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4 16:48:0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老年临终关怀护理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36例,男16例,女20例,年龄60~98岁,其中肺癌14例、肝癌8例、胃癌7例、直肠癌3例、骨癌2例、乳腺癌1例。临终期1~8个月。
临终关怀和护理措施
口腔护理:由于晚期癌症患者身体极度衰弱无法起床或活动受限,易发生口腔并发症及褥疮,故应每天≥2次为患者做口腔护理,动作要轻柔,防止损伤口腔黏膜,在增加舒适感的同时可促进食欲,若患者昏迷擦拭口腔时棉球不能过湿,以防呛咳窒息,同时也要防止棉球脱落遗忘在口腔中,并用花生油或橄榄油涂在患者口唇上防止干裂。
饮食护理:癌症患者多处于恶病质状态,家属可根据患者的饮食习惯及要求制订饮食计划,为其提供色香、味美、易消化、富含营养的多样化食物。鼓励少食多餐,为患者创造好的进餐环境,能下床的患者尽量安排到饭桌同家人共同进餐,以促进食欲。不能下床者用棉被垫起或用靠背架托住患者呈坐位,双手放在床上的餐桌上,协助患者进餐,餐后整理用物。对于不能坐位患者,可采用侧卧位进食,必要时给予静脉高价营养。
睡眠护理:根据患者需求和习惯,指导家属给患者准备一间光线柔和、安静、整洁的朝阳卧室,定时开窗通风,保证患者吸入新鲜空气,使室内温湿度适宜。并根据患者的意愿及爱好摆放物品,提供一个舒适、安静的环境,有利于患者休息和睡眠。
皮肤护理:变换,保持床铺清洁干燥,避免压疮发生。视天气情况帮助患者洗头、洗澡、擦澡,用热水泡脚,修剪指甲,保持清洁卫生。给患者定时翻身并按摩受压部位,避免拖拉擦等动作,卧床患者根据患者的体质情况制定翻身次数,用毛巾、枕头、气垫将患者易发生褥疮的部位垫好,并指导家属按摩受压部位,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大小便后及时清洗,对大小便失禁,应使用保护垫并及时处理污物、清洗,以提高患者的舒适感。
心理护理:对于临终患者,无论其本人还是家属都会存在着对死亡有不同程度的恐惧、焦虑、忧伤、无时无刻不在煎熬中;尤其是患者在临终时更有孤独、失落感,害怕死亡,渴求保护。希望亲人们日日夜夜守护床旁。临终是整个生命的重要阶段,作为护理人员,要尊重患者的人格和权利,与患者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多方位树立护士的职业形象护理人员面对患者态度要亲切、热情[3],要主动接近患者,与患者谈心,像朋友和亲属一样坐在床边倾听患者对过去生活的回忆,让患者倾诉内心的恐惧和忧虑,消除其孤独感。与患者真诚相处,帮助患者正确面对现实、认识疾病的归属和预后,与患者讨论感兴趣的问题,肯定他的生平成绩及自我实现的程度,提高对生理痛苦的应激性和耐受力;要给予生命支持:抢救中镇定自若,加强非语言沟通交流,以助于护患之间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要珍惜患者生命中的每1分钟[4],在其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让他们参与一些家庭或社会事务的处理,让患者的自尊心得到满足,觉得自己仍然是家庭中重要的成员,是社会中有用的一分子,没有被家庭和社会遗弃而感到自豪和有尊严,使患者愉快地度过生命的最后阶段。
疼痛的护理:疼痛使晚期癌症患者倍受折磨。如何减轻患者的痛苦,改善生活质量是护理工作的重要部分。因此对不同的患者分别采取药物和非药物止痛法:药物止痛可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癌症三阶梯止痛治疗方案给予患者镇痛治疗,部分患者疼痛仍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便可结合其他止痛方法。如:物理疗法,针灸、按摩涂止痛药等刺激疼痛部位的周围皮肤或相对应健侧,达到止痛目的;意识疗法,即注意力分散法,稳定患者的情绪,可让患者回想自己愿意的任何事,用听音乐或笑话达到转移止痛的目的;放松疗法,疼痛加剧时进行缓慢的深呼吸,使全身肌肉放松而取得一定的止痛效果。对疼痛的处理应采取主动预防,而不是被动压抑和控制,尽量减少患者的痛苦绝对不能让患者强忍疼痛[5],违反医疗的人性化护理。即使病情恶化无法遏制,也要力争使患者无痛苦、舒适、安静地离开人世。
讨 论
通过社区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该社区开展的临终护理工作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护士能及时与家属沟通并授予家属一些常用的生活护理知识,让患者住在自己熟悉而温馨的家中,有家人的陪伴并提供居家照料。对患者来说,生命的最后一刻能感受到家人的关怀和体贴,减轻了心理和生理上的痛苦;对家属来说,能尽到最后一份孝心;让死者无憾,生者无愧。还让患者觉得自己的尊严得到了尊重,自尊心得到了满足,得到他人的理解与关爱,既维护了患者的尊严,又增加了患者的舒适感,提高了生活质量。让每位临终患者无痛苦、安祥、舒适、有尊严、无遗憾地走到生命终点,让患者家属真切地感受到关怀和慰籍,心态平静地送别亲人,继续开始他们美好的生活,同时也可节约资源,值得我们医护人员长期探讨。因此会更好地将此项工作广泛开展。
参考文献
1 王志稳.社区老年人保健[J].社区护理学,2008,2:123.
2 刘建平,曾茂华,廖清书.社区家庭患者的临终护理[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2,15(6):54.
