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5 17:43:3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产业链存在问题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2林业产业链建设策略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07-0007-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07.004
物联网主要是通信网络的延伸,能够提升全社会的智能化和自动化程度,具有的主要优势有:可以降低生产成本,不断提高生产的效率,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能够借助外界通信网络,及时获得远端的信息;保障现实生活更加方便;在生产的过程中更加安全、可靠,能够及时发现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便于安全的监管和监控;对不断提高社会信息化程度也有一定的保障性;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技术支持。所以,物联网在提升信息的传送效率、提高生产率、降低管理成本、改善人们生活等方面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 物联网产业概述
物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并不断进行信息交换,以实现智能化的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物联网可以划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这三个部分,对感知层来说主要是由各种嵌入的芯片、传感器和传感器相关的网关构成,比如GPS终端、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等,感知层主要的作用就是对物体进行识别和对信息进行采集;网络层主要是由各种私有的网络、互联网、有线的或者无线的通信网、网络管理的系统以及云计算的平台组成的。对网络层来说就好比是人的大脑和神经组织,主要的作用就是负责传递信息和处理感知层获取的信息等;应用层主要的作用是物联网和用户的一个接口和连接,与行业的需求相结合,以更好地实现物联网的智能应用。
对物联网的产业链来说也可以划分为上游、中游、下游三个环节。上游主要负责的是感知层的原器件和终端设备的生产厂商;中游主要负责的是系统集成商、软件开发商和对网络设备提供商;下游主要负责的是服务提供商、网络运营商等。物联网还可以通过相关的技术来实现物品间的全面感知、可靠传输以及智能的处理。物联网产业的主要实质是利用事先在物品或者某一设施中嵌入的传感器与现代化的数据采集的设备将物品的信息最大程度地实现数据化,并通过物品识别技术和通信技术将数据化的物品信息连入互联网中。通过把这些收集到的信息传递到后台的服务器上并且进行整理、加工、分析和处理,把分析和处理的结果对现实世界中的物品进行管理和控制。物联网技术就实现了客观世界中的物物相连,是继计算机和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是未来人类社会以信息技术应用为核心的技术延伸,通过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势必会对未来经济带来一定的冲击性。
2 我国发展物联网产业存在的优势
2.1 政策优势
其实我国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开始关注和研究发展物联网产业。当时中科院就已经对传感网进行关注,并且成立了专门的研究团队,一些相关部门也加大投资力度,大大促使无线智能传感器的网络通信、传感器端机等技术得到了突破。在当前,在物联网产业上已经形成和拥有了材料、技术、器件、网络一系列的产业链,已经达到了物联网产业化的国家标准,为国际上其他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和依据。
2.2 技术优势
物联网产业在我国的发展比较迅速,起步比较早,再加上一些国家政策的支持,这就促使了我国物联网产业技术研究水平处于世界前列,并且在世界上也有一定的影响力。这些主要的成就与我国的技术支持是分不开的,其技术优势突出表现在我国有机地将物联网技术由实验室研发转化为大规模商业化运作。比如我国在2009年,在西安就成功开发了物联网产业相关的“唐芯一号”。“唐芯一号”的成功开发象征着我国物联网核心的技术已经实现了突破性的进展。我国还在网络、通信等方面申请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专利,这就大大保障了我国物联网产业的快速发展。
2.3 市场优势
我国相关单位在政策和技术上对物联网产业提供了支持,这就形成了得天独厚的市场优势。我国已经具备了不断推广物联网产业的基本条件和途径,而且无线网络的覆盖率也已经覆盖了广大的城乡区域,再加上现代科技中的云计算机技术,这就大大促进了物联网的发展,使各类产品的动态管理成为了可能。由于我国的人口众多,并拥有不断完善的物联网产业体系,为我国的物联网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3 物联网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 隐私和安全问题
物联网的兴起为人们提供了便利的生活,但也对物联网的依赖性非常大。如果物联网被入侵和破坏,那么个人的隐私和信息就会受到侵害,那么安全性就得不到保障。其主要原因是物联网在建设的过程中,通过的是射频识别技术嵌入到相关的产品中,从而使所有的物品信息都被记录其中,同时还不断发射信号。所以如何保护广大拥有者的隐私不被射频识别和侵犯,成为物联网产业发展的一项重要问题。
3.2 没有统一的技术标准和协调机制
对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来说,统一的技术标准和有效的协调机制能够保障物联网产业的发展。但是从目前的物联网行业的发展情况来看,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技术标准和协调机制,这就会导致进入到这一行业的企业各自为政,势必会制约我国物联网的发展。
3.3 政府相关的扶持力度有待提高
未来物联网产业势必会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所以国家要有长远的战略眼光,不断加大政府政策的扶持力度,在相关的政策上和法律上给予一定的支持和保障。但是在实际上,并没有相关的政策出台,这会对物联网的发展造成严重阻碍。
3.4 产业链的发展不均衡
我国物联网产业链的发展相对许多发达国家来说还具有一定的差异性。由于我国物联网产业的发展还不成熟,产业链比较薄弱,业务在运作过程中也不成熟等因素,严重阻碍了我国物联网的发展。
3.5 开发成本较高,不能实现大规模的推广
阻碍物联网产业开发的另一因素是成本。高昂的开发成本会导致物联网的技术很难达到良性的产业化发展和应用。对一些中小企业来说,高昂的开发成本很难使这一产业得到大规模的推广,所以这一技术只能停留在技术研发的阶段,不能为社会提供便利。
3.6 缺乏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
物联网技术包含传感、射频识别、通信网络以及统一编码等一系列技术。传感技术及射频识别技术是主要的核心,对我国来说约90%多的高频射频技术芯片仍是以进口为主,缺乏核心自主知产权,这也是严重阻碍物联网发展的重要因素。
4 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对策
4.1 不断加大政府政策的扶持力度
在政府的政策方面要明确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方向,制定出相关的发展规划和措施,进一步健全物联网发展相关的政策支持,建立物联网企业技术中心和交流平台,提供资金扶持和研发成本。
4.2 加强核心技术的研究开发
对物联网产业来说最大的竞争就是高新技术和研发创新能力,掌握了核心技术就具备了市场上的重要竞争力。这需要政府把握国际物联网的发展方向,研发出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不断引进或者借鉴国际上物联网的先进技术,并根据我国物联网发展的实际需要,对技术进行再创新。在技术研究中一个重要的技术手段是重视共性技术的研究,通过对共性技术的研究从而建立起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物联网的标准体系和相关的技术,以不断提高我国物联网产业在国际上的竞
争力。
4.3 不断提高我国物联网领域的竞争力
在过去的技术发展中,我国都处于劣势,在国际技术领域上并没有发言权。随着物联网信息的推进,我国要不断认识到物联网产业的重要性,最大限度地调动相关的力量,建立起与我国国情相吻合的物联网技术的标准,构建起具有开放性的物联网的标准体系。在国际上的发展中,要不断呈现自身的竞争力,重视核心技术的开发,积极扩大国际领域,让我国融入到其他国家物联网发展中。还需要主导制定物联网的国际标准,把握住物联网产业发展的主动权,以不断提高我国在国际科技领域的话语权和在物联网领域的竞争力。
4.4 积极引进、吸收优秀人才,提高技术保障
在物联网行业要广泛引进和吸收优秀人才,才能提高物联网的竞争力和发展。具体措施有:物联网相关企业要加大对技术人才的培训;对政府部门来说不断提高扶持力度,积极倡导各科研机构、院校、企业培养和引进优秀人才;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还可以鼓励一些相关单位和科研院校、机构与国际上的先进物联网领域多交流、沟通,以不断为物联网的技术提供保障。
5 结语
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既有机遇也有挑战,要正确认识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和对策不断提高物联网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龙妍,胡集仪.物联网技术及其发展趋势[J].科技信息,2010,(35).
