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3 17:01:5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中学生美学教育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为全面贯彻和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开拓进取的精神;加强学校德育和美育工作,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有必要对中学生开设一门新的课程---美学课。从而有效地把美术、音乐等教育的作用更充分显示出来。
美术、音乐教育属于美的教育的一部分。不可否认,它们对培养人的兴趣,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素养和审美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但这种作用是一种潜在、容易被人所忽略,而且其范围极限小,其形式虽是实践,但其实质仍脱离不了为学而学,为教而教的范畴。尽管有的学校,美术、音乐、劳技搞得有声有色,但学生的德育、智育等方面却仍很欠缺,原因之一就是缺少对美的认识发展和真正的感悟。而要真正领略到它们的美和作用,关键还是要"悟",而这个"悟",如果不具备一定的美学知识是很难达到其境界的。也就是说,这种教育并不是使某人单纯只具有什么特长获得什么奖就达到了,或只是知道它们的作用而自己并未用此来规范自己平时的言行举止就行了。真正的目的是要通过这种教育,在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审美修养、审美品味的基础上,用此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达到"言行文明礼貌;衣着合适得体;情趣高尚有别;心灵纯洁无私的境界。"真正做"全面发展,特长明显"的中学生,就必须加强美学教育。
美学教育的任务是把美学理论渗入人们的审美心理、审美意识之中,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其形式可以是多样化的:可开设专题讲座,如行为美,外在美和内在美等;可贯穿于各学科教育中,如语文的语言美,数学的线条美等;可寓于美术课中,如山水画的意境美、色泽美,人物画的形体美、动作美等;也可推广到班主任工作中,教室的环境美,学生的心灵美都可对班级管理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那么,如何对中学生进行美学教育呢?
首先,加强学生人体美教育。让学生明确外在美和内在美,知道什么是美 的言行,什么是不美的言行,从而促进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潜移默化改变自己的不良行为和习惯。人体美包括外在美和心灵美,但关键是后者。一个人光有漂亮的外表也是不美的,只有一颗美的心灵加一个美的外表才是真正的美,正如荀子在《非相》篇中写道"形象虽恶而心术善,无害为君子也。形象虽善而心术恶,无害为小人也。"对中学生来说,外在美就是体质健全,五官端正,衣着得体适合,要求穿适合中学生的服饰,留适合中学生的发型。心灵美就是人的思想品质道德情操方面的美。表现在个人和国家的关系上,就是爱祖国;在处理个人和集体关系时,要爱集体、公而忘私、遵守纪律和社会公德;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要诚实正直、助人为乐、团结同学。表现在个人修养方面要严于律已、自尊自爱、刻苦学习、奋发图强。通过这种理论教育,实施者再贯穿关于人体美的幻灯片于其中,启发引导学生来判断分析哪些是美的哪些是不美的,从而从理论和实践中实现了人体美教育的目的。/
二、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意境。这要求上美育课的教师在课前要设个好的意境,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的激情和余地。如音乐课,革命歌曲气势磅礴,可通过相关的录相带和讲解创造一个情景相融的审美意境,从而激发学生高亢激昂的热情。民俗歌曲清朗委婉,可通过录音或实践(歌颂祖国的可让学生在室外亲身感受体会),从而激发学生的审美想象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有"音乐感的耳朵","寓教于乐"。通过创设意境,间接的激发学生审美感知、审美意识的热情,从而培养他们的审美理解和审美情趣,进而达到审美创造。
三、对学生进行审美理想教育和校园环境的美的创造的培养。学生白天在校时间长,一个幽雅和谐的校园,安静整洁的教室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健康,而且有利于学生提高精神境界,得到美的享受。因此,校园环境的美化,是实现审美理想达到审美创造的重要内容。可以通过开辟或提供社会实践的场所,让学生亲自参与种花种草的园林工作和修理桌椅粉刷墙壁等劳动实践活动。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给予美的感知和享受。另一方面,培养他们爱惜校园环境及其财物的品质;激发他们创造的热情和想象的天地,营造一个美伦美奂的室内外环境;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和身心健康的发展,达到以"以美启真,以美储善,以美怡情"的审美教育的作用。//html/jianli/
一、审美心理与人格完善的关系本文由收集整理
美术教育中审美的目的在于通过人对美的欣赏和批评来实现美术的社会功能和价值。以“美”带动内心的触动和感悟,对人的情感、意识、心灵都会产生正面的引导,“增强审美感受能力,形成和谐的心理结构, 并间接地促进智力和品德的发展”其最终效果是促进人格的完善和培养健康的心理。中学美术教育本质上就是对美学的直面剖析,审美则是美术教育中学生必不可少的心理活动。有了审美,就有了对美和善的价值判断,丰富和强化了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力,增强学生对外界的认识,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形成稳定的心理特征。这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即是人格完善的直接体现。审美心理与人格完善是紧密统一的关系,是辩证也承接的统一关系。这表现在:审美心理是人格完善的重要环节点。人格的完善也对学生审美心理的健康形成产生积极的反作用。人格完善是审美心理过程的最终目标。人格是态度、性格、习惯的有机结合。人格的完善则表现为态度的端正、性格稳定、习惯良好等综合因素下整体体现出来的稳定性,这种稳定性是利于个人健康发展和符合社会要求的。态度、性格、习惯长期形成的稳定性往往又会对人的心理产生暗示和引导的作用。
二、中学美术教育中学生审美心理特征
中学美术教育是以特定的年龄范围的青少年为主要教育对象,这个群体年龄多是在12-16岁范围内,从生理上讲正是身体发育旺盛阶段,从心理发育角度讲是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的萌动阶段。他们对世界中的各种事物充满了好奇,在审美心理表现出特别的群属特征。第一,可塑性强。美术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育,美术教育在扩展的学生想象力、带动学生抽象思维、丰富学生感性经验上有着独到的作用和功能。中学生本身在这一阶段对主客观世界的认识处于不成熟阶段,在美术教育中这个群体在对美术作品的感知也是欠缺和不足的,因此,对教师来说需要有效利用学生在美术教育发展空间性,针对性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引导和塑造,以逐渐形成完善的、稳定的审美心理为目标。第二,社会性强。信息传播途径的多样化与信息量的丰富多元化拓展了中学生的视野和对社会的了解,但他们的理解和认识往往是不全面的,感性的,和不成熟的。社会的影响也会对这个群体产生单方面的导向作用。因此,他们在对美术教育过程中的每个环节会参杂他们对这个社会认识和了解。他们会对作品的观察和评价带有社会意识形态色彩,在做作品创造中突出自我对社会的体悟等等。
三、美术教育中把握学生审美心理促进人格完善的几条建议
以让学生形成完善的人格历来是我们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在中学美术教育中要充分借助审美心理的功能来促进学生人格完善。首先,明确审美心理与人格完善之间的关系是前提。只有意识到这两者的关系才能在美术教育中对学生审美心理活动产生关注和重视。其次,美术教育中要准确把握学生审美心理特征。在美术教育中既要把握中学生可塑性强的特征,通过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审美情感,引导学生产生对美的认同感和对美的心理倾向性,以实现美术教育塑人的目的。把握学生社会性特征就是要课堂与社会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对社会生活中的作品和事件有正确的是非,善恶的判断力。第三,美术教育中要准确把握学生审美心理的发展规律。理顺学生审美心理活动的发展规律要注重实践的重要性。英国心理学家c.w.瓦伦丁曾提出“美的实验心理学”
