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工作管理汇总十篇

时间:2023-05-17 15:45:2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信息化工作管理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信息化工作管理

篇(1)

近年来国内许多高校都将新时期校园安全管理的着力点放在信息化建设工作之上,各类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如“雨后春笋”般建设出来,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校的安全管理服务工作。在感受到信息化给校园安全管理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要清醒的认识到目前国内高校安全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仍然停留在较低的水平,大多数信息系统只是简单的完成了案事件的记录工作。随着新时期高校安全管理工作范畴的不断延伸,高校稳定形势的不断复杂,如何有效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安全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已经成为当前校园安全稳定工作新课题。当前,“大数据”概念的出现,为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本文拟从构建安全管理大数据平台的角度为校园安全管理信息化工作提出对策和建议。

一、构建校园安全管理大数据平台的重要意义

数据渗透到每一个行业和职能领域,对数据的挖掘和运用已经成为重要的生产及管理因素。各高校多年来的信息化建设、数字校园建设,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基础数据。这些数据目前大多分散于不同的职能部门,彼此不能独立,出现了所谓“信息孤岛”现象,未能实现数据的互联共享。学校安全管理工作涉及到多个部门的的数据和信息,比如学生工作部门掌握的学生基本信息、统战部门掌握的信息、后勤部门掌握的校园基础建设信息等。在以往的安全管理工作模式中,通常是在安全案事件发生后再去校内各职能部门调查有关的人员或事件信息,具有相当的滞后性。而今高校安全管理工作已经从以往单一的事件发生后的处置转变为 “打”“防”结合,以“防”为主的模式,这对高校做好研判和预警的工作提出很高要求。笔者认为高校的安全管理工作应该在学校层面上形成“一盘棋”,全面搜集和统筹管理好涉及管理服务、治安防控及安全稳定等各方面的数据和信息,才能准确、全面的把握校园的安全形势,从而做好各类事件的调查、处置以及应对决策工作。由此可见,多部门整合联动,打破数据壁垒,建立全校层面上一体化的安全管理大数据平台至关重要。

二、校园安全管理大数据平台的建设途径

一是以自然人为线索构建大数据平台,有效融合安全管理的多个维度。安全安全管理大数据平台的建设不能简单的从治安防控或者维护稳定的单一维度出发,而是要统筹考虑两方面工作各自的内容和特点,特别是要重视两方面的交叉与融合,这就要从“人”的角度出发。在以往建立的单一维度信息库中通常采用划分事件类型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这就从某种程度上将不同类型的事件割裂开,难以有效的将不同类型的事件联系起来。而如果从“人”的角度建立数据平台就会不同,无论是何种类型的事件都离不开人为的因素,同一个“人”也可能涉及到多个类型的事件中。以高校中的自然人作为核心要素,事、地、物、组织等要素作为其属性建立起的安全稳定信息平台可以更好的融合治安防控、维护稳定等各方面的信息。

篇(2)

中图分类号U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42-0022-02

1 营运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稳步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企业提升管理水平,增强竞争实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手。就服务型企业而言,信息化建设应以业务管理流程为依托,以信息和知识资源整合开发为核心,实现不同层面(纵向)、不同管理单元之间(横向)的信息高度集成,将一些常规管理固化于信息系统之中,为企业经营管理提供完善的信息支撑和服务。

高速公路联网收费已实施多年,各项业务系统逐步臻于成熟与完善,智能交通正有条不紊的推进,但是配套的、符合管理需求的综合管理信息平台的开发应用却明显滞后,传统的管理手段难以胜任现代企业的发展要求。比如,多数高速公路管理单位的稽查工作开展主要依靠传统的现场人工稽查,无法筛选重点时段、特殊事件侧重进行稽查,灵活性、系统性不强;收费系统与监控系统相互独立,无法将收费流水与对应的录像片段进行关联,稽查手段复杂、效率低下;由于缺乏留下不易更改的系统稽查痕迹,难以对稽查工作质量进行有效控制,及进行多角度深层次的统计分析,等等。因此,亟需加强营运管理信息化建设,推动高速公路营运管理工作迈上新台阶。

2 构建互通互联网络是先行条件

“信息孤岛”问题一直以来困扰着很多高速公路管理单位,已有的业务、办公系统,网络环境之间存在着数据壁垒和业务壁垒,相互之间无法形成通畅的共享,协同工作更是一种奢望,随着业务的变化、需求的发展,运营管理范围的扩充,造成相应的营运信息无法共享、管理渠道不一致,成为制约营运管理效率提升的症结所在,且存在着营运控制风险隐患。

公司积极探索建设信息高速公路,充分利用高速公路自身具有的发达的通信资源,综合运用光纤通信技术、无线通信技术以及安全隔离网闸等技术手段和资源,逐步做到高速公路“通信、收费、监控”传输系统三网合一,构建性能优良的基于业务系统的互通互联、资源共享的信息网络体系,解决了成员单位之间、业务系统之间、业务与办公系统之间的信息孤岛、数据对接等问题,实现了信息系统的功能最大化,提高营运管理效率和掌控力。

