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3 17:01:3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建筑行业的市场前景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图分类号:[TU-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建筑业作为一个国家的支柱产业,有着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与经济意义,一方面建筑行业吸纳了大批的工作人员,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我国就业紧张的局面,另一方面建筑行业的发展有效推动了地方以及国家的GDP的增长,对于经济的增长有着重要的作用。在经历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后,国家曾投入4万亿用于固定资产投资,其中在这些投资中,建筑行业占到了60%,从这个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建筑行业在我国整个经济建筑中所占的的作用。
一、建筑市场前景分析
随着我国新一轮的经济发展,我国的建筑行业伴随着GDP的增长保持着同等快速的发展趋势,总体来看,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建筑行业的这种未来趋势在长期都不会有太大的改变,对于建筑行业的前景,将从下面的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城市化发展对基础设施建设产生推动作用。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之内,我国城市化的进程还将不断推进。我国属于一个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国家,随着改革开放力度的不断推进,与经济发展同步的二元经济结构的矛盾也日益显现出来,这种矛盾也在不同程度上对经济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产生了制约作用。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对城乡经济结构进行调整,极力推进城市化进程。我国城市化基础设施建筑有着较大的缺口,同时对于原有城市整治的工程量也十分巨大,在未来的城市的主要需求为新城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道路以及园林绿化等,这些需求在一些大型城市表现更为突出。
交通建设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展望未来,根据国家公路网的规划,到2020年,我国有4万km的高速公路处于建设状态。此外,根据《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的资料显示,到“十一五”末,我国需要建设的铁路线路长度达到17000km,在2010年我国的铁路营业里程长度达到9万km。
3.住宅将会在长期保持较大的需求。我国城市住宅一方面要面对日益增长的城市人口对于住房的需求,另一方面随着居民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生活质量有着更高的要求,一些年代较旧,功能较旧的住宅已经难以满足他们的需求,因此这部分居民迫切希望住房更新换代。同时根据相关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底,中国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为26.11平方米,而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原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公布的《2020年中国居民居住目标预测研究报告》中提到“2020年我国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预计35平方米”。因此,未来较长时间内,每年都需要新增大量住宅。另一方面从我国住宅产业发展的实际看,这些需要新建的住宅在数量上能够实现,但在结构上应有较大调整。新增城镇人口主要是从农村迁移到城镇的人口,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人的工资收入低,购买力不强。因此,在新建住宅中应保证有相当比例的保障性住房,尤其要扩大廉租房的建设力度和速度,以满足城镇化迅速推进的迫切需求。
然而在中国建筑行业高速发展的同时,建筑行业的发展过程中同样也面临着众多的问题与挑战,例如市场环境严峻,行业内部恶性竞争激烈,企业利润率下降,以及企业经营风险等。这些问题,所有的建筑行业应努力谋求新的发展道路,才能促进建筑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二、行业转型发展分析
1.工程总承包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我国的经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普遍特点为:2第一、投资供给制;二是国家直接组织基本建设;三是孤立的分割式的建设程序。相对于这种经济管理特点,我国建筑行业在传统上也按照部门经济来进行划分,特别是在早期政企不分的情况下,由各产业部门来对相应的固定资产投资责任进行承担;由下属的承包企业来设施工程承包。由于这样的历史条件,导致我国的建筑市场的特点为相对封闭,因此,形成了我国建筑市场相对封闭。按工程的业务链严格划分为工程设计、项目咨询、项目监理和工程施工企业等几个部门,这些部门通过业务链的分割独自承担相应的工程职责。
在新的历史背景之下,积极推行工程总承包制度能够实现工程设计与工程施工相关环节的紧密结合,同时能够在施工过程中有效贯彻相应的设计意图;在充分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之下,应根据相应的实际需求对设计方案以及施工方案进行逐步优化,节省相应的工程投资,同时应选择具有专业化的水平的工程项目管理队伍,这样能够有效弥补业主有限的项目管理知识与项目管理能力,同时能够有效提高工程项目建设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此外还可考虑以通过有效延长建筑行业产业链的方式,有效推进建筑行业的开拓,积极促进产业的升级。根据一些成功建筑企业的实践经验,固守施工领域会使得我国的建筑市场环境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建筑行业应围绕市场的新需求,与设计进行结合,与资本市场进行结合,这样就会有效促进建筑行业的发展动力,进而带来丰厚的发展空间与盈利空间,形成良好的业务发展模式。
2.横向发展