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已经来临,以人为本的教学新观念和方兴未艾的课程改革已经形成强大的冲击波,正猛烈冲击着传统的课堂教学。初中英语教学的质量维系课程改革之中,新课程改革将给初中英语教学带来新的变化,并由此产生许多新的理念,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加强对学生情感的培养。心理学家彼得・萨洛韦(Peter Salvoey)和约翰・迈耶(John Mayer)认为一个人在社会上要获得成功,起主要作用的不是智力因素,而是情感因素,前者占20%,后者占80%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Daniel Coleman)认为情感因素是个体的重要生存能力,是一种发掘情感潜能,运用情感能力影响生活各个层面和人生未来关键的品质因素,而且在人成功的要素中,情感因素比智力因素更为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应注重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情感,合理运用学生情感,让学生在易学、乐学中快乐成长。同时,情感培养的内容是广泛的,笔者只想对初中英语教学中学生的审美情感谈谈自己的看法,与各位同行切磋。
一、学生审美情感产生的理论依据
课堂活动中学生“审美情感”产生图示:
《美学》中认为审美情感的产生必须具备两大条件: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审美情感的产生源于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美的感受。在课堂活动中,作为主体的学生自然是审美主体,初中生对美有独特的敏感性,通过对美的感知与想象形成审美情感。但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发挥主体作用,自然离不开作为主导的教师的引导,引导学生感知有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审美对象。教师要提供这种审美对象,在学生积极的感知中形成审美情感,这样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
二、审美情感在英语教学中的意义
学生的审美情感是“情感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合理运用学生审美情感,在师生关系、课堂气氛、学习兴趣、创新能力等诸多方面有重要意义。
1.有利于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浓厚的课堂气氛。
英语课堂教学是主导与主体密切合作的双边活动,需要学生具备与老师合作的精神。因此,融洽的师生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前提。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注重与学生培养感情,增加自身的情感投入,对学生多一份爱心、关心,对工作多一份热情、激情,用“情”、用“心”、用“爱”来教育学生。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成为学生的审美对象。看似不起眼的一件小事,听似不经意的一句话,都可能在学生心里留下永久的印痕。如果教师能够合理引导,提供他们感兴趣的审美对象,他们就会乐意听讲,积极投入审美情感,从而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在学生投入审美情感的过程中,其思考积极,反应迅速,学习热情高涨,课堂气氛也会随之活跃起来。
2.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审美对象在教师的引导下作用于学生,学生如果乐于接受,便会在情感上产生振动,全力以赴地把情感投入到审美事物上去,注意力就会集中,因为这是发自内心的情感,是任何强压灌输都不可代替的,同时这也是学生充满兴趣学习的体现。一般情况下,只有美的东西,学生才愿意主动感受,才会产生兴趣,美的事物对学生有很大吸引力,他们对美有认识与探索的欲望。在教学中,教师往往把一些知识转化成美的事物,教师可以利用电教手段的直观教具,形象地、有层次地将所学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将传统教学媒体(如语音、教材、板书、实物、挂图等)与现代教学媒体(如电视、录像、录音、计算机等)相结合,强化学生的视听感觉,尽量做到能听的让他们听,能看的让他们看,能摸的让他们摸,充分发挥各种感官的作用,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引发兴趣,激发求知欲,使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满怀激情地学习,在审美情感的作用下认识问题、解决问题。
3.有利于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人类的审美情感不同于日常意义上的情感,审美情感比日常情感包含更丰富、更深刻的内容。日常情感是未经“整理”的情感,而审美情感是通过“整理”的情感,即通过了人们更全面的思维过程。学生在投入情感感知事物时,能够引起共鸣,思维变得活跃,联想愈加丰富。教师在教学时,要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在观察的基础上,力求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方法,寻求问题的答案,从而找出不同于一般的结果。久而久之,在审美情感的作用下,就会出现创造性的思维,把这些思维付诸实践,便形成创新能力。这恰恰说明审美情感在培养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中具有重要作用。
三、审美情感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审美情感在课堂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广大教师应积极运用这种情感,引导学生感知美的事物,使课堂活动更加丰富多彩。我在教学中已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并适时地运用了这一点。
《乐记》中写道:“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亚里士多德也说:“人们聚会娱乐时,总要弄些音乐,这是很有道理的,它的确使人心畅神怡。”由此可见,欣赏音乐的确使人快乐,产生美的愉悦。如果把它应用到教学中,同样能够有效地形成审美情感,合理运用音乐所带来的审美情感,有时会产生奇妙的作用.例如,我在讲Oxford English 8A Unit 4 “Wild Animals”时,便利用音乐紧紧抓住了学生的审美情感。但如果采用传统教学方式:阅读―回答问题―讲要点―练习,则显得索然无味。在此我另辟其道,选择了两首歌曲。在学习短文时,由一首“The World Is Getting Smaller”的歌曲导入,创建氛围,让学生用心感受,虽然他们不懂大意,但通过青少年心理特有的敏感已感受到这是一首伤感的歌曲。为使学生加深情感,我解释了“The world is getting smaller,The population’s grown,where can you hide away?”,让学生感受世界越来越小,人口越来越多,动物生存空间被人类掠夺,饱受摧残与伤害。学生在情感上融入了对动物同情的氛围中。我趁机引导说:“请阅读短文,让我们了解一下动物的生活吧!”学生带着情感自觉进入阅读角色,这就形成了学生自觉学习的行为,构建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我再利用学生的求知欲讲解了重点。此后我仍旧抓住“情感教育”的主线,积极引导学生,展示一幅图片(笼中老虎)并问:“Look at tiger in the cage,what do you think?How should the animals live?”学生在书中很快找到了第一个问题的答案,但不知如何组织第二个问题,我并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充分利用学生情感。立普斯说:“灾难加重价值感。”学生从悲伤与同情的审美情感中认识到了动物的价值。我又放了一首“Fly Little Birds Fly”,让学生与我共同高歌,并理解中心句“Happy cause I’m free.”学生思维顿时开阔(有时甚至是创新的),再提问时,有的学生回答:“The animals need free.”有的学生回答:“Don’t cut down trees and forests too much.”我表示赞同并补充:“We must protect the animals like our eyes and live well with them”,并由此结束此课。
通过简单的两首歌曲,学生产生了“悲剧美与喜剧美”两种情感,展示了内心世界,活跃了气氛,激发了学习的兴趣,这无不体现了音乐的“感染力”,学生也轻松地完成了学习任务,这其中“审美情感”起到关键作用。
实践证明,在英语教学中运用审美情感的做法是可行的,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实现了知情的统一发展。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各种美感因素的策略,拨动学生心中的“情弦”,引感共鸣,让他们获得“真、善、美”的情感体验,感受到自然之美、社会之美、艺术之美、道德之美、人生之美,从而提高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陶冶情操,成为有血有肉、有情有义、人格健全、适应时展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商务印刷馆,1980.