3 与业务深度融合是关键

营运管理信息化要以基本业务为支撑,注重业务流程管理的实质和各层次管理者不同的信息需求,丰富信息资源利用内涵,并以流程管理生命周期为主线,实现信息传递与业务管理流程的无缝衔接,可随企业经营环境和管理拓展需要而保持同步。

在调研分析系统需求时,开发人员应努力提高信息资源整合能力,与业务及管理人员作深入、充分的沟通与协调,做到信息技术层面与管理需求层面的高度一致,克服不同岗位、不同部门、不同级别人员之间不自觉形成的行为观念上的“信息孤岛”,提升信息资源的集成度和效率。信息化系统与业务流程的契合度越高,管理效益也就越有可能发挥到极致。

4 高速公路营运管理系统简介

公司一贯重视营运管理信息化建设,把信息化建设作为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抓手。按照“需求导向 统筹规划 协同建设”的原则,根据企业实际需求,加强信息资源的整合、开发和利用,提高管控能力、运转效率和服务能力,充分发挥信息化在企业转型发展进程中的支撑服务作用。通过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率先建成高速公路营运管理系统,并取得初步成效。

高速公路营运管理系统是针对高速公路业务类型多而复杂、信息海量且时效性强、管理需求多样化等特点量身订做的大型MIS系统,该系统涵盖了高速公路营运管理各个关键环节,包括“监控管理”、“稽查管理”、“设备管理”、“考试管理”、“数据分析”、“站务管理”等子系统,与OA系统相关联,实现营运管理的信息化和网络化,规范业务基础数据采集,强化管理单元之间的交互共享,有利于整合资源,实现营运业务的规范化、整体化和可跟踪,从而提高营运管理水平,同时也有利于管理者实时掌握营运动态、丰富决策信息。以稽查管理子系统为例说明营运管理系统发挥的重要而独特作用,稽查管理系统是基于业务流程及稽查工作特点开发而成,主要包括各层级管理单位的稽查安排、稽查登记、登记审核、稽查反馈、整改反馈,以及稽查数据统计分析等模块;与收费系统实现无缝连接,与监控录像同步关联,可以筛选重点时段、特殊事件侧重进行稽查,做到有的放矢,提高稽查质量与效率;针对各收费所的流量大小、车型结构、特情事件等差异性,设定不同的稽点,工作量化到人,并确保横向相对平衡;通过加强对收费环节及收费操作的监管力度,注重过程控制,助力开展预防性稽查工作,及时发现并遏制违规现象的发生,有效规避营运风险。

高速公路营运管理系统具有如下特点:

1)信息共享

该系统涵盖了高速公路营运管理的关键业务,解决了长期以来营运公司的“信息孤岛”问题,达到信息资源的高度集成和共享,真正做到业务轻松流转,信息一体化服务,无形中提高了公司的竞争力。

2)业务智能化

以业务数据的有序流动为中心,确保基础数据的完整性,使规范的业务处理流程在综合管理平台中得以实现和流转,提高处理效率,构成完整的、分层次的、一体化的信息系统。

3)高效的动态管理,有效控制营运成本

信息化的营运台帐管理,满足了详尽、准确、及时的业务管理需要,贯穿于各核心业务全过程,为管理人员的日常工作提供了全方位、准确的信息支持,切实保证各项业务的高效管理和控制。

该系统充分考虑了办事程序的科学化、数据运算的准确度和部门协调的充分性。另外,本系统实行的是网络化运作,将业务环境与办公环境,公司与基层单位通过网络连接,实现信息的及时交互,解决了上下传递和远程实时监控的难题,有效控制和节约了营运成本,避免数据差错漏的发生,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

4)更好的监督

通过定制与跟踪业务流程,提高监督力度和业务透明度。核心业务流程都是根据业务管理制度来设置的,各级管理人员不能凭个人意志,必须根据业务流程来操作,对现行业务起到全程动态管理和实时监控作用。

5)辅助决策

该系统深度挖掘营运数据,支持全方位的信息汇总、台帐、形象进度、图文分析,实现管理关键点的评价,提供给管理者精确的决策信息辅助。

5 结论

从建设期转入营运期,随着工作重心转移,以及交通智能化的逐步推进,高速公路营运管理信息化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实践表明,营运管理系统的建设和应用,为推动高速公路营运全面信息化,提高管理效益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支撑。

参考文献

篇(3)

一、档案信息电子化的现状

1、档案软件没有信息管理功能,缺乏通用性。档案部门使用的计算机型号不一,规格各异,各自开发的软件不能互用,并且没有一个既适用于文件检索又可用于档案信息管理的计算机管理软件系统,由于不能互调,就不能利用电脑完成信息管理工作,不能快捷地出版信息编辑成果,这制约了档案信息电子化的进程。

2、在我国至今还没有建立一个达到数据交换的机读目录档案系统,档案信息系统和网络建设形式各行其是,层次不一,规范性、开发性、服务性、共享性较差,不能适应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要求。

3、标准化、规范化工作有待提高。档案信息管理电子化的前提是基础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但由于历史原因,馆室藏档案业务基础差,案卷质量不高,特别是各类档案的著录细则相容性不强,系统软件移植性差。

