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知识汇总十篇

时间:2023-05-18 16:51:1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科技创新知识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科技创新知识

篇(1)

科技期刊与知识创新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科技期刊一方面记录创新成果,另一方面又是创新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开始,也是科技成果向市场过渡的桥梁。正是通过科技期刊的这种桥梁作用,创新成果才能被充分利用,才能产生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与创新能力是知识经济发展最主要的动力,知识创新体系是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基础。知识的传播系统是知识创新体系重要的支持系统,是知识创新的资源。科技期刊是传播科技创新知识的主渠道。因此,从知识创新到应用,自始至终渗透着科技期刊的贡献,科技期刊担负着记录知识、传播信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培养人才的重任,在科技知识传播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知识经济时代科技期刊的载体作用

知识的传播分为直接传播和间接传播。直接传播是一种面对面的活动,非常局限;间接传播是通过图书、期刊、报纸、广播、电视等其他媒体间接实施。众所周知,出版物形式的图书、期刊、电子期刊、报纸较之广播、电视等更利于知识的存储和积累。与图书相比,期刊避免了出版周期长、传播滞延的弊端,而在传播内容上却发挥了图书所具有的专门性和系统性的优点;与报纸相比,期刊避免了缺乏系统性、学术性的弊端,却具有报纸的多样性和连续性。科技期刊所记录的创新知识是经过期刊编辑工作的严格筛选、审定、加工整理的知识信息,具有可靠性、规范性、权威性。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信息社会,信息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信息的价值与信息传播速度密切联系,新技术、新方法、新理论只有及时发表才能被称为创新。另外,新的成果发表以后,其他人会在这项成果基础上作出新的探索,促进这一学科的发展,所以科技期刊的出版周期也对科技发展产生很大的作用。在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科技期刊应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缩短出版周期,及时传递科技信息。因此,科技期刊可以引导知识创新者的科研方向,帮助知识创新者完善和提高创新成果,使创新知识的传播和交流更系统、更深入、更有利于诱导新成果的诞生,同时,科技期刊也是展示学术思想的平台。

二、科技期刊的中介作用

科技期刊是科技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期刊的发展水平,集中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和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对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科学研究和社会发展中,科技期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中介作用。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但科学技术需要中介环节才能与生产活动相结合,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科技期刊是科研工作者发表科研成果的园地,也是人们获得信息的基地。科技期刊为知识的创造者、技术的发明者与工程的设计者之间提供了一片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天地。科技工作者只有通过相互交流和探讨,才能使模糊的观念变得清晰,片面的认识得到纠正,散乱的概念得到整理,有缺陷的知识得到补充,创造性的火花得到触发。科技期刊把科技成果分布于世,传播为社会所知,从而转化为社会知识的组成部分,进而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实现知识应用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都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和科研成果的创新。科技期刊是广大科研工作者进行学术交流和探讨的平台,它是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是促进知识创新、科技发展的必备条件。据有关资料记载,当今世界平均每分钟产生一个发明创造,并且这些发明创新很快被写成文字信息,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正是由于科技期刊的这种传播和纽带作用,使科技创新成果充分得到利用,并产生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由此可见,从知识创新到应用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科技期刊。

三、发现和培养科技人才的作用

知识经济的发展最终取决于人才及人才的素质。与以往的经济不同,知识经济中知识是经济的最基本资源和生产的最核心要素。而科技的飞速发展使知识的更新越来越快,这使得获取知识成为终身任务,终身学习将是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生存和发展的永恒主题。科技期刊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是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教育的园地。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期刊多样化载体,如光盘版、网络版等的出现,使科技期刊的这种教育功能将会越来越大。

另外,科技期刊在发掘人才和扶植人才方面,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编辑通过大量地审阅、比较、选择、修改和编辑加工,发表本专业具有代表性的优秀论文,这既是科技期刊编辑“人梯”作用的体现,也是社会赋予科技期刊的使命。而论文的作者由此而获得人们的肯定和支持,并引起学术界的广泛重视。如历史上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华罗庚等的成名,是与《物理学年鉴》、《科学杂志》那些独具慧眼的编辑分不开的。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素质的人才资源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最大动力,科技期刊发掘人才、培养人才、扶植人才的功能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尤为重要。

编辑工作是通过生产有精神文化内容的出版物来为社会服务的,科技期刊的编辑要顺从时代潮流,与时俱进,审时度势。观念创新是一切创新的基础,同样也是创新工作的动力。第一,科技期刊编辑在认识和思想上一定要牢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服务大局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管理、运营机制上有所创新,走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之路,扩大业务创新范围、提高业务创新能力,如掌握计算机、网络新技术和方法,电子排版和办电子杂志、光盘杂志的业务知识,还要掌握并精通英语。英文是世界第一国际语种,世界上70%的科技论文是用英文发表的,SCI收录的英文期刊约为80%。英语水平差是许多科技期刊难以进入SCI的原因之一。因此,除写好外文参考文献,英文文题、单位名外,还应写好英文摘要,这是国际交流时专家获取有效信息的唯一来源。

总之,科技期刊是科技普及的园地,也是科技创新交流的平台,更是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科技期刊是知识传播与信息传播的重要推动力和重要支柱之一,也是社会赋予科技期刊的使命。

参考文献:

篇(2)

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我国政府就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自此,我国的科技发展在光明大道上远航,科技创新由此步入正轨,进入飞速发展的快车道,特别是近些年来,我国政府加大对科技创新的重视和支持力度,提出了“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各类创新企业也不断取得喜人的科技成果,我国的科技发展正在迅速成长。

自“科教兴国”,“863计划”等施行以来,我国先后建立了5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区,高校科技教育水平也不断提高,但是,虽然创新数量不断增加,创新质量却不高,发明专利申请数量远低于韩国日本等国家,而且,大量的创新单位和产业区创新实力不够,只是空有其表,无法最大的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尽管国家对此大力支持,然而现实情况仍不容乐观,因此,我们应当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认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我国企业科技创新现状

尽管我国的科技发展速度较快,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某些领域十分落后,甚至有空白,由于起步较晚,国家经济实力有限,科技基础薄弱,创新机制不够完善,企业规模多数不大,缺乏足够的创新人才,国家投入力度缺乏后劲,知识产权管理经验不足,高校及研究机构等对于人才的培养水平不高,科技对于国家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

三、增强企业科技创新实力的途径

1.企业应当增强企业的创新投入。增加研发经费就是给企业的创新“加油”,投入越大,创新后劲就越大,实践证明,大多数科技创新实力强大的企业,对于创新的投入是惊人的,因此,企业的创新活动,都要保证科技创新经费的绝对充足,否则,多么好的科技项目也只能落个“流产”的下场。

2.引进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越多的国外先进科研技术为我所知,企业可以确立“洋为中用”的原则,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突破国外的技术封锁,研究自己的科技创新成果。

3.国家政策扶持。 国家的支持,对于科技创新企业来说,无疑是坚强的后盾,创新的重要保障,对于一些规模较大,科技创新成果显著的企业,国家应当加以保护和鼓励,推广其成功经验,由点及面,培养大批的优秀创新企业管理者,获得优秀人才的培养经验,提高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创新人才培养水平。为创新人才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政府应当加强对市场的管理和规范,建立并完善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各级政府严格执法,净化市场环境,加强知识产权管理,保护好知识产权,增强创新人才的信心。

4.提高创新教育水平。国家应当提高高校的教育水平,加大对高校科技创新科目的重视力度,完善对高校科研创新的奖励机制,促进高校,科研机构同创新企业之间的合作,为企业的科技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的支持。

5.加大R&D资金的投入。以此来调整企业创新经费的支出的结构问题,使之趋向于合理,向发达国家看齐,使得企业创新技术支出达到其主营业务比例的3%~4%。与此同时,可以建立企业的风险应对政策,减轻企业面对风险较大的科技创新项目时的压力。

6.充分发挥中小企业的优势。 中小创新企业是创新主体的弱势力量,他们受到自身规模小,科技实力弱,经济基础差,竞争实力差等方面的限制,发展受到严重的制约,面临着极大的困难,国家应当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给予其政策优惠,提供优惠贷款等措施促进中小创新企业的发展。

7.确立科学有效的人才管理机制。对于企业来说,人才的缺乏是制约企业科技创新的关键因素,因此,企业应当确保“发掘得了人才”,“留得住人才”,学习应用好“一捆绳子”,“一条鞭子”的管理制度,例如华为,他们通过给予人才充分的奖金,股份话语权,上升空间的支持,又建立了“末位淘汰制度”,促使企业人才不断地学习和进步。

