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的人工智能汇总十篇

时间:2023-05-24 16:48:0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科技的人工智能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科技的人工智能

篇(1)

随着信息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机器人无论是在技术上还是在外形上都显著提高,并且,不断的进行功能延伸。将具有感觉、思考、决策和动作能力的系统称为智能机器人,这是一个概括的、含义广泛的概念。这一划时代的概念产生,为机器人技术的发展,也为信息技术的发展,拓开了巨大的想象空间和新的创造天地。智能机器人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前沿领域,是一门具有高度综合渗透性、前瞻未来性、创新实践性的学科,蕴涵着极其丰富的教育资源。

二、机器人教学的教学现状

2000年,机器人教学处于起步阶段,第一届“广茂达杯”中国智能机器人大赛在长沙举行。其目的是刺激机器人新技术的发展;鼓励年轻学生投身机器人技术。2002年,机器人竞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2003年,机器人竞赛达到热潮。2004到2009年,机器人竞赛成为了主流,第四届至第九届中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分别在河南、广西、陕西、云南、重庆、湖南、青海举行,竞赛规模不断扩大,规格不断提高,经验不断丰富,成绩不断攀升。同时,第五届至第十届“广茂达杯”中国智能机器人大赛也取得了丰厚的成绩。2011年广东省的虚拟机器人竞赛,全省共有12个地市和顺德区报名参赛,参赛队伍106支,参赛学生148人。比赛形式新颖,要求学生现场编写虚拟足球比赛和虚拟灭火比赛的程序,然后进行投影演示,所有的同学都可以观看和学习。2012年的“乐博杯”青少年机器人世界杯中国竞赛在西安举行,汇聚了众多的参赛者。同学们秉着重在参与、学习交流的态度,经过两天紧张激烈的比赛,比赛成绩优异,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编程人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兴围小学代表队,他们突出重围赢得了冠军,即将代表中国队去墨西哥参加世界级机器人大赛。

机器人竞赛已成为国内科技、教育界一致认同的一项青少年科技创新的重要赛事,作为一项富有时代性、创新性、参与性和普及性,适应当代青少年需求,深受当代青少年欢迎的智力开发活动,在全国各地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三、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面

1、智能机器人缺少科学、可行、实效的教学目标。按照学制的阶段性划分不明确,存在重复学校相同知识的现象,从而导致机器人教材特色不明显。

2、智能机器人教育往往没有固定的教学设计和规划。导致许多教学只能按照产品使用说明书进行教学,不能按照学生接受能力有秩序的开展知识体系教学。

3、目前学校教育使用的机器人很纷杂,缺少规范。并且绝大部分并不兼容,开放度低。还有就是教学用机器人单机价格偏高原因是销售数量上不去,导致厂商只能太高价格。

(二)教育资源方面。由于我国各省市之间的贫富差距不断加大,从而导致在教育资源投入方面也是参差不齐,很多欠发达地区软硬件教学设备都严重不足,智能机器人的教学活动很难正常开展。

四、改进措施

(一)资源环境建设方面。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条件下人工智能机器人进课堂教育环境的构建策略。建立完善系统的小学教育人工智能机器人进课堂资源的开发、应用的管理运行机制。同时,应该加大对中小学智能机器人教学资源投入力度,以确保所有孩子都能够享受到同等级的教学资源。

(二)学科教学方面。对于小学的人智能机器人教学工作来讲,教师的培训工作应该是非常重要的。由于目前该门学科在小学教学当中仍属于一种新型的学科,相关教师之前并没有进行系统的学习过相关理论,同时,实践经验也是严重不足。因此,这就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教学难度,因此,对教师进行适当的教学培训是十分必要的。

篇(2)

人工智能是多种学科相互渗透而发展起来的交叉性学科,其涉及计算机科学、信息论、数学、哲学和认知科学、心理学、控制论、不定性论、神经生理学、语言学等多种学科。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不断扩延,其涉及的学科领域将愈来愈多,它已和人们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时代和社会需要此方面的大量人才。在高中信息技术课中开设人工智能初步模块是十分必要的,本文拟从其发展现状、存在问题等几个方面对我国高中信息课程中人工智能教育做一下探讨。

一、高中开设人工智能课程的意义

(1)人工智能定义

人工智能(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己成为一门具有广泛应用的交叉学科和前沿学科。它研究如何用计算机模拟人脑所从事的推理、证明、识别、理解、设计、学习、规划以及问题求解等思维活动,来解决人类专家才能解决的复杂问题,例如咨询、探测、诊断、策划等。

(2)开设人工智能课程的意义

现实世界的问题可以按照结构化程度划分成三个层次:结构化问题,是能用形式化(或称公式化)方法描述和求解的一类问题;非结构化问题难以用确定的形式来描述,主要根据经验来求解;半结构化问题则介于上述两者之间。

将人工智能课程引入到我国现行的教育中,可以让学生在了解人工智能基本语言特征、理解智能化问题求解的基本策略过程中,体验、认识人工智能技术的同时获得对非结构化、半结构化问题解决过程的了解,从而使学生了解计算机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多种思维方式,更好的解决现实问题。

二、高中人工智能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

目前,该学科的教育正处于摸索阶段,由于中学信息技术师资水平、学校硬软件设备等条件的制约,我国尚未在中学专门开设独立的人工智能类课程,Internet上与人工智能教育相关的中文信息资源也十分贫乏,在教学环境上大致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学条件参差不齐

开设好人工智能课程,就要求安排更多的实践课程和活动来增强课程的趣味性,让广大师生切实体会到人工智能对我们生活的影响。这些活动大部分要求上机操作或利用网络资源来学习交流,这就对教学条件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尤其是一些偏远农村、条件相对落后的中学在开设人工智能课程上存在很大困难。

(1)对硬件性能的要求

人工智能课程中有较多的实践课程需要老师和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使用计算机进行操作。这就需要学校配备计算机网络教学机房,若其性能较差,会延长学生在线进行人机对话的时间,一旦遇到网络堵塞,可能连网页都打不开,这不仅浪费了仅有的上课时间,而且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对软件性能的要求

为了降低成本,学校可以利用互联网上提供的免费下载软件和免费在线教学网站等进行实践教学,可大大减少自研开发软件和软件维护的费用。但一旦遇到网络不通、网络拥挤或在线网站停止服务等情况,将无法使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可见,软件的依赖性较强也存在很大的问题。

(二)对人工智能科学的认识不足

(1)学生的认识误区

提及人工智能,给大多数学生的感觉是一门神秘、遥不可及的科学。很多学生认为人工智能技术是很高深的科学,离我们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研究和接触这门科学是少数科学家的事情,从而对该科学的关注程度不高。其实,人工智能学科是一门渐渐成长的科学,它将应用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应在教学中让学生多去体验人工智能的魅力所在,吸引更多对该学科感兴趣的人去研究和使用它。

(2)教师对人工智能学科开设存在偏见

一些从事该学科教学的教师没有接触过人工智能方面的知识,在接触过后被其中深奥难理解的知识所吓倒,认为即使开设了这门课程也不易被同学们所接受;而一些在大学接触过人工智能课程的教师则认为,其理论枯燥乏味,知识内容艰深,不适合放在高中开设。

(三)一线教师经验不足

在我国大学教育中,开展人工智能专业课程的大学为数不多,师范类院校更是少之又少。从事人工智能领域的专业人才输出少,所以,缺乏具备一定知识结构、有专业素养的教师来担任高中信息技术课中人工智能课程的教育工作。绝大多数的一线教师并没有接受过人工智能课程的专业培训,在授课内容上的着重点掌握不好,教学目标不够明确;在授课形式上也没有前人的经验可寻,这就给一线教师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三、解决上述问题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软、硬件建设