1 老年患者临终护理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1.1 提供舒适环境。
临终老年患者应安排单人房间,室内要清洁、安静、光线充足、温湿度适中、空气新鲜、避免噪音。其目的是让老年患者安静舒适的休息,最大限度地为老年患者创造良好的休养、治疗环境,让老年患者在舒适的环境中度过最后时光。
1.2 做好基础护理 。
帮助老年患者做力所能及的活动,勤翻身,勤拍背,以预防褥疮、肺炎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密切配合医疗,及时准确地完成各种治疗和护理任务,如输液、吸痰、吸氧和采集各种化验标本等,不随意终止各种维持生命的措施。
1.3实施心理疏导 。
临终老年患者的心理极为敏感、复杂,心理护理是临终老年患者护理的重点。护理人员要及时了解老年患者真实的想法,随时掌握老年患者的心理变化情况,根据各自不同的职业、心理反应、社会文化背景,有针对性地进行精神安慰和心理疏导。
1.4切实做好临终老年患者家属的思想工作 。
家属是老年患者的亲人,也是老年患者的精神支柱。家属的精神痛苦会影响老年患者的情绪变化,使老年患者症状加重,因此要做好老年患者家属的工作,促进家属的心理适应。
1.5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
融洽的护患关系有助于减轻老年患者的心理压力和痛苦。护理人员应站在老年患者的角度,体察他们的需要,并运用敏锐的洞察力,适当地将患者内心的情感反映出来,使他感受到被了解及接纳。
2 临终患者的心理护理基本要求
2.1护士要具有亲切温柔自然的表情。
温柔、亲切、自然会使患者无戒备心理容易接近,使患者具有安全感。
2.2护士要具有镇定自若的眼神。
护理人员镇定自若或忧郁惊恐的眼神都可做为导体给予患者不同刺激,眼神惊恐会使患者慌乱,眼神凝注会使患者感受到被重视、被关怀,眼神镇定会使患者放松对死亡的关注,增加面对死亡的勇气
2.3护士要具有准确表达语言的能力。
恳切语言是一门艺术,在临终患者的护理中对语言有更高的要求,对不同患者的不同心理状态不同年龄、职业等层次的患者要使用不同语言,语言恳切真挚,语速稳健和缓并配合非语言交流的方式如抚摸等,使患者在生命最后一刻处于被关怀体贴慰藉之中,濒死者进入死亡阶段后视力模糊、语言困难但听觉保留时间长,护理人员在床边既不能窃窃私语以免增加患者猜疑焦虑也不能毫无顾忌,讨论病情防止患者受到意外刺激。
2.4护士要具有动作敏捷轻柔的操作能力。
对临终患者实施护理措施时动作要特别轻柔敏捷,有序操作准确尽量降低人工呼吸机等各种抢救设备噪声,增加舒适度。
3 临终患者不同心理阶段的护理
3.1否认期的护理。
否认是患者抵御严重精神创伤的一种自我保护心理,护士在此阶段应与患者坦诚沟通既不要揭穿患者的防卫也不要对患者撒谎,要了解患者对自己病情的认知程度理解患者心情,耐心倾听患者诉说维持他们的适度希望,缓解其心灵创痛并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使其逐步面对现实。
3.2愤怒期的护理。
此期护士应把愤怒看作是一个健康的适应性反应,对患者是有益的,而千万不能把患者的攻击看作是针对某个人的并予以还击,对患者不礼貌的行为应忍让克制同时也应做好患者家属工作,共同给予患者关爱、宽容和理解使他们能发泄自己的愤怒宣泄他们的感情,并在必要时辅以药物稳定他们的情绪,尤其被事业家庭、子女等困扰的中年患者,发怒时要充分理解尊重他们的人格,护理上尽量做到仔细、动作轻柔,态度和蔼可亲得到患者的谅解。
3.3协议期的护理。
此期患者尽量用合作和友好的态度来试图推迟和扭转死亡的命运,因此护士应理解这个时期的心理反应,对患者是有益的,应抓住时机主动关心患者鼓励患者,说出自己的内心感动和希望,尽量满足患者的要求,并引导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护理,减轻痛苦控制症状。
3.4忧郁期的护理。
此期护士应允许临终患者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悲哀,尽量安抚和帮助他们允许家属陪伴,让患者有更多时间和亲人在一起,并尽量帮助患者完成他们未竞的事宜,此期患者有强烈的因孤独产生的关怀需要,虽然患者有时会有独自静一静的想法但不可误解患者喜欢孤独,事实上是患者担心自己害怕孤独造成家人情感上的负担与不舍。这种心理反应是家属和护士在提供爱心的支持与关怀时应特别注意的地方。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编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333-02
临终关怀护理是对临终患者采取的特殊性护理,其主要受众为老年人和一些癌症晚期患者,主要目的是提高患者临终阶段的生活质量,并减轻患者死亡痛苦[1]。而有关资料显示,结合人性化心理护理干预则更高显著提高临终关怀护理的质量,因此本组探究选取自2010年7月至2012年8月在我院接受临终关怀护理的老年人42例,对其采取对照护理的方法,以此评价人性化心理干预的临床价值。回顾相关资料,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42例老年临终患者,男性26例,女性15例,年龄66-83岁,其中癌症患者28例,其他疾病14例,其中多数患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病症,其临床症状主要为失眠、疼痛、呕吐恶心、食欲不振、呼吸障碍、下肢水肿、褥疮便秘等。事先告知所有患者本次探究的方法与目的,签署同意书后开展本次探究,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1例,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护理方法: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临终关怀护理,予以患者基础护理、饮食护理、对症疾病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取我院提出的人性化心理干预,在患者入院后,通过护理人员与患者进行沟通,消除其恐惧心理,了解患者内心的需求,并且在日常护理中,不时的予以患者鼓励,促使患者克服病痛,同时增加患者与家属的沟通时间,以家庭的温暖,来减少病痛对患者的折磨,使其具有健康向上的精神,从容的面对死亡[2]。评价方法:两组患者在入院后进行1-6个月的临终护理,首先记录护理中出现的急救次数和结果,其次采取我院自制的调查问卷,来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综合测评,主要涉及其身体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以及认知功能等,最后统计患者及其家属的护理满意度[3]。统计学方法:采取SPSS10.3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P
2 结果
采取对照护理后,两组患者临终阶段的生活质量均有所改善,其中对照组急救9例,2例抢救无效死亡,观察组急救1例,无死亡。而且综合评价各组患者生活质量,观察组患者的评分(85.8±8.6)分,显著优于对照组(71.2±4.3)分,P
3 讨论
随着我国医疗体制的改革,其相关服务模式的转变显著提高了对患者的服务水平,尤其是对临终患者采取的临终关怀护理,更加体现了人性化的改革理念[4]。而且根据近些年的临床应用情况来看,其护理质量具有极高的临床价值。基于这一理念,我院认为应该在临终关怀护理中更多的融入人性化心理干预,而且根据本组探究结果显示,它能够完善临终关怀护理效果,并获得患者及其家属的一致认可。笔者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对本次探究进行如下总结。
我院所采取的临终关怀护理,是以人性化心理干预为主要护理理念,将其贯穿到每一个护理环节中,通过循序渐进的心理护理,来增强患者面对死亡的乐观态度,并通过常规护理,来减轻病痛对患者的折磨。在患者入院后,首先会建立详细的临终关怀护理档案,之后根据患者临床资料,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模式,其次会予以患者充分的尊重与心理支持,通过与患者进行沟通,消除患者对死亡的恐惧,促使其建立正确的死亡观,而且还可以采取心理引导的方法,转移患者对病痛的注意力,再者还要多和患者家属沟通,尽量使患者可以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最后要得到患者的充分信任,并尽最大的可能完成患者的临终愿望,使患者可以安心面对死亡。在对观察组的护理中,笔者发现经由人性化心理干预后,患者对一些常规护理的配合性显著提高,而且可以乐观面对自身情况,毫无畏惧的直视死亡,并且根据本组资料也可以发现,观察组患者在接受人性化心理干预后,其生活质量与护理效果都显著优于对照组,以此提高临终生活效率,并且还能得到患者和家属的认可,进而减少医疗纠纷发生率。
综上,人性化心理干预可以提高老年人临终关怀护理质量,具有极高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路颜羽,路雪芹,白琴,等.城市社区老年人护理意愿及临终关怀需求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9,24(20):82-84.
[2] 吴俊亚.浅谈我国老龄化社会的临终关怀与护理[J].内蒙古中医药.2012,04(11):157-158.
[3] 石玉玲.肿瘤患者临终关怀的心理护理研究进展[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员报.2010,(04):39-42.
[4] 刘妙仪.老年癌症患者临终关怀的护理效果[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09(24):3085-3087.
