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患儿的护理汇总十篇

时间:2023-05-17 15:45:2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发热患儿的护理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发热患儿的护理

篇(1)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9619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369-01

小儿烧伤是临床上常见的意外损伤,小儿烧伤后发热是常见并发症,伤势越重、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在治疗烧伤过程中如何观察、护理好患儿,避免因高热惊厥及加重创面损伤,直接影响烧伤患儿的预后,我们通过分析烧伤后发热原因,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45例中度烧伤患儿,其中男性10例,女性15例,年龄3月-6岁,平均年龄21±12岁,创面深Ⅱ度烧伤,烧伤面积:10%-35%,平均175±26%。致伤原因:热液烫伤18例,火焰伤7例。伤后1h-24h入院,本组患儿中入院时无其他疾病。

12治疗方法烧伤患儿在住院早期给以补液、抗感染、营养支持、创面换药等治疗及实施有效的护理。

2结果

发热发生于伤后8-24h者2例,伤后24h-3d者8例,10-16d者15例;中等度热(381℃-39℃)13例,高热(391℃-41℃)4例(包括2例于伤后48-72发生惊厥),持续低热(371℃-38℃),上述患者经精心护理,25例患儿均治愈出院无并发症。

3发热原因

31小儿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神经系统发育尚未成熟,体温调节中枢调节能力差,受刺激易发生高热,由于髓鞘生成不全,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和抑制性不平衡,发生高热时,兴奋泛化导致小儿出现惊厥[1]。

32电解质紊乱患儿烧伤面积越大,创面渗出越多,早期因补液不足患儿口渴饮入大量不含钠液体,至稀释性低钠血症,也可因补充高张液导致脑细胞脱水,而出现高热,甚至惊厥。于伤后10多个小时入院就出现高热。

33吸收热烧伤后72h进入回吸收期,大量毒素吸收,而产生吸收热。烧伤后肠道毒素、细菌毒素、细菌越过肠黏膜屏障迁居至肠外组织器官或播放至全身,从而引起高热或全身感染。

34换药热烧伤创面清创、浸浴、涂药时冷热刺激直接作用于皮肤神经末梢产生疼痛,创面大量坏死物质分解产生内源性致热源通过触摸入血产生高热,换药热一般在换药后几小时内发生,持续时间3-5小时,经对症处理后体温逐渐下降。

35感染烧伤后3-4周创面溶痂,大量细菌繁殖,引出创面脓毒血症,大量炎性介质刺激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定点升高,从而引起发热。感染引起发热是烧伤患者发热最主要原因。

36创面包扎过多、环境温度高烧伤破坏了皮肤汗腺的散热功能,导致散热功能下降而致体温升高,创面包扎过多、过厚或采用暴露疗法室温过高(>30℃),可导致病儿高热。

37输液输血反应、烧伤后合并肺部感染、尿路感染、胃肠感染均可引起发热,长期应用抗菌素,也可引起发热。

4护理

41基础护理减少人员流动,加强病房消毒,保持空气清新,室温维持恒定,防止寒冷刺激引起产热过多,勿长期灯烤,覆盖物过多。认真做好各项记录发现异常要立即向医生进行报告。加强饮食护理,给些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牛奶、豆浆、稀粥、果汁,菜汁,新鲜的蔬菜和水果等。要给患儿进食易消化,高热量、少油腻、同时富含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少量多餐,加强营养,增强身体抵抗力,促进创面早日愈合。

42早期及时补液纠正脱水,警惕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和脑水肿发生,通过早期肠道营养,饮食改善电解质紊乱。定期复查血离子,发现异常及时纠正。

43创面护理烧伤创面护理对烧伤患者来说非常重要,烧伤早期不要过度冷疗,待休克期平稳度过行清创术,清创前给予适量的止痛药物,动作要轻柔,尽量缩短时间,去除坏死组织、分泌物、剪开泡皮放出渗出液避免炎症介质刺激创面,保持创周皮肤清洁避免污染,有效控制感染。采用浸泡疗法时,水温适宜,勿过热或冷,增加局部刺激。换药时观察创面变化,进行创面培养。

44高热护理当体温上升到39℃时,应及时进行降温处理。发热首选物理降温,冷敷冰袋可放置前额、头顶降低并减少脑细胞耗氧量,或放置体表大血管处,持续时间15-20分钟;温水擦浴时水温在32-34℃之间选择远离烧伤的正常皮肤部位擦澡,禁擦前胸、腹部、后颈,因这些部位对冷刺激敏感,易引起不良反应。50%酒精擦澡方法同前。无论采用何种方法,在降温处理后30分钟必须再次测量体温,观察降温效果,并记录于体温单上。

45药物降温不同退热药的适应年龄、剂型、剂量、使用间隔时间和给药途径均不同,必须按规定给药。常选用对患儿副作用少且不影响患儿生长发育的药物,如安瑞克、安痛定、精氨酸阿司匹林、吲哚美辛或安乃近滴鼻。不主张用激素类药物,在使用退热药时应特别注意患儿出汗情况,出汗多可能引起虚脱。合理地安排输液时间与速度,保证血液中有效的药物浓度,补充血容量,排除体内毒素。

46惊厥发作护理2例惊厥发作均为大发作,患儿有意识丧失,两眼凝视或上翻,面部、四肢肌肉呈阵挛性或强直性抽动;由于喉肌痉挛致气道不畅,屏气及口唇青紫,也可见阵发性哭闹、尖叫。惊厥控制后立即给予氧气吸入,颜面、口唇及四肢末梢发绀明显时可给予面罩吸氧,不明显时可予鼻塞吸氧。及时进行小流量吸氧对改善脑细胞的低氧十分重要[2]。

