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关系如何培养汇总十篇

时间:2023-05-18 16:51:2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亲子关系如何培养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亲子关系如何培养

篇(1)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08―0023―01

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家庭气氛,搞好亲子关系,做好有效的亲子沟通,对幼儿早期性格的形成、各种能力习惯的培养会起到很好的作用,能帮助幼儿形成一个健全的人格。

一、亲子教育的概念

“亲子教育”是以亲缘关系为主要维护基础的教育。按照我国多数的家庭情况,这种关系被扩展为所有与幼儿密切接触的人――即看护人与幼儿之间以互动为核心内容的亲子关系。 “亲子教育”是以爱护幼儿身心健康和开发潜能,培养幼儿早期性格、各种能力习惯为目标,以提高新生人口的整体素质为宗旨的一种特殊形态的早期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科学的家庭教育模式,亲子教育强调父母和孩子在情感沟通的基础上实现双方互动,使父母和孩子能够更好地沟通。

二、如何建立良性的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十分复杂与微妙,建立良性的亲子关系,能增进亲子沟通,促使子女心理健康。那么,如何建立良性的亲子关系呢?

1. 自身的提高。幼儿天生就有很强的模仿能力,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位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都是幼儿学习的榜样,所以,父母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身为人父人母,要不断地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质,尤其是文化的修养。研究表明,父母的文化水平会影响亲子的关系,身为知识分子的父母,他们更倾向用理性的方式去对待子女,理性地去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了解幼儿的年龄特征,很少粗暴地对待幼儿。所以,父母要提高自身的素质。

2.转变态度。不良的亲子关系一般是由于父母对幼儿错误的认识造成的,错误的认识务必导致父母对幼儿的态度异常,久而久之就会影响良性亲子关系的形成。家长说话做事要站在幼儿的立场去想,考虑幼儿的接受能力,这样才能获得幼儿的尊重和信任。父母和幼儿是两个个体,两者有不同的思维,父母一般是强势思维,所以父母不要把自己的成年人的思维强加给幼儿。

3.亲子沟通。要建立良性的亲子关系,使用定时沟通的方法是非常必要的。每周确定固定的沟通时间,建议每周沟通两到三次,每次沟通一至两小时。每天晚上睡觉前,用十五分钟和幼儿说说当天的事情,说说自己的感受,说出自己的心事是十分必要的。沟通的内容可以事先设计,也可以随机。沟通时,让幼儿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鼓励幼儿毫无顾虑地表达,这样才能达到充分沟通的目的,从而形成、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

三、亲子游戏

为了消除父母和子女之间的隔膜,有效地增进亲子沟通,还可以尝试做一些亲子游戏。

亲子游戏是亲子教育活动非常重要的环节,它是根据0岁到5岁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设计而成的,不但可以促进幼儿身体成长,而且还可以激发幼儿的良好的情绪。亲子游戏是教育幼儿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家人和幼儿的一种交往方式,有助于亲子沟通,密切亲子关系。

1.家长要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游戏习惯,遵守游戏规则,不要耍赖。玩完了要自己收拾玩具,物归原处;安排合理的游戏时间,不能没完没了地玩,更不能玩得忘了吃饭和睡觉。

篇(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02―0038―01

亲子关系作为中学生三大社会关系(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中最重要的社会关系,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及家庭教育学家的重视。良好的亲子关系能够有效地促进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沟通、交流,促进相互的认识和理解,使成长中的孩子习得基本知识、技能、行为及价值观,促使其成功地发展各种社会人际关系。而不良的亲子关系则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并导致问题行为的出现,例如品行障碍、精神错乱、自杀及犯罪倾向等。因此,探究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对帮助青少年形成健全的心理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父母方面

1. 尊重孩子人格。良好和谐的亲子关系应该是父母不仅爱子女,更应该尊重子女合理的要求,尊重其人格,满足其合理需要,这样子女才能真正爱父母,信任父母,尊重父母,听从父母的教导,相互间形成和谐的关系。对孩子指导而不支配、自由而不放纵,孩子更容易感到安全、有自信心。

2. 重视有效沟通。作为父母,自己要学会跟孩子沟通,还要引导孩子跟自己沟通,这也是父母的责任。亲子之间的良好沟通有助于父母观察子女的言行举止和情绪变化,分析他们的行为和内心活动,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和愿望。

3. 讲清道理,制订明确的行为标准。制订明确的行为标准是培养子女良好行为习惯的有效途径。家长在制订行为标准时应尽量使标准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同时,要充分考虑它的适宜性,不能超越孩子的接受范围。

二、学生方面

1. 学习一些青春期的心理卫生知识,认识自己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身体已基本发育成熟,但心理发育恰好是处在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的阶段,思维的自我中心再度出现,常表现为过分的自我关注,不太关心别人,不善于从他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中学生把自己当作成人看待,而父母仍把子女当作小孩来管理,从而导致了亲子之间的冲突激化。为此,多了解一些自己在青春期的生理、心理特点,有助于中学生更好地理解父母,减少亲子冲突。

2. 正确认识亲子关系的重要性,体谅父母的良苦用心,换位思考。亲子关系能让中学生体验到父母无私的爱和人间亲情,亲子关系是塑造和影响孩子个性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如果中学生能够换位思考,孩子就更能够理解父母的苦心,能够理解父母的艰难。所以,不管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多么地难以接受,多么地不认同,作为子女,只要想想父母的出发点是为自己好,那么就更能理解父母,就会减少很多不必要的冲突。

3. 主动行动,促使父母改变不当做法。亲子之间发生冲突是正常现象,冲突本身未必不好,重要的是要敢于面对冲突,主动与双亲沟通,表现出妥善解决的诚意,说明双方产生意见的原因和背景。在冲突中,要注意避免人身攻击或不适当的言词和行为。

4. 培养尊敬长辈的美德。尊敬长辈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做一个善于倾听父母的教导,乐于和父母沟通,体谅父母和为父母设想的儿女是中学生应尽的责任,亲子关系的双方都有义务使家庭充满和谐、幸福、宁静的气氛。只要中学生能摆正态度,在实践中摸索和学会妥善处理冲突的技巧,就一定能够创造出一种和谐的亲子关系氛围,顺利渡过所谓的“亲子关系危机期”,使中学生走向成熟。

三、学校方面

1. 开设家长学校,优化家长的知识与能力结构。学校对学生的教育是双重的,既要“教W生”,又要“教家长”。家长学校主要应向家长传授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使家庭教育能真正具有调动学生成长成才的积极性,还要向家长通报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与措施,建立双方的反馈机制。

篇(3)

由于社会变迁冲击了传统的婚姻家庭关念使离婚率大幅度上升,还是由于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导致父亲或母亲因病或灾祸而亡故都使单亲家庭大批出现,随着单亲家庭的增多,其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应该引起社会的重视。现在的社会状况和从前的社会状况有很大的变化,很多成年人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面前都会有茫然无措的感觉,更何况刚刚成长的缺乏完整的家庭温暖的青少年。单亲家庭的孩子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有的很明显,有的是隐性的。因此单亲家庭亲子关系对儿童心理危机的干预研究显得日益重要。

