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款风险分析汇总十篇

时间:2023-05-22 16:35:1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还款风险分析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还款风险分析

篇(1)

随着经济发展,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中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发展迅速。据统计,至2008年12月,中国个人消费信贷余额达3.7万亿元,其中中长期消费信贷余额达3.3万亿元。消费信贷余额数量巨大,其面临的提前还款风险增加。当贷款人提前还款后,商业银行贷款总体期限结构将会改变,资金的匹配需要调整。因此,准确预计消费信贷提前还款概率,有效控制提前还款风险,是现代商业银行资产业务管理的重点之一。

一、消费信贷提前还款风险介绍

消费信贷提前还款风险,主要针对中长期消费贷款而言,以住房消费信贷为典型。所谓提前还款风险,是指借款人在贷款合约终止期限之前提前还清贷款,导致放款人提前收回资金,资金回报率降低。

在西方发达国家,由于资产证券化的普及,住房消费信贷大多以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的形式打包发售,部分风险已从银行剥离。但对于MBS管理方,即所谓特殊目的公司(SPV)而言,提前还款导致原先基于贷款利息的现金流消失,用于支付债券利息的基础资产减少,需要进行再投资,而再投资资产收益可能较之于贷款利息为低,从而带来债券的收益风险,对于以MBS为标的资产的其他衍生产品,其影响程度甚至可能更大。就此而言,提前还款的风险承担主体尽管由银行转移出去,但其影响范围反而扩大了。

另外,就商业银行而言,如未进行资产证券化以转移风险,消费信贷提前还款行为带来的风险主要表现为贷款久期的变化。久期,指资产未来现金流的时间的加权平均,其权重为各期现金流值在资产现值中的比重,实际上反应了资产价值对于利率的敏感度。商业银行需要测算贷款的久期,以相应的负债匹配之,用来降低利率风险。提前还款实际改变了现金流分布,从而影响贷款久期,相应的负债结构也需要调整。如忽视提前还款风险,将造成资产负债不匹配,对商业银行经营带来风险。

二、消费信贷提前还款风险影响因素

考虑消费信贷提前还款的行为,需要考察系统性影响因素和非系统性影响因素两个方面。所谓系统性影响因素,指影响所有借款人的宏观经济变量,在对数量较大的贷款组合进行分析时,这些因素是主要需要考虑的因素。非系统因素针对于单笔贷款,只对特定借款人有影响。

系统性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如下几个:

1)市场长期借款利率,这也是影响借款人提前还款行为的主要因素。当市场长期借款利率低于贷款利率时,借款人可以从市场借入资金提前还款,之后享受较低的长期借款利率,形成了提前还款的动机。因此,分析提前还款风险的重要环节即为估计未来长期借款利率的变动趋势。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住房抵押贷款的利率为浮动利率,与西方的固定利率有区别,因此利率对于中国消费信贷提起还款行为的影响可能较小。

2)季节因素,即由季节影响导致提前还款比率变化,如夏季为学生毕业的时期、天气和税收原因(征税时期)。

3)时间因素,即在贷款发放后的一段特定时间内出现提前还款高峰,之后提前还款比率会下降。原因可能是具有提前还款意向的借款人需要一定时间来筹措资金以归还贷款。

4)衰减效应。当市场长期借款利率首次下降时,会出现提前还款高峰,但当市场长期利率回升后又再次下降时,提前还款比率较前一次为低,此后不断减少。相应的一种解释是每次提前还款高峰都会将对利率变化敏感的借款人剔除出贷款组合(通过其提前还款的方式),剩下的借款人对利率变化相对不敏感。

非系统性影响因素较多。包括婚姻状况、教育水平、退休状况、性别、工龄等、收入状况等。需要注意的是,西方国家由于资产证券化的使用,消费信贷的风险承担者通过证券化不断的扩大并分散,影响单个个体的非系统性因素的效果将会减弱,主要影响因素为系统性影响因素。因此,西方学者相关研究重点关注系统性因素对于消费信贷提前还款的影响。而中国商业银行的消费信贷业务目前缺少证券化工具,商业银行为风险的唯一承担者,非系统性因素对于提前还款仍然重要。基于此,蔡明超和费一文(2007)在考察中国消费信贷提前还款风险时,将非系统性因素引入模型,回归结果表明,收人、婚姻、工龄等因素将影响提前还款,并发现利率对于中国消费信贷提前还款的影响并不明显。

三、消费信贷提前还款风险相关研究

有关提前还款风险的研究众多。其原因在于资产证券化发展迅速,相应发展出的一系列金融产品受众广泛,提前还款行为影响了基础资产――贷款池的收益,进而影响相关所有资产的收益。相关利益方的需求导致了相应研究的发展。有关提前还款的研究,主要目的在于构造相应的提前还款比率函数,进而作为资产定价模型的基础部分之一帮助定价。

Golub和Pohlman(1994)构造了一个基于公开数据的提前还款函数模型,其因变量为四个:季节因素、再融资利率、时间因素、衰减因素。数据来源为GNMA、FNMA和FHLMC三大住房抵押贷款机构的近3000万个样本。结果显示此模型基本上与商业用模型区别不大,展现出较好的适用性,因而作者声称其为那些无力开发模型的中小金融机构提供了机会。

最近的研究有Tsai、Liao和Chiang(2009)的一个模型,其考虑了借款人的财务和非财务提前还款行为对于贷款资产的到期收益率、久期和凸度的影响。同时,他们分析了提前还款罚息和部分提前还款对于到期收益率、久期和凸度的影响,这一情况与传统的完全提前还款相比更为复杂,结果也更不确定。

当确定提前还款比率模型后,就可以依据其计算出相应资产组合的收益率和久期,进而对资产进行定价,还可以根据其计算出相应的保险费率,作为其衍生产品的定价基础,可以说,提前还款比率模型是一系列相关金融产品的定价基础之一。

四、中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提前还款风险控制方法探讨

中国商业银行目前对于提前还款行为主要采取罚息的手段,但不同地区、不同银行的规定不同。同时,部分银行还有一些硬性规定,如一年内不得提前还款等。上文中提到中国的住房抵押贷款采用浮动利率,提前还款对商业银行造成的利率损失并不明显,而罚息这一工具实质为弥补利息损失,因此中国商业银行采用罚息进行提前还款风险管理并不合适。

商业银行控制提前还款风险,较为合适的方法还是建立提前还款比率模型,估计出提前还款比率随时间的分布,进而调整相应的资产负债结构。注意到,中国商业银行作为贷款提前还款风险的唯一承担者,提前还款比率的影响因素较多,既包括季节、时间等系统性因素,还包括众多非系统性因素,相应的模型也会更加复杂。建立模型,大量的数据积累是必需的,随着中国个人信用记录系统的建立和不断完善,相应的贷款数据也会不断增加,这将有利于

提前还款模型的建立和发展。

参考文献:

篇(2)

一、企业采购与付款业务的流程分析

该集团实行集中采购模式,具体的业务流程如下:

(一)汇集请购单

该公司的请购单分为:一般物料请购单、特殊物料请购单和部门物资请购单。所有的请购单均由综合部完成请购单的初审,并按物料进行分类、整理。

(二)选择供应商。

价格是供应商选择中比较重要的环节,该公司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招投标工作由采购中心业务部组织进行。

(三)签订订购合同。

采购中心业务部与供应商签订订购单、合同,供应商按合同规定的时间、价格供货。财务人员录入合同资料、订购单。

(四)验货入库。

仓库保管员先核对订单,然后开具手工入库单、质检入库通知单,质检人员验货后,出具质检报告:合格物料,保管员将质检报告和质检入库通知单传递给记账员处。

(五)发票校验。

采购人员(月末)统计汇总需要开票的入库单,向供应商索要发票,然后将入库单和发票提交给财务会计部,财务会计部核对入库单、发票单据是否匹配。

(六)付款。

发生支付业务时,先由请款部门经办人填制请款单。财务人员查看部门预算费用,然后审批。付款经办后,付款票据交由制证会计进行记账处理。期末由指定会计编制银行调节表,落实、跟踪未达账项。

二、企业集团采购与付款业务风险分析

该企业各环节的具体风险和重要性评价如下:

(一)汇集请购单。由于市场有不确定性,企业的采购计划不能完全依赖于系统的计划,一些特殊的物资采购应结合企业资金情况,科研情况和市场环境,通常还需要高层领导和财务人员的参与。主要风险是基础数据不准确或领导信息不对称造成请购不合理。

(二)选择供应商。这一环节是存在猫腻最多的环节,供应商的评估、选择、谈判、合同的签订等各个过程需要用制度加以规范。供应商的资信、到货率、银行账号与供应商的评估、付款直接相关,供应商资料也需要专人进行维护。主要风险是评估程序的不当或资料的不准确造成选择供应商的不恰当。