伴随着科技创新的不断发展,创新知识产权的管理问题的解决就是一个不得不面临的严正课题,是直接关系到企业科技创新的健康长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自20个世纪80年代,我国颁布了第一部专利法以来,我国在知识产权管理的思考和探索道路上一路风雨兼程,我们紧随世界发展潮流,努力与国际接轨,同时根据本国的实际发展情况,借鉴??外管理经验,不断修改和完善知识产权管理的法律条例,在这个问题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然存在着一些弊端和问题。

四、当前我国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问题

由于我国发展时间较短,人民群众及企业管理者对于知识产权的意识淡薄,法律意识不全,导致很多专利成果申请不及时,甚至导致一些专利成果流传到国外,造成了很大的损失。由于对知识产权战略的不了解,缺乏全局观,无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对于知识产权的管理制度缺失,不完善,漏洞太多,无法有效的对知识产权进行管理。

五、企业知识产权管理问题的解决办法

1.企业应当增强知识产权意识。与世界接轨,努力了解世界上关于知识产权问题的信息,进行综合的分析和掌握,切莫片面的追求企业的效益和规模等问题,所谓细节决定成败,对于知识产权管理上的细节问题的忽略恰恰是导致企业损失的重要原因。企业领导者及企业创新人员都要认真的学习和宣传知识产权方面的信息知识,增强知识产权意识。

2.企业应当快速全面地建立知识产权管理制度。认真学习外国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的经验,国外常见的管理体制有,集中式管理体制,分散式管理体制,行列管理体制等,企业在认真学写这些管理经验的同时,应当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

3.引进一批具备丰富知识产权知识的人才,以此来为知识产权的管理提供智力支持,增强知识产权方面的竞争优势,使得知识产权的管理更加科学有效,避免在知识产权问题上出现手忙脚乱的局面。

篇(3)

依靠科技创新,搭建知识资源服务平台

知识资源服务技术平台包括行业资源整合服务平台和中心资源整合服务平台两个层面,是实现知识信息服务的操作性保证。行业资源整合服务平台首先对知识资源数据库内的信息进行采集、筛选、规范、组合、整序,使分散的、孤立的信息有序化、增值化、知识化,其功能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无缝存取,二是综合集成[1]。网络的知识资源整合平台是实现唐山市知识资源整合共享的关键技术,实际上就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骨干。在技术方面,由于区域内部各个主体信息系统异构性、分布性及自治性,其数据格式与信息标准互不相同,给实际操作带来了困难。构建基于网络的知识资源整合平台是开展区域创新服务的基础,这要求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骨干通讯网络系统,把区域创新体系内的各种知识资源、软硬件技术、管理机制和相关的支撑条件有机结合起来,构建统一的用户界面能向跨系统、跨部门、跨企业、跨学科的用户提供快捷有效的知识集成服务。知识资源整合与服务平台应是由唐山市中心知识资源整合服务平台、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资源整合服务子平台以及资源服务系统组成的网络知识服务平台系统。通过建立多级知识资源整合与服务平台系统,对知识资源整合进行统一管理、统一协调,按照协作分工的原则,中心平台负责区域创新体系内知识资源整合,各企业、科研机构、高校以及政府负责所属范围的知识资源组织和开发、利用,最终形成统一的综合知识库。

篇(4)

[关键词]

科技金融;创新型企业;国际经验;启示

培育和发展创新型企业是加强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作用点,是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突破点,也是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由之路。国内金融服务对创新型企业支持力度不够,缺乏相关的监管机制、相关法律法规,使创新型企业普遍面临融资困境。因此,科技与金融紧密结合,进而为创新型企业的发展提供足够支持,是现阶段亟待解决的问题。对“科技金融”一词的理解,本文以赵昌文教授(2009)《科技金融》一书中的定义为基准———科技金融是促进科技开发、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系列金融工具、金融制度、金融政策与金融服务的系统性、创新型安排,是由科学和技术创新活动提供金融资源的政府、企业、市场、社会中介机构等各种主体及其在科技创新融资过程中的行为活动共同组成的一个体系,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和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在银行和资本市场对科技创新的作用研究方面,国内外学者认为,银行和资本市场通过为从事风险和生产率水平较高的创新活动提供保障,来促进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金融系统选择具有发展前景的企业,并加大对这些项目的信贷资金支持来促进技术创新[2];银行体系在贷款技术、融资工具等方面创新后,能够有效缓解科技创新依赖银行信贷与创投机构普遍惜贷之间的矛盾[3]。资本市场是科技创新的重要保证,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尤其是风险资本市场并以此推动科技创新及其产业化的发展,对于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4]。

在风险投资对科技创新的作用研究方面,大多数学者认为,风险投资家为了获取高额利润,投资于新技术领域,从而出现了金融资本与技术创新的高度耦合,导致技术创新的繁荣和金融资产的几何级增长[5];美国经济中风险投资对技术创新有相当大的实质性影响,而且风险投资在创新中的效率比传统的投资要高得多[6]。在运用实证研究分析科技与金融的相互作用方面,运用回归分析方法,以有风险投资投入的中国中小企业板的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风险投资的介入对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风险投资积极地推动了技术创新投入活动[7]。科技金融体系的形成,有助于创新型企业的发展,前人研究证明,金融资源配置可以提高技术创新效率,扩大创新活动范围,促进经济增长。以上文献为科技金融的研究提供了借鉴和帮助,同时存在以下不足:大多数研究都倾向于简要论述中国科技与金融的结合现状、制约因素和存在问题等,间接提及科技金融活动,并未将科技金融有效地运用在创新型企业中。本文主要分析了科技金融对创新型企业的支持作用,通过总结、借鉴国际经验,使科技金融能有效融合,进而促进中国创新型企业的发展。

一、科技金融与创新型企业的发展

(一)科技金融的发展1.天使投资是科技金融发展的主要模式。在美国,多数创新型企业均依靠天使投资起步,截至2013年,美国的天使投资人约258000人,年均天使投资金额约200亿美元,单个投资人的单笔规模为1万~10万美元,每年可获得天使投资的创新型企业有60000家,其中80%是早期或种子期投资。天使投资为企业的早期发展奠定了基础,是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在企业成长初期投资的绝大多数是天使投资人,天使投资是科技金融发展的主要模式。为了分散投资风险,天使投资交易模式由多位投资人共同参与逐渐转变为天使组成联盟投资模式,天使投资者聚集在一起,交流经验,吸引了大量企业家,进行筛选,只有符合条件的企业才能接触到天使投资。日本通过“天使税制”对投资于风险企业(类似我国的创新型企业)的天使投资人给予税收优惠,用以激励民间资本对风险企业进行天使投资。2.创业风险投资(VC)是科技金融发展的原动力。创业风险投资是发达国家的主要投资模式。由于政府税收优惠政策的实施,发达国家的高科技产业在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得以发展,这种极具创新力的资本运作方式,增强了各国的经济实力。美国是VC的发源地,也是风险投资业最为发达的国家,2012年,美国风险投资交易额283亿美元,交易数量3267起,交易额比2011年下降7.5%,但交易量增长了7%,这主要得益于种子期风险投资活动,这类企业往往是创新型企业,常会遭遇担保难、抵押难、贷款难的问题,VC解决了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企业在种子期、初创期的融资困难,激发银行、创投机构将更多资本投入种子期企业,更好地培育了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中小企业,为科技金融的发展提供了原动力。3.科技保险是科技金融发展的保障。科技保险由中国首创,美国、日本等保险业较发达的国家虽有类似险种,但并没有真正提出发展科技保险。科技保险通过政府引导和补贴,运用金融工具服务于科技型企业。科技保险是我国科技金融发展中重要的探索性环节,自2007年试点工作启动以来,全国共设置了12个科技保险试点城市,主要涵盖北京、上海、重庆等城市和高新区。华泰财险、平安寿险、人保财险、中国信保4家保险公司针对科技企业融资困难、研发投入大等特殊风险特征,专门研发了高新技术企业产品研发责任险、关键研发设备险、环境污染责任险、小额贷款保证险等15个险种,更好地满足了科技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风险保障需求。科技保险保障、分散化解风险的作用,能激励企业开展研发活动,促进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有效引导更多银行资金流入,有助于优化创新的融资环境。

