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审计信息化建设汇总十篇

时间:2023-05-22 16:35:1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工程审计信息化建设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工程审计信息化建设

篇(1)

经过我国工程审计管理系统相继部署成功过后,有关账目手工审计形式开始朝着电子账目形态有机转换,同时完成无纸化办公调试目标,其间单位工作效能和审计回复质量空前高涨。需要特别引起注意的是,必要信息在被审单位建设管理层面规范功效十分显著,但是对于政府投资项目造价控制与投资绩效执行上缺乏系统指示引导。毕竟政府投资项目成本数额大且建设周期无限延长,尤其是经过人力、物力资源成本数据交互穿插影响下,使得传统信息化审计结构难以针对政府具体投资项目进行明确解析,使得后期施工周期和结构稳固效率不尽可观。因此,需要尽量科学地提升审计作业水准,借以规避一切不良产业风险滋生结果。

2 涉及政府投资工程审计信息数据库系统建设策略分析

政府进行特殊建筑工程投资过程中,必须事先联合财政联网审计资料库、利益相关方数据库、法律法规校验工具以及年度审计档案材料进行综合对比验证,同时借用审计信息数据库作为核心支撑平台,完成后期指导经验共享和工作动态衔接绩效指标。

2.1 投资工程造价联网综合审计数据库 计算机网络通讯、信息高级存储和异质化软件程序交互应用,一时间令审计工作人员能够实现不同施工主体材料、人力管理状况观察,并且运用库手段将工程定额数据库、工料机市场价格数据库与造价软件审计程序充分融合,使得审计工作人员能够从中进行精确查询和有机筛选,避免设备和材料价格分析出现任何错误,严禁任何工程承接主体遗留偷工减料、虚增工程量想法,进一步修订造价审计精准报表,将过往人工算量和对量程序合理替代,最终大幅度提升既定工作内容交接完善效率。

2.2 财务联网审计资料调研系统 因为政府进行特殊工程投资前期必须进行适当预算评估审核,作为高新技术应用基础上的审计部门,主要任务内容便是顺利执行预算审计职务。作为财务联网审计资料调研系统,可以快速为政府预算程序执行提供较为稳定的数据信息资源共享体系,经过与财政预算评审中心合作交接过后,稳定电子数据高速传送和采集效率,进一步及时被财政联网审计资料系统整编保存。整体工序相对地节省审计人员对被审单位投资项目数据搜集时间,并且经过系统平台精准搜集存档过后,形成财政审计专属资料并发中心,确保内部工作人员能够在此基础上完成数据宏观对比分析任务,及时提升审计综合效能。

2.3 法律法规校验工具 法律机制建设工作可说是审计部门职务拓展的保障,经过免疫系统功能发挥过后,使得工程相关法律法规和其余规范性文件更加齐全。经过此类工具沿用过后,审计工作瞬间方便许多,内部工作人员只有经过法规条文审定,就可以发现施工现场出现的成本计量问题,避免审计期间滋生任何与法律冲突行为模式,尽量维持处罚决策的公平效应。

2.4 年度审计档案数据库 其具体由两大单元构建形成,首先是最近阶段政府投资工程审计案例信息,其次便是对政府投资工程审计中发现的问题汇总结果。其中,政府投资工程审计案例主要包括各年度实施审计的政府投资工程的相关情况,包括项目相关的立项性文件、证明性文件和结论性文件等。对政府投资工程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汇总,主要依据审计过程中的审计工作底稿和最后的审计报告中出现的典型问题进行分类录入,存入年度审计档案数据库。

篇(2)

二、主要任务

(一)进一步完善审计信息化基础网络。在现有网络平台基础上,依托国家电子政务外网,配合省审计厅、市审计局实施完成省、市、县(市、区)三级审计专网的系统整合和网络安全建设,建立一套以审计专网为基础的联系市审计局及重点被审计对象的立体化网络框架。完善网络安全系统,建设全市审计信息系统综合监管运行平台,通过信息采集、数据分析、监管预警,保障审计网络和应用系统的安全运行。

(二)稳步推进审计信息中心建设。配合市审计局做好审计视频会商系统的延伸覆盖,建设审计署、省、市及我市四级审计机关双向互联的视频会商系统。融合审计管理、审计视频会商、异地协同作业、信息等几大系统功能,构建具备统计、分析、评价、预警、展示等功能为一体的审计信息中心,服务于领导决策、重大问题会审以及紧急事件指挥调度。提高决策指挥的有效性、及时性、便捷性,为审计机关构建一个信息丰富、展现灵活、指挥有效的审计信息操作平台。

(三)积极配合筹建审计数据中心。参照省、市两级建设“审计数据交换和处理中心”的要求,建立我市具有数据采集、共享、交换、管理等功能的县级审计数据交换中心,实现与省、市审计数据中心的资源共享。力争到2014年底前,积累形成一定规模的审计管理和审计业务(包括政府预算执行、税收、金融、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保障、外资运用、农业与资源环保、经济责任等审计内容)数据库资源。

(四)稳步推进联网审计软件的扩展。按照省审计厅在全省范围内逐步推广对财政、税务、社保、公积金等重要行业实行联网审计的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在原有联网审计基础上积极推进各种形式的联网审计。针对财政预算执行、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税收征管、社保基金等全省统一信息管理系统和数据大集中环境,配合省审计厅、市审计局探索省、市、县(市、区)三级审计机关联动的联网审计组织模式。

(五)积极探索信息系统审计。在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应充分关注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积极探索开展信息系统审计,评价电子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以及系统的合规性、安全性,避免“假账真审”,降低审计风险,促进被审计单位的信息安全。

(六)加快审计信息化队伍建设。建立优秀人才引进机制,将更多高素质人才充实到审计信息化队伍中,继续加大培训力度,整合现有各类审计信息化人才。“十二五”末,全市审计机关内部要基本构建完成包括审计信息化领军人才、骨干人才、应用人才在内较为完备的审计信息化人才队伍。

三、措施要求

篇(3)

