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1 08:33:5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建筑公司发展规划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WL建筑公司在推行全面预算管理过程中,基本建立起全面预算管理的框架,同时全面预算管理也在公司经营管理过程中发挥出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由于公司推行全面预算管理时间较短,观念没有彻底转变等原因,始终没有形成系统性的完整全面预算管理流程体系,全面预算管理流程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影响了公司全面预算管理。
一、WL建筑公司全面预算管理现状
为提高公司经营管理水平,确保公司经营目标的有效达成,WL建筑公司实施的是以目标利润为起点的全面预算管理模式。
WL建筑公司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全面预算编制采取预算目标自上而下下达,预算编制则自下而上体现目标的编制方法。以固定预算和增量预算为主。预算编制根据历史数据为基础,由预算管理委员会组织各经营单位共同参与编制,并最终由财务部门汇总。公司采取预算执行过程经营分析报告形式对预算进行控制,由财务部和人力资源部共同负责对各预算责任单位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评价和奖惩。
二、WL建筑公司全面预算编制流程现存问题
(一)全面预算无战略规划输入
WL建筑公司目前预算编制流程中无正式的公司战略与业务发展规划讨论,公司高层只在预算启动前经过简单讨论拍定次年公司主要经营指标,如收入增长XX%,达到XX亿;人员增长XX%,达到XXXX人;利润达到XX亿,等等。此经营指标是在未考虑清楚公司中长期战略目标且未经过公司各级业务部门广泛、细致、正式的业务讨论基础上抛出的,无业务基础支撑。各级预算责任部门在未充分参与及真正理解经营指标基础上,完全以当期经营状况为出发点,按照领导层对次年增长要求而机械地编制预算。预算责任部门无法清楚识别本领域现有工作差距与不足,中长期及次年发展方向与工作重点、资源配置方向等前提下,难以编制出匹配公司发展方向、有效指导经营运作管理的年度预算,同时也无法支撑公司长远战略发展目标实现,甚至误导公司发展而导致业务管理动作变形。
(二)未确定费用约束条件即开始费用预算编制
随着近年来WL建筑公司业务规模快速扩张,部门数量不断增加,管理层级不断增多,公司人员数量每年以20%速度增长,各项费用支出名目繁多。WL建筑公司费用预算要从最基层单位编制开始并层层向上卷积,最终汇总出公司整体费用预算。目前WL建筑公司在年度预算启动后,直接通知全公司所有部门开始编制费用预算,未根据管理和经营目标需要对费用预算提出具体的编制要求,未确定费用预算约束条件即开始编制费用预算,费用预算编制中缺少一个必要环节。
WL建筑公司各级预算责任部门从自身利益及管理角度出发,普遍按照宽松的状况来编制本部分费用预算,以便给自己费用预算控制预留出足够管理空间。如办公费用预算、差旅费预算、通讯费等科目预算,按照各自理解的同比增幅来做简单的增量预算;营销费、机械设备费、物料消耗、税费等科目预算,按照各自希望投入的额度来编制预算,等等。由于各个部门在无明确的费用预算约束条件下来编制本领域费用预算,注定了自下而上卷积出的公司整体费用预算根本无法获得领导层审批通过,最终还是由管理层采用一刀切方法等比例砍掉各部门多余费用预算,既影响各部门参与费用预算编制的积极性,降低了费用预算编制效率,也无法编制出公司真实费用预算,更不利于公司有限资源的合理配置。
三、WL建筑公司全面预算管理流程优化对策
(一)将战略规划作为公司预算编制流程起点
战略规划指导公司未来发展方向及确定经营目标,是公司年度预算必要输入内容,WL建筑公司在正式编制年度预算之前,需经过各级部门充分沟通论证来确定公司战略规划,并从中导出年度预算的经营管理目标。公司战略规划的讨论制定需要公司各领域业务部门包括财务部门充分参与,考虑到WL建筑公司实际状况,WL建筑公司应在年度预算启动之前,从5月开始到9月结束,将这段时间定为公司战略规划周期。
战略规划周期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5月-7月)主要确定WL建筑公司未来5年战略发展目标,以制定公司中长期发展战略为主,明确公司发展方向,解决“去哪里”的问题,否则公司将失去发展方向指引。第二阶段(8月-9月)主要确定WL建筑公司次年的业务规划,以制定公司短期业务发展规划,明确公司次年主要经营策略和主要经营管理活动为主,解决“如何去”的问题。
(二)确定费用预算约束条件,提高费用预算编制质量和效率
WL建筑公司在各级部门正式编制费用预算之前,应由财务部门牵头,组织公司综合管理、项目管理、营销、HR等部门讨论制定出各部门共性的及特殊的年度费用预算编制约束条件。财务部门以此为基础再结合公司整体费用资源总包及经营利润目标的要求整理输出约束条件初稿,上报公司预算委员会审批。一旦获得公司预算委员会审批通过,则由财务部门以正式预算文件的形式予以公布,公司各级部门需严格遵照执行,同时在收集各部门上报费用预算之后,此约束条件也是评审各部门费用预算合理性的硬性标准之一,凡是不符合费用预算约束条件的且无法说明理由的费用预算,则一律打回要求重新编制,以维护费用预算约束条件的权威性。
四、总结
全面预算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工具之一,是经国内外企业实践证明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通过优化全面预算管理流程,可以统一经营理念,明确奋斗目标,提升企业的管理核心竞争力,也是实现规范化财务管理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到2015年,生态省建设主要目标基本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成效显著,多数设区市达到或接近生态市创建标准,生态文明建设位居全国前列。
《福建省“十二五”服务业发展专项规划》
《福建省“十二五”金融业发展专项规划》
《福建省“十二五”人口和计划生育发展专项规划》
《福建省“十二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专项规划》
《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福建省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
《福建省现代农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福建省建筑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福建生态省建设“十二五”规划》
《福建省新闻出版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福建省“十二五”能源发展专项规划》
《福建省“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专项规划》
社会民生
《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加强区域合作,突出区域统筹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基本形成“一带、两区、四轴、多点”城镇空间结构;坚持政府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构建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体制机制,实现广大群众“住有所居”目标;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更加配套完善,综合承载能力明显增强;建筑业、勘察设计咨询业、房地产业、市政公用事业发展机制更加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日趋成熟;建设领域转方式、调结构取得重大进展,建设科技含量明显提高,建筑节能和城镇减排成效突出,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更加牢固。
《福建省“十二五”人口和计划生育发展专项规划》
“十二五”期间,人口年平均出生率控制在14‰左右,年均自然增长率不超过7.8‰;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达90%以上;2015年婴儿死亡率下降到7‰以下;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18.0/10万以下;2015年全省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5.5岁。
《福建省“十二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专项规划》
“十二五”期间,全省累计新增城镇就业人数3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力争达到200 万人;“十二五”期末,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760万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1278万人,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参保分别达到435万人、500万人、445万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85%。
《福建省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
残疾人生活总体达到小康;建立起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基本框架,保障水平和服务能力明显提高;依法保障残疾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权利;加强残疾人组织和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残疾人事业科技应用和信息化水平;系统开展残疾预防,有效控制残疾的发生和发展;弘扬人道主义精神,为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
服务业
《福建省“十二五”服务业发展专项规划》
