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发展现状汇总十篇

时间:2023-05-17 15:45:2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小城镇发展现状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小城镇发展现状

篇(1)

小城镇是介于城乡之间,在农村中发展和建立起来的具备城市的一些基本功能,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小型社区,包括县城、县城以下较发达的集镇或乡级行政机关、文化中心所在地,以及在大城市周围郊县建立的卫星城,是一定区域内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服务中心,是连接城乡的桥梁和纽带。

从我市人均公共体育用地面积只有0.076平方米的数据来看,我市的小城镇体育事业发展较全省平均水平来说相对滞后。不能够满足人民群众日常健身需要。区域间、人群间和城乡间存在体育发展不平衡,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之间存在发展不协调。具体表现为大部分小城镇居民可利用的体育设施不够完善,已经具备的体育设施比较陈旧落后或已经损坏。大部分小城镇政府对体育事业的管理形式粗放,制度建设不完善,体育社团组织不够健全。参与体育运动群众较少,竞赛活动较单一,传统与特色项目推广不够,日常体育活动的组织化程度低。政府投资不足,大部分小城镇业余体校和场馆经费短缺。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小城镇体育事业在当地的发展。

体育基础设施是群众参与体育活动的物质基础,是衡量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普通居民对体育基础设施的需求、体育设施对居民体育锻炼的满足程度在调查中得到了验证。在对参加锻炼的固定场所调查中显示:有固定的体育健身地点的64%,无固定锻炼场所者34%;在对锻炼场地选择调查中分别显示:体育场馆56%,公园24%,附近的校园22%,公路、街道14%;在对现有体育场地满意度的调查中,超过80%的受调查者认为体育设施基本满足使用需要,对现状的硬件设施不满意的占了2%,很不满意的占了4%,种种数据迹象表明,小城镇经济发展水平、体育社会化程度影响了场馆建设的物质投入和后期维护,体育锻炼环境日趋改善。为此,无论从当前设施的组成还是总量上来分析,当前小城镇的基础体育设施等硬件是影响体育发展、居民参与健身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对小城镇体育组织调查中我们发现,经常组织举办传统的项目比赛的镇有30%,偶尔举办64%,从不举办4%。个人行为和自发组织占了全部活动的86%。有40%的镇有指导员,有30%的人接受过社会指导员的指导,有26%的人肯定社会指导员的指导工作。目前,小城镇体育组织的发展还很不成熟,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同时也存在缺乏经费、缺乏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缺乏与上级管理部门的沟通与联系,缺乏必要的制度建设等问题,其根本原因与经济薄弱、管理松懈、缺乏指导直接相关。因此,在发展小城镇体育时,政府部门要给予必要的支持,通过培训和指导,尽快更新各类组织管理者的体育观念和意识,逐步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加快群众体育管理工作的社会化、科学化和法制化进程。

社会物质生产水平从根本上决定着体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经济直接制约着社会体育的发展规模,体育必须与经济协调发

展。当前,我国小城镇体育的社会化程度较低。政府对体育的行为依然是主要形式。小城镇体育活动的开展仍以行政手段为主要特征,对基层政府的依赖性很大,体育社会化程度较低。因此,应建立一个具有全局性和长远约束力的城乡群众体育发展规划,建立城乡人财物统筹兼顾、资源相互支持协作的统一体。统筹规划,就要逐步改变投入倚轻倚重,发展水平严重不一,享受政策和福利相差悬殊的局面,建立全国和各地群众体育协调的发展机制。要明确和理顺政府与社会在群众体育发展中的法律地位。国家与社会、城市与乡村之间必须相互协调,进行责、权、利的重新调整。

通过经济的发展,提高城镇居民的收入和物质生活水平享受生活。以学校为基地,借助各种媒介覆盖式的影响,建立健全小城镇体育健身网络,提升居民认知能力。逐渐认识到体育运动不仅具有健身价值,更重要的是参与其中享受和实现体育文化、教育、休闲娱乐、亲和、自我实现等方面的价值。全方位提升小城镇居民的体育价值观念和体育参与意识。

参考文献:

[1]孔靖,高菲菲.对小城镇体育发展策略的思考[J].安徽体育科技,2006(01):9-11.

[2]田雨普.小康社会时期我国社会体育的城乡差异[J].体育科学,2005(04):3-6.

篇(2)

中图分类号:U491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洪梅镇处于广深港经济发展带,目前由于镇区偏离广深高速、广深公路等区域交通走廊,与西南片区各镇相比发展速度比较缓慢,交通成为阻碍洪梅镇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洪梅镇镇内交通存在过境交通与生活通功能混杂、与周边镇区交通衔接不足、镇域内部路网的系统性较差等问题,直接影响城镇的对外联系和自身的良性发展。

因此,随着洪梅镇周边区域性道路交通网络的完善,洪梅镇与区域高快速路的衔接处理问题以及镇区道路网格局的合理完善,都是镇区近期交通建设需要重点解决的事项。

2、洪梅镇交通发展现状

2.1洪梅镇交通区位分析

陆路方面:北距广州35公里,南距深圳特区80公里,东距莞城22公里,镇中心距广深高速公路1公里,107国道6公里,有望洪公路与北部的广深高速和107国道相联接、望沙公路与南部沙田镇相通、道洪路与西侧的道镇接通。

水运方面:洪梅镇河流属东江南支流水系,洪屋涡水道、北海水道和太阳洲西海水道等多条东江南支流的干流水道,可通航1000~5000吨船舶,直达伶仃洋和东江各港口,由北向南在镇区腹地贯过;区南有立沙港,水路北距广州65公里,南距香港82公里,蛇口港75公里,西距澳门86公里,与东江、西江、北江三江水系相通,可达香港、澳门及华南沿海诸港。

2.2公共交通发展现状

1.公交建设概述

公交线路与车辆配置:洪梅镇现状镇内公交以及毗邻镇、毗邻市公交共有7条线路,镇内公交现有运营车辆12台。

公交线网:洪梅镇内主要公交道路有洪梅大道、望沙路等南北向城镇主干路,以及部分东西向道路,与镇外公交各线路的走廊一致,不同线路间客流竞争严重。

中途停靠站:镇外公交线路与镇内公交线路共用停靠站,镇内已建成公交站点数量为:站亭31个,站牌1个,其湾式候车亭为18个,一般站间距离300-500米,但公交车也可随意停靠。

2.公交存在问题发展建议

本次居民出行调查设置了调查对象对洪梅镇公交发展建议的提问,间接反映了居民对洪梅镇公交发展现状的看法,问题主要集中在提高车辆的服务水平、增加公交线路和提高发车频率以及增开夜班车上,共占总建议的80%如表1所示。

表1洪梅镇公交发展建议调查结果

2.3道路建设现状分析

城镇对外道路网。洪梅镇由于受河道限制,镇区呈带状分布,对外通道走廊有限,因此道路结构已基本确定,主干路网基本形成。现状对外道路南北向有望沙路和洪梅大道,东西向有西部干道和厚洪路。

城镇内部道路网。近些年,洪梅镇全面完善镇内道路交通系统,大力推进镇际、村际联网路的建设,完成了洪梅大道、洪金路等镇际联网路的升级改造建设,建成了黎涌路、桥东路等一批村际联网路,道路交通条件得到很大改善,镇、村公路基本联网,形成“四横”和“三纵”的主干道路网格局。