1.1 主厂房通风系统

锅炉房通风优化方案采用自然进风,自然排风的通风方式,室外空气经汽机房0.00m层、12.60m层对开窗进入室内,在热压的作用下,室内热空气上升至屋面后通过设置于屋面的屋顶通风器自然地排出室外。经计算,所需要开窗面积如下:锅炉房进风窗面积510m2,排风面积520 m2。本工程进风窗面积633m2,屋顶通风器纵向布置1台,每台屋顶通风器长114m,喉口宽5m,排风面积共570 m2,满足自然通风要求。

汽机房通风优化方案采用自然进风,自然排风的通风方式,室外空气经汽机房0.00m层、12.60m层对开窗进入室内,在热压的作用下,室内热空气上升至屋面后通过设置于屋面的屋顶通风器自然地排出室外。经计算,所需要开窗面积如下:汽机房进风百叶窗面积420m2,排风面积400 m2。本工程进风窗面积450m2,屋顶通风器纵向布置1台,每台屋顶通屋顶通风器纵向布置4台,每台屋顶通风器长21m,喉口宽5m。排风面积共420 m2。满足自然通风要求。

1.2 集中控制室及电子设备间空调

集中控制室、工程师站、SIS室等设置一个集中空调系统,根据这些房间的空调负荷,选用两台屋顶式组合空调机组,一台运行,一台备用。每台机组处理风量20000m3/h,制冷量100kW,电容量为49kW。空调机组布置在主厂房配电间19.2m层。

电子设备间设置一个独立集中空调系统,根据电子设备间的空调负荷,选用两台屋顶式组合空调机组,一台运行,一台备用。每台机组处理风量22000m3/h,制冷量150kW,电容量为57kW。空调机组布置在主厂房配电间19.2m层。

1.3 输煤系统除尘

电厂输煤系统中常用的除尘器有袋式除尘器、静电除尘器和冲击型湿式除尘器。本工程转运站及碎煤机室采用湿式除尘器,而煤仓间转运站及原煤斗设置袋式除尘的方案。

2 优化效果

2.1 汽机房通风系统

(1)从初投资来看,机械通风比自然通风方案略高,但机械通风年运行费高,综合年费用自然通风只有机械通风方案的80%。

(2)从节能方面看,机械通风比自然通风方案每年多消耗厂用电量为427680 kWh,很显然,自然通风具有明显的节能优势。

(3)从通风的效果来看,二种方案均能满足排热及降低工作区温度的目的,但机械通风由于是强制排风,故其排风压头更大,排风不受风向及风压影响,在室外天气较热的月份,比自然通风降温速度快,效果也要好一些。

2.2 集中控制室空调

大型火力发电厂空调方案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制冷机组+组合式空气处理机组方案;一种是屋顶空调机+分散式空调器方案。下面就两种方案的优缺点进行对比分析。

(1)制冷机组+组合式空气处理机组方案

制冷机房的冷水机组,制出7-12℃冷水,供给空调机房(一般设在集控楼顶层,需要封闭)的空气处理机组;空气处理机组将空气处理后送入集控室。制冷机房内设备有:制冷机(以溴化锂冷水机组或水冷螺杆冷水机组为例比较)、冷却塔、空调换热机组、冷却水循环泵、冷冻水循环泵、定压装置。

本方案优缺点如下所列:

a)传统空调方式,运行可靠。

b)单一冷源,便于集中管理。

c)可以预留一定的新增空调负荷,满足公共建筑扩建的空调要求。

d)制冷站规模较大后,大冷量制冷机能效比较高。

e)设备多,系统庞大,控制系统复杂,来自多家设备。

f)需要设置专用的制冷机房、空调机房。

g)需要空调的建筑分散布置,空调冷水管网线路较长,冷量消耗大,施工管理困难。

(2)屋顶空调机

屋顶式空调机是一种单元整体式风冷空调机组,直接放置在集中控制楼屋顶,房间不需要封闭,用空气冷却代替了冷却塔的水冷却,用直通冷媒的直接膨胀蒸发器取代了间接的冷水系统,使机组集直接制冷、空气处理、电气控制一体化,其它需要空调的房间则根据情况设置风冷立柜式空调器或其它分体空调器。

本方案优缺点如下所列:

a)不需要设置制冷机房和空调机房,节省占地和投资。

b)空调系统简化,空调布置方式更趋灵活。

c)系统完全不用水,节省宝贵的水资源。

d)空调机所处位置一般为磨煤机后,空气较脏,存在冷凝器积尘问题,需要定期冲洗,否则影响效率。

e)需要做好风管穿过屋顶进入控制室处的防渗漏。

f)分散建筑需单独设置分体空调。

g)空调机冬季运行需要做好设备重点部位保温。

(3)两种空调布置方案的比较

以本期新建总制冷负荷260kW 为估算负荷比较如下:

a)以水冷螺杆冷水机组为冷源主机的制冷系统主要设备如下:

水冷螺杆冷水机组2台,每台制冷负荷195 kW(按设计负荷的2×75%选取制冷机)、冷却水塔2台,每台冷却水量65t/台、冷却水泵、冷冻水泵共4台,各种管道、阀门、定压设备、循环水电子水处理器、过滤机、分集水器等其它辅助设备、300m2制冷站土建费用、安装费用、制冷站自动控制系统估等,工程造价为150万元。

b)集中控制室布置20000m3/h风量设置组合式空调2台,单台冷量100kW,冬季采用130/70℃热水,通过空调机组内的换热器供暖,供热量为49 kW,一台运行一台备用,每台10万元;电子设备间布置22000m2/h风量组合式空调2台,单台冷量150kW,冬季采用130/70℃热水通过空调机组内的换热器供暖,供热量为57kW,一台运行一台备用,共计2台,每台14万元; 空调器通过风道向室内送风,空调机房土建费用粗略计12万元,水系统材料、安装费粗略计20万元,空调自控系统估算价格为30万元,合计108万元。风系统两方案相同,费用不做比较。

(4)空调比较的结论

集控室、电子设备间采用集中空调系统,设置恒温恒湿屋顶空调机组调节空气温湿度。

篇(4)

关键词:

基层审计;信息化建设;存在问题;有效对策

随着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基层审计机关的信息化建设成为提高审计能力和审计效率的关键性要素。由于受传统审计理念和现代信息技术掌握不足的影响,基层审计机关的信息化建设还存在诸多矛盾和困难,暴露出一些突出的问题。只有关注这些问题,在改革和创新中探索加强基层审计机关信息化建设的有效对策,才能构建起网络化、智能化的审计管理系统,以科技强审、人才兴审促进审计监督效益和水平的提升。

