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心理教案汇总十篇

时间:2023-05-24 16:48:0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初中生心理教案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初中生心理教案

篇(1)

小琳(化名),女,初一学生,12岁,全家4口人,姐姐大她7岁,家庭富裕,无重大身体疾病,家族无精神病史,2010年12月初在班主任的陪同下走进心理咨询室。

2. 问题表现

小琳在升入初中的第一天就开始哭泣,特别是晚上在宿舍住宿时大声哭闹,扰乱其他同学的情绪,让他人无法学习和休息。老师和父母百般教育无效,并威胁父母“如果坚持让自己在学校住宿,就可能永远看不到自己了”。班主任和家长请心理教师做心理辅导,希望该生尽快适应学校生活。

3. 主诉、个人陈诉以及班主任、家长反映

主诉:进入学校就感觉浑身冰凉,心痛,全身发抖,喘不上气来,忍不住哭泣,根本无法学习,特别是晚上在学校住宿时,更觉得煎熬,无法入睡。

个人陈述:一家4口人,父母和姐姐对自己非常好,好吃好玩的总让自己独享。父母因做生意搬过两次家,现在住两层楼房,一楼做生意,二楼居住。虽然住房条件好了,但觉得不快乐,由于初来乍到,朋友很少,而且好多美好的回忆物品,如照片、贴画和许多小玩具留在原来的家里没有带来,很是遗憾和懊悔。母亲性子急,有点小脾气,常因小事和父亲争吵。记得自己6岁的时候,父母争吵之后,母亲吵着要和父亲离婚,逼着她选择跟母亲还是跟父亲,她苦苦哀求无效,只能忍痛跟着母亲离开。中午偷偷跑回家,见父亲正在啃着冷馒头。升入初中后,时时惦记父母是不是又吵架了,父亲是否没有菜吃。姐姐9月初到外省上大学了,再也不能和姐姐一起玩了,开学前,看到父母和姐姐高高兴兴地忙碌着、准备着,想到自己要在学校住宿,有一种被抛弃的感觉。

班主任反映:该生整日哭泣,全班不得安宁,老师无法上课,经劝说无效,只能将她隔离在教室外哭泣。

家长反映:小琳从小没有离开过父母,开学前听说要在学校住宿,她就哭丧着脸问“你们不要我了吗?”被强制送入学校后不时地哭泣。看着孩子哭闹,他们也很心痛,但为了孩子能长大,只得狠心不理她。老师被小琳闹得没有办法,经常在晚上叫他们来学校协助教育小琳。

4. 咨询师观察

智力发展正常,语言表达清晰,无幻觉,无妄想,无智能障碍。初到咨询室,眼圈红肿,说到家庭亲情和分离,泪水涟漪,手脚动作不断,双手反复搓着,陷入某种焦虑情绪不能自拔。

二、评估与诊断

1. 心理测量

(1)SCL-90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分如下:躯体化1.9,强迫2.1,人际敏感1,抑郁2.1,焦虑2.9,敌对1.8,恐怖2.6,偏执1.2,精神病性1.3,其他1.7。由上可以看出,最显著的是焦虑因子分值颇高,其次是恐怖、强迫、抑郁因子分值较高,明显高于常模。

(2)焦虑自评量表(SAS)标准分为70,严重焦虑。

2. 评估

综合分析所获得的资料,根据求助者的陈述、他人反映、咨询师的观察、心理测量结果、无重大身体疾病史、无家族精神病史以及典型的心理和行为表现,排除重性精神病。

3.诊断

根据许又新教授关于神经症的临床评定,求助者病程三个月(得2分),精神痛苦程度属于“无法摆脱”状态(得3分),社会功能受损,学习效果和社交效率显著下降,属于中等程度(得2分)。总分7分,属于神经症。情绪发作时浑身冰凉,头痛,全身发抖,喘不上气来,忍不住哭泣,拒绝和父母分离,逃避学校集体生活。求助者焦虑因子分值颇高,此外,根据SAS测量结果,初步诊断为分离焦虑。

三、咨询目标的制定

根据以上评估和诊断,同求助者商定,确定以下咨询目标:

1. 具体目标和近期目标

缓解和消除对父母的过度依恋、对学校住宿生活的逃避。降低其焦虑水平,适应学校集体生活。

2. 最终目标和长期目标

完善求助者个性,提高其有效处理各种焦虑情景的能力。增强其自立和社会适应能力,促进求助者心理健康发展,达到人格完善。

四、咨询方案的制定

1.咨询阶段划分

咨询过程分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是心理评估和诊断阶段,建立咨询关系,收集资料,进行心理诊断,确立咨询目标。

(2)第二阶段是咨询阶段,帮助求助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改变其拒绝和父母分离的态度、逃避学校集体生活的焦虑情绪和行为。考虑到求助者目前问题的核心是由强烈的分离焦虑情绪以及由此引发的逃避学校集体生活的行为,因此首先要缓解和消除焦虑情绪,这需要运用NLP情绪处理技术和绘画治疗,同时也需要帮助求助者建立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给予心理和精神上的支持,其次运用系统脱敏疗法进行训练治疗。

(3)第三阶段是巩固和结束阶段,让求助者把咨询中学到的东西运用到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2.咨询方法介绍

(1)绘画疗法是心理诊断和治疗的一个有效工具,是让绘画者通过绘画的创作过程,利用非言语工具,将潜意识内压抑的感情与冲突呈现出来,并且在绘画的过程中获得抒解与满足,从而达到诊断与治疗的良好效果。

(2)系统脱敏疗法又称交互抑制法,是由美国学者沃尔帕创立和发展的。它是利用对抗性条件反射原理,在放松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使神经过敏性反应逐渐减弱直至消除的一种行为治疗方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利用人的放松状态去抵抗由焦虑或恐惧引起的个体心率、呼吸、皮电等生理指标的变化反应。放松状态多次与引起当事人焦虑或恐惧的条件刺激结合,即可消除原来因该刺激物引发的焦虑或恐惧条件反应。[1]

3.咨询时间商定

每次1小时,咨询次数为6次。

五、咨询过程

1.心理评估和诊断阶段

第一次咨询

目的:收集资料,建立咨询关系,进行心理诊断,确定咨询目标。鉴于求助者焦虑情绪过于强烈,做必要的情绪处理。

方法:会谈法、心理测试、NLP情绪处理法。

过程:在咨询开始时,充分尊重求助者,用开放性的问题收集她详细的资料。通过倾听、共情、积极关注,让求助者尽情地倾诉,与其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并完成心理测试。

小琳刚进入咨询室时,眼圈红肿得象个桃子,神情悲伤,在谈到和父母、姐姐浓浓的亲情时,泪水似断线的珠子一样从眼眶涌出,以泪洗面不能自已。在谈到在学校中备受煎熬时,坐立不安,双手互搓,描述自己“头痛、心痛、全身冰凉,快要发疯了”。鉴于这种强烈的焦虑情绪反应,我运用NLP技术中的混合法,为其处理情绪。具体做法:我以90度直角坐在小琳右边,以左手按在她背后的大椎穴上,右手则以拇指及食指二指做成一个叉型,轻轻按在她左右两眉中点的上面位置,引导她深呼吸加以配合,轻按三分钟后,她的情绪有所好转。同时教给她NLP中消减自己不良情绪的技巧――生理平衡法,在生活中练习。

具体做法:

(1)双腿伸直,双叉,双手手指也交叉结合,反拗到胸口。

双手交叉,假如右脚在左脚之上,则右手也在左手之上。

伸出手指,双手拇指向下,如此,掌心自会相对。

双手手指交叉合掌。

双掌握成的拳头向下再向胸口拉近并翻转向上直至紧贴胸口,眼睛下望可以看到手指。

(2)舌尖向上顶住口腔内上颚门牙稍后的地方,把呼吸调慢。

(3)全部注意力放在心脏上,维持3分钟。[2]

2. 咨询阶段

第二次咨询

目的:加深咨询关系,呈现求助者潜意识内压抑的感情与冲突,并处理之。

方法:会谈法、绘画疗法。

过程:小琳第二次来到咨询室,情绪稍有好转,但眼睛还是红肿的,仍不能在学校正常生活和学习。

咨询师:“姐姐上大学了吗?”

求助者:“嗯,去了。”

咨询师:“你想和姐姐一样,将来也上大学,有个好前途吗?”

求助者:(点点头)“当然想。”

咨询师:“姐姐当年读书时,和你一样也要离开父母,独自在学校生活和学习。要想和姐姐一样上大学,就必须要现在离开父母。如果要你选择,你是选择离开父母长大,还是呆在父母身边永远长不大呢,你选择什么?”

