘英语、音乐、体育、美术等短缺学科的高学历优秀教师,调整数学、语文教师和短缺学科教师的招收比例。二是按照订单方式培养所需教师。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可以和当地的本科院校合作,委托他们培养所需的紧缺专业的教师,这些学生毕业后合格的马上提供工作岗位。这些学生的培养过程中,中央与地方政府在政策、资金和法律上给予支持和保护。三是在教师的招聘过程中,优先考虑会广西本地少数民族语言的教师,这样既能招到所需教师,又能降低教师的流动比率。

(四)加快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工程

解决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住房困难的最好方法是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工程。该工程的实施,可以基本上满足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的住宿需求。为此2014年的广西全区教育发展大会提出未来4年将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建设周转宿舍1万套,并配备基本的生活设施;同时对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教师每人每年给予2400元的生活补助。

参考文献:

[1]谢亚斌.解决农村教师补充与稳定问题的有效途径[J].教师,2011,(7).

[2]孙晓春.欠发达地区农村教师补充问题与对策[J].科技信息,2009,(33).

[3]韩莉. 农村教师补充策略探究[J].商品与质量,2012,(8).

[4]于月萍,李潮海.农村教师退出及补充机制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

2010,(1O).

[5]杨小敏,杜育红.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改善的成就、问题和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13).

篇(7)

陈猛,男,大学本科,湖北大学商学院。

李梦娇,女,大学本科,湖北大学商学院。

摘要:本文通过对隆德县经济、教育等方面的发展现状进行了为期10天的实地调研,综合分析了制约当地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因素,得出其义务教育发展问题主要有:基本条件不足、教学水平滞后、社会环境状况和政策落实效果等问题,同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以下解决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困境现状的方法与建议:加快经济发展,推动义务教育进程;加强政策落实,保障义务教育实施;促进文化繁荣,打造义务教育特色。

关键词:义务教育;教育政策;教育特色;隆德县

1.隆德县教育发展背景与现状

1.1 隆德县发展背景综合介绍

隆德县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最南端的六盘山西麓,葫芦河东岸。东望关陕、西眺河洮、南走秦川、北通宁朔、襟带秦凉,是宁夏海拔最高、气温最低、人口密度最大的县之一。隆德境内建材资源和药材资源丰富,是自治区命名的“宁夏优质中药材基地县”和国内医学界公认的“具有显著特色的天然药库”。

隆德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县,是宁夏农业人口密度最大且人均耕地最少的县之一。由于地处六盘山区,山大沟深,交通、信息不畅,经济发展缺乏活力;矿产资源相对匮乏,工业发展落后,加上属于典型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基础非常薄弱。

1.2 隆德县贫困状况综合评价

隆德县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农民增收渠道单一,农民文化素质偏低,因灾因病致贫和返贫率高。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群众基本没有抗灾抗风险能力,生产资料缺乏,群众生活困难;集体经济空白,社会公益事业发展缓慢;村民缺少体育文化娱乐活动,精神文化生活单调。

1.3 隆德县义务教育现状综合评价

隆德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园)163所,其中小学137所、中学19所(初级中学14所,完全中学4所,职业中学1所)、幼儿园7所。小学在校学生19418人,初中11022人,普通高中5609人,职业中学3266人,在园学前幼儿1997人。全县有教职工2635人。作为固原市传统的教育强县,隆德县近年来努力实现教育质量显著提升、基础建设成效显著、信息化建设扩量提质、教师队伍不断加强、教育扶贫落到处的目标,但受其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其在基础教育方面,如学生上好学校困难、师资力量薄弱、学校基础设施较差等问题还显著存在着。

其农村义务教育现状具体表现在:(1)学生个人方面,学生上学路途遥远、饮食不规律,甚至面临学习和心理的双重困境;(2)家庭方面,多数父母外出打工,导致孩子缺少来自父母的直接关爱,造成了家庭教育的缺失;(3)学校方面,教师的年龄、学历结构不合理,同时还有严重的人才流失现象。学校基本配套设施虽然较齐全,但利用率低;(4)社会政策方面,“两免一补”政策、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等教育政策基本落实到位。

