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生产优化汇总十篇

时间:2023-05-19 16:41:2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精益生产优化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精益生产优化

篇(1)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我国融入全球经济的步伐加快,企业在获得更加广阔市场的同时,也面临竞争加剧、成本增加、边际赢利下降、市场需求个性化和多样化等诸多挑战,这使得企业经营平均获利水平下降。在企业生产组织过程中,选择适合自身产品特性的生产流程,是企业控制成本的关键,也对企业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起到关键重要的作用。而精益生产则是优化生产流程,解决企业目前生存与发展问题的最佳途径。

1 精益生产的基本内涵

精益生产(Lean Production,LP),又称精良生产,其中“精”表示精良、精确、精美;“益”表示利益、效益等等。精益生产就是以企业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及时制造,消除原料采购、储运、生产、包装等生产环节中的一切浪费。

精益生产方式既是一种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企业生产所占用的资源和降低企业管理和运营成本为主要目标的生产方式,又是一种理念、一种文化。实施精益生产方式JIT就是决心追求完美、追求卓越,就是精益求精、尽善尽美,为实现七个零的终极目标而不断努力。它是支撑个人与企业生命的一种精神力量,也是在永无止境的学习过程中获得自我满足的一种境界。

精益生产利用传统的工业工程技术来消除浪费,着眼于整个生产流程,而不只是个别或几个工序。精益生产与批量生产方式相反,追求工序间在制品、半成品的零库存,但它并不是强行把工序间的库存减少;也不能主要依靠传统流程的机群式布置,因为这种流程工序间的距离太远,物品传递实行单件传递是不现实。因此它强调价值流的流动,运用这一个流的流动,把设备根据这个流的流动方向按加工工序的顺序进行布置,从而大大缩短工序间的距离,减少了搬运,使得实现工序间在制品、半成品的零库存成为可能。

精益生产主要包括所有事情的基础——5S现场管理,准时化(Just In Time)和自动化是精益生产的两大支柱。以及6σ质量管理原则,可视化管理以及不断追求完美,支撑体系如图所示。

2 基于精益生产的流程优化案例分析 1 案例研究背景 南方机电制造有限公司隶属于南方航空动力机械公司,在机电产品开发和生产制造方面具有较好的基础,公司主要从事国外机电产品“三来一补”转包生产,以外向型生产为主,生产模式主要依据客户订单要求进行组织。

公司生产主要以客户订单作为生产驱动,产品系列化,如:刷杆支架、顶杆支架、摇轴、转轴等。同类产品结构极其相似,生产组织过程具有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特点。以刷杆支架为例,年订货量为2800件,要求每月交付150件。但是,按照公司现有生产能力根本无法满足需求。一方面,由于生产管理比较粗放,生产组织流程不尽合理,致使其生产效率低、周期长、不能按期交货等缺点十分突出, 企业每月有30%~50% 的订单不能按时出货;另一方面,工人长期加班,生产能力表现得严重不足,使企业在快速响应市场、满足客户需求方面,表现得越来越力不从心。 2 企业存在的问题及主要原因分析 通过对企业生产及管理进行考察后,对问题的原因大致可以得出如下结论:①每月批量投放制定不合理。无法按顺序组织生产,在制品占用时间长,生产周期长(生产周期大约一个月)缺乏灵活的处理能力,市场响应能力差。②工序作业缺乏标准化。工序设备及人员配置不尽合理,经常出现多处设备闲置及人员等待时间,且同道工序的作业方法、作业时间相差悬殊,产品质量、生产进度控制困难。并且不能建立有效的工时考核标准,生产能力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③缺乏基本的市场预测机制,按订单生产。临时订单的插单生产,经常引起整体生产过程的混乱,不能按时交货的情况经常发生。④由于工序设备及人员配置不尽合理。出现多处设备闲置及人员等待时间,造成生产能力的浪费。⑤生产现场布局混乱。没有安全可靠的工位器具存放保护零件和运输零件,造成零件的碰伤和划痕,导致零件返修甚至报废。 3 根据精益生产方式制定优化方案 根据上述分析,企业目前生产流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分为机械加工的工艺技术问题和企业整体生产现场布局问题。结合精益生产方式和企业未来发展趋势,提出建立一套较完整的现代加工技术及工艺管理体系,对企业原有传统生产组织及管理流程进行改造,对产品加工工序内容、设备和人员重新调整布置。通过增加必要的先进设备,并组成比较灵活的小单元相连接方式生产线,实现了消除浪费、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精益生产目标,并在生产现场之间建立“连续流程”,实现整个价值流的优化,并采用拉动式生产控制方式提高生产效率。制定出的改进措施如以下几个方面: 3.1 调整月批次投入量 精益生产着眼于整个生产流程,追求工序间在制品、半成品的零库。而原来每批次投入量80件,单批次数量过多,造成单批次流转周期过长,经常出现设备、人员停工待料的情况。经过分析测算,将单批次投入量调整为30件,每月投入5-6批次,以适应各加工环节的频次,较好地控制了生产现场在制品的合理流转,保证了生产流程的连续性。 3.2 建立完整的生产线 精益生产强调价值流的流动,运用这一个流流动,把设备根据这个流的流动方向按加工工序的顺序进行布置,从而大大缩短工序间的距离,减少了搬运。根据精益生产的要求及各加工设备工序能力的不同,调整设备,增加一台立式加工中心,并将两台铣床和一台钻床调整他用。按所加工零件“刷杆支架”的工艺流程,组成较灵活的小单元相连接的生产线,完成全部机械加工的工序内容,生产出合格的产品。配置必须的加工设备和工人,并根据生产周期需要及设备加工能力合理安排人员班次。具体调整见“原加工现场生产布局图”(如图2所示)和优化改进后的“调整后的加工现场生产布局图”(如图3所示)。

经过以上调整后,设备加工能力得到显着提升,各生产单元更为紧凑,大大减少了零件的中途流转时间和设备空置时间。 3.3 对加工工艺改进优化 精益生产要求人员按标准工艺工作,按节拍进行生产。根据精益生产方式、现代加工技术及工艺管理模式对零件“刷杆支架”的加工工艺进行合并调整,对加工工序中的50、60、80、90工序合并成一道工序,采用加工中心机床进行加工,仅此一项,不但节省了加工费用,更缩短加工时间,保证了质量,提高了产品的合格率。具体工艺内容参见图4。

①生产成本分析。该零件(如图5所示)工艺技术复杂程度中等,有形位公差要求。经过设备调整和工序调整后,增加了资金的投入,购置了立式加工中心。但是从表1与表2的对比中可以看出加工费用不但没有增加,还有所降低。更重要的是提升了企业的生产加工能力和扩大了生产范围。

A.原成本:Q原工序费用=E50工序+E60工序+E80工序+E90工序=10+9+50+60=129元

B.现成本:Q加工中心=E加工中心工件单价·H工序时间=100x0.7=70元

②工序能力分析。如表1所示,我们可以看出,从单件工时来看限制工序能力的瓶颈主要在80、90、120工序,而120工序直接通过增加检验人员可以解决,因为80、90工序则比较复杂,工艺要求较高,由于工人的加工技术参差不齐,造成产品质量极不稳定,合格率较低,更导致生产效率的低下。所以,必须通过改进工艺和调整加工设备,才能提高生产效率保证加工质量,直接提高产品零件合格率,使工序能力得到极大的提升。

③生产周期分析。如表2所示,由于50、60、80、90工序时间较长,加工内容多,存在不确定性,容易造成生产周期的延长和混乱,经过50、60、80、90工序的调整合并后,改由加工中心机床一道工序加工,工序时间也由原来134分钟/单件工时(合并前)缩短到现在42分钟/单件工时(合并后)。单件总工时也由原来“80分钟/单件总工时”缩短到“288分钟/单件总工时”,大大节约了工序加工时间,直接缩短了零件加工的生产周期。 3.4 采用“看板管理”方式

通过对生产计划、生产进度、在制品流转过程、质量控制和管理等各环节借鉴精益生产的“看板管理”,可以更好地传送生产以及运送的工作指令,防止过量生产和过量运送,进行“目视管理”并能及时改善存在的问题。加强产品的质量控制,在零件加工过程中增加必要的检测和抽检,避免零件的批量返修和报废。增加必要的工位器具保护零件,避免零件的碰伤和划痕,减少零件的返修和报废。选用性价比较好的刀具、夹具、量具,降低生产费用和生产成本。

3 实施优化方案后的应用效果分析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运用,通过实例验证,经过精益生产优化后的生产流程获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直接效益:首先,在调整月批次投入量后,合理的批量生产极大地减少了在制品库存,改善了现场生产管理秩序,每周均有产品下线,生产周期显着缩短。提高了生产效率10%以上。其次,经过建立小单元生产线,设备加工能力得到显着提升,各生产单元更为紧凑,大大减少了零件的中途流转时间和设备空置时间。合理安排轮番生产,工序作业标准化,定编定岗。至少使生产效率提升5%以上。再次,通过对加工工艺的改进优化,缩短了加工时间,降低了加工费用,保证了产品加工质量,提高了产品的合格率。扭转了经常出现的不能按时交货、长期加班加点的不利局面,降低了生产成本。在不增加成本的情况下产能获得显着提升。比改进前提高生产效率30%以上。最后,通过实行“看板管理”方式,使得整个产品的生产流程状态一目了然。增加了加工过程中的灵活性和可控性,加之对其它一些环节的改进优化,使生产效率提高15%以上。

