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化学的特点汇总十篇

时间:2023-05-24 16:47:4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分析化学的特点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分析化学的特点

篇(1)

前言

化学习题是化学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化学教学中,习题教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初步实践。习题对于深入理解高中化学基本内容,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从中汲取广博的实际知识等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科学地实施化学习题教学,对加深学生所学知识、对学生技能的理解与掌握,对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想做好化学习题教学工作,首先要仔细分析教材中课后习题特点。

1.习题统计

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不同类型的习题对巩固知识、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有不同的作用。教科书编写时要注意开发新的题型,增加思考题、讨论题、实践题和开放题的比例;编制的习题应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要鼓励学生深入生活实际,调查、咨询或进行实验,最终解决化学问题;要鼓励学生综合运用已学的知识,从不同层次进行思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1]化学反应原理的习题类型主要有选择题、填充题、问答题、计算题和开放型题。在每一章节中的习题编排如下表。

2.习题设置特点分析

根据习题统计的数据和图表可以直观的发现,在五种习题中,开放型题目的数量是最多的,其次是选择题和问答题,计算题只有15道题。每一章节的习题分布如图1,从图中可以发现,每一章节的各类习题数量的分布是不同的即每一章节的习题设置特点不同,但有一共同点就是每一章的开放型题都比较多。

(一)第一章节以开放型习题和计算题为主,辅以填充题和问答题,没有选择题。选择题不仅是高考和平时考试测验必考的,而且在课后习题中都有编排。然而,燃烧与能源的习题中却没有编排选择题,这是因为第三节化学反应热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而且对于新学者而言有些困难。安排一定量的计算题是为了让学生练习以便掌握燃烧热的计算,题量过多反倒会使人疲累,不利于科学学习。

(二)后三章节各类习题都有而且数量相当,只有计算题偏少。这是符合《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的,比如化学反应速率和反应平衡这章要求学生掌握化学反应速率的简单计算和反应平衡的移动规律;对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要求较高而且这章学生学习起来的难度较大因此安排的题量较多。

(三)总体上看,选择题编排在后三章节,第一章没有选择题;填充题以后三章节为主,第一章只有两题;问答题以第三章为最多;教材中一共有15道计算题,其中有10题是在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中的第三节化学反应热中,这正好可以培养学生的计算题的分析解题和数据处理能力。开放型试题在每一章节都有编排,比如第一章有10道题是答案开放型试题,例如燃烧热与能源习题3.用氢气做燃料有什么优点?在当今的技术条件下有什么问题?它的发展前景如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和已有的生活认识发表自己的观点,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有很大的积极作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综合运用自己已有知识和经验,查阅文献资料,创造性地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验证自己的观点,这对于增进和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并将其融会贯通十分关键[2]。

(四)将实践活动引人课后习题,比如难溶电解质的熔解平衡的课后习题6.阅读本节资料“氟化物防治齿的化学原理”,回答下列问题:(1)指出与产生牙齿的沉淀熔解反应和防治牙齿有关的沉淀转化反应;(2)参阅更多的资料。对如何正确利用加氟预防牙齿提出你的看法。 实践活动的引入,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化学的价值和作用,体验到学习化学的一般过程和方法,有利于三维目标的统一和谐发展[3]。

3.教学建议

很多教师反应教材中习题太难而且数量较少,不适合学生练习,有些教师甚至直接不让学生做课后习题而是选用课外辅导用书。对此教师应该认识到教材中习题是根据新课程标准大纲来编写,其难度是和大纲要求相符合的,而且 所以,教师应该注重学生习题的完成质量而不是习题的数量。当前,化学习题教学耗时多,效益不高。落实大纲的要求,加强化学习题教学,减轻负担,提高效益,是十分紧迫的任务。

习题教学中,评讲作业是不可缺少的环节,对待学生的错题不应该一味的批评,可以讲错题当反面教材,引导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这样可以加深对正确结论的理解,也可以防止类似错误的重现,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判断正误的能力,培养思维的严密性。采取延伸、反思、拓展、究错、练习等相结合的方法,不仅加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因此我们必须加强习题课的教学,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对于开放型习题学生可从不同角度回答,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体现“科学为大众”的教育理念。教师应该重视开放型习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导学生正确看待开放型习题,并引导学生搜集资料,鼓励学生大胆假设大胆实践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

参考文献:

篇(2)

那么到底何谓语文对话教学?结合语文教学的特点,阐述了语文对话教学的内涵、特点、原则,探索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中学语文教学的新路子。

一、和谐性

《说文解字》对“和”的解释是:“和,相应也。”而“谐”的意思是“配合得当”,和谐旨在使不同事物“相应”且“配合得当”,使多样要素相“统一”。追求和谐是中华民族的理想,孔子的“致中和”、道家的“合异以为同”、董仲舒的“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张载的“天人合一”等合和思想从一开始就深深地滋润在民族精神及其生命智慧的源头活水里,也自然滋润着我们的母语教育。和谐追求的是全面发展,“和乐如一”、“和之至也”、“使万民协和乐如一家人”是和谐的顶点。

对话教学的和谐性是指对话的各要素之间相处融洽、协调,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信任和帮助。和谐是对话教学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和谐的课堂是一个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课堂,要做到师生关系平等美、学习方式自主合作共享美、教学过程流畅美、教学内容丰富有效美。

二、.民主性

既然学习是一种对话,对话的多主体间的关系是平等的,没有民主、平等,就没有对话,民主、平等是对话教学的第一法则。民主、平等、真诚、信任和共同建设的对话氛围是实现师生双方共同对话的前提条件,是教学民主的真诚呼唤。实现有效对话教学的策略之一是营造宽松民主平等的、充满爱心的课堂氛围,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人格平等、心灵平等、价值平等,让师生各自向对方敞开精神之扉,畅所欲言,彼此接纳,使课堂成为师生、生生充满人性、富有个性的对话平台。