在深入的分析中发现了四种亲子关系类型,它们分别是:弥补缺损型亲子关系、由恨而疏型亲子关系、彼此封闭型亲子关系、猜忌贬低型亲子关系,这四种亲子关系的产生原因和表现特点各不相同。

有的父(母)亲在离婚之后,觉得对不起孩子,于是把对孩子的歉疚转变成对孩子无原则的迁就。对孩子百依百顺,只注重在物质上满足孩子的各项需求,处处迁就以弥补其感情上的缺损;另外,失去爱情的离异者更怕失去孩子,在孩子的管教上“前怕狼,后怕虎”面对孩子的错误不加指责,孩子不知不觉养成了骄横、任性等坏习惯,这种教育方式在一般家庭中都存在,在单亲家庭里尤为突出,有研究表明有50%以上的单亲家庭采用这种溺爱教育。生活在这中亲子关系中的孩子,发生心理障碍的机率很高。

这种超重的父爱或母爱,称为“情感过剩” 。这经常是单亲家庭给给孩子的成长造成不恰当的教育环境导致孩子心理不健康的主要原因。在这种亲子关系下成长的孩子会表现为在同学和老师面前很任性,好胜心强,寻求各方面的满足。同时受不了一点儿批评,更承受不了挫折与打击,表现出极其脆弱的心理状态。笔者认为,对策可从以下入手:

一、优化亲子关系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亲子关系的优化是家庭教育的保障,要求离异一方倾心关爱而切忌溺爱,适度的要求而切忌拔高。可见溺爱是家庭教育的隐形杀手。那么过严如何呢?有的父母离异后,把一切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要求他出类拔萃,弥补自己心灵创伤。单亲学生胡某,父亲是机关干部,要求孩子每次必考全班第一名,但这学生实际学习水平全班中等,她整天活得胆颤心惊,结果产生考试焦虑,甚至萌发轻生的念头,那敢跟家长交心谈心。可见过分“严”爱也是破坏家教的祸根。因此关爱,要求适度,努力营造民主、向上、和睦的氛围,才能优化亲子关系,开启孩子心灵之窗。从而为家庭教育活动提供良好的平台,为孩子养成健康心理奠定基础。

二、提升父母素质

我们知道青少年心理是否健康,首先与父母的素质,特别是父母的心理素质有直接的关系,残酷的现实是家庭残缺,孩子失去赖以发展的安全和谐的家庭环境,单亲父母更有必要以良好的素质、优秀的人品,给孩子树立光辉的榜样。同时父母要努力学习,提高科学育儿水平,把握孩子心理发展的规律,以科学之光增添人格魅力。父母以自身的优良的素质,高尚的品格、精湛的技艺,增强榜样的力量,对孩子心灵的塑造起到神奇的作用。

三、优化教育情境

孩子良好心理的培养,有一个场景、时机、方式问题。对于单亲孩子,本来父母的生活方式的选择,易产生一层情感的“隔膜”,要到达理性理解,就需一个较长过程。因此家长更应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溶化“隔膜”,在亲子情趣共鸣基础上,实施心理引导,①找好契入点:如看电视《宝莲灯》后,轻松引入母爱的话题②创造情景,如孩子爬山、参观动物园,从中教育孩子要刻苦,遵守社会公德,陶冶美的情操;③制造氛围,生日、节日、纪念日,祝贺喜庆节日,教育孩子尊老爱幼,礼仪诚信;④创造条件,让孩子参加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学习与人相处,培养团队精神;⑤引发兴趣,讲世界发明家的故事,教育孩子成功来于艰辛。平等温馨的亲子关系中对孩子心灵的雕塑水到渠成。

篇(4)

论文关键词:父母角色 功能转变 亲子关系 社会发展 社会制度 人类社会 社会关系 亲子交往

一、各阶段亲子关系的特点

婴儿期是儿童生理心理发育最迅速的时期,这一阶段儿童各方面的进步都极为明显。婴儿从出生那天起,就开始了与父母的交往。最初主要是父母对婴儿的各种本能反应作出应答性反应,随着认知能力的发展,与父母交往的增加,社会性相互作用开始产生。“大约在6个月以后,婴儿与父母建立了一种稳定的亲子关系,婴儿形成了依恋。”这种依恋对人的一生有着重要影响。“心理健康的关键是婴儿和年幼儿童应该与母亲建立一种温暖、亲密而持久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婴儿和年幼儿童既获得满足,也能感到愉悦。”③这一阶段父母在亲子关系中最重要的就是对婴儿所发出的信号的敏感性和对婴儿是否关爱,从而建立起安全型的依恋关系。

少年期处于初中学习阶段,是人生中最关键而又有特色的时期之一,具有半幼稚半成熟的特点,表现出独立性和依赖性、闭锁性和开放性等种种错综复杂的矛盾。此期间,孩子与父母的交往中常出现疏远和冲突,是孩子依恋与独立两种倾向暂时对立的阶段。国外有学者称少年期为“亲子关系的危机期”。孩子进入少年期,对父母的依恋逐渐消失了,渴望摆脱管束而独立,但在有些方面仍需依赖父母。因为该阶段的特殊性,如何消除亲子间可能产生的隔阂,建立起民主、健康、稳定的亲子关系,成为少年期成功教育的重要问题之一。

青年后期又称成年初期,是由青年走向成人的时期。这一阶段中,青年的自我意识得到了迅速发展,自我同一性的确立促使人生观、价值观趋于稳固,客观地认识自我也成为可能。人的主要发展课题包括选择职业及为其准备、发展作为社会一员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态度、从精神上独立于父母或其他成人等内容。此时的青年对父母的感情有一个从反抗和温情的矛盾状态到明显的尊敬和感谢的过渡,要求父母有更大的包容度和开放的心态,能够给予高屋建瓴的指导,同时能够承受子女独立后自己面临的心理和生活压力。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

尽管每对父母都希望建立和睦的家庭关系,让子女健康成长,但由于社会环境、经济条件、自身素质等因素,一些亲子关系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集中表现为家庭教育的滞后特点和缺乏灵活性,在上述各主要阶段有不同的表现。

我国城市中,初为父母者的年龄大约在25岁~35岁之间,本身进入社会时间不长,事业刚刚起步,又突然承担新的人生角色,面临压力较大,易产生适应不良的情况。在和婴儿期的子女相处过程中,一方面表现为经验不足,耐心不足,另一方面又在物质上给予过度补偿,时而严厉苛责,时而娇纵溺爱,往往无法与子女形成安全型的依恋,而是无意中充当了专制的或娇宠型的父母,导致回避或反抗型的亲子关系。

