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工程项目信息汇总十篇

时间:2023-05-23 17:01:3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在建工程项目信息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在建工程项目信息

篇(1)

中图分类号:TU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20-0049-02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信息化建设已渗透到各领域,在使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生产力发展加快的同时,信息化建设也由单个的、分散的信息系统建设发展为涵盖网络基础、信息服务支撑、应用系统等信息化体系性建设。

信息化体系性建设既是一个技术过程,也是一个管理过程,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交融的结果,它把工程技术和管理技术结合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工程管理技术作为信息化体系性建设项目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体系建设过程中对工程进行综合管理控制的科学方法,是现代管理科学中发展很快的分支。

1 信息化体系建设工程管理的特点

工程管理作为体系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体系建设过程中对工程进行综合管理控制的科学方法。管理对象是信息化体系性建设项目,管理范围覆盖项目的立项、实施和验收的整个过程。

信息化体系建设工程管理的主要特点表现为三个

方面:

(1)管理工作内容具有方法整体性、应用综合性的特点。体系工程的工程实施管理涉及项目建设的各个系统的建设全过程,贯穿工程建设始终,具有“全系统、全寿命、全方位”的特点。

(2)管理工作组织涉及面广。体系工程的工程实施管理与项目建设的投资单位、建设单位、承建单位都有关联,特别是设备采办部门、最终用户、设备研制生产单位等方面的联系更加密切。

(3)管理工作体制需要根据用户的变化而变化。与一般的系统工程建设不同,体系工程更关注“满意”而不是“最优”,因此体系工程应注重用户体验。体系工程的工程实施管理制度上既要具有较高的规范性、科学性,又要有较高的灵活型,根据用户的变化不断演化,能够“随需应变”,服务于决策层、管理层、实施层等多个环节。

2 信息化体系建设的模型及相关工程管理技术

信息化体系建设的工程管理技术是指把用户需求转换为用户实际可用系统的过程中所开展的一系列管理工作。

从工程实施的角度看,体系项目是以追求用户满意作为目标,强调各个组分开发运行的相对独立性,强调与复杂背景和运行环境不可分割,强调体系建设是逐步演化的动态进化过程。因此,信息化体系建设的工程管理不同于信息化单系统建设的工程管理,存在着管理对象复杂、管理技术新颖、管理信息量大等问题。信息化体系建设项目管理已成为管理学科新的研究方向,如何科学认识和解决信息化体系建设管理理论与实践的问题,以最优的方法、最短的时间、最少的支出,取得最好的效果,是摆在管理者面前的紧迫任务。

信息化体系建设在建设过程中强调通过平衡“投入”与“产出”来寻找适合用户的体系设计方案,并在使用过程中持续循环、演化,使用户需求与环境处于动态变化之中,不断地形成一系列的平衡解决方案或建设成果。这一过程的描述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体系工程建设的反螺旋式模型

整个建设项目可能会包括多轮建设,每一轮建设都要经历“规划设计实施集成验收维护”的多个步骤,形成一个完整的建设周期,并产生一个可以交付用户的阶段性成果。鉴于体系工程注重“适用”而不是“最优”的特点,在维护期内,随着用户新需求的不断涌现、业务流程的优化再造,原本适用的系统将会不再适用于新业务和流程,因此将进入新一轮的建设循环,最终生成一个新的、更接近“最优”的阶段性成果,多个建设周期,将形成了一条螺旋曲线,产生向“最优”目标成果逐步逼近的的成果序列。

换言之,体系工程的工程建设过程,实际上是通过多轮的“规划设计实施集成验收维护”步骤,形成一系列用户“满意”的基准成果,并向“最优”目标逐步迭代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用户需求逐步展现,基准成果不断完善。

在这个过程中,为了保证建设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工程管理技术的有效性,应该按照系统建设的六个环节,分层次、分类型、有重点地开展工程管理技术工作,包括:建立适应项目建设、贯穿全过程、涉及建设各方的的工程组织机制,明确机构各方职责。制定涵盖各方责、权、利的工程管理制度,规范项目合同管理、综合计划管理、技术状态管理、工程信息管理、标准化管理、质量与可靠性管理、软件开发与基础数据管理等工作。在此过程中,应特别注意综合集成环节,不断完善综合计划管理、技术状态管理的手段和制度,不断提高工作的效率和科学性。

3 结语

体系工程方法继承了系统科学理论的研究成果,它在体系的描述、设计、集成、演化、测度等方面探索提出了一批新的方法,丰富并发展了系统科学理论。从体系工程方法的角度看,信息化体系建设的工程管理的内涵可概括为:以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理论为指导,从项目全局角度和体系目标出发,将全部活动和相关资源作为过程进行控制,在优化配置管理资源的基础上,通过吸收整合、总结提炼、丰富扩展而形成以过程为基础的、以项目为整体的体系建设工程管理,用以规定和指导体系建设全寿命过程建设并保持和持续改进。

参考文献

篇(2)

0引言

信息化管理在建筑工程建设领域虽然取得了不少成就和成果,但是,并没有得到广泛的推广与应用。主要是由于在建筑工程项目信息管理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即:建筑工程项目整体信息化水平低、信息化管理专业人才配备不能适应发展需要、建筑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控制体系存在缺陷等。因此,应采取有效的措施,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

1建筑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

建筑工程项目具有施工周期长、参建单位多、工序繁琐复杂、参与人员杂、交叉作业等特点,使得建筑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会出现大量的信息、资料。针对建筑施工的流动性、个别性、复杂性,必须事先制订好周密的施工组织设计,使流动的人力、财力、物力等相互协调配合,这样才能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职能。在传统的建筑工程信息管理模式中,项目上各种信息的存储主要是基于表格或单据等纸面形式,信息的加工和整理完全由大量的手工计算来完成,整个过程既费时又费力,同时也有可能会产生错误,这样就会严重影响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和进度。随着现代工程建设项目规模的不断扩大,施工技术的难度与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各部门之间的交流程度会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广泛,产生的信息流量越来越大,建筑施工项目管理的复杂程度和难度越来越突出,依靠传统的信息交流手段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因此,在现代建筑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必须应用信息化管理,不仅可以有效提高管理水平、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而且还可以适应现代建筑行业的发展需求。

2建筑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建筑工程项目整体信息化水平低

目前,信息化管理虽然已经应用于我国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但是,由于信息化管理体系尚不完善,整体信息化水平偏低,使得建筑工程项目整体信息化管理水平低,无法有效对建筑工程项目实施管理,难以有效提升建筑工程项目的管理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在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计算机软件管理只是应用于建筑工程预算、结算等方面,而在具体的相关资料管理、现场材料管理、人员调配、施工组织设计方面,却依然需要人工来完成。

