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3 17:01:4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宏观经济形势分析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第一,投资快速增长。1-5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2.9%,比2001-2007年平均增速高出近10个百分点。
第二,消费增长平稳。1-4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5%,比去年同期回落了6个百分点。考虑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下降1.5个百分点,涨幅比去年同期回落10个百分点。因此,剔除价格的因素,社会消费品零售实际增长率仍高于2008年各月的实际增长水平。在国家“家电下乡”等扩大农村消费政策有力推动下,农村消费增速已连续4个月快于城市消费增长。
第三,工业运行呈现低位趋稳态势。1-4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5%,其中3、4两个月增速分别为8.3%和7.3%,均高于去年后两个月和今年1-2月增长水平。
此外,作为经济先行指标的PMI指数连续3个月超过了经济扩张和收缩分界线,汽车消费和资本市场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回暖迹象。总体上看,我国经济基本遏制了快速下滑的态势。但能否就此判断我国经济开始企稳回升、进入持续上升通道呢?在对这个问题的判断上,要注意两方面的内容:
一方面要注意经济运行的周期性特征。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总是出现扩张与紧缩的交替更迭,如此循环往复,经济运行的周期性特征是一种客观存在。奥地利经济研究所近期对1929年“美国经济危机”、1977年“西班牙经济危机”、1992年“日本经济危机”和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这四次对全球经济造成较大冲击和有较大影响的经济事件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危机造成工业生产力下滑的时间平均持续2年,工业产值跌幅为9%。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曾先后经历了墨西哥金融危机、亚洲金融危机和美国金融危机三次冲击。受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1998年我国经济增长出现较大幅度回落(GDP增长下降1.5个百分点),1999年经济增长延续下滑态势(GDP增长下降0.2个百分点),2000年、2001年经济开始稳步复苏,到2002年回复到9.1%的较高增长水平。尽管对我国经济复苏时间存在诸多争论,但一个共同的判断是,此次金融危机的破坏程度远远超过亚洲金融危机,因此,我国经济实质性复苏还面临很大困难。
另一方面,要注意支撑经济进入合理增长区间的动力是否可持续。从当前的经济运行看,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并不稳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内需增长强劲,外需持续走低。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最近几年,外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20%左右(按照支出法测算的外需贡献率存在方法论上的缺陷。例如,无法衡量大进大出和小进小出对经济活动的不同影响)。根据我们的测算,外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40%。因此,在我国经济的回暖历程中,进出口的走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外贸出口持续下滑。根据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今年1-5月,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同比下降24.7%。其中,出口同比下降21.8%,进口同比下降28%。5月份当月,我国出口下降26.4%,与4月份相比,同比降幅加深3.8个百分点。
从对外贸易的区域结构看。与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贸易额下降更为明显。1-4月,我国与欧盟贸易额下降21%;与美国贸易额下降16.2%;与日本贸易额下降23.8%。但我国与东盟、韩国、台湾地区、印度、俄罗斯、巴西贸易额分别下降了27.1%、28.1%、40%、30.4%、41.6%和25.4%。可以看出,全球经济衰退已严重影响到国际贸易,我们面临的外部环境仍很严峻。
新出口订单指数通常可以用做反应出口形势变化的一个先行指标,4月份的数据显示,新出口订单指数为49.1%,继续保持了上升态势,并接近扩张的临界点。根据2006-2009年数据,计算得到的出口增长率与新出口表定单指数的相关系数表明,二者时间变化的时滞效应约为3个月。按照这样的判断,下半年我国出口进一步下滑的空间不大。
二是中央投资强劲,地方配套困难。扩大内需措施和产业振兴的规划实施能否有效地实现短期保增长、长期扩内需和调结构的预期政策目标,关键在于落实中央扩大内需的投资激励措施。目前我国的投融资体制决定了中央政府的投资规划基本可以迅速贯彻和实施。这样,扩大内需措施和产业振兴规划实施能否有效地实现预期政策目标的关键就在于落实地方和社会投资配套机制。
审计署提供的数据表明,4万亿投资计划在具体落实中,中央投资资金到位率94.01%,而地方配套资金到位率只有47.98%。地方配套资金不到位,可能导致有些项目不能按计划及时开工,或者已开工的项目进展缓慢,使新增投资项目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地方配套资金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土地财政”遇到了困难。随着经济下滑,房地产市场萎靡导致的土地转让收入下降,使得地方财政难以足额落实配套资金。
目前我国的地方和社会缺乏有效的市场化配套投融资机制。现行《预算法》等法律限制地方政府实行赤字融资、发行债券、市场借贷,因此地方政府只能依靠规费、土地批租收入、国有企业产权转让收入和税收返还等预算外资金以及国债和地方政府专项基金等方式配套投资。如果没有配套政策和措施来引导和确保地方政府和社会投资到位,那么,中央投资一方面可能不足以引导实现保增长、扩内需等预期政策目标,另一方面可能还会威胁中央政府的财政收支平衡和可持续性,以及在长期内抑制居民消费能力。
三是国有投资快速增长,民间投资尚未有效激活。当前,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主要依靠政府投资拉动,2009年1-5月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完成投资同比增长40.6%,比同期固定资产投资高7.7个百分点。国有投资在整个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进一步扩大。在经济恢复过程中,政府投资起着先导作用,经济能否持续增长,关键在于民间投资能否有效激活。没有民间投资的配合,国家促内需、调结构的目标也不容易达到。民间投资多集中在批零贸易餐饮、建筑、房地产等一般竞争性行业。近期的数据显示,民间投资意愿不足的局面没有得到进一步改善。以房地产投资为例,2009年1-5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只有6.8%。民间投资不足一方面是由于资金不足,大量中小企业及民营企业贷款难的问题仍很突出,而另一方面,一些行业门槛仍然太高,民间投资很难涉足。
二、宏观调控的方向
为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国家
连续出台一系列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并取得积极成效。但同时也需要认识到,当前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政府投资拉动和政策刺激效应的格局越来越明显,由此形成的产能过剩、投资和消费比例不平衡以及产业结构不平衡等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保增长仍然是下一阶段宏观调控的最重要内容,但要避免急于求成,正确认识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在保增长、扩内需的同时,宏观调控更要突出强调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提升。在积极推进和落实已经出台的各项政策的同时,做好政策储备,从容应对国际和国内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2012年4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环比下降的城市有43个,持平的城市有24个,上涨的城市仅有3个,且环比涨幅均未超过0.2%。
4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3.4%。其中食品价格上涨7.0%。与上月比较,消费价格涨幅回落0.2个百分点,食品价格涨幅回落0.5个百分点。商务部最新数据显示,5月份18种蔬菜批发价格季节性回落,三周累计下跌10.7%,预计5月份CPI同比涨幅将加快降低。
4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物价指数(PPI)同比下降0.7%。
价格涨幅回落与各方面预期是一致的。主要因为:第一,随着货币政策调控效果的不断显现,价格上涨的货币因素逐步稳定。2012年4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88.96万亿元,同比增长12.8%,比上月末低0.6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27.50万亿元,同比增长3.1%,比上月末低1.3个百分点。与2009年12月末M2余额同比增长27%比较,货币政策调控效果十分明显,对稳定价格形成了基础性支持。第二,买房需求趋稳。2011年采取的限购等措施,在抑制投机、投资性购房需求方面取得明显成效。2012年1-4月份,城镇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减少了13.4%。受政策控制影响,预计2012年买房需求总体平稳;受预期改变的影响,部分城市买房需求可能出现较强烈收缩。这将是房价稳定以至下调的决定性因素。第三,供给总体不断增强。2011年农业生产又获丰收,粮食连续8年稳产增产,生猪存栏数量明显增加,棉花增产,农产品供给基础进一步改善;商品住宅上市数量持续增加,存量房数量不断扩大,保障房建设步伐加快,住房供给明显增加;服装、家电、汽车、电子信息产品等工业消费品供给充足;重要生产资料供给水平较高,钢铁、建材、生产设备供给充足,能源紧张状况有所缓解。综合看,供给面不断改善,对物价稳定提供了重要支持。支持物价稳定的因素正在持续增加,在这些因素支持下,预计2012年物价涨幅总体趋降。考虑价格改革的因素,预计CPI涨幅也可以保持在3%左右。
二、经济增长速度继续下降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2007年国民经济发展总体态势良好,多项主要宏观经济指标高位企稳或呈明显趋降,经济增长南偏快向过热转化的势头有所缓解,宏观调控效果开始初步显现。三季度GDP增长率为11.5%,比二季度11.9%的增速放慢0.4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增长率高位小幅回落,10月份增长14.7%,比6月增幅回落了4.7个百分点;出口增长速度大幅放慢、且呈明显回落态势,10月份增长22.3%,比2006年同期同落7.3个百分点,比7月份34.2%的增速放慢11.9个百分点,降幅高达50%。这充分表明,国家采取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措施以后,中周经济增长加速的趋势已得到初步控制,国民经济在向好的方向发展。初步预计,全年GDP增长11.5%,比2006年加快0.4个百分点。