2.隆德县教育发展分析与思考

2.1 基本条件不足阻碍义务教育的发展

不可否认家庭教育是义务教育与终身教育的开端和持久动力。然而实地走访中我们发现,该县留守儿童不在少数。由于与父母联系甚少,导致正常的家庭生活氛围缺失,聚少离多的生活使孩子极易变得内向与孤僻甚至冷漠。同时,隔代抚养这一监护形式普遍存在,但由于老年人的文化素质不高,教育观念陈旧,教育方法不科学,无法尽到对孩子全面教育的责任。这其中所缺乏的亲情关爱和必要的家庭教育,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另外,经济欠发达地区学校的办学观念普遍保守。一方面,绝大多数学校的教育还是追求分数至上、考试至上,还没有把思想从应试教育中解脱出来;另一方面,教育现代化推行举步维艰,许多老师和家长仍视网络为洪水猛兽,让孩子对其避而远之,从而导致学校信息化建设流于形式,不利于孩子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2.2 教学水平滞后限制义务教育的发展

《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实施方案》公布后,宁夏在全国也率先启动校安工程,坚持城乡学校统一建设标准,重点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倾斜,有效化解了农村中小学课桌凳短缺、残破和“大通铺”问题。通过几天的走访与调研,我们发现大部分农村小学校舍、图书及电教设备等资源严重不足,缺少音乐教室、美术教室以及心理咨询室等教研室,加上学校对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不够,基本没有标准的操场和活动场所。无疑这是因为农村经济落后,资金短缺,用于教育的经费捉襟见肘,从而导致教育教学条件落后,制约着义务教育的发展。

另外,农村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薄弱,人才更新缓慢,激励机制不完善同样限制着义务教育的发展。目前隆德县农村小学教师老中青比例严重失调,民办教师转正后占用大量的教师名额,直接导致教学质量下降。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待遇低,代课教师“亦农亦教”,不可能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使农村义务教育雪上加霜。与此同时,隆德县中小学教师队伍缺失现象仍比较严重,其原因在于尚未建立起合理的教师激励体系,学校激励目标、内容、方法、途径还没能形成系统化、综合化的操作体系。人才的流失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教育发展存在的普遍现象,既是经济落后使然,也从侧面反映出其教育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改革相对滞后以及劳动人事制度的积弊严重存在。

2.3 社会环境状况制约义务教育的发展

隆德县的经济发展存在诸多制约,而经济的制约进而又制约着义务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根据我们在隆德县政府团委办公室以及到山区农村家庭走访所了解到的信息,发现城区居民的月收入普遍在1500-3000元之间,对于农村家庭,却有很大的不同。在一定区域内,以县城为中心,依次向外延伸,收入呈现的是一个明显下降的趋势,多数农民的月收入在800-1500之间,再往外则是800元以下,这就导致子女上学会加重农村家庭的负担。从宏观上来看,经济发展的状况影响着教育所能拥有的基础条件,而义务教育的发展不能超出社会经济发展所能提供的可能范围。因此隆德县义务教育发展的前提保障是发展经济,而经济的乏力正制约着当地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

农民的文化贫困同样影响着当地义务教育事业的发展。农民文化水平不高,综合素质偏低,在观念上往往会有很多局限性,作为学生家长不能很好的与老师进行思想交流,对孩子教育也没有较好的指导,仅停留在吃饱穿暖的物质层面上,加之农民思想观念的发展变化太慢,新旧思想观念的冲突所带来的影响很大,严重阻碍了当地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

2.4 政策落实效果影响义务教育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农村教育的关注,我国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就学实施了“两免一补”政策。从实施起,下拨给山区的教育资金在逐年增加,然而税费改革所造成的农村基础教育经费缺口,只能靠地方政府来填补,从而加剧了隆德县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经费困难。另外农村基础教育专用资金的使用监管机制落后,把关不严密,部分教育资金因“人为操作”造成流失和挪用,“投入大,产出小”的浪费现象严重,从而影响义务教育的发展。

3.隆德县教育发展方法与建议

为完善该地区基本教育条件,提高教学水平及教育质量,使社会环境更加合理有序,使各项政策落实高效,从而进一步解决欠发达地区留守儿童义务教育存在的农村教学质量不高、教学资源利用不当、师资力量缺乏、关爱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我们在深入研究隆德县《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方案》等文件的基础上,结合我们对当地的亲身实践和调研,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 加快经济发展,推动义务教育进程