[2]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3]王长俊,王臻中.美学基础.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
[4]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刘琦辉.试论英语教学中学生情商的培养[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2.1:34.
充分了解和准确把握教材中的审美教育内容,这是实施审美教育的前提。生物学作为一门研究生命活动规律的自然科学,美学因素不仅存在于其研究对象生物之中,还渗透于其理论体系的构思与表达之中。因此,生物学审美教育内容即生物学美,至少应包括自然美、科学美和人格美等。
1.自然美
自然美指的是生物的形态往往是由线条、形体、色彩、声音、运动等美学因素,按照一定的美学法则构成的,并由此形成一种自然的整体美。如同种生物的形态结构都基本相同,体现了整体一律的美学法则;植物的叶子和哺乳动物的四肢、眼、耳等都表现为左右均衡对称的美学法则;生物体的色彩、线条、形状、声音等在质量和数量、时间及空间等方面可以形成鲜明、强烈的对比,如动物的警戒色、大树与小草、红花与绿叶,给人以振奋、醒目和显豁的感觉,而这些美学因素也可形成调和,如动物的保护色与周围环境的色彩非常相似,给人以融和协调的感觉,这则是对比与调和的美学法则的体现;生物体的整体与局部以及局部与局部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比例关系,这又体现了比例的美学法则;心跳、呼吸运动、细胞分裂、个体发育以及动植物随着季节转换而发生的变化等生命现象则体现了美学的节律性法则;生物的各种器官和系统在功能上的彼此配合与相互协调、形态各异的脊椎动物有着惊人相似的骨胳系统、绿色植物的输导组织与高等动物的循环系统在结构与功能上存在着微妙的相似、形形的生物与各自的生活环境之间有着奇妙的适应,这一切则都是多样性统一与和谐的美学法则的体现。
2.科学美
科学美是人类在探索发现自然规律的过程中所创造的成果或形式,是一种观念形态的美。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实验美。它指的是实验的设计、方法和步骤所包含的美学因素、如仪器与装置美、实验操作美、实验现象美、实验结果的表达与分析的逻辑美等。
(2)公式美。科学美还在于发现自然界的和谐和简单性,并在公式、定律和原理中完美地表达出来。如光合作用的反应式、遗传中心法则图式和能量金字塔就是用极其简单的形式表达了非常复杂的生命活动规律,它们都显示了简洁、和谐的公式美。
(3)理论美。理论美反映的是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水平,它是真与美的统一体。就其本质来说,一种理论越是能反映客观实际,它的美学价值也越大。如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美学价值就比拉马克的“用进废退学说”的美学价值大。而就其表达形式来看,理论还体现出逻辑美和结构美。逻辑美指的是生物学理论体系的构思与表达都严格遵循逻辑思维的法则;结构美则指的是生物学理论体系的结构都体现着某些美学法则,如无性生殖与有性生殖这两个概念体现了对称的法则,而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则体现了对应的法则。
3.人格美
人格美又叫心灵美或精神美,是社会美的核心,是指人的思想、品格、志趣、情操、智慧、情感等多方面的美。教材涉及到古今中外几十位著名的生物学家,尽管他们的国籍不同,所处的时代不同,各人的经历不同,但在他们探索生物界的奥秘的动人事迹中都闪烁着人格美的光辉。如不怕困难、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不计个人名利的高尚品格;敏于观察、勤于思考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献身精神,以及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美好情操等,这些都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
生物学审美教育目标
根据审美教育的终极目标和教育原则的要求,生物学审美教育目标大致可分以下三个层次:
1.初级目标
培养学生充分感知生物学美的能力。对生物学美的感知能力是指审美主体通过审美感官(眼、耳等)对生物学审美对象的感知能力,它是获得美的感性直观和直接印象的源泉,是审美活动得以进行和展示的前提。审美教育初级目标的具体要求是:通过生物教学活动使学生克服对生物学美的无视、无闻、无觉的美盲状态,逐步形成对生物学美的敏锐而充分的感知能力;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提高其审美的比较和分析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区别“真善美”与“假恶丑”,识别生物学美的性质、类型、程度;另外,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和联想能力,以掌握生物学知识的形象性。转贴于
2.中级目标
使学生获得正确鉴别和善于欣赏生物学美的知识与能力。这是指通过生物教学活动,在学生感知生物学美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对美的生物事物的形式、内容以及思想意义进行整体把握和审美评价的能力,形成他们对生物科学美的爱好。为了提高学生鉴赏生物学美的修养,就要让他们掌握较多的科学的基本思想,逐步形成审美观;还要让学生分析和评价各种形态的生物学美,这样既增进了美的鉴赏能力,又培养了对生物美的情感。
3.高级目标
培养和发展学生生物学美的创造能力与兴趣。对生物学美的创造能力,是指审美主体在感知和鉴赏生物学美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按照美的规律直接创造生物学美的能力。中学生创造美的能力与兴趣主要是在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得到发展的。对学生来说,生物学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体现着学生对美的创造。这是因为学生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要付出体力、智力和情感,要克服种种困难,作出很大努力,这种富于创造性的活动,必然能促进自身创造生物美的能力与兴趣。因此,为了实现审美教育的高级目标,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学习、实践和创造。
生物学审美教育目标的实施
人的心理结构是由认知结构、审美结构和意志结构三部分组成的。在教学活动中,三者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认知、情感、意识心理活动的统一,这是实施审美教育目标的心理基矗中学生物教材中充盈着丰富的美。因此,只要教师能够正确地运用美育规律,精心操作与审美有关的教学变量来调控学生的审美感受,生物学审美教育目标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充分估计学生的审美经验和心理承受能力;从审美的角度钻研和领悟教材,组织好教学内容;选择直观、形象而又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寓教于乐,创造热烈轻松而又和谐有序的课堂气氛;重视教态美的设计,使其更好地发挥表情达意的美感效应;板书设计科学、美观;讲课要生动,富有真情实感,通过积极、振作、饱满的情感状态感染学生;借助挂图、标本、模型和仪器等创设洋溢着生物学美的情境,能够有效地调控学生的审美感受。
根据中学生生物学美感形式的特点,教学中应特别注意抓好以下三个方面:
1.挖掘美学因素,感知美的形象
审美教育是从对美的事物的感知开始的。除生物自然美外,生物学美并不像艺术美那样外显和鲜明,而审美教育又是一种形象化的教育,它是通过各种事物具体的、可感的、具有审美价值的形象来感染人的,再加上中学生的形象思维又占很大的比重,所以在教学中应特别注意从生物学知识中发掘和提炼美学因素,努力把它上升为美的形态,从而创设美的意境,让学生耳濡目染,感受生物学美。如学习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规律时,教师结合根据当地情况绘制的“能量金字塔”进行讲解,使学生感受到生物与生物之间的一种和谐统一和均衡对称的生物学美。再如,在“绿色植物代谢”的综合复习课上,通过引导学生编制“水分代谢”“矿质代谢”“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相互关系的网络图,学生除能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点间内在的联系外,还能真切地感受到生物学知识的结构美与动态美。另外,在生物学问题的理解和解决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假设、实验、数据、符号、图解、标本、模型等因素,展示生物学知识独特的结构和联系,把学生带进生物学美的意境,这样能使学生从逻辑和形象两个方面认识事物,既深化了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又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完成美的感知与积累,实现“真中显美”和“以美启真”的相互促进。