2.2信息化管理专业人才配备不能适应发展

需要虽然在以往的建筑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过程中培养、锻炼了一些人才,也积极引进了一些信息化方面的人才,但总体上,建筑工程项目管理领域从事信息化工作的技术人才不仅数量严重不足,结构也不甚合理,素质也有待于提高。高层次的智力资源严重短缺,创新体系尚未真正建立,创新能力与实际需求差距较远。目前,尤其缺少既熟悉信息技术同时又了解、熟悉建筑工程专业的复合型技术骨干。

2.3建筑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控制体系存在缺陷

现阶段,在我国建筑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由于对建筑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使得建筑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控制体系存在缺陷,使得现有的信息化管理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这样就会导致已创建的信息化管理模式只能应用于建筑工程项目的部分工作中。因此,在建筑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过程中,各部门之间无法依据信息化系统实现快速交流,阻碍了信息化管理在建筑工程领域中的推广与应用。

3强化建筑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的对策

3.1加大建筑工程项目信息化投入力度

建筑工程相关部门应加大建筑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建设的投入力度,使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运行得到资金和政策的支持,有效提高建筑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水平,实现信息化管理在建筑工程项目中的推广与应用。建筑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水平的提升,有利于在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中,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充分发挥知识、信息、文化等软要素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作用;采用先进的网络平台,减少了人为的信息过滤,使组织内部和外部的沟通更流畅。因此,应不断加大建筑工程项目信息化投入力度,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降低工程造价,保证建筑工程整体质量。

3.2加强建筑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人才的培养

信息化管理人才的培养是建筑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推进的关键内容,能够为建筑工程信息化管理的运行提供前提和基础。因此,在建筑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过程中,应结合建筑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引进信息化管理专业人才,同时加强对在职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实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有计划地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信息化管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同时建立有效的考核、奖惩机制,针对所培训的内容进行相应的考核,并针对考核结果给予一定的奖励和惩罚,这样可以激发信息化工作人员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不断完善自身专业水平,全面提升建筑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人才素质能力,实现建筑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的推广与应用。

3.3建立完善的建筑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控制体系

为了顺利开展和推进建筑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在建筑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过程中,应建立完善的建筑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控制体系,保证建筑工程项目的信息化管理的顺利进行。同时,建立有效的责任机制,将责任落实到各个管理部门,部门领导再将责任细化到每一位信息化工作人员身上。一旦信息化管理存在问题,可以第一时间找到责任人,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这样可以充分提升信息化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因此,在建筑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过程中,建立完善的建筑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控制体系,可以有效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确保建筑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顺利实施。

4结语

通过加大建筑工程项目信息化投入力度,加强建筑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人才的培养,建立完善的建筑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控制体系等措施,可以有效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降低工程造价,保证建筑工程项目质量。

参考文献:

[1]潘明军.对建筑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的探讨[J].建筑管理现代化,2016(11).

篇(3)

1.当前我国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涉及许许多多方面,就现阶段而言,实际工作中存在如下几方面问题,影响了我国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质量的提升。

一是合同管理方面的问题。由于市场大环境及企业管理者思维重点的原因,我国建筑企业合同管理水平普遍不高,缺乏科学规范,为后续工程的顺利实施埋下隐患。由于目前建筑市场发包方占据主导地位,工程承包合同的文本往往也由发包方制定,其中往往存在许多不合理、不规范乃至不公平的地方。作为土木工程施工合同制定的指导性书籍,由国际咨询工程联合会编著的《土木工程施工合同条件应用指南》仅仅在大型公路或重大水利工程等大型项目的施工合同中才能见到部分,很少被其它工程合同所参照引用。总体而言,工程承包合同条款多数更加符合发包商的利益,而对于承包商的利益有所忽视。由于承包商承担着建筑工程施工的具体责任,合同条文的不规范、不合理严重影响了施工单位的积极性,对工程质量、安全十分不利。

二是片面强调工期工具体过程把关不严。现代企业都具有时间就是效益,就是金钱的理念。由于合同中对于工期有着明确约定,施工企业为了确保经济效益,狠抓工期管理,但由于过于片面,将工期管理和工程管理的其它部分割裂开来,这种本末倒置的作法,严重影响了工程施工的高效开展,反而不利于工程质量安全,最终对施工企业社会形象和经济效益产生了负面影响。

三是工程项目风险防范机制有待完善。建筑工程项目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会面临许多风险,比如产品质量、市场需求和人才流失等。凤险产生的原因和造成的影响各有不同。但许多企业管理者由于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理解,笼统地认为所遇到的风险都是市场竞争过于激烈的原因,缺乏对形成风险因素的深层次原因的查找和分析,从而对潜在的风险没有作出应有的足够防范。当风险真的来临时,由于缺乏充分准备,往往不能很好的处理、解决,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

2.创新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相关建议

针对建筑企业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建筑企业必须勇于摆脱桎梏,开拓创新,从企业实际情况出发,在坚持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寻求新方法、新途径,实施新措施,最大限度挖掘企业管理潜力,提髙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优化配置生产要素,从而实现更高水平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1创新项目管理责任制

建筑工程建设周期长、工程量和运用的人力、物力、资金等各项资源规模庞大。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巨大的工作量和复杂程度给工程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施工企业在进行项目管理时,必须理清管理工作中各项内容、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找出重点,抓住关键环节,简化不必要的工作程序,将传统的金字塔管理模式创新成新型扁平管理模式,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在这个过程中,项目成本控制和责任制控制是两个主要抓手,也是实行扁平化管理模式的重要保障。施工企业要坚持并不断完善项目经济责任制,赋予项目经理完成工作所需的充分权限,并实施必要的腔管措施,防止权力的滥用,保障项目工程责任的明晰。

2.2 创新人员管理

人员是社会活动的关键因素。建筑企业工程项目管理也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人员管理,积极创新人力资源管理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措施。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设置明确的项目管理目标和组织机构。对项目管理的计划目标进行细化分解,设置多个具体目标,然后围绕这些目标建立一套执行机构,明确各个部门的目标责任,建立有效的监管、考核机制,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实施和目标的如期达成。二是注重管理人员组织协调能力的培养。管理人员在组织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各种资源的组织、协调、运用上,如何高效使用资源,在最小成本的基础上实现最大化的效益,是组织管理的根本所在。要让管理人员对工程项目的具体情况有着充分、细致的了解,便于管理人员从整体角度思考问题和组织、协调工作的顺利开展。三是坚持安全生产、依法经营的原则。大量调査数据显示,建筑工程质量安全事故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于工作人员法律意识淡漠,没有严格遵循相关法律、法规而发生的。要实现企业的健康良性发展,必须认真执行国家法律、行业规范、技术标准等规范性、指导性文件的要求,企业要加强工作人员法律教育工作,提高企业人员对法律、法规的认识和理解,营造依法生产的良好氛围,降低因为违规操作引发的事故几率,保证工程顺利进行。