综上所述,经过对企业生产流程重新设计运行后,使企业逐步实现从传统批量生产方式到精益生产方式的转变,建立了一套较完整的现代加工技术及工艺管理体系,通过对企业原有传统的生产组织及管理流程进行改造,对产品加工工序管理内容、设备和人员重新调整布置。通过实例也说明了以上方法的应用过程和实际效果,产能指标完全达到设计要求。同时也满足了企业提出的不增加生产人员, 生产效率提高50%以上的要求,同时生产现场的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可以随时满足市场对产品多样性的需求,提高了顾客满意度,更重要的是提高了企业的整体工艺技术水平和机械加工能力,极大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转贴于

4 结束语

从案例可以看出在精益生产的指导下,结合企业实际,生产流程可以是低成本的高效率的连续的作业流程,其适应现代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的新思路。利用精益生产,持续不断的改进,减少浪费、增加价值,提高核心竞争力,是制造型企业获取和保持市场竞争优势的一条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美]蔡斯,[美]阿奎拉诺,[美]雅各布斯.运营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张锡华.精益生产方式的应用[J].汽车工艺与材料,2009.3.

陈荣,刘林.基于精益物流思想的库存控制研究[J].物流技术,2006,(9).

潘家轺,曹德弼.现代生产管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篇(2)

一、持续改善的含义

持续改善的日文单词是Kaizen,英译为Change for the better,其含义是:通过零成本(或者小成本)的投入,改变现场的不合理现象,从而达到提高质量、节约成本、提高效率和保证安全的目的。也就是在制造业中,全员参与进行改善,提高管理水平的持续活动。同时,持续改善(Kaizen)也可以指“对企业不同领域或工作位置上所做的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它涉及到企业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人的持续不断的改进,包括最高的管理部门、管理人员到现场的一线员工。

二、烟草企业持续改善系统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烟草企业的不断发展,相应的管理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适应企业的发展,南宁卷烟厂先后系统地导入实施了6S、TnPM、六西格玛等现代管理工具与方法。多种改善工具在生产现场的交叉融合,为提高南宁卷烟厂制造能力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形成了管理内耗。

(一)改善基础工具缺乏统一管理的机制

目前,南宁卷烟厂多种改善工具并行,如合理化建议、改善提案、消除六源、单点课等,但管理职责分散在不同的部门,分管部门间对持续改善缺乏的统一规划,员工在提改善建议的时候,工具选择较为随意,甚至为了完成任务,会把一条改善建议同时从不同渠道提交。这样就造成了改善工具丰富但员工参与改善的积极性不高,部分改善工具的推行,甚至还采用了负激励考核的方式,收效仍然不明显。

(二)持续改善缺乏价值引导和管控

由于在推行改善工具的过程中,员工对于如何锁定浪费,找到根本原因,寻找改善机会的能力缺乏指导,而且改善的评价激励与改善的实际效果、收益没有挂钩,造成了员工为了用工具而用工具,只追求改善的数量,忽视改善的质量,导致持续改善对提升工厂价值创造能力的推动十分有限。这样一种没有价值导向的改善,使得改善的质量不高,员工习惯给别人提改善建议而不关注自身工作的改善提升,类似于食堂饭菜口味改良、更换路灯、提升门岗前台形象之类无价值或低价值的改善建议耗费了大量管理资源。

(三)改善信息流转节点多,存在流程浪费

员工提交改善建议时,不同的主管部门对不同的改善工具O计了不同的表格和审批流程,员工提改善建议不仅要填表格、还要对问题进行拍照打印,动作繁琐耗时长,这些都无形中给员工实施改善设置了障碍。同时,改善建议无论大小都需要经过层层审批,有些审核部门并不能完全掌握现场的实际情况,提出采纳意见非常滞后。

(四)激励机制未发挥促进作用

企业在对群众性的改善活动仅是在年终评比,并只对有限数量的优秀建议进行奖励,员工感觉企业对持续改善不重视,个别改善工具甚至采取了负激励定量考核的方式,员工对做改善产生抵触情绪,自主改善的积极性受挫。

三、创新持续改善模式解决改善中存在的问题

持续改善是以价值为导向,不断优化现场管理,提升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保证安全。因此,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基于精益管理的思想,对持续改善体系流程进行优化。

(一)化繁为简:将六源、改善提案、单点课等基础性改善工具整合归为合理化建议,统一管理

1. 取消:废止了“六源”问题和改善提案的相关制度和表格,并把单点课明确为合理化建议改善后的成果固化、推广工具。

2. 整合:将合理化分为现场、设备、质量、安全等九大类,囊括了原来消除“六源”、TnPM改善提案等改善内容。

3. 梳理:减少管理环节,修订《合理化建议管理细则》、《南宁卷烟厂持续改善与创新管理细则》等持续改善管理指标和标准。

4. 界定:明确必须立足岗位,围绕具体问题,提出具体的改善对策,并应当能够在现有条件下较短时间内实施的,才属于可采纳的合理化建议。

(二)聚焦价值:明确问题来源,围绕消除浪费、立足岗位,重新定义改善活动

1. 锁定浪费:明确搬运、等候、缺陷、库存、多余动作等浪费是改善的主要来源,编制发行《精益推进手册》,以丰富的案例讲解如何通过发现浪费,消除浪费。

2. 明确步骤:将精益生产中“锁定浪费―小组活动―5WHY分析或4M分析―提合理化建议―改善前后对比―标准化或单点课―活动再循环”七个活动串成一个整体进行推广,并明确顺序,确定改善流程。接着在改善成果固化阶段,引入TWI-JI(工作标准)和TWI-JM(工作改善)方法,通过编制图文并茂的作业标准对员工进行训练,确保改善成果可持续。

3. 凸显价值:一是围绕产量、质量、成本、安全、士气修订了岗位KPI,每日对KPI进行反馈,要求员工对异常指标问“五个为什么”,对根本原因进行改善;二是合理化建议评分规则中增加改善收益评估的环节,财务部门进行现场评估,评估结果占合理化建议总评分的70%比重。

(三)互联网+:尝试运用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技术实现在线提交和管理改善建议,最大限度地方便员工,提高流程效率

1.移动互联:自主开发在线合理化建议管理程序,员工可以用手机随手拍下问题,随时发送改善对策,管理者可以通过手机在线处理合理化建议,并将采纳的建议直接通过手机发送至实施人,整个合理化建议的管理流程实现在线流转。

2.数据挖掘:通过自主研发数据挖掘技术,对MES系统的数据进行二次利用,实现了卷包机台生产数据的实时手机监控,并自动生成图表化的交接班报告,使每班生产结束后,立即获得本班在产量、消耗、设备运行状态的总体评估,引导班组和机台及时对问题进行改善。

3.即时提醒:合理化建议的手机应用程序运用了微信开发接口,自动完成身份验证、部门识别,并实时通过微信短消息提醒管理者和改善责任人完成改善任务,建议提出人随时可查阅建议的审批状态。

4. 用户体验:通过快速迭代开发,该程序已更新至2.4版本。员工可在用手机填写合理化建议的同时,直接调用手机摄像头进行问题拍照上传,并加入了历史改善界面,方便员工随时查阅、分享改善经验。

(四)双向激励:建立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激励政策,使员工通过改善体现获得感、幸福感、成就感

1. 积分制激励:每条已实施完成的合理化建议均对提出人给以一定的积分奖励。定期开放积分兑换平台,员工可用积分兑换高价值商品。

2. 改善达人评比: 每月开展“改善达人”评比,邀请员工为优秀建议点赞,在工厂主要通道用看板展示“改善达人”照片,编写微信小短文对“改善达人”进行宣传等,提升员工做改善的成就感。

3. 精益首席评聘:开展“精益改善首席”评聘工作,树立改善榜样,激励全员持续改善的积极性。

4. 星团队激励:同样采取积分制形式,将改善收益、KPI等指标与团队精益活动奖励挂钩,引导班组机台关注改善、消除浪费。

四、结语

持续改善是工厂持续发展的基石,工厂要发展,就要从基本做起,营造良好的改善文化与环境,使得精益管理能落地生根。工厂要不断的激发员工的改善活力,以价值为导向,让员工真正的感受到改善所带来的益处,引导全员参与其中,使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达到双赢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邢文英.QC小组基础教材[M].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3.

[2]张平亮.精益生产推行手册[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3]吕国荣,陈游芳,蒋如彬.精细化管理的58个关键[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4]徐明强.中国式精益实践[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5]华一锦.精益管理在昆明卷烟厂的应用研究[D].云南大学,2014.

[6]谢庆红.基于质量重现的精益生产管理[D].河南农业大学,2010.

