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分析政策汇总十篇

时间:2023-05-23 17:01:5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市场分析政策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市场分析政策

篇(1)

过去12年来,中国医疗器械市场销售规模由2001年的172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2120亿元,剔除物价因素影响,13年间增长了近12.3倍。目前,中国已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医疗设备市场。其中2013年全年销售规模达到2120亿元,首次突破2000亿大关,比上一年度增长21.19%。而医药市场总规模为10372亿元,医疗器械市场规模仅占到医药总市场的20%,随着新医改政策的实施,可见我国医疗器械行业仍有巨大的发展前景。另外,医疗领域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对影像化、数字化等高、精、尖医疗设备的需求在不断增加。

生产企业14928家;第二是企业规模小,2012年医疗器械产业市场总产值为1800亿元,从地域分布来看,我国医疗器械行业集中在东南部沿海地区。市场占有率居前六位的省份占全国市场80%的份额,显示出医疗器械行业较高的地域集中度。中国医械产业呈现“多、小、高、弱”的特点:第一是生产企业多,截至2012年底,全国共有医疗器械平均每个企业产值约1200万元;第三是产品集中度高,医疗器械产品种类3500多种,平均每种产品十多个注册证。

从企业效益来看,国内的医疗器械市场不管在生产还是在销售领域,集中度都比较低。2013年上半年22家医疗器械上市企业的收入仅为100亿元,仅占到行业总规模的5%左右。而在医疗器械零售市场上,目前还没有一家上市企业,在国内销售医疗器械的主要渠道是药店及专业的医疗器械公司。

国家的政策法规

篇(2)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1-0077-02

引言

M.Friedman(1988)在其研究中指出,股票价格影响货币需求的途径和机制体现在四个方面,即财富效应、资产组合效应、交易效应和替代效应。很多经济学家都利用该结论,对现代经济作出了合理的解释。本文拟利用现代计量模型和实证方法,包括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向量自回归模型、向量误差修正模型、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等,对货币政策与股票市场的关联进行分析,并对结论作出相应的解释,希望对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际经济活动有所裨益。

一、数据来源及变量选取

1.变量选取。货币供应量一直是众多经济学家用来研究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本文也将货币供应量指标作为货币政策的一个主要变量纳入本研究体系,对股票价格指数采用上证综指和深圳成指的收盘指数为基准。

根据相关的文献定义,当前中国的货币供应体系为如下:

M0 = 流通中现金(Currency in Circulation)

M1 = M0 +活期存款(Current Deposit)

M2 = M1 + 亚货币(Quasi-Money)

2.样本数据的选取。为了更好反映股票市场与货币供应量的短期与长期关系,本文选取了 2000 年 1 月至2012年 1 月上海综合指数(以下简称上证综指)和深圳成分指数(以下简称深证成指)的月收盘指数资料;在货币供应量方面,为了反映不同层次的货币供应量与股票市场的关系,我们分别选择了同时期的流通中现金(简称 M0)、活期存款(Current Deposit)、亚货币(Quasi-Money)、上证综指、深圳成指,分别记为 M0、CD、QM、SZ、SC。

3.数据的处理。从 1994 年 9 月起,中国开始公布货币供应量指标,之后又经历了数次的调整。为了减少数据处理方面的误差,本文对数据采用 X-12 季节性调整法,由方程自动确定季节滤波和趋势滤波,从而得到经过季节处理的数据。对所有时间序列则通过取对数以消除异方差干扰,同时可以降低数据的数量级。

二、货币供应量与沪深股指的相关性分析

1.选择滞后的阶数与协整检验。根据实践经验,LR、FPE、AIC 三个检验标准一般多定阶为滞后 4 期,因此,建立 3 阶的 VAR 是比较合理的,即 VAR(3)。

下面进行协整检验,检验各变量间的长期均衡关系。结果表明,5%的显著水平下,协整关系为零的假设和至多有一个协整关系的假设被拒绝,即接受至多存在两个协整关系的假设,而最大特征值统计量检验结果在 5%的显著水平下接受协整关系为零的假设,但在 10%的显著水平下却拒绝协整关系为零和存在一个协整关系的假设,这样一来,我们便难以确定检验结果是否存在协整关系。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协整的定义来进一步确定协整关系。检验结果表明其残差为平稳序列,于是我们接受该假设即五个变量之间存在至多两个协整关系的。

2.货币供应量与股票价格指数的长期影响。在这里本文仅讨论存在一种协整关系的情况即包含全部变量的总体的方程。根据分析结果,我们可以得到如下方程,它所描述的是关于股指指数与货币供应量之间的正规化长期关系:

LNSZ=0.94*LNSC-3.31*LNM0-3.23*LNQM+0.48*LNCD+0.06@TREND

@TREND(99M02)表示的是模型估计过程所中生成的趋势项,而该模型整体标准误差较小,比较理想。

由此可见,深圳成指对上证综指能产生的影响比较显著,长期来看,流通现金和准货币对沪深股市有着一定的约束力,而活期存款则对沪深股指有着微弱但积极的影响。趋势项的系数表明时间趋势对于沪深股市的发展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影响不太显著。协整方程显示中国股票市场与货币供应量之间存在反向作用,特别是流通现金的增量会抑制股票市场的增长,同时,如果股票价的上涨、股票市场交易额的上升会降低货币流动性(M1/M2)。

3.货币供应量与股票价格指数的短期影响。股价指数与货币供应量之间的短期的相互关系则可以通过建立向量误差修正模型来研究。在 Eviews 5.0 中选择协整关系为 1,包含截距项,包含趋势项。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在LNSZ、LNSC、LNM0、LNCD、LNQM 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在此前提下,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只有以 D(LNSZ)、D(LNSC)为因变量的两个方程比较显著,如下:通过观察 D(LNSZ)方程的系数矩阵的各个 t 估计值发现 D(LNSZ)-2))、D(LNM0)-3))、D(LNQM(-2))、D(LNQM(-3))、D(LNCD(-1))、D(LNCD(-2))、常数项的回归系数都因为|t|

4.Ganger 因果关系检验。基于上面的 VEC 模型,我们可以分别对货币政策变量和股票市场变量执行格兰杰因果检验,通常只有在变量序列的单整阶数相同的情况下,变量之间因果关系才能是确定有效的。结果表明,在 1%的显著水平下,活期存款M0是流通现金CD的格兰杰原因。在 5%的显著水平下,深圳成指SC是导致流通现金M0和活期存款CD变动的格兰杰原因,上证综指是深圳成指的格兰杰原因。在 10%的显著水平上,准货币是引起活期存款变动的格兰杰原因。可见,深圳成指与上证综指互为彼此的格兰杰原因,沪深股市互相对彼此有影响。活期存款能为流通现金的变动做出解释,说明活期存款仍是影响流通现金的主要途径之一。在Granger 因果关系检验验证了各个变量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之后,我们可以借助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各个变量之间具体的影响过程和程度大小,由此更深一步地了解货币政策与股票市场之间的信息传导机制。

5.方差分解及结果分析。从方差分解中我们可以看到,每个变量在依次分别超前十个月度的水平上,其预测误差来自其他变量中信息的百分比。通过比较分析各个方差分解表中的结果 可以得出,上证综指能很好的解释沪深股指的变动,而在沪深两市的相互作用中,上证指数占据主导地位;货币供应量的三个变量中,流通中的现金能比较显著均衡地影响沪深股市,并且可能是影响沪深股市变动的最主要的原因。我们可以看到,在三期后流通现金的增加会促进股市持续的增长。准货币、活期存款对沪深股指的解释能力依次减弱。在货币供应体系内部,流通现金与准货币相互之间影响较为显著,但亚货币对流通现金的影响则小于流通现金对亚货币的影响。

结论

本文通过模型的选取和数据处理以及实证分析等工作,对于货币政策与股票市场之间的联动关系,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中国沪深股市之间存在一致的联动性,两市之间对彼此有着很强的约束能力,再次印证这一点。但沪市股指对深的解释能力更强。而货币供应量体系中 M0、活期存款、亚货币与沪深股市的之间都不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

2.长期来看,中国货币供应量与股票市场之间近似存在着较为稳定的协整关系。在中国经济总量平稳的增长时期,这种协整关系可以较为积极稳定地推动股指的上涨,甚至可以维持股市的自身发展而不加以政策性的干预和调控。但是这种关系在经济下行或者震荡时期比较脆弱,极易受到来自外部力量的冲击。另一方面,中国货币供应量与股票市场之间相互影响和作用存在非对称性。货币供应量与沪深股指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中,沪深股指更易主动影响货币供应量。货币供应体系中,流通现金最能解释沪深股指的变动,活期存款、由银行定为期存款、储蓄存款以及各种短期信用流通工具等构成亚货币对沪深股指的影响依次减弱,因此,活期存款和准货币可能通过转化未流通现金这一传导途径来影响沪深股指。