2.3 创新发展战略

建筑企业要坚持可持续的发展战略。开展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要围绕企业长远健康发展这一根本目标。从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时起,就要学会从全局方向思考问题,认真研究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制定解决措施。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要对下面工作的开展进行科学的预测,针对需要改进地方进行调整,确保项目实施过程始终处于可控范围之内。

3.结束语

篇(4)

中图分类号: TU19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Abstract: th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of construction project has experienced decades of development, obtained the certain achievemen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lays its own role in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And in the market economy, especially in the increasing accumulation of competition environment, th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want to survive and develop, must adopt the effective project management mode, gradually realize the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project management, ensure the construction project quality.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impor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construction project types, puts forward the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f effective, ensure and improve th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of construction project quality.

Keywords : construction project; project managemen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mportance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和进步,越来越多的建筑企业都将信息化和管理引入到了企业管理中,其中也有企业有效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构建了内部管理局域网,其中部分企业还会对信息化的管理系统进行引进或开发,从而更好地实现企业管理信息的网络化。此外,越来越多的管理软件应用于建筑工程项目的信息化管理中,并充分发挥自身的管理作用,真正实现信息化管理与建筑工程项目的完美结合。

一、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必要性

1.建筑成品固定,但建筑施工处于流动的状态

生产空间的变化就表示施工环境和条件发生了改变,因而建筑工程项目在施工管理和组织上也会发生施工顺序和方法的变化,从而更好地适应新环境条件。通常来讲,建筑项目在施工的过程中都会经历多个季节的交替变化,这在很大程度上给建筑露天施工带来影响。所以,要想缩短施工时间,可以依照庞大的工程体型特点,组织和安排多层次的平行和立体交叉流水作业,充分利用空间来达到缩短工期的目的。这种施工方式需要各个施工单位能够在工作上紧密配合,并且还要制定行之有效的施工计划,认真贯彻执行。

2.建筑工程项目具有复杂性

科技在不断进步,而工程项目的规模也在不断壮大,并且越来越复杂。所以,正是工程项目复杂性的增加要求有效实行专业性的项目管理,从而达到建筑项目在施工管理工作中的协调性。其中,项目经理在使用项目计划的时候,才能将建筑工程项目施工中要注意的种种问题有效地传达给技术人员,但项目施工的过程中会有大量的多变因素出现,所以这也就导致了项目施工在管理与组织上的复杂性。

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项目的管理运用,要进行整体性的考虑,对按照一定的程序规划来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再通过网络本身具有的信息反馈性,对施工管理进行及时的改进和调整,最终实现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健康发展。

二、建筑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的现状

1. 建筑企业管理逐步实现信息化管理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很多建筑企业逐渐将眼光投入到了管理的信息化上,其中规模较大和发展水平高的部分企业逐步建立起来了局域网,慢慢实现建筑企业内部数据资源信息的共享性。与此同时,建筑企业在项目软件方面也逐渐成为建筑业发展的一大焦点。

2.国产项目的管理软件还不够成熟

目前,随着科技的发展,国内生产出很多项目管理方面的软件,但是始终与国外知名软件存在一定的差距。但国外的软件通常不适用于国内的建筑企业,这主要是由于我国与国外企业在组织结构上有明显的不同,因此项目管理软件在使用范围上也会产生很大的不同,并且汉化软件实质上只是将英文翻译为中文,因此在软件的维护方面会存在很多问题和困难,再加上大多国外的项目管理软件通常在价格上比国内软件要贵很多,所以一般企业在使用上也是很难接受。

3.没有真正认识管理的信息化

很多项目到多会认为信息化管理就是接收邮件和上网,但对项目管理信息化的核心部分没有科学的概念认识,例如实时监控、工作流程、资源统筹调度、项目风险预警以及工程成本实测等功能。尤其是在项目信息化方面,很多企业往往愿意利用项目的信息化管理,但却会担心由于项目管理的信息化造成更加繁重的工作量。

4.行业和区域管理在信息化发展上不均衡

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发展会受到丰富信息来源的影响,并且这些地区的建筑项目管理人员能够充分认识项目管理的信息化,但是对于经济不是很发达的偏远地区,其建筑项目的管理人员就会对信息化管理没有深刻的认识,并且也没有更高的发展渴望。从整体上来看,建筑企业在项目工程的管理工作中没有真正实现信息化,但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中仍会使用单一的管理模式,导致管理混乱,因此阻碍了工程项目工程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三、建筑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的发展建议

1.构建多层次的管理平台

通常来讲,建筑工程在实施的过程中会涉及到监理、业主、政府、管理机关以及设计等多个方面的利益关系人员,并且还会牵涉到施工管理、合同管理、预算和材料设备等管理的众多环节。所以,建筑工程项目的信息化管理一定要真正考虑到各个项目参与方的自身需求的问题,有效建立一个能够对工程项目进行远程监控、施工管理、项目协作和企业信息管理的网络软件和信息化的发展平台,从而实现不同主题数据的自动生成,不断实现多种项目资源管理的信息化。

2.实现信息系统的一体化

由于受到建筑行业流程工作的影响,所以工程项目在招标和立项的过程中会采用很多行业、地方甚至是国家定额,并且这些管理内容和体系往往过于庞大,从而在数据计算方面也比较困难,所以建筑企业一定要对运用标准进行灵活的设定,严格遵守,这也是企业进行工程成本预算的一项有力依据。此外,建筑企业在工程项目实施的过程中通常会涉及到定额成本、计划进度、质量安全、物资设备、人员管理以及资金会计等不可缺少的要素。而工程项目的信息化管理在使用和研发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建筑项目管理种可能涉及到的内容和出现的问题,从而在实际操作中有效地将这些项目内容与实际连结起来,更好地实现不同业务内容之间的联系合作,有效协调建筑工程项目中不同部门之间的工作关系,从而形成一种全方位、系统的有效工作环境。

3.实现数据化的工作流程

数据在建筑工程项目的各个参与方之间进行传递和流通的过程就是项目管理的过程,在传统模式的管理下,信息大多是以电话、书面通知以及传真的形式进行,所以一个环节信息在获取通常需要经过很多相关的部门才能真正完成,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使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及时性和经济性有所减弱,所以为了提高信息的传递质量,只有通过提升信息沟通速度的方式实现。而建筑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一定要紧紧围绕数据为工作重心,有效依照项目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内容和工作职责进行数据管理,更好地完成自己分内的岗位工作,从而使数据管理系统实现建筑业务流动的自动化。