“十二五”期间,服务业年均增长速度力争高于全省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0000亿元,占GDP比重超过42%,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服务业从业人员年均递增6%左右,到2015年达到1100万,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达40%以上,。现代服务业增长速度高于服务业平均增长速度,生产业占服务业比重达到60%以上。
《福建省“十二五”金融业发展专项规划》
2015年,金融业力争实现增加值达2000亿元以上,占全省GDP的6%以上。
银行业发展目标:力争新设分行30家,支行及支行以下机构150家,自助银行400家;2015年末,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量达55000亿元,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达36000亿元和30000亿元;行业整体不良贷款率控制在1.2%左右。
证券业发展目标:“十二五”期间,力争福建省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100家,争取发行企业债券、中期票据800亿元以上;力争福建省法人证券公司增加到5家、证券营业部增加到250个;法人期货公司增加到7家、期货营业部增加到100个;新增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3家;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增加到9家。
保险业发展目标:“十二五”期间,全省保险业保费收入预计年均增长16%-18%,至2015年,预计保费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超过800亿元;保险深度达到3.3%,保险密度达到2200元左右。
其 他
《福建省现代农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力争种植业产值年均增长2.0%以上,畜牧业产值年均增长4.0%以上。到2015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800万亩以上,总产达650万吨以上;油料产量达28万吨;肉蛋奶总产达266万吨;水果、茶叶、蔬菜、食用菌等特色产品稳定增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总体合格率96%以上;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累计有效认证数分别达3000个、800个、200个、50个;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1万亿元;农机总动力达1450万千瓦,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程度达40%以上;省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户60万户以上;“一村一品”专业村数量达2000个,占全省比例达13.3%;依法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达20000个;新增户用沼气池20万户,普及率达10.8%;农牧业产值达156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2515元。
《福建省建筑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到2015年,全省建筑行业产值比2010年翻一番,力争7500亿元。建筑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例保持7%以上。建筑业产值利税率达到8%以上。劳动生产率超过25万元/人。培育发展“建筑之乡”,完成产值比重不低于30%。培育2家以上产值超百亿的的龙头建筑企业,10家以上产值超50亿元建筑企业,营业收入超5亿元勘察设计单位2-3家,营业收入超亿元的监理企业3家。扶持2-3家有实力的建筑企业上市。
《福建省新闻出版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到“十二五”末,全行业实现增加值230亿元,年均增长15%;营业收入1110亿元,年均增长15.7%;资产总额1200亿元,年均增长16%,力争比“十一五”末翻一番。
到“十二五”末年出版图书达到5000种、1.20亿册、90万千印张,年均分别增长7.4%、9.3%、9.6%。培育年销售码洋超3亿元的图书出版社2-3家;报纸品种数与“十一五”末基本持平,总印数18亿份、800万千印张,年均分别增长18%、14.8%。培育1-2家大型现代传媒集团,期发行量超过30万份的报纸3-5种;期刊品种数与“十一五”末基本持平,总印数7000万册、26万千印张,年均分别增长20.1%、14%。打造一批在细分市场中领先的重点期刊,期发行量超过30万册的期刊5种;实现印刷工业产值890亿元,印刷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5%。力争培育3-5家年产值超10亿元、80家年产值超1亿元的印刷复制骨干企业;出版物零售10亿册(盘、份)、42亿元(码洋),年均分别增长6.4%、9.1%。培育3家年产值超3亿元的出版物发行骨干企业,3-5家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数字出版产值达100亿元,力争年均增长35 %以上。
《福建省“十二五”能源发展专项规划》
2015年,全省一次能源消费量为1.4亿吨标煤,年均增长7.6%。;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为煤炭52.2%、石油20.6%、水电7.7%、核电9.8%、天然气7.3%、其他能源2.4%;全省用电量2270亿千瓦时,用电最高负荷3840万千瓦,分别年均增长11、5%和11.6%;人均综合用电5780千瓦时,人均生活用电1155千瓦时;全省煤炭产量控制在2300万吨/年左右(就近出省500万吨,省内按1800万吨/年平衡),到2015年省外调入煤炭量8200万吨/年;关闭小火电37万千瓦,2015年福建单位GDP能耗降至0.658吨标煤/万元,降幅约16%;全社会电网线损率小于6.6%。
《福建省“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专项规划》
港口: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力争超过1500万标箱。
铁路:全省铁路通车里程达5000公里,进出省通道增至10个以上,实现各设区市通快铁,铁路覆盖90%以上县市。
公路: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5000公里,出省高速公路通道达17个;全省公路网通车总里程突破10.5万公里。
民航:全省民航旅客吞吐量超过44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超过70万吨。
关键词: 产业背景;高职院校;专业服务产业能力
Key words: industry background;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professional service industry capacity
中图分类号:F284;G64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32-0214-03
0 引言
职业教育本质上是依托产业、依托行业企业的一种教育,在教育过程中需要依托企业和行业的技术、职业标准以及用于教学的实训场地、设备等,需要根据企业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安排教学。同时,职业教育也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行业、企业的一种教育,职业教育所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是为助推产业优化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服务。因此,没有产业背景,没有行业和企业的参与,职业教育就形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笔者所在学院应国家政策和职教形势之所需,在建设新校园之初,就规划设计了面积达200余亩的产业园区,用于引进技术和研发能力较高的地方企业,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校中厂”,共同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专业,实现与专业教学适应的集学生实践、企业生产经营、技术研发于一体的共同体。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充分发挥地方产业背景优势,发挥行业企业在资源、文化等方面的优势,“寄他方之所长,补校方之所短”,提高专业办学能力,实现专业服务产业的最终目标。
1 服务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是高职院校的基本职责
1.1 服务地方经济是国家对高职院校的政策要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政府要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
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1-2015)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要主动适应国家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优化升级的要求,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示范建设为引领,创新体制机制,大力推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增强办学活力,丰富办学特色,全面提升高等职业院校整体办学水平,不断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可见,高职院校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社会满意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是国家对高职院校的基本要求,也是高职院校的基本职责。