(二)创新型企业的金融需求特征1.创新型企业的界定标准。创新型企业是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具备良好创新管理和文化,整体技术水平在同行业居于领先地位,具有市场竞争优势和持续发展能力的企业。对创新型企业的界定有不同的衡量标准,从纵向看,经历了从科技型中小企业、风险型中小企业、成长型中小企业到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动态发展阶段;从横向看,美国、日本和韩国对创新型企业的定义和内涵理解有同有异,可作为开发中国创新型企业概念的基础[8](见表1)。2.创新型企业的生命周期及金融需求。根据企业发展理论,将创新型企业划分为四个阶段:种子阶段、起步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每个发展阶段,企业的规模、不确定性、金融需求、收入都明显不同(见表2)。围绕科技金融而出现的多层次金融体系、多样化产品供给、多元化融资服务不断丰富,成为创新型企业与科技金融良性互动的重要领域。根据融资方式不同,金融体系对创新型企业的资金支持有两种方式: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融资模式的选择对企业的融资规模、参与阶段等的影响不同。整体来看,资本市场中的风险投资适用于创新型企业的初创期,融资规模较小;股票市场适用于中小规模的创新型企业;商业银行适用于较大规模的创新型企业。

(三)科技金融未能有效支持创新型企业发展的原因1.银行理念和制度的约束。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创新型企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业的有力支持。目前,中国的金融结构还是以间接融资和银行体系为主,由于银行自身理念、风险承受能力的限制,对需要金融服务的创新型企业的扶持力度受限;银行缺少发现和培育创新型企业的主动性;创新型企业的核心技术较难评估,科研成果的风险性大,可用于抵押的有形资产少,使银行信贷管理与制度安排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此外,创新型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资信程度低、可抵押物状况差、死亡率高等问题,银行信贷支持不足成为严重制约创新型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2.资本市场的层次发展不够完善。创新型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是资本市场和风险投资,但我国资本市场不发达,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尚未建立。(1)债券市场发展不足。债券市场对企业的安全性要求较高,能够在债券市场上发债的主体大多是成熟行业的大型企业,创新型企业多以中小企业为主,很少企业能够符合公开发行债券的要求。(2)中小板市场匹配性低。中小企业板块只起到了将符合发行条件的、规模较小的企业集中起来的作用,而没有为这些企业提供直接的融资机会。(3)创业板市场发展有限。我国的创业板市场刚刚起步,尚不成熟,其发展还需进一步的探究。3.科技保险发展相对滞后。近几年,科技保险虽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也存在以下问题:(1)科技保险险种开发不足。目前市场上已开发出的险种,还远不能满足创新型企业多样化的需求,保险公司不能有效提供针对性强的险种,科技保险在我国仍处于试点阶段,保险公司没有足够的承包经验,也不能准确计算科技风险发生概率和保费标准等。(2)科技保险人才匮乏。科技保险需要掌握科技创新与保险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但目前的保险人才基本只具备保险类专业知识,科技创新知识相对匮乏。(3)政府对科技保险的支持力度不足。科技保险的试点工作由政府主导,但政府与保险公司尚未形成有效的协作交流机制,试点地区虽已出台了相关扶持政策,但真正落实的少,存在补贴政策不稳定、补贴资金不能完全到位等问题。

二、科技金融支持创新型企业发展的国际经验和中国实践

(一)国际经验1.商业银行与VC深度融合的典范--美国硅谷银行。(1)发达的风险投资体系。美国是市场主导型国家,是商业银行与风险投资高度融合的典范。美国风险资本热衷于投资科技创新企业,风险投资有力的支持了美国创新型企业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与生产,被誉为美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孵化器”[9],与VC合作,是硅谷银行发展的关键点。(2)完善的信贷担保体系。美国有3个层次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一是全国性的信用担保体系。由小企业管理局及其在各地的96个办公室直接操作。二是区域性的专业担保体系。由地方政府操作,依据各州情况不同而各有特色。三是社区性的担保体系[10]。(3)高科技创业公司。硅谷银行的特别之处在于,没有营业柜台,不接受个人储蓄业务,只“铆牢”高科技创业公司,半数以上的美国创业公司都获得过硅谷银行的贷款。2.政府主导型科技金融模式———日本政策金融公库。在推动创新型企业的发展中,美国模式是以资本市场为主,商业银行为辅,日本模式是以银行为主,逐步发展资本市场的金融体系。日本的“银行导向型”模式,是世界的典型代表。(1)政府支持。一方面,政府对创新型企业实行减免税收、提供长期贷款、发放补助金等政策,并对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给予指导和支持;另一方面,日本中央银行利用居民储蓄率高的条件,掌握大量资金,对商业银行进行窗口指导,调节商业银行的放款额度与投资方向,间接有力地支持创新型企业的发展。(2)主银行制。日本的银行体系由中央银行、政策性金融机构、民间金融组织等组成。日本的商业银行中,都市银行为创新型的大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地方银行和第二地方银行为创新型的中小企业服务。日本成立了大型金融公司,这些金融持股公司资产实力雄厚,集团分散风险能力强,金融持股公司又成立了创业投资子公司,也同时为创新型中小企业服务。(3)创业投资。1991年,日本模仿美国Nasdaq引入了Dasdaq市场,为创新型的中小企业提供服务。

(二)中国实践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在政府的引导下,我国创新型企业也不断进步,涌现出了一批批各具特色的科技园区,如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12年8月,由浦发银行和美国硅谷银行合资建立的国内首家独立法人科技银行--浦发硅谷银行登陆上海杨浦。1.中关村自主创新的示范作用。(1)银行信贷专营机构创新科技金融产品。北京银行、中国银行等14家商业银行专门设立了为科技创新企业服务的特色支行;国家开发银行北京市分行设立了科技金融处;交通银行联合创业投资机构推出“投贷一体化合作项目”,建立了银行与创业投资机构在客户联动服务、优先授信支持和产品研发等领域的合作机制;推出符合科技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开展了科技小额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天使投资、代办股份转让、信用保险等创新型科技金融业务。(2)政府设立“代偿资金”发挥介入和引导作用。中关村管委会设立了“代偿资金”,政府发挥引导作用,吸引金融机构与政府共同为创新型企业融资做担保。政府向银行方与担保公司承诺,若出现代偿,政府负担50%,担保公司负担50%,政府承诺承担一定比例的损失,再给予担保公司担保补贴。银行由于政府承诺加上担保公司的担保,基本无风险,也愿意合作。政府的介入和引导,有效地解决了创新型企业贷款难的关键问题。2.硅谷银行登陆上海的助推作用。(1)“1+4”创新的合作方式“:1”代表硅谷银行在杨浦的创智天地设立中国代表处,“4”包括共同组建4家机构:引导基金管理公司、中早期基金、小额科技贷款公司、股权估值公司[11]。(2)“理事会+基金管理公司”专业的运作模式。杨浦区风险投资引导基金委托SVB金融集团管理进行专业化管理的方式,共同筑造了一个以出资、管理、监管“三方共赢”的风险投资系统。同时,借鉴“职业专家管理”的经验,将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作用联合互动,增加了政府投资引导基金的透明度,提高了企业的抵御风险能力,发挥了引导基金杠杆的放大效应,从而为创业投资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三、科技金融支持创新型企业发展的中国策略

国际科技金融发展的成功经验为我国提供了很多可借鉴之处,但任何一种有效的科技发展的金融支持体系,是一定历史条件与制度环境的产物,不能一味盲目地效仿他国的金融支持体系,应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金融体系。根据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国际经验,并结合我国科技金融的现实情况,得到如下启示。

(一)注重资源集聚整合,构建上市融资服务平台1.扩大创新型企业增信集合债券试点规模。创新型企业规模小、资信评级低,一般很难满足发债的条件。为缓解创新型企业融资难题,可将联系紧密的创新型企业整合为一个整体,集体成员相互监督,开展集合债券模式。各创新型企业捆绑发债,既能高效筹集资金,也能降低融资成本,同时政府为了支持创新型企业集合发债融资,简化了审核程序,鼓励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建设创新型企业创业基地。集合债券模式重点在于,金融机构要合理创新集合类融资产品(集合信托、集合票据等)。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健全和完善创新型企业的信用评级体系和违约风险控制体系等,防范集合债可能引发的各类风险。2.推进创业板和“新三板”市场发展。创业板与“新三板”的推出,有效地助推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大了对创新型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创业板市场重点支持具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上市,具有上市门槛相对较低,信息披露监管严格,市场风险高于主板市场等特点;“新三板”为更多的高科技成长型企业提供了股份流动的机会,为私募基金提供了资本退出新方式。目前创业板的发展时间和空间有限,尚不成熟。因此,创业板必须改革其新股发行审批制度,尽量减少行政干预,逐步实现注册制;并且要加快创业板市场制度创新与产品创新,建立退市机制,退市责任人共同承担退市补偿责任。