由此,在制定货币政策的时候,要结合中国的股市状况以及整体的经济环境,综合审慎,确保货币政策可以达到预定的目标。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 货币市场 财政政策 互相配合

宏观调控是我国最为基本的经济政策,既可以调整国民经济的走势,保证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又能够赋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各参与体最大的自由,而货币市场与财政政策作为宏观调控的两大方法,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货币市场与财政政策相关理论概述

所谓货币市场,是指由政府、银行及工商企业发行的短期信用工具所构成的金融市场,国家对于货币市场的调整,主要依靠调整货币供应量、银行利率、信贷规模调整、收放现金供应和存款准备金等手段实现。

相比货币市场,财政政策的概念更为广泛,主要是对于社会的总需求进行调节,其主要手段是政府预算的调整、税率变化、税种增减、公债、刺激性财政支出、专项补贴等等。两者中货币市场一般仅局限于经济领域,而财政政策不仅涉及经济领域,而且其财政资金的无偿性决定了其在非经济领域亦能发挥相应的作用。

由于货币市场的对象是单纯的经济领域,所以其起效时间短、效果直接,但是从长远来看,货币市场更应该侧重于调整,暂时的维护经济的稳定,但是无法真正解决我国宏观经济中所存在的问题。财政政策能够通过各种手段改进产能结构、调整收入分配、调整国民负担,能够在本质上解决经济领域中所存在的问题,是一种能够治本的经济手段。

二、货币市场与财政政策配合中的问题

由于货币市场和财政政策的不同属性,所以两者之间虽然能够互相配合,但是由于两者的属性、方法不同,在不同时期和不同情况下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所以必然具有相互间的矛盾和阻碍。

1.关于货币市场与财政政策之间“松”与“紧”的问题。任何政策都必然具有“松”与“紧”的问题,且都是由现实的环境和政策的最终目的所决定的,在经济生活中,对于“送”或“紧”的要求更为严格,否则极易引发经济过热或经济减缓,所以,两者之间必须掌握平衡。比如,当社会经济膨胀时,便需要实行紧的货币政策和松的财政政策,而在税收、公债等问题上,两者也有着一定的矛盾。

2.财政透支引起的矛盾。目前,我国财政透支总额较多,这就导致了流通总量的增加,继而影响了和商品供应的平衡,引起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的产生,这就导致了货币市场的虚假繁荣。但是财政政策一旦收缩,货币市场极易产生泡沫,或者大量带有投机性质的热钱流入实体市场,对我国的经济基础造成一定的损害。

3.财政信用的发展不利于两者相结合。近年来,财政信用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即财政所无偿集中的资金以信用的形式进行的借贷活动。这样的活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财政资金的可用性,也可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但是无法保证预算资金的平衡,进而将这种不平衡转移到了金融机构,极大地影响到信贷的平衡,间接地导致了通货膨胀的产生。

三、对于处理财政政策和货币市场相互配合问题的建议

促进财政政策和货币市场的平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快速、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对于两者的有效配合,应当有以下几条途径:

1.完善相关法律、政策。货币市场和财政政策从本质而言,是国家为了调控宏观经济而采取的一种以经济方式为载体的行政手段,其本身有着很重的政策趋向性。但目前我国对于货币市场和财政政策的立法相对不完善,导致中央和地方、地方和地方之间的做法不一致,不能形成“全国一盘棋”的正常局面,这无疑不利于经济工作的展开。所以,国家必须加快有关货币市场和财政政策的立法,使得政府采取这两种手段时能够有法可依,进而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以法律的形式保证两者的配合。

2.做好协调工作。对于经济的宏观调控是国家的一项重要职能之一,故对于货币市场和财政政策这两种主要的宏观调控手段,财政和银行部门应当加强联系、做好协调,并且树立确认职责、分口使用、分开管理、自我负责的观点,不能各行其是,更不允许互相推诿情况的发生,使货币市场和财政政策这两种手段能够真正的发挥应有的作用。

3.坚持财政自我平衡。财政的平衡是货币市场平衡的基础,不能或者少用从银行借款、透支的办法来解决财政问题,否则只是治标不治本的权宜之计,甚至有可能导致财政愈穷、货币越热、通胀越重的恶性循环。要做到这一点,首先需要的就是不能实施“赤字”政策,应当加强税收管理、节约不必要开支、优化产能结构,做到量入未出,将赤字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以此来维护经济的良性健康发展。

四、结束语

货币市场与财政政策在经济领域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无论是宏观经济领域还是微观经济领域,两者都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因此,在国家经济生活中,做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这两种重要的宏观经济调控手段的协调和配合,对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篇(4)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8-0121-02

引言

在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下,货币当局根据自身的目标调控外汇市场,使汇率达到合意的水平。调控的前提是人们需要知道货币是否面临升值或者贬值的压力以及程度如何。这就是外汇市场压力分析的内容。外汇市场压力(EMP)首先由Girton & Roper于1997年提出,他们认为外汇市场压力是指“为达到合意的汇率水平而需要干预的数量”。之后,Weymark(1995)提出了更为完整的定义:在汇率政策不变和不考虑外汇市场干预的条件下,为抵消大量的外币需求而需要的汇率变动。众多的学者接受了Weymark对于外汇市场压力的定义,但是,此定义只考虑了当存在大量外币需求时本币有贬值压力的情况,忽略了当存在大量外币供给时本币有升值压力的情况。所以,笔者认为,外汇市场压力(EMP)是测量一种货币存在过度需求或过度供给的指标,是在汇率政策不变和不考虑外汇市场干预的条件下,为抵消大量的外币需求或外币供给而需要的汇率变动。

一、文献综述

关于外汇市场压力(EMP)的最早研究开始于Girton & Roper (1977),他们不仅提出了关于外汇市场压力的定义,而且使用了货币模型来解释汇率变动。之后,大量学者在Girton & Roper (1977)模型(简称GR模型)的基础上进行扩展并且利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数据对模型进行检验,但是主要关注于外汇市场压力的特例分析。例如,Wohar & Lee (1992)放松GR模型的假定,允许对购买力平价的背离,引入外部干扰因素,利用日本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放松后的模型能够更好地表现外汇市场面临的压力。

Weymark (1995)对于如何有效地衡量外汇市场压力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不仅提出了较好的外汇市场压力的定义,而且提出了EMP的一般计算方法。从经济结构的角度出发,创造了各种开放经济模型下的EMP的计算方法。在Weymark 模型的基础上,Spolander (1999)引入货币政策反应函数和外汇市场干预以建立更加现实的模型。与Weymark等人关注于经济结构不同,一些学者基于独立的模型提出外汇压力的测度指标,例如,Eichengreen et al. (1996) 认为,依靠经济结构模型分析EMP指数是不合适的,提出投机压力分析法,将投机压力看成相关利率水平、双边汇率变动和外汇储备变动的线性组合。 此外,Klaassen &Jager(2006)发展了一个更为接近现实的模型,强调了合意的利率水平对于外汇市场压力程度的重要作用,并且利用1992-1993年EMS危机时期的数据其进行检验,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较好地衡量在危机时期的外汇市场压力。

二、模型构建

本文以货币需求理论和购买力平价理论为基础从经济结构的角度依据Weymark的方法进行构建。假设有两个国家,本国和外国;两个国家的货币需求函数形式相同,真实国民收入的上升增加货币需求,利率的上升减少货币需求;汇率根据购买力平价确定,本国一般物价水平上升导致本币贬值,外国一般物价水平上升导致本币升值。

Mt表示t时期的本国货币供给,包括国内信贷水平Dt 和以本币标价的国际储备水平Rt,mt、pt、yt、rt、st分别表示本国货币供给、本国一般物价水平、本国真实国民收入、本国利率水平和直接标价法下汇率的自然对数形式(以下*表示外国)。

根据货币需求理论:mt=log(Dt+Rt)=pt+β1yt-β2rt

mt*=log(Dt*+Rt*)=pt*+β1yt*-β2rt*(1)

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st=α0+α1pt-α2pt*(2)

将(1)式代入(2)式,并进行一阶差分,得到:

Δst-α1ΔRt/Mt-1-β2α1Δrt

=α1ΔDt/Mt-1-α2Δm*t -β1 (α1Δyt-α2Δyt*)-β2α2Δrt* (3)

笔者将(3)式的左侧作为衡量外汇市场压力的指标

EMP=Δst-α1ΔRt/Mt-1-α1β2Δrt

当EMP>0,本币有贬值压力,当EMP

三、实证分析

在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下,与汇率变动和外汇储备相比,货币当局应该更加关注于外汇市场压力。目前,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货币当局需要了解中国外汇市场压力的程度,以便运用政策工具进行调节。衡量中国的外汇市场压力很重要。

(一)数据的选取

从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只需将α1、β2估计出来,就可以计算EMP。首先,利用(1)式和(2)式对模型的参数进行估计,结果见表1。

货币供给量为准货币的数量,国内价格指数采用消费价格指数,国外价格指数采用美国消费价格指数代表,真实国民收入是当年价格的国内生产总值与CPI的比值,本国利率水平为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汇率选取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国际储备水平为外汇储备水平。

(二)结果分析

根据上述模型,依据中国1999年1季度――2007年4季度的季度数据,使用Eviews5.1软件利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估计的结果可以看出,α1=0.302633,β2=0.532367,根据EMP的计算方法可以计算出1999年2季度到2007年4季度的EMP,如图1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2007年之后,EMP为负值,表明RMB存在升值压力。由于在模型的构建过程中,汇率水平为自然对数形态,这人为的降低了波动的幅度,或者说是外汇市场压力的幅度,所以RMB升值的压力要大于图中显示的结果。2008年3月,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达到168 217.7亿美元①,外汇储备的增加必然会对人民币升值带来压力。

(三)存在的问题

在模型的构建过程中,利率通过影响货币需求而影响价格,进而影响汇率,这造成本国利率的上升引起本币贬值,这是违反常理的,利率对于汇率有着更为直接的影响,所以,如何将利率这一因素更好地引入模型中将是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 Eichengreen, B., A.K. Rose, and C. Wyplosz,“Speculative Attacks on Pegged Exchange Rates: an Empirical Exploration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European Monetary System,”in M.B. Canzoneri, WJ. Ethier, and V. Grilli, The New Transatlantic Economy, 1996

[2] Girton, L., and D. Roper,“A Monetary Model of Exchange Market Pressure Applied to the Post-float Canadian Experienc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77, 67

[3] Klaassen,F.,and H.Jager,“Model-free Measurement of Exchange Market Pressure” Tinbergen Institute Discussion Paper,2006,112.

篇(5)

汇率制度是一国货币当局对本国汇率水平的确定、汇率变动方式等问题所做的一系列安排或规定。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汇率不仅是影响贸易收支的变量,而且是影响一国宏观经济环境、国际收支平衡、国内物价水平和就业的重要变量。不同的汇率制度安排决定政府宏观经济政策(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效力。汇率制度与货币政策之间相关关系的研究可以为一个国家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指导。我国汇率制度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实现。

一、固定汇率制度下货币政策的经济效应

(1)资金不完全流动。中央银行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基础货币(货币乘数作用)货币供应量利率。一方面,从经常账户来看:利率国民收入边际进口倾向进口经常账户收支逆差;另一方面,从资本与金融账户看:利率资本流出资本与金融账户收支逆差。总的来说,国际收支逆差本币贬值倾向(为维持固定汇率)中央银行入市干预售出外汇购买本币外汇储备基础货币货币供应量利率投资国民收入。这一调整过程将会持续下去,直到国际收支平衡。由于汇率固定不变,这便意味着国民收入恢复原状时调整过程才能结束。此时货币供应量恢复期初水平,经济中其他变量均与货币扩张前状况相同,但中央银行基础货币的内部结构发生变化(外汇储备下降)。因此,在固定汇率制下,当资金不完全流动时,扩张性货币政策对国民收入等实际经济变量的长期影响是无效的。

(2)资金完全流动。中央银行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措施基础货币(货币乘数作用)货币供应量利率资金迅速流出资本与金融账户收支逆差本币迅速贬值(为维持固定汇率)货币当局售出外汇购买本币外汇储备迅速下降基础货币扩张性货币政策效应抵消。因此,在固定汇率制下,当资金完全流动时,扩张性货币政策在短期内也无法对经济产生影响,货币政策是无效的。

二、浮动汇率制度下货币政策的经济效应

(1)资金不完全流动。中央银行实行扩张的货币政策货币供给量利率。一方面从经常账户来看:利率国民收入边际进口倾向进口经常账户逆差;另一方面从资本与金融账户来看,利率资本流出资本与金融账户收支逆差。总的来说,国际收支逆差本币贬值净出口国民收入水平。因此,在浮动汇率制下,当资金不完全流动时,扩张性货币政策会引起本币贬值、收入上升,此时的货币政策是比较有效的。

(2)资金完全流动。中央银行实行扩张的货币政策货币供给量利率资本迅速流出本币立即贬值净出口国民收入水平。因此,在浮动汇率制下,当资金完全流动时,扩张性货币政策会引起本币贬值、收入上升,此时的货币政策是非常有效的。

三、我国现行汇率制度的货币政策效应分析

从1994年1月1日起,人民币汇率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经过制度改革初期的大幅贬值后,人民币汇率(兑美元)在近10年的时间跨度里始终处于一种“超稳定”的状态中,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始终维持在8.3∶1左右,而且自1994年汇率并轨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波动幅度不足±1%。因此,人民币汇率名义上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在实际上已经变成为一种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

(1)外汇储备成为货币供应的主渠道,货币政策独立性降低。第一,固定汇率制度使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加强,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应量的主动性降低。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货币供应越来越内生于国民经济运行。对外开放的程度越高,与对外经济活动相关的货币供应所占的比重越大、内生性越强,于是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应量的主动性就越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长期“双顺差”,外汇储备规模迅速扩张。第二,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使我国制定货币政策受到很大的限制。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要求中美两国经济周期存在比较大的一致性,否则将造成内外政策目标冲突。

(2)外汇储备的内生性增强和汇率风险加大,增加了货币政策的实施难度。在我国现行汇率制度下,外汇储备内生于国际收支,外汇储备的增减是国际收支的结果和残差项。外汇储备的内生性增加了制定货币政策的难度。因为央行在进行货币供应量的调控时,必须特别注意对外汇储备的变动进行预测,并尽可能按月预测,避免外汇储备波动带来基础货币投放的不稳定。外汇储备量的波动使人民币汇率出现贬值或升值压力,客观上也为货币政策的实施增加了难度。

(3)违规进出我国的资金增多,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被削弱。利率既是我国货币政策的重要工具,又是货币政策影响经济的主要传导机制,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变化往往首先表现为利率水平的变化。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程度低,银行存贷款利率基本上由央行直接制定。央行根据货币政策的需要,通过直接调整利率水平来影响金融机构可贷放资金量和企业借款量,进而影响企业投资规模和经济总量。在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下,利率影响经济的效力大为降低。如当央行企图通过降低利率放松银根,以扩大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时,套利资金就会千方百计将人民币兑换成外汇资金并流往国外,引起外汇需求增大、汇率波动。为了维持汇率的稳定,央行往往会抛出美元买进人民币,从而减缓了降低利率所带来的信用扩张作用。

篇(6)

中图分类号: F4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能否及时正确制定经营策略并付诸实施,是关系到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问题。也是摆在我们供电企业面前最重要任务之一,随着国家电网公司“三集五大”体系的建立,就是必须高度重视和认真研究电力市场细分及市场竞争策略问题。

一、电力市场细分

(一)按用电分类细分

1. 城乡居民客户用电市场。目前居民生活用电在全社会用电中所占的比重逐年增长。这几年来,随着城市现代化,产业化的不断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现代化电器微波炉、电磁炉、等家用电器需求的不断上升,由区域客户经理对其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并掌握其用电需求,并提供及时周到的技术服务及用电业务咨询服务。

2. 一般工商业及其他客户用电市场。目前我市经济正处于发展阶段,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基础设施的建设,建筑业的兴旺及其它运输事业的发展等扩大了对电力的需求,这类用电比重增长潜力较大。由客户经理对其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并掌握其用电需求,并提供及时周到的技术服务及用电业务咨询服务。

3. 大用户市场。大用户用电市场一般电力销售量大,用电负荷率较高,一直同国家的宏观经济形势、经济结构调整、固定资产及基本建设投资力度等因素密切相关,大用户用电量速度及用电量比重在逐年变化。10千伏及以上客户为我局重点电力市场,由大客户经理对其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并掌握其用电需求,其中对龙煤集团有限公司鹤岗分公司、西林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乌拉嘎金矿这三户省重点用户每日跟踪电量变化情况进行分析。