当孩子进入少年期,由于自我意识发展中的质变,原有儿童与环境间的关系被破坏,在少年的自我意识中增添了独特的新成分:渴望成为成人,反对周围人把自己仍归于儿童。但这时的许多父母并未就此做好准备,往往不理解子女的心理变化,不善于或不愿意使他们获得和自己平等的新地位。在与孩子的交往中,保持原来的模式,说教多,管得死,忽视他们的独立要求,从而引发激烈冲突,危及和谐的亲子关系和子女的进一步健康成长。

与以上两阶段不同,面对青年晚期子女的父母常常怀有一种矛盾的心态,既希望孩子能早日成材独立于社会,又害怕因为孩子成家立业和原家庭相对脱离带来的孤单失落。再加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族观念和好面子思想,一些父母在子女择业、婚姻等重大问题上管得过细,干涉过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的自主决定,同时大量不恰当地给予物质援助又会分散已成年子女的自身责任。虽然因为年龄原因,这种亲子关系并不像少年期总引发争执,但对于该时期的子女最终完成自我同一性的确立、顺利成为合格的社会一员都是极其不利的。

三、关于对策的一点思考

之所以在亲子关系中出现上述问题,首先是因为一些父母对此缺乏正确的认识。很多人以为有了孩子自然而然“升格”为家长,却对如何承担这个角色甚至该角色到底有什么职责都没有一个清晰科学的认识。这样导致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主要沿袭家庭传统、社区文化关于亲子关系的模式,不能适应社会时代提出的新要求。这种理论知识的欠缺直接引起对孩子成长变化的严重忽视,家庭教育不能随之发展,呈现僵化滞后的特点。

万事万物都是在不停地发展变化的,身处其中的人应始终关注变化,顺应变化,以及促成事情向好的方向转化。表现在家庭中,就是家长作为亲子关系的主导方,要非常重视发现孩子成长过程里身心各方面的变化,发掘其健康成长的潜能,“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触及幼小的心灵。在这里,谁有关心、耐心和细心,谁就会取得成功。”⑤在此基础上,积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育方法,提高自身素质,最终为子女的顺利成长提供良好的条件。同时要强调的是,积极促成变化并不等于代替事物的发展,不等于凭主观愿望强制规定事物发展的轨迹。卢梭在《爱弥儿》里说:“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毫无作为的教育!”毫无作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从有为到无为,从而无为而无不为。一些家长在对待亲子关系时的过度关注、揠苗助长并不是真正的顺应变化,反而恰恰犯了违背客观规律的主观主义错误。

具体说来,为了建立和谐发展、促进成长的亲子关系,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角色行为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提出的新要求而不断转变。在婴儿期,要非常关心孩子的状态,对婴儿的信号保持高度敏感和正确理解,并作出及时、恰当的反应,从而建立良好的安全型依恋关系。面对少年期的孩子,则要及时转变观念,扩展知识结构,充分了解青春期心理生理变化特点,坚持尊重的态度,作良好的倾听者,注重言语沟通和非言语沟通的平衡发展,从各个方面使子女体会到坚定的信任和支持,同时又给予必要的管理和指导。当孩子进入青年后期,身为父母者最重要的是首先从自身作好分离的思想准备,进一步加强原有的夫妻关系,拥有独立的兴趣爱好、事业追求,以稳定幸福的个人生活状态为走入社会的子女作出榜样。同时,在充分尊重对方决定权的基础上,利用自己丰富的阅历提供宏观的建议,使他们渐渐成为能够负责、敢于负责的合格社会成员。

篇(5)

根据我国有关方面调查资料显示:“中国孩子的聪明才智是世界闻名的,同时他们的心理素质之差也是出了名的”。这与儿童的早期教育有着直接的关系。在幼教工作的几年中,我对幼儿家庭教育做了初浅的调查和研究,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家长、孩子和教育者的重视。

一、父母自身因素

(一)作为亲子关系中的一个方面,父母自身的素质必定影响亲子关系,这是显而易见的

父母自身的因素包括父母的性格、文化程度、观念意识、身体状况、家庭传统、夫妻关系、道德品行等等。其中观念意识、文化程度、个性品质的影响尤为深刻。

(1)父母的观念意识中的儿童观、教育观是否正确对亲子关系影响很大。因为父母对儿童的基本看法决定了他们对子女的态度以及对父母角色的理解,当父母把孩子看作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并有了各自不同的特征时,他们会尝试着去理解孩子、尊重孩子,因材施教,相反,如果父母认为孩子是自己生出来的,我爱怎么样就怎么样,他们就会去控制孩子,要求孩子一切都要服从自己,这样势必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往往孩子做出的与家长想象的相反。

(2)父母的文化程度也会影响亲子关系,一般来说,父母文化程度高,就比较容易接受新思想、新观念,富有时代气息,对孩子比较民主,能注意经常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容易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父母文化程度低,会较多的沿用传统的经验来教育孩子,对孩子要求高但缺乏方法,甚至个别家长认为树大自然直,忽略了对孩子的早期教育,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3)父母的性格特征各有不同,有的父母热情、开朗、民主、富有爱心,有的父母内向、专制、暴躁。不同的性格不仅会影响到父母与他人的人际交往也同时会影响到子女的关系。一般来说,热情、有爱心的父母容易与子女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专制暴躁的父母不易于子女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作为父母要适当的、有意义的注意自己的性格方面的缺陷,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修养,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子女,这就是所为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二)父母协调亲子关系的能力对亲子关系的影响

协调亲子关系能力强的学前儿童家长,会给孩子时间、空间上的自由,注意亲子之间保持适当的距离,让孩子有自己做主处理事情的自由。如在家中为孩子开辟一个属于孩子自己的小天地,一些专门存放孩子的东西,放什么、如何放,有孩子自己做主,这样就可以避免亲子之间阴囊东西存放整理引发的冲突,也从小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坚定性、责任性。

(三)母亲的人格魅力对孩子的影响

在中国大多数家庭由母亲承当教育孩子的主要责任的模式下,这个命题不无道理。一个家庭,哪怕穷的家徒四壁,只要有一个善良、节俭、乐观和整洁的女人在料理,这样的家庭仍是心灵的圣堂与快乐力量的源泉。

母亲的形象至始至终都会影响每一个人的人生,也许很多人不会认真地思考和承认这个问题,但是这确实是一个不能否认的真理!一个人从小到大,只要他(她)的母亲伴随着他们的成长里程,母亲的一切,包括母亲的形象;母亲的做人原则;母亲的思想......都会在不知不觉中始终影响他们的孩子,那些孩子就是生活中的你我他。

1.坚强的母亲教会孩子在困难面前不会怯懦

在人们的一些思维里都是把女人当作柔弱的代表,似乎只有男人才能配得上“坚强”二字。其实在现实生活中,真正地遇到困难,能够不惧艰难困苦,一直坚持下去的往往就是那些看起来比较软弱的女人,她们甚至在有些方面比男人显的还要坚强的执著。