从洪梅镇自身角度来看,由于洪梅镇现状城镇空间开发有限,因此整个镇域的现状主干路、次干路、支路网现状线网密度基本满足《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中要求的小城市干路网密度要达到3.0-4.0 公里/平方公里、支路网密度要达3.0~5.0 公里/平方公里要求,分别为3.42、0.87、3.87公里/平方公里。

2.4 静态交通发展现状

洪梅镇由于机动车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停车设施以建筑物配建和路内停车为主,部分村庄统一开辟空间作为公共停车场。其中,路内停车主要集中在洪梅镇中心区主要路段,包括桥东路、建设路、商业街、环萦路和中心路上,共划分停车泊位220个。

本次开展的居民出行问卷调查中对洪梅镇居民的居住地和工作地停车情况进行了问询,结果如表2和表3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洪梅镇停车带有明显的村落发展特征,居住地点停车以自家庭院和路内停车为主,占到了近50%左右,而工作地点停车以单位配建停车为主。

表2 小汽车用户居住地点停车情况调查结果

表3 小汽车用户工作地点停车情况

根据调查中对洪梅镇停车存在问题的统计结果如表4所示,洪梅镇现状停车主要存在的问题是乱停车现象严重以及缺少路外公共停车场,其次是路内停车位不足和建筑物配建停车位不足的情况。

表4洪梅镇停车存在问题调查结果

2.5对外交通运输发展现状

洪梅镇汽车客运站位于洪梅镇中心区的迎宾路,是按照国家交通部二级车站标准建设的综合型车站,于2008年交付使用。洪梅汽车站占地总面积44.2亩如表2-13所示,建筑总面积17270.6平方米(其中停车场面积2360平方米,售票厅面积224平方米,候车厅面积961.66平方米,商业及办公用途面积7260平方米)。建成后的洪梅汽车客运站有站前广场、停车场、站务用房及生产辅助设施等,集公交客运、长途客运、旅游客运、快速货运、汽车修理及仓储等诸多功能于一体,拥有司乘及服务人员200余人,共设有大车位76个,小车位120个,进出车辆150辆次/日,日发送旅客5000人次。

洪梅镇汽车客运站既担负着洪梅通往东莞市区及镇内公交班车的运营,又担负着洪梅至广州、深圳以及其它几十条长途班线的旅客运送任务,是洪梅旅客出行、中转、集散的中心之一。

3、洪梅镇交通发展存在问题

3.1对外交通与内部交通相互干扰

洪梅镇是沿着对外交通通道发展起来的,过境道路同时肩负城镇主要交通干道的功能,随着城镇规模变大,内外交通的干扰日益严重。例如洪梅大道、望沙路是镇内南北向主要道路,穿越中心镇区,过境性大流量交通影响到镇区的空间结构完整性以及镇内居民的日常生活。

3.2与周边镇区交通衔接不足

目前洪梅镇内并无直接高速出入口主要通过洪梅大道、望沙路与广深高速连接,通过西部干道与麻涌、道连接,但与沙田等南部城镇无直接道路联系。

3.3镇域内部路网的系统性较差

镇域主干路网尚不完善,多断头路、瓶颈路,通行能力有限。道路断面设计普通化,与河堤、水系等特色资源结合不够。

3.4交通安全隐患多

洪梅镇城镇规模较小,用地混合度较高,而道路的横断面形式较单一,人车混行,造成了小城镇交通事故日趋增长。

3.5交通意识淡薄

交通在发展,可是城镇居民的交通观念却仍停留在旧有的层面,交通意识淡薄,造成了交通管制的困难和交通事故的频发性。

3.6交通结构不合理

目前,由于不受外部干扰的快速轨道交通建设严重滞后,受外部干扰的地面常规公共汽车仍是公共客运交通的主要承担者,而洪梅镇现阶段公交服务的滞后,使公共交通对客流的吸引力下降。

4、洪梅镇综合交通发展建议

应对洪梅镇现阶段所面临的交通问题,结合土地利用、城市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要求,为实现洪梅镇交通发展战略任务,确定洪梅镇交通发展总体目标为:依托望洪枢纽建成东莞市西北门户枢纽,构筑与区域发展相协调,与土地利用相结合的多种交通方式协调运作的现代化一体化的绿色交通体系,适应不断增长的交通需求,全面提升城镇综合竞争力,促进洪梅镇城市空间有序拓展和城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篇(3)

一、基本情况

宁津街道座落于山东荣成市东南部,北、东、南面环海,西部背靠朝阳洞山、甲子山与桃园街道、东山街道交界。陆域面积68平方公里,境内辖45个行政村,5个农村社区居委会,1个城镇社区居委会,共2.2001万人(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

二、宁津小城镇中心区域建设时期(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

20世纪末宁津小城镇建设时期以行政行为为主导,重点建设原宁津镇驻地区域,具体就是成立宁津镇富甲山庄社区。富甲山庄始建于1992年,当初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预计接纳人口3000人。富甲山庄建设中牢固树立“对小区建设的每一个构筑物、建筑物都要付出心血和精力,尽可能地做到没有遗憾”的理念,广泛吸收当时先进的规划设计思想和优秀的规划创意,以科学严谨、认真负责的态度,广邀专家学者,反复推敲,编制完成了住宅区、购物区、集贸市场、明珠广场等的专业规划,确保了小区长远建设发展需要。90年代末,富甲山庄开发别墅楼157户,总建筑面积21000平方米,公寓楼10栋,353户,总建筑面积达28000平方米,为小区配套的公益设施2万多平方米,小区道路硬化率100%,全部安装闭路电视,安装路灯200个,新建绿地5公顷,绿地覆盖率达到30%。小区内建有初级中学一处、完小一处、幼儿园一处、卫生院一处,各种商业配套设施完善。为方便城乡一体化发展,原宁津镇政府还先后投资400多万元建设了面积1.3万平方米的农贸市场和面积1万平方米的明珠广场。

三、宁津小城镇整体规划发展时期(21世纪)

进入21世纪,宁津小城镇建设由驻地中心区域建设逐步转变为整体规划发展。2000年6月原宁津镇与原镆铘岛镇两镇合并为宁津镇,并于2005年1月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宁津街道办事处。

宁津镇特别是宁津街道办事处成立后,宁津街道结合本地实际,以农业产业化的理论出发,结合经济结构调整重新对宁津小城镇建设进行整体规划,并适时调整,塑造宁津小城镇的地方特色,配合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一是完善中心区域发展。为进一步适宜驻地城镇化发展,驻地宁津所、卢家庄、桥上及海洋经济发达的东楮岛、林家流共五个行政村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于2002年实行村改居成立居民委员会,实现城镇化管理。

开发驻地周边废弃闲置土地,通过商业开发建设明珠花园、金桂小区两个生活小区。明珠花园建设有29栋商住楼,总建筑面积86000平米,可容纳912户居民。金桂小区建设有7栋商住楼,总建筑面积29500平米,可容纳250户居民。

完善区域生活基础配套设置。投资400多万元,铺设供水管道6900米,从石岛城区供水管网接入生活饮用水,同时对驻地3个生活小区进行管网升级改造。投资360多亏元建设一处占地14亩、规划设计容纳两台10t/h热水锅炉,可满足20万平方米供热需求的供热管道。