1.2 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政策支持 为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及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的精神,教育部、财政部在2011年启动了“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项目,即在全国独立设置公办高等职业学校中,教育部、财政部支持一批紧贴产业发展需求、校企深度融合、社会认可度高、就业好的专业进行重点建设,推动高等职业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整体提升专业发展水平和服务能力,为国家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输送大批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主要社会功能,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高职院校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从而整体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能力提高,就成了目前高职院校所极力追求的办学效果,并且得到了国家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保障和经费支持。笔者所在学院的应用电子和物流管理专业即参与了该项目的申报、建设,并于2013年成功验收,大大提高了专业服务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能力。
2 地方建设行业背景分析
2.1 城镇化建设需要 2012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打造城镇化建设升级版已成为实现中国梦的重要途径。城镇化建设标志着一个城市良好的经济发展前景和日益凸显的主体地位,“全市城镇化率达到50%”是十堰市提出的十二五建设目标。
城镇化建设将为建筑业发展提供三大机遇:首先是为建筑业创造巨大的市场投资空间;其次是促进绿色建筑发展和提升建筑企业的绿色建造能力;三是建筑工业化将迎来新的发展,而且将成为建筑业转变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和发展方向;四是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先进的技术、创新的管理,以及对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应用能力等高端技能复合型人才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
2.2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带来的契机 自2005年国家启动南水北调工程以来,十堰作为中线工程核心水源保护区,涉及近20万人的移民安置工作,项目本身带来了大量的外迁安置、后靠安置等房建项目,以及相关的道路、交通等基础设置建设。同时,作为核心水源保护区,生态保护被写进了城市的建设规划。“服务国家生态战略,坚持保护优先与自然恢复为主,大力推进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完善实施生态补偿机制,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维护生态平衡,保障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生态安全。”这就对水源区周边的建筑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层高不宜过高,而且节能环保应该是未来对水源区周边建筑更高的要求。
2.3 汽车城的优势 十堰是一座新兴的现代化汽车城,是东风汽车集团总部所在地。东风汽车公司跻身于世界三大卡车厂家之列,已与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个厂家都有贸易关系。全市与东风汽车公司配套的地方工业企业200余家,东风公司大量的项目布局在这里,这是其它地方比不了。以汽车为主导的先进制造业优势和以工为主的综合性地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汽车行业作为地方支柱产业,随着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产业结构升级转换等大量的连锁反应会对生产车间、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依托东风公司的国际合作和战略重组,产量的增加,新能源汽车的研发等给地方建筑业发展带来相应的要求,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发展机遇。
2.4 “一城两带”发展战略契机 “一城两带”是“区域性中心城市、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试验区和汉江生态经济带”的简称。打造“城区面积达到100平方公里,城区基础设施人口承载力超过100万人,汽车产能达到百万量级”是十堰市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现代化宜居乐业城市的具体目标。其中“城区面积”和“基础设人口承载力”均与建筑业息息相关。按照规划,到十二五末要实现这一目标,城市规模的扩张,人口承载力的加大都将带来大量的山体开挖、住房建设、路桥修建等建筑工程项目。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本身要求物流枢纽建设、铁路港、公路港、航空港等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生态建设、旅游建设等相关配套建设跟上,自然对地方建筑业发展带来更多的项目和更高的要求。
2.5 地域特点优势 笔者学院所在的十堰市位于鄂西北,地处秦巴山区腹地,武当山北麓、汉江南岸,俗称 “九山半水半分田”,城市被山体纵横分割,是一座山城,也是鄂豫川陕渝毗邻地区的中心城市。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建筑行业的发展优势。
早在十一五期间,湖北省省委就提出了要将十堰建成“鄂渝陕豫毗邻地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十二五开局,市政府就将这一目标提上了历史日程,确定了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从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属性和功能看,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城建标准包括快捷的交通、快速的通讯、良好的环境、方便的服务、合理的布局、有效的带动功能、鲜明的特色、深厚的潜力、应有的规模、强势的开放等。这些指标中交通、环境、布局、规模等均直接关联着建筑行业,换言之,区域性中心城市战略目标的实现直接影响着十堰地区建筑行业的发展,并将给建筑行业发展带来良好的地域优势。
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高度出发,将十堰建成西部大开发战略支点之一的中心城市,可以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打通秦岭、巴山形成的天然屏障,消除省市区划形成的行政分割,将鄂、豫、陕、渝毗邻地区的交通、市场、产业、资源等经济要素重新组合,优化配置,使华中与西南、西北三大经济区域融为一体,形成以十堰为核心的中西部经济技术区,进而加速东西经济互动,促进国内经济大循环,实现战略支点的集散效应,以加速我国西部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这同样给地方建筑业的发展带了新的机遇。
同时,山城的特点造就了城市建设的特殊性,无论是城市本身的交通、环境、布局、规模建设,还是打通秦岭、巴山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无论是建房,还是修路,都需要在开山平地的基础上完成,大量的山地土石方工程、基础设施建设等都给地方高职院校建筑类专业群发展带来了良好的行业背景优势。
3 建筑工程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分析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学院建筑工程类专业群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和建筑行业背景情况,主动调整专业结构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调整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在面向秦巴地区,培养建设行业专业技术管理人员的层面。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其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如下。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主要面向湖北省、秦巴地区,服务建筑施工行业(企业),培养掌握建筑施工技术与组织管理专业理论知识,熟练掌握建筑工程施工组织管理和质量验收专业技能,具备按程序规范施工、注重安全、诚实守信的职业素质,取得建设行业专业技术管理人员(施工员)职业资格证书,能依据建筑工程设计文件和相关法规标准,运用建筑施工技术与组织管理方法完成建筑工程施工组织管理工作任务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专业面向湖北省是高职为地方经济发展需要服务的功能,而面向秦巴地区就是满足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的需要。从人才培养规格上看,“能依据建筑工程设计文件和相关法规标准,运用建筑施工技术与组织管理方法完成建筑工程施工组织管理工作任务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既符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定位要求,也符合行业背景对于高端技能复合型人才的要求。