求助者:(看出我的意图,经过艰难的思考)“我知道父母希望我在学校里独自生活学习,我也想长大,但是如果要选择,我宁愿选择不长大!”(眼圈一红,又哭了起来)

通过以上谈话,我感觉到小琳内心有一种深层次的东西时时控制着她大脑的“智能中心”,让她自陷愁城,越陷越陷,不能自拔,于是决定运用绘画疗法。

咨询师:“你很爱你家,对吧。”

小琳使劲地点着头。

咨询师:“那你凭感觉画出你的家。”(准备好纸和彩笔)

求助者:“这就是我的家。”(没有半点思考,在纸上刷刷几笔,画出一个红色的心,并注明“全家人的心”)

如图1:

咨询师解读图画:相比A4纸来说,这颗“心”相对较小,绘画笔触特别重,笔触中有很多弯曲顿挫,整个画面(包括图画和文字)过度使用大红的颜色,由这些信息可以看出小琳有一种强烈的情绪,神经绷得很紧。

咨询师:(试图从小琳自己的解读来获得更多信息,并设法进行处理)“你感觉一下,这颗心的温度和硬度以及和你的距离。”

求助者:(慢慢闭上眼睛,片刻)“心很烫,有点硬,正在离我而去,我生怕它抛弃我,我拼命地想抓住它,可它却越来越远!”

咨询师:“此时你身体的感受是什么?”

求助者:(体会)“难受,头痛,心痛,全身冰凉,喘不上气,要发疯的感觉!”

咨询师:“慢慢吸气……呼气,身体放松……”(用柔和而坚定的声音引导她说出心中压抑已久的话)

求助者:(身体后靠,表情有点僵硬,害怕)“妈妈,爸爸,不要再吵架了,不要再让我选择,我不想选择,我不想离开你们,我害怕……”(在我的引导下,声音越来越大,随之大声哭泣)

咨询师:(模仿其父亲的声音,压低声音)“孩子,对不起,我们不知道你的痛苦,因为我和你妈妈的吵架,带给你这么大的伤害,对不起,从此以后,我和你妈妈再也不吵架了,我们一家人不分开,心永远在一起,孩子,不要害怕,我们永远爱你。”

小琳长吁了一口气,如释重负状。因为她心中压抑已久的痛苦得以宣泄,内心的焦虑和恐惧就减弱了。

咨询师:“现在看看那颗‘心’有什么变化?”

求助者:“那颗‘心’正慢慢向我靠近,很近,变得温暖,我的身体很舒服。”(睁开眼睛,身体慢慢放松了,情绪逐渐平静下来)

当然,这种宣泄只是暂时缓解了情绪,后续的工作还需要她的父母来配合,于是展开第三次咨询。

第三次咨询

目的:帮助求助者建立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

方法:会谈法、家庭治疗。

过程:在班主任的帮助下,第二天小琳的父母来到心理咨询室,我们就家庭教育和婚姻关系进行了交流。通过会谈,他们理解了小琳的现状除了自小备受呵护、娇生惯养、独立性差之外,婚姻关系的不和谐对小琳产生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对孩子心理的正常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让小琳身在学校心在家,还在牵挂着父母是否吵架。

在咨询室里,小琳向父母表达了自己的内心感受。妈妈做出承诺,今后即使小琳在学校住宿,自己也不再乱发脾气,不会和爸爸吵架,有矛盾好好解决。爸爸则承诺要多关注和理解妈妈,多帮着干些家务,让妈妈有个好心情。

我和家长、班主任和小琳共同商定一个亲子“软分离”方案:父母按周次递减来校看望小琳的次数,分别是3、2、1次。在两个月之内,周一上学和周五放学由父亲接送,让小琳感觉到父母对自己的关心;在她有良好表现的时候,及时表扬,形成正性强化。度过这一时期后,由小琳独立在校学习生活。在学校里,老师要理解小琳所处的特殊心理时期,在生活上多关爱,让她感受到班级这个大家庭的温暖,建立新的心理依恋。

第四次和第五次咨询

目的:系统脱敏。

方法:系统脱敏法。

过程:

(1)列出引起小琳不良反应的具体刺激情节,如“明天要上学”“来到学校门口”“在学校宿舍睡觉”等等。

(2)建立焦虑事件等级。将上述刺激情景按从弱到强的顺序,排出焦虑等级:明天要上学――走在上学路上――来到学校门口――进入教室――上课――在学校宿舍睡觉。

(3)放松训练。通过呼吸放松,进行放松训练来形成松弛反应。在松弛状态下想象焦虑情景,以松弛反应抑制焦虑反应。

(4)实行治疗。按照排出的焦虑等级,在想象中循序进行松弛反应抑制焦虑反应,直到焦虑程度能被放松训练拮抗。一次治疗推进三个具体焦虑层级,经两次治疗,直到小琳在想象中到宿舍独自睡觉时不再感到焦虑为止。

3.巩固和结束阶段

第六次咨询

目的:评估咨询效果。

方法:会谈法、绘画法、心理测验。

过程:施测症状自评量表和焦虑自评量表,并与咨询前对照。对前面的咨询过程进行总结,让小琳谈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并总结整个咨询过程中的成长。

在咨询中,小琳再次感受第二次辅导中的那颗“心”,并凭直觉画出来(如图2)。

咨询师解读图画:整个画面较为和谐,线条笔触柔和顺畅,并配以绿色的“我长大了!”的文字说明,表明小琳情绪平静,内心和谐。

小琳自己解读:她双手交叉,贴在胸口,露出一口洁白的牙齿,笑嘻嘻地说,“‘心’在这里,它很大,暖暖的,永远在这里,全家不分离!”

从图画解读来看,小琳已完全摆脱了分离焦虑的情绪状态。

六、咨询效果评估

1.求助者自我评估

我已经开始学习了,下课后和同学说说笑笑,也挺好的,在学校住宿其实也没有什么,我能照顾自己,别人能做到,我也能做到。以前觉得一个周的时间好漫长,现在觉得时间过得好快。跟父母说了心里话,很轻松,现在父母关系也好了。姐姐一个人到外省上大学,人生地不熟,不习惯当地的气候和饮食,嗓子都哑了,我打电话开导她,说“坚强点,只要挺过去,就会长大了”。

2.家长评估

每个星期一早晨,不再像以前那样哭闹,能按时上学,星期五下午回家很开心,常跟父母谈谈学校中发生的趣事。

3.班主任和同学评估

从此没有再哭闹,能安心作息,经常能听到她欢快的笑声。

4.心理测验结果

SCL-90测试各因子分如下:躯体化1.7,强迫1.1,人际敏感1,抑郁1.3,焦虑1.4,敌对1.6,恐怖1.1,偏执1,精神病性1.1,其他1.1,由上可以看出,各因子分均处于正常范围。

SAS标准分为43分,属于正常范围。

5.咨询师评估

从第三次咨询开始,小琳的脸上就绽露久违的笑容了。记得某个周五下午,因学校临时调整时间,提前一节课放学,而小琳的父母并不知道,我要打电话通知她的父母来校接她,小琳断然谢绝,坚持要自己走回家,说“别人能做到的事,我也能做到”。

根据回访和跟踪情况发现,咨询达到了预期目标,小琳焦虑情绪消除,不再拒绝和父母分离和逃避学校集体生活,在校园里经常能看到她快乐的身影。她现在已升入初二,完全适应了学校集体生活,人格获得了发展。

七、讨论和思考

每一次咨询都是经验的积累,也是心理教师个人的自我提高。小琳问题的核心是由强烈的分离焦虑情绪以及由此引发的逃避学校集体生活的行为。在第一次咨询中,小琳一谈到亲情和分离就眼睛一闭,泪如泉涌,那种场景就如同一个3岁的孩子离开妈妈的状态一样,这让咨询一度中断。从中我看到了一个“3岁的小孩”有待成长,于是当时我并没有递纸巾给她,而是用坚定的声音提示她“立刻睁开眼睛,自己找到纸巾擦干眼泪”。一是为了打破她的负性情绪状态,二是让她学会自己照顾自己,脱离“3岁小孩”的状态,同时临时决定用NLP技术给予情绪处理。

因此,当求助者处于严重负面情绪状态时,往往是他的大脑中负责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智能中心”不能启动,无力改变这种不良状态,甚至让咨询不能进行下去,此时要求心理教师灵活运用一些情绪处理技巧即时地消减那种情绪,稍后才能根本地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篇(2)

初中地理“双动两案”应该从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出发,探索一条适合初中学生的地理教学模式。初中生处于智力高速发展的时期,在课堂上设计梯度目标,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掌握问题。另外初中生的逻辑思维处于发展期,而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所以地理“双动两案”要更加具有活力,让学生产生兴趣,要主动地去运用“双动两案”,而不是把“双动两案”作为一个形式,还沿用以往的“填鸭式”学习方式。