(二)按潜在需求以及竞争程度细分

1. 园区市场。园区经济也已成为电力市场的一个新的增长点,按照我市城市的整体规划,今后主城区的工业企业将逐渐集中到开发园区、工业园区等,以集中优势和规模效益带动和促进各类产业健康快速发展。2. 能源替代市场。通过改造和更新企业的技术和工艺,用电能替代其他能源而形成的用电市场,电力的清洁环保和可再生性决定了其将替代其他能源,使电力的潜在需求增加,有着非常广阔的前景。3. 自备发电市场。自备发电市场的存在挤占了电力企业的终端销售市场,使售电量被削减。如果通过合理的政策和营销策略,使自备电厂的规模逐渐萎缩,将会扩大电力企业的终端销售市场。

(三)按行业进行细分

按行业细分情况表:

(四)按内、外部营销因素细分

内部营销:就是充分调动公司各相关职能部门及员工在市场销售工作中主动性。用电市场开发是一项全局性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其他相关部门的作用发挥也十分重要。

外部营销:做好外部营销就要转变过去的销售观念,树立“大营销”的新理念,充分利用外部力量,共同推进电力市场开发,提高公司的市场竞争力。要加强与各级政府的合作,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建设,并电力需求侧管理方面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引导和推动广大客户绿色用电消费;积极开展电动汽车智能充换电设施建设。

二、市场竞争策略

1. 加大用电宣传力度,培育引导电力市场

通过发放宣传单、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多种方式宣传使用电能方便、快捷、安全、可靠、清洁、省时的优越性,大力推广电采暖、热泵和蓄能技术和以电代煤、农业电力灌溉等能源替代技术,使电力用户明白电能绿色清洁、方便、安全、价廉物美,具有其他能源无法取代的优越性,比较后觉得还是用电能比较划算,使用户自觉选取用电能。

2. 缩短报装接电速度,提高办电效率

客户服务中心要真正发挥好“一口对外”功能,优化办电业务流程,提高报装接电效率。推行 “首问负责制”,实行“内转外不转”,推进业务手续简捷化、用电报装透明化、营业窗口规范化、重要客户个性化服务。在严格履行“一口对外、便捷高效、三不指定、办事公开”的原则基础上,秉承“你用电、我用心”的供电服务理念,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最大限度满足客户用电需求。

3. 超前做好配套服务,全力保大项目用电

本着“以鹤岗城市精神为导向,以项目建设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成立以营销副局长为组长的大项目推进领导小组,分工明确、职责明晰,对省、市重点产业项目逐一跟踪服务,专人负责、专项推进。派代表常驻市大项目服务中心现场办公,上门提供VIP“绿色”服务,实现 “一口对外”、业务上下顺畅、职能左右协调的办公机制,能够逐项摸排、逐项了解项目进展情况,及时解决有关用电问题,确保不出现因供电影响产业项目的及早投产。

4. 加快电网建设,提高电网供电能力目前电网存在结构薄弱,尤其是配电网络结构薄弱是制约用户用电的“瓶颈”,因此依托“大运行”、“大规划”、“大建设”“大检修”努力提高电网供电能力,改造部分变压器过载、线路卡脖子工程,释放用电潜力,加大电网的覆盖面积,不断提高电能质量和供电可靠性,为开拓电力市场打下坚实的基础。

进一步加大对大用户用电设备的安全检查,深入开展高危及重要客户用电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确保用电设备安全、好用,提高供电的可靠性。

5. 规范企业自备电厂管理

严格依法依规控制企业自备电厂自发自用电量,积极与政府相关部门联系,加强对营业区内自备电厂的管理,对厂用电率高于10%的电厂进行排查,规范厂用电,清理私自转供电行为,减少自备电厂自发自用电量的情况,提高电力市场占有率。

篇(7)

其中,(a)表示货币数量、利率对股票市场价格的影响;(b)表示股票市场交易量对货币需求的影响(M.Friedman,1988);(c)表示股票价格、市值通过“q”、财富效应等影响消费和投资,进而影响宏观经济;(d)表示宏观经济景气预期影响股票价格预期,进而影响股票价格;(e)表示国民收入、物价水平影响货币需求;(f)表示货币数量、利率影响物价水平和国民收入。

有关货币政策如何通过调整货币数量和(或)利率来影响国民收入和物价水平,以及国民收入和物价水平如何影响货币需求量的分析,本文不再赘述。由于宏观经济景气指标选择困难,而股票市场对货币需求量的影响已有若干分析(石建民,2001;谢平、焦瑾璞等,2002),本文将集中于传导机制(a),一般认为,政府影响股市可以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完善制度建设;二是实施货币政策。这里主要说明中央银行是否能对股市产生影响。

二、货币政策两种重要方式分别对股票市场的影响

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既有直接影响,也有间接影响。所谓直接影响,是指货币政策的变化如利率调整等,通过改变金融市场上各种金融工具的相对价格,进而影响资金流向,最终影响股票价格;所谓间接影响,是指货币政策的变化影响实质经济增长,亦即影响股票市场的“基本面”,从而对股票价格形成影响。间接影响主要是通过货币政策信号改变投资者对经济的未来预期,进而反映在股票的即期价格中。在通常情况下,股票市场或股票价格本身并非是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直接调控的目标,但中央银行几乎每一次货币政策操作或每一项货币政策措施的出台,都会对股票市场以及股票价格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从理论上讲,货币政策的两项常用工具――货币供应数量和利率调整――影响股市的方式不同:

其一,货币供应数量调整对股票价格的影响。根据资产组合理论,投资者持有货币数量增加,使其安全资产比例过高,于是投资者将增加风险资产投资,如果风险资产供给数量不变,这将导致风险资产价格上升。所以可以预期,货币供给量增加,股票价格将上升。易纲,王召(2000)指出,在短期、中短期和中长期,没有预料到的货币供给增加,使股票价格上升;而在长期,没有预料到的货币供给增加,不影响股票价格,货币中性。在经验分析上,钱小安(1998)发现沪指、深指与我国M0同向变化、与M1无关、与M2反向变化,相关性较弱,且不稳定。他认为预期因素在股价形成中更重要,故货币政策影响不大。从货币供应量指标看,2007年7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38.39万亿元,同比增长18.48%,增幅比2006年末和6月末分别高1.54和1.42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13.62万亿元,同比增长20.94%,增幅比2006年末和6月末分别高3.46个百分点和0.02个百分点;市场货币流通量(M0)余额为2.73万亿元,同比增长15.05%。央行称,货币供应量增长适度,金融运行稳定运行,与经济增长基本相适应,尽管货币增长速度超过了央行预设目标1.5个百分点。

其二,利率调整变化对股票市场的影响:利率是股票市场的一个敏感指标,中央银行的每一次利率调整,甚至投资者对利率走势的预测或市场对利率变动的谣言都极易造成股票价格的波动。利率变动之所以影响股票市场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利率变动影响存款收益率,进而影响资金流向和流量,最终必然会影响到股票市场的资金供求和股票价格。另一方面,利率变动会影响企业利息负担,进而影响到企业的盈利情况,最终会影响股票价格。股票市场的存在和发展使储蓄分流成为可能,而利率下调则使储蓄分流由可能性转变为现实。当利率的调整出乎公众预期,根据凯恩斯的流动偏好理论,如果当前利率下降,会有更多的人相信将来利率会上升,现在卖出股票持有货币以备将来再买入股票,于是股票价格下降;当利率的调整是低于公众预期,在利率下降时人们相信将来利率降得更低,则会在当前买入股票,留待将来卖出,于是股票价格上升;而当利率的调整合乎公众的预期时,对股票需求不会变动,股价亦不变。

托宾等人的资产选择理论给出了另外的利率对股价的影响渠道:一是替代效应。利率下降,公众更乐于持有相对收益较高的股票,股价上升。二是积累效应。利率下降,安全资产收益下降,为了达到财富积累目标,投资者将更多购买高收益的风险资产,股票价格上升。

