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发展规划汇总十篇

时间:2023-05-22 16:35:1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科技创新发展规划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科技创新发展规划

篇(1)

1 勘察设计科研工作概况

通过50年几代人艰苦卓绝的持续奋斗。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昆明院”)完成了云南省水力资源普查和复查工作,进行了谰沧江、金沙江中游等十多条大中型河流(段)的水能开发规划;勘测设计的国内外水电站300多座,其中,已建水电站200余座。总装机16400MW;正在进行勘察设计的大中型水电站60余座.总装机约45000MW;为我国的水电技术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十五”期间,昆明院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西电东送”战略的机会,密切结合水电工程的勘测设计科研工作,勇敢地承担起了攻克诸多世界水电技术难题的重任。提出了建设“红色企业、银色企业、诚信企业、和谐企业”的目标,井以“以人为本、厚德诚信、科学求实、开拓创新”作为企业精神,承担了天生桥一级水电站、小湾水电站、糯扎渡水电站等世界著名工程的勘察设计科研工作。天生桥一级水电站(装机容量120万KW,水库总库容102.56亿m3,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最大坝高178m)招标及施工详图设计阶段的全部设计工作已顺利完成.工程于2002年底全部竣工。小湾水电站(装机容量420万KW,水库总库容149.14亿m,混凝土双曲拱坝最大坝高292m)正在进行招标及施工详图设计阶段勘察设计科研工作,2001年2月工程开始兴建,2005年9月工程截流,预计2009年底首批机组投产发电。糯扎渡水电站(装机容量585万KW,水库总库容237.03亿m.心墙堆石坝坝最大坝高261.5m)2000年5月开始启动可行性研究阶段勘察设计科研工作.2003年6月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同年10月通过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的审查,2005年8月通过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的评估,计划2007年11月工程截流。2012年年底前首批机组投产发电。

“十五”期间。昆明院还承担了澜沧江景洪水电站(装机容量175万KW,水库总库容10.34亿m3,碾压混凝土重力坝最大坝高107m)招标及施工详图设计阶段,古水水电站(装机容量260万KW,水库总库容39.14亿m,心墙堆石坝最大坝高305m)、黄登水电站(装机容量220万KW,水库总库容15.07亿m,碾压混凝土重力坝最大坝高189m)预可行性研究阶段,金沙江金安桥水电站(装机容量240万Kw,水库总库容7.42亿m,碾压混凝土重力坝最大坝高160m)可行性研究、招标及施工详图设计阶段,观音岩水电站(装机容量300万KW,水库总库容21.75亿m.碾压混凝土重力坝最大坝高159m)预可研和可研设计阶段.怒江鹿马登水电站(装机容量180万KW。水库总库容21.75亿m,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最大坝高157m)、泸水水电站(装机容量260万KW。水库总库容12.88亿m.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最大坝高177m)预可行性研究阶段等水电站勘察设计科研工作。此外,还完成了龙马、居甫渡、那兰、崖羊山、云鹏、阿鸠田等一批大Ⅱ型及中型水电站项目可研、招标和施工详图设计阶段的勘察设计科研工作。同时承担了巴基斯坦巴罗塔、缅甸邦朗水电站等国际工程的勘测设计科研工作。

“十五”期间,昆明院从所承担的工程实际需要出发,科学求实,勇于探索,结合所承担工程项目的特点,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紧密结合工程需要,科技创新来源于实际工程,最终服务于实际工程。有力地推动了科技进步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 科技管理制度建设

为了促进技术创新,规范科技项目管理,提高科技成果的水平和质量,解决生产、经营和发展中的重大技术问题,“十五”期间昆明院制定了一系列科技管理办法,对规范科技管理工作,提高管理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1制定科学技术进步奖励规定

随着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体现科技奖励政策的国家奖、省部级奖的评审条例、评审办法、评审细则等也在不断制定或修订。昆明院及时学习并掌握这些评审条例、评审办法和评审细则,调整相关的奖励政策、评奖条例、评奖办法,努力做好科技奖励的评审和授奖、推荐工作,制定了《科学技术进步奖奖励规定(试行)》,建立了更为科学的科技奖励体系及公平、公正的评审规则和评审办法。

2.2制定科技项目管理规定

为了进一步规范科技项目的管理,建立和完善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机制。提高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和实施成效,保证项目的顺利开展,根据有关规定,昆明院制定了《科技项目管理规定(试行)》,着力解决经济和改革发展中的重大、关键、共性科技问题。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提高水电建设技术的整体水平2.3制定科技项目经费管理规定为规范科技计划项目经费的管理,优化科技经费配置,提高科技经费使用效益.根据财政部、科技部《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和有关财务制度的规定,昆明院制定了《科技项目

经费管理规定(试行)》。《科技项目管理规定(试行)》和《科技项目经费管理规定(试行)》构成了昆明院科技项目管理体系的基础,保证了科技项目自主立项和组织向上申报立项的运作。

2.4制定科技成果奖励管理规定

为进一步规范申报各类奖项的质量.并指导做好各类奖项的审查、鉴定、推荐、推广应用工作。做到科学、公开、公平、公正地开展成果的评审.昆明院制定了以下5项奖励规定。

(1)《优秀工程勘察、优秀工程设计、优秀工程标准设计、优秀工程设计计算机软件奖励规定(试行)》。

(2)4城乡建设优秀勘察设计奖奖励规定(试行)》。

(3)《优秀工程咨询成果奖奖励规定(试行)》。

(4)《企业管理创新成果奖、优秀期刊、优秀编辑奖励规定(试行)》。

(5)《优秀学术论文奖励规定(试行)》。

3 主要科技创新成果

3.1原国家电力公司科学技术项目

3.1.1糯扎渡水电站高心墙堆石坝关键技术研究

糯扎渡心墙堆石坝最大坝高261.5m,比国内已建成最高的小浪底水电站大坝(160in)高约100m。昆明院于2002年3月启动并组织了原国家电力公司科学技术项目

开展研究的5个专题为:①《心墙堆石坝坝料试验及坝料特性研究》。②《土石坝计算分析理论及抗裂措施研究》。③《心墙堆石坝坝料分区及结构优化研究》。④《心墙堆石坝动力反应分析计算理论及抗震措施研究》。⑤《心墙堆石坝渗流分析及渗控措施研究》。通过该课题的研究,使坝高261.5m的糯扎渡心墙堆石坝的主要关键技术问题得以解决。研究工作密切结合科研和招标设计.研究成果纳入设计,从而使工程按计划有序实施。招标设计报告已于2006年11月通过中国水电工程顾问集团公司审查,采用直心墙堆石坝坝型和坝体分区结构优化可使糯扎渡水电站工程至少节省投资3.3亿元。糯扎渡心墙堆石坝研究成果对我国拟建的两河口、双江口、古水等300m级高心墙堆石坝工程的设计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3.1.2小湾水电站拱坝关键技术问题研究

昆明院于2000年7月启动并组织了原国家电力公司科学技术项目《小湾高拱坝关键技术研究》科技攻关工作,于2005年12月完成研究,提交了《小湾电站高拱坝关键技术研究项目执行情况总结报告》和《小湾电站高拱坝关键技术研究课题报告》及四个专题报告及27个子题报告。2006年8月通过了国家电网公司委托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组织的验收。