中图分类号:F3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9-0011-1
五大连池市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县级市,农村人口众多。但是由于农业产业结构非常的单一、农业生产上的基础应用设施不够完善、科学技术还落后等原因,使我市广大农民经济收入较低。因此,针对我市现阶段的农业生产状况的研究,本人认为解决我市农业当前问题的主要途径是:1.大力调整优化现有的农业产业结构;2.改善现有的农业生产条件;3.加大力度对广大农民的技术培训;4.重点发展我市的现代化农业。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广大农民就地创业,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因此,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和大力调整我市农业结构是五大连池市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之举。
1 现代化农业的类型
1.1 特色农业
特色农业就是将所在地区内的,具有独特农业生产资源研究开发成为该地区内独特拥有的名优产品,转化成为具有当地特点优点的商品的现代化农业。特色农业的“特色”就是在于生产是产品能够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欢,吸引消费者的目光。
1.2 休闲农业
休闲农业是利用当地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业景观资源,大力发展旅游、观光、休闲的一种新型的具有农业生产特色的经营形态。
1.3 设施农业
设施农业属于高产出高投入,技术、劳动力、资金密集型的产业。是完全利用人工建造的设施,是走向环境安全型农业的生产、工厂化农业、无毒害农业的必经之路,是实现农产品的反季上市销售,进一步满足多层次、多元化消费需求的有效方法。
1.4 绿色农业
绿色农业分为两类,即有机农业、低投入农业。是通过将生态环境与农业生产联系协调,促进可持续发展,保证农副产品安全性,并不破坏原有的环境的农业。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一种整体性的概念。
1.5 观光农业
观光农业是以农村和农业为载体的新型的生态旅游支柱性产业。农民利用当地自有的自然条件,吸引游客前往,并且提供适当的设施,更能增加收益。旅游活动内容除了浏览地方文化、当地风景,展示当地风土人情外,还有泛舟垂钓、自助采摘瓜果等活动。
2 五大连池市现代化农业发展现状
就当前情况来看,我市的农业生产仍然是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其中大豆种植面积最大,但是利润很低;水稻玉米近年来市场价格走高,但是由于我市常年种植大豆,农药残留严重,不适宜大面积种植水稻和玉米。目前我市只有在特色农业和绿色农业方面成果喜人,在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方面涉足很少。为此在市委、市政府、市农业局的大力支持下,我市在城南兴建了集休闲和观光的科技示范园区,经过一年来的时间,示范园区成果喜人。为我市生态农业的发展做出了榜样。
3 存在的问题
3.1 从事农业生产企业科技技术含量较低、规模较小
我市现有的农业企业,开发面积和投资规模都相对较小,生产的商品品种单一。再加上科技人员不达标,现代化的农业科技实施起来难度很大,致使我市农业企业因为条件落后、生产技术差,而农产品品质不高。
3.2 发展速度缓慢,未突出矿泉名城特色
与其他发达的地区相比,五大连池市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水平相对比较低下,虽然我市地理位置及自然环境有优势,但并未显示出农业现代化的特色,广大农民的意识也很淡薄。
3.3 市场竞争力不足,资金投入较少
政府对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投入资金不足,此外投资企业大都觉得融资很困难,再加上投资农业化生产要承担市场跟自然的双重风险。由于我市市场现代化农产品的购买力不强,造成缺乏市场竞争力。
4 对策
4.1 完善现代化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大政府投入力度
我市的现代化农业基础设施才刚刚起步,在相当的程度上制约了当地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步伐,特别是交通运输设施、灌溉喷施设施等有待加强,各级政府及各相关单位应大力协调解决我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4.2 加强农技推广站的建设,重点培养农业技术人才
中图分类号: F326.13 文献标识码:A
我国是世界水果生产第一大国,是世界果树起源最早,种类最多的原产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较早地放开了水果市场价格与经营渠道,水果产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2006年果园面积10042.3千公顷,产量95992247吨,占世界总产量的18%。但近年来水果产业也出现了果品质量差、国际竞争能力不强、果农增收困难等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出现源于我国水果产业物流供应链整体效能不高与部分环节的薄弱。本文通过对我国水果产业物流供应链的分析,提出改进的关键对策措施。
一、建立符合水果产业特征的物流供应链
1.水果产业物流供应链组成
一个完整的水果产业物流供应链应该是一个联系原料供应、果品生产、产后分配、销售全过程的综合系统,该系统的有效工作应将苗木材料生产者、果农、批发企业、加工企业、分销商、超市、终端消费者进行有机的联系。
2.水果产业物流供应链组成要求
供应与生产环节:水果竞争力体现在果品外观的整齐度与着色度和内在的风味与农药残留量等指标,因此在原料供给与生产环节必须执行标准化、无公害生产要求,实现对农资供应与生产过程全方位监控。
流通环节:水果具有鲜活性和易损性,新鲜水果在采摘之后仍然是有生命的有机体,且在流转过程中最怕受到振动、摩擦、碰撞等机械伤害,所以流通中应采取包装、低温、气调等冷链运输和贮藏措施,应减少搬运、装卸的次数,制定最佳的流动环节与运输线路,同时要求果品流通从业人员和设备具有较强的专业性。
各环节整体链接要求:为实现果品的生产环节、流通环节、消费环节的短周期、低消耗、高效益的无缝链接,所建立水果产业物流供应链各组成部分之间必须保持统一的政策协调、信息的畅通与共享。
二、 我国水果物流供应链组织主要模式分析
1.批发市场网链模式
该模式以批发市场为核心节点,连接果品的供需。由科研院所和经营者向果农提供苗圃,材料制造商提供生产及包装资料。果农通过产地批发市场向经销企业或其他收购者出售产品,后者通过销地批发市场分销,其间涉及生产、分类包装、运输配送、批发零售等多个环节。该模式依赖于分布在全国各级批发市场、经纪人和零售商而建立,近年来国家不断投入专项资金加强果菜批发市场建设,使其在储藏加工、信息服务、交易服务、拓展销路等方面都日趋完善。目前该模式为我国水果产业的主要供应链模式,为城镇居民提供了70% 以上的果品供应。
但该模式存在很多的局限性,如交易的随机性、 损耗大,耗时长,成本高; 信息传递滞后和失真,无法发挥导向生产作用,生产与需求脱节;交易来源众多,产品质量监管困难等问题。
2.其他模式
核心生产企业网链模式是以龙头生产企业为核心,由公司根据市场需求与当地条件建立生产基地,对基地生产提供标准化生产与技术指导,并实施全程的质量监控。果农依据合同契约向公司出售果品,由公司进行集中处理后,进行分销。该模式供应链相对稳定,农户和公司责权利明确,构成较为稳固的交易行为。一般常见于以出口为导向的无公害水果加工与出口企业。
超市网链模式以超市为核心,连接供需双方。农户在公司或者协会的安排下,产品经过公司或协会集中后,统一销往超市,经由超市到达消费者。主要适合于靠近有生产基地,人口较为密集的大中城市。
配送中心模式是在超市网链模式基础上增加专业化集中配送环节,以提高供应链的整体效率,通过集中采购、加工、处理等增值作业直接面向多个生产供应者。
由于小农户与大企业地位的不平等,龙头企业、超级市场、配送中心都面要直接面对千家万户,面对千变万化的市场供应形势,合同契约的签署与顺利履约成为以上三种模式发展的关键制障因素。
3.综述
我国的水果供应链呈现出多种网链模式并存的格局,批发市场网链是供应链的主流模式,超市和配送中心网链在大中城市有较大发展空间,核心生产企业网链则在具备适宜条件的地方有所发展。各模式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和适用范围,使整体运行绩效并不理想,供应链管理尚不完善。