4、档案的技术标准、组织工作程序标准未从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特点和发展考虑,越来越多的归档“文件资料”是磁盘、光盘,现行的档案整理、分类方法、著录标准及有关规定已不能完全适应。

5、档案信息管理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实现档案信息电子化,首先要有现代化的人,管理人员要有较高的知识层次和先进技术水平,不能仅仅满足于一般的计算机操作。

二、电子文件归档方式和途径的选择

纸质档案的载体较为稳定安全,而电子文件的载体稳定性差,易损坏,因此归档方式的选择至关重要。经实践检验,利用磁盘,脱机采集数据的介质移交方式容易造成数据丢失。如遇质量较差的磁盘,会影响文件的可读性。为防止数据丢失需制作多份备份盘存档,这不仅加大了工作量,也增加了存贮磁盘的数量,简便而安全的方式是采用网络移交归档,并利用光盘存贮。

篇(4)

分析现今我公司及大多数企业质量信息化管理发展状况,可以发现以下一些特点:

1.没有一个全面的企业质量信息化管理战略

缺乏对新技术的敏感,有些IT投资项目尚未结束,所用技术已经过时,信息化建设呈自发的点状态势,重部门而轻完整;重局部而轻全局;重地区而轻全球;重内部而轻外部;重数据而轻信息;重交易而轻智能 ,企业信息系统不是太少,而是太多。数据分散,形同碎片,难以及时形成领导层关心的关于质量的全面而高浓缩的商业智能,很多企业由此感到迷茫、困惑和失望。究其根源,企业信息化建设盲目性大,计划性淡薄,在企业中地位不高。我国企业应抓住新一轮企业全面信息化的机遇,制定自身信息化发展战略。

2.所谓全面信息化,体现在以下几点:

2.1企业的所有信息可能并应该集中于一个单一的数据库之中,也即企业数据中心。

2.2企业的所有经营流程全面在线完成,没有手工作业进程。

2.3所有业务数据经由系统处理,快速形成管理层所需商业智能。以KPI(关键绩效指标)、图表以及可追溯的报表形式呈现。

每一项重大技术变革又必然引发企业管理模式变化。上述新技术不仅改变了今天企业管理方法,甚至很多企业的经营模式都因此而转变。不仅增加了企业经营的复杂程度,也改变了企业之间原有的竞合关系,促进了企业专业化程度的加深和全球合作。众多技术被利用成为企业与客户联系的新渠道,在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变化中,帮助企业更从容地面对来自客户端的压力。新技术也被用来搭建电子交易市场以及构筑企业地价值链等。

技术与管理这一对精灵就是这样你方唱罢我方登场,相互促进、不断演化。为此,信息化建设的首要就是考虑如何充分利用新的信息技术搭建一个最具发展前景的企业现代化管理舞台。这其中有几项重点:

二、Internet计算技术应成为企业信息化平台的标准

1.Internet计算技术的特点是综合其它技术的优势

使用三层的体系结构,前端使用标准的浏览器,应用逻辑集中在中间层的应用服务器,后端则是提供数据服务的数据库服务器。浏览器和中间层应用服务器之间数据通讯量较少,适用于广域网,应用服务器与后端数据库服务器之间通讯量教大,通常它们都放置在有高的带宽的局域网内。应用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采用集群技术,不需要昂贵的硬件,并且具有很好的扩展性。

由于所有的应用集中在应用服务器,因此部署新的应用或者升级软件直接在应用服务器完成,不需要逐个对客户端进行。数据备份和数据更新也是类似,集中地在数据库服务器上完成即可。

与此相对应,大型主机技术的特点是应用和数据都存放于大型主机,客户端采用字符终端。其缺点是界面不丰富灵活,难以表达图形、声音等多媒体数据,并且大型主机硬件价格昂贵,扩展性差。

客户/服务器技术的特点是将应用和数据分离,客户端运行应用,服务器端存放数据。其缺点是网络通讯量较大,不适用于广域网,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其应用程序分布在每个客户端,安装、升级、维护复杂,成本高,难以适应Internet应用的要求。

2.采用集群数据库技术

采用集群数据库技术,最大程度节约硬件投资并保证企业信息存在于一个单一的数据库中。硬件与数据库的数据容量瓶颈曾经困扰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企业旧式的解决方法是不断添加成堆成堆的服务器,并让应用分散运行在多个服务器上的多个数据库上。现在的办法有所不同,比如具有“集群技术”的数据库,它能够让单一数据库同时在多台服务器上运行,而不需要对应用代码或体系结构做出任何修改,此特性极大地改善了系统可靠性:如果数据容量增大,企业可以通过增加小型服务器进行扩充;而在任何一个服务器出现故障时不会对系统造成损害,因为其他服务器可以十分轻松地分担起一部分新增加的负载。此特性还能够使得由多台较便宜的计算机组成的IT数据中心取代昂贵的大型机成为可能,这随着 CPU 需求的增加能够节省近90% 的硬件。