临终关怀是一种特殊的卫生保健服务,它主要是有专业临终护理团队给老年人临终患者提供服务的一种方式。目的减缓临终患者的身体和心理的负担,使临终患者比较有尊严的度过人生的最后一阶段。我国已经步入了未富先老的老龄化社会,老龄人口慢慢增加,临终关怀的发展趋势是必然的,社会及政府对临终关怀的关注度日益增加。老年人居家临终关怀大部分还是以家人照顾为主,社区护理人员按阶段的探访老人,使其能安稳的度过人生的最后路程。我国的居家临终关怀事业发展晚并缓慢,本文主要是对我国老年人的居家临终关怀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对策,为我国老年的人居家临终关怀护理研究提供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一、临终患者的状态分析
(一)临终患者的心理特点。临终患者常见的心理有:1、态度积极,对治疗抱有希望。2、不接受现实,否认自己的病情。3、比较愤怒,脾气暴躁,报有敌视态度。4、整个人比较忧郁,常有轻生的想法。5、有的能接纳事实,正面面对自己的病情。6、有的希望实现人生最后的愿望。
(二)临终患者对护理的需求特点。1、渴望医生护理人员尽最大的能力抢救自己,自己的疾病能被治愈。2、渴望自己的寿命能延长一些。3、渴望自己的病情能用上最先进的医疗设备。4、渴望在治理中能减缓自己身体和心理的疼痛。5、渴望家属能陪伴在身边。6、渴望有安静的环境进行安养。7、身体实在不能承担痛苦的时候渴望采用医学的手段加速死亡。
二、我国居家临终关怀目前的现状
(一)我国临终关怀的社会背景。我国的临终关怀开始于1980年后期,在我国主要有三种方式:临终关怀的专门机构,综合性医院内附属的临终关怀病房、居家照顾关怀。据统计到2025年,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将为增长非常快的一个群体,这就预示着相当一部分的老年人将成为临终患者生活不能自理。据有关调查大部分老年人渴望获得家庭式的专业护理。我国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儒家思想仁孝深入骨髓,都希望老人选择居家临终,传统孝道的教育都希望患者能在家中与亲人度过最后的一段时光。由此看来,这种现状加速了居家临终关怀的发展。美国国的死亡教育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了,我国就对这种忌讳的问题不曾提过,连谈论都是禁止的。我们必须打破这种思想上的禁锢,提高对生命的认知程度,知晓人生的生老病死规律对于发展临终关怀事业至关重要的。
(二)我国临终关怀资金来源有限。在我国现有的经济条件下,建立没有盈利的临终关怀机构是相当困难的,而国外有慈善捐款机构,政府资金支持的。我国政府专项是很少的,仅依靠民间筹资还有一些慈善捐款。然而大多数建立的临终关怀机构是不盈利的,规模范围比较小,机构很难运转下去的。由此看来,以家庭为单位的居家临终模式将具有更大发展潜能。
(三)我国临终护理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大部分护理人员缺乏专业护理培训知识,护理人员也常常陷入临终关怀理念和传统死亡观念的矛盾中。护理人员只有克服恐惧这种心理,走出对传统死亡观念的困惑,才能帮助临终患者及其家属,正视面对死亡,正视临终关怀的理念,与患者以及家属共同度过难关。
(四)我国的医院模式。1、大部分医院是以营利性目的,患者常常有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虽然医保政策能报销一部分,但自费部分仍承担巨大的经济负担。2、现在的医院有极少的临终病房,床位比较紧缺,只能给患者进行一些简单的护理工作不能大范围的进行医治。3、医院里的患者比较多,提供的床位数量有限,只能建议患者回家休养。老年患者怕给子女带来经济负担,也会提出回家休养,这种现状的发生正好给社区居家卫生服务站带来巨大的优势。
三、我国关于老年的人居家临终关怀的建议
(一)提供干净并且舒适的居住环境。1、给患者提供一个舒适的居住环境,房间内的布置要符合老年人的心里特点,视觉上能给老年人带来温馨的气氛。还应保持室内安静,保证老年人的睡眠质量,安心养病。此外家属能更好陪伴患者,有利于患者保持心情愉快并给予信心,降低临终患者对死亡恐惧。2、提供良好的饮食照料。定期对老人口腔进行护理,提供干净卫生的餐饮,老年临终患者大都以流食为主,根据老年人的喜好定做可口易消化的食物,这样能很好的提高食欲。3、提供干净卫生的换洗衣物。要及时给老年人换洗干净的衣物,保持好老年人的卫生,换洗干净舒适并且透气的衣服。4、在给老人做基础的护理时动作要缓慢,语言要温柔。适当的给老人翻身,以防压疮、肺炎等并发症,以此希望能有效的缓解老年人身心上的折磨。
(二)多给予患者关怀。大多数老年人患者受疾病的长期困扰,会有抑郁的现象消极厌世,这时候需要家人的陪伴和耐心呵护。护理人员要多指导家属,及时观察患者脸部的表情变化,从医学方面讲心理护理是临终关怀的重要内容之一,贯穿整个过程。根据患者的行为,护士可以这样做:1、一些患者否认自己病情,不勇敢面对,这时候护理人员要倾听患者诉苦,鼓励患者说出原因,给予适当的解释使其得到缓解。2、对愤怒期的病人,要以合理的方式进行引导,使其感情得到发泄,缓解病痛。3、对于不正实自己病情的病人,要找到患者平常喜欢的事物,感情得到转移,正确面对现实。4、在协议期,耐心说服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当死亡不可避免时,此时家人是最大的精神寄托,要尽最大的可能完成患者的心愿,让患者不能留下遗憾。
(三)做好患者家属心理准备。在老年人患者临终阶段,要及时地告诉家属患者的病情,让家属做好心理准备接受现实,尽量缓解患者的心情,积极配合护理人员的工作,让老人度过最后的一段旅程。亲人的逝去常常会使人悲痛欲绝,长时间的悲痛会导致家属身体承受不了,因此对家属的护理应该做到:首先,让患者家属接受患者已经离开的事实,分担家属承受的痛苦。然后,耐心倾听家属的哭诉,使其情绪得到宣泄,减少家属的痛苦。最后,鼓励家属开始新的生活,要面对现实,转换新的生活方式适应新的环境,尽快走出丧失亲人的阴影,好好的生活下去。
(四)临终关怀主要是以家庭照顾为主。在居家护理中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家人照顾为主,这样能尽自己的一份力量照顾老人,又能让老人感受到温暖的亲情。居家临终护理的社区医生护士要定期去有老人的家里进行上访,看看最近老人的身体状况,及时掌握老人的情况。大多数临终关怀更多的是依靠家庭成员的照顾,社区医生护理人员指导家庭成员需要怎样更方便细心的照顾患者,并且需要及时告知护理人员病情进展,以便及时抢救,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参考文献:
[1] 化前珍.老年护理学[M].3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85.