与会专家认为,与2004年相比,2007年宏观经济呈现出一些新亮点,可以概括为“两高一好”。第一,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首先,前三个季度财政收入同比增长31.4%,与去年同时期相比,增幅高了6.8个百分点。其次,企业利润大幅度提高。第三,就业状况明显好转,这与2004年的就业形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2004年我同城镇登记失业率最高上升到4.4%,而2007年前三季度登记失业率为4.0%,低于年初所确定的控制目标0.4个百分点。年初确定的全国新增就业900万个岗位,前三个季度已经实现了920万人的新增就业。超过计划目标20万人。4.0%的登记失业率是2003年以来最低点。表明我国就业形势出现了可喜的变化。
有的专家还指出,总供求关系总体向更为均衡的方向发展,没有出现明显的总量失衡的情况。一方面,需求增长受到的控制越来越多,宏观调控不仅调控内需,同时也调控外需。2003年以来,通过严把土地和资金两道闸门,提高市场准入标准等多项措施,控制固定资产投资的过快增长;2006年以来,通过降低出口退税、加征出口关税等措施,控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增长,以及抑制贸易摩擦严重的产品出口增长,稳定外部需求,内需和外需增长的稳定性提高:另一方面,从供给看,支持生产能力扩大的诸项要素条件较好。当前我国的资金和劳动力供给都比较充裕;瓶颈约束大为缓解;粮食连续4年增产;尤其是在加强自主创新和全面加入国际产业分工的背景下,企业对市场变化的应对能力不断提高,只要国内外市场有需求,就会产生相应的供给增长。2003年以来,随着国内消费、投资需求趋旺和外贸出口加快增长,我国重化工原材料、能源、运输等基础产业的增长都在加快,全国发电装机、煤炭产量、货运量、粗钢产量及主要有色金属产量均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这表明,生产能力扩大、供给增长的潜力巨大。综合来看,我国经济总供求关系总体趋于协调,不易出现供不应求推动的通货膨胀问题,而且朱来可能出现局部的供大于求和产能过剩问题。
与会专家认为,虽然褴个经济加快增长的势头初步有所控制,但是,还不能掉以轻心。固定资产投资再次出现反弹,2008年面临的反弹压力也很大。当前货币和信贷仍然投放过多。对外贸易顺差还在扩大,2006年顺差为1775亿美元,2007年1-10月已经达到2124亿美元,全年预计可能到260(0-2700亿美元。特别是CPI连续4个月涨幅超过5%,其中有两个月达到了6%以上,口前虽然还只是温和上涨,但压力明显增大。因此,防止整个国民经济从偏快转向全面过热,仍是今后一段时期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
关于2008年经济走势,大家们的判断比较一致。2008年在流动性过剩和企业效益增长加快的情况下,同定资产投资仍将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尤其2008年是地方政府换届后的第一年,投资冲动会比较强烈。而且,因近几年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较快,消费将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态势。受国际市场能源价格及美国次贷危机等问题的影响,2008年世界经济及美周经济增长放慢,将对我国出口产生较大影响,出口增速有可能从2007年的20%以上回落至16%左右。但贸易顺差将继续有所扩大。总体来看,2008年中同经济将继续保持高增长态势,但增幅比2007年会有所回落,初步预计GDP增长11%左右。CPI受翘尾因素和国际市场价格影响,有可能保持或超过2007年的增长水平。
二、对物价形势的三种判断
一种意见认为,当前物价上涨是结构性上涨,并不能因CPI涨幅较高就认为是全面通货膨胀,首先,就CPI来讲,一是在6.5%的CPI涨幅中有5.7%是由于食品价格上涨,也就是说80%以上的上涨是因为食品价格。所以,当前CPI上涨只是由于食品价格上涨引起的结构性上涨。二是所谓通货膨胀就是物价持续全面上涨。目前,在CPI类商品中“五涨三落”。2007年1-10月,衣着类同比下降1.3%,交通通讯下降了1.7%,文化娱乐下降0.5%。因此,并不能代表全面通胀。三是此次物价上涨并不是全国性的上涨,区域性特点非常明显。越是经济相对薄弱的地方物价上涨越高,发达地区则物价涨幅越低,如涨幅最大的是青海。贵州;北京、上海、广州的物价涨幅相对较低。其次,应当全国看待当前物价上涨:虽然CPI涨幅连续超过3%的控制目标,但2007年年初提出的经济增长率预期目标为8%,实际上GDP增长率将达到11.5%。经济加快增长必然会带来一定的物价上涨。根据经济学菲利普斯曲线定理,要想把失业率压下去,通胀率就得上升,所以我们很难追求一种最理想的状态,要尽可能找出它们之间的均衡点。其三,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两个高增长时期,即1992-1996年、2003-2007年。这两个时期,相同点是经济增长率都在10%以上,所不同的,一是前者出现了较严重的通货膨胀,1992-1996年CPI平均年上涨率为14.1%,而2003-2006年CPI平均上涨只有2.1%;二是上一个周期中,CPI增长的峰值发生在1994年,达到24.1%,出现了全国性的抢购风。而此轮高增长到目前为止CPI增长的月度峰值仅为6.5%。通货膨胀时期,较多的货币会追逐较少的商品,现在我们根本不存在这种情形。如果用严格的通货膨胀定义及我国17年来两次高增长的实践来判断,我国现在仍然是“高增长,低通胀”的基本格局。但是,当前价格上涨的确对低收入家庭的生活
造成了影响,这是当前政府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
另一种意见认为,当前物价上涨的背景与2004年相比发生了明显变化,这将影响2008年通货膨胀的预期,即通胀预期在强化。首先从外部看,输入性因素比2004年更加明显。一是货币因素。近年来超额发行的美元大量流入中国,对国内商品价格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种情况在2004年是没有的;二是全球新兴市场国家进入了新一轮增长期,伊朗等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在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由此造成全球资源性产品需求急剧增加,国际市场产品价格上涨对国内市场形成了传导作用;三是全球性的产业大转移加快带来劳动力工资增加。从内部看,一是投资、出口、消费三大需求增长都在加快,尤其是消费需求明显加快,这和2004年消费增长缓慢的情形明显不同;二是2007年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提高,由此带来的成本推动和需求拉动双重因素影响价格上涨;三是猪肉、粮食等结构性价格上涨因素;四是预期性价格上涨因素。这四个因素虽然推动价格上涨的力度不一样,但都在加强。以上外部三个因素和内部四个因素,有可能使2008年通货膨胀的预期更加强烈。尤其是在目前全球性通胀的情况下(尽管是中性的),但对中国均会产生影响,对此,我们不能掉以轻心。
还有一种意见则与上述判断持明显不同观点。认为虽然目前还不能判断是全面通货膨胀,但也绝非结构性上涨,物价上涨有明显扩散迹象,通货膨胀压力越来越大。其主要理由:在CPI统计的226个品种中,目前上涨的商品有190个左右,占比为73%,其品种还在不断地发散,由此并不能简单地认为是结构性上涨,2008年面临的上涨压力还将会进一步增大。
一是由农产品和劳动力成本增加带来的价格上涨压力。一方面农村劳动力集聚向城市集中的局面短期内不会改变,南此造成的农村劳动力短缺必然带来粮食价格继续上涨。另一方面,收割机的广泛使用及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导致农产品生产成本增加推动农产品价格上涨。此外,进城农村劳动力工资呈明显上涨趋势,以小时工为例,2006年8元/小时,2007年则上涨为16元/小时;麦当劳进入中国20年来未给员工加薪,2007年开始首次加薪。
二是粮油等食品价格结构性上涨压力仍然很大,这将影响价格总水平进一步上扬。一方面,目前全球小麦库存降到20多年来最低点。另一方面,南于国际市场70%以上的商品均以美元计价,美元贬值直接导致国际市场石油、粮食、油料等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因此,国际市场对我国物价的影响更值得关注。从国内看,猪肉价格经过前期调控供求关系有所改善,价格涨势趋缓,但养猪成本大幅度增加,长期看,猪肉价格仍是上涨趋势。而食用油方面,南于我国油脂加工企业均为外资企业(整个产业链均为外资),政府可调控的余地不大,这个问题越来越显得重要。总体来看,虽然2008年我国粮食产量仍有可能稳定增加,但结构问题非常突出。面临的价格上涨压力较大。
三是国内需求过旺尚未得到缓解,经济持续过快发展导致原材料供应紧张,近期部分地区石油供应紧张,钢材、水泥等价格均呈明显回升趋势。2008年又是地方政府的换届年。事实表明,中央宏观调控难以抵挡地方发展经济的势头,工业品价格面临的上涨压力将进一步加大。
四是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将会加快,能源税、资源税、物业税等方面的改革明年均有可能伺机推出。总体来看,2008年中国经济面临的通货膨胀风险明显增大,初步预计CPI上涨5%左右,高于2007年4.5%的增长水平。
也有的专家认为,当前我国CPI上涨3-5%是可以承受的,转型期中国需要这样一个通胀水平,温和型通胀不仅不会造成经济过热,而且还有利于保护农民利益、提高农民收入及增加就业(持这种观点的专家不在少数)。在通胀和通缩之间,有专家认为我们宁肯选择通胀。只要政策上重视低收入者的利益,对大多数百姓影响较小,但通缩则会给经济社会带来很大的危害。有的专家指出,问题的关键在于对物价上涨趋势要有一个正确的把握,个别月份CPI上涨5%甚至更高一些还不足以担心,如果持续半年在5%以上。且呈高位趋势性上涨。则须引起警惕,以防引发通胀风险。
与会专家对资产价格泡沫问题普遍表示担心,他们认为,资产价格泡沫对经济社会的影响远远大于CPI上涨的影响,这应引起我们高度关注。
三、政策建议
一、我国经济增速出现下降,但通货膨胀压力有增无减
一季度我国经济经受了雨雪冰冻灾害、美国次贷危机不断蔓延和加深等国内国际严峻形势的考验,延续了2007年下半年经济增速下滑的走势,并且因遭受雪灾的短期影响,下降幅度明显加大。根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核算的结果,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0.6%,比上年同期回落1.1个百分点,比2007年全年回落1.3个百分点。但是,由于当时雪灾的情况比较严重,国民经济能够继续保持10%以上的较快增长势头,应该说整体形势明显好于预期。
与此同时,价格上涨的压力有增无减。受雨雪冰冻灾害、食品等价格高涨以及进口商品价格走高等因素的影响,一季度价格上涨加快。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8%,其中2月份受雪灾和春节因素的双重影响,消费价格同比上涨8.7%,环比上涨2.6%,上涨幅度较大;雪灾和春节之后部分产品价格的绝对水平有所下降,使得3月份同比涨幅下降,环比出现负值,但4月份价格水平又略有回升,同比涨幅较3月份也提高了0.2个百分点,仍然显示出较强的上涨势头。
从总体来看,一季度我国经济延续了2007年下半年经济减速、通货膨胀压力加大的态势,这样的走势将对2008年未来时间形成重要影响。
二、2008年未来时期我国经济增速将继续下降,但仍将保持较快的发展势头
社会总产出和价格总水平的变化,是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相互耦合的结果。下面,我们对影响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的各项因素进行较为详细地分析和判断,以便能够对总产出和价格总水平的变化趋势做出判断。