二是促进农业产业化。成立荣成市北和春茶叶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发展茶叶种植业。宁津街道所前王家村128户村民以土地入股的形式,正式注册成立了“荣成市北和春茶叶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先后通过土地流转,共发展自有茶园1100亩,辅射带动周边8个村30多户茶农种植茶叶400多亩。建设一处占地建设了占地15亩、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的标准化无公害茶叶加工厂,配置了先进的茶叶加工流水线。打造一处茶叶种植、加工、茶艺休闲娱乐系列产业基地。

组织5户农机大户联合成立“荣成市鑫灿农机专业合作社”。 一方面开展多层次、多领域、全方位的农业生产经营社会化服务,促进农业新技术的普及使用。另一方面形成比较完善的服务功能,提高农机作业的组织化程度,实行机械化、规模化、集约化作业,增加农作物产量,提高农产品品质,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农业的节本增效。

三是协调200多户参农,整合规划800多亩参池,成立“荣成市镆铘岛海参专业合作社”、“荣成市蓝色海洋海参专业合作社”。本着打造“现代渔业、和谐渔区、新型渔民”的原则,合作社根据各种刺参养殖的实际特点及养殖业主在生产中存在的疑点、难点问题,将最近的养殖科技推广到养殖业主中,切实提高刺参养殖业的科技含量,带动宁津街道10000余亩参池增产创收。

三、壮大农业文化产业

篇(4)

中图分类号:G8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2―0182-03

小城镇在中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有非常特殊的作用,是连接城市与农村的桥梁与纽带,是构建具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领域。《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指出:“在区域体育发展格局上,从各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出发,梯度推进,鼓励经济发达地区率先进行体育现代化探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全民健身运动,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小城镇体育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冀东地区是河北省经济、旅游产业较为发达的地区,有人口968.34万人,农业人口721.47万人,城市化率34.6%,国民生产总值:1313.77亿元,撤并后乡镇266个,建制镇154个,乡112个。本课题试图对我国冀东地区小城镇体育发展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找准发展沿海地区小城镇体育的症结,为全面实施城镇发展战略,提供体育方面的实证依据和相应模式。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冀东地区是指河北省境内的唐山、秦皇岛两个主要地区。调查小城镇266个。包括唐山的路南区、路北区、古冶区、开平区、新区,秦皇岛的海港区、山海关区、北戴河区8个市辖区,3个县级市,11个县镇,244个农村乡镇。

1.2研究方法根据总课题的整体设计,在大量准备工作的基础上,制定了《我国小城镇群众体育发展现状和影响因素》的专家调查问卷及《我国小城镇群众体育发展现状》的群众调查问卷。自2004年底采用分片、分层、全面展开的策略进行调查工作,专家问卷发放对象为各县、乡、镇主管领导或相关负责人,群众问卷发放过对象为各县、乡、镇群众。问卷的发放及回收情况(表1)。

2 结果与分析

由表2数据统计结果反映出群众普遍采用徒手练习或娱乐性、技术性要求不高的项目,说明普及型、传统型项目参与率较高。从地域资源优势来看,游泳项目并没有成为冀东沿海地区群众体育主要活动内容。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游泳项目的季节性比较强,技能要求较高。表明冀东地区在水上项目的培养与开展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局限性。从地域特点出发,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广泛开展水上健身运动。打造具有区域性、特色性、全民性的海上健身环境意义重大。

2.1.2居民健身场所

由表3统计结果得知,小城镇群众体育锻炼场所的非正规性明显,完全是群众自发组织和形成的,条件简陋。说明冀东地区小城镇体育设施匮乏现状与小城镇经济发展不相匹配。另外,也反映出城市体育设施建设与小城镇体育设施建设的不平衡性,城市设施投入明显高于小城镇。造成小城镇群众不得不利用公路、马路或街道、住宅小区的空地或其他空地进行补充。因此,加大对小城镇体育健身活动文化中心建设,增加体育投入,配备足够的体育设施,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是改善小城镇群众体育活动法规建设的重中之中。

2.1.3居民健身动机小城镇居民基本认识到体育运动对身体及社会适应的重要性。在有组织和没有组织的情况下,90%以上的群众能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从健身活动组织形式的选择上集中在个人行为或与邻居、朋友锻炼的占79%,自发组织占11.6%,企业或社区组织占9.3%。从健身方法的需求和使用上,56.9%的群众不能满足自己科学锻炼的需求。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匮乏,对广泛运用的健身运动处方知识和方法了解太少。对自身的健康诊断更是缺乏有效的知识结构,56.8%的群众对自身脉搏测试都缺少认识。广大群众的身体活动基本上是盲目从众。这种恶性循环的状况令人担忧,相关部门应尽快采取相应措施,对小城镇居民的体育锻炼加以科学的指导。

2.1.4居民健身消费 从调查结果看,居民每月用在体育健身活动上的投资:有79.5%的居民不花钱,有17.8%的居民每月消费在30~50元,超过100元的寥寥无几。这也客观的反映出了冀东小城镇居民的现实体育消费状况。改革开放以来,冀东地区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214元。农民年人均收入3 085元。体育健身消费反映出冀东地区居民受社会因素如体育价值观、文化程度、生活方式等的影响较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居民收入水平不平衡性,花钱买健康的意识淡薄。同时随着冀东地区城市化规模和创建体育名城的战略实施,小城镇体育基础设施的发展、城镇居民的健身意识和观念的加强,收入的提高,这种状况必将随之得到改善。

2.2冀东小城镇群众体育发展难点问题

2.2.1体育健身活动开展地点 小城镇是人类活动所形成的空间分配,人类活动必须占有空间。城镇活动空间只有依赖城镇发展计划的诱导和控制方能保证城镇空间环境的舒适、合理和安全。城镇环境空间的舒适和合理包含着提供居民进行健身和健康活动的设施和设备。现代居民的首要目的是健康,城镇居民健康和高质量的生活保障是高质量的生活设施。从调查结果看,冀东地区小城镇体育活动场地、体育馆等设施较少,占样本总数的86.7%,其次是体育场地设施对全社会开放的程度低,占样本总数的13.3%。从实地典型考察看,冀东许多小城镇居民居住条件、住宅建设豪华气派,人们更多的投人在于生活享受,忽视体育健康极其体育文化建设,60%的居民闲暇时问在家里看电视和听音乐,48.9%的居民闲暇时间用于逛大街和购物。参与体育文化活动的占30%。冀东小城镇体育设施不能满足或不能满足居民体育消费。由此可见,冀东小城镇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与小城镇人民生活水平发展处于失衡的状态。

2.2.2体育健身群体年龄特征 从参加健身活动人员的年龄方面看,冀东地区开展体育健身活动的难点主要表现在:首选为中年人(36~59岁),占样本总数的50%的人不参加,其次是青年人(17~35岁),占样本总数的31.2%不参加,第三是老年人(60岁以上)占样本总数的18.8%不参加,最后是儿童少年和幼儿占样本总数的19.2%不参加。从调查结果看,中、青年人是开展体育健身活动的难点。这个年龄段是为事业、家庭承担主要责任的中坚力量,他们整天为事业而忙碌,为家庭生活而奔波。早出晚归,兢兢业业。忽视了在他们这一时期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发病率较高。因此,尽快改善中青年人体育健身意识,为在职人员提供更多的健身娱乐活动是影响小城镇体育健康稳步发展的关键。

