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3 17:01:3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初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在以往的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注重的是基础知识的讲解,忽视了教材中所隐含的心理健康知识。这样就使得高中生只是单纯地学习地理知识。无法通过此学科知识的学习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强化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面对这样的情况,地理教师应该对教学进行重新认识,深入挖掘教材中潜藏的心理健康知识,将心理健康教育和地理教学相结合,以此来实现精英人才的培养目标。
一、树立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高中地理教师想要在地理教学中更好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那么首先教师就要树立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执行者。教师的思想^念对其教学行为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当教师具备了心理健康教育观念之后。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就会注重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反之,教师则会忽略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因此,教师要从自身人手,树立心理健康理念。其次,教师要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进行培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当学生具有了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之后,就能够积极地配合教师,在学习地理知识的时候对其中的心理健康知识进行挖掘。这样学生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地理学习成绩。同时还能够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力。这对学生以后的成长有着积极的意义。
比如说,当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讲解《地球上的水》这一课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应该从两个方面进行知识讲解。一方面是讲解地理知识。对地球上的水资源组成进行讲解。让学生知道地表水、地下水的区别,之后教师可以通过“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一思想的引入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该让学生知道水的重要性。然后渗透节约用水的观念。以此来促使学生能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二、以教材为基础挖掘心理教育知识
教师想要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那么就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对地理教材进行深入挖掘,以教材为基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若是教师脱离教材,引用课外资料来为学生讲解心理健康教育,这样就出现了本末倒置的情况,教师必须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懂得教学的主要内容是传授学生地理知识,附带的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因此,教师在开展地理教学过程中。应该深入挖掘教材中隐藏的心理教育知识。
比如说,当教师想要为学生讲解《旅游开发中的环境保护》这一课内容的时候,教师首先要从地理知识人手,为学生讲解在旅游开发中为什么要保护环境。如何保护环境,当教师讲解完地理知识,教师就应该对教材进行深入挖掘,为学生讲解一下当前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现状,旅游中出现的环境问题等。然后通过这些知识的讲解让学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促使学生能够认识到旅游过程中对环境进行保护的重要性。这样学生在以后旅游过程中就会自觉地不乱扔垃圾,不在景观建筑上乱写乱画,进行文明旅游。
三、结合课外实践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开展地理教学过程中,因为地理知识较为抽象,所以教师在进行知识讲解过程中会采用实践活动的方式。这样的方式能够促使学生通过亲身感受来习得知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课外实践是比较常见的,其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在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过程中,可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理性的认识来影响学生感性的认识。从而促使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过程中心理也能够健康发展。结合课外实践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从两个方面人手。一方面是以教材中的活动探究课题为基础,教师让学生对课题进行自主探究。然后在探究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另一方面是教师将学生带入到自然环境中,让学生能够通过切身的感受来了解自然。清楚自然和人类社会和谐相处的意义,以及如何和谐相处。同时通过野外实践活动的开展,还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心理健康教育也能够起到更好的作用。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8-0150-01
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面临着来自生活、学习等各方面的压力,很多学生在面对这些压力的时候,不知道如何应对。由于压力的排解不当,越来越多的高中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高中生性格的形成。因此,加强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帮助高中生排解心理压力,提高抗压能力,保证学生在激烈的竞争中,能正确地处理问题已成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高中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对于以后的人生路程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高中生的教育和培养工作至关重要。我国现阶段的高中生,学习任务繁重、升学竞争激烈,来自于父母朋友的巨大压力像一座巍峨的泰山一般重重的压在他们的肩头。过重的生活压力容易导致一些心理疾病的产生,一些同学会出现一定的心理问题,如:有的同学很自卑,干什么事情都是畏手畏脚、谨小慎微;有的同学盲目自大,不把任何事情、任何人放在眼里,缺乏对别人起码的尊重;有的同学碰到任何事情,第一反应就是逃避,闭上眼睛,任由事情向更坏的方向发展而不管不问;有的同学焦虑抑郁,脾气暴躁,不愿与人沟通等等。作为一名老师,每当看到这种现象,总会心痛。花一般的年纪,理应像花一般绽放。
二、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认知问题
当前,我国的许多教育者尚未完全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只是一味的要求提高成绩,提高分数,提高名次,提高升学率,并没有实实在在的去关心学生们的内心世界。学生们的苦闷、难题无处去诉说,只好闷在心里。久而久之,容易形成心理疾病。
2.缺乏专业的心理指导老师
有的学校并不是没有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但由于种种现实问题的阻碍。在实际行动方面受到阻碍,学生的实际心理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例如:缺乏专职的心理教师。当前的高中学校,基本上只有一些最基本的教授学科的教师,像语文教师、数学教师、生物教师、化学教师等等。心理健康教师的普及率较低,许多老师在面对学生的心理问题时,处于一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状态,只能干着急。此外,由于生活的压力,有些老师自身也有一定的心理问题,如:脾气暴躁、不负责任等等,这不仅不能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反而更增加了学生的心理负担。
三、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方案
1.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众所周知,环境的影响对一个人来说是巨大的。对于身体、智力都处于成长时期的青少年来说,环境的好坏更加重要。高中生的生活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学校度过的,毫不夸张的说,学校就是他们的第二个家。一个干净、优雅、文明的校园能悄无声息的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如果校园里,绿草如茵,生机盎然,便容易给学生带来好的心情,有利于学生心理良好的发展。反之,如果一所学校垃圾遍地,黄土飞扬,那么则容易滋生暴力,危害学生,危害校园。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正是如此。
2.积极开展心理问题的匿名调查
自学生高一入学之际,学校就应不定时的组织学生的匿名心理调查,深入探究学生的心理状况,掌握了解不同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健康水平,并针对不同的问题实行不同的解决方法。当然,为了打消学生的顾虑,保护学生的信息不外漏,学校应在进行调查之前,对有关参与者进行适当的培训,向学生解释可能遇到的种种问题。调查之后,学校应立刻召开集体会议,对所涉及问题进行研究讨论,也可聘请有经验的专家进行指导。最后,针对这次调查会议写出具有一定建议的工作报告。
3.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学生心理教育的参与者不应该仅仅是学生,也应该包含教师。教师作为学生的领导者和负责人,应当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主,不断学习,寻找适合学生的教育方式。老师不应该以高高在上的长者自居,而应放低姿态,学会与学生做朋友,以倾听的姿态出现在学生身边,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种种难题。当学生从心底里接受你时,他们便会喜欢听你上课,从而提高学习成绩。同时,学校也应加强对教师关于心理知识方面的培训,让老师有足够的能力去进行对学生的心理教育,而不是一直处于站在旁边干着急的状态。
4.充分发挥学生家庭教育功能
许多家长都陷入了一种误区:我把孩子交给你了,如何教育是学校的事情。其实不然,一个品格健全的孩子的成长,所依靠的远远不会只是学校的单方面教育,还需要学生家庭的积极配合。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性格的形成,人格的塑造有着重要的影响。可以说,大多数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都会或多或少的受到父母亲朋的影响。因此,对于高中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单单只依靠学校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家长的大力支持。只有当学校与家庭保持一种良好的交流沟通,共同关注高中生的心理状况,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四、结束语
高中生处于特殊的成长时期,由于外界压力的增大,心理负担逐渐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不利于学生的学习。现阶段,我国大多数院校仍没有对此有足够的意识,还没有较为完善的心理咨询机制,这非常不利于高中生思想健康的发展。因此,学校有义务为学生营造一个健康舒适的学习环境,保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一个愉快的心情。此外,学校还应该建立匿名的调查机制,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通过有效发挥教师与家庭的作用,帮助高中生排解生活中的压力。
参考文献
[1]王俊鹏.论心理辅导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D].河南大学,2013.