2.善良的母亲让孩子懂得悲天悯人

人类社会最可怕的就是行为的残酷和精神的冷漠,可是我们谁也不能否认很多人好像无法躲避这两种悲惨的现实。虽然有时候这两种状况是一种“不可抗力”造成的,但是大多数情况下是人为的现象铸就的,那就是一些人从小就没有一个善良的母亲,从此他们的人格受到严重的扭曲。“悲天悯人”的情怀虽然有后天的修养与教育形成,但是它仍然是来源于孩子母亲的善良根基。

3.冷静镇定的母亲使孩子学会坚韧不拔

在很多文学作品中,或者是有形宣传影像中,我们大多是情况下看到的是遇到灾难时候的母亲,不是嚎啕大哭就是绝望的想到自杀,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见到的在如今人们难以形容的场面上,一个母亲的镇定和冷静足以让人终生不能忘记。

4.有修养的母亲会铸就孩子的品质

母亲尊老爱幼,孩子自然就会上行下效;母亲节俭有度,孩子自然就会拒绝奢华;母亲彬彬有礼,孩子自然就会谦虚不傲……。

二、子女方面的因素

人之初,性本善。子女在幼小时,决定亲子关系的主要因素来自于父母一方,随着子女的长大,他们的价值观、品德行为、文化修养对亲子关系的影响渐渐增大。有的子女思想境界高、人品好、知书答礼、对父母格外尊敬、处处能为父母着想、关心父母、努力报答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正如《孝亲敬老歌》中唱到的,“从小懂得孝父母,长大报国好儿郎” ,这样的子女在家庭中一定会有良好的亲子关系,使家庭和睦,生活愉快,更会使社会和谐。

而有些子女走上岗位有了经济来源后,认为不再需要靠父母了,就反过来视父母为包袱,产生厌恶的情绪,大大伤害了亲子情感,这与“羊跪乳,鸦反哺”有着鲜明的对照,这是我们社会所不允许的。

三、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主要指传统文化背景和时代风尚。传统文化背景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亲子关系,传统习惯和思想观念通过上一代传输下来,不可避免的影响着亲子关系,比如传统的亲子关系是子女要服从家长的控制。我国的亲子关系更偏重于家长要有权威和子女要听话,西方国家的亲子关系更强调彼此的义务和责任。这是不同文化传统背景造成的。

社会的风尚也能影响着亲子关系,社会发展,新思想、新观念会渗透到家庭里的亲子关系中,比如“以人为本,以儿童发展为本”的人本主义思潮的掀起,会改变以成人为中心的亲子关系,子女不再是父母的附属品,儿童获得人格上的平等地位,父母不能随意的打骂孩子,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子女身上,父母应该给子女更多的尊重、宽容,亲子关系中父母权威的方式、性质都会有所改变,亲子交流的形式也会与过去有所不同。

常言说:“宁静益智,和谐益智”,生活在宁静,和谐的环境中的孩子智商较高,而这种环境多数有家长所营造的,家庭和睦,气氛融洽,充满亲情之爱的家庭,孩子绝大多数是健康成长的;夫妻反目,争吵不休,孩子享受不到母爱和父爱,这种恶劣的家庭环境,致使孩子心情压抑、孤独,生长激素减少,使孩子早早的讨厌家庭,厌恶学习,对什么都没兴趣,甚至对父母都非常反感。

四、构建和谐亲子关系,促进良性发展的措施

在家庭教育的诸要素中,亲子关系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为了形成健康的亲子关系,父母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

(2)信任与尊重孩子。

篇(6)

分类号 13844

1 问题提出

家庭是一个大系统,由父母亚系统、亲子亚系统和兄弟姐妹亚系统构成。然而自1979年全面实行独生子女政策以来,独生子女家庭已经成为我国绝大部分家庭的主流模式,因此父母亚系统和亲子亚系统就成为家庭系统中影响中国儿童青少年发展的主要来源,自然也受到研究者更多的关注。在父母关系领域,研究者发现,儿童青少年感知到父母冲突的频率和强度越高,孩子越容易出现情绪、行为甚至睡眠等适应问题。在亲子关系领域,大量的实证研究都表明亲子关系对青少年问题行为具有保护作用。

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理论来解释父母关系和亲子关系如何影响儿童青少年的发展。如Belsky用社会学习理论解释了父母行为对孩子的影响,强调父母行为对儿童青少年发展的直接作用。Anderson等人提出“溢出假说”(spillover process),强调父母关系对孩子的间接影响,认为父母亚系统的情绪和行为会迁移到亲子亚系统,父母间的良好感情会带来和睦的亲子关系,进而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反之亦然。与此相似,Davies和Cummings提出了“情绪安全感假说”,认为父母冲突可能破坏亲子依恋关系,进而间接地引起儿童问题行为。此外,Magnusson和Stattin还提出了“人,情境交互作用理论”(Person—Context Inter—action Theory),该理论认为,对儿童青少年来说,父母关系这一相对更远端的环境必然通过亲子关系等近端环境的作用从而决定儿童青少年的发展。

从上述理论和假说来看,父母关系要么直接影响儿童青少年的发展,要么通过亲子关系,尤其是亲子依恋来对儿童青少年的发展产生影响。然而这是否适合用来解释青少年网络成瘾这一新兴问题还有待探讨。在我国,青少年的网络成瘾问题已非常严重,最近的一次数据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城市网络成瘾青少年已经超过2000万。遗憾的是,目前只有少数几篇文献分别探讨了夫妻亚系统和亲子亚系统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影响,这些研究发现频繁而强烈的父母冲突和消极的亲子依恋会增加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有关家庭因素与网络成瘾关系的研究还有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一方面,已有研究更多地关注家庭消极因素,如父母冲突或亲子冲突的影响,而对一些积极因素尤其是父母亚系统中的积极因素关注较少;另一方面,尽管上述提到的理论已经将不同亚系统的因素放在一起进行考虑,但是已有研究者更多是单从父母亚系统或者单从亲子亚系统的角度出发进行研究,很少有研究将不同亚系统的因素整合到一起进行深入探讨。如前所述,家庭是一个大系统,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共同对儿童青少年的发展产生作用,单独地或者人为地将其分开来探讨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可能会得出不全面的结论。为此,本研究将家庭环境中的积极因素(父母婚姻满意度)和消极因素(父母冲突),以及不同亚系统(父母亚系统和亲子亚系统)的因素放在同一个研究中进行考察,以探讨以下几个问题:(1)不同性质和不同亚系统的家庭环境因素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关系如何?(2)不同性质和不同亚系统的家庭环境因素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预测力如何?(3)父母关系(父母婚姻质量和婚姻冲突)是否通过以及怎样通过亲子关系(父子依恋和母子依恋)对青少年网络成瘾产生影响?