(一)消费实际增速可能明显下降
从社会总需求的未来变化来看,相对而言比较容易看清楚的是消费的变化。一季度,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0.6%,同比加快5.7个百分点,名义增速创12年以来的新高。但由于一季度商品零售物价涨幅高达7.4%,如果扣除物价因素,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3%的实际增速比去年一季度略有降低,但幅度不大。未来时期这种实际增速小幅下降的态势有可能延续下去。
影响消费变化的最重要因素是收入。从名义收入增速来看,一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86元,同比增长11.5%。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1494元,同比增长18.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5.2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速较上年同期提高6.4个百分点。但由于居民消费价格涨幅较上年同期明显加大,剔除价格因素之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3.4%左右,比上年同期下降10.5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增长9.1%,增速比去年同期下降3个百分点。由于2008年经济增长慢于2007年已成定局,促使城乡居民收入增加的因素不多,因此,全年城乡居民收入实际增长明显放慢的态势在2008年内将延续下去。
此外,由于2008年先后发生雪灾和地震灾害,可能会增强人们防范风险意识,预防性储蓄增多;股票市值的大幅度缩水可能会出现“负财富效应”;“负财富效应”将使更多的人减少开支。由于国家2008年取消了“五一黄金周”长假,加上地震等灾害的影响,外出度假、旅游和购物的人数大幅减少,从而使得消费的同比增长速度受到影响。高物价降低了部分居民、尤其是中低收入者的消费能力,以食品为主的价格上涨将降低中低收入者的实际购买能力,食品等方面支出的增加会“挤占”他们对其他商品的购买力。
上述因素将使得居民消费的增长受到较为明显影响,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实际增长将会达到11.7%左右,低于2007年增速0.8个百分点左右。但是,从名义增速来看,由于2008年价格上涨幅度明显高于2007年,使得200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名义增速将达到19%左右,比2007年高出3.2个百分点左右。
(二)净出口绝对量较上年有所减少,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幅度下降
对总需求影响较大的是净出口的变化,由于出口增速明显放缓,进口增速加快,使得净出口绝对量较上年有所减少,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幅度下降。影响出口增速的因素较多:一是世界经济放缓,外部需求减弱。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持续蔓延,世界经济将明显减速,对我国出口的负面影响将进一步显现。IMF最新预测2008年全球经济仅增长3.7%,比2007年下降1.1个百分点。欧洲联盟执行委员会将今年欧盟与欧元地区的经济增长率分别下调至2%及1.8%,均低于过去的预期。二是人民币快速升值对出口的影响。受美元走软、利率倒挂和外资流入增加等因素的影响,今年以来人民币兑美元升值速度明显加快,截至目前名义汇率升值幅度约5%。由于汇率变动对贸易的影响有半年到一年的滞后期,预计人民币升值加快对我国出口尤其是下半年的影响将越来越明显。三是政策性因素和要素成本上升的影响。新劳动合同法、出口退税、税率调整等政策效应的逐步显现,以及土地、劳动、资金等要素成本上升等因素的影响,出口企业成本迅速上升,增加了出口的难度。在前不久举办的广交会上,厂商的订货情况明显不及往年,说明未来出口增速仍可能下降。
由于前不久美国公布的一季度GDP增长要好于预期,一些学者认为,美国经济放缓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可能没有原来估计的那么大。我们认为,对此问题还要进一步观察。从美国一季度GDP增长的情况来看,一季度GDP环比折年增长率为0.9%,比2007年四季度高出0.3个百分点,但应该注意的是增长的结构。一季度美国GDP增长率没有像经济学家们预期的那样出现明显下降,反而出现小幅反弹,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美国政府采取的一揽子财政政策发挥了积极作用,一季度美国联邦政府消费和投资支出增长4.4%,而2007年四季度仅仅增长0.5%,尤其是国防支出增长5.6%,而2007年四季度是下降0.5%。联邦政府消费和投资支出增加额对GDP增长的贡献度由2007年四季度的0.04提高到一季度的0.31。二是一季度美国私营部门存货增加39亿美元(2000年不变价),而2007年四季度是减少489亿美元;使得库存变化对GDP增长的贡献度,由2007年四季度的负1.79转变为一季度的正0.21。
从绝对量来看,2008年一季度,美国GDP相对于2007年四季度仅增加262亿美元,存货增加了39亿美元,联邦政府消费和投资支出增加了82亿美元。可以看出,这两项就占到一季度GDP增量的将近一半。如果扣除库存增量和联邦政府消费与投资,GDP增量将减少一半。
从美国私人部门的消费来看,一季度美国私人消费增长1.0%,而2007年四季度增长2.3%;尤其是耐用品消费出现6.2%的降幅,2007年四季度却是增长2.0%。从美国私人部门的投资来看,一季度私人部门投资下降6.5%,比2007年四季度14.6%的降幅明显减缓,但仍然出现较大降幅,并且降幅减缓的重要原因是存货的增加抵消了固定资产投资下降的影响,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下降7.8%,比2007年四季度4.0%的降幅明显增大;其中住宅投资一季度下降25.5%,比2007年四季度25.2%的降幅还有所扩大。三大需求中私人部门消费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都明显下降,充分说明美国经济自发增长的动力仍然很弱。考虑到中美经济之间相互传导存在一定的时滞,未来时期美国经济减速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还有可能继续增大。
反过来,引起进口加快的因素却比较多:一是国际大宗商品如石油、铁矿石等价格大幅上涨,并且主要以美元计价,这会提高我国进口的名义增速;二是中国经济增长较快,国内需求依然强劲,对石油、铁矿石等能源、资源性产品进口将继续扩大;三是名义和实际汇率上升也有助于进口的扩大。
从总体来看,尽管受国外需求减速的影响,我国出口增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但由于2008年上半年国际商品价格上涨带动了我国出口商品价格的上涨,抵消了国外需求减速的影响,我国出口名义增速将保持20%以上;我国进口额因进口产品价格上涨幅度较大,名义增速提高较为明显,上半年增速可能在25%以上。下半年国外需求减速和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出口的影响将进一步增强,出口增速下降到20%以下;随着国内需求的放缓和国际商品价格上涨势头的减缓,进口增速将有所放慢,下半年进口增速将下降到25%以下。
(三)投资的变动趋向最难把握,是决定经济走向的重要因素
目前,最难把握的是投资的变动趋向。受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提高、外部需求减弱等因素影响,进入2008年后企业赢利增速明显放慢,这将不利于吸引企业投资。前4个月新开工项目数与上年同期相比有所下降,似乎印证了上面所述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雪灾和地震灾害对基础设施造成了较为严重的破坏,尤其是地震造成住宅、厂房和道路的大量毁坏,众多灾民无家可归,急需为他们提供休养生息的场所,急需将通往灾区的道路修复以便向灾区运送物资,短期内将需要进行大量的固定资产投资。因此,有的学者认为,前4个月新开工项目建设规模出现下降,可能是南方受雪灾影响、部分项目开工期推迟的结果,随着灾后重建工作进度加快,下半年新开工项目建设规模下降的态势将会得到扭转。
从资金来源与投资完成额的关系来看,今年以来由于受从紧货币政策等方面因素的影响,投资资金来源增速放慢,前4个月投资到位资金增速慢于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增速2.4个百分点;其中,由于房地产价格高到广大居民难以承受的水平,美国房地产泡沫的破裂又对居民关于房地产市场的预期起到了警示风险的作用,房地产销售额同比出现小幅下降,减少了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资金来源,前4个月房地产投资到位资金增速慢于投资完成额增速6.2个百分点。资金供应紧张可能成为未来时期投资增长的重要限制因素。
我们认为,对2008年投资走势起决定性影响的是宏观经济政策的执行情况,从目前情况来看,由于价格上涨的压力仍然很大,从紧货币政策放松的可能性不大,但出于救灾的需要,财政政策在具体执行时可能会略有放松,尤其是用于救灾的专项支出将不会拘泥于年初制定的支出规模,中央财政在灾后不久即拿出700亿元用于建立灾后重建基金就是明证。即使是货币政策整体上放松的可能性不大,但对灾区的贷款也很有可能以专项贷款的形势单独列出。根据这样的判断,未来时间投资资金来源到位的步伐,可能会继续受到从紧货币政策的影响,但由于今年的投资需求中有相当部分属于刚性需求,投资完成额增速明显下降的可能性不大,2008年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速可能会与2007年大体持平,甚至略有突破。
但是, 由于2008年工业品出厂价格、生产资料价格和劳动力成本均出现上升,因此,投资品价格涨幅较2007年明显加大,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品价格同比上涨8.6%,不仅明显高于上年同期2.3%的涨幅,比2007年四季度5.8%的涨幅,也高出2.8个百分点。根据目前情况看,2008年全年投资品价格将明显高于2007年,在这种情况下,实际投资增速可能会明显回落。
(四)供给因素也是促成经济增速下降的重要因素
除了社会总需求下降的因素之外,供给方面的因素也是造成经济增速下降的重要原因。 年初的雪灾,使得我国南北运输干线受到很大影响,造成南方很多发电企业煤炭供应紧张,加之南方一些电力传输线路受到较为严重的破坏,其它地区向南方电网的电力传输也受到严重影响,使得南方部分地区工业生产受到电力供给不足的明显影响。1~2月份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下降到15.4%,比2007年四季度各月17.5%左右的同比增速明显下降,2008年3月份之后电力供应恢复正常之后,工业生产增速又回升到17.5%左右(4月份15.7的增速是由于今年4月份清明节放假,造成与上年工作日程度不可比,根据国家统计局的估计,如果剔除这一因素影响,4月份工业生产增速仍然保持在17.5%左右)。由此可以看出,电力供给不足对1~2月份经济增速产生了明显影响。5月份发生的汶川大地震,也对国内能源供给产生明显影响。
一是由于地震对煤矿安全造成威胁,四川全省煤矿在地震发生后全部停产,这将对全国尤其是四川当地的煤炭供求产生明显影响。二是由于地震对宝成铁路部分线路造成破坏,对铁路运输也产生了短期影响,四川省内部分发电企业的煤炭供给受到影响。三是四川地震灾区部分水电厂遭受破坏,也减少了当地的电力供应。虽然地震造成的这种影响可能是短暂的,但也将对工业生产增长产生不利影响。 再者,美国发生次贷危机后,由于美联储采取连续降低利率和向市场注入流动性的对策,加剧了美元对其它货币贬值的势头。由于美元是世界商品交易的主要结算货币,美元贬值对应的是商品价格的上涨。加上美国次贷危机后,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低迷,大量资金从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流入商品期货市场,使得石油和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由于我国大量从国际市场购入石油、铁矿石等生产资料,国际市场价格大幅度上涨,引起我国企业购进原材料的价格也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涨,这些因素对我国企业的生产成本产生了明显影响,也将对我国各产业的增速产生影响。