一、初、高中孤儿心理问题的具体表现
1.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一种固执、偏激的思维惯性,它使人无法客观准确地认识事物的原貌,而采取错误的方法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孤儿由于失去父母之后,社会大众的关爱与同情使孤儿觉得自己被区别对待,在人际交往中觉得自己低人一等。通常,这种表现会随着孤儿年龄的增加越发明显,青春期孤儿尤甚。其表现为,在初、高中学校接受教育时,有时候明知道老师的悉心教导对自己的成长有帮助,但由于内心的怀疑和不安感,会对老师产生强烈的对抗情绪。当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不当言行对他人产生了负面效应时,便会感到一种扭曲的心理和满足感。
2.消极心理
消极心理,是指孤儿对待事物的一种消极反应,主要表现为自卑、孤独、心理压抑等等。这种病态心理如果没有进行及时有效的疏导,会对孤儿人生观、价值观的建立和身心发展产生极大的不利影响。由于失去父母,一个正常家庭的青少年突然变成无依无靠、无家可归的孤儿,这种生活剧变导致的心理落差,使他们极容易产生心理失衡,逐渐变得沉默寡言,不愿与其他人接触。随着初、高中课业负担的增加,学业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持续累积,在矛盾爆发时,通常会造成对他人或孤儿自身不可逆转的悲剧。
3.脆弱心理
如今,在初、高中孤儿心理问题的表现上,日益呈现脆弱化的态势。由于没有父母的陪伴,孤儿在成长过程中会产生茫然感和无助感,情感上非常需要他人的关爱和依赖,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初、高中孤儿在人生观和价值观建立的阶段中,如果没有办法摆脱这种依赖心理,面对多元化和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环境,这样心理不成熟、不健全的孤儿就很难自立自存。
4.孤僻心理
初、高中孤儿由于年龄的增长,内心的负面情感无法表达,久而久之形成孤僻心理。孤僻心理的行为表现是,不愿与有正常家庭的同龄人交往,而倾向于跟自身有类似家庭背景的孤儿交往,认为其与自己同病相怜,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其他人的感觉,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也很差。
二、对初、高中孤儿心理问题的疏导措施
1.进行心理疏导
心理疏导是处理初、高中孤儿心理问题最具可施行性的途径和方法。心理疏导基于孤儿心理发展规律和教育发展的节奏而展开,针对不同孤儿的不同心理问题,将其分门别类,既可进行团体指导,又可以针对个体咨询,具有较强的可施行性。初、高中心理辅导老师应该加强对孤儿心理指导知识的学习和培训,掌握心理疏导的基本步骤和方法,自觉运用到现实生活的教育教学及工作中去,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初、高中孤儿所产生的心理问题,根源在于其心理发展过程中日积月累而形成的各种矛盾。心理疏导的目的就在于改变矛盾的冲突状态,促进矛盾达到和谐统一的境地。
2.引导孤儿换位思考
首先,由于初、高中孤儿已经具备一定的认识能力和学习能力,我们可以通过提高其对现实社会中所产生问题的认识和理解程度,来引导孤儿转换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式,试着从他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这样有助于增加孤儿对社会生活的认同感和参与感,加深对自身问题的正视。比如,如果一直从家庭状况考虑问题,伴随孤儿的总会是不幸、自卑等消极心理,继而会产生一系列心理障碍。而如果能从政府、社会福利机构和养父母的角度考虑,比如得到社会关爱,与养父母建立起正常和谐的家庭生活,得到了较好的社会福利,获得了良好的教育资源等,孤儿通常会获得幸福、满足、快乐等积极心理,这有利于他们构建正常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3.指导孤儿进行正常的社会交往
人际交往在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但对于孤儿来说,他们失去了正常的社会交往环境。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初、高中孤儿都患有交往恐惧症,不愿意跟陌生人甚至是跟自己熟识的人交流。这一方面是缘于孤儿自身的自卑心理,另一方面则是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缺乏必要的指导。对孤儿的社会交往指导应该因人而异,在对他们进行人际交往的训练中,实际上也是对孤儿人际交往上负面心理的疏导。
比如,我们可以帮助孤儿正确地认识自我、了解社会,克服恐惧心理,进行正常的人际交往活动。我们还可以通过对孤儿的教育,让孤儿了解各方面的交往规范,当孤儿对于“关爱”“友爱”“情爱”等情感有了正确的认知和把握,就很容易融入社会,进行正常人的生活。
初高中时期是心理障碍的初发期、易发期和多发期。在此期间,大部分青少年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脆弱、心理障碍等不健康的心理问题,孤儿作为社会大群体中一个特殊的组成部分,他们的心理障碍表现得尤为突出,为了防患于未然,及时纠正青春期孤儿的心理问题,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使初、高中孤儿可以顺利完成学业,成为社会的一分子,为社会的发展和自身的进步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4)04-0016-03
社会发展到今天,无论是现实的状况,还是已有调查研究都表明,高中生迫切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可现实的问题是:虽然需求和呼声很高,但教育效果有限,尤其是较偏远地区的高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问题的根本原因除心理健康教育意识的缺乏和体制问题外,没有针对性的教材也是影响因素之一。尽管国家出台心理健康教育大纲以来,各地都有不同版本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教材,但是,由于不同地区学校特点、生源特点以及学校内部资源的构成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那些只体现学生共性和普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对于特色学校来说显然有诸多不适合,因此,开发适合本学校特点的、具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势在必行。
一、对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现有教材的思考
目前,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没有通用教材,各地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选择他们认为适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能够被选用的教材形式常见的有三种:
第一,选择现成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例如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伍新春、乔志宏主编的《心理健康教育》;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叶斌主编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高中学生用书);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马志国主编的《心灵成长导航(修订版) (普通高中心理健康试用教材)》;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戴耀红主编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丛书:心灵体操》;蓝天出版社出版,司家栋主编的《高中团体心理辅导主题方案》等教材被多地采用。这类教材的优势是内容系统性强,以高中生心理年龄阶段特征为依据,通过典型案例对当前高中生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归类,并提供可操作性的实施方案;不足是,教材只注重普遍性问题,对于特色学校和特殊学生群体缺乏有针对性的指导。
第二,选择可读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读本。例如: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田京生、 耿增海编著的 《心理健康教育读本(高中版)》;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尹朝勇主编的《让青春更阳光:高中生心理健康读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俞国良主编 的《心理健康教育读本:高中》等。这一类教材可读性强,内容通俗易懂,不仅可以用于教学,还可以成为学生的自助读本,是学生喜欢的教材之一。这类读本的不足在于:内容泛化,缺乏针对性。
第三类则是各地的校本教材和一些心理自助手册,这一类教材针对性强,体现了区域性特征,为本地区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实施方案,是比较适合当地实际的教材。其中校本教材的优势是可以更好地为本地(本校)学生提供更具针对性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不仅注重共性问题,还考虑到其独特的学校特点和区域特点。因此,笔者提倡各个学校开发具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
二、酒泉市实验中学的结构性特点
酒泉市实验中学是一所由中等师范学校转制而来的普通高中,作为师范学校的历史很悠久,但作为高中,酒泉市实验中学只有六年的发展历程,校园文化、学校特色、学校资源整合都还在探索形成期,这使酒泉实验中学作为普通高中具有了以下结构性特点:
(一)学校班级构成特点
转制后的酒泉市实验中学班级构成主要分四部分:
一是实验班,学生中考入校成绩相对其他班较高,有文科走向和理科走向两个方向,这两个班的学生是高考升学率的主要保障,他们存在的另一个目的是发挥其学习上的带头示范作用,带动其他各班学生建立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这两个班的学生成绩相对较好,学习能力相对较强,他们的问题集中在学习品质和焦虑情绪的应对方面。