四、总结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在建筑项目工程管理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注重并加强建筑国内工程项目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建筑企业管理逐步实现信息化管理、实现信息系统的一体化、实现数据化的工作流程等,可有效实现建筑项目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有效提高建筑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的质量,从而真正促进信息化管理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最终保证建筑项目工程的质量和效率。只有这样,建筑企业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获得生存和发展,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 周建荣.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工程建设项目管理中的运用[J].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7(12)

[2] 李建波,吴英才.建筑施工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探究[J]. 科技创新导报. 2012(03)

篇(5)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文章对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在工程监理工作中的重要性和优势进行了介绍,对计算机和信息化技术在工程监理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通过分析,并结合自身实践经验和相关理论知识,对信息化系统在建筑工程监理工作中的应用趋势进行了探讨。

二、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在工程监理工作中的重要性

工程监理是一个较为复杂化的工程,对于工程建设的进步采用动态管理、量化和科学的系统管理和控制,关乎到的因素比较多,需要及时的加以处理大量的数据,准时展现目前建设的现实情况(进度、质量、费用等)有无偏差,为监理工程师决策和指导下一步工作提供依据,这样庞大的工作量,只有依靠计算机和信息技术这个现代化工具和手段才能完成。

工程监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网络,要在项目的策划和实施过程中,对项目相关资源进行系统整合,要对各项工作流程和管理目标进行系统整合,以实现项目管理效益的最大化,也必须依靠计算机和信息技术。

工程数据库和管理数据库是工程监理的基础,而这些数据的建立、维护、更新都需要依靠计算机和信息技术。

三、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的优势

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集记录、查询、计算、传送、决策信息等功能于一身,对施工和工程监理提供了科学、快速、准确的管理方式,从而提升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其优势主要表现如下。

1.缩短施工期限,可优化资源配置和施工网络,减少窝工和返工,缩短建设工期。

2.节约项目成本,可利用网络招标系统降低采购成本,通过基建财务管理系统加强投资和成本监控,实现快速工程决算。例如香港瑞安集团通过引进“电子工程管理系统”第一期,减少了工序,缩短了工期,提高了效益,其属下的建筑部门估计每年可以节省1%~3%的营运开支,涉及金额达3000万~4000万元。

3.简单化建筑施工项目,现在的建筑项目的规模与复杂性日益增加,工程的复杂性变化多端,施工监理信息化可加强施工中各工作的协调性,可使项目经理与工程技术人员及时进行反馈、调整和改进施工管理的信息交流,使施工得以全面的达到优质、节省和快速的要求。

4.有效避免信息不对称――建立电子商务平台,可将招投标信息在网上公开,招标、投标和评标都在网上完成,可保证信息的公开透明。

5.塑造企业形象――互联网网站的建立有助于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形象塑造。

四、工程项目主要监理信息的分类

1.投资控制信息。投资控制信息是指与投资控制直接有关的信息,如各种估算指标、类似工程造价、物价指数、概算定额、预算定额、工程项目投资估算、设计概预算、合同价、施工阶段的支付帐单、原材料价格、机械设备台班费、人工费、运杂费等。

2.质量控制信息。如国家有关的质量政策及标准、项目建设标准、质量目标的分解结果、质量控制工作流程、质量控制工作制度、质量控制的风险分析、质量抽样检查的数据等。

3.进度控制信息。如施工定额、项目总进度计划、进度目标分解、进度控制工作流程、进度控制工作制度、进度控制的风险分析、某段时间的进度记录等。

4.合同管理信息。如经济合同、工程建设施工承包合同、物资设备供应合同、工程咨询合同、施工索赔等。

五、计算机和信息化技术在工程监理中的应用

1.采集工程项目的数据

工程质量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例如自然地理条件、施工计划等,要想实现对其的质量控制,就必须严格遵守国家颁布的工程项目施工规定和标准,由于工程施工的流程非常复杂,在施工过程中,很多信息都无法及时传达至管理部门。把信息化技术应用到工程监理中之后,就可以利用先进的质量分析软件收集数据,只需通过数学建模就能够在相关软件功能中轻易实现此功能。例如在施工材料的报告过程中,利用工具软件通过数据自动处理代码功就能够自动生成试验报告和记录表,数据采集工作也能够顺利完成,监理人员就可以把收集到的数据上报至管理部门。

2.强化工序管理

工序质量形成于施工工序过程之中,只有强化施工工程的工序管理,才能够在施工进行过程中对工程质量进行把控。工程项目施工主要由施工工序构成,工序质量是项目施工的最基本内容,它对工程总体质量会造成很大影响。信息化技术工程监理主要负责的功能模块就是控制施工工序的内容,给监理人员提供便捷的控制工具及施工程序,施工过程中应用到的报表也能够通过它产生。管理人员能够通过这种模式了解工程施工的具体情况,研究工程质量情况的具体规律。2、信息化工程监理的目标及研究内容

3.对工程质量进行分析

质量分析是工程监理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只有找出工程质量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够对未来工程质量发展方向进行准确预测。把信息化技术融入工程监理工作中之后,通过建立数据库,基础数据的收集工作就能够实现,另外再利用排列图法、控制图法等方法建立一个数学模型,这就形成质量分析算法,以此完成施工工程质量的分析。质量分析对象包括多个方面,主要有工程施工结构、施工材料、施工设备、施工方案、施工计划等。

4.自动生成统计文件

在工程质量监管中,各类施工统计文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采用人工统计的方法,工作难度非常大,利用信息化技术监理平台对工程质量数据进行调用和检索之后就能够轻易生成统计文件。

六、信息化系统在建筑工程监理工作中的应用趋势

当前信息化系统系统在建筑工程监理工作中主要应用方式较为的单一,初级的数据整理和加工属于信息化系统应用的重点,从监理个工作的内容及重要性分析,这一低层次的应用显然不能满足建筑工程监理工作的需求。因此,针对建筑工程中监理工作的方式、内容,认为信息化系统在建筑工程监理工作中的应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突破。

1.集成化的大型监理信息化系统。前文中已经分析,监理工作不是单一工程管理,它是一个综合化的信息系统。因此,信息化系统应当从各个层面出发,将监理工作的投资控制、进度控制、质量控制以及合同管理等内容进行整合,形成整体的集成系统,更加高效的方便监理工作的开展;

2.现场工程施工监督系统。现场监督也是工程监理的重要工作内容,对于保证工程施工质量意义重大。但是当前并没有专门针对现场施工监理的系统,因此,在未来的信息化发展和应用过程中,应当重视现场实时的工程质量监督信息化系统的开发;