我国建筑工程承包市场从原先较为封闭的格局进入到开发的格局,这样能够使得原先实力较为雄厚,业务量较多的建筑行业打造成为具有综合性实力的建筑工程承包商。以建筑行业为例,一直以来我国的铁路市场的建设都是由中国铁路建筑总公司和中国铁路工程建筑总公司两家施工企业来承包。在2004年底,建设部联合铁道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开放铁路建设市场的通知》,文件中大力支持一批具有专业公路、水利水电、矿山、房建等项目建设经验的企业参与到铁路见投标之中,这使得我国的铁路建筑逐渐向路外企业开放,之后实现了窝工铁路建设的大规模开放,根据相关的数据显示,在2006年,我国路外企业参与铁路工程投标中标进而达到了120亿元,这个中标比例达到了总招投标工程概算总额的10.5%,铁路建设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3.联合重组和加强企业间相互合作
我国建筑业企业数量众多,但行业集中度较低,建筑市场竞争激烈,。近几年我国建筑行业出现一批重组的建筑企业,这些企业间进行强强联合,实现了优势互补,同时企业的优势逐渐显现,形成了一大批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的大型建筑企业集团。另一方面这些企业进行重组以及企业间的合作,有效提高了资源共享,加强了企业间的优势,极大提高了建筑行业的生产效率。
4.积极开拓国际化市场
积极开拓海外市场,能够使建筑企业在市场竞争过程中脱颖而出的重要方式,目前,我国有一大批的建筑行业已经具备了相应的国际工程承包实力,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制胜法宝。我国许多建筑企业已经具备了国际工程承包的条件,有一些国有大型建筑企业开始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崭露头角,这些企业充分抓住了国家鼓励支持走出去的政策支持,在海外经营过程中取得了重大的历史性突破。其中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公司、中国机械工业集团公司等49家中国承包商已经成为世界国际市场的有力竞争者。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内,国际承包市场仍然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在进行国际市场的开拓过程中,应主要面向于快速发展的亚洲国家以及市场需求巨大,基础建设相对薄弱的非洲国家,以及一些较为高端的欧美市场。在这些地区建筑行业承包过程中,我国的建筑行业应努力提升自己,进而形成良好的竞争优势,这样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三、总结
近几十年来,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较为迅速,但是相应的建筑行业效益还是处于较低的阶段,我国的建筑行业亟须从劳动力密集产业转变为技术密集型产业,我国建筑行业中暴露出众多的问题,现在企业应顺应历史发展的机遇,积极发展自身优势,进而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占有优势地位。
参考文献:
绿色建筑是基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层次和质量应运而生的,主要特征是节能、环保、节水、节电和节省建筑材料。诚然,很多人都把绿色建筑与建筑的绿化、美化结合起来,但是从本质意义上看,绿色建筑更多是一种未来建筑的发展样式,是一种科学概念。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与环境生态观念的盛行,越来越多的人把绿色建筑作为建筑施工的主要目标,这体现了社会的进步与人们思想的升华。总体来看,研讨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并对未来趋势做出分析,具备一定的现实意义。
1 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
就我国来说,很多人对绿色建筑的概念理解存在相当的偏差,集中表现为绿色建筑的本质诉求没有充分得以传播,绿色建筑的实现路径和形式没有得到科学的推广。同时,很多建筑企业和单位虽然打着绿色建筑的“旗号”,但是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只是“徒有其表”,而缺乏实质内容。
1.1 绿色建筑的概念普及存在误读
绿色建筑是一个全新的建筑概念,也可以归类为生态建筑和自然建筑的范畴。将绿色建筑纳入城市整体建设规划的版图,体现了城市化过程中人们对于大自然、美好环境与和谐生态的需求,也体现了生产力发展状况下建筑升级的必要性。无论是生产类建筑,亦或是生活用的建筑,都具有固定的样式和外观。传统的建筑在中国人的概念里一般都是方方正正、严密紧实的,而绿色建筑更加注重建筑的采光、通风、透气等功能,根据注重建筑与周围环境、生态的和谐,注重建筑的实用性,忽略建筑的外在形式。当前,很多人对绿色建筑的概念和内涵的理解存在误读,错误的将绿色建筑与绿化、美化等结合起来,这是亟需破解的。
1.2 绿色建筑的推广区域存在差异
以我国为例,南北方对于绿色建筑的理解和设计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北方由于冬季漫长而寒冷,因此在绿色建筑建设过程中更加注重保暖、供暖设施的设计、开发;南方往往因为气候条件而注重防潮、通风设施的设计。这就是地域不同带来的绿色建筑推广的差异,同时也体现了绿色建筑的多样性和功能性。同时,很多人认为绿色建筑就是城市建筑,或者将二者紧密联系起来,其实这也是严重的误区。真正的优化级别的绿色建筑,并非只能在城市中推广,在农村地区同样可以适用。例如,我国很多传统农村地区的建筑样式,都是绿色建筑的雏形和范例,体现了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爱护生态的基本绿色诉求。最为典型包括大草原的蒙古包、福建的传统民居、少数民族的吊脚楼、竹楼等。这充分的证明,绿色建筑与所在区域、地域关系不大,凡是体现绿色建筑本质的建筑样式,都是值得推广和普及的。
1.3 绿色建筑的评价和认定体系不完善
绿色建筑是否符合标准和要求,是否与建筑市场发展、人民群众的需求相一致,这是很大的问题。当前的建筑市场,可谓鱼龙混杂、参差不齐,很多唯利是图的建筑商为利益而严重牺牲建筑质量,往往打着绿色建筑的名号,但是建筑物跟真正意义的绿色建筑相差甚远。这给我们的启示就是,由于当前绿色建筑的发展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必须完善绿色建筑的认定、审查与评价的机制、体系。要知道,只有符合认定标准的绿色建材,才能发挥出建筑物节能减排、包含环境的基本功效,才能符合人民群众的居住、生活的诉求。同时,绿色建筑的一个现状就是,很多人认为绿色建筑的推广、发展职责全在政府或建筑主管部门,这其实也是错误的思维。绿色建筑的推广和普及是全社会的责任,与每个人的工作、生活密切相关,这一点必须区分清楚。
2 绿色建筑的未来发展趋势
2.1 绿色建筑将成为建筑行业的主导
