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5 17:43:4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国有企业经济效益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05. 027
[中图分类号] F2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05- 0047- 04
0 引 言
在国有企业管理体系中,包括多项管理活动,其中财务管理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伴随着企业的发展而存在,对企业的发展与壮大有着深远的影响。尤其是近几十年,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发展所面临的竞争程度越来越大,其生存与发展也日益困难。在这样的形势下,国有企业迫切需要采取措施适应恶劣的竞争环境。因此,加强财务管理,推动企业发展,提高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成为我国国有企业重点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1 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概念
所谓财务管理,是指针对国有企业的资产进行的相关活动与管理,包括购置、融资、资金流动以及利润分配等等。其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政策,按照相应的财务管理原则进行的有效的财务活动,正确处理国有企业的财务关系,是国有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
从管理主体来分,财务管理可分为多项内容,包括宏观、部门、公司以及家庭等等。财务管理的主要目的是根据已有的经济数据对财务进行分析、预测以及决策,诸如成本与利润等相关数据。通过财务分析,国有企业可以得到较为科学的数据。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内容相对较为复杂,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在这个过程中需注意下列问题:首先,需重视综合管理。国有企业的管理具有权力逐级分化的特点,各个部门或层次分工不同,其关注的重点也会不一致,有些重视价值管理,而有些又会重视劳动要素管理,因而要运用综合管理的方法来进行财务管理。其次,要重视企业与财务管理间的联系。财务部门需重视企业的收支并需要有一定的权限,以便更好地进行财务管理。第三,企业要重视管理的效能,逐步加大管理力度,以便实时了解和调整企业的相关活动与决策。
2 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
2.1 缺乏足够的财务管理意识
现阶段大多国有企业的管理者财务管理的意识不强,没有真正看到财务管理能发挥的重要作用,认为加强财务管理并不能给企业带来较大的利润,只有通过鼓励和鞭策员工,提高员工的业务量来提高经济效益。因此,财务管理人员本身也缺乏积极性,只是开展日常工作,记录相关的经济数据,没有真正发挥其应有的职能。管理者意识不强,财务管理体系不够完善,内容也相对不规范,这都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2 财务管理体制落后
有效的财务管理离不开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确保管理活动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才能真正发挥财务管理的作用。然而,我国大多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体制都相对落后,并不能规范管理活动,也无法满足现代企业发展的要求。有些中小型国有企业,都没有完整的财务管理体制,其财务管理的情况更加混乱。
2.3 财务管理人员水平较低
财务管理人员水平的高低也影响着财务管理的效能,目前很多国有企业的管理人员积极性不强,没有主动去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实践经验也相对缺乏,知识功底不够扎实,这大大影响了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开展,因而也不利于企业的发展。部分管理人员工作的展开都是依据领导的意愿,在上级的约束下采用传统的方式开展工作,无法跟上先进的管理理念,也没有主动建议领导去建立完善的信息化财务管理体系。
3 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与企业经济效益的关系
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科学有效的财务管理方法;第二,要实时了解市场的实际发展情况,要对市场进行充分的调研,根据得来的稻菁笆钡髡财务管理方法;第三,要仔细核算数据,能否精确了解数据,对数据进行计算和分析,关系到企业的决策与发展;第四,建立与维护良好的企业形象,在交易过程中,财务管理人员一定要合法经营,通过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来推动企业的发展。
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与财务管理的有效性有着直接的关系,财务管理水平高可以提高企业的利润水平,利润越多企业发展就越好,这也是企业的发展目标。通过有效的财务管理,国有企业能够科学合理地确定股份盈利,根据股东的投入与企业的利润进行分配,同时兼顾员工的利益,维护好债权人与股东以及企业之间的关系,以推动企业发展。财务管理水平越高,国有企业的资金利用效率也就越高,能够让企业的业务结构更加优化,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4 通过财务管理提高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的途径
4.1 管理层面
(1)推行预算管理。预算管理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的利润水平,通过设定合理的目标,根据目标来制定相应的管理计划,这样能够确保企业的有效运行,合理利用和分配企业的资源。通过推行有效的预算管理,实现一个一个的小目标,进而逐步实现国有企业的计划于战略规划。当然,要推行预算管理,还需要了解实际的市场情况,根据科学的数据,以盈利的目的,制订成本控制计划,确保企业能够正常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2)加强资金管理。对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来说,资金管理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资金管理的效率直接关系企业的发展。因此,企业要根据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资金的使用,将钱花在关键的地方,严格把控各项资金的流动,避免企业产生资金使用的风险,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完善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