[2] 李霞.付伟.老龄化背景下社区老年人群对临终关怀的需求及对策研究[J].健康研究.2012.32(2)
[3] 吴俊晓.农村居家照料老年病人临终关怀现状与对策[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8.28(10)
中图分类号:R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3(c)-0245-01
临终关怀是一种特殊的卫生保健服务,指有多学科、多方面的专业人员组成的临终关怀团队,为临终患者及其家属提供全面的舒缓疗护,以使临终患者缓解病痛,维护临终患者的尊严,得以舒适安宁地度过人生的最后旅程[1]。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慢性非传染疾病的日益增多,临终关怀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以及政府的关注。对于现阶段我国国情,居家临终关怀的发展是必然的。居家临终关怀是临终患者在家庭中由社区护理人员定期访视,以家人照顾为主,使临终患者在舒适熟悉的环境中度过人生的最后阶段。我国居家临终关怀起步晚,发展缓慢,本文在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我国居家临终关怀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旨在为我国老年人居家临终关怀护理的研究提供一些借鉴。
1 我国居家临终关怀现状分析
1.1 老龄化社会
我国的临终关怀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目前我国临终关怀组织形式主要有三种,即临终关怀专门机构、综合性医院内附设临终关怀病房、居家照料[2]。据统计,到2025年,几乎14%的人口将是老年人,其中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将成为增长非常快的一个群体,这就预示着将有相当一部分的老年人将成为临终患者,生活不能自理[3]。根据李霞,付伟对188位老人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2.6%的老年人渴望获得家庭式的专业护理[2]。
1.2 资金来源有限
在我国现有的经济条件下,想要从政府资金渠道挪出专项经费来发展临终关怀事业,建立没有盈利的关怀病房是相当困难的[4]。不同于国外临终关怀机构有充足的慈善捐款和政府资金支持,我国政府专项资金少,发展临终关怀机构仅靠民间集资和慈善捐款,建立的机构规模较小,又多不以盈利为目的,机构运转困难。鉴于这种原因,以家庭为单位的居家临终模式更有发展潜力。
1.3 传统文化
我国传统文化根深蒂固,儒家思想“仁孝”深入骨髓,“落叶归根”,都让老人选择居家临终,“养儿防老”,传统孝道的教育让老年患者和其家属都希望能在家中与亲人度过最后的一段时光。这种现象在我国较为普遍,是居家临终护理的发展的有效前提。
1.4 开展临终关怀教育,加强“死亡教育”
从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来说,死亡教育几乎不曾提过。而美国的死亡教育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了,相对于我们国家到现在对于死亡话题都是讳莫如深,死亡教育的发展是刻不容缓的。传统上对于死后的世界描述都是极其恐怖的,“地狱”,“阴间”等词汇耳熟能详,从小家长就给孩子灌输鬼怪恐怖的思想,对于死亡更是一种禁忌话题,连谈论都是忌讳的。这种思想上的,必须被打破,不然会成为妨害临终关怀发展的强大敌人。加强“死亡教育”,首先可以提高对于生命的认知,了解生老命死的自然规律,也是临终关怀发展的关键。
1.5 临终护理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据赵佩英[5]等的调查分析,指出护理人员的不足有临终关怀知识缺乏、缺乏临终关怀的护理培训、缺乏规范的临终关怀护理常规。护士在面对传统死亡观和临终关怀的矛盾存在困扰与迟疑,首先从自身出发,走出传统死亡观念的困境,克服恐惧心理,才能帮助患者和家属,传播现代死亡观念,正确认识死亡的自然规律,平静接受,共同度过。
1.6 医院模式
由于医院是以营利性为目的,“看病难,看病贵”,成为困扰患者就医的难题。医院现阶段以“治疗”为目的,开展以“关怀”为目的的临终病房只是少数,临终病人在医院相对应只能做一些基础的护理工作,而由于床位的紧缺,很多急需住院治疗的病人却无法及时的得到救助。医院治疗已不能挽救病人生命,且多数病人虽然医保政策能报销一部分但自费部分也承有较重的经济压力。老年患者由于担心给子女增加经济负担,疾病无法医治,也会提出回家休养。而医院病人饱和,医院无法提供足够的床位给临终病人,也多数建议临终病人回家修养。社区卫生服务站正好可以解决这一矛盾,既可较大的降低费用,又可得到家人照顾。
2 我国开展居家临终关怀的对策
2.1 创建舒适的环境
对于老年临终患者,选择居家临终,对于家中环境熟悉也是一个原因。而家属可以根据患者喜好创造一个良好舒适的居住环境,有利于患者保持较好的心情,与其亲属进行告别。良好的家庭环境能降低晚期临终患者对死亡的恐惧和不安,并有利于家属参与照护患者[6]。
2.2 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教育
多数老年患者受慢性疾病的长期困扰,会产生消极厌世的心态,对于外界事物漠不关心,郁郁寡欢。此时更多的是需要家人的悉心照顾和安慰。护理人员可从帮指导患者家属,注意观察患者的表情变化,从医学的角度,说明生老病死这一自然规律,宽慰患者,多多珍惜与家人相处时间,不要过于悲伤。
2.3 注意患者家属的心理教育和疏导
居家临终关怀不仅仅关注患者的心理变化,也要加强对居家临终患者心理的教育,使之懂得生命老化的正常规律,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使患者能够接受家人即将离世的现实,协助社区医护人员做好患者的工作。老年患者临终阶段护理人员因做好家属的工作,提前告知病人病情的发展,预防家属出现过激的情绪和行为,让家属多做安慰鼓励病人,更能缓和病人的情绪。
2.4 家庭照顾为主
居家临终护理有社区医生护士定期访视,更多地是依靠家庭成员的照顾。日常护理工作由护理人员指导家庭成员完成,需告知患者病情进展,以便及时抢救,提高病人生命的质量。在居家护理中,以家庭为单位,家人照顾为主,既能完成家人敬孝的心愿,又能让老人感受温暖的亲情。
参考文献
[1]化前珍.老年护理学[M].3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85.
[2]李霞,付伟.老龄化背景下社区老年人群对临终关怀的需求及对策研究[J].健康研究,2012,32(2):143-145.
[3]吴俊晓.农村居家照料老年病人临终关怀现状与对策[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8,28(10):769-770.
(Yinhang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Yangpu District, Shanghai 200438,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elderly problem increasing the attention to the elderly hospice care has been paid graduall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mmunity hospice care service in recent years including the situation, concepts, roles, service contents, inadequacies and recommendations was reviewed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life quality when people die, relieve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suffering, and provide the reasonable nursing.
KEY WORDS hospice care; community nursing
中图分类号:R48/R4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4)18-0038-05
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独居老人、空巢老人、高龄老人和失能老人数量增加,使得老年人对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精神文化以及临终关怀等需求日益凸显,养老问题日趋严峻。最新数据表明[1]:截至2013年12月31日,上海全市户籍人口数量达到1 432.34万人,其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387.62万人,占总人口比重的27.1%。上海已进入深度老龄化,预计在2025年左右,本市将达到老龄化的高峰,户籍60岁以上(含60岁)老年人将超过600万。在我国医疗体制尚不完善、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近年来老年患者的临终关怀服务已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2]。但是目前国内的各类临终关怀机构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实际需求,进一步发展社区临终关怀服务,不但有助于提高患者终末生命质量,还能为减轻患者的身心痛苦,提供科学的护理方法和参考。
临终关怀及其相关概念