三、我国水果产业物流供应链薄弱点及对策分析
1.理顺管理体制,发挥政府引导作用
目前我国水果供应链整体运行绩效较差,各环节之间出现一定程度的脱节,消费对生产的指导严重滞后。首先,品种结构与质量标准不明确。适合加工的品种少,且不成规模;生产的水果外观整齐度差,着色不好,风味淡,农药残留量超标等,优质果率不到总产量的30%,高档果率不足5%,有20%的劣质果没有市场。其次,交易的不确定性使物资供应、产品质量监督检验困难,食品的安全难以保障。第三,供应链繁长且各环节联系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解决这些难题应充分发挥政府的综合协调、管理与服务职能。政府应依据当地的区域比较优势如地理位置、资源禀赋、交通条件以及市场需求等筛选适宜本地发展的特色水果产业;支持科技推广与农民培训工作;引进、扶持龙头企业,建立生产基地,实现果品的标准化生产、加工、储藏保鲜,提升果品附加值;组织工商、质检、农药监督管理、果品检测等相关职能部门发挥监督、管理与服务功能;改善专门生产基地的农业基础条件等。通过这些措施保障产前供应合理、生产指导到位、流通销售顺畅增值,提升农民收益,满足市场需求,达到供需双赢效果。
2.发挥农民合作组织在水果供应链中的作用
我国单户分散种植的经营体制在现存的各种模式中都存在着致命的缺陷,各环节无缝对接困难,合同签署率低、履约成本高、违约概率高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供应链效应。而解决这一问题主要依靠农民果业专业合作组织作用的发挥。
果业合作组织包括果业协会与专业合作社,其作用一般表现为:加快科技新品种、新技术推广,树立先进经营理念;为会员提供优质的化肥、农药、果袋等农资服务;抓定单,促销售,全力推进果品产后商品化。通过农户的有效组织解决超市链接模式与核心企业链接模式的关键滞障因素,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的平等对接。政府应加大对农民合作组织的支持力度,加快其发展,使其真正成为果农利益的代言人,改变果农在供应链中的弱势地位。
3.发挥龙头企业的核心作用
鉴于水果流通环节要求的特性,采摘后必须进行商品化处理,目前我国采摘后进行分级、打蜡、包装、贮运的水果只占总产量的1%,贮运的水果不到总产量的20%,加工的水果不到总产量的10%,因而鲜果集中上市时导致市场价格下降在所难免。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在于充分利用果业龙头企业的资金优势、技术优势、市场优势、信息优势和管理优势,发挥其核心带头作用。
4.建立信息共享激励机制
水果作为鲜活农产品,其食品安全、品种结构、新鲜程度等均为消费者所关注,水果产业在销环节存在多重风险,因此信息是水果产业供应链的向导和关键。目前信息网络不够健全是影响我国水果供应链各节点组织联系不够畅通的重要原因,必须建立全国系统的网络信息系统,为农业生产者、中间商、消费者提供市场价格、生产技术、库存、气候等信息服务,为我国水果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服务。
作者单位:唐山职业技术学院
中图分类号 F326.2;S792.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7-0167-01
多年来,连云港市赣榆区充分利用沿海、平原、丘陵山区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林业产业,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特别是在成片用材林生产上效益尤为突出。然而,近年来随着市场变化,连云港市赣榆区杨树生产效益出现了大幅下滑。为此,本文就杨树发展存在的问题等开展调研,并就杨树树种更新和机制选择提出了对策。
1 杨树资源产业现状
据2009年江苏省二类调查统计,赣榆区乔木林面积按优势树种(组)所占比重依次为:杨树占乔木林面积的92.27%,黑松占0.71%,板栗占0.54%,女贞占0.52%,其他树种所占比重均小于0.50%。乔木林蓄积按优势树种(组)所占比重依次为:杨树占乔木林蓄积的95.93%,黑松占 0.69%,其他树种所占比重均小于0.50%,合计占总量的3.38%。据2016年造林数据统计,2016年完成杨树种植241.04 hm2,经济林种植完成847.35 hm2,杨树种植的比例明显低于经济林的种植比例。
2 存在的问题
2.1 树种单一
从树种组成来看,杨树占乔木林面积的92.27%,在面积和蓄积量上杨树占绝对主导地位,虽然在吴山林区、抗日山林区、夹谷山林区有黑松、马尾松、赤松等针叶树种及板栗分布,但资源保有量相对较少。绝大多数杨树人工林结构单一,群落结构不稳定,林相单一,生物多样性差,景观效果特别是冬景不佳,生态功能弱。同时,结构单一导致了病虫害发生较多、蔓延较快等,特别是草履蚧、杨扇舟蛾、杨小舟蛾等病虫害逐年加重,防治成本越来越高[1]。
2.2 比较效益降低
栽植杨树按目前的市场价格计算,效益均低于种植常规稻麦和经济林果,老百姓种植积极性不高。另外,社会投资主体普遍对林业投入回报周期要求短,对当年见效的种植业兴趣较大,杨树生产周期长、收获期滞后,投资主体参与度不高。农民对杨树种植的生产积极性降低,从而导致杨树采伐后不愿意再次种植用材林,有的甚至种植农作物。
2.3 杨絮危害
连云港市赣榆区种植的都是雌性杨树,导致每年4月、5月密集的杨絮随风起舞、四处飞扬,到处散播造成环境污染,导致人呼吸不畅,给人们的健康、出行等带来诸多不便,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一定的困扰。杨絮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影响小麦、油菜等农作物的光合作用,如果遇到下雨,小麦极易感染赤霉病,导致小麦减产;二是污染空气,导致呼吸道疾病多发,影响群众生活[2];三是杨絮易燃,使火灾发生率比平时高出10余倍。
2.4 密度过大
造林绿化普遍存在追求一步成林、成型和成景的趋势,一味地采用大密度模式,导致城市、农村均存在造林成本倍增、成林不成材现象,违背了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森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均不能有效发挥。
3 对策
3.1 栽植混交林
连云港市赣榆区绝大多数杨树人工林为纯林,导致病虫害发生较多、蔓延较快等,特别是草履蚧、杨扇舟蛾、杨小舟蛾等病虫害逐年加重,防治成本越来越高。建议大力营造针阔混交林,一是可促使有益寄生菌、虫、益鸟等增多,阻碍松毛虫生存繁衍;二是可阻隔害虫迁徙取食,导致害虫因缺乏食物未老先衰或死亡,从而降低病虫危害,保持用材林可持续发展。大力建设混交林,混交林比例不能低于30%,并且应积极倡导各地种植本地树种。营建混交林以后,生物多样性增加,自然防御体系得以形成,喜食杨树的杨周蛾等害虫会饿死,达到有效防治病虫害发生的目的[3]。
3.2 选育新品种
以树种更新为重点,以优良的雄性杨树逐渐取代雌性杨树,根据造林目的不同以及适地适树的原则,建立杨树种质资源圃和标准化苗圃,杨树雄株的引进、推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飞絮困扰。目前正在拟定方案,计划从江苏泗阳引进雄性杨树新品种3804、3412进行扦插繁育,育苗面积3.33 hm2(4.5万株/hm2),育苗数量达15万株以上,逐步有计划地更新吐絮杨树。
3.3 发展林下经济
一是大力发展林下种植,开发林果、林草、林花、林菜、林菌、林药等模式。以林花模式为例,在林下种植耐阴性的花卉和观赏植物,既可满足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又能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还能提高花农的经济收入,发展前景广阔。二是大力发展林下养殖,发展林禽、林畜、林蜂等模式。三是大力发展森林旅游。合理利用森林景观、自然环境和林下产品资源,发展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康复疗养等产业,大力发展森林旅游。四是大力发展林下产品经营加工,拉长林下经济产业链,发挥集群作用,提高经济效益[4]。
3.4 引进中小型木材深加工企业,发展木材深加工
以企业带动杨树种植,增强老百姓种植杨树的积极性。连云港市赣榆区杨树加工限于剥板、发展中密度板,没有进行深加工,杨树经济效益不高,且枝杈材浪费很大。下一步,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大型木材加工企业,发展制浆、高档家具等精深加工业,充分利用木材资源,提高附加值,争取使老百姓赢得更大的实惠,充分实现杨树的经济效益。
4 参考文献
[1] 赵牧峰,黄治民,李红利,等.河南省杨树产业发展寻在的问题及对策[J].林业资源管理,2012,4(2):22-25.