二是艺术班,从高一到高三,每年级各设音乐和美术两个艺术班,突出部分艺术特长学生的优势,高考的方向主要以艺术类学校为主。这四个班学生文化课成绩参差不齐,而且在校的大量时间用于艺术专业训练,所以,无形之中加大了管理难度。诸多原因使这些班级的学生心理行为问题更为突出。
三是普通文、理科班,占学校学生人数的大部分,横向比较来看,学生的成绩差异不大,但品行差异大。学生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学习方面缺乏自信,成就感低,部分学生目标不清晰,容易受到外界诱惑,缺乏自制力和坚持性;留恋网络,早恋、打架、撒谎等问题行为较多,且具有普遍性。
(二)学校生源特点
由于实验中学是一所新型高中,升学率与酒泉市区其他同类高中比相对较低,生源构成是造成低升学率的主要原因。学校生源的突出特点就是学生成绩差。学校生源来自酒泉市七县市农村和城市中考分数相对较低的学校,以2013年为例,学生中考入学平均566分,这基本是报考酒泉市其他高中落榜的学生,仅就文化课成绩而言,已是全市最低了;其次,实验中学生源来源范围较广,既有农村生源也有城市生源;既有偏远农村的学生,又有城乡结合部的学生;城市学生占全部学生比例约20%,其中个体差异性很大,家庭经济状况不同,家长受教育水平参差不齐,家庭教养方式差异也很大。
(三)学校师资特点
学校80%以上是中青年教师,师资力量雄厚,学历层次高。现有专兼职教师123人﹙其中聘用教师31人﹚,教师学历合格率达100%,其中具有中高级职称的教师55人,硕士研究生34人,特级教师2人,省级优秀教育专家1人,省、市级学科带头人及骨干教师23人。近年来,学校还从省内外知名高校选拔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和硕士研究生,使学校师资构成有其独特优势;教师善于钻研,教研能力突出,敬业精神强,但面对生源质量较低的事实,为提高升学率很多教师超负荷工作,压力较大,个别教师已经表现出职业倦怠症状。
独具特色的学校内部结构、较为复杂的生源构成,使酒泉市实验中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多元化、多层次性特点,也更具有挑战性。为了使实验中学的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真正履行学校发展的宗旨和目标,我们必须要有适合我校学生发展特点的心理健康校本教材。基于对酒泉市实验中学的现状分析,笔者认为以酒泉市实验中学为蓝本的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校本教材结构应该着力从学生实际出发,注重学生的发展和适应能力的提高,兼顾不同年级、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制定相应的辅导策略。
三、以酒泉市实验中学为蓝本的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结构
基于酒泉市实验中学的学校结构及生源结构特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的结构应包含以下内容:
(一)不同类型学生的生涯发展规划策略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要关注学生的共性,同时又要清晰地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不一样的,不同类型的班级的学生的发展方向必然会有很大差异,所以,引导他们找到自己的奋斗目标,确立正确的、适合自己的、科学合理的职业定向,应该成为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之一。
高中阶段的生涯规划辅导内容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指导学生个体为自己策划生涯规划书,尝试从高一开始规划自己的三年高中生活,进而规划自己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二是对不同年级、不同类型的班级进行团体生涯规划辅导,例如:高一以学习规划为主要内容,高二以目标定向和学习中短期目标确立及评估为主,高三则主要把高考志愿填报及职业规划作为主要内容。
对艺术班的生涯辅导除要关注学生的艺术能力之外,还应进行入班前的心理筛查,心理筛查可以在学生入校后的第一个月内运用相关的量表进行测试,测试结果可以为学生选择合适的班级提供依据。
(二)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必然要包括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由于实验中学生源的特点(绝大多数学生学习能力差,学习习惯不良,中考成绩相对较低),针对学生学习方面的问题,我们的校本教材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指导应该有别于其他高中学校,学习辅导的内容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对重点班的学生,我们要认识到这些学生只是比普通班的学生入学分数高一点,他们的学习自主能力、坚持性相对于普通班而言,要强一些,对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辅导主要是发展性辅导,应侧重每一科的学习方法、技能的指导和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的指导,另外还要强化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培养良好学习品质。对普通班的学生以矫正和激励为主,学习辅导内容包括:学习中近期和远期目标的确立;学习习惯的养成辅导;学习自觉自主能力的培养;不良学习行为的矫正;学习中的合作与促进等。对艺术班的学生,学习心理辅导则需要把重点放在学习行为矫正方面。
(三)不同年级学生的辅导重点及策略
高中阶段是学生心理成熟和心理成长发展的重要时期,针对高中不同年级学生制定的辅导内容应充分体现学生不同阶段的年龄特征。收集个体成长发展中的典型案例作为校本教材的组成部分,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觉察和自我体验,便于学生及时自觉调适自己学习生活中的心理状态,促进其自我成长。
高中一年级是高中阶段的第一年,学生从不同地方来到新的学校学习,需要适应新的学习环境、新的学习内容等。因此,高一阶段应该着重引导他们解决从初中升入高中过渡阶段遇到的各种适应问题,包括学习环境的适应、学习方法的更新、人际交往方式的调整等,使学生尽快步入高中学习和生活的正轨。
高二学生处于“断层”时期。高二上学期,特别是文理分科之后,学生刚刚有点适应高中的学习环境、班级气氛和人际关系,马上又面临人际的重新调整和学业上的重新定位,每一个学生在这个时期都会感到困惑和茫然。这些曾经在中考中失利的学生面对前途的迷茫和学业的压力,往往会感觉“有压力没动力”,部分学生通过吸引异性的目光来获取成就感和价值感,还有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从此奋发向上,为高三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高二下学期,经过一个学期的调整、适应,大部分学生开始意识到学习任务的紧迫性,开始进入状态。由此班级的气氛也变得紧张,同学之间交往明显减少,对学习的关注超越了对人际和其他方面的关注。这一时期心理辅导的内容主要是学生的焦虑和孤独的应对方法,厌学情绪的干预策略,异往中的问题以及对未来人生的规划等。
进入高三,学生们都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方法,除了学习上的投入,他们强烈地关心自己的个人成长,有着强烈的自尊心。他们常常体验到更为广泛的内心冲突的压力,这些都促进了他们价值观的确立和个性的成熟。由于社会阅历的局限,学生在看问题时往往比较主观、片面,容易走极端。除了面临升学抉择,家长的过高期望和社会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使高三学生感到更加迷茫烦乱,迫切需要指导和关心。高三下学期,高考临近,考试前的不良反应(如睡不好、吃不下、抑郁不安等)、考试后因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导致的情绪问题、追求理想与止步不前的现状的矛盾等是困扰学生最多的问题。整个高三阶段,抗挫折能力的培养、考试心理的调适、考试后学会分析总结以及调节心态显得至关重要。
(四)关注个别学生的心理健康
高中阶段学生心理发展面临多重矛盾,既渴望同伴交往,又感到孤独;既希望独立自主,又不能摆脱对父母、朋友的依赖;既希望有所成就,但又屡次遭遇学业的失败所带来的挫败感……在诸多矛盾中成长,个别学生常因承受能力较低又过于敏感、压抑而出现心理异常。因此,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还应把学生常见的心理症状归类,增加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的自评量表,学生可以对照症状及症状自评结果判断自己是否需要寻求帮助,也便于教师较早发现问题,及时为学生提供能力范围内的帮助。
(五)关注教师心理健康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还应关注高中教师的心理健康状态。教师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师生关系,继而对教育效果产生重要影响。尤其作为实验中学这样的普通高中学校的教师,一方面,长期面对学习能力相对较低的学生,付出与回报的失衡,使教师持续感受到挫败感;另一方面,应试教育模式下的高中教学任务繁重,工作量大,长期超负荷的工作使教师背负沉重的压力,持续的压力状态使教师出现身心疲惫、烦躁、厌倦等问题。因此,校本教材内容要包含教师自我调适及自我减压的措施和技巧,为教师心理自助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总之,普通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的建构应是一个动态管理的过程,应根据每年高中新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增减,为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增添生命的活力。每一个生命的成长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作为心育工作者,如果我们竭尽心力所做的工作能对某些或某个学生的成长产生意义,我们将不遗余力。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宏燕.浅议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的开发[J].吉林教育,2010,19.