3.高级集成技术的采用

理想世界中,每人均采用统一的标准,并使用统一的应用软件和辅助开发工具建立企业,以使不同的系统能像一个系统一样进行通讯。但在当今电子商务的世界中情形并不是如此。一个全球化的企业可以使其朝着一个共同环境努力,但在商务环境中采用的任何不具备灵活性的技术都可能是致命的。互联网计算结构下,集成的任务多由应用服务器来承担。

4.为新的技术留下集成的空间

除了互联网技术,还有很多技术正逐步成熟。其中引人瞩目的有呼叫中心技术、电子邮件中心技术、无线与语音等。这些新技术很快就被利用为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以及新的企业与客户、企业与企业、个人之间的沟通渠道。

三、商业智能与企业策略管理

企业质量标准化管理获取商业智能,辅助企业决策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根本的动因之一。在信息缺乏的年代,管理层更多依靠个人经验和智能进行管理,制定决策。我们并非反对高级管理人员的决策。相反,准确的商业智能将会帮助他们防止被时下风尚、一时的狂热、或者错误的印象而左右,真正实现“按事实管理”。所以“商业智能与企业策略管理”在企业质量信息化工作的一开始就应该成为一个明确的目标。

在这个目标下,有几个要点:

1.采用集成分析性商务智能功能的应用套件,而且企业需要的是全方位的智能而不是局部信息。

2.建立开放的数据仓库。开放的数据仓库技术可以从应用系统中自然地获取数据,另一方面也不拒绝从另外的数据源获取补充信息。

3.个性化展现智能,直接满足每一位管理者的信息需求。网络最迷人的特点,就是它的包罗万象,应有尽有;但相对的,它最令人挫折之处,也就在于大海捞针、事倍功半。这个时候,如果有个工具能将浩瀚的网络资源,以最具条理效益的方法来分门别类,而且还能根据个人的不同需求与偏好,主动为使用者搜集各类资讯或提供各种功能,上述难题必定可以迎刃而解。

实现质量标准化信息化是一项长期的事业,对于这项事业,我们要用一颗平常心去进行。这颗平常心更体现为耐心和恒心。不为一时挫折所动,不为一个小的阶段成果而满足,在战略规划指导下不断前行,推动信息化事业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一、把宣传我省畜牧兽医行业和提升信息工作质量摆在中心工作的首位

1.突出抓了农业部、省政府报送信息工作,宣传龙江畜牧业发展。

2.狠抓“三网一刊”信息采编发工作。

3.新建了畜牧兽医科技推广网。

二、把畜牧业统计分析、监测预警摆在中心工作的突出位置

1.提高了农业部统计监测数据准确性和时效性。创新了畜牧业生产情况年报审核制度。在原逐级审核的基础上,增加了省对下(130个县区)全面审核把关的审核制度,在农业部会审会上,我省数据质量居全国前列;加强了对18个县、110个村、330户的畜禽生产效益情况月度监测。在层层监测的基础上,进行严格审核把关和抽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实效性,为农业部和我省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狠抓16个监测点上报的19类主要畜产品及饲料价格周报工作,深入监测点抽查和严格审核制度,使周报数据真正反映了市场行情,为预警奠定了基础。

2.把我省畜牧业统计监测预警工作与农业部统计监测预警工作紧密结合,收到较好效果。按照农业部省部共建要求,着重加强了我省畜牧业监测预警统计分析工作,全年共监测预警、价格变化及分析报告52篇、畜产品价格专报12期,并召开产业预警专家会2次,为正确引导市场、规避风险发挥了重要作用。

3.对畜牧监测预警系统进行了升级改造,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各处室和相关单位的需要,系统较全面地涵盖了行业的基本情况。

三、把体系建设和队伍培训作为中心重要工作

1.强化体系建设,扩大队伍规模。省、市(地)、县、乡层层设有统计员和信息员。同时,加强与他们的联系,特别是与信息员, 通过多种方式,加强通联工作,随时随地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上的难题。

2.强化培训,提高队伍素质。全年对统计员和信息员进行了4次培训,同时对他们进行了表彰奖励,使队伍素质有了大幅度提升,也调动了工作积极性。

四、把推进统一平台建设纳入中心日程

按照黑龙江省畜牧兽医局领导提出的“既保证数据安全、保密,又解决全省公共平台建设,提高效率,理顺管理”建设原则,中心全体工作人员努力扎实开展各项工作,经过不懈的努力,基本实现了统一平台的建设目的。

五、狠抓学习,强化管理,努力提高全员综合素质

1.狠抓学习,提高全员综合素质。

篇(6)

二、加强两级建设,推动五级应用。构建“两级建设、五级应用”体系是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的关键。两级建设是指在教育部和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分别建立国家级和省级数据中心,建设数据集中、系统集成的统一应用环境。各地要参照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推进办公室《省级数据中心建设指南》,整合本地现有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资源,于2013年底初步建成统一的省级数据中心,满足国家、本地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要求,实现本地区教育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信息系统和数据集中、集成及统一运行维护,支撑本地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系统应用。五级应用是指各类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均同步统一部署国家、省、地市、县、学校五级系统,其中国家级系统部署在国家级数据中心,省、地市、县、学校级系统部署在省级数据中心,技工院校国家级系统、省级系统分别与教育部国家级系统、省级系统对接,供国家(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部门)、地方和学校使用,实现系统在全国的全面覆盖,确保系统数据的准确和完整。