从课程设置来看,以工程造价专业为例,“山城”的特殊地域条件,决定了任何一项建设工程都离不开山体开挖等基础工程,“大型土石方测算”就成为必不可少的专业核心课程;另外,不管是城镇化建设,还是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都对人才的复合型要求较高,要求从业人员对工程从前期招投标到土建、安装、装饰工程预算,到竣工决算每一环节都要熟悉和了解,因此这一系列课程同样是工程造价专业的主干课程;服务园林城市建设需要,专业也开设了《市政园林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等。通过这些带有地方特色的针对性课程的系统学习和实践,毕业生入职后能够零距离上岗,成为一个较为合格的职业人,能够承担较为复杂的综合性工作任务。具体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图如图1所示。
为更好发挥地方行业企业背景优势,笔者所在建筑工程系还适时引入地方5“A”级造价企业、建筑设计院、建筑工程检测公司等优质企业,通过引企入系,系企双方实现了人力、设备等资源共享,共同建设了生产性实训基地,共同承担人才培养工作,对学院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同时,学院专业化师资队伍通过技术服务、社会培训等方式为企业生产经营带去了更多的便利,高质量的毕业生服务入系企业也为地方建筑类产业发展贡献了力量。除此之外,建筑工程类专业群每年都开展专业调研工作,根据调研情况,准确把握产业发展动态,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课程设置等,近年来,为十堰市建筑类企业培养了大批人才。
总之,从地方行业企业背景入手,分析其特点和优势,以此准确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科学设置课程,序化课程内容,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技能人才是地方高职对接产业、服务行业的基本职能和方式。同时,专业结构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规格改变也直接影响着区域经济发展,影响产业结构升级。因此,主动调整专业结构,使之与区域产业结构相对接,充分利用区域产业背景优势,合理定位专业人才目标,使之与区域行业企业发展相适应,对于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调研的基本情况
1.1调研目的
根据《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课题安排,课题组从2010年9月至2011年10月开始对造价行业的岗位需求进行调研。调研的目的是:(1)调研辽宁省工程造价行业现状及发展规划。(2)造价行业人才就业情况及招聘企业形势分析。(3)不同企业造价人员的职责描述和岗位要求。(4)高职高专层次的学生人才培养规格。
1.2 调研安排
调研以实地考察、问卷调查、信函、邮件相结合,分别调研了辽宁轩宇招投标公司、艾立特建设工程造价咨询公司和辽宁志诚工程造价咨询有限公司等十余家造价咨询以及建筑施工企业,发出问卷调查表数 30 份,收回调查表20份。
2 辽宁省工程造价行业现状及发展规划
2.1 工程造价行业现状
自2000年以来,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工程建设发展的需要,我国建立和完善了工程造价咨询企业和注册造价工程师的行政许可制度。工程造价咨询业的形成和发展为建设工程造价的合理确定与有效控制提供了职业化和专业化的服务模式,为提高工程建设发展的质量和管理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调查统计辽宁省工程造价咨询企业2010年企业数量为258家,其中甲级资质52家,占20.2%;2011年企业数量增加到262家,其中甲级企业58家,占企业总数的22.1%。2010年工程造价咨询工程总值2783亿元,营业收入达到了5.71亿元;2011年工程造价咨询工程总值将达到3500亿元,营业收入接近7亿元。
2.2 辽宁省省工程造价行业发展规划
几年来,辽宁省工程造价咨询业高速发展,咨询市场秩序日趋完善。正如辽宁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范越林在全省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大做强工程造价咨询企业。一是要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建设工程造价管理机构必须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推动工程造价咨询企业做大做强。二是要大力扶持工程造价咨询企业的发展。两年多来,全省做大做强建筑业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去年全省建筑业总产值再增千亿,达到617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31.6%。以做强企业为重点,提升我省企业等级,提高核心竞争力,推动工程造价咨询企业有质的提升。三是要规范市场,营造环境,向做大做强目标迈进。规范市场秩序,就是要创新管理模式,对资质资格实施动态管理和信用评价,实现建筑市场监管信息化;推进诚信体系建设,严格诚信行为考核和管理。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就是要建立工程项目信息平台,为企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3 造价行业人才就业情况及招聘企业形势分析
3.1 造价行业及各类建筑企业对造价人才的需求情况
从统计的资料来看,近年来各地房地产市场对于工程造价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增长。从辽宁轩宇招投标有限公司了解到,目前辽宁市场一名成手造价人才月薪5000元左右;艾立特建设工程造价咨询公司、辽宁轩宇招投标公司等多家单位在招聘时特别强调,具有造价工程师注册资格证书和审价资格证书者优先录用。按有关规定,一、二、三级工程造价审价事务中介机构必须配备一至四名具注册资格证书的工程造价师。而目前辽宁全省具有造价师注册资格证书者不足5000名,造价工程师已成为紧缺的专业人才。在所有房地产、建筑行业人才需求中,注册造价工程师是最抢手的“香饽饽”。
3.2 造价行业招聘企业形势分析
从 2010年开1月份开始,造价行业招聘企业数在2010 年10月份,已经有2300 家以上, 7月开始,招聘企业数进一步扩大增长,市场对行业人才需求明显回升。
2011年1月份相对2010年1月份人才需求稳中有升。从造价企业招聘职位的需求来分析,需求最多的是造价工程师,其次是造价员、项目经理、造价技术负责人等职位。
3.3 造价行业人才薪酬情况调研分析
4 不同企业造价人员的职责描述和岗位要求。
4.1施工单位造价人员职责描述和岗位要求
(1)招投标阶段:造价员主要任务是合理确定投标报价。合理确定是指报价既要有利可盈,又要有竟争力。投标报价是能否中标承揽工程的关键因素,因此合理确定项目的综合单价及总价事关重大。
(2) 工程施工阶段:造价员要关注设计变更。设计变更的内容往往会超出原施工合同约定的内容,导致工程量及工程项目的增减,工程量与项目的变化必须影响工程造价。
造价员还要按照合同约定对一些项目的综合单价作出调整或者编制新的综合单价并取得监理工程师的认可,为顺利进行工程结算作准备。
造价员应密切关注施工过程,结合工程预算软件,提取相关的量与价信息,与材料部门配合,进行成本分析,通过预算量与消耗量对比分析,找到成本节约与超支的原因,为项目经理出谋划策,以取得最大的经济利益。
造价员必须根据施工合同的类型,选择正确的工程价款结算方法,运用工程造价理论,结合造价软件,在规定的时间内编制竣工结算。
4.2 造价咨询单位造价人员
(1)招投标阶段:造价员结合造价咨询合同,编制工程量清单,确定招标控制价。工程量清单中如果项目特征描述不合理,工程量计算不准确,项目列项有遗漏,会给施工单位运用不平衡报价带来便利,出现价款索赔,导致工程造价超支,给业主带来损失。因此,工程量清单的编制及造价确定是对造价员掌握施工构造及工艺、手工计量方法、工程量清单原理、预算软件操作熟练程度、工作责任感与细心的综合检验。
(2) 在施工阶段:造价员要结合现场,作好施工阶段全过程造价控制。对新增项目进行量的确定,对施工单位报审的需要进行调整的综合单价进行审核。对涉及施工合同有争议的地方为业主提供合理意见。站在公平、公正的立场,及时、准确的进行结算审核,替业主把好造价关。
5 高职高专层次的学生人才培养规格
5.1思想道德素质
(1)热爱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改革开放的政策,事业心强,有奉献精神;
(2)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遵纪守法,为人诚实、正直、谦虚、谨慎,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公共道德。
5.2 文化素质
(1) 具有丰富的综合文化底蕴和科学精神,能够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2)建筑设计的基本概念。建筑设计的基本概念可以概括为两点。第一,建筑设计是基于居民对建筑的主观要求,采用科学的规划设计原理,对建筑的内部及外部进行设计和改造。第二,建筑设计是根据城市规划的基本纲要,为城市的功能提供载体,利用城市资源对建筑进行可持续建造。建筑规划更多的是考虑“点”的问题。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概念并没有统一的规定,但是所表达的思想都是相对一致的,都把落脚点放在科学规划上。
(3)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①城市规划是建筑设计的前提。建筑设计要遵循城市的规划设计,要以城市规划纲要作为建筑设计的首要前提。在城市建设中,建筑的建造着若不依据城市规划纲要进行设计,那么整个城市的管理就是无序的,城市的发展更是无从谈起。②城市规划以建筑设计为基础。城市拥有着丰富多彩的建筑形式,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建筑设计的多样化。建筑设计本身能够为城市的发展做出属于自己的贡献。优秀的建筑设计能够有效提升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增加城市的经济效益。③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是不可分离的。在城市的发展中,建筑设计可以说是城市规划的基本体现。一座城市拥有着多样的建筑形态有利于增加城市的知名度,反过来也同样如此。从另一方面讲,两者结合即是一种互补。
2建筑设计在城市规划中的相互作用