3.点检信息化仪器及系统的开发。除了实时的工程质量检测,周期性或者不定期的点检也是工程监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现场检测内容,所以,针对这一重要性工作开发专门的信息化系统也是必要的。

七、结束语

计算机和信息化系统在建筑工程监理中的应用解决了传统监理工作中的一些难题,随着应用的进一步深化,它将会是工程监理工作发挥更大的作用,值得我们期待。

参考文献

[1]李金刚.数字化施工管理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22

篇(6)

建筑工程项目由多个子项目构成,不同的子项目管理方式与内容也不尽相同,需要依据不同的层次进行分层管理,而信息化的管理方式能够帮助管理人员及时掌握项目的情况变更,了解项目的施工进度。同时还能够实现不同项目之间的并行管理,实现项目总体与项目分部之间的科学化安排与系统化管理,保证建筑项目整体工作流程的规范,形成子项目独立监管运行与项目总体协调并进的发展模式。

1.2为信息化系统平台搭建奠定基础

信息化系统平台的搭建是信息化管理发展的更高阶的形式,集合了项目工程管理与团队控制管理在同一平台的信息交流,提高了项目管理的效率,降低了无效的人力与材料资源的浪费。系统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平台对各个项目中的材料资源、人力配置、工程进度进行分析,建立更加有效快捷的项目规划,保证工程项目的连续运行。

1.3便于建筑工程项目经济成本的节约

经济性是信息化管理最为明显的工程意义。在建筑工程的准备阶段,便可以通过信息化的管理方式对工程项目的所有流程、支出成本进行预算与控制,并且是实际实施过程中还能够及时的进行信息更正与反馈,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浪费。在项目施工阶段,能够及时对工程耗费成本、市场价格变动与人员流动等因素进行成本管控,降低成本支出,较少浪费,在保证建筑工程项目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降低工程建设成本。

2. 建筑工程项目中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信息化管理流程没有统一的标准

通过分析国外的信息化管理在建筑工程项目中的运用的一些成功案例可以发现,标准的信息化管理流程能够带来事半功倍的管理效果,相比国外,国内的信息化管理流程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与规范,同时在信息的收集、共享与利用平台、手段方面与国外还有明显的差距,有些数据存在重复输入、数据信息落后无法真实反映实际信息等现象,不同的项目、地域之间信息数据封闭,导致信息的流通性差,这些都是信息化数据管理中缺乏统一的标准的具体体现,已经成为信息化管理在建筑工程中发展的主要障碍。

2.2信息化技术应用范围没有普遍性

整体上来看,国内的信息化水平还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传统的管理模式仍然普遍存在于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管理过程粗放、管理手段落后、管理过程混乱仍然是大部分建筑企业工程项目管理中的面临的主要问题,而信息化管理的运用与普及仍没有达到一定的乐观程度。

国内企业在进行信息化管理应用过程中,无法对其进行准确的理解,同时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因此,表面上在网络互联与文件传递方面实现了网络化,但对于更深层测的工作流程规范、资源分配与成本控制等内容,仍然缺乏一个实质性的应用。此外,信息化管理的应用还受到地域位置与行业特点的限制,经济发展快、水平高的区域,对于信息化管理方式的接受程度较高,认识也更为深刻与正确,反之,则无法进行信息化管理的推广与发展。

2.3信息化管理机制与系统不完善

市场化经济的建设与发展,使得不同的建筑企业之间存在激烈的竞争,间接导致了信息化管理在建筑工程项目中的应用与发展,而工程项目在各个环节的独立性又进一步阻碍了信息化管理技术的发展,即便有些区域具有完善的企业发展制度条件,仍然无法促进信息化制度的建立,使得建筑工程项目中的工作内容与命令传递无法高效进行,甚至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严重影响了工程项目的实施,无法保证施工质量。

2.4专业性的信息化人才缺失

专业性的信息化人才的缺失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信息化管理人才的严重缺失,经常出现一些管理人才不具备专业知识与能力而在岗位上进行管理操作的情况,或者是没有经过专业知识培训与教育的人在岗工作,使得信息化管理工作混乱,无法得到科学有效的发展,而国内信息化管理水平的局限又进一步加深了这种情况,导致国内信息化管理技术无法取得提升,甚至出现了走下坡路的情况。另一方面,专业化人才的缺失使得信息化管理软件的开发能力不够强,无法满足建筑工程项目各个方面的应用。建筑工程项目涉及到计划编制、投资管理、项目进步编排、项目质量控制等多方面的内容,但在目前的这些方面使用的管理软件仍以国外软件居多,国内自主研发的软件系统只占很少一部分,且应用对象集中在单一模式的业务中。此外,功能模式单一的软件在项目整体运行中还会出现兼容与连接困难的问题。

3. 信息化管理在建筑工程项目中的应用方法

3.1统一建筑工程信息系统的构建

建筑工程项目信息内容庞杂,涵盖了整个项目生命周期中的所有内容,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有文本图像、数字报表、编程等内容,各项目之间的交流都建立在这些内容之上,因此,通过架构统一的建筑工程系统,将信息进行归类整理,分为投资、生产、企业决策、售后服务等多个内容,以此为基础实现各个项目在信息管理系统当中的协调安排。信息化管理系统构建要秉承收益最大化的原则,以最小的资源付出,获得最大的经济收益。信息化管理要求管理人员对建设项目统筹安排,依据收集到的信息与国家信息化建设政策与原则,建立相应的信息网络,既能够统筹安排建筑工程项目内容工作,又能够与国家工程信息网接轨,实现工程项目尤其是重点工程项目数据的监测控制,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

3.2信息化系统管理平台的搭建

在建立统一的工程信息系统之后,便可在此基础上对具体的建筑工程施工项目搭建系统平台,实现建筑工程项目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应该准确涵盖项目各施工方如工程部、监督管理单位、施工单位等各方面意见,建立相互之间的交流沟通信息渠道,保证项目信息的实时共享与稳定传输,进而提高项目管理效率,实现项目管理的信息化与规范化。平台搭建过程相对复杂,涉及办公财务、物资分配、设备管理、工程计划等内容,因从整体框架出发,逐步细化,采用集中与分布式相结合的方法搭建系统平台。

3.3信息化管理意识的提高与专业队伍的培养

篇(7)

23号下午,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复合材料学会,以及湖南省科协、上海市科协、盐城市科协、泰安市科协和南京华格电汽塑业有限公司、上海形状记忆合金材料有限公司、重庆川东减震制造有限公司等九家全国学会、地方科协和企业负责人进行了典型发言,交流了经验。大家分别从自身现状出发,介绍了各自科技信息应用和一线创新工程师培养与实践方面的经验和成果,并希望通过与中国科协的进一步合作,借助科协系统的组织优势、智力优势和平台优势,推动企业科技创新事业的长足发展,在全国双创浪潮中取得更大的成绩。