在学校条件允许的条件下,应加大硬件设施的投入,改善网络传递信息的效率,同时加强软件资源建设。鼓励师生上网搜索更多适合AI教学的网站,教师应整理出和AI相关的趣味小故事、电影、光盘等和教材相关的素材,以便更好的配合硬件教学。

(二)端正认识,增强支持

作为教师要树立对高中人工智能选修课程的正确认识。通过对课标中规定的相关内容的深入了解和学习,克服对人工智能的神秘感或恐惧感,理性而客观的看待人工智能技术及其应用,明确在高中开设该课程的目的。同时,教师也不能因为该课程的“选修”性质,从而轻视该课程的作用。

作为学生不应该仅仅看见这门课程的娱乐趣味性,应把一些重要的技术理论知识重视起来,不能过分的放松自己而偏离了我们的教学目标。家长也应该支持和赞同学生选择该课程,不能应认识不到这门课程的作用、怕耽误学生主干课的学习而反对学生积极参与。

校方领导也不应条件限制就轻易放弃这门课程的开设,应给予积极的配合。社会各界也应加强舆论与正确引导,让更多的人们认识人工智能并予以肯定。

总之,人工智能是一门逐渐成长的科学,开设好该课程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和校方领导不断努力,互相交流,共同克服困难。

参考文献:

[1]张剑平.人工智能技术与“问题解决”[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3(10).

篇(3)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 引言

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类各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在信息类相关的许多高年级本科和研究生都开设了人工智能课程。人工智能是一门前沿性的学科,它主要研究计算机实现智能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同时人工智能也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学科,它涉及计算机科学、数学、心理学、认知科学等众多领域。广义的人工智能涵盖了模式识别、机器学习、数据挖掘、计算智能、神经网络、统计学习理论等众多研究方向。人工智能作为计算机学科的重要分支,已成为人类在信息社会和网络经济时代所必须具备的一项核心技术,并将在未来发挥更大的作用。

由于人工智能课程的学习难度较大,内容更新比较快,也繁多,使得教学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针对本科高年级的人工智能教学,由于本科生的研究意识相对较弱,而人工智能比较强调科研性,所以如何教好本科高年级的人工智能课程是一项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本文通过分析本科高年级的教学特点和人工智能课程的自身特点,在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这一问题上提出了几点思考。

2 本科高年级的教学特点

中国的本科教育,由于历史和经济发展水平等诸多原因,目前的定位还是培养某方面专业人才的专才教育。本科高年级学生在完成了低年级公共基础课程和部分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之后,迫切希望了解本专业的应用领域和发展前景,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内容的应用性和专业性。另一方面,本科高年级学生也是研究生教育的储备人才,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的进行科研引导,这样能够让毕业生保持对科学的兴趣,从而为研究生阶段进一步深入研究打下基础。本科生一般于4年级的10月份开始着手毕业设计,在本科高年级的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与毕业设计的内容相结合,这样可以让学生提前做好准备,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向。

3 人工智能课程的学科特点

与信息类其它专业课程相比,人工智能具有应用性、研究性和发展性三个重要学科特点。首先,人工智能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人工智能学科的主要目标在于研究用机器来模仿和执行人脑的某些智力功能,并开发相关理论和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应用于模式识别、数据挖掘、智能控制、信息检索、智能机器人等领域,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实例;其次,人工智能技术具有很强的研究价值,是计算机科学领域中重要的研究方向。技术进步无止境,研究者们不断追求开发出效率更高、更智能的人工智能技术:最后,人工智能是一门正在发展中的学科。随着信息化、计算机网络和Internet技术的发展,人类已步入信息社会和网络经济的时代,它们为人工智能提出了许多新的研究目标和研究课题,人工智能的应用领域以及技术算法都在不断发展。

4 人工智能教学的三点思考及对策

4.1 注重应用性和介绍性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本科高年级学生一般比较关心各种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领域和使用方法,而对基础性理论和技术细节不是很感兴趣。他们一方面希望能学到很多较新和较实用的人工智能算法,并且最好可以看到使用效果;另一方面又希望老师的教学主要停留在介绍性层面,不想花太多时间在复杂的理论理解上。这也比较符合本科高年级的教学特点,本科阶段主要是培养具备较强应用性和基础科研素质的专业人才。传统的人工智能教学主要讲授知识表示和搜索推理技术,大部分实例都是解答式或推证式的。由于其知识的抽象性,又加之其应用实例较少,所以往往教师感觉难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感觉乏味,对讲授的内容大多都是死记其方法和步骤,因此影响了教学效果。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在设计人工智能教学时,要注重内容的新颖性、实用性和介绍性。除了讲授那些仍然有用的和有效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之外,要着重介绍一些新的和正在研究的人工智能方法和技术,特别是近期发展起来的方法和技术,如支持向量机、决策树、模糊集、遗传算法、蚁群算法等。这些内容的理论部分可以不必过分深究,教学重点主要放在介绍每种技术的产生背景、发展状况、应用领域和具体实现上。此外,要注意理论与实际应用密切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加入一些与课程内容结合的、可以用计算机实现的实际应用内容。考虑到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人工智能领域之一是模式识别,而研究模式识别的主要计算机工具是Matlab,所以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以手写数字识别作为教学实例,针对所介绍的每一种人工智能技术,都将其应用于手写数字识别当中,并讲解了这些技术的Matlab实现方法。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理论之后,可以按照实现步骤的指导,立刻上机见到算法的实际效果,加深对算法实现思路和方法的认识。

4.2 注重科研引导性

本科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还要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科研素质。本科教育一方面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也要为我国的科研事业培养后备力量。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国对科研的投入不断增加,研究生招生规模逐年增大,本科高年级学生打算继续读研的也不在少数。而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相关学科非常活跃的研究课题,其涵盖的分支非常广泛,如模式识别、机器学习、数据挖掘、计算智能、统计学习理论等,都是目前国际和国内热门的研究方向。针对这一特点,在本科高年级的人工智能教学中,还要注意对学生适时适度的科研引导。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树立目标意识,找准研究方向,为未来的科研工作打下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每种人工智能技术的优点是什么?缺点是什么?有没有改进的办法?比如BP神经网络是计算智能中较为成熟的技术,具有强大的非线性学习能力,在模式识别、经济数据分析、生物信息学、数据挖掘等众多领域都取得过成功应用。然而BP神经网络算法自身也存在着一些缺点,如会有局部最小解、解受初值影响较大、理论解释不完善等。近十年来,研究者逐渐把目光转移到另一种新的非线性学习工具――支持向量机上。同神经网络相比,支持向量机具有泛化能力强、不受局部最小问题困扰、理论背景完善等显著优点。在给学生讲解BP神经网络算法的时候,一方面可以通过手写数字识别实验展示其强大的非线性分类能力,另一方面也要告诉学生,BP神经网络并不是完美的,其缺点同样明显。然后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讨论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此时,顺势引出支持向量机的内容,并且介绍支持向量机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方向。通过两者的对比,学生不但了解到了较新的人工智能技术,又对人工智能研究中如何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人工智能技术的进化历程有了直观的印象。

4.3 教学内容与毕业设计相结合

篇(4)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4-0019-01

对于大学生来说,高职阶段是其身心发展,尤其是三观的建立(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非常重要的时期。而思想品德课是发挥德育功能重要的课程,为了让大学生能够有效地学习本门课程,需要制订一定的教学策略。