充分利用隆德县区域凸显,特色鲜明的地理优势,凭借优惠的政策支持,因地制宜,加大对三大产业的投资和管理,以经济带动教育。农业上利用隆德县温带季风性及半干旱气候和高原地势特点,利用农村有效剩余劳动力,打造特色农产品基地。同时以创建“六盘山(隆德)高海拔区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县”、“六盘山(隆德)道地中药材基地县”和“六盘山高海拔优质蚕豆基地县”为抓手,扩大农业示范园区的建设。工业上以手工业、制造业和加工业为主导,加强与周围县市的交流与合作,引进高效环保的工业设备,扩大生产规模,并逐步实现由小到大,由近及远的销售模式由内贸到外贸的转型。服务业上以建设“宁南六盘山红色旅游、生态旅游、休闲旅游”为目标,以加强旅游产业建设为中心,将交通、餐饮、休闲等辐射行业同步有序地发展,切实把生态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从而带动经济全面发展。

3.2 加强政策落实,保障义务教育实施

针对隆德县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学习兴趣等问题,深化农村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及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强化欠发达地区对弱势学生群体“义务教育关爱工程”实施,完善贫困家庭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保障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完善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制度。 另外,改善农村教师生活水平和工资待遇条件,保障农村教师的数量,提高农村教师综合素质和教学质量,健全教师交流和培训机制,完善教师选拔、招录、评级等政策,合理配置教师资源。

学校应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化,实现硬件设施一体化,提高教育技术装备的现代化水平,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努力为农村孩子提供更好的学习天地和生活乐园。有关部门则应加强校舍安全工程监督,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对校园建筑进行定期检查与测定,及时发现并解决校内楼房安全问题,更要重视学生回家道路的安全建设,确保农村学生安全按时回家。

3.3 促进文化繁荣,打造义务教育特色

隆德是享誉西北的丝路古城和书画之乡,文化历史积淀深厚。今日隆德,应该秉续千年文明,承传万古脉泽,落实“科教文化兴县”的发展战略,大力弘扬“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六盘山精神,促进整个社会的文化繁荣,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提高全民的文化水平,从而促进教育的发展,人才的塑造。

学校应根据隆德县特色的人文资源条件,把握雄厚历史文化积淀的优势,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以及学校的师资力量,将书法、绘画、剪纸、泥塑、篆刻等民间民俗文化列入特色课程教学内容。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有选择的开设课程,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以鼓励,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文化学习环境。(作者单位:湖北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篇(8)

中图分类号:G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841(2012)04-0053-10

新课程改革的突出亮点就是三级课程的实行。有关何为三级课程,大家有着不同的认识:有理解为课程管理体制的,有理解为课程政策的。其实,从不同的主体来看,三级课程有不同的内涵:从国家层面来看,三级课程可以理解为一种课程政策或体制;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来看,三级课程可以理解为一种管理体制或模式;而从教师的角度来看,三级课程则是一种课程体系,即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体系集合。三级课程自提出之日起,许多研究者就对其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探讨。本文无意对三级课程的内涵进行深究,侧重于从教师的角度对三级课程的实施进行观照。

一、调查目标、工具及样本

调研主要围绕西南五省(市/区)(即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广西)教师对三级课程内涵的理解及认同、国家课程在西南地区农村学校的落实情况、西南五省(市/区)针对农村地区的地方课程开况及地方课程的实施情况、西南五省(市/区)农村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情况四个方面展开。

基于以上目标,主要采用问卷和访谈的方法进行调研,并辅之以观察法。本次调查共选择了5省(市/区)农村地区16个县79所中小学作为样本。

在以上样本中,共发放教师问卷1109份,回收1077份,其中有效问卷1029份,有效率92.8%;共发放校长问卷124份,回收120份,其中有效问卷117份,有效率94.5%。

二、西南地区农村三级课程实施现状

新课程实施初期,研究者把更多的目光集中在城市,而农村往往被人忽视。而偏居祖国西南的云、贵、川、渝、桂5省(市/区)的农村地区则更易被忽略,而实际上这5省(市/区)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突出的地位,其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20%左右,面积占全国14.3%,因此选择该地区作为研究对象,意义重大。