宋军在交流会上指出,我国正在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其核心是科技创新。要靠科技创新激发社会新动能,进而实现经济发展稳中有升。针对科技信息应用服务项目,他强调,科协系统要运用创新的思维,进一步加深对科技信息应用服务工作的认识,统一思想,明确专利信息推广应用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要大胆创新,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深化改革;同时,紧抓科协、学会、企业合作的纽带,通过平台化的运作,引入社会资源,分析企业需求,做到精细化、精准化、规范化的对接服务,进而推动企业的全面发展。针对一线工程师的培养项目,他强调,在新形势下我们要明确人才以及人才创新的重要性,加强人才培养战略,加强培养科技工作者的大国工匠精神,通过科协的组织优势,加强科协、学会、企业三方联动,共同推动8100万科技工作者向大国工匠转变,助力中国梦的实现。

篇(8)

上个世纪中期,我国有一大批城市钢铁企业发展建设起来,并对我国的工业发展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分布在大中型城市的钢铁企业的生产发展给现代城市建设带来了巨大的环境压力,特别是在目前建设“绿色城市”、“环保城市”的新的城市发展理念下,深处城市中心区的高耗能、高污染的钢铁企业已经严重影响了城市的整体发展。因此,转变钢铁企业的成熟布局,钢铁企业实施环保搬迁工程已经迫在眉睫。但是,城市钢铁企业的环保搬迁在建工程是一个极其庞大的工程,在这个过程中,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而工程核算作为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往往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一、环保搬迁在建工程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信息失真

目前,部分环保搬迁在建工程的实际进展状况未能在财务会计上得到实时的反映,导致环保搬迁在建工程的某些会计核算信息失真。城市钢铁企业的环保搬迁工程的规模都很大,大型工程项目的实施,必须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详细的考察,环保搬迁在建工程的计划书、招投标、项目实施过程管理、工程竣工验收、工程决算等各个环节都必须认真考量。而钢铁企业的环保搬迁在建工程,还要涉及到环境保护监管、场址位置的选择、区位交通的勘察等各个方面,整个过程十分复杂。此外,环保搬迁在建工程的工程周期长,在建工程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工程管理部门与会计核算部门之间的配合不够,工程的会计核算人员深入施工现场了解、掌握项目建设基本情况的时间不够,对申报的工程款进度是否与工程实际建设进度相匹配的情况未能很好掌控,只单凭工程管理人员提供的信息进行会计核算,这就可能会造成工程核算信息的失真。

(二)调节产品成本,虚增企业利润

环保搬迁在建工程的环节极其复杂,少数项目人员擅自调节某一环节的建设成本,虚高报价,从中获取利润。这主要是由于部分没有事先进行立项报批的工程项目科目,通过了环保搬迁在建工程项目的科目成本核算。这部分成本主要将一些单位的差旅费、维修费、人工补助等都列入工程项目中,借此抬高当期生产经营利润指标。此外,工程部门对已经完工的在建工程不能及时办理固定资产的估值手续,使得无法及时提取在建工程项目的固定资产的折旧额,致使产品的成本计算不够真实,环保搬迁在建项目的利润虚增,使在建工程的经济价值的考核失效。

(三)在建工程的项目结算处理不合理

钢铁企业的环保搬迁在建工程的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在建工程的日常会计核算监察工作中,有时会发现部分工程建设单位的在建工程资金余额出现了红字。这主要是由于当在建工程完工,进行固定资产的结算时,施工单位尚未拿到在建工程的施工尾款,工程施工方持续的财政红字不能反映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进而可能会影响到企业财务报表的真实性。

二、改善环保搬迁在建工程核算的相关对策

(一)有效改善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

改善钢铁企业环保搬迁在建工程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对于加强工程项目的决策、保证其经济效益等都有重要意义。而要很好地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首先,应该构建比较完善的会计规范体系和规范化的会计核算制度,明确注册会计师的判断标准,增加在建工程会计管理的规范性和客观性,将项目管理部门的操作空间控制在可控的范围之内。全面参与建设项目招投标、商务谈判、合同支付条款的审查及项目初步设计等相关内容的审查,在谈判及审查过程中,对可能存在潜在风险的不规范条款,要及时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建立完善的在建工程对账结算制度。工程会计核算部门在每个月的月末都要依据相关规定对在环保搬迁在建工程的工程建设进度与财务账目进行对照,保证工程各项建设与账目都能相符。对在建工程中购买的各项工程设备的价格、实际付款额等进行严格的核查,在设备到货后,财务部门要对工程设备的支出款项进行确认。

(二)加强对会计核算工作的组织管理

加强对环保搬迁在建工程会计决算的组织管理,就是要切实改变过去那种只重视投资而轻视会计决算、只重视项目立项的评估工作而忽视项目开展后的工作评估的传统组织观念。要加强在建工程全过程会计决算意识、将在建工程项目中各方在会计核算中的经济责任予以明确,在规范的组织管理的基础之上加强在建工程项目各方的合作。努力改变在建工程会计核算职能的短期职权观念,对像环保搬迁在建工程这种规模庞大、周期十分长的大项目的会计核算职责要一直延伸到工程竣工后的固定资产的结转完毕为止。还要做好工程完工后的资产评估、产权鉴定、产权登记和确认工作,有效减少环保搬迁在建项目中的会计核算差额,进而保证在建工程项目能够按照预算顺利完工。

(三)及时对在建工程的完工成本进行核算、结转

环保搬迁在建工程完工之后,应该严格按照在建工程施工方所归集的各项科目的成本,将固定资产转入企业的会计账目之中。而环保搬迁在建工程不仅包括新建工程,还包括改建工程、安装工程、修理维护工程、固定资产的改良支出工程等。在建工程竣工完结之后,要对在建工程进行盘点检查、计提减值核算,并根据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地预计在建工程可能发生的损失。如果有证据表明在建工程已经发生了减值,则要进行计提减值准备。总之,在建工程完结之后,要及时对完工成本进行核算、结转,保证企业账目上固定资产总值信息的正确性和客观性。

篇(9)