2.2.3体育健身群体知识结构 从体育健身群体知识结构看,冀东小城镇体育活动开展的难点在于小学和中学学历的人群。分别占62.4%和24.8%。表明小城镇体育健身活动的弱势在于低学历群体。小城镇健身群体知识结构,在一定程度上透视出小城镇体育的教育程度。小城镇体育健身群体

的知识结构往往给小城镇体育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带来一定的活力,使得体育健身活动始终处于文化交流和发展之中。调查的结果反映出,冀东小城镇体育健身活动低学历群体处于弱势状态。因此,提高弱势群体的健身动机、健身认识、健身意识、健身行为是目前小城镇体育健身活动开展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

2.2.4体育健身群体地域结构 从开展活动所面对的人群方面看,冀东开展体育健身活动的难点在于:68.8%的人认为在农村,37.6%的人认为在少数民族地区,31.2%的人认为在机关和企事业单位,18.8%的人认为在妇女,12%的人认为在街道和社区,6.4%的人认为在残疾人和知识分子。调查的结果反映出小城镇体育活动开展的最艰苦的地方是农村,其次是少数民族地区,第三是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加快.农村地区在各项富民政策的支持下,极大地促进了小城镇的长足发展。但在体育文化建设等方面却表现出低迷态势。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其地域分散,居民种族不集中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并没有表现出体育文化建设的民族特色。而机关和事业单位在人力,物力、财力、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没有精力在体育文化建设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注。

2.2.5体育健身时间 从开展活动的时间方面来看,冀东地区开展体育健身活动的难点在于:43.6%的人认为是闲暇时间不足,12%的人认为是体育场馆开放时间与健身者活动时间不一致,12%的人认为是群众体育指导员指导时间与健身者活动时间不一致,18.4%的人认为有其他的原因。6.3%的人认为闲暇时间零散。从调查结果看,冀东地区小城镇体育活动开展时间上的难点问题在于居民的闲暇时间不足。这可能与冀东地区居民个体中小企业,家庭企业、家庭养殖业居多有关。另外,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富民政策也使得更多的居民投身到农田建设之中。因而,影响他们对体育参与的积极性。2.3影响我国冀东地区体育发展的主要因素 中国农村人口的发展应从小城镇居民开始,中国农村人口生活质量的提高应从小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开始,中国农村人口的体质增强应从小城镇居民的体育观念和体育锻炼开始。冀东小城镇体育与健康文化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具有明显的一致性。现阶段主要问题是小城镇体育事业发展滞后,体育场馆设施建设落后,政府重视程度低,公民体育参与意识不强,体育社会化程度低,体育经费落实不到位等方面内容(表4)。

由表4可见,专家和群众对于体育社会化程度,政府重视程度,居民体育消费观念,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公民体育参与意识等五个方面具有相同的观念,经差异显著性测验,P0.05达到显著水平。说明专家已经看到体育经费的投入的多少,已经影响到体育运动的开展,并作为重要影响因素列在第二位,但是群众并没有看到此项的影响。闲暇时间项目的选择,群众与专家具有显著的不同观点,专家认为群众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体育锻炼,没有列为重要的影响因素,而群众则认为缺乏闲暇时间是一个较重要影响因素。其他项目之间专家与群众具有相同的观点,差异均不显著。说明,体育法规、制度的实施力度,组织领导措施,舆论导向,公民受教育程度,地域文化,社会体育指导员等方面群众与专家具有相同的观念。特别是社会体育指导员方面,不仅没有引起群众的重视,而且专家也没有看到其作用。

3 冀东小城镇群众体育发展模式

小城镇体育以农村为重点是我国群众体育一项战略部署。小城镇群众体育的建设和发展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水平,基本建设缠绕在一起,不可能用一种模式塑造其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也不可能有一个模式能适应任何变化的情况,更不可能也不应该长时间、宽空间、高程度地稳定在一种模式上。模式的建设依赖于制度的创新,依赖于环境的改善。小城镇群众体育的发展需要“拉力”与“推力”的共同作用,“拉力”是经济的发展,“推力”则是制度政策的约束作用,两者相辅相成。

3.1旅游体育型我国冀东地区拥有山、海、林、岛等多种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各种名胜景区80多处。

海岸线长487 km。可利用森林、山地、湖泊、水库、海滩、等自然资源开展野营、钓鱼、冲浪、划船、游泳等各种体育活动,这样不仅缓解了目前城镇社区体育场地设施不足的现实,而且满足了人们回归自然,增加户外运动的机会和愿望。近几年,国内的旅游将成为一个更重要的消费领域和经济文化现象。人们外出旅游不仅是为了度假消闲,而是渴望得到在城市里难以得到的刺激,更多的人将选择远离喧闹,走进大自然,体育旅游将成为一种时尚。

3.2企业体育型“企业体育”是我国竞技体育中一个独特的形态。随着对外开放和农村富民政策的逐步改革,冀东地区崛起了一些具有实力的国有企业,崛起了一些激进派的个体企业。富裕乡镇的生活条件和生活水平已经超过我国农村的一般水准。在某些地方已经超过了城市居民的普遍水平,逐步形成了一种类似城市居民的多层次文化消费倾向。“企业体育”也正逐步在群众体育中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从冀东小城镇体育发展的状况和整体情况看,学校体育是最具活力的组成部分,乡镇体育和事业单位体育还处在一个低水平发展的起点上,尤其是乡镇体育,在体育设施等方面还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时,发挥“企业体育”的示范作用和服务功能,是我国冀东地区乡镇体育建设的一个现实和明智的选择。

3.3园区体育型近年来小城镇园区建设规模扩大,园区的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已有所转变,但其主体对象和任务未变,园区如何实现为广大居民服务的职能。为了保证园区体育工作能经常性开展,应该每年都制定园区文体活动计划,并把园区文化体育工作开展的项目,作为重点纳入属区单位的双文明考核内容,并根据活动开展情况和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健康家庭”奖励。促进居民的锻炼积极性,逐步实现园区体育和谐文化氛围。

3.4家庭体育型 “家庭体育”是小城镇体育的重要社会基础和有机构成,生产、生活一体化是农村家庭的一大特征。农村家庭大多具有独立的庭院,房屋的空间相对较大,这是开展农村家庭体育活动的优势。

篇(5)

一、前言

改革开放20多年,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变化,人们在积极创造财富的同时余暇时间也相应增多,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随着简单的物质化标准向更高层次的健康化、内涵化、愉悦化方向发展。随着人们观念的变化,体育在人们心目中已不再仅仅意味着是高水平的竞技运动及跑步、广播操等大众体育锻炼项目,而更多地是对高品味、高质量的生活方式的追求,是保持旺盛生命活力的有效方式,是体现生命价值、享受生活快乐的重要途径,甚至是敢于接受和应付各种生命挑战的象征。这就对体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个能够被“消费”的体育,才是真正被大众所需要和接受的体育。