2.注意情感体验,深化美的感受
教学实践表明,审美认识是在情感的参与下完成的,仅凭借对事物的感知,所得到的美感是不深刻的,还必须在感知美的过程中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通过对各种生物形态美的品评、鉴赏和体验,才能深化对美的形象的认识与感受。生物学美特有的若干内容比较内在含蓄,需要教师在钻研教材时,做到“入境动情”,设身处地地体会教材中美的内涵,得其用心、意蕴和境界,设计好教学中对美的情感体验活动。如教师在备“环境保护”这节课时,通过查阅有关野生动植物资料,详细了解它们的生态功能,对人类的贡献以及濒危的现状,自己产生了对野生动植物的情感和美感,讲课时就能将自己的情感和教材、学生的情感融为一体,在完成知识传授不断从感性向理性升华的同时,师生之间也必然迸发强烈的情感和美感的共鸣,使学生受到深刻的美的情感体验。再如,学习了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后,引导学生运用该学说的观点来解释若干种生物的保护色、拟态、警戒色等适应现象的形成,这样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自然选择学说”内在逻辑美的体验,而且还能使学生一次又一次地从不同的角度透过生存斗争残酷无情的现象,全面地、深刻地领略生存斗争美的内涵: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展示了令人惊叹的、至臻完善的和谐统一美。以美衍趣,不仅强化了学生的美感体验,又必然激起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更大的兴趣。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02―0050―01
高中语文新课程从“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独立人格,其落脚点在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构建学生的人文情怀之上。
然而,当下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淡薄或缺失,道德素养严重滑坡,语文教学受功利思想影响,过分重视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这严重偏离了素质教育轨道。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很容易受到社会不良习气和不正之风的冲击和影响,由于他们知识水平和审美能力的限制,也很容易造成追求上的盲目性,所以,充分认识美育的作用,加强审美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学生敏锐的感知力,独特的想象力和深刻的理解力,使学生成为既有丰富知识、健康体魄、高尚道德,又具有鲜明个性和社会良知的人,这已经成为当代语文教师的时代使命。
一、创设情境,因势利导,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
语文课程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美育材料,从形式上说,小说的人物、环境、情节组成的“整体美”;戏剧的人物语言、背景等组成的“冲突美” ;诗歌的凝练、含蓄形成的“意境美” ;散文的清越、隽秀的“神韵美” 都能唤起我们的审美冲动,还有议论文中的严谨的结构、缜密的论证、透辟的说理表现的“逻辑美” ;说明文展现事物特征、成因、发展的美,也有其独特的韵味,从内容上看,有的赞美祖国的壮美山河,有的讴歌民族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精神……在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中,我们应该把语文视为美学载体,开源引流,披文入理,在审美情感的参与下,挖掘文本的的美学因素,设法拨动学生的心弦,动情于中,努力让学生产生共鸣,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善于把课程的理性内容和感性形式、抽象概念和鲜活形象有机统一起来,把深奥的知识传授与动情的美感体验结合起来,在多元文化和多元价值观共存的社会背景下,积极引导学生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础上,发展学生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二、诵读经典,培育人文情怀
1.引言
美育培养是指身体姿态各部分肢体塑造的姿势,如坐、卧、走、跑、跳等姿态。人的体态虽然在一定情况下受先天因素影响,但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后天的培养和锻炼。健美操运动不仅可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还能培养学生的正确身体姿态。在教学中,可采用简单的脚步练习、把杆练习等培养学生正确的行走和站立姿态。练习中,要求学生头部正直、两肩放松,背直、挺胸、立腰、收腹、臀部和两腿肌肉收紧,目视前方,从而保持和发展人体脊柱形态和曲线美。美育是美的教育,是塑造完美人格的重要途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贯彻教育目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健美操作为一项开放性的运动,一种艺术美的行为,以其独特的魅力和锻炼价值深受大学生的喜爱。随着中学健美操的活动的开展,在健美操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不仅使健美操运动达到更好的锻炼效果,还能促进学生身心完善,造就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2.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对豫章中学、南昌二十三中、八一中学、南昌三中的初三的200名学生进行调查,其中男生50人,女生150人。
2.2研究方法
2.2.1问卷调查法:制定了关于健美操对学生美育的培养的调查问卷,向四所中学发出问卷200份,收回200份,有效问卷190份,收回率100%,有效率95%。
2.2.2文献资料法:通过网络、电子报及相关书籍等,收集整理了大量资料,所用的参考文献不少于10篇。
3.结果与分析
3.1南昌市中学生对健美操美育的认识
统计结果显示,中学生对健美操很感兴趣,72%的学生认为健美操运动可以培养他们的形体美。18%的学生却认为自身的形体不需要培养。10%的学生保持中立态度。有的思想上不重视,有的只是认为很好玩。女生表现得比男生积极,女生感觉跳得好看,而且还能让自己的形体很美,对男生积极的影响主要是可以锻炼身体,而有的学生却不想运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从学生的心理出发,让学生好奇,让学生感兴趣,从而提高健美操教学的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
3.2对学生形体美的培养
从美学角度出发,健美操运动员的身材匀称、比例合度、线条明显,从外观上给人以青春活力和健康美的感受。姿态美是指身体各部分的配合而呈现出来的外部形态美。健美操是一项讲究形体优美的运动项目,特别强调动作姿态的协调优美。在被选的5个答案中,结果显示,健美操锻炼可以从很多方面体现出美育的发展,男生主要是增强体质、形体气质等方面分别占64.8%和54.3%。而女生则是动作优美、立腰收腹等分别占72.3%和43.8%。结果表明,男生还是主要强身健体,但也很注重形象气质。女生主要是优美和形体,所以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以自身姿态美为表率,给学生以美的感染,再通过各种练习手段,使学生姿态挺拔、富有朝气。但结合前面的调查,也有一些不良现象,这说明学生对健美操的美育观点还不是很了解,通过对部分学生进行访谈后了解到,由于课时关系,教师把大部分时间都用来进行操化和成套动作的学习,对形体和姿态练习的安排不够充分,使学生不能进一步达到身体姿态的锻炼期望。根据存在的问题,体育老师应该更好地指导,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健美操中的美育培养。