开展研究的4个专题为:①《小湾高拱坝结构及工程措施深化研究》。②《拱坝坝肩(基)稳定工程措施研究》。③《小湾高拱坝泄洪消能与雾化深入研究》④《小湾高拱坝安全监测系统研究》。课题研究的各项内容均为当今高地震烈度区高拱坝设计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其研究成果对小湾拱坝抗震设计及我国在建的溪洛渡、锦屏一级等高拱坝工程的设计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3.2中国水电工程顾问集团公司科技攻关项目

昆明院按照《中国水电工程顾问集团公司科技项目管理办法》的要求,积极开展了院承担的科研项目的立项工作。结合工程需要。先后立项的项目有7项,分别是《堆积体的综合物理探测方法研究与应用》、《连续式光纤传感技术在水工混凝土裂缝监测中的应用研究》、《移民安置环境容量分析指标体系研究》和《水电工程建设征地实物指标调查技术导则》,2005年度立项的3个项目《云南水电开发及外送规划研究》、《全数字近景摄影测量系统》和《集团公司智能化财务分析系统开发与应用》,目前.以上科技项目正按照合同要求开展工作。

3.3云南省省院省校科技合作项目

昆明院承担的云南省省院省校科技合作(科技攻关)项目《昆明市掌鸠河引水供水工程山区长距离输水工程技术难题研究》,不仅为昆明市掌鸠河引水供水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管理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先进的技术手段,使设计与施工更加科学化、合理化、系统化,确保工程设计建设质量和安全运行.节省了投资,而且在宁波市白溪水库引水工程、南水北调石家庄至北京段应急供水工程以及南水北调天津段引水工程中得到了成功应用。

3.4工程科学技术研究学科特点与创新

“十五”期间,昆明院结合所承担的工程项目,在水资源工程及动能经济科学、环境工程科学、工程测绘技术、工程勘察技术、工程地质、水电工程建设用地和移民安置、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土石坝工程、混凝土坝工程、结构工程、地下空间工程、工程水力学、基础处理及边坡工程、施工规划技术、施工仿真科学、工程安全监测、机电及金属结构工程、工程建设管理及信息工程科学等领域进行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科学研究工作,取得了许多创新性的成果,大部分转化为工程勘察设计实践。其中.不少科研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4 科技成果获奖情况

2001年至2o06年,昆明院科技成果获奖的情况如表1所示

5“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和重点研究课题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十一五”期间。必须增强责任感和繁迫感,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把科技进步作为企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把建设学习型、创新型企业作为昆明院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选择。

必须清醒地看到,昆明院科技的发展,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又面临一系列严峻的挑战。在科技及专业工作中。我院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主要表现为:学习风气不浓,对新技术、学科动态掌握不够,对国家、行业相关政策法规把握不到位;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关键技术掌握不多,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投入不足,技术管理水平、工程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科技体制机制还存在不少弊端:制度不够完善,贯彻力度不强;信息化程度不高,不同工程之间沟通不够畅通等。昆明院作为一个不断前进中的大型甲级勘察设计科研单位。要站在时代的前列,以世界眼光。勇敢地迎接新科技革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因此,需要脚踏实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国家“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从企业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立足“十一五”,兼顾中长期发展,按照以人为本、科学求实的原则,注重新材料与新工艺研究、学科交叉与技术集成研究、信息化技术综合利用研究,制定了“十一五”科技发展的规划。拟开展的重点研究课题是:

(1)低纬高原地区小流域径流洪水适用方法研究;青藏高原地区可能最大降水和可能最大洪水研究;坝前冲沙漏斗三维数值模拟:水电工程建设水环境模型预测研究;云南水电CDM开发机制可行性研究;高原山区风力发电技术研究;抽水蓄能电站在云南电网中作用与效益研究:3S技术在水电工程水库移民、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的应用研究:水电工程生态恢复技术和方法研究;流域梯级电站工程移民安置总体方案研究:移民安置环境容量分析指标体系研究。

(2)变形监测技术整合集成研究;工程物探及

检测与试验技术研究:水电水利工程地质灾害预测与防治技术研究;大、中型水电站工程地质数据库:数码成像技术在高陡边坡及大型地下洞室边墙的地质资料编录的应用研究;复杂岩体高坝坝基(多成因岩体构成的坝基、软硬相间层状岩体坝基、原位碎裂或似完整岩体坝基、各类蚀变岩体坝基等)的有效勘察及合理、科学的工程地质评价体系及建基面的选择利用研究。

(3)300m级混凝土面板堆石坝筑坝技术研究:土石坝枢纽布置三维可视化设计研究;土石坝设计、建设、运行数据管理及安全评价系统研究;超高(200m以上)堆石坝工程设计方法与安全标准体系研究。

(4)300m级高拱坝的关键技术整合集成研究;100~200m级碾压混凝土坝的关键技术整合集成研究;混凝土坝坝后背管及蜗壳结构整合集成研究l混凝土坝枢纽布置三维可视化设计研究;混凝土熏力坝设计、建设、运行数据管理及安全评价系统研究;混凝土拱坝设计、建设、运行数据管理及安全评价系统研究。

(5)水力浮动式升船机结构设计研究:刚构桥、斜拉桥、悬索桥结构工程用研究;大型水工隧洞设计整合集成研究;地下厂房洞室群设计整合集成研究;岩质边坡及支护型式数据库。

(6)泄水建筑物的高速水流掺气设施体型研究:水垫塘(消力池)取消抽排系统的研究;100m水头台阶型溢洪道泄洪消能研究。

(7)深厚复杂地基围堰防渗结构形式研究:施工交通设计整合集成研究;地下洞室群施工仿真研究;土石坝三维动态施工仿真研究;混凝土坝三维动态施工仿真研究。施工导流标准风险决策分析研究:大型人工砂石系统动态模拟研究;混凝土温控仿真研究。

(8)高土石坝安全监测系统及自动化研究。

(9)高拱坝安全监测系统及自动化研究。

(10)水电站电气主接线方式及继电保护配置可靠性定量评估研究;水力机械施工图模块化制图软件系统开发;金属结构产品数据管理系统(PDM)的设计研究。远程监控系统研究。

篇(2)

[15] 赵进.南方有为论坛首论城市升级[N].南方日报,2012-05-22.

[16] 党运.兰州:220亿移山造城[N].中国青年报,2012-12-11.

[17] 张家振.神农架“削山填谷”[N].中国经营报,2013-06-22.

[18] 阳书新.贵州凯里削峰填谷问山要地两万亩[N].贵州日报,2013-06-17.

[19] 延安市长回应千亿削山建新城:保证不变“鬼城”[N].新京报,2013-08-25.

[20] 赖伟行.粤“三旧”改造节地6.1万亩[N].广州日报,2012-12-25.

[21] 李晓玲.三旧"改造6个"全国之最" 佛山都市三产崛起[N].南方日报,2011-06-03.

[22] 赵进.刘太格等四专家今日南海论道 2012南方有为论坛首论城市升级[N].南方日报,2012-05-22.

[23] 冯庆.城市更新“再造一个新罗湖”[N].深圳特区报,2013-10-30.

[24] 于今.城市更新:城市发展的新里程[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1.