二、我国城市体育消费的概况

1.体育消费的概念。所谓体育消费,是指人们在参与和观赏体育活动方面的个人及其家庭,社会的消费支出。体育消费包括狭义的体育消费和广义的体育消费,狭义体育消费是指那些直接从事体育活动的个人消费行为。广义体育消费包括一切与体育活动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个人及其家庭、社会的消费行为,是作为社会一般消费者及其家庭通过支出货币所得到的各种体育效用,即各种体育的(包括物质的、劳务的、精神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体育消费的增长促进了健身运动的顺利开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全民健身计划,反之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也推动了体育消费的增长,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2.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体育经济的繁荣促进体育消费的快速增长。社会在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在提高,健康的话题为人们所关注,空闲时间进行适当的运动也为人们所接受,体育运动可以说无处不在,在家进行运动健身也是一种时尚。我国有60%左右的人口在农村,在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要有相当多的人从农村到城市中去,小区将成为这部分人新的生活环境。小区的建设也将会成为我国经济消费主要部分,而小区的体育设施场所是不可缺少,也是不容忽视的,所以小区的体育设施建设也是我国体育消费的一个组成部分。体育服务行业的发展,场馆设施的建设带来的体育消费。经济的发展,直接给人们带来的是物质与精神生活的冲击,时代在不断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也丰富多彩,为了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节假日或其他空闲时间参加一些体育活动,在西方早已成为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现在我国的体育健身服务行业已经逐步发展起来,在城市中的健身场所也越来越多,像健身房、旱冰场、网球场、羽毛球球场等等这些都为爱好休闲体育的人们提供了场所。体育服务行业的蓬勃发展,直接作用面对的是场馆设施的建设。这些对体育消费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3.直接参与体育运动所必须的消费。观看比赛,到休闲健身场馆的体育消费(包括培训指导陪练等)体育旅游等。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比以前有很大的改观,到现场去观看比赛或者通过电视录像、网络去观看比赛已经成为一部分人休闲娱乐的一种方式。 周末到一些体育场馆去,既能达到健身的目的,又能更好的体会休闲体育所带来的快乐。可以说体育场馆的气氛比较好,更让人能充分投入到体育运动中去,这是人们体育消费的一个重要部分。

参与体育运动,自身所必备的简单的体育用品(如运动服装、鞋、球等)参与体育运动,需要体育用品与之相匹配。在学校中你可以看到打篮球的学生几乎没有不穿运动服的,运动服装的设计就是为体育运动做准备,能更好的发挥个人的运动能力。现在市场上的体育品牌的运动系列很多,如国产李宁、康威、安踏、特步等等,国外的知名品牌也非常很多,如耐克、阿迪达斯、彪马等。随着参与体育运动的人越来越多,体育用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多,不光是服装鞋类这些,还有一些简单的体育器材球拍、球、护腕、护膝、运动包,以及一些碟片等等这些都是体育用品的部分。它也是体育消费重要组成部分。

三、体育消费的快速增长对全民健身的影响

1.体育健身器材进入家庭使得家庭体育的到了一定的发展,也活跃了社会体育市场。家庭体育的开展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家庭体育的开展在社会上能够形成良好的体育氛围,越来越多的人将会加入到这个潮流中来,参与家庭体育健身运动,所以说体育健身器材进入家庭,不但推动了体育市场的消费,也促进了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符合现代运动规律、布局合理、门类齐全的体育市场体系也逐步的形成和完善。同时它也会推动体育消费的增长,活跃繁荣体育市场。休闲体育事业在我国的发展,离不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离不开国家的政策,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为休闲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也开阔了我国的体育市场,休闲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为参与休闲体育消费的人们提供了良好的体育环境(场馆、器材、体育氛围等),从而达到休闲娱乐健身的目的,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要,为全民健身运动添砖加瓦,为全民健身运动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2.人们直接参与体育消费的方式是就是购买体育用品、观看体育比赛,到休闲健身的体育休闲场所去。现代的体育用品,品牌众多引导世界潮流,对爱好体育运动的人具有十足的诱惑力。近几年运动服装风靡全球,在我国运动服装的产销也相当的快,上海、天津等地的高档运动服装已远销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体育市场的繁荣,对体育消费产生有利的影响,也为体育运动人群提供了物质上的帮助,为体育运动的蓬勃开展增添了活力,为参与健身运动的人群带来了活力。体育对人的诱惑力无处不在,精彩的表演,让喜欢体育的人不愿意错过,观看体育比赛购买体育杂志,也是人们休闲消遣的一种方式,无论通过杂志、电视、还是网络、录相或者到现场去看比赛。现在的周末通过电视转播可以看到意甲、英超、法甲等足球联赛,通过电视还可以看到NBA、拳击比赛等等。现在是信息时代,体育媒体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对体育知识的传播起到很大的作用,人们认识体育,参与体育运动离不开媒体的宣传帮助。

四、促进体育消费的出路

1.观念上的转变是重中之重。在这个由消费所推动的时代里,需要中国体育管理机构从过去以运动会为周期,片面追求成绩的“应试体育”的观念误区解放出来,将工作重心转移到推动体育与社会的有机结合与引导人们进入健康活力的体育健身健美娱乐文化消费活动中去。

对于体育投入的选择面也应该更加趋向理性化与效益化。体育的真正财源在市场,体育的巨大市场潜力告诉我们,体育是组成完整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让“体育行业”、“体育消费”成为全社会惯以使用的概念,让体育经济成为经济学家们十分关照的领域,让体育及其产业,与家庭消费、生活方式沟通起来,让人们到体育市场消费到称心如意的商品。

2.进一步进行体制改革势在必行。在一个以市场经济为主体的社会形态里,大众体育要真正得到发展,就必须确实的遵从市场规律行事,应当建立政企分离的管理机制,政府不直接参与体育产业部门的具体事物,不按事业机构来管理体育产业,消除上级主管机构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干预体育产业部门日常事物的状况。使中国的体育产业真正独立的按照市场规律来运作,早日的腾飞起来。

3.体育资源的重新再分配。体育产业里的资源一般指硬件与软件两个方面,硬件是指能够保证该项运动正常进行的场馆设施和相关器材;软件则是指能够推动和指导该项运动告诉发展与推广的专门人材。场馆与设施的建设主要依赖于国家的投资,其间只须符合两个观点:第一,必须真正符合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第二,要将建设好的场馆与设备切实的投入市场经济流通体系中去,由工商部门进行管理,依靠税务部门得到利润回报。专门人材的分配要打破以前计划经济时代的旧有体制,把原本高密度集中起来运动员教练员等重新发送到社会的各个阶层角落,让他(她)们作为中国体育的先锋,把健康激情活力的体育之美,传播到这个消费时代的每一块地方,生生不息。

五、结束语

体育消费的增长,客观上反映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体育作为一个产业,它的发展与人们的生活需要是离不开的,体育消费作为一种时尚,是现代生活的一种标志,是人们生活的一种需要,一种追求,体育消费的快速增加,加速全民健身计划实施。全民健身是我国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口号,全民健身的实施离不开经济的支持,它的实施将推动我国体育消费的增加,为体育时常开辟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参考文献:

篇(6)

一.引言

小城镇作为未来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角色,随着小城镇的快速发展,如何合理地规划小城镇建设是一个核心问题。小城镇环境规划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努力解决小城镇建设与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同时应坚持以人为本,以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为中心,加强城镇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努力改善城镇生态环境质量,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小城镇景观建设与规划亦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许多闻名遐迩的小镇为我们提供了典范,如丽江、平遥、周庄等,它们都是根据自身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文化的特点,设计出具有自身特点,符合自身发展的景观设计"但是,也有许多小城镇在建设当中,脱离实际盲目仿制大城市中的景观元素,诸如大型广场、雕塑、欧陆风情等等"面对景观的盲目制造,特色的严重缺失,我们有必要对如何进行符合小城镇发展的景观建设问题进行探讨。