具体分析我国三次产业的增长情况,我们认为,一季度受雪灾的较大影响,农业生产出现2.8%的较低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1.6个百分点,也明显低于近年来一季度的增速,考虑到2007年底和2008年初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的情况,这将对农业生产产生明显的激励作用,二季度之后农业生产的增幅可能会逐步提高,下半年有可能恢复到4%左右的增长速度,全年增速为3.5%左右。从第二产业增速来看,二季度虽然受地震灾害的影响,但由于这种影响主要局限于灾区及其邻近区域,二季度电力供给的保障程度较一季度好转,工业生产增速有可能高于一季度;三季度因气候炎热、居民用电高峰来临,工业生产用电的供给会更为紧张,工业生产受到的影响会有所加大;四季度供给方面的影响减小,但需求增长放慢的影响加大,工业增速将进一步下降;初步估计全年第二产业增速为11.3%,比上年回落2.1个百分点。从第三产业增速来看,二季度由于国家2008年取消了“五一黄金周”长假,各项服务业的增加值同比增速可能会受到影响,出现小幅下降;但三季度受奥运会的刺激作用,交通运输、旅游、商品销售等各项服务业的增加值增速会明显提高;随着这一短期因素的消失,四季度将小幅回落;初步估计全年第三产业增速为10.9%,比上年回落1.7个百分点。
三、2008年我国价格涨幅将呈现前高后低的走势,全年价格涨幅将明显高于上年
抑制通货膨胀是2008年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近期国际粮食价格的大幅度上涨和地震灾害影响,使得人们对价格的走势更为关注。下面,我们分别对工业品价格和消费价格走势分别进行分析。
由于我国多种重要生产资料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较高,在这些生产资料中,石油、铁矿石等具有基础性作用,对其它生产资料价格的影响程度较大。因此,我国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不单纯取决于国内供求状况,还受到世界范围内供求状况的影响(当然,由于中国占世界工业生产的比重越来越高,国内需求也已经成为影响世界供求平衡状况的重要因素)。从价格指数的变动情况来看,我国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与美国的生产价格指数具有非常相似的走势(见图1),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说明这一点。因此,我们判断2008年未来时期的工业品出厂价格走势,需要从国际背景进行分析。
2007年底以来,中国工业品出厂价格和生产资料购进价格涨幅呈现逐月提高趋势,主要与国际石油价格和铁矿石价格等大幅度上涨密切相关。近期国际石油价格大幅度上涨,最近石油期货价格已经突破每桶130美元的价位。由于2008年以来国际石油价格节节走高,成为带动生产资料和工业品价格升高的主要因素,但应该注意的是,石油价格上升到130美元左右的平台之后,上涨势头已经放缓,而2007年三季度之后,国际石油价格即开始持续上涨,从基数的变化来看,进入下半年之后,石油价格同比上涨的幅度会逐渐缩小。铁矿石价格是一年一度通过谈判确定的价格,2008年内价格已经确定下来,而且国内钢铁企业为了应对成本上升的压力,多数已经调高了钢铁出厂价格,加上随着世界经济减速的影响,国内外需求增长有可能放缓,年内钢铁价格涨幅继续大幅度提高的可能性已经不大。
从工业生产增长、货币与工业品价格的关系来看,2007年四季度以来OECD国家的工业生产指数已经明显放慢,美国甚至曾经连续出现工业生产下降的情况,因此,实体经济部门的需求不支持工业品价格的持续走高。如前所述,当前石油、农产品等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农产品作为工业品的原料,其价格也影响到工业品成本),与从房地产和股票市场流出的资金进入到这些市场炒作有密切关系,但没有实体部门需求的支撑,价格持续高涨难以长期维持。我们认为,到2008年年中之后,这些商品价格的涨势将会趋缓,甚至有可能出现价格绝对水平的下降。因此,将导致工业品价格涨幅的回落。
消费价格与工业品变化的原因存在差异。从表面上来看,我国消费价格涨幅的提高,主要是由食品价格上涨带动的,与其它国家和地区价格上涨的动因有相同之处。但是,如果对食品价格上涨的结构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之间的差别。以中国和美国为例,食品价格上涨都是造成各自消费价格上涨的重要原因(由于美国消费价格中食品所占权重要明显低于中国,美国食品价格对消费价格总体涨幅的影响要明显小于中国),但带动美国食品价格上涨的主要是粮食价格的上涨,肉禽及其制品的价格涨幅并不大;相反,中国粮食价格的涨幅并不高,肉禽及其制品的价格涨幅却非常高。
中图分类号:F1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3-0006-05
一、国内生产总值概况及数据分析
国内生产总值(GDP)指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国内生产总值一般有三种计算方法:支出法、收入法和生产法。其中支出法是从最终使用的角度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最终成果的一种方法,包括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及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三部分。这三部分就是俗称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截至2009年9月,中国的GDP总额为21781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7%;其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9 676亿元,同比上升15.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55 057亿元,同比上升33.4%;对外贸易累计出口8466.5亿美元,同比下降21.3%。在国际上,中国2008年GDP总额仅次于美国和日本,居世界第三位,人均GDP以3315美元居世界第106位。
(一)第一驾马车:消费
2009年1-9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89676亿元,占同期GDP的41.17%。我们先看看有关消费的经济指标:
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自2008年1月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连续几个月处于低迷状态,受中外各国经济刺激政策的影响,从2008年年中缓慢上升,到年末。也就是中国的农历春节,传统的消费习惯带动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出现一个阶段性的,但随着春节的结束逐步下降。2009年初,国家推出了宏观调控政策,如四万亿投资、十大产业振兴方案等,所以与2008年相比,总体情况有所缓和,经济回暖、收入上升等因素甚至使2009年10月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春节期间还要高。整个消费市场出现了走出疲软、缓慢上升的良好势头。
2.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消费者物价指数即CPI fConsumer Price Indexl,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如果消费者物价指数升幅过大,表明通胀已经成为经济不稳定因素。
从图1中可以看出,2008年4月至2009年2月期间,CPI总体呈下降的趋势,自2009年3月起,CPI显示LH较缓慢的上升势头。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1)货币供应量加大,前三季度净投放现金2 569亿元,同比多投放965亿元,新增货币供应量(M2)逐月呈上升态势。(2)信贷投放量加大。前三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8.67万亿元,同比多增5.19万亿元。仅9月份当月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5 167亿元。上述两因素。通过乘数的作用会导致物价呈现出抬头的趋势。
3.生产者物价指数PPI。生产者物价指数即PPI(PreducerPrice Index)是衡量工业企业产品出厂价格变动趋势和变动程度的指数,是反映某一时期生产领域价格变动情况的重要经济指标。根据价格传导规律,PPI对CPI有一定的影响。社会整体价格水平的波动一般首先出现在生产领域,然后通过产业链向下游产业扩散,最后波及消费品。虽然CPI与PPI不具备直接的可比性,直接相减缺乏理论上的根据,但CPI大致反应了居民消费品的价格变动趋势,而PPI反映了工业品的价格变动趋势,以工业品为原料的居民消费品的价格总体呈上升趋势,从图l中是不难看出的。这初步证实了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加的情况下,物价也呈上升趋势。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目前已经埋下了物价上涨的种子。
4.消费现状的原因分析。(1)中国百姓的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与西方不同。中国有句俗语叫做“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还有“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等等,从这里面不难看到传统中国人的消费意识和消费心理。通常,即使最穷苦的家庭,有了收入也不敢一分不剩地花掉,老一辈的人即使在去世前也想着该给儿女留下些什么。这就奠定了中国人在危机来临时应对的基础,即使在经济危机最严重的2009年初,也看不到有人流离失所。(2)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制约了消费的增长。城市化步伐在加快,但相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并未同步健全,供房的压力、子女上学的压力、赡养老人的压力,这些都迫使人们不敢花钱。例如,中国现在实行的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即使不算择校费,九年也只能是到了初中毕业,高中及大学的花销对家长来说不可小觑;养老问题目前是个大问题,在农村尤为突出;再加上现在的医疗保障不足的情况,作为家中支柱的中年人就更不敢花钱了,所以几乎家家都有储蓄。但是应该指出,储蓄的增加制约了消费,导致了这些年我们一直在喊的“拉动内需”拉而不动。而同时期美国的消费是要占到GDP的70%左右甚至更高。(3)中国的消费呈畸形化趋势。根据凯恩斯的消费理论,不管哪个国家,普通人的边际消费倾向高些,而富人的边际消费倾向低些,但不管哪个国家,消费均主要由普通人拉动的,换句话说,如果一个国家贫富两极分化太严重的话,这个国家的消费则很难拉动。例如,在金融危机中,全世界奢侈品狂跌14%,仅今年第一季度奢侈品平均跌幅就达到了10%。但作为中国较富裕省份的广东省,仅丽白广场一处奢侈品消费便狂涨了20%,价值十几万、几十万的名表的销售涨90%以上。畸形的社会消费结构,只使部分富人受益,绝大多数人需求的下降导致了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下降。