一、教师要丰富自身文化素质,提高教学质量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步伐越来越快,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一些新的观点与新的理论涌现出来,而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以及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这样才是一个合格的思想品德教师。作为一个思想品德教师,自身的素质由两个方面体现出来:第一,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及教学能力;第二,需要有得体的言行举止,道德觉悟以及内涵修养。当前,社会很多方面都面临着转型,政治理论也在不断更新。作为一名优秀的思想品德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现有的知识水平,而是要不断学习新的理论与知识,要积极参加各种科研以及教学研究。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实际,因材施教,同时也需要善于总结在教学中的不足,不断地去探索以及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最后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这些都是当前高职教师需要做到的。

二、认真钻研教学大纲,探索教学中的创新点

第一,教师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展一些相关的教学活动,把思想教育融入到知识中去,而不是将二者生硬地结合在一起。在思想品德课中要把教学重心放在对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上,不能为了传授知识而传授知识,要在思想品德课中努力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政治素质和行为能力。同时,思想品德课教学也要针对大学生的特点,让传授理论知识的过程和大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有效地结合起来。比如在讲授思想品德课中有关祖国的大好河山、丰富的资源、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这些内容时,可以通过实物、图片和录像这些教学手段进行展示。增强大学生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激发他们的爱国之情。第二,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提高大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兴趣。吸引大学生的关注,这是课堂中生命力的体现,若是不能如此,一节课将会死气沉沉,大学生不仅没有收获,还会失去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要改变一般化、概念化和程序化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要贯彻和落实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要根据大学生的特点,针对他们普遍关注的问题,特别是一些实事热点问题,联系实际进行教学。引导大学生积极思考,使理论知识更具体、更生动、更形象,这样大学生才能真正有所收获。

三、提高大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第一,发挥教师的组织带头作用。教师的教学在思想品德课堂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是大学生的引导者,将大学生有效组织起来是教师的重要职责。教师应该对小组合作进行有效引导,对怎么分配小组成员、如何进行小组团队协作、如何分配任务才能充分发挥小组优势等问题进行深度探讨,并且做好榜样带头作用。积极参与到大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调动小组成员的积极性,及时解疑,帮助小组合作学习取得成果。同时,学校相关部门应该对教师的工作进行抽查,通过大学生的反馈对教师的教学成果进行监督,使教师更好地发挥组织带头作用,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这样既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师的带头作用,也锻炼了大学生与人沟通的能力。第二,合作目标具体化,分工明确。在每一个小组合作任务分配下来的时候,先写好小组合作计划书,制定明确的团体合作目标,以及具体的任务,分配到个人。使每个人都有明确的目标,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积极为团体合作献力献策。只有明确的分工才能避免懒散现象,达到自我约束的作用。比如要讨论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问题,每个小组就可以分工合作,从个人、社会与国家层面去分别讨论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这样能够使答案更加充分与完整。第三,培养小组成员的协作能力,营造良好的合作氛围。在分配小组成员任务的时候,应充分考虑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特长。每个小组都应该有一个富有责任心,自我约束能力强、实践能力强的大学生。这样可以发挥他的带头作用,激励小组成员积极完成任务,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在分工的时候可以采取自由组合加教师调整的方式,小组成员之间的团结友好是最关键的,而自由组合能增加小组成员内部的信任度。这样更有利于小组成员之间的有效交流和沟通,也更容易相互理解,形成良好的小组合作氛围。

四、结束语

高职院校德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有思想、有文化、有道德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从思想品德课所载有的德育功能来思考以及研究问题,开展一些与思想品德课相关的教学活动,进而改变现有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模式,重新构建一个将各种教育资源以及教育因素相结合、相互促进的教学机制,更好地培养德才兼备的应用型人才。

篇(5)

2011年6月8日,教育部鲁昕副部长提出高等职业教育以系统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高职教育应从职业技术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两方面入手。但目前各高职院校在功利思想的驱动下,在课时、师资有限的情况下,忽视高职人文教育,出现高职人文教育课程与职业技术教育课程争课时、抢资源、教学效果差的现状。因此,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构建一个合理的人文教育课程体系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基于工作岗位能力的高职人文教育课程体系的目标

基于工作岗位能力的高职人文教育是针对现状而提出的一种职业形态的特殊人文教育,在分析人的职业能力形成规律后,提出切实可行的教育措施,有的放矢的对原有高职人文教育进行了改革,有助于高职院校实现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

该体系围绕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结合高职学生认知特点,考虑专业教育对人文教育的共性要求,突出不同行业、不同专业对人文教育的个性化要求,整合教学内容,开拓教育途径,在专业课程设置中设计以受教育者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为目的的基于工作过程的人文教育课程体系。

二、基于工作岗位能力的人文教育课程体系的实施方法

(一)变纵向课程体系为以岗位能力为核心的横向课程体系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原则是尊重学科性,但并不恪守学科性。现存的两段式或是三段式课程体系,都过分强调分阶段。在这种体系下,分成一、二学期基础课,三、四学期专业课,五、六学期设计与实习课。各学期缺乏连贯性,导致知识的重复或支解。”[梁春阁·对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几点建议·职教论坛·2003年第2期第19页。]这种课程安排还会使刚进校的高职学生感到迷茫,体会不到高职课程与中学的区别,也感受不到不同专业的区别,还可能导致高职学生的流失。因此,有必要将人文素质课根据专业课需要以及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特点按阶段和难度连续分散到每一学期,逐渐深入,各专业自成体系。据笔者调查,高职学院普遍在第一学年集中开设“两课”、高等数学、应用写作、高职英语等人文素质课,其实大可将这些课程与专业课程交替开设。这样既避免同类课过于集中让学生产生疲劳感,同时又可让人文教育课与专业课程互补,形成教育合力,有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

(二)围绕专业设置人文教育课程,形成人才培养合力

打破学科逻辑的界线,抛弃呈现完整的学科体系的思路与想法,在课程体系设计前对相关职业或岗位群所需职业能力进行分析,并针对专业职业能力构成来组织内容,以工作过程所需的知识与技能以及它们在工作过程中的排列顺序为顺序组织课程体系。根据专业方向设置人文素质课,不同专业的人文素质课也各有侧重,做到既为学生学好专业课打下基础,又为学生能够继续深造打好基础。以会计专业为例,会计专业的学生除了要具备进行日常会计实务的会计处理能力和对日常经济业务进行正确核算的专业技术能力外,还必须同时具备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熟悉相关法律知识和应用文书写作能力。因此可以再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之后紧接着开设经济法基础,并且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时应针对会计专业的岗位需求增删内容。会计专业的高等数学应设在第一学期,而高职英语为了方便广大学生过级,可在第二、第三学期开设。

(三)整合专业技术课与人文素质课,实施全方位的人文教育

专业课程与人文素质课程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契合点,以工作过程知识为基础,强调对学习者的行动导向,使其能够在与工作过程相吻合的学习情境中,通过学习和实践,不仅掌握职业技能,还在情感、态度等方面得到提升。因此,在设置课程体系的时候,参照专业培养目标,以工作岗位过程分析为依据,将人文素质课程教学内容改革以诚信、合作、责任、敬业等职业人文素质的养成为基础,加强现有专业课程的内容整合,并从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职业核心能力等方面渗透人文教育。

(四)机构联手,实现人文教育课内、课外实施

人文教育的实施由以课堂教学为载体的“人文课程”与以课外活动为载体的“素质拓展”两部分组成。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大多数的高职院校中的教学管理系统和学生管理系统各自为阵,未能形成培养人才的合力。基于工作岗位能力的人文教育需要打破这种“两张皮”的格局,整合教育资源,形成人才培养新格局。“人文课程”由“核心课程”(公共必修课)和“辅修课程”(公共选修课)组成,由教务处牵头,各教研室配合,统筹安排。“素质拓展”由院级和系级素质拓展项目组成,分别由学生处、团委和各系部职能部门组织实施。

【参考文献】

[1]胡燕燕. 浅谈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1).