一、基层审计机关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对基层审计机关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不足

受传统审计观念的影响,一些基层审计机关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存在偏差,跟不上审计信息化的步伐。部分领导忽视了计算机日益普及和会计电算化高速发展的现实,片面地认为:基层审计涉及的账目不多、资金量不大,以既有的方式、方法也能够做的不错,搞不搞信息化建设、用不用计算机审计意义不大。部分基层审计人员没有真正转变思想观念,对“金审工程”理解不透彻,在实际工作中习惯于手工审计,计算机的作用只是利用word进行工作记录、底稿、审计报告的文字处理或利用Excel进行简单的数据处理。

2、基层审计机关信息技术人才队伍薄弱

基层审计机关信息化建设,人是第一位的要素。尽管近几年通过各种途径的计算机知识培训,基层审计人员的现代信息技术整体素质有了一定的提高。但从年龄结构上看,基层审计人员大龄化现象突出,不利于实现审计信息化必需的知识转型和技术转型;从专业结构上看,基层审计人员大多毕业于财经类专业,知识单一,短期培训只能掌握基础的计算机知识和运用技能,难以完成深层次的实质性审计程序。这就使得基层审计机关普遍缺乏既精通计算机知识又熟悉审计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制约着审计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

3、审计软件开发与财务软件更新不同步

目前基层计算机审计都是基于审计署开发的审计管理系统(OA)和现场审计实施系统(AO),而相关的审计软件多与财务软件共同使用,这就出现了两种软件相互配合的问题。一方面,多数财务软件在设计开发时往往没有考虑审计的需求,数据采集、分析和导出的方式多种多样,导致审计软件与财务软件对接困难。另一方面,“用友”、“金蝶”等知名财务软件几乎每年都根据财务管理的新要求进行版本的更新,而审计软件却得不到及时的同步更新,老旧的审计软件自然难以驾驭更新的财务软件。

4、审计信息化成果的应用率、转化率偏低

为促进基层审计机关的信息化建设,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也取得了一大批审计信息化成果。但各审计机关处于“单兵作战”、“信息孤岛”的状态,没有构建起审计信息化成果的共享平台,更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信息共享链,使得审计信息化成果的应用率、转化率偏低,审计数据库的加载更新不及时,审计信息化穿透力不强,低层次的建设和尝试不能得到快速的跨越。

二、加强基层审计机关信息化建设的有效对策

1、切实提高对审计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在科技创新的时代,信息资讯正以空前的渗透力、传播力和影响力改变着社会的经济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这就要求基层审计工作适应科技创新和信息环境的深刻变革,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和方式抢占审计发展的突破点和制高点。为此,要加强对审计信息化的宣传力度,使地方领导和基层审计工作者革新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充分认识审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明确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是适应信息科技高速发展的必然选择,审时度势,把握住基层审计机关信息化建设的先机。

2、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审计信息化复合型人才队伍

信息化建设是科技强审的根本,审计人员的信息化素质是提高审计质量和审计效率的关键。基层审计机关应采取有效措施,把优化审计信息化复合型人才队伍作为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头等大事。首先,要广纳贤才,吸收既有丰富会计、审计知识又有较高的计算机技能、熟悉相关法律法规的复合型人才充实审计队伍。其次,要加强在岗审计人员的信息技术学习,特别注重对专用审计软件应用技术的培训。第三,鼓励审计骨干和业务精英参加国际注册信息系统审计师(CISA)考试,增强信息审计高层次人才力量。

3、在基层审计实践中加大审计软件开发力度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的基层审计内容和形式不尽相同,统一的审计软件往往存在某些不适应性。因此,应结合基层审计实践,开发富有针对性的标准化、规范化审计软件。使审计软件表现出较强的实用功能。①与会计电算化系统形成良好的对接,自动将财务数据通过数据接口转换为审计查询的数据。②实现审计进度安排、财务数据查询和审计法律法规查询的智能化以及审计过程的电子化,推动远程审计的发展。③使审计软件与财会应用软件同步更新,方便审计人员快捷地查询、分析财务数据。

4、结合“金审工程”建设,注重审计信息化成果的应用转化

审计的目的是通过对财政、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的审计,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保障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促进党风廉政建设。为此,要结合“金审工程”建设,依托审计管理系统(OA)和现场审计实施系统(AO)构建审计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同级审计机关和上下级审计机关的无障碍信息沟通与成果分享,大范围推广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宝贵经验,使审计信息化成果得到有效的应用和转化。基层审计机关信息化建设是关乎审计方式转变的系统工程。我们要牢固树立科学的审计理念,通过信息化建设优化审计资源配置,提高审计监督能力,更好地发挥国家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

参考文献:

[1]胡自霞基层审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理财(学术版).2014(08).

篇(5)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2-0068-02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的高校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变革,信息技术在高校内部管理中已经被广泛应用。信息化是高校教育管理现代化的标志,也是我国高等学校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的必由之路。作为高等学校管理工作的一部分,其基建和修缮工程审计工作也必须顺应时展,迈上信息化发展的步伐。

1高校建立工程审计管理信息系统的必要性

实现工程审计的信息化能有效地提升审计质量,大幅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对于维护学校利益,提高基建投资效益、提高学校综合管理水平、促进廉政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1.1工程审计信息化是新形势下对审计工作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国家对教育投资不断地加大,高等学校建设项目不仅在数量上有所增加,而且建设规模也在增大,维修项目也越来越多。而且,随着近几年工程造价计价模式的变革,由传统的定额计价模式逐步转变为清单计价,市场起主导作用,工程造价控制越来越多地利用计算机来完成,为适应形势要求,提高工程审计质量和效益,信息化已成为工程审计工作的必然要求。

1.2工程审计信息化能加强对审计项目各环节的质量控制与管理。通过专门设计的审计软件系统可以从技术上实现从审计立项到审计结束的全过程管理要求,并从制度上规范审计人员的行为规范,促进审计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同时可以实时掌握所有审计项目的进度,充分利用软件系统提供的操作权限控制功能,在各审计环节设置质量控制点,实行适时监控,从而有利于审计责任的跟踪检查,有效防范审计风险。