我国居民储蓄存款增长率在1994年达到创纪录的45.8%,之后连年下滑,1999年下半年开始储蓄分流明显加快,到2000年分流达到顶点,储户纷纷将一部分储蓄存款转化为股票投资,或有新的余钱不存银行而用来购买股票。同时,投资基金的发展,特别是开放式基金的推出,也加快了储蓄分流的步伐。2001年储蓄分流则明显减缓,居民储蓄倾向增强(见表1)。股市波动性加大,股价持续几个月的大幅回调,是2001年储蓄分流减缓、居民储蓄存款大幅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随后的5年多时间里人民币存款储蓄不断持续上涨,直到2006年下半年开始,不少储蓄资金涌入股市,2006年10月份人民币储蓄存款就比上月减少76亿元,此后,储蓄存款增幅总体呈现放缓态势。央行公布的2007年一季度全国城镇储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彼时股市财富效应激发了居民投资热情,居民购买股票或基金的意愿创历史新高。2007年,我国股市大涨150%,但我国居民储蓄存款却仍以将近15%的速度快速增长。由此可见,“全民炒股”只是股市疯狂的一种表象的夸张描述。2007年我国居民的储蓄存款并未因为股市的暴涨而减少,反而大增2万亿元人民币。自2006年8月份提高一次贷款利率以来,央行在2007年的时间内已经连续四次提高存贷款利率,并降低储蓄存款利息所得个人所得税的适用税率。利率调整的频率明显提高,期望形成利率提高会对市场有实质性影响的预期。

利率变动对股票市场有没有影响,影响到底有多大,国内外学者们的看法不尽一致。2001年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连续11次降息,道・琼斯股票价格指数反而下降了约10个百分点,有观点据此认为股票市场对美联储的扩张性货币政策的反应“模棱两可”(曹和平,2002)。有学者在研究了我国利率调整当天或利率调整消息公布后第一个交易日的股价指数的变动情况后认为,我国股市对利率的变动反映不敏感,提高或降低利率对股市不能起调节作用(赵新安、田翠香,2001)。但是笔者认为,利率变动对股票市场肯定是有影响的,值得研究的是这种影响到底有多大。首先,利率调整与股价变动之间通常有一个时滞,因为利率下调首先引起储蓄分流,增加股市的资金供给,更多的资金追逐同样多的股票,才能引起股价上涨,利率下调到股价上涨之间有一个过程,利率调整当天或下一个交易日的股价波动不能完全反映利率调整对股市的影响。其次,利率调整是可以预测的,利率调整的信息也是可能被提前透露出去的,因此,利率下调消息正式公布之前的股价波动也值得注意。第三,引起股价波动的因素很多,利率只是引起股价波动的众多因素中的一个,利率变动对股市的影响可能被其他因素抵消。

三、我国货币政策应关注资产价格对股市的影响

传统货币政策立足于保持币值稳定,关注的是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变化,没有考虑或者说很少考虑股票价格的变化。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价格稳定,但当股价出现异动预示一般价格水平稳定会遭到巨大冲击时,中央银行应作出适当反映。也就是将股票价格作为货币政策的参考指标和信息变量“关注”。近年来,经济学界争论逐渐趋向于货币政策应关注资产价格变化。与资产价格泡沫产生与破灭紧密相连的是真实经济的显著膨胀与收缩。20世纪90年代前后日本股市和房地产泡沫破灭导致经济陷入了长期衰退,墨西哥的货币贬值使其GDP增长率由4%降到了1.5%,亚洲金融危机使不少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大幅度倒退以及2000年开始的美国高科技股票大幅下挫等,从资产价格波动期间的政策表现来看,虽然有美联储的成功经验,但更多的是诸如日本等国中央银行的失败教训。总的来说,目前各国货币政策当局面对资产价格波动,仍然缺乏良策,并经常处于两难境地:一方面害怕政策行为刺穿泡沫,造成象日本那样的经济衰退;另一方面又担心政策行为会使泡沫激增,给经济造成更大隐患。

有效的货币传导机制为:Ms(货币供给量)i (利率)Ps(股价)W(财富)C(消费)Y(总产出)。在我国扩张性货币政策下这种传导效应很微弱,有资料表明我国股市存在的财富效应为0. 04 左右,即财富增加1元,消费大致增加4 分。加之股市投机性强,暴涨暴跌,投资者对股价上升所获收益信心不足,消费倾向较低;同时居民出于对国有企业改革、医疗、住房、教育体制改革的预期, 出现较强的时间偏好, 即使在名义财富增加的情况下仍不会增加消费,而将绝大部分财富用于储蓄和住房投资,这又造成房地产市场产生泡沫。

就我国而言,住房需求空间很大,加息会使民众预期利率的进一步提高,从而加大住房投资。目前我国处于投资过热的状况,固定资产投资在GDP中占比是48. 6% ,速度还在上升。很多新增就业岗位和房产市场有关,如建筑、房屋租赁和房产经纪等。如果房价下跌,大量人员面临失业,不利于社会的稳定。我国目前的利息水平仍然偏低,一旦地产泡沫破裂,再采取传统的减息或者减税手段的余地都很小。货币政策不应直接干预资产价格泡沫并不意味任由资产泡沫无限扩大,相反应给予关注。尽管资产价格还不宜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调控目标, 但应将其作为货币调控目标的辅助监测指标,纳入央行货币政策的视野。央行应建立与金融资产价格监测相关的指标体系,根据市场走向和金融资产价格变化对宏观经济影响程度的估计做出相应判断,探讨建立货币政策对资产过度波动的反应机制,建立一套资产价格泡沫的预警指标。

四、结论

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和规模日益扩大,资本市场在我国金融体系和经济发展中地位日益重要,货币政策决策不能忽视对股票市场的关注,应当适时监控股价走势。但这并非指货币政策一定要对金融资产价格直接调控,即中央银行仍将长期价格稳定作为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当资产价格异动,明显偏离基本面时,央行作出政策反应,以尽量减少股价异动对经济的负面影响。由于我国股票市场规模相对较小且处于政府严格管制之下,股票价格波动和未来物价和产出的相关性并不显著,这使得股票价格的各种效应都很弱。因此,当前股价还不适宜作为货币政策的决定变量,以割断银行部门与股票市场间的风险传播。

发挥股票市场的货币政策传导功能,必须要有高效率的股票市场为支撑。我国股票市场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不通畅的重要原因是股票市场存在明显的制度缺陷,因此应继续推进股票市场制度建设,为完善股票市场的货币政策传导功能构建制度基础,如构建科学合理的股票定价机制、调整股票市场的功能定位、优化股权结构、规范信息披露等,特别是要注意防止和消除股市泡沫,弱化股票市场“圈钱”功能。

参考文献:

[1]高晶、苏宁:《中国证券市场秩序下证券投资高风险特征分析》,《证券广场》2006年第4期。

篇(8)

中图分类号 X1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0)09-0095-05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0.09.017

环境规制中寻租行为不仅会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1-3],环境管制效果下降,政策的公信度下降,部分寻租行为还会导致环境质量的下降和环境容量资源配置不经济,影响总量控制目标的实现。企业为了降低成本采取的贿赂、游说等寻租行为需要消耗 社会资源,塔洛克分析了这部分没有被用于生产的资源造成的危害[4]。此外,尽管寻租行为是政府职员和企 业的双向活动,但在公众利益和环境质量息息相关的情况下,环境规制中的寻租行为可能导致实际排污量超过环境容量或预定的排污总量,从而降低环境质量,极大地影响了公众的利益。公众有权利通过监督制约环境规制中的寻租行为,维护环境安全,遏制环境恶化。分析政府职员、企业和公众三者的寻租博弈关系和收益分配结果,有助于了解环境规制中寻租行为产生的机理并寻找预防措施。江苏省从2007年开始开展太湖流域主要水污染物(COD)排污权有偿使用政策,希望通过对COD排放权的有偿使用实现环境容量资源的产权化,并将环境负外部性的内部化。然而,排污权价格的提高同时也提高了企业寻租的期望收益,加上政策初期制度不完善,可能为寻租提供较多的途径[5]。遏制、惩处腐败已成为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因素[6],以排污权有偿使用政策为例,分析环境规制中的寻租行为,探讨减少寻租行为的措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排污权有偿使用中的寻租途径分析

有偿使用政策在客观上无法避免寻租的风险。由于政府掌握政策制定和修改权,监测核定权,排污权分配权,租金收缴,再分配决定权等权利,在面对企业寻租的时候是否, 从中获取部门利益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排污权有偿使用政策是指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环保部门制定排污总量控制指标,将此指标按一定的原则和方法,以有偿排污许可指标的方式发放给排污单位。企业必须申请并购买到排污指标才能进行排污,同时企业可将指标作为“有价资源”“储存”起来以备自身扩大发展之需。政策可以使企业单纯的治理污染行为转变为企业自身的经济活动[7],政策实现了环境外部性的内部化,同时也增加了企业遵守政策的边际成本,增大了寻租的收益空间。企业可能通过寻租抵制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逃避支付租金从而减少遵守政策的成本,或者通过获取特批配额和再分配资金实现收益最大化。