1铝产业链的物质运动及其存在问题的分析
1.1中国铝产业链的物质运动情况我国铝产业链上的物质运动包括:开采、选矿、冶金、电解、加工、消费和废杂铝的回收与循环利用以及各环节排放出的物质运动等,见图1所示.
1.2中国铝产业链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根据铝产业链的物质运动情况,对铝产业链存在问题进行归纳与分析如下.(1)铝土矿山采选情况及其存在问题分析.我国铝土矿资源自然禀赋较差,90%以上的铝土矿资源为沉积型铝土矿,矿石为一水硬铝石,属于高铝、高硅、低铁、难溶的中低品位铝土矿,集中在山西、河南、贵州、广西.主要应用露采方法和单一的自卸汽车直进沟开拓方式,这种方法剥采比大,采矿损失率和矿石贫化率很高.一般剥采比达10~15m3/m3,有的高达22~25m3/m3,总体剥离量占采剥总量的80%~90%[1],这样导致占用土地多,影响面大,铝土矿资源的开采问题已成为铝产业链发展壮大的制约瓶颈.我国铝土矿选矿常采用手选,再用浮选脱硅、机械或化学处理办法脱除钛和铁等杂质,进一步采取相应措施脱除钾和钠杂质,人工拣选导致铝资源遭到严重破坏.(2)铝冶炼情况及其存在问题分析.采用不同的冶炼方法对铝土矿品质要求不一样,拜耳法要求铝土矿的铝硅比≥8~10,联合法要求铝土矿的铝硅比为5~7之间,烧结法要求铝土矿的铝硅比为3.5~5.0,提高铝硅比成为冶炼的关键.目前我国企业氧化铝的生产多采用联合法,这种方法先以拜耳法处理大部分易溶的一水硬铝石,再将难溶或不溶部分转入烧结法,在烧结时再配入部分铝土矿来提高品位,我国大型氧化铝生产企业均用此法生产氧化铝.氧化铝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赤泥,赤泥堆存因含有大量的废液,污染地下水.我国原铝生产企业一般采用熔盐电解法.电解铝时需要消耗大量电能,生产1t铝约耗电16000kWh.而目前我国的铝电解槽大部分是自焙阳极电解槽,这类自焙槽几乎没有安装消除氟化物等毒气装置,从烟囱直接排放,有的小铝厂就是“裸排”,工作环境中弥漫着氟化物和沥青烟,导致工作场地环境恶劣,严重威胁着工人身心健康.(3)综合回收利用的现状及其存在问题分析.我国铝土矿共伴生的有益矿产尚未得到充分的综合利用,铝土矿中伴生的丰富的稀有、稀土及稀散元素中,目前只对部分镓和铁元素进行回收利用,其他的均进入赤泥中.而国外90%以上的镓和钪是在氧化铝生产的过程中提取的[2].再生铝冶炼加工可以节省大量的能源消耗,理论估计每生产1t再生铝与生产原铝相比,可以节约95%的能源,节水10.05t,少用固体材料11t,少排放CO20.8t、SO20.6t[3].目前我国再生铝企业“小、多、散”,科技开发力量薄弱,技术水平低,能源与资源浪费大,远未达到理论估计水平.特别是大量作坊式的企业,在拆解废旧电器、旧电机、旧电缆的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到处乱扔,废水流入农田,进入水系,自然环境受到严重污染.铝产品深加工企业结构不合理,生产经营分散,生产集中度低,深加工能力薄弱,产品附加值低,产品结构单一,技术含量高的铝加工产品主要依靠进口,抵御风险能力不强.(4)产业链信息系统分析.铝产业链单元企业基本上都建立了自己的信息系统,大型骨干企业建立了生产执行系统(MES)、供应链管理系统及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系统.但应用方面还需完善,实现了基础管理,在生产、经营与管理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增强了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和综合竞争能力.对铝产业链信息系统有待建立和运行.针对以上铝产业链现实情况及其存在问题,构建生态化低碳发展理论模型,试图系统地解决这些问题.
2构建铝产业链生态化低碳发展的理论模型
2.1构建生态化低碳发展理论模型构建生态化低碳发展理论模型,主要基于两点考虑,一是用生态化办法解决物质循环问题,二是考虑节能减排问题.构建铝产业链生态化低碳发展理论模型,首先要完善铝产业链节点的组成与联系,将通过铝产业链中每一个节点的物质、能量、水、技术和信息进行系统集成,对铝产品进行非物质化设计,并形成科技开发、技术服务支持系统,构建铝产业链生态化低碳发展理论模型[4-6],如图2所示.
2.2对铝产业链生态化低碳发展模型的解释对上述所构建的铝产业链生态化低碳发展模型的解释:
(1)节点组成.围绕铝产业链,针对采、选、冶、加工企业和企业内部核心工序构建起铝产业链生态化的主体,从而形成铝产业链共生生态群落.