二、如何实施初中地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双动”

“双动两案”模式要灵活地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分配教学的时间比。比如对于自然地理中的经纬网、地球的运动以及地壳的运动等,这些知识相对于初中生来说比较难懂,所以老师在课堂上所占的主导时间应该多一点;人文地理,相对而言比较简单,所以大部分时间则可以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收集材料,然后再在课堂上讨论。可见,一节课的“双动”时间要根据内容的难易作具体的分配。

三、如何设计“初中地理双动两案”中的教案

1.初中地理教案的组成

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面对学生,既要做到“授之以渔”,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重难点:要明确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这样有利于师生合理分配时间和精力;

教学方法:因为是“双动教案”,所以既要写出学法设计,也要写出教法设计;

教学过程:安排教学过程,是教案的核心内容;

板书设计:板书要条理分明,能够突出知识间的联系;

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的内容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总结一节课的成功与不足之处,也可以重新设计本节课的内容,还可以就某一个闪光点进行分析。

2.初中地理教学案的设计原则

“双动两案”要让学生知道这节课上“学什么与怎么学”、老师要知道“教什么与怎么教”。教案要围绕学案而设计,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老师只是发挥主导与辅助作用。

整体协调原则。第一,教案要与学案协调,学案中的问题都要在教案中进行解答;第二,要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相协调,不要过于简单或者太难。

3.初中地理教学案的实施

自学反馈。学案要课前发给学生,上课前几分钟教师要抽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以便及时发现学生预习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教师将教学过程进行适当的调整。

尝试解疑和精讲点拨。通过学案问题的设计,教师有目的地指导部分设计的问题,引导和启发学生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该环节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以及与合作的精神。

归纳总结。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本节课的重难点此时都得以解决。这时还要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总结这节课的学到的知识,这样才能加深印象,老师可以用课堂练习的形式加以巩固。

四、如何设计初中地理“双动两案”中的学案

1.课前预习。因为初中地理相对而言是小学科,所以学生预习的时间不宜放在课后。教师应该把下一节课的预习时间安排在上一节课的最后5分钟比较合理。课前预习,可以给学生呈现比较基础的知识点,这些问题的答案在课本上都能直接找到。

2.合作交流。这部分以填图题或者问答题的形式出现,让学生要通过认真的思考,然后进行探索性解答或者合作交流等方式找出问题的答案。

篇(3)

关键词:

情感教育;初中地理;教学;应用

一、情感教育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从教育心理学上来看,关注学生的情感领域,从学生的情感世界出发,关注并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从中引导初中生进行高效学习,才是当今中学教育的主要发展趋势和目标。在初中地理教学中,适当进行情感教育,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平等、友爱、融洽的课堂氛围,不仅可以激励学生学习,还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从而进一步提高初中地理课堂的教学质量。开展情感教育可以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有助于教师更了解学生并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

二、情感教育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模式过于刻板在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中,地理教师过于重视教学过程中知识的传输,过于重视研究教材和教学技法,却忽略了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这使得精美的教案成了花架子,对学生的学习进步丝毫没有效果。现有的教学模式需要进行适当的改革,将教学重心放在学生身上,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绪和情感动态,才更有助于打造高效优质的地理课堂。

2.教学方式不合理目前大多数学校的初中地理老师在上课前或下课后均没有与学生适当地做情感沟通,没有深入到学生群体中,往往以完成授课为己任,忽略了学生的情感需要。例如在课堂上同学起身回答问题,当学生的回答与标准答案不一致或者没有切中要害时,一些老师会打断学生,指定其他优秀的学生回答,抑或通过语言暴力挖苦学生。殊不知这样会给教学带来更恶劣的消极效果。

3.学生学习兴趣低下一方面,初中科目多且课程繁杂,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影响下,多数学生都会产生一种“地理课不是很重要”的错误认识。另一方面,地理课由于内容多且杂,范围广,被认为是一门抽象的科目,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地理考试的不理想也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学习地理课的激情和兴趣。

三、初中地理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对策

1.树立良好形象,提升情感素养首先,初中地理老师需要提升自身的情感素养,从根本上认识到为人师表需要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从情感上引导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再者,要树立良好的老师形象,初中生正在青春期,求知欲、好奇心都很强,因此作为初中地理教师首先要树立好自身形象,不仅要满足初中生的学习需求,更要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首先需要做到有严谨的教学态度,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教学作风,从而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

2.转变传统教学观念一方面,地理教师需摈弃原有的“填鸭式”教学观念,认识到学生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体,而自己则是课堂的引导者,通过对学生的引导,促使学生更好地进步和发展。另一方面,老师需要尊重学生,对每一个学生公平相待,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更好地实施情感教育。

3.多元教学方式激发学生情感在初中地理教学的课堂中,可以积极采取多元化、有创意的教学方式来授课,一方面满足初中生的好奇心,另一方面通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对地理课堂的兴趣,从而提高授课质量。例如,可以从每日新闻入手,当讲到各大季风气候时,可以从日常的每日天气预报引出话题,从而吸引学生的兴趣,以熟悉的事物开展教学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不仅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一些地理规律和一些现象的成因,也有助于教师通过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手段来突破一些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对地理学习是很重要的,地理老师应当积极创新教学方式,促进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4)

前言:物理课程是初中开始接触的一个学科,主要内容是以人们生活中的自然现象为引线,逐步过渡到力学问题,涉及到的内容基本上都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直接联系。学生只要对身边的事物、发生的事情有兴趣,肯专研就能较好地掌握物理这门课程,同时为高中阶段电磁学等知识点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平时大家都明白兴趣是最好的老是这句话的道理,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1 初中学生的主要特点

初中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生理上,他们正处在身体发育的第二高峰期,身高增长非常迅速,第二性征逐步明显,他们在生理上逐步接近成人。由于生理上的迅速发育,在心理上他们的变化也非常明显;在心理方面,初中生的成人感和幼稚性并存,表现出种种心理矛盾的冲突,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因此,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学管理与引导方面具有特殊性,对他们学习兴趣的培养也应有特殊方面和策略才能达到相应的效果。

2 培养初中生物理学习兴趣的策略

根据初中生生理和心理上的特点,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这些特性去选择教学方法,制定相应的策略,才能逐步使学生产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从而较好掌握物理知识。

2.1 培养师生情感,营造主体氛围,最好课程入门引导。初中生是人生当中的生理和心理的敏感期,他们希望别人注意到自己的存在,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因此,教师在教授物理的课的起步阶段就要与学生培养感情,课堂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传授知识、激发兴趣和提高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教改的关键是充分调动主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爱学、乐学、会学。作为主导的教师,在整个物理教学过程中要把自己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有机统一起来,同步进行,实现教学的优化,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方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上好第一节物理课——打开学生学习兴趣大门的钥匙,“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物理第一节引言课好像教师给学生的见面礼,是学生学习物理的第一步。其印象如何,是能否引起他们对这一学科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的关键。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充分准备好物理课程的第一次课,从身边说起,引导学生逐步了解身边物理现象的神奇与奥妙,使学生逐步产生对物理现象的兴趣与深入其中的愿望。刚接触这门课时学生有一种新鲜感,对此学科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这种兴趣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一种新奇,如不及时深化,“热”的时间是短暂的。这就要求教师在上序言课时,认真设计教案,上好第一堂课。比如通过演示“利用摩擦力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叫男女同学拔河比赛、”“纸盒烧开水”、“被纸片封闭在倒转的玻璃杯中的水不会流出来”、“让同学自己制造显微镜来观察昆虫”等操作简单、现象明显的实验,引起学生的疑问,激起他们求知的欲望。

2.2 多运用直观教学,展示物理趣味与奥妙。初中生处于生长发育的高峰期,理解能力逐步增强,他们对自身、自然界的一些变化和存在都存在好奇感,并且有解读奥秘的愿望与冲动,也有为自己不理解的一些而苦闷和消沉。因此,教师在学生刚刚接触物理课程时,应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引导学生了解物理知识,利用力所能及的教学资源,通过物理实验直观地向学生展示物理现象中的奥秘所在;例如,这次太空授课,王亚平在此次讲课中主要演示了五个实验,分别是质量测量、单摆运动、陀螺运动、水膜和水球等5个基础物理实验,主要是让青少年了解在失重条件下,物体运动会有何特点,液体表面张力有什么作用,同时加深对质量、重量以及牛顿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的理解。是同学对太空的知识很感兴趣,有人询问太空中的生活用水是不是循环使用的。这堂课只有40分钟,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了,有的同学就写到这40分钟学的知识比我一天学的都多。