二、小城镇景观设计原则

小城镇文化景观的设计,必须综合分析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从小城镇本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切实有效的景观设计规划,才能取得预期效果一般地,在小城镇文化景观的具体规划设计中应坚持如下原则:

1.人文主义原则。将人的活动和舒适性作为景观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综合考虑人类的多种需求,并将其融入到景观功能的设计之中。

2.可持续性原则。小城镇文化景观的设计应当有利于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而不能成为今后发展的瓶颈。

3.城乡统筹原则。小城镇地域作为城乡结合部,其文化景观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异同,力争两种文化、两种价值取向的密切融合、统筹发展。

4.科学实用原则。文化景观的功能设计应着眼于小城镇居民的生活需求,而不能脱离实际,设计一些人们难以接受、难于利用的景观单元。

5.因地制宜原则。在景观设计中应紧密把握各地区的文化特色,设计出来的景观单元要与当地人们生活起居密切关联,给人亲切感和归属感。

6.文化本位原则。文化内涵是景观的生命力,小城镇文化景观的设计应挖掘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来展示小城镇风貌、促进小城镇可持续发展。

三、小城镇景观设计的主要类型

1.小城镇中心广场建设

小城镇广场采用一场多能的综合利用是较为适宜的,可为居民集会、健身、休闲、交往、娱乐等活动提供相应空间,满足多种人群的需求,小城镇广场的规划要重视文化氛围的创造,周边安排文化设施,广场环境要多层次,为市民提供多样化的文化活动,注意铺地、灯光、音乐等手段的综合运用,激发人们公共文化活动的表演欲望,参与欲望,为广场注入更多的生命力和文化艺术魅力。

2.小城镇街景规划设计

小城镇中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占整个城镇空间容量的十分之七,这些重要的硬质环境景观构成了小城镇景观环境的核心组成部分。因此,在进行小城镇的景观规划与设计时,延续建筑风格和历史遗迹最为关键选择什么样的建筑形式是表现地方特色、布置合理空间的前提,在保持基本格局和风貌的前提下,表现民族特色!地方特色的建筑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实际建设中不可能在一个建筑物上把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风格统统反映出来,往往是取其一点,反映全面"此外,为丰富城镇空间,要把握好街道与周边建筑的尺度等问题,应使街道两侧的建筑错落有致,要改变街上建筑一般高、一样齐的局面,使沿街建筑高低错落有韵律、有节奏,不能各行其是,想高就高,想低就低;建筑风格也应协调一致,一模一样的建筑容易让人产生视觉疲倦,而过分多样化的建筑让人感到空间的杂乱,因此应在统一中寻求变化,在变化中寻求协调

3.环境小品设计

环境设施小品是城镇景观中不可少的内容,对美化城镇环境和满足居民的精神生活及展现城镇建设质量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管是实用性小品还是观赏性小品,在设计中都要适合人的尺度和城镇空间尺度,既要平易近人又要与周围环境相呼应,例如,同一条道路上的小品设施的造型、色彩、材料、设置位置等要做到统一连续,与周边环境协调;而同一个城镇中的小品可以有所不同,但必须要能反映地方特点,同时要有自己的个性特色,例如,以有关小城镇的历史事件、名人轶事、英雄人物等为题材创造生动的雕塑作品,使之成为城镇的象征、小品设施的数量和种类因小城镇不同而有所不同,要避免公式化题材,避免题材和环境不协调的现象,对于这些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与人有亲切尺度的小品的精心设计,能够不失时机地向使用者传达出情感信息,使使用者体会出小城镇所蕴含的人情味。

四、我国小城镇景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生态系统的失衡

在景观建设进程中,一些小城镇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进行景观建设,忽视生态型绿化景观,导致景观生态系统失衡。

2.景观特色的缺乏

在当前的小城镇景观建设中,雷同的景观比比皆是,单一化倾向十分明显,对景观的性质、功能没有明确定位,盲目模仿,求大!求全之风盛行

3.景观的无序性

小城镇的土地、河流、山林等自然景观系统与道路、建筑、基础设施等人工景观系统缺乏整体的、系统的、有前瞻性的规划,景观的建设处于无序状态,一些建筑景观只注重单体效果,忽视与整个街区的协调统一,造成景观建设的杂乱无章。

4.文化内涵的缺失

本土文化和地域文化依附于客观事物而存在,是人们长期社会交往活动的结果,是小城镇的精髓之所在,应当给予保护和挖掘。然而,文化的断裂与落后,与高度信息化社会形成强烈的碰撞,导致小城镇居民对传统文化彻底的否定,具体行动上表现为大拆大建,以统一格局的现代建筑代替传统建筑

五、小城镇景观设计的可持续发展

现代景观规划理论强调的基点以人为本,在更高层次上能动地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和不同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以维护人和其他生命的健康与持续。从景观规划的特点看,景观规划是实现乡村、小城镇、城市,乃至全球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一项规划。因此,进行小城镇景观规划与设计就是进而重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存环境。研究小城镇发展的自身规律,进行小城镇景观的整体规划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小城镇本身的优势为实现小城镇景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能。

1.自然资源优势

因远离大城市,大多数小城镇有着良好的自然环境,空气清新,水源污染较少,周围的自然山水景观创造了一个宜人的人居环境。

2.尺度小

小城镇居民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可以通过步行达到,避免了机动车辆过多产生的尾气污染和噪声污染。

3.节约能源

小城镇可以节约大量用于温度调节所消耗的能源,同时也能更好地使用太阳能!沼气等,从而实现小城镇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篇(7)

中图分类号:F299.2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我国也逐渐形成了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为中心的东部地区。而地处这些地区的许多小城镇,由于本身发展起步较早,再加上先天的区位优势以及许多政策优势,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已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和产业基础。进入2l世纪以来,随着国际社会对碳排放的更多限制要求和国内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大趋势,以及国内产业政策对产业转型升级提出的高要求,使小城镇产业发展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面对国内外发展环境的新形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行经济转型升级就成为小城镇今后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东部地区小城镇经济转型升级的背景条件分析

(一)已具备了经济转型升级的基础

东部地区的小城镇经济发展水平普遍较高,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可达到5000美元以上。按国际上通行的发展经验来看,当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处于5000到10000美元这个区间时,其经济发展水平一般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经济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以工业为主导并开始转向以服务业为主,居民消费能力开始快速上升。因此,从国际经验来看,东部地区的小城镇已具备经济转型升级的发展基础,具体来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工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基础支撑

东部地区的小城镇由于处于工业化后期的发展阶段,其产业结构特征主要体现在:一产所占比例较小,二产占据主导地位并保持较高水平,三产开始持续上升。根据产业发展的基本理论,产业结构调整的规律一般是由传统的农业主导型逐渐向工业主导型,最后再向服务业主导型转变的过程。产业结构以工业为主导并保持较高水平,说明东部地区的小城镇已经完成了工业化积累,具备了足够的产业基础、技术基础和资本基础来进行经济转型升级。

2.居民消费能力的快速提升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支撑

东部地区的小城镇正处于居民消费能力快速提升的阶段,居民消费能力的快速提升为服务业的大力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服务业的大力发展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升级,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

(二)具有经济转型升级的必要性

1.经济转型升级是应对国际新变化的需要

进入新时期之后,国际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一是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给以出口拉动为主要经济增长方式的小城镇造成了很大冲击。二是国际上对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越来越大,进一步压缩了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小城镇的发展空间。为应对国际上发生的新变化,进行经济转型升级已成为东部地区小城镇的必然选择。