总体上来讲,本研究有以下假设:(1)父母冲突、父母婚姻满意度以及父子依恋和母子依恋都与青少年网络成瘾呈显著相关;(2)近端环境因素(亲子关系)比远端环境因素(父母关系)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预测力更强;(3)父母冲突和父母婚姻满意度都会通过父子依恋及母子依恋间接影响青少年网络成瘾。具体的假设模型如图1所示:

2 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从北京、重庆和河北石家庄三个城市各抽取一所普通中学,再从每所中学抽取初一至初三学生共1100名完成问卷调查,剔除一些没有完整填写或填答不认真的问卷62份,最终有效问卷为1038份,有效率为94.4%,其中男生480人,女生554人,性别数据缺失4人,具体被试信息详见表1。

2.2研究工具

2.2.1基本人口学变量

包括性别、年龄、年级、学校和家庭基本情况等信息。

2.2.2父母冲突

采用池丽萍和辛自强(2003)修订的《儿童感知的父母冲突量表》(Children’s Perception of Interparental Conflict Scale)中的冲突特征分量表进行施测。该分量表共19题,由冲突频率、冲突强度和冲突解决三个维度构成,为4点量表,从“完全不符合(1)”到“完全符合(4)”,各维度分由各维度的题目得分相加而得,分数越高代表感知到的父母冲突越强烈。各维度在本研究中的内部一致陛系数分别为0.78、0.80、0.80,总量表为0.91。

2.2.3父母婚姻满意度

采用Huston和Vangelisti(1991)编制的“婚姻关系问卷”(The Marital Opinion Questionnaire),该问卷主要用于测量夫妻关系的总体幸福感指数。该问卷共10题,采用7点语义差别量表,用两极形容词来评价父母的婚姻状况,比如“享受的——痛苦的”。最终经过对部分题目的反向计分,分数越高代表婚姻满意度越高。该量表在本研究中的Cronimh’s α系数为0.93。

2.2.4亲子依恋

采用Armsden和Greenberg(1987)编制的“青少年对父母与同伴依恋问卷”(Inventory of Parent and Peer Attachment,IPPA)中的父亲和母亲分问卷,主要用来评价青少年对自己与父母间关系的感知。每个分问卷均包括25题,分信任、沟通和疏离三个维度,其中信任指被试被依恋对象了解、尊重以及彼此相互信任的程度,沟通指被试与依恋对象言语沟通的程度与品质,疏离指被试对依恋对象生气及觉察出与依恋对象情感分离、孤立的程度。该量表采用5点评分,从“完全不符合(1)”到“完全符合(5)”,由各维度所含题目得分相加得到各维度的总分,分数越高代表信任、沟通或疏离程度越高。将信任和沟通总分相加再减去疏离的总分即可得到个体依恋质量的总分,分数越高代表依恋质量越高。在本研究中,父子依恋和母子依恋总问卷及各分维度的Cronbach’s α系数均在0.79~0.86之间。

2.2.5网络成瘾

采用陈淑惠等(2003)编制的中文网络成瘾量表(CIAS—R)进行施测。该量表共26题,由耐受性、戒断症状、强迫上网、时间管理和人际健康五个维度构成,采用4点评分,从“极不符合(1)”到“非常符合(4)”,各维度分由其所属题目得分相加而得,分数越高,表明网络成瘾越严重。总分在63分及以下为非网络成瘾者,在64—67分为网络成瘾倾向者,在68分及以上者为网络成瘾者。各维度在本研究中的Cron,bach’s α系数分别在0.70~0.82之间,总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4。

2.3数据处理

采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录入和管理,并使用SPSS19.0和AMO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首先,根据陈淑惠网络成瘾量表的标准对本研究的被试进行网络成瘾分析,发现有网络成瘾倾向者有13名,网络成瘾者有32名,这两类被试共计45名,占有效被试的4.8%。

3.1父母关系、亲子依恋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相关分析

相关分析表明(见表2),父母婚姻满意度与青少年网络成瘾呈显著负相关,说明父母婚姻满意度越高,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可能性越小;同时父母冲突的频率、强度和解决程度与青少年网络成瘾呈显著正相关,也就是说父母冲突的频率和强度越高,解决状况越糟糕,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可能性就会越大。此外,母子依恋和父子依恋总分与青少年网络成瘾得分均呈显著负相关,说明母子依恋和父子依恋质量越高,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可能性越小。进一步分析发现,母子信任、母子沟通、父子信任和父子沟通得分与青少年的网络成瘾呈显著负相关,母子疏离和父子疏离得分与青少年网络成瘾得分呈显著正相关。

3.2父母关系、亲子依恋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回归分析

进一步以青少年的网络成瘾总分为结果变量,父母冲突频率、冲突强度和冲突解决、父母婚姻满意度、母子依恋和父子依恋为预测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stepwise),结果表明(见表3),只有母子依恋、父子依恋和父母婚姻满意度进入了回归方程,并且都是显著负向预测青少年网络成瘾,父母冲突并未进入回归方程,说明父母冲突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预测作用不明显。

3.3父母关系、亲子依恋影响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对父母冲突、父母婚姻满意度和亲子依恋影响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机制进行考察,用极大似然法进行假设模型的估计和检验。结果表明,模型拟合指数很好(x2df=5.057,TLI=0.955,CFI=0.975,1FI=0.975,RMSEA=0.063)。

从图2可以看出,亲子依恋在父母冲突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影响过程中起完全中介的作用。而亲子依恋在父母婚姻质量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影响过程中起部分中介作用,进一步的效应大小分析发现,直接作用占总效应的69.13%;间接作用分别占总效应的13.06%(父母婚姻满意度通过母子依恋影响青少年网络成瘾)和17.81%(父母婚姻满意度通过父子依恋影响青少年网络成瘾)。

4 讨论

本研究对家庭环境中不同性质和不同水平的因素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影响作用进行了探讨,结果发现。父母婚姻满意度、父母冲突、亲子依恋等均与青少年网络成瘾存在关系。但是进一步的回归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发现,父母冲突并不能显著地预测青少年的网络成瘾,其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影响要通过亲子依恋才能起作用,而父母婚姻满意度不仅可以直接预测青少年的网络成瘾,而且还可以通过亲子依恋间接影响青少年网络成瘾。就以上这些研究结果,我们将展开以下两个方面的讨论。

4.1家庭环境的作用:积极因素的影响作用大还是消极因素的影响作用大?