高热是机体对于致病因子的一种防御反应,而持续高热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同时,增加热能的消耗,损害心、肝、肾等重要脏器,以致产生多种并发症,威胁病人的生命[3]。小儿烧伤后发热,原因多方面,发热时间、持续时间也不同,只有针对不同原因实行一系列有效的降温措施及细致的护理,才能及时、正确地降温,促进烧伤创面早日愈合,降低因高热引发的并发症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篇(2)

1.1临床资料我院自2011年1月――2013年10月共收治的120例患儿中,男67例,女53例,年龄3-13岁,平均5.7岁,其中上呼吸道感染69例,肺炎18例,肺结核2例,消化系统疾病17例,外伤感染发热10例,荨麻疹4例,见表1。对患儿发热进行评估,低热(37.2℃-38℃),中热(38.1℃-39℃),高热(39.1℃-41℃),超高热(高于41℃)。入选患儿均排除恶性肿瘤、严重肝肾功能衰竭、精神疾病及遗传性疾病。

1.3护理方法患儿发热主要分前驱期、体温上升期、高温持续期及体温下降期,对发热患儿发热各时期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具体为:

1.3.1发热前驱期护理在小儿发热的前驱期,患儿常出现全身不适症状,四肢疼痛、食欲差、烦躁不安,体温一般在38℃以下(即低热),在此阶段,必须通过与患儿家长的充分沟通,了解患儿发热的一般情况及诱因,并对患儿身体情况进行评估,配合临床医师针对性的使用药物或物理方法对患儿体温进行控制,并尽量取得患儿的理解,使其配合体温测量及治疗,如遇到特殊情况,应及时与临床医师沟通。

1.3.2发热体温上升期护理在体温上升期,患儿体温一般均超过38℃,严重时可出现惊厥,在此阶段,患儿多出现皮肤苍白、干燥等,同时,患儿家长多出现焦急、焦虑等心理变化,有些家长甚至出现大的情绪波动,若不积极与患儿家长沟通,常耽误患儿的治疗,因此,必须积极与患儿家长沟通,向患儿家长说明患儿病情及治疗方法,稳定患儿家长激动的情绪,并严禁患儿家长自行在院外购买退烧药物自行服用(部分患儿住院期间,发现有部分家长过于焦急,在未经医师同意的情况下,在院外药店自行购买儿童不宜使用的非甾体类抗炎药物),以免对患儿造成不良影响,同时,应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密切监测患儿体温变化),并实时与临床医师沟通。

1.3.3发热高温持续期护理在高温持续期,患儿高温持续,皮肤潮红,呼吸加快,出汗较多,即表现为机体散热的不断加强,在此期间,应继续安抚患儿家长激动的情绪,并配合临床医师针对性使用药物,并采取物理降温措施对患儿进行体温控制,应注意对患儿及时、充分补充体液,以防患儿脱水。

1.3.4发热体温下降期护理在体温下降期,患儿体温逐渐下降,散热机制达到顶峰时期,部分患儿则出现体温骤降,此时应对患儿家长说明体温下降期的注意事项,告知患儿家长相关预防措施,同时告知患儿家长注意为患儿补充营养,尽量避免并发症的出现。

1.3.5基础性护理措施在患儿住院期间,保持病室温度在20℃左右,空气湿度保持在55%左右,定时开窗通风,鼓励患儿多饮水,尽量少吃或不吃难消化的食物,同时要保证患儿正常休息。

2结果

通过对患儿发热各时期的精心护理,所有患儿发热均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住院期间仅有2例患儿出现超高热,4例患儿出现惊厥,有17例患儿出现轻度电解质紊乱,所有患儿均未出现严重的肝肾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患儿家长对护理的满意度较高,达96.67%,见表2。

篇(3)

小儿病毒性脑炎是一组由各种病毒感染引起的软脑膜弥漫性炎症综合征。多数患儿由于病情严重,发展为重症病毒性脑炎,临床症状危重,危及生命健康[1]。由于患儿年龄较小,身体机能较弱,在给予及时有效治疗的同时,还需配合相应的护理干预。为了提高护理的有效性,促进患儿良好预后,本文对影响患儿预后的因素进行分析,进而根据相关因素,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对策。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8年1月—2019年5月期间收治的50例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患儿27例,女患儿23例,年龄8个月~8岁之间,平均年龄(5.1±1.1)岁,病程2~6d,平均病程(3.1±1.0)d。50例患儿家属均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

1.2方法

1.2.1预后相关因素分析对50例患儿的疾病情况及临床治疗与护理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重症病毒性脑炎预后的相关因素。通过分析得出,影响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预后的因素包括发热时间、惊厥时间、意识障碍时间。发热、惊厥、意识障碍时间越短,患儿预后越好;而发热、惊厥、意识障碍时间越长,患儿预后就越差。这是由于患儿在感染病毒后,自身免疫系统会与病毒进行对抗,导致内环境稳定性被破坏,患儿的神经系统就会受到影响,进而出现发热、惊厥、意识障碍等。时间越长,说明患儿的神经系统影响越严重,直接影响患儿治疗及预后。