篇(6)

高职院校第二课堂是大学教育不可或缺的育人环节,是第一课堂的补充,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场所。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学生乐于主动参与,是第一课堂的拓展和延伸,有益地补充了课堂教育的内容,为培养人才的个性和人才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兴趣广泛的第二课堂活动可以极大地调动大学生提高自身素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大学生发展个性,培养和提高能力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是大学生素质教育及思想政治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第二课堂的界定及其特点

高职院校第二课堂是大学生通过参加有组织的课余活动以达到陶冶情操、获取知识和培养能力目的的一种教育教学形式,是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第二课堂是一种全新的工作方式或沟通机制,实现教与学的交流互动,教与学共同参与,共同设计来推进学生工作;第二课堂又是一种学生成才标准和人才培养导向,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第二课堂活动是针对第一课堂活动而言的,它与第一课堂相配合,以育人为宗旨,以培训学生的基本技能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以丰富的资源和空间为载体来开展的系列活动,它与第一课堂共同构成完整的教育体系,是第一课堂的合理延伸和适当补充,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培养过程中人格健全和综合素质提高不可缺少的环节。

二、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现实意义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大学生的素质可以分为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专业素质指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综合素质则指思想素质、道德素质、身心素质、科学素质、人文素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除了在第一课堂教学中渗透相关内容外,还要通过第二课堂来完成。第二课堂活动打破课堂的界限,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潜移默化育人的功能。

1、自主性。第二课堂活动是校园文化的主要载体,青年大学生是第二课堂活动的主体,自愿、主动的参与各类活动,在参与中独立思考探索,充分展示个性才能,培养锻炼自己。

2、丰富性。第二课堂活动可以弥补第一课堂教学的不足,通过自主参与,以更愿意接受的方式,在思想、政治、道德、学识、审美、人格等方面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第二课堂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有学校统一组织的活动,又有各类学生社团组织的活动。

3、实践性。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最终目的是帮助青年大学生实现社会化,锻炼实践能力,大学生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实践活动中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把课堂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把活动与所学专业和自身素质结合起来,在解决问题、探索未知、追求真理中成长。

三、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和途径

1、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

①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重要途径和内容。学校应尽可能地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组织学生在假期和课余时间走出校园,投身社会,最大可能地提高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②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是第二课堂的主要活动形式和内容。文化的塑造和形成需要群体成员人人参与。在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打造的就是以“科技校园、文化校园、艺术校园”为核心的校园文化活动体系。

③第二课堂竞赛。利用第二课堂开展活动竞赛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也是传统课堂教学方式的补充。应有组织有计划地抓好学生课外实践活动项目,如机电工程学院开展的:旗阵、舞狮、体育爱好、社会实践团等,使学生自觉参与进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

2、有效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途径

①评价考核学分化。采用学分制,就是将学生活动课程成绩纳入学籍管理,达不到基本要求的学生不能正常毕业。为学生灵活安排自己任选和必选活动课程提供可能,又实现了组织的灵活性和科目要求的规范性统一,使高职院校学生社团,是广大青年学生为培养自身能力,拓宽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挖掘潜能,发展个人志趣、爱好、特长而志愿结合在一起的群众性团体。

②骨干培育精英化。学生干部是第二课堂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和参与者,是搞好活动的关键因素,加强学生骨干的培养,发挥学生干部的“传帮带”作用,从而提高第二课堂活动的层次和水平,争取更多的同学参与。

四、优化第二课堂活动,更好地发挥校园文化育人功能

利用第二课堂活动的特点,充分发挥其在校园文化育人中的优势,积极探索优化第二课堂活动的有效途径,要做到以下两个方面:

篇(7)

近年来,拥有相当产品制造生产基础的苏州地区,部分民营企业依靠工业产品设计努力与外来产品品牌抗争。随着国家知识产权管理的完善、市场竞争压力与国家经济发展模式的转轨要求,各生产工业产品的企业主动和被动的,都不可避免的必须依靠产品设计来维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依靠产品设计这一唯一可靠的竞争手段来树立产品品牌和适应未来产品销售市场的竞争要求。

一、工业设计人才岗位设置与任职要求

从现在工厂企业和社会产品设计事务所的对产品设计工作岗位设置来看,一般有设计主任、设计总监、设计项目经理和设计师四类。任职条件要求分别是看学历、专业能力、工作经验和工作态度等等。其中,工作经历、经验和业绩是最主要的任职条件考虑。

设计主任,一般要求要具有相当的项目设计成功业绩和经历,对本企业产品设计的要求具有相当的产品设计创新思维能力和行动能力及比较全面的产品生产知识者。

设计总监,一般要求造型能力强,设计审美水平较高,设计创新意识好,设计能力比一般设计师优秀,能对下面设计人员的设计提出合理要求和进行具体指导的,产品设计的内、外设计质量掌控的人。

项目经理,一般要求设计水平较高,能力较强,对所接受的设计项目有一定的设计经验,能承担产品设计项目的主要工作量和把握设计项目水平的人。

设计师,一般要求具备产品创新造型语言能力和相关的知识,如:设计思维平面速写表达能力、产品立体表达模型能力、现代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应用操作能力(艺术表达的和工程表达的)等。

二、高职院校高技能工业设计人才的岗位需求

前文分析得产品设计工作岗位一般有四类。对于高职学生进入到工作岗位,通过一年到两年的锻炼,能够成长为设计师,不错的学生可以进一步成为设计项目经理或者更高的岗位。

但从学生初次就业以及进入到公司的工作任务来看,主要进行产品设计助理工作,即为产品设计师进行辅助的设计工作,进行辅助设计工作成熟后成长为工业设计师。

辅助设计工作主要有二维计算机辅助设计师、三维计算机辅助设计师。此外,也有许多毕业生进入到企业或专业的模型制作公司从事模型制作工作。由此可以得出,适合高职学生就业的岗位主要有产品设计师、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师、产品模型制作师。同时各类艺术设计辅助工作也是毕业生工作选择之一。

对于产品设计师、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师、产品模型制作师三个工作岗位需求的分析如下:

产品设计师:目前中等规模以上的企业大部分要求入职设计师有本科以上学历,对于高职人才只有通过社会招聘有工作经验的设计师才能进入。小型企业与设计公司对高职人才的需求较大。

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师:公司与企业尤其是交通工具设计类的企业对计算机辅助设计人员需求较大,主要进行产品建模与渲染工作。大部分进入到企业公司年轻设计师实际上从事的也是这个工作,这是比较适合高职学生的设计岗位。

产品模型制作师:许多交通工具或卫浴类企业都有产品模型制作师的岗位,对模型制作人员有较大需求,尤其愿意招收高职类设计人才,因为这类人才往往动手能力强,能够胜任模型制作工作。此外,大部分手板模型制作公司模型制作人员学历偏低,而模型制作对动手能力与造型审美都有很高要求,所以在手板模型制作方面,高职专业人才也有较大的需求。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情况和实际,目前我国社会产品设计工作正处在大发展大需求的前期,虽然社会产品设计工作的规模和状态的表象还不如室内装饰设计和各类平面设计那样红火,但其社会需求却已呈爆发之势。