2.3 激励学生的质疑,培养挑战精神。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有很多现象是超乎人们的想象的,比如杂技表演中的人在鸡蛋上站立等想象,根据受力分析是要把鸡蛋压碎的,但是,表演者确实完成了,这些想象大家一定要有质疑的勇气,并通过自己所学的物理知识分析这种想象成功或失败的原因;通过这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物理的兴趣,不断的探究,不断丰富自己的想象力,地挑战自己的知识领域,逐步拓展自己的认知空间。

2.4 利用物理的固有优势,培养学生动手动脑,激发学生的发明。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几乎所有物理定律均来自于物理实验。这为物理教学的探究与合作创造了契机,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触发点。例如:在讲授水不善于导热的内容时,在装满水的大试管里,放入一条小金鱼,并用网状物将其隔在试管的底部。当在试管上部加热直到沸腾时,底部的鱼还在自由自在地游动,说明水不善于导热。当在试管底部加热时,不一会小金鱼就会死掉,这说明水传热主要是通过对流来实现的。通过实验演示,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物理教学中要加强实验,要求学生在试验中动手动脑,在实验中发现物理的奥妙之处,从而参与到物理学习的过程中,学习兴趣不断增强。

3 小结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制定策略,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自发的学习物理、了解物理现象;多运用直观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兴趣;根据物理的趣味性的特点和功能,利用生动有趣的实验,把“外在”的信息,即物理课题以新奇的方式揭示在学生面前,能使课堂气氛活跃,引人入胜,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乐趣中获得知识,巩固知识,从而较好地掌握物理这门课程。

篇(5)

初中物理的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在物理教学中我们要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要充分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所以,我们在日常教学中,一定要改变传统教学的模式,杜绝教师一个人唱独角戏的情况发生,要转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为他们提供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时间和机会。就初中物理而言,中学生会第一次接触到一些比较抽象的知识,这些知识和我们日常生活又是息息相关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变化各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从实际生活出发,联系我们所学的物理知识,培养初中生对初中物理学科的学习兴趣,为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提供必要的条件。

一、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中学生创新思维的作用

我们从最近几年的社会现象可以发现一个非常明显的主题,以前我们讲究的是“中国制造”,而现在我们所追求的是“中国创造”。社会的高速发展已经证明了如今不再是人多力量大的年代了,只有我们时刻运用智慧的大脑,才能不断改革和创新,走在时代的前列,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当然,对创新能力的培养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必须从学生求学的最初阶段就开始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让他们养成一个创新思维和思考的好习惯。对于初中物理而言,抽象性更强,而抽象的东西对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有着非常大的好处。因此,通过初中物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不仅仅是社会的需要,也是学生将来生活和工作的需要,更是顺应新课标的要求,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二、现阶段初中物理关于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问题

新课标的进一步推广,使我们看到了教育的曙光,学生终于可以从被动的听课中解放出来拥有自己独立思考的一片天地了。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虽然很多教师都明白创新思维的重要性,但由于有一些老师怕麻烦,不想改进,或者受传统教育影响的缘故等,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1.传统的教学模式一直都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主要作用,而且很少和学生形成一定的互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说是惟命是从,以为老师都是对的,也从来不去思考、不去怀疑。教师也只是把课本的答案照本宣科而已。这样下来,对中学生的创新思维不仅没有培养,而且严重束缚了他们的思考能力。

2.初中物理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但因为地方教育水平发展不均衡,加之教师师资力量也有所不同,所以很难全面地实行素质教育和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3.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会涉及到很多实验,但就目前的教学情况而言,在物理实验的过程中,绝大多数的教师都是在授课的时候按照自己之前拟定好的教案来进行操作,在这个过程中很少和学生形成互动,全过程都是教师一个人在唱独角戏,这种课堂教学过于呆板僵硬,缺少必要的活力。所以这种课堂教学根本就谈不上教学效率,充其量只是进行知识的一种宣导,就更谈不上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了。

要想培养学生对初中物理的学习兴趣,就要充分发挥我们教师在教学中的协调和组织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各种方法和教学方式的改进,来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地思考,进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如何培养初中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1.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教学方法的改进,激发初中生的学习兴趣

要想通过初中物理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首先就要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们对一件事情有浓厚兴趣的时候,他的潜力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所以要培养初中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我们就必须要想办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以及物理实验的过程中,我们要尽量让学生亲自动手参与和操作,这样可以使他们产生学习兴趣,有助于培养他们自行思考和创新思维能力。

2.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初中物理的很多知识和我们的生活实际都息息相关,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来摸索出一套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的思路,要让学生能够通过已经学到的知识来对生活中的现象来进行解决。教师要注重物理的课外实践活动,它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物理知识,同时还可以使学生选择自己特长的活动进行参与,在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的同时,创新思维也能得到更进一步锻炼。

篇(6)

图文分类号:TM73 文献标识码:A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往往会遇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参差不齐的问题,既有成绩优秀的、成绩中等的,也有成绩较差的学生。长期以来,初中物理教师上课时,由于条件限制,面对同一班级不同层次的学生或自己所上的不同层次的班级,只采取了一种面向中等生的折中方法进行教学,执行的是相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进度,备的是相同的教案,采用相同的教学方法、辅导方法和评价方法。这样笼统地把所有的学生置于同一平台上,容易造成能力强的学生吃不饱,能力中等的学生吃不好,能力差的学生吃不了的尴尬局面。因此,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学好,必须改变原有的"一刀切"的教学方法,采用分层教学,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兼顾全班同学的需要,使每一位学生学好课本知识。

1分层教学的含义

本文所指的分层教学是针对初中在同一班级内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按照《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的要求,从各类学生学习物理的实际情况出发,将他们分成A(优等生,以下简称A类)、B(中等生,以下简称B类)、C(后进生,以下简称C类)三个层次,根据不同层次的要求,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在对学生进行辅导、质量检测与评价时,也对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策略。

2初中物理应用分层教学法前的准备工作

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对初中物理实施分层教学策略,必须在充分做好以下工作的基础上进行。

2.1对学生逐个调查,全面了解学生

在对学生逐个调查时,主要从学生的智能、学习方法与习惯、实践操作技能、语言和数学基础知识、存在的心理问题,以及在校内外的行为表现情况等方面着手。

(1)智能调查

智能是智慧和能力的合称,包括感觉、记忆、思维、语言和行为等。为了取得实施初中物理分层教学策略的预期效果,必须了解每位学生的感觉的灵敏性、记忆的方法与持久性、思维的灵活性与坚韧性、语言的表达与理解力和在校内外的行为表现等。

(2)学习方法与习惯的调查

经过多年的观察对比,由于很多原因和条件的限制,农村大部分初中生的自觉学习习惯比城市初中生差,学习方法也比同龄城市初中生欠缺。因而教师必须充分了解每位学生具体的常用学习方法的效率与其学习习惯是否真正良好,以便将来在实施分层教学时对症下药。

(3)实践操作技能调查

由于受家庭和传统教学模式影响的原因,有些农村学生做家务较多,适应能力强,在学校实验操作能力也较强;而有些学生因父母从小娇生惯养,家务做得少,久而久之就不易养成良好的动手习惯,实验操作能力也随之较差。

(4)语言和数学基础情况调查

语言和数学均是物理学思维的工具。物理学中很多概念的含义及概念间的联系要能准确理解,没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和丰富的数学基础知识是很难做到的。

(5)存在的心理问题调查

农村初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自卑,承受挫折的能力较弱,学习方式不适应,情绪起伏变化大,调控能力差和人际交往不适应等。

(6)行为表现调查

学生在校内外良好的行为表现是学好任何学科知识和做人的基础。学生在校内外的社交情况和行为表现对其学习的正、负面影响是很明显的。

2.2在逐个调查学生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分层

通过逐个调查学生,教师对学生的基本情况已有了较为充分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如上文所述,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将学生分成A(优等生)、B(中等生)、C(后进生)三个层次。对这三个层次的学生,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为了尊重学生的人格、需要、兴趣和爱好,一方面教师不能在班上公布名单,另一方面教师要将他们按AB、AC或BC三种方法编座或编组(编组时,每组中A或B要占一半以上)。当然在不违背这三种编座或编组原则的情况下,教师也应充分尊重学生之间平时的交往。笔者试验表明,这样做很符合农村初中学生的交际心理,非常有利于分层教学模式的实施。