[25] 吴丹,王卫城.从“政府规划师”到“社区规划师”:背景・实践・挑战――以深圳为例[C]//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昆明: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2:9.

[26] 何晓蓉,张婷婷,李影.中法代表热议城市更新中的遗产保护[N].成都商报,2009-05-30.

[27] 单霁翔,童明康,弗朗切斯科・班德林,等.上海世博苏州论坛聚焦“城市更新与文化传承”[J].中国名城,2010,(07):47-54.

[28] 刘颖.中国廉租住房制度创新的经济学分析[D].成都:四川大学,2006.

[29] 陈娜.四川省城市化过程中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

[30] 郭辛欣.城市更新中的遗产保护[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2,(05):3-5,9.

[31] 刘浩.深圳旧工业地段更新规划编制对策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

[32] 李连瑞.一般性历史建筑的改造模式研究[D].青岛:青岛理工大学,2010.

[33] 戴学来.英国城市发展基金及其在城市更新中的作用[J].城市,1998,(02):18-20.

[34] 汪汀.全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召开-部署2014年十方面重点工作[N].中国建设报,2013-12-25.

篇(3)

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形势下,中关村又迎来了新的大发展时期,将力争用10年时间,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技术产业基地

蜚声中外的北京中关村,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也是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被誉为“中国的硅谷”。中关村示范区自成立以来,无论是科技创新还是高科技产业发展,都取得了卓著的成就。如今,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形势下,中关村又迎来了新的大发展时期,国务院近日批复原则同意《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纲要》对中关村赋予了全新的战略定位,以五年为一个阶段,提出了两个阶段的发展目标,划定了中关村未来发展的路线图。

“十二五”时期,面对日新月异的产业技术变革、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和不断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北京要在全球和区域经济分工中占领高端、争取主动,必须把强化创新驱动作为重要着力点,围绕服务经济、总部经济、知识经济、绿色经济的首都经济特征,使首都经济走上高端引领、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的轨道,率先形成创新驱动的发展格局。为此,北京市“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全力以赴抓好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切实发挥其引领带动和支撑作用,把北京建设成为国家创新中心。中关村成为创新战略的重点,创新驱动发展的引擎,它的发展关乎“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和中国特色的世界城市建设,乃至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成功与否。《纲要》应运而生,意义重大,它是贯彻落文国务院关于中关村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批复精神的具体部署,是促进首都经济实现创新发展的行动纲领,也是实施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的重要举措。

《纲要》提出,中关村要秉承面向世界、辐射全国、创新示范、引领未来的宗旨,坚持“深化改革先行区、开放创新引领区、高端要素聚合区、创新创业集聚地,战略产业策滁地”的战略定位,服务于首都世界城市的建设,力量用10年时间,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技术产业基地。这样的定位和目怀令人振奋,同时也意味着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中关村示范区经过多年发展,已经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科技创新区域,同时也是高科技企业、高端人才最为密集的地区,作为我国当之无愧的科学高地和高速发展的产业高地,创新发展势头越来越猛。充分利用现有基础、特色和优势,做好《纲要》的具体落实工作,经过艰苦的努力,未来发展目标是完全可以实现的,中关村定能担当起新的历史使命。

篇(4)

目前,我国纺织产业发展正处在由“大”向“大而强”转型的攻坚阶段,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华大学校长俞建勇说:“纺织产业实现转型升级,由‘大’转向‘大而强’,并在部分领域引领世界,是今后5年 -15年我国纺织产业发展必须面对的课题,而持续的科技创新将成为纺织产业新一轮发展的核心。”

立项初衷

为对未来5年-15年我国纺织产业科技创新进行战略布局谋划,以支撑我国纺织产业由大转向大而强,中国工程院作为为国家提供战略咨询的学术机构于2012年底设立“我国纺织产业科技创新发展战略(2016-2030)”重点咨询研究项目,并于2013年启动项目研究。

“我国纺织产业科技创新发展战略(2016-2030)”项目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蒋士成向《科学家》记者说:“我们在两年前针对建设纺织强国这个目标,结合国家‘十三五’的发展规划,制定了一个中长期的研究计划。从科技创新的角度对纺织产业进行战略性研究,创新驱动发展也是本项目的亮点所在。”

“我国纺织产业科技创新发展战略(2016-2030)”重点咨询研究项目组由中国工程院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材料工程学部13名院士和东华大学、天津工业大学、江南大学、浙江理工大学、北京服装学院、苏州大学、武汉纺织大学、西安工程大学、上海大学、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中国纺织设计院等高校及研究单位、企业等130余名教授、专家组成。项目包括8个子课题组、1个顾问组和1个综合组。8个子课题组的研究领域分别为纤维新材料技术、先进纺织加工技术、生态染整技术、现代服装产业技术、产业用纺织品技术、高端纺织装备技术、纺织信息化技术、纺织产业经贸与管理运营技术。

据蒋士成院士介绍,最终确定项目的依托方为东华大学,是因其在国内纺织行业特色高校中占有一定优势,东华大学学科相对健全,纤维材料、纺织加工、染整、纺织机械、服装、纺织信息化以及纺织经贸管理等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

研究历程

“该项目的研究更是为了向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等部门在纺织行业管理方面提供桥梁,为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以及所属的各个专业委员会等提供‘十三五’纺织产业科技创新布局的参考资料。”蒋士成院士说:“通过这个课题研究,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对国际、国内纺织产业的科技状况进行了梳理。两年多来,课题组查阅了370多篇文献资料;对纺织企业高层技术人员开展了科技创新情况问卷调查;分4次深入浙江、山东、福建、江苏、上海等36家纺织企业及纺织集聚区进行现场考察、座谈咨询、调研代表性企业发展概况、技术创新,制约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瓶颈等。对比分析差距,特别是在科技创新方面,我们将来的战略重点应该放在哪些地方,把科技创新路线都进行了梳理。”

蒋士成院士介绍道:“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项目组通过中国工程科技论坛等高层平台,了研究项目的初步成果,同时也听取了各方意见,不断地完善相关研究结果。”

如蒋士成院士所说,2014年5月17日,由中国工程院主办的第180场中国工程科技论坛对项目研究内容进行研讨。在那次活动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华大学副校长俞建勇就结合 “我国纺织产业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研究(2016-2030)”初步成果,从我国纺织产业发展地位、我国纺织产业科技现状与问题、纺织产业主要领域科技发展趋势、纺织产业科技创新战略需求、面向2020年和2030年我国纺织产业科技创新发展战略定位与目标、发展重点、重大专项建议、政策措施建议等八个方面,作大会主题报告《我国纺织产业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研究》。

成果

篇(5)

关键词:科技管理 现状与问题 改进措施

随着科技创新管理不断加强,在制定科技发展规划、创新机构建设、对外课题申报及管理、内部科技立项费用成果一体化管理、知识产权管理、标准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如何做好科技创新管理,值得重新认识和思考。

1 2012年公司科技管理现状

1.1 规划制定:制定了“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对既有产品“绿色、智能、人文”的现有技术能力进行了分析,形成研发体系分析材料。

1.2 创新机构建设:组建了省级“轨道车辆绿色智能与安全河北省工程实验室”。完成了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筹)——绿色智能交通研究中心。策划了国家级高能效高速列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申报。