(1)有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发展涵盖多个方面,包括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的结合能够有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城市规划提供城市建设的长远目标,建筑设计则是对规划做出具体实践,两者互为表里,共同为城市建设做出有效部署。
(2)对城市建设进行综合控制。城市规划对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进行详细规划是不切实际的,所以,就要运用建筑设计来进行填充。城市规划对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够进行及时的调控,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建筑设计的进行,但是,从长远来看,城市空间布局的调整能够有效提升建筑的综合利用水平,对建设本身也是有很大益处的。
(3)增进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协调度。城市规划需要多个部门协调运行、共同参与,而建筑本身也是同样如此。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的相似度,使其在实际运作中减少了很多摩擦。对于经济水平相对较弱的城市,可以在短时间内建造优秀建筑,从而提升城市的知名度,为城市的发展助力。
3正确处理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1)理性对待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是对城市空间进行合理、科学的布局,将硬件与软件进行有机结合,从而促进城市的健康发展,是对社会发展的实践。城市规划的设计的涵盖范围特别广泛,需要时间与空间的融合,所以,城市规划从初期设计到最后维护都要及时的进行跟进。城市规划不仅仅是对城市功能进行界定、对城市道路进行划分,也要注重单个建筑形态对城市整体规划的影响。使城市各个方面结合成有机整体,这就需要城市的管理者拥有极高的管理水平,同时也考验着城市规划设计者的专业素质。从另一方面讲,建筑设计质量的高低对城市规划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城市规划同建筑设计一样,遵循科学、认真的原则,对建设的进度及时的跟进,才能更好的完成目标。
(2)建筑设计要在根本上以城市规划为基准。建筑师在对建筑进行初始设计时,要考虑各种问题,综合来讲,就是将大环境与小环境进行有机结合。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发展所面临的各种弊端也渐渐显现出来。同样,建筑设计也出现各种问题,盲目追求建筑的“高大上”,忽视建筑本身的实际功能,使城市资源遭到很大的浪费。建筑师在表达自己情感方面进行的创造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一味追求建筑本身带给人的视觉冲击,对其他之外的因素不加以考虑,那么就会使得建筑本身与整体环境不相协调,违背了城市规划本身的要点。建筑师在设计时考虑的大环境其创作的基础,任何设计都要服从城市规划,符合城市的功能需求。
(3)加强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实施的管理。任何城市建设不可能出现准确无误的执行,都会有一定程度上的偏差,所以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要加强对执行的控制。对建筑设计的执行阶段要加强行政上的监督,建立行政问责机制。优秀的建筑设计作品若在执行过程中出现故意的偏差,不仅仅是对建筑师劳动成果的不尊重,更是对城市发展带来诸多不利影响,同时也是对城市规划纲要的违背。
(4)建立完整的建筑设计评估系统。重要的建筑在初始设计阶段综合考评中,就应引入城市的考评系统。政府组织相关专家对建筑师的设计进行评估,可以为城市规划的设计提供参考。同样,建筑师的设计作品是否符合本城市的规划纲要,是评估的核心内容。评估系统在选出合适的作品后,仍要仔细斟酌,所选作品是否符合周围建筑群得整体环境,是否符合区域内的城市功能。建筑设计要遵循城市发展规划,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改变。
济南金融商务中心区的形成
近年来市中区根据《济南市“十一五”金融业发展规划纲要》着力提升泺源大街、经七路、经四路等传统金融商贸区的功能,立足产业和区位优势,提出了建设金融商务中心区的规划设想,并列入《济南市2008―2010年服务业发展规划》。经过几年的建设发展济南济南金融商务中心区整体规划达到450万平方米,总投资超过300亿元人民币,这个宏大的规划和巨额投资彻底改变了济南传统老城区的形象,一个国际化的济南在这个规划框架下呼之欲出。
1.区位发展优势逐步明显。
市中区作为济南市的政治、经济中心区,具有较为完备的交通、信息、通讯、教育和医疗等基础设施,汇集了大量的资金、人才和信息等资源,商业氛围浓厚,金融业发展具有良好的条件和独特的优势。近年来,市中区委、区政府围绕建设“金融商务市中、洁净宜居市中、文明和谐市中”的目标,充分发挥历史和区位优势,不断优化发展环境,突出发展以金融业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着力打造立足济南都市圈,服务山东,辐射环渤海南翼的区域金融中心。目前,规划布局逐步完善,明确了金融商务中心区、文体博览区、商贸商务区、齐鲁休闲文化区、工业现代物流区、腊山科技文化城、都市休闲区等七大片区的产业定位和功能布局,其中,先期启动的济南金融商务中心区作为十个重点建设的服务业聚集区之一纳入了全市服务业发展规划;服务经济优势突出,以金融业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迅猛,服务业完成增加值占全区经济总量80%左右;经济活力不断增强,辖区国内外企业驻鲁总部、驻济办事处近500家,税收超亿元楼宇9座;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全区市级以上技术中心和工程中心31家、高新技术企业53家,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42亿元,同比增长19.2%。
2.济南金融商务中心区规划策划基本完成。
市中区结合区情实际,联合济南市规划局,委托专业机构,对金融商务中心区进行了高起点的规划策划,确定了“两纵三横”(纬二路、顺河街、经四路、经七路、经十路)的规划布局,明确了三个定位,即:在区域定位上,努力形成立足济南、服务山东乃至环渤海南翼的金融省级总部、监管中心;在功能定位上,全力打造以金融监督、管理功能为核心,兼有公共服务、商务公寓等相关配套功能的金融商务集聚核;在形象定位上,着力建设环渤海南翼及黄河中下游地区的金融生态示范区。在此基础上,本着突出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的原则,委托北京清华规划设计院,对金融商务中心区核心区进行了详细的城市设计,初步确定了“三轴六区”的整体功能布局,即:打造经七路―泺源大街金融商务发展轴、纬二路商业文化发展轴和经四路传统商业文化延续轴,建设金融商务办公集聚区、企业总部办公区、SOHO办公区、商业文化功能区、居住社区和综合服务区,加快构建生态型、复合型、创新型的城市商务价值新中心。金融商务中心区的规划定位,得到了省、市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已被列为全市重点扶持发展的10大服务业产业集聚区之首。
3.金融机构加快集聚。
自提出建设济南金融商务中心区以来,金融机构集聚加速,先后引进了汇丰银行济南分行、北京银行济南分行、天津银行济南分行等7家银行区域总部,中德安联人寿保险山东分公司等14家保险公司省级总部,7家期货、典当等其他金融机构。目前,辖区内共有各类金融机构及营业网点185家,其中,齐鲁银行、齐鲁证券和鲁证期货3家金融机构全国总部;中国工商银行山东省分行、中国农业银行山东省分行、交通银行山东省分行等16家银行机构区域总部,占全市总量的57.1%;中德安联保险、中国人寿财产保险等27家保险公司区域总部,占全市总量的47.4%。
4.载体建设全面提速。
抓住全市棚户区改造的重大机遇,先后启动了馆驿街以南、魏家庄、普利门等老城改造项目,全面推进规划用地169.4公顷、规划建筑面积468万平方米的金融商务中心区核心区的开发建设。目前,规划建筑面积100万平方米的万达广场正在抓紧建设(其中万达广场大商业部分已于11月19日正式开业)建成后将成为集商业商务、居住办公、餐饮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金融商务中心区标志性区域;规划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的绿地普利中心项目,已于年初奠基开工建设大观园东片区华润万象城项目总规划建筑面积369亩,建成后将成为山东省新地标。
中山公园东等片区的拆迁改造也正在加快推进。这些项目建成后,新增商业商务设施180余万平方米,涵盖金融服务、总部办公、商务商业、酒店公寓、休闲娱乐五大功能,将在千米范围内形成高端建筑和现代服务业密集的财富大道。
5.支撑作用得到加强。
近年来,市中区金融业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2009年,金融业实现增加值82.4亿元,同比增长5.9%,占全市的40.4%;各项存款余额3438.41亿元,同比增加1526.41亿元,占全市的53.5%;各项贷款余额2859.94亿元,同比增加641.14亿元,占全市的46.1%;实现税收18.77亿元,占全市的39.1%;实现区级税收5.15亿元,占地方财政收入的28.2%。今年前三季度,金融业实现增加值73.3亿元,实现区域税收19.1亿元,金融业已经成为市中区第一纳税产业。
济南金融商务中心区发展形势分析
1.区域竞争日趋激烈。
从远期发展来看,按照济南市金融业发展“三点一线”的布局规划,全市将形成以金融商务中心区为基础,以东部金融商贸区、西客站金融后台服务区为核心的功能互补的金融功能区。三个功能区既分工协作,又相互竞争。特别是今后三年,全市超过3000亿元的投资将重点用于西部新城、东部新区、小清河两岸的北部新城区三大新区建设,位于老城区的金融商务中心区,面临的竞争压力将越来越大,在竞争中发展将是今后一个时期的基本趋势。
2.载体资源仍显不足。
从存量资源来看,辖区内位置优越、配套完善的写字楼,已基本出租完毕,如明珠国际商务港入驻率91.5%,汇宝大厦入驻率92%,证券大厦已全部签约;其他部分中高档商务楼,虽有部分闲置办公载体,但配套不够完善,难以满足金融企业入驻需要。从业态置换来看,沿主要交通干线的优质载体资源,大多采取竞租的方式确定承租人,金融企业租赁价格不具竞争优势,政府介入载体招商的措施也比较少,前期运作较好的仅有日照银行济南分行入驻原市劳动就业办办公楼等几个项目。从在建载体来看,商务楼宇的建设一般需要较长的周期,市中区目前在建或拟建的商务楼宇短期内难以形成有效供给。
3.金融体系尚不完善。