2.3对学生分层后,分别对各层学生制定不同的目标要求

在将学生按新课标的要求和他们的实际情况分为不同层次后,随后就是对他们分别制定不同的目标要求。对于所授的教学内容,如物理知识点、概念、原理、定律或公式等,笔者通常的做法是:(1)对于C类,只要求知道、理解;(2)对于B类,不但要求知道、理解,而且还要求学会从现象、事实或各种实验中独立总结出;(3)对于A类,要求在达到B类目标的基础上,能展开联想,独立探究,并能应用所授内容创造性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3农村初中物理应用分层教学的策略

篇(7)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真正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是新课程的根本理念,这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放下架子,走进学生的心理,了解学生的需要,从而进行引导、启发,创建和谐、宽容的课堂氛围。

1.初中生学习物理的心理和思维特点

初中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特点有:①直觉层面的兴趣,容易被生动有趣的物理实验现象所吸引,只停留在现象的表面,不会探索其现象的内在原因;②初中多数男生具有较强的操作兴趣,但实验结束,兴趣也就随之消失;③部分学生有探究事物因果关系的兴趣;④少部分学生能够概括认识,他们具有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喜欢做一些难度大的综合性习题。同时初中生在学习物理过程中具有思维定势、思维片面和形象思维的特点。

2.新课程标准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的原则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教学的改革,而课堂改革又着眼于课堂教学设计。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是以物理教学的任务和建构主义的物理学习观为依据进行设计的,应遵守以下四条原则:

2.1 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教育核心的职能是要促进个体的人的发展,教育改革亦是以学生发展为宗旨,即“一切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而传统的课堂教学,学生们主要是“听中学”、“看中学”,即学生听教师讲解、看教师提供的教具、图片或录像,在听或看的过程中思考、记忆。而新课程提侣“做中学”,这是美国进步教育家杜威侣导的方法,让学生在活动中、在实验操作中和深入实际的生活中去学习,这就是以“学生为中心”。

2.2 整体建构的原则。这里的建构原则包括课堂内容的建构与结构的建构。

2.2.1 课堂内容的建构。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应将每个知识点与技能孤立、分割开,而是将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以及每个知识点嵌入在整体知识的适当部位,从而实现三维目标的达成。因此要求物理教师应具有完整的知识结构,明确该知识点在整体中的地位,明确该知识点在生活和社会中的实际应用。只有这样,才能使前后知识相互连贯,使学生学得明白、学得主动。

2.2.2课堂结构的建构。物理课堂结构的建构不等同于若干个教学环节的顺序安排,或者将四十分钟作简单的划分和确定,而应对教这一具有特殊性的活动过程加以考察和确定。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学生认知的过程。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首先不能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这一原则,其次要重视课堂教学方法和学法的指导。不同的教学方法体现不同的教学思想,一堂课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从而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如将物理课堂的四十分钟划分为0.5+2.5+1结构。即课前五分钟通过听写、提问、练习等手段回顾与木节课内容有关的旧知识或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课中25分钟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教师的示范、讲解、板书以及多媒体课件的使用结合学生活动、实验等等,完成木节课的教学任务。课后10分钟将通过练习等方式,检测学生本堂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实现三维目标的达成。

2.3 及时反馈补偿的原则。在进行物理教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学生可能会产生的疑惑、会提到的问题,即课堂信息的反馈,并要做好补偿措施,及时处理出现的问题,保证教学进程正常进行,避免错误的思维模式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例如,讲过浮力后,教师说:“既然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要受到浮力的作用,为什么有的物体漂浮在水面,有的物体却沉到水底呢?”很多同学都做出了正确解释,个别学生转不过弯来,我们可以通过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根据力与运动的关系,得出物体能否运动、向什么方向运动,不是由一个力决定的,而是由它所受到的合力决定,即虽然物体受到浮力作用,同时也受到重力作用。同时也为学习浮沉条件做好准备。认知规律是客观的,个性差异也是难免的,整体调查和个案处理在所难免,故教学设计中反馈补偿是非常重要的。

3.新课程标准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的策略

3.1 解读教材特点,优化教学内容。教材中的内容是新课标规定的“课程内容”,它既具有基础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弹性,能让不同潜质和能力倾向的学生得到较好的发展。因此,这就要求教学设计者必须依据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适当地加工与处理教材,通过各种教学方式,转化成学生易接受的信息。我认为,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注意以下方面:本课时哪些教学内容应达成,哪些内容应删除,哪些内容应从略,哪些物理知识应补充,木节教学的重、难点是什么,以及通过哪些方式和手段突破教学重、难点,结合哪些内容落实学生的三维目标,如何处理好联系中的基础与提高的关系,如何针对不同学生提出质与量的关系等。只有这样,教师才不会被教材束缚,并在教材的基础上,将新课程理念落实到教材的处理中。

篇(8)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1-0007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心理上的考试压力在客观上化作繁重的课业与书山题海等待学生去攻克。对于初中生来说,劳逸结合,相对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才能最大程度地提升学习效率。过重的负担很容易造成其逆反心理,憎恶学习或害怕学习。因此,新课改的确立,也提出了一系列减负的要求。

减负一方面是要减轻学生学习的压力与负担不必再日日挑灯苦读到深夜,一方面是要留出一定的空间给学生自由发展,自主学习,避免和过去一样全部跟着教师学而没有自己的思想,学习效率也不高。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也要注意,与减负同步提出的教学理念是素质教育。如今教师在备课时不能只考虑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应付考试,更要考虑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在这样的方针政策与教学目标的指引下,教师在为初中数学教学备课的时候需要考虑以下方面:

一、整合教学大纲,梳理教材,优化教案

初中数学的教学任务往往简单内容较多,但也不乏较难理解的内容。教师在备课前要吃透教学大纲与教材的知识分布规律,弄清楚每个章节的重难点,才能做到教学方案重点突出,难点详尽,简单的部分略微带过,知识点的讲解也能做到难度以递进方式分布,各重难点衔接自然、过渡有序。这样清晰而有条理的制定教学方案一是使学生学起来有规律可循,不至于毫无头绪,摸不清学习的方向与最终目标。二是避免了重复讲解,重难点与需要略讲的地方混杂不清而导致学生浪费时间与精力,又达不到理想的学习效果。在课案思路清晰、目标明确的基础上,要想进一步改良,提升教学方案的质量。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对教材做一定程度的变通讲解,对不需详细理解的部分可做适当删减,而需要补充讲解的部分则作一定的拓展延伸。这样,深度的驾驭,提炼教材才能使学生更有效率地学习,也避免了投入过多的时间与精力来掌握基础知识,在保证效率的情况下,减轻学习负担。

二、创造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吸引学生注意,提高其学习兴趣的前提是了解学生,在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思想状态及心理特征有了大致把握的基础上制定教学方案才能事半功倍,贴近学生实情。具体来说,一是教案的展开讲解要符合学生的学习情况,不能过于缓慢与浅显,否则会使学生容易走神,难以集中注意力。也不能过于快速与深奥,这样学生集中全部心神也跟不上教师的思路最终只有放弃,达不成理想的学习效果。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考虑吸引学生学习兴趣,就需要教师有创新意识地制定学习方案,将学生有可能感兴趣的话题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以及动用身边的教学资源与工具,丰富课堂教学手段,使学生不至于感到数学枯燥与无聊。例如,教师在讲二元一次方程的时候,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编造了一个小故事:

过年的时候,小明的父母给了小明零花钱用于置办小明自己喜欢的年货。小明来到热闹的集市上挑中了一家生意十分火爆的果脯摊子,但小明没有急着上前购买,而是在旁边观察了些许时候。等几个客人先行购买完毕,小明才上前告诉老板说要三斤紫薯干与两斤杨梅蜜饯,老板说紫薯干一斤16元,杨梅蜜饯一斤12元。小明默算片刻笑着说,老板,刚刚离去的两位客人一位购买了4斤紫薯干,4斤杨梅蜜饯你收了他100元整,另一位客人购买了2斤紫薯干,三斤杨梅蜜饯你收了他60元整,明显紫薯干15元一斤,杨梅蜜饯10元一斤,你怎么能看我是个小孩子就开高价敲诈我呢?老板无奈笑道:“好聪明的小孩子,这样,我就原价打九折卖给你了。”最终小明以公道的价格买到了理想的年货。同学们知道小明是怎么快速算出各果脯的单价的吗?这个故事深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因为与他们生活相接近,初中生也希望自己能独当一面扮演一定的社会角色在购买物品r不因经验不足而受骗,因此纷纷开动脑筋思考起来,提出了例如凑数法、大小值比较法等计算方法,得到了教师的鼓励性肯定。教师提出二元一次方程的便捷计算方法后,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解题一遍后,对这种应用性极强的解题技巧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最终对该章节的知识点掌握效率很高,且成果喜人。