1.3 课题申报:新承担河北省科技课题1项,唐山市科技课题1项,铁道部科技课题1项,集体科技课题2项;年度共获得项目资金支持3839万元。

1.4 课题验收:承担的科研课题,完成了国家863课题“高速检测列车动车组技术”验收,完成了2项河北省重大项目验收,完成了3项铁道部课题验收,完成了4项唐山市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和3项专利课题验收。

1.5 成果申报:与铁三院联合申报的京津城际铁路工程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集体科技成果奖励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

1.6 知识产权:申报专利126项,其中发明专利56项,实用新型57项,外观设计专利13项;申报软件著作权4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申请的“客车救援通道”专利获得美国专利授权。

1.7 标准制修订:制定铁路行业标准《铁道车辆水密性试验方法》。参与铁路行业标准制定52项。完成《铝合金自动弧焊焊接技术条件》等4项河北省地方标准制定。完成103项企业标准的制定与。

1.8 项目管理:制定了2012年科技研究开发计划,年度内计划完成结题评审31项,实际完成25项,项目节点计划兑现率81%。

2 当前科技创新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存在的不足

2.1 科技规划刚起步,引导作用不强。公司在2012年“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中提出:要进入绿色智能交通技术研发领域;快速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赶超国内主要竞争对手技术体系水平;完善和提升设计、仿真、试验手段,企业的研发平台等。虽然制定了科技发展规划,提出了目标,但没有系统的市场需求收集和分析,也没有清晰的执行路线图,在规划落实过程中并没有刚性的引导作用,开发过程中需求和规格不断变化,没有有效地进行控制。

2.2 技术品牌没有形成,核心竞争力不突出。公司提出了新产品开发要满足高品质、可持续、智能化、定制化的技术发展方向。但尚未做到针对不同系列的产品进行亮点、优势技术的自顶向下的策划,没有系统集成公司力量去突破,造成产品没有特色和品牌,无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形成核心竞争力。

2.3 外部技术资源利用不足,缺乏高端引领。公司已经成为国家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检测中心、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机构。但我们的合作更多的还停留在解决具体产品技术服务的层面上,缺乏前瞻技术的合作开发,与高端机构与人才的合作不够深入,借助高端机构与人才的品牌、人脉、技术进行公司发展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2.4 先进的研发理念落实不到位,系统协同作用未能发挥。目前,我们的研发初步具有明显的项目管理特征及满足客户的需要,而实现公司绿色智能人文一体化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的战略目标需要先进的研发支撑。虽然我们也引入了先进的IPD研发理念,但是我们的研发管理模式并没有发生真正的改变,传统的部门墙意识严重的阻碍了新产品研发的一体化进程,导致公司产品研发的质量和效率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

2.5 科技成果策划不够系统,核心知识产权匮乏。公司在标准、专利、论文、成果方面与以往相比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成果数量、成果质量方面,虽然员工申报专利和标准的积极性很高,但在标准制定和专利申请方面缺乏顶层策划,导致支撑产品创新的关键核心技术成果非常缺乏、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存在的问题比较严重。

3 创新方法及措施

3.1 面对纷繁复杂的外部环境和激烈的市场竞争需求,做好科技战略规划。科技战略规划要结合公司战略规划综合考虑市场和核心技术以及平台和人员能力提升以及资源配置策略,如何为公司高层提供相应的决策支持是科技创新管理要认真思考和必须要下力量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管理工作。

要充分利用公司的科技信息人员和外部资源,有针对性的做好科技信息的分类整理和分析,认真研究产品和技术的发展趋势,为企业产品研发和技术研究提供方向和指南。要加强立项前期的可行性分析,在立项阶段由立项负责人组织团队做好科技项目的市场分析、技术分析、经济分析、风险分析等,策划项目的优势技术和亮点,为项目决策提供依据。根据当前铁路的发展形势变化、市场变化以及公司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及时修订公司的科技发展规划,完成产品研发路线图的制定,始终保持产品研发方向的市场符合与满足性。

3.2 打造产品品牌,形成唐车特点的产品。针对高速动车组产品要深入开展智能化、人性化和可靠性技术研究,并在降低成本方面下大力气,使我们的产品在先进性和人性化方面更胜一筹;针对城市轨道车辆产品,要在节能减排、减振降噪、符合城市人文景观方面加大研究力度,使产品具有节能、环保、经济等特点。以提升对市场需求快速响应能力和产品竞争力为目标,坚持标准化、模块化、系列化和信息化原则,突出自主性、成熟性、可靠性、安全性和经济性,持续推进产品平台建设,形成唐车特点的产品系列。

3.3 新业务与前瞻技术方面进行高端合作。目前公司在轨道交通一体化解决方案业务方面才刚刚起步,在开展一体化建设业务方面还缺乏技术和经验,因此需要紧密围绕企业战略转型的重大需求,搭建我国首个基于“政、产、学、研、用、金、介”要素集合的创新型技术平台,联合一批世界顶级产业资源和技术资源,形成紧密型合作关系,

组成国内领先的产业技术联盟。在前瞻技术研究方面坚

持以我为主,外部资源为我所用的合作模式,进行高端合作。

3.4 有效的整合资源,做好协同研发工作。首先,要推行一体化项目研发。需进一步理顺产品研发、产品技术研究、科技管理、制造技术、市场、质量、采购、售后等部门在科技创新体系的职能,为后续的产品研发提供充分和必要的信息;在项目研发策划、概念设计、方案设计直到项目结题验收的各阶段,要推行一体化的研发模式,各部门及时为项目提供必要的资源,实现各部门在科技创新方面的高效协同。第二,要明确项目的目标,推行项目计划、费用、质量的一体化管理。在新产品立项前,就要组织策划确定项目的范围、进度、成本,要明确项目的特点、能够形成哪些核心技术、核心知识产权、产生哪些标准等等。项目立项后,要及时移交给项目经理,明确项目经理相应的权利和责任,要求项目经理对项目执行的全过程和最终成果负责。第三,要加强与外部的协同,充分利用好合作方的资源。为确保供应商的研发进度和质量能满足企业的研发需求,要与供应商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确保实现利益的共享,为加强对合作的科研院所的管控要将公司的工程研发与高校的优势学科紧密联系在一起,与其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实现更加顺畅的沟通。

3.5 要强化员工培训,提升员工能力素质。为了保证按照科学的流程进行产品研发,必须下大力气对员工进行流程方面的培训,提高研发人员的职业化水平,减少“幼稚病”的发生。要培养一批能够组织制定项目方案、编制项目预算的主管工程师队伍,针对队伍年轻化的特点,要做好年轻人的车辆专业知识方面的培训,提高其相关知识和软件使用方面的能力。要着力培养RAMS/LCC等新技术管理方面的专门人才,培养能够开展标准策划的技术标准人才,开展专利策划的专利技术人才等,不断提高技术管理水平。

3.6 要做好科技人员的考核,实现员工与企业的共同成长。目前的拔尖专家管理办法在专利、论文和标准制定已经发挥了作用,需要加强科技人员的导向和考核,引导技术人员将经验积累下来,实现隐形知识显性化、显性知识组织化,逐步完善知识体系;对专家型人才,重点项目技术方案的策划与评审、高水平的专利策划和行业标准的制定、企业标准的评审等等,充分发挥评审把关作用;对年轻人员要重点解决现场技术问题、关键技术难题,更加重视对工作完成情况的评价,要将公司的设计、工艺、质量等各方面的基础技术工作做好做实。

4 结束语

面向公司的发展与未来,我们将凝心聚力,以更加有为的姿态投入到公司创新发展的征程中,进一步做好技术管理工作,发挥技术创新的引导作用,为公司的科技创新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

[1]梁转琴.文化创新是科技创新的内动力[J].价值工程,2012(30).