前面已经提到,绿色建筑当前仍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即绿色建筑的概念、形式和实体仍然处于起步时期。但是,绿色建筑具备的优势,与当前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不谋而合的,其发展前景不可限量。也就是说,绿色建筑比较成为未来建筑行业的主体和主导力量。将绿色建筑作为未来建筑发展的主要样式,其正面影响和积极意义十分重大,同时也符合社会发展、经济繁荣和生产生活的基本诉求。
2.2 绿色建筑将根据低碳环保,节约能源
虽然现在很多建筑都打着绿色建筑的旗号,但是往往都是徒有其表,很难真正满足绿色建筑的标准要求。展望未来,随着建筑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绿色建筑将更加符合低碳环境、节约能源和生态平衡的要求,更加体现“绿色”的概念。比如,随着绿化配置技术、绿色环保材料技术的发展,绿色建筑的整体水准也必然得以提高。
2.3 绿色建筑的市场前景十分光明
建筑行业是一个大的产业链条,诸多的经济利益与之密切相关。就未来的趋势看,绿色建筑引发的建筑市场变革是指日可待的。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绿色建筑随着技术进步与产业成熟,必将为建筑市场的繁荣提供更大的动力支持。可以断言,绿色建筑市场的未来发展是十分光明的,绿色建筑带来的产业回报也是值得期待的。
参考文献
[1] 孙书明,李伟清,马容.浅析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及趋势[J].山西建筑. 2010(14)
[2] 高升,艾军艳.绿色建筑发展和推广的国外经验借鉴[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3)
[3] 孙书明,李伟清,马容.浅析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及趋势[J].山西建筑. 2010(14)
随着近年来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建筑行业逐渐消去原来的势头。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生产能力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为产业组织的新特征。
一.市场前景展望
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装配式住宅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起始期,重点建立工业化生产体系;第二阶段为发展期,重点提升装配式住宅的质量;第三阶段为成熟期,侧重降低物耗和对环境的负荷,并解决住宅多样性、个性化和低碳环保等问题。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依靠行政手段,中国掀起了一场全国范围的建筑工业化运动,提出了“三化一改”的方针,即“设计标准化、构配件工厂化、施工机械化”和“墙体改革”,用大板房技术取代砖混结构建造住宅。这种技术因其抗震性能差、易出现渗漏问题,到了人力成本比较低的时候,这种模式就很快没了。尽管中国1998年起陆续出台了住宅产业化的相关政策,行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却来自于市场的倒逼,“劳动力成本上升是装配式住宅普及的主要动力”。
数据显示,建筑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从2003年的1万多元上升到2012年的近4万元。“开发商选择传统施工方式的空间会越来越小,而工业化生产的能力远远不够。传统的劳务涨价、质量不可控还在加剧,传统施工的报价越来越高,开发商未来承受不了,自然要接受标准化的建造。”未来建筑公司只有两条路,要么被淘汰,要么进入园林工程等细分市场。
二、发展制度的障碍
政府高层将装配式住宅和绿色建筑一起提出。业内人士认为,政府旨在解决社会问题,一个是用工荒的问题,另一个是建筑工地造成的空气污染问题。“这些因素促使政府加快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企业也有积极性。” 目前地方政府正在热捧住宅产业化,沈阳、北京、上海、天津、合肥、杭州等地均表现出了积极兴趣。远大住工正在10个省份布局制造中心。“到今年年底,产能能到2000万平方米,2018年年底能到5000万平方米,那时准备不再扩厂,采取加盟方式。” 仇保兴认为:“现在到了有坚强动力的时候了,我们需要找到主要问题。”推进住宅产业化市场化运作。
据了解,我国装配式住宅的发展存在几大瓶颈:一是技术标准滞后,缺乏装配式住宅的设计、生产、施工、验收标准体系,试点成果无法大规模推广,同时跟绿色建筑的标准尚不能完全融合。二是项目建设管理体系不利于装配式住宅的发展,具有总承包资质的企业不具备专业化生产的能力,少数具备能力的企业又没有总承包资质。目前有些地方已经解决上述问题。以深圳市的保障房住宅建设为例,当地采取图纸标准化、施工工厂化、管理可视化、现场整洁化,建筑质量得到提升,施工周期都缩短了,达到绿色建筑二星以上的评价标准。
三.成本的预控和限制
还有一个瓶颈是装配式住宅的建造成本相对较高,比传统方式高出500元/平方米左右,同时构件生产企业交纳17%的增值税等税收体系的不合理,增加生产成本。
不过,建造成本相对较高是暂时的,“这个问题应该向前看,现在的劳动成本过几年又要翻一番”。“建筑工业化有两大门槛,一是资金门槛,前期投入很大,远大也是因为原来做空调赚了钱,现在才有实力投资做住宅产业化。二是技术门槛,目前确实技术比较繁多。”建筑工业化必须由工业企业来做,“建筑企业、设计院是完不成工业化的,原来我们也是这样做,但成本降不下来”。工业化的一个条件就是规模化,没有规模化的工业化,成本会极高。“现在的问题在于,有了工业化,才可以降低成本,没有成本的降低根本推不开。”军说,“远大的建筑工业化产品原来没有成本优势,开发企业都不用,我们只能在自己开发的楼盘上用,这侵蚀了我们房地产开发方面的利润”。
随着规模化的实现,目前远大住工的综合成本基本等同于传统建造方式。“争取两年之内,将产业化的建筑成本报价降低到传统报价的90%,我们已经找到路径,保证即使这样的报价也还能有10%的利润,这是行业平均利润的五到六倍。”
首先,加大科研投入,突破关键性技术,做到速度、质量、安全、环境友好和效益五个方面的统一,尤其是环境应遵循绿色建筑的标准,如加强高强度、自保温、阻燃、长寿命、可循环、健康的轻型建材开发,加快有关设计软件和绿色评估软件的开发应用,加强装配式住宅新型结构的研发。
其次,改革项目建设的体制。这需要解决装配式住宅的研发、生产、推广、应用的管理体系,同时加快施工企业的营业税改增值税的过程,优化建筑企业结构,淘汰技术力量比较薄弱的挂靠分包小队伍。未来的工程规模小无法盈利,自然就淘汰了小队伍。
第三,有关部门正在扶持式;以一些企业为龙头,形成构件生产、原材料供应、结构设计、施工建造、部品生产和住宅物业管理等企业参与的企业集群;利用互联网覆盖到全产业链,构成零库存的装配式住宅生产体系。
【结语】:在新时期下全装配式楼房的出现将给建筑行业增添一股新鲜的血液,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全装配式楼房克服掉潜在的危险之后带来的必将是一场很好的效果。不断促进建筑行业的蒸蒸日上。