(一)西南地区农村教师对三级课程的认知情况

教师对三级课程的认知包含三个层面的意蕴:一是对三级课程内涵的理解与认识,二是对三级课程实施状况的把握,三是对实施三级课程影响因素的关注。内涵的理解直接影响后面两层含义的把握。从调查的结果来看:

1.各省基本建立三级课程体系,教师认为三级课程符合教育发展需要

通过资料的收集,发现云、贵、川、渝、桂5省(市/区)都按照国家的规定和要求制定了本省的课程实施方案,基本建立起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体系,并对具体的课时比例进行了规定。同时发现:云南省在义务教育阶段的1-2年级和9年级全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缺失;四川省是五省(市/区)中唯一对地方和校本课程的课时比例进行严格划分的省份。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比例来看。

根据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国家课程所占比例在80%以上,而新增加的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与地方和校本课程占16 %-20%。观察右图发现:云南省综合实践活动、地方和校本课程占总课时的比例未达到规定要求;贵州省各年级都规定了地方和校本课程的比例,总体上亦没有达到规定的要求;四川省是唯一与国家颁布。的课程方案中所规定的课时匹配的省份;重庆市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课时未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且在五个省份中处于最低水平;广西则恰恰相反,从颁布的方案来看,其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课时所占比例超过了20%。总的来说,五省(市/区)的课程方案存在差异性,四川省是唯一符合国家规定要求的,其他省份与规定都有一定差距,但基本上都建立了三级课程体系。

从对教师和校长的调查来看,70%以上的教师认为三级课程是符合当前教育发展需要的,其中四川省最高,基本同意以上教师占96.9%。这说明绝大多数农村中小学教师认为三级课程符合当前教育发展的需求;在三级课程的组织机构建设方面,超过45%以上的教师认为是健全的,其中四川达到84.7%。这说明三级课程的组织建设还有待于加强。

2.三级课程实施不容乐观,执行监察不够

三级课程作为新生事物,其有力推行需要多方面条件和制度保障。从教师的反映来看,总体上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课程能做到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但小学,尤其是村小,专业教师比较缺乏,特别是音、体、美、科学等课程,一般都是语文、数学教师兼任;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方面,总体上小学实施得比初中好,进一步追问发现,由于初中面临升学压力,学校和学生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需要考试科目的学习上。教师在回答“三级课程执行监察不够”时。

篇(9)

音乐是人类传承先进文化和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没有音乐的教育,是个残缺不全的教育。农村偏远地区由于地处偏远,经济落后,观念陈旧,音乐教育资源匮乏,与现代教育目标相差甚远。具体情况如下:

一、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

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理想有道德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而音乐教育是实施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是艺术教育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在农村偏远地区音乐教育还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 音乐教师的专业特长被忽视

目前,大多数农村中小学没有专业音乐教师的现状已基本得到缓和。而专职的音乐教师却很少,往往担任音乐课的教师还要兼任语、数等其他科目,且同其他学科的考评的分大有折扣,使音乐教师难以静下心来发展专业特长,久而久之,专业知识和技能逐渐生疏,不能很好的完成音乐教育任务。

2.义务教育阶段小学音乐教师素质令人堪忧

音乐教育作为一门艺术教育,要求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然而绝大多数小学音乐教师缺乏系统的音乐知识,对音乐课程标准和教材挖掘不够,教学方法生硬,呆板、单调。比如,多数小学老师墨守成规地坚持着传统的大声喊唱的带唱模式,一字一句的教唱,且五音不全,无音准意识,更谈不上其他要求了,忽略了音乐教育的艺术性,趣味性,导致学生音乐素质和审美意识低下。到了中学阶段,专业的音乐老师无从下手。

3.教育观念落后

有些经济落后的地方只重视文化课程教育,从而忽视了艺术学科的教育。挤占艺术学科教学时间的现象仍然存在。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美育、智育和思想教育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是中小学生必修课程之一。我们必须改变应试教育的传统思想,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只有不断加强和改革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学,才能提高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水平。