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很有作用的减负手法,一方面寓教于乐,学生感受不到学习的心理与精神压力,一方面刺激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在教师的指引下能起到高效率的学习效果,节省学习时间。

三、精选题目让学生逃离作业的苦海

题海战术往往是理科教师尤其数学教师爱用的一大“法宝”,许多教师坚信多做题就能提高学习成绩,而罔顾学生的学习底子,统一布置大量的题目往往是学生在学习中感受负担的主要由来,因此废除题海战术,精简作业成为帮助学生减负的主要方法。备案中考虑作业布置时,教师可以注意三个方面:一是避免基础性知识的问题重复练习,很多基础性知识问题涵盖在复杂的应用题或计算中,不必再多设简单的问题使学生感到枯燥、无聊。二是问题的设计尽量富含多样性与趣味性。数字的机械运算本来就很枯燥了,如果问题的设计也一并单调、乏味,学生可能做几道题后就感到厌烦,产生负担感。三是减少计算形题型,从开放思路的题目入手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结语

减负不仅是对学生读死书,读书死的救赎,也是树立其高素质,全方面发展可能性的必要途径。而备好课是教好书的前提,教师能在备课时考虑好如何减轻学生的负担,那么他就成功了一半,接下来还要注意教学方案与课堂施教手段相结合,同步着手考虑给学生减负,并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更改教案。

篇(9)

中图分类号:G6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162(2008)3-0015-05

初中是基础教育的关键时段,特别是在今天的终身教育的背景下,学生面临高学历竞争以及学业负担日益加重而言,它显得尤其重要。在初中阶段,学生面临许多问题,考试失败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因此开展学生的学习指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调整、自行适应是有必要的。

1.初中生考试面临的问题

众所周知,现行的教育制度仍以应试教育为主,而不像西方国家一样以动手和创新能力的开发为主。正因如此,再加上初中生所处的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的转型期使得初中生面临一系列考试问题,初中生面临考试问题的原因主要有:

1.1教育方式单一,教育模式僵化

古代文豪韩愈提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他在对老师下定义的同时实际上也概括了中国传统教育的模式,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文明程度的提高,教育模式相对落后和僵化已经不再适应当今的教育发展要求,程方平、毛祖恒等编著的《中国教育问题报告》中指出“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这种沉迷于传统的特点已不被时代所容,再想以坚固的象牙塔来禁锢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使之无法真正与社会交流和沟通,只能使教育陷于蒙昧和迂腐的深潭” [1]面对于此,应该有一种能结合中国传统的注重理性、知识教育和西方注重技能和创新能力的新型、完美组合的教育模式,这样教育方式的多样化就会使得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不尽是“方”或者都是“圆”,而是让他们各尽其才、各显其能。

1.2考试模式单一,过分看重成绩

在中学教学过程中,学校、教师和家长都关注学生的成绩和进步,但关注的主要是考试成绩。诸如,“推优”、选班干、入团等等,学校老师都以成绩为主要参考。如此一来,就使得学生只注重卷面成绩而忽略了考试的真正目的。一些学校更是把考试排名、分等级炒得沸沸扬扬。这对于那些考试不理想的学生来说,最大的压力莫过于此,随之而来的是对学习的厌恶、反抗甚至是逃学。那么家长呢,学生回家家长就问,这次测试考得怎样?排名第几啊?一听到考试失意,立马一顿劈头盖脸的责骂,而不是对考试失意的分析和引导孩子对考试的正确看法,然后对下一次考试提出希望和鼓励。

再者,老师考试的模式单一,注重卷面考试,而忽略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以及体能素质的综合考察,使得一些学生的特长没有被认可和发挥,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能力,这就使得部分学生产生不服和叛逆。于是学习态度不端正,考试次次失意造成了恶性循环。

再次,对于刚步入青春期的初中生而言,此时的叛逆心理较之以前就显得强烈,而初中阶段正值教育的关键时期,对其心理和生理的良好成型就显得至关重要,不仅如此,对其知识掌握的影响也就非同一般了。倘若不能及时疏导其心理障碍,那么他们考试失意就“情有可原”了。

1.3家长配合不够,教师孤军奋战

自从“减负”实施之后,初中学生的课业负担减轻;与此同时,学生的业余时间也相应增多,这就给教师的教育带来新的问题:如何在更少的时间和作业量相对少的情况下做好教育教学工作。正如前所说,学生的学习时间和课业相对少,加上新编教材注重动手和探索能力的教案,使得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知识点就变得更加困难;而要解决这一难题仅仅依靠教师单方面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教师们的孤军奋战既使他们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也使得教学效果不尽人意。

要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并非是学校和教师单方面的责任,而是要求学校、教师、家长共同努力、相互配合。一些家长没有意识到这点,而忽略了“家庭教育”,要知道,孩子在家的时间肯定比在校多,如果家长没有在第一时间内了解自己孩子的不良学习习惯甚至是不良的心理状态,任其所为,试问,这样孩子能考出理想的成绩吗?

1.4学生自主性差,学习动力不足

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由于其自控能力、对学习的认识以及主动学习的动力不足导致对知识的掌握不够,未能使知识系统化,这样就使得他们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也就不能使他们在考场上脱颖而出了。

新教材的实施,对学生的动手和探索能力要求的增加,对于一些知识点,课本和教师将不会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要求学生自我总结和归纳,甚至要求自行分析、实验从而得出正确结论。面对于此,学生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更不要说去适应它了。这样,不能端正原有的学习态度、自主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无法与新教材相适应,知识就不能扎实掌握。

还有一部分学生错误的认为,努力学习的学生是“死读书”、“书呆子”、“低智商”, 而“高智商”的学生应该是会玩、能玩,不是“死读书”。在这样思想的驱使下,他们挥霍光阴,荒废学业。

2.初中生考试失败的原因

2.1考试焦虑

考试焦虑我们可以从这两方面进行分析。由于先天或后天形成的神经衰弱症、紧张症、急躁症等导致了在考试过程出现焦虑情绪,从而使得考试的失败。再者,由于生理原因(多见于女生),使得他们在有序间断的时间里心情郁闷、浮躁,加上对考试没有正确理解,压力过大考试焦虑的产生就顺乎其然了。还有一种归因于心理因素,“初中的学生思维逐渐趋于成熟,逐渐意识到努力经常被看作是对低能力的一种补偿,因而在人们普遍以成绩的好坏来衡量学生是否有能力的今天,初中生尤其是那些刻苦学习的学生为了维护自己是有能力的积极形象,就特别看重考试,这就使得初中生考试焦虑有所回升”。[2]大家都知道,适当的压力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动力,而过度压力反而会促使他产生强大的精神压力,甚至导致了更多学生的反叛和厌学。同时,中国的家长也会对他们的孩子娇惯,过分看管和呵护,期望值过高,教育不一致等。家长的不良心态及错误教育方式导致的结果是学生对家庭的依赖性过大,独立性较差,营养过剩,身体不良和心理素质偏差,意志品质薄弱,不能积极勇敢地面对困难和压力。如此一来,他们“血溅考场”就不足为怪了。

2.2教学方法不当

不能不承认,在过去,我们绝大部分的教学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结构单一,教学方式单调,课程内容没有生活化,与实际衔接性差。而新编教材却侧重动手、创新和探索能力的培养;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教材虽改,但考试的制度、衡量的标准却是“一如既往”,新教材与旧制度无法兼容,我们的学生面对这些问题没有很好的处理、调整和改进学习方法、没有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没有从实质性抓住规律,切实掌握知识从而未能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却死记硬背,搞题海战术。这样怎能好好的答好命题灵活的试题?