辖区现有的各类金融机构中,银行和保险业分别为101101家,47家,占总量的80%,金融体系结构类型偏重于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其他金融机构发展比较缓慢,整体服务功能有待加强。同时,市中区外资金融机构较少,目前仅有汇丰银行济南分行1家,而青岛市南区、重庆渝中区等提出建立金融中心目标的城区,都有较多的外资金融机构,
4、配套产业发展滞后。
金融功能区除了金融企业外,还必须有相关的共生产业和伴生产业的集聚,需要有专业中介服务机构等给予支持。但是,目前金融商务中心区内尚无一流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管理咨询公司、资信评估公司等中介服务机构以及专用软件开发、数据处理等后台服务机构,与金融中心区内消费群体相匹配的购物、餐饮、休闲等产业的发展相对不足,针对性不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金融商务中心区的聚集和辐射功能。
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的主要措施
1.科学定位布局,
发挥集聚效应。根据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和产业布局,立足区情实际,市中区确定了“两纵三横”的金融商务中心区建设布局,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认可,《济南市2008年―2010年服务业发展实施纲要》明确提出将其作为济南金融业发展重点。即以魏家庄、普利门、中光明街等片区改造升级为契机,以现有金融、商务、商贸产业为基础,整合纬二路、顺河街、经四路、经七路、经十路两侧及周边金融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积极引进内外资银行和保险、证券、基金公司及其区域性总部,完善交通通讯、商务商业、休闲娱乐等配套服务设施,形成面向省会经济圈、金融总部聚集、辐射带动力强、文化特色明显、城市景观显著的区域性现代化金融商务核心标志区。
2.抓好载体建设,搭建优质平台。
实施“三个一批”战略,加强定向商谈,搞好供需对接,努力为金融机构提供设施优良、功能齐全、配套完善的优质载体和发展平台。整合盘活一批。着眼盘活存量资源、提高单位面积产出率,对辖区齐鲁银行大厦、山东商会大厦等73座、182万平方米的商务楼宇进行了全面调查摸底。按照区域产业发展规划和定位布局,通过楼宇整合、业态置换、改造配套和周边环境综合整治等方式,引进金融机构落户。积极建设一批。不断完善项目推进机制,搞好协调,跟踪服务,加快商务楼宇建设进度。立足长远发展,在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过程中,规划策划了华润万象城等一批高端商务楼宇,不断拓展金融业聚集发展空间。
3.健全推进体系,优化发展环境。
济南金融商务中心区已被列入全省100个重点服务业园区先后出台了《山东省‘十一五’金融业发展规划纲要》、《关于做强做大山东省金融业的意见》、《济南市“十一五”金融业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文件,明确提出了促进济南商务中心区建设、金融业发展的相关优惠政策。为加快金融业发展,市中区专门成立金融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金融办公室,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金融业服务体系。一是搞好沟通咨询。通过定期走访、建立金融高层联谊会、举办金融论坛等形式,切实加强与“一行三局”(人民银行济南分行营业管理部、省银监局、保监局、证监局)和辖区金融企业的联系。二是强化政策支持。制定了促进金融业、总部经济等发展的意见,在办公用房、人才引进、子女入学、居住生活等方面给予最大优惠,形成政策“洼地效应”,吸引更多金融机构落户。三是提供优质服务。建立由区政府金融办、投资服务中心、财政局、公安市中分局、市中消防大队、工商市中分局组成的“六位一体”的金融服务体系,根据不同金融机构的行业特点,设计“服务套餐”,提供便捷高效的“一站式”服务。
4.加强三方合作,强化金融服务。
不断加强政府、金融机构、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对接、资金供求等多方面合作,积极搭建三大平台,增强金融服务功能,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一是搭建融资平台。充分发挥金融集聚优势,积极主办各类银企合作论坛,实现银企对接的经常化、制度化。二是搭建信用平台。围绕建设“金融市中、信用市中”,切实加大信用观念和征信知识宣传,扩大信用市场主体,优化金融业发展生态环境。三是搭建消费服务平台。大力开展各项便民金融服务。以推进济南金融商务中心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适应全运会消费用卡需求为目标,联合银联公司在全区范围开展了“消费在市中、刷卡无障碍”活动,大力推广POS机使用,促进了银行卡受理市场健康快速发展。
对济南金融商务中心区建设的几点建议
1.强化领导,形成工作合力。
济南金融商务中心区的规划建设,需要调动、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希望市里参照西客站工程和奥体中心工程的建设运作模式,成立由市领导为组长,市相关部门和市中区有关负责同志为成员的济南金融商务中心区建设领导小组,具体负责组织协调工作;研究制定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以此吸引金融机构聚集。
2.深化布局规划,完善基础配套。
一是加强区域内公共交通、水电气暖和信息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一流的硬件环境;二是要加强老商埠区的规划建设,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商业、休闲、餐饮等配套服务产业,突出历史人文特色,彰显商埠文化底蕴,全力打造历史与现代、人文与自然完美结合,具有济南特色的金融商务中心区。
3.采取综合措施,扩大优质载体资源。
要科学制定现有存量资源的整合、改造和提升方案,加大政策引导、支持力度,鼓励楼宇产权单位通过置换改造,不断提高楼宇的档次。严把项目规划关,尽可能多地规划建设配套功能齐全、建筑风格鲜明的商务楼宇,并在建设规模、产业定位等方面严格监督,确保落实。同时,加快推进中山公园东、大观园东等项目的拆迁,积极做好上新街等片区的规划策划,确保尽快启动。
4.突出招商选资,健全金融体系。
加强与金融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的沟通联系,及时掌握金融机构来济投资信息,采取政府招商、中介招商等多种形式,吸引知名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业金融机构来市中区投资兴业。除了引进金融机构总部外,注重加强对银行类金融分支机构以及财务公司、典当行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和服务机构的引进,促进金融业多元化集聚发展。
5.优化金融环境,提高服务水平。
以推动信用产品的广泛使用为重点,加快完善社会诚信体系,积极建设信用社区,进一步优化区域金融生态环境。鼓励银证、银保和证保合作,扶持有条件的金融机构和非金融企业跨业经营,促进金融控股公司发展,推动金融合作。同时,鼓励金融机构参与运作民营企业上市,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参考文献:
[1]《山东济南市金融业发展规划》,中国金融网,2009.
[2]《城市论坛》,2009.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4-0104-01
二十一世纪,信息化建设对于传统建筑产业的能力提升,已经显示出明显和日益重要的作用。我国已经把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作为覆盖社会发展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举措。制定出了在完成工业化的过程中注重运用信息技术,提高传统产业能力,以信息化带动传统产业现代化,促进整个社会现代化。原建设部2004---2010年全国建筑业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坚持“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效益驱动、重点突破”的方针,立足国情,重点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协同建造应用系统,和建筑企业信息化的关键技术,推动标准化建设,全面提高信息化总体水平,实现建筑业跨越式发展。
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的总体目标:
1.运用信息技术提升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管理、决策和服务水平。
2.促进建筑业软件产业化,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与核心竞争力。
3. 加快与国际先进技术接轨,培育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现代化建筑企业,实现建筑业跨越式发展。
企业,是产业发展兴旺的具体承担者。因此,在整个产业转型升级的趋势中,大多数中小建筑企业,怎样结合企业具体情况,从简单到复杂,以信息化的系统技术,嫁接传统产业,最终实现企业高效率的增值目标,这是本文所讨论的问题。
目前,我国大多数中小建筑企业民营化程度比较高,其经营模式,还是以项目实际投资者承包经营为主,项目管理的主导作用在投资承包者,职业经理人的作用受到局限。这样的经营模式,注重资本的短期效益而忽略产业技术的长期积累;注重资本利益,容易忽略社会责任。这是近年来建筑工程频发质量、安全施工事故的重要制度原因。在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产值规模与可持续绿色环保发展的对比中,凸显建筑产业,在技术和模式方面滞后与时代的要求。
我国生产力发展极不均衡,不仅省域差别明显,就是一省之内也极不均衡。强调企业遵守统一的经营模式,并非建筑产业转型升级的出路。
大多数中小建筑企业,可在行业协会的指导下,本着系统培训、规范指导、整顿提高、规划发展的原则,阶段性发展。利用信息技术,在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方面做文章。并可采取由简单到复杂、由公共网络工具和小软件的运用,再到系统集成等循序渐进的路径,逐步实现建筑企业在管理、施工方面的信息化,做到小而精、中而实,规范有序,控制有力,运用信息远程控制技术,提高项目管理的质量、安全水平。
一、 利用信息化技术,搭建远程网络集成系统,提高集团公司对异地施工项目的控制能力。