2.经济转型升级是应对国内新环境的需要

我国经过近三十年的快速发展,全国经济已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国内发展环境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首先是劳动力成本的上升,给许多以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小城镇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很大压力。其次,国家对经济增长质量的进一步重视以及国内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使得国内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进行经济转型升级的呼声越来越高,并逐渐上升为国家政策层面。

3.经济转型升级是自身长远发展的需要

东部地区的小城镇由于发展起步早,与其它地区的小城镇相比,已经取得了相当不错的经济成就,但从这些小城镇的发展现状来说,形势不容乐观。一方面,传统的以出口拉动或粗放型扩张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越来越显乏力;另一方面,其它地区的小城镇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大有追上并赶超之势。因此,从自身长远发展的角度来说,东部地区的小城镇必须要尽快完成经济转型升级,以确保在未来竞争中仍处于优势地位。

二、东部地区小城镇经济转型升级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政府角色把握不准,转型方向不清

目前,已经有许多小城镇认识到了自身发展存在的问题,也提出了要进行经济转型升级,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但总体来讲,这些小城镇还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对政府在经济转型升级中应该扮演的角色把握不准。经济转型升级的主体应该是企业,政府在经济转型中主要是起到引导作用,而许多政府部门恰恰忽略了企业的作用,出台的许多政策措施脱离本地企业的发展现状;二是没有明确经济转型升级的方向。对于进行经济转型升级要重点发展的产业和需要淘汰的产业等都界定不清。许多地方企业虽然已经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了一些转型升级的探索,但是缺乏根本性的方向引导,转型升级速度较慢,成效不明显。

(二)传统产业比重较大,产业层次较低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东部地区的小城镇已经具备了经济转型升级的产业基础,但这还只是相对于其它地区的小城镇。由于小城镇产业的发展受到自身土地、人才、技术等发展要素的限制,其整体产业的发展还存在着相当大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过大,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较少;整体产业仍处于产业链低端,产业附加值较低;主导产业中大型企业和龙头企业匮乏,企业规模主要以中小企业或个体私营企业为主,企业生产效率普遍较低。产业层次较低的发展现状,给小城镇向高端产业进行转型升级带来了极大障碍。

(三)服务业发展基础较弱,配套设施较少

服务业是小城镇进行经济转型升级所必须要发展的一个重要行业。但现在小城镇的服务业发展现状仍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发展基础非常薄弱,另外,由于以前对于服务业发展的不重视,使得相关的配套设施较少,这在无形中又给服务业的发展带来了困难。按照产业发展的规律来说,东部地区小城镇的服务业将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但薄弱的发展基础可能会给这一趋势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性。

(四)企业技术水平较低,创新能力较弱

经济转型升级需要有技术和创新的支持,但小城镇的技术状况和创新能力令人担忧。从企业自身来讲,由于小城镇的企业类型主要以中小企业为主,因此其通常没有充足的财力来提高技术水平,企业技术水平普遍低下,同时这类企业也不太重视创新,创新能力较弱;从社会的角度来讲,小城镇缺乏比较完整的科研创新体系,同时也无法吸引一流人才到小城镇发展,因此,小城镇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存在较大困难。

三、东部地区小城镇经济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

(一)以发展定位引领经济转型升级的方向

所谓城市定位,就是对城市未来发展方向、发展目标的拟定。城市发展定位确定了,城市未

来发展的战略方向、愿景和目标也就确定了,城市将来的工作重点也就随之而确定了。小城镇进行经济转型升级首先是要确定发展定位,以发展定位引领经济转型升级的方向。虽然说经济转型升级的主体是企业,但政府的引导仍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经济转型升级切忌盲目性和随意性,政府要根据自身的优势、劣势、区位条件、外部环境等,确定合理的发展定位,并依据发展定位,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引导全镇的经济转型升级方向,从而避免在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走弯路。

(二)以产业高端化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根本任务

经济转型升级的根本任务是产业转型升级,而产业转型升级的基本方向就是产业高端化。具体到小城镇在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的产业高端化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积极推动产业结构由二产为主向三产为主转变,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二是要由低附加值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转变,大力发展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三是企业类型要由以中小企业和家庭作坊为主向大中型企业和现代企业转变,提高企业工作效率。

(三)以推进自主创新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手段

创新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主要驱动力,小城镇由于受自身条件的制约,在自主创新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要进行经济转型升级,推进自主创新又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手段。首先,针对小城镇本身创新能力不足的特点,要积极拓展技术引进渠道,加大技术引进并消化再创新;其次,针对中小企业不太注重研发的现状,要加强政府引导,提高企业创新意识,对企业自主研发要提供资金支持和政策优惠,帮助企业完善创新机制,优化企业创新环境;最后,要进一步完善区域创新体系,要加快建设一批融产学研合作、科技成果专业化和创业创新于一体的公共平台(如孵化器、创业中心等)。

(四)以要素集约化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保障

篇(8)

[5] 杜世全,盛治进. 小城镇体育在中国的基本进程[J].安徽体育科技,2008,29(2):17-19.

[6] 王本兵. 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制度创新研究[D]. 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1.

[7] 吕小黎,秦小平,王健. 对我国小城镇体育管理的理论研究[J]. 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9,23(5):28-30.

篇(9)

中图分类号:TU-024文献标识码:A

一、徐州市概况和研究区小城镇发展现状

(一)徐州市概况

徐州市位于江苏省的西北部,东经116°22′~118°40′、北纬33°43′~34°58′之间,东西长约210公里,南北宽约140公里,土地总面积11258平方公里。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为东部沿海与中部地带、上海经济区与环渤海经济圈的结合部。“东襟淮海,西接中原,南屏江淮,北扼齐鲁”,素有“五省通衢”之称。京沪、陇海两大铁路在此交汇,京杭大运河傍城而过贯穿徐州南北,公路四通八达,北通京津,南达沪宁,西接兰新,东抵海滨,为全国重要水陆交通枢纽和东西、南北经济联系的重要“十字路口”。

(二)研究区小城镇发展现状

至2008年底,徐州市共有建制镇114个,其中有市县政府驻地镇7个,除去大黄山镇和大庙镇,属于本文研究范畴的小城镇共112个。本文研究范围内小城镇镇域总面积10788.4平方公里,总人口803.1万人,镇域平均面积96.325平方公里,各镇平均人口7.1万人,人口密度为744人/平方公里,镇域生产总值1078.286亿元,人均生产总值13426.24元。

二、徐州市小城镇空间结构及特征

(一)小城镇空间分布及特征

1.徐州市小城镇总体空间分布

直观的来讲,徐州市小城镇分布总体上是比较均匀的,研究区内均城镇密度为1.038152个/百平方公里,低于江苏省城镇分布的整体密度,分布比较稀疏,同时结合表2-1数据,各区域相比之下睢宁和丰县的城镇密度较低。

2.空间分布特征

(1) 小城镇分布的地形差异

丘陵岗地主要分布在贾汪区、铜山县北部和西南以及东南部、睢宁西北部,可知这些局部地区的城镇分布很少甚至没有。由此可见在城镇建制的时候避开了地形的不利因素,小城镇随地形分区的差异正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有其历史性和合理性。