4.音乐教学相关的设备设施相对落后

在当今,运用多媒体教学俨然成了“时尚”,然而绝大多数农村中小学由于设备缺乏却仍沿用着传统大声喊叫式的教唱模式,或用录音机让学生跟唱。而简单地常见民族乐器是音乐教学必备的设施,而就这些在农村中小学也少得可怜,甚至根本没有。这样提高学生音乐素质可谓是纸上谈兵。

5.音乐教材内容对农村学生来说有待调整

现行音乐教材的部分内容与偏远地区农村中小学的教育现状不相适应。学生学起来难度大,因而无兴趣,导致教师难以因材施教,不得不抛开教材。从而导致城市地区中小学与农村偏远地区中小学的音乐教育发展极不平衡。

二、改变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的对策

音乐家冼星海说过:“音乐是生活中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法国作家雨果也曾指出:“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学,一把是字母,一把是音符。”这些无不说明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音乐教育对于中小学生智力的启迪、人格的塑造、创新能力的培养等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然而,在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与新课标的要求相差甚远。针对这一系列问题,必须采取以下措施:

1.要更新音乐教育观念

作为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一是要懂得艺术教育,重视音乐教育,懂得艺术教育在诸多方面的功能(美育功能、智育功能、德育功能等),要成为艺术教育的“内行”;二是要关心支持音乐教师的工作,为他们创造条件,充分调动音乐教师的积极性,支持他们的专业发展。三是树立学生德智体美劳都要发展的思想,把音乐教育活动制度化、经济化,既要扎扎实实,又要生动活泼。

2.增加音乐教学设备,合理利用远教资源和网络资源等音乐教学设备

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形象化的直观教学是必要的,他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有关的音乐知识。因此应适当增添常见的乐器和音乐教学设施;优质教育资源犹如一股清新的山外来风,吹来了先进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让远程教育走进课堂,走进学生,提高教学质量。尤其在音乐课上,现行教材中的部分内容离农村实际较远,教学难度大,这时就可以利用网络下载资源为学生提供直观、形象的教材,使一些抽象的东西具体化,让学生耳闻目睹教学内容,便于学生理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参与音乐活动,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恰当地运用远程教育进行教学,还可起到省时、省力、高效的作用。

3.抓好音乐师资队伍的培训和培养,提高师资水平

音乐教师的师资水平是影响音乐教育质量的直接因素。要有效合理地利用现有师资,落实音乐教师的待遇和地位,鼓励他们忠诚于音乐教育,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同时多派教师外出培训学习,以提高音乐教师自身的素质,为音乐教育奠定基础。其次,根据我国农村中小学面广量大,艺术师资严重不足的现状,利用假期或业余时间办班进行专业培训,有组织的挑选乡村学校骨干的音乐教师,轮流训练或组织巡回教学,增加知识面,提高专业水平。作为音乐教师自己,一是要坚持不懈地进行业务自修,力争专业进修和短期培训,保证理论知识、教学方法不断更新;二是要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三是要针对教材进行适当调整,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秉除呆板、单一的教学模式,尽可能结合器乐和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

篇(10)

学校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教育工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程度、速度以及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模。

而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苏北农村学校义务教育的现状到底何如呢?

一、 不缺荣誉,缺少声誉

荣誉,是对一个人或是一个单位工作实绩的综合体现,行为的肯定,是千金难买的赞美,是至高无上的光环。如今,随便走进任一所城、乡学校,都会在校门内、外醒目的位置,看到一些易如反掌、举手可得的成排的荣誉牌匾。

种一块花草,栽几棵树,便是绿化达标的合格单位,在县区运动会上拿个小奖,便是体育先进单位以及普通话推广单位、财物公开示范单位、安全考核合格单位、人民满意学校……以及有其名而无其实的家长学校等等。

俗话说:“金杯银杯不如家长的口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对于这些名目繁多的招牌,家长们大多都不屑一顾,甚至嗤之以鼻。学校到底如何,事实胜于雄辩。他们只认你每年考上重点、名校、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了多少,孩子的特长是否得到了展示和发挥,教师的责任心如何,是否热衷于搞家长、捞外快、搞谋私。否则,情愿去买学区房,花大钱择校。而这正是眼下不少学校所缺少的应有的声誉。