(三)签订采购合同。合同的签订与企业的用款计划、资金状况密切相关,采购人员合同签订是否合理需要财务人员的监督。财务人员不参与合同的签订或采购部门的付款计划与财务预算不符,可能会发生现金危机。

(四)验收入库。只要实现了收货员、验货员与记账员的不相容职责分离,风险较小。

(五)发票校验。该公司由财务人员保管入库单、发票,并在系统外进行入库单与发票的匹配,然后输入系统。也可以设置为当发票与订单一致时才能过账。这一环节风险较小。

(六)付款。付款前必须确保银行票据系统与会计信息系统的账号数据同步更新并保持一致。

(七)未经授权修改会计系统。该企业运用现代化信息管理系统,数据信息存在着非授权访问的风险。非授权访问人输入虚构的信息,系统对交易进行了不恰当记录。

三、对该企业采购与付款业务进行内部控制设计

(一)建立完善的授权审批体系和考核制度。

对各类不同的物资请购,企业应建立完善的责任授权体系。部门物资需求由部门资产主管人负责:特殊请购计划的制定必须由公司计划部、营销部等相关部门综合讨论决定,必要时还必须取得高层领导的同意。为了保证权责对等,企业应建立适当的考核体系,做到谁拥有权利谁承担责任。

(二)建立供应商定期考核制度。

为了得到真实准确的供应商信息,采购中心应定期对供应商进行考核,以系统提供的各项指标分析表和相关检测部门提供的物料质检分析报告为主要依据,并设定评分标准对供应商进行评分,理性选择供应商。

(三)建立不相容职责分离制度。

公司应通过采购部门、物资管理部门、内审部门的组织设置基本实现请购与采购、采购与验收、合同订立与审计等岗位的职责分离。制度上需要关注部门内的不相容职责分离,主要有供应商的选择与考核,收货、验货与记账。通过职务的分离,有效防止收货环节的舞弊。

(四)建立招标过程的审计监督制度。

在选择供应商环节,电子采购平台需要与一系列的制度加以配合。做到每一次遴选必须通过平台招标。企业应成立独立的审计部对招投标实行管理和监督,网上竞价或招投标物料价格也应交专人签字确认。

(五)建立财务部的合同审核控制制度。

在与供应商签订合同时,财务处采购会计要对采购文件进行最终审查,确认其符合规定后方能支付预付款:采购会计应将合同信息与采购部门采购信息核对一致后录入会计信息系统,并负责原始合同资料的分类与保管。财务人员在此过程中要充分发挥。

(六)建立健全的购入商品验收制度。

购入商品验收工作必须由独立于请购、采购和会计部门的人员担任。验收部门应根据采购单上的数量和质量要求,对商品进行验收。验收后,验收部门对已收货的每张订购单编制验收单,验收人员将货品送交仓库或其他请购部门时,应取得经过签字的收据,验收人员还应将验收单送交会计部门。

(七)建立付款的请款控制和供应商信息的定期维护制度。

为了防止不合理的付款,企业在付款前,应由请款人员填制请款申请书,由财务人员核对请款是否合理、是否在部门资金预算范围之内。所有已确认的负债应及时支付,争取获得现金折扣,加强同供应商的良好关系和维持企业的信用,会计部门应定期检查应付账款的明细账和有关文件,以防止失去可能的折扣。

(八)建立访问安全制度。

会计监督应当考虑是否足以防止未经授权修改会计系统或会计记录,或者修改向会计系统提供数据的系统数据。信息系统操作人员应当在权限范围内进行操作,更换操作人员或者密码泄露后,必须及时更改密码,防止他人越权散发不当信息。

参考文献:

篇(3)

    随着经济发展,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中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发展迅速。据统计,至2008年12月,中国个人消费信贷余额达3.7万亿元,其中中长期消费信贷余额达3.3万亿元。消费信贷余额数量巨大,其面临的提前还款风险增加。当贷款人提前还款后,商业银行贷款总体期限结构将会改变,资金的匹配需要调整。因此,准确预计消费信贷提前还款概率,有效控制提前还款风险,是现代商业银行资产业务管理的重点之一。 

    一、消费信贷提前还款风险介绍 

    消费信贷提前还款风险,主要针对中长期消费贷款而言,以住房消费信贷为典型。所谓提前还款风险,是指借款人在贷款合约终止期限之前提前还清贷款,导致放款人提前收回资金,资金回报率降低。 

    在西方发达国家,由于资产证券化的普及,住房消费信贷大多以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的形式打包发售,部分风险已从银行剥离。但对于mbs管理方,即所谓特殊目的公司(spv)而言,提前还款导致原先基于贷款利息的现金流消失,用于支付债券利息的基础资产减少,需要进行再投资,而再投资资产收益可能较之于贷款利息为低,从而带来债券的收益风险,对于以mbs为标的资产的其他衍生产品,其影响程度甚至可能更大。就此而言,提前还款的风险承担主体尽管由银行转移出去,但其影响范围反而扩大了。 

    另外,就商业银行而言,如未进行资产证券化以转移风险,消费信贷提前还款行为带来的风险主要表现为贷款久期的变化。久期,指资产未来现金流的时间的加权平均,其权重为各期现金流值在资产现值中的比重,实际上反应了资产价值对于利率的敏感度。商业银行需要测算贷款的久期,以相应的负债匹配之,用来降低利率风险。提前还款实际改变了现金流分布,从而影响贷款久期,相应的负债结构也需要调整。如忽视提前还款风险,将造成资产负债不匹配,对商业银行经营带来风险。 

    二、消费信贷提前还款风险影响因素 

    考虑消费信贷提前还款的行为,需要考察系统性影响因素和非系统性影响因素两个方面。所谓系统性影响因素,指影响所有借款人的宏观经济变量,在对数量较大的贷款组合进行分析时,这些因素是主要需要考虑的因素。非系统因素针对于单笔贷款,只对特定借款人有影响。 

    系统性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如下几个: 

    1)市场长期借款利率,这也是影响借款人提前还款行为的主要因素。当市场长期借款利率低于贷款利率时,借款人可以从市场借入资金提前还款,之后享受较低的长期借款利率,形成了提前还款的动机。因此,分析提前还款风险的重要环节即为估计未来长期借款利率的变动趋势。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住房抵押贷款的利率为浮动利率,与西方的固定利率有区别,因此利率对于中国消费信贷提起还款行为的影响可能较小。 

    2)季节因素,即由季节影响导致提前还款比率变化,如夏季为学生毕业的时期、天气和税收原因(征税时期)。 

    3)时间因素,即在贷款发放后的一段特定时间内出现提前还款高峰,之后提前还款比率会下降。原因可能是具有提前还款意向的借款人需要一定时间来筹措资金以归还贷款。 

    4)衰减效应。当市场长期借款利率首次下降时,会出现提前还款高峰,但当市场长期利率回升后又再次下降时,提前还款比率较前一次为低,此后不断减少。相应的一种解释是每次提前还款高峰都会将对利率变化敏感的借款人剔除出贷款组合(通过其提前还款的方式),剩下的借款人对利率变化相对不敏感。 

    非系统性影响因素较多。包括婚姻状况、教育水平、退休状况、性别、工龄等、收入状况等。需要注意的是,西方国家由于资产证券化的使用,消费信贷的风险承担者通过证券化不断的扩大并分散,影响单个个体的非系统性因素的效果将会减弱,主要影响因素为系统性影响因素。因此,西方学者相关研究重点关注系统性因素对于消费信贷提前还款的影响。而中国商业银行的消费信贷业务目前缺少证券化工具,商业银行为风险的唯一承担者,非系统性因素对于提前还款仍然重要。基于此,蔡明超和费一文(2007)在考察中国消费信贷提前还款风险时,将非系统性因素引入模型,回归结果表明,收人、婚姻、工龄等因素将影响提前还款,并发现利率对于中国消费信贷提前还款的影响并不明显。 

    三、消费信贷提前还款风险相关研究 

    有关提前还款风险的研究众多。其原因在于资产证券化发展迅速,相应发展出的一系列金融产品受众广泛,提前还款行为影响了基础资产——贷款池的收益,进而影响相关所有资产的收益。相关利益方的需求导致了相应研究的发展。有关提前还款的研究,主要目的在于构造相应的提前还款比率函数,进而作为资产定价模型的基础部分之一帮助定价。 

    glub和pohlman(1994)构造了一个基于公开数据的提前还款函数模型,其因变量为四个:季节因素、再融资利率、时间因素、衰减因素。数据来源为gnma、fnma和fhlmc三大住房抵押贷款机构的近3000万个样本。结果显示此模型基本上与商业用模型区别不大,展现出较好的适用性,因而作者声称其为那些无力开发模型的中小金融机构提供了机会。 

    最近的研究有tsai、liao和chiang(2009)的一个模型,其考虑了借款人的财务和非财务提前还款行为对于贷款资产的到期收益率、久期和凸度的影响。同时,他们分析了提前还款罚息和部分提前还款对于到期收益率、久期和凸度的影响,这一情况与传统的完全提前还款相比更为复杂,结果也更不确定。 