我们应转变自己的角色,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化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把自己当作孩子,把学生看作自己的学习伙伴,只有当教师把学生看作和自己相同的一个生命体时,才会想方设法引导学生与他人对话,才能够细心聆听学生的发言,并不断调整和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

而学生也只有把教师作为一个地位平等的交流伙伴时,才可能畅所欲言,充分发挥思维潜能。我们必须将民主、平等意识贯穿于语文对话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之中,将自己看作是学生的学习伙伴,和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与学生建立平等、亲和、友善的合作关系。

三、主体性

如前所说,对话不仅仅是狭隘的语言交谈,更是师生双方各自向对方敞开精神和彼此接纳,对话建立在最基本的师生平等和教学民主的关系基础上,教师和学生之间,不能是教训和被教训,灌输和被灌输,征服和被征服的关系,而应是平等的、民主的、充满爱心的双向交流的关系。

过去“教师为中心”的师生关系中,教师与学生是“我——他”驯化关系,对话教学中,师生之间则是“我——你”关系,各种对话都是一种“商谈”,是在共同探讨未知的新领域,学生成了具有独立意义的人,主体意识觉醒,自己读书,自己感知,自己思考,自己体验,交流自己独特的感悟,从而获得发展。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教师要归还学生的话语权,学生不仅有机会说,而且与教师共同决定着对话的形式和内容,教师需要尊重学生、尊重差异,这实际上是一种人文精神的体现,其本身就具有极大的教育价值。另外,真诚、信任亦是对话不可或缺的前提。一方面,教师要相信学生有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有自我发展的潜力;另一方面,学生要相信教师及其他同学在引导和帮助自己发展。这样,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才能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进行真诚的交流和沟通。

四、生成性

对话是“拥有教学理论素养的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的文化”,对话教学是合作的艺术,互动合作是对话的基本手段,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互动过程中实现着多种视界的对话、沟通、汇聚、融合,不断产生新的视界,让真理的探求不断增加新的可能性,对话本身具有一种自我生长的内在机制,他指向更深邃、更新颖、更富有启发性的对话。

建立在对话基础上,教学会超越传递信息的功能,具有生成性。社会建构主义认为“对话超越了单纯意义的传递,具有重新建构意义、生成意义的功能。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既有知识被他人的视点唤起了,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思想。”

篇(3)

化学水处理系统是火电厂电力生产中非常重要的辅助系统,是由锅炉补给水、凝结水处理和废水处理三个部分组成的。在高参数火电机组运行时,对水质情况的敏感程度要较低参数火电机组高的多,一旦化学水质量略有降低,将会对设备造成腐蚀、结垢等一系列很严重的危害,严重影响锅炉和发电机组的正常运行。因此化学水处理系统对保障锅炉补给水的质量,进而保障火电机组的安全运行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随着当前我国电力行业的深入发展,火电机组规模的不断扩大,对化学水处理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当前电厂化学水处理系统的概况和特点

1.1 化学水处理系统概况

目前大部分的电厂工作系统一般都由以下系统组成:净水预处理系统、反渗透预脱盐系统、锅炉补给水处理系统、凝结水精处理系统、汽水取样检测分析系统、定冷水处理系统、化学加药系统、综合水泵房系统、循环水加氯系统、废水污水处理系统等。这些功能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因此整个化学水处理系统的布置应该尽可能的紧凑、集中、立体。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高参数火电机组的自动化综合控制系统越来越先进、越来越完善。分散控制、集中管理的自控系统应用在化学水处理上,实现了水处理的自动控制和监督检测;同时水处理工艺正在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例如膜处理技术在水质处理中广泛应用,离子交换树脂和微生物技术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化学水处理技术整体在向着低污染、零污染、更环保、能耗低的方向迅速发展。

目前电力生产规模的迅速扩大,化学水处理系统的技术需要也越来越多元,这就对相应的生产控制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满足复杂多样的化学水处理系统和反复运行的需要,这为化学水系统控制的发展点明了方向,那就是实现化学水系统的综合化控制,这对于电力生产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很高,人机接口很好,尤其是网络的适用性为系统提供了足够的安全保证。目前使用较广泛的软硬件功能主要有SIEMENS、OMRON、GE等,可以较好的满足当前化学水处理系统的要求。

1.2 化学水处理控制系统的特点

我国火电厂化学水控制系统常用的有三种控制结构:继电器控制、PLC和继电器组合控制以及子系统两级控制。其中继电器控制方式历史较长,适用于设备规模小、范围较窄的处理系统,设计较其他两种方式简单,功能过于单一。该种控制方法的顺序控制是通过时间发讯器配合中间继电器实现的,可监测的数据信息较少,设备易损坏,对维护工作要求很高。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起,随着电厂技术改革的进行,设备控制由手动开始向自动控制过渡,PLC和继电器组合控制开始广泛运用。这种控制方式较继电器控制复杂程度高,可以满足过渡阶段的控制要求。但由于科技水平限制,控制系统中的仪表种类很多,功能很复杂,数据处理能力很低,另外检测信息量也较少,导致维护工作繁重。在九十年代中期后,电厂控制系统完成了过渡,形成了较完善的上位机与PLC的两级控制结构。因此,将来的控制系统将是全显示器监控与PLC的双重结构,使可控范围扩大到化学水处理系统中的所有子系统,极大的提高控制系统的自动化水平。

另外,电厂化学水处理系统的根本目标是实现水的循环利用,因此必须努力实现处理系统的绿色和环保。电厂水处理系统要坚持以环保为原则,一定要杜绝因为水处理系统控制问题造成环境污染甚至更严重的后果。因此,水处理工作要坚守保护环境的前提,实现化学水的“绿色处理,实现污染物零排放,避免污染环境。同时要努力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一方面节约水资源,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企业效益。