[2]张润娥,徐双社.校本教材的开发与思考[J].陕西教育(行政版),2008,1.
[3]陈海英.普通中学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探究[J].文教资料,2007,13.
在我国,青少年大都在学校接受学科教育,学科教育不仅具有知识性,而且具有教育性。无论是教给学生科学的思想方法,或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学科教学都可以进行渗透心理健康的教育。中学数学教育,特别是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数学教育,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着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一、课堂是数学教学的主阵地,通过课堂对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实现目标的主要途径
在数学课堂上,每一步教学环节的拟订和实施都要适应学生的心理水平,要根据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轨迹进行教学、这样恰恰满足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在学生获得知识与能力的同时,学生的心理素质也受到训练,原有的心理认知水平也得到提高,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教育效果。
1.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数学教材蕴涵着丰富的数学史的材料,这些数学史不仅可以让学生树立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而且也能激励起学生学习的进取精神,激发学生心理向积极健康的方向澎湃前进。
2.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自信心是成功的基石,是一种可贵的心理状态,它能将人的一切潜能充分调动起来,让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并达到最佳状态。但学生的自信心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学习和其它各种活动中。如:分层设计练习,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在练习设计中,根据每个学生思维的不同水平和跳跃能力,可设计不同程度的作业要求,尽量使各层次的学生能解答其中的某些问题。
3.锻炼学生的毅力。生活中挫折无处不在,一个人成长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心理健康的人会以积极主动的态度面对挫折,在挫折中会自动调节情绪,克服困难,顽强拼搏,而这种克服困难的表现和毅力,又能进一步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心理素质差的人常常在挫折面前惊惶失措,变得消极悲观、自卑怯懦,阻碍前进的信心和动力,并对心理的发展形成消极的影响。
4.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在一个理想的课堂里,所有的学生都应能学会如何与他人合作,为趣味和快乐而竞争,自主地进行独立学习。在竞争与合作共存的学习情境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能力共同增长。当然,在这里必须强调合作的主导地位,才能保证竞争的良性发展。
二、在课后辅导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应设计涉及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如在讲述“充要条件”时,可设计如下问题:学习成绩好是考入重点大学的什么条件?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使学生明白了健康心理在实现理想中的重要性,促使学生在平时学习中自觉地摒弃不良心理。
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是从条件到结论的逻辑推理过程。条件和结论的关系是一种因果关系,特别是在分析法证明中,要求学生思考一个结果的产生是由于它拥有了哪些条件。所以,我认为通过数学问题的解决可以教育学生正确归因自己的考试结果,学会冷静、客观地分析考试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进取心,激发学生更加努力的勇气。
三、在教学评价方法上注重心理健康教育
许多厌学、逃学的孩子,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在学习、生活中受到了太多的批评与指责,甚至是讽刺和挖苦,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因此,教师在评价学生时应注意多鼓励、多表扬,少批评、少指责,注意教育的平等与公平,努力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加以指导和训练,以此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四、教师的言谈举止对学生的心理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利用教师的言行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对教学工作极端负责任,深入钻研教材教法,讲课的时候能全身心地投入,就会获取全体学生在心理上的认可和配合,促使学生心无旁骛地投入学习。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个亲切的动作、一句赞扬的话,都会使学生情绪振奋,学习兴趣油然而生。教师上课时精神抖擞、声音洪亮,带着极大的教学热情去感染学生,将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优化他们的学习心理。
【中图分类号】 G4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4-080-01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受到了社会、政府和教育界的普遍关注。但是总的看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我国仍是一项新的教育实践,特别是像我们这样的山区学校,如果单单只是靠心理课和个体辅导的形式进行心育,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课堂中学习各学科科目中度过的,心理教育应该以此为突破口,充分调动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积极性,这才是加强学校心理教育的最基本的途径和方法。下面将从教学观念、教学环节、课堂氛围、学科内容及授课的组织方式等方面论述和探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及方法。
一、树立新型教学效益观和师生观。一堂好课,除了其知识、技能传授和学生掌握的情况以外,还包括师生在这堂课中是否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包括学生由此获得的在生活中的启示以及进一步学习相关知识、技能的兴趣,还包括对学生在这堂课中良好的体态、姿势等保证身体健康发展的习惯培养与纠正。这种新型的教学效益观,就是充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原则的教育教学新观念。同时要积极引导新型师生关系的树立,建立真正平等、民主、尊重和信任的新型师生关系,树立在亲和基础上,具有人性化特征的教师新权威。在这一点上,我校近几年进行了颇为有效的探讨和实践,比如每个学期我们都会举行的“优质课评比”活动,每个期末由学生主导进行的“教师满意度调查”等。
二、狠抓教学关键环节中的渗透抓好教学的几个关键。一是备课关,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不仅备知识,备常规的教学方法,更要围绕学生的心理特点来备,围绕新的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效益来备。如:教学设计要以学生会有什么样的问题,学生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学生需要怎么做(如多感官的参与)才能掌握为中心来设计。二是上课关,上课中最能体现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思想的莫过于课堂上的师生交往。对于学生来讲,课堂是他们生活的主要空间,是他们心灵得以成长的主要空间。因此,课堂上教师对待学生的每一言,每一行都很重要,都包含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和价值。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提醒自己在与学生的课堂交往中,多激励、多表扬、少批评、少否定,注意教育机会的平等和公平,注意个别差异和因材施教等重要的教育原则,这些都反映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三、重视课堂心理氛围的建设。课堂是学生生活的主要空间,学生在课堂上投入的时间也是一天之中最多的。因此,积极的课堂心理氛围将对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心理氛围的性质主要决定于人际关系的质量, 影响课堂心理氛围的不仅仅是师生关系, 同伴关系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教师是否善于建立同学间相互支持、相互合作、共同进步的氛围很重要。
四、结合学科特点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学习课程的多样化,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更具选择性、更具全面性的途径和方式。不同的学科,有其独特的教学内容,这些教学内容涉及的是我们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内容的总和就是我们的生活。心理健康教育其实是蕴涵在生活中的教育,它与生活的方方面面紧密相关。正因为如此,结合不同的学科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和全面大有裨益。所以,让各学科的教师一起讨论,带着新的思路和眼光重新认真研读教材、教案,从中挖掘并开发有价值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五、在授课的组织方式中体现和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同的学科,教学内容和要求不同,其授课方式也各具特色。如:体育课在室外进行,且多以活动为主;音乐、美术课则有专门的教室,组织形式更为活泼;物理、化学课则有实验课,不但配备有仪器、设备,而且要求人人动手操作等。结合这些学科独特的授课方式,如果巧妙地辅之以适当的心理健康教育训练,则会使心理健康教育在“润物细无声”中悄然实施。比如语文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人际交往的引导,扩展学生的自我生活体验,帮助他们建立合理的抱负与期望,并培养其良好的自制力和自我评价、自我认识的观念与修养;数学教学可以在训练学生思维的基础上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习惯,培养其自信心和承受挫折的能力;历史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善于了解他人,懂得如何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进行正确的归因;地理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如何面对环境和适应环境的改变;在体育课的户外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自我保护的技能以及进行适当的意志品质的锻炼;在音乐、美术课中启发学生学会欣赏他人、学会人际间的相互支持与鼓励;在物理、化学课上可以训练学生整洁和有条理的好习惯等等。
随着应试教育改革的进行和素质教育研究的深入,人们已经在探讨适当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进一步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使学科教学心理化、人本化,达到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交融的问题。然而,这方面的研究毕竟还不够深入,我们将继续为山区高中在考虑地区和学校的实情,体现自己的特色的情况下,如何更加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作一些有益的探索。
[ 参 考 文 献 ]
[1] 沃建中.《中小学心理素质教育的探索》.科学出版社,2000 年.