已有研究更多是单独考察某一个或某一个亚系统内家庭因素的影响,然而,正如在本研究中问题提出部分提到的那样,家庭环境是一个系统,不同因素交织在一起对儿童青少年的发展产生共同影响,如果单独考察某个或者某些因素的作用就可能得出一些偏颇的结论。本研究的结果也证明了在青少年网络成瘾领域需要同时考察不同家庭因素作用的重要性。

很多单独考察父母冲突的研究几乎一致地表明父母冲突对儿童青少年多方面的发展具有显著的破坏作用。然而本研究发现,当同时考察夫妻亚系统的积极因素(父母婚姻满意度)和消极因素(父母冲突)的作用时,父母冲突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预测作用不再显著,而父母婚姻满意度对青少年网络成瘾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从而凸现出夫妻亚系统中积极因素的重要影响。当然,得到这一结果也可能跟本研究的样本大多数属于网络使用正常群体有关。

4.2家庭环境的作用机制:远端因素通过近端因素起作用

本研究发现,母子依恋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预测作用最大,其次是父母婚姻质量,最后是父子依恋。从这一结果可以看出,无论是近端因素,还是远端因素,都会对青少年的网络成瘾产生影响,然而,近端因素的作用更为明显一些。对于家庭而言,父母亚系统是家庭的基石,为家庭氛围确定基调,有什么样的父母关系,就会形成相应的家庭氛围,生活在其中的孩子很难不受到家庭氛围的影响而独善其身。然而,相对于父母关系这个远端因素,亲子关系对于直接参与其中的青少年来说影响自然就会更大,更为直接。在近端因素中,母子依恋的作用又大于父子依恋,这与总体上来看母子交往的时间和质量都优于父子交往有关系。

本研究还发现,作为近端因素的母子依恋和父子依恋,在父母婚姻满意度和父母冲突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影响中分别起部分中介作用和完全中介作用。可见,父母关系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影响更多是通过亲子关系产生间接影响,尤其是父母冲突的作用。这一结果在很大程度上支持了“人一情境交互作用理论”和“溢出假说”。

5 教育建议

根据本研究的结果,为了更好地减少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发生,我们提出以下教育建议:

(1)应该更多地将重心放在如何促进良好的夫妻关系上。在家庭治疗理论看来,父母关系是家庭的基石,决定着家庭氛围的基调。如何才能促进父母关系更好地发展呢?沟通在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外,制定好的家庭分工,增加父母之间的共同活动,培养共同的兴趣爱好等等都会对父母建立良好的关系起到积极的作用。

(2)应尽量减少父母的冲突。尽管本研究没有发现父母冲突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直接作用,但父母冲突会破坏父母之间的良好关系,进而破坏家庭氛围,从而对青少年的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在父母意见不一致的时候,可以通过合作解决问题的方式,寻找父母都认可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此外,父母冲突在所难免,在父母有冲突的时候,应尽量避免在孩子面前发生冲突,这样可以降低父母冲突对孩子的影响。

(3)培养积极的亲子关系。本研究发现,亲子依恋在父母关系和青少年网络成瘾之间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尤其是对父母冲突而言。这一结果告诉我们,即使父母关系不好,但是有一个良好的亲子关系,也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抵消父母关系不良带来的消极影响。因此,除了促进父母关系健康发展外,非常重要的是要在父母和孩子之间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父母如何才能和青少年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呢?我们认为,重要的一点是父母要认识到孩子的心理需求,并积极地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每个孩子都有心理需求,研究发现,网络成瘾的青少年有很多心理需求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得到满足,这是促使青少年上网成瘾的重要原因。很多父母在孩子网络成瘾之后,想到的只是不要让孩子上网,并没有想用什么样更好的方法来替代上网去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自然而然地就会在父母和孩子之间埋下冲突的种子,破坏亲子关系。此外,父母还会因为孩子上网而对青少年产生很多负面的看法,认为孩子一无是处,可以通过让父母看到孩子除网络成瘾以外的好的方面来改变父母对孩子的看法,这也有助于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

6 结论

篇(7)

家长们经常疑惑:“在家中如何更好地陪伴与辅导孩子?”具体如:“如何培养孩子阅读的习惯呢?”这要决定于孩子所处的环境和成人有意识的培养,养成习惯的前提是要吸引。但如何又做到吸引呢?首先我们要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不论在幼儿园还是在家里。在家里, 孩子的房间也可放上一个书架,架上摆着各式各样的图书,让孩子自由选择,也可放在引人注意的地方,培养他们独立看书的能力。家长也可以将幼儿抱坐在腿上,同孩子一起看故事书,看书的过程中可对图画进行一定的讲解,语言与画面的内容结合起来,有助于加深幼儿的印象。接着家长可以同孩子进行一些语言交流,鼓励幼儿讲述书中的内容,可以发展幼儿的语言,并使幼儿更正确深入的体会书中的内容。在假日的时候,可带孩子去一些公共场合,同其他孩子分享阅读的快乐.互相进行交流,这样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及言语水平。像这样的早期阅读对于孩子来说,发展了孩子的语言,提高了他们的言语水平,促进了他们观察、分析及讲述能力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孩子阅读的兴趣。

篇(8)

因为家庭教育的关键在于家长与孩子之间能否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而家长与孩子之间能否有良好亲子关系的关键又在于家长与孩子能否进行良好的沟通,因此,我们课题组侧重对家长如何与孩子沟通进行培训,主要形式是开展“父母效能训练营”系列培训,目前已经举办三期30次培训,参训家长普遍反映获益匪浅,与孩子的沟通效果及亲子关系得到很大改善。我们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植入新观念,营建新关系

父母与孩子沟通乏力甚至无效,孩子对父母不尊敬、不孝顺的现象多数是源于父母的教育观念比较陈腐和落后,如“打是亲,骂是爱,孩子不打不成器”,“父母在孩子面前要有权威”,“孩子的成绩是父母的脸面”,“好父母就是把子女照顾得无微不至……” 殊不知这些观念往往会扼杀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还会削弱孩子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严重伤害亲子关系。

因此,“父母效能训练营”在整个培训过程中给家长植入与孩子和谐相处的新观念,如“提升父母亲子沟通能力是人生最有价值的投资”;“用沟通滋养心灵,让真爱完善人格”;“孩子生来就具备无限的潜能”;“无条件的爱,让孩子获得安全感”;“别拿想象当标准要求孩子”;“温暖来自父母的尊重与关心”……这些新观念让家长改变自己的同时孩子也自然而然地发生变化。

如一位参加过“父母效能训练营”的母亲在培训感想中说:“以前我奉行的是传统的教育观念,对孩子居高临下,觉得孩子就应该听从父母的安排去做,不然的话就是一顿训斥。但这样往往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自从参加了‘父母效能训练营’后,我学习到如何用孩子的心去看整个世界,如何了解孩子并鼓励他。如何发现孩子的长处,如何换位思考,处处为孩子着想。孩子也开始体谅、尊重我们,现在我们父母与孩子都能够在和谐愉快的气氛中接受彼此。”

二、培训知行合一,注重实践体验

目前很多家长也能意识到教育理念与方法的重要性,也在通过学习一些有关书籍或听讲座等途径来改善自己的教育方式,但不少家长感觉零散而混杂的理念与方法常令自己困惑,在应用过程中常常出现各种意外的情况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感觉所学的理念与方法很难执行到位而半途而废。因此“父母效能训练营”采用系统主题讲座与体验式感悟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学习—练习—反思—分享的过程来提高父母亲子沟通能力与家庭教育水平,父母感觉这一培训模式很有实效。