    当确定提前还款比率模型后,就可以依据其计算出相应资产组合的收益率和久期,进而对资产进行定价,还可以根据其计算出相应的保险费率,作为其衍生产品的定价基础,可以说,提前还款比率模型是一系列相关金融产品的定价基础之一。 

    四、中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提前还款风险控制方法探讨 

    中国商业银行目前对于提前还款行为主要采取罚息的手段,但不同地区、不同银行的规定不同。同时,部分银行还有一些硬性规定,如一年内不得提前还款等。上文中提到中国的住房抵押贷款采用浮动利率,提前还款对商业银行造成的利率损失并不明显,而罚息这一工具实质为弥补利息损失,因此中国商业银行采用罚息进行提前还款风险管理并不合适。 

    商业银行控制提前还款风险,较为合适的方法还是建立提前还款比率模型,估计出提前还款比率随时间的分布,进而调整相应的资产负债结构。注意到,中国商业银行作为贷款提前还款风险的唯一承担者,提前还款比率的影响因素较多,既包括季节、时间等系统性因素,还包括众多非系统性因素,相应的模型也会更加复杂。建立模型,大量的数据积累是必需的,随着中国个人信用记录系统的建立和不断完善,相应的贷款数据也会不断增加,这将有利于提前还款模型的建立和发展。 

    参考文献: 

篇(4)

“三查”流程是指发放贷款前进行调查、发放贷款时进行审查、发放贷后对贷款使用情况及还款能力等进行检查等一系列制度,有助于贷款人全面掌握借款人实时状况,及时发现风险隐患,采取相应防控措施。柜台领取制度是指为了防止农户办理完贷款申请、审批手续后,在发放贷款时由他人代领,甚至出现银行内部员工自己或联合外部人员做假贷款手续冒名贷款等现象,从而影响贷款的发放质量。

(二)奖惩结合、信息公示制度

奖惩结合制度,一是针对农户的奖励与惩罚。如采取“一户不还,全村不贷”的方式,用熟人法则来督促借款人按时还款,增加其违约成本。二是针对银行客户经理及相关责任人的奖励与惩罚。信息公示制度是指将借款农户信用评定等级、借款情况、还款情况等在农村社区向公众公告的制度,特别是通过对恶意赖账人员的“关注”构成一种社会压力与监督机制,规避贷款农户的道德风险。

(三)不良催收、风险补偿制度

不良催收制度针对农户小额贷款发放时间比较集中、到期也比较集中的情况,暂不采取书面提示或电话催收的方式,而是由每名客户经理“包片到户”,而是挨村逐户对贷款农户进行催收。风险补偿制度主要依靠由农业保险公司开办各类农业保险,对农户的生产经营进行保险,应对农户可能出现的风险,增强农业和农户的抗风险能力,成为农户小额贷款的风险补偿机制之一。

二、农户小额贷款风险控制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农户联保、评级授信制度的风险分析

农户联保制度的风险分析:一是联保责任不落实。农户对联保贷款的制度及流程缺乏了解,对自己所承担的联保责任一知半解,极易出现农户不愿代偿“他人”的不良贷款。二是农户匹配不合理。经济实力较强农户“强强联合”,弱势农户则因“马太效应”、越来越弱;三是道德风险难防范。多户贷一户用、家庭成员互保等欺骗产生的风险难以控制。评级授信制度的风险分析:一是信用等级评定随意性较大,挪作他用的现象比较突出,联保贷款没有发挥应有的支农作用。二是农户授信额度未实行差别管理,从事传统农业与养殖业、农副业、运输业等农户之间因资金需要不同而呈现出的区分度不高。

(二)三查流程、柜台领取制度的风险分析

“三查”流程制度的风险分析:一是贷前调查工作不够细致,缺乏对借款人的实地调查、核实;二是贷中审查工作流于形式,过度依靠“贷前调查”;三是贷后检查工作行为缺失。对于贷款发放后的使用情况、以及借款农户的收益情况,缺少分阶段的调查、核实。柜台领取制度的风险分析:由于这一制度执行过度依赖于临柜人员的工作责任心与执行决心。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因为关系较好、或领导授意而影响其制度约束力,致使稽核、检查等事后监督依然较难发现违规行为。

(三)奖惩结合、信息公示制度的风险分析

奖惩结合制度的风险分析:一方面,由于对于农户的奖惩制度灵活不足、操作不便,无法真正地将授信额度与优惠利率挂钩,因而无法调动农户的诚信覆约动机。另一方面,客户经理为了绩效奖金而完成任务,从而分散了相当多的精力,难以集中精力做好贷后管理。信息公示制度的风险分析:一方面,因为农村地域广阔、农村居民较多,农户贷款涉及农户众多、信息公示项目繁琐,客户经理无暇抽出时间进行公示;另一方面,由于传统文化及乡土人情观念,广大农户对于公开自身贷款情况心存顾忌,甚至心存憎恶。

(四)不良催收、风险补偿制度的风险分析

不良催收制度的风险分析:一方面,在实际中仍然存在主观意识淡薄、清收手段失效、跟进措施乏力等情况。另一方面,诉讼清收成本较高,耗时费力,且在清收过程中极易出现对银行和法院的不利局面。风险补偿机制的风险分析:一方面,经济负担是限制农民投保农业保险的主要原因,致使农户因为投保费用过高或周围人不投保等因素而不愿意购买农业保险;另一方面,各金融保险机构对商业保险业务所带来的丰厚利益相对倚重,而对于收益相对较低的农业保险则缺乏推广动力。

三、完善农户小额贷款风险控制机制的建议

农户小额贷款结构复杂、涉及面广,因此其风险控制机制应从农村信用环境、授信审批环节、信贷开展模式、约束激励机制、业务操作流程、贷后管理制度等方面着手,在体制上、机制上、制度上多方联动,寻求全方位系统性完善。

(一)优化农村信用环境,建立失信惩戒制度。

优化农村信用环境。一方面,通过送“金融知识下乡”等宣传活动让农户更多地了解法律知识及金融知识,增强其法制意识与信用意识。另一方面,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建立农户信用诚信体系,制订信用村、户细化考核方案,建立农户信用贷款档案。建立失信惩戒制度。一是畅通监督举报渠道,建立举报奖励机制,鼓励违规违纪检举行为,并给予举报人适当的奖励。二是采取法律强制措施提高对违法行为的震慑力,使客户意识到违约、违法所必须承担的法律责任。与此同时,利用农户之间生产、生活区域集中、典型示范效应明显的特点,提升失信惩戒制度的示范警示作用。

(二)科学合理授信审批,区别联保授信额度

科学合理授信审批。提高农户信用等级评定的透明度,科学核定贷款额度。一是进行农户基本信息采集,力求全面、真实、准确。二是科学评定,区别对待、真实确定、差异化管理,坚决杜绝无根据授信、雷同授信、过度授信的现象。区别联保授信额度。最大限度地发挥联保贷款的支农作用,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条件适当调整授信额度。设定联保小组总体授信额度上限,而对单户授信额度适度放宽,在对农户住房、农机具、生产经营状况等进行详实调查、综合评定的基础上,根据实际需求合理确定额度。

(三)推行阳光信贷模式,引入社会监督体系

推行阳光信贷模式。一方面,公开业务操作流程,通过业务咨询台,让客户了解信贷产品及流程,引导其科学选择信贷产品,增加贷款透明度。另一方面,借款人提出贷款申请时,由客户经理签订《“阳光服务”承诺书》,切实把信贷工作置于社会和客户的监督之下,从源头上防范道德风险。引入社会监督体系。在每个片区考察有威望与责任心的“模范”群众,挑选聘请相应的社会监督员,发挥熟人监督的典型示范作用,拓宽信贷监督渠道,扩大社会监督网络。与此同时,制作信贷人员便民卡片,走村入户进行发放,力争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四)建立动态激励机制,构建有效约束机制建立动态激励机制。

探索开发“大联保”贷款模式,以农户、自然村、农业合作社为单位组成“大联保体”,合理安排放款节奏与进度,通过采取利率优惠等措施扩大市场推广率,进而形成整体规模效应。构建有效约束机制。执行信贷员等级管理制度,建立信贷员约束机制,执行贷款终身追究制和损失赔偿制度,并按信贷操作流程对违规违纪贷款各环节的相关责任人员进行履职评价,对发放违规违纪贷款的信贷人员实行严格问责。

(五)提高信贷人员素质,严格规范操作环节

提高信贷人员素质。一是开展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培训与考核,实行岗位达标,持证上岗,实现“宁缺毋滥”、“优胜劣汰”;二是加快信贷人员循环,确保在农户小额信贷岗位配备思想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富有使命感与责任心的信贷人员。严格规范操作环节。一是贷款调查环节严格执行“双人”实地调查制度,了解掌握借款人的人品信用、资产负债、贷款需求、还款来源等情况;二是贷款审查、审批环节加强对借款人及担保人身份真实性进行二次核实,确保信息真实可靠;三是贷款发放环节严格执行柜台付款与内勤审核制度,防范产生顶名贷款;四是贷后检查环节对于首次、半年贷后检查均由非经办客户经理进行,确保信贷资金安全。