(二)强化科技金融服务功能,创新企业融资模式1.完善创新型企业专营机构。借鉴美国硅谷银行的发展模式,设立和完善专门为创新型企业服务的银行,即科技银行。银行通过设立中小企业专营机构,推出创新型的金融产品,缓解创新型企业融资难题。但是科技银行面临高风险、创新型企业融资过程复杂、频率高等问题,我国风险投资市场尚不健全,因此,应结合我国实际,完善创新型企业专营机构。首先商业银行应筛选品质优良的风险投资机构、保险公司、担保公司等合作伙伴;其次政府应建立和完善风险补偿基金,加强与金融管理部门的沟通协调,加大科技投资力度,通过银行贴息补助、税收减免等形式,在鼓励银行业为创新型企业提供贷款的同时降低银行风险,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2.落实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拥有知识产权的创新型企业,在市场上竞争力较强,但缺乏可用于担保、抵押贷款的固定资产。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是商业银行为缓解创新型企业“融资难”问题而创新的业务,为创新型企业办理专利权、版权、商标权等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可以有效缓解创新型企业的融资难题。实践中,因知识产权在价值评估、知识产权变现、风险控制等方面技术不足,需要由政府引导,科技部门承担,成立权威的知识产权评估机构,保证评估的专业性。3.开展集合保理融资业务。银行集合保理融资是将多家创新型企业的应收账款批量打包,创新型企业把出售产品和服务形成的应收账款转让给商业银行,保险公司或担保公司为应收账款进行担保,并专业管理,应收账款集合保理出售给政府平台公司,由银行向政府平台公司提供贷款,创新型企业获得融资。风险发生时,由保险公司或担保公司代替偿还。集合保理提高了资金使用率,减少了审批程序,降低了单个企业的融资成本。4.发展天使投资。我国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发展天使投资。天使投资于初创项目,具准入门槛低、投资规模小等特征,投资方参股不控股、不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决策。我国的天使投资起步晚,发展慢,国家在立法层面缺乏对天使投资的界定。因此,应在政府的引导下,完善相关政策和法规,加强宣传教育力度,正确认识天使投资;发展天使投资团队,设立天使投资基金;完善风险预防机制,拓宽天使投资退出渠道。

(三)加快科技金融创新步伐,健全人才资源管理体制1.深化科技保险发展。科技保险始于中国,在这方面没有其他国家的经验可以借鉴。因此,我们应根据自身要求,开展科技保险试点工作,慢慢总结经验,首先,逐步扩大科技保险的保险标的范围,增加标的种类,保障售后服务;其次,创新更加灵活的科技风险定价方式,成立专业的风险评估小组;增加科技保险试点的数量,丰富科技保险产品数量,使试点向常态化发展;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实施科技保险财税支持政策。2.加强科技金融人才队伍建设。培育将创新能力、技术能力、国内外市场拓展等能力与金融知识结合使用的综合性人才,建立健全培养各类人才的激励机制,出台吸引专业人才发展的政策措施,聚集高端人才、急需人才,健全完善各类人才资源开发与管理体制。鼓励研究机构与学校交流合作,设立实验机构、技术交流平台与数据库,吸引教授协助创新型企业研发新技术。一方面,可以加深学校师生专业技术研究能力,促使科研成果更接近产业需求;另一方面,搭建产学研技术交流平台,可以培育市场所需的高科技人才,协助开拓产品市场。

参考文献:

[1]房汉庭.关于科技金融理论、实践与政策的思考[J].中国科技论坛,2010(11):5-10、23.

[2]田云.农业科技金融理论体系构建研究[D].2013:1-75.

[3]郭非寒.科技金融对产业技术创新影响的研究———以高技术产业为例[D].2013:1-70.

[4]邓乐平,孙从海.科技创新与资本市场———理论与经验的考察[J].金融研究,2001(09):74-84.

[5]黄德春,陈银国,张.科技型企业成长支撑视角下科技金融发展指数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20):108-112.

[6]戴学来,董正英.风险投资与技术创新效率比较[J].科技导报,2003(3):42-44.

[7]王玉荣,李军.风险投资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中小企业板的经验数据[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47-52.

[8]周松兰.国外创新型中小企业界定理论综述[J].工业技术经济,2008(03):42-45.

[9]张靖霞.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成长的政策性金融支持机理分析及体系构建[J].改革与战略,2012(7):60-63.

篇(5)

1.创新2.0

创新2.0即Innovation 2.0,是面向知识社会的新一代创新。技术的不断进步、社会的持续发展,都极大地促进了科技创新模式的转变。创新2.0模式是知识社会中的新一代创新模式,其最主要的特点是以人为本,它将传统的以技术发展为导向、以科研人员为主体、以实验室为载体的科技创新模式,转变为以用户为中心,以实践为基础,以共同创新、开放创新为特点的用户参与的创新模式。[1]

创新2.0旨在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参与到创新的浪潮中,让每个人都能利用各种有效的技术手段,与周围的人共享创新知识,扩散创新理论与技术。

2.创客教育知识共享平台

创客教育知识共享平台是学习者在互联网上交流、互动的主要平台。它是以网络技术为基础,集合了信息资源上传、审核、、个性化检索、资源管理、互动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信息资源共享系统,是学习者存储知识、查阅知识、共享知识的重要工具[2],与传统知识共享平台不同的是,创客教育知识共享平台提供了多种项目信息资源,学习者能够了解项目信息、学习项目经验、浏览项目成果,进而参与到项目中来,加强了学习者之间的互动与合作。丰富的知识、踊跃的讨论、实时的互动是其蓬勃发展的重要标志,若是空间内的成员积极参加知识共享,则可以使创客教育知识共享平台成为汇集人气的平台,因此平台创建者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促进平台内成员之间的知识共享与交流。

基于创新2.0的创客知识共享平台资源类型及基本内容

1.资源的主要类型

创客知识根源于实践,它是创客通过创新、创造等一系列活动积累并不断地进行分析和反思而获得的知识、技能和理论,这些信息资源有助于创客达到预期的活动目标。如下表所示,创客知识共享平台资源通常可通过资源的属性、资源的载体以及资源的储存位置来进行划分。

2.资源的主要内容

(1)创客知识共享平台的信息内容

创客知识共享平台信息资源内容的建设主要由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方面构成,其中,显性知识包括软件制作工具、硬件制作工具、科研资料等。隐性知识是创客知识创新的基础,因此需要通过激励机制促进用户将自身的隐性知识显性化,这有利于平台信息资源的更新和积累。

(2)创客教育知识共享平台的用户

学习者不只是资源的获取者,还是资源的组成部分,用户之间的跨界合作为协同创新提供了人力保障。

(3)创客知识共享平台的交互系统

交互系统由一系列的相关技术和软硬件构成,它对平台信息服务的完善及整合、信息交流的高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创客教育知识共享平台信息资源的主要特点

在创新2.0环境下,创客教育知识共享平台的信息资源建设应充分体现以用户为中心的特点,?@样才能满足用户的个性化信息需求。传统的学习资源通常是一成不变的、相对滞后的,而知识共享平台上的信息资源能够根据学习者的需求进行个性化推送,并通过用户的兴趣爱好、操作习惯、知识水平等信息快速生成信息资源库,实现动态更新。具体来讲,有如下特点。

(1)以用户为中心的信息资源交互方式

以用户为中心的信息资源交互方式已经超越了传统的资源丰富、操作方便等这些基础方面,它对用户表达出的各种细微感情都能进行更有效的识别,并对用户的潜在需求能快速做出理解及给予满足。时时感知用户需求的根本源头,解构用户行为之动机,并随之做出快速合理的应对措施。

(2)信息资源内容具有复合性

创客知识结构可称之为“T”型结构,这一结构由创客知识的横向展开与纵向深化构成。从横向来看,创客知识涵盖了学科本身的专业知识和学习者通过自主学习取得的理论知识以及亲身实践取得的实践经验。从纵向来讲,学习者要在许多相关专业领域达到或接近前沿,为其创新提供理论支撑。创客知识的横向性与纵向性有机结合、密不可分。[3]

基于创新2.0的创客教育知识共享平台信息资源建设

1.创客教育知识共享平台资源建设的问题所在

(1)平台资源建设标准不规范

部分信息资源管理平台在建设时将大量资金用在平台框架的搭建上,而其内在信息资源却未投入足够精力进行建设,有的是直接从网络上下载的,并无原创性可言。因为暂无规范的建设标准,所以各平台目前存在着内容重复度高、信息过时陈旧、精华知识缺乏等严重问题,这些问题也使资源无法被高效地使用。