2.3学生努力不够

个体努力不足是导致考试失败的内在因素之一。我们了解到,在考试失败的学生中,绝大多数是因为平时学习努力不够,知识掌握不牢造成的。如前所述,部分学生认为,现在拿高分不光荣,而是看谁会玩,谁不“死”读书,谁的智商高。他们没明白“书山有路勤为径”、“一分辛劳一分才”的道理,知识没能很好的掌握,考试失意当然是必然了。同时,还有一部分学生没有清楚的认识到初中阶段是学习的重要阶段,而沿袭了小学时贪玩、不重视学习的坏习惯,教师又没有做出有针对性的引导,使得学生的叛逆、厌学情绪加重,这样就更别说他们能努力学习了。

2.4应考技巧不足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学生忽略了应考技巧的重要性,而是死记硬背定理、公式,在考试之时以常规思路解题,让他们面对发散思维、创新思维、应变能力、计算能力的挑战他们只能是“绞尽脑汁”、“束手无策 ”了。例如(以数学为例),出题者为了考察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在选择、填空题别出心裁,非用非常规思路不能速解。如果学生不能很好掌握“图象法”、“待定系数法”、“特殊值法”、“逆向思维法”、“同类比较法”等,那么他们就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完成答卷,成绩也不尽人意了。更有甚者,一些考生在考试中遇到难题,不能做出好的处理,老是在琢磨,试图把它解答出来,但最终却没能解答,时间消耗,后面的题目也未完成,试卷没有检查,正确率低,分数自然低了。

2.5学习兴趣缺乏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它能产生学习的强烈动机与愿望。信心是对自己能力的信任和对学习成绩的期望。一些学生对学习没兴趣,因此学习动力就小,平时学习所花的时间也就少,学习效果差。“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因此,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关系到教学的成功与否,只有当学生对其学习内容产生兴趣,才会乐意去学,才会去积极思维,才会受教育于轻松愉快之中;如果老师没有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引导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学生考试失意,从而产生厌学情绪,造成恶性循环。

3.中学生考试失败的对策

3.1创设问题空间,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能激发学生认识上的冲突,造成强烈的求知欲望,点燃思维的火花。同时,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权利,应该创造一个宽松、自主的有特色的学习环境。正如所说的:“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

“学校凭借恐吓、压力和权威来教育管理学生是一件最坏的事,它破坏了学生深挚的情感和真诚、自信,它养成学生驯服的性格。”[3]每一个教师都有着教育和教学的双重职责,既不是一味的进行知识的讲解并无休无止地对学生进行高强度的解题训练,也不是为了考试的成绩和由成绩所带来的浅薄的荣耀而劳作,而是要更关心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是否有乐趣可言,更关心自已的教育对他终生发展是怎样的一个影响。作为教师,所做的不仅仅是“解其惑”,而更应该使他们能够“趣其惑”、“惑其惑”,从而使得他们的知识不断得到提高。

“最好的教学其实就是鼓励学生在学习中自己去设计,自己去实施,并且自己去评估” [4]衡量人才应该不拘一格,同样的,教书育人也要不拘一格。对同样的课程,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所采用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也应有所不同。因为他们的思想理念、学习基础、思维方式各有千秋。比如,城市和乡镇之间、层次水平的高低之间的差异,等等。这些差异必然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要有所不同。教师应该在了解主体学生的学习特点的前提下灵活使用教学方式,而不能墨守成规、照本宣科。因此,作为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尝试着素质教育和教育改革,推动着中国教育革命的步伐,真正的起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3.2加强学习交流,改进教学方法

3.2.1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

古人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交流、相互促进的过程。如果闭门自读,不重视学习心得的交流无异于固步自封,如同井底之蛙。由此,有效组织学生对学习方法的交流是很有必要的。比如,可以让学生交换作业批改,并告知对方的不足。这样,学生能够在批阅他人的作业中得到对比和参照,知道自己的优劣之处,对改正而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正确教导学生认识竞争,开导学生主动交流学习经验;开展学习方法的专题讨论,最终实现共同进步。

3.2.2改进教学方法

教师对知识点的传授过程能否有效的把学习方法贯穿在教学当中,对学生快速、高效地掌握知识,从中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是很关键的。教师应该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对考试经常失意的学生找出他们的学习特点,从而更好地指引他们尽快掌握适合他们自己的学习方法,使他们“脱离考试失意的苦海”。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告诉学生掌握知识难点、易混淆点,提醒和促使他们少犯错误,达到高效掌握知识点的目的。例如,在教学过程中,请学生当“医生”,把一些学生容易犯错的题目板书,让他们指出错误之处,并改正。这样,一来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二来使得学生印象深刻,减小了犯错的可能性。再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及时关注学生的听课状态,适时调整教学方法,使“45分钟效益”充分发挥。

3.3改革考试方法,正确对待考试

如果将分数视为评价学生的结论,以及排队区分优劣学生,这是考试价值的第一个层次,是最肤浅,最低层次的价值。此时,考试相对于教育和教学是独立的,只是为了给个分数,这样的考试可操作性最强,造成负面影响的可能性也最大。现实考试的多数结果是对学生进行否定或部分否定,强调的是试卷上出现的错误和产生错误的原因,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而这样的结果却是压抑了学生对自我价值的认识;而考场环境所体现的师生间人际关系,也因教师的观念态度和行为变化产生了冲突和对立,从而影响了本来健康的教学环境。由此表现出了考试霸权的另一个侧面,形成了学生对于考试的依附性和从属性,使他们原本可以在思维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受到极度的压抑。因此,教师应该在表彰考试理想的学生的同时更加要注意鼓励和引导考试失意的学生群体;因为他们的心理脆弱程度和心理安慰需求比考试理想的学生更高,如果处理不当容易使学生走极端,更别说安心读好书了。大家都知道,教育以外越来越多地使用考试手段选择各类人才,这无形中影响着教育,加强了考试在教育中的地位。在此,我们不禁要问:当今中学的考试是否真的能够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高考制度是否确实选拔了合格人才?高分低能是否就是我们需要培养的人才?而这一切,都急需引起社会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3.4重视心理教育,提高心理素质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工作和学习的重要保障,针对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方面进行指导。

3.4.1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要专门开设健康教育课或讲座,利用广播、电视、录像、黑板报等宣传工具,针对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及知识要求,让中学生从多角度、多场合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其身心发展特点,掌握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转变不良行为,从而使其具有良好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在有必要的时候可以利用每星期的班会进行心理教育的专题讲座。在确定讲座课题的时候应注意课题要有针对性,要注意前后衔接,要能够成体系。也可以派学生代表上台讲述关于如何疏导心理压力,以利于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

3.4.2开展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是解决初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方式,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在现阶段,针对初中生心理素质的现状,很有必要配置专职的心理咨询教师。设立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热线、心理咨询信箱等等。甚至在必要时还得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对个别学生的心理疾病进行跟踪治疗,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3.4.3进行压力疏导

大家都知道,压力会产生动力;但过大的压力也会构成杀伤力。“压力和个体心理健康的关系极为密切。没有压力或压力过分缺乏的环境对个体心理健康将产生不利的影响” [5] 适度压力是维持和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的方式之一,它可以使学生提高思想集中,专心致志,积极进取,从而使得学习效率的提高。相反地,过度的压力超过了学生的承受极限,它将会给学生心理健康带来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对部分心理素质和认识比较差的学生来说,没能很好的调节,高度压力就促使了种种心理症状的发生,甚至造成疾病的诞生,使整个身心遭受摧残。“根据调查资料的显示,城市中学生的心理压力比乡镇学生高” [6]在城市,学校、家长对学生和子女的要求和期望比乡镇要高,而这样过大的压力使得城市学生的心理问题显得更为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学校应该积极配合,作好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再者,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以及社会文明的发展与进步,思想意识的改变,初中生的独立意识,个性意识逐渐增强;然而,面对这些改变,社会、学校和家庭均没有作好充分的应对准备,学校和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当,他们与学生的冲突和矛盾必然导致学生的叛逆、厌学、心理问题的出现,极端的体现就是引发严重的教育问题和社会问题。于此,家长应该及时的了解自己孩子的心理状态,适时向老师报告情况,共同制定行之有效的心理疏导方案。

参考文献:

①. 程方平、毛祖恒.等编著. 《中国教育问题报告》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11版 第5页

②. 王水珍著《不同维度下考试焦虑的比较、分析及教育建议》. 华中师范大学教科院

③. 祝蓓里等编著《心理学》. 华东师大出版社 2002.1版 第419页

④. (美)Stephen D.Brookfield著 张伟泽译《批判反思型教师ABC》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2.1版

⑤. 吴永军著《课程社会学》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8版 第157页

⑥. 祝蓓里等编著《心理学》 华东师大出版社 2002.1 版 第376页

⑦. 张丰著 《关于初中学习体验与学习状态的调查》 浙江省台州市教研室

The Reason Analysis and Counter-plan Thinking that Junior High-school Living to Fail in the Examination

篇(10)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18-0019-04

一、课程开发背景

1.积极心理学的兴起

积极心理学作为新兴的心理学思潮,给传统心理学界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带来了新鲜的空气[1],在其发展的十多年中,引起了大批学者的关注与兴趣,产生了一些研究成果。我国积极心理学处于起步阶段,专门的实证研究和实际应用在国内和国外都比较少。目前积极心理学在实践探索方面,特别是初中教育阶段的实践探索方面的研究较为薄弱,把积极心理学应用到初中阶段的实践研究目前还是一个空缺。因此,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实践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

2.当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

首先,以往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是以“问题”导向的,即人们更为关注青少年的问题,而忽视对学生自身优势和积极心理的培养,可以说是一种“消极”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而积极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该是关注学生的自我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我潜能,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拥有应对生活难题的应变能力[2-3]。