1.3工程审计信息化有利于实现审计结果的深层分析和利用。利用工程审计软件系统进行项目审计,使本单位所有审计项目都在系统平台中完成,有利于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审计人员将审计过程中所有资料包括工程概况、合同、施工管理情况、工程进度、材料价格、相关法规等信息进行收集、汇总、统计、预测,不仅可以实现审计工作电算化,而且更加有利于审计结果的分析和使用。

1.4工程审计信息化是审计档案管理工作的必然要求。审计过程形成的各类审计文书数量较大,种类繁多。利用工程审计软件系统可以将审计方案、审计工作底稿、图片和音像资料等资料在系统中保存并随时调用,实现审计文件的标准化、电子化,有利于工程审计资料的查阅,也是现代审计档案管理的要求。

2信息化在高校工程审计工作中的应用

随着工程造价管理改革的不断地深入,由市场竞争形成的工程造价机制正逐步完善,工程造价管理也朝着适应市场需要的方向发展,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的基本框架已经初步建立,以计算工程造价为核心的工程造价系列软件已经普及,为工程造价管理及相关活动提供信息和服务的网站也不断地增多。但是,在高校建设工程审计领域,真正能够适应造价管理信息化的软件平台还十分少见,为此,我们目前正在着手研制能够适于工程审计需要的软件平台,实现工程审计数据和资料的收集、分析、统计、分析以及各种成果资料的输出,相关信息资料的查询和汇总等功能。

该审计软件平台按照目前高校建设项目审计实际情况分成两大模块,结算审计和跟踪审计适用不同的审计模式。结算项目审计管理模块实现以下功能:结算审计预审、结算审计报审资料、工作备忘录、结算审计意见书、结算审计台账以及在建工程查询和管理情况;跟踪审计项目管理模块主要实现以下功能:跟踪审计项目台账、跟踪审计项目概况、跟踪记录、工程进度款支付情况、审计费支付情况、审计争议问题汇总和审计报告书的出具以及各种查询和汇总。另外,该审计软件系统还建立了工程造价信息库、常用材料价格库、常用综合单价信息库和外网资料链接内容,可实现输入或导入,并可根据需要检索查询。

高校工程维修改造项目也非常多,有的单体工程每隔几年就要进行大修或改造,其投入也是非常大的。为了更方便地统计每个工程的维修和使用情况,我们还在该审计软件系统里面设置了固定资产维护模块,其功能作用是为学校单体建筑建立修缮维护记录,能按格式导出建筑物修缮表单,灵活方便地查询每项工程的维修和改造记录,为学校工程立项和年度财务预算编制提供依据。

3高校工程审计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校工程审计的信息化是学校内部审计工作在新形势下更好地发挥监督、评价和服务职能的必然要求。相对于社会上很多行业,建设项目审计的信息化建设已经落后。审计署2013———2014年度面向社会公开招标内部审计科研课题,积极推动信息化环境下内部审计。从各高校反映的情况看,高校工程审计实现信息化还存在以下问题:

3.1审计人员观念认识的差距。由于工程审计信息化是新生事物,近年来虽然发展较快,但起步时间毕竟较晚,很多审计人员还没有接触过信息化审计,对审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有待提高。

3.2审计人员结构失衡。不少高校由于编制原因,人员只出不进,或者从其他岗位转到审计部门。由于人员老化,导致审计队伍知识结构单一和失衡。年龄较大的审计人员没能较好地掌握信息化知识,对计算机信息方面的学习和培训热情不高,年轻的又缺乏审计经验,在实现工程审计信息化方面存在一定困难。

3.3缺少适于高校应用的信息化操作平台。信息化不能仅存于口头,会用计算机不等于实现了信息化。要真正实现工程审计的信息化,必须有相应的软件平台支持,而目前高校对工程审计的信息化还仅止于工程造价的计算机审计,能够真正实现过程管理的工程审计软件还不多见,给工程审计信息化进程带来一定困难。

4加强高校工程审计信息化进程建议

高校工程审计信息化建设应循序渐进、逐步实施,审计信息化建设和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各高校信息化建设起步不同,管理水平也不一,因此内审信息化建设也应根据本单位情况逐步实施。要创造工程审计信息化的环境和条件,不断地提高信息化工作水平。

4.1转变观念,提高工程审计人员信息化意识。信息化对内审人员传统的思维方式、审计模式、工作方法提出了挑战,也为高校工程审计信息化工作带来了契机。要转变高校内部工程审计人员的思维观念与工作方式,鼓励工程审计人员加强学习、大胆创新,提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审计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4.2创造条件,提高工程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要注重培养和引进懂审计和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为工程审计信息化发展提供保障。信息化建设终究取决于于人力资源,实现工程审计的信息化,迫切需要培养造就一大批既懂信息技术,又懂工程管理业务的人才,这和我国许多高校的内审人员的现实不符。可以从审计人员中选拔一批有较好计算机基础知识的人员进行计算机专业的培训和深造,也可引进计算机专业毕业生进行审计专业知识培训,采取多种有效形式,培养一批复合型人才,满足工程审计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4.3加强研究,加强高校工程审计信息平台建设。内部审计人员应结合自身工作,研究适合于高等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模型,高校之间加强沟通和交流,上级管理部门大力推动,共同营造一个有利于工程审计信息化建设的环境。高校之间、高校与企业之间共同合作,做好工程审计信息化平台的开发和利用,为工程审计管理信息化奠定基础。

信息化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充分发挥信息化管理手段,是提高学校综合管理水平的迫切需要。各高校审计部门要主动迎接信息化带来的挑战,把进一步推动工程审计信息化作为提升审计效能、改进审计手段、推动审计方式转变的有利契机,更上新台阶,不断地提高服务学校经济发展的能力。

(山东大学审计处,山东济南250100)

参考文献:

[1]杨明亮,张勤,高灿.高校基建工程审计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应用[J].中国内部审计, 2009,(1):62-63.