中图分类号TU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708(2010)27-0018-01

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工程管理和会计核算不够严格规范,在建工程核算上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在建工程的核算不被人们注重,在建工程核算中的极易混淆、细微区别之处,更易被人忽略;或者利用在建工程控制成本和利润,这业已成为现阶段企业造假的另一重要手段。因此,研究和探讨在建工程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在建工程核算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在建工程建设过程复杂、工期长,难以得到准确的相关信息。工程财务部门与工程管理部门难以及时、有效地进行分析、研究、沟通和监督。一个较大的工程建设项目,需要经过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招投标、建设过程管理、初步验收、竣工骏收、结算、决算等很多环节,还可能涉及到社会上其他一些企业和相关部门,建设过程复杂。然而核算人员没有主动参与在建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甚至,部分企业内部控制混乱,工程财务人员更难对工程建设过程进行动态的监控,也无法进行准确的会计核算。

2)工程结算滞后、挂账时间过长、金额较大。在实务操作中,存在某些在建工程项目实体已不存在,但仍反映在“在建工程”科目上,有的挂账时间长达几年甚至十几年。主要原因在于某些企业不进行充分的项目建议与可行性研究,造成在建工程半途而废,从而导致这些投资建设的项目长期挂在“在建工程”科目,造成了企业有限资源的闲置和浪费。一些企业将技改贷款新建项目完工后发生的借款利息计人工程造价,从而虚增了工程成本。

3)固定资产的处理和转账滞后,甚至利用“在建工程”科目人为调节成本利润。没有立项报批的工程项目,通过“在建工程”科目核算,人为调节成本利润指标。有些企业对工程前应报废处理的固定资产不及时转账处理,建后成本虚假。有的固定资产转账时,账务处理过粗,难以分类进行折旧核算,少提折旧或不提折旧,导致产品成本计算不真实,虚增企业利润。

4)在建工程项目账务处理不规范,例如“在建工程”下设的子目不按工程项目汇集,而按施工单位、施工承包个人或供货单位分设;甚至把多项工程混在一起称为“综合户”、“其他户”,形成一笔糊涂账。并且,在日常的会计基础工作检查中常常发现借方红字挂账的情况。一些单位“存建工程”余额出现红宇。结转固定资产时,部分工程结算尾款尚未支付给施工单位,继续挂在在建工程,借方红字反映,没有合理反映企业负债。影响了企业报表披露的真实性。

5)核算人员进行核算时易产生某些误区,例如:1)向同一单位预付不同工程的款项以付款单位为二级明细核算。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在建工程应按每一个工程项目设置明细科目以便准确核算每一购建项目的支出金额,并且也为今后转账提供便利;2)工程部分完工即转固定资产。一般说来,在建工程内设置的二级工程明细科目应是最基本的、将来可独立转账、单独发挥功效的工程单位。对于这一基本的单位,部分完成不能正式使用和发挥效用转作固定资产没有实际意义。

2 解决问题的几点思考

1)在建工程项目细分。企业通常同时进行多个项目的新、扩建等。或者一个大的项目下有许多相对独立的子项目在同时进行,同时,上市公司募集资金用于核准的用途大部分是工程项目投资,这都要求根据工程项目的性质、用途、工序等相关独立性子以归类和细分。细分的作用是为了便于准确、具体计算工程项目的实际投资,便于“工期――成本”优化管理和施工工序的质量控制,便于工程竣工结转固定资产,便于企业项目管理和信息披露。经过对在建工程项目细分,结合企业的在建工程科目多级明细账核算,在财务软件系统中可获得每一个独立的工程项目及其工程子项目的相关数据。

2)明确在建工程相关明细科目的设置,包括一级科目与主要应设置的二级明细科目。

3)改变过去重投资轻决算的传统观念,加强在建工程中的决算工作的组织领导。要强化全程决算意识,明确在建工程项目各方的经济责任和义务,分工负责,相互合作。

4)规范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管理,同一部门进行集中管理,杜绝多头管理。从工程的立项、预算到结转固定资产的全过程,实行谁分管谁负责的原则。

5)严格按规定处理固定资产借款利息费用,应完全按照现行会计制度的规定处理。

6)在建工程完工以后,应当按照“在建工程”,科目借方所归集的成本,从贷方分别转入有关科目,及时结转“在建工程”完工成本。这里要注意存建工程贷方对应科目不仅仅是“固定资产”科目,还可以是“待摊费用”“、长期待摊费用…‘、预提费用”等科目。

7)计提减值准备按照《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应定期或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时,对在建工程进行全面检查,并根据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地预计在建工程可能发生的损失,如果有证据表明在建工程已经发生了减值,则计提减值准备,若存在下列一项或若干项情况的,应当计提在建工程减值准备。故应定期对在建工程进行盘点检查。

综上所述,加强在建工程核算,有效解决在建工程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关键在于加强在建工程的科学化管理,严格按照现行的《企业会计制度》规范会计核算行为,提高会计核算人员素质。

参考文献

[1]罗纳德・w・希尔顿,管理会计[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篇(10)

关键词 :新会计准则;在建工程;核算

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在市场经济体制的指引下,经济建设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为了加快我国同国际企业的交流与产业兼并,财政部对企业会计制度进行了修订。2007年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以IFSB 为框架,在许多准则上参照了国际准则的定义与规定,实现了我国会计制度同国际会计准则的实质性趋同。在这次修订的准则中,第4 和第15 号文件分别对固定资产和建造合同的核算进行了规定,规范了在建工程日常核算办法,对在建工程活动的开展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新准则实施以前,在建工程核算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中财务部职能被架空的现象最为明显。流程化管理是我国建设项目的一大特点,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财务人员无法直接掌握在建工程的具体实施情况。财务人员由于缺乏工程知识,缺少与基建人员的交流,使得财务人员游离于工程设计、建设、竣工、验收等过程之外。新制度施行以来,对财务人员核算在建工程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努力克服会计核算与工程实施脱轨的状况。从具体准则规定上看,第4、15号准则重点强调了在建工程确认和计量的准确性,并对“在转固”的条件进行了严格的控制。新准则实施至今已有一段时间,本文接下来将会深入探讨目前新会计准则下在建工程核算依然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改善建议。

一、新会计准则下在建工程核算中的主要问题

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加强了对工程核算的管理,解决了以往工程核算过程中的部分问题,然而新时期下在建工程业务的复杂性使得许多不足之处在工程核算过程中依旧存在。