5.消费小结。通过对上述与消费相关的指标的分析,我们初步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经济出现缓慢回暖,温和的通货膨胀或已开始出现,居民收入水平上涨有限,百姓依然在捂着口袋消费,因此消费对GDP的推动作用短期内是有限的。
(二)第二驾马车:投资
本文所指的投资主要指固定资产投资。截至2009年9月,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已经达到155057亿元,同比增长了33.4%。但是需要注意到的是,其中有133177亿元是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众所周知,城镇才是国家信贷投向的重点区域,下面我们的分析,也同样以城镇投资为出发点。
从图2可以看出,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数额整体呈上升趋势,同时,财政支出与银行信贷投放量也呈上涨趋势。其中在2008年8月到10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数额与新增贷款情况拟合较好;而2009年4-9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变化趋势与信贷投放的变动趋势到了几近完美的程度。
1.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对GDP的拉动作用。从图2中可
以看到,整个2008年财政支出与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基本呈同一变动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救市初期,财政支出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是占相当的比重的。就数据而言,前三季度累计,全国财政收入51518.87亿元,同比增长5-3%。同时期全国财政支出45202.78亿元,同比增长24.1%。在不考虑政府转移支付的条件下,财政支出占同时期GDP的20.76%强,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33.94%强,财政支出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言而喻。2009年,中央财政多次出现赤字情况,但是比较值得注意的是,1月、9月财政出现赤字的时候正是图2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加幅度较大的时候,也就是说,中央为了拉动GDP的增长,已经不计预算盈亏了。
2.银行信贷对GDP的拉动作用。在此轮金融危机中,中央虽然提出了四万亿人民币的救市措施,但政府真正掏出的资金不足一万亿,余下的部分要由地方政府、银行信贷和民间资本在“中央投资的带动下”投入到经济当中去。2009年1-9月,信贷投放量共计8.67万亿左右,占同时期GDP的39.88%。但银行信贷资金在投放方向上,也出现不少问题,例如,相当多数资金投向了地铁、马路等“拉链工程”。成了“一锤子买卖”,另有部分资金仍然涌向外贸等产能难以消化的行业,甚至2009年房地产业中迅速崛起的不少“地王”,身后都有着银行信贷的影子……产能过剩、难以可持续发展等行业占据了太多的银行信贷资金,短时间内对GDP的拉动作用较强,但长久以来难以形成GDP的可持续性动力。
3.民间资本对经济的拉动作用。2009年,民间资本的投资到底有多少,其中又有多少投入了制造业,这个不得而知。也没有现成的数据可查。但可以做一个粗略的估算,将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减掉各级政府的支出总额,再扣除银行信贷的投放,其形状大致如图3所示:
应该承认,该图形较粗略。只能大致反映民间资本投资情况,2009年第一季度之前,民间资本投资是负值,民众对经济增长的信心不足。2009年初国家的四万亿投资等救市方案出台后,居民和企业的信心得以增强、投资开始增加。就绝对量来说,图3民间资本投资数额最高的是8月份,投资额为8751.88亿元,与同时期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7593亿元相比,仅占49,75%,比率偏低。民间资本投资的低迷导致了我国的制造业面临窘境。2007年以来,国家曾七次提高利率,五次提高法定准备金率以遏制流动性过剩,但却忽视了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会导致制造业借贷困难加剧的问题,民间资本在缺乏好的投资对象的情况下纷纷撤离,造成了制造业生存压力的加大。
4.宏观经济的“挤出效应”。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这个效应用来分析今天中国的经济现状应该说是再合适不过了。按照上面的分析,金融危机中,政府为了维持GDP的高增长,通过财政或信贷等方式投资于全社会的固定资产投资。虽然GDP增长了,但是在增长过程中,财政支出和信贷支出通过隐性的利率增长“挤出”了相当多的民间资本,而民间资本对一个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显然是不言而喻的。
5.投资小结。扣除财政支持和信贷投放因素,第二驾马车本身对GDP的拉动作用有限,尽管实现保8%的增长率困难不大,但依赖信贷支持和财政支出带动投资增长的模式显然是难以形成可持续的发展动力。动力应该来自制造业的良性发展和民间对制造行业的资本输入,这些都是目前的投资环境和投资现状所欠缺的。
(三)第三驾马车:出口
1.现状。在CDP的核算中,我们用的是净出口,也就是出口减进口的数额。今年的前三季度,中国对外贸易累计出口8466.5亿美元,同比下降21.3%;进口7111.7亿美元,同比下降20.4%;累计贸易顺差1354.8亿美元,同比减少26%。2009年1-7月出口降幅平均达到了创纪录的20%。从图4可以看出,中国的进出口总额自2008年年中有所下降,在2009年初降到最低,之后又缓慢回升,净出口即贸易顺差的数额在进出口的绝对数额相对较低的2008年11月至2009年1月达到峰值,之后缓步下降,直到今天仍没有恢复。而同时期2009年19月累计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也仅为26.55%,在以往经济比较正常的年份,这个数据要占到30%甚至更高。就现状来说,2008-2009年,几万家经营纺织、服装和玩具的出口型企业倒闭,这里包括中国最大的玩具加工厂、位列全球第三的广东省东莞市合俊玩具厂,从这个角度上说,本次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
2.原因分析。(1)金融危机中,外国居民购买力的下降带来中国出口的下滑甚至出口企业的倒闭,同时危机也培养了欧美人民的储蓄意识,这种意识可能会引起中国未来的出口进一步减少。例如,根据美国最新公布的数据,其居民储蓄牢已经由过去的0上升为7%了。(2)西方国家有意识保护本国的产业和就业机会也带来中国出口的下滑例如,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2009年11月7日在天津举行的、“2009年中国国际贸易学会暨国际贸易发展论坛”上说,目前全球35%的反倾销调查和71%的反补贴调查针对中国的出口产品,今年前三季度,有19个国家对中国产品发起88起贸易救济调查(其中反倾销57起,反补贴9起,保障措施15起,特保案7起),涉案总额达102亿美元。“特别是美国,与中国的贸易磨擦在增加”。由此看来,贸易保护主义已经成为阻碍我国H;口增长的源头之一。(3)劳动力低成本的优势正在降低。因为人民币升值、劳动者收入提高、劳动法要求的各种保障也在提高等原因,劳动力低成本优势正在逐步降低。据报道,阿迪达斯公司高层表示,鉴于中国工资水平提高,为降低生产成本,准备将部分产品的生产及采购从中国转移出去。耐克、彪马等国际鞋业巨头也准备效仿阿迪达斯,而美世咨询一项凋查指出,中国的劳动力成本是高于印度的,该公司的报告中提到,在所调查的中国42种职位中,95%的基本工资成本要高于印度,经理层和专业人员的收入甚至为印度同等职位的两倍以上。
3.出口小结。随着劳动力低成本优势的丧失,出口对经济的拉动效果越来越差,而且这种状况,因为国外储蓄意识的提高、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原因,有可能是不可逆的甚至是永久的。
(四)三驾马车小结
表1是三驾马车在不同的年份对GDP的贡献情况。2005年以来,最终消费支出在GDP中的比重变化不大,资本形成呈上升趋势,而出口在稳定了三年(2005--2007年)后的2008年、2009年出现了较大滑坡。与2007年对比,消费的增长显然尚有较大空间;资本形成能否持续以高比率增长难度较大。那么,在未来的发展中,如何才能让GDP以更加健康和持续地维持以往的高增长才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对策与建议
(一)消费
众所周知,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占
GDP70%左右甚至更高。而中国的消费仅占40%左右,如何将中国从制造大国转变为消费大国,这是促进中国经济良性增长的关键。总理也曾提出,目前中国“最大的问题是内生的动力和活力不足”,而这个“动力和活力”显然来自于消费。而消费之中,尚有巨大的潜力可挖。举例来说,在2009年前三季度的89676亿元的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县及县以下的消费额仅占31.96%,但这部分人口却占了中国13亿人口的60%以上,如何挖掘这部分人的消费潜力,笔者提出以下观点:
1.推动城市化建设,促进农民和农村消费观念的转变。城市化的发展至少有以下优点:其一,消化存量房源,带动新一轮的房地产投资热潮,拉动GDP的进一步提高;其二,促进消费,托动经济健康发展。农民不是不愿消费,而是不敢消费。因为农民还有以下几大问题没能解决:(1)养老问题。相当多的农民仍然具有养儿防老的思想,依靠子女生活在农村仍占主流。如果能用“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思维,先将部分农民纳入社会养老保障中去,再逐一扩展,农村和农民的消费是可以提高的。(2)医疗。尽管部分农村已经在推广农村合作医疗保障,但其力度显然尚不能足以让农民不增加储蓄或不储蓄。如果能将医疗进一步改革,扩大医保覆盖范围,也可以带动消费的增加,(3)自耕地和宅基地的资本化问题。自耕地和宅基地的资本化将决定农民是否愿意离开土地而进入城市,能否给予农民清晰的产权,将决定他们在城市化过程中对经济增长的推进力度。(4)变外出务工的农民工为所在城市的市民,中国有九亿的农民,其中外出打lT的农民和家属共计4亿左右,这部分人相当多数已经熟悉和习惯了城市生活,建议率先从他们做起,将他们变为市民,以带动消费的增加。
2.扩大城市中产阶级的比重。据不完全统计,美国中产阶级的比重占人口的80%左右,新加坡更是达到了90%,而中国尚不足1、5。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也曾明确提出,要扩大中等收入阶层人口的比重。因为他们才是社会消费的主力军。
3.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扩大居民收入的比重。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中国目前的劳动报酬收入仅占GDP的40%左右,比世界平均数低15%,因此分配制度改革也势在必行。来京参加“2009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的英国经济学大师理查德・波茨曾提到,中国现在变得越来越富裕,但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消费水平上去了,将比其他经济政策更有助于促进经济平衡。所以,他也建议中国人的工资水平应该提高。
4.加大医疗、养老的投入比重,培养能够提高消费率的消费环境。我们要培养的消费环境,除了消费,ON、消费意识外,各种抑制消费的隐性因素也应消除,如城市中养老、医疗等报销比率的提高,房价的下调等等。
(二)投资