篇(3)

中图分类号:THl6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1-000-02

一、前言

在“精益思维”中,要求企业以最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占用最少的时间和空间,创造出最大的价值,为顾客提供最超值的服务。在物流供应链中,仓储管理效率的提高,是实现精益生产的重要环节。基于“精益思维”,通过对仓储库位进行优化,是提高仓储效率的最有效途径之一。汽车生产装配中的零部件物流体系,因需要对成千上万的零部件按照所生产的汽车型号进行排序,并准确无误地送到目的地(装配工位),实现向生产线边准时供货,以保障汽车装配的正常运行,因此更需要对仓储的库位进行合理布局优化。本文着重就汽车零部件物流的线边库位优化,以上海大众宁波工厂LOC大件库位优化为例进行分析,说明库位优化对提高仓储效率的重要意义。

二、货位优化的必要性

在仓储管理中,货位的布局,将直接影响到出入库效率。据统计,卸货、上架、下架和装车发运等作业占可传统仓库物流作业中40%的时间,其余的大量时间均花在人员的无效行走上。劳动力成本是现代物流企业成本中占比最重的一部分,人员的无效移动,势必降低劳动效率。因此,通过对仓库进行合理规划,对库位进行优化,从而减少人员的无效移动,提高作业效率。

对于配送的仓库或者配送中心,高效的拣货能力是提高物流效率的重要办法。而与拣选作业效率紧密相联系的库位布局是否合理,就变得非常重要。对库位进行管理及合理优化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通过对仓库货物的存储库位进行相关的规划、分配、使用、调整等,其目的在于提高仓库空间利用率及拣选人员作业效率,从而降低相关的仓储运作成本,提升企业物流配送服务的能力。

三、库位优化的目标及原则

1.货物存储目标

货物的存储目标是仓库进行货物的存储时想要达到的效果,或是目的,一般仓库都会以以下所列的几项作为各自仓库的存储目标:

(1)保障存储货物质量

(2)最大化空间利用率

(3)确保货物的有效移动

(4)确保高效的后续作业

(5)便于管理

2.货物的存储策略

(1)定位存储

(2)随机存储

(3)分类存储

(4)分类随机存储

3.库位优化的原则

以下是一些在库位优化中通用的原则。

(1)周转率为基础法则。

(2)货物相关性法则。

(3)货物流动密度法则。

(4)货物同一性法则。

(5)其他法则。

4.库位优化的基本思路

(1)明确影响货物存储的关键因素。

(2)收集所需的基础信息。

(3)确定优化的目标和约束。

(4)实施库位优化。

四、上海大众宁波工厂LOC大件库位优化

1.大件零件库位现状分析

上海大众宁波工厂大件储存区主要有A库、B库、C库、D库和E库,如图1、图2、图3、图4、图5所示。五个库区组成每个库区所放的零件的量不同,每个库区都有相应的拣货区以及上线的路线。

2.LOC大件库位问题分析

大件库位的划分主要依据零件规格、数量以及零件上线路线等因素,将其划为A库、B库、C库、D库和E库,其中A库设置了隔离区且D库没有零件上线的路线。但是现在所存在的问题就是每次拣货出库的时候都需要跑到别的库去拣货,这样大大的加长了拣货的过程,同时也延误了出库的时间。如洗涤气罐总成这个零件它的出库路线在E库但是它却放在了B库,从而导致E库的拣货员每次需要出库的时候要跑到B库去拣货,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浪费掉了在去B库拣货的来回途中,如果我把这个零件放在E库那么我拣货的时间会大大的减少,从而缩短了出库的时间。

3.LOC大件库位优化

(1)优化目的。为了提高上线的速度,提高出库效率,促使其最大化空间利用率、确保货物的有效移动、确保高效的后续作业、便于管理。以物流总量最小作为库位优化的目标,将零件拣货频次和行走距离作为主要考虑的因素。同时,使员工的分工合理化,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2)库位优化实施根据精益生产原则以及货物相关性原则将每个库位进行小范围的变动优化。

①将A库的隔离区与D库的大件零件区进行调换;同时,将其D库的零件按照上线的路线分配到各个库区。②将各个库区拥有上线路线的零件在别的库区的零件移至本库区。③将原本存货在A库且上线路线在B库的零件移至B库,同时把B库的有限空间合理的应用;④把原有存在B库,上线路线是在E库的零件移至E库,将E库零件储存量不大的零件库位适当的减小。⑤将D库的零件需全部移至A库,同时把D库空出的储存面积用来作为隔离零件存放区,原本隔离零件存放区是在A库。

(4)库位优化后的效果。在库位优化后,如图1中A11区中的空白区域我们将放置原有零件的上线路线在A库且零件放置在别库的零件移至A11区。再如图2和4中的B11区和D2区与D3区进行调换,将D2和D3区域划分为隔离区;同时,将原有零件上线路线在B库且零件放置别库的零件移至B11区。通过库位优化后,仓储效率明显提高,员工的劳动强度大大降低,提高了客户满意度,进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或是带来更多的利润。

五、结论

在仓储管理中,入库和出库操作效率将直接影响着仓储效率。因此,在仓储配送工作流程中,首要考虑的是缩短拣货频次高的货物的出库行走距离,也就是对库位进行优化,进而提高出库效率。本文通过对上海大众宁波工厂LOC大件库位的优化设计,充分说明库位的优化对提高仓储效率是大有裨益的,对物流企业的货位优化可提供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何振彪.提高物流中心作业效率的利器――货位规划与调整[J].物流技术,2002(03).

[2]董千里.高级物流学[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

[3]陈月婷,何芳.基于遗传算法的自动化立体仓库的货位优化分配[J].物流科技,2008(01).

[4]Daniel T.Jones.精益思想[M].C械工业出版社,2011(5).

[5]顾君.货位布局研究和图形化模拟仓库的实现[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7(02).

篇(4)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近年来,由于人们对丁二烯的需求量不断加大,乙腈法生产丁二烯后处理工艺的优化问题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虽然我国在此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改进,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新时期,加强乙腈法生产丁二烯后处理工艺优化的研究,对我国生产丁二烯的技术水平起着重要的意义。

二、丁二烯的用途

丁二烯是一种重要的石油化工基础有机原料和合成橡胶单体,是C4馏分中最重要的组分之一,在石油化工烯烃原料中的地位仅次于乙烯和丙烯。由于其分子中含有共轭二烯,可以发生取代、加成、环化和聚合等反应,使得其在合成橡胶和有机合成等方面具有广泛的用途,可以合成顺丁橡胶(BR)、丁苯橡胶(SBR)、丁腈橡胶、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弹性体(SBS)、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树脂等多种橡胶产品,此外还可用于生产己二腈、己二胺、尼龙66、1,4-丁二醇等有机化工产品以及用作粘接剂、汽油添加剂等,用途十分广泛。

三、乙腈法生产丁二烯后处理工艺优化的必要性

粗丁二烯一般还含有其他的C4组分杂质,通常是采用萃取精馏的方法将丁二烯分离开来。乙腈(ACN)及其含水物是常用的萃取剂之一。ACN是丙烯腈生产中的副产物,在我国来源丰富。ACN对C4气体的分离能力较强,工艺要求较低,故以ACN为萃取剂从C4中分离出丁二烯的工艺流程特别适合我国国情,在我国这类装置应用较多。随着近期国内乙烯装置的不断改扩建,就必须了解原有ACN法工业装置的生产状况,以及在此基础上针对国内ACN法生产丁二烯后处理工艺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改进和优化。

四、ACN法生产丁二烯的后处理部分

ACN法生产丁二烯的后处理可以分为3个部分:丁二烯水洗部分、丁二烯精制部分和溶剂回收部分。

1、丁二烯水洗部分

由于ACN的沸点较低,第二萃取精馏塔顶产物(主要是丁二烯)不可避免地混有少量ACN,如果不除去,将会影响丁二烯产品的质量。国内有些ACN法抽提C4的做法是:先将二萃塔顶产物水洗以除去ACN,然后送往丁二烯精制部分(脱轻、脱重)。整个工艺流程见图1。

为了除去丁二烯中含有的少量ACN,丁二烯水洗塔的耗水量比较大,水烃比一般在2左右。水洗后的稀溶液送往溶剂回收塔回收其中的ACN时,要消耗一定的能量,而且溶剂回收塔塔底排出的废水大部分不能重新回收利用,从而造成对水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所以,如何有效地回收丁二烯中的少量ACN,对于C4抽提的整个工艺流程和环保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丁二烯脱重塔的作用是分离比丁二烯重的组分,主要是顺反丁烯、1,2-丁二烯和C5等,而ACN的沸点远远大于丁二烯,且不与丁二烯形成共沸物,所以完全可以在脱重塔中除去。

2、丁二烯精制部分

丁二烯精制部分包括脱轻塔和脱重塔。一般是先脱轻,后脱重,以除去丁二烯中的轻重杂质。从本质上讲,脱轻塔和脱重塔先后顺序的安排对丁二烯产品质量没有任何影响。但是如果先脱重后脱轻,就会为流程优化提供思路。