(2)隐性知识共享渠道受阻

隐性知识作为创客知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者在常规工作、科研实践中通过自我创造和整理归纳形成的,这种知识具有私人性,不易精准阐明。隐性知识的特性阻碍了自身的传播渠道,限制了自身的传播范围,使得学习者很难将自身积累的隐性知识完整充分地表达出来,因此学习者必须通过各种类型的交流沟通渠道,如学习团队、工作坊、经验座谈会等,来帮助隐性知识实现共享。但现今,大部分创客空间无法提供多样的沟通交流方式,实践应用效果也不明显,且并无知识共享的网络平台。虽然也有部分创客空间创建了自己的网站,但网站的整体利用率低,且在技术功能上无法进行开放式、交互式的知识交流与共享,这就无法促进学习者之间的知识交流和共享。

(3)平台资源共享机制匮乏

由于共享机制的匮乏,各创客空间只将大量精力投入到自身平台的建设上,而忽视在建设的过程中与外部创客空间的沟通交流,致使各创客空间无法及时了解到外部信息,造成了各平台之间相似度高,资源内容重复性高,各平台之间资源无法共享等问题,各个平台成了独立的资源孤岛。

2.创客教育知识共享平台资源建设系统架构

创客知识资源建设由资源数据的管理建设、资源数据的服务建设以及资源信息访问的建设三个层次构成。资源数据生产、资源数据管理和?Y源信息服务在横向时间轴上组成了平台信息资源建设的三个关键阶段,其组成的平台信息资源体系结构如上图所示。

3.创客教育知识共享平台资源建设基本方法

(1)整合泛在资源实现协作共享和跨界自造

创客教育知识共享平台的建设,应根据以下三个原则进行打造:一是开源共享,为学习者提供各类数字工具来进行产品模型的设计;二是协作共创,学习者在其中分享设计作品,开展产品共创;三是跨界自造,通过设计规划、电子信息、计算机工程等不同领域的创客空间的自造,创客不仅能够获得知识技能,更能收获跨界的实践体验和创新。[4]因此,创客教育知识共享平台应具备很强的包容性,在资源建设时要整合多方力量,努力促进各学科、各研究领域的跨界合作,为知识创新提供条件。

(2)打通虚实空间实现无缝化按需学习

虚实结合的创客教育知识共享平台,能够为用户提供随时随地的个性化信息资源服务,让学习者的学习实现无缝化。学习者在知识共享平台上获取的信息资源,能够在实体创客空间中得到实践,并能够适时上传实践的阶段性成果,通过学习者间的交流与反馈来评价知识的内化效果。[5]

(3)重点建设资源共享服务

篇(6)

在面对新技术革命和新产业革命以及经济全球化挑战时,我们必须抓住机遇,进行科技战略创新,促进技术进步,进行产业结构的转变,加快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演进,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跨越式发展是通过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来实现的,而科技创新的关键,则是制度创新。

一、科技创新是新世纪全球经济发展的主流

创新是一个国家的灵魂。从当前全球经济发展总趋势来看,高新技术代表了经济发展的方向,国际经济间的竞争主要体现在知识与科技创新能力的竞争。而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所以科技创新已成为实施科技兴企战略的基础内容。

1.科技创新代表了全球经济发展的方向。随着科技迅猛发展,以信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如火如荼的进行着,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日趋紧密结合,正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乃至思想和行为方式,以科技的发展带动经济的繁荣和企业的振兴正在成为国家和企业发展战略的轴心。

2.科技创新是企业创建国际化大公司的必然要求。国际大企业大多在使用先进科技和进行科技创新的能力上具有优势。随着科技进步及其在生产上应用的加快,今后的世界商战将更加直接地表现在先进科技的开发和应用上,体现在科技创新的力度和实效上。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积极引进国外企业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进体制、科技和管理创新,获得了长足发展。然而,同一些世界著名企业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其中科技创新和应用能力不足是主要表现。因此,我们要大力发展科技创新型企业,坚定不移地走科技兴企之路,在科技创新上有大作为,要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速度,使潜在生产力变为现实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促进企业发展,推动经济发展。

3.科技创新是企业自身发展的根本动力。科技创新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是提高企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增加经济增长点的主要手段。科技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对于企业来说,能否把新的科技成果与生产经营实践紧密结合,结合的速度和质量如何,也决定着企业的兴衰成败,决定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质量。市场经济将一改过去那种资源、资本总量和增量决定模式,更加强调创新的作用,在这样的形势下只有不断创新,企业才能获得持续竞争优势。

但是,为什么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科学技术能够得到迅速发展以及大规模应用,而在另一些国家和地区则不能?在同一国家里,为什么一些企业科技创新如火如荼并成果显著,而在另一些企业里则不能?这促使我们思考一个更深层次的因素,即制度创新对科技创新的推动作用。

二、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的紧密联系

1.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的关系。1912年,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oseph。Aschumter)在其《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将“创新”概念引入经济学。他的概括揭示了创新所包含的两种类型:科技创新和制度(组织)创新。对于这两者的关系,经济学家们有着不同的看法。

阿里斯坚持“技术决定论”。他认为,制度对科技创新只有阻碍作用,资本主义制度对科技创新不具有任何积极的作用。而拉坦认为,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虽然互相影响,但一方不能决定另一方,二者是互不决定的,即主张“互不决定论”。美国新史学派代表人物道格拉斯・C・诺思认为,是制度创新决定科技创新,即“制度决定论”。他指出,制度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科技创新不过是制度创新的结果或者说派生物。正是由于制度的创新,才有了科技的创新、教育的发展和资本的积累,从而才会有经济的增长。

实际上,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是一个交互决定的动态演进过程。动态的科技进步是制度得以变革的首要力量,制度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得以变迁;而创新后的制度又反过来给科技进步以决定性的推动,促使其飞速向前发展。

2.制度创新对科技创新的推动作用。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在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制度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首先,为经济主体实现科技创新提供有效激励,使经济主体在科技创新过程中所付出的成本与收益相联系。其次,为科技创新提供约束,为经济主体在科技创新中实现合作创造条件。再次,通过降低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性、抑制“经济人”的机会主义倾向、提供稳定的预期等而降低交易费用,促进技术进步。最后,可以协调创新主体之间的关系,减少由于不协调而带来的成本费用,使科学技术产业化,并促进经济发展。

而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当现存的制度成为科技创新的阻碍或不适应科技创新的要求时,制度创新便成为推动科技进步的决定性力量了。良好的制度安排通过减少科技创新活动中的外部性,降低创新过程中的交易费用和减弱不确定性来增加创新者的预期收益,鼓励创新活动。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以来,制度对科技创新的推动作用已经远远超过了生产力中内在的自发力量的推动。

例如专利制度,它能保护发明人对新成果在一定时期内的排他独占权,持续地激发人们进行发明创造的热情。美国经济学家曼斯菲尔德研究认为,如果没有专利保护,60%的药品不能被研究出来,65%不能被利用;化学发明有38%不会被研究出来,有30%不会被利用。可以这样说,没有制度的保护和支持,就没有今天如此高的科技水平。

目前,由于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在世界范围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要求我国必须走一条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道路,必须进行科技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而技术创新的关键在于制度创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在第九届北京科博会“2006中国经济高峰会”上指出,国际经验和中国已有的经验表明,仅仅有科技创新而没有体制、组织和政策的创新,科技创新很难推进,甚至是寸步难行。

三、制度创新推动科技创新发展的几个途径

1.完善国家科技创新体系。首先,要建立一个符合中国特色的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机制。这里,明确政府和企业在创新体系中的关系十分重要。要区分政府和企业的职责与分工,政府应引导企业制定并实施有效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并完善宏观科技创新体系的激励机制的建设,努力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的外部环境。在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指导作用的同时,还要明确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从而保证企业在技术创新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

其次,处理好国家科研机构与大学、企业之间的关系。第一,在科研上,国家科研机构必须从国家战略需求出发,开展定向基础研究、战略高技术创新与系统集成,而大学更适宜于从事自由的科学前沿探索 ,促进以学科深入为主的科学发展。第二,在国家创新体系中,企业是技术创新投入与行为的主体,但这并不意味着国家科研机构和大学在技术创新领域不发挥作用。国家科研机构和大学应与社会生产要素紧密结合,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和需求为导向,走社会化之路,实现规模产业化。