3.3对学生素质美的培养。
身体素质主要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它是一种潜藏在人体内部的美,是体育美的内在力量。学生通过各种动作技术,展示他们的素质美。据调查,经常锻炼和参加体育活动的男生占23.5%和68.2%。而女生经常锻炼的只有3.6%,爱参加体育活动的占33.5%,从总体上来看,学生是不太爱运动的。所以在健美操课中,教师要将素质练习与音乐结合,编排成成套动作组合,将原本乏味单调的练习变得生动活泼,使学生在音乐的熏陶中更有效地得到身体素质的锻炼。
3.4对学生行为美的培养
健美操的行为美主要体现为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行为活动。调查发现,男生在这三个方面分别占32.6%、46.8%和52.3%。而女生分别占48.2%、56.8%、38.7%。健美操课堂上,学生学习时的互帮互助,对难度动作的刻苦学习,都能够培养和磨炼学生的意志。学生在提高自信的同时,性格也变得更加开朗活泼。同时通过健美操的锻炼,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改善学生的精神面貌,陶冶情操,培养学生的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高雅的气质。总之,健美操运动运动不仅能铸造人的健康体魄,而且能塑造健全人格。
3.5对学生品德美的培养
作为当代社会发展的新力量,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当代中学生正确价值观的体现。同时,教师自身良好的品德素养,也给了学生一个积极、正面的榜样。在调查中如表3,我发现在道德修养、精神修样、品行修养中男生分别占26.3%、34.8%、12.6%。而女生分别占25.6%、30.1%、40.3%。学生在深入学习的过程中,要将这种品德美贯穿于自身,获得良好感受。在教学测试和教学比赛中,学生展示个人魅力,进行公平的竞争,在互相观摩、互相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竞争意识和自强精神。
3.6对学生意志美的培养
坚忍的意志体现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能顽强乐观地面对和克服,坚持到底。通过表4可以看出,通过学习健美操,能够培养学生的沉着冷静、机智果断、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学生在学习新授或难度较大的动作技术时,必须通过认真学习、刻苦锻炼、虚心请教、互帮互助等活动才能更好地掌握动作技术,做到熟练发挥。在进行集体创编或表演时,则需要通过同学之间互相协作、勇敢克服困难才能更好地完成任务。依靠健美操课堂上这一系列活动,使学生的意志美得到进一步完善。
3.结语
在健美操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美育的培养,使学生获得了更匀称的体形,拥有挺拔的身姿,锻炼了学生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素质,对完善学生的形体美、姿态美、素质美具有非常大的帮助,使学生形成了正确的审美观,提高了对美的评价能力,提高了自身表现力,增强了自信心,获得了心理满足,同时培养了创造和编排能力,对培养学生的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行为有较大帮助。
参考文献:
[1]赵慧娣.谈普通高校健美操教学中美育渗透的作用与原则[J].化工高等教育,2003,6(1):86-87.
美是在人类日常生活中产生与发展起来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于美产生了主观反映,也就是本文中所说的美感。美感主要是在遇到一些美的事物的过程中而形成的一种美的感受或者体会,瞬间可以让人心情愉快、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是对美的认识、欣赏与评价。因此,教育者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美感,这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基础。美感属于一种较为特殊认识的反映形式,因而,它具有感知、情感、想象这三项特征。
1.感知特征
人在认识事物的美的过程中,首先就是通过感知的方式感受事物的美。美感认识通常会通过对事物的感性外观、线条、声调等进行感知。我们在欣赏大自然带来的美、社会生活带来的美和艺术上带来的美过程中,都必须依靠视觉及听觉等器官进行美的感受与体会。就像列宁说的那样:“如果我们不通过感觉,那么,就很难对事物的形式进行全面的了解,同时也无法掌握运动的形式”。审美感受与其它形式的认识是一致的,都是以审美对象的感知为基本前提,人们只有通过感知,才能够将审美对象呈现出的感性外观把握住,才能形成良好的审美感受。
2.情感特征
美感中的情感活动主要是在审美对象中直接观察到人的自身、达到了审美需求的基础上产生与发展起来的。当人在审美对象中看到了人的自由创造过程、感受到了人的智慧以及拥有的才能,那么,就会将他们实现生活目标与理想目标的心理全面激发,使得他们对生活更加的热爱,同时在精神上也感受到了一种满足与自由的喜悦之情,进而产生出美的感受与体会。社会中一切美的事物与人的幸福及欢乐是紧密相连的。当然,美感中的情感不仅涵盖了审美需要时的满足,同时也包含了理性认识,只有人的审美认识与审美需要以及情感始终保持在平衡状态下,那么才能在审美过程中体会到无比舒畅和自由的。
3.想象特征
美感中的想象主要是在理性认识与情感体验和谐统一的状态下而生成的。想象属于一项比较特殊的心理功能,它是将过去神经系统中产生的暂时性联系进行新的配置,将其演变为新的联系;可以把知觉所提供的表象加以改造,使其形成一种新表象。美感中所形成的想象,与一切感知和表象的感性事物相联系,进一步提高了对审美对象的认识与理解能力;同时,它具有较大的空间领域,可以尽情地想象,进而形成良好的情感体验。通常而言,想象力越活跃,表现出的情感体验也就会越强烈,从而推动了丰富的精神审美感受的形成。
二、审美教育的目的及初中美育的主要任务
1.审美教育的目的
审美也可称之为美育或者美感教育,它主要将陶冶人的情操作为主要目的,以此培养人们在体验自然美、社会美以及艺术美的过程中树立良好的审美观点、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在初中教育的过程中,音乐、艺术以及体育这三门学科是实现审美教育的关键,所以,在实现审美目的过程中,不仅要结合课本中的知识与内容,同时还需要通过这三门学科的教学共同实现,特别是美术,必须具备自己的独特之处,在实际中与各项课程教育进行良好的配合,加强优化学校教育资源,尽可能的将其贯穿到审美教育全过程,从而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发现美的能力。
2.初中审美教育的主要任务
初中审美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一批未来社会主义的复合型人才,即审美教育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欣赏美、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促使他们树立起良好的审美意识,只要学生们的审美意识形成,那么他们就会更加地热爱自己的生活、热爱美。
三、初中美术审美教育的主要内容
1.形式美感的培养
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在接触美术的过程中,最先接触到的是美术的各种审美形式,即美术作品形成过程中诸多艺术语言涵盖的因素,比如,色彩、线条、质感等诸多方面的艺术语言因素。对于大自然中自然形成的一些美好事物,往往也都是先接触到弯曲流转的溪水、艳丽的花卉等诸多因素。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先反映和感知这些形式美,之后再统一对自然美与艺术美等方面进行知觉。不过,上文中所提到的这些形式并不是一开始就能够成为每位学生所感知的对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应给予一定的指导和教育,这是培养学生形式美感的关键。