2 化学水处理技术的发展方向

通过上文所述,化学水处理的综合控制可以有效的实现未来电厂的高水平化改革,以达到减人增效的目标。

2.1 综合控制能促进控制工艺尽可能的完善

要实现化学水处理的综合控制,前提是处理工艺的合理和完善,工艺系统必须尽可能的简单合理,另外也对设备的可控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传统的化学水处理系统,往往会因为设备工艺不同而妨碍控制的力度,对各工艺的联接点把握不准确,控制效果很不理想。而综合控制系统的发展,首先注重设计工艺的改进,通过增加手动控制阀使得各个系统真正有机联系到一起,实现对水处理系统的统一控制。其次,综合控制系统可以促进高科技的应用,从而最大化的提高加药工艺过程的自动化,减少浪费,降低加药工艺的成本。

2.2 控制软件功能强大

目前电厂应用较广泛的PLC产品有SIEMENS、GE、OMRON等,系统成熟,运行经验丰富;工控机则有研华、ICS等品牌,技术指标紧跟时代的发展;监控系统有INTOUCH、FIX、WINVIEW等软件,具有很好的人机交互性能。以这些程序为主要组分的综合控制系统稳定性高、安全性好,人机接口优异,控制自动化水平高,是综合控制系统的一大优势。

2.3 通信网络适用范围广

目前的化学水处理控制系统所使用的PLC,各厂商为应对不同电厂的不同系统以及为了适应互联网的需要,为PLC开发出了拥有多种解决方案的网络模式。例如对化学水子系统不同的PLC产品可以通过网关技术或以太网卡联网,实现化学水集控化;对化学水子系统相同的PLC产品又可以通过厂内局域网的方式实现化学水集中化。

2.4 控制系统安全性高

PLC的硬件故障率较传统的继电器控制设备故障率要低的多,同时由于控制功能、运算功能等实现了模块化,从根本上杜绝了由于连线错误或接触不良等线路问题引发事故的可能性。另外,PLC组成的综合控制系统可以拥有很完善的自检功能,使得维护人员能尽早发现设备故障,缩短修复时间,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2.5 性价比较好

化学水处理综合控制系统较传统的单系统控制装置要先进的多,它可以充分利用各个子系统的资源,实现资源设备的优化利用,通过合理的优化控制设备,集中监控运行系统,即减少了运行成本,又能够精减运行维护人员。同时,综合化控制可以大大减少电缆等基础建设投资金额,性价比与单系统控制装置相比大大提高。

3 总结

电厂化学水处理系统作为火电厂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着火电设备的正常运行,影响着火电厂的安全和效益。如何解决好当前存在的管理控制方面的问题,关系到火电厂的健康良性发展。而通过以上所述,采用和发展化学水处理综合控制系统,可以较好的实现火电厂发展要求和环境保护的要求,同时有着较好的经济效益,因此将是我国电厂未来化学水处理系统发展的一大趋势。

【参考文献】

篇(4)

所谓《行政管理案例分析》教学,是一种在教学实践中产生与发展起来的实证型教育培训方法。行政管理案例分析课程教学,有利于养成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独立思考的习惯,使他们通过分组讨论和全班交流,巩固和深化所学的理论,也有利于整合师生智慧和资源,经验共享,从而培养学生分析行政管理现象的技能,实现教学目标和培养人才的目的。

1.验证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必须设置合理,才能适应学生学习需要,形成合理的学生知识和理论结构,科学、合理、有效地解读现实行政管理和改革实践活动。行政管理案例分析的一个目的就是检验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能否培养学生从事本专业实践所需要的知识、理论和能力。只有学生能够运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科学、合理、有效地解读现实个案,才能验证专业课程设置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2.提供学生置身于复杂现实行政管理环境的体验

案例课程教学,让学生由“局外人”变成“局中人”,使他们体验到实际政务操作的各种压力和复杂性。行政管理专业的理论教学课程,让学生认识大量行政管理理论知识,学会理论分析能力。但是学生无法得到真实行政管理活动的体会。行政管理案例分析,提供实际案例,通过情景模拟,让学生获得身临其境的体会,形成局中人的自我认同,对行政管理实务的复杂性和压力做好心理准备。

3.培养学生解决行政实务问题的独立思考习惯和能力

《行政管理案例分析》是行政管理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培养学生初步职业技能,沟通理论与实践,把认知性和感受性学习融合起来的一种课程教学。通过行政管理案例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达到培养学生应用学科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独立思考习惯和能力。行政管理案例分析课程教学以案例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性学习和研讨为核心,以知识的灵活应用为关键,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参与性,通过案例教学,能够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改善其思维模式,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意识,习得解决行政管理实务的各种技能和方法。

4.培养学生与他人的互动沟通与合作能力

与人互动沟通和合作的能力是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重要能力。通过行政管理案例教学,学生可以认识到,行政实务的解决,受到行政公共性规律的约束,不是单个人通常可以解决的,它必须整合行政管理系统所有的资源。行政管理案例分析的教学课程整合了全体学生和老师的智慧和能力,形成综合运用集体能力和资源解决实务问题的一种行动模式,在此过程中,为了达到整合全体师生智慧与能力,学生必须习得与他人沟通与合作的能力,既要同教师进行互动沟通,还有与学生互动沟通,养成与他人合作的行为能力。

二、《行政管理案例分析》课程教学的特点

行政管理案例分析课程教学从程序上看,通常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先简要讲授相关公共行政理论,而后分析印证有关理论。接着引入与所讲授行政理论密切相关的行政案例,介绍案例背景,引导学生分析,把握切入点,给出分析方法。接着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要求学生独立思考,以案论理。

1.重案例选择

行政案例教学是通过对行政案例进行考察和分析,使学习者获得有关公共行政管理实践的知识和经验,并提高和增强其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课程,案例是课程的核心,没有案例不是案例教学,没有恰当的案例也不是案例教学,对案例的精选是案例课成败的关键之一。