(一)会计核算信息不准确

在建工程在企业会计核算中具有特殊性。首先,在建工程资金量大。企业在建工程会占用企业大量的资金和现有资源,由于其占用资源来源多、范围广,增加了财务人员成本核算的难度,降低了会计信息的准确性。第二,在建工程核算专业性强、门槛高,提高了对财务人员专业技术掌握的要求,使得一般财务人员在工程核算过程中无法准确判断工程价值,使得会计信息偏离了工程的原价值。第三,在建工程耗时久,周期长。在建工程不同于企业其他资产和负债的会计核算,其建设时间持续性较长,需要跨年度才能完成,无疑增加了财务人员在工程核算过程中的难度。负责工程核算的财务人员一旦变化,新的核算人可能无法对已建工程有全面、完整的把握,降低了工程核算前后信息的可比性,影响会计质量。第四,在建工程具有涉及面广的特点。在建工程是企业的一项大事,在建工程的实施需要企业多个部门互相配合共同来完成。财务部门在工程建设中履行着价值确认和记录的角色,其效果取决于同其他部门的合作。财务不是工程建设的专业人员,对工程价值核算的判断标准需要借助专业人士的意见,然而由于在建工程涉及部门实在太广,导致财务部门与其他部门的交流存在不足,使得财务人员在价值确认时存在偏差,导致会计信息质量下降。

(二)工程结算不及时

在建工程在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后,按照新会计准则的要求应该结转至固定资产。但是在实际过程中,往往会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在建工程未及时结转到固定资产科目。虽然新会计准则对在建工程结转的时间有了清晰的界定但是企业往往未能及时实现“在转固”,使得已经达到预定使用状态的在建工程或者已经投入正常使用的固定资产仍然挂在建工程名下。当这种情况发生时,本应当按照固定资产创造利益的方式计提相应的固定资产折旧,却因为其仍然以在建工程的形式出现,导致整个企业财务报表的不准确。第二,某些在建工程因为质量不合格或者中途终止,但是由于结算不及时,使得其仍然反映在在建工程科目上。新制度规定,未能形成固定资产的在建工程,应当对其成本进行费用化,然而企业仍然在在建工程账目上对其进行反映,使得企业虚增资产。第三,借款利息归集不合理。新准则规定,借款利息应当在在建工程期间进入在建工程成本,工程准备阶段和完工后的借款利息都不允许再进入成本。由于工程结算不及时,导致财务人员无法正确判断借款利息的归集对象,使得在建工程的最终价值难以准确判断,并且由于把利息错误计入成本,同样虚增了企业的资产。

(三)在建工程账务处理不规范

新会计准则对在建工程核算的要求是按项目单独核算、专款专用、专人负责。目前工程核算过程中账物混乱现象主要由多个工程项目同时存在引起。企业财务人员并未对多个工程实施单独核算,仅仅依靠在建工程科目明细以施工单位或者供货单位来加以区分。企业虽然在工程核算的过程中得到了便利,却严重损害了企业在建工程核算信息的准确性,违背了新会计准则的要求。多个工程同时放在在建工程科目下核算,使得最终结算在建工程项目时难以区分各项目之间的成本,固定资产的价值难以准确确认。除此之外,账务处理不规范使得企业无法分析在建工程成本消耗状况,横向和纵向的成本比较都失去了对比的意义,加大了企业对在建工程成本监督和控制的难度。

二、完善在建工程核算的办法

企业在新会计准则的要求下,对在建工程核算做出了适当调整,然而从实施效果看,虽然企业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仍然存在着上述不少问题。在建工程核算能力的提高,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加强。

(一)完善在建工程核算管理体系

财务管理人员在工程核算过程中主要发挥监督和管理的作用。为了提高监督和管理的实际效果,财务人员应当首先从在建工程开始施工时规范账务设置,明确工程单独核算,避免以后核算过程中出现与其他工程混在一起的“综合户、其他户”现象,有效规避了账务混乱的风险。第二,企业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应当针对项目特点有针对性的在在建工程二级明细下继续设立三级科目,以方便财务人员对成本支出的统计,提高会计信息的准确性。第三,为了提高监督的效果,财务部有必要建立严格的稽核复审会计核算制度。在建工程项目占用资金量大,每一笔付款都严重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应当加强对在建工程付款工作的审核,确保付款的真实性。具体工作中,财务的每一笔付款都必须严格审核相关合同,查阅付款条件,根据在建工程实际建设情况判断与合同的吻合度来确定是否付款。财务人员还应当对已付出的款项进行阶段性审核,对不符合规定的付款及时做出处理,保障企业资金安全。

(二)提高会计信息真实性、准确性

会计信息真实性是会计信息质量最基本的要求。企业对在建工程核算时,如果会计反映出来的信息失真,将会严重影响企业内外部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增大企业经营的风险。为了解决会计信息失真,企业应当完善会计核算体系,严格按照新会计准则的规定进行账务处理,并且了解注册会计师审计标准与尺度。首先企业财务人员应当落实按月对账的规定,在月底把企业在建工程科目与在建工程管理部门的台账进行比对,确保财务账务与工程实际情况相符。第二,企业对在建工程购置的设备需要及时进行入库。企业应当对购置来的设备及时组织相关人员和部门进行验收,并将验收合格单交于财务部门。财务处根据验收合格单对设备及时入账,确保在建工程科目的完整性。第三,由于在建工程涉及材料和设备较多,因此应当定期对在建工程项目有关的材料和设备进行盘点,掌握在建工程情况,确保账务相符、账实相符。

(三)防范在建工程形成帐外资产

企业在建工程结转不及时、核算不清晰都会导致在建工程帐外资产的产生。防范帐外资产的出现,关键在于加大对工程核算的监督力度以及严格按照会计准则进行账务核算。应当加强资产管理的基础工作。工程建设过程中各单位各司其职,施工单位负责项目的施工,建设单位负责资产的交付,接收单位负责在建工程的验收。因此接收单位应该制定验收标准并建立台账,提高在建工程转为固定资产的效率,有助于防范“在转固”不及时导致的帐外资产的形成。

(四)不断提高财务人员专业技能

财务人员虽然掌握了较强的专业知识技能,但是在建工程核算涉及到较深的专业知识,使得财务人员在工程完成进度、工程价值确认上遇到了不少的麻烦。由于财务人员无法做出有效的判断,在账务核算时更多依据其他部门提供的资料,会导致会计信息反映失真。企业在建工程项目是提高企业经营能力的重要工作,财务人员为了适应工作的需要,必须不断加强对4、15 号准则文件的学习。财务人员除了对准则熟记于心,还应当学习工程造价方面的知识,使得会计核算过程中能形成独立的判断,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新准则实施以来,在建工程核算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企业财务人员进行在建工程核算时,需要在会计核算准确性、会计信息真实性以及核算规范性上加以重视,对当前在建工程核算中存在的不足进行改进。企业应当继续领悟新准则对工程核算的要求,加强工程会计核算体系的建立,按照规章制度提高工程管理工作,促进企业建设工作正常的开展。

参考文献:

[1]刘衡利.新会计准则下在建工程核算问题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4年04期.

上一篇: 社会实践活动的实践形式 下一篇: 财务档案管理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