[2] 纪瑞颂.《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三项措施》.人民教育,1999 年
1 针对病人不同心态有的放矢实施教育,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取得病人的信任,共同建立一种指导—合作—共同参与型的护患关系,使病人乐于接受护士传递的信息并深信不疑
由于患者主观感受疾病的危害越高时,采取遵医行为的可能性越大,所以护士要了解患者对高血压病的态度和信念,清楚患者的想法和影响病人治疗的因素,有针对性的帮助患者充分认识到治疗的目的和意义,以及遵医服药的重要性,调动患者自身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其依从性。
1.1 我行我素、满不在乎型。存在此种想法的病人多数年纪较轻,平均年龄在三十五岁左右,平素身体健康,症状较轻微,不影响生活娱乐。认为医护人员是危言耸听,夸大其词,对服药控制血压及疾病发展没有充分的认识,此种病人潜在的危险更大,极易发生心、脑、肾等多种脏器的并发症。对这种病人要讲解高血压的发生、发展及对健康的危害,引起病人的足够重视。年轻病人对知识的理解接受能力较好,可以向他们详细讲解心脏血管的解剖生理在身体中的重要作用,使病人迅速改变观念,主动接受治疗。
1.2 自暴自弃、精神颓废型。平素身体健康的人,一旦发现自己得了这种终身性疾病,认为自己的一生没指望了,整天唉声叹气,郁郁寡欢,对治疗预防不积极。此时要提醒他们对父母,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并介绍病愈病例,鼓励他们互相交流感受,使他们对治疗、预后充满信心。
1.3 焦虑恐惧型。病人过于注意自身疾病,感到自己患了不治之症,每天小心翼翼,这类病人多数在四十五岁左右,身兼多重角色,思想负担重,顾虑重重。对这类病人,首先要做好亲属的思想工作,请他们积极配合,共同关心开导病人,使他们感受到温暖与被尊重,介绍经过按时服药、适量运动、饮食控制等积极治疗后症状消失,血压控制理想的病人,通过真实病例增强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
1.4 工作狂型。这类病人多是人到中年,事业有成,对工作认真负责,对自己的身体满不在乎,即使出现症状也不休息,经常忘记吃药。对这类病人要指导亲属督促其吃药、休息,反复讲解,实例举证,只有保护好自己的身体,才可以更多更好的工作。这些病人多数在领导岗位,要注意教育方式、语气、态度等,做到既达到教育目的又提高护理满意度。
2 根据患者生活情况和个性化的原则,寻求对患者最佳的药物和剂量,医护合作,共同加强用药指导
中青年患者大都有一定的医学保健知识,在服药过程中常自我诊断,当情况好转时就擅自停药或减少剂量,这样会大大影响治疗效果,有时甚至会增加抗药性或产生药物不良反应。故医护人员应通俗、简明、肯定的说明各个药物的服用时间、用法、用量及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药物的停止时间等,要告知患者高血压病人的血压多数靠药物维持,且多需终生服药,在无检测血压的情况下,切勿擅自停止治疗,以免发生严重的心、脑、血管并发症。
3 丰富健康教育内容,使病人乐于接受。
高血压患者要保持平和心境,避免生气,激动和过于劳累。做好健康教育,要同时调动患者家属的积极参与,使患者自觉地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提高对自身疾病的认识,正确理解治疗方案,打消顾虑,并取得家属配合,支持和监督患者依存性接受治疗,同时要告知患者和家属不能随意听信广告、宣传和一些所谓新药,避免服药后产生不良影响,同时要指导患者合理的饮食、生活起居和各种功能训练,帮患者谨遵医嘱规范性用药,达到各种药物治疗的最佳时限,保证院外中青年患者的用药安全。
4 全程教育模式
由于高血压药物治疗是一个长期甚至终身过程,健康教育要延续到病人的生命全过程。所以医护人员必须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患者入院时要帮助患者熟悉环境,稳定情绪,是他们有安全感、信任感,从而建立平等、朋友般的护患关系,并留下病人的详细通讯地址、电话,为预防联系不到病人,还要留下联系人的详细地址、电话,出院时给予详细的书面指导,出院后定期电话指导,必要时家访,可定于出院后一,三,六个月,以后每半年一次,解答患者出院后出现的问题,定期询问服药和血压控制的情况。这样不仅提高了健康教育效果和患者的服药依从性,也增加了病人对医院的信任,扩大了医院的知名度。
服药依从性是评价患者是否按照医嘱进行治疗的一项重要指标,它的高低直接影响高血压患者的治愈率和控制率。[2]因此,加强医护人员对患者服药依从性的认识和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临床工作中护士不应过分强调患者如何去做,而应重视通过医患、护患之间的互动关系调动病人的主动性,最终提高患者的血压控制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总之,通过对出院中青年高血压患者的不同心理状态的分析,并针对性进行健康教育,提高了患者服药的依存性,从而帮助病人树立正确的态度,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最大程度地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02~2010年)》提出,到2005年在校学生心理保健知识知晓率达到40%,2010年达到60%[2],本次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我市中学生心理卫生知识知晓率平均为63.4%,达到了《规划》提出的要求。
海南中学是海南省教育厅直属的省重点中学、海南省示范性学校,学生均是来自全省各地的佼佼者,因此,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育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优秀学生,使其成为面向未来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海南中学是全寄宿学校,学生除了面临环境适应、学习内容及人际适应外,还面临着学习方面的激烈竞争,这些状况都需要心理教师在设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时做充分考虑。在实践中,我们以中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幸福课)为核心创建校本课程体系,立足于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与实际操作,校本课程体系的内容及开展形式则是根据各年级情况而设计,主要涵盖对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及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等内容。
初中阶段初一至初三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均是学校校本必修模块的学习内容,两周一次课。
初一的课程设计以“适应与养成”为核心目标,培养学生“适应”初中新的学习环境和养成更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发展学习能力,同时加强自我认识,使之能够客观评价自己,积极与新同学新老师沟通,主要培养学生热爱学习,友善、热情、开放思想等积极心理品质。
初二的课程设计以“帮助学生顺利度过青春期”为核心目标,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自己,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逐步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抑制自己的冲动行为;加强自我认识,积极与同学、老师和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主要培养谦虚、自律、幽默、感恩、希望等积极心理品质。
初三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设计以“顺利应对中考”为目标,培养对各种挫折的耐受力,逐步适应生活和社会的各种变化;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升学观,学会调节情绪,排解学习压力,掌握一定的应试技巧和技能,以感恩的心态去看待中考等,促进自己心灵的成长,主要培养学生感恩、坚持、创造力、团队精神等积极心理品质。
而高中阶段将高一年级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学校校本必修模块的学习内容。课程以“适应”及“规划”为核心目标,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适应”高中新的学习和人际;学习对自己的未来进行规划,做好选科、选考的准备及探索未来职业规划等,主要培养学生的热情、好奇心、好W、善于交际、善良、爱、合作等积极心理品质。
高二年级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校本选修模块的内容,以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形式开展。课程以培养学生“多元化发展”为核心目标,目的是帮助学生培养及确定自己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多种智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掌握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学会处理自己的情感和情绪;提高人际沟通能力;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等,主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领导才能、公平、诚实、谦虚、幽默等积极心理品质。