结合各中小建筑企业的实际,搭建集团公司---区域分公司---项目部----建造师管理个人页面等相关管理内容的网络操作系统,拉近项目部施工现场与集团公司管理层的距离。从工作安排到中期检查,从开工准备到竣工验收的各个环节,从项目管理评估到对建造师个人的考核评定、业务培训等,通过网络远程作业,实现面对面管理,点到点控制。
通过集团公司强大的技术后台服务,支持各区域公司并透过项目部管理页面终端,和建造师个人管理页面,直接为项目实施提供服务,达到覆盖全面、管理到位、控制有力的目地。
二、 利用信息化网络技术,搭建区域战略合作伙伴集成链接,从材料、劳务、机械的区域团购业务中,发掘增值潜力,同时,及时反馈区域行业政策动态,直接为区域公司服务。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1-039-02
经济适用房是指按照国家统一发展规划,由各地方城市政府组织房地产开发企业或者集资建房单住建造。以微利价向城镇中低收入家庭出售的住房。经济适用房是我国在房改过程中为适应新的经济形势,依据中低收入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组织建设的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商品房。
1997年、1998年是房改的关键时期,也是房地产行业的起步时期,当时的商品房价格与工薪阶层为主的中低收入者的经济承受能力差距甚大。国家为了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和启动市场消费。1998年推出了经济适用房政策,目标是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不可否认的是,作为一个新生事物,经济适用房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政府也在不断调整政策,以适应新的变化。
一、突出政府职能,提高决策效率
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人口激增,旧城区改造,人们内在改善居住条件的需要。对住房的刚性需求增加。城镇除了营建大量商品住宅以外,面向城市中低收入阶层,营建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经济适用房,对城市的发展和稳定具有决定性意义。因此政府应该强化管理职能,加强管理水平,提高决策效率,共同制定经济适用房长远发展规划,保障经济适用房走八良性发展的轨道。
政府成立专门委员会,由土地、规划、统计、民政等部门组成,代表政府统筹和协调经济适用房相关的所有问题,提高决策效率。专门委员会依据城市总体发展目标及城市总体规划目标,制定长期的经济适用房建设和发展规划。同时,专门委员会制定经济适用房政策,监督经济适用房项目前期规划、建筑施工、销售环节度后期维护的规章制度,及经济适用房运营体制的监督和管理。
二、建立长远规划目标,落实短期工作计划
1.建立长远规划目标。目前的经济适用房建设规划。以短期规划为主,为完成经济适用房建设任务而规划,规划没有体系。分布较为灵散,缺乏统筹安排,规划水平低。开发量较小,开发比例低,不能满足中低收入人群对经济适用房的需求。地方政府依据各地的发展规划及各地实际情况。统一制定十年期的经济适用房的长远发展规划,经济适用房建设在每年的商品房建设中占有固定的比例。
2.提高整体规划水平。专门委员会组织规划设计招投标,时项目从总体规划到单体规划进行全程管控。设计方案通过网络或者报纸公布,征求意见。积极引导规划设计单位及大专院校提供公益性的规划设计服务。
3.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现有的经济适用房项目是以多层、板楼等舒适型商品住宅为主的楼房,并不符合经济适用房发展,主要体现在土地资源利用率较低。经济适用房项目要节约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客积率,建筑形式以高层住宅为主。以经济性较强的塔楼为主。降低居住舒适度,提高价格的经济性。提高密度。单位面积可以容纳更多的居民。解决更多中低收入群体的居住问题。使政府各项基础设施投资变得更有效率,可以服务更多的人。对于塔楼中朝向不好的房屋可以考虑将其做廉租房使用。
4.科学设计户型。现有经济适用房项目户型设计不合理,部分经济适用房项目出现大户型。不符合经济适用房特性,不是因总价高而滞销,就是由富人投机取得。户型设计面积区间以60~90平方米的一居室和两居室为主,以满足一家三口的家庭需要为主,这种房屋可能由于舒适性相对差些。高收入人群不愿意购买。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经济适用房项目多处于城市边缘地带,基础设施落后。配套不完善,出行不方便,甚至许多购买了经济适用房的家庭并不居住。经济适用房所在区域的生活不便。使得部分中低收入人群。宁可挤在市中心的小房里,也不愿意在此居住。
1.完善交通配套。政府在经济适用房规划方案中明确各项基础设施配套方案。经济适用房项目规划在重点交通设施附近,如在地铁、轻轨、环城路、快速路等周边。政府组织设立专门公共交通线路,使各经济适用房项目可以快速便捷到达城市各主要功能区,同时政府给予相关补助。保证经济适用房项目居民出行便捷。出行成本低廉。政府在进行大型交通设施规划中,应考虑到经济适用房发展规划的需要,在经济适用房发展区域提前做好重点交通设施规划。以满足经济适用房开发建设的需要。
2.优化教育配套。在经济适用房发展规划方案中,重点规划经济适用房的教育配套设施,在经济适用房项目中配套增设重点中学和重点小学的分校,鼓励年轻有能力的教师,到经济适用房项目区域的学校里任教。同时政府要进一步加强教育投入,以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
3.提高医疗水平。在新开发经济适用房区域设立重点医院的分院,同时完善社区医疗配套设施,通过建立完善的医疗服务体系,解决经济适用房项目区域的居民的医疗保健问题。
4.丰富商业配套。在经济适用房区域营建配套的商业设施,既满足居民的生活,又能就近解决部分低收入人群就业。政府扶持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与经济适用房区域配套规划,可在解决就业的同时,也减少了早晚上班期间钟摆式出行,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交通压力。
四、提高经济适用房建设质量
1.积极引导品牌开发商参与经济适用房建设。目前,政府缺少对开发商的引导,有实力有能力的企业不愿意参与经济适用房建设,现有建设单位管理水平差。施工质量难以保证。品牌开发商有丰富的开发经验,管理水平较高,建筑品质有保障。但是,这些公司很少涉及经济适用房建设,往往把I作重点放在高端商品住宅的开发上,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而忘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因此政府应制定鼓励品牌房地产公司开发经济适用房的具体政策。方法一:政府组织开发商评估体系,开发商辅助政府进行经济适用房建设。对开发商在商品房建设项目给予税收的优惠政策或者其他相关费用的减免。方法二:优质商品房项目与经济适用房项目捆绑挂牌,吸引品牌开发商参与经济适用房建设和管理。
2.提高经济适用房建设水平。现在经济适用房的建设,过于重视产品的经济性。建筑质量不高,个刚建设单位存在偷工减料的情况,入住后存在较多质量问题。同时经济适用房建设材料不符合建设节能的标准,可能造成经济适用房项目日后的使用成本过高。因此政府应通过专门委员会提高对经济适用房建筑质量的监督,在规划设计环节中重视各项目的建筑节能指标。尤其北方城市冬季较长,能源紧张,所以在规划中缩小窗的面积,提高节能指标,利用保温材料,积极推行太阳能等高新节能技术,建设节能型居住项目。建筑节能方面的措施以立法形式实施,在实际操作环节中严格监督。
3.装修交房。经济适用房推行装修交房,装修标准以满足经济性和实用性为目标,以能满足日常生活需要为主。做到住户拿到钥匙即可入住。这样可以减少:次装修带来的浪费和污染。同时专门委员会对装修方案进行统一招标设计,建筑材料进行集团采购,提高装修质量,降低装修成本。
五、保障性住房体系由经济适用房和廉租
房组成
在“十二五规划”中,国家已经明确了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就是把国有建筑公司定性为竞争性企业,使其成为公众公司。然而相对于跨国公司来说,国有建筑企业的相关制度仍旧存在滞后性和保守性。为了能够在日益激烈的国内、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国有建筑企业一定要明确自己的人才战略。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国有建筑企业一定要做好企业员工的职业规划,只有这样才能把员工的个人职业发展目标与企业的发展目标进行有效的整合,从而使员工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也能够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一、国有建筑企业青年技术人员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
(一)青年技术人员缺少职业辅导
在众多的国有建筑企业中,企业都会对员工进行入职培训。然而这些培训的内容往往只是局限于公司的概况、制度规范及工作流程的介绍,对员工的职业发展却并没有明确的辅导。因此,很多青年技术人员的职业规划只能依靠自己去把握,这就导致很多员工对未来的发展并没有明确目标。很多员工认为自己的任务就是做好手头的工作,对自己以及企业的未来发展都没有明确的认识。
(二)多通道职业生涯贯彻不彻底
国有建筑企业一般都实施多通道的职业生涯规划,就是所谓的“技术岗位、管理岗位、项目部岗位”三条线并进的晋升通道,不过不同通道中同一级别员工的待遇还有一定的差别。比如部分项目部负责人的实际收入高于管理岗位,而管理岗位的收入又高于技术岗位。这种问题并不是通道设计所造成的,而是不同岗位的隐性收入存在的差异所导致的。上述状况造成很多青年技术员工的不满,部分青年技术员工认为自己的工作并没有得到应用的回报,这就使得很多技术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受到削弱。因此,只有在设计多通道职业发展时,考虑不同岗位员工发展机会以及工资待遇的平等,提高青年技术人员的实际报酬,这样才能有效的促M技术人员安心的钻研技术,从而提高国有建筑企业的竞争力。
(三)没有明确的职位下降通道
国有企业特殊的工作性质导致其存在员工能上不能下的问题,只要员工没有太大的工作过失,那么即便其技术能力不强也不会存在降职、降薪的问题。因此,这对那些工作能力强、态度认真、业绩好的青年技术员工来说不公平,从而严重打击青年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这对其职业生涯规划也会带来不利影响。
(四)没有与职业发展规划相对应的培训制度