在排污权有偿使用政策中,寻租途径覆盖政策制定,实施和延续的全过程,寻租途径的多样化增加了寻租发生的可能性。环保局拥有政策制定和修改权、管制对象划定权、排污权分配权、租金收缴权、监督监测权等再分配决定权,这六种权利都可能成为行政部门及其人员用以进行权钱交易的资本,以及企业寻租的目标。对应上述六种权力,按照政策实施的时间先后顺序,将寻租行为进行归纳,见表1。首先,政策制定阶段可能存在的寻租途径为企业游说政府,常表现为污染企业组成的利益集团向政府职员进行贿赂、游说,例如要求降低排污收费水平等,以达到削弱环境规制的目的;然后,政策实施阶段可能出现的寻租行为包括:逃离管制范围,占有配额,拖延缴费 ,降低核定量等,模糊的政策规定可能为政府提供过度的自由裁量权,为企业寻租提供途径:最后,政策延续阶段,企业还可能通过寻租行为从再分配过程中获益,由于地方环保部门对有偿使用费具有主要的分配权(再分配的资金90%缴入同级国库,作为地方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管理),而且分配权的过程中地方环保局拥有独立的自由裁量权,不受其他机构的影响 ,企业对再分配收益特权的争夺可能引发寻租。

表1 排污权有偿使用政策中可能存在的寻租途径

Tab.1 Possible rentseeking approaches in CompensatedUse of Emission Permits Program

寻租产生阶段

Stages of rentseeking企业寻租途径

Enterprises' rentseeking approach环保局权利

Power of EPA 企业寻租动机

Drive of enterprises' rentseeking降低环境质量

Impact on the quality of environment制定游说政府政策制定和修改逃避付费是逃离管制范围管制对象划定逃避付费是实施占有配额排污权分配配额特批否延迟缴费租金收缴逃避付费否降低核定量监督监测逃避付费是延续再分配受益再分配决定再分配资金特批否

王珂等:排污权有偿使用政策的寻租博弈分析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年 第9期从企业的寻租动机来看,多数寻租行为属于逃避付费类,包括削弱政策、逃离管制范围、延迟缴费和降低核定量,其中削弱政策、逃离管制范围、降低核定量三种寻租行为还伴有超过环境容量的排放,直接导致环境质量的降低。延缓缴费的寻租行为不会直接影响环境质量,但实质也是企业逃避及时支付有偿使用费。和所有的寻租行为一样,配额特批和再分配环节的寻租行为尽管同样会造成社会资源浪费,政策公信力下降,使得福利分配失当,但是不会直接对环境质量造成影响,因此从环境管理的角度看逃避付费类寻租危害相对较大。

2 公众参与下寻租博弈模型

根据排污权有偿使用政策中寻租行为的特点,选择直接降低环境质量的逃避付费类寻租行为作为重点分析对象,参考委托―博弈模型[8]构建包含公众参与的企业和政府间的博弈模型,如图1所示,按照决策顺序博弈方依次为寻租企业,环保局,公众。其中,A为排污企业通过寻租行为避免支付的部分或全部有偿使用费,其上限是所有配额的有偿使用费的总和T,因此A

排污权有偿使用政策过程中的寻租行为必然会导致社会社会总福利的下降和,以及利益分配结果的不公。从图1可见,环保局、排污企业和公众三者在开始状态下的收益是公平的,都为0,社会总福利U1=0;在企业寻租行为被政府拒绝的情况下,只有企业承担了私人成本R,公众福利并没有受到影响,社会总福利U2=-R,意味着企业寻租行为本身浪费了社会资源;在寻租行为成功且未被惩治的情况下,社会总福利U3=(1-k)A-R,因为k>1,所以U3

图1 企业和政府,公众的三方寻租博弈过程及福利结果

Fig.1 The process and welfare results of rentseeking game among factories, government and the public

序归纳法,按照公众,政府到企业的顺序分析影响各主体寻租的期望收益及影响因素。

只要寻租行为不发生,公众的福利就是最大的,因此只要举报成本不高,公众的策略就是举报寻租行为。如果公众参与不足,可能导致举报概率P的下降。考虑P为无穷小的极端情况,即公众几乎不对寻租行为进行干预,因为A

环保局接受寻租的总期望值E2=(1-P)×(xA)+P×(-m2A),其中(1-P)×(xA)表示获得的收益,是接受寻租的动力来源;P×(-m2A)表示遭受的损失,是寻租博弈的约束量。被举报的概率P和被惩罚系数m2两者都是制约寻租行为的重要因素,其中公众参与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已论证了只要公众参与缺失,P×(-m2A)约束就无效,而此时(1-P)×(xA)≈xA,环保局接受寻租的总期望值E2≈xA,意味着此时博弈的约束几乎无效。

企业寻租的期望值公式为E1=P′{(1-P)×[(1-x)A-R]+P×(-m1A-R)}-(1-P′)×R,其中(1-P)×[(1-x)A-R]+P×(-m1A-R)表示政府接受寻租时企业的期望收益,有偿使用费A是寻租的收益来源和企业采取寻租的动力所在,同时x、R、P、m1越小,企业寻租的期望收益越大。x取决于寻租途径,当寻租途径较多时企业的选择余地较大,因此寻租行为的市场均衡价较低,当寻租途径较少时,相关政府职员可能人为地抬高x。-(1-P′)×R表示政府不接受寻租时企业的损失。政府接受寻租的概率P′与公众举报率P、法规中惩罚系数m1,m2成反比,企业一般对私人成本R、m1、m2一般比较明确,可以通过估计P的大概值来估计P′。因此在实际决策中,只要公众不举报情况下寻租的期望收益显著大于私人成本R,再加上P或m1,m2较小,企业就有可能选择寻租行为。

3 减少排污权有偿使用政策中寻租行为的措施杜绝寻租行为的根本方法是减少企业在决策时选择寻租的动力,根据逆序归纳法的分析结果,可行的措施可归纳为两方面:①完善法规和制度,包括在法规中明确政策边界,减少寻租途径,提高寻租的贿赂成本系数x;在政府的内部管理规章中增加对寻租行为的预防条款,提高寻租的私人成本R;增加惩罚条款,提高惩罚系数m1,m2;②提高公众参与度, 包括公开信息,提高P;畅通投诉渠道,降低C。在R,m1和m2提升空间有限的情况下,提高公众参与对于提高寻租行为的风险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3.1 完善法规制度,加强预防和惩罚

完善的政策制度,可以有效切断寻租途径,减少政策制定和实施阶段的寻租行为[10]。完善的排污权有偿使用制度可以使政策的管理范围和实际的环境管理需求相适应,使法定污染物排放量和实际排放量的差额不断缩小,使得政策公平性显著提高,寻租成本和违法成本大大增加,企业遵守政策的意愿显著提高。

增大寻租的私人成本R以及m1,m2具有较强可操作性。具体措施包括:①在法规及部门规章的中增加以预防为目的纪律条款,例如防止环保局公务员和受到环境管制的企业相关人员私下参与除公务以外的娱乐,交际活动;②在罚则中明确规定对违纪的部门工作人员实行严厉的惩罚;③建立监督检查机制,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定期检查;④加快试点政策上位法的制定可以增长寻租链,从而大大增加寻租的私人成本R。排污权有偿使用政策尚处于试点阶段,上位法和上级监管存在缺失。政策的实施机构是地方先于国家,地方环保部门既是政策的制定者,又是监管和执行者,寻租链过短,企业贿赂对象的增加可以大大增加寻租成本R。

提高贿赂成本系数x必须着眼于政策制定到实施的全过程,弥补所有可能出现的寻租行为的政策漏洞。明确的法规限制了政府的自由裁量权,可以有效地切断寻租途径,大大提高政府接受寻租的风险和企业的贿赂成本。以排污权有偿使用政策为例,现有政策中存在寻租隐患的漏洞及完善措施见表2。首先,在政策制定阶段,选择市场化的手段来代替命令控制型政 策,利用价格杠杆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的同时,政府对环境资源分配政策的修改权也得到了限制,从而减少了游说等前端寻租行为。然后,在政策实施阶段,应该明确法规制度,弥补法律漏洞,适当减少政府职员的自由裁量权,达到切断单个企业向政府寻租的途径的目的,同时还可以采用细化政策的方法减少寻租行为。“梯级”政策下,企业的寻租收益往往小于“一刀切”政策。以逃离管制范围为例,目前的有偿使用政策规定,凡年排放化学需氧量大于10 t的已 建接管排污单位必须直接到当地环保局申购排放指标,而小于10 t的已 建接管排污单位则不必付费,对一个年排放量略大于10 t的已建接管排污单位来说,如果成功地通过寻租行为成为“年排