1.在就业形势较严峻的今天,自主创新是维持竞争力和提升产业结构的核心要素。在2009年的经济救市方案中,产业结构创新在4万亿的救市方案中占比较少,仅占4%。大量资金投向公路、机场等可以大规模地吸收劳动力,刺激消费的行业。但是可能会忽视这样一点:这些产业是可持续发展的吗?它能否带来失业人口的稳定、持续减少呢,它能否使消费的增加也是可持续性的呢?除此以外,中国每年大约有630万大学生毕业。毕业即失业已经成为不少学生和家长的隐忧,而这些大学生有多少能去建地铁、修马路呢?因此建议放手支持民间资本,鼓励和刺激新兴产业出现,鼓励自主创新以提升产业结构,吸收更多的有技术、有文化的人员就业。自主创新才是经济持续和稳定发展的动力源泉。
2.劳动力低成本优势正在逐渐降低,要在国际竞争中取胜,应提升人力资本优势和创新优势。我们的劳动力的低成本优势正在逐渐消失,低成本的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必须要转型,我们需要提升的是人力资本而不是劳动力的数量。那怎么提升人力资本呢?建议改革目前代加工业的现状,延伸产业链,除代加工外,延伸到设计、物流、仓储、广告、市场、销售、推广等等方面,成为整个链条中的99%甚至100%,将各个环节升级换代,人力资本和创新的结合才能更好地促进经济增长。
3.国家政策支持和信贷投向应向民营制造业倾斜,创造健康投资环境。民营资本是经济健康发展的必备要素,也是经济中内生的力量所在,更能引领未来社会的产业升级与产业创新,建议国家通过投资补贴、银行信贷等方式重点支持民营制造业的发展,以使经济实现可持续性增长。
中图分类号:F124
2012年前三季度我国经济呈现增速持续下滑、通胀率逐步走低、国际收支顺差增加的格局。但进入四季度后,经济呈现了企稳回升的态势。针对目前学者们对宏观经济形势的讨论,结合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发的先行指数课题,对于中国经济形势做下文的分析判断。文章分为四部分。一是关于中国经济增长率是否偏低的讨论;二是中国经济增长率是否偏低的理论与证据;三是对2013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的预测;四是对2013年宏观调控政策提出一些建议。
一、关于中国经济增长率是否偏低的讨论
关于2013年经济形势的判断仍有很大争议。最主要的争议围绕2013年的经济增长率是否偏低的问题。在这个基础上对于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会有不同的判断。2012年经济增长率在前三季度走低,四季度有所回升,但未必能够回到8%以上。在这种情况下,对于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的判断存较大分歧。根据前些年国内外分析资料与中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来看,国内的潜在经济增长率有可能在9%~10%,有的研究报告甚至认为2001-2007年期间中国的潜在增长率有可能在11%左右。如果根据以往的经验,7%的增速明显偏低。但现在争论的焦点问题是中国潜在增长率是否已出现明显下降,归纳起来看国内有几派的观点。
一是以北京大学林毅夫教授为代表的学者,认为未来20年,中国还具备保持8%以上的增长可能性。二是复旦大学韦森教授认为,中国经济增速将出现明显下降,中国经济增速在未来能够保持5%~7%就不错了,与他观点类似的还有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蔡昉教授认为,2011-2015年期间中国的潜在增长率将降到7.2%左右,2016-2020年期间只有6.1%,跟他观点类似的还有卡内基研究员、北京大学教授佩蒂斯认为,中国经济增速很可能将会下降到3%~3.5%。中信出版社的《大拐点》一书,从几个方面判断中国可能已经非常接近于经济上的大型拐点。蔡昉教授也提到这方面的情况。
二、经济增长率是否偏低的理论与证据
对于中国潜在增长率的研究可以从多个视角来研究。 根据国际经验,把不同的国家发生经济增长速度转折的时间段归纳总结,进行国际比较研究,以此判断中国是否会出现类似的经济增速明显下降的转折。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艾臣格林和两位韩国学者根据近50个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数据进行了总结,在最新的报告里,他们认为,以2005年为基准的国际价格水平来测算,当一个国家的人均GDP水平在达到10000~11000国际元和达到15000~16000国际元这两个时段中,是一个国家经济增速有可能出现下降的两个风险时段。过去的研究认为只有15000~16000一个风险时段,近期的研究分为两个风险时段。
对于中国来说,按照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购买力评价,2010年中国人均GDP为7146国际元,按照近两年中国经济和人口增速,我们估计2012年中国的人均GDP已经达到了8500国际元。按照近期中国的增长态势,2015年中国人均GDP可能达到10000国际元,这是购买力评价测算,以2005年购买力评价为基准的国际元水平。2020年中国人均GDP将达到15000国际元左右。按照这样的经济分析,2015年前后是中国经济增速明显下降的第一风险时段。2020年前后是中国经济增速明显下降第二个风险时段。这个分析和另外一种分析方法——增长因素分析法所提供的一些分析结论、论据大体上是一致的。
增长因素分析法由198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索罗、以及后来美国的经济学家丹尼森等开发应用。2012年,亚洲开发银行和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联合撰写了《超越低成本优势的增长:中国如何避免中等收入陷阱?》的报告,认为2010-2020年期间中国的年均增长速度是8%,2020-2030年期间年均增长是6%。国内其他的研究报告分析结果也与之比较类似。例如,2012年3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世界银行曾经联合的报告一些对于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分析也比较相近。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的报告中使用增长因素分析法对于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速度做出了判断。认为在近阶段,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速度应该还在8%以上。采用“菲利普斯曲线”方法也可佐证该判断。实际产出和潜在产出的缺口与通胀之间有关联关系,当总产出高于潜在产出水平的时候,价格水平将上涨,当总产出增长率持续高于潜在增长率,尤其是增长率大幅度增加时,价格上涨率压力增大,将会提高。
2009年底至今,中国经济出现了接近于一个周期的演变过程。2009年底至2011年初,我国石油价格上涨压力较大,2011年以来价格上涨幅度走低,对照这样的运行过程,应该说中国现在的潜在经济增长速度还在8%以上。否则,对2012年经济增长速度略微低于8%的情况下,价格上涨幅度和价格上涨率持续走低的现象就不好解释了。还需注意的是2012年中国工业品的出厂价格和工业生产者的购进价格都是同比下降的。
追溯我国经济运行的历史情况,工业品的出厂价格(现称为生产价格)、生产者的购进价格在1998年前后出现一次下降情况,2002年、2008年、2009年均出现过同比下降的情况。这是统计数据可查的四次同比下降。同时,消费价格的涨幅在不断走低,工业品价格同比出现了长时间持续下降。对于反证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是否低于潜在增长速度具有说服力。2012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还不到8%,可能还是低于目前这个阶段潜在经济增长速度。文章开篇提到我国目前经济增长速度是否偏低,从这个角度来看有了答案。低于8%的经济增长速度是低于潜在增长速度的。因此,2012年放松货币政策、实行积极财政政策,是基于经济增长速度偏低的判断。
除了从经济增长、价格对判断形势的论据外,还有另外一些方面的论据。如在2012年全球经济较低迷的情况下,中国贸易顺差比2011年明显增大。2012年的顺差比2011年实际上增加了700多亿,增长幅度接近50%。在整个全球经济低迷的情况下,中国的贸易顺差较2011年同期有明显扩大,反过来也只能说明国内需求扩张的步伐和放缓的势头比较严重,这也是能够支持2012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偏低的结论。
可能还有一些指标能够支持这样的判断。如财政收入明显减速,货币供应量较2011年同期大幅下降,发电量和用电量指标争论特别激烈。发电量曾经出现过零增长,年终用电量指标稍微有些增长。最近已有好转。企业的销售收入增速比2011年同期降了10个百分点以上,出现了负利润。
以上分析说明,2012年中国经济增长并非如有些经济学者所言,纯粹是长期性、结构性因素导致的经济增速偏低;中国经济增长到了换挡期等。虽然有这方面的原因,但主要因素还是来自周期性方面的,因需求不足造成的。在这种情况下,国家确实应当适度放松宏观经济政策来刺激需求,提升经济增长。
当然,经济低迷的原因是有共识的,如内外需都在放缓,外需放缓主要是因为国际经济形势不佳,内需放缓是因为整个国内投资都在放缓。体现在:2012年上半年基础设施投资出现了负增长。这与2012年抑制通胀,货币政策收紧有一定的关系。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开发的中国经济综合动向指数也表明,尽管进入2012年四季度以来,中国经济出现一定幅度的反弹,但与经济比较低迷时候的状况仍较一致的。这也支持了前文提出的中国经济实际上还处于周期性低谷的判断。
三、2013年中国经济预测
2012年四季度中国经济已经出现反弹,但仍处于低谷阶段,未来将会是怎样的情况。学者们的主要分歧是经济反弹会持续到什么时间。借鉴的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开发的先行指数,下文将进行一些分析判断。
(一)出口形势的预测
出口形势的分析判断有一定的难度。2012年5、6月份以来,出口增速月度之间波动非常大,10月是1%左右,12月变成14%左右。这也许与我国出口订单短期化的趋势有关。总的来看,2012年整个出口的形势走低,到现在出口形势应该说还是很严峻的。笔者判断2013年会有一个小幅反弹,最主要的是国际经济形势会有一定幅度的好转。
目前,整个国际经济形势应该说还是处于周期性低谷阶段,没有找到很好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基于这样的背景,美国、欧洲国家、日本近期纷纷推出量化宽松政策,发展中国家也放松货币政策等。在政策性因素的影响下,2013年世界经济形势会出现一定幅度的好转。欧元区三大经济体德、意、法三家著名的研究机构做了一个预测,认为2012年四季度和2013年一季度欧洲经济还有可能持续下降。2013年一季度有可能持平,同比下降的。2013年二季度环比有可能出现轻微正增长,扭转目前连续环比下降的状况。
据美国世界大型企业联合会的预测,2012年四季度,美国受财政悬崖的影响,经济增长速度有可能跌至1%以下。2013年上半年两个季度也将处于低迷状态,预计在1.5%以下。但2013年下半年经济增速将上升至2%以上。整体来看,2013年美国经济增长速度因受财政悬崖的影响,速度会有所放慢。
日本证券机构判断2013年的增长速度有可能与2012年大体持平。总的来说,随着欧洲经济出现一定程度的好转,美国经济在2013年下半年也有可能出现好转,再加上随着政策效能的发挥,新兴经济体可能未来也会有一些好转的情况。
因此,整个中国的出口的外部需求将受到一些正面因素的影响。但是仍需考虑的因素是人民币升值的问题。总的来看,认为中国出口仍然比较低迷,但增长速度总体来看可能与2012年持平,有可能会有略微好转,尤其是2013年下半年,出口增速有可能会有轻微加快的情况。
(二)投资形势的预测
中国经济最主要的拉动力量除了外需,内需主要还是投资方面的情况。2013年投资的反弹态势有望延续。材料表明,一方面中国近期投资增速有一些小幅反弹,尽管幅度不大。2012年以来基础设施项目增速均在反弹,原因是新开工项目增加,如高铁项目原来停止,而年终前后恢复施工,整个投资项目资金到位的情况有所改善。房地产方面,2012年下半年房地产成交有所活跃,预售房和售房所获得的资金使整个资金状况有所改善,成交活跃对于促进投资也有一些积极的作用。