2.学生讨论为主

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发挥主导作用,而学生才是活动的主体,是第一位的。案例教学跟非案例教学课程的根本区别在于,案例课程有相当比重的时间和环节让学生针对案例反映的行政管理问题进行深度讨论。这个讨论是以学生为主体。讨论环节包括个人发言、小组讨论、全班集中讨论和辩论,小组讨论和集中讨论都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发言。讨论和发言的环节多,量也比较大,决定讨论的时间占用也相当多。但是无论是小组讨论还是集中讨论,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主角,教师原则上并不参与讨论,更不提供所讨论问题的标准答案。教师责任是为学生讨论提供必要的知识和理论背景解释,并为学生就相关知识、理论和问题提供解答释疑。行政管理案例分析教学以学生讨论为主,旨在培养学生对案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独立能力和案例体验,这是非案例教学所无法获得的教学效应。

3.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不干预也不放任

在案例讨论中,教师必须激活学生创造性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提倡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向“权威、书本、教师”挑战,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开放、自由地讨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多种方式适当地启发、引导,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多向思维,抓住学生讨论中的“奇思妙想”,引发有分歧的观点,激化思维碰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案例教学实现多向度的充分交流而具有生机和活力。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但是不强制学生,不放任学生,也不限制学生。

4.重理论深度提炼

行政管理案例分析不能为分析而分析,必须上升到一个理论高度。案例教学中,在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的基础上,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得到充分交流与碰撞,使理论得到深化和提升。教师虽不参与具体讨论,也不提供问题解决的权威答案,但是教师在引导、指导学生讨论,以及最后环节的课堂教学总结中,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有目的地将案例教学的理论深度尽可能地阐述和演绎。

篇(5)

在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认真学习《化学》和《教科书》中的有机知识,对理解课程标准,转变教学理念,全面贯彻落实化学课程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比分析《化学》和《教科书》中的有机知识,笔者进一步体会了有机知识体系在高中化学新旧课程中的分布特点。

一、两套教材的有机知识特点

(一)精简内容、调整难度,体现基础性

在“学科中心”和教学大纲的影响下,《化学》的有机知识过分偏重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严重的逻辑表达常常使一部分学生无法适从,加之“习题演练”的盛行,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教科书》充分关注了高中生学习化学的现状,对多年来一直困扰教学的若干难点作了调整,同时《教科书》作为实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目标要求的教学资源,全面体现了课程标准的理念和内容要求,而且重视作为信息资源的功能,更加强调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要求《教科书》的编写从“教本”向“学本”转变,从“文本”向“对话”转变,从“知识”向“素质”转变,最大程度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因此《教科书》删去了乙炔、乙醛、甲醛和酯的性质以及苯的结构等知识,加强了有机知识与生产的联系;不强调同系物的概念及性质,更加关注与生产生活关系密切的典型物质的知识,也不过分强调有机分子的结构,更多地限于物质的认识;在认识物质的性质时也不强调其知识结构的完整性,更注重它的实用性。在《化学》的基础上,《教科书》精选教学内容,突出化学基本观念和概念的学习,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选择那些具有较高发展价值,同时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为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总之,从总体上来看,与修订的前的《化学》相比,《教科书》不再出现环烷烃、键长、键角和键能等知识,理论方面的要求也明显降低。

(二)增加学生实验的比重,突出有机化学的特征

实验既是化学课程的内容,也是学生学习有机知识的重要工具,同时有利于学生获取科学知识,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增进解决问题的能力。若有机实验量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有机化学课程改革的质量,不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化学》有33个演示实验、4个“学生实验”和4个“选做实验。《教科书》有20个实验,从数量上与《化学》相比是要少一些,但是这些实验几乎都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因此《教科书》的有机知识淡化了学生实验与演示实验的界线,同时并在研究性课题中也渗透了有机化学实验。可见学生实验数量较《化学》相比有较大的增加。

(三)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教科书》的有机知识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前提下,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分组实验,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并进行操作,培养学生动手的能力。学生亲自动手,可以带动大脑的思维,增加其印象。事实说明,心灵与手巧是相辅相成的,例如在学习烷烃时,可以让学生分别制作乙烷和丙烷、乙烯和丙烯的分子模型,即可体验同系列有机物的成键情况,也可对比各系列有机物的成键规律。

(四)突出科学探究,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科学探究是《教科书》的关键,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有机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有机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教科书》的第一节安排“甲烷的取代反应”等一系列科学探究活动,可引起学生对科学探究的重视。

《教科书》的有机知识安排了9次“实践活动”、20次“实验”和10次“科学探究”。通过“实践活动”、“实验”和“科学探究”,使学生初步体验到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并让学生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

《教科书》的有机知识还通过“科学视野”、“信息搜索”、“学与问”和“思考与交流”等多种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但学到有机知识,而且养成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和习惯,培养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五)介绍最新科技成果

《教科书》中的有机知识选择最新科技成果作为教材内容。例如在合成材料中,将新科技生产的可降解高分子材料介绍给学生,并指出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些新形态有机物相继被发现。通过最新科技成果知识的介绍和学习,加深对化学与社会发展关系的了解,体验化学与社会、技术的紧密联系。

二、两套教材中有机知识的章节体例特点

(一)《化学》中有机知识的章节体例特点

《化学》中有机知识共有四章。其中,第一章烃共6节;第二章烃的衍生物共6节;第三章糖类油脂蛋白质共4节;第四章合成材料共3节。

篇(6)

一、学习者习得汉语“把”字句的特点

“把”字句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把字之后的名词必须是有指或特指,有定或已知,见于上文或可以意会;述语部分的动词须有处置义,即动词要对宾语施加影响,使其产生某种结果。二是动词不能以单独形式出现,一定要带有其他体标记如“了”,结果、趋向、动量补语,介词短语或动词重叠。“把”字句的情状类型与动词特性有关。动词按动力、时限和终结等特征可以分为四类,分别是状态动词,动作动词,结果指向动词,又包括创造类结果指向动词和消耗类结果指向动词,以及含结果实现动词。