【参考文献】:
[1] 贺灵童,陈艳. 建筑工业化的现在与未来[J]. 工程质量. 2013(02)
[2] 贾晓英. 建筑工业化与工业化建筑[J]. 科技信息. 2012(22)
[3] 王茜,毛晓峰. 浅谈装配式建筑的发展[J]. 科技信息. 2012(21)
“曲线”占领市场
占领市场一定要经历残酷竞争、杀出重围的过程吗?对于广联达来说,在细分市场上一枝独秀的“曲线”占领市场策略使它的成功更具参考价值。
贾晓平将广联达项目管理解决方案的成功归结为产品和市场的“切入点选得好”。
众所周知,在一个项目的管理中最核心的业务有三:进度、质量、成本。国外的项目管理软件大都以进度为主线切入。广联达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整体解决方案分别从项目层和公司层管理的需要出发,选择以成本为主线切入。
“我们也考虑过我们的项目管理软件是不是也应该像国外的产品,从进度切入,但从我国建筑市场的实际情况出发,经过一系列的论证,我们选择从成本切入。”贾晓平如此分析原因,“对国外建筑行业来说,一个建筑项目的成本构成中,人力成本占了大头,而我国正好相反,一般成本构成是材料占70%,人力成本占30%。”
我国绿色建筑材料的发展存在着诸多问题有待解决,建材行业对建筑材料的消耗量持续增长,大量的资源造成了浪费,还没有有效构建起绿色建材的国家发展战略,相关政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落实不力,法律体系建设相对比较滞后。我国人均土地资源相对较小,对绿色建筑材料的需求量相应较大,绿色建筑材料及能源的合理应用是保障建筑质量的重要基础。目前,对绿色建筑材料的开发研究工作不充分,虽然绿色建筑材料的应用势头较好,但相关研究工作相对滞后,对绿色建筑材料的应用周期没有得到有效保证,对绿色建筑材料的持续发展产生阻碍。
1.2实际应用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绿色建筑材料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市场前景广阔,绿色建筑材料的应用是今后建筑企业得以生存发展的根本。新型绿色建筑材料主要有防水密封材料、绿色墙体材料和保温隔热材料等。这些材料在实际建筑施工过程中进行应用,能够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墙体绿色材料的应用,材料的种类比较多,例如非粘土砖以及加气混凝土和粘土空心砖等。建筑施工中绿色真空玻璃的应用比较重要,真空玻璃主要是根据建筑物窗户的实际需求进行应用,是采光的重要通道,绿色的玻璃材料在温度调节上有较好的效果,并能有效的应对紫外线,在隔音的性能上也比较突出。生态水泥的应用,水泥作为是建筑的表面皮肤,故此其和混凝土都有着比较重要的地位,是建筑施工的必备材料。传统的水泥原材料来源于自然资源,对其进行提炼造价的成本较高,在生产过程中还会产生废气以及粉尘等,这就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生态水泥就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生态水泥主要由钢铁渣以及火山灰构成,按照相应的比例配合而成。绿色建筑材料在屋顶建造中进行应用也能够起到相应的节能效果,将绿色建筑材料在屋面和防水层间加以设置,能够将导热系数得以有效降低,从而起到有效的保温效果。屋顶绿色建筑材料的应用,要选取合适的材料类型,绿色建筑材料在屋顶使用的材料主要有聚苯乙烯板、沥青珍珠岩板及水泥蛭石板等等。对于尖顶屋面下部以及吊顶上部的建筑材料的应用,要选取松散料,通过反铺法把保温层置于防水层上面,然后通过保温层对防水层实施防护,在之后的检修过程中比较方便。
纳米材料技术凭借其独特的光、电、热等性能使建筑材料发生了巨大变化。科研人员通过纳米导电性能开发出导电材料,利用纳米屏蔽紫外线的功能提高PVC塑钢门窗的抗老化黄变性能,结合纳米技术的自洁功能开发出防菌防霉涂料,利用纳米材料增加塑料管材的强度。由此可见,纳米技术已经在各个领域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应用具有十分广阔的市场前景,本文详细论述了纳米材料在建材中的应用以及该技术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
一、纳米技术在玻璃、陶瓷中的应用
普通的玻璃由于在使用的过程中容易吸附有机物,会形成有机污垢,难以清洗。同时,在雨天或者使用水进行清洗的过程中容易形成水雾,严重影响玻璃的反光度。而以纳米技术制作的玻璃则较为坚硬而且具有很强的透光性能,将融入科学技术的纳米玻璃用作住宅玻璃、屏幕玻璃可大大省去人工清洗的过程。通过TiO2纳米薄膜形成的纳米玻璃在阳光的作用下还可以有效分解甲醛和氨气等有害气体,解决了普通玻璃使用方面存在的缺陷。
与玻璃相比,陶瓷的抗腐蚀性和耐高温性得到人们的认可,因此在建筑行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陶瓷还存在一定的易碎性,所以在使用过程中受到了一定限制。而纳米SiC、Si3N、ZnO、SiO2、TiO2、A12O3制成的陶瓷材料具有高强度、高韧性、耐磨性等特点,其塑性性能能够吸收相当部分的外来能量,有效解决了普通陶瓷易碎易被破坏的缺陷。火箭喷气口的耐高温材料选用纳米金属陶瓷作为耐高温材料,由此可见,在陶瓷基中加入纳米级的金属碳化物纤维除了可以提高陶瓷的使用强度外还具有较强的抗烧蚀性,故将纳米技术应用于陶瓷中具有很广阔的市场前景,其防腐耐热的功能在很大范围内改变了材料的力学性质,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二、纳米技术在防护、保温材料中的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社会的整体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人们对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追求也有了更高的标准,居住环境作为影响人类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建筑的安全性、舒适度,周边交通的便捷性等都将成为现代建筑艺术不可忽视的因素。建筑艺术是建筑师赋予建筑物的灵魂,在现代建筑中不乏一些造诣高超极具时代气息、人文色彩和审美价值的代表建筑作品,如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法国埃菲尔铁塔和我国国家体育馆鸟巢等。除了建筑艺术以外,人们对建筑材料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对对于建筑物的防护、保温性能要求近乎苛刻。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居民区都会有漏水、潮湿的情况发生,这是由于施工的时候,施工方所用的防水材料耐腐性较差,如何提高这些日用材料的防水性能是建筑工程界研究的新课题。而北京建筑研究院研制的纳米防水卷材具有较好的光稳定性、韧性以及热稳定性,因此具有较广泛的应用前景,能够很好的满足防水材料高强、耐腐蚀的要求。