三、强化组织领导,理顺工作机制。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涉及多部门的协调与合作。各地和学校要加强组织协调,按照“统筹规划、统一建设、集中运行、分步推进”的原则推进管理信息化工作。各地要在教育信息化统筹管理框架下,由教育、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共同建立的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领导机制,全面负责本地区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逐步建立由领导小组统一组织推进、教育业务部门应用推动、财政部门经费支持、教育技术保障部门实施的工作机制。

篇(7)

1、档案工作技术现代化

它是指档案的记录、存贮、整理、加工、查找、交流、传递等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装备起来,实现工作手段的现代化。它涉及广泛运用电讯设备、电子计算机技术、印刷技术、复制技术、缩微技术、声像技术。比如:广泛使用计算机进行档案的检索、编目、库房管理、阅览管理、各种统计工作,并把电子计算机与现代化的缩微技术、通讯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将会有效地实现档案管理自动化。

2、档案工作组织与管理现代化

档案事业的建设和档案工作的组织与管理,经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现代化的科学理论为指导,运用管理科学的原理,遵循档案工作的客观规律,研究和处理工作的各种问题,可以做到管理方法科学化、管理机构高效化,管理工作现代化,档案工作标准化,使档案管理与组织工作更趋于完善。档案管理手段包括理论手段和技术手段,即档案管理的各种管理方法、管理理论以及先进的技术手段、技术成果,管理手段现代化是档案管理现代化水平的具体体现,是档案管理现代化理论的基础之一。

3、档案资源信息化

在信息时代,信息化已成为各行各业现代化的与主导,以信息化推动现代化是今后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方向。档案资源信息化作为信息技术在档案管理领域的创新实践,是将档案资源和档案各项管理过程,通过信息和系统加工和计算机网络和传输,实现档案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有序、有效开开利用,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社会共享。信息化将成为各项档案工作的重要管理平台和技术支撑,是新时期档案管理现代化的核心内容,其主要包括:一是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即通过数字化、网络化技术手段,建立起各类规范化、标准化、可共享的目录数据库和内容数据库;二是档案基础平台建设,包括档案网络建设和管理系统开发应用,建立档案作息资源共享的技术支撑平台,实现档案信息传输的网络化和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化。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出路在于信息化,档案资源信息建设作为档案管理现代化的核心内容,将不断推动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发展。

2 档案信息化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规范性原则:制定和实施档案工作标准和规范,是档案工作现代化的需要,是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的需要。实现馆(室)藏档案信息化,一方面可以将馆(室)藏的档案通过扫描等技术手段转化成计算机可识别和处理的数字化信息,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接收电子文件进馆,但不管是通过馆(室)藏档案数字化还是接收电子文件,都应该坚持规范性原则,制定相应的标准、规范和法规,避免出现各自为政,互不兼容,重复建设等现象发生。

2、安全性原则:随着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网络的脆弱性和潜在威胁也日益显现出来。因此,我们必须加强网络安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采取有力的安全策略,充分保证档案信息的安全性。

3、效益性原则:由于档案信息数字化建设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投入相当的人力、物力、财力,因此必须要遵守效益性原则,讲究信息化工作的效益,从某种意义上说,特色就是优势,特色馆藏信息和特色服务往往是赢得用户和创造效益与价值的关键所在。在进行数字化建设时,要以用户的需求为导向,做到按“需”数字化。

3 提升档案管理信息化的策略与措施建议

1、要加大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力度

档案资源建设是档案工作在信息社会中发挥自身优势,实现档案资源共享的基石。理想的档案资源应该既能反映社会宏观的发展历史,又能反映社会微观生活的点滴,既能反映社会集体的记忆,又能反映社会个体的发展状况。档案资源的整合应在“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档案工作体制下实现现有国家档案资源的有效配置,以适应档案资源社会共享的需要。档案资源的整合的基本途径在于整理与组合。整理不仅指档案的基础性整理(系统化与编目),而且包括档案的研究性整理(编纂加工,使内在价值得到提升);组合则是根据整合的目标,采取法律、行政、技术、舆论等方面的措施使国家档案资源在结构上趋于合理、在配置上趋于优化。就档案资源整合的目的而言,档案资源管理主要涉及物理资源整合、数据资源整合、应用系统整合等方面。物理资源的整合是将已有的各类档案资源进行综合利用;数据资源的整合是将各个独立、分散的数据库,通过信息技术实现逻辑上的整合,形成社会所需的完整的数据库系统;应用系统的整合是指构建基础框架等,将不同时期、不同技术建立的系统,相互整合联结构成一个整体。整合的最终结果在于为社会提供一个资源共享、行业协作、提升原有资源价值的平台。

2、要加大投入、增配软、硬件设施

首先,要舍得必要投入财力,配置与档案管理现代化相适应的软、硬件。当前,各级档案部门的财力主要来源于各级政府。同时,作为上级档案主管部门,也可以与相关部门沟通协商、共同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政策上给下级部门创造条件,使档案信息化建设加快发展。