3、溶剂回收部分

溶剂回收部分的作用就是从稀溶液中回收ACN,对于有机水溶液的分离,工业上多采用传统的普通精馏方法,但是普通精馏方法分离有机水溶液需要消耗大量能量。

五、工艺优化

1、溶剂(乙腈)比的调整

合理的溶剂比对装置的经济运行十分重要。采用较大溶剂比,能克服各种因素的干扰,丁二烯抽提率高,但抽提率的增加与溶剂比的增加不成正比,它会相应增加塔的操作费用;采用较小的溶剂比,容易引起C4烃与溶剂在塔板上分层,不利稳定操作,而且抽提率低。因此,选择经济合理的溶剂比应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丁二烯装置早期处理裂解C4时,沿用处理粗丁二烯时的溶剂量,溶剂比一般为4.8。实践证明,4.8的溶剂比偏低,塔操作弹性低,循环时数多,塔顶抽余C4中平均含有1.5%左右的丁二烯。于2006年初,腈烃比提高到5.6-6.0后,T12101A塔操作平稳,塔顶抽余C4中丁二烯含量由1.5%降为0.2%以下,塔釜蒸汽用量比原来下降了0.2t/h,增产丁二烯约190t/a。

2、溶剂含水量的调整

适量含水的乙腈有利于提高选择性,乙腈浓度在85%~90%时更明显(见图2),而且有利于降低塔的操作温度,减少自聚物生成与降低蒸汽消耗。但是水过量(大于20%)时,C4和乙腈容易分层,系统起泡,破坏正常操作,造成液泛;水量太少(小于5%)时,乙腈的选择性降低,顺反丁烯也被萃取到塔底。丁二烯装置2006年以前循环乙腈含水指标为5%~10%,运行证明,该指标不太合适。含水低于7%时,由于乙腈选择性的降低,T12101B塔底顺反丁烯超标,增大了后续单元的压力,造成无用的耗能。2006年将循环乙腈浓度控制在92%-93%后,塔底顺反丁烯超标的现象基本完全解决,装置有效开工率明显提高(见表1)。

表1近三年装置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对比表表改了,时间2004 2005 2006三年比较 吨产品能耗及后面四行数据删掉

3、解吸塔(T12102塔)温控的调整

T12102塔采取了T-F串级温控回路。为了保证解吸干净,原灵敏板温度为120℃。

生产实践说明在这一温控下,侧线抽出效果不好,影响了除炔烃塔的操作,而且T12102塔也浪费了蒸汽。将温控由120℃降为118℃后,以上现象得到了改善,侧线抽出效果良好。T12102蒸汽用量每小时降低了0.1t,塔釜仍能保持130℃的沸点温度,解吸效果很好。

4、T12101A、T12101B质量指标的调整

我车间采用原料以辽化烯烃厂裂解碳四为主。裂解碳四中含丁烷、顺丁烯、反丁烯、1,2-丁二烯、1,3丁二烯、炔烃和碳三和少量重组分。原工艺操作以T12101B塔塔釜指标做为依据,其中反丁控制在0.25%以下,顺丁控制在3-8%。后来在实际的生产中,由于过分强调塔釜指标合格,导致蒸汽能耗增大,且塔顶部分1,3-丁二烯随抽余碳四进入水洗塔最终进入罐区,也造成了丁二烯的浪费。因此,车间增加T12101A塔塔顶指标,控制其中丁二烯含量小于0.2%。该指标正确地指导了生产,萃取一塔蒸汽能耗显著降低,丁二烯相对收率增加。

5、溶剂回收塔工艺优化

将T12304塔釜废水由原来的直接排入污水系统改为部分进入T12303塔洗涤重组分:该方案有点有两方面:1、减少了T12303塔新鲜洗涤水的用量。2、减少了含乙腈废水的排放,缓解后续污水处理工段的压力。

六、效果分析

通过技术改造和工艺优化,丁二烯装置的生产水平大幅度提高,已成为1套操作弹性高、产品纯度高、开工率高的国产乙腈法抽提丁二烯装置,具体情况如下:

(1)操作弹性高:萃取系统负荷最低为4t/h,最高为11t/h;(2)产品纯度高:成品丁二烯中,丁二烯含量高达99.5%以上;(3)装置运行周期明显增长,窗口检修次数显著减少,全面检修为三年一次。

七、乙腈法生产丁二烯后处理工艺的优化展望

目前,我国丁二烯生产与国外的差距,主要是装置规模偏小,资源相对比较分散,整体利用率不高。一些中小型乙烯项目,C4资源还没有集中加工利用,而是将其作为燃料或出售。因此要解决丁二烯供不应求的问题,使更多的衍生物生产所需原料丁二烯的自给率逐渐提高,除了继续对现有生产装置进行技术改造,进一步降低能耗和物耗,提高装置的自动化控制水平外,新建丁二烯抽提装置的单套规模应力求在100kt/a以上,优先将原加氢循环做裂解原料的混合C4资源,用作丁二烯抽提装置的原料,并力争从设计到设备制造都立足于国内,以加快缩小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全面提高我国丁二烯的生产技术水平。

八、结束语

通过对乙腈法生产丁二烯后处理工艺的优化题分析,进一步明确了处理工艺的优化技术在乙腈法生产丁二烯中的重要性。因此在乙腈法生产丁二烯的后续发展中,要加强处理工艺的优化技术的研究,促进乙腈法生产丁二烯技术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篇(5)

[中图分类号]F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1)10-0049-03

2010年,鞍山成功获选“转型・2010中国经济十大领军城市”,成为东北地区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市。一个老工业城市,正在实现华美转身。

一、鞍山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鞍山始终坚持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大力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201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25亿元,比2006年增长一倍,年均增长17%。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93亿元,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179.7亿元,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852.7亿元。鞍山经济增长的协调性正在增强,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5.5:55:39.5调整为2010年的4.3:53.7:42,全市经济由主要依靠工业拉动向二、三产业共同拉动转变。

(一)农业已经由传统农业全面转向现代农业

鞍山坚持用现代物质手段武装农业,大力发展以设施种植业、设施养殖业、设施渔业和设施林业为重点的设施农业,以设施农业和农产品深加工产业为代表的现代农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十一五”时期,累计新增设施农业面积近百万亩,总面积达到130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1/3,全市农民实现户均一棚,设施农业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达到60%以上;同时,以农产品深加工园区和龙头企业为重点。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产业,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经达到400家;全力培育农业主导产业集群,形成了“一县一品”的特色农业发展新格局;县域地区经济总量占到全市的“半壁江山”,到2010年末,全市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含千山区)实现1264亿元,占全市总量的55%,年均递增26.97%;农村城镇化率达到了68%。2010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实现169.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9310元,农业的基础地位不断巩固。

(二)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近年来,鞍山始终坚持把工业结构优化升级作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和调整产业结构的重点,加快工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全市工业经济呈现出总量扩张、结构优化、竞争能力提升、发展方式转变的良好局面。“十一五”期间,鞍山市规模以上工业累计实现增加值3386亿元,比“十五”增长1.8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3000户,比2005年增长2.7倍;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55亿元,比“十五”增长4倍。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工业产业和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由“一钢独大”向“五业并举”转变。鞍山本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做大做强新兴产业的思路,积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鞍钢克服金融危机影响,加快技术改造,正在向精品钢基地迈进。精品钢和钢材深加工能力大幅提升,全市精特钢和钢材深加工率预计达到50%,比2005年提升30个百分点。在做强做精传统支柱产业基础上,加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了精特钢和钢铁深加工、装备制造、菱镁新材料、化工新材料、光电光伏“五大主导产业”共同发展的全新格局。2010年,“五大主导产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85%,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结构由78:17调整为57:28,其中,钢铁产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由2005年的71%下降到39%。实现了由过去钢铁“一柱擎天”向精特钢及钢铁深加工、装备制造及工业自动化、菱镁特色新材料、化工新材料、光电光伏“五业并举”转变。

2.工业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地企融合发展步伐不断加快。以鞍钢为代表的国有企业,产品水平、装备水平、技术水平实现大幅度增长。鞍钢一大批精品钢材项目相继投产,使鞍钢板管比达到82%,高附加值产品达到50%,向世界精品钢基地迈进扎实一步。地方工业实力显著增强。近几年来,鞍山在大力支持鞍钢保持较快增长的同时,全力推动地方工业高速增长,坚持以项目升级为核心,按照集群、企业、项目、空间“四位一体”抓招商,积极吸引海内外和本地企业投资鞍山,推动地方工业不断做大做强。2010年以本地民营和引进企业为主体的地方工业每年以41%的速度高速增长,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由2005年的33.5%提升到71.7%,,实现利润由2005年的16.5%提升到68.8%,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由2005年的26.4%提升到91.4%,全市工业发展实现了以鞍钢为主到以地方工业为主的改变。

3.工业布局进一步优化。通过大力推进工业进园区,鞍山工业基本实现了集中式布局、集群化发展、集约化生产。目前全市工业园区已由“十五”期间的3个工业园区发展到18个工业园区,工业用地比“十五”期间新增220平方公里。园区已进驻企业项目1500多个,总投资1100多亿元,并已全部开工建设,投产项目占50%以上。