1.2.2护理对策从以上分析中可以发现,发热、惊厥、意识障碍时间的长短是影响患儿预后的重要因素。对此,护理人员应采取有效的护理对策进行干预。对于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家属,护理人员要加强健康教育。比如当患儿出现长时间发热、惊厥、意识障碍时,必须提高重视,立即带孩子就医。发热护理。如患儿出现发热症状,护理人员首先需要控制室内温度和湿度:温度25℃左右,湿度55%左右。保持室内通风,利于患儿降温。为了更好地帮助患儿降温,护理人员要给予患者物理降温,如盐水冰袋降温、温水擦拭降温等。如患儿高热不退,需要立即报告医生进行处理,避免患儿发热时间过长。惊厥护理。为缩短患儿惊厥时间,护理人员需根据患儿惊厥诱因及时进行护理干预,如患儿惊厥诱因为脑水肿,需及时进行脱水治疗;如惊厥诱因为呼吸道痰梗阻,则需要立即进行吸氧排痰处理。意识障碍护理。当患儿发生意识障碍时,护理人员需要立即给予患儿吸氧护理,并保持患儿口腔、皮肤、眼睛的清洁和湿润。为促进患儿意识恢复,护理人员可以加强对患儿的按摩护理,以此来改善患儿血液循环。同时护理人员还可以帮助患儿被动活动,以此来促进患儿恢复。

1.3观察指标

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重症病毒性脑炎预后的相关因素。观察患儿护理前后运动能力:采用运动能力评定量表(FAM)对患儿肢体运动能力进行评分,分数越高表示运动能力越好,肢体神经损伤越小。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对本次研究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sx±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危险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P<0.05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影响重症病毒性脑炎预后的相关因素

分析结果中可以看出,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预后的相关因素有发热时间、惊厥时间、意识障碍时间。见表1。

2.2观察患儿护理前后运动能力评分

护理后运动能力评分明显高于护理前,对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2。

3讨论

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的病情危重,患儿年龄较小,治疗较为复杂,且预后较差。对此,护理人员应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提高患儿治疗效果及预后效果。因此,必须充分了解影响患儿预后的相关因素[2]。本次研究发现,发热时间、惊厥时间、意识障碍时间都是影响患儿预后的因素。据此,护理人员采取有效的针对性护理对策,护理效果良好。护理对策包括家属健康教育、发热护理、惊厥护理、意识障碍护理。其中家属健康教育目的在于提高家属对病毒性脑炎的认知度,在患儿发病后能够正确处理,并第一时间带患儿就医;发热护理在于通过各种护理措施缓解发热症状,缩短患儿发热时间;惊厥护理在于通过各种护理措施来缓解患儿惊厥症状,缩短患儿惊厥时间;意识障碍护理在于通过护理尽快促进患儿恢复意识。当患儿发热时间、惊厥时间、意识障碍时间缩短后,患儿的预后效果自然能够得到提高。本次研究结果显示,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的预后相与发热时间、惊厥时间、意识障碍时间有关。苗蕊[3]在既往研究中也指出发热、惊厥、意识障碍时间是影响患儿预后的重要因素,其研究结果与本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患儿护理后运动能力评分明显高于护理前,对比差异显著(P<0.05)。这是因为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注重分析影响患儿预后相关因素,采取了有效的针对性护理对策,以此提高患儿护理效果[4]。护理对策主要为护理人员针对患儿发热、惊厥、意识障碍等问题给予及时有效的护理干预,目的在于缩短发病时间,减轻疾病对患儿的影响,进而更有利于患儿预后。综上所述,在分析影响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的预后因素后,实施相应的护理对策,可以有效提高患儿预后效果。

参考文献

[1]杨志晓,陈国洪,王媛.影响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9(4):61-63.

篇(4)

感冒属于呼吸系统疾病,小儿属于感冒易感人群。小儿一年四季都有可能患得感冒,其中冬春季感冒发生率最高[1]。在感冒时最主要的临床症状是发热,小儿家长更加关心的问题也是小儿感冒发热情况。因此,本文主要阐述小儿感冒发热的临床观察与护理效果,为小儿感冒发热处理提供合理的参考意见。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收治的95例感冒发热患儿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都呈现感冒的临床症状。其中,男45例,女50例;年龄3个月~4岁,平均年龄(2.03±0.05)岁;体温38.6℃~40℃。患儿的主要症状是体温>38℃,同时还伴有咽喉疼痛、咳嗽等情况。

1.2护理方法

1.2.1一般护理 在患儿感冒发热期间,尤其要保持房间通风,保证新鲜的空气进入房间,同时温度控制在20℃最为适宜,湿度在50%~60%之间。让患儿多饮用水,不能捂闷,针对患儿情况,采取合适的退热措施,不能过量使用退烧药物。其次,当患儿发热时,要减轻患儿的衣物,不可穿太多衣服。当患儿体温达到39.0℃时,要立即给予其退烧药物。在感冒期间,患儿会出现恶心甚至呕吐的情况,此时要让患儿禁止饮食,待其好转以后,让其食用一些容易消化的食物。最后,患儿感冒,家属会比较紧张,与此同时,医护人员要做好心理护理工作,耐心地向家长解释患儿的情况,说话B度要温和,树立患儿家属的信心,使其配合医院工作。

1.2.2饮食护理 在患儿感冒期间,要密切注意患者的饮食状况,多食用清淡的流质食物,如水果榨汁、粥以及面条等。饮食时要少吃多餐,不宜食用油腻的食物。在患病期间,患儿更需要充足的水分,补充因为代谢旺盛而丧失的水分。患儿感冒恢复后的1 w内,其呼吸系统仍处于不健全的状态,损伤患儿肺部的通气功能,余热没有完全消除。家属可以要煮一些冰糖雪梨,最终达到润肺止咳的效果。

1.2.3口腔护理与服药护理 保持患儿的口腔清洁是护理的重要部分,2次/d用温水冲洗患儿口腔,坚持饭后漱口。对于一些年纪比较小、不会漱口的患儿,可以用浸满盐水的棉签清洁口腔,清洁3次/d。在做好口腔护理的同时,医护人员还要监督患儿服药,体温