1、测试(一)正误判断

测试结果显示:第一,受试者作正误判断的时候,有泛化倾向,强烈倾向于接受任何类型的“把”字句。第二,含创造类的结果指向动词和动作动词的把字句不合语法,而受试者却判断为符合语法。第三,受试者能很明显地将状态动词和事件动词区分开来,他们普遍不接受状态动词的把字句,判断这类句型的正确率高达80%。

2、测试(二)句型变换

测试结果表明:第一,大多数受试者领悟到状态动词和“动作动词+进行时”与把字句的不兼容性。第二,有超过一半人对创造类结果指向动词做出了错误的判断,也就是说,仍然有将近一半人能够意识到创造类结果指向动词和把字句的不兼容性。第三,对于结果实现动词,绝大多数人能够正确的进行转换。第四,对于“动作动词+定界成分(动量词)”,“动作动词+定界成分(兼语句)”以及“动作动词+定界成分(方位/趋向短语)”这三种情况,由于句子转换时应做适当的调整,具有一定难度,受试者的正确率都不高,错误类型包括转换不成功和未转换。前两种句型都是含有两个宾语,部分受试者不能确定将哪一个提前,所以出现了未转换的现象。而最后一种句型只有一个宾语,转换率高,但是错误率也很高。总体来说,二语习得者也许是将“把”字句简单地理解成了宾语提前的句式。

二、学习者习得汉语话题句的特点

汉语是典型的话题突出型语言,其话题句分为移位类和非移位类两种情况。此测试以中国学生作为参照组,总结出了母语为英,日,韩语的二语习得者在习得汉语话题句时的特点,具体如下:

1、测试(一)考察学生对不同话题句类型的接受程度

三组二语习得者与汉语对照组的共性有:第一,各组都接受移位式中由简单句里的有定宾语作话题的句子,认为较易习得。例如,那首歌,小红唱过。第二,各组都不接受宾语移位作话题,但动词前的两个名词均为有生命的情况,因为移位使句子产生了歧义。例如,王老师,小张昨晚见过。第三,各组都不接受动词为夺取型时,直接宾语移位作话题的情况。例如,那张报纸,他抢了小王。第四,各组普遍不认同双宾语句中的间接宾语移位作话题的情况。例如,小王,我通知一件事。

但是,英日韩三组又具有各自的习得特点:第一,三组均不接受简单句中的宾语移位作话题,话题是类属名词的情况。例如,狗,我见过。而汉语组接受。第二,汉语组和英语组都不接受简单句中的宾语移位作话题,话题为不定名词的情况。例如,一个苹果,我吃了。而日韩两组则倾向于接受。第三,比较而言,对于非移位式的类型,日韩两组的接受程度要略高于英语组。第四,三组都基本接受有定宾语移位,而小句是双宾语的情况。例如,那本书,我送小红了。他们对于给予性动词的接受程度要远远高于夺取性动词。第五,在非移位的类型中,类似于“那场大火,幸亏消防队来得快”这种典型话题句,英语组和汉语参照组都倾向于不接受,但是韩语组的接受程度却要略高一些。

2、测试(二)考察学生对自然语料的分析能力

英日韩三组的特点有:第一,日韩两组学生使用话题句的总几率高于英语组,而且这两组学生使用话题句的几率会随着汉语水平的提高而显著增加。第二,日韩两组学生使用话题句的类型趋向一致,但各类型的比例有所区别。第三,英语组出现比例最高的移位式是类似于“这儿的情况我已经习惯了”的句型。而日韩两组使用频率最高的是话题为述语背景式的句子。例如,这种事,我做主。第四,二语习得者理解和使用简单句宾语移位作话题的句子没有任何困难,但却难以习得复杂的话题句或非移位式的话题句。

三、正确认识汉语“把”字句和话题句特点对教学的指导意义

“把”字句的习得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但是目前的汉语语法书未能将其语法及语用规律系统清晰地概括,也未能从情状类型来归纳其语义。从以上的测试来看,二语习得者对“把”字句的终结性和完成性的关键语义有明显的意识,这同语言习得的“情状假设”倾向一致。可是在操作中却具有泛化倾向,其泛化程度与测试类型有关,并且在自由选择度较大的作文中,采取避免使用的政策,这些都是负面的学习手段和策略。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在进行“把”字句教学时,要基于完成性和终结性,多设计一些具有显著性的“把”字句。比如在学习的初级阶段,多设计一些结果实现动词类的“把”字句作为例句,不断在教材编排和课堂教学这两方面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使他们理解“把”字句句式的特殊性和具体的语用环境。对于学生较难掌握或者容易出现困惑的地方,例如创造类结果指向动词和动作动词构成的“把”字句,我们应当在课堂上逐步增加这两类动词与带有终结完成补足语的“把”字句类型,以便帮助学生更深入地领悟“把”字句的语义特征,而非单纯的将其看成“主―宾―动词”的句式。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首先,二语习得者并未经历一个话题突出的普遍阶段,简单句宾语移位式话题句容易习得,因其结构简单,容易找出话题与虚空位的关系,而非移位式话题句则较难习得,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其作为重点讲解,分门别类,列举出大量的实际语料,以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语境体会其具体用法和使用场合。其次,母语的话题突出特点能够相应的正迁移至话题突出的目标语上,但由于习得者的保守性,有时会采取避免使用的策略,所以这种迁移在习得后期比早期更加明显。在课堂上,我们要尽量帮助学生排除母语的干扰,加深其对特殊表达结构的理解和记忆。最后,句子的结构会影响习得者对话题的使用和理解,其中非移位式话题句和复杂话题句都较难习得,在教授过程中应该将其作为重点进行讲解,按照不同类型给予大量语言输入,并适当地增加练习强度以促进习得。

篇(7)

【中图分类号】R255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5-0078

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2](BD)是一种病因、病性、病理机制仍未明确的以微小动脉硬化为病理基础的的渐进性智能障碍。临床以为皮质下功能障碍、缓进性智能减退、精神障碍等为主要表现。发病年龄一般在50岁,病程常在5-10年不等。随着影像科学技术的提高,本病检出率逐年上升,已成为脑血管常见病。但目前治疗无特异性,更多临床观察表明中医药综合治疗本病疗效甚好,由于本病缺乏统一的辨证分型及诊疗方案,给临床辨证带来了极大困难。因此,与BD诊疗规范统一的相关研究越来越被临床医学所重视。