篇(8)

【关键词】医院;档案管理;信息化

档案管理是医院现代化管理的组成部分,虽然只是医疗业务的辅助部分,但却是医院领导决策的重要依据。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各类信息资源呈爆棚态势。信息技术的应用也不断深入,而在这样的大趋势下,档案管理工作信息化也必然成为其中的一部分。

一 医院档案管理工作信息化的必要性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医院记录档案信息的载体日趋多样化,包括文本文件、图形、图像文件、音视频文件、电子报表、电子邮件、网页文件、数据文件等,在管理方式、载体形式、服务模式等方面对原有管理方式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医院档案管理陈旧的工作方法已难以适应现代化档案工作的发展要求。如何对数字化档案信息进行有效管理、有效开发和合理使用,是医院档案工作现代化建设的首要议题和工作重点。

二 信息化时代医院档案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的途径

2.1 加强信息化管理意识:医院层面的重视对于推进医院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有着关键性作用。医院各级人员要根据《档案法》和《医药卫生档案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增强对档案管理重要性的认识,特别是提高医院领导干部的档案管理意识。档案室负责人和领导的宣传对接应该做好,保证医院对其的重视。同时还要向各科室宣传,以增强科室人员的档案信息化管理意识。档案室工作人员应向院方领导强调档案信息化工作的必要性,提供优秀案例供院方参考,建议医院主管领导在档案工作中加大信息化建设投入力度,并提出可行性方案。

2.2 完善相关的设备:配置稳定可靠的高性能硬件设施是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技术基础,对于信息化档案管理环境下的档案采集管理以及利用都很重要。在具体的操作方面,医院应该根据各医院的实际情况,争取最大限度地对档案管理工作进行投入,配备较先进的计算机设备和辅助设备,在保证服务器、磁盘阵列、PC机、网络交换设备有效、稳定运行的基础上,还需配置扫描仪、刻录机、音视频数字化采集和转换设备、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等辅助设备。建设基于医院内部办公网络的档案管理平台,把数字档案存储在专用数据服务器上,检索工作站通过专网访问,为内部用户提供查询、更新、事务管理等服务,实现档案的科学化管理。同时根据自身的实际条件,尽可能的加大对档案管理工作的资金投入,配备较为先进的技术设备,同时在医院内部构建一个档案网络平台,为用户提供查询、更新、事务管理等服务。

2.3 建设高素质的档案管理队伍:医院应该积极采取多种方式对档案工作者的综合素质进行培养提高,保证工作人员的高度责任心,认真严格地依据有关规定进行档案管理工作,同时根据工作发展需要来补充自身的专业知识储备,做到与时俱进。另外,积极参加相关的培训学习,系统全面学习档案信息化管理方面的本领。尤其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知识,并将其运用到档案数据信息的管理方面。

2.4 做好档案信息化建设: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核心问题是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没有可提供利用的档案信息资源为基础,档案信息化的速度与效率均无从谈起。医院档案信息资源包含电子病历、财务数据、收费系统、辅助科室检查数据、影像检查数据库、病案、统计等多部门或者其中数个部门的电子数据库,因此必须整合信息资源,在保证数据安全保密前提下实行统一管理、资源共享。在整合信息资源的基础上构筑一个档案信息查询平台[4],使档案查询更加便利,并且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实现网络查询、远程查询,变实物档案室为虚拟电子档案室等。

2.5 完善档案管理制度:首先要完善基础性工作的规章制度,确保文件形成、收集、整理、运转、编目、立卷、检索、安全保管等一系列工作按照统一标准规范整理,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严格执行。其次,加强信息技术的规范化,及时处理电子文档归档、管理,进一步完善档案信息开发、档案数据结构、档案数据库建设等工作。再次,将档案工作人员是否遵守医院档案信息管理制度的情况固定纳入医院岗位责任制和考核办法之中,从而有效激励和约束工作人员的行为,保证医院档案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

三 医院档案管理信息化需要注意的问题

3.1 档案的安全问题:档案信息共享是信息化档案工作在目前比较直观的优势。但在目前的安保措施下,档案存在的潜在风险还是比较大,计算机病毒以及黑客入侵等因素都有可能对档案管理系统造成影响,破坏档案信息。为了提高医院档案的利用效率,更好地服务于医院管理工作和病人的需要,实现档案信息共享,医院档案部门与医院内部及部分因特网用户实现互联,包括医院内部工作人员、上级主管部门、病人在内的很多客户端设备可以进入档案系统,获取需要的信息,在方便获取的同时,也使档案的安全性受到威胁,电脑黑客和计算机病毒都有可能入侵档案管理系统,破坏档案信息。

3.2 纸质档案的处理:对于纸质档案数字化处理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翻拍,就是直接将纸质档案拍摄成彩色和黑白的数字图像。第二种是扫描,用高速扫描仪将拆散的档案扫描成黑白数字图像。扫描仪无法对装订的病案进行处理,必需拆散档案,扫描完之后再装订。经过图像文件转化后的档案资源以图像文件格式存储,同时把档案的相关信息和图像管理信息存储在数据库服务器上并将纸质档案放回。

四 结束语

档案是昨天的遗产,今天的财富。在信息化时代,医院建设逐步向数字化方向发展,作为医院管理工作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医院档案管理工作必须紧跟时代潮流,才能适应医院管理现代化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孙晶. 浅议如何做好医院档案管理工作[J]. 现代营销(学苑版),2011,(8).