1.3评价标准 评价实施护理对策前后的护理效果,自制满意度评价表,主要分为满意、不满意、基本满意等几个标准。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专业的统计学方法对所搜集的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当P

2结果

经过密切的临床观察,实施正确的护理对策后,患者的满意度(75例,78.95%)明显高于实施护理措施前(93例,97.89%),P

3讨论

儿科最常见的疾病要属小儿感冒发热,在患儿感冒期间,医护人员要密切关注患儿的临床情况,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3.1对患儿的体温进行观察 当患儿的腋温超过37.4℃,并其在1d之内患儿的体温不断波动,波动超过1℃便属于发热。当患儿的腋温在37.5℃~38.0℃时属于低热,处于38.1℃~39.0℃则属于轻度中度发热,39.1℃~40.0℃属于高热,当体温超过41.0℃时属于超高热。患儿发热时间超过2 w时属于长期发热,发热时要及时地为患儿量体温,4 h测量一次最为合适。测量的部位主要包括口腔、耳部、颈部等。对于年龄超过5岁的儿童,最好采用口腔温度计测量,而对于年龄偏小并且不配合的患儿,医生采用直肠温度计进行测量比较好。注意测量温度的时间,口腔以及温度不低于3 min。

3.2对患儿的神志进行观察 患儿的病情严重情况不能完全通过体温高低来判断,因为患儿尚未形成对温度准确控制的体温中枢[2]。当患儿病情较轻微时,其体温可以达到40.0℃,病情更为严重时,其体温达到38.0℃。当患儿出现感冒发热的情况时,医生更需要观察患儿的神志。想要了解患儿感冒的轻重状况,可以观察患儿的精神状态,病情较重的患儿其精神状态比较差,会哭闹不止,甚至嗜睡、很难被唤醒。而病情较轻的患儿通常比较好动、精神状态良好。

3.3观察患儿的临床症状 ①观察患儿的面色:患儿脸色红,说明患儿持续高热,面色呈青色表明情况更加严重[3]。当红色减退时,表明其热退。面色暗淡、眼神呆滞说明患儿的病情严重,患儿皮肤呈现暗紫色或紫色,说明患儿出现皮肤出血情况。②观察患儿出汗情况:在患儿感冒发热期间,要密切观察患儿的出汗量、出汗时间。出汗说明热量在散失,但是大量的出汗会导致患儿虚脱,所以要密切关注。③观察并发症的情况:当患儿出现感冒高热、咳嗽不止、呼吸比较困难时,持续如此可能会引发肺炎等并发症。患儿耳朵流脓、耳痛时,要防止患儿出现中耳炎并发症。

从本次研究结果来看,实施正确的护理对策后,患者满意度(75例,78.95%)明显高于实施护理措施前(93例,97.89%),说明经过临床观察与采用正确的护理对策能有效地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因此,对于感冒发热患儿,要进行密切的观察,并采用恰当的护理对策。

参考文献:

[1]孙月,李斌.小儿风寒与风热感冒的预防及护理要点分析[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5,16(03):1-9.

[2]贺永兰.婴幼儿感冒的护理对策及预防分析探究[J].基层医学论坛,2015,89(03):16-23.

[3]罗慧玲.辩证施护在外感发热物理降温中的实施体会[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4,3(1):56-58.

[4]刘安,李俊安,韩涛,等.连不同药物治疗流行性感冒疗效以及安全性的系统评价分析与探讨[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5,09(02):1576-1577.

篇(5)

发热是临床上常见症状之一,体温升高有利于发挥免疫系统的防御功能,但持续高热使机体代谢增加,心率加快,使大脑皮质过度兴奋,产生烦躁、惊厥,影响消化吸收,出现食欲不振,腹胀便秘等现象[1]还会增加心脏负担和机体耗氧量,致脑缺氧、脑水肿和神经细胞的坏死[2]。因此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减缓病情,减少重要器官损伤,促使疾病康复,乃至挽救生命。

1临床资料

选择住院病人从从2010年1月――2011年1月100例儿科发热病人,其中男56例,女44例,年龄3月-9岁,其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30例,支气管肺炎30例,腹泻病15例,腮腺炎10例,手足口病20例,体温在37.8-40℃之间。

2护理观察

2.1一般护理注意休息,减少活动,做好呼吸道隔离、床边隔离,不同患儿分室居住,保持室内空气新鲜,但应避免空气对流。

2.2促进舒适舒适护理是优质护理服务中的一种整体化、个性化、具有创造性的临床有效护理模式,通过舒适护理的开展使住院患儿在心理上处于一个良好的状态[3],减轻患儿心理问题,提高患儿舒适度。因此保持室内温度18-22℃,湿度50-60%,室内空气新鲜,通风良好,可在地面洒水、多拖地,以降低室内温度。婴幼儿高热时,不可包裹过紧,应该松解衣服以免阻碍散热。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及衣服宽松,提高舒适感。

2.3保证充足的营养和水分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清淡、多水分、易消化的食物,宜少量多餐,因发热、呼吸增快而增加水分消耗,患儿退热时大量出汗,注意观察脱水情况,经常喂水,并遵医嘱静脉补液。

2.4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注意观察患儿的面色、呼吸、脉搏、心理变化,注意询问患儿的病情变化,重点体温情况,每4h测量一次体温,高热时1-2h测量一次,并观察退热时出汗情况及有无体温骤降,发热时观察有无惊厥情况及神智改变。发现问题及时告诉医生及时处理。