最后,应该为企业科技创新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一是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以促进科技创新的良好发展。二是完善科技创新中介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国家科研机构的骨干与引领作用,发挥大学的基础作用和生力军作用,建设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和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其中关键的是要鼓励发展以市场为导向的中介服务系统。三是政府应给予政策引导、服务与支持,形成全社会崇尚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

2.建立并不断完善创新型企业科研机构管理模式。在我国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型企业的同时,还应加大力度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企业科研机构管理机制,并根据实际中的具体发展状况不断将其同步完善。第一,应加大对基础研究和重大战略高技术研究的投入力度,重点支持对提高国家竞争力有直接影响的重大项目,加大支持由科学家自由选题的探索性研究;第二,建立起与原始性创新相适应的评价制度。鼓励具有原始性创新、风险大的研究项目,高度关注创新性强的小项目、边缘项目以及学科交叉项目,邀请国外专家参加重大、重点项目的全程评估,减少和简化评估程序,完善评估活动的监督体系等等;第三,建立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激励机制。鼓励技术开发更多地在市场中实现其价值和取得相应的回报;第四,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指导思想。大力培养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对有思考能力和独立创新精神的人物和青年人才积极给予支持,加大力度引进在国际科学前沿作出有重要影响的研究成果的顶尖人才。

3.重视企业技术中心的制度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企业的技术中心与研究院,是开展自主创新的主要实施者,因此要高度重视企业技术中心与研究院的建设发展水平。技术中心的定位不应局限在为满足当前市场需求的技术供给,而是面向企业3年~5年,甚至更长远的技术创新,从而支持企业的发展从满足市场的需求到创造新的市场需求的转化。技术潮流和科学进展的预见、开展技术集成和融合、研制新兴技术,甚至部分基础研究,应该是企业技术中心的新任务。

同时,企业还要充分认识到自主创新是一个充满试错的过程,为了加快这一进程,企业必须动态地确认自己的领先供应商及领先顾客,并永不间断地与之建立战略性的、真诚的信任和合作关系,加强交流与合作。一个富有成效的创新型企业,除了在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占尽优势外,也要拥有极强的社会资本,这包括建立与各类科研、教学部门,产业界,政府以及非营利性组织广泛而密切的关系。

参考文献:

[1]任冬梅:关于增强国有大型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思考. 山西焦煤科技,2004年第7期

[2]袁庆明:新制度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

篇(7)

瀛利专利发明的技术背景是: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新科技的创兴发明速度已经不能用日新月异来形容了,特别是中国的科技创新早已达到井喷状,但全世界在制冷领域好像并没有什么质的飞跃,当今世界,工业制冷、医疗、科研、食品的冷冻,冷藏主要还是以传统的氨机与氟机制冷二大类,先说说氨机制冷,如今的大型制冷业的主力军,其特点:冷媒是氨,满液供液,制冷量大,能效比高,缺点:安全隐患极大,无法深度制冷,恒温难以控制。单说一个安全隐患,足以使人们谈氨色变得程度,每每发生事故,现场往往惨不忍睹,极高的死亡率,重大事故几乎年年发生,政府严管、严控,甚至想禁止使用,但苦于找不到兼氨机制冷之优点,又无氨机之安全隐患的替代品,其结果犹如小孩子放鞭炮。抓在手里又怕又不肯松手,缺点之二,由冷媒氨的状质决定,氨机无法深度制冷,低温领域氨机就无法涉足。恒温是确保食品保存质量的一个极为关键的因素,氨机很难做到,国内多数氨机业主,利用晚上电费便宜时制冷,白天保温,每天的温差多的达近十度,严重影响及大大缩短了应有的保质期,更谈不上食品的品质了,吃过冻品的地球人都知道冷冻食品不好吃、不鲜。其实最可怕的一点,绝大多数人都会忽略了,很多冷冻食品,由于冷冻、冷藏技术、温度不到位,看上去很新鲜的冻品,有害菌,其实早已严重超标,只是人们无法去知道,唯一能感知的是味变了,不鲜了,但这些改变,最大的原因往往不是因为冷冻、冷藏而必然造成的,而是因为没按食品的冷冻、冷藏要求去做,大家可能都知道这样一个有趣的试验,把一个金鱼放在液氮里冻一下,金鱼一下冻成冰块,再把它放在水里,一会儿又活过来了,还有一个科学报道,在冰天雪地的山上发现了一个一千多年前的登山人,科学家把他的成功地培育出小孩来,这有力的说明物质保存跟温度、环境有关,跟时间无关,现在大家可能明白为什么食品冷藏几个月就会坏了的原因吧!其实依当今的冷冻、冷藏技术,更多的是无奈,因为如果按保存食品的要求去做,可能费用超出了食品本身的价值,(瀛利的发明专利,有望彻底改变现状)。氨机另外缺点:不适合建造在自然灾害易发地,极易造成氨的泄漏事故,当今社会既需要大型制冷设备,也更需普及小型化。而氨机,目前还没有小型化机组问世。总之想要大力发展氨机,前面的困难重重。

下面说说氟机制冷,由于家用冰箱、空调的普及,氟机制冷已经跟每个人都已息息相关了,氟机制冷从最初的开启式压缩机,到半封闭活塞,全封闭涡旋,直到如今的活塞、涡旋并起。螺杆机一军突起的时代,氟机制冷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大型螺杆机的问世,大有与氨机一争天下之势。氟机的冷媒对大气臭氧层有破坏作用,但目前已经找到了不少环保的替代品,应该是制冷业发展的主流方向,但除了目前的氟机高温机组如空调、保鲜冷库等,能效比还是令人满意的,冷冻、冷藏等低温机组的能效比就太不如人意了,这就是氟机制冷的一个致命弱点,只要是氟机制冷量就会随着库温的下降而急剧下降。同时能效比也就急剧下降,所以依靠当前的氟机制冷,想得到零下20℃或更低的库温,就得拿能耗做代价,不管用当今最先进的双级机,或采用双机配打,性价比都很低,以致全世界的冷藏温度都设在-18℃左右,结果势必造成大量食品,因保质期过短而被迫销毁,就是在保质期内,绝大多数的冷冻食品,其营养成分,品质都不同程度受到影响,食品内的细菌生长速度与存放食品的环境,处理方法有关,与温度成正比,如牛奶在40℃的环境里几个小时就足以变质了,而当温度下降至-44℃时,细菌的生长繁殖基本停止,保质期就能无限延长了,犹如白酒的酒精度一高,细菌就无法生长,所以白酒也就没有保质期了。

瀛利人一直苦苦地探索着有没有一种技术,能快速、安全、高能效比地使食品温度快速下降,经过二十多年的潜心钻研,功夫不负有心人,瀛利人终于彻底领悟了制冷的精髓,掌握了深度制冷的核心技术,颠覆传统的技术思路,研发出一整套专利技术,彻底解决了长期阻扰氟机发展的瓶颈问题。

下面浅谈一下几个专利发明技术:

1 涡轮增压技术

从表1清楚地看到,要保持机组一个稳定的制冷量,一个稳定的能效比,唯一方法是保持膨胀阀一个稳定的流量,也就是系统供液量不变,蒸发量不变,在供液量不变的前提下,来改变蒸发器内的压力以期得到更低的蒸发温度来降低库温,这就是问题的核心部分,也正如表1反应出氟机制冷的致命弱点,要库温下降势必造成能效比急剧下降。

瀛利的涡轮增压技术,把蒸发器内的压力与压缩机的吸气压力,从原来的等同关系,改变成间接关系,从而彻底解决阻扰氟机发展的头号难题,瀛利发明专利的。

2 分级制冷技术(略)

篇(8)

打造“绿色制造”为核心的科技创新社会责任

2015年“新技术创新空间”位于5.1号馆,展示面积达470平方米,共邀请了28项近年获“纺织之光”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项目成果进行展示;同时,在展会现场还举办以“纺织行业可持续发展技术交流”和“纺织新材料推介”主题交流日活动,开展技术交流近二十场次;在静态展示区,全面展示近年获“纺织之光”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项目、“纺织之光”公益活动项目、纺织产业技术创新与可持续发展成就展示,与纺织专业观众和展商进行对接和交流,为参展商和专业观众提供专业技术服务。