二、 不缺形式,缺少模式

不切实际的各种模式,华而不实的各种排场、走马观花的各种形式,是制约学校教育停滞不前,增加教师工作压力,增添学校经济负担的重要因素。无论是在精力、时间、还是在人物、财物上,都让人深恶痛绝、牢骚满腹而又无可奈何。

如:近来支教已成为缓解偏远乡镇教师紧缺,增强农村教育整体实力的重要形式,且在教师职称评定中都有明确规定的年限及区域。但在实际操作中,支教老师大多工作松散,责任心不强,教学成绩低下,对支教教师缺少一套完善的考核制度,成为影响学校整体的工作实绩的重要因素。

三、 不缺文凭,缺少文化

文凭本是衡量一个人学业的程度、层次,更是教师晋职、调资的重要条件,甚至是硬性规定。在这个上有政策、下由对策的大气候的影响下,这个本是问题的问题以不再是问题。函授、自修、夜大、电大、脱产、速成班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捧着钞票进去,拿着文凭出来,有的人连学校的门都没进,过了两三年,也照样毕业。当然,这要比直接花钱买个文凭稍逊一筹。

那么,有着这样文凭的老师,其本身的文化底蕴能有多深?谁都不愿说破,但也都心知肚明,所以,有人大胆提出文凭属于过去,现在看能力的雷人语,真不知这句话到底有多少人喜欢,多少人反对。

四、 不缺人力,缺少人才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一个学校的教学实力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教师教学的责任心和教育实力,说白了就是教育人才的比拼。

而现在的每一个学校,教师的数量可以说足以完成教学任务的,且大多达到合格的师生比。但在每个学校实际的教学实践中,真正站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和学生比例远远不能达到标准,甚至差距很大,导致副科专任老师改行,音、体、美、科学等一些被其他课题占用不能正常开课。

那么,造成这种症结的根源是:有因其长期不上班的;有的是把学校作为挂靠单位的;有的倚老卖老不做事的;有的领导忙于公事无暇上课,干脆不从事教学工作的等等。而在从事教学的教师中,有的是合同、民师、还有的是顶职转正的,有的是代课的,有的是转业安置的,有的是非师范招聘的,有的是自考的,无论从教学能力还是教学理念都是参差不起,在工作上有点力不从心则不足为奇。

五、 不缺名师,缺少恩师

当今社会,专家、名师比比皆是,教育界更是不甘落后,一般几个地区两年就会有个特级教师、区、市、省级骨干或名师推荐名额,尤其是成为名师、专家之后,便可脱离教学第一线,整天报告、讲座、出书讲学、外出培训、视察、教学、研究创新模式,即使每两个专家每年推出一种教学模式,也让教师们招架不住、应接不暇。而这些模式的含金量究竟会有多高呢?用“微乎其微”不知是否有点言过其实?而教师在教学中有必须运用,否则就是教学模式陈旧,不但死搬硬套,还必须符合上级部门的检查。背、上、批、辅、改,样样都要达到标准。

如:教师的教后感不少于100字,学生作业的计分格必须长3厘米,宽2厘米,从左往右画对角线,与最后一题空一格,距右边距1厘米等等。搞得教师心烦意乱,牢骚满腹,有的干脆把学生当着出气孔,回家就对爱人、孩子发脾气,根本就无法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教学中去。那么,学生又怎么能记住老师,又怎么能喜欢这个教师的课呢?

作为一名真正的教师,必须教会学生思考,怎么去掌握一套正确的学习方法,如何让他们自己实现自己、展示自己、战胜自己、超越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自己的人生不留遗憾。可是这样的老师是多是少?不用明说心里都很清楚。

六、 不缺资本,缺少资金

“每一位校长都坐着豪华真皮沙发。”这是教师对现代校长的评价。其实,这里指的并不是真皮沙发,而是说每一位校长都有可以炫耀的资本,随便走进即使是乡镇学校,都会看见整齐高耸的教学楼、宿舍楼,整洁明净的餐厅、塑胶跑道,标准化的运动器材,电脑室里电脑成行,图书室里图书目不暇接,教师配备了笔记本电脑,学生有统一的校服,教室内饮水机、投影仪应有尽有。可谓之环境舒服、整洁、优雅。