表2 消除有偿使用政策中寻租行为的建议

Tab.2 Policy recommendations to eliminate rentseeking in Componsated Use of Emission Permits Program

政策阶段

Policy stages寻租类型

Types of Rentseeking政策漏洞

Legislative loopholes完善措施

Policy recommendations制定游说政府先到先得,根据历史排放等不合理的分配原则引入公开拍卖,排污权交易等新型的环境经济管理手段占有配额在排污权分配多重法律依据存在的情况下没有区分效力的高低总量削减应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其次是环评批复量核准;再次是“三同时”“竣工验收意见以及环境统计数据,分配结果应附以依据说明和监测部门出具的证明实施降低核定量核定参数选取依据模糊应对核定标准参数选取的法律依据进行明确规定延缓缴费延缓缴费的程序缺乏法律规定设定缓交申请和批准的法律程序、依法给予补贴或建立配额抵押贷款机制逃离管制范围政策对象边界过于模糊设定梯级政策,明确政策适用范围延续再分配受益没有出台有偿使用费管理和再分配的规定尽早出台相关的管理办法,实施收支两条线,对政策造成的弱势群体进行适当的补偿放量略小于10 t的企业”,就可以逃避支付约10 t的排污权有偿使用费。假设政府采用梯级收费,规定年排放量在5 t以上10 t以下时按照总排放量的半价收取而不是免费,那么该企业只能逃避支付约5 t的排污权有偿使用费。因此以“梯级”政策取代“一刀切”政策可以抑制寻租的发生。最后,在政策延续阶段,有必要完善收支两条线的资金管理模式 ,明确再分配的实施原则如对政策造成的弱者进行补偿,同时细化再分配的实施程序,并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防止企业通过寻租对再分配收益进行争夺,保证再分配的公平公正。

3.2 公开信息,畅通公众参与渠道

根据公众参与下的寻租博弈模型的分析,寻租行为的产生实质是博弈过程排除了对公众利益的考虑。公众作为寻租行为的直接受害人,是寻租博弈中主要的约束力。如果公众的举报率过低,寻租行为将失去监督的制衡。因此提高公众参与对减少寻租行为有着重要的意义。普通公众可以监督信息的及时公布,政府应该在网络,报刊等媒体上公开政策条款、排污权分配,是否缴纳有偿使用费、有偿使用费再分配等信息,为公众举报提供依据,从而提高公众举报的概率P。在信息公开的同时还应畅通公众参与渠道,减少公众获取信息和举报的成本C,如采用电话投诉,,举报等。

除了完善传统的公众参与机制外,还可设立定期专家审核制度和行业监督机制来弥补普通公众参与的不足,增加政策实施阶段和再分配的公正性。专家不参与寻租利益的分配,作为局外人可以利用其专业知识,根据污染企业的行业特征,对企业生产和环保设备特征,对企业实际使用的配额量以及再分配的合理性进行公平公正的判断。此外还可以鼓励同类型企业的互相监督,企业通过对比自身的排污量和减排潜力,更容易发现同行业企业占用过多配额或者过多再分配资金的寻租行为,提升自身的社会形象的同时,有利于其在利益争夺中获胜。基于信息公开的市场竞争可以自发形成有效的监督的机制。

4 结 语

环境规制中的寻租行为的影响因素除了政策的完善程度,还有公众的利益和监督。在政策规则明确、具体的情况下,单个企业的寻租途径被切断,收益空间被压缩。但对于新的环境政策如排污权有偿使用,其完善需要一个过程,强有力的公众监督有助于杜绝寻租行为,为政策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公众作为环境质量的利益相关者,有权利也有动力监督环境规制的全过程,在企业、政府和公众的三方博弈中担当好约束寻租行为的角色。

寻租行为作为一种经济行为,在环境规制中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必然性,政府应当在政策规章的制定、实施和延续的全过程对其采取积极有效的防范措施。目前由于排污权有偿使用政策法规体系不健全,监督机制很不完善,政策制定和执行全过程存在的寻租风险不容忽视。减少排污权有偿使用政策中的寻租行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①完善法规制度,加强对寻租行为的预防,要求上级政府应加快制定上位法,地方政府应不断弥补政策漏洞,强化惩处力度,保障环境规制的公平公正;②公开信息,畅通公众参与渠道,通过信息公开为公众举报提供信息,并提供公众参与平台和鼓励,创新公众参与机制,通过加强监督举报减少政策制定、实施和后续再分配全过程的寻租行为。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Pigou A C.The Economics of Welfare[M].London: Macmillan,1920.

[2]Harberger A .Monopoly and Resource Allocation[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Proceedings,1954,44(3):77-87.

[3]Posner R A.The Social Costs of Monopoly andRegulation[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75,83(8):807-27.

[4]Tullock G.The Welfare Costs of Tariffs, Monopolies, and Theft[J].Western Economic,1967,(7):224-32.

[5]朱晓华,李伟.我国社会转型期的腐败对可持续发展危害[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0 ,(10):31-32. [ Zhu Xiaohua, L i We. Primary Thinking about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ruption in Social Transformation Perio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Present China[J]. China Population, Resouse and Environment, 2000, (10): 31-32.]

[6]Barbier E B.Frontiers and Sustainable Economic Development[J].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2007,37:271-295.

[7]毕军,周国梅,等.排污权有偿使用的初始分配价格研究[J]. 经济政策,2007,(7A ):51-53. [Bi Jun, Zhou Guomei, et al. Initial Distribution Price Research of Co mponsated Use of Emission Permit[J].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2007, (7A): 51-53.]

[8]谢识予.经济博弈论(第二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117-119,151-157,176-177. [Xie Zhiyu. Economic Game Theory(Second Edition)[M]. Shanghai: Fudan University Press, 2001:117-119,151-157,176-177.]

[9]Krueger A O.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Rentseeking Society[J].The Ame rican Economic Review,1974,64(7):291-303.

[10]道格拉斯•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三联书店,1994. [North D C. Economic Performance Through Time[M]. Shanghai: Sanlian Book ShopPress, 1994.]

Gameanalysis of Rentseeking in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A Case Study of Compensated Use of Emission Permits Policy

WANG Ke BI Jun ZHANG Bing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Pollution Control and Resource Reuse,

篇(9)

一、电力市场设计的基本类型

当前国际上将电力市场设计主要分为下面三类:

(一)第一类电力市场设计没有进行更新升级,而是继续沿用原来的电力管理体制以及模式——垂直一体化管理模式,这种电力市场的输电网没有进行对外开发。比如美国东南部的民营公共电力公司和西北部公营电力公司皆是使用这种模式进行电力市场设计。

(二)第二类电力市场设计是采用一种有组织的对冲交易模式进行设计。这种电力市场设计模式是在一整体区域范围内的输电网系统层面上进行市场交易,有时也能够支持单一的市场交易或者形成独立的发电调度计划,而这些单一的市场交易和独立的发电计划与整体区域输电网系统运行会产生部分联系,比如电力市场之外的双边交易或者是另外的双边合同。当前欧洲大多数国家都采用这种模式进行电力市场设计。

(三)第三类电力市场设计是采用一种有组织的现货市场模式进行设计。这种电力市场设计模式拥有一个单独的系统运行机构,主要协调发电调度,但是不具备输电网。美国三分之二的电力市场采用这种模式进行设计。

二、设计低碳电力市场的关键问题

上述三种电力市场设计类型在某种程度上说来已经实现了设计的本意,但是在实践运行中也逐渐地暴露出预料之外的各种问题,而低碳电力市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这些不必要却非常麻烦的问题,再加上低碳电力市场能够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正迎合了当前社会发展所需,所以设计低碳电力市场便显得愈发的重要和迫切。但是由于低碳电力市场设计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流程,要考虑的问题相当繁多,如果掉以轻心,必将会导致整个电力市场设计的失败,因此务必要注意以下几点低碳电力市场设计的关键问题。