(三)服务业结构不断优化,实现跨越式发展

近几年鞍山市服务业取得了较大的成绩,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实现r903亿元,同比增长20.6%,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39.5%提高到今年的42%,经济增长贡献率由29%提高到40.6%,全市服务业从业人员已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吸纳就业的主体,就业之比由2005年的1/3:2/3到现在的2/3:1/3,服务业已经与第二产业并行成为鞍山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与此同时服务业结构不断优化,一是传统服务业比重下降,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比重上升。“十一五”期间,金融、房地产、科技、信息、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租赁和商务等服务业增加值年均递增20.%,比商贸流通等传统服务业增幅高出5.3个百分点,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34.3%提高到38.4%;二是特色旅游业发展较好,五年累计实现旅游创汇6.4亿美元,旅游综合收入605.6亿元,分别年均递增37.9%和30.7%;三是连锁经营等现代服务业态蓬勃兴起;四是规划建设中的服务业集聚区、产业带也粗具规模。

二、鞍山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面临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鞍山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辉煌的成效,特别是随着中央制定了新一轮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政策,以及辽宁沿海经济带和沈阳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鞍山作为沿海与腹地间最重要的连接点,通过“两个融入”的加速推进,为鞍山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创造

了良好的机遇和条件。但与此同时,现阶段鞍山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也面临着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有待突破。长期以来,鞍山第二产业始终占经济总量的一半以上,一、三产业比例偏低、发展相对滞后。具体表现在:

(一)第一产业基础薄弱,发展较慢

第一产业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二、三产业,所占比重逐年下降。农林牧渔业发展不均衡,林业、渔业加起来占第一产业比重不足5%,传统农业比重大,科技含量不高,农产品品种结构单一,名优特色产品少,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低,精深加工的农产品份额小,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不快,设施农业起步晚,农林牧渔服务业发展不完善。

(二)工业结构有待改善

一是从产业结构上看,传统产业比重偏高,新兴产业亟待发展。通过“十一五”期间的调整和发展,鞍山新兴产业得到进一步提升,但原材料工业的比重相对较大,装备制造业取得长足发展,但尚缺乏大型龙头企业;菱镁新捌料产业中高技术含量的镁合金产品还没有形成规模,光电光伏产业还处在起步和创业阶段。二是从企业结构上看,具有较高集成能力和制造水平的企业不多。尽管一批大型企业,特别是地方大企业逐渐形成规模,但在传统行业中的企业多,配套企业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的企业不多。三是从产品结构上看,拥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还不多。传统产业中精深加工和特种产品比例仍需进一步提高,中低产品亟须向中高端产品发展转变。大多数企业技术创新意识不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不多,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市场竞争能力差,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仍然滞后,如鞍山市大力发展的化工新材料、光电产业,分别仅占全市工业比重的8%和0.6%。

(三)第三产业比重偏低,内部结构不合理

2010年鞍山市第三产业占全市比重达到42%,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或地区60%至80%的水平。从内部结构来看,一是现代服务业总体规模偏小,比重偏低。批发和零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四大传统服务行业占全部第三产业比重达到60%以上;现代服务业占第三产业比重不到1/3。二是现代服务业结构不够优化。房地产业和金融业发展相对较好,而科学技术研究、文化体育、教育卫生、公共设施服务等行业则发育缓慢、市场化程度低,作为现代服务业标志的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也仅占全部第三产业的5.4%。三是服务业布局有待完善。产业聚集度、业态集中度不高,城市综合体数量偏少。服务业之间的内在联系不紧密、协同性较差,与制造业之间的互动融合不强,难以产生真正的集聚效应。

三、鞍山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路径选择

“十二五”时期,鞍山将继续坚持把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为经济转型的主攻方向,以项目为核心,以增量调结构,推进产业集约化、集群化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速构建新型工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互相融合、协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实现经济增长主要由二次产业拉动向一、二、三次产业协同拉动的转变。

(一)把工业结构优化升级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重点

工业是鞍山发展的魂,是鞍山发展的根:实现鞍山大发展快发展,必须坚持工业立市,大力发展工业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一是要加快对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步伐,打造世界级精特钢和钢铁深加工产业基地。鞍山以钢兴市,经济转型必须依托多年业已形成的资源和技术优势,做大做强“钢都”品牌。但目前国外钢铁企业精特钢比重已占到三分之一,所以促进钢铁产业由以普碳钢生产为主向精特钢生产和钢铁深加工为主的转型升级,改变产业在“微笑曲线”中的位置。“十二五”期间,鞍钢不仅年产钢进入世界钢铁行业前五位,而且还将成为钢铁业特强、钒产业世界领先、钛产业国内最大,多角化产业协调发展,最具国际竞争力、能够引领世界钢铁工业发展的特大型跨国集团。依托鞍钢加快把鞍山打造成世界级精特钢和钢铁深加工产业基地,已成为鞍山工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二是要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依托特色产业和龙头企业,拉长、加宽产业链,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专业分工明晰、上下游产品配套的生产体系。主要包括:依托鞍山大型冶金成套设备集成和加工能力优势,重点建设鞍山柔性输配电及冶金自动化等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促进装备制造业由以单件制造为主向以集成创新制造为主的转型升级,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充分利用矿产资源优势,加快推进矿山技术改造、提高矿产品深加工能力,把鞍山打造成世界级菱镁新材料产业基地,大力发展菱镁新材料产业;充分利用周边化工资源,发挥煤化工技术优势,大力发展化工新材料产业;围绕新能源、新光源、新热源、新动力及电子元器件等产业集群,大力发展光伏光电产业。

(二)把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支撑

鞍山作为老工业基地,具有良好的工业制造业基础。在坚持工业立市基础上,发展现代服务业要充分结合这一基础优势,不能离开鞍山打造世界级精特钢及钢铁深加工产业基地的产业发展定位及高度城市化的发展目的。因此加快推进服务业由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的转型升级,一是要优先发展与制造业关联密切的生产业。加速打造区域性物流中心,大力发展金融业、中介服务业和创意产业等生产业。二是重点发展就业吸纳能力强和市场需求大的生活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加快建设商务集聚区,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商贸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重点发展一批骨干龙头企业,培育一批知名文化品牌,形成一批文化产业集群;加快发展旅游业,依托千山、温泉、岫玉、钢都等旅游资源,重点打造千山文化旅游带、汤岗子温泉城等旅游集聚区;全面发展房地产产业,围绕“百湖城”、“温泉城”等主题,高起点、高标准制定规划,提升房地产开放建设水平,实现住宅地产、商业地产、工业地产全面协调发展。

篇(6)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process principle of dismutation of sodium formate method production of neopentyl glycol and optimum process conditions through the actual production,Improved treatment rectification scheme, after the actual test, neopentyl glycol and actual yield increased from 92% to 94.5%, the purity is increased from 96% to 98%, Production of by-product sodium purity is high, can also be sold as a chemical raw materials, improving the economic benefit of the enterprise.

[keyword]: neopentyl glycol; isobutyraldehyde; Cannizzaro reaction distillation;

一、引言

新戊二醇,(Neopentyl glycol 简称 NPG化学名: 2 2-二甲基-1 3-丙二醇分子式: C5H12O2)相对分子量 104. 2。在室温下是无臭的白色晶状薄片固体,低毒,具有吸湿性。新戊二醇(NPG)是重要的有机中间体,其分子结构中存在以中心C原子对称的两个羟基伯醇的特性,使该分子良好的化学反应性能,与分子量较低的二元醇等相比,这两个羟基反应活性更强一些。同时由于结构中存在对―二甲基,在β位置上没有氢原子,使这种醇的衍生物具有良好的耐水性、耐热性和耐光性。这些优良的特质,使新戊二醇广泛应用在饱和聚酯树脂、聚氨类树脂、粉末涂料、合成油和增塑剂的制造中,并且具有具有优异的流动性、柔韧性、化学稳定性、耐候性、抗氯性、热稳定性和耐紫外线照射等性能。

目前国际生产新戊二醇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催化加氢法,一种是歧化甲酸钠法。催化加氢法是异丁醛与甲醛催化缩合反应后,主要反应物再经催化加氢还原、减压蒸水、再经真空精馏,获得新戊二醇。加氢工艺虽然有流程短,收率高的优点,但加氢工艺属于危险工艺,也存在着投资大,对外部环境要求高。歧化甲酸钠法此工艺条件要求温和,成本低的优势,所以国内多采用歧化甲酸钠法。此工艺产品中夹带较多副产甲酸钠,对新戊二醇的精制有较高要求,怎样进一步提高精馏能力,增加新戊二醇的收率, 在生产中改进精馏工艺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二、歧化甲酸钠法生产新戊二醇工艺原理

1、在弱碱催化剂作用下,甲醛与异丁醛首先发生羟醛缩合反应,生成2,2-二甲基-2-羟甲基丙醛(HPA)。2、在缩合液中加入滴加碱液,使反应物料处于强碱环境下,与过量甲醛发生坎尼扎罗反应,HPA被还原成新戊二醇。甲醛则被氧化成甲酸。甲酸与过量的碱反应生成甲酸钠。再通过加入甲酸中和过量的碱。3、经过减压蒸发,脱除盐分,主要成品再经过浓缩、精馏、一次脱轻、二次捕集,冷却得成品。4、脱除的甲酸钠通过去离子水清洗,得到较高纯度较高成品,再经过离心的成品,离心出的液体打入母液罐循环利用。