2.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在初中美术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目标并不是提高学生感受美和鉴赏美等方面的能力,而应重点培养他们对于审美的创造力及想象力,从而推动他们思维能力的发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所学的美术知识及技能,创造出美好的生活。初中阶段的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教育者应根据这一特点,将学生具有的想象力逐渐地转化为审美创造力。这样,他们就会运用自己所学的美术知识,如线条、质感、色彩、构图、肌理等知识,不断的创造具有良好审美价值的美术作品。艺术来自于生活,在美术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应培养学生们对生活的认识,培养他们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四、初中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美感的对策
1.教育者应加强自身的美学修养
教育者要想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美学修养,增强他们的美感,就必须先将自身的美学修养进一步提高,只有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才会认识到美感的重要性,才能将美感思想传授给学生,感染学生。部分初中美术教育者,只是具有美术技巧以及长期积累下来的美术功底,对于美术作品的鉴赏与欣赏能力十分缺乏。而由于他们的不足,给学生美感的培养造成了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教育者必须加强自身的美学修养,制定优质的教案,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以此将学生的热情与创造性全面激发,同时,应积极引导他们对美术课程进行欣赏。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应运用丰富的语言、神态以及各种形象手段,如投影、故事、音乐等通过有声有色的良好环境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其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美的熏陶,进而培养学生的美感。
2.丰富审美情感,体验生命美
初中阶段学生心理还不够成熟,分辨是非观念的能力比较薄弱、无法界定善恶与美丑,极易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我们通常将这一阶段称为“危险期”尤其是当前初中生都比较喜欢流行音乐、喜欢时髦的装扮,喜欢模仿各种可以刺激感官的活动。由于美术教育具有形象性、愉悦性与情感性的特征,学生很容易就能对其理解与认识,很容易以情动情,从而使得他们从审美的角度受到了良好的熏陶与教育,情感上产生了共鸣。另外,美术活动不仅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打动他们,使其乐于接受美术教育。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分辨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这对于他们形成良好的审美观、道德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3.通过提问题激发学生对审美的思考
一、中学民乐团现状
民乐团,是中国近展起来的一种以中国民族乐器为基础,再学习西方交响乐的编制而成立的乐队类型,其特色在于大量使用弹拨乐器和具有中国特色的打击乐器。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日益发展,音乐与人们生活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我国的音乐事业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然而,这种情况并没有相应地体现在民乐团身上,民乐团的发展是被忽视的。笔者认为,制约民乐团发展的原因,首先是政府财力投入不足,其次是学校重视程度不高,但其中更重要的原因,应归结于民乐自身创作滞后、表演形式单一,以及乐器制作工艺复杂、不易推广等。以笔者学校所在区域为例,只有少数的中学开设了民乐团,其他大部分学校则多以管乐团为主。《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而民乐团无疑是弘扬民族音乐的重要教学手段之一,民族音乐也应该适应时代的发展,才能与时俱进,在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高、更远。
二、中学民乐团的美感教育
对中学民乐团的学生来说,日常单一的课堂教学已远远不能满足他们体验、追求“美”的需求,必须开展以实践为主的各种美育活动来辅助配合课堂教学。教师要通过对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美感教育,引导学生认识美、体验美、表现美,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熏陶。以“美”的文化渗透学生的意识,通过民乐团的美育教育使学生相互影响,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提高审美核心素养。
1.认识美。
审美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学生情感的培养、个性的陶冶,甚至对其整体素质的发展都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美”无所不在,在日常的训练中,教师要时刻注重引导学生充分感受现实美和艺术美。比如,定期带领学生去观看民乐演出,通过表演者的一唱一演、一颦一笑、一弹一敲,让孩子们充分感受到民族音乐的表现力和艺术美。无论是表演者的服饰、装扮还是乐器的表现力,都能带给孩子们很大的震撼。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认识到原来真正的美所涵盖的范围如此深广,不仅包括外在的表象,甚至还包括积极的、奋发向上的态度,并且尊重、爱护所拥有的学习机会。另外,作为学习民族乐器的学生,除了要了解所学乐器的历史、乐器的表现力、乐器的代表人物所具有的情操,更要有将这种乐器发扬光大的精神准备。所以,音乐教师也可以与美术老师合作,以另一种方式让学生认识美。如在美术课上展示各种乐器图片,教孩子们画各种乐器的构图等,让学生充分体验及认识到民乐乐器的独特美。当然,教师还可以借助各地丰富的民族音乐教育资源,组织民乐团学生参观当地的艺术博物馆,去认识那些创造“美”的艺术家们。通过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对音乐的创作过程形成初步的印象。
2.体验美。
一、注重提高自身的美学素养,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能力
美育是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德、智、体、美、劳应全面发展,体育与美是密不可分的。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日益追求美。体育对美育不仅有独特的教育方法,而且有其独特的教育效果,更能唤起大学生的灵感和对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这就对高校体育教师自身的美学知识和素养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为了与时代同步,与大学生同步,体育教育必须注重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的美学素养,建立正确的审美情趣和观念,强化体育教学中对大学生美育意识的培养效果,增强他们的审美意识和观念。