2.5口腔护理因为发热时唾液分泌减少,细菌在口腔内容易繁殖,易发生口腔炎,所以每天口腔护理2次,用生理盐水清洗,并观察口腔黏膜情况,保持口腔清洁,增加食欲。

2.6皮肤护理降温过程中,患儿出现多汗,容易感冒及出现其他并发症,应及时为患儿擦干汗液,更换湿衣服及被服防止受凉,保持皮肤清洁,保持床整、干燥。

2.7用药的护理使用解热剂后应多饮水,以免大量出汗引起虚脱;高热惊厥的患儿使用镇静剂时,应注意观察止惊的效果及药物的不良反应;使用青霉素等抗生素时,应注意观察有无过敏反应的发生。

综上所述,儿科发热患儿一般起病急,变化快,病情发展重,护理人员要多观察,密切注意病情变化,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及时处理,同时与患儿及家属建立和谐关系,将人文关怀贯穿整个护理过程,充分体现护理工作在整个治疗、康复过程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4]。护理人员也应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同情心,为患儿的健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1]王素琴,陈娟,刘家社.发热患儿应用物理降温的护理体会.工企医刊,2003,16(2):81.

篇(6)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427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8-4461-01

猩红热是一种由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是学龄儿童多发病。其临床特点为起病很急,临床以发热、咽峡炎、病后24小时内出现全身弥漫性鲜红色充血性皮疹和后期明显的脱屑为特征性表现。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冬春两季发病较多。

猩红热发热的特点多为持续性高热,体温往往达39℃-40℃之间。在发热的同时伴有全身不适、头痛、食欲不振等症状。猩红热发热的原因是由于病原菌所产生的红疹毒素及其它产物经咽部丰富的血管侵入血流,从而引起了全身中毒症状。红疹毒素在引起高热等全身中毒症状的同时,又可引起皮肤血管充血并发疹。因此,猩红热病程中发热的高低和发热的持续时间,与猩红热皮疹的多寡及其消长情况是相一致的。也就是说,体温越高,发热时间越长,皮疹出现的越多。护士加强对患儿发热的护理,可以有效帮助患儿缩短病程,恢复健康。

我科从2009年5月至2011年12月共收治21例猩红热患儿,经临床治疗和护理痊愈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男患儿11例,女患儿10例,年龄2-8岁,平均年龄3.5岁。均起病较急,有头痛、咽痛,体温多在38℃-40℃之间。发病24小时内出现典型的皮疹,即在全身皮肤潮红的基础上,散布粟粒大小点状丘疹,压之褪色,数秒钟恢复,俗称“鸡皮疹”,分布颈部、颌下、上胸,很快蔓延至腹部及四肢,严重的患儿手掌和足底亦可出现。2-4天消失,其中16例出现草莓舌,13例出现环口苍白圈及帕氏线,无并发症的发生。

2 发热的护理

为患儿营造一个清洁、安静舒适的环境,病室注意通风换气,每天地面喷洒消毒液,指导其卧床休息,以提高机体抵抗力,减轻心肾负担,防止合并心肌炎、肾炎等并发症的发生。给予适当物理降温,可头部冷敷、温水擦浴或遵医嘱服用解热止痛剂。忌用冷水或酒精擦浴。

3 皮肤护理

患儿出诊期皮肤瘙痒,不用肥皂等刺激皮肤,可用温水轻轻擦洗,不可抓挠。可用消毒剪刀剪短患儿指甲,避免抓破皮肤;注意皮肤清洁,勤换衣裤,忌穿绒布类衣裤,以免加重痒感。疹退后,皮肤脱屑,可涂抹凡士林或液体石蜡,大片脱皮时用消毒剪刀剪去,不可强行撕剥,以免引起感染。

4 口腔护理

注意口腔的清洁,保持患儿口腔清洁,年龄稍大的宝宝,每次饭后或睡觉醒来时,最好用温盐水漱漱口。年龄小的宝宝,家长可以用镊子夹纱布或药棉蘸温盐水为其擦拭口腔。以达到清洁口腔的目的。

5 饮食护理

给予营养丰富的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并根据患儿的不同病情有针对性的给以相应的饮食指导,如咽痛时给予流质和半流质食物;发热时给予清淡饮食,并鼓励患儿多饮水,以加速毒素的排出,减少中毒性并发症的发生。

6 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定时测量体温、脉搏、血压、尿量,观察咽部有无肿痛,耳道有无流脓,患儿有无浮肿,血尿,关节肿痛等。在病程中易出现严重并发症,如淋巴结炎、咽后壁脓肿、中耳炎、支气管肺炎、脑膜炎、败血症等。发现情况及时报告医生给以相应的诊治。

7 心理护理

篇(7)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156-02

小儿肺炎是我国临床儿科上常见的一种疾病,其具有发病率高、致死率高等特点,对患儿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而小儿重症肺炎指的是患儿除了肺部疾病之外,还诱发了心力衰竭、呼吸衰竭以及中毒性脑病等其它疾病,给有效治疗造成了一定的困扰[1]。所以本文选取2011年2月至2013年2月在我院接受小儿重症肺炎治疗的患儿24例为研究对象,总结小儿重症肺炎的ICU护理体会,并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资料,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2月至2013年2月在我院接受小儿重症肺炎治疗的患儿24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5例,女9例,年龄最大的为4岁,年龄最小的为6个月,平均年龄为2.9岁,其中有4例患而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在不同程度上有咳嗽、发热以及呼吸频率改变等临床症状,患儿由于体温不同还有呕吐、嗜睡以及腹泻等症状发生。

1.2方法

对本次试验中24例小儿重症肺炎患儿实施基础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全面的ICU护理,具体的护理方法如下:

1.2.1发热护理:发热是小儿重症肺炎常见的临床反应,会导致患儿出现一些临床症状,在这样的情况护理人员就要对患儿进行发热护理,严密观察患者体征,采取相应的药物或者物理降温方法对患儿进行护理。

1.2.2呼吸道护理:保持患儿的呼吸道顺畅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分泌物的排泄,减轻疾病对患儿的伤害。保持患儿头高脚底的,同时也要避免乳液或者食物的回流,在此基础上也要及时清理口鼻腔内的分泌物。

1.2.3饮食护理:给患儿提供高维生素、高热量的清单流食,适量学则容易消化的食物,不能进食的患儿用静脉滴注方式给予。

1.2.4并发症观察护理:小儿重症肺炎会引发一系列的并发症,给患儿带来不必要的伤害,在这样的情况下要实施严密、系统、全面、准确的并发症观察和护理,出现并发症要及时进行救治。

1.2.5安全用药护理:要严密的观察患儿的用药之后的反应,对有不良药物反应的患儿要及时更换合适的药物,准确的控制用药的剂量,并进行记录,避免药物对患儿的伤害。

1.2.6健康指导:小儿重症肺炎患儿处于恢复的阶段,有很多事情需要注意,所以护理人员要对家长进行健康指导,让患者经常带儿童进行户外运动,增强体质,避免疾病的侵袭,呼吸新鲜空气,改善呼吸功能。

2 结果

在本次研究的24例患儿中,患儿最长住院时间为12天,最短住院时间为5天,患儿的平均住院时间为7.4天,其中有22例患儿经治疗痊愈出院,治愈率为91.7%,剩余2例患儿因自身原因,转入其它科室接受治疗,仅有2例患儿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8.3%。

3 讨论

小儿重症肺炎不仅是肺部的疾病,同时也会累及患者的其它器官以及系统,造成多种器官功能的衰竭,是导致小儿死亡的比较严重的疾病之一,在冬季以及春节气温突然变化是发病率明显增多,一旦感染发病就异常迅速,病情危重[2]。

在对小儿重症肺炎患者实施ICU重症护理的过程中要对这一疾病进行充分的认识,认识疾病的发生以及发展的规律,各种措施以及操作程序要准确、严密,并观察患儿的病情和身体变化[3]。在实施ICU护理过程中的饮食、呼吸道、安全用药以及发热和健康指导等方面的护理,可以提高对患儿的护理质量,通过饮食改善患者的体质,通过用药、呼吸道以及发热的护理,让患儿得到及时的治疗,避免突发症状所造成的伤害,而且健康指导可以让家属对患儿有更加全面的照顾,使患儿得到更加有效的治疗,提高治疗的效率[4]。

在本次试验研究的24例患儿中,患儿的平均住院时间为7.4天,22例患者经治疗痊愈出院,剩余两例患儿因自身原因转入其它科室接受治疗,仅有2例患者发生了并发症。综上所述,对小儿重症肺炎进行ICU全面护理可以降低患儿的死亡率,缩短住院的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儿康复,具有显著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赵红伟.小儿重症肺炎的ICU护理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期刊.2013,23(22):117-117

篇(8)

1.布洛芬用药的选择

1.1 退热剂的使用时机

小儿发热是机体抵御病源微生物的正常反应,一定程度的发热对机体具有保护作用[2]。同小儿布洛芬时,体温高低与患儿体质、营养状况、时间等密切相关,但与病情的严重程度不相关,即并不是体温越高,病情越严重,因此在退热的过程中,我们应积极寻找治疗原发病,不要单纯一味退热。但下列情况应考虑使用退热剂:

(1)当发热的患儿表现出头晕、头痛、等不适,或是烦躁不安、易激惹时;

(2)当家长对患儿发热的问题感到很紧张感或很恐惧的时候,而且患儿肛温≥39.0℃(口温38.5℃,腋温38.2℃)时;

(3)当患儿肛温≥39.0℃(口温38.5℃,腋温38.2℃),又不能有效评估患儿有无不适时,可考虑酌情使用退热药。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建议2个月以下婴儿肛温38.5℃以下时,应首先分析病因并且以物理降温为主,不主张先用退热剂。

1.2 布洛芬的适用条件

主要适用于6月龄以上儿童。布洛芬儿童推荐用量为每6小时一次,每次5-10mg/kg,每24h最多4次。肾脏功能不好及脱水患儿要谨慎使用。常见不良反应为消化道不良反应,同时有诱发哮喘的风险。值得注意的是,G-6-PD缺乏的患儿可使用布洛芬,临床中虽未见明显溶血性贫血危险,但也应注意使用剂量。

2.布洛芬用药过程的护理

针对发热患儿,首先要明确护理诊断,制定护理路径,实施正确的护理措施,达到退热、消除病因的目标。除了定时测体温和查房外,此过程中主要有以下护理问题值得注意:

(1)患儿服用布洛芬后应卧床休息,保持病室的正常温度和湿度,环境安静,通风良好;特别是使用布洛芬出汗后,要保持皮肤清洁,衣物干燥。

(2)患儿服用布洛芬后因为机体需要时间吸收药物,可能并不会马上见效。但发热时,机体温度每升高1℃,心率每分钟平均增加10~15次[3],心率的加快使心输出量增多而加重心脏负担,所以对于有心脏疾患的患儿在使用布洛芬治疗时护理人员应注意观察心率、脉搏等生命体征。此外,5岁以下小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很容易诱发高热惊厥,所以有高热惊厥病史的患儿或者有高热惊厥征兆的患儿应及时配合物理降温。