科技创新是纺织服装行业实现“绿色制造”的重要驱动力,此次以“绿色制造”为主题的展会行动得到了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发展部的支持,共同重点打造科技创新空间InnoTex的“科技创新社会责任”主题展示和展会互动,重点从“可持续创新”、“有害化学物质管控”、“环境信息披露”三大议题展示“绿色制造”的趋势、技术路径和合作机会。“绿色制造”主题得到全球19个市场领导品牌组织“ZDHC有害化学物质零排放缔约品牌组织”及各品牌代表的积极响应参与,并在新技术创新空间与业界开展互动交流。

展会期间,中纺联社责办、中纺联科技部、ZDHC品牌组织共同开展了四项“绿色制造”主题活动,包括“为‘绿色制造’主题点赞+签名”,“可持续创新技术目录”业界意见征求,“纺织供应链化学品管控信息交换系统试点招募”,和“绿色制造”技术创新交流活动日,欢迎行业企业和各利益相关方的莅临展位参与和支持。

“新技术创新空间”展示科技可能性

今年在新技术创新空间展出的28项技术成果,都是近三年来荣获“纺织之光”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项目,主要展示纺织新材料成果和纺织可持续发展技术两个方面,这些新技术和成果展示特点鲜明,令络绎不绝的参观企业印象深刻。

纺织新材料成果突出新型化学纤维产品、新型纱线产品,以及纺织功能性新面料等。主要参展成果有:青岛即发集团的新型壳聚糖纤维及产品、江苏奥神公司的聚酰亚胺纤维及产品、上海德福伦公司差别化纤维及产品、张家港中孚达公司的牦牛绒纤维制品、泉州海天的高蓬松摇粒绒面料,嘉兴天之梦公司双面丝绒面料,厦门三维丝公司的氟/醚复合材料,浙江荣盛石化、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鲁泰集团、如意集团、旭荣针织等企业也将带最新的产品进行展示。

纺织可持续发展技术成果突出现代纺织服装生产中影响资源和环境类的源头控制、末端治理及循环经济类技术成果;提升生产效率、改善工作条件的纺织生产监控和管理技术;影响消费安全的防控类新技术成果。主要参展成果有:苏州大学的超临界二氧化碳无水染色技术、江苏丹毛公司的羊毛植物染色技术、龙之族公司的发泡涂层技术、宁波大发化纤的废旧纺织品再生技术、张家港三得利公司的纱线连续涂料染色技术等近十项成果进行展示。

篇(9)

我区为探寻科学管理之路,积极创设了新的发展机制,把教科研工作与学校教育和学校发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建设区域教育科研文化,使教育科研的意识和理念逐渐内化为全区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自觉行为,形成了全区教师对教育科研自觉追求的精神和作风。

一是建立了“金字塔”式运行模型。江宁区教科室根据区域教科研发展的需要,建构了以“草根”工程为塔基,“课题研究学校”、“科研基地学校”为塔身,“火炬”工程为塔尖的“金字塔”式运行模型,分层推进,不仅使得各个层次的学校得到了迅速发展,也使全区教师的科研水平得到了提高。

二是建设了教科研实验田。“十一五”以来,全区创建了区级教科研基地学校30所,市教科研基地学校9所,省教科研基地学校4所,市项目研究中心4所,市“所外研究所”1所,中央教科所特色项目学校3所。

三是完善了教科研管理与考核制度。为激励学校、教师开展教科研的热情,使教科研成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常态,我区制定了一系列教科研管理和考核激励制度,紧密地把教科研工作和学校办学绩效评估相结合:把学校教科研工作细化、量化成具体分值,作为评估学校当年办学效能的一部分,学校效能评估结果将直接影响学校的各种先进评比、绩效工资比例、教师职称的评定等。这样一来,管理与考核评估制度就能更有效地推动学校教科研工作的自觉化、规范化和常态化。

二、坚持开展课题研究,为教育决策服务

我区教科室协助教育局开展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新兴城区教育发展战略研究”和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江宁区加快教育名区建设的实践研究”的推进,在课题研究实践过程中为我区教育发展决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此外,近年来,我区教科室还协助区教育局制定了《江宁区“教育名区”行动计划》《江宁区中长期教育发展改革和规划纲要》《江宁区“三名”工程实施意见》等相关文件,协助主编的《新兴城区教育发展战略研究》《教育名区建设的实践研究》成果专著,分别获江苏省第二、第三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决策奖。

三、建立课题引领机制,为学校发展服务

我们倡导学校以课题为统领,按照“课题研究一优势项目一学校特色一特色学校一品牌学校”的名校成长轨迹,将课题与学校发展的实际结合,提升办学品位,张扬学校个性。我区教育局专门制定了课题研究经费奖励制度,这在全省是首创。“十一五”以来,全区立项2项教育部规划课题、40项省规划课题、148项市规划课题,以及多项国家电教馆,省、市教育学会,区科研规划课题,做到校校有课题。

我区一批学校在课题引领下,不断形成校本特色,对学校的全面提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11年,在江苏省第三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评比中,全省普教系统共有89项成果获奖,我区有5项课题研究成果获奖,获奖数排在省市前列。

四、用先进理念引领,为教育教学改革服务

为加快教育改革创新与科学发展,江宁区不断拓宽视野,学习新思想,引进新理念。2008年引进了教育部“十一五”规划项目“友善用脑”课题实验,通过几年的研究与实践,江宁区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极大地促进了江宁教育的教学改革与发展。

推进“友善用脑”。在“友善用脑”理念的指导下,我区的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涌出一批具有江宁本土特色的课堂教学新模式、新思路。如:东山小学构建了“友善用脑”课堂教学结构导图,吸引了安徽、浙江、广西等地的学校慕名而来,并在当地整体推广;竹山中学构建了以小组自主合作学习为主体的“适性课堂”;湖熟中学则提出以学生“自主学习、自我规范、自信展示”为核心的“三自”学生培养模式。这些课改成果不但成就了一批优秀教师,提高了我区整体教育的教学质量,而且提升了学校办学的品质,造福了全区的中小学生。

不仅如此,随着“友善用脑”理念的逐步推进,一些科学的、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教学技法得到了较好的应用,“友善用脑”课堂教学结构导图也在全区中小学课堂中普遍使用,很多学校建立了音乐、健脑操资源库。

“友善用脑”课题实践专题总结还被《江苏领导参考》引用,多篇阶段性成果刊登在《上海教育科研》《基础教育参考》《江苏教育》等刊物上。2010年“友善用脑”课题研究荣获南京市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201 1年荣获江苏省第三届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实施“适性教育”。2010年,我区成立了“学情调查中心研究组”,研制了科学的调查样表,对中小学生的思维类型、认知倾向性以及学习快乐度等学习素质情况展开了调查。通过学情调查,教师对学生有了更深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就可以酌情给每个学生建立学情档案,进行学情分析,制定对策,从而使教育教学行为更适合每个学生的成长。

五、创新培训机制,为教师发展服务

为了更好地促进师资水平的提升,我区教科研实施了多种辅助形式,如选派教师培训、鼓励教师做课题、开展教学专题讲座、编写教育刊物等,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第一,建设科研队伍,培养科研骨干。“十一五”期间,我区在省、市率先开展教科研带头人的评选活动,连续三届评选了122名教科研带头人。

区教科室还采取多种方式引领科研骨干成长。开展读书考学活动,引导教师读教育类专著,看教育类报纸杂志;选派教师骨干赴国内外学习培训,开拓他们的教育视野;建立了“名带优”后备梯队的教育科研档案,具体分析了解后备梯队成员在教科研方面的需求以及存在的困惑,有针对性、有重点地着手制定了相关对策,助推了骨干教师的快速成长。

第二,构建三级“个人课题”网络,提升科研素养。为引导广大教师用科研的方法解决在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形成自身的科研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我区全面推进了教师“个人课题”研究活动。2006年起步阶段时,全区只有93项个人课题,目前,全区80%以上教师有自已的课题,每年立项的“个人课题”达6000多项。形成了市、区、校三级研究网络。

第三,开创“菜单式”讲座,搭建发展平台。为提升教师科研意识,普及教师的科研素养,锻造科研型教师队伍,我区教科室创造性地开展“菜单式”教科研专题讲座活动。“菜单式”讲座的主讲人来自区各级各类带头人与骨干,通过自愿申报招标与区教科室考察选拔的形式产生。目前已经建立了8个模块、250多个本土精品“菜单库”,每年进校讲座300多场次。现在,“菜单式”讲座已得到了主讲人和学校、教师的普遍认可。骨干教师有了展示的平台,学校、教师的成果与经验得到交流与推广。部分带头人不仅能力得到锻炼,知名度也得到提升,由区内走出区外。仅2011年,我区教师被请出区外做讲座就达123场次。