三、高职院校高技能工业设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对应的专业课程规划

(1)产品设计师

职业核心能力:工业产品造型设计

素质与能力:首先要求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想象能力,其次是必须具备表达创新思维的具体形象建构的行动能力。一般要求具备产品创新造型语言能力和相关的知识,如:设计思维平面速写表达能力、产品立体表达模型能力、现代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应用操作能力(艺术表达的和工程表达的)、产品生产制造常识等。再次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意识、人和市场意识和团队意识都是产品设计师必备的职业素质和要求。

课程:主要有工业设计概论、设计制图、三大构成、材料与工艺、设计心理学、产品设计、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模型制作和人机工学等。

职业资格证书:目前尚没有国家级的产品设计师资格认证、广东省已经率先进行产品设计师的资格认证,相信不久的将来全国也会有相关的资格认证体系。目前学生主要考取计算机应用软件类的资格证书。

(2)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师

职业核心能力:工业产品结构造型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应用

素质与能力:具备创新意识和产品生产常识,以及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意识,具有很强的产品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应用操作行为能力,主要针对产品设计进行计算机辅助制作工作,包括二维效果图制作、三维建模与效果图制作、工程制图的绘制等。

课程:工业设计概论、设计制图、三大构成、材料与工艺、设计心理学、产品设计、AutoCAD、Photoshop、CorelDRAW、Illustrator、Rhino、3dsMax、Vray、Proe、模型制作

职业资格证书:AutoCAD认证、Adobe认证、Rhino认证、Proe认证等

(3)产品模型制作师

职业核心能力:工业产品模型制作

素质与能力:具备创新意识和产品生产常识,以及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意识,具有很强的各类产品模型制作能力,主要从事产品模型设计与制作工作,包括石膏模型、ABS塑料模型制作、油泥模型制作、硅胶模型制作、数控模型制作等

课程:工业设计概论、设计制图、三大构成、材料与工艺、设计心理学、产品设计、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石膏模型、ABS塑料模型制作、油泥模型制作、硅胶模型制作、数控模型制作

职业资格证书:目前尚没有国家级的产品模型师资格认证,国内上海劳动局设有模型制作师职业岗位,相信不久的将来会有相关的资格认证体系。目前学生主要考取软件类的资格证书。

本文对于产品设计师、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师、产品模型制作师三个工作岗位需求进行分析,从而提出了相应的高职院校高技能工业设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对应的专业课程规划。希望对培养满足时代的需要,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一线工业设计人才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篇(8)

[作者简介]罗杰文(1967— ),女,广西南宁人,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副教授、副编审,研究方向为高职人文素质教育。(广西 南宁 530008)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一般A类课题“高职院校理工科专业模块化人文课程开发与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2JGA316)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9—0124—02

人文素质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基础性地位。高职生作为未来的技能型应用人才,其人文素质修养是体现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学生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操作等方面掌握得较好,但人文素养方面欠缺,可持续发展的内驱力不足,成为再发展、再塑造的瓶颈。开设人文素质课程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渠道。本文从工科类高职生的角度,提出模块化人文素质课程改革,试图解决目前高职院校理工科人文课程无序、无效的局面,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一、高职理工类学生人文素质调查分析

“人文素质”即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也就是人的内在品质。人文素质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为了解目前高职生的人文素质状况,笔者对八百多名新入校的理工类高职生做了问卷调查。在调查的26个问题中,90%的学生认为人文素质教育对大学生的成长起重要作用;80%认为所在的学院不太重视人文教育;没有读过马克思类哲学书籍的占92%;能背出30首以上唐诗宋词的占55%;85%愿意抽出时间读人文书籍;96%觉得最有助于培养人文素质的途径是开设必需的人文素质课程;学生最想学习的是文学、史学、艺术类,最不想学习的是哲学、政治学;在列举的十几门课程中,学生最想选修的人文课程依次是:口才与沟通、社交礼仪与职业形象、中国传统文化、名著欣赏、音乐欣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处理人际关系能力、表达能力、审美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60%对自己的评价是一般。

通过调查分析,高职学生学科基础不厚实,学生入学成绩普遍较低。理工类学生重理轻文现象比较严重,文史哲基础浅薄,人文基础相对薄弱。应试教育、题海战术使学生特别是理工类学生缺少对中国文化和哲理贤德的解读,削弱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审美能力,学生在口才表达、心理素质和气质形象等方面明显弱于文科类学生。除问卷调查外,我们也调查学生的工作能力和行为能力。学生经过两年的专业学习后,掌握了相应的专业技术和技能,动手操作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基本能胜任岗位需要,但在处理人际关系、总结经验、表达技巧等方面能力明显不足,只能止步于一般的工作岗位。

二、高职院校理工类专业人文课程开课现状

针对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基础薄弱的现象,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对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作了探讨和研究。然而,很多研究只侧重于高职院校人文素质薄弱的原因、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误区,以及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等方面,对高职院校特别是理工科类专业人文素质课程的开发还停留在表面层次,人文课程的开发处于不够科学和完善的状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把人文素质课程放到人文公共选修课中,不分文理,统一开课,学生只能选修一两门课程;二是把人文素质课程等同于才艺教育或文学欣赏,只开设书法、绘画、音乐、舞蹈、影视欣赏等兴趣课;三是各二级学院“各自为政”,有的学院开设“口才与沟通”课,有的学院业开设“公关礼仪”;四是人文课程让位于专业课程,只能以讲座的形式完教育任务。

三、高职理工类专业人文课程改革的目标

在高职院校开展人文教育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播和灌输某些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而且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由于高职院校的管理体制和教育目标和普通高校不同,理工类专业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注重专业岗位技能的培养,因而在高职院校理工类专业开设的人文素质课程,不可能与培养专业技能的核心课程相提并论,开设系统而全面的人文素质课程并不客观现实。理工类高职生在知识基础、人文底蕴、人际沟通等方面不如普通高校学生和文科类高职生,其人文素质课的培养目标应有所降低,在内容渗透和功能层次上进行调整。针对理工科学生在知识结构和人文素质上的缺陷,应有目的、有重点地开展人文教育,构建人文课程体系。改革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针对工科类课程设置特点,有效地实施人文教育;第二,将人文精神的培养与职业能力的培养相结合;第三,把提高综合人文素质和培养健全的社会人格相结合。因此,高职理工类专业人文课程改革的目标可以定位为: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人文知识,培养学生健全的社会人格、形象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使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

四、职业能力与模块化人文课程的构建

1.理工类高职生的主要职业能力。高职理工类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生产一线培养从事高技能操作、设计或生产管理以及在服务业提供创造的专门技能型人才。根据高职理工类专业学生未来面向的职业岗位和工作任务,我们归纳了职业能力涵盖的三个方面:方法能力、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其中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被学者称为关键能力,是学生作为未来职业人的基本发展能力,主要指专业能力以外的跨岗位、跨专业、跨职业的能力,是从事任何职业都应具备的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外语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信息能力、交际能力、社会能力、团队能力、创新能力等,对个体的作用表现为帮助个体在未来职业岗位上学会学习、学会工作、学会共处和学会做人。人文课程的定位和功能为培养学生的上述能力服务。2003年教育部进行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将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的能力、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等指标纳入了学生素质的测评中。