[2]刘晓英.基于人力资本视角下的区域创新能力研究[J].价值工程,2011(07).

篇(6)

6月3日,区长__、副区长__一行利用一下午时间,对______城市高科技产业园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听取了__城市产业园建设进展汇报,并就园区扶持政策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__区长首先在__前听取了__荣誉大厦整体建设情况及__城市产业园各功能区域划分情况的介绍,之后分别来到__城市体验馆、__城市孵化器及企业高端人才公寓进行考察。祝区长在考察中指出,产业园一是要找准定位,二是要合理布局,三是利用好一区多园等优惠政策,抓住我区产业转型机遇,共同助力__经济发展。

目前园区一期A座已于2014年12月完成并交付使用,总面积13万平方米;二期B座预计在2017年12月完成交付使用,总面积12万平方米。园区现已进入招商和入驻阶段,已签约46户,其中科技企业26户,金融机构9户,服务机构8户。正在洽谈和装修完工后准备进驻的有50多户,包括神州数码、方正集团等龙头企业;拟招商的包括省内__城市相关企业、国内外__城市建设企业、物联网领域企业以及华夏智城、颐高集团等电子产品企业,同时招收科技含量较高的科研项目和研究机构。

重点支持乐山农业科技示范园鱼菜共生、气雾栽培等新技术、新设备的研发,探索农业科技设备化、家庭化、产业化发展模式,积极推进有机生态农业设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扶持农民科技致富,开展农村科普行动,实现科技富农,科普惠农。

农业科技设备化即以乐山农业科技示范园为展示基地,向有相关需求的种养殖户、农家酒店、农家乐旅游点>,!<、特色餐饮商家等提供整套高科技农业设备的安装、维护等服务。农业科技家庭化是将现有科技设备小型化,实现城市家庭阳台、窗台自产有机生态农产品,填补市场空白,进而实现以销售相关设备产品、种子养料、有偿服务等为基础的高科技农业产业化。截止到上半年,农业科技设备研发以产生雏形,待进一步验证和推广。

一是引入高校外脑,完成了我区“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切实做好我区未来5年科技创新发展的总体布局。借助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的导师团队,参与研究编制我区“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围绕国家、省、市科技重点工作任务,结合我区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科技发展规划。

二是举办产学研对接活动,积极推进与吉林大学、__工业大学、__应化所等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重点抓好开发区、科技孵化器及一区多园内的核心企业科技创新,做好创新型企业、科技型企业、小巨人企业的培育推荐工作,积极推进院士工作站、产学研合作基地、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基础平台建设,有效促成科技成果的就地转化。加强科技管理创新,完善政策体系和科技奖励机制,合理使用科技三项经费,偏重“先见成果后补助”方式,鼓励区域内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继续抓好省级创新型试点等工作。

一是继续深入开展“基层科普行动计划”,积极推荐国家、省、市级科普示范社区、科普基地、科普带头人。同时与吉林省创业联合会、新青年创业商学院、吉林教育广播人文963合作《青春之声·创业新青年》企业家访谈栏目。

二是加强地震应急体系建设,开展应急预案及备案自查工作,完善地震应急体系,加强地震应急监督管理,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防震减灾宣传工作。

三是组织开展防震减灾综合应急演练。在全国第七个防灾减灾日前夕,于5月8号下午,在__市第三十中学举行了平安中国防灾宣导千城行动进校园——吉林省暨__市“放飞梦想张扬生命色彩”防震减灾综合演练。

四是开展“平安中国防灾宣导系列公益活动”,活动期间,通过广场宣传和社区、校园防震减灾电影播放等形式,向社会公众发放防震减灾宣传材料等形式,宣传防震减灾知识,营造全民参与防震减灾的氛围,推动防灾减灾科普知识走进学校、走进单位、走进社区和家庭,普及地震法律法规、地震科普知识、民居防震减灾知识,解答群众咨询的有关问题。

篇(7)

创新型城市建设,是指城市发展到了一定历史阶段,摆脱传统的以土地、资本和低成本工业劳动力等为主要增长要素的发展模式,形成主要依靠科技、知识、人力、文化、体制等创新要素驱动发展新动力,建立以创新文化为基础、科技进步为动力、自主创新为主导的新型城市发展形态。

我省于2003年正式确立建设创新型省份战略,2006年召开全省自主创新大会,并出台《关于加快提高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的若干意见》,2007年全面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关键是要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充分发挥省内主要城市的先导和主导作用。

建设创新型城市是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的重要基础。从中外发展史看,城市尤其大中城市,是社会资源的主要集聚地,是现代经济的主阵地,也是推动创新发展的主战场。落实省委提出的建设科技强省和创新型省份的战略任务,必然要求充分激发城市的创新活力,提高城市的创新能力,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

建设创新型城市是走新型城市化道路的内在要求。我省在全国率先确立了城市化发展战略,之后又进一步实施新型城市化战略,较好地促进了城市化进程。但总体而言,目前我省城市化建设还属于粗放型、外延式的扩张。走新型城市化道路,要求今后我省必须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推动城市发展方式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由注重规模扩张、投资带动转向注重功能提升、创新发展。

建设创新型城市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当前,科学技术迅猛发展,通过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组织创新、体制创新等,铸造城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已成为国家、地区、城市之间竞争的关键和焦点。建设创新型城市,就是把创新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动力,有效提高区域经济的综合实力与国际竞争力。

国外创新型城市建设

经验值得学习

从有关国家的城市发展实践看,世界创新型城市建设主要分为四大类型。他们的一些经验做法,值得认真学习。

一是文化创新型城市。这类城市,如法国巴黎、英国伦敦和芬兰赫尔辛基等,其城市创新发展的战略与内容,偏重于文化产业发展的突破,即依托经济繁荣发达和较强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撑,大力推进文化创新,通过文化艺术领域创新,打造全新的城市发展形态。文化创新型城市,通常为一国的首都或重要城市。

二是工业创新型城市。这类城市,如美国堪萨斯、英国哈德斯费尔德和韩国大田等,其城市创新发展的重点,是以工业创新作为突破口,即依托地处大都市周边,工业基础比较扎实,工业领域的人才、技术等优势比较突出的支撑,大力推进工业技术创新,形成以工业产业创新带动城市发展创新的格局。

三是服务创新型城市。这类城市,如美国纽约、德国柏林和日本东京等,其城市创新发展的战略与内容,是把现代服务业作为创新型城市的主攻方向,通过不断创新城市的服务,增强城市服务功能,着力发展服务型经济,不断满足本地城市居民各种需要,也不断为全球经济发展提供各种跨国服务,同时推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与世界经济发展的融合。服务创新型城市第三产业发达,社会综合服务能力较强,政府服务水平和社会福利水平较高。