(3)建立财务信息化管理。实现财务管理信息化,也能够有效提高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从而推动企业的发展。目前,有少数国有企业采用一些信息化技术,改变了原有的人工管理方式,发展到网络管理的阶段,最终逐渐实现资源共享的目标。首先是应用一些生产经营类软件,通过数据显示,已经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要建立财务信息化管理,需要将国有企业的各个方面进行联结,包括供应、生产以及销售等各个环节,以期提高经济效益。借助网络技术进行财务管理,能够有效实现财务资源共享,大大提高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也能够降低人工成本。通过建立财务信息化系统,财务管理人员能够有效分析国有企业的财务数据,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来为决策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做出正确的决策,适时调整企业的战略规划。
4.2 人员层面
(1)财务管理人员应当有较强的效益观念。企业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市场竞争的残酷性,不仅自身要具备很强的效益观念,还需要给员工灌输这一理念,尤其是财务管理人员。国有企业开展任何生产经营活动,都是以经济效益为目的的,财务管理工作也需要满足这个要求,因此,从事财务管理的工作人员需要有较强的效益观念。企业要加强财务管理工作,首要的便是财务管理人员,通过培养和教育等方式来转变其理念,确保其高效开展财务管理活动。
(2)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财务管理人员是财务管理各项工作的执行者,其个人素质高低直接决定着财务管理活动的效率,进而也影响着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我国的会计工作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候,由传统的核算型为主转向管理型为主。在这个过程中,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高低至关重要。因此,企业要重视对财务管理人员的培养,要制定相应的培养计划。首先,要对其进行教育和培训,并且将培训结果考虑进绩效考核。企业的培训要注重专业知识的更新,让工作人员能够及时了解最新的管理理念和技能,提高会计核算的效率。其次,要注重培养财务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让其能够具备及时分析现有的市场情况的能力,能够应对变化多端的市场。最后,要努力培养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信息技术水平,让工作人员能够借助现代先进的信息技术来开展工作,并且为信息技术高的人员提供较为重要的岗位,以便其能够更好地进行财务管理,确保能够有效进行合理合法的经济活动,提高财务管理效率,推动企业发展。
4.3 其他层面
(1)正确处理会计管理与会计核算的关系。能否正确处理会计管理与会计核算的关系,直接影响着会计工作效率的高低。作为会计的基本职能,会计管理与核算都能让企业的经济活动得到反映,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会计核算与管理都是从企业的经济活动与会计活动中产生,也是企业管理活动的重要内容。从本质上来说,这二者是一致的,其最终目的都是想实现国有企业的利润最大化,提高其经济效益和企业的综合实力。通过开展会计工作,实时记录各项经济活动的数据,根据数据对其进行分析与核算,能够有效监督企业的资金流动和各项经济活动。在企业的生产运营过程中,会计管理与会计核算都密不可分,并且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很多时候财务人员都需要对会计核算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以此来作为会计管理的依据。但是,很多企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将会计管理与会计核算结合起来使用,尤其是在进行全面预算的阶段,这两者的融合体现得更加明显。因此,为了能够更好地跟上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让企业能够发展壮大,就需要将会计管理与核算职能有效结合起来,确保高效开展会计管理活动。
(2)科学选择企业融资方式,减少风险。目前大多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都过于依赖银行贷款,甚至有些企业的利润已不足以支付贷款利息,这让企业面临较大的风险和压力。国有企业要摆脱目前的困境,需要充分了解我国的相关政策,尽可能减少负债的压力。尤其是在选择融资方式时,要极为慎重,考虑多方面的影响因素,可以通过改革适当给员工一点股份,以此来推动员工积极工作。除此之外,国有企业还可以选择其他融资方式,通过发行股票向外筹集资金,在提高企业资本的同时,也能够让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避免诸多风险。
(3)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机制。要确保企业能够正常有序地运行,就必要要有科学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这就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要有完善的资金使用审核审批制度,不管是内部审计,是报账拨款,都必须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其次,要充分认识到财务会审、业务会审与重要决策会审的重要性,并为此建立完整的制度,将其作为内控系统的内容来推行管理。最后,要强化会计信息披露的作用。适当增加会计信息披露程度,能够有效体现企业的内控机制,也能够真正反映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情况以及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能够让领导得到真实有效的会计信息,以便能够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壮大企业的实力。
5 结 论
总之,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济效益,也制约着企业的发展。企业应该重视发挥财务管理的职能,通过强化财务管理水平来提高经济效益。在当前的形势下,企业需加强财务管理方面的改革,不管是管理者还是财务管理人员,都应该有很强的财务管理的意识,跟随先进的财务管理理念,完善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体制,以此来提高国有企业的综合实力,让其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得以生存和发展,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主要参考文献
[1]刘晓宁.试谈加强财务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途径[J].价值工程,2015(4):211-212.