高三年级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排入了班级周会课,心理教师、班主任互相配合,在心理教师的指导下,由班主任负责实施安排。课程以“个性化成长”为核心目标,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升学观和择业观;学会感恩、调节情绪,排解学习压力;激发潜能,高效学习,科学应考;积极应对挫折,体验心灵成长,以感恩的心态去看待高考,看待自己心灵的成长。主要培养学生的自我调节、宽恕、感恩、希望、坚持、勇敢等积极心理品质。
海南中学还开发了多套校本实验教材。2008年10月,出版了高中校本心理实验教材《心灵俱乐部》;2008年8月,出版了《德育实践与探索》,收录了部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设计及心理主题班会设计,是我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有机结合的特色教育课程;2009年3月,出版了实验教材《放飞理想 相信自己――高考成功心理》《中考成功心理宝典》;2009年11月,出版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案及咨询案例集》;2009年4月,开始每学年编印一辑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手册《阳光手册》;2010年,“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课程研究获海南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成果评比二等奖,“‘中高考成功心理’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实施”获三等奖;2016年开始,我们又着手汇编初一到高一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幸福课)系列课程,也将结集出版。我们在不断地思考和完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体系,以此更好地促进学生幸福成长。
二、以“融入式”生涯教育,为学生幸福人生助力
2014年,海南中学全面启动了学校生涯教育。学校首先成立生涯规划教育活动领导小组,校长亲自挂帅,党委书记负责主抓,调动全员参与,对多方面资源整合利用,多渠道融入,由此形成教育合力来推动这项重要工作。
2015年10月,申报的课题“新高考制度下普通高中‘融入式’生涯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获得海南省“十二五”重点课题立项,学校也进一步以课题研究来推动生涯教育工作。
1.学校心理教师参与到生涯教育的顶层设计中来,推动生涯教育在学校的全面开展。心理教师除了在传统的心理课上渗透生涯规划教育外,还开设了生涯选修课“电影人生DD开启幸福生涯之旅”,以对学生喜爱的电影进行观摩与研讨的形式,与积极心理辅导相融合,为学生开启了了解自我、了解世界的生涯选修课程,得到学生的欢迎并让他们获益匪浅。
2.将生涯教育融入班级建设和主题班会课中,创建生涯规划班级文化建设。班主任除了利用教室黑板报外,还指导学生自主创建了生涯规划班刊,分享生涯教育资讯,以及记录学生在生涯规划过程中的成长和收获;另外,心理教师和班主任一起设计及开展系列生涯主题班会,充分发挥心理教师的专业指导作用和班主任的具体落实作用,从而调动每位教师在生涯教育中的优势作用,激发学生自主参与的热情。
3.学校对家长开展了大量的生涯规划普及讲座,进一步帮助家长认识生涯教育的重要性,以此开发家长资源,发挥家庭教育潜移默化的作用,形成生涯教育合力。如开展“家长进课堂”的职场分享活动,以及“家长进校园”的职业推荐大会。前者家长进课堂分享职场经历和人生感悟;后者家长们进校园,和学生面对面进行类似招聘会的现场职业介绍大会,让学生可以接触及更深入地了解自己感兴趣的职业,同时这些活动也是为了寒暑假开展的“JA职业见习日活动”(工作影子活动)做准备。
4.学校采取了“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利用社会资源开展生涯教育。“走出去”活动之一就是沿袭我们学校具有特色传统的综合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校门进行社会调查、职业体验,人物访谈等,并撰写研究或调查报告,以此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形成经世致用的思想。另外,每年的寒暑假,学生也要“走出去”参与社区服务,例如我们暑假开展的“职场体验与探访”主题社区服务活动、“JA职业见习日活动”(工作影子活动),寒假开展的“幸福生涯人访谈”主题社区服务活动等。
“请进来”是利用校友及社会相关人士的资源,请他们到学校来开展各种活动,如学校的“衍林讲坛”,邀请专家学者和社会各行各业人士来做演讲,从不同的领域不同的角度分享知识,分享人生阅历或见识等。学校还邀请大学校友返校开展活动,让大学校友和在校学生分享自己的高中生涯和高考经历,以及上大学后的收获和感悟,来帮助在校学生明确读书的意义和价值,增进对不同大学院校与专业的认识了解,更好地珍惜及把握高中的学习和生活,及加强相关能力素养的培养,为将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这些“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活动都为学生的生涯发展注入了更多的新鲜资讯和强大动力,引导其朝着自己的梦想,更科学更理智地规划自己的幸福人生。当“融入式”生涯教育形成合力的时候,可以说为学生的生涯发展增添了更为有利的成长助力。
在生涯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觉得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每一步都是值得记录的,一方面可以帮助他不断回顾和反思自我,同时也是对自我的肯定和激励。因此,我们请每个学生为自己建立一份生涯成长记录袋,汇编一份自己的生涯成长记录册,同时也将为学生建立生涯成长电子档案,帮助学生把成长中的方方面面的信息和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汇编,作为自己成长过程中的珍贵礼物。
三、营造幸福温暖气氛,帮助学生绽放美丽心灵
海南中学的高中部幸福教育中心、初中部心理辅导中心都是基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建成的综合性心理健康教育服罩行模配有较为完善的软硬件设施,旨在创建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环境,多渠道营造幸福温暖的氛围,使师生的心灵像花儿一样绽放,负能量得到释放,正能量得到提升,个人得到成长,使其真正成为师生幸福成长的精神家园。
高中部幸福教育中心建筑面积四百余平方米,于2014年底建成,投入三百余万,中心整个装修设计风格结合了海南的海洋文化特点。中心所有天花板都是明亮的蓝天白云,地板则是海洋、沙滩、溪流的灵动呈现。中心设有不同功能室(区)九个,并以海洋特色命名:心理阅览区(沐风阁)、宣泄室(海螺屋)、悦纳室(紫贝居)、咨询室(星语房)、沙盘室(沙海苑)、团体室(海豚湾)、潜能室(珍珠屿)等。中心购置了先进的心理仪器和设备,如音乐放松椅、按摩椅、身心反馈仪、自信天使、拥抱使者、注意力挑战仪、团体音乐放松仪等,还购置了大量的心理阅读书籍。初中部心理辅导中心位于初中部办公楼六楼、教学楼七楼,由四个功能室组成,分别是个体咨询室(畅心园)、沙盘游戏室(沙海苑)、宣泄室(清心阁)和团体心理辅导室。
学校初高中的心理中心,由心理教师均轮流值班,主要针对个别存在心理困扰或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认真、耐心、科学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排忧解难。采用心理热线、“心灵小屋”、心理信箱及网上心理咨询等方式,多渠道为学生进行咨询辅导。学生还可以在这里通过音乐放松椅、按摩椅、自信天使、个体沙盘等享受自助服务,以达到放松身心、增强自信心的目的。特别是高中部的幸福教育中心,利用场地和设备资源面向全体师生开展幸福自助活动,如周一的海豚湾“幸福K歌会”、周三的沙海苑“沙盘心灵花园”、周五的海豚湾“幸福电影院”等,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宣泄及调整,以达到放飞心灵、调整身心、体验幸福的目的。
四、家校联动,共同呵护学生的美丽心灵