三、歧化甲酸钠法生产新戊二醇工艺流程

(一)缩合、歧化反应

先将3000kg水加入缩合釜中,再将异丁醛、甲醛按照1:2(摩尔比)的配比投入到缩合釜,升温至15~40℃。然后滴加30%的液碱,缩合反应2.0~2.5h后,加入液碱调至pH≥12.0,即发生歧化反应,通过不断滴加碱液保持pH≥12.0的环境,反应2h后,停止加液碱。然后升温至75℃,保持1小时,完成歧化反应;再往反应缩合釜中加甲酸,中和物料中碱至中性(控制Ph=7~8),得到中和缩合液。

(二)蒸发

将中和缩合液排至缩合液储槽,确认列管蒸发器真空度达到0.09MPa以上,缩合液PH值7~8,启动缩合液供料泵,打开转子流量计往列管蒸发器内。开始缓慢向列管蒸发器内通蒸汽,在0.32MPa蒸汽压力条件下使列管蒸发器温度升至80~120℃,高沸点物质甲酸钠从蒸发器底部排出,新戊二醇、水及低沸点物质等,进入一级吸收塔吸收后,新戊二醇(沸点高)及部分水和高沸点物质落入浓缩釜中,大部分水及低沸点物质从塔顶蒸出。

蒸发器底部的饱和甲酸钠溶液经离心去除盐后的母液因含醇量35~50%要循环使用。离心机的物料离干后用去离子水水洗两次,降低含醇≤3%,得到合格副产甲酸钠,包装入库。

(三)精馏

打开浓缩釜放料阀,将釜中的新戊二醇、水及高沸点物质混合液进入到预热釜进行减压蒸发预热,待蒸馏釜真空达到0.09MPa以上时,将预热液抽到精馏釜中,精馏釜的物料进行减压蒸馏。釜温大于160℃时,物料被简单蒸馏后,低沸点物质通过塔顶冷凝器变成液体转化为成品,进入成品预热釜,成品釜温度应控制在130~150℃,温度过高会使新戊二醇顺真空管线跑到捕集器中。打开成品釜放料阀进行刮片,刮下的片状新戊二醇进入包装袋入库。

四、精馏过程的工艺优化

初制 NPG 含有各种杂质,杂质主要是 NPG―异丁酸酯和经基特戊醛的自缩合产物。经基特戊醛的自缩合产物虽然可以通过普通的蒸馏法能与 NPG 分开,NPG-异丁酸酯的沸腾温度与 NPG 的沸点非常接近,后处理阶段就比较困难,经查找有关资料,对和产品的后处理和精馏有多种方法。主要是一、是通过蒸汽汽提法。二是使用溶剂法。在后处理中,目前资料介绍wright 和 Hgaemyeer 在美国专利 USP2895996 中提出,可使经过皂化的初制 NPG 进行一次蒸汽汽提,在此过程中把水流中的 NPG 回收。为了避免 NPG 受碱催化而分解,蒸汽汽提要在减压2~500mmHg和最低温度60~150℃条件下进行。水流包括了汽提器内 60%~93%的含 NPG 蒸气流,它必须通过蒸馏将 NPG 分出,所以这是一种很耗能的方法。有相当数量的 NPG 仍留在蒸汽汽提的余料内,由此使收率也受到损害。

同时也有资料报道后处理改进方法,在缩合液中加入苯与水共沸,蒸出水以后,余下的是新戊二醇和甲酸钠,甲酸钠可以过滤出来,剩下的釜液可以通过加入二甘醇二丁酯的高沸点物质蒸出新戊二醇。

上述两种方案的报道只是经过试验,并未应用到生产中。上述两种论述增加了工艺流程环节,且增多了其他物质的加入,对主要产品物料的分离、提纯都有许多不利的影响。所以它的实用性还有待求证。

本文只介绍实际生产中的应用,就对上述一般工艺改进后实际产品收率和纯度提高做出论述。工艺改进方案如下:

在发生歧化反应时、蒸发过程工艺状况相近,在第三步精馏过程与前面有所改动,介绍如下:

经吸收塔吸收后新戊二醇、少量水及部分高沸点物质先进入蒸发釜,等浓缩釜和蒸发釜中真空度相等时,将釜中的新戊二醇、水及高沸点物质混合液放入浓缩釜,经浓缩的物料先经脱轻釜、脱轻塔脱除一部分低沸点物质(甲醛和少量异丁醛等),釜内真空度应控制在0.07MPa,温度110~120℃。待精馏釜真空达到0.08MPa以上时,将液相物料抽到精馏釜中,而气相部分经过冷凝器冷凝后,再流入浓缩釜。物料进入精馏釜,对物料进行减压蒸馏。当精馏釜的真空度≥0.07MPa,釜温大于160℃时,低沸点物质通过塔顶冷凝器冷凝变成液体转化为成品,进入成品预热釜,打开成品釜放料阀进行刮片,刮下的片状新戊二醇进入包装袋入库。

精馏冷凝器气相组分再经捕集釜再次捕集,捕集到的物料大部分流入浓缩釜,成品罐气相组分流入捕集釜再次捕集冷凝。

五、工艺优化的比较

此两种工艺的主要区别在于:第一种从一次吸收塔出来的主物料经浓缩、预热、精馏、冷凝最后生成产品,冷凝后的气相部分依次经前馏釜、捕集釜冷凝回收到与预热釜后,重新精馏。第二种是经浓缩的主物料先经脱氢釜,脱除轻组分,再将主物料进行精馏,而后得到成品,精馏后的气相部分经捕集釜回收回到浓缩,循环蒸馏。这样的改造,可以有针对的脱除轻、重组分,使成品收率由92%提高到94.5%。

六、新戊二醇的发展前景

新戊二醇(NPG)是重要的有机中间体,是一种带有新戊基结构的二醇,它主要用在饱和聚酯树脂、聚氨类树脂、粉末涂料、合成油和增塑剂的制造中,NPG结合到聚酯类树脂分子链中提供盾形保护,使树脂具有优良的化学稳定性、抗水解性、耐腐蚀性、耐老化性和热稳定性,新戊二醇具有以上的许多特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汽车、家电、装饰材料等行业,尤其是在粉末涂料领域的应用和发展更为突出。其衍生物广泛用于涂料、汽车、纺织、农药、塑料和石油等领域。

七、结语

新戊二醇首先由上海涂料研究所与上海南大化工厂进行了开发研制,经过几年的技术改进,现在已建成了年产千吨的生产装置。近几年我国涂料工业发展迅速,用于涂料生产的新戊二醇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我国几套大型丁辛醇装置满负荷运行副产异丁醛达15万t/a,而且开发尚在初期阶段。随着新戊二醇应用领域逐渐拓宽和涂料产量的增加国内 NPG 市场消费量还要增大。提高国内 NPG 的产量和质量是必要的。

通过实际生产验证,此工艺改造是确实可行的,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具有工艺简化、效率高、成本低等特点,符合国家环境保护的要求。环保、节能等措施落实到位,真正做到清洁生产。有较好的市场需求,发展前景广阔。本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项目投资构成合理,投资回收期较短,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在技术和经济两方面均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徐寿昌.有机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4(2010重印)ISBN 978-7-04-004138-5

[2]王志魁 刘丽英 刘伟编 化工原理,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5)ISBN 978-7-122-08095-0

[3]荣惠临.丁辛醇装置副产异丁醛的开发与市场.北京化工,1994,24 (2): 13~18(2)

[4]吕志果、郭振美等.由异丁醛和甲醛缩合加氢合成新戊二醇的过程研究[J].山东化工,2003(32):6~8.

[5]王玉.新戊二醇的合成及市场现状[J].医药化工,2006(7):25~28.