篇(5)

伴随商品房消费需求的一路高歌,按揭贷款逐步变成了我国房地产业融资发展的一条重要渠道。然而,由于我国房地产市场的持续升温,按揭贷款规模的不断扩大,使银行在欣喜获取利润的同时,也在冷静思考从中出现的风险。

一、按揭贷款的风险分析

?(一)银行风险分析

按揭贷款的银行风险来自借款人和银行经营两方面:一是借款人的风险。包括借款人违约风险,这是银行在经营按揭贷款业务时面临的最直接最集中的风险。借款人个人信用潜在风险,由于我国目前个人收入制度不透明,个人消费信贷处于初级阶段, 贷款行不能正确评价借款人实际收入,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跟踪监控,个人信用状况难以评估。借款人对住房按揭贷款业务存在认识上的误区。部分业主购房时被按揭优惠条件所吸引,未充分考虑自身的还款能力,随时间推移,生老病死、事业成败、社会环境等直接影响到按揭贷款的安全。按揭成数确定不当。对以投资为目的的购房行为来说,首付比例降低,前期投入越小,放弃投资后遭受损失越小,房产市场不景气时,就有可能放弃房产并拒绝还款,将风险全部转嫁给银行。信贷经营中信息不对称的风险。我国尚未建立个人信用征集系统,对个人资质评估缺乏统一客观的标准,影响了银行对贷款申请人信用的调查评定,会产生提供虚假证明的欺诈行为,也为银行在形成逾期后的催收工作设置了障碍。

二是银行经营风险。按揭贷款比例越高,对借款人压力越大,在高按揭贷款比例下一旦借款人违约,银行处分抵押房产所得扣除各项支出后,有可能不足以弥补银行的支出。一般还款期越长,经济可变因素就越多,抵押房产价值的变动就越难预料和把握,银行需承担的违约风险就越大。按揭贷款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储蓄存款和企事业单位的短期存款,而住房按揭贷款的期限一般较长,这就产生了以短期资金负担长期贷款的风险,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银行对短期资金的有效利用。

?(二)开发商的风险分析

开发商通过高估房地产价值并与购房人串通,以虚假购房合同向银行申请贷款,目的达到后,开发商立即转移资金,导致银行债权悬空,即使银行处置房产,也会大幅“缩水”,信贷资产出现损失。开发商不具备相应实力,开发商对市场因素分析失误,房屋出售后价格下降。在期房按揭贷款中预售不理想,导致后续资金不足,不能按期交房,客户不能按期入住,甚至项目“烂尾”。开发商多利用融资和预售收入作为资金来源,处于劣势的客户可能要求解除购房合同,迫使银行出面帮助挽回损失,从而将其与开发商的合同纠纷转嫁给银行,造成银行的法律风险。开发商的资格与能力、房产质量、配套设施、市场、道德等等都构成了风险。

?(三)抵押物风险分析

住房按揭贷款的抵押物即房屋是贷款金的最基本保障,但因贷款期限长,期内抵押物发生变化的可能性极大,保证人资产可能恶化,易造成抵押物风险。房产估价普遍存在高估的现象,若不能及时发现房价高估,在贷款成数较高时,有可能出现抵押物价值低于贷款金额的风险。抵押物损毁或灭失,影响银行信贷资产质量。抵押物的合法性,一是因建筑违规违章或严重质量问题,抵押物无法取得《产权证》,导致抵押无效。二是重复抵押、重复销售,致不能办理抵押登记手续被查封,若此前银行已发放贷款,就造成债权悬空。另外在抵押物处置时由于相关政策法规不健全,当不能偿还借款时,作为抵押人的银行虽有权处分抵押物,但若该抵押物为借款人的唯一财产,会涉及居民的安置和社会稳定等问题,使处置难以执行。即使收回房产,但我国住房二级市场很不发达,拍卖变现的处置方式也难以实行,若贷款后抵押物价值下降,银行很可能得不偿失。

二、按揭贷款风险防范措施

(一)银行的按揭风险防范

银行是按揭贷款的提供者,是按揭业务的主要且稳定的操作者,银行按揭业务的规范化、程序化和法制化是风险防范的中心环节。

1、加强贷前审查,在成本允许时,尽量细致。严格主体资格及信用审查,综合评价申请人的素质、收入稳定性、还款第一来源及综合还款能力等,确保业主信用良好,据不同客户群体,采取灵活的信贷政策,帮助客户合理地确定贷款金额、成数、期限。对宏观市场情况、政策、法律环境应有明确具体的审查;抓住营销贷款的客户经理这个关键。

篇(6)

 

【关键词】上市公司;财务风险

一、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分析

(一)筹资风险分析

我国上市公司债务筹资风险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1.银行借款风险

银行借款是我国上市公司比较常用的一种债务筹资方式,包括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

短期银行借款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由于短期负债的偿还期间较短,上市公司必须充分保证能及时获得现金收人,否则情况万一有变,公司将会面临更大的资金短缺风险;第二,短期负债筹资的归还一旦发生问题,会连锁影响到其他债务的偿还,从而影响公司信誉和形象。

 

长期银行借款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长期银行借款筹资数额大,期限长,增加了企业的整体财务风险;第二,还款计划和约束性条款对企业的制约性强,上市公司必须严格遵守,从而在理财和生产经营上受到种种制约,并可能会影响今后的筹资、投资活动;若上市公司不能按计划还款或违背了条款要求,可能会被诉诸法律,或要求立即还款,从而影响公司的经营。

 

2.债券筹资风险

上市公司债券的主要风险有:第一,债券发行风险,债券是否能够正常顺利的发行出去,取决于债券品种的设计,利率的高低等因素;第二,债券有固定的到期日和利息费用,偿债风险较高,特别是当上市公司经营状况较差时,易使公司陷入财务困境;第三,债券一般要比长期借款的限制条件严格,可能对上市公司财务的灵活性带来不利影响,甚至影响公司今后的筹资能力。

 

(二)投资风险分析

投资风险分析,是指用系统、规范的方法对风险辩识、估计和评价,做出全面、综合的分析。在风险分析中,有三个因素必须考虑。第一,风险因素。在投资期内的某一时期,各方案在不同市场状态下的现金流量是随机变量,所包含的风险程度各不相同,需要对各方案风险进行合理测算。第二,时间因素。不同时期的市场状态是变化的,风险也是变化的,必须测算不同时期随时间变化的风险对经济效益评价指标的影响。第三,经济效果因素。不同的经济效果指标反映的内容不一致,应全面地考虑,综合反映项目的真实经济效果。

 

上市公司在投资方面如果出现了盲目的投资行为就会为企业带来较高的财务风险。不少上市公司在投资新项目之前,并没有经过科学的可行性论证,带有较大的盲目性,结果就是投资方案实施后,不仅没有给公司创造效益反而带来负面影响。

 

(三)并购风险分析

上市公司并购的财务风险是指由于上市公司并购而涉及的各项财务活动引起的公司财务状况及成果的不确定性。上市公司并购风险分析具体表现在: 

1.并购定价风险分析

我国上市公司在进行并购定价时应主要识别两方面的风险:第一,目标企业的财务报表粉饰。我国上市公司并购时的财务报表陷阱具体包括:利用关联交易调节利润,利用存货调节利润,混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隐瞒或有事项和表外融资。第二,目标企业价值评估的选择和应用。由于起步较晚,专业人员的素质有限,我国并购的目标企业价值评估使用条件并不完善,采用不同的评估方法时都存在着一定的风险。

 

2.并购融资风险分析

基于对融资方式、法律、中介等多方面问题的考虑,我国上市公司在并购融资时应识别三种风险:第一,融资结构失衡。融资结构包括公司资本中债务资本与股权资本结构。第二,资金供应不足。由于我国上市公司现在公司治理结构的不成熟,财务管理体系并未在企业内真正实施,公司融资缺乏计划性和合理性,易造成资金供应链的断裂,给公司并购带来阻碍,甚至导致并购的完全失败。第三,融资成本过高。

 

3.并购财务整合风险分析

我国上市公司在并购时结合自身的未来发展战略,重点识别下列可能导致财务整合失败的因素:第一,财务整合是否发挥财务管理在上市公司运营中的重要作用。这主要取决于进行财务整合的人员素质。第二,财务整合能否发挥上市公司并购的财务协同效应。第三,财务整合是否实现并购方对被并购方的有效控制。

 