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学校教育的任务,也需要家庭的参与、社会的支持。海南中学于2006年成立家长学校,由学校相关领导、心理教师及外讲专家为各年级家长开展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及针对性强的专题亲子教育讲座,如对初一家长开展“改变从您开始――亲子沟通训练讲座”,对初二学生家长开展“知‘性’话题――青春期家庭教育讲座”,对高一家长开展“和孩子共同成长――高一新生适应性讲座”“文理分科指导”,对高二家长开展“如何面对青春期孩子的情感问题”“高二学生的理想教育”,针对初三、高三家长开展“爱的鼓励――考前家长心理讲座”等。通过这些专题教育,对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宣传,同时提升学生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水平,形成家校教育合力,进一步扩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根据高中教育的具体情况,从两项基础性活动着手,以多项延展性活动相配合,全方位的开展高中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两项基础:心理咨询和心育课程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基础性活动,这两项活动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可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科研工作提供参考。
延展活动: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两项基础性活动的同时,以多项延展性活动相配合,活动形式多,涉及面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专题心理讲座 2)心育主题班会 3)心理教育网站 4)心理广播栏目 5)校报刊心理栏目 6)教师心理指导 7)家校通心理知识宣传等等
二、具体操作:
1、必须设立专门的领导和组织机构。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对外求得专家的帮助,对内建立一支以学校领导为中心,以心理教育辅导老师和班主任为主体的心理教育队伍。
2、开设课程是普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基本的形式。
针对学校各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情境设计主体式讨论、课堂即兴小品表演、游戏等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式,将深刻的内涵寓于其中,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发展自我、完善自我,不断开拓进取,以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a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活动的实施:适应时代要求,从具体情况出发,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列入课表。通过每周0.5-1课时的课堂教学,比较系统、全面地向学生介绍心理科学知识,扫除“心盲”,指导学生提高素质,发挥潜能。为防止心理健康教育医学化和学科化的倾向,避免把心理健康教育搞成心理学知识的传授和心理学理论的教育,我们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过程中,遵循 “心理教育活动”的概念,通过各种活动全方位的开展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最大限度的发挥高中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
b心育课的任务
实践任务:优化学生心理素质,预防心理疾病,倡导求助意识,促其全面发展。
理论任务:在实践领域内,为中学心理科学理论的发展提供原始素材,为教育心理学研究提供事实依据,促进学校心理服务体系理论的完善。
c主要教学内容
1)了解性单元:健康知识、心理特点、各种心理品质等的认知。
2)发展性单元:发展智力品质(诸如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等);培养学生的面对现实生活所需的基本生存能力(诸如应试心理、耐挫能力、交际能力等等)
3)预防性单元:培养良好个性品质,及时发现问题的能力以及主动寻求帮助的意识。
4)解惑性单元:就教学和咨询过程中发现的普遍问题,设计相应的活动方案,指导学生解除心理困惑的方法途径。如新生进校后面临着重塑自我的心理调适过程。
5)测验性单元:为了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更为较合理地评估心理教育的成效,采用自编问卷调查和标准化测验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测评。
6)活动性单元: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各方面条件设计开展角色扮演心理互助、智力开发等心育活动,创设情境,提供条件,使心育活动的原理逐步内化为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各年级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高一年级:
新生新环境适应性教育,做好初高中衔接工作。帮助学生学会自理生活,学会与人正确交往,树立正确的友谊观。开展礼仪教育,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帮助学生完善个性,健全人格,培养责任心,增强社会公德意识,提高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正确认知,提高是非辨别能力, 诚实守信,言行一致。教育学生学会宽容、学会关心他人、懂得感恩、有爱心、有责任心等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为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的心理问题提供咨询帮助。对高一新生进行适应方面的测量、综合素质调查。
高二年级:
帮助学生尽快适应文理分科后的学习生活,排除学习中不合理的忧虑,正确归因,增强自信心。加强理想教育,感恩教育,健康情感教育。帮助学生完善个性,健全人格,培养良好性格。增强社会公德意识,培养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调适能力,培养责任心,学会自律。正确认知,提高是非辨别能力,诚实守信,言行一致。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培养健康的幸福观和乐观向上的积极心理。为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的心理问题提供咨询帮助。
高三年级:
关注学生的考试压力,进行高考准备心态调查,帮助他们自我减压,指导学生学会心理自我调适,掌握几种身心调试法。进一步加强理想教育,责任感教育,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认识自我价值,关心国家命运,具有使命感,作出升学的最佳选择。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敢于面对挫折和困难,具有进取精神,塑造完美的人格。做好高三学生临考前的心理疏导工作。
d课堂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以自主发展策略和调适指导策略为主。
策略思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身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心理素质。
策略操作要点:
一要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设计要考虑怎样让学生广泛地参与,并激发学生参与心育活动的积极性。
二要学生自我评价。课堂教学重在启发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评价,为自我悦纳和自我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要学生自我调控。简单易操作的心理调适方法的介绍,让学生学会自我调控,体现“一切为了学生”的教学理念。
四要学生自我创造。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各种心理教学设计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培养创新能力。3、团体辅导和讲座是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具有针对性的形式。
以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需要为主线,帮助学生学会接受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专题心理讲座针对中学高级阶段学生存在的普遍心理困惑,以普及心理学知识、介绍心理调适技巧和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为主。根据每一年段的学生都比较容易出现一些突出的心理问题,深入而全面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开出一系列纵向联接、横向配套的年段心理教育讲座,如高一年的“适应”教育,高二年的“立志”教育,高三年“理想”教育等。另外针对面临共同心理不适的学生进行小团体心理辅导或心理训练,利用团体的资源进行心理帮助,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4 、建立系统的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助形式。建立高一新生的心理档案,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有方向地开展教育,了解个体学生的气质类型、性格特征等情况,科学地使用相关测量表,慎重处理,并将结果存入档案。心理室要加强心理信息传递制度化建设,向各年级部、相关班级和老师通报学生的心理信息,为班级管理和学科教学提供帮助,同时配合学校其它教育力量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全方位的心理教育,形成最大化的教育合力,给学生有力的心理支持,努力使每一位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谐地发展。同时,也将每次心理咨询的记录作为原始资料存到心理教育档案中。由心理学专业人员专人负责,在保障学生合法权益前提下,向学校有关职能部门及全校学生工作提供信息服务。心理健康档案明确筛选“ 问题学生 ”供咨询室预约咨询。心理健康档案电子化和心理测试网络化是以后心理档案的发展方向,很多学校已经实现,希望得到校领导支持,在这一学期实现。