[2]吕珊珊.财务管理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功能分析[J].中国商论,2015(12):3-5.
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是企业内部独立的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以谋求提高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利用专门的审计方法,依据一定的审计标准,就被审计单位的业务经营活动和管理活动进行审查,收集和整理有关审计证据,以判断经营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评价经济效益的开发和利用途径及其实现程度的审计活动。主要目的在于发现和揭示经营管理中影响经济效益的问题,帮助企业挖掘经济效益潜力,提出管理和改进措施,以促进被审计单位加强并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国有企业进行经济效益审计一是把握企业自身特点,开展以减少损失浪费为目标的效益审计;二是围绕生产经营中心薄弱环节,以挖潜增效为目标开展效益审计;第三要针对内部控制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健全制度、堵塞漏洞为目标开展效益审计,切实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服务。从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时点看,应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事前,主要审查计划、预算及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等,对未来的经济活动可能产生的结果进行评价,促使未来的经济活动方案更加合理,更加可行,更为有效;二是事中,通过把经济业务的实施情况与事前的计划和预算进行分析比较,从中找出差距和存在的问题,督促有关部门根据实际情况修正计划、预算,使之更符合客观实际;三是事后,对已完成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效益性和效果性进行评价,以进一步寻求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
1 国有企业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主要内容
国有企业内部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对象主要是被审计单位有关的经营方针和管理决策,它包括对管理控制系统是否存在,是否合规和是否恰当;决策过程是否存在,是否合规和是否与本单位目标的实现有关;管理人员素质及管理质量等进行评价。审计过程中应坚持宏观效益与微观效益相结合、长远效益与近期效益相结合、直接效益与间接效益相结合、技术先进性与经济合理性相结合、企业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等原则,根据审计对象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投入产出法、预测法、查询测试法、对比分析法、量本利分析法、因素分析法等方法,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效益审计,其主要内容有:
1.1 生产经营决策、计划审计
(1)对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的程序、方法、结果以及生产经营目标和方案进行审计,评价生产经营决策是否适应市场经营变化的要求;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务等资源的利用是否达到最佳化;
(2)审查生产经营计划、利税计划目标、产品成本目标、各种经营包干指标和产品质量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的制定,是否先进可行,是否符合企业发展的总目标;
(3)审查、分析和评价生产经营计划的合理性、先进性,计划编制是否有科学的程序,内容是否全面,指标与指标之间、产供销之间是否综合平衡;
(4)分析、评价企业的计划完成情况。
1.2 固定资产投资决策和投资效益审计
通过对投资项目可行性的评审,项目投产及资金收回效益的评价,促进投资效益的优化。
(1)参与投资项目的可行性评估;参与投资项目方案的选定工作,做到事前审计监督;
(2)对投资项目的工程概算、预算及决算情况进行审计;
(3)对已投产项目的投资回收情况、达到设计能力情况进行审计,评价投资项目的效益、工艺技术的合理性及先进性。
1.3 生产组织优化的效益审计
(1)审查企业是否合理组织生产,对资源及产品结构是否做到优化,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最佳的经济效益;
(2)审查主要生产装置的利用率及装置达标情况;
(3)审查、分析、评价生产任务的安排是否科学、合理,是否制定了合理的生产方案和消耗定额;审查综合商品率、生产装置率、能耗、主要原料单耗、产成品的合格率、优级品率、废品率,“三废”治理率和综合利用率等技术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