(四)收益分配风险分析

收益分配风险的产生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收益确认的风险,指客观环境因素影响和会计方法使用不当,有可能多计收益,少计成本,使企业提前纳税,所确定的可分配利润也偏高。二是收益对投资者分配的时间、形式和金额的把握不当所产生的风险。分配给投资者的盈余与留在企业的保留盈余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如果企业脱离实际一味追求给投资者高额的回报,必然造成企业的保留盈余不足,给企业今后的生产经营活动带来不利影响,同时也会影响债权人的利益。相反,如果企业为减少外部融资需求而减少对投资者的分配,又会挫伤投资者的积极性,影响企业的声誉和价值。

 

收益分配是企业财务循环的最后一个环节。收益分配包括留存收益和分配股息两方面。留存收益是扩大投资规模来源,分配股息是股东财产扩大的要求,二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矛盾。企业如果发展速度快,销售与生产规模高速发展,需要添置大量资产,税后利润大部分留用。但如果利润率很高,而股息分配低于相当水平,就可能影响企业股票价值,由此形成了企业收益分配上的风险。因此,必须注意两者之间的平衡,加强财务风险监测。该风险很难用数学方法或是财务指标法来进行估测,但可以凭经验进行定性分析。

 

二、针对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

防范上市公司财务风险,主要应做好以下工作:

(一)筹资风险的防范措施

1.确定适当的筹资规模

企业的资金需求量是变化的,筹资过多会造成资金闲置浪费,增加融资成本,或者导致企业负债过多,偿还困难,增加经营风险;而筹资不足,会影响企业投融资计划及其他业务的正常进行。因此,企业财务人员要认真分析生产和经营情况,确定合适的筹资规模。

 

2.选择最佳的筹资结构

不同筹资方式下的资金成本有高有低,因此,就需要对各种筹资方式进行分析、对比,选择最经济、最可行的筹资方式,从而选出最佳的筹资结构,以进一步降低筹资成本,减少风险。

 

3.把握有利的筹资时机

对于由利率变动产生的筹资风险,应认真研究资金市场的供求情况,根据利率走势把握其发展趋势,并以此作出相应的筹资安排。当利率处于低水平时期,筹资较为有利。当利率处于由低向高过渡时期,应以筹集长期资金为主,并尽量采用固定利率的计息方式。当利率

处于由高向低过渡时期,也应尽量少筹资,对必须筹集的资金,可采用浮动利率的计息方式。

 

(二)投资风险的防范措施

1.明确投资决策的责任机制

必须把投资决策的风险责任落实下去,不允许出现用企业责任顶替政府责任,用集体责任顶替个人资任的情况,使投资决策真正受到风险责任的约束。

2.建立起投资事前、事中、事后的风险防范机制

事前是指要提高可行性研究的质量,主要有:第一,确保可行性研究的客观真实性;第二,重视市场调查和市场预测;第三,充实其中风险分析的内容。事中是指投资实施过程中进行风险监控,随时调整预计与实际的偏差,如设立资金到位率、净现值差异率等指标,对风险进行监控。事后是指项目建成后,对风险管理情况全过程的再评估,如考察风险损失差异率、净现值差异率、风险发生实际类型与预测类型差异等。

 

3.健全投资决策的信息机制

可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有效的信息管理系统,深化企业对宏观经济、市场等信息的理解、预测,避免资金进人某些热门地区或行业,形成不合理的重复建设,造成过度竞争和风险损失。

 

(三)并购风险的防范措施

1.全面的财务审慎调差

为防范并购的财务报表风险,调查与证实重大信息,并购企业在并购前应聘请专业的资产评估中介进行全面的财务审慎调查,包括资料的搜集、权责的划分、法律协议的签订、中介机构的选聘。

 

2.实施慎密的融资决策过程

企业并购的融资风险控制贯穿于整个融资决策过程。一套完整的融资决策过程通常包括对并购方资金需求的预测、并购融资方式的选择以及融资结构的规划等环节,通过提高每个环节的决策水平来有效地降低融资风险。

 

3.做好整合前后的财务监管工作

财务整合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为了顺利实现成功的财务整合,防止在收购后又发现账面上没有体现的负债或不良资产等,需要对整合前的被收购企业财务进行详尽细致的审查,充分了解好掌握被重组企业的各项资产、负债等。

 

(四)收益分配风险的防范措施

要避免收益分配风险,关键在于公司能否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不能过分强调公司的利益,而损害投资者的利益,也不能忽视公司长远利益,既要控制资金成本,又要调动投资者的积极性。因此,具体防范措施如下:

 

1.合理制定会计核算办法和利润分配办法

根据会计核算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的有关规定,按照预期财务收益的要求,合理制定会计核算办法和利润分配办法,降低收益分配中可能产生的财务风险。

2.定期分配收益

在正常情况下,企业应每年向投资者进行一次收益分配,给投资者以看得见的实惠,在提高效益的基础上,争取使投资者每年的收益呈递增趋势。

3.保障收益分配最低限度

在确定收益分配额度时,要考虑通货膨胀因素的影响,保障收益分配最低限度,不致影响企业简单再生产。

参考文献

[1]颜秀春.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困境——成本管理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24-36.

[2]贺强,李俊峰,黄锐光.我国上市公司重大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66-89.

[3]张鸣,张艳,程涛.企业财务预警研究前沿[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45-62.

[4]许言.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问题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天津财经大学,2011.

篇(7)

一、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产生风险的原因分析

(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意识薄弱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意识薄弱是导致国际贸易融资产生风险的主要原因,具体表现在业务发展的粗放增长、银行内控制度失效、银行组织结构不合理等方面。其中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粗放增长指的就是在实践中银行开展业务时更多的是关注国际结算量和贸易融资的业务量,导致了部分银行为了完成指标不顾风险,业务量不断增长,但风险也在不断扩大;银行内控制度的失效使得银行国际贸易融资活动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再加上部分业务员为了完成考核指标没有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开展业务活动,更是增加了国际贸易融资的风险;银行国际贸易业务组织结构设置不够合理主要指的是当前部分商业银行仍旧处于审贷不分离的状态,由国际业务部单个部门来承担信贷风险控制和业务拓展等责任,没有将国际贸易融资纳入全行统一信贷管理中,对客户没有实施科学的风险评估、无定期的信贷资金跟踪管理和风险分析。

(二)国际贸易融资活动风险日趋严重

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产生风险一方面是银行自身的相关建设不够完善,另一方也是国际贸易融资行业风险日趋严重造成的,如企业的信用意识较差、经营管理水平较低、诈骗活动猖獗等都变相的加大了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风险。在实践中,有些融资企业并没有制定还款规划,对融资款项长期占用,有的企业认为商业银行和企业同属国家所有,不存在还款问题,逾期贸易融资居高不下等;也有部分国际贸易融资企业对于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的驾驭能力较差,企业一直处于亏损或者微利润边缘,导致企业还款能力不足;再加上国内外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我国进出口企业扩大对外贸易额的热情和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指标上的压力来骗取银行贸易融资例如国外客户采用假信用证、假单据欺骗银行来获取贸易融资款项等。

(三)国家对国际贸易融资的法律保护不健全

当前我国法律虽然对国际贸易融资有所规定,如《票据法》中对于国际贸易融资金融票据做出了相关规定等,但是仔细分析当前我国的法律条文我们不难发现关于国际贸易融资的法律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而是散落在相关的法律文件中。此外,即使部分法律条文和细则涉及到了票据、货物货权质押、保证担保等问题,但是并没有做出具体的法律界定如押汇业务中押汇行对单据和货物的权利如何、进口业务中信托收据的有效性等,都找不到相应的法律解释,由此可见相关法律制度的确实也是导致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风险加大的一个主要因素。

二、加强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防范措施

(一)优化制度建设,提高银行风险管理能力

银行属于制度化单位,所有工作流程、环节和手续都有着严格的规则制度约束,因此优化制度建设可以从根本上提高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防范能力。对此一方面银行要根据企业的风险水平选择性实施交易风险管理制度。即对每一笔贸易融资款项的支出、资金回笼、货物赊销流转等进行全程监督,通过对借款人上下游企业的管理将融资款项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运行,以此保证商品变现后能及时偿还贸易融资;另一方面也要贯彻落实流程管控。例如通过岗位制衡制度来落实各个岗位在融资用途、信贷管理、资金流转等方面的监管职责,实现信息共享和相互制约。此外,商业银行还可以采取国际贸易融资风险分散策略即以融资方式的多样化来降低发生风险的可能性;国际贸易融资风险抑制策略即在授信客户风险已经产生的情况下提前采取措施抑制风险的恶化;国际贸易融资风险转嫁策略即对可能产生的风险通过担保和其它金融交易的方式转移给第三者等手段来提高银行的风险防范能力。