(2)依托中心城市或中心城镇,沿交通轴分布

“点轴开发”模式是利用中心城市和交通干线的集聚和辐射功能,由点及线再到面进行渐进式开发,通过对区域有辐射作用的中心城市和交通干线所组成的点轴网络来构建地区经济开发的总体格局。[4]徐州市作为徐州都市圈的中心,纵观徐州市小城镇分布和交通要道分布图,很容易看出,结合徐州市整体空间布局已经体现了点—轴分布的特点。

(3)交通轴沿线的小城镇分布密集

利用ArcGIS软件,对铁路、高速公路和过道两侧20km的范围进行缓冲区分析(如图2-4 铁路缓冲区分析成果图),统计出交通要道沿线的小城镇个数,得到下面的统计表(表2-1),可见徐州大部分城镇都是靠近交通要道分布的。

图2-4铁路缓冲区分析成果图

表2-1交通要道沿线城镇个数

(二)空间规模及差异

1.小城镇规模总差异

从江苏省小城镇规模来看,徐州市的城镇规模是比较大的,镇均人口达到了6.9万。再从徐州市内部规模来看,徐州市有约66%的小城镇镇区人口在镇均人口以下,绝大部分的镇区人口规模在4-7万之间。城镇人口规模最小的是江庄镇,仅为32633人,最大的是运河镇(253718人),后者人口规模是前者的8倍,可见小城镇间的人口规模差异还是比较大的。而睢城镇、运河镇和新安镇的镇区人口规模已达20万,符合中等城市的设市标准。

徐州市小城镇镇区面积的平均值为9168公顷。徐州绝大部分的城镇面积都在5000-12000公顷之间,大于和小于镇均面积的城镇个数相差不大,进一步计算得到小于镇区均面积的城镇个数占城镇总数量的55%。镇区面积最大的是新店镇(23007公顷),面积最小的是北沟镇(3400),前者是后者的7倍左右,镇区面积差异比较大。

2.小城镇规模空间差异

利用ArcGIS软件,将徐州市城镇人口数量进行分类分级显示,并结合徐州市交通干道的分布,制作成徐州市人口规模空间差异图(图2-5)。从图中可以看出交通对于城镇的人口规模产生很大的影响其中,陇海和京沪铁路线和省道沿线是较大规模城镇密集分布的地带,规模20万以上的三个城镇中有两个分布在陇海线上。

图2-5 徐州市人口规模空间差异图

进一步观察,可以将较大规模城镇分布地带分为三部分:①西北部的丰县和沛县条状分布区(图2-6)②北部倒“T”形分布区(图2-7)③南部半圆状分布区(图2-8)。

图2—6西北部丰县和沛县的带状分布

图2-7 北部倒“T”形分布

(三)城镇密度及分布差异

以徐州市六个县级市以及贾汪区为比较单元,计算各区城镇密度,得到如下数据(表3-2):

表3-2徐州市小城镇密度表

由上表可以看出徐州市各区小城镇密度分布差异不大,城镇分布比较均匀,除了丰县和睢宁外,其他地区每百平方公里都有一个小城镇分布,但是相对江苏省的总体城镇密度来说徐州市的城镇密度相对较低,城镇分布比较稀疏。

(四)城镇密度分布差异

由徐州市小城镇密度分布可见徐州市小城镇分布比较密集的地区都分布在陇海及京沪铁路线沿线以及国道省道沿线,由此可见交通因素对于城镇的密度有很大影响。交通发达和便捷的地区相对来说小城镇的分布密度比较高。

三、结论

徐州市小城镇空间分布总体比较均匀,人口和面积规模差异除了个别城镇外差异不大,城镇密度分布总体比较均匀,但是地区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自然条件、人口迁移、交通发展及经济产业的发展对徐州市小城镇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同时交通因素是造成徐州市小城镇空间结构差异的主要因素。

参考文献:

[1]张继东. 城市空间结构理论研究综述 [A].科技创新导报,2008,(4):88.

[2]王嗣均等. 中国城镇化区域比较研究论文集 [M]. 杭州大学出版社,1992.

[3]何素芳,黄伟雄,李凡等.佛山市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研究[A].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2004,22(2):45-49.

[4]杨扬.都市圈点轴开发系统研究—以徐州都市圈为例[A].理论探讨,2006,(10)124-126.

[5]曹劲松. “两通两能”与徐州经济 [A].徐州师范学院报,1991,9(1):65-70.

[6]王志华.徐州:运河城市的和谐发展[A].城市交流,2007,(6):37.

篇(10)

[5] 中国临安岛石网.镇人代会镇长系列访谈:岛石镇镇长李届胜[EB/OL].http://.cn/content/2012-01/13/content_

5003898.htm,2012-01-13.

[6] 顾裕文.衡阳市小城镇建设中产业发展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07.

[7] 赵伟明,王艳艳,马嘉伟,等.临安山核桃林地土壤磷素状况及其淋失风险分析[J].浙江农业学报,2014,(1):154-158.

[8] 黄程鹏.山核桃林土壤氮磷养分流失特征与控制技术研究[D].杭州:浙江农林大学,2013.

[9] 张春苗,张有珍,姚芳,等.临安山核桃主产区土壤pH值和有效养分的时空变化[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1,(6).

[10] 张圆圆.山核桃林地土壤养分现状与山核桃植物营养研究[D].杭州:浙江农林大学,2010.

[11] 彭樟林,姚立健.山核桃采摘技术与装备研究现状[J].湖北农业科学,2013,(14).

[12] 姜洋.山核桃技术推广与农户技术选择行为研究[D].杭州:浙江农林大学,2011.

[13] 陈有根.移动式山核桃脱壳机的推广应用、问题及措施[J].中国农机化,2010,(6):95-98.

[14] 王安国,刘微.乡村林业项目中的技术推广[J].林业与社会,1998,(2):8-9.

[15] 赵玉顺.临安山核桃产品营养成分特性研究[D].杭州:浙江农林大学,2013.

[16] 胡玉霞,王方,王昭君,等.顶空固相微萃取与气质联用分析山核桃香气成分[J].农业机械,2011,(10):135-138.

[17] 彭祺,边威,王佳丽.不同加工工艺对临安山核桃营养成分的影响[J].食品工业科技,2013,(20):173-175.

[18] 费喜敏,汤勇,徐秀英,等.农户层面的山区特色林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以浙江临安山核桃为例[J].林业经济问题,2009,

(3):218-222.

[19] 崔春丽.“山核桃”不能再生成“血核桃”[J].农家之友,2011,(1):47-48.

[20] 彭樟林,姚立健.山核桃采摘技术与装备研究现状[J].湖北农业科学,2013,(14).

[21] 叶剑,盛静,郎路敏,等.山核桃开打“邻里”纠纷忙煞“娘舅”[N].杭州日报,2012-09-07.

[22] 吕帆,涂炳坤.“公司+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1,(21).

[23] 朱湖根,万伦来,金炎.中国财政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对农民收入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7,(12):28-34.

[24] 王昕坤.产业融合――农业产业化的新内涵[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7,(3):303-306.

[25] 梁伟军.农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0.

[26] 黄汝丽.农业产业化中“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探析[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S1):204-208.

[27] 石峰.基于“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的贫困山区农业产业化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3.

Reseach on the Issue and Suggestions of Small-town’s Industry

――A Case Study of “The First Town of Pecan in China”

ZHENG Si-wei,SHAO Yu-zhen,PENG Bai-you,LIU Hang

上一篇: 常见传染病的防治 下一篇: 市场供应分析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