1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12年3月到2012年9月陕西省中医院脑病科住院的260例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BD)病人,年龄50-85岁,平均:674岁;女性110例、男性150例;

2诊断标准

BD诊断标准[3]:(1)具备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严重的高脂血症、冠心病或淀粉样血管病。(2)临床特征:发病年龄在岁男性略多于女性常有腔隙性梗死的症状及体征。伴有局灶的神经症状,如癫痫发作,运动、步态、行为异常,可出现锥体束征,锥体外系表现,如假性球麻痹、步态不稳。可有括约肌障碍,逐渐出现理解力、记忆力、判断力下降最终发展为痴呆。(3)神经影像学特点:CT或MRI表现为侧脑室前角、后角及周围不规则异常改变,同时有多发腔隙性脑梗死、脑萎缩。

高血压病的诊断标准[4]:依据WHO诊断标准即:≥21 3 /12 7 kPa者;

3研究对象标准

31纳入病例标准

BD组:⑴年龄在50-85岁之间的中老年人;⑵符合黄龚春[3]归纳整理的BD诊断标准的确诊病人;⑶智能障碍:经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且分数在6-22分者;⑷签署知情同意。

32排除标准:①排除Alzheimer 病、Pick 病、单纯性脑白质疏松症等特异性白质脑病等。排除脑梗死及脑出血等疾病。②无法进行准确中医辨证者。

4分组

根据血压水平分为三组:高血压病1级:61例、高血压病2级:85例,高血压病3级者共114例。

5研究方法

根据《中医常见证诊断标准》[5]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分别为肝阳上亢证、肝肾阴虚证、痰湿中阻证、风痰入络证、疾血阻络证、气血亏虚证。再通过构成比和频数统计的办法对患者的证型分布情况进行描述。

6统计学方法

将所有计数资料输入SPSS 170统计软件包,建立数据库。计数资料以百分比和频数表示,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P〈0 01为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以P〈0 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7结果

1、这五种证型由高频到低频为肝肾阴虚证(3247%)〉痰湿中阻证(2253%) >肝阳上亢证(1746%)>气血亏虚证(1330%)>风痰入络证(909%)>瘀血阻络证(515%);

2、血压水平亚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图表2、3、4、5)

对BD的中医证型在不同血压水平行卡方验,P=00216

将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中医证型在不同血压水平行卡方检验,P=00216

从统计结果来看:1级高血压病合并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患者的中医证型以肝阳上尤(381%)、痰湿中阻(2063%)、肝肾阴虚(1429%)为主。其中以肝阳上尤(381%)比例最高。

从图表8中的结果可以看出:81例2级高血压病合并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患者中医证型以痰湿中阻(3457%)、肝肾阴虚(2963%)、肝阳上尤(1481%)为主。其中以痰湿中阻(3457%)者为比例最高。

8讨 论

81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中医证型[6]特点分析: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主要致病因素有痰湿、虚、瘀等,病位主要在肝、肾。根据不同血压水平其证型分布特点不同。BD患者中,高血压病1级患者中医证型多以实证(肝阳上亢、痰湿中阻)为主。高血压病2级的患者中医证型以虚证(肝肾阴虚、气血亏虚)为主。这与历代医家对呆症[7]的认识基本相符。此外。BD已成为我国中老年人的常见的疾病。其中医证型及病因病机的研究对于患者疾病的转归和预后有着重要的意义。

82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

BD伴高血压病1级患者多为多发病急骤,平素情志易怒,久致肝失条,气郁化火,阻碍清窍机能而发为呆症,临床表现为头晕、头痛、失眠、肢麻、语言蹇涩等症状。治疗上当以平肝潜阳为主法。BD伴高血压病2级患者脏腑机能正常或轻微衰退。多因痰浊流注中上二焦,上蒙清弯而至神机失用,发为头昏头蒙,视物旋转,行走不稳等。治疗当以化痰通络为主法。BD伴高血压病3级患者多由于年事渐高,肾精亏耗,日久五脏皆虚,肝血不足,脑络失于濡养,神机失用遂发为本病。治疗当以补肝肾,调阴阳为主法。赵子龙通过临床观察采用地黄饮子滋肾阴,补肾阳,益气填精益髓,化痰开窍治疗本病,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辨证是中医的精髓,也是中医药治疗的核心,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在祖国医学的研究才刚刚展开,辨证分型标准不统一,诊疗亦无法得到好的效果,因此BD的中医分型特点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应用。

参考文献

[1]田玉玲,王素萍,张金,等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6,4(3):254-256

[2]粟秀初等,现代脑血管病学[M] 第1版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351-362

[3]黄龚春,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医生2012,10(4) 35-36

[4]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修订版):19-22

[5]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学分会中医常见证诊断标准[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 10 (28) 5: 3-10

篇(8)

糖尿病是近年来诊断率、患病率不断增高[1]的一种内分泌代谢性疾病,是由于体内胰岛素绝对或者相对不足而导致的一系列临床综合症。脑梗塞则是指因脑部系统的动脉硬化和血栓而致脑组织局限性软化或缺血性坏死。糖尿病能够引起多种并发症,其中脑血管并发症(脑梗塞)是糖尿病最主要的并发症,也是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2],糖尿病是脑梗塞的高危因素。糖化血红蛋白水平(GHb)作为糖尿病血糖控制的重要临床观察指标[3],可以准确反映血糖水平,本文通过对糖化血红蛋白水平(GHb)在糖尿病合并脑梗塞中的特点进行分析,探讨GHb在糖尿病合并脑梗塞治疗中的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糖尿病合并脑梗塞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49例,女性37例,年龄35岁-78岁,平均年龄(55.81士14.33)岁。所有患者均符合我国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排除其他继发因素导致的血糖升高。且患者均经过脑部CT或MR证实,全部首发脑梗塞。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制定的标准(2005年第4期),GHb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研究方法 两组患者在入院后使用脑细胞保护剂、改善微循环类中成药、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进行调脂、颅内压增高时的脱水治疗、扩血管、必要时控制血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的常规治疗,根据血糖水平予以注射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正常组空腹血糖严格控制在5-7mmol/L之间;异常组空腹血糖控制在10mmol/以下。86例患者均给于规范的康复理疗,疗程均为20天,86例患者均未经溶栓和手术治疗。