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提出临终关怀的定义[3]:为那些罹患无法治愈疾病的患者提供积极的整体护理,主要通过预防、评估和有效控制疼痛及其他躯体症状,处理心理、社会和精神方面的一系列问题,最大可能地提高患者及其家属的生活质量。国际研究显示[4-6],如果给予足够的支持,大多数患者宁愿临终在家。40.0%~80.0%的患者愿意选择在家中度过临终阶段,因为家庭比医院更熟悉、更温馨,能使患者更安详地离开人世[7]。社区临终关怀服务的出现,为患者能在舒适、熟知的环境中,走过人生的最后一段时间创造了条件。一般认为社区临终关怀是以临终患者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基础,由专业的医护团队人员(全科医生、社区护士、理疗师、心理师等)或志愿者上门,为患者提供生理、心理、社会的全面照顾,在有限的生存期内(预期生存期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临终护理中的作用
社区卫生服务是城市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的基础,是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基本途径[8]。在新的医疗模式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正显示着日益重要的地位,满足社区居民的养老临终需求、顺应人性化的临终服务内涵,是社区卫生发展的必经之路。社区实施临终关怀,贯彻了现代医学模式的精神,也符合人口老龄化、卫生资源合理分配的客观要求[9]。钟宁等[10]研究认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设施和服务功能完备,全科及家庭医生制完善,收费低廉,医务人员培训意愿较高。居民对临终关怀有一定认识,政府支持,国外已有成功经验和成果,内部优势与外部机会都明显有利于临终关怀工作。推行社区内临终关怀护理,既可让医疗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也可让身患绝症或濒临死亡患者在生理上和心理上得到更好的照顾[11]。
社区临终关怀护理服务内容
基础护理
做好基础护理是对临终患者的基本尊重,护理中应尽量帮助患者完成基本的生理需求,促进其舒适。①护理人员需为患者做好“七洁”(口腔、脸面、头发、手足、皮肤、会阴及床单清洁),“六防”(防压疮、防呼吸道感染、防泌尿系统感染、防交叉感染、防坠床、防烫伤)[12]。②由于患者的消化功能逐渐下降,进食应以流质或半流质为主。可要求家属根据其口味,做平时喜爱而又便于吞咽和消化的食物,以提高食欲[2],保证营养及液体的充分摄入。有条件的家庭,家属可与患者共同进食,保持进餐时心情愉悦。③督促家属为患者准备透气性好的棉质衣被和柔软适中的床垫,有污染时及时更换。总之,应在护理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的神志、呼吸、面色等,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护理方向,或向专业的医护团队人员进行咨询。
疼痛护理
疼痛是终末期患者,尤其是癌症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如果疼痛持续,不能缓解,可使患者出现恐惧和绝望情绪,因此缓解疼痛是临终关怀的重要任务[13]。护理人员需观察疼痛部位、强度、性质和持续时间,了解疼痛加重和缓解的因素,以及目前的治疗情况,采取相应措施控制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疼痛是一种主观感觉,评估疼痛强度应以患者的主诉为依据。不论在何种情况下,护理人员都不可拖延给药时间,减少药物剂量,强调“成瘾”拒绝给药,或拒绝注射安慰剂等[14]。
药物治疗
WHO在1990年推出的三阶梯治疗方案,从少侵入性、低危险性逐步上升到高侵入性、高危险性的步骤,是目前公认的简单有效、可合理安排的癌症疼痛治疗方案。第一阶梯用非阿片类药物,如阿司匹林;第二阶梯是弱阿片类药物,如可待因;第三阶梯以吗啡为代表的强阿片类药物。此外,WHO推荐了止痛药应用的5个要点:口服、按时、按阶梯、个体化、注意细节[15]。目前,本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针对晚期癌症(卡氏评分≤50)且有镇痛要求的患者,免费提供部分镇痛口服药物,以帮助其提高生活质量,减轻痛苦。
非药物治疗
①音乐疗法 作为多种疾病的辅助疗法已被广泛接受和应用。邓若云等[16]认为,音乐疗法有利于减轻恶性肿瘤患者的疼痛和减少恶性肿瘤疼痛患者吗啡的用量。Bradt等[17]搜集了30例癌症患者进行音乐干预的评价,结果显示音乐干预对癌症患者的疼痛有明显的改善效果。Huang等[18]对癌症患者在音乐干预前后的疼痛分析表明,不同的音乐对疼痛缓解均有效。
②针刺疗法 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穴位,促进人脑分泌内阿片肽而产生镇痛效果,可减轻疼痛强度,却不足以引起。人体不会对针灸产生成瘾依赖[19]。
③社会心理干预 采用认知和行为技术,帮助患者得到疼痛被控制的感觉。
④其他 按摩,放松疗法,气功,或看电视、种植花草等,可转移患者的注意。
心理护理
临终患者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身体机能远不如前,且饱受病痛折磨,一般都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护理人员应随时观察并记录晚期患者的心理情绪变化,了解心理需求,并倾听患者及家属的诉说,以增进其心理舒适[20]。辛喜萍[12]研究发现,要认真观察患者眼神、表情、行为动作,倾听患者语言,理解患者的焦虑、愤怒、抑郁等情绪,及时发现患者抑郁自杀倾向,防止患者自杀行为。患者情绪低落或无交谈意愿时,不勉强与患者交流,尊重患者权利。交谈时,态度诚恳、言语温和,让患者将其内心不满的情绪尽量发泄,对其内心的痛苦和悲哀表示理解与同情。鼓励患者讲出临终前未了的心愿或特殊要求,有条件时家属可尽量满足,并给予精神上的安慰和寄托,使其无痛苦地度过人生的最后旅程。提供患者喜欢的娱乐活动,如聆听音乐,调节患者情绪,使其拥有快乐。通过与患者及家属一起分享过去的美好时光、外出散步、转移注意力、减少对死亡恐惧感等,使患者以平和心态面对死亡[21]。
对患者和家属的死亡教育
实施临终患者及其家属的死亡教育,是对生命的尊重。其目的在于帮助濒死患者克服对死亡的恐惧,学习准备死亡、面对死亡、接受死亡。对其家属进行死亡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他们适应患者病情的变化和死亡,缩短悲痛过程,减轻悲痛程度[22]。护理人员作为社区临终关怀的主力军、实施者和教育者,应帮助患者及家属正确认识人生,正确对待死亡,明确死亡是生命的自然过程,以解除其对死亡的种种顾虑和不安,从而提高自身的抗病能力,在有限的时间里尽量提高生活质量,维护患者的尊严,增强心理承受死亡的能力,进而达到安然地接受死亡的事实[23]。
社区临终关怀服务的不足
临终关怀的准入标准
世界各国对临终关怀的准入标准不一致,但主要归为3类[24]。①以预后为基础的准入标准,代表国家是美国。②以需求为基础的准入标准,代表国家是英国、加拿大、日本。③以人群为基础的准入标准,代表国家是澳大利亚。以上国家的准入过程较相似,通常由全科医生或社区护士与临终关怀机构联系,然后由临终关怀团队成员在规定时间内对患者进行评估,根据患者病情和家属需求等,确定患者准入的服务类型,并制定照护计划。我国尚未建立统一的临终关怀准入标准,各地通常以家属的意愿为主要接受临终关怀服务的要素。
专业护理人才的匮乏
在晚期癌症患者的护理中,需专业护士与社区护士、疼痛护士以及全科医生等多专业人员合作。区别于社区护士,专业护士大多为临床护理专家,任职于临终关怀机构,且更多地负责癌症患者的心理和精神护理,并给予患者和社区护士在临终方面专业咨询意见或建议,而在患者治疗护理工作的具体执行上则由社区护士完成,分工相对明确[25]。肖丽等[26]研究认为,目前我国社区护士仍以疾病护理为主,很少涉及临终关怀,且缺乏专业技能,停留在较初级阶段,不能完全实现社区护理服务的全部内容。
传统观念的束缚
死亡对很多人而言是相对避忌的词,我国传统文化对死亡所象征的不幸忌讳莫深。人们采取消极、回避的负面态度,无法平静地接受死亡、善待死亡。同时,传统的孝道观念也制约着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为尽孝道,对康复无望的亲人还积极救治,苦心编织生还的希望。科学的死亡观是不以延长生命为目的,而以减轻身心痛苦为宗旨。由此而言,要转变大众对死亡的观念和认识,尚有很长的路。
未确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临终关怀模式
近年来,较为公认的临终关怀模式包括1个中心、3个方位、9个结合体系的全面模式[27]和着眼于乡村的模式[28],两者的核心都是将家庭临终照护与社区临终关怀相结合为临终关怀的主要形式。2005年陈春燕等[29]吸取了前两者的优点,提出建立家庭、社区、专业医护人员三结合的新模式,主张由社区医疗机构或综合医院临终关怀中心提供的医务人员进行临终关怀服务,同时由社区志愿者参与照料,缓解医疗资源的配备不足。随着社区护理的不断发展与深入,尽快确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临终关怀模式,不仅能满足临终患者的舒适需求,也有利于实现社区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及整合。
资金的限制和专业临终机构的滞后
欧美等国的临终关怀服务均列入各自的医疗保健范围。英国实行全民公费医疗,患者可免费享受各项临终关怀服务。在美国,需自费承担用于服务对象的药物金额不超过5%[30]。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除部分为政府投资,大部分主要为各级医院自收自支,自负盈亏,政府的投入远不能满足当前卫生保健的需要。临终关怀机构尚不属于慈善范畴,政府无专门的资金,国内绝大多数临终关怀机构也未纳入医疗保障体系,严重影响了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