如一位参训母亲在培训感想中说:“培训中,老师通过以阅读、讲课、讨论、自由参与角色扮演等方式对我们进行教学,让我们试着用学到的新理念与新方法和孩子交流。通过边学习边运用,我发现孩子的话渐渐多了,自信心增强了,学校里发生的大事、小事都乐于说给我听了,还有他的感受和评价。让我知道他平时在想些什么,对各种事物的看法等,使我及时掌握了他的所思所想,有针对性对他进行引导和提醒。通过学习,我知道了孩子的培养和教育不仅需要老师的教诲,孩子自身的努力,更加需要我们家长的积极配合与正确引导。通过学习让我学会一种全新的、高效的沟通方式,在获得健康的亲子关系、让孩子进步的同时,也使自己得到心灵的成长。”

三、重视孩子的主体作用,促进亲子双向互动

父母是成熟的个体,是教育者、监护人,是社会价值观、信仰与社会行为的直接传播者和体现者,在亲子关系中负有重要责任,起主导作用。调适、建设良好亲子关系,关键在于提高父母的综合素质。然而,孩子的主体作用也不可忽视,因为亲子关系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亲子双方的各种态度和行为有着相互的影响。

我校除了对父母开办“父母效能训练营”系列培训课程,还对学生举办“搭建心的桥梁”等活动课与讲座,让学生懂得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的,正确处理好亲子关系是每个人生活的重要内容,促使学生反省自己在处理父母关系时的不良习惯和行为,帮助学生改善与父母交往的方式、方法,增进对亲情的感受和体验,促进亲子关系。学生在讲座反馈中写道:

“我明白了应该与父母架起沟通的桥梁,当我们与父母发生冲突时,我们应该主动与父母沟通交流,承担自己的一半责任,这样才是积极、正确的态度。” “我们要经常与父母沟通,有时要站在父母的角度上去思考、理解父母,要努力学习,以优异的成绩报答父母,要培养自觉性,不让父母为我们担忧。”“我们在与父母交流时,应注重自己的态度,使自己的语气较为平缓,不要过激,要和父母将心比心,可以将自己的意见和父母意见交换。”

为了进一步增进父母与孩子的情感,我们还邀请参训父母偕同孩子一起参加以“心心相映,携手共进”为主题的亲子活动。通过“蒙眼认亲”、“ 心有灵犀一点通”、“假如时光倒流”、“暴风骤雨我抵挡”等一系列需由家长与孩子协作才能完成的活动让家长与孩子互相支持、努力配合,达到最高的默契,从而理解对方所思所为,增进双方深层了解。家长与孩子普遍反映亲子沟通方式得以改善,心的距离得以拉近,亲子关系进一步密切。

四、指导家庭教育个案,推动家教良性发展

我们除了对家长和孩子通过培训、讲座、团体活动等方式进行亲子沟通指导,还对个别有需求的父母和孩子进行个案指导。我们在指导过程中发现,不少带着孩子来咨询的父母最初认为孩子出现问题只是孩子单方面的问题,想请老师劝导孩子或给父母支招改变孩子。有时候主动前来求助的孩子也以为问题只是自己的,但我们在咨询中发现孩子的问题往往源于父母的教育观念与方式,源于亲子沟通出现问题,所以我们在指导孩子的同时与家长联系,分析孩子问题的由来,或请家长前来参与咨询,指导家长调整教育方式,从根源上改善孩子的问题。

篇(9)

【中图分类号】G640

近年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有关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的因素也越来越多的被剖析。家庭是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是青少年生活和成长的重要环境,也是青少年思想、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形成的主要基地。探究家庭教育和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并提出优化家庭教育的对策同时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具有十分主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的家庭教育失败的案例不胜枚举,尽管很多家长已经从许多教训中开始了理智上的清醒,但是大部分家长还没有在感情上完全接受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离转化为具体的教育行为还有一段距离。导致这种局面,有许多客观因素在起作用,但是家庭教育实践中逐步形成并且隐蔽存在的心理误区却是关键的因素之一。以下着重分析家庭教育的三个心理误区。

误区一:家庭教育目的功利性较强

家庭教育目的是家庭活动的出发点和行为指导,引导着整个家庭教育活动的方向。家长对孩子成长的期待心理一旦极端功利化,必然在认识上诱发非理性思维,忽视孩子的实际发展,产生急功近利的教育行为。以孩子为出发点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和功利心,这个和孩子本身的发展之间存在本质差异但是目前家庭教育的重点只集中于青少年的智力发展,考上大学成为了培养孩子的主要目标,一切家庭教育活动也都是围绕这个目标展开的。资料显示:对于“孩子考不上大学就不算成功”这一看法,有12.5%的家长“非常同意”,有28.4%家长“比较同意”;对于“培养孩子的关键是设法提高他们的分数”,有11.7%的家长“非常同意”,由35.9%的家长“比较同意。”

误区二:家庭教育的盲目攀比心理

很多家长较为喜欢的教育方式之一就是用熟悉的同学或同龄儿童的优良表现来激发孩子的上进心。作为一种教育策略,如果使用得当,会取得一个较好的教育效果。但是相当多的家长攀比心理定位不当,忽视孩子的内在个性差异,随意选择评价标准,进行错位比较。其结果是使孩子的独特的个性消失殆尽,盲目跟风学习,强制孩子学习各种课程。造成孩子的个性扭曲和进一步加深了孩子和父母之间的隔阂。

误区三:家庭教育方式中“爱”的度没把握好

家庭教育的“爱”没有把握好一定的原则,家庭教育的“爱”过度则容易转变为溺爱,主要表现为以下类型:特殊待遇: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高在上,处处特殊照顾,如吃“独食”,好的食品放在他面前供他一人享用遇;轻易满足: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家庭教育的“爱”过少则容易造成对孩子不闻不问的现象。具体的表现:漠不关心:对孩子的成长方面的学习方面的问题和困难不管不顾,任其发展;轻易动怒:对孩子的关心缺乏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孩子一旦做出错误的行为便容易得到父母的打骂。

经过仔细的分析和调查,以上述三个误区为出发点为进行的研究,本文提出了如何使家长和青少年更好地和睦相处并且优化家庭教育的对策。

(一) 提高自身受教育水平

家长作为一个面向孩子的最重要的主体之一,家长的受教育水平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的心理活动和具体行为。父母的受教育水平高就意味着家庭教育的权威性较高,父母长辈在孩子身上所体现出的权力和威力也会积极正面。

李彦章的研究发现,父母教育水平对教养方式的影响趋势是父母受教育水平越高,对孩子采用负面教养行为越少,教育困惑也越少。受教育程度高的父母,倾向于给予子女更多的尊重、理性而善意的理解,与子女更容易进行双向沟通。

(二)社会各方面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自主教育是培养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和学习能力,促进其主动发展的终生教育。有关研究表明,社会支持与早期的亲子交往有关,如Moreira等发现感受到的社会支持、特别是亲密关系的支持在很大程度上是依恋模式的副产品,安全型依恋的个体比非安全型依恋的个体感受到更多的社会,支持并且对自己的社会支持状况更为满意。由此可见社会环境和社会支持与青少年的成长之间有很密切的关系。