1.3 观察指标 根据1995年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在患者入院时和治疗3个月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量化评分,包括意识、水平凝视能力、面瘫、言语、上肢能力、下肢能力等,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病情越重。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6.00数据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χ±s)表示,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P

2 结 果

2.1 患者入院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量化评分,结果显示GHb异常组评分显著高于GHb正常组,P

2.2 相关性分析 把两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GHb与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量化分数和3个月后分数作相关性分析,GHb正常组入院时r=0.452,P

3 讨 论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糖尿病的患病人数逐渐增多。糖尿病是现代疾病中仅次于癌症的第二大杀手,能够引起各种并发症,对人体的危害非常大。糖尿病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4],它能够引起微血管病变和血液流变性改变,这些病变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使动脉管腔狭窄、闭塞,从而引发急性脑梗死,形成糖尿病合并脑梗塞。当糖尿病患者的血糖不能控制在有效范围内时,持续的高血糖症可引起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血管舒张功能障碍,极易使脑梗塞复发,导致病情反复,预后不良,病死率高。

糖化血红蛋白是人体血液中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与血糖的结合,这个结合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与血糖浓度成正比,可以保持120天,通常可以反映患者近2-3个月的血糖控制情况[5],糖化血红蛋白水平(GHb)与糖代谢控制状况和糖尿病合并脑梗塞关系密切,有助于监测血糖控制的程度。以往所采用的血糖测试结果反映的是即刻的血糖水平,易受抽血时间、是否空腹、是否使用胰岛素等的影响,波动比较大。糖化血红蛋白水平(GHb)则可以反映患者近8-12周的血糖控制情况,更为稳定准确,因此糖化血红蛋白水平(GHb)是糖尿病诊断新标准和治疗监测的“金标准”。

本次研究显示,86例糖尿病合并脑梗塞患者中,GHb异常组45例患者在入院时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量化评分显著高于GHb正常组41例患者(P

综上所述,糖化血红蛋白水平(GHb)是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的良好检测指标,对于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患者临床上采取及时的治疗措施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定期对糖化血红蛋白水平(GHb)进行监测,可预防和减少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魏永堂,张传俊,顾宁,等.烟台地区体检人群糖尿病及空腹血糖受损患病率调查分析.中国疗养医学,2011,20(9):849-851.

[2] 李斌,刘子凡.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在糖尿病合并脑梗塞中的临床意义探讨[J].海南医学,2008,19(07):5-6.

[3] 俞喜良.探讨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在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中的检测意义[J].中外医疗,2012,19:75.

篇(9)

新生儿败血症是新生儿时期较为严重的全身感染性疾病,容易引起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这主要是因为新生儿的脑膜屏障功能不太完善。化脓性脑膜炎是新儿败血症常见的并发症,由于新生儿的卤门和卤缝具缓冲作用导致患儿典型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经常性缺乏,因此早期诊断非常的困难[1]。精神萎靡、体温异常、惊厥、吸允减少等是新生儿化脓脑膜炎的常见临床表现。为了做出明确诊断,通常需要对患儿进行腰椎穿刺,然而这种方式对患儿的身体损伤非常大,所以对其能否作为一种常规性检查这一问题仍存在很大的争议。本院特回顾分析了2009年3月~2013年5月收治住院的89例败血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得到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09年3月~2013年5月收治住院的89例败血病患儿,其中男47例,女42例,胎龄39~41w,平均胎龄(40±1.2)w,出生时体量3.0~4.0kg,平均体重(3.2±0.5)kg,入院6~28d,平均(17.2±6.4)d。

1.2方法 对所有入院的新生儿进行血培养和药敏试验,在未使用抗生素前对患儿进行皮肤的常规消毒处理后,留取患儿头皮静脉血标本3~5ml,在15min内送入检验室进行血培养。患儿确诊为败血症后,进行腰椎穿刺检查,并立即将标本送检。

1.3观察指标 将患儿进行临床诊断及临床诊断+血培养阳性诊断,统计分析根据不同诊断依据诊断结果,并计算化脓性脑膜炎的发生率。同时归纳总结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

1.4统计学处理 统计分析时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于检验以P

2 结果

2.1化脓性脑膜炎的诊断结果 诊断结果显示,89例败血症患儿中有38例并发了化脓性脑膜炎,其发生率为42.70%,并且结果表明,虽然诊断依据不同但是诊断结果之间的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各临床特点的发生率 我们发现其中有38例新生儿出现化脓脑膜炎,通过对这38例患儿的临床特点进行总结分析,出现体温异常的患儿33例发生率86.84%,明显高于呼吸暂停,惊厥以及前颅饱满和吸允减少的发生率23.68%.、55.26%、28.95%、34.2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新生儿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弱,抵抗力差,自身免疫功能低下容易受细菌的侵袭而导致全身感染。又由于新生儿的脑膜屏障功能不太完善不能完全阻止患儿体内细菌的通过,细菌到达患儿脑中枢,导致了中枢系统感染即化脓性脑膜炎[2]。根据相关资料报道,化脓性脑膜炎患儿的死亡率可达42%~59%,死亡率较高。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死亡率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脑膜炎后遗症发生率并没有显著地变化,因此严谨的分析新生儿败血症患儿并发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已找到最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方式,显得十分重要[3]。研究结果表明新生儿败血症患儿并发化脓性脑膜炎的几率较大,发生率为42.70%左右,化脓性脑膜炎容易使患儿留下癫痫、智力障碍、失明等严重后遗症,影响孩子的一生,所以熟知新生儿败血症患儿并发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尤为重要[4]。根据以上研究结果,我们了解了新生儿败血症患儿并发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主要包括:发热、惊厥、吸允减少,表现出前颅饱满的体征,其中发热和惊厥是两种最为主要的特点。掌握这些临床特点对及时判断败血症患儿是否出现化脓性脑膜炎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艳.新生儿败血症并发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与误诊分析[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1,26(6):734-735.