(2)系统集成.针对构建铝产业链的物质流,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通过物质集成、能量集成、水集成、技术集成和信息集成[4],使铝产业链生态化低碳运行分述如下.第1,物质集成.通过深入分析铝产业链的生产工艺流程,采用新工艺和新技术,使铝产业链的生产流程朝着简单化、紧凑化、大型化、连续化和循环化的方向发展,实现铝产业链的物质集成,从而减少铝产业链废弃物的产生与排放,用较少的铝资源投入,最大限度地并可持续利用铝再生资源,使铝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废物循环利用升值化、废水废气废渣产生最小化[4].第2,能量集成.运用以系统工程理论和热力学分析为基础的能量集成技术,对铝产业链全生产过程的耗能现实进行深入细致分析与诊断,发现耗能高的部位及原因,通过采用“能量集成策略”,并结合铝产业链的生产过程中的操作、管理、工艺等因素,应用先进的节能设备和环保工艺,对铝产业链系统节能降耗改造方案进行决策,淘汰或改造资源浪费、污染严重的落后生产工艺和装备,采用新能量集成系统高效运行,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减少温室气体的产生与排放.第3,水集成.水的梯级利用与开发是实现水集成的有效方法,其本质要求是全过程控制、分散和集中相结合,水的梯级利用技术主要包括铝产业链的水梯级利用技术和企业内部的水梯级利用技术,建立企业内部工序之间和产业链各企业之间多级用水循环系统,提高水的循环利用率,采用先进工艺与装备,对铝产业链的水系统进行有效的改造,使铝产业链的水集成系统稳定运行,实现废水资源化,污水“零”排放.第4,技术集成.技术集成包括软技术和硬技术的成组配套.依据铝产业链生态化低碳设计的理念,把相关高新技术、抗风险技术、废物利用和交换技术、信息技术、管理技术等成组配套集成起来,建立起资源和能源消耗最小化、废物和污染物产生最少的高新技术系统,以实现铝业生态化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技术要求.第5,信息集成.建立完善铝产业链的数据库和信息管理系统,包括物质流、能源流和废物流的信息,铝产业链上的相关企业采购原材料、生产半成品、成品、技术进步、市场发展等方面的信息,以及法律法规、相关的宏观环境的信息,从而形成铝业生态化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信息支持系统.
(3)非物质化设计.指通过铝产品小型化、轻型化、使用循环材料和部件,以及提高铝产品寿命,在相同或者更少铝材的基础上,获取最大价值的铝产品,或者在获取相同铝产品的功能时,实现铝产业链物质和能量的投入最小化.
(4)铝业生态化低碳产业链设计.这是指依据工业生态学的原理,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链接所进行的最优化组合设计与改造.按我们构建生态化低碳发展理论模型,下面以中国铝业贵州分公司为例进行实证研究.
3铝产业链生态化低碳经济发展实证分析
中国铝业贵州分公司针对产业链,围绕“四个环节和四个重点”[7-9],对铝产业链生态化低碳经济发展进行了努力的探索,并取得了一些进展.其具体做法如下.
3.1重视四个环节①重视在资源开采环节的回采率和综合回收率的提高,延长矿山经济寿命周期;②重视在资源消耗环节能耗降低,资源产出效率的提高,开展能源梯级利用、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的工程实践活动;③重视资源的再利用,进行科技开发回收镓,做强产业链;④重视原燃材料供应和产品销售的节能环保标准的使用,努力建设生态铝业.
3.2狠抓四个重点
(1)狠抓上游一体化发展战略控制资源.力争矿权,加快对矿山的控制,合理储备矿产资源,制定向上游扩张的前向一体化发展战略.
(2)狠抓能量集成技术开发降低能耗.针对能耗高的问题,开展一系列的科研攻关和技术开发工作,如对已使用的混联法生产氧化铝的工艺流程及设备,展开了“自流式外循环板式降膜蒸发器”、“烧结法赤泥快速分离技术与装备”、“烧成窑提产工艺装备创新技术”、“单套管预热———高压釜强化溶出技术”、“混联法高浓度氧化铝生产工艺技术”、“混联法二段分解生产砂状氧化铝工艺技术”、“熟料窑增产、提质、节能技术”、“常压脱硅”、“高效精滤技术”等一系列重大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开发项目,主要技术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取得了显著的节能降耗效果;在电解铝方面同样通过技术开发,如通过“180kA级铝电解槽技术”和“230kA高效节能型预焙铝电解槽”技术产业化开发,提高了该企业的电解槽的稳定性和单位面积产能,降低了能耗;在电解控制技术上开发了“大型预焙电解槽自适应控制及新型风动下料装置”、“186kA预焙槽系列智能模糊控制技术”、“铝电解在线检测”、“预焙铝电解槽槽电压噪声控制”、“铝电解物料储运及烟气净化管控一体化综合系统”,建成了“铝电解工艺-控制研究室”,经集成创新所形成的“DJYF-1型铝电解工艺过程控制系统”,成功应用于电解铝的生产,综合节能效果显著.
(3)狠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建生态矿山.该公司围绕氧化铝、电解铝、碳素三大块产生大量废弃物的问题,从原辅材料和能源、生产工艺、生产设备、过程控制、管理制度、员工素质、产品和污染物8个方面,仔细分析原因、判明具体部位,寻求系统解决方案:首先从废水治理入手,控制废水产生源头、完善废水处理过程,梯度利用再生水,基本达到“污水零排放”理想目标;同时对固体废弃物加以综合利用,如粉煤灰用于水泥生产原料,用作建筑材料生产的原料,烧结赤泥和粉煤灰混合用于筑坝.该公司对岗位粉尘和噪声进行了治理,对老矿山进行复垦,将废弃排土填埋采空区,平整场地,种树、种花、种草,使老矿区草化、花化、绿化,通过综合利用废弃物,取得了节能降耗、减污添绿,增效增收的良好效果.
(4)狠抓科学管理推动生态化低碳发展.完善管理制度,再造优化流程,严格规范管理,确保质量管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环境管理和计量检测制度有效运行.推行精益生产、预算管理、成本管理,引进ERP系统,推进信息化建设,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和管理信息化.严格执行国家安全法律法规,开展企业亚文化建设,初步形成了具有贵铝文化特色的形象识别系统,使员工的日常行为规范能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科学管理推动了贵铝产业链朝着生态化低碳经济方向发展.
4铝产业链生态化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路径
从中国铝业贵州分公司具体实践看,朝着生态化低碳经济方向发展确实取得了很大进步,但缺乏对产业链的系统思考,与铝业生态化低碳发展理论模型还有较大差距,为此,提出铝产业链生态化低碳发展模式的实现的具体路径如下.铝产业链生态化低碳发展理论模式是通过模仿自然生态系统构造铝产业链生态系统,首先要完善铝产业链的节点的组成与联系,将通过铝产业链中每一个节点的物质、能量、水、技术和信息进行系统集成,以达到有机链接,减少废渣、废液、废气和温室气体等物质的排放和铝资源的循环利用,铝产业链生态化低碳发展的目标.其实现途径主要有[10-12]:
4.1科学地规划设计首先考虑铝产业链上各节点企业之间物质循环,上游企业所产生物质(包括废物)为下游企业提供资源,使铝产业链做到尽量少的废弃排放.其次考虑将物质、能量、水、技术和信息进行系统集成设计,形成循环链;最后考虑节能问题,采用高新大设备与先进工艺进行综合改造方案,形成全新的铝产业链生态化低碳运行系统规划.
4.2按设计方案进行改造按铝产业链生态化低碳发展模式进行改造,在改造过程中要注意引进冶金高技术、新工艺、大装备,并利用管理信息技术将他们集成起来;要敢想敢干,构建起铝产业链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最大化和能耗、废物和污染物产生最小化的高新技术系统,以满足铝产业链生态化低碳运行的要求.