在大学阶段,学生的生理处于生长发育后期,男女外部的性别特征更加明显,各系统等功能基本完备。在心理方面,个性基本形成,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对未来抱着美好希望和幻想,自尊心、自信心和独立意识明显增强,乐于发表见解,表现才能,但缺乏社会实践经验。观察问题比较简单,有时脱离实际,遇到困难容易产生徘徊畏难的消极心理。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要对他们要从多方面进行教育和培养。体育教师在教学中的言语、仪表和示范动作,都应表现较高的文化素质和美学修养。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是学生的审美对象,教师的仪表是否大方、雅观,会给大学生以直接的影响。如果教师穿戴大方、整齐,精、气、神饱满,就会给大学生一种良好的印象和愉快的感觉。体育教师的举止反映其自身的气质,良好的气质同样也会影响大学生的情绪。因此,高校体育教师若能在教学活动中恰如其分地运用面部表情、身体姿势,把良好的气质和情绪传递给大学生并感染他们,就能使他们获得相应的情绪体验。同时,体育教师良好的外观形象也会给大学生带来美的享受、美的启迪,从而激发他们美的动机。例如: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如果能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规范的动作引导学生,就会让学生从内心受到美的感染。另外,体育教师的动作美、造型美、组织艺术美会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自然地追求美,进而理解、鉴别和体现美,使创造美的情感趋向稳定、持续和形成自觉的行动。德国教育家在关于体育教学的论述中提到:“体育在于帮助每个人成为自由、快乐、健康、宽容、大方、公正而又有高尚道德的人。”这无疑把高校体育教学提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高校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如果具备良好的美学素养,就可以极大地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注重自身动作示范美,培养学生的自然美和形态美
在高校体育教学所蕴含的美育教育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然形体美。体育教师通过各种技术动作的示范把技能、技巧展现在大学生面前,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动作表象,建立完整的动作概念,同时也把体育中的美展示给学生。教师的一个姿势、一个步态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表现一个动作,还具有表现身心美的美学价值。因此,体育教师示范时要做到准确熟练、轻松自如、优美协调,使学生既增强学习新技术的欲望,又从教师的示范中得到美的享受、美的陶冶,从而培养对美好事物的欣赏能力和自我表现能力,使其身心和姿态达到完美的统一。虽然人的体形和姿态固然有遗传方面的因素,但不能排除人在生长发育期特别是大学生所处的生长发育后期的有意识训练。例如:足球运动的教学和练习,可以发展学生下肢肌肉力量,髋、膝、踝关节的灵活性;跑的专项教学,可以发展学生速度、灵敏、协调性,改善和提高心肺等内脏器官的机能;多种多样的跳跃练习,能发展爆发力和肌肉耐力,提高弹跳力;各种项目的教学比赛,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团队精神,体验成功、培养自信,获得心理上的愉悦。通过这些项目的学习和训练,既可以使学生锻炼身体、磨炼意志、增强体质、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自然形态美。
三、注重自身讲解美、内容美和语言美,美化学生心灵
教师的语言修养是教育艺术的体现之一。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同样的教育方法,因为语言的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清晰简练、果断有力的教学语言,可以将动作要领讲解清楚,还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有效地进行组织教学。另外,动作的姿态美不仅要靠教师的示范,更重要的还在于教师的精确的讲述,生动、形象的表达。教师要懂得体育运动和其他文化生活如听音乐、看电影、电视剧、游玩一样也是一种精神需要,只有这种需要得到满足,才会感到充实和愉快。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参加完一次活动之后,不仅感到全身轻松,而且在体育活动中的许多片段会给自己留下美好的回味。教师的讲解中还包含内容美,比如,教师通过介绍我国优秀的乒乓球运动员,四获奥运会金牌、14次获世界冠军的邓亚萍,她在退役后,先后到清华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和剑桥大学学习,获得硕士学位,并在剑桥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目前担任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委员、中国奥委会执委等职。讲解邓亚萍的成功之处在于她以超强的信心和坚强的意志勇于超越自我,讲解她以惊人的毅力,在短短的几年内由一个不能写完整26个英文字母的运动员,成长为一个不仅能熟练掌握英语口语,自如地与外国人交流,而且能用纯英文撰写研究生论文和进行答辩的学生。生动地讲解这样美的名人和榜样内容,会使学生真正感受到真、善、美的生活。激发学生不断奋进和进取的精神,提高心理素质。
教师如果能从美的角度以形象生动的比喻纠正体操教学中常见的含胸、屈膝、勾脚尖等错误动作,那么,学生不仅能知道动作不美之处,还能迅速地纠正错误动作。又如在课的结束部分,教师用舒缓的语调、诙谐、幽默的语言带领学生进行整理放松,使学生在烈日炎炎之时,犹如站在清凉的树荫下,在口干舌燥之间仿佛听到小溪潺潺的水声,让学生始终感受到心灵的美化,从而达到育体、育人的双重效果。
四、注重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团队精神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师所采用的方法与手段,直接影响学生技能、技巧的掌握。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其效果不一样。例如,在队列练习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采用交叉式、曲线走,让学生自己组织方形、圆形、“S”形、蛇形等,往往可以达到与常规直线走不同的教学效果。因为曲线在感觉上优美柔和,使人产生心灵的快乐。学生在不断变化的队形中清除队列练习的枯燥感,从中感受到体育运动的美,这实际上也是全体同学的集体创造美,这种美的感受,显示了个人在集体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了集体观念,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又如,整理活动在体育教学中也是必不可少的,它是放松肌肉、消除疲劳的重要环节,但往往不被学生重视。教学中把单纯的揉腿、捶背改为轻松的舞蹈,并配以优美的音乐,则可提高学生的兴趣,并使他们接受艺术美的熏陶,从而有效地提高审美情趣。采用音乐手段进行教学。音乐与体育结合,二者相得益彰,所产生的美学功能远远大于其自身的功能。乐声时缓时急,时刚时柔,时起时伏,可形成一种特定的教学氛围。如开始部分逐渐加强节奏,使学生情绪高涨,精神兴奋;基本部分多次反复,使学生身体活动达到最高峰;结束部分节奏缓慢,使学生在轻快的气氛中放松肌体等。这一切均有助于学生节奏感的培养和审美能力的提高。在体育教学中,体育和美育有着紧密的联系,而游戏是塑造美好心灵的最佳方式。如在教学中,让学生做“火车头”的游戏,培养生生之间的协调配合能力和互相帮助的好品德;进行“穿城门”游戏,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培养学生齐心协力的集体主义精神;“长城游戏”增强了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军人的高尚情怀。通过这些游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了团队精神,而且塑造了学生的美好心灵。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各个方面都蕴涵着丰富的美学因素,这些因素对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影响。在今后的高校体育教育中,体育与美育将会更紧切地契合,并将随着现代体育的发展而进一步发展,也越来越成为高校体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强化学生的美育意识,加强审美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高校体育教师只有不断吸纳新知识、新思维,大胆创新,勇于实践,提高自身的美学素养和审美能力,把高尚健康的美育贯穿于高校体育教学之中,才能将体育教学中的美育渗透落到实处,才能培养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和审美心理,树立爱美、护美的理念,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胡小明.体育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4.1.