(二)加强对融资企业和产品的风险分析

加强对融资企业和产品的风险分析可以从源头上提高国际贸易风险防范能力,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严格的审查进出口双方贸易的真实性。当前国际市场上诈骗活动的日趋猖獗是导致贸易融资风险加大的一个重要因素,对此在进行贸易融资时银行需要严格的审查进出口双方贸易的真实性,例如审查商品合同编号和签订日期、运输方式、起运港和到货港、近期内的进出口量等;其次是做好客户的资信审核工作。一方面对于信用较好的老客户银行应当建立起相应的客户信用档案,以确定其信用水准,另一方面对于银行首次接触的客户应当严格审查该客户在其它银行的业务状况记录,防止客户套取融资;最后是认真分析进出口企业潜在的财务风险。一般来说,进出口企业普遍具有融资大、应收账款大、存货大、费用大、汇率影响大、自身资产小、偿债能力小等特点,使得进出口企业还款能力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在进行贸易融资之前需要对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资产负债情况等进行仔细的分析,在确定企业无财务风险或者财务风险较小的情况下进行贸易融资。

(三)完善对国际贸易融资的法律保护

对此一方面积极呼吁并争取立法部门尽早制定与国际接轨的法律法规,对于我国当前关于国际贸易融资的法律条文散落各个相关法律中的现状要促使相关人员尽早对其进行整合,以此来保证国际贸易融资有法可依。此外,也要明确现行法律中对金融票据、保证担保等权利义务的规定;另一方面鉴于国内法律和国际法律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银行也要深入的分析研究国际惯例和国内法律之间的异同,避免因法律冲突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三、结语

总而言之,全球贸易融资市场是一个巨大且在不断成长的市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这种情况下进出口企业愈发关注商业银行能否提供更加便利的贸易融资服务,这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笔者相信随着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防范意识的加强,相信未来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将成为商业银行的核心利润点。

参考文献

[1]张欣欣.我国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管理[D].苏州大学.2014.09.

[2]刘晨.我国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及其管理对策[D].辽宁师范大学.2013.04.

篇(8)

投资项目的前期工作是投资决策前必不可少的工作步骤,长期以来,建设项目前期工作滞后,前期方案深度不够等是多年来困扰投资管理的问题。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作好投资项目前期工作和经济评价,实现投资决策科学化,提高投资效益,是投资项目各个层次的决策者以及咨询人员所面临的首要问题。

1 如实做好建设项目前期工作,不断完善项目评价方法与参数

在项目的投资决策中可行性研究本来应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由于各种原因,一段时期以来,有的将可行性研究搞成了上项目的脚踏板,究其原因,主要是投资体制还不完善,企业还没有真正的自。我国的投资体制改革,开始是投资主体只有国家一个,项目所需资金都靠国家拨款建设,而后改为“拨改贷”,成就了相当多的无本经营企业,企业产权界限不清,管理者权、责不明,利润要上缴,投资伸手要,拨款也好,贷款也罢,只要能拿到钱就可以上项目,企业就有可能在规模上更上一层楼,造成了严重的后遗症;自1986年国家实行了资本金制度,这种情况才开始扭转,投资主体才开始逐步形成多元化的投资主体。

在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国家正在并继续改革项目审批制度,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格局已经形成,国有企业的改革也在进一步深化。上项目者必须自主决策,投资者要对自己的投资行为负全面责任,在充分做好建设项目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做到建设项目“三个不建”,即建设项目没有可行性研究报告不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经济评价不充分不建,项目经济评价效益不达标准不建,只有这样才能如实反映项目的真实效益,作出合理决策。

多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对可行性研究报告及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作了一些详简不同的规定,原国家计委和建设部于1993年4月联合颁发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二版),在指导我国建设项目经济评价工作,实现项目决策科学化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在当时条件下,更贴近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使我国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和理论向前迈进了一大步,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金融、投资、财税等方面的改革力度进一步加大,对经济评价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技术经济工作者适应新形势,进行新的思考和探索,去研究和解决新的问题,随着我国加入WTO,与国际接轨,从大的方面看,有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结构、市场分析的重点内容、方案比选的方法、资金筹措方案的研究和项目风险的分析等;从细节方面讲,评价指标体系的完善和简化、评价基准的确定、计算价格的选取、重要计算参数的选取等方面的问题都有值得进一步探讨之处。

2 风险分析应作为可行性研究报告强调的重点内容

当前可行性研究的内容和深度已由法规性文件予以固定下来,目前国内高技术产业化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已设有风险分析专篇,而一般的工业项目的风险分析却重视不够,尤其对市场、投资以及经济效益方面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以及项目的影响程度分析预测不够,导致许多项目实施后实际数据与可研出入很大,甚至完全失实。尽管可研报告中作了敏感性分析,并显示项目效益对一种或几种不确定因素相当敏感,但决策者认识不够,依据方案内部收益率和还款期的大小进行决策,显得过分简单,容易导致失误,造成无可挽回损失。投资项目的建设要耗费大量资金、物资和人力等宝贵资源,且一旦建成,难于更改,因此投资项目的风险防范和控制更显重要。为了有效的防范和控制风险,越来越多的人们已经认识到不仅在投资项目的前期工作中需进行风险分析和风险对策研究,更重要的是在项目实施过程及经营中应有效地进行风险评价和风险分析。因此当前提高风险意识,强化风险分析,重视风险分析的结果是市场经济下做好项目前期工作所必须的。

3 投资项目有关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是编制好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必要前提

可行性研究报告一般是由咨询单位完成,有理由要求咨询单位客观、公正、实事求是,但在实际上要做到这一点却困难重重。咨询工作受到各方面的制约,一是审批限额的存在,导致为了将项目的审批权留在地方,不得不压低投资,特别是将流动资金作为调节投资大小的“砝码”,导致流动资金准备不足,甚至影响项目的生产经营。其次是为了要把项目争到手,不得不夸大项目的效益,模糊项目的风险,这些制约的因素主要在业主,而不是咨询单位本身;再者若是对于依托老厂的项目,需要老厂的现状资料以及对有无项目状况的预测,这些工作都必须要由业主来完成。同时,各级主管部门和审批机构握有项目的“生杀”大权,对促进项目前期工作的健康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总之,做好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是有关各方的共同责任,也只有各方面都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可行性研究才能给出客观公正的结论。

4 正确对待市场与价格的预测

对于一个具体建设项目特别是经营性项目来说,市场和价格就是项目存在的关键所在。财务评价的敏感性分析中,对经济效益影响最敏感的因素无疑就是产品销售价格,往往变化1~2种价格,项目就可能从不可行变成可行,一种不合理的价格体系将使可行性研究报告变成为可批性研究报告。因此,市场和价格的预测在经济评价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市场走向和价格高低往往成为项目经济上是否可行的最重要砝码,预测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经济评价结果的可靠性。

当前财务评价中,普遍采用现行价格或所谓生产初期的预测价格,这种提法与评价中简化计算以及反映相对准确性的原则是一致的,但往往差之毫厘、缪之千里,甚至导致完全相反的评价结果,究其原因,其一是目前我国市场经济尚不健全,不规范,市场经济的规律性不明显;其二是我国经济与国际市场尚未完全接轨,区域性强,产品价格波动大,特别是供求量相对较小的产品,价格的规律性更难掌握;再者,目前我国咨询机构缺乏必要的、完整的价格信息系统,仅仅依靠技术经济工作者经验进行判断,随意性较大,难以得到相对准确的预测结果。

《方法与参数》仅对价格作了原则性的说明,而对数据的测算、选取及具体应用并未加以详细说明。为了规范这方面的工作,保证评价的质量,应该增加这方面的内容或在有关实施细则中加以明确,并且规定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加深市场预测与价格分析的内容,描述必要的预测过程以及采用的数据和预测模型。

5 清偿能力分析应给予重视

在项目评价中,一般以全部投资FIRR高低来判定经济上的可行性,人们对盈利能力分析的理解和接受程度要高于清偿能力分析。然而,清偿能力指标分析决不能忽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清偿能力指标较盈利能力指标来得更为直观、清晰,一个项目如果背着沉重的债务包袱,那是极其危险的。

国内现行财务评价以最大还款能力计算贷款偿还期,仅是一种理论计算,与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不一致的,任何一项贷款,事先必须明确贷款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条件之一是还款期限,如果不能满足,则另选融资方式和途径,以最大能力计算还款期,实际上是未考虑任何风险因素,是一种理想的模式,在实施过程中一般是很难实现的。通常做法是根据还款期限等计算各年偿债额,再分析资金运用状况和清偿能力,偿债率指标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设置的,

6 国民经济评价亟待规范

对于一般的工业项目,在可研阶段进行国民经济评价已日趋减少,这与《方法与参数》的初衷是不一致的,大中型项目,特别是有关国计民生的大型项目,完全有必要从国民经济总体角度考虑,进行国民经济评价,对于非盈利的基础设施项目,进行必要的国民经济评价更是必不可少。同时《方法与参数》有关国民经济评价内容亟待规范、补充和完善,应有专门的政府机构或由权威的社会中介咨询机构定期有关经济评价参数,供咨询机构使用。