2.理工类专业模块化人文课程的构建。人文素质的内容宽泛而丰富,要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对所有内容都涉足是不可能的。理工类专业模块化人文课程的内容应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拓展其视野,陶冶其性情,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人格的自我完善,激发创新能力,使学生既具备科学精神,又具备人文精神,既会做事、又会做人,成为拥有较强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人才。模块化人文课程是将模块化教育模式运用于高职人文教育课程的模块化教学,是以学生未来职业生活中必定存在的某种职业核心能力为前提,以能力培养为主,将人文素质教育中的能力要素进行分解整合。在分解人文课程的内容时要找到人文教育与职业能力的契合点。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上立足,在职场上发展,需要有较强的理解力,如对领导意图的理解,对友情、爱情、亲情、同事之情的理解,对职业理想的追求等;需要有较强的沟通表达能力,如掌握交谈的技巧,具备基本的应用写作能力等;需要有较好的职业形象与礼仪修养,如有规范的仪容仪表仪态,使用规范的职场礼仪等。可以说,培养学生的解读能力、表达能力和职场形象是提升其职业能力的有效途径,提升其人文素养的必经之路。因此,人文素质课程可以分解为“阅读与理解”“沟通与表达”“形象与礼仪”三大模块,这三个模块既是独立的,又是相互关联、相互支撑的。阅读理解是基础,沟通表达是提高,形象礼仪是完善。第一模块:阅读与理解,内容包括文学欣赏(情感篇)、中国文化(理想篇)、艺术欣赏(审美篇);第二模块:沟通与表达,内容包括交谈艺术(口才与沟通)、实用写作;第三模块:形象与礼仪,内容包括职业心理、职业形象、职场礼仪。每个模块可以根据专业的特点和人文知识的内容进行设置组合,模块化的教学内容是理工类学生必修的最基本的人文知识,以此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表达沟通、形象气质等方面的素养。哲学、历史、文化、艺术等人文内容的教学可以通过选修和讲座的形式加以拓展和延伸,构建完整的课程体系,在课程组成的内容和形式方面应调体验式学习,使人文素质教育在职业能力培养中得以体现,职业能力在人文素质教育中得到提升。

3.模块化人文课程的特点。高职院校人文课程教学往往因涉及面宽、课时少,教学效果不是很好。模块化教学可以解决上述问题,几个模块安排在一个学期内完成,也可以分几个阶段完成,具有灵活组合的特点。模块化课程的优越性显而易见:一是用有限的课时学到有价值的人文知识,解决工科类专业课程计划中专业课时多、人文课时少的矛盾;二是每个模块相对独立,可以根据专业发展需要选择模块学习,每学完一个模块可以获得一项技能、知识或能力;三是模块的内容依据职业岗位实际需要确定,实用性强;四是人文与技术相融合,强调技能训练或能力培养,并围绕其组织教学内容;五是每个模块内容有度,讲究“必需、够用”,针对性强;六是根据学生的需求,灵活组合增减模块,模块组合有明确的行为目标和具体要求,以体现不同的教学目标。

五、实施人文课程模块化教学的前提条件

1.领导高度重视。学校领导要真正认识到在工科类学生中开设人文课程的重要性,改变重专业课程、轻人文课程的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人文内涵和职业修养,使学生全面发展。

2.配备专任教师。课程模块的内容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适当调整、扩展和深化。每个模块要由相对固定且专业的教师担任主讲,逐渐形素质课程教学团队。

3.满足课时需要。模块化人文课程实际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大整合,可以集中在一个学期完成,也可以分段完成,至少需要48课时。在有限的时间内,学生接触8门科目的知识,有利于提高整体人文素质。

4.编制专用教材。人文课程的整合是一个新的课题,编制教材是首要任务。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积累素材,完善构想,编制出适合不同专业学生使用的教材。

模块化人文课程开发依据职业能力培养需要,体现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人才特点,符合高职教育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目标,其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等都不能套用传统教学的评价体系。选择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才能同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与职业能力,如何评定教师的教学效果,如何评定学生的成绩等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以不断完善模块化人文课程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张国宏.职业素质教程[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2]武怀军.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对高职人文素质教育改革的启示[J].职教论坛,2005(7X).

篇(9)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0-0197-01

一 课程改革的背景

当前职业教育的迫切任务就是: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目标,深化教学改革,办出职教特色。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课程改革,在学校教学改革中,课程改革处于中心地位。教育部提出中等职业学校要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会计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熟悉相关法规,具备会计岗位工作所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及较高会计职业技术能力,毕业后能够较快地从事各种会计核算工作、直至担任主管会计的初、中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其核心是学生能力的培养,突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训练,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

二 会计专业课程的设计思路

会计课程是一门与会计岗位直接对应的课程。本课程直接面向企业的会计工作岗位,设计时应当遵循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行业专家共同参与的原则,通过工作领域确定工作任务,再确定职业能力,之后定教学项目,在教学项目中创设学习情境,边学边做、边做边学。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以“工作任务”为载体,在教育规律的指引下,对会计工作流程、工作任务进行科学排序,并对完成工作任务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做出较为详细的描述,形成对应的课程体系。

首先,市场调研是课程改革的基础和前提。调研内容围绕专业学生的素质要求、职业能力要求、知识要求、证书及其他要求等方面。其次,召开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会。专家将以会计岗位的工作领域、工作任务、职业能力为三条主线进行书面描述,细化工作行为应用的知识与技能、难易程度和使用频率的高低,将这些描述进行归纳和总结,使课程开发的思路逐步明晰,岗位所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和完成这些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能力逐项得到确定。在此基础上明确会计职业岗位群及其工作任务和对职业能力的要求。

同时,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将实际工作所需要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融入课程标准,按照企业实际工作岗位对会计人才的要求来指导教学活动,有利于加快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和职业素质的养成,从而顺利实现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1.通过岗位调研和工作任务分析确定课程目标定位

当我从岗位的角度看待任务时,它就是岗位的职责要求;当我从个体的角度看待任务时,它就会体现为职业能力。通过行业调研和岗位工作任务分析,确定会计课程应该达到的职业能力目标。

2.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选取教学内容

为了贯彻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的理念,会计课程摈弃了旧学科体系的理论架构,依据行业专家确定的“会计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进行重新设计。根据会计工作过程来确定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直接对应会计岗位需求,将会计岗位的日常工作分解成若干工作项目,根据工作项目确定教学项目,在各个教学项目中以职业能力形成为依据选择教学内容,并按照工作过程的逻辑组织教学内容。

3.以项目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

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围绕任务展开情境活动。会计课程将会计各岗位的工作项目移到课堂上,按照会计日常工作任务项目组织教学。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程与工作一体化。在讲授操作过程的同时进行动手操作训练,把相关的知识点分解到相应的操作过程中。学生面对的不再是枯燥的理论知识,而是一个个工作项目,是完成工作项目的具体工作任务,让学生真正做起来。

三 会计专业课程改革方向

1.规范和提升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

一是认真研讨企业专家的建议,重新审视和调整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安排等。关注校外实习学生的信息反馈,及时调整校内教学内容,实现教、学一体化。二是修订和完善课程标准。会计专业方向将对通用课程(如统计基础知识等)按会计行业和岗位特点制定课程标准。

2.继续深化教学方法改革

首先,加强学习过程组织指导和教学效果评价的管理,真正实现“做中学,做中教,教学相长”的教学改革指导思想。其次,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建立的实习基地和会计协会的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

3.构建基于工作任务分析的教学评价体系

首先,新课程标准评价体系力求落到实处,要求做到每次考核管理到位,有记录、有资料可查。其次,加强对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道德方面的考核,注重学生技能方面的考核。

篇(10)

【关键词】 宫颈癌;人瘤病毒(HPV);E6蛋白

据统计全球每年约有50万例宫颈癌新发病例,宫颈癌已成为发展中国家妇女死亡的主要原因,其死亡率仅次于乳腺癌,居第2位,严重威胁着广大妇女的健康[1]。大量病因学研究提示,HPV(人瘤病毒)感染是宫颈癌发病的重要因素,超过2/3的宫颈癌与HPV16或18感染相关,而HPV E6蛋白在其恶性转化中扮演重要角色[2]。