引言
产业链是伴随着社会分工和产业发展而出现的,但区域产业链不同于行业产业链,行业产业链只是上下产业的关系,而区域产业链是区域各产业的经济关系,包含多个产业链,是产业链以及产业链之间环环相扣的紧密联系,包括产业横向关系,产业上下关系以及产业间交叉关系(区域各产业存在分工合作、互补互动或者间接的竞争关系)。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已经发展到一定阶段,过去优先发展沿海地区的经济战略已经转变为沿海地区带动中西部共同发展的经济战略。随着战略的转变,我国已经进入产业结构转型时期。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势必会带来区域产业链的调整,如何将主线贯穿,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就要从产业内部以及产业上下链条的关联方面下功夫,还需要区域空间载体的支撑(龚勤林,2004)。同时,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势必涉及各个区域的产业链的重新构建。我国是政府主导经济的国家,产业链的构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扶助、引导和规划,同时产业链还与区域自然资源、文化以及经济基础有关(陈朝隆,2007)。此外,区域产业链由核心层和支撑层组成(陈玉川,2007),没有龙头企业的产业链靠区域创新或者创新的外部性实现创新,有龙头企业的产业链则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实现创新。在具体区域内,区域优势互补,形成特色具有优势的产业链,是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区域的发展目标,所以区域产业链发展需要权衡优势企业与其他企业,也要权衡优势产业链与其他产业链的关系(龚勤林,2004)。同时,我国区域产业链的构建在面临着区域当前产业链的固化外,跨国大型企业对区域产业链的低端锁定形成了我国区域产业转型与产业链构建的外患(朱瑞博,2012)。笔者以区域经济理论为基础,以我国区域产业转型以及经济全球化为背景,深入研究我国区域产业链的发展问题。
我国区域产业链发展存在问题
区域是相对的,我国是一个大区域,大区域由很多省、市、区县等小区域构成。本文研究的是大区域产业链发展问题。一个产业链一般是由大区域中各小区域联合完成,每个区域完成其中一个或几个环节。
(一)区域产业链发展的资源匹配问题
资源匹配问题是指区域产业链的发展是否利用了本区域的资源优势。此处资源是指土地资源、矿藏资源、水资源、地理位置等一些属于一定区域范围的资源,涉及自然资源和非自然资源。从我国区域产业化状况看,除了自然条件限制了农业的种植行为,农业生产专业带比较明显外(依然不能与发达国家的大规模专业带相比),以及区域内其他自然资源比较明显的工业除外,例如煤炭、钢铁制造等一些依赖自然资源的初加工业,我国各区域工业可以说比较混乱。各区域发展容易形成误区,即在本地有一定产量就想到产业集群、产业化发展或者产业带发展建立工业园等,而没有考虑本区域的资源状况。这种发展区域必然造成两个问题:本地域资源被闲置而利用效率不高,或者资源被过度利用而不能可持续发展。
(二)区域产业链发展与经济战略的匹配问题
经济战略的匹配问题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各个区域之间的经济战略的匹配问题;二是区域内产业链发展与经济战略的匹配问题。我国各区域整体的经济战略只是一种经济指标,没有对产业进行细化,结果即引进一切可以引进的项目、发展一些可以发展的产业以达到经济战略,最后形成各区域产业专业化不明显、产业集群规模小、产业链短小的问题。由于各区域专业化不明显,各区域对发展项目就存在盲目竞争,加剧了区域间(省与省、市与市、区县与区县)的竞争。如表1所示金属切削机床的生产情况可以看出,主要生产区域为辽宁、浙江、山东,但是三个省的生产比例相对我国庞大的生产量而言比例非常低,基本都低于20%,主要是因为其他省市都含一定量的生产,并且产量也在递增。这就是我国各区域的产业链现状:产业链很长,链条却很短小,并且各个区域都希望打造自己的产业链。
(三)区域产业链的衔接与协作问题
由于我国产业链是由各个小区域共同完成(即使当个区域可以单独完成,但是由于市场的公开化,质量、价格的不同一,采购也会跨区域进行,这导致单个区域单独完成整个产业链很少),并且虽然我国区域优势不明显,但是也有一定的产业分工,所以产业链需要各个区域产业的衔接和协作。我国区域产业链的衔接与协作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产量的衔接与协作,上、中、下的生产量无法进行匹配,这主要有两种不匹配结果,一是上游产量过剩,供给大于需求导致资源浪费,二是上游产量不足导致下游生产无法保证,最终供给满足不了市场需要;第二,时间的衔接和协作,即上游产业的生产效率是否与下游产业匹配,时间的匹配直接影响生产效率和成本;第三是质量匹配,即上、中、下游产业之间的技术匹配,一般出现两种不匹配结果,一是上游产业质量很好,但是下游产业技术差导致整体产品不佳,二是上游产业质量不好,导致下游产业产品质量不佳。所以区域间的产业链完成需要区域间进行良好的衔接和协作,衔接和协作问题直接影响我国产业链的优化。
(四)区域产业链的延伸问题
从我国各区域形成的产业链状况看,我国产业链发展呈现出产能过剩、创新不足的问题,而创新不足即我国产业链大都停留在初加工环节,从而深加工环节不足,产业链难以延伸,产业链太短。例如我国机床生产,技术上已经满足不了先进企业的生产需要,所以许多企业购买数控机床大都从国外购买,例如长沙博大机械有限公司,其为生产汽车零部件的企业,由于要求精度较高,国内设备无法满足,只能从国外高价购买。
(五)区域间的经济壁垒问题
我国区域经济壁垒主要是行政壁垒,即地方政府出于对本地区经济利益最大化考虑,利用行政权利对市场进行不合理的干预。当前我国地区之间没有关税,执行的是统一的货币、财政以及贸易政策,从国家的角度来说应该没有经济壁垒。但是受到我国行政分区的影响,我国区域之间存在严重的市场分割现象,因此我国各级政府各自为政,容易搞地区封闭。比如我国长江三角洲相距不远的16个城市中有11个选择汽车零配件制造业,8个选择石化业,12个选择通信产业,地区恶性竞争产生。这种壁垒在短期内会给地区经济带来积极效应,长期而言不仅不利于本地区经济的稳步发展,而且影响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这种经济壁垒直接影响产业生产成本和信息的互换,严重降低了产业链的生产效率,直接影响产业链的协调快速发展。
(六)区域知识信息共享问题
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今天,我国产业信息依然处于自我保护状态,一是因为经济壁垒的存在,二是我国产业信息系统建立的落后,三是生产企业出于自我保护而封闭信息。交易成本是影响产业链效率的重要因素,而化解交易成本的重要措施就是实现知识信息共享,减少上下游企业的不信任度。同时,信息的共享有助于产业链企业及时根据市场信息快速反应,做出合理决策,或者根据市场需求变化提升产品质量,因此有助于产业链内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技术,有助于产业链协调、有序、高效进行。
对策建议
第一,完善区域经济规划,合理利用区域优势资源。区域产业链发展是经济战略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经济战略实施的内容和途径。经济规划的科学性直接影响产业发展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区域经济规划在产业链的发展方向上应该考虑区域优势资源。优势资源是区域的优势,是区域实现又快又好发展的资源基础。优势资源的利用情况直接影响产业的发展速度,进而影响经济的发展速度。
第二,加强区域沟通与协作,打破贸易壁垒的限制,促进产业链协作发展。区域沟通协作是促进区域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也是各区域共同完成的产业链快速发展的基础。世界各国都在努力打破贸易壁垒,以促进双方互惠互利发展,但是我国国内存在经济壁垒,这是矛盾而不合理的。区域之间应该加强经济合作,公开公平地进行经济竞争,沟通协作,减少行政对经济的干预,减少经济壁垒,促进产业链协调、快速发展。