对社区临终关怀服务的建议与思考
尽快建立统一的临终关怀准入系统
参考各国的临终关怀准入系统,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周玲君[24]主张建立以预后为基础的准入标准。标准主要针对预计生存期小于3~6个月,同时对临床根治治疗无法获益的癌症患者,结合以需求为基础的准入。补充在患者存在特殊需求时,也可获得专业临终关怀机构的建议或支持。此外,应以患者与专业临终关怀人员的相互关系为核心,临床医护人员为准入的主要负责人员。
提高专业护理人员的职业素养
孙晓等[31]调查发现,社区护士队伍较为年轻化,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大部分社区护士工作年限都在5年以上。另一方面,社区护士整体素质偏低,初级职称占84.0%,中、高级职称严重缺乏。此外,我国社区医护人员对临终关怀虽有所了解,但掌握不充分,欠缺对哲理和原则的掌握,疼痛控制知识的掌握不充分[32]。然而,社区护理人员对晚期老年癌症患者的居家护理,提供了比家庭成员等更加全面和有用的护理,显示了社区护士对老年人临终关怀有着独到之处。因此,社区护理人员应不断提升自身职业素养,加强临终关怀项目的培训,明确在临终关怀过程中的角色,掌握科学的心理护理方法和精湛的医护技能,为临终患者及家属提供多层次的护理服务,满足社会的卫生保健需求。宋莉娟[33]认为,应尝试社区护士的分级使用,培养社区全科护理团队,通过不同岗位设置,让护士的能力水平得到有效发挥,培养一支适应时展的社区全科护理团队,为护士的职业发展提供更好的上升空间。
开展死亡教育,提高认知程度
死亡教育是临终关怀的重要环节,不仅需医护人员和社区医院的参与,也需要患者和家属的共同参与。目前社区医护人员对死亡教育缺乏了解[34]。因此,开展死亡教育,让民众认识死亡、走近死亡、了解死亡,会增加对死亡和临终关怀的认知和接受程度。死亡教育能强化人们的权利意识,有利于促进医学多学科和死亡科学的发展,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
社区卫生服务模式的探索与完善
面对人口老龄化、城镇发展迅速以及希望在家中死亡等现实,以社区为中心,以全科团队基础,以家庭为单位,建设社区――全科团队――家庭一体化的临终关怀模式,较为符合我国国情。一方面可降低医疗费用支出,缓解家庭的经济困难;另一方面可解放综合医院的床位周转问题,让更多的患者得到有效治疗。当前《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l―2015年)》[35]及《2012年推广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方案》[36]指出:我国的护理服务领域应逐步向家庭、社区延伸,在老年护理、慢性病护理、临终关怀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以满足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医疗健康需求。2012年,上海市卫计委制定了《临终关怀基本标准(试行)》和《临终关怀工作规范》,初步建立社区居家、机构病房和家庭病房“三床联动”机制,形成了社区肿瘤门诊、临终关怀门诊和病房医生、家庭医生四位一体的工作模式,综合医院与试点机构上下联动正逐步开展[37]。
随着全球性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临终关怀日益受到关注与需要。“生命需要尊严,当一个生命在走向结束的时候,尊严显得尤为重要。”而在这一过程中,通过给临终老人以关怀、帮助与支持,提高其在人生最后一个阶段的生命质量,是对其尊严的最好维护。
一、临终关怀的缘起及含义界定
“临终关怀”英文翻译为“Hospice Care”,其现代意义始于英国,由桑德博士(Dr.Saunders)于20世纪60年代最早提出。之后,加拿大、美国、法国、中国香港及台湾等60多个国家、地区相继开始了临终关怀服务。1988年7月,我国第一家临终关怀研究中心成立,老年人临终关怀服务在我国也开始了不断的探索与发展。
世界卫生组织对临终关怀的定义是:临终关怀是一种照护方法,通过运用早期确认、准确评估和完善治疗身体病痛以及心理和精神疾患来干预并缓解患者痛苦,并且以此来提高罹患威胁生命疾病的患者及其家属的生活质量。江苏省老年学学会特约研究员刘鸿义在《试论老年人临终关怀》一文中指出,临终关怀是对那些现代医学治疗无望的病人实施缓解其极端痛苦、维护其至死尊严、增强其对临终时的生理、心理状态的适应能力,并帮助临终者及其家属提供立体化社会卫生服务,让临终者安宁的走完生命最后历程。
二、从社会工作角度对临终关怀的研究
国外有关临终关怀的文献中有超过三分之二的文献强调了社会工作在临终关怀服务的开展中表现出了极大的优势。美国学者Mularski认为社会工作者在临终关怀服务中应尊重病人价值,同时也为其家庭成员进行哀伤辅导。强调从事临终关怀的社会工作者必须经过专业培训,必须有专业的护理技能和法律知识储备,必须在进行基本技能操作训练、沟通训练等的基础上方能提供临终关怀服务。
国内学者主要针对社会工作和临终关怀的关系、社会工作在临终关怀中的作用和角色以及社会工作介入临终关怀三大方面进行研究。刘黄龙提出,社会工作专业理念与临终关怀有契合之处: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的价值基础就在于人道主义,这种将人的尊严与权力放在第一位的价值观念是以人为本的体现。管健、常子奎在阐述社会工作在临终关怀中的作用和角色时提出,社工可以向病人提供意见咨询和心理辅导、可以缓解病人对死亡的焦虑和恐惧、可以使临终患者没有痛苦、带着温暖离去。
三、临终关怀的内容研究
在桑德博士(Dr.Saunders)的最初的临终关怀中,她通过与病人谈心交流来评估他们的需求,了解到大部分临终患者在生命结束之前都希望得到一些能够减轻病痛的照料。等到临终关怀得到迅速发展之后,学者们将研究内容从减轻病人的生理痛苦延伸到对其心理的照料,注重对临终患者心理的关注。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在临终关怀服务开展过程中,不仅需要对临终患者进行关怀,更重要的是对患者家属进行护理教育和心理辅导。与此同时,还要安排好临终者的遗愿、丧葬事宜等,从而最大限度的保证临终患者及其的生命质量。
国内关于临终关怀的内容往往比较具体,在很多文献中都能够发现会以比较明晰的条目展开,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大方面:一,加强死亡教育,刘鸿义认为,必须通过死亡教育转变临终患者对死亡的认识;二,临终心理关怀,刘鸿义指出临终关怀应该缩短否认期、愤怒期和抑郁期,促使其向有利阶段转化;三,临终生理关怀,其重要目标就在于解除病人的疼痛;四,临终生活关怀,通过关系其饮食情况、睡眠状况、个人卫生情况等临终关怀让患者生活在温暖与关爱之中;五,对临终患者家属的关怀。临终者家属在患者临终阶段以及死亡之后的情绪、心理也同样需要支持和帮助。
四、发达国家――英国临终关怀的发展现状研究
世界上第一家临终关怀院就建成于英国伦敦,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发展,不管是制度还是形式,英国的临终关怀事业都是相对规范和高效的。
一,服务对象及纳入标准的规范化:临终关怀服务对象是晚期病人(预期生命不超过六个月者)会有专门的临终关怀机构提供医疗服务;二,服务内容全面:临终关怀服务由多方人员共同提供。其主要工作包括:控制病痛、缓解症状、减轻或消除病人心理消极情绪和心理负担、舒适护理等;三,临终关怀机构齐全,规模相对庞大:有独立的临终关怀服务机构、隶属普通医院或者其他医疗机构的临终关怀病房和家庭临终关怀病床。四,民众的参与程度高,英国大约三分之一的人口会以各种方式接触临终关怀事业。五,募集资金渠道多样,每年全国各种与临终关怀相关的慈善团体收到约1.1亿英镑的捐助,其中四分之三左右来源于社会各界临终关怀事业的支持者。六,专业人员定期培训,在各种临终关怀机构,除了具备专业知识的医师之外,注册护士以及护理人员都要定期接受严格的专业技能培训。
五、对我国临终关怀事业发展的一点思考
通过整理并学习国内外有关临终关怀事业的文献、研究成果,看到了许多值得借鉴学习的方面,希望能够给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提供一些思路。
首先,从宏观层面来说,我国政府在临终关怀方面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法律来支持并推动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要充分利用起现有的临终关怀资源,目前的闲置浪费情况是较为严重的。另外,在此基础上,要大力推动临终关怀机构、临终关怀服务的兴起、发展。
其次,目前我国临终关怀人才匮乏、专业设施也比较落后,这都需要国家政府的大力扶持;对于现有临终关怀服务的工作人员,也要加强其专业培训,推进生死教育、临终关怀教育等。目前,国人对于临终关怀的认识还比较浅,或者说临终关怀的普及度还比较低,应该通过宣传、介绍、专业介入来增强社会对临终关怀的认同感,需求是推动其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最后,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最大的一个难题之一就是资金的支持运转。如果没有资金的投入支持,即便社会需求呼声再高也无济于事。而这一方面的工作不仅需要依靠政府的投入支持,也需要发动社会的广大资源,只有调动多方、多渠道的资金募集,才能真正推动这项事业的发展。(作者单位:南京理工大学公共事务学院)
参考文献:
[1]李义庭.临终关怀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2]S.An end-Of-life care case during my work.Social work with elderly.2010.