但稍微思考一下,这些大多数是由上级主管部门直接筹资拨款的,学校只管坐享其成。况且,每位学校都有一定的经济补贴,即使对于经济困难的学生,除了专款的现金、补助金以外,还有相关单位的爱心扶持,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每个学校竟还亏空八九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已屡见不鲜,而由此引发的工作中的种种奖励措施难以兑现,势必又影响到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而这种情绪化的问题又是其他强制手段难以奏效的。

七、 不缺精力,缺少动力

随着人们经济条件的不断好转,物质条件的不断改善,以及教师工作的相对稳定,给教师营造一个莫大的享受空间。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现象在校园里潜滋暗长了,尤其是在中年往上的教师身上体现得更加明显,这部分教师本是教学经验、精力都很充实、充沛的黄金时期。但根据调查,他们往往对升职无望,又瞧不起年轻的教师,看不惯年老的教师,对新生事物不感兴趣,对传统理念又没有创新的精神,容易束缚在陈旧的模式中,加之对领导的行为、工作作风的不理解、不接受,或热衷于第二职业,对工作更是得过且过,面对大是大非依然无动于衷。

而年轻教师不安于现状,对外界刺激跃跃欲试,过高地评估自己。以前的两个黑洞洞、三个急匆匆的现象已一去不复返了,而每天驾车匆匆地来,晚学后疾驶而去的现象明显增多。

八、 不缺检查,缺少责查

名目繁多的检查已让教师头痛不已,如果检查真的能改进教学中的不足,优化教学质量水平,本是件无可非议的好事情。但如果检查的动机不纯或吹毛求疵,走马观花的形式主义、或一查了之,就显得毫无意义了。

例如,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学的主要形式,而教学手段是提高教学水平的主要手段。那么,作为领导、专家、教育部门例行检查本该是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事实上,有的教研员自己的能力平平,有的领导自己根本就不会上课,有的专家华而不实的框框理念成堆,而真正的实际教学中,根本就不适用。因此,一堂课下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名家发威,教师不服,造成互相纽结。而教师涉及本身的利益受到冲突,教师的后顾之忧难以解决,学校的很多失职、渎职问题,不去追究,如果把用在教师身上的“注意力”,分散一些到领导的身上,岂不是教育界的一件幸事了。

九、 不缺学生,缺少优生

实施义务教育为农村的适龄儿童提供了保证,但由于城乡的教学资源的差距很大,以致大批家长不惜花费巨资,在城区购买学区房,交择校费,托关系,转户口,到城区学校入学,造成城乡资源的严重流失。

而在现有的农村学校中弱智、智障儿童占近3%~5%,由于家庭的无法协助、监督,校方无法控制学生的大部分的业余时间,一直使学生学习松懈,部分学生的特长得不到应有的发挥。既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又降低了学校的社会知名度和家长的信任度,对生源的流失起不到推动作用,长期下去,造成了恶性的循环。

十、 不缺实绩,缺少实力

实绩是指教师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在教育教学上取得一定的成绩,是教师能力和价值的体现,露骨一点地说,就是教师在晋职和晋升中可以引以为豪的资本。而如今的教师,对于这害实绩来说,可以说是举手可得。

举个简单的例子:是教师学术价值的表现形式,而不具备这种能力的教师,只要舍得花钱,那么,稿子有人写,论文有杂志社发,即使是论著的一、二、三编者,也照样可以挂靠。而真正呕心沥血写出来的东西,却无人问津,造成教育界鱼目混珠,谁也看不清庐山真面目。

再者,通过学生作文大赛,可以间接的反映出语文教师作文的教学能力,或者说他在指导学生参赛时的眼光、能力,以及学生应变的能力。而如今的很多大赛,包括学生作文的发表,都是由教师一手操办,名为学生作文大赛,实为教师实力的交锋,根本就分不清谁才是真正有本事的语文教师,谁是有写作实力的学生,这无疑是对热衷于教学的老师的一个致命的打击,和对教育人才的扼杀,同时,也给学生留下了一个难以磨灭的阴影。

上一篇: 农业企业经济管理 下一篇: 健康与卫生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