篇(9)

中小型公司融资存在的问题

融资渠道狭窄已成为制约中小型公司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小型公司基本是内部融资,尚未建立起外部市场融资体系体制。要想促进中小型公司,尤其是民营中小型公司的迅速发展,必须建立完善的融资体系,最根本的是建立起企业外部融资体系,即市场融资体系。中小型公司融资主要来源于商业银行贷款,但目前商业银行贷款难以满足中小型公司对融资的需求,存在严重的融资缺口。造成银行对中小型公司放贷存在融资不足的主要原因是中小型公司自身信用不足,而融资信息不对称是贷款融资难的直接原因。

目前,商业银行对企业发放贷款的主要依据是企业的信用等级。企业信用等级是银行按设定的评级标准模型,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管理水平、发展能力进行综合评定,并授予其相应等级。依照我国现行传统的企业信用评价方法,大部分中小型公司根本不可能得到贷款。其原因在于:一是银行为了降低贷款风险,普遍采取抵押方式,且银行可接受的抵押品主要是土地和房地产。而中小型公司往往因规模小、固定资产少而达不到银行的贷款条件。二是中小型公司担保机构的资本金有限,远远满足不了众多中小型公司的融资需求。

我国中小型公司的经济实力、经营风险和管理素质的差别较大,这就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信用评估制度将它们区别开来。其实,从抵押物方面看,许多中小型公司虽然没有土地和房产,但是还有一定量的存货和应收账款。所以,目前亟待建立适合我国中小型公司的信用评估办法,突出对业主的信用评价和所处的经济环境、信用环境的评价,使信用等级评定能够与中小型公司的实际情况得到较好衔接。

国外银行对中小型公司的贷款技术

一、财务报表型贷款。

该类贷款的发放基础主要基于借款人所提供的财务报表所反映的财务信息。这种贷款技术最适合那些经过审计,财务报表相对透明的企业。因此,它是银行对大企业贷款时经常使用的一种技术。一些历史较长、业务相对透明、经过审计的小企业也适用于此类贷款。

二、基于资产的贷款,又称抵押担保型贷款。

这类贷款的发放基础主要取决于借款者所能提供的抵押品的数量和质量,而非其财务信息。基于资产的贷款有很强的事后监控机能,可以降低道德风险的发生概率,被广泛应用于对中小型公司的贷款中。通常情况下,抵押物是高质量的应收账款和存货。它的主要缺点是交易成本过高,手续繁琐,而且固定资产较少的中小型公司将被拒之于门外。

三、信用评分技术。

中小型公司信用评分是对中小型公司的品德、声望、资格、资金实力、担保以及经营条件等进行分析,来测度违约的可能性并且对违约风险进行分类。这种贷款技术目前主要是依赖于一些统计模型,如线性概率模型、分对数模型和线性判别式分析等进行分析和判断。美国小企业局的一份报告认为,银行采用信用评分法使中小型公司的贷款增加,主要是因为,这个方法放宽了边际贷款申请者的标准线。但信用评分法的建立和应用,不仅要解决搜集样本、建立模型等技术问题,更重要的是构建资料共享的社会征信基础结构和与新技术相适应的金融企业信贷管理文化。由于信用评分对信息系统和数据积累的要求较高,在我国目前条件下其应用范围受到很大限制。

四、关系型贷款。

关系型贷款是国外对中小企业融资中使用的一种比较重要的贷款技术。在这种贷款技术下,贷款人和企业家、中小企业之间的关系比纯粹的资金关系要重要得多。在关系型贷款下,银行的贷款决策主要基于通过企业及其所有者的私人信息而做出的。这些信息除了通过办理企业的存贷款、结算和咨询业务而直接获得以外,还可以从企业的利益相关者(股东、债权人、员工、供应商和顾客等)以及企业所在的社区获得;它们不仅涉及企业的财务和经营状况,还包含了许多有关企业行为、信誉和业主个人品行的信息。这些信息要比企业的财务报表、抵押物、信用评分有价值得多,从而可以帮助关系贷款者更好地解决信息不透明问题。由于关系型贷款不拘泥于企业能否提供合格的财务信息和抵押物,因而最适合于中小企业。但关系型贷款的基本前提是,银行和企业之间必须保持长期、密切而且相对封闭的交易关系,即企业固定地与数量极少的(通常为一到两家)银行打交道。

构建我国关系型贷款制度

一、企业层面信用风险分析。

分析企业信用风险时,选取起主导作用的宏观环境因素、行业因素、经营因素和管理因素、财务因素、担保因素作为分析的评价指标。

1、宏观环境风险分析。

宏观环境风险分析主要包括经济环境、技术环境和信用环境。

2、行业风险分析。

每个企业都处在某一特定行业中,每一行业都有其固有的风险,在同一行业中的借款人要面对基本一致的风险。行业风险分析中考察的因素主要有成本结构、成熟期、周期性、盈利性、依赖性、产品替代性几个方面。

3、经营风险分析。

由于同行业中的每个企业都有其自身特点,还需要在行业风险分析的基础上,进入借款人的生产经营过程,分析其自身的经营风险。经营风险分析主要包括:经营策略分析、产品分析、市场分析、销环节分析。

4、管理风险分析。

主要从中小企业的组织形式和治理结构、管理层的素质和经验、关联企业的经营管理、法律纠纷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5、财务风险分析。

虽然关系型贷款并不着重于企业能否提供合格的财务信息,但一定的财务分析也是必须的。此类指标主要包括资产负债率、总资产利润率、总资产周转率、利息保障倍数。

6、担保风险分析。

贷款申请者可以通过提交担保来弥补自己在其他方面的弱势。但是担保分析的前提是对借款人整体信用状况的分析,银行并不能期望通过借款人被迫出售资产或由保证人来履行保证责任来作为最终的还款来源。重点分析的担保形式有:抵押和质押、保证和附属协议。

二、个人层面信用风险分析。

有资料表明,在中小型公司的股权结构中,主要业主提供的资金一般要占全部股权的2/3,中小型公司向银行提供的抵押或担保财产,常常也是属于业主个人的居多,中小型公司私有化、个人化倾向十分明显。针对中小型公司创建者拥有绝对控制权并掌握经营权的特点,可以结合业主的个人信用度进行综合评价。据了解,我国一些商业银行已开展了以企业法人或股东的个人信用作担保为企业融资的业务。业主信用评估和企业信用评估一样,其目的主要是分析业主的还款意愿和业主的还款能力。因此,个人信用评估主要以业主素质和业主价值为基本内容。

1、业主素质。

篇(10)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6-0164-03

1 灾后重建过程中个人金融支持状况的风险调查与风险分析

1.1 灾区重建过程中金融支持风险状况调查背景

风险问题是我们研究的核心问题,它的研究来自于我们极其感兴趣的银行的“趋利的商业性”与“政策的公益性”的矛盾冲突中,金融支持过程中银行大规模的进行具有政策性公益性的支持活动时必然要承担与其趋利商业性相冲突的风险。

2010年5月银监会宣布延长四川地震灾区“四不政策”执行期限。银监会表示,银监会将继续引领银行业金融机构认真做好汶川地震灾区各项金融服务工作,继续做好农房恢复重建信贷支持工作,延长“四不政策”执行期限,切实加强灾后恢复重建贷款贷后管理。

“四不政策”执行的延长,在我们调研之前看来必然会大大的加大银行经营的风险。所以我们重点的进行了风险调查。

通过对中国银行,农业银行的调研笔者了解到,总体上说银行贷出的款项大多是有担保的,风险可控的贷款,并且预期能够收回大部分的贷款。在金融支持过程中非常重视风险的控制。

1.2 针对受灾个人的金融支持的风险调查与分析

1.2.1 针对个人金融支持的风险调查

笔者在都江堰勤勉人家的板房区和已经修建完毕的安置点对受灾群众的采访发现,目前留在板房区的受灾群众大部分是已经获得摇号9月初即将搬入安置点的和还没有获得摇号的受灾群众,这一部分群众对贷款的需求度非常的高,而且我们还获取了他们希望贷款的金额水平,以及如果他们获得了贷款他们将会如何使用贷款