[3]M.R.Rajagopal(England).Palliative Care:an urgent need for most of world[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tudies,2007,64(3).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2-0168-02
临终关怀是对生存时间有限(6个月或更少)的患者提供护理,以减轻其生理痛苦和心理恐惧,其目的既不是治疗疾病或延长生命,也不是加速死亡,而是改善病人余寿的质量。让临终病人在有限的时光里,能够安详、舒适、有尊严地走过人生旅程的最后一站[1]。本文旨在探讨实施人性化护理干预对临终脑血管意外中风老年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6月-2011年6月根据医生诊断,预期寿命在6个月以内、准备在医院临终的脑血管意外中风老年患者60例。其中男39例,女21例;合并有糖尿病的22例,冠心病的16例,肾功能不全的9例,恶性肿瘤伴转移的6例,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的4例,骨折等其他疾病的3例;年龄66~97(82.21±5.88)岁。
1.2方法
1.2.1人性化护理干预措施:①减轻疼痛 护理中应注意观察疼痛的性质、部位、程度及持续时间。②改善呼吸功能。③改善血液循环 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皮肤色泽和温度等。患者四肢冰冷不适时,应加强保暖,必要时给予热水袋。④增进食欲,加强营养 注意食物色、香、味,少量多餐,以减轻恶心,增进食欲。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便于患者吞咽。必要时采用鼻饲法或完全胃肠外营养(TPN),保证患者营养供给。加强监测,观察患者电解质指标及营养状况。⑤促进患者舒适。
1.2.2评价方法: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测定病人生活质量状况,疾病治疗功能评估调查问卷 (FACT-G)。分别在病人接受人性化护理干预的第1天(干预前)、及第四周末进行测评。采用自评法,由护士行个人访谈后代其填写。
1.3统计学分析:所得资料全部应用 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和t检验。
2结果
见表1、2。
3讨论
临终关怀并非是一种治愈疗法,而是一种专注于在患者在将要逝世前的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的时间内,减轻其疾病的症状、延缓疾病发展的医疗护理[2]。临终关怀目标是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通过消除或减轻病痛与其他生理症状,排解心理问题和精神烦恐。由于临终前患者往往是复杂多变的,这要求我们注意自身修养,掌握临终前患者心理变化,培养较高的分析能力,对临终患者给予真挚的同情,全心全意为其解除病痛,珍惜患者的残余生命[3]。同时,对患者家属应予以理解,以深表同情的态度劝导他们,必要时提供适当场合让他们发泄悲痛。心理学家认为,长久压抑悲痛的感情,会导致人们的心身疾病;大声哭泣,让悲痛发泄出来,能减少其对健康的影响[4]。因此,护士应做好患者死亡家属的思想工作,多关心,多体贴,多理解,使他们尽快从悲痛中解脱出来,给予精神支持,帮助他们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具体地说,可用以下方式帮助他们,促进其心理适应过程[5]。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临终脑血管意外中风老年患者生活质量综合评分提高;疾病治疗功能评分均有显著性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刘玉凤.老年患者的临终关怀[J].中国实用医药,2009,29(2):107
[2]崔丽娟,李彦林.养老院脑血管意外中风老年患者的护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247-248
癌症患者多数处于疼痛的折磨之中,患者生活质量很低。对患者实施临终关怀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概念,在心理、生物、社会医学等内容的支持下,提倡人文精神的一种护理模式[1-3]。不但符合人类追求高生活的客观要求,也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对癌症患者实施临终关怀护理不但可以提升患者生活质量以及舒适性,还能维持患者临终前的尊严。本文对25例晚期癌症患者实施临终关怀护理,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对2011年05月至2013年05月期间,50例癌症患者,分为普通组和关怀组。普通组:25例,男性15例,女性10例;年龄33-87岁,中位年龄(59.76±8.87)岁;关怀组:25例,男性14例,女性11例;年龄34-88岁,中位年龄(59.36±8.43)岁。普通组和关怀组在性别、年龄、患病种类等一般资料对比上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可以相互比较。
1.2护理方法普通组实施常规护理,包括皮肤护理、口腔护理、饮食护理、疼痛护理;关怀组在普通组基础上实施临终关怀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疼痛、心理状态以及护理满意度等指标。
1.3评价标准对患者疼痛、心理、护理满意度参照文献[4]评价。
1.4统计学方法对结果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分析,结果采取t检验及卡方检验,以P
2结果
经过护理治疗,疼痛评价中,普通组1例完全缓解(4.00%),6例基本缓解(24.00%),9例好转(36.00%),9例无效(36.00%);关怀组4例完全缓解(16.00%),8例基本缓解(32.00%),11例好转(44.00%),2例无效(8.00%),关怀组明显优于普通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心理状态中,普通组9例较好(36.00%),11例一般(44.00%),5例较差(20.00%);关怀组17例较好(68.00%),6例一般(24.00%),2例较差(8.00%),关怀组明显优于普通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护理满意情况中,普通组11例满意(44.00%),10例一般(40.00%),4例不满意(16.00%);关怀组19例满意(76.00%),5例一般(20.00%),只有1例不满意(4.00%),关怀组明显优于普通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癌症患者在临终前多数在生理上处于疾病的折磨以及疼痛之中,在心理上处于严重的失落阶段,感觉孤身一人处于人世。患者与家属都需要精心护理,帮助他们共同走过人生的困难期。本文以常规护理为基础,包括:①皮肤护理:晚期癌症患者多数需要长期卧床,因此患者容易发生褥疮,对于已经患有褥疮的患者,Ⅰ级褥疮患者帮助其定期改变身位,对骨突部位进行按摩,对于Ⅱ级褥疮患者使用八湿膏治疗,在换药之前,对患者使用红外线照射,照射时间维持约半小时;②口腔护理:患者使用NS或朵贝氏溶液进行漱口,以此预防口腔溃疡以及口腔炎的出现;③饮食护理:指导患者进食时选择容易消化的食物,食物制作时注意颜色等的搭配,促使患者产生食欲,食物的种类要主动多元化,营养均衡分配;④疼痛护理:多数患者长期处于疼痛之中,护理人员要帮助患者进行按摩、热敷等,疼痛剧烈的患者,遵医嘱给予服药等措施缓解疼痛。
临终关怀是对人生观以及死亡意义的深层次探讨与护理服务[6-7],一方面帮助患者对自己的以往生活以及现在的状态有新的认识,另一方面有效地帮助患者改变了心理状态,建立了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临终关怀包括:
3.1满足患者心理需要,由于患者多数处于愤怒、忧郁等心理状态,护理人员要耐心与患者交流,倾听他们的感受,在身边支持理解他们,护理人员以及医生平时要保持微笑,说话语气注意亲切和蔼[8],多鼓励患者,帮助患者树立信心,平时和患者多多相处,鼓励和家属多相处,避免患者出现孤独的感觉。
3.2患者治疗环境要营造成温馨的氛围,病房适当的摆放花草,拉开窗帘,阳光洒在病床上,播放一些舒缓或者患者喜欢的音乐,病房里温度和湿度都保持在合适的范围,尽量让患者感觉到有家的味道。
3.3一方面家属要对患者多多爱护,另一方面家属和护理人员之间也要多沟通,护理人员根据患者家属的心理状态进行安慰,帮助患者正确认识正在面对以及即将面对的现实,使患者和家属的情绪都得到抚慰。对癌症患者实施临终关怀提升了患者的舒适度以及生活质量,对患者家属心理也有很大的抚慰作用。实施临终关怀需要医护工作者有较高的素质,在心理沟通以及服务态度等方面都要有较为严格的要求,护理人员要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质以及交流沟通能力,更好的服务病人。
本文对25例癌症患者实施临终关怀,结果显示患者疼痛评价无效例数只有2例,17例患者达到心理状态良好,19例患者对护理感到满意,各项内容明显优于普通组,临床实施效果显著,有效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李艳群,张孟喜,付桂香,等.临终关怀对老年住院临终患者生活质量及心理状态的改善[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31(4):539-539.