篇(9)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24.025

[中图分类号]F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24-00-02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各地检验机构的特种设备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基本满足日常使用的需要,但截至目前特种设备信息化工作的一些方面还不尽如人意,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相关制度的缺失无疑是一个重要原因。虽然《特种设备信息化工作管理规则》(TSG Z0002-2009)明确了特种设备信息化工作管理的基本内容和要求,规定了参与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的机构与单位的职责,某些方面也比较具体,但还不能覆盖特种设备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因此还有很多工作存在无章可循、无据可依的状态。制定《特种设备信息化管理工作细则》(以下简称《工作细则》)是加强特种设备信息化工作管理的一项重要措施,从而对特种设备管理的相关工作要求进行明确,有助于消除日常特种设备行业在展开信息化建设时不规范、无依据的现象。

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特种设备信息化工作的经验,认为《工作细则》应从以下6个方面加以明确。

1 明确《特种设备信息化工作管理规则》的适用范围

工作细则应明确所有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机构、检验检测机构、鉴定评审机构、考试机构、生产单位、使用单位以及相关安全监察人员、检验检测人员、鉴定评审人员、作业人员等信息责任主体在进行特种设备有关的业务活动时都应符合特种设备信息化管理工作细则的相关要求。特种设备信息的填报、处理、交换、和日常维护都应符合细则的规定。

2 明确信息责任主体的职责权限

各信息责任主体应当按照特种设备数据规范、标准,通过相应的业务应用系统填报相关特种设备信息。特种设备的信息填报遵守“谁填报、谁负责”的原则。这些都要求特种设备信息化管理工作细则中应明确所有涉及信息责任主体的权限分配和使用。

所有相关软件系统必须具备权限配置功能。该权限配置功能应满足以下要求:能够对每个使用者配置一个唯一的登录账号;每个使用者可以修改自己的登录密码(首次进入必须修改原始密码);软件系统能够记录每个使用者的登录信息。所有相关软件系统的使用者必须使用本人的登录账号,在系统配置给本人的权限范围内进行操作。目前,在网络安全保护十分脆弱的环境下,建议使用密码+电子密钥的方式,增强系统安全和责任落实。

各信息责任主体必须至少明确特种设备信息管理人员及特种设备信息管理责任人各一名。检验检测人员亦属于特种设备信息管理人员范畴。特种设备信息管理人员负责涉及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动态监管系统的信息填报。特种设备信息管理责任人负责涉及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动态监管系统的信息处理、交换、和日常维护等环节的相关工作。

3 明确特种设备相关信息填报内容

《特种设备信息化工作管理规则》(TSG Z0002-2009)中规定了设备数据库和单位数据库应设置的字段信息,但没有对这些字段信息实施分类,全部登记在实际操作中难以操作,所以建议对特种设备相关信息进行分类管理。特种设备相关信息分为关键项和一般项两类,设备数据和单位数据的关键项数据内容及要求见表1。其他《特种设备信息化工作管理规则》(TSG Z0002-2009)中规定的设备数据库和单位数据库内容为一般项。其他数据库所涉及的信息分类随着工作的开展另行规定。

在新增设备操作过程中,关键项数据和设备基础数据必须按要求填写齐全。设备和单位在新增时,一般项数据对设备或单位识别影响不大,且这些数据往往没有采集到位,要求在这时就填全所有数据不太现实。一般项数据可以在以后的数据维护中进行完善。对数据的填报、修改等操作必须有电子记录。

4 明确信息处理、交换和

各信息责任主体在使用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动态监管系统及相关系统中发现系统异常或异常数据时都应及时上报给本单位的特种设备信息管理责任人,特种设备信息管理责任人应及时进行处理,遇到重大问题时应向相关领导汇报。特种设备信息管理责任人应按照本单位信息化工作制度记录问题、处理方法和结果。

在不同系统间实施数据交换时,由于交换规则、网络和硬件缘故,数据交换工作往往存在错误,所以必须定期进行检查,定期检查可细分到周、月、季度检查项目和年度检查。发现数据交换规则存在问题时,及时向领导汇报,查找问题并解决。

特种设备信息内容必须遵守国家相关规定,特种设备信息管理责任人根据单位领导批示,各项信息,途径必须满足社会公众的需要。

5 明确系统及数据日常维护工作

特种设备信息管理责任人应定期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检查,发现数据错误应追踪错误数据来源,分析原因,确保新增数据符合要求,尽量完善历史数据,并对处理方法和结果进行记录。要每个季度实施一次数据检查操作,在年底数据统计前和下年度计划导出前都要进行一次数据大检查,以确保数据真实性、有效性。