其次,大多数学校的心理课程设置不足。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实现教育目标最有效的载体,当下的中学缺乏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课程,缺乏专职心理教师和专门的教材,有些学校甚至无法开足心理课。这样的课程设置远远不能满足中学生开发潜能、完善自我、追求幸福的诉求。心理课程的滞后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和实效提升。

3.东孚地处城乡接合部,当地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需求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乡接合部已成为城市发展进程中的一个特殊区域,由于这个区域人口流动频繁,生活环境复杂,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等等,这个特定区域内的初中生在心理、行为等方面容易出现问题,主要表现为厌学、人际关系易紧张、情绪不稳定、逆反心理、离家出走等,教育者应当关注城乡接合部初中生的内心世界,培养他们的积极心理品质,促进他们的积极体验和积极情绪的获得,帮助他们健康幸福地成长。

二、课程定位

1.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和应变力

以往对青少年发展的研究一直明确或隐晦地把对问题行为的描述、解释、预测和矫正作为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取向,导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一直是“问题”导向,即人们更为关注青少年的问题,学校心理教育模式也比较“消极化”。

与“问题导向”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同的是,我们的校本课程遵循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更加关注学生的积极优势,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暗示,激发学生积极的情绪,让他们接纳自己的优势并加以放大,促使学生建立良好的自我观、学会调控情绪、寻求积极正面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建立积极的问题处理模式,不仅要让学生能乐观积极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难题,更要培养他们的积极心理品质,通过潜能的开发,使学生具有远大的理想追求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健康的人际关系,健全的人格和幸福的精神生活,并最终获得积极正向的心理力量。

2.师生共同成长

初中生处于人生从幼稚走向成熟的阶段,这个阶段既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奠定的重要时期,也是自身人格构建、心理成熟的关键时期,对于中学的教师来说,也面临着健全自身人格、发挥自己生命价值,在有限的教师生涯获得成就和幸福人生的课题,因为只有幸福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幸福的学生。为了在实施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增进教师的积极心理体悟,我们针对专兼职心理教师、班主任、全体教师开展了不同形式的积极心理培训和拓展活动。

三、课程的核心理念和内容设置

1.课程的核心理念和取向

我校的校本课程以积极心理学理念、方法为导向,因此我们的教学模式要比以往的教学模式更注重学生的参与体验和积极情绪的获得,通过完整的团体活动,让学生获得领导力、创造力、勇敢、开放的心智等积极的心理品质。课程的出发点明确指向“培养积极心理品质”,教育目的明确指向关注学生自身优势,发挥学生个人潜能。

在校本课程的实施中,我们以一个辅导员十个学生的模式进行,强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教学的过程和交流,关注学生的心理体悟和收获,强调心理氛围和辅导员对学生的积极影响。要求淡化“教师”角色意识,发挥“同伴积极效应”,形成辅导员和学生、学生和学生的良好互动,在课程的评价机制和评价取向上,强调个性积极发展、人格健康发展。

2.课程的内容设置

课程目标:建立良好的自我观、学会调控情绪、学会寻求积极正面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建立积极的问题处理模式等,能乐观积极面对生活中各种难题,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通过潜能的开发,具有积极的理想追求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课程内容:涵盖两部分内容,一个是由华东师范大学的王卫老师引进的应变力辅导计划,一个是以培养积极心理品质为主的团体活动。

应变力培养包括:小组破冰活动、建立良好的自我观、认识个人力量、增强自信、认识RAP模型、保持冷静、自我对话、用更积极的想法面对生活难题、选择积极的问题处理模式、识别和使用自己的支持网络、考虑他人的观点、与他人保持和睦。

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课程包括:领导力、创造力、勇敢、开放的心智、坚持、团队精神、爱与被爱的能力、宽恕和怜悯、自我管理、幽默和乐观、社交智慧等。

四、课程的实施

1.专家指导

利用学校作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与发展心理研究所实验基地校的优势,我们邀请了华东师范大学的王卫教授作为心理校本课程开展的指导老师,他在师资培训、课程安排、课程实施、场地选择、教师选择以及课后反馈等多方面,提供了很多帮助和支持。

2.确定课程实施的教师

从学校教师队伍中选拔出11名兼职心理教师,邀请对心理学有兴趣且综合素质较高的老师参与进来。

3.组织教师培训

2013年8月20~25日,组织所有参与心理校本课程的老师进行专项培训。

4.确定课程实施的途径

利用学校初一、初二年级校本课程的时间,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每节活动课时长45分钟。

5.确定课程实施的方式

以十个学生一个辅导员的形式进行。活动场地为心理体悟中心,有相对独立安静的空间。

6.制定课程教学计划和组织教学活动

每学期初,制定该学期校本课程的实施方案,包括师资安排,备课时间地点安排、课后反馈分析会议等。

7.课程资源的合理使用和开发

围绕课程开发出与课程配套的相关资源,如教案、活动方案、挂图、活动道具等。我们倡导课程资源的多样化和教学设计的多元化,以满足学生和教师的个性发展的需求。同时做好课后反馈收集,及时对课程进行修改和调整。

五、心理校本n程的教学评估

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评估有异于其他学科,多数学科可以通过利用标准化测试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无法进行标准化测试,学生的心理发展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故而在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很难评估学生的心理发展是否受到心理课程的影响。随着积极心理学理念的逐步深入和推广,我认为积极心理学为导向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效果的监察评估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辅导员对学生整堂课的表现进行记录和评价

一堂心理活动课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学生是否获得心理的成长,可以从学生对活动的参与度、心理的开放程度、师生关系的和谐性、学生积极情绪以及积极体验获得的多少进行评估,比如在活动课程中,鼓励每组的十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都能参与发言讨论阐述心声,都能积极参与展示,并且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积极体验。

2.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问卷调查

对学生展开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问卷调查,对活动课的效果进行评估,通过调查了解活动课的内容到底能不能帮助学生获得积极体验,体验积极情绪,是否对他们的学习生活有真正的帮助。

发放问卷50份,问卷调查对象为参与心理健康校本课程的学生,用SPSS2.0进行统计,其结果如表1。

从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可以看出,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校本课程带给自己的影响大部分是积极的,约有90%的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校本课程的学习对他们在情绪调节、与朋友家人相处、建立自信心、更好地了解和悦纳自己、处理与他人的冲突、应对生活中的压力、更积极地看待和感受日常生活等方面都有帮助。

3.学生对课堂的评价

每节课课后,我们会对学生进行访谈,所有校本课程上完之后,我们会让学生对课堂和辅导老师进行评价,鼓励他们用纸条的形式写出内心的真实看法和想法作为课堂反馈的一部分内容。同时老师也对学生的评价和访谈进行反馈,这也是对学生积极体验的强化。

六、反思与小结

通过此次积极心理学校本课程实践,我获得以下启示,同时,也是我这次研究中需要进一步反思的地方。

首先,需要进一步思考和完善心理校本课程的评价机制,用更完善和客观的方式来评价心理活动课。我此次用的是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与以往的调查的方式不同,这是我的一次尝试和创新,还需在问卷内容设置方面进行修正。

其次,校本课程建设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教材开发,课程资源应该丰富多彩,它可以是文本的,也可以是非文本的,可以是显性的,也可以是隐性的,需要我们加以整合,使之相辅相成。校本课程建设中的隐性课程,对学生、教师的成长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如学校制度、校园文化的建设(包括文化氛围、仪式、规章制度、校园环境、学生和老师舆论导向,以及教师的言行、评价等),它同样具备认识导向、情感陶冶、行为规范等功能。学生心理培养和言行的形成离不开隐性课程的体验、熏陶、感染。这一点,我们做得尚且不足,需要今后进一步的实践与研究。

最后,教师观念的转变。很多教师认为心理工作是心理老师的职责,其实心理工作和教师的教学工作以及班主任工作息息相关,心理校本课程中老师想传达给学生的积极体验,也同时适用于其他科目老师的课堂,学生的“学”与老师的“教”都可以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同时老师的观念和言行也是学校隐形课程的一方面,因此,如何让老师们拥有积极的体验,掌握与之相关的教学理念也是我们需要思考的。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实践是一次尝试和创新,我们对课程开发的背景,课程的定位,课程的核心理念和内容设置,课程的实施和评估等都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和实践探索,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诸多困难,都一一克服,并且对团队活动进行设计和不断修正,通过课后调查和访谈学生,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并将在今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不断修正和改进。

参考文献

[1]任俊.积极心理学思想的理论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

上一篇: 合同履约管理 下一篇: 合同管理的主要措施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