(4)审查技术标准的合理性与效益性;分析评价生产技术和工艺管理的先进性和合理性;质量管理和质量保征体系的完整性、效果性;
(5)综合分析、评价企业的主要生产装置(设备)与全系统在生产能力、效率、产品品种和质量、动力、原材料及辅助材料、“三废”治理、利用等方面的配套情况;找出制约企业提高生产能力、提高资源利用率以及节能降耗的薄弱环节,提出挖潜增效,增收节支的途径和措施。
1.4 科研开发及应用的效益审计
(1)审查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和新市场开拓计划,是否与企业的长期或近期的生产经营计划相适应;
(2)审查企业对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情况,并评价其可行性和效益性;
(3)审查对科研开发资金的应用方向及其配置的合理性,是否有利于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1.5 物资管理的效益审计
(1)审查依据生产建设计划和消耗定额而编制的采购计划的合理性及批量进货的经济性;
(2)审查采购物资的品种、质量、价格、数量以及进货渠道,评价物资采购成本,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3)审查物资的管理、验收、入库、出库、发放、使用手续是否健全,管理是否严格,是否做到物尽其用。
(4)审查物资储备是否实行了定额管理,制定的定额是否合理,有无超储积压情况,分析造成超储积压的原因;
(5)物资报废及损失是否按规定管理,查清报废及损失的原因;废旧超储积压情况,分析造成超储积压的原因;
1.6 成本费用管理的效益审计
(1)审查成本费用支出情况,分析评价成本费用升降原因,寻找降低成本费用途径;
(2)审查成本中各要素所占的比重及变动情况,分析产量、品种、质量、劳动生产率等因素对其变动的影响并找出原因;
(3)审查单位产品成本是否合理,将本期单位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目标成本、上期实际成本比较,是否有明显的上升或下降,找出产生差异的原因;
(4)评价成本控制,是否有切实有效的管理办法。
1.7 利税目标审计
(1)汇集、审查、分析当期生产经营和财务成本报表资料;
(2)从产品结构、产量、效率、质量、成本、销售实现等方面对当期利税实现进行评价分析;
(3)结合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和预测结果,分析、评价生产计划和生产方案的合理性、效益性及影响实现企业利税目标增减的因素,提出挖潜增效的措施,预测全年可能实现的利税目标;
(4)对实现利税的滚动性预测,对确保利税的生产经营方案执行情况进行跟踪分析。
1.8 资金利用效果审计
(1)审查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销售利税率、资本金利润率等指标,分析评价企业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盈利能力;
(2)审查各项流动资金占用情况,分析流动资金占用的合理性,评价流动资金使用效果。
1.9 销售经济效益的审计
(1)审查、分析销售数量、价格、税金、成本费用和品种结构等因素变动情况对销售利润增减的影响;
(2)审查企业是否对市场进行了调查、开拓,产品是否适销对路,是否根据市场变化及时采取相应对策,对新产品新市场的发展前景是否进行了预测;
(3)审查销售合同的履行情况,分析违约原因及造成的损失;
(4)审查销售计划、商品流转计划执行情况,分析库存商品的合理性。
1.10 经济合同的效益审计
(1)审查经济合同是否符合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计划的要求,是否贯彻平等互利、协商一致的原则;
(2)审查经济合同签约方的法人资格及授权权限、资信、经营范围及履约能力;
(3)审查经济合同的经济、技术上的效益性和可行性;
(4)审查经济合同履行情况及其执行结果;
(5)审查经济合同管理制度的健全性、有效性。
1.11 长期投资效益审计
(1)审查投资项目经济、技术上的可行性及操作程序是否规范和手续是否健全;
(2)审查投资各方投入资金的及时性、真实性、合法性;
(3)审查投资企业的资产使用,经济效益及利润分配情况,财务收支是否合规合法;
(4)评价投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监督和检查投资企业中止或终结时的财产清理及分配情况;
(5)审查股票、债券的真实性、合法性、可靠性及效益性。
1.12 外委外协项目的效益审计
(1)外委外协项目的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有效,企业的现有人力、物力是否得到充分利用,产品、设备、技术的优势是否得到充分的发挥;
(2)对需要外委外协的项目是否贯彻价格优先、质量优先、时间优先的原则;
(3)审查外委外协项目有无检查和验收制度,并评价其执行情况;
(4)审查外委外协项目预决算的合法性、合理性,有无高估冒算、多报工作量、重复取费等情况。
2 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评价指标
经济效益审计评价的主要参考标准有:
(1)国家的政策法规及颁布的有关技术经济标准;
(2)控股公司或上级部门下达的技术经济指标和本企业(含股份制企业)的经营方针、生产经营计划、规章制度和控制制度;
(3)合同协议或承包经营责任状规定的有关条款;
(4)本单位同期和历史先进水平;
(5)国际、国内同行业的先进水平;
(6)投资项目技术经济指标的预定值。
笔者认为,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指标应主要包括但不限于:
(1)财务方面,一般涉及获利能力如利润、资本回报率、经济增加值;替代性财务目标包括销售额、现金流量等。
(2)客户方面,一般包括客户满意程度,原有客户的稳定程度,新客户的加入,在目标市场的市场份额等。
(3)过程程序方面的评价指标,如投标成功率,安全指标,项目绩效指标,项目完成指标等。
(4)学习成长方面的指标,如反映企业管理水平和能力的指标,提供新服务、新产品收入在销售收入中的比重,员工合理化建议的数量,员工对企业发展战略的认同度等。
总之,国有企业 经济效益审计是深化企业审计的重要举措和对企业法定代表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重要依据,通过对企业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发展能力三个方面进行测试,进行定量考核,全面评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深入剖析重点环节与问题,充分揭示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深层次问题和原因,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发挥内部审计职能作用。
参考文献:
1.经济效益审计意识淡薄。国有企业内部大部分审计人员都是专业知识出生,因此对于财务会计以及内控都掌握得较为透彻。然而当前全球已经进入了网络信息化时代,审计工作也与网络信息技术接轨,但很多审计工作人员并不能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审计工作进行处理,并且相关意识不强。另外部分人员特别是管理层领导自身的经济效益审计意识较为淡薄,并未认识到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要性,这种意识的缺失给企业的正常运营带来了制约。
2.缺乏经济效益审计的统一评价标准。我国经济效益审计自发展以来一定程度上都受到了相关法律法规的影响,正是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使得目前并未形成一个统一化的标准评价体系,同时评价体系出现了一定的滞后,这就让评价体系表现出了一定的局限性[2]。首先评价指标并不能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达成一致,两者贴合程度不够,因此不能准确地将企业的实际竞争能力凸显出来。其次评价指标未将企业与客户的关系以及企业的创新能力完整地体现出来。另外评价指标未突出现金流量的作用。
3.缺乏科学的审计方法和程序。尽管国有企业在经济效益审计的过程中具有较为丰富的时间方法,例如审阅法、观察法以及基本审计法等,但在实际审计过程当中并未将这些方法整合起来,换句话说上述方法过于零散化,并未构成一个方法体系,同时缺乏相应的理论支持。上述情况无疑加大了审计的实际风险。而在审计程序上并未按照相关规范进行也给审计工作的具体实施带来了一定程度的阻碍。
4.缺乏审计人才。从国有企业内部情况来看专业审计人才的缺乏给审计工作的落实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具有较高的复杂性与综合性,它除了承载了普通的财务工作同时还要根据审计对深层次问题进行剖析,这就对相关人才提出了极高的专业性要求。但是相关人才整体水平还有待提升,其综合素质有待加强。
二、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1.强化经济效益审计观念意识。若要充分发挥经济效益审计的作用首先应该对企业内部的经济效益审计观念意识进行强化。通过加大宣传让工作人员认识到经济效益审计观念的重要性,同时将这种意识贯彻到企业文化建设当中,以企业文化为导向让经济效益审计观念意识得以扩散。在企业文化建设的作用下让工作人员将这种经济效益审计观念意识带入到平时工作中并构建出一个良好的审计环境及氛围从而推动相关审计工作有序进行[3]。
2.建立统一的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标准。从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标准形式来看主要分为国家标准、地区标准、行业标准以及企业标准。在进行实际审计评价时部分国企可能会以私企标准作为参考,但事实上私企标准并不见得能与国企需求匹配,易出现偏差。因此国有企业应适当参考国际标准或结合客户需求构建出一些特殊标准来适用于实际工作。从宏观上来看企业标准与国家标准、地区标准以及行业标准应当统一化,同时相关管理部门以及政府部门应对标准进行宏观调控从而构建出一个完善的评价标准体系。