四是科技创新型城市。这类城市,如印度班加罗尔、美国硅谷、加拿大渥太华等,主要出现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其城市创新发展的战略与内容,是突现科技集成和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型城市一般依托国际一流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形成雄厚的科技实力、较强的创新能力与明显的科技产业优势。其通过大力发展先进科技生产力,在协调推进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发展的同时,为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大量的高新技术和高科技产品,成为推动全球科技进步的动力源。

综观各国创新型城市具有的共同特点,主要是创新指数普遍较高,城市技术对外依存度一般低于30%,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70%,发明专利申请量占全部专利申请量在70%以上,社会研发投入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3%以上。

从各国实践看,创新型城市建设主要依靠政府与市场两种力量。市场主导就是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形成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引导创新要素和产业要素向城市集中。政府主导就是政府发挥引领作用,明确发展战略,制定政策措施,加强基础设施投资,创造优良环境,吸引国内外创新资源要素向城市集中。目前发展中国家大多采用此模式。

国内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探索值得借鉴

近年来,国内的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州、深圳、南京、青岛、武汉、无锡等城市相继确立建设创新型城市发展战略,出台相关政策措施,着力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他们的政策举措值得我省借鉴。

一是明确思路与目标。北京、重庆、广州、南京、沈阳等城市提出要在全国率先建成创新型城市。北京确立“首都创新战略”,提出通过创新型城市建设,力争成为引领中国自主创新发展的先锋和连接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节点。南京提出2015年建成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创新型城市。深圳要推进发展方式、体制机制、科技、产业、社会文化等领域的全面创新,率先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

二是突出政府主导作用。深圳市研究提出了由12类共60个代表性指标组成《自主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大连、南京、沈阳等政府出台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提高政府的财政投入力度。大连提出,到2010年全市研究和开发经费(R&D)投入占GDP的比例要达到2?郾5%以上。沈阳要求到2015年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4%以上。深圳2006年出台《关于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决定》,提出在“十一五”期间,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累计要达到1000亿元,市区两级政府对科技的投入要达到100亿元。

三是着力构建创新平台。上海专门构筑了一批研发公共服务平台,为各级各类企业创新提供专业技术服务。苏州对新建国家级、省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分别给予200万元、100万元的一次性补助,已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新置大型设备或扩充服务功能的,最高补贴100万元。济南明确提出,全市要着力构建技术创新平台、创业服务平台、合作转化平台、资源共享平台、创新载体平台等五大创新平台。

四是设立专项资金。大连、深圳等城市在建设创新型城市中加大对自主创新工作的支持力度。大连要求每年投入6亿元设立自主创新专项资金,用于重点产业技术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等。深圳从2006年起,每年拨款50亿元设立“自主创新基金”,用于实施技术研发、技术成果产业化、创业投资匹配等。

五是培养引进创新型人才。深圳提出着力打造从在校大学生到高端人才的创新人才链。沈阳提出采取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带动引进等方式,引进急需的海内外高层次创新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苏州启动紧缺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每年资助500名紧缺专业高层次创新人才出国出境培训,资助50名复合型企业家去国内外著名高校培训。

我省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具备良好基础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十一五”期间的快速发展,我省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条件已经具备。

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载体已经形成。去年,我省城市化率已经达到57?郾6%,全省已形成以杭、宁、温三大中心城市、浙中城市群和一批中小城镇相配套的城市体系。城市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产业发展逐渐各具特色。杭州、宁波、湖州、绍兴等城市都提出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目标,出台了相关政策举措。各市创新能力不断加强,创新氛围逐渐形成,创新制度逐渐完善。

创新投入稳步增长。我省财政对科技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2006~2008年,全省全社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从407?郾9亿元提高到619?郾5亿元,年均增长23?郾2%;R&D经费从224亿元提高到345?郾8亿元,年均增长24?郾2%;科技活动经费占GDP的比例由2?郾5%提高到2?郾88%。期间,我省各市科技投入增长也较快,11市研究与实验发展(R&D)经费由224亿元提高到333亿元,年均增长21?郾9%。这些投入主要集中在城市。

创新能力逐步提高。2006~2008年,我省获得的专利授权由30968件增加到52955件,其中获发明专利授权由1423件增加到3269件,年均增长分别达到30?郾8%和51?郾6%。在大量发明专利的支撑下,我省涌现出一批科技含量高、有较强市场竞争能力的新产品。2008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国家级、省级新产品产值率达到16?郾6%,工业新产品产值对工业总产值增长贡献率达到了23?郾3%。

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至2008年,全省拥有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844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1403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642家;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867亿元,占工业增加值的23?郾1%。2006~2008年,全省11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51?郾7%,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例提高了2?郾6个百分点。

创新型人才培养取得进步。2008年,我省拥有两院院士30名,拥有国家和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46人、长江特聘教授32人、钱江特聘教授30人、省级特级专家30人,从事科技活动人员41?郾6万人。2008年,全省11市拥有科技活动人员40?郾2万人,较2006年的31?郾1万人增长了29?郾3%。

但与先进省市相比,在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中,我省还存在不少差距。主要是认识还不够统一,创新投入强度不高,创新优势不突出,创新型人才比较缺乏,创新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加快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对策建议

在全省层面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我省已进入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经济要在新起点上实现新的飞跃,必须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有效解决经济素质性、结构性突出矛盾,实现发展转型升级。要进一步统一认识,把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提升到新时期全省发展战略的高度,在全省进行部署,将其作为加快新型城市化、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的切实举措,作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平稳较快发展的有效抓手。

研究制定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发展规划。创新型城市是一个系统工程、战略工程,需要全省上下合力推进。省有关部门要研究制订我省创新型城市建设规划,明确目标要求、功能定位、创新方向和主要任务,并与“十二五”发展规划相衔接,使目前各市分散自发的创建活动置于规划的统一指导。各市也要依托自身的区位、资源、产业、文化等特色条件,相应制定创建规划,实现错位发展、特色发展,努力形成科技创新型、产业创新型、服务创新型和文化创新型等各类城市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

突出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重点环节。建设创新型城市是一项长期任务,起步阶段必须集中有限的财力、物力、人力,突出抓好重点环节。就全省而言,当前需要集中抓好三大重点环节:一是加快杭州临安科技城建设。在抓紧配套设施建设的同时,尽快研究出台能够吸引海内外著名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跨国公司、科创企业和科研人员进城创业的优惠政策,把科技城建成创新资源集聚高地,成为我省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大平台。二是依托国家级、省级开发区设立一批各具特色的科技创新园,集聚一批科研创新企业和人才,成为区域创新基地和公共创新平台,支撑各市创新型城市建设发展。三是加快培育发展一大批科技创新型企业,要尽快把省市两级5000家科技创新型企业的培育计划落到实处。要引导社会创新资源向这些企业集聚,加快提高创新能力,使其加快成为我省创新型城市建设的主力军。

深化创新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完善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科技资源中的基础作用,推动科技资源有效整合,促进新技术新知识的产生、流动、更新和转化,形成创新的内生动力和整体合力。进一步加大财政税收、金融保险、工商土地等方面的综合配套改革力度,完善现代知识产权制度,促进科技创新成果有效转化。进一步深化科研经费使用体制改革,努力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率。

篇(8)