篇(6)

近年来,随着信息科技技术发展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信息化事业发展的战略格局基本形成,并在社会服务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尤其是会计电算化的普及,非计算机证据的数据和比例相对减少,使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在审计方法、流程及内容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作为企业内部管理重要组成部分的内部审计工作,必须转变理念,加强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更新审计手段,更大程度地发挥审计职能和作用,以适应企业的发展需要。本文笔者结合工作实践,探讨了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与优化的策略。

一、系统规划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格局,提高信息化建设实效

当前许多企业在充分认识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虽大大加强了信息化建设力度,但缺乏对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格局的规划,存在不同程度的重“硬”轻“软”现象,即配置了充足的信息化建设硬件,而忽略了软件建设和企业审计人员的信息化审计培训工作,导致企业内部审计的信息化程度不高,实效性不强。因此,新时期企业内部审计的信息化建设应从企业的实际出发,对其建设格局进行系统规划,以提高信息化建设实效。

一是加强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的规范性建设。结合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实际的深入分析,在开展内部审计信息化工作成果评选和内部审计信息化理论研讨活动的基础上,通过建立标准化的制度体系和信息化系统,促进内部审计工作的规范化建设,保证企业信息化建设硬软件投入的均衡以及符合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实践需要,制定系统的、切合实践的IT蓝图,以切实提高信息系统建设水平和支撑能力。

二是加强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的目标性建设。对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工作进行长远规划,探讨和提炼现代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实践经验,制定系统的、切合实践的建设目标,以更好的指导信息化建设工作。一是充分利用企业信息化资源,、实现数字化审计;二是充分利用企业网络平台,实现内部审计信息共享;三是积极探索信息系统审计方法,提高审计水平和效率。

三是加强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的素质建设。企业内部审计的主要目的在于满足审计实务需求,核心在于充分应用。因此,在企业完善配置信息化审计硬软件后,应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信息化素质建设,按照“边建、边学、边用,重在应用”的基本原则,积极开展审计人员信息化审计业务培训活动,如“密集式”培训、“1拖N”式帮带培训及压迫式培训等,以快速提升审计人员的信息化审计能力和水平。

二、积极构建企业信息化内部审计模式,提高信息化审计效率

信息化条件下,企业内部审计方法、程序及内容与传统手工审计的差异极大,这就要求企业在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积极构建企业信息化的内部审计模式,提高信息化审计效率。

一是构建“数字化”的审计模式。引入灵活和适应大数据要求的数据分析工具,并运用智能信息处理、数据挖掘、知识发现与管理、聚类、关联分析等先进技术,构建“总体分析、发现疑点、分散核实、精确定位”的数字化审计模式,对海量数据进行持续和深层次分析,对企业内部审计项目中的各项经济业务进行问题查找和疑点分析,分析企业经济事项中的热点问题和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从常规审计数据分析难以发现的违纪违规问题线索进行精确地筛查,以进一步提升审计工作水平和层次。

二是构建“信息引导”的审计模式。即首先,在企业各经营区域、各业务范围、各部门及各类风险的全面持续性审计的基础上,利用信息化审计网络形成全景式的风险视图。然后,对收集的海量数据通过信息化数据分析工具进行全面掌握、快速处理与深入挖掘的前提下,精确定位企业内部风险。最后,通过信息系统对审计资源的配置与管理,审计流程的控制与监督,审计成果的统计与跟踪等一系列审计运作,有效提高审汁业务效率、管理水平,防范审计风险。

三是构建“数据传导”的审计模式。即首先,以OA、AO(不仅仅是OA,而是OA、AO的交互)交互为载体,构建一个统一的企业内部审计项目指挥中心,下达各项审计指令,进行统一调度和指挥。同时,以审计专网和互联网为平台,形成企业经营事项信息数据收集的两条通道,并保证各审计组之间的信息共享。然后,以AO系统为载体,通过大型数据库的建立实现审计数据的集中处理、最后,通过数据分析软件实现对大数据的汇总和分析。从而实现资源整合,多维查询,信息共享,审计指导的目的,以促进信息化审计效率的提高。

三、全面建立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风险管理体制,防范信息化审计风险

企业内部审计信息系统的建设在促进企业内部审计质量和效率提高的同时,也给企业内部审计带来了相应的风险,如因操作失误、程序处理错误、非法入侵和网络传输故障等均可能对电子数据造成极大的破坏和泄漏,增加审计风险。因此,新时期,企业在加强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同时,应全面建立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风险管理体制,防范信息化审计风险。一方面是建立全面的审计管理体系。树立风险导向型审计理念,以业务流程为主线建立信息化内部审计下的非现场审计、现场审计、查证分析、内控评价、违规积分管理等审计稽核管理体系,将各类审计信息风险分析报告归类整理,并及时实施风险防范措施,以降低审计风险。另一方面则是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工程跟踪审计信息化管理系统,对工程项目审计实施制度化、规范化的流程管理,从而规范审计人员的审计行为,加强监督力度,确保审计监督效果。

参考文献:

篇(7)

“金审工程”的大力建设和发展标志着我国审计机关的档案审计工作的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因此必须要加快审计档案的信息化建设,以符合“金审工程”的建设要求,提高市政审计机关档案审计的工作效率,提升其公共服务水平。而审计档案工作是审计机关的基础性工作,实现审计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和管理,保证审计资料的完整性及安全性,并充分借鉴以往的审计经验,是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的必然要求。

(二)是更好利用审计成果的必要途径

审计部门每年都要接收相关企业及单位的大量档案资料,既包括政府的重大项目投资,亦涵盖企业的资产覆盖等各类档案资料。审计档案的信息化建设不仅能将这些档案资料分门别类的整理、归类,亦能真实记录和保存这些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并形成一个完善的档案审计信息系统,以推动其审计成果利用的积极有效性。

二、审计档案中信息化建设的问题分析及基本策略

(一)审计档案中信息化建设的问题

1.审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保密性缺陷

审计档案的信息化建设主要是改纸质化的档案信息记录、保存为网络化的管理,建立起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实现档案信息的无纸化管理,扩大档案信息的保存空间,并延长其保存年限,以利于对档案信息的查询、使用。然而与传统的纸质化审计档案管理手段相比,电子档案的建设和管理面对着更加复杂化的网络环境。审计档案信息化建设所处的是一个虚拟的网络环境,在该环境中,由于电脑病毒、电脑黑客的存在等使得其面临着较大的网络安全隐患,一旦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受到电脑病毒或黑客的入侵,就极易造成审计档案信息遭到篡改、删除等,严重影响电子档案信息的完整性和精确性。而由于我国审计档案的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关于其网络化管理的各项法律规范及技术还不够成熟,因此,使得其电子档案的保密性受到较大的威胁。