总体来说,整个投资增速有可能将目前这种小幅反弹的情况持续下去。不太有利的因素来自保障房建设。2011年下半年至2012年上半年,保障房的开工增速比较快,但是按照整个保障房计划来看,2013年之后保障房开工和建设规模都有可能较2012年有所下降,这可能对整个房地产和整个投资会产生一些不利影响,但由于保障房的建设规模在房地产投资和整个投资中所占的比重还不够大,如果下降的幅度不那么大,还不会影响到整个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逐步反弹的趋势。
因此,2013上半年整个宏观经济渴望继续保持反弹的势头,全年的GDP增速应该高于2012年,预计 2013年中国经济增速有可能实现略微超过8%的增速。
(三)消费形势的预测
从消费价格来看,2013年CPI较上年上涨2.5%。当然国家统计局解释,有短期因素的影响,但随着需求扩张步伐的加快,加之国际因素,如美欧量化宽松政策对全球价格的影响,国内工业品和原材料价格2012年持续同比下降的情况会逐步得到扭转。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形势变化对此影响较大。
前文提到外贸形势可能会出现一些好转,但反复波动的态势有可能会延续。外贸顺差随着国内需求扩张步伐的加快,国际变化不是特别大的情况下,外贸顺差较2012年会有所下降。国经中心研究开发的先行指数现在处于持续反弹的态势,一致指数也出现了反弹。根据两者之间有一个超前滞后的时差,我们判断目前这种经济增速反弹的态势会至少延续到年终。直到2013年三季度,这种经济增速反弹的态势都会延续下去,到四季度增速反弹的态势有可能会停止下来。
2013年价格上涨的态势有可能会有所加强,考虑到国内需求扩张步伐加快,以及国际上价格上涨的压力可能会有所增大的因素,判断2013年消费价格上涨幅度有可能比2012年要快一些,但应该还在可控的范围内,估计在3%~4%的范围内。
国内外工业品和原材料的价格联动关系比较明显。中国工业品的价格和国际上的变化同步性比较好,幅度上有时有一些差异。2012年,中国的工业品价格以及原材料购进价格同比都是下降的。比如美国、欧洲的经济那么不景气,也没有出现同比下降的情况。一开始我们把这两类价格指数下降作为佐证中国经济比较低迷与潜在增长速度差距较大的一个证明,同时也参考了国际上一些价格变化的情况。随着2013年整个国际经济环境发生变化,这种下降的态势有可能会出现扭转,CPI价格指数、中国工业品生产价格指数、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同步性比较强的情况,给我们做出判断提供了一些支持。如,中国和美国的PPI的走势比较一致,2013美国量化宽松政策还持续下去的话,美元有可能会出现一定幅度的贬值。至少不会出现原来因受风险因素影响,短期曾经走高的情况。随着全球经济风险减弱,加上美国的量化宽松的影响,美元汇率有可能走软,对于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有推高的作用,对中国经济也会有一些影响。量化宽松对美国的货币供应业会有一些影响,同时通过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变化传导到国内。
四、政策建议
第一,财政政策方面。要继续落实2012年初提出的结构性减税措施。为了保障实施结构性减税政策,2013年在安排财政收支目标的时,就应考虑这方面的因素。由于没有考虑到要实行结构性减税这方面的需求,对2012年经济形势的判断有一些偏差,把财政收入的目标制定得偏高,财政支出有时跟不上收入变化的步伐,财政政策未能发挥积极的作用。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2013年财政政策的力度应该加大一点,财政赤字的规模适当扩大。
第二,货币政策方面,2013年国际形势比较复杂,美、欧、日都在实施量化宽松政策,2012年中国为了稳增长,也放松了货币政策。2013年是否继续放松,恐怕要保持灵活审慎的态度,监测国际形势的变化与国内经济形势运行的态势。必要时,可以考虑适当加大货币政策的力度。如降低准备金率,在价格上涨幅度没有那么大的情况下,也可以考虑降低基准利率,但是这个可能性相对会小一些。
第三,出口政策方面,要稳定出口的政策,2012年国务院提出了稳定出口的一系列政策,重要的是把稳定出口的政策落实好。
第四,稳定投资的增速。目前整个投资增速仍快于投资资金来源的增速。说明投资的资金来源虽然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因仍赶不上投资增速,所以资金方面还需要把这方面的工作落实好,能够保持投资较快增长,才能对经济增长起到较好的拉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美)索洛(R.M.Solow),等.经济增长理论[M]. 胡汝根译.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89.
[2](美) 迈克尔·佩蒂斯.中国经济存在软肋吗:国家资本结构陷阱与金融危机[M]沈超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3]亚洲开发银行与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课题组.超越低成本优势的增长:中国如何避免中等收入陷阱?[R].2012-10-27.
中图分类号:F124
近来,我国经济形势较为复杂,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在此情况下,中央出台了一些政策举措。以下就三个方面对中国经济形势问题进行讨论。
一、当前经济形势基本判断
当前我国的宏观形势特征是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投资、需求与进出口贸易三方面也面临较大压力。
(一)经济下行压力较大
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在四个季度连续增幅放缓,2012年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幅仍在放缓。2011年第一季度至2012年一季度末5个季度中,GDP增长幅度分别是9.7%、9.5%、9.0%、8.9%、8.7%,连续5个季度放缓之后,2012年4月份开始,主要的经济指标急剧下滑,体现在工业增加值4月份增长9.3%,比3月份的增幅下降2.6个百分点,比2011年同期下降4.1个百分点。5月的工业增加值为9.6%,6月为9.5%;第二季度经济增幅进一步下降,二季度经济增长速度为7.6%,比一季度8.1%的增长幅度又下降了0.5个百分点,7月份的工业增加值为9.2%,达到2012年的最低点。我国经济增长4月急剧下行,二季度到达经济底部。7月继续在底部徘徊。
(二)三大需求面临压力
投资、需求与进出口这三大需求的指标对于宏观形势数据来说是一种印证。
1.投资
投资数据评估主要不是按月,而是按照1-4月,1-5月,1-6月进行分析。这种分析方法是为了避免投资指标每月跳跃性较大导致分析有可能不够客观的情况。2012年1-4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2%,1-5月为20.1%,1-6月为20.4%,1-7月20.4%。从数据来看,投资增幅较为均衡,1-6、1-7月份均是20.4%,比1-4月20.2%、1-5月的20.1%增幅都有了提高。可以说,投资在底部较为平缓。
分析投资指标要注意两点。第一是投资按项目划分为中央项目和地方项目。1-4月投资的下降增幅减缓,主要原因是中央项目在1-4月投资增长率下降4.1%,地方项目的投资增长率为22%,高于总投资增长的平均数,1-5月中央项目投资下降7.7%,下降幅度比1-4月进一步扩大。1-7月中央项目投资下降3%,降幅缩窄。总体来说,中央项目的下降幅度较快,但是1-7月降幅缩窄。这说明2012年固定资产投资一季度幅度放缓主要原因是中央项目投资下降较快带动的。1-7月降幅缩窄是由于国务院采取了加强中央项目投资的措施。
第二,房地产开发投资。2012年经济形势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但是中央依然没有改变对房地产调控的方略,始终强调对房地产调控不动摇、不放松,主要是指对投资、投机性购房坚决不放松。尽管经济有下行的压力,对房地产调控在抑制投机、投资性始终采取高压态势,在这种情况下,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明显放缓。1-4月份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18.7%,1-5月份是18.5%,1-6月份是16.6%,1-7月份是15.4%,放缓步伐比较明显。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1/4。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数据按每季度统计,没有月度数据。因此月度固定资产投资是通过分析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数据得到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可分为城镇与农村两类,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占到固定资产投资的80%,可以说代表了整个固定资产投资的趋势。房地产开发投资是列入到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里的,不在农村数据中考察。即使农村中有房地产开发投资,数据考察也放在城镇中。固定资产投资中我们要高度重视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数据。如果将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增幅放缓较快的因素剔除之后,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应该是处于回升态势。
2.消费
关键词:
宏观经济;形势;财政政策;取向
当前我国政府把工作重点放在了扩大内需上面,保证了我国国民经济快速、稳定的增长状态,改变了传统的财政政策,使得我国的财政政策取向能够适应当前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形势和发展速度。财政政策是我国政府实施国家经济宏观调控的主要工具,因此要进一步发挥财政政策在促进经济稳速增长、调节收入方面的重要作用,突出我国公共型财政政策的优势特点。
一、当前我国的宏观经济形势
当前我国正面临着非常严峻的金融危机形势,因为美国经济形势的复苏已经逐渐影响到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其次,全球性的经济衰退也与我国经济不景气一样,全球贸易化的整体环境还在不断地恶化当中,全球的出口型需求率普遍下降,而我国人民币的升值也对我国的出口外资和引进外资的形式非常不利,进而影响到了我国的整体经济。我国的宏观经济自从2010年开始以来有着经济复苏速度快的特点,而我国的经济复苏又是严重依赖于我国政府政策效应的,因此我国的经济复苏速度又表现出了先快后慢的特点。我国每年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在全世界国家中一直排在首位,我国的投资力度和消费能力都在飞速的增长当中,2014年我国的宏观经济一直在新常态的状态下保持着平稳的趋势运行,并呈现出了平稳增长、优化产业结构调制,生产质量提升,国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的大好经济形势。从2015年以来,我国国家一直在区间调控的基础上,将短期性的增长政策同中长期性的改革、产业结构链调整政策联系在了一起,使得我国宏观经济的运行缓中有序,稳中前进。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已经出现了比较积极的变化,我国的房地产销售量也明显增加,从而带动了整个房地产投资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呈上升趋势,而且整个社会消费品的总体零售额也在上升性发展,虽然我国经济的出口额还是有些波动,但是从实际总体趋势来看出口额的降幅还是呈收窄发展。我国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为49.6%,高于第二产业5.9个百分点,而我国最终消费支出额在我国国民生产总值总生产率的贡献值为60%,城乡收入的差值进一步减少,能耗下降,我国的节能产业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成果。新产品、新商业模式也在不断出现,新增长型的动力系统也在形成过程中,高新技术型产业的增长值依旧保持着快速增长的趋势,新能源汽车行业,铁路行业的效益增长速度高于50%,网上消费额也保持在高速增长趋势之中。伴随着我国的货币政策和宏观经济财政政策的调整,我国的部分物价有了回升趋势,从而带动了服务型产业价格的总体回升。在G20峰会讨论期间,我国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同志认为,当前全球经济的发展仍然有着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影响因素,我国作为成员国的一员,必须要选择正确的宏观经济政策来面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发展状态,要不断拉动我国国内内需,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从而避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的衰退,避免经济风险危机的发生。