随着节能减排方针的实施,保温材料也更加注重其保温性能。由于技术水平和能源资源的限制,我国目前使用的保温材料会对人体产生一定的危害,如聚氨酯泡沫燃烧后释放有毒气体,石棉与纤维制品含有致癌物质,而通过纳米技术开发研制的新型保温材料就能有效避免传统材料存在的问题,一些基料经过提炼成为了绿色无污染的材料,并被社会大众所接受和认可。
三、纳米涂料及纳米水泥的应用
涂料通常是用于建筑的内墙和外墙粉刷,传统涂料通常存在光洁度不够,悬浮稳定性差等缺陷,而新型纳米复合涂料则是在涂料中添加纳米粉体等技术,以实现耐老化、抗辐射等特点,在建筑行业展现了独特的魅力。纳米材料的应用有利于实现材料的功能性转变,用纳米材料改性的纳米有机无机复合乳液制备外墙涂料、纳米二氧化硅系列胶体用于外墙涂料等,可以提高涂层户外的耐水性、耐擦洗性以及涂料悬浮稳定性。普通水泥混凝土由于其刚性大、柔性小,以及自身具有的一些固有缺陷,导致其在使用过程中容易产生开裂和破坏。纳米混凝土的出现使得这一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与普通混凝土相比,纳米混凝土被应用于很多行业和领域中,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同时也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便利。
城市,是历史上形成的高度聚集的人口、经济、政治、文化的社会物质系统;是聚落的一种形态,也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集中体现。城市风貌是城市物质信息、人文意蕴和生活内涵的复杂综合,是最有特色的部分。建筑新型材料是在传统建筑材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一代建筑材料,伴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已经广泛应用于建筑行业。而引导和控制城市风貌的恰是各个建筑项目留有余地的同时,对大惊讶的特有韵律和整体特色所进行的更高层次的艺术创造。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的经济都不断得到发展,建筑新型材料工业也随着改革的开发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经济的发展和人民大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带给了建筑新型材料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市场。
一 新型绿色建材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当今社会是注重环境保护的时代,要求建筑新材料既经济节能。在当今节能减排的时代,无濡染、低碳、环保、安全是对建筑新材料的要求。很多建筑材料在生产加工过程中都能产生大量的污染物,也会消耗大量的能源,这就造成许多常用建筑材料对环境产生一些不利的影响。例如人造板材挥发大量甲醛等。现代城市建设都是钢筋混凝土为主体建筑材料,在城市进化的过程中,水泥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而水泥又是高二氧化碳排放的建筑材料,同时钢筋混凝土建筑在拆除时也会产生很多建筑垃圾,都没有很好的处理办法。在建筑施工过程中不恰当的选材也会使得建筑在后期的维护和运营过程中遇到许多问题,因此,想要达到低碳效果,并在后期维护中做到零环境污染就必须在选用工业成品是,尽量采用可循环利用或可再生的建筑材料,有些建筑材料内涵能源较低,也可以放在选择范围之内。首先,建筑与室内设计进行合体,这样能够降低整个建筑系统的要素,同时也能降低材料耗费和能源耗费,第二,要充分利用材料的特性,结合建筑的需要选择材料。例如轻钢结构构件可以进行现场搭建,既能缩短工程周期,又能降低工程成本,钢结构构件本身就具有再生性,自重也比较轻,低耗材,耐用性好。
二 新型建筑材料的特点
1.技术含量高,属于高科技产品,在传统的建筑材料的基础上,针对现代社会的要求以及传统材料的特点,研发出新一代具有更加优越性能的材料,体现了本国家科学技术和工业发展的重要特性。
2.无污染、低碳、环保。达到了“绿色生产、绿色建筑”的心理念。符合当今世界的环境主题。
3.综合成本低廉。因为存在就地取材和废物料再生和利用的情况,新型材料的生产成本就相对降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就降低了工程成本和资金的消耗。
4.寿命较长,使用年限增加,后期维护成本较低。耐用性能强也是新型材料的一大特点,因此在后期运营过程中的维护等都相应的节约了成本。
三 城市建设中建筑外墙新型材料引导
深度挖掘传统建筑特色,以新地域主义风格为主,创造时代牲新建筑,允许多种风格并存。新建建筑装门面风格鼓励新地域主义风格,商业建筑装门面慎用异域风格,文教、行政、医疗等公共标识性建筑禁用异域风格。建筑的立面材料式样力求简洁,体现材料本来面目。鼓励使用自然材质和传统材料或模拟天然材质的色彩和质感机理;鼓励使用当地石材、白灰色墙面,建议低、多层建筑墙裙或高层建筑裙房使用自然材质。墙身鼓励采用本土石材自然色系,以及红黄色等较为明亮色彩。新建建筑严禁使用玻璃幕墙。屋顶则以红坡顶为主多样并存,红色坡顶比例控制在65%以上,鼓励屋顶绿化。通过建筑引导图来引导重点地块建筑的屋顶、色彩和材质和等各项要素及立面风格的走向,提供一个整体意向。
四 总结
现代科技发达,很多建筑材料都被加以改进和研发,新型建筑材料种类也越来越多,其包含了高强度、材质轻、节能环保、消音保温、装饰性强等优点。对建筑新型材料的研究,是对城市建设工程设计的优化以及未来系统的安全和经济运行起到了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对建筑新型材料各方面的分析以及举例,我们不难看出当今社会城市建设规划汇中需要建筑物越来越具有现代气息,还要符合大众的审美观,这就要求建筑新型材料具备装饰性强的特点。相信在不久的未来,还能出现更多更优质的建筑材料来美化我们的生活,同时也能带动建筑施工技术的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成如,建筑新型材料的应用及发展前景研究,中国科技博览,2011(28)
[2] 邓晓宁,曾凡星,新型墙体材料与建筑节能,四川建材,2005(06)
[3] 武志文,马鹏飞,论高层建筑外墙新型装饰材料的技术应用,科学之友,2011(02)
一、国外钢结构建筑行业的发展
钢结构在国外建筑业早已广泛应用。在发达国家钢结构已成为主导的建筑结构形式。目前世界上最高、最大的建筑采用的都是钢结构,如美国纽约帝国大厦,美国芝加哥西尔斯大厦,马来西亚双塔石油大厦等。历届奥运会的场馆也多采用钢结构。发达国家钢结构建筑呈现出用途广泛和用钢量大的特点。其广泛应用于高层、超高层、大跨度和大空间建筑,工业、商业、社区、文教卫生等建筑,以及大部分的低层非居住型建筑中。在欧洲、美洲、日本、韩国等地,钢结构用量已占到钢材产量的40%以上,钢结构面积占到总建筑面积约40%以上。
美国是最早采用钢框架结构建造住宅的国家和地区之一,1965 年钢结构在美国仅占建筑市场15%;1990 年上升到53%,而1993 年上升到68%,到2000 年已经上升到75%,其中三大厂商占美国建筑钢结构市场份额达50%。