(3)物理降温应该首先解开包被或松开衣服有利于散热;一般发热患儿可以使用35~40℃的温水在大血管分布的地方,如颈部、腋窝、腹股沟及大腿根部进行擦浴,至皮肤微微发红,达到退热的效果。另外必要时可以采取冷盐水灌肠来退热。对于儿童我们不主张使用酒精擦浴,酒精擦浴可引起体温骤降,过敏等同时因为小儿皮肤薄嫩酒精可经皮肤吸收引起中毒。

(4)因为布洛芬退烧作用比较强,退烧过程中可能会导致人体大量出汗,因此使用布洛芬退烧时需时刻注意患儿是否有脱水、入量不足等,必要时可通过静脉补液。护理人员应及时告知家长脱水征兆并定时巡视检查。

(5)因?椴悸宸彝ü?肾脏代谢,所以肾功能不好的患儿应注意谨慎使用布洛芬。同时可能存在的情况是家长并不清楚患儿肾功能,或者家长单方面认为患儿肾功能正常。因此需要护理人员及时告知家长此问题可能会产生的不良影响,并且及时巡视观察患儿体征。

(6)护理人员需要及时告知家长不良反应的症状以及判断方法,最好辅以图片展示,以便一旦发生不良反应患儿可以在第一时间得到处置。观察患儿有无恶心、呕吐、皮疹等不良反应,程度不重时告之家属这属于正常反应,不必紧张,如出现严重反应及时通知医生,给予处理。

(7)发热患儿主要表现为烦躁、哭闹或精神萎靡,进而不配合治疗等。作为护理人员要用温和的语言、温婉的态度和耐心对待患儿,使患儿在护理实施过程中尽量消除因恐惧而产生的不配合。

3.布洛芬用药心理护理

良好的医患关系是一切治疗和护理成功的基本保证,护理人员与患儿家长的关系直接影响到患儿家长心理状况的评估与护理干预的效果。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首先要了解患儿及家长的心理,并及时予以疏导。针对布洛芬用药家长可能会产生如下心理状态:

(1)焦虑,患儿发热尤其发生高热时,家长表现出最多的是焦虑,尤其担心患儿长时间发热,会不会“烧坏脑子”,即影响脑功能,反复询问医护人员。

(2)不信任,一旦患儿表现体温不降,或降温后又持续升高,家长会误认为是医护人员治疗措施不利,从而对医护人员产生不信任感。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至6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86例高热惊厥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都符合全国小儿神经学术会议关于高热惊厥诊断和治疗的建议【4】。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各43例。对照组中男患儿23例,女患儿20例,年龄5个月~8岁,平均年龄(4.4±0.9)岁,体温38.5~40.0℃,平均体温(39.2±0.3)℃,病种:上感28例,腹泻8例,化脓性扁桃体炎4例,肺炎3例。干预组中男患儿21例,女患儿22例,年龄6个月~8岁,平均年龄(4.7±0.7)岁,体温38.6~39.9℃,平均体温(39.3±0.2)℃,病种:上感26例,腹泻9例,化脓性扁桃体炎5例,肺炎3例。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体温、病种等一般情况,经检验无统计学差异性(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患儿常规高热护理措施,主要内容为治疗原发疾病、降温处理、饮食指导等。

1.2.2 干预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患儿高热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1.2.2.1 病情观察 高热惊厥多见于6~36个月的小儿,此年龄段患儿的言语表达能力不佳,因此,对于病情变化需要护理人与和家属双方密切观察。尽早发现患儿发热先兆,及时处理,避免造成高热。部分患儿在发热前表现为精神萎靡、畏寒怕冷、四肢末端冰凉及食欲不振等;多数患儿则表现为面色潮红、莫名哭闹、呼吸急促、头颅发热等。此时,护理人员需要为患儿及时测量体温和脉搏,查看体温情况,并汇报医生做好相应退热措施。同时,告知患儿家属不能单凭触摸患儿额头温度来判断患儿是否发热,应教会患儿家属通过正确使用体温计以及脉搏的测量来判断疾病。患儿夜晚休息时,避免影响患儿休息,应减少体温测量次数,可告知家属通过测量患儿脉搏来初步判断。告知家属不同年龄段,患儿正常的脉搏范围,同时告知体温每上升1℃,脉搏就会增加15次/分以上。

1.2.2.2 发热处理 患儿发热时,做好发热护理是护理的重点。当体温未超过38.5℃,应采用物理降温,如多饮温开水、温水擦浴、酒精擦拭、化学冰袋冷敷等;体温超过38.5℃时,应遵医嘱给予药物退热,密切观察体温变化等;对超高热患儿发生惊厥时,应立即将患儿平卧头偏向一侧,解开患儿衣领,从患儿上下臼齿处放入开口器,及时清理患儿的分泌物,以呼吸道保持通畅。必要时还需给予约束带适当约束患儿肢体。遵医嘱使用镇静解痉、脱水药、退热剂等并使用冰帽等器械降低脑组织耗氧量。必要时,在患儿高热惊厥阶段可以预防性使用退热、抗惊厥药物,但必须密切监测病情变化。

1.2.2.3 健康指导:小儿高热惊厥的防措施主要包括两方面【5】:1、加强患儿的身体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免疫能力。2、当体温超过38.5℃时,积极采取各种治疗手段控制体温,是预防高热惊厥反复发作的重要措施。因此,护理人员需指导患儿家属储备几种常用退热药物,并能正确掌握各种药物使用途径和计量。同时,患儿家属还需掌握惊厥的紧急处理方法,避免患儿发生高热惊厥时,家属慌张抱起患儿往医院求救等错误方法。处理不当极易造成患儿大程度上的损伤,甚至还会给患儿带来生命危险。