二、当前我国的财政政策取向
面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总体经济形势,结合我国实际的经济发展情况,我国采取了宽松的、积极的财政政策,综合了社会总体需求,从而提高了我国人民的经济收入,不断发挥着政府部门的财政职能,逐步减小了城乡差距,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促进了宏观经济的全方位、宽领域的协调性发展。
1.增加政府投资支出。增加政府投资性支出就是要降低政府消费性的财政支出,根据资产边际效应原理,我国经济增长是依靠于较高的投资率的,所以当政府投资增加后,就会相应地提高社会的生产力,而国民经济的增长率也会相应地得到提高,而由政府进行财政性支出,可以保证各级政府的投资,进而控制政府的消费性支出。
2.适当发行国债。国家的赤字政策对宏观经济的积极性作用是不可忽视的,通过财政赤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面扩大社会的总需求,从而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使国民经济复苏,而短时间内的政府支持需要非常庞大的资金支持,最快速、最有效的资金渠道就是国家发行国债,所以为了保证政府的投资计划能够顺利得到实施,保证我国基础性设施建设,我国政府将采取适当地发行国债的财政政策投资,实行赤字政策,从而刺激社会总体需求。
3.提高税收征管力度。通过增加税收的方式也能够促进经济水平的发展,提高税收可以使我国国民的储蓄水平得到提高,进而政府将国民储蓄水平中增长的那部分税收资金进一步用于民间的投资,加强经济增长的能力,因而我国政府必须要加强税收的征管力度,当前我国税收的监管力度不够,所以每年都会造成大量的税收资金流失,近几年来,税收的流失程度大约在每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中的1%,也就是每年的税收流失程度大约是每年税收收入金额的8%左右,因此提高对税收部门的监督征管力度非常重要,才能够有效地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还可以运用降低税率等政策防护方式来缓解中外合资企业的发展困难,使企业的发展能够促进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
4.扩大农民需求。当前我国农村的消费总体水平还是比较低的,而农村的有效性需求不够,从而造成了我国工业生产能力和生产产品产能的过剩,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面对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状态,提高城市人民的生活水平的同时,更不应该忽视农民的生活需求,因此政府采取的财政政策必须要扩大农民的生活需求,提高农民的财政资金补助,增加对农民的农资直补、粮食直补、农产品生产器具购置的财政补贴,从而稳定农产品销售,从而提高我国农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性水平,除此之外,政府部门还应该加大对新型化农村的医疗投入,加快新农合制度进一步实现,将农民从传统的医疗卫生、教育文化产品的需求中解脱出来,还要进一部分改变农村文化的消费水平,提高对农村道路等基础型设施建设的力度,提高农民对各类工具的消费水平。
5.加大科技投入。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只有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创新才能够真正意义上保证经济的稳定发展。当前金融危机造成的我国许多出口型企业破产,主要是由于企业的生产成本较高,造成的企业利润较低,因此只有提高企业的科学技术水平,才能够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升企业经济效益。通过科学水平的发展,能够大大提高经济增长的效率,提高我国企业竞争的核心力,加大企业自主创新力度,并帮助我国中小型企业转变生产方式,提高企业创新性、改革性发展力度,鼓励政府、企业加大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投入程度。
三、结语
财政政策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经济调节性手段,可以在当今经济发展状况低迷的情形下发挥自身有效的功能作用,因此国家必须要根据当今经济的发展形势而采取有效的相应措施才能够保证我国宏观经济的稳定、长期发展。在我国的财政政策取向时可以增加政府投资支出,发行国债,提高税收征管力度,扩大农民需求,并且加大科技投入,从而保证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闫坤,张鹏.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财政政策取向——全球经济再失衡态势初显与中国创新驱动战略[J].财经问题研究,2015,07:78-85.
[2]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课题组,张鹏,王志刚等.宏观经济形势与财政调控:从短期到中长期的分析认识[J].经济研究参考,2012,61:3-50.
一、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虽然我国物价水平下降,但是,从总体上而言还是呈现较高的位置,投资与消费水平逐渐提升,并且经济结构在逐渐改善。在全球进口率逐渐增加的情况下,出口比例有所减少。部分中小型工业企业的经济开始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出我国宏观经济特征。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在2015年的时候,我国GDP有所增长,约为9000亿元左右,同比增长了10%左右,在2016年的时候,我国GDP增长速度有所提升,从总体上分析可以得知,我国在经济增长的同时,还处于正常的位置,经济增长情况较为稳定,可以有效提升国内的经济效益。
第二,目前,我国在物价方面虽然有所提升,但是,在CPI方面的增长速度较慢,无法加快其增长速度,难以优化其发展体系,甚至会因为一些特殊原因,无法增强CPI的发展水平。例如:在全运会期间,我国能源价格与商品的价格开始下降,国家在对PPI进行统计的时候可以发现其在大幅度上升,这就导致我国CPI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拐点问题。在城乡商品销售的过程中,商品的价格指数呈现直线发展趋势,多数商品都处于价格不变的范围内,或是在小范围内商品出现价格下降的现象[1]。例如:服装商品与娱乐文化设施商品等,在实际销售的时候,经常会出现价格下降的现象。在2016年的时候,我国燃料商品价格有所上升,相关部门如果不能科学应对能源原材料价格的相关问题,将会影响我国财政政策取向的正确性。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企业不能提升CPI,将会导致整体提价情况受到严重影响[2]。
二、我国宏观经济形势下财政政策要点
在我国宏观经济形势之下,财政部门必须要做出正确的取向分析,并针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实?H情况,全面开展各类工作,确保自身的正确取向。在此期间,政府部门必须要遵循以下几点要点:
第一,在我国宏观经济形势之下,经济状态与发展趋势较为明确,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时刻,因此,财政部门要将预防经济危机干扰作为基础,对其进行全面的分析。最为重要的就是规避房地产行业风险,改善房地产产品结构,使其可以满足现代化经济发展需求。首先,我国政府部门需要全面分析次贷危机,并利用先进的工作方式处理各类问题。其次,财政部门必须要科学调整房地产商业结构,并对各类敏感时期进行分析,一旦出现影响国家经济安全保障的问题,就要采取有效措施对其进行解决,在保证房地产贷款政策的情况下,降低房地产的价格。在此期间,不可以利用挤压房价的方式对其进行管理,规避房地产房价泡沫的问题[3]。
第二,财政部门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全面分析宏观经济情况,保证在实际工作中,科学分析市场内部需求,并对外来风险进行抵制,满足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的内部需求,并对其进行全面的改善。同时,财政部门还要明确个人所得税的扣除标准,积极建设教育体系、医疗体系、养老体系等,保证可以深入落实政府部门相关补贴。尤其是一些生活困难的群体,必须要予以一定的生活补助。对于居民的发展而言,需要控制其多方面收入,提升居民的消费水平,鼓励我国东部的各类企业向着西部的方向发展,并针对转移与科研项目给予一定的奖励,吸引更多企业开展转移等活动,在提升企业积极性的情况下,优化西部的经济结构,促进我国总体经济的发展[4]。
三、制定长期的规划目标
财政部门在实际发展中,必须要根据我国宏观经济条件下,财政政策的特点与规律,对其进行积极的改革,除了要保证完成短期目标之外,还要制定属于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目标,明确财政政策取向,并对其进行有效的改革,保证可以满足现代化社会经济发展需求,逐渐提升其经济效益。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在财政部门政策取向明确中,必须要为中小型企业提供便利的融资渠道,利用宏观调控的方式,对实体经济进行管理,避免出现中小型企业经济断裂或是破产的现象。同时,财政部门要根据中小型企业的发展需求,对其进行全面的分析,借鉴发达国家中小型企业财政扶持项目,对自身的财政政策进行改革,利用新方式促进我国中小型企业的长远进步。
第二,我国财政部门必须要科学管理个人所得税项目,对其进行全面的改革,在保证社会公平性的情况下,缩小个人贫富差异,促进我国经济的正确发展。在对个人所得税项目进行管理的时候,财政部门必须要对其免征额度进行分析,明确财政标准,保证可以根据个人所得税的改革需求,对其进行全面的优化处理,规避各类难以解决的问题。
二、我国宏观经济发展形式分析
从第一季度的统计数据来看,我国2013年的经济发展情况还是不错的,但是其中还蕴含着一定的内外风险。
(一)GDP增长速度放缓
2013年的经济增长主要会受到投资高低的影响。尽管消费需求将继续不足,而且会在短期内受到继续下调的压力,但是也会手动相应政策的有利支持。随着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重点由投资转向消费与就业,鼓励消费者进行消费。两者相抵,2013年的消费水平会保持与前几年的增长水平持平。由于国际经济环境目前还较为低迷和紊乱,这就导致了我国的出口经济将继续走低。
(二)房市在此调整,房地产泡沫逐渐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