创新驱动发展

当前,全球科技和经济进入新一轮的技术革命期和增长周期,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抢占全球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新战略制高点。党的十七大也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中关村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科技资源最密集的地区,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技术创新高地和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引领区。中关村有基础、有条件,也有责任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走在前列,在推动北京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规划纲要》基于国际国内宏观背景,提出了“率先实现创新发展”的目标,要构建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区域创新体系,打造国家重要研发和产业化基地,支撑经济持续创新发展。这一目标不仅充分体现了国务院对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批复要求,也有利于进一步发挥首都创新资源密集优势,围绕以“服务经济、总部经济、知识经济和绿色经济”为主要特征的首都经济发展需求,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和推广应用,做强“北京创造”和“北京服务”品牌,推动首都经济走高端引领、创新驱动、绿色发展之路。

率先在全国探索有利于

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

中关村20多年发展经验表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是区域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在发展历程中,中关村率先开展了企业产权改革、股权激励、信用体系、知识产权、行政管理等方面的改革试点。但当前,中关村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以及区域创新发展仍然存在着一些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障碍:如促进自主创新的动力机制和激励机制有待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局面尚未真正形成,国家地方创新合作的联动机制尚未建立,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模式仍需进一步深化,创新资源的效能未能最大程度释放等。

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就是要发挥中关村试点改革经验,继续在全国先行先试,率先探索适宜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在人才激励、科技金融、知识产权、技术转移和产业化、科研院所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促进科技、教育、经济的紧密结合。目前,中关村已经开始实施“1+6”系列政策。“1”就是成立首都创新资源平台一中关村科技创新和产业化促进中心;“6”就是在中关村先行先试的六项政策,即推进科技成果处置和收益权改革、开展完善股权激励个人所得税政策试点、研究制订股权激励试点方案审批细则、开展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改革试点、加快推进全国场外交易市场建设以及先行开展完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试点。“1+6”政策的实施,将有助于统筹国家与地方创新资源,进一步聚集国际国内高端创新资源,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用创新体系,促进资源整合和协同创新,从而推动中关村自主创新能力的整体提升。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

科技创新中心

《规划纲要》提出要力争用10年时间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关村在全球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得到显著提升,已经初步具备了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条件。中关村聚集了大量的高端创新资源,包括30多所国家高等院校、200多个科研院所、60多家国家重点实验室、60多家国家工程中心、80多家跨国公司研发机构以及一大批高科技企业;已产生了一批全球有影响力的重大科技成果;中关村企业主导或参与制定了TD-SCDMA、闪联等76项国际标准。中关村已经成为我国参与全球科技竞争的前沿阵地。

将中关村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重要战略选择。新阶段,北京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战略目标,确定了“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发展战略。实施“科技北京”发展战略,就是要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龙头,充分发挥其创新引领作用,着力聚集整合创新要素,推进创新成果产业化,把北京建设成为国家创新中心,更好地服务于区域和全国创新发展。

将中关村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发挥中关村创新引领示范,辐射带动全国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需要。“十二五”时期,我国将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中关村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应积极开展体制、机制和政策先行先试,着力突破自主创新的瓶颈约束,大幅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并通过技术交易、跨区域投资、研发服务支持等方式将创新成果辐射到全国其他区域,带动全国整体自创新能力提升以及发展方式转变。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关键是要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坚持“需求拉动、机制创新、重点突破、开放合作”的原则,着力突破一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打造若干个拥有技术主导权的产业集群,形成若干世界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聚集一批国际国内高端创新人才,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良好创新创业环境,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网络的重要节点。

打造全国战略性

新兴产业策源地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我国要在未来国际竞争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必须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规划纲要》立足中关村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良好的基础,提出要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资源能源消耗少、污染排放低、辐射带动作用强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打造我国乃至全球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

中关村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突出重要位置,瞄准物联网、云计算等前沿技术开展研发创新,支持中关村企业、科研机构、新兴产业组织等积极承接与参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突破一批产业关键技术,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标准,显著提升中关村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建立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的协调联动机制,加快实施一批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工程,建设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形成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产业集群,形成中关村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打造全球高端创新创业

人才集聚的人才特区

《规划纲要》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提出要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建立并完善人才“选得准、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机制和环境,将中关村建设成为全球高端创新创业人才集聚的国家级人才特区,以支撑中关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篇(9)

1.2促进应用技术型高校加强优势学科建设并发展壮大研究平台服务经济社会重大需求是应用技术型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应用技术型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驱动因素和激励能量,是提高其服务社会积极性的前进动力。雄厚的学科优势是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并满足市场需求的支撑点,也是体现其履行社会服务职能和办学价值的重要所在。为此,应用技术型高校应积聚力量继承发展优势学科,整合办学资源开设新专业,打造高水平科研平台,将自身的学术成果、智力团队、科研力量与服务区域经济社会重大需求有机结合,充分运用地方各级政府、行业企业及多种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参与科研平台建设,打造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力库”。

2有效的融合机制实现应用技术型高校与区域协同创新发展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指出:“‘2011计划’是个干事的计划,而不是一个分钱的计划,更不是一个划分高校层次的计划。”[3]“2011计划”不仅需要体制机制的改革,也需要理论、思路、方法的创新,应用技术型高校参与区域协同创新发展也是如此。

2.1精心建立扶持培育机制应用技术型高校要从全局的高度,应用系统论的方法,对区域协同创新的各要素、各层次统筹规划。应用技术型高校面向区域协同创新发展要扭转长期的思维定式,以区域经济社会重大需求为导向,深入分析亟待突破的技术性难题,结合自身条件,了解相关领域创新主体的优势,确定参与的学科、单位、企业和团队,构建适宜的协同创新体。应用技术型高校要紧贴企业和市场的人才需求,瞄准地方行业、产业发展需要,研究学科建设和地方产业发展的互动因素,通过汇聚科技创新要素,发挥人才、学科、科技等优势,培育协同创新方向,勇于与地方政府和行业企业一道申报省级甚至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积极帮助地方产业升级和技术攻关。

2.2有效推行协调发展机制开放办学是当今高校的明显特征之一。应用技术型高校要整合优质资源,积聚力量参与区域协同创新发展,建立跨高校、跨单位的协同创新体系,参与协调解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问题。

2.2.1推动学科资源深度融合 满足社会需求学科是高校参与区域协同创新的基础。应用技术型高校要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需进一步汇聚特色学科资源,搭建学科创新平台,参与区域协同创新的基础才能牢固。学科发展及专业设置应符合区域经济社会的重大需求,有利于协同创新体的建设,注重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建设,努力形成一批具有行业、地方特色的新兴优势学科,推动优势学科与国内外高水平高校、科研机构密切交流、深度融合,使高校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最大限度地符合区域社会的经济结构、经济发展方向,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保障。以福建工程学院为例,该校传承“大机电、大土木”优势,瞄准福建省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开展了学科专业建设发展规划,重点建设与福建省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密切相关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交通运输工程、土木工程、机械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等学科,实现工管结合、工文渗透,管文理经法艺多学科协调发展。该校在建设发展过程中,注重发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职能,突出内涵建设,就业率多年保持省内高校前茅,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体现了为区域经济社会服务过程中创造的办学价值和社会价值。