通过调查表明,很多年青技术人员对个人职业发展的学习和培训还是相当重视的,然而很多国有建筑企业却并没有对应的培训,这就使得很多青年技术人员对此严重不满。经过对公司管理层以及员工的询问调查,发现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建筑企业的性质决定了很多员工平时的工作较忙,而且不少周末还要加班,根本没有多余的实践进行学习、培训。其次,部分公司管理者认为现在很多年青人忠于职业但不忠于企业,如果企业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对年青技术人员进行培训,但最终这些员工却跳槽,这就会给企业带来不小的损失。因此,管理者认为对员工的培训投资应该是员工自己的事。
另外,一些规模较大的国有建筑企业所进行的培训往往只针对管理层,绝大多数的技术人员只有依靠老员工的“传帮带”以及自己的摸索来学习提高的,因此,这些青年技术人员很难接近前沿技术,这对其技术水平的提高非常不利。还有一些国有企业由于资金的缺乏,或者是资金使用没有具体的规划,从而导致很多企业在科研方面的投入很少。
二、针对国有建筑企业青年技术人员职业生涯规划对策
针对国有建筑企业青年技术人员在职业生涯规划中所存在的问题,企业应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来解决。
(一)正确认识职业生涯规划价值
很多国有建筑企业之所以没有对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或者是对青年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很失败,其主要原因是因为管理者都有这种思想:员工来就是给企业干活的,只有工作突出,为企业创造财富,员工才能获得相应的报酬,否则就得赶紧走人。这种情况反映出当前很多的国有建筑企业对基层技术人员的思想还停留在“经纪人”层面,没有考虑员工与企业之间不仅仅是雇佣关系,企业还需要考虑到员工的价值体现、人格发展以及潜能开发。大部分的中国人其实都具有“知恩图报”的思想,如果企业的管理者能够从员工的实际需要出发,充分考虑员工的利益,那么员工肯定会竭尽所能回报企业。因此,国有建筑企业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让员工不但能够提高自己的能力,同时还能够增强对企业的认同感。对于青年技术人员来说,给予其准确的价值定位,这样他们就能够努力工作,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二)严格招聘条件
为了确保青年技术人员的素质,新员工在加入时一定要严格把关,做到宁缺毋滥,只有这样企业才能给青年技术员工的职业规划以准确的定位。招聘之前,企业各个部门之间一定要做好沟通,明确企业近期以及长期的目标,做好企业的岗位空缺分析,从而确定所招技术人员的素质。综合而言,就是企业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以及市场环境来量衣体裁,从而确定自己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只有保障每个入职员工都是高素质、技术硬的人才,年青技术人员的职业生涯规划才能做好。
(三)对新进员工进行职业辅导
由于新进的年青技术人员对公司相关制度以及自己具体工作都不熟悉,因此他们需要一个逐步了解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直接的上司就担负其职业生涯辅导的重任。实际上,很多企业给青年技术人员所配备的师傅也起到了同样的作用。有鉴于此,公司可以把青年技术人员的“职业生涯规划”工作计入其直接上司或师傅的业绩考核指标中,并把员工的成长情况作为衡量指标,并且可以每年都进行“最佳导师”奖项的评选,这样就能有效的激励其上司或者师傅做好青年技术人员的职业生涯规划。
(四)完善职业发展通道的平衡
虽然国有建筑企业进行了有效的改革,但是在很多国有企业中,官本位思想仍旧非常严重,而这种思想是阻碍企业员工职业发展通道完善的主要障碍。因此,为了平衡管理岗位、项目部与技术岗位之间的薪资待遇,企业应该加大对技术岗位的资金投入,这样才能提高青年技术员工对企业认同感,另外还能有效防止技术岗位人才流失。企业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提高技术人员的薪资待遇:设立奖励基金,对有突出贡献的技术人员给予奖励;塑造尊重技术的文化氛围,提高对技术人员的评价,使得技术人员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从而提高其对企业的认同感。
三、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国有建筑企业青年技术人员职业规划的研究,发现很过企业仍旧存在不尊重青年技术人员职业规划的问题。国有建筑企业只有认识到问题所在,并能够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并根据员工的特点采用灵活的培训方案,并建立起有效的保障机制,才能提高青年技术人员的企业认同感,同时也能够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周艾菲.谈国有建筑企业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J].企业研究,2013(22).
环境保护问题一直是城市发展规划中的重点和难点,只有加快城市环境保护问题的处理,才能更好的促进我国环保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谈谈如何在城市发展规划过程中应对环境保护问题。
一、探讨城市发展规划中遇到的环境保护问题
城市发展规划中遇到的环境保护问题主要有:大气污染问题、废水污染问题、固体废弃物污染问题、噪声污染问题。
(一)大气污染问题
大气污染是主要的环保问题之一,导致大气污染主要来源于:一是工厂排放的有毒有害气体,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二是汽车排放的尾气;三是各种能源的消耗产生的有毒有害气体;四是喷雾剂等化学制品对空气的污染。这些污染源都导致城市空气变得更加污浊,从而影响人们生活的生态环境。
(二)废水污染问题
废水污染同样是主要的环保问题之一,导致城市的水资源遭到污染,导致城市水污染的源头主要有工厂和生活方面没有经过处理的污水,以及农田排放水中的大量农药和化肥的残留物,经雨水冲刷而对地表水造成的污染。
(三)固体废弃物污染问题
固体废弃物的来源较为广泛,但总的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生活方面产生的各种垃圾;二是工业方面的各种废弃物和危险废弃物;三是农业方面的固体废弃物;四是建筑方面的各种废料和废土等。这些固体废弃物一旦处理不当,就会导致大气、土壤和水体受到污染,从而威胁到人体的健康。
(四)噪声污染问题
噪声污染主要来自工业机器、现代交通工具、高音喇叭、建筑工地以及商场、体育和文娱场所的喧闹声等。这些噪声危害着人们的机体,使人感到疲劳,产生消极情绪,甚至引起疾病。
二、关于如何在城市发展规划过程中应对环境保护问题的几点措施
现代化的城市必须具有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因而必须做好城市的发展规划,而在城市发展规划中,城市基础设施与环保有着密切的关联,在城市发展规划过程中的环境保护问题处理到位与否不仅关系到整个城市发展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更关系到当前建设生态型的现代化城市的成效,这就对环保工作者的工作提出了更高更强的要求,因而作为现代环保工作者,在城市发展规划过程中必须做好以下几点应对环境保护问题的工作。
(一)大气污染问题的应对措施
治理城市大气污染,必须结合城市交通情况、能源结构确定危害城市的最大污染物和主要污染源、污染浓度、污染范围等,这样在治理大气污染这一环境保护问题时就能得心应手,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认为处理大气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确保工业布局合理。工业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城市的重要污染源之一,因而工厂的布局必须合理,尽可能将具有原料供应关系的化工企业进行集中布局,利用现代化的废弃综合利用处理系统,对废气实行无害化处理,尽可能的减少废气的排放。
二是尽可能的减少汽车造成的废弃污染,例如改良发动机、提高燃油燃烧质量,使其得到有效的燃烧,以及油改气等措施,尽可能的减少机动车的废气排放量。
三是植树造林,在降低风速的同时净化控制中的粉尘携带量。有的树叶有绒毛、有的页面粗糙、有的能分泌油脂和粘液,这些树叶大都具有吸附粉尘的作用,经过雨水的冲刷,就能将空气净化。
(二)废水污染问题的应对措施
城市污水处理是主要的环保措施之一,处理污水主要分为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的处理。在生活污水中,生活污水中有机物是最多的污染物,而工业污水中的污染物则相对复杂,且污染物的不同会导致水的污染程度不同,因而在处理废水污染问题时,我们应在结合城市水污染程度的前提下,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城市发展规划:一是大力提倡节约用水,在鼓励人们加大废水利用力度的同时加强废水、污水的无害化处理再进行排放;二是在城市的重点区域建立污水处理厂,利用现代化的污水处理技术对污水进行科学化、无害化的处理,将污水处理之后再进行排放。
(三)固体废弃物污染问题的应对措施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垃圾填埋和垃圾焚烧。目前我国生活垃圾填埋场建设正处于稳步推进阶段,在建设过程中要注意节约土地资源、减少填埋场污染、加强填埋气体回收利用。垃圾焚烧处理主要适合于可燃垃圾,对于土地资源非常宝贵的东部沿海城市,焚烧处理会逐步发展成为这一地区生活垃圾处理的重要手段。
(四)噪声污染问题的应对措施
噪音控制在技术上虽然现在已经成熟,但由于现代工业、交通运输业规模很大,要采取噪音控制的企业和场所为数甚多,因此在防止噪音问题上,必须从技术、经济和效果等方面进行综合权衡。
三、总结
总之,在现代城市发展规划过程中处理好环境保护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而在城市发展规划过程中必须处理好大气污染、废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等环境保护问题,才能更好的构建和谐的生态环境,促进城市神态环境平衡的同时促进现代城市的发展,以促进我国环保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何毅,王丽平.城市总体规划中做好环境保护规划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