第三,鼓励技术创新,促进产业链升级及延伸发展。技术创新是产业链各环节都需要,以及产业链升级的决定因素,而产业链的延伸同样依靠技术创新。我国各产业链虽然规模大,但是创新严重不足,特别是生物科技等领域。这种滞后式发展在未来将引起技术隐患,最后形成经济隐患。加强技术创新,升级产业链,延伸产业链,是未来产业链快速稳步发展的保障。
第四,加强区域专业化发展,促进区域产业集群,打造区域产业带。规模带来经济效应,区域产业集群发展,建立区域产业带,带来整体的产业规模效益。但是由于区域经济规划不合理,区域行政壁垒的存在,我国大部分区域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等经济欠发达区域,实行全能发展,能招揽的项目都招揽,这种发展必然严重影响产业链的生产效率和质量。各区域打造产业带应该充分考虑区域资源优势,在区域沟通和协作的基础上努力,防止区域间恶性竞争。
第五,建立知识信息共享系统,增强区域的信息交换,促进产业链协调发展。当前是信息化时代,信息的质量和速度决定了行动的速度和质量。产业信息对于企业的发展,对于产业链的发展起着同样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龚勤林.区域产业链研究[D].四川大学,2004
2.陈朝隆.区域产业链构建研究[D].中山大学,2007
3.陈玉川.区域产业链创新能力管理初探[J].特区经济,2007(7)
我国影视产业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影视产业链的基本模式是:内容供应商制作影视产品提供内容的输出,影片发行商通过竞争、买断的方式获取发行的权利,之后向下游的渠道进行发售,下游渠道主要是指影院和电视台。目前,影视产业链上的内容和产品有着丰富化的趋势:内容来源更加广泛,不再局限于专业编剧提供的剧本素材;下游的衍生产品市场开发更加开阔,突破原有的影像产品形式。
根据内容的组织形式不同 ,影视产业可分为电影产业和电视剧产业两个部分。电影产业的常见盈利模式主要是票房盈利模式,电影产业链的各相关方都以各种方式参与票房的分成。内容的版权持有者可以通过售卖版权和衍生品组织另外的价值链,目前电影贴片广告和植入广告的盈利模式也渐渐流行起来;院线和影院可以通过售卖现场消费品如饮料零食等获得一部分收入,但是这样的收入都不在电影产业中占据重要地位。
电视剧产业主要的盈利模式基于电视台企业客户的广告费。电视剧制片商的收入主要依靠电视台所支付的购买播出权的费用,电视剧广告收益的绝大部分被电视台占有。电视剧也有一部分植入广告和贴片广告收入,但这一部分一般作为降低电视剧制作成本的手段,不是主要收入来源。此外,电视剧还有互联网视频网站发行收入和海外发行收入,目前的趋势是互联网视频网站发行收入日渐升高,由于互联网视频网站观众群比电视观众群年龄要小得多,所以多数电视剧产品在视频网站获得发行收入微乎其微。海外发行收入在电视剧收入中的比例很小,一直没有太大起色。
从产业链角度来看,目前中国影视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表现为:首先产业链上游内容输出质量不高。高品质的内容是影视剧的核心竞争力,但是近年来,电影电视剧作大多扎堆于宫斗剧、家庭剧、青春剧这几种较为热门的种类中,内容缺乏新意;热度较高的国产电影、电视剧,大多都是以制造话题吸引眼球,以小品化、桥段化、全明星化掩盖电影、电视剧叙事能力的不足。
其次,产业链利益关系存在问题。中国电影制片方单纯依靠票房收入,造成双方的利益都很脆弱。制片方希望提高分账比例,制片方和院线是依票房号召力逐片谈判的格局。但是影院地租成本高,如果制片方分账比例提高,影院运营负担明显增加。电视剧制作方被电视台钳制,比拼收视率甚至收视率造假的情况时有发生。
1 问题引出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在低碳经济概念的指引下,为了在未来十年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的老大,中央财政总体上将投入超过1000亿元支持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的开发与推广。湖北省也采取了很多措施来保障电动汽车产业链的构建和发展。
本文对湖北省电动汽车产业的构建和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其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结合这些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2 湖北省电动汽车产业链存在的问题
2.1 湖北省电动汽车市场建设中的技术研发还不成熟
对于电动汽车来说,电池、电机等核心技术一直是湖北省各大汽车厂家研究的重点。目前湖北省电池、电机等核心技术还很不成熟,需要进一步研究。如果电动汽车在每个环节的技术不能过关,如果电动汽车的开发研究没有后续的努力,那么电动汽车的生命力将受到致命的威胁。因此,电动汽车的技术产品化的结果如何以及电动汽车后续发展的力量,将决定湖北省电动汽车产业链构建的命运。目前主要的制约湖北省电动汽车产业链的瓶颈在于电动汽车的电瓶无法通用。因为各厂商生产各自规格的电瓶使得电瓶无法通用,从而制约了电动汽车充电站的建设和发展。
2.2 湖北省电动汽车产业链技术标准不统一
要实现电动汽车的市场化,在研究核心技术的同时,制定和统一技术标准是很关键的。但是目前,湖北省乃至国家对于电动汽车的标准、电池的标准还未达成统一,既容易造成资源浪费,又加大了普及难度。
2.3 湖北省电动汽车产业链售后服务环节力度不够
售后服务关键是要掌握好电池与电机的维修、保养与回收技术,但湖北省目前这方面技术人才和队伍还有待不断培养。同时,平衡生产厂家与分销商的利益关系还存在问题。由于电池技术复杂,更换和维修需要厂家支持,而厂家支持力度的大小对分销商的利益将造成较大影响。
2.4 湖北省电动汽车保险和金融服务等环节力度不够
由于目前电动汽车成本相对较高,对于用户来说,除了湖北省政府给予补贴外,如果保险与银行等金融机构能给予支持,将对电动汽车市场化有助推作用。但目前由于湖北省电动汽车还处于发展初期,有关电动汽车的保险业务和金融服务业务尚处于摸索阶段。
2.5 “新能源汽车央企大联盟”成员利益协调一致尚有困难
“新能源汽车央企大联盟”既然要结束各车企“各自为战”的局面,那各车企业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就势必要做出相应调整。而这种调整必然带来车企业间的又一场利益博弈的过程。其中的东风汽车公司生产基地主要位于湖北省,并且东风公司在襄樊建立了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是国内第一家同时获得混合动力和纯电动城市客车生产资质的企业,年产3万辆的新能源客车生产线正在建设中。而其他的成员大部分也在湖北省有生产基地。因此,湖北省电动汽车的供应竞争十分激烈,成员利益矛盾突出。
“新能源汽车央企大联盟”共分三组,第一个是包括一汽、东风、长安等在内的整车组,第二个是电池组,第三个是能源供给和服务组,包括国家电网、中海油、中石化等在内,承担充电站建设等。电的使用是要划入国家电网的,而中石化和中石油原来是加油站,现在却要投成充电站,有跑马圈地的“嫌疑”。“新能源汽车央企大联盟”在湖北省的发展同样易形成跑马圈地形成的资源浪费和不合理竞争。
2.6 容易形成地方保护
湖北省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推动,然而,新能源汽车的进一步发展却遭到来自地方保护的制约。此外,国内的竞争十分激烈,北京、上海、西安等地先后盛名开发出了电动汽车,有的已投入营运使用。湖北虽然已有较好的基础和声望,但如发展不快,进展不利,随时都有可能被竞争对手抛在身后。政府如何做好众多利益主体的调整整合是一大难题。
2.7 “低碳经济”下能源升级与能源接轨的实现还存在问题
湖北省目前的汽车产业依然使用的是传统能源,面对新兴的电动汽车产业,如何真正的将传统能源与电能接轨,如何实现传统能源的升级还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电动汽车产业正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而从传统能源过度到电能还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而湖北省政府如何真正构建起绿色环保的电动汽车产业链,还尚待思考。