1 HPV病毒

HPV病毒为双链DNA病毒,属乳多空病毒科,由蛋白外壳和核心DNA物质构成。HPV基因组分为3部分:早期基因区(E)编码E1、E2、E4、E6、E7蛋白;晚期基因区编码病毒主要壳蛋白L1和次要壳蛋白L2;位于两者之间的长调控区(LCR)不编码蛋白,主要控制病毒的转录。

HPV可分为高危型和低危型。低危型主要引起生殖道良性肿瘤,如生殖道疣,此类有HPV6、11、42、43等;高危型主要引起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和宫颈癌,此类有HPV16、18、26、31等。调查显示80%宫颈癌中可检测到HPV16、18、45,其中50%为HPV16。

1.1 E6基因 E6基因位于HPV基因组的第83位碱基到第559位碱基,其标准序列为:ATG CAC CAA AAG AGA ACT GCA ATG TTT CAG GAC CCA CAG GAG CGA CCC AGA AAG TTA CCA CAG TTA TGC ACA GAG CTG CAA ACA ACT ATA CAT GAT ATA ATA TTA GAA TGT GTG TAC TGC AAG CAA CAG TTA CTG CGA CGT GAG GTA TAT GAC TTT GCT TTT CGG GAT TTA TGC ATA GTA TAT AGA GAT GGG AAT CCA TAT GCT GTA TGT GAT AAA TGT TTA AAG TTT TAT TCT AAA ATT AGT GAG TAT AGA CAT TAT TGT TAT AGT TTG TAT GGA ACA ACA TTA GAA CAG CAA TAC AAC AAA CCG TTG TGT GAT TTG TTA ATT AGG TGT ATT AAC TGT CAA AAG CCA CTG TGT CCT GAA GAA AAG CAA AGA CAT CTG GAC AAA AAG CAA AGA TTC CAT AAT ATA AGG GGT CGG TGG ACC GGT CGA TGT ATG TCT TGT TGC AGA TCA TCA AGA ACA CGT AGA GAA ACC CAG CTG TAA [PUBMED NC001526]

1.2 E6蛋白 E6蛋白是由E6基因编码的癌蛋白,主要存在于宿主细胞的细胞核中,约由150个氨基酸组成,E6蛋白存在共同的色氨酸-X-X-色氨酸(色氨酸-任意氨基酸-任意氨基酸-色氨酸)锌指结构,这与其功能如:恶性转化、转录激活等密切相关[3]。

2 E6蛋白影响宫颈细胞的分子途径

2.1 E6蛋白与P53基因 野生型P53基因定位于人染色体短臂17q13.1区,其转录产物P53蛋白可以稳定基因、调节细胞衰老凋亡、抑制癌变等,在DNA损伤及癌基因激活等情况下可以高度表达,从而避免肿瘤的发生。P53蛋白主要抑制细胞周期G1期,促进凋亡和DNA修复[4]。其发挥抑制生长及诱导凋亡是通过其下游蛋白(如Bcl-2、Bak、C-myc等)发挥作用。在P53蛋白上有2个E6蛋白结合位点,一个在核心区的66-326位氨基酸残基处,E6蛋白通过E6相关蛋白(E6-AP)与P53结合,经泛素依赖途径降解P53蛋白。另一个在P53蛋白的C端,主要抑制转录或影响P53蛋白的核定位。E6蛋白直接与P53的C端DNA结合区结合,抑制P53与DNA结合[5],降解P53蛋白, E6还可以通过蛋白水解作用灭活Bax、Bcl-2等,抑制P53介导的凋亡途径。近年来有的研究发现宫颈癌可能与新发现的在P53途径中具有重要作用的抑癌基因p14ARF有关,p14ARF可以与P53途径中的MDM2结合使后者与P53解离,升高P53的水平,促使细胞凋亡或细胞周期停滞。而Sano等在其研究中发现p14ARF高表达于宫颈癌中且p14ARF的表达率与宫颈癌病理分级成正比,这可能是其负反馈调节作用的结果。

还有学者认为P53的72位密码子的多态性与宫颈癌的发生有关:Storey等[6]认为P53Arg/Arg纯合子可作为宫颈癌的易感因子,Pegoraro等[6]对南非281名黑色人种病例分析也得出同样的结论。而Dybikowska等[7]得不出这种结果,这种差异可能与种族、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数目等有关。

2.2 E6蛋白与端粒酶 端粒酶是一种RNA依赖的DNA聚合酶。它维持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端粒的长度。人端粒酶催化中心的一个亚单位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通常只在增殖的细胞中表达。

Aderson等检测了10例低分化的宫颈癌组织,全部检测到激活的端粒酶,其中7例存在HPV感染(3例HPV16,4例HPV18),提示高危型HPV感染是宫颈组织端粒酶激活的重要因素。

E6蛋白可能通过激活端粒酶促使正常细胞永生化。Nair等[8]发现宫颈癌和宫颈高级别瘤变中,高危型HPV表达E6蛋白的组织中端粒酶表达增加。这提示HPV感染可能通过激活宫颈组织中端粒酶最终引起宫颈癌的发生。Gewin等[9]认为HPV E6蛋白不仅诱导宫颈癌细胞的端粒酶表达,而且对端粒酶表达的维持也是必需,目前多认为HPV E6蛋白通过上调内源性hTERT水平而激活端粒酶。

2.3 E6蛋白在Fas信号通路中作用 Fas可以与FasL结合促进细胞凋亡,E6蛋白可以降低细胞表面的Fas表达,而并不降低细胞内的Fas水平,因此E6蛋白可能并不影响Fas表达,而是使Fas在细胞内重新分布。降低Fas在细胞表面的表达可以阻止FasL与Fas结合,从而抑制细胞凋亡。

2.4 E6蛋白在Caspase信号通路中的作用 Filipprova等[10]分别将携带E6和FADD的基因克隆入哺乳动物双杂交系统,结果发现E6蛋白可与FADD结合,介导FADD降解,进而阻止Csapase2、8、9、10酶原形成凋亡信号复合物,抑制Caspase活化,从而抑制细胞凋亡。

3 HPV E6基因突变与宫颈癌的关系

目前已有资料报道宫颈癌患者的HPV E6基因的碱基发生突变。左亚刚等[11]在研究北京地区HPV 16 E6基因变异时发现E6基因有2处变异,分别为由Pro(CCT)变异为Pro(CCG)、Asp(GAT)变异为Glu(GAG)。而马正海等[12]在研究新疆维吾尔族妇女宫颈癌组织中HPV16 E6基因时发现E6基因的247位碱基发生了由T到G的突变,使E6基因83位亮氨酸密码子TTG突变为缬氨酸密码子GTG(其文中列出的核苷酸序列是从HPV16基因的第104位到559位,故其测得的突变在HPV基因的350位bp)。Sathish等[13]在2001年7月至2003年9月曾对印度地区50例宫颈癌和20例正常对照进行E6突变的研究,发现:在50例宫颈癌中有35例(70%)患者的HPV E6基因的第350位碱基发生了由T到G的突变,而对照组中只有3例(15%)发生这种突变,差异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他们的研究表明E6基因的第350位碱基T到G突变是宫颈肿瘤的高危因素。Grodzki等[14]筛选346位法国妇女将其分为3组:201例清除感染的妇女为对照组(a组),87例HPV持续感染妇女为病例组(b组),58例进展为高级别瘤变的妇女为病例组(c组),并对她们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结果也发现HPV E6基因的第350位碱基发生了由T到G的突变,从而也得出E6基因的第350位碱基T到G突变是宫颈癌高危因素的结论。Berumen等[15]选择1997年7月到1999年5月之间的墨西哥城社会安全学会妇产科医院的181例宫颈癌患者(满足在墨西哥居住1年以上,以前没有接受治疗等筛选条件)作为病例组,其中84%为鳞癌、6.6%为腺癌、5%为腺鳞癌、4.4%为未分化癌,同时还筛选了181例参加墨西哥宫颈癌筛查的、与病例组年龄配对的正常人做对照组。通过提取纯化DNA、PCR扩增及HPV序列测定,发现:在181例宫颈癌患者中有92例为HPV16阳性,其中43例为欧洲型E350G变异体(33例E-P350G,6例E-C188G,1例G131G),42例为亚美型变异体(22例AA-a,20例AA-c)。在181例对照组中有20例为HPV16阳性,其中18例为欧洲型(17例为E350G,1例为E350T)。另外还有关于E6基因不同碱基突变的报道,这些报道说明不同种族和地区的宫颈癌患者E6基因可能发生不同的突变,E6基因突变可能使其编码的氨基酸发生改变,氨基酸的改变可能使E6蛋白的功能及免疫原性发生改变,从而参与宫颈癌发生的分子机制。