2.审计档案信息化建设人员的缺乏

就目前我国审计机关从事审计档案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的人员队伍来看,具备专业性信息收集和整理的人员较少,能够准确讲纸质版审计档案转换为电子档案的人才更是少之又少,这就造成了审计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存在一定的难度,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部分审计人员对于审计档案信息化建设意识的缺失,其认为审计档案的最主要目的在于保存,没有必要进行电子化管理;二是审计档案信息化建设和管理人才的缺乏;三是专职性审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人员配置不足。

3.审计档案信息化建设标准规范的缺失

在审计档案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想成功实现审计档案由实体管理向信息管理的转换,无论是软件开发及应用,还是涉及到的一些其他管理和技术都需要依赖相关的规范,以便对其进行标准化的管理。但由于我国审计档案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且基于网络环境下电子信息化档案建设及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并不完善和适应我国电子档案建设和管理的发展,致使相关建设标准规范的缺失,导致其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

(二)审计档案中解决信息化建设问题的基本策略

1.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的共建

也即在审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初期,为保证信息化建设的安全性,抵御不成熟建设期的网络风险,可以采取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共存的双重管理模式,并逐渐向完全化的电子档案过渡。

2.加强审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保密性

审计部门设计档案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采取科学的手段对其进行加密处理,既要增强其所在网络环境的安全性,亦要注重审计人员信息操作的规范性。如审计部门为保证审计档案建设和管理的安全性以及电子档案信息的保密性,首先可以在整个部门的区域网上安置防火墙,并在各操作电脑上安装一些杀毒软件等安全防护软件,要求员工在电脑开机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进行电脑运行环境的安全监测;在员工操作过程中,要求设置操作人姓名、职称、密码等验证性措施,确保员工操作的规范性。

3.加强审计部门档案审计人员的培训,提高其专业技能

首先要注重的是,加强对审计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既要要求其具有强烈的责任心,亦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并将信息化建设与其业绩考核直接挂钩,以便其做好对下属员工的监督和指导职能;在普通审计人员的培训上,要求其具备良好的计算机知识,并能熟练应用相关设计档案软件,做好电子档案的记录和归档工作。

4.加强审计档案的标准化建设

标准化是各项审计档案建设工作“有据可依”的重要前提。因此,相关审计部门在审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集相应的专家,制定出审计档案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的相关标准和原则,既要保证其软件开发和使用的规范性,又要保证人员操作的规范性,并对各种违规行为提出一定的惩罚措施,致力于标准化、精确化和安全化的电子档案信息库建立,以转变市政审计部门的工作职能,以为大众提供更加高标准的审计服务,增强部门公信力。

篇(8)

关键词 现代企业 内部审计 信息化 建设

一、引言

无论是对于国家还是企业,内部审计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帮助加强监督和管理、促进现代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现代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发展速度极快,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财务审计信息化的建设,无论是对于企业财务的管理形式来说,还是对企业内部的审计工作来说,都是一项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的改革。有效实施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企业内部的审计工作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有所突破、创新和发展。

二、现代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

1.成立建设小组

成立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小组,专项负责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方案的设计、评估、制度的制定、软件和硬件的开发选用以及审计人员的培训等工作。

2.做好充分的前期调查

企业信息化前期调查包括财务审计信息化系统设计、结构及其运行的情况这几个方面,同时还需要了解相关部门及负责人对于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意见和看法。

3.设计建设方案

根据前期调查的结果,结合企业的自身特点及发展定位,量身定做一套可行的建设方案。针对信息化平台已有较大规模的企业,可以考虑审计、业务和管理一体化的设计方案;对于一些暂时无法实现该设计方案的企业,可以针对某几个特定的工作模块来设计方案。

4.项目运行评估

完成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后,要测试整个项目的稳定性,评估试运行的结果,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改进方案。在信息化项目建设完毕后,要进行试运行,并对运行结果进行评估,对发现的问题进行修正,及时调整设计方案。正式运行后,还需要定期跟进整个系统的运行情况。

三、有效实施现代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从审计部门到企业内部各级部门,都应努力对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推进而努力。企业作为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主导者,同时也是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受益者。因此,企业应积极推进有效实施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通过不断的改革,创造优良的内部、外部环境,加上国家为该项目创造了非常优越的环境,相信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建设会逐渐越来越好。

1.提高审计人员对内部审计信息化的认识

企业对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要有所革新,从企业领导开始,应带头搭理推进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建设,时刻保持改革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以乐观理性的心态去面对可能会出现难题。发动企业员工对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高度重视,并对内部审计工作人员进行审计信息化知识的培训,提升他们对审计信息化的认识以及技术应用、方法等,对今后的工作效率、工作改进等有很大的效果。

2.开展内审人员的审计信息化知识培训

组织企业内部审计相关工作人员参加各级审计部门的教学培训,并参与到实践中去,深入了解审计工作与计算机信息化技术的相互融合,得以提高其在审计工作中的计算机水平和能力。在内部审计信息化培训中,首先需要普及大家操作计算机应掌握的最基本技能,逐渐扩大培训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除了审计自身的工作职能方面,还应在管理、开发、操作、维护审计信息化工程等方面培养出一大批优秀人才。后续培训也显得尤其重要,通过开展多次后续培训,可以加深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对于审计知识和计算机知识的认知,并且能够学以致用。

3.及时发现并解决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弊端

每个机构部门在工作运行中都会发现一些弊端,内部审计相关部门同样如此,一旦发现弊端,就需要及时解决。

(1)由董事会组成审计委员会

在董事会内部成立审计委员会,董事会成员作为企业的最高领导,由他们指定内部审计部门的主管负责人,对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计划及审计项目进行审批,可以有效避免舞弊现象的发生。

(2)加强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

在设置企业内部审计部门时,需选择最为合理的形式。内部审计部门可设置为由董事会直接领导,此种行为有利于提高内部审计部门相比企业其他的职能部门来说,其地位和层次较高,在实际的监督、指导工作中,具有一定的威信,有助于工作的顺利进行。