与此同时,湖北省传统汽车的批量淘汰和传统加油站的改造还存在问题。如果将来湖北省的充电汽车市场扩大,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传统汽车的批量淘汰和传统加油站的改造问题,这些虽然是远景,但势必是发展电动车和推广电动车需要考虑的问题之一。
3 对发展完善电动车产业链的建议
3.1 积极完善电动汽车各项核心技术
针对目前的充电汽车生产而言,电池、电机等核心技术一直是湖北省各大汽车厂家研究的重点。因此,政府应当适时发挥作用,加大相关方面的研发投入,尤其是可以利用湖北省高校集中的科研优势,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同时做好自主研发工作。
3.2 增加对电动汽车制造和销售环节的政府扶持和投入
电动汽车的产业化发展目前局势仍不明朗,其中一个关键限制因素是市场上销售的新能源汽车主要以混合动力为主。而其技术水平尚处于初级阶段,较高的购车成本限制了其普及。而纯电动汽车的销售推广目前仍困难重重。对于解决这一问题政府部门应当加大政策上的倾斜力度。在制造环节可以通过建立严格的尾气排放标准和汽车生产工艺来限定非电动汽车的生产,而对电动汽车的生产进行相关税收政策的扶持。在销售环节,可通过减免车船使用税和养路费等政策来鼓励消费者购买电动汽车。
3.3 对电动汽车产业链中各项产品和技术进行标准化
现有的汽车制造厂商在电动汽车的生产方面各自为战,这也导致了电动汽车电池、电机等核心零件难以进行统一的标准化生产。这既增加了电动汽车的生产成本,也增加了电动汽车的推广难度。湖北省可以根据东风汽车公司现有的生产规格在湖北省甚至是中部地区搭建起一个标准化生产的平台,对于处于这一生产链中的各制造商采用统一的生产规格,从而提高生产效率,也便于将研发成果及时应用于生产。
3.4 提高电动汽车购买的各项售前售后服务
针对目前许多民众对于电动汽车了解较少,对购买或使用电动汽车持观望态度这一情况,政府部门可以设立相关的机构以供市民咨询。同时各汽车生产厂商可以建立统一热线和售后平台,解决各类电动汽车的售后问题。
3.5 构建企业联盟,协调各方利益
针对目前的央企联盟和可能出现的地方保护主义,湖北省相关政府部门应当权衡各方利弊,根据现有的电动汽车产业链建立起相关企业联盟,通过资源共享、互利互惠的企业系统来促进电动汽车的产业化发展。
一、低碳经济下循环发展模式的基本内涵及其对于旅游企业的作用意义和相应要求的概述
目前发展低碳经济、改变传统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已经成为了我国的重要国家战略,实现资源循环利用、提高其利用效率和促进经济良性发展是低碳经济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它对于改变原来的对于资源的过度开采利用、对于廉价劳动力的过度依赖和较高的发展中的外部性有着十分重要作用。旅游企业由于其行业特点和产品服务特征一直走在了发展低碳经济的前列,而如何打造和有效实现循环发展模式对于新时期下旅游企业的低碳化增长起着决定作用,它可以显著地提高旅游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并带动相关环节和主体实现整体性能的提升。
低碳经济背景下旅游企业的循环发展模式的重要作用意义客观上要求旅游企业在探索和创新其循环发展模式的过程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把握,即从自身发展战略和整体发展规划的角度层次去考虑循环发展问题,将其建设成为企业自身发展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依据对旅游行业和企业自身特点的分析来将循环发展模式的具体功能和要求在旅游企业上下游产业链成员之间进行合理分配,并建立某种机制确保其功能得到有效的贯彻和执行,最后要着眼于旅游企业的价值创造流程分析,提升循环发展模式的价值贡献程度。
二、低碳经济下目前旅游企业循环发展模式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从总体上来看,我国旅游企业目前循环发展模式的探索还处于初级阶段,循环发展对于旅游企业的低碳化发展和内在效益增长的贡献率都还比较低,循环发展的理念和思维在旅游企业中还没有得到有效的贯彻和普遍性认识。除此之外,归纳总结起来旅游企业在打造循环发展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旅游企业在探索和实现循环发展模式中缺乏对于企业自身发展战略和长期整体规划的充分考虑和有效解读,使得对于循环发展模式的探索和创新都没有得到企业相关保障和机制的支持,相关的环节和职能也没有得到持续性的朝着循环式发展的机能转变;第二,旅游企业在探索和实现循环发展模式中缺乏对于从上下游供应链的范畴来考虑和分配相关循环发展模式的要求,使得旅游企业的上下游产业链成员对于整个循环发展模式的贡献率较低,这也使得整个循环发展模式在整体功能上存在一定的欠缺;第三,旅游企业在探索和实现循环发展模式中缺乏对于旅游企业价值创造流程的具体细分,使得其循环发展模式对于价值创造的贡献率较低,不能有效地按照市场要求将相关的客户诉求和意愿有效地融入到循环发展的模式之中。
三、低碳经济下旅游企业循环发展模式的建议和对策
根据低碳经济下循环发展模式的基本内涵及其对于旅游企业的作用意义和相应要求的概述,在分析了低碳经济下旅游企业循环发展模式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原因的基础上,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加强和改善低碳经济背景下旅游企业循环发展模式的建议和对策。
第一,低碳经济背景下旅游企业循环发展模式中应该从旅游企业自身的发展战略规划和整体业务运行的角度出发,将循环发展模式的建立健全确立为旅游企业发展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然后以此为指导将符合循环发展的模式和理念贯穿于旅游企业的业务决策、战略制定和具体业务环节之中。这种战略地位和层面的确认是确保旅游企业循环发展模式得以持续推进和保障的根本,它可以使得旅游企业的循环发展模式的发展得到有效的资金资源投入保障;第二,低碳经济背景下旅游企业循环发展模式中应该根据循环发展模式的具体功能细分和要求,将之从上下游产业链成员的范畴中根据优势分析来做出具体的职能分配和工作安排,然后在供应链成员之间根据合作共赢互惠互利来达成相关机制来避免各种短期利益博弈行为。旅游企业上下游产业链成员的配合和协作是快速建立起高效的循环发展模式的组织保证;第三,低碳经济背景下旅游企业循环发展模式中应该对于旅游企业自身的价值创造和价值增值流程做出具体的分析,然后将旅游市场消费者的需求和竞争对手的情况等纳入到循环发展模式之中,以此来提升旅游企业在打造循环发展模式中的价值创造和价值增值能力,从而最终提升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水平。
四、总结
旅游企业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下由于其独特的产业特点和产品服务特征决定了打造循环发展模式对于提升其增长水平质量和内在效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循环经济的本质是一种低碳环保可持续增长的发展模式,本文在分析了旅游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加强和改善旅游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建议和对策,即从旅游企业自身发展战略和整体规划的高度层次去认识和考虑,根据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和功能细分将之从旅游企业产业链协作的角度来进行操作层面的思考和措施制定,最后要根据旅游企业的价值创造流程和价值增值环节的需要来具体修正和调整循环发展模式的具体参数和属性。
参考文献:
[1] 李伟,黄远水.基于循环经济的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J].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