特种设备信息管理责任人应定期对数据进行备份,根据不同数据类别可以分为设备基础数据信息每天备份和系统所有数据每月备份。备份应使用独立于服务器的移动硬盘或网络硬盘方式进行,特种设备信息管理责任人对备份数据的正确性和安全性负责。特种设备信息管理责任人应定期对服务器进行维护,保证服务器的正常运行,其内容应包括:检查服务器运行状态、检查网络设备工作状态、检查操作系统升级状况、定期查杀病毒、定期检查机房空调运行是否正常和定期检查机房电源供给情况。

6 明确监督检查方法

特种设备信息化管理工作细则中应建立对特种设备信息化工作的监督检查机制,明确监督检查工作责任人员及监督检查工作方法。

篇(10)

一、拆迁档案工作信息化管理的定义

拆迁档案工作信息化管理是指在拆迁工作活动中形成的图像、文字、声音等信息用纸张以外的物质为载体加以整理、保存、利用的过程。

二、拆迁档案工作信息化管理的作用

现今城市发展日新月异,拆迁工作是城市建设的先锋,是一项关乎社会民生的大事,直接影响到老百姓的切身利义。拆迁档案则记录了城市建设的变迁过程,是珍贵的历史记录,它反映了城市区域的发展变迁,展现了城市发展的过去和未来,而信息化管理更能直观形象的体现城市发展的每一个进程。拆迁档案工作信息化管理的作用因而显得尤为重要,信息化管理不但加强了城市建设过程中拆迁重要资料的管理和利用,为拆迁档案的管理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管理模式,同时也与经济建设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人民群众的工作生活息息相通。与此同时,拆迁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对见证历史,审核拆迁活动,恢复历史面貌,了解人文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拆迁工作反映了城市发展的历程,每年都有不同地段的几十个拆迁工程,随之而来的是成千上万户家庭以及大大小小不同性质、状况的单位、集体的搬迁、变动。档案管理科室承载着大量的个人、家庭、单位等房地产变迁的凭证,直接为拆迁行为纠纷案件,产权部门核发房屋产权证,契税部门收取契税,建设单位预算成本提供凭据,其复杂性、重要性可见一般。

三、拆迁档案信息化的特点

由于拆迁档案有别于其他档案,在信息化中,档案的实体化就尤显重要。因为实体化拆迁档案是信息化拆迁档案的来源,在当今各种真假信息并存的情况下,它更依赖于前期的审核、查验并确认其具有的真实性、准确性的原始资料。拆迁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的一种管理新模式,是对传统拆迁档案管理模式的补充。拆迁档案信息化管理与传统拆迁档案实体管理,两者是相辅相成,作为拆迁档案管理人员,既不能偏重传统实体拆迁档案管理而忽视拆迁档案的信息化管理,也不能偏重拆迁档案信息化管理而忽视拆迁档案的实体化管理,更不能忽略纸质材料的原始性。只有这样才能通过拆迁档案信息化管理建立符合拆迁工作性质特点的方便快捷的数字化信息平台。通过信息化建设、开发和利用拆迁档案信息资源的储存及调用功用,从而为提高拆迁档案信息的利用率提供良好的物质保障。

四、如何做好拆迁档案工作信息化管理

首先,要做好基础性工作。从拆迁工作一开始调查摸底阶段即利用摄像机和照相机进行实地拍摄,将动迁前的原有街道、路段、房屋、附属物、装饰装璜等如实地记录下来,确保记录真实而准确。做好每一户的家庭结构详细情况、房屋建筑及附属物的测绘、统计工作,并与该户的影像资料保存在同一软件文件中。特别是与所有者签定补偿协议、移交构筑物后,应立即对该户的协议书等重要文件进行扫描,按时间的先后及资料的重要性整理建档。其次是建立方便快捷的数字化信息平台。档案信息数字化是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档案信息形态。由此建立的档案信息库具备速度快、数据准,存贮量大的特点。拆迁档案管理科室可以根据自身工作需要,建立符合拆迁行业性质特点的数字化信息平台。本人所在的盐城市房屋拆迁大队根据拆迁实施单位拆迁业务档案的特点,建立了各工程拆迁户档案信息库,拆迁档案管理系统,它涵盖了日常数据信息维护、信息检索,制作报表等功能,配置了扫描仪、刻录机等硬件设施,按年度―工程分类扫描入电脑服务器中,再刻录在光盘上进行存贮。因拆迁档案不同于其他档案,除规定格式化资料外,每户还有个性化资料,无统一样式,这就要求在信息化前务必审验基础资料的准确无误。通过信息化建设、管理、开发和利用拆迁档案,扩大了拆迁档案的服务范围,提高了拆迁档案的利用率。以上一系列的做法,使得拆迁档案在利用过程中,每一年份每一个项目的拆迁户姓名、地址、面积、金额、经办人,时间等等,一调即出,随调随用,加快了信息的传递和处理,还可以便于各类统计报表的处理,掌握相关数据统计,为拆迁或将要拆迁的项目提供决策与依据。

上一篇: 电子档案管理风险点 下一篇: 民法典教案设计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