篇(7)

中图分类号:TQ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2(b)-0073-02

乙酸异丁酯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工业上乙酸异丁酯是由乙酸和异丁醇酯化制得的[1],目前国内有关乙酸异丁酯的文章多集中在乙酸异丁酯催化工艺改进[2-3],而有关乙酸异丁酯生产工艺过程模拟的文章尚未见报道,而我们主要对乙酸异丁酯反应精馏工段优化提供理论参考。

1 反应精馏生产乙酸异丁酯过程分析与优化

1.1 模型的建立

流量均为5 kmol/h的异丁醇和乙酸(流股1)混合通入反应精馏塔(B1),如图1所示,流股温度和压力分别为60℃,2 bar。反应精馏塔共10块塔板,催化填料填充在2~9块板,进料位置暂定第4块板,反应精馏塔塔顶冷凝器设定为全凝,反应精馏塔为常压操作,忽略塔的压降。

1.2 结果分析与优化

模拟结果表明乙酸异丁酯主要集中在塔底流股3,其质量分率可达92.9%,未反应的乙酸与异丁醇与水主要在塔顶流股2。

1.2.1 进料温度

以流股1的进料温度为自变量,流股3中乙酸异丁酯的质量分率为因变量的函数进行作图,结果如图2,虽然进料温度与产品流股中乙酸异丁酯的质量分率呈单调减的趋势,但变化幅度不大。从图2可以看出,进料温度对乙酸异丁酯在产品流股中的浓度影响不明显,这是因为反应原料乙酸和异丁醇均为易挥发物质,而该反应的有效相是液相,过高的温度不利于乙酸异丁酯的生成,所以最佳进料温度是20 ℃。

1.2.2 回流比

以反应精馏塔回流比为自变量,流股3的乙酸异丁酯的质量分率为因变量的函数进行作图,结果如图3,虽然回流比与乙酸异丁酯占产品流股的质量分率呈单调增的趋势,但影响并不明显,考虑到节能,最佳回流比为2。

1.2.3 进料位置

对于反应精馏塔来说,进料板位置是一个重要因素,所以我们对以进料板位置为自变量,流股3中乙酸异丁酯的质量分率为因变量的函数进行作图,结果如图4所示,进料位置对乙酸异丁酯的影响不大,所以,最佳进料位置是第四块塔板。

1.2.4 反应精馏塔的温度分布和浓度分布

反应精馏塔的温度分布和浓度分布(液相)如图5和图6。

2 结语

经过模拟与优化,反应精馏生产乙酸异丁酯最佳过程参数列举如下:最佳进料温度为20℃,最佳回流比为2,最佳进料位置为第四块塔板。

参考文献

篇(8)

油菜是我国主要油料作物和重要经济作物,油菜产业的发展对保障食用植物油脂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油菜也是一种劳动力投入较多、比较效益偏低的作物,传统油菜从种植到收获基本上采用手工方式,尤其是收获环节,劳动强度大、农事紧张、茬口矛盾突出。由于收获不及时,油菜籽常有发芽、霉变现象发生,影响了油菜籽的产量和品质,降低了农民的种植效益。为此,国家油菜产业体系提出了油菜产业发展的“三高、五化”目标,明确将发展油菜机械化生产作为产业研发的主要内容之一。

一、罗平县油菜生产机械化收获实施情况

云南油菜常年种植面积30余万公顷,罗平县以种植面积5.2万公顷成为全省第一种植大县。油菜生产与烤烟存在一定的茬口矛盾,收获期还面临冰雹等自然灾害的威胁,及时完成油菜收获是油菜增收的重要保障。云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以来,针对油菜机械化生产技术需求,在品种筛选、配套栽培技术研究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在罗平县连续开展了三年油菜机械化播种、收获现场示范。2013年,全县油菜机械化收获面积达到2000余公顷。2014年油菜收获前,来自河南、河北、湖南、湖北等省的跨区域机械化收获农机队已有200余台“久保田”系列联合收获机进驻罗平,全县油菜机械化收获面积达到6666.67公顷以上,为开展云南油菜机械化收获现场示范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013―2014年,云南省现代农业油菜产业技术体系联合罗平县区域推广站,选用新品种云油杂9号和云油杂15号(E16026),配套采用精量播种、条播和撒播增密技术、蚜虫统防技术,在板桥镇建设机械化生产技术核心示范样板6.67公顷,带动罗平坝区6666.67余公顷油菜机械化生产,推动全省油菜机械化生产进程。

2014年4月21―22日,由云南省农业厅科教处主持,云南省现代农业油菜产业技术体系在罗平召开油菜机械化收获现场会。云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育种、栽培、病虫害防治、产业经济研究室及玉溪综合试验站、罗平、腾冲和泸西区域推广站共9个岗位的岗位专家和团队成员,罗平县农技中心、罗平县农机站科技人员共50余人参加会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云南省农业厅种植业处、农机处,云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罗平县农业局等单位领导和专家应邀到会指导。

参会人员现场听取了油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根泽研究员对体系研况介绍、罗平县区域推广站对示范样板建设情况介绍和罗平县农机站对罗平油菜机械化生产情况介绍后,引导与会人员观摩了油菜一次性割倒脱粒一段式收获和油菜人工割倒晾晒3―4天、机械自动捡拾脱粒两段式收获两种油菜机械化收获方式,对不同收获方法田间收获损失率、收获商品油菜籽净度、收获成本等进行比较分析。

二、罗平县油菜生产人工与机械化收获成本比较分析

根据全程人工收获与机械化收获成本比较分析及评价(见表1),发现2014年两段式机械化收获方式更适合在罗平和云南省其他直播油菜产区应用,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三、罗平县油菜生产机械化收获经济效益分析

罗平县油菜生产机械化收获推广历程:2011―2013年采用人工割倒,人工辅助捡拾喂入,机械自动脱粒,秸秆机械化粉碎还田两段式机械化收获,节本增效为1140.64元/公顷(见表2);2014年采用人工割倒,机械自动捡拾脱粒,秸秆机械化粉碎还田两段式机械化收获。通过比较发现,2014年采用的两段式机械化收获比2011―2013年采用的两段式机械化收获节约人工辅助成本150元/公顷,节本增效为1290.64元/公顷,而且秸秆粉碎细度好,提高了秸秆还田的利用效率。

罗平县自2011年实施油菜生产机械化收获以来,至2014年累计推广机械化收获面积为12306.67公顷,累计推广经济效益为1504余万元(见表3)。其中2014年推广成效、示范和带动作用较为显著。

四、推进罗平县及全省油菜生产机械化收获的对策建议

1、进一步加大推广力度

罗平县推广油菜生产机械化收获具有较大的空间潜力,应进一步加大推广力度。罗平县2014年实施油菜生产机械化收获面积为6706.67公顷,仅占适宜推广面积3.2万公顷的21%,还有79%的空间潜力可挖。如果全县适宜推广面积全部实施机械化收获,每年可实现经济效益4130余万元(见表4)。

2、引导农户成立农机专业合作社

建议云南油菜主产区引导农户成立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户也可以互相联合成立股份合作制、合伙经营等多种经营形式的农机服务实体,通过成本分摊、服务共享、利益均沾的运作模式可以解决单户购机成本高等问题。同时,地方政府也可以考虑出台相关扶持措施,引导具有购机能力的油菜生产大户发展成为农机专业户,鼓励他们积极开展油菜生产机械化收获的社会化服务。

3、建立油菜生产机械化收获示范样板

建议云南油菜主产区建立油菜生产机械化收获示范样板。示范区开展技术培训、现场演示、机具调配,着力确保示范区全部实行油菜生产机械化收获,示范区将作为油菜生产机械化的“特色亮点”向全区普及推广。

4、加大适宜机械化收获品种和配套栽培技术的示范和宣传力度

加大适宜机械化收获品种和配套栽培技术的示范和宣传力度,促进农机农艺融合,推进云南省油菜机械化收获进程,对油菜生产节本增效,推动全省油菜生产机械化具有重要意义。

5、增设油菜生产机械化岗位

为了更好发挥云南省现代农业油菜产业技术体系对全省油菜生产机械化的支撑作用,建议云南省农业厅科教处和云南省财政厅增设油菜生产机械化岗位。

(注:基金项目:云南省财政专项――云南省现代农业油菜产业技术体系建设(A3007377)。)

【参考文献】

篇(9)

中图分类号:TF7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35-0059-02

1 LF炉精炼原理及其冶金功能

1.1 LF炉精炼原理

LF炉在应用中,具备良好的脱氧及脱硫效果。LF炉采取的是扩散脱氧的方式,直接将脱氧产物送入渣中,在大流量氩气强搅拌冶炼环境与还原渣精炼环境中,可以进一步提高渣钢间氧传输速度,并提高沉淀脱氧去除率。在熔池搅拌、高碱精炼与还原性环境中,钢水具备良好的脱硫能力。LF炉脱氧效果与脱硫效果存在着紧密关系,如LF炉脱氧效果较好,则LF炉中CaO质量分数较高,其FeO质量分数会降低,从而为脱硫提供有利条件。

LF炉脱气去杂效果明显,经过底吹透气砖,将氩气输送到钢水,从而在钢水中出现小气泡,气泡在上浮运动时,钢水中存在的气体会逐渐扩大,并将钢水排出,气泡上浮运动,在提高非金属夹杂物上浮运动的速度上作用

明显。

1.2 LF炉精炼冶金功能

LF炉精炼炉在应用时,其主要功能主要包括电弧加热功能、吹氧功能、钢水脱硫及脱氧功能等。如电弧加热功能,LF炉电弧加热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大电流经过三相石电极来实现的,升温速度每分钟可以达到4℃~7℃,埋弧加热主要是通过泡沫渣来实现。LF炉吹氧功能涉及到整个冶金环节,在保证钢材质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工业生产安排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应用LF炉可以保持钢水温度,缓解生产压力,可以节省生产成本,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

2 LF炉精炼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在某炼钢厂应用LF炉之后,成功开发了多种钢,如高碳硬线钢、冷轧板、冷镦钢等产品,提高了企业生产能力,扩大了业务类型。在炼钢厂中某作业区中,应用了三座50t型号的LF转炉,并配有三台连铸机,在进行板坯生产活动时,板坯连铸机平均浇筑时间多在20分钟左右,然而转炉冶炼周期却需要大约30分钟,出现了转炉与连铸机工作不匹配的问题,从而为组织生产带来了较大困难。因LF炉精炼时间无法得到保证,从而对钢材的精炼效果及技术指标等造成较大影响,降低了钢质量品质,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损失。