(一)关键问题之一:促使更多的低碳发电技术进入市场

要实现低碳电力市场设计,一方面必须充分开发和利用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潮汐发电等一系列低碳发电技术;另一方面,从电力系统安全运行和可靠供电的目的出发而形成的发电投资最优化应当是低碳发电技术投资与其他发电投资方式的最佳组合,也只有这样才能在保障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的前提条件下使得更多的低碳发电技术进入电力市场。

(二)关键问题之二:有效地选择低碳技术

如果想要形成一个低碳的电力系统,就务必要调整电力市场化改革方向,充分地想到碳排放的特性与低碳技术的经济特征,要努力设计出一个有利于激励低碳技术进步的电力市场。工作人员在无法确定该选择哪一种低碳技术的时候,应该利用市场信号和市场激励来选择技术。

(三)关键问题之三:处理好技术成本与竞争力水平之间的关系

通常情况下,刚步入市场的新型低碳发电技术的成本往往是高于传统发电技术成本,由于过高的投资成本造成低碳发电技术失去了市场竞争力,因而必须要不断地提高它的规模经济效益,促使它的投资成本低于它所具备的竞争力水平。

(四)关键问题之四:解决好发电出力的波动性问题

一些低碳发电技术向电力系统提供的发电出力波动性很强,而这样波动性发电出力往往会影响到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以及可靠供电。因而要依据安全约束的经济调度来限制发电机组的发电出力,而且还要降低电能的价格,这样一来就能留下足够的系统容量来应付发电出力的波动性难题。

三、制定促进低碳电力市场发展的相应政策

低碳电力市场如果想获得更好的建设和发展,低碳电力市场设计想更加顺利地进行,就必须制定出一系列制度政策来扶持和保障低碳电力市场的探究和推广。根据当前低碳电力市场的实际具体情况来说,这些政策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政策:1.关于碳排放限额方面的政策——对那些碳排放超标者收取相应较高的费用,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还可以推广低碳发电技术,使其获取利益;2.关于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标准方面的政策;3.关于长时间保护性价格方面的政策,电力系统调度机构务必要用被批准了的价格收购一切低碳发电技术的发电量,这样做的目的就是用强制性的行政方法来保障低碳电力市场的成本;4.关于使用新型低碳发电技术方面的政策,利用强制手段规定电力系统调度机构要求相应的电力市场运用新型低碳发电技术。

结束语

总而言之,低碳电力市场能够真正地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社会科技经济发展的必然所需,是人们环保意识提高的必然产物,也是电力市场现在和未来发展的必经之路。本文首先讨论了电力市场设计的基本类型,然后分析了设计低碳电力市场的关键问题,最后解析了应该制定怎样相应政策来扶持低碳电力市场的发展,以此希望低碳电力市场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进而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曾鸣,张徐东,田廓等.低碳电力市场设计与政策分析[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1,35(24):7-11.

篇(10)

随着WTO的加入和电力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当前我国电力市场在供求方面的状况在许多地区已由变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电力企业所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开发和占领市场,以使电力企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获得生存和发展,使电力企业在经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所以明确当前电力市场的营销状况并采取积极的营销策略将成为电力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一、全面了解电力市场,积极转变营销观念

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之后,标志着电力企业传统的垄断地位已经被激烈的市场竞争所打破,多年来电力企业供不应求的卖方局面使得电力企业的职工安于现状、缺乏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存在着垄断经营管理的优越感,因而电力产品销售困难,供电服务质量差,服务体系不健全,不能完全适应电力需求的增长,些都制约着电力销售,使得电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形成了电能需求量大但供应不足和电力企业销售困难同时并存的矛盾性电力市场。传统的电力市场营销观念已不能解决当前电力市场的矛盾性问题,电力市场应由市场的被动方转为主动方。我局在进行观念和形式上的转变的同时,以市场需求为中心,主动分析和研究市场,实现我局从旧的用电管理模式到新的市场营销模式的转变。

二、加强电网改造建设,科学调度管理,确保供电质量

电网坚强是优质服务的前提和保障,只有建设一个网架坚强、结构合理、设备可靠、技术先进的电网,才能不断满足客户日益提高的用电需求。但由于一些客观原因,使得电力企业有电不能卖给客户,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这些客观原因主要表现在电力线路设施不完善和电网阻塞上,尽管客户用电需求量较大,但这些客观原因却使电力企业丧失了一部分销售市场,因而要加快电网改造和建设步伐,解决电网“卡脖子”问题。我局抓住城网、农网改造的大好时机,下大力气改造陈旧老化线路、建立现代化安全可靠的配电网络,改造农村落后的电力设备,不断加大电网的覆盖面积,提高供电可靠性,为扩大市场创造条件,保证了城乡居民用电需求。另外通过农业排灌电网改造,改进管理方式,降低管理费用,解决了线损大、线路丢失问题,真理把实惠带给了农民。

三、不断探索,开拓创新,营造电力市场营销新局面

伴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推进,进行各种积极有效实践的同时,确定新的营销观,建立适合当前市场需要的营销体系是电力行业在新形势下的必要工作。

(一)全面贯彻电价政策,发挥电价优势,刺激电能增长电价是影响电力供求变化的重要因素,电价上涨和下降会导致市场需求的减少和增加。因而规范电价,严格执行国家电价政策,坚决取消不合理加价,强化电价优势,为适应电力供求平衡,积极发挥电价优势,刺激电能需求,使得我局电力市场得到更大的扩展。

(二)以“人民电业为人民”为宗旨,以优质服务赢得客户长期以来电力企业垄断使得供电服务远远落后于客户需求,而“人民电业为人民”也成了一句空话,在新形势下,新的营销观念则是以人为本,客户成了营销工作中的重点对象,客户的需求和客户的满意度才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因此,建立健全电力企业产、供、销一体化管理机制已迫在眉睫。我局始终坚持“人民电业为人民”的服务宗旨,

坚持客户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秉承“诚信、责任、创新、奉献”的企业价值观,不断加强规范化管理,积极创造优质服务的环境,用优质服务赢得客户,赢得市场。

(三)加强员工教育,重视员工培训人员素质是做好优质服务的基础保障。电力企业必须重视员工素质教育,定时对员工进行岗位培训,使员工在思想上更加以客户和市场为重点。特别是服务窗口人员和一线员工,要将优质服务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做,认真学习《客户服务标准》,重点学习着装、仪容、举止、接待、会话、服务、沟通、基本文明用语的各项要求,使《客户服务标准》贯穿于日常的工作中。通过加强服务意识教育和检查督促,不断提高职工优质服务意识,提高优质服务自觉性。我局积极加强员工岗位及技能培训,经常性的开展业务大练兵及技能比武,近期我局开展的安全知识竞赛、电工技能大比武、95598技能比赛及服务之星的评选,为职工提供了学习、锻炼、展示自己风采的舞台。

(四)加强业扩管理,完善流程控制 业扩报装工作是开拓电力市场,增供扩销的重要途径,其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体现着客户对电力企业工作及形象的满意度。在业扩报装工作中,我局严格贯彻执行“三不指定”的原则,对内规范操作,对外简化流程,从供电方案制定、设计审核、中间检查、验收送电等环节,缩短各节点时间,方便电力客户。强化业扩报装全过程管控,推行典型设计和菜单式造价核算,着力打造“阳光业扩”。同时,随着客户早日投产,也增加了电力供应,实现了客户与电力企业的共谋发展。

(五)完善95598系统功能,发挥沟通主渠道的作用随着95598宣传力度的加大和功能的完善,95598服务热线越来越被广大电力客户接受和应用,在供电企业服务系统中担当着传递、协调、指挥、监督等多重角色。

为了进一步做好优质服务工作,依托95598电力客户中心系统研制开发了电力客户“95598”报修监控服务指挥系统,坐席员通过大屏幕显示,可以直观的对95598客户服务系统和电力抢修调度管理系统进行操作。该系统具有低压表箱快速定位、停电线路区域的变色、抢修车辆、人员的全过程监控、短信的群发群呼、停电信息自动播报、抢修车辆历史轨迹查询、车辆总里程查询、任务单查询等功能,为更加合理的调度、指挥抢修车提供参考资料。该系统通过4S技术在电力中的应用,以GPS抢修车辆监控、电力GIS系统为基础构建电力服务综合平台,利用装在各受控电力抢修车辆上的移动车载设备,将电力客户的报修信息、车辆调度信息、卫星定位信息等通过GPRS数据网络平台在电力抢修车辆和95598呼叫中心之间双向传递,实现对抢修车的状态监视、有效调度、信息查询等功能,使95598服务热线达到了真正的数字化服务。

上一篇: 高端店面设计 下一篇: 策划学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