但是当中相当一部分没能贷上款。笔者发现,他们的安置点新房都没有钱装修和购买家具,更别想拿出钱来支付超出政府分发的面积的那部分的房价(每平米3390元)。没能贷上款的原因主要是不符合银行的发放贷款的要求,这些要求中最阻挡他们贷款的即是要有稳定的可见的收入,要有抵押品。结合我们前面在银行调研了解的具体的针对灾区个人的优惠的举措主要是在信贷额度,期限,利率上进行的,并没有降低发放贷款门槛。“毕竟受了那么大的损失,如果明显降低发放针对个人的贷款门槛风险太高,银行毕竟是逐利的,风险太高我们难以承受”,接受我们采访的银行管理人员如是说。安置房目前根本没有进入市场,并且也不能进行再次的抵押,不是市场的东西就不好拿来贷款。等能用来抵押的时候又会耗很长的时间。就算能用它抵押贷款了又有贷款额的限制,并且那个时候银行也许就没有优惠了,没有固定收入的保证还贷风险一样还是很大,这个贷款额的限制就是指这一部分人群大多希望贷款的数额普遍不高,而这安置点今后进入市场中的以后的价值也大大高于他们贷款的数额,这一部分灾民也不会愿意将自己的大资产做担保来贷小款。那政府或者上级银行能否注意到这一点特事特办呢?安置房开始的产权是政府的,那能不能引入政府,让政府来帮助贷款,以后将转让给灾民的产权作为抵押,然后针对他们无固定收入的情况可以通过缓还贷款一定期限,再上岗,或者放宽还款周期,比如变每月还款为季度还款一次,甚至半年还款一次。这样的话可以将金融支持的利惠发散到几乎所有的人群,而且也为银行创造了很大的一块蛋糕,但是风险也将十分巨大,为此我们将运用专业的金融工程,统计,金融知识用数学建模的方法来进行针对采用上述方式进行放贷的风险分析:

然而倘若商业银行真的采信用贷款免抵押的政策,由于目前我国个人基础薄弱、居民控制风险能力有限,将使得银行在信贷的实施过程中面临较大的信用风险。如果个人违约现象不时发生,将严重影响银行的贷款质量,进一步制约银行在企业、市政工程重建等方面的贷款能力。

根据我们这次调研获得的数据,截至2010年6月底,都江堰市各商业银行实际发放给个人的信贷额度累计已达25428万元,如果按五级分类划分,其中不良贷款17693万元,高达69.6%。在这种情况下,倘若进一步延长个人还款期限,或者放宽还款周期,或者将不具备市场资产评估价值的资产――比如政府安置房作为抵押替代品,银行将面临进一步的坏账损失。针对这一情况,我们依据此次调查结果,建立Logit模型对降低个人信贷门槛后,农户的违约概率进行预测。

1.2.2 针对受灾个人金融支持的风险分析

(1)模型的引入。

采用Logit模型的优点在于解决了因变量不连续回归问题,不要求样本数据呈正态分布和等协方差作为前提假设,符合我们此次调研在数据的采集上不够全面的情况。其基本思路如下:

当因变量为0/1二值变量时,用P表示事件发生即Y取值为1的可能的概率,P的取值范围在0~1之间。一般线性回归模型要求被解释变量取值区间为(-∞~+∞),对概率P

作Logit变换处理,使被解释变量取值范围与一般线性回归模型相吻合,即:

Logit(p)=1n(p1-p)(1)

其中P/(1-P)是事件发生的概率与不发生的概率之比,称为发生比或相对风险。经过Logit变换后,就可以利用一般线性回归模型建立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之间的依存模型,

即Logistic回归模型:

Logistic(P)=β0+βixi

结合(1)、(2)两式,于是有:

1n(p1-p)=β0+βixi

即可得到Logistic函数:

p=11+exp[-(β0+βixi)]

Logistic函数回归模型建立起来后,运用极大似然估计法求得估计参数。该模型没有理论上的临界值,需要根据研究目标来选择,一般取0.5作为临界值。

(2)构建信用风险评估模型。

①样本选择与初始指标确定。

我们所用样本来自都江堰市中国银行杨家铺分行提供的资料,通过收集、整理,删除不合格样本24个,确定有效样本194个。按照五级分类标准,逾期三个月以上的贷款为不良贷款,按此标准来确定受灾后个人是否违约,其中不违约样本102个,违约样本92个。

此次我们选取的指标取自银行信用贷款资信等级评定表和个人借款申请书等档案,选取了年龄、性别、人口、劳力、受灾情况、主要收入、其他收入、年总支出、房屋价值、其他资产价值、借款数额、借款用途、借款利率共13个指标,具体描述如表1。

②指标变量筛选。

为了选择对违约个人和非违约个人分能力最强的指标变量,以及消除变量间的多重共线性问题,现在分别进行正态性检验、参数及非参数检验和指标变量之间的多重共线性检验,以此确定建立Logit模型所用指标变量。具体如下:

在进行样本差异性检验之前,利用SPSS软件采用Kolmogorov-Smirnov检验法,对每一个变量分别进行正态性检验。检验结果表明:除年龄变量Age服从正态分布以外,其余变量都不服从正态分布。

对服从正态分布的年龄变量Age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其他不服从正态分布的变量采用两独立样本K-S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年龄Age、受灾情况Situation、主要收入Major income、其他收入Other Income、年总支出Total Expend、固定资产价值Assets Value、贷款数额Loan、借款用途Use、还款期限Return deadline这9个变量在违约和非违约组之间的差异显著,其他变量在两组之间没有显著性的差异,因此在模型建立过程中只保留9个差异显著的变量,而将其他变量予以剔除。

根据模型的要求,在做统计分析时要求变量间尽量保持独立性、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通过方差扩大因子法进行变量间的多重共线性检验,检验结果发现变量最大的方差扩大因子VIF仅为2.974,远小于规定界限10,表明所选择的9个变量之间并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可以将这9个变量作为Logit回归模型的指标变量。

③模型建立及检验。

为了消除量纲影响和变量自身变异大小及数值大小的影响,在进行分析前,需在SPSS中采用Z分数法对变量进行标准化处理。

在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后,再利用SPSS软件进行Logit回归分析。由于借款用途Use变量为分类变量,需要将其转化成虚拟变量后再参与回归分析。

(3)建立模型。

本文取0.05为阈值,解释变量的筛选采用基于极大似然估计的逐步筛选策略即Forward:LR,解释变量进入回归方程的标准是经回归系数Score检验的概率P值,当P值小于0.05大于0.1时将其剔除出回归方程。经过5步计算,最终有9个变量进入方程。

(4)检验回归系数。

判断一个自变量是否应该包含在模型中,可以使用Wald检验统计量或用其对应的概率P值来检验。经过5步计算,最终模型中各变量P值都小于显著性水平0.05,表明这几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显著,应该保留在方程中。可见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主要收入Major income、年总支出Total Expend、受灾情况Situation、固定资产价值Assets Value、贷款数额Loan、还款期限Return deadline这6个变量对违约行为影响显著;年龄Age、借款用途Use、其他收入Other Income对是否违约虽然有区别能力,但影响不大,所以并未进入模型。因此,可建立如下方程对居民的违约概率P进行预测:

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检验采用了对数似然比卡方检验,模型似然比卡方值概率P值小于0.05的显著性水平,认为该模型中的所有回归系数不同时为零,解释变量全体与因变量LogitP的线性关系显著,模型合理。

(5)检验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

Hosmer-Lemeshow统计量的概率P值为0.339,大于显著性水平0.05,因此不应拒绝零假设,可以确定因变量的观测值与模型预测值不存在差异,从而表明模型的拟合度较高。

(6)检验模型估计的准确程度。

经检验,Logit模型识别违约个人的准确率为85.9%,不违约个人的准确率为71.6%,总的分类正确率为78.4%。整体来看,模型拟合程度较好,对个人的违约行为有较好的识别能力。

(7)模型结果分析。

从所建模型可以看出,受灾情况严重程度、固定资产价值、贷款数额、还款期限对个人违约概率的影响非常大。通过模型中各参数的系数可以看出,居民年支出、贷款金额、受灾情况、还款期限与个人信用风险呈正相关关系,而主要收入、固定资产价值与农户信用风险呈正相关关系,具体而言:①个人的收入越高,还贷的能力越强,违约的可能性就越低。②个人持有的可用于抵押的固定资产价值越高,越不可能违约。比如,房屋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居民的经济实力,故房屋价值越高,居民就越不会违约。③随着抵押固定资产价值的降低以及还款期限的延长,个人的违约风险会随之提高。由此可见,如果银行允许居民用取价值较低的安居房作为抵押物,或者延长还款周期,将会使得个人违约概率大大提高,从而加大银行的经营风险。④居民贷款数额越多,其还贷的压力越大,违约的可能性越高。

而在安置点对已经搬入安置点的受灾群众走访发现,他们大多都能贷上款,因为他们绝大部分是本地人,符合贷款的要求,我们看到大多数的新家里都是新装修,新家具。我们了解到他们将贷款主要用于支付超出政府分发住房面积的那部分面积的房价和新房的装修,购置新的家具。针对这部分的人群的信贷资金的使用状况,还款状况,我们发现针对这一部分人群的贷款总体上的违约率较低,甚至低于受灾之前和没有受灾的地方的个人贷款的违约率,风险较低。

参考文献

[1]姜林.灾后重建的金融支持制度设计――以四川绵阳地震灾区为例[J].西南金融,2008,(8).

[2]吴.鼓励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支持灾后重建[N].金融时报,2008-07-17.

上一篇: 慢性病的预防教案 下一篇: 传统教师的角色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