4.选择适合企业的内部审计软件

一般情况下,企业内部审计软件使用的是国家审计部门所开发的,有着丰富专业知识的软件工程师根据我国国情以及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实际情况编制而成,通用于国内所有企业,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并且有定期的更新和升级,保证审计软件的最新化。同时,在我国也有许多软件公司具有开发、经营审计软件的能力,各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审计软件。

5.严格规范内部审计行为

在现代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中,要严格依据《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和《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等的相关规范准则,对相关人员、相关技术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法律约束。

四、结语

在现代社会的时代背景中,信息化技术正在高速发展,现代企业实施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是企业未来发展方向的一个必然的趋势。作为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一种现代化技术,企业内部审计的信息化建设为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打下了坚实、牢固的基础,在完善企业的内部审计的行为规范、降低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风险、加强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提高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或缺的重大意义。

加快推进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有效实施,是现代企业实现内部审计工作像信息化道路发展的首要任务。同时也是控制风险管理审计的强大技术后盾。利用现代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将传统的内部审计工作改造为信息化内部审计,这是十分关键并且重要的第一步。

参考文献:

篇(9)

军队审计信息化,是指在国家和军队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审计署的具体领导下,以信息化战争需求为牵引,在审计组织领导、业务管理、日常办公等各个领域,全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开发利用审计信息资源,全面提高审计效能,对军事活动实施高层次、综合性的经济监督,加速实现审计现代化的动态过程。适应新军革信息化的要求,加快推进军队审计信息化建设,积极探索信息化条件下军队审计工作的新挑战和新思路,对于强化军队审计监督,谋求有限军费资源实现最大保障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军队审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近年来,以计算机审计为核心的军队审计信息化建设力度逐步加大,但由于起步晚、思想观念转变慢、人才培养周期长等原因,军队审计信息化建设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审计体制存在一定制约。我军的审计体制是三级审计机构,审计人员隶属各大单位,审计对象大部分也是同级或所属单位部门,利益关系错综复杂,权力范围相互渗透,审计人员工作受到制约,审计的质量和效益会受到一定影响。而"军审工程"要求各级审计数据全部要传输到审计署服务器进行分析汇总,导致部分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存在思想上的顾虑。

(二)审计人员思想观念转变慢。军队各级审计部门对审计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还不够全面、深刻,甚至部门审计人员主观思想上还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主要表现在:一是领导重视程度还不够高,对军队审计信息化建设的督导力度还不够大;二是理论研究不够深入,对军队审计信息化建设带来的一些新挑战、新思路的研究热情不高;三是军队审计人员存在思维惯性和工作习惯,认为手工审计简单方便,而计算机审计需要开展审前调查、数据采集、后期资料库整理等业务,存在收集资料多、工作强度大、花费时间长的弊端而不愿意接纳。

(三)审计技术水平有待提高。军队审计信息化目前还需要依靠专业的计算机技术研发机构,而这些人员并不懂审计业务,同时军队审计人员中掌握计算机技术的人又比较少,导致计算机审计开展速度缓慢,军队审计技术水平和队伍建设离信息化审计有一定差距。

(四)审计人才队伍建设仍需加强。在信息化条件下,审计人员必须具备以下一些能力:熟悉计算机工作原理、信息控制技术和网络理论知识,熟悉计算机及外部设备的操作使用,具备上机处理会计核算工作的能力;掌握一定的软件知识和程序设计方法的能力;掌握常用计算机语言和数据库技术;掌握系统中数据库输入、数据处理和数据输出的各种技术、技巧、方法,并了解其与手工系统处理中的不同方法和程序;掌握计算机审计技术,熟练运用试验数据法及其他审计方法进行审计。军队审计干部多以财会专业为主,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许多审计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及相关技能不高,既精通计算机编程又熟悉审计业务的复合型人才较少。

二、加强军队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在对军队审计信息化建设存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我们要加大对军队审计信息化方面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力度,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以期扎实推进军队审计信息化建设。

(一)进一步完善我军的军队审计体制。针对我军审计体制存在的问题,遵循以提高部队战斗力为标准、与军队编制体制相适应、保证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与国家审计机构设置相辅相成等原则,进行相应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尝试,不断完善我军的军队审计编制体制,充分实现军队审计的质量、效益。

(二)进一步转变观念加强组织领导。军队审计信息化建设,是我军开展现代化审计的必由之路,是科技强军的必要保障,各级审计部门领导,必须要把审计信息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无论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都要给予充分的保障。如果领导对信息化建设不关心、不重视、不支持,用于信息化建设的人、财、物得不到充分的支援,那么,信息化建设只会是纸上谈兵,原地踏步。只有领导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工作上真抓实干,充分合理地利用现有人、财、物资源,才能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步伐,保证审计信息化建设顺利开展。一是要多向领导宣传当前军内外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先进成果,并将相关资料呈送给领导参阅,让领导了解到审计信息化建设对现代审计发挥的巨大作用;二是主动积极地向领导汇报当前军队审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迫切性及全军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新动向;三是主动积极地向领导汇报本单位审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构想及实施步骤;四是充分调动各级审计部门和广大审计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他们依据自身特点及优势,开发实用、好用的小系统或提供实践性强、有价值的审计经验。

(三)进一步推广计算机技术在军队审计业务中的应用。审计信息化建设只有与审计实务相结合,它的根本目的才能体现出来。对于审计信息化建设,不能局限于办公自动化,不能把工作重点放在审计机关内部的管理上,而是重在审计运用,坚持在运用中不断创新和提高。一是加强审计硬件建设。审计信息化要求一定的硬件做基础,没有硬件这个舞台,即使具备再好的审计软件和审计人才,也无法发挥其作用。搞好计算机辅助审计和网络远程审计,就要求审计部门必须投人大量经费用于配备台式电脑、便携式电脑、打印机、数码相机、扫描仪、摄像头等硬件设备。另外,网络远程审计要求实现审计部门与被审计单位联网,同时在联网过程中要采取一定的加密措施,防止数据泄密,给部队造成损失。二是加强审计软件建设。审计信息化建设,离不开审计软件,采用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进行审计是现代审计发展的必由之路,要通过审计软件开发实现:能通过标准数据接口从被审计单位应用软件中提取有关数据;能通过军队内部网络提取被审计单位的数据;能分析被审计单位账目账表中存在的问题,给审计人员提供必要的审计线索。三是大力推广计算机审计业务。计算机审计是审计人员把计算机作为审计的工具或对象,对被审计经济信息系统所进行的审查。利用计算机检索、关联、计算等功能,可以对各项电子数据进行快速准确地分析,可将审计人员的经验、技巧、方法智能化,进而利用分析性测试和控制性测试等先进的审计方法分析电子数据,对被审单位内控制度管理进行初步评价,从利用计算机实施审计发展到运用计算机开展管理审计项目,从而大大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益。