[2]鲁英,吕翔.试论我国临终关怀事业发展的伦理困境及其对策[J].四川省卫生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26(2):141.
[3]于秋红,栾玉杰.临终关怀对癌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现代临床护理,2008,7(5):3-4.
[4]斗罗玲,王利娜.晚期癌症患者的临终关怀与护理[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2,(6):162-163.
[5]王艳慧,吕雪丽,韩名娟.对癌症晚期患者的人文关怀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1,6(2):180-181.
1.适应人口老龄化的需要。2013年2月,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我国第一部老龄事业发展蓝皮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本报告提到,2012年我国老龄化水平达到14.3,老年人口数量已经达到1.94亿,预计2013年老龄化水平达到14.8%,老年人口数量突破2亿大关,达到2.02亿。与此同时,老年人口的内部变动致使人口老龄化的形势更加严峻。一是高龄老年人口持续增长,2013年比2012年增长100万人,达到0.23亿,而且这种年均增长100万的趋势将持续到2025年。二是失能老年人口持续增长,2013年比2012年增加150万人,达到3 750万。三是患慢性病的老年人增长较快,2013年突破1亿人。四是空巢老年人口规模越来越大,2013年也已突破1亿人。五是无子女老年人和失独老年人逐渐增加。因为实行计划生育的那一代渐渐步入老年期,加上独生子女的风险因素,没有子女的老年人持续增加。从这些数据不难看出,我国人口年龄分布已经远远超过国际标准,过早地进入老龄化时代。
快速的高龄化给社会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一是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加,加之疾病谱的不断改变,导致老年人死亡的疾病有心脑血管、恶性肿瘤等。老年人患有的这种疾病均有发展相对缓慢的过程,导致很多老年人在疾病和痛苦中徘徊。而现代社会独生子女家庭占绝大部分,这些老年人在临终之际只有一个子女照顾,致使老年人照料成为一个大难题。二是伴随着快速的老龄化使劳动力数量减少,势必会影响整个社会劳动生产效率。而且,通过社会或者市场商业化养老机构来供养和照料他们难度很大,现阶段我国社保基金缺口较大,给目前老年人照料造成很大的困难。
2.能够有效节约卫生资源。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卫生资源严重不足,而且这种局面在短时期内也不会有较大改变。因此,要从整个社会资源配置的角度来讲,要坚持最有效的原则,从人道主义观念出发,关注生命质量。对那些身患不治之症的病患来说,除了自身承受巨大的病痛折磨,甚至还会花费巨额的医疗费用。尽管临终关怀需要社会支付较多的服务费用,但相比临终病患的医疗费用而言,它将会使这些节约的费用转移到其他人有结果的治疗上,使医疗保险费用发挥最大的价值。临终关怀改变了过去医疗机构对任何病人都进行医治的做法,而是承认对某些患不治之症的病患无法救治的客观事实。通过设立临终关怀机构对他们提供舒适的照料,而不是消耗无谓的卫生资源,这才是真正体现了人道主义关怀的精神。
二、我国临终关怀面临的问题
临终关怀在我国发展了近20年,但是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是相差很远,这也与我国老龄化规模和速度不成正比。目前,我国临终关怀面临以下问题:
1.总体水平低下。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相继创办的临终关怀机构大约有200多家,基本能维持运营的有100家,从业人员在4-5万人。而随着老龄化规模的不断扩大,加上疾病谱的变化,老年人医疗保健和照料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与此相关的临终照护也越发引起人们的关注。但是我国目前的临终关怀机构数量少、规模小、覆盖率低,总体水平低下。具体表现为:一是临终关怀覆盖率低,从业人员缺乏。目前人口老龄化规模不断扩大,癌症患者逐年增加,这就导致我国居民对临终关怀需求日益强烈。而现在临终关怀机构覆盖率还很低,供需矛盾加剧。二是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待提高。
2.传统伦理思想的束缚。首先,我国传统的生死观过分强调生的问题,缺乏对死亡本体性研究,因而造成人们对死亡的恐惧,从而避谈这个问题。中国人的生死观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必然导致人们对死亡缺乏理性的认识,面临终关怀必然要和病人及家属谈论死亡问题,因此,临终关怀和我国传统死亡观存在着内在冲突。其次,在我国传统伦理思想中,强调百善孝为先,如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这些表明孝是评价人们行为准则的最高标准。深受这种观念的影响,不管父母亲人患有何种绝症,儿女及家属都应该尽最大努力去治疗,而不能放弃,否则就会背上不孝的罪名。在这种观念下,人们忽视了老年人自身的生理和心理感受,更忽视了老人的生命质量和死亡尊严。在这种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下,我国临终关怀机构受到冷落,往往出现空床的现象。
3.缺乏社会资源的支持。我国临终关怀的发展不仅需要精神的支持,更需要整个社会的支持,尤其是在资金和医疗政策方面的扶持。凡是接受临终关怀的病人,一般都是采用姑息治疗,使用药品一般也都是比较便宜的,因此,临终关怀机构的收入相较一般医院收入相对较少。但是临终关怀机构对病房设施等投入相对较高,这就导致一般临终关怀机构入不敷出。而且,临终关怀机构人员需要进行培训,这就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如果没有国家财政和社会资金的支持,这些机构存在的基础就没有了。目前,政府财政对临终关怀机构支持比较少,阻碍了这些机构的发展。由于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财政实力有限,医疗保险覆盖面还不够大,导致临终关怀机构发展受到了很大制约。
三、发展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对策
1.加强宣传教育,积极推进临终关怀理念的形成。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生命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更加关注死亡的过程。身患绝症的病患在后期承受着巨大的生理和心理痛苦,通过临终关怀能消除他们对死亡的恐惧,能够安详、舒适、有尊严的离开人世。发展我国的临终关怀事业,必须要进行大力宣传教育,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接受这种临终关怀文化。一是开展死亡教育,树立正确的死亡观。由于我国传统观念的束缚,绝大部分人不能正确认识死亡过程。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是对传统死亡观念的巨大冲击,人们需要加强死亡教育,克服对死亡的恐惧,这样能帮助病患亲人缩短病痛过程,提高生命质量。在很多发达国家,死亡教育已经是学校教育的一门学科,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医疗机构,都能接受这种教育。而我国开展死亡教育的学校或医疗机构都很少,这就需要我们在医学基础教育和继续教育中,尽快增加相关死亡教育课程,使医护员工正确对待病患的死亡,并能指导病患家属树立正确的死亡观。二是对传统观念的重新理解和认识。我国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其中孝在人们心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种观念要求善始善终。而当今对孝和善终的认识异化,对临终病人的过度治疗,不关心病患的临终感受,病人死后大操大办,这都不是孝的真正表现。孝敬父母,要估计父母生理和心理上的感受,使他们得到关心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