日本国土处于太平洋地区地震带中,特别重视追求住宅良好的抗震性。20世纪90年代末,日本预制装配住宅中木结构占18%,混凝土结构占11%,钢结构占71%。钢结构工业化住宅生产厂家规模比较大的有7~8家。
二、我国钢结构建筑行业发展情况
(1)轻钢结构
主要为轻型工业厂房、商场、仓库、活动房屋、加层建筑、交易市场等。在我国应用最早且最为广泛,国内大部分新建厂房和仓库均采用这种结构形式。由于起步早,技术相对成熟,造成轻钢结构行业门槛低,市场分散,竞争无序。未来几年轻钢结构行业增长速度将和整个钢结构行业同步。我国轻钢结构建筑发展较快、应用广泛,主要用于轻型的工业厂房、仓库、3 层以下住宅以及货场、站棚等,此类钢结构建筑每年需求量大约在500 万㎡以上。另外,随着钢结构住宅的成熟和产业化形成,每年预计以200 万㎡的速度发展,根据以上粗略计算,我国每年轻钢结构市场需钢结构产品约在230 万吨,轻钢结构市场前景广阔。汶川大地震后,全国各地钢结构企业在短短几个月时间内,就为四川灾区就提供了60 余万套活动板房,解决了灾民过渡期安置房需要,体现出轻型钢结构房屋适宜于工业化生产,安装运输方便,量轻可变的特点,适合建材资源短缺、偏僻难行的丘陵地区及救灾使用。
(2)重型钢结构
主要为高层或超高层建筑、重型工业厂房,如电视塔、商务楼等,目前国内大部分高层建筑都采用或部分采用钢结构的形式。相比轻钢结构,重钢结构技术复杂、施工难度大,门槛相对较高。随着未来一线城市高层/超高层建筑的持续新建,以及二线城市CBD建设热潮的兴起,高层重钢结构大有用武之地。20世纪80年代至今,我国已建成和在建高层钢结构达80多幢,总面积约600万㎡,钢材用量60多万吨。北京和上海新建高层钢结构就超过10幢。如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中关村金融中心、LG 大厦等。今后,全国每年将有200-300万㎡高层钢结构建筑施工,用钢量约45万吨。由于其需求旺盛,尤其是各类特种建筑,从量上来看发展空间最大。
(3)空间钢结构
含网架、网壳结构,主要用于大型体育场馆、剧院、会展中心、机场等城市公共建筑。2008 年北京奥运会、2009 年中国第十一届全运会以及2010 年上海世博会、2010年广州亚运会的场馆建设均大量采用了钢结构,2011年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2012年河南全国农运会等,这些公共建筑、体育场馆建设绝大部分都采用钢结构。根据行业协会的统计资料,我国每年新建和在建的大跨度空间钢结构情况如下:网架和网壳每年建造1,500座,约250万㎡,用钢约7万吨;空间桁架每年建造20座,约60万㎡;另外,悬索和膜结构目前处于发展阶段,用量还不大,专家预计每年将以20%的速度增加。因此持续看好空间钢结构行业,该行业未来几年的增长速度会超过整个行业的平均增长速度。空间钢结构技术门槛较高,行业集中度最高,单体结构不可复制性强,盈利能力往往高于轻钢结构和重钢结构。
三、目前我国钢结构建筑行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由于我国钢结构住宅目前处于发展的启动阶段,还没有完全成熟的成套技术及产品,因此我国钢结构行业发展面还面临着一些困境。
(1)产业化程度低
由于一直以来缺乏相关方面的技术引导,市场需求尚未达到产业化程度,致使我国的相关产品功能性单一,工业化程度不高,产品质量还不能满足住宅产业化标准的要求。目前,该技术零散而不系统,技术水平及标准参差不齐,不配套,需进一步研究创新并进行整合。目前建造轻钢结构试验工程所需材料许多要从国外运来,甚至有些由外商在中国大陆委托加工的部件,往往也只能到国外去采购,在国内市场上一时还找不到。这也制约了钢结构的发展和推广。因此钢结构加工厂和施工安装企业的装备、计算机管理水平、劳动生产率还需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2)造价问题
目前轻钢结构住宅在我国大陆的报价大约是同条件传统混凝土结构住宅的1.5倍左右,国内消费者近期还难以接受。然而这种价格在国外比起其它结构形式住宅的造价来说,却具有很强的竞争力,这也就是为什么轻钢结构住宅体系在国外能够蓬勃发展的原因。任何新技术的产生与发展都是与所处社会的技术经济背景相联系、相适应的,目前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人均GDP约为我国的40至50倍,劳动力价格约为我国的20至30倍,因此,符合产业化生产方式的轻钢结构住宅在发达国家远比我国更易被市场接受。而我国由于科技和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劳动力价格便宜,尽管轻钢结构住宅的性能和舒适度较高,但其对于传统建筑形式住宅的竞争优势反倒不够明显。因而市场接受起来比较缓慢。
(3)规范标准尚待完善
由于我国钢结构行业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钢结构建筑技术体系还不够成熟,钢结构建筑标准规范零散而不系统,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工业化程度不高,还需进一步研究创新并规范化。比如轻钢结构住宅体系此前在我国属于技术空白,所以不能满足我国现行强制性规范的某些条文。导致出现一些与国内规范不衔接的状况,使得轻钢结构住宅项目无论在工程报建阶段还是在工程验收阶段,都会遇到数不尽的障碍与麻烦。
(4)占建筑市场份额小
日本等很多发达国家钢结构建筑占到建筑总量的50%多,而我国市场份额不到5%,与之相去甚远,尤其是在住宅业方面。我国正值城镇化建设的加速期,每年新增建筑20亿平方米,预计这一过程还要持续25至30年。但目前占我国建筑产业三分之一份额的住宅建筑市场,钢结构所占比例却非常之低,低到不足1%。虽然目前国内已经有13家钢结构企业对钢结构住宅进行了有益尝试,并已建成了32个约300万平方米的钢结构住宅项目。但是绝大多数厂家都采用“钢框架+砌体墙体+现浇楼板或压型钢板楼板”等体系,并未形成完整的、真正意义上的钢结构住宅体系。
(5)市场集中度低
国内钢结构建筑发展的局面是从事钢结构的企业数量众多,但单个企业规模小,市场集中度低。目前我国钢结构企业在4,000-5,000 家左右,数据显示,钢结构行业的前10 位钢结构企业产量仅占总产量的14.1%,年产量均在20 万吨以上,市场占有率大致在1%~2%之间。而中小型钢结构企业的产量占80%以上,大量的中小企业产量在1 万吨以下。目前行业内的主要企业包括国内的宝冶钢构、东南网架、精工钢构、宝钢金属、杭萧钢构、中冶京唐、沪宁钢机、恒达钢构,其中宝冶钢构、宝钢金属等主要承接系统内自建工程,其他企业主要采取市场化招投标方式承接工程。国内钢结构企业不存在占绝对优势的领导企业。
四、结语
展望未来,一旦钢结构建筑市场取得突破,逐步取代传统建筑形态进入住宅建设领域,钢结构建筑行业将引来爆发性的增长。未来我们应在重点、热点、难点的科技领域开拓和发展各类新型、适用、美观的钢结构,并且无论在使用范围、安装施工工法等方面均体现出中国建筑结构的特色。开发钢结构建筑的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新节点、新工艺。
参考文献:
[1] GB50017—2003,钢结构设计规范[s].