(四)进一步加大复合型审计人才的培养力度。军队审计信息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人才队伍建设是这个系统工程的重中之重,高素质的信息人才既是军队审计信息化的关键因素,又是军队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根本保证。为了适应信息化环境条件下的军队审计工作要求,要加强对审计人员的专业和计算机技术培训,使之掌握信息化系统知识。一是转变人才培养观念,借鉴国内外培养人才的先进经验,加强信息化人才的培养,使之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包括操作系统应用与维护、网络基础知识等,掌握软件的使用方法,确保审计软件发挥最大作用,定期组织审计人员学习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不断使审计人员跟上信息化时代的步伐。二是构筑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培养模式由零散型向集中型转变、内容设置由单一型向综合型转变,培养方法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三是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和使用机制,把人才评价标准的基点定在审计结果上,使之能在审计平台上施展才能,营造“以结果为向导,以应用促发展”的人才健康成长环境,以便更有效地培养人才,使用人才。

篇(10)

一、前言

目前,由于农村信用社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起步相对较晚,致使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受重视程度不够;信息化发展动力不足;缺乏复合型的信息化审计人才;对业务风险、信息系统、审计价值关注度不高;审计信息化建设薄弱;信息化安全保障体系不健全等方面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农村信用社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

二、农村信用社内部审计信息化产生的背景

农村信用社内部设计信息化产生的背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近几年,随着农村信用社的快速发展,农村信用社的业务量不断地增加,更多新服务、新业务、新产品等不断地推出,其业务的复杂程度不断地增加,由于其内部审计的工具、技术以及人员的配置依然采用传统的审计方法,并不能准确、全面的分析和发现问题,很难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发展信息化的内部审计工作势在必行;其二,传统的手工审计方式,数据的处理工作通常以纸质的形式出现,并且审计发现问题、审计底稿、审计立项、审计文书等都是通过手工处理完成,审计结果不能集中汇总,给审计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其三,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致使农村信用社的财务记账、流程管理以及业务操作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实现内部审计信息化,能够实现对事前审计、事中审计、报表审计以及远程审计等,并且还能定期检测业务发展风险动向,对促进农村信用社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强化农村信用社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有效措施

(一)创建良好的内部审计信息化环境

想要实现农村信用社内部审计的信息化,首先应该创建良好的内部审计信息化环境,可以通过两个方面进行建设:其一,强化建设农村信用社内部审计信息化的硬环境,适当的对内部审计硬件配置进行改造,适当的投入专项资金,引进先进的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软件,强化硬件方面的审计建设工作,尽快的实现农村信用社内部审计工作和信息化的内部审计方法接轨,适当的加大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在整个农村信用社信息化建设中占有的比例;其二,强化建设农村信用社内部审计信息化的软环境,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是整个农村信用社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创建农村信用社内部审计信息化管理系统,广泛的与农村信用社的业务经营、风险管理、内部治理等科技信息系统接轨,强化组织的推动力,以此形成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合力,以此来提升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效率。

(二)建立内部审计系统

保证农村信用社内部审计质量的核心环节是建立内部审计系统,采用现代化的科学手段,建立具有较强识别功能的内部审计系统,将指标分析、风险导向识别以及数据汇总分析等内容添加到内部审计系统中,引入风险导向审计,采用内控评测、统计抽样等方法,构建非现场、信息化的内部审计系统,以此扩大非现场内部审计的功能,经过有效的检查和精确的制导,准确的发现线索,进一步提升农村信用社内部审计信息化的水平。

(三)创新审计方法

农村信用社的主要业务经营管理逐渐的实现了信息化,但是由于农村信用社的内部审计缺乏相应的科学技术人才,并且硬件设备投入也相对有限,审计方法依然采用现场审计和手工操作的方法,致使农村信用社的内部审计出现缺乏控制风险的能力、审计效率低、审计覆盖面小等问题。因此,创新内部审计方法,推广计算机辅助审计,对尽快实现内部审计的实时化、经常化、全面化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实施每个内部审计项目之前,都应该应用计算机进行辅助审计,以此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确定主要风险点,然后再结合其他部门的审计资料,然后确定现场审计的重点单位、重点业务以及重点环节等,以此不断的提高农村信用社内部审计信息化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创建配套的信息化安全保障系统

农村信用社要建设信息化安全保障体系,应该根据自身特点、核算方法、组织结构、管理理念以及规模等因素,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信息化管理系统,然后制定技术规范和安全技术标准,例如建立可靠的信息系统安全平台,强化对计算机辅助系统的管理,建立病毒防范系统、漏洞扫描系统、报警系统以及实时监测系统等,实现对网络资源、系统资源等的自动化管理,以此保证农村信用社的内部审计信息化安全、持续的运行。

(五)强化培训,提高内部审计人员以及一线业务人员的信息化水平

一方面,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信息化水平,对农村信用社的内部审计人员进行科技专业知识、审计以及业务等综合培训,也可采取引进优秀的信息化专业人才,强化同行业之间的交流,打造信息化复合型人才队伍,不断的提升内部审计的业务水平,然后在充分的利用现有的内部审计资源,在信息化的背景下创新内部审计方法,进一步的推进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另一方面,提高一线业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农村信用社内部审计信息化依赖于计算机,每年都需要录入大量的业务信息,而一线业务人员的业务水平直接影响数据录入的质量和效率,因此,强化对一线业务人员的培训工作,提升一线业务人员的业务操作水平,提高柜员综合业务处理能力,对加速农村信用社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农村信用社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创新、系统的工程,其需要良好的内部审计信息化环境,然后建立内部审计系统,通过利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不断创新内部审计方法,创建配套的信息化安全保障体系,最后创建一支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队伍,这样才能保证农村信用社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快速、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上一篇: 数字金融技术创新 下一篇: 事业单位行政档案管理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