3 LF炉精炼工艺优化和设备改造的生产实践

3.1 LF炉精炼工艺优化的生产实践

3.1.1 LF炉精炼造渣工艺优化。针对LF炉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对炼钢厂造渣工艺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出符合不同品种钢的渣系,从而改变了传统的石灰加精炼渣的生产模式,为高附加值品种钢的研发奠定基础。在经过LF炉精炼造渣工艺优化之后,其造渣工艺形成前渣与后渣分别精炼的方式,前渣精炼主要在转炉出钢时处理,后渣主要是在LF炉精炼过程中造渣。优化后LF炉精炼造渣工艺生产流程为:在转炉出钢的过程中,添加萤石、石灰及精炼渣等渣料,通过利用钢水搅拌作用与吹氩搅拌作用,能够完成前渣精炼;在钢水到达氩站之后,考虑生产钢种的实际需要,加入石灰、电石等材料,在LF炉通电化渣三分钟后,需要工作人员对炉内状况进行仔细研究,根据实际情况,掺入萤石、石灰、电石等材料,从而对造渣体系调整,精炼出白渣后在还原性环境中结束精炼。在完成精炼造渣之后,采取软吹氩的方式对钢水吹氩,吹氩时间应控制在三分钟以上,促使钢水中非金属杂物上浮并排除,从而达到提高钢水洁净度的目的。通过生产实践发现,在完成LF炉精炼造渣工艺优化后,精炼渣碱度由原本的4.33增加到6.2,渣中氧化铁含量大幅降低,充分证明了精炼效果较好,且改善了钢水洁净度,有助于提高产品质量。

3.1.2 钢包砌筑工艺优化。在LF炉精炼过程中,钢包炉渣线受电弧高温影响,在循环钢水侵蚀的作用下,容易在包底中出现穿漏钢事故。对钢包砌筑工艺进行优化,在进行钢包砌筑时,应用质量较好的Mg-G砖,提高钢包包底及渣线在精炼过程中的可靠性与安全性。在该炼钢厂中自优化钢包砌筑工艺后,大大减少了穿渣线事故,保证了精炼工艺质量。

3.2 LF炉设备改造的生产实践

3.2.1 LF炉导电横臂改造。LF炉在运行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严重影响着LF炉运行的综合效益。导电横臂涡流发热问题是LF炉运行中存在的重要问题。当导电横臂中存在电流时,会形成以导电横臂为中心的三个电磁场,不同电磁场之间的重叠区会产生磁力线切割。B相导电横臂立柱是电磁场重叠区切割点,B相导电立柱在电磁场影响下发热,在高温影响下,对绝缘板造成严重影响,从而引发电流击穿事故,对设备的安全应用造成较大威胁。可进行LF炉导电横臂改造,安装循环冷却水箱于B相砸导电横臂立柱上,从而对绝缘板工作环境进行改善,避免击穿现象的发生。具体改造措施如图1所示:

图1 LF炉导电横臂改造示意图

3.2.2 LF炉电极抱闸改造。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发现,电极抱闸与电极横臂之间在通电过程中,存在着拉弧现象,电机横臂在电弧击穿的影响下出现漏水等问题。这种问题检修时间较长,对精炼炉生产能力造成了很大限制。通过研究发现,造成拉弧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电极抱闸与电极横臂接触不好,为此,选择环氧树脂板安装于电极抱闸之下,消除电极抱闸与电极横臂之间的直接结合处,从而避免了拉弧现象,保证了精炼生产的正常进行。

4 应用效果

通过LF炉精炼工艺优化和设备改造后,获得良好效果,主要表现为铸坯低倍缺陷明显降低,其质量获得显著提高,如表1所示。

通过表1可以看出,LF炉优化改造后,其铸坯缺陷明显降低,质量显著提高。除此之外,铸坯合格率也获得了很大提高,如图2:

图2 LF炉优化改造前后不同钢种铸坯合格率示意图

通过图2可以看出,在LF炉优化改造后,多种铸坯合格率均有所提高,保证了产品质量,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5 结语

随着钢铁工业的不断发展,钢材逐渐向技术含量更高、附加值更高、品质更优越的方向发展,在炼钢生产过程中,LF精炼炉属于重要的生产装置。然而LF炉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严重影响着钢材的生产能力及综合效益。通过研究问题成因,提出LF炉精炼工艺优化和设备改造措施,减少了故障问题,提高了品种钢铸坯质量,提高了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了企业更好的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1] 陈伟,姚德明.LF炉精炼工艺优化和设备改造的生产

篇(10)

 

维修方案是民用航空运营人或用户根据飞机构型、运行环境和维修经验,执行航空器维修大纲、适航和运行规章要求及制造厂建议文件(MPD)而制定的计划维修检查要求。,经济效益。是飞机进行维修工作的依据和标准,是确保飞机持续适航的基本文件。航空公司的维修方案的制定依据要参考多方面的因素(见下图),主要包括MRBR\MPD、CAD\SB\SL等技术文件、民用航空局的有关适航要求以及航空公司的使用经验包括可靠性管理中所提出的建议方案等。

二、航空公司调整和优化维修方案的原因及目地

航空公司在初始使用新机型时是根据预计的使用特点,预计的利用率以维修工程管理能力等进行制定的,因此制定的维修间隔同样比较保守。但随着航空公司维护经验和维修数据的不断提高和积累,维修方案是否科学,不仅关系到飞机的安全与适航,而且直接影响到飞机维修的成本。

三、优化和调整定期工作包带来的经济效益

站在维修方案的角度上来看,影响飞机利用率和维修成本的主要因素是维修项目间隔和工作包的大小和周期。维修周期长需要执行的频率就小;工作包中工作项目多就需要完成的时间要长,人工时也就长。不同的航空公司可根据自身条件和维修能力可以采取不同制定工作包的方法。

目前我国的航空公司的维修方案基本上是遵照飞机制造厂推荐的MPD中的周期来确定维修项目的周期,波音公司的MPD一般一年定期更新三个版本,针对飞机各系统和部件以及飞机区域、结构等维修项目进行,以保证飞机各系统及部件能安全可靠地工作,但国内航空公司自主分析能力还有限,一般不会超出MPD所制定的维修项目的间隔。在737NG的MRB和MPD中,已没有字母检的概念,所有维护项目的检查间隔都直接规定为飞行小时、飞行循环或日历时间。,经济效益。按照检查间隔的不同飞行小时(或飞行循环、日历时间)的要求,在兼顾飞行安全和经济效益的前提下,为方便对方案的控制,除固定的寿命件、CMR、AWL项目外,上航将大部分维护项目(包括系统、区域、结构)的间隔转化到字母检,即定义为P检和C检,其转换后的间隔不超过MRB和MPD规定的间隔。飞行小时、飞行循环、日历时间之间的转化是以上航B737-700/800飞机的平均日利用率和平均航段时间为依据的。

上航737NG机队维修方案P检间隔为400FH。C检间隔,原定义为4000飞行小时或18个月,先到先执行,且需要停场4天。而15P检间隔6000FH,需停场2天。,经济效益。频繁的停场及大量的工卡任务对生产安排造成了的困难同时对经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且随着上航737NG飞机利用率的增加及维修工程管理能力提高,目前的维修方案对上航整个737NG机队已不再适用,怎样合理优化维修方案,减少航空器的集中停场时间,降低维修成本是整个维修工程管理的当务之急。,经济效益。

在总结该机队过去10年的使用和维修经验的基础上,结合Boeing相关维修方案项目的最新对应调整,将737NG机队C检的维修间隔全部按着MPD的检查间隔复原,根据上航目前的平均日利用率和平均航段时间为依据进行转换,重新对维修项目进行组包,将C检的维修间隔重新定义为6000飞行小时或4000FC或24MO。本次并非将原C检工作包内的所有项目均进行延长。而是根据Boeing提供的MPD的建议间隔重组,并经过可靠性的评估延长了部分项目。而对于那些不能延长的维修项目则将其转入与原维修间隔相同的对应字母检或时控项目中。在本次C检维修间隔的延长中,在综合考虑上述因素后,共计延长了210项维修项目,其中:

1C检项目: 190项; 2C检项目: 3项;3C检项目: 2项;

原5C转现4C检项目:1项; 原6C转现5C检项目:1项;

原7C转现5C检项目:5项; 25P转现2C检项目:7项; 36P转现3C检项目:1项;

实施效果和经济效益:

1、 总人工时大量的减少的经济价值:

在未来使用周期16年内,单机节约227.23个MPD维修工时;

以目前上航737NG机队40架飞机计,在上述周期内总机队将节约9089.2个MPD维修工时;若以系数2.5折合实际工时:22723个工时;

以国内现行MRO平均工时费用¥270/实际工时计,737NG总机队将节约实际人工维修费用¥6,135,230;

 

 

 

上一篇: 对外投资协议 下一篇: 建设工程合同管理的概念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