当前市场环境下,部分建筑施工企业的市场营销还处于服务于招投标的初级阶段,管理理念落后,营销手段单一,营销团队建设滞后,对建筑市场形势的变化和发展,了解不及时。因此,加强企业的营销能力建设,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提升管理能力,抢抓市场机遇,规避风险和挑战,既不可或缺,又势在必行。
1建筑施工企业市场营销的现状
1.1市场供需失衡,竞争激烈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规模逐年增加,但另一方面,由于建筑施工行业门槛比较底,施工企业增加迅速,从而导致建筑行业生产能力过剩,供给大于需求,恶性降价和垫资施工等现象层出不穷,建筑产品附加值低,企业创效和盈利能力大打折扣。
1.2营销管理理念落后,手段单一
部分施工企业仍然停留在传统的营销阶段,主要表现在认为市场营销就是招投标,缺乏对目标市场的深入研究分析,市场营销没有长远规划和战略,对于建筑市场新出现的PPP业务及产融结合模式热情不够,适应性不强。在营销管理上,手段单一,渠道建设不通畅,对于营销过程中出现的偏差无法及时反馈、纠正。
1.3营销团队建设滞后,效率不高
部分企业对自身的主业和发展战略认识不深刻,对区域市场的研究分析不深入,从而造成母子公司、区域指挥部、营销职能部门及营销办事机构之间职能重叠或者条块分割,管理链条长,责任划分不清,营销效率不高。
1.4地方保护仍然存在,市场机制需进一步完善
当前,在建筑市场,地方保护和行业壁垒仍然存在。许多地方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为了本地区、本行业的局部利益,或者实现税收落地,存在人为设置障碍,通过备案、信息登记、设置子分公司等手段限制阻碍其他地方和其他行业的企业进入本地的现象。政府对建筑市场的干预和管理还有待于进一步规范,市场竞争中仍然存在场外交易和幕后交易的现象。
2改善企业的市场营销能力
2.1树立立体化市场营销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建筑施工企业要树立立体化营销理念,以适应新的建筑市场环境,加强企业的市场营销能力建设。一方面,当前,建筑市场前景广阔。铁路市场还每年保持较高的投资规模,城市轨道交通市场方兴未艾,“一带一路”影响日渐深远,雄安新区的设立也必将带来基础设施市场投资的大规模增加。另一方面,建筑市场变革空前,供给仍然大于需求,竞争非常激烈。因此,要树立立体化营销理念。立体化营销理念要求企业全面理解什么是经营,经营不是单纯的市场经营和承揽任务,而是要立体化看待经营对象,要善于通过承包、投资、收购等各种经营模式,灵活运用规划、开发、物流、运营管理等经营手段,提高营销层次,拓宽营销领域,丰富营销资源,提升营销效益。
2.2夯实营销管理基础,加强风险防控
营销基础工作是做好市场营销工作的保障。要坚持营销规模和质量并重,在做好标前调查、投标策划、报价决策的同时,严格执行项目标前分级评审制度,全面实施风险识别和方案预控。①根据项目业主不同的侧重点和具体要求,组织各区域营销机构收集相关信息,建立共享数据库,提高标书编制水平。改进标前调查模式,拟任项目经理及总工提前介入,提高投标文件施工组织设计的针对性和操作性。②规范标前成本测算工作,为投标报价决策提供准确依据。③加强风险防控,杜绝先天不足的投标项目,从源头上提升项目质量。
2.3深耕区域经营,完善市场布局
要结合企业经营管理的实际及主营业务特点,着眼于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瞄准重点区域市场,不断深化区域经营能力,完善企业营销网络和市场布局,不断增强企业营销能力。①扎实搞好区域经营,做到组织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管理制度相匹配,明晰企业各层营销管理人员的责权利,理顺工作机制,充分调动营销人员的积极性。②推进管理创新。将PPP项目运作、融资业务管理等作为管理创新的重点,及时关注市场营销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认真学习领会,提升人员素质和工作水平。③不断完善市场布局。要保持定力,在传统业务板块,发挥自身的人员、设备、管理及业绩等传统优势,突出工作重点,强化策划落实,不断做大做强。在新兴市场领域,要加大人财物投入,不断拓展在投融资、综合管廊、海绵城市等市场份额,积极培育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企业发展后劲。
3结束语
建筑施工企业要加强对市场形势的研判和分析,切实加强企业的市场营销管理,不断建立健全管理体系,才能适应建筑市场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同时,还要培育朝气蓬勃、敢于争先的经营文化,培养敢打敢拼,追求卓越的营销团队,促使企业稳健发展。
作者:刘宏星 单位:中铁上海工程局集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赵亮.建筑施工企业的市场营销研究[D].清华大学,2005.