[2]李泽厚.美学四讲[M].天津科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一、直觉在中学生美术教育中的地位
直观知觉和理智分析是人类的两种认识程序,两者相互配合发挥作用。直觉是一种为感性活动所专有的认识能力,学生的认识主要靠直觉发展,尤其是艺术活动中,感性的智慧占主导地位。学生依靠直观知觉作画有以下特点:
(一)中学生依靠直觉把握物象基本特征
学生观察物象时眼睛最先接触到的并不是可度量的现象,而是接受视觉刺激后得到的直接的、原初的感染力,他们把吸引了他们注意力的东西加以选择和强调,从而表现出对象的特征。从审美的角度看,被感知的意象就是感知物的本质。比如14岁学生看一辆车,他知道车身近似方形,车辆是圆形,这是车的基本特征,尽管有时他们在一个方形下面画许多圆,但仍能看出这些圆是代表滚动的车轮,在这里数量并不重要;学生画乌时画一个椭圆代表身体,在圆的一端有时用三角形,有时用线代表喙,在圆的上下两侧画两条线或画两个三角形代表翅膀。可见,不代表年龄越小造型越抽象、概括。随着学生年龄增加,他们的观察记忆力增强了,所表现的物象也越复杂,越接近真实。他们表现形的能力由简单到复杂,这是他们认识发展的自然过程。
(二)中学生依靠直觉能创造性地表现礼堂景象
绝大部分中学生的早期艺术形式含有高度抽象的几何图形,它们并不是对大自然的复制,而是对大自然本质特征的反应,有人认为这样的概念不可能产生于观察过程本身,它只可能是更高级的、非观察性的层次上推敲的结果,他们认为中学生对现实情况的思维不是靠直接的感觉,而是靠非感性的智力的升华。也就是纯理性化的判断。其实,中学生与成人的艺术概括还有一定差别,不是纯理智的思维活动。概括在所有的知觉中都会自动发生,因为简化的形象是被记住的形象,中学生所表现的视觉意象,更多的是把注意力放在主观需要上。比如,中学生画一条公路上行驶着的车辆时,运用折式构图,在一条线的上下画出两个天空,来往的车辆和行人上下颠倒地画在这条线上。再如,学生画一个人在洗头发,他把伸进盆里的头和地面用俯视表现,以便让人看清洗头发的情景,把人的身体用平视表现,以表示人站立的动态。所以,中学生在表现世界的根本性结构特征方面,具有非同寻常的创造力。
(三)中学生依靠直觉能体现美的自然法则
人们对自然界中存在的平衡、秩序、和谐等现象的体验和追求,是人类的审美本能。在学生的绘画中,均能得到自然显现。如学生在线画中能自由运用各种形态的线通过疏密、繁简变化表现节奏和韵律,他们用直线、曲线、圆形、方、三角形在人物、动物、植物上自由组合装饰,做到繁而不乱,繁简有序;在线描写生画中,能把复杂的景物组织得井井有条。中学生在色彩画中,常用补色对比表现强烈而和谐的色彩关系,依靠直觉他们能感觉出一块红背景前的人脸是绿色的;在黄色背景前把人脸面成紫色;中学生还可以根据物象受光的影响所产生的明暗变化,用不同的明度和纯度的色块进行表现,这些并不是在纯理性知识指挥下的艺术表达,而是靠直观感受,靠主观感情支配的做的自然表达。教学中教师只需要把学生画中表现出的这些优点加以肯定,并有意识地加以更改方法引导,使学生由无意识的显现发展为艺术表现,理性认识就会得到升华。
人的直觉不是少数超人和艺术家才有的物质,直觉是人所共有的天赋,依靠直觉进行美术教育活动,可以开启人的智慧,促进人的直觉发展。
二、依靠直觉进行造型训练的原则与方法
(一)依靠直觉进行造型训练应遵循如下教学原则: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为学生创造自由表达、自由探索、自由创作的机会,以利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根据中学生各年龄段的绘画心理特征和他们素质与能力的发展,选择和决定各段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形成连续性教学;依靠直观知觉,发展学生感官,培养美学意识,利用多种手段扩大生活视野,激发创作兴趣,培养学生视觉造型反应和创造力,以及情感表达能力;通过观察、记忆、体验、联想、欣赏等进行启发式教学,教师尽量不做技法示范。教会学生运用各种绘画工具、材料的方法,以及运用造型元素、造型规律的方法,不限制只用一种表现方法。
(二)依靠直觉进行造型训练的教学方法
1.以视觉训练为中心,培养中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中国传统绘画历来用传授技术的方式,如教使用绘画工具的表现技巧,习惯用一种模式来要求学生如何表现。这种教学容易对学生的创造力产生抵制作用,也不符合艺术教育特点。其实,中学生绘画能力不靠教具体知识和方法,仍旧能自然发展。发展规律为:由简单表达到复杂表现,由意象到再现。他们的写实能力随认识的发展自然提高。他们对物象的自然属性、比例、结构、透视、体积和对色彩的认识与表现,依靠感知而发展,也能为个别学生将来进行专业学习准备好条件。我通过调查中学生画室进行写生教学实验结果说明,造型能力不靠教死技法,而是依靠直观知觉能使学生能力得到创造性发展。依靠直觉进行造型训练首先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学生习惯画记住的形象,常常认为摆在面前的实物,与自己画画无关,不认真观察,只画记住的概念形象。通过观察就可以帮助学生克服造型的概念化。其次,要教学生如何观察?如何记忆形象?如物象的形状特征、与其它物象的区别、物体形象的具体内容和细节、物体之间的关系、物体空间距离、色彩的感受与变化等。再次,教材系列化。通过多种媒体,如通过实物、录像、图片、幻灯等观察,形成有相互联系的教材内容,一环接一环地扩大知识面,进行感官刺激,激发学生创作热情。运用多种手段,如名作欣赏、生活体验、触膜、语言描述、启发联想、鼓励独创精神等方法。作业内容要密切贴近中学生生活,以提高他们的绘画兴趣和创作热情。
2.尊重中学生的视觉表达,把学生从再现和复制自然中解放出来对原型的忠实复制决不是评判艺术作品是否优秀的唯一尺度,它妨碍人进行自由的、创造性的表达。中学生绘画的意图并不着眼于画得与真实的一模一样,所以学生画与技巧并没有太大关系,我们也没有必要过早、过多灌输那些不可能被他们接受的技法知识。只有在他们心理发育可接受的范围内通过引导把必要的知识渗透给他们,培养起他们对美的感受能力,美感意识自然产生后,才能通过图画表现出来。因此,对学生的美学意识培养需要选准、选对知识点,对他们不可操之过急。中学生绘画的造型特点是:用线和色彩进行平面的、意象的、表现性的、装饰性的知觉创造。这是建立中学生绘画课程学科体系的依据。中学生绘画中常被人所指责的“错误”,应该被理解为是中学生合法的表现风格和必然特征,是他们眼中的世界,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他们就能凭着直觉象大师那样作画。他们通过实践积累经验,提高认识,绘画水平就会迅速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