2.2.2加大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 突出特色科研与亮点科研是高校参与区域协同创新的支撑。特色科研成果使学校参与区域协同创新具有亮点要素,也为协同创新体建设指明引导方向。实践表明,作为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重要载体的高水平科研平台对引领高校优势学科发展、承担重大科研项目将产生广泛、重要的影响力。应用技术型高校首先要紧密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点,明确科研主攻方向,针对性开展科研工作,以特色科研打造参与区域协同创新的特色。[4]其次,学校根据科技攻关的需要,整合学科、专业科研资源,注重高水平科技研发团队建设和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提升核心科技创新成果的竞争力。再者,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以利于应用技术型高校参与区域协同创新发展的影响力和效应。高校对应用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利用的深度将影响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发挥程度。福建省的应用技术型高校应围绕福建省和区域经济社会建设的重大需求,关注区域发展规划,加大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力度,着重攻克、解决生产难点问题,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贡献。近年来,福建工程学院联合校内外科研力量成立了福建地方文化资源研究中心、福建地方文献整理与研究中心、福建地方建筑研究中心、福建知识产权研究院、福建产业经济发展研究院等科研创新平台,加强团队建设,开展课题研究,努力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2.2.3把握协同创新的根本 大力培养应用型人才人才是高校参与区域协同创新的根本。当今区域间的经济、文化的竞争本质上是人才资源的争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大量的应用型人才,高校在人才汇聚与产出方面具备优势,若缺乏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协同创新便无从谈起。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是推动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将学校培养目标与行业企业需求相结合。应用技术型高校,特别是工科院校应主动参加“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通过校地合作、校企联合等方式,为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构筑人才高地,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应用技术型高校应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前部署、谋划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人才的培养工作深入研究创新人才培养途径,制订校地合作的人才培养方案。对区域经济社会特定资源的学习和研究过程中,培养师生教学科研主攻方向。

2.3有力推动项目引导机制项目是高校参与区域协同创新发展的纽带。目前政产学研合作大多还停留在合作开发、技术转让等层次上,缺乏更高、深层次的合作。区域协同创新发展要以重大项目为引导,促进多部门共同参与,并对协同创新的工作目标和机制、推进方式等进行统筹安排,从整体上推动政产学研战略联盟创新发展。可见,面向区域发展重大需求的协同创新要以项目为纽带,发挥政产学研各方特长,依托高校的人才、技术等资源,吸引政府、企业加入,共同成立联合体,抢占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的制高点,承接学校科研成果的规模化生产,推动重大关键技术项目的推广和应用。应用技术型高校还可以与政府合作的形式,承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参与地方政府相关规划的制订,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服务,从中寻找新的学科增长点。另外,高校应敏锐地实施行业企业大合作战略,大胆尝试将政产学研合作的目光投向行业龙头,推进战略合作,引导企业创新发展,形成具有特色的政产学研合作模式。福建工程学院与福建省直单位(部门)、市县政府签订战略框架协议,开展课题研究、决策咨询、科技服务等内容;与GE公司、SIEMENS(中国)有限公司、富士通半导体(上海)有限公司等大公司共建实验室,产生一批重大合作成果,促进该校各项建设发展成就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篇(10)

中图分类号:G2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2(a)-0250-02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专项是一项持续建设工作,继国家“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在国家“十二五”的科技发展规划中又重点提出了“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为目标,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推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和高效利用,基本建成满足科技创新需求的资源和条件支撑体系”的战略思想,特别是2012年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主席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提出的6点意见中强调“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强化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

因此,紧密结合宁夏“十二五”科技创新活动需求,稳定持续开展宁夏科技文献资源共享工程建设仍是新时期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为了更好地推进下一步的工作,分析探讨宁夏科技文献共享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是现阶段推进宁夏科技文献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1 宁夏科技文献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现状

宁夏科技文献资源共享工程作为宁夏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自2008年开始实施以来已经取得了实质性的成效。初步构建了以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银川服务站的各类资源为核心,以科技基础文献资源、科技管理资源、本地化特色文献资源为主体的宁夏科技文献资源体系,有效整合区内现有存量科技文献资源,基于科技文献资源的合作共建机制调控增量资源,构建具有地区特色的科技文献资源体系,通过镜像、网络包库、馆际互借等多种形式,已建立起各类基础文献型数据库43个,资源总量达到16亿(篇)条,其中镜像数据库达到17个,镜像资源存贮空间达到了16T,构建了以草业、枸杞、马铃薯、压砂瓜、清真牛羊肉、沙产业、羊绒、新材料、红枣等16个本地特色专题文献数据库,现已上传各类文献资源2万多篇。使面向全区服务的国内中文科技期刊满足率达到95%,专利文献满足率达到100%,国家与行业标准满足率达到90%。建立了宁夏科技文献共享平台门户网站,实现了多种文献资源的统一检索和网络化、一站式科技文献资源服务目标。面向全区政府、高校、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重大专项的实施单位的广大科研工作者,采用信息检索在线服务、科技文献专项数据库服务、标准信息服务、原文传递等特色化、个性化、协同化的文献信息服务和知识服务模式开展服务。

2 宁夏科技文献共享工程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原因分析

(1)“宁夏科技文献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的资源体系结构有待进一步充实完善。

原因分析:宁夏科技文献资源体系经过近几年的建设,虽然已取得了阶段性建设成果,构建了以国家图书文献中心(NSTL)为核心的科技基础文献、科技管理资源和本地化特色文献为主的基本框架体系。在经费允许的范围内科技基础文献资源建设,通过采取镜像、网络包库、馆际互借等多种形式,使期刊、论文、专利、标准、成果等各类基础文献型数据库43个,资源总量达到16亿篇,基本上能够满足本区科技进步和创新发展的需要。但与其他省区相比,我们的科技基础文献资源的种类、数据量以及外文科技文献数据资源的配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需进一步充实完善。比如:煤炭行业、能源行业、冶金行业、医药行业、农业食品等行业数据库资源相对很欠缺,特别是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等战略新兴产业数据库还是空缺,不能满足当前科技创新发展的需求。

其次: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化,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本地化特色数据库资源的建设工作需进一步加强,数据资源需应一步完善。

(2)政府管理部门的支持协调力度和重视力度仍需加强,共享共建机制的需进一步完善。

原因分析:由于科技文献资源建设是一项长期、浩繁、艰巨和社会化的系统工程,近几年我们紧密结合本区的实际,初步完成了科技文献资源的合理配置、推广、应用等一系列的公益性科技信息服务事业。但是,由于科技文献资源种类和数量的限制,依托宁夏科技文献资源共享平台与区内各大科研院所的研究、组织、交流、咨询的协调合作力度较弱,共建共享环境还需进一步优化。

(3)支撑宁夏科技文献共享平台在全区推广应用服务所需经费不足。

原因分析: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科技文献资源的种类逐步细化和完善,各类资源的购置经费逐年上涨;随着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化,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力度的加强,为适应创新型国家和区域建设的需要,宁夏科技文献共享平台在全区推广’应用服务力度也应逐步加强。

3 宁夏科技文献共享工程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1)本着边建设边应用,边应用边服务的原则,根据区域科技经济发展的需要,逐步引进相关的行业专题数据库资源。

建议重点引进与宁夏地区相适应的以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等为主的战略新兴产业数据库。

上一篇: 传统教师的角色 下一篇: 公司运营体系构建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