[2]高强.建筑施工企业市场营销特点与营销能力建设[J].中国市场,2016(31):33~34.
一、建筑工程全过程造价管理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工程造价管理理念落后
目前我国存在诸多因素能够对工程造价管理产生负面影响。比如缺乏健全、科学合理的报价决策机制,单一的以定额计价为主要工程造价计算模式等,使得工程造价并没有立足于科学分析、科学测算的基础进行合理的决策。另外由于政府定额在一定程度上的影响,使得三超现象普遍出现。尽管政府定额想要追求全面,想要包罗万象,但是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建筑市场中不断充斥着新材料、新产品以及新工艺,对政府定额造成冲击。另外由于政府定额呆板的内容以及滞后的时间使得其造价很难达成科学合理的标准。
(二)工程造价受到不规范市场竞争的影响
如今市场经济体制正在不断深入,以宏观政策作为调控基础,市场主要在配置方面发挥着作用。我国建筑行业市场前景正随着经济发展不断广阔,越来越多的队伍从事建筑施工,这样一来使得原本便激烈的市场竞争逐渐白热化,导致部分企业为了能够顺利将工程承揽下来,利用不正当的手段进行竞争。比如,承包方通常利用低价中标、索赔盈利的方法进行工程承揽,利用监控不力以及合同中存在的漏洞获取利益,将损害业主以及国家的利益作为自身获取经济利益的代价。正是由于这样不正当的市场竞争,使得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工作陷入被动局面。
(三)缺乏全过程造价管理意识
全过程造价管理即工程造价咨询单位必须由建筑工程一开始的科研立项阶段,投资决策,设计,招投标,施工直至竣工结算时期的工程建造进行全面监管控制。目前许多造价人员往往对施工现场调查不够深入,招标文件研究不够彻底,对施工技术规范了解不够详细,这样薄弱的基础工作必然会导致工程数量错列、漏列,使得最终报价结果轻者缺乏准确性,重者差距甚远。造价人员对于建筑过程中所设计采用的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等更是由于自身没有累积足够的经验并且没有足够的市场调研,使得其缺乏科学的补充,导致出现的偏差加大。
(四)造价管理机构力度不足
近年来,我国建筑行业为了能够更好的满足飞速发展的建筑市场需求,诸多造价机构迅速崛起。在一些建筑工程的概算审核与初步设计过程中其能够直接参与,能够对工程造价产生较大影响。但是我国目前相关的建设部门管理制度并不够健全,相关从业人员的资格认证门槛过低,使得人员队伍素质良莠不齐。另外,其他相关的产业并没有与造价机构搭建起信息接口,因此无法将市场调节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更无法结合市场实际变化情况对工程造价工作进行动态管理。另一方面,部分中介组织对于其所承担的咨询服务并不肩负起经济责任,使得部分责任意识不够到位的管理人员经常出现漏算、错算等行为,严重影响工程造价的准确性。
二、建筑工程实施全过程造价管理的重要性
(一)明确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控制的必要性
工程造价管理从根本来说就是由投资决策至结算竣工的全过程管理工作,无论哪个环节出现差错均会对整个工程造价产生影响。建筑企业梦寐以求的目标就是如何用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回报。这便要求相关造价管理部门必须定制出合理科学的工程造价管理制度,才能够从根本确保项目管理目标的真正实现,从而推动工程造价管理工作提高水平,获取良好的社会效益以及投资效益,才能够满足建筑行业与国际接轨的需求。
(二)投资决策阶段工程造价管理的重要性
投资决策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工作能够为投资是否可行提供依据。其能够决定项目建成后投产的经济收益以及工程造价水平,是进行工程造价管理的开始。在该阶段管理人员需要在技术分析、经济评价以及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编制出高质量的投资预算,才能够达到对项目总投资进行控制的作用。否则在决策期出现失误,无论日后实施建设阶段如何努力进行工程造价管理也无法弥补该损失。因此,想要进行有效的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就必须将前期阶段作为控制管理的重点,真正落实建设项目总造价控制应有的作用。
(三)设计阶段工程造价管理的重要性
造价工作不仅需要将设计反映出来,更需要能够对设计产生影响。设计阶段是全过程造价管理工作的核心。管理人员对于造价理念的把握,工程经验的积累以及工程设计的理解均会对设计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建筑方需要设立其竞争设计机构,才能够选择具有优势的人员以及单位进行造价工作承担。
(四)工程预算阶段工程造价管理的重要性
成本控制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保证造价预算的准确性,这也是施工方与建设方进行合同造价签订以及施工单位进行劳动生产率经济核算等一系列工作的依据。因此,需要将工程造价工作做到准确精细。
(五)施工阶段工程造价管理的重要性
变化的施工现场环境,不断更新的施工技术能够使得施工工程量出现变化,导致工程造价的变化,一旦处理不好则会引起诸多纠纷,阻碍建筑企业的社会形象以及经济效益。因此,需要始终将设计规范贯彻在施工过程中,一旦出现必须变更的情况则需要及时变更,以免出现不必要的浪费。变更落实后需要及时将变更可能导致的影响进行分析,才能够将造价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同时,在施工阶段,工程造价管理人员需要走入施工现场,才能够在出现变更时提供科学的方案,杜绝由于变更导致的造价失控。
(六)竣工结算阶段工程造价管理的重要性
预算施工图是工程竣工结算的基础,其是根据实际情况由施工单位所编制的,将全部工程建设所花费的费用进行汇集。竣工结算,从根本来说就是结合实际情况在施工过程中对工程预算的改变与调整,可以说其是最后对工程实际造价进行确定。因此,建设单位的经济效益受到工程结算的直接影响。
总之,健全建筑工程全过程造价管理,能够降低成本,增强成本核算水平,提高效益,同时更能够为施工企业积蓄财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