5、开放心理咨询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服务。
心理咨询室是对针对个别化的,有轻度心理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学生,予以帮助的特定场所。必须建立咨询员的工作规则、实施科学化的档案管理、进行心理咨询案例的分析和心理咨询的转介工作等。探讨针对中学生个别心理辅导的方法,建立咨询保密、案例分析的工作制度,进行咨询人员的专业化培训等等。主要针对学生学习心理问题、情感情绪问题、交往问题以及升学就业问题进行指导。在指导过程中,无论是对主动上门求助还是被家长或教师带来的学生都以朋友式的态度对待,认真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同时,还应对个案进行跟踪,及时消除轻微的心理障碍,对需加以矫治的转介到有关部门及时处理和治疗。对于咨询者的个人隐私问题,应予以保密。关注心理和行为有偏差的学生健康成长,特别是做好高三学生临考前的心理疏导工作。严格遵守心理咨询基本原则,合理运用心理咨询基本技法,科学有效地进行个别心理辅导。个别辅导要有记录,有效果分析。
由于种种原因,心理咨询室还不够完善。因此,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心理咨询室。在基础设施方面,已有一个木制信箱和画、鲜花、电话、饮水设备等,需要配备一台电脑,以便查找资料、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网上咨询和咨询资料归档。另外缺少图书、资料柜;在人员配备方面,我校设有专职心理咨询人员1名,兼职心理咨询员 无,需要增加人员配备,另外年级部长、班主任为协助心理辅导人员。
向学生公布公布电子信箱,进行网上心理咨询,拓宽学生的咨询空间。心理咨询信箱采用单独回信或面对面咨询的方式回复。每学期开学初通过海报宣传,指导学生有效地利用咨询室信箱。
6、班级设学生心理委员,进一步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
班级设学生心理委员,男女各一名。由班级推选出热爱心理工作,热心为学生服务的优秀人才,担任班级心理委员,明确工作职责,为班级、学生与学校心理室、班主任的沟通搭建桥梁,使班级心理教育更有针对性。心理室将对班级心理委员进行定期培训,以提高心理委员的工作能力。心理委员对学生所关心的话题搜集资料及反馈,积极协助心理老师进行各方面的工作,比如,参与对入校新生的心理辅导、心理测量结果的计算机录入和心理档案的建立等。成员的工作不但弥补了心理辅导教师不足的困难,而且同学之间的沟通交流更加容易。同时,能够很快地将同学中存在的问题反映上来,提高了心理辅导的及时性和针对性。
7、心理教育网站
考虑到现代高中生大多数家中都配有电脑以及网络具有隐蔽性的特点,采用此辅助方式能更好地进行心理教育的宣传,同时也方便了师生间的联系,有助于学生内心情感地真诚流露。可以设立以下栏目:(1)心育之窗(2)学生心理之窗(3)教师心理之窗(4)家长之窗。通过这些窗口,让学生、老师、家长、社会等共同关注心理健康问题,了解维护自身及他人的心理健康知识,方法技巧……
8、家长心理课堂
心理学研究表明:父母的教育方式,父母的人格素养,父母的和睦与否是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心理教育要取得好的效果,没有家庭的积极配合是行不通的。然而目前多数家长未意识到对子女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此,要通过家校通宣传有关心理健康知识、亲子对话、积极家庭治疗等方式加深家长对心理健康的了解,使他们掌握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增进与子女的情感交流,促进家庭内部良好氛围的形成。要通过家长会、宣传单等方式向学生家长宣传、强调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进入这一阶段的孩子易出现的问题,提醒家长在教育子女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让家长学会运用心理学知识,认识了解自己的孩子,主动地用正确的家教方式教育子女,帮助子女直面学习生活中的困难,使家庭为孩子的精神发育提供一个有效的“心理支持系统”。
9、教师心理指导
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影响到学生身心的发展与成长,最终影响到教育的成败。美国心理学家鲍德温研究了73位教师与1000位学生的相互关系后得出结论:一个情绪不稳定的教师很容易扰动其学生的情绪,而一个情绪稳定的教师,也会使其学生的情绪趋向于稳定。因此普及心理咨询知识,有利于教师正确认识自己,调控自身情绪,积极对待工作,最终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培训,培训包括理论知识学习、操作技能训练、案例分析和实践锻炼等内容,以帮助教师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面向全体班主任,安排系列讲座和团体训练,目标是使班主任了解心理健康常识,了解中专生行为动机,能够在工作中自觉地运用人际沟通技术、情绪处理方法,能够简单识别是否心理异常,对心理异常学生尽可能适当对待,学习日常自我减压方法等。
10、加强宣传力度,行成校园心理健康教育文化。
心理教育重在健康问题,重在学生心理的发展性教育,工作理念是全员参与、全面展开、关注全体、开发潜能、促进发展、健全人格。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电台、宣传栏、校报等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做强校园心理健康教育文化,使全体师生充分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共同关注心理健康问题。
心理辅导室办好宣传栏,对于那些没有勇气走进心理咨询室的学生来说,宣传栏或许可以帮助他们解决一些问题。学校师生在注目学校的心理健康宣传同时,也在默默地感受着心理健康辅导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心理宣传栏正是这种情感辐射的载体。可以尝试由学生自主创作心理报,内容可包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看法、心理知识、心里话、信息快车、教你一招、焦点谈、金点子等。形式可以以手抄保、黑板报、寝室报等。利用校报心理专栏,对学生提出的比较典型的心理问题予以解答。在锻炼学生思维、想象等多方面能力的同时,达到“平行教育”的效果。团委负责校园广播电台设立“心海导航”栏目,于每周两次利用校园广播播放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及同学们所困惑的问题,由心理咨询室老师、班主任或部分学生供稿。办好学校网站的心理健康教育网页。班主任负责创建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文化,班级是心理教育的主要场所,利用时政班会课发动学生开展自编自演自看自评心理小品,重复自己的人生体验,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文化氛围。
心理健康教育要做到课内和课外相结合,课程化和学科渗透相结合,普遍性和个别性相结合,家庭和学校相结合,教师和学生相结合。只有从多种渠道,让学生有所思,有所感,有所得,才能不断完善自我,塑造健康人格,适应社会,发挥潜能。
附:XX下学期初步工作历:
月份
主 要 工 作
责任部门
九
月
份
1、心理辅导小组的成立,领导机构和人员设定。
2、心理咨询室宣传海报。常规工作开始正常运行。
3、印发班级心理委员工作职责,各班选举心理委员(男女各一名)。
4、第一次团体辅导高一学生新环境适应教育。
5、开设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广播。
6、着手建立高一新生心理档案。
心理室、
主管机构
团委
班主任
十
月
份
1、 利用家校通向家长宣传教育心理知识。
2、 高二年级学习心理调查。
3、 班级心理委员工作第一次培训。
4、第二次团体心理辅导。
5、出第一期心理报或刊。
政教处
心理室
教科室
十
一
月
份
1、 班级开展自编自演自看自评心理小品活动。
2、第三次团体心理辅导。
3、 班级心理委员工作第二次培训。
4、心理室出第二期心理报。
班主任
心理室
十
二
月
份
1、心理辅导中心为班主任提供心理教育相关材料。
2、班级心理委员工作第三次培训。
3、第四次团体心理辅导。
4、心理室出第三期心理报。
心理室
年级部
元
月
1、 心理咨询员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