1.4 观察内容

①观察两组患儿的高热持续时间、复发频率及复发间隔时间。

②满意度调查【6】 通过对两组患儿家属进行满意度调查,评价包括十分满意、满意及不满意三类,总满意度=(十分满意+满意)×100%。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版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采用χ2检验;表示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形式;组内比较用配对t检验。

2 结果

2.1两组患儿运用不同护理措施后,高热持续时间、复发频率及复发时间间隔比较

干预组患儿运用预见性干预措施后,高热持续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复发频率少于对照组,复发时间间隔明显长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患儿高热持续时间、复发频率及复发间隔时间比较(X±s)

2.2 两组患儿家属满意度情况比较

干预组患儿家属的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95.3%vs74.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两组患儿家属的满意度比较[n(%)]

3 讨论

篇(10)

儿科门诊是医院中一个重要的部门,每天要接待大量的患儿,而这些患儿中,大部分都是以发热作为首发症状而就诊[1]。发热又被称为发烧,其诱因比较多,比较常见的为细菌、病毒、支原体感染,结缔组织病,恶性肿瘤,等等。因此,如果家长发现小儿有发热症状,则应及时将其送往医院儿科门诊处进行检查与诊断,以防止延误治疗。然而,很多家长缺乏一些基本的疾病知识,导致患儿的病情被延误或者过度用药,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2]。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门诊发热患儿96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随机将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观察组:男患儿25例,女患儿23例;年龄为8个月~11岁,平均年龄(3.84±1.16)岁;病情:上呼吸道感染15例,急性扁桃体炎12例,消化道感染12例,其他9例。对照组:男患儿24例,女患儿24例;年龄为9个月~12岁,平均年龄(4.16±1.22)岁;病情:上呼吸道感染14例,急性扁桃体炎13例,消化道感染15例,其他6例。经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儿及其家属不给予健康教育。观察组患儿及其家属接受健康教育:

1.2.1心理指导 在临床工作中,家属的情绪会影响到患儿,因此,在门诊时间,护理人员应对患儿家属进行心理指导,并给家属解疑答惑,从而消除家属的疑虑、焦虑、惊恐等心理。此外,对学龄儿童,护理人员也可以给予其心理指导,比如鼓励患儿将生理及心理感受说出来,鼓励患儿积极配合医务人员的工作,并安慰患儿不要害怕。

1.2.2退热知识指导 很多患儿的家属不了解发热的相关知识,并误认为患儿体温越高则病情越严重。而在这种错误观念的引导下,家属往往对患儿进行过度的治疗,从而造成不良的影响。对此,护理人员应做好以下几点:①向患儿家属解释儿童体温调节的特点,以避免产生误解。比如,新生儿或者学龄前儿童,其皮肤脂肪比较薄,肌肉尚没有发展成熟,所以其体温容易波动,机体无法对体温进行完全的调节[3]。因此,进食、运动、哭闹等行为均可能导致患儿体温升高。②指导患儿家属正确的体温测量方法。很多患儿家属知道要给患儿测量体温,但是却没有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一般而言,体温测量方法有肛温测量法、口温测量法、腋下或鼓膜测量法四种,其中,肛温测量对不易配合的婴幼儿比较适用,但不适用于腹泻患儿、直肠手术患儿、手术患儿。口温测量对年龄较大并且配合度较高的患儿比较适用,使用时将水银柱置于舌下并紧闭嘴巴即可。腋下或颈部测量法适用于新生儿或者神志不清的年长患儿,但腋下有创生、出汗过多、炎症患者则不宜采用。鼓膜测量法具有无创,无不适感、快速、方便、清洁等特点,适合0~3岁的婴幼儿。③指导家属正确看待小儿发热。?K要让家属知道发热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应,在发热的影响下,机体内的白细胞、抗体生成、肝脏的解毒作用均能得到增强,人的抗感染能力能够得到提高。?L要让患儿家属认识到发热时间过长会引发不良影响,甚至会给患儿带来生命威胁。④指导患儿家属正确的降温方法。一般情况下,家属可以给患儿做物理降温,比如使用毛巾做头部冷敷,使用冰袋对患儿身体的大血管所在部位进行冷敷,酒精擦浴,温水擦浴等。如果物理降温无效,则可以给予患儿降温药物,比如布洛芬、阿司匹林等。

1.3统计学分析 患者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观察组患儿及其家属的疾病知识掌握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结果具有显著差异性(P

2.2观察组患儿的焦虑减轻率、遵医行为改变率、护理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结果具有显著差异性(P

3 讨论

健康教育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比如实施健康教育可以帮助患者或患者家属建立正确的疾病认知,改变患者或患者家属的不良习惯,预防疾病的复发,等等。本研究结果表明,与没有实施健康教育的对照组患儿及其家属相比,实施了健康教育的观察组患儿及其家属的疾病知识掌握率更高,焦虑情绪的改善情况更好,护理遵从度及护理满意度更高。本次研究中,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为心理指导和退热知识指导两个方面。其中,心理指导的目的乃是通过改善患儿家属的不良情绪,来避免患儿受到不良情绪的影响,进而保证患儿的体温在就诊时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退热知识指导则是健康教育的重点,其目的主要为以下几点:通过健康教育指导,使患儿家属正确认识发热,避免盲目治疗;帮助患儿家属掌握正确的体温测量方法及退热方法。在以上健康教育的影响下,患儿家属能够大大提高健康管理水平,而发热患儿则能够得到正确的护理。

参考文献:

上一篇: 医学免疫论文 下一篇: 初中数学核心素养培养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