篇(10)

建立网络课程资源平台是精品课建设的要求[1]。我校分析化学课程经过多年课程组教师的共同努力已经建设成为省优秀课,为了达到更高的课程建设要求,我们建设和完善了分析化学网络课程资源平台。

一 、分析化学网络课程资源建设的意义

分析化学是关于测定物质组成、含量及结构的分析方法理论及应用的学科。分析化学课程内容庞大,并且还有不断发展壮大的趋势,另外,分析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既要学生掌握分析化学的理论知识,又要求培养学生独立完成分析测试工作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只在有限的课堂教学学时内难以将分析化学的全部内容讲授。教师在教学学时内通过一次性的教学也难以达到所有学生对所教学内容充分消化和理解。为了满足新形势下的分析化学的教学要求,提高分析化学的教学效果,分析化学应进行立体的多层次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讲授分析化学的理论和主要分析方法原理,在课堂教学之外为学生建立教学学习分析化学的网络课程资源平台,该平台能够辅助课堂教学。满足学生的多层次学习需要。学生通过网络课程资源平台的使用,不仅实现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进一步消化理解,还能进一步深化分析化学的学习;由于网络可以消除时间和空间的限制[2],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根据个性化需要,自主选择不同的学习内容,教师也可不受教学学时的限制,将分析化学的常识性知识在网络教学资源平台上,因此学生可以在课堂教学之外高效率地学习巩固和加强分析化学的知识,还能够有机会学习和掌握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学学时限制而不能讲授的分析化学常识性知识。网络课程资源平台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平台[3],可以起到导学、督学和助学的作用[4],通过对课程全貌的了解学生可以明确课程的学习目的,通过习题解答自查课程学习效果,通过大量的课程常识知识信息的学习提高分析化学知识和能力。

二、分析化学网络课程资源平台建设的的原则

1、课程目标明确:网络课程资源平台是在课堂教学之外为学生搭建起来的学习知识平台,该平台要实现课堂教学达不到的多种功能。学生借助该平台可以复习课程内容,可以学习到课程的常识知识,可以自查学习效果,可以培养实验技能,可以进入国内著名大学的网站进行分析化学课程学习等等。

2、注重能力培养:分析化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的学科,因此在网络课程资源内容的安排上要达到对理论课知识内容的辅助教学,如安排课程的习题解答,有助于学生课后的自主学习,扫除课后学习中的障碍;另外,安排分析化学实验的操作录像,使学生在课堂之外学习和巩固分析化学实验操作,提高实验技能;还有,分析化学理论常识和实验常识可以拓展和丰富学科知识,达到能力培养的目的。

3、注重表现形式多样化:在课程网络资源平台建设过程中,我们本着能够使学生使用后能轻松达到学习效果的原则,在内容安排和网页制作方面考虑到要充分调动使用者的视觉和听觉神经,避免内容枯燥乏味,首页的界面清晰简洁明了,课程平台的内容实用性强,表现形式多样化,既有静态的教学资源内容又有动画等动态教学资源内容,并有共享性课程资源,如在我们的教学资源平台可以链接国内几所著名高校分析化学的课程网站,方便学生参考应用。

三、网页中主要模块

分析化学网络课程资源首页可分为三个区域,上部有电子资源、动画资源栏目;左侧区域有课程介绍、师资队伍、教学大纲、教学方法和参考文献等栏目;中间区域有教学课件和教学录像栏目。网页的首页栏目清晰,视觉友好。

图1 课程网站主要模块

四.网络资源主要内容

模块“课程介绍”和“师资队伍”介绍课程的基本概况和目前参加课程建设的人员概况。

“教学大纲”是介绍课程各章节涉及的内容及教学的要求,学生可以通过教学大纲对课程的整体要求有所了解,学生在学习中会有地放矢,目的明确。

“教学方法”是对课程讲授方法及授课特点进行介绍;“参考文献”介绍课程学习中可以参考的书籍,所列参考文献均为学科权威的国内外教材及专著。

“电子课件”为课程教学同步课件,学生可以依据课件整理教学笔记,复习课程内容。“教学录像”为教师实际教学的教学录像,如果学生有所需要,可以在课后根据个性化需要,对课程进行复习。

“电子资源”为网络课程资源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内容包括“实验常识”,“理论常识”,“习题库”和“试题库”。 “实验常识”和“理论常识”分别集合了分析化学实验和分析化学理论方面重要知识点,并用简洁明了的表达方式表达,方便学生的学习,使学生在课余时间利用很短时间学习到有关分析化学的应用知识。“习题库”的内容为教材课后所有习题及答案,利用“习题库”的资料,学生可以检查课程的学习效果。“试题库”中有数十套的模拟考试题,学生可以参阅,有助于明确课程教学重点。

“动画资源”包括“动画资料”和“网络资源”。“动画资料”内容为各种实验基础操作和分析仪器的操作方法的动画或录像,该部分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分析化学实验技能,提高分析实验测试能力。“网络资源”内容为一些国内知名大学分析化学课程的网站链接,学生可以参考其它院校的分析化学教学,开阔眼界。

五、结语

总之,在分析化学网络课程资源平台建设过程中,立足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注意和保持课程的吸引力,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培养实际能力为目的,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又实用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建设的通知(教高司函[2003]1号)[Z].2003-04-08.

上一篇: 小学文化建设 下一篇: 古代文学的现代意义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