4 E6蛋白使病毒逃避机体免疫反应

病毒侵入细胞后机体会发生一系列免疫反应来清除进入机体的“异物”,而高危型HPV E6蛋白可以使感染的HPV细胞逃逸机体免疫反应[16]。

干扰素调控因子-3(IRF-3)在双链RNA存在或病毒感染时被激活,与其他转录调控因子形成复合物再与干扰素-bata启动子调控原件结合,在体外和超表达实验中发现IRF-3含有通用的结合E6蛋白的结构,HPV E6结合IRF-3并不将其降解,而是抑制其转录活性,最终使IRF-3表达下降,从而使HPV16感染细胞中的病毒逃逸机体正常的免疫反应[17]。

Spitkovsky等[18]认为E6蛋白可以降低核内核因子NF-kB依赖的转录活性,影响宿主细胞途径蛋白的功能,并且可以导致HPV逃避免疫系统的监视,诱导肿瘤产生[19]。

Lee等[20]研究发现HPV E6蛋白可以通过抑制白介素-18(IL-18)诱导的IFN-r的产生而逃避免疫监视。Casana等将重组人IL-2作用于HPV相关肿瘤细胞进行体外研究发现IL-2不仅能激发细胞介导的免疫,还能直接作用于肿瘤细胞,抑制肿瘤细胞生长。

5 宫颈癌疫苗

目前人们致力于HPV疫苗的研究,已取得一些共识。疫苗有免疫预防性疫苗、治疗性疫苗。前者主要是通过基因工程重组产生病毒外壳蛋白L1和L2,从而诱导机体体液免疫,产生中和性抗体,在HPV进入机体前即与病毒抗原结合,达到防治HPV感染目的。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利用真核细胞体外表达HPV L1或L1/L2蛋白取得重大突破,表达的L1或L1/L2蛋白能自行在体外组装成与天然病毒颗粒相似但不含病毒DNA的VLP,其为无包膜的20面体球形物。人类首个宫颈癌疫苗已经于2006年6月获美国食品及药品管理局批准上市,该疫苗的生产厂家默沙东公司也已经向中国政府申请上市。该疫苗在33个国家的27000名受试者身上获取大量数据,这种疫苗分3剂,要在6个月内注射完毕。在注射第1针后的第2、6个月注射完毕。治疗性疫苗主要是针对高危型HPV的E6、E7蛋白,诱导机体细胞免疫,此种疫苗尚处于研究阶段,还需要经过大量的实验及临床研究。

目前HPV疫苗研究中存在许多难题有待于解决,而且不能只依靠疫苗,还要积极开展教育,增强世人防治HPV感染的意识,避免接触高危因素才能真正预防和避免宫颈癌的发生。

总之,高危型HPV感染与宫颈癌的关系已经得到了确认,但HPV感染导致宫颈癌发生的分子机制仍不太明了,HPV的E6、E7蛋白与宫颈癌的关系研究提示,HPV的E6的突变可能直接参与了HPV所致宫颈癌的分子机制过程,具体途径还有待于更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施胜芳,林 玲,李会庆.美国宫颈癌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1996,23(3):175-178. [2] Helfrich I, Chen M, Schmidt R, et al. Increased incidence of squamous cell carcinomas in Mastomys natalensis papillomavirus E6 transgenic mice during two-stage skin carcinogenesis[J]. J Virol, 2004,78(9):4797-4805.

[3] 车雅敏,王家璧.HPV在宫颈癌发病中的作用机制研究[J].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2004,31(4):306-309.

[4] 玛丽亚,鹿 欣.人状瘤病毒及p53与宫颈癌预后的关系[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07,18(1):63-65.

[5] 王 鑫,万艳平.人瘤病毒E6蛋白在细胞凋亡中的作用[J].微生物与感染,2006,1(1):45-48.

[6] 张 义,郑全庆.HPV感染和p53基因多态性与宫颈癌的关系[J].国外医学妇幼保健分册,2003,14(6):401-403.

[7] Dybikowska A, Dettlaff A, Konopa K, et al. p53 codon 72 polymorphism in cervical cancer patients and healthy women from Poland[J]. Acta Biochim Pol,2000,47(4):1179-1182.

[8] Nair P, Jayaprakash PG, Nair MK, et al. Telomerase, p53 and human papillomavirus infection in the uterine cervix[J]. Acta Oncol,2000,39(1):65-70.

[9] Gewin L, Galloway DA. E box-dependent activation of telomerase by human papillomavirus type16 E6 does not require induction of c-myc[J]. J Virol,2001,75(15):7198-7201.

[10] Filippova M, Parkhurst L, Duerksen-Hughes PJ. The human papillomavirus 16 E6 protein binds to Fas-associated death domain and protects cells from Fas-triggered apoptosis[J]. J Biol Chem,2004,279(24):25729-25744.

[11] 左亚刚,王家壁,许雪梅,等.北京地区人瘤病毒16 E6E7基因变异和序列分析[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3,36(11):650-652.

[12] 马正海,钱 东,马 纪,等.新疆维吾尔族妇女宫颈癌组织中人瘤病毒16型E6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J].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进展,2001,28(3):400-403.

[13] Sathish N, Abraham P, Peedicayil A, et al. HPV16 E6 sequence variation in Indian patients with cervical neoplasia[J]. Cancer Lett,2005,229(1):93-99.

[14] Grodzki M, Besson G, Clavel C, et al. Increased risk for cervical disease progression of French women infected with the human papillomavirus type 16 E6-350G variant[J]. Cancer Epidemiol Biomarkers Prev,2006,15(4):820-822.

[15] Berumen J, Ordon ..ez RM, Lazcano E, et al. Asian-American variants of human papillomavirus 16 and risk for cervical cancer: a case-control study[J]. J Nat Cancer Inst,2001,93(17):1325-1330.

[16] Nees M, Geoghegan JM, Munson P, et al. Human papillomavirus type 16 E6 and E7 proteins inhibit differentiation-dependent expression of t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2 in cervical keratinocytes[J]. Cancer Res,2000,60(15):4289-4298.

[17] Ronco LV, Karpova AY, Vidal M, et al. Human papillomavirus 16 E6 oncoprotein binds to 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3 and inhibits its transcriptional activity[J]. Genes Dev,1998,12(B):2061-2072.

上一篇: 精神卫生法论文 下一篇: 课堂大数据分析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