篇(10)

一、概述

多年来,机械专业为我国工程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的普及培养了大批人才。但是培养质量不尽如人意,学校缺乏根据市场和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定制人才的培养体系,不能及时调整培养计划和合理调配教学资源,培养出来的人才往往具有较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但缺乏实际训练,实践动手能力较弱;另一方面教材更新慢,内容陈旧,难以反映最新技术的发展前沿;课程设置不合理,这些因素使得学生在校学到的是较为陈旧的知识和落后的技术,不能满足社会和产业发展的需要[1,2]。

针对《机械基础》课程教学人才培养过程中所暴露出的众多问题和弊端,结合多年来《机械基础》教学、课程设计、实习工作及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各项创新大赛的经验,提出“作品+项目+导师”培养方案。该模式能够充分发挥机电工程学院和校工程实践中心各自的优势进行合作办学,通过本创新教学模式的实施,高校可以根据企业用人需求,特别是服务于复合型创新人才要求,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实行定单式培养。该方案增强了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实用性,构筑高校、学生和企业获利的共赢平台,从而实现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

二、新型创新模式培养方案

1.一条培养主线。以机械创新项目作品为主线,引领《机械基础》系列课程的教改实施,从第二学期起至第六学期止,做到案例教学的不断线,从第二学期起对机械类学生布置创新机械作品任务,教学内容、教学计划及培养方案必须满足学生完成一个完整的机械作品为目标进行设置。从第二学期起,学生在学习生活等各项活动中有意识地进行观察、思考、探索、积累,并在导师的指导下,确定自己的作品内容。通过有针对性的培养计划的支撑和有侧重点的课堂学习、资料查询、课外自学、金工实习、课外科技活动、工程实践中心创新实践平台等环节,学生可在三年时间内逐步进行、逐步修改并逐步完善和完成自己的作品,第六学期安排“机械综合创新课程设计”,形式上可不集中,全面检验本教改方案的改革效果,在设计中学生需完成三年来积累的构思的独创作品,并与机械创新大赛时间衔接。

2.两个教学调整。本方案的创建首先涉及到教学内容、教学计划两个方面的调整,要保证本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原有的教学内容和培养计划必须进行调整;将课程进行合理调配,学校部门间的互动,包括教务处、学院以及专业教研室等各级部门的通力合作,使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达到新型培养模式的要求。

3.三个软件平台。要实现现代化的社会需求,一些传统的逐渐被淘汰的工程方法在教学计划和实施中将逐步缩减,代之当前流行的通用的学生设计机械作品必须用到的软件:SolidWork、Ansys、Materlaber平台,用此类软件学生可快速进行作品仿真、结构设计修改、关键结构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等。

4.四项改革措施。要确保本改革方案的顺利实施,必须辅以必要的改革,将进行四项改革措施: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改革、考试模式改革和课程设计改革。

5.突出两个特色。一是人才培养的实践性特色。利用校工程实践中心自身的优势,整合工程实践教学中心金工实习教学资源与机电工程学院相关专业工程化实验设备、校内实习设备资源,形成工程化离散制造实体平台,整合数字化三维CAD、CAPP、CAM、PDM等先进制造技术软件,形成数字化设计制造虚拟公共平台,两者融合形成工程教育与实践公共平台的建设思路,该平台可为本教改方案提供有力的支持。二是人才培养的实战型特色。我校机械类学生多次参加全国机械创新大赛、全国挑战杯大赛等活动,在全国性的竞赛性舞台上充分展现了自身的实力,并多次获得全国机械创新大赛、全国挑战杯大赛的一等奖和二等奖,本改革方案的实施将平时积累的机械创新作品通过大赛的检验,更加促进学生在实战中锻炼和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得到实战的锤炼和完善。

6.重在导师引导制。本教改方案是机械类学生创新性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了抓好这个环节,采用“导师制”,即每名学生拥有一名导师,导师在专业介绍、项目的遴选、作品的选定、基础课程的安排、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以及作品设计的全过程对学生予以具体指导,使得方案的实施切实得以保障。

通过本教改方案的实施,将打破传统课程的界限、学习理念的束缚以及设计场所和设计时间等限制,以创新作品为主线,以机械创新项目为核心,以计算机三维设计和仿真为主要工具,以工程实践中心为实践平台,以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挑战杯大赛及三维数字化大赛为背景依托,将分散的知识点与机械系统有机地联系起来,将孤立的、验证性的、模仿性的设计与独创性的、综合性的、创新性的跨过时间和课程界限的机械创新作品设计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不再感到抽象和零碎,使知识更加系统和完整,也使学生能够站在机械系统的高度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各种常用机构和典型零部件,进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机械设计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从而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合格的引领现代潮流的一代创新人才。

三、改革实施方案

1.导师制度建设。本教改方案中导师制度的建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按照“稳定、培养、引进、借智”的人才队伍建设思路,以精心遴选导师组成为基础,在全学院范围内遴选,重点范围在《机械基础》课程创新团队骨干、往届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指导教师及设计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导师应具有无私的奉献精神、精湛的业务能力和强烈的事业心。同时,优化导师队伍结构,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完善质量监控体系,建立和保障激励机制。

2.培养方案调整。根据本项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必须对旧的培养计划做出适当调整。总的思路,调整后的培养方案总学时将与旧的培养方案大体一致。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和三维SOLIDWORD作为主要工具贯穿全过程。旧的培养方案将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安排在第五学期、三维SOLIDWORD安排在第六学期,而第四学期和第五学期学生正要运用CAD,却没学,用过了又再学,学生没有积极性,如此教学安排等于白白浪费时间和学时,必须做出调整。由于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原理部分与大学物理知识点部分重叠,可适当缩减学时,而新增现代化的快速分析技术有限元和ANSYS课程。新增“机械综合创新课程设计”,两周实践学时,拟安排在第六学期。时间安排尽量与机械创新大赛时间衔接。

3.教学方法创新。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很大不足,直接影响了课程的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因此切实加强《机械基础》课程的创新与改革是至关重要的,为此本方案着力于项目教学、教学模式、考试体系、课程设计等四个方面的改革与创新。项目教学法是理论与实际结合的一种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通过制定、指导有实际意义的项目,组织学生自主学习设计项目,进行自主学习和操作。通过项目设计的锻炼,培养了学生的专业技能,锻炼了学生的工作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和素质,为学生参与就业市场的竞争和将来适应企业环境奠定了基础。本方案实施新的教学模式,授课形式拟采用新的研究型教学体系,激发学生兴趣的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厌学的问题。本方案实施课程考试改革,调整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的成绩比例,平时作业增加专题论文形式。期末考试试卷由闭卷部分和开卷部分组成,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本方案的拟实施课程设计的改革,在第六学期新增“机械综合创新课程设计”,两周实践学时,每个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通过查阅资料自主确定课程设计的题目,设计的要求通常在第二学期就布置下去,学生可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协作,增加团队协作意识,同时将课程设计与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创新实践、创新大赛等活动联系起来,给学生发挥创造才能留下更大的空间和舞台。

4.工程实训基地建设。工程教育与实践公共平台,开展以机电工程学院、工程实践教学中心和管理学院为主,并面向全校的理论课程、理论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体系、实践-创新教学教育体系的创新性实践探索。学校设置工程教育与实践公共平台创新教学团队,针对目前学校教学投入不足的现状,提出了整合工程实践教学中心金工实习教学资源与机电工程学院相关专业工程化实验设备、校内实习设备资源,形成工程化离散制造实体平台,整合数字化三维CAD、CAPP、CAM、PDM等先进制造技术软件,形成数字化设计制造虚拟公共平台,两者融合形成工程教育与实践公共平台的建设思路,提出了融实训、实验、实习等课内实践环节和创新创业课外科技实践活动为一体的建设目标。基于该平台,开展制造类实训如金工实习和设计类实训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工程类创新性实验、校内实习,工程设计制造类学科竞赛、课外科技活动等,必将为本项目的实施提供有力的支持。

四、结论

高素质的机械创新人才培养和结构合理的人才结构是我国基础工业参与国际竞争和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本创新教学模式提出“作品+项目+导师”培养方案。该模式能够充分发挥机电工程学院和校工程实践中心各自的优势进行合作办学,采取多种方式积极参与机械类人才的培养过程。在设计中学生需完成三年来积累的构思的独创作品,并与机械创新大赛时间衔接,使学生通过自己设计的、有创新性的作品更好地完成学业,培养创新素质。

上一篇: 家长教育笔记 下一篇: 档案存档管理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