(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辅相成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辅相成的合作教育是青少年快乐成长的过程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家庭教育应和学校教育密切结合,家长不应认为把孩子交给学校,教育孩子就是学校的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学校和家庭的互动:1。发挥学校的宣传教育功能,面向家长和孩子同时进行家庭和睦方面知识的宣传和教育2。发挥学校的调节功能,当家长和孩子之间发生矛盾时,学校可以积极充当和平调节矛盾的第三人。3.联合构建家庭和学校的互动,减少因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家长和孩子之间的矛盾。钱铭怡、肖广兰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父母不良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的消极影响,认为父母教养方式可能是影响子女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四)在青少年家庭教育中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

良好的亲子关系能营造和睦融洽的家庭氛围,使父母与子女之间建立起一种相互尊敬和坦诚沟通的关系,有利于家庭教育的顺利开展。构建亲子关系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出发:1.转变观念,平等对待,平等相处。亲子关系是一种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需要父母和孩子双方进行共同的努力。2.加强亲子沟通,增进家庭理解。亲子之间的理解和信任是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加强亲子沟通与交流的前提条件。首先需要树立正确的亲子交往观念,然后家长和子女之间还必须定期进行一定的沟通来保障亲子关系的良性发展。

综上所述,家庭教育与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是辨证统一的。家庭教育的不当是造成青少年心理障碍甚至产生心理疾病的重要原因,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促进青少年健康心理的发展,而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又有利于家庭和睦。因此,必须把家庭教育与青少年心理健康培育有机的结合起来,促进我国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王海莲.走出青少年家庭教育的误区[J].新学术.2008(06)

[2]孟育群.亲子关系与家庭德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篇(10)

一、亲子情感的特点及其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亲子情感指的是父母和孩子之间建立的强烈而深厚的依恋,是人建立的第一种社会情感。

1.亲子情感的特点

亲子两方,即父母作为成人与孩子(学前)两方之间存在着血缘关系、亲情关系和经济关系等特殊的关系,并且由于信息资源的不平衡、物资资源的不平衡、权力地位间的不平衡,亲子之间的交往常体现为一方主动,即主体,另一方被动,即对象,如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是指导行为、馈赠供给行为、质问评价行为等,这些特点使家长在教养孩子的同时,可能给孩子成长的机会,也可能剥夺孩子发展自理能力的机会,从而影响幼儿独立人格的形成,一旦家长意识到孩子的这些问题后,可能就会影响家长对孩子的态度,从而让亲子关系出现裂缝。

2.亲子情感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善良的情感是良好行为的肥沃土壤。良好的情感是在童年时期形成的,如果童年蹉跎,失去的将永远无法弥补。”幼年期正是幼儿情感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亲子情感是幼儿情感中一种,也是幼儿形成的第一种社会情感,美好的亲子情感能为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

美好的亲子情感是实施优质家庭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影响着其他社会情感发展。积极健康的亲子关系能够促进孩子自主意识和能力的形成,促使孩子不断增进对自己和他人的正确认识,因此亲子之间也更容易沟通,亲子情感也会随之更加深厚,所以家庭教育的效果也会很好,即孩子很听话,这样的孩子走入学校工作单位等,也都会与同学同事朋友等建立良好的关系,将来结婚也能有美好的爱情和亲情。

二、影响亲子情感的因素

1.家长对孩子年龄特点的了解程度

了解孩子的年龄特点,家长就会基于孩子兴趣、认知水平和已有经验,对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和期待,孩子在喜爱的活动中才能获得成就感和自信,这样在共同生活中才能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2.家长对孩子的个性特点的了解程度

对儿童的正确认识是科学教育的起点。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教育的目的是使每个人都成为他自己,因此要基于孩子的个性因材施教。而每个人对事物的认识,都会受自己的经验所限,对孩子的认识也是如此。所以,家长要尽可能全面深入地了解自己孩子的个性特点,才会在客观判断的基础上,开展适宜的家庭教育。

3.要有和谐的夫妻关系和良好的家庭氛围

孩子对情感认识、理解和表达,90%是模仿成人习得的。夫妻交流不融洽,将直接影响亲子关系。

和谐的家庭应拥有一致的教育观念和要求,这样孩子才能在家庭从容快乐地生活。如果教育方向经常不一致,常会使儿童无所适从,孩子慢慢就会成为一个矛盾体,也不利于健康亲子关系的形成。

4.家长对自身学习提高的关注

家庭是一个人诞生的摇篮。童年是人生最重要的时期,今天的孩子,将来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起决定作用的是他的童年如何度过。家长关注自身的学习提高,注重积累家庭教育智慧,就能够创造机会条件和生活环境,让美好的事物走入孩子的心灵,滋养孩子的人格,这样家庭中的亲子情感一定会很积极健康。

三、建立健康的亲子情感的方法

1.祥和的交流氛围中,滋养健康的亲子情感

祥和是民主、平等和公正的亲子关系的体现,是积极健康的亲子情感的特征,表现为生活中亲子间和谐的相互自由倾诉、倾听、讨论等。在祥和的氛围下,亲子双方的心是平静的,平静状态下的交流,才会心灵相同、心心相印、心领神会。在这样的氛围中不仅能增进亲子情感,还会向爸爸妈妈模仿学习人际交往的技能。

民主、平等的亲子关系,父母和孩子享有机会均等话语权,应该是谁说的在理,就按照谁的要求或方法行事,这才会公正,才会有亲子间的亲密信赖的情感。良好的亲子关系建立了,家庭教育效果就好了。

2.在幸福的生活中,体验浓厚的亲子情感

学前儿童,幼儿身心发育尚未成熟,需要成人的精心呵护和照顾,并在成人适度的保护和帮助下,支持幼儿自主学习和主动、独立地发展。孩子生活过程中有许多能力不及的事情,需要我们从替代到部分替代到退出由孩子独立完成。如小班孩子如厕,最初成人需要帮孩子提好裤子,慢慢就要鼓励孩子自己先提裤子,我们再帮助他提到位,整理好。而随着孩子慢慢长大,能力提高,我们就要鼓励孩子尽量自己独立完成。在帮助孩子的过程中,我们的耐心、鼓励都会影响亲子情感,增强亲子间的信赖感。

3.在快乐的亲子游戏中,增进积极的亲子情感

亲子情感作为幼儿社会性的一个方面,其发展需要在社会的交往、游戏和生活中实现,孩子喜欢游戏,需要游戏,游戏对幼儿认知、技能和情感全面协调发展都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因此亲子游戏愉悦孩子身心,能够在满足孩子需求的中增进亲子情感。

亲子游戏,通过家长和孩子间的合作和共同参与,彼此都体验享受了健康的情趣,增进了亲子间彼此的喜爱、信赖,收获了积极情感。

上一篇: 档案应急管理 下一篇: 分离工程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