3.制定科学的经济效益审计方法和程序。为了让国企在经济效益审计过程中取得成效应当遵循以适应性、创新性、经济性以及系统性的等原则,让方法可与工作人员及其能力匹配并逐渐形成一个有规律性的方法体系,让各方法彼此间可相互穿插,产生互相作用。对于传统审计方法需进一步完善从而突破其局限性,这就要求加强财务数据管理,进一步提升财务数据的真实性以及合法性。要充分发掘计算机技术在审计当中的应用,通过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来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善于借鉴国内外优秀审计方法。在审计程序方面对监管给予强化,严格按照审计规范步骤进行并落实,让审计工作可有条不紊的实施。
自改革开放几十年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迅猛,并于2001年12月11日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一员。在对外贸易的企业中,遍布城乡各处的中小企业在其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随着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都面临着资金匮乏、人才缺失和销售不佳等方面的困难,因此中小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实力亟待提高。希望本文对于中小企业有效参与国际贸易路径的研究能对今后的中小企业发展有所裨益。
一、中小企业参与国际贸易的意义
随着国家对于企业建设制度的放开,我国近几十年来涌现出不少中小企业,这些企业的经营范围涉及我国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中不可分割的一员。近些年来,中小企业发展极为迅速,并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和号召下,开始加快了参与国际贸易的步伐。这不仅有利于其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大显神通,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知名度,而且还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小企业参与国际贸易扩大了企业的销售和服务市场,不仅能够获得出口盈利资金,还能凭借自身良好的发展前景吸引海外投资或者转型为中外合资企业,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企业资金短缺的难题;此外,中小企业还接触到了国际先进的管理经验,为企业的结构调整和转型提供了理念指导,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实力和科学技术水平。
二、中小企业参与国际贸易过程中的问题
(一)出口商品结构不合理
由于参与国际贸易的中小企业大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所以生产出来的产品结构简单、品种单一、档次较低,是没有或者技术需求不高的劳动型产品,比如化工轻工原料、服装、纺织等等。但是随着国际经济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创新,在生产中使用的传统材料大部分已经被更加经济实惠、方便使用的人工材料所替代了,这势必会给我国中小企业的原材料出口量和出口价格带来影响,进而使一部分的资源密集型中小企业丧失了国际竞争优势。并且,我国中小企业出口的大部分商品与邻国,诸如印度、柬埔寨和老挝出口的产品几乎一样,因此竞争比较激烈。
(二)参与国际贸易场面混乱
由于中小企业的规模较小、资金匮乏、人员素质和信息化水平不高,没有完整的国际市场调研,所以缺乏对国际市场信息的了解和整体把握,而且国外市场与国内市场的运行模式大相径庭,因而致使中小企业对国外市场的适应能力差,往往采取价格战作为其应用的主要竞争手段,却不一定取得其预想的效果。与此同时,国内的中小企业并没有意识到他们进攻国际市场的最大对手是国外企业,却常常与国内相关企业陷入自我竞争的漩涡内,不仅相互压价,而且还恶意阻止其他企业进入国际市场,从而给了国外企业以可趁之机。
三、中小企业有效参与国际贸易路径
(一)加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
我们这里所提到的技术创新指的是自然科学技术的创新,包括生产设备的改进、生产工艺的创新和产品质量的提高等等。创新是一个企业竞争实力提升的有效方法,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以后,更不能守着陈旧的技术手段,要用于摒弃旧观念,开放并接受新鲜实物的通道,善于向国外企业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并根据自身特点进行改进,鼓励开发新的产品、新的生产工艺、新的使用材料等等。通过技术创新,可以提高企业的整体技术水平,提高自身在行业竞争中的优势地位,并向市场提供更多、更优的产品,从而实现中小企业参与国际贸易的价值。
(二)加强中小企业管理
加强中小企业管理包括对企业的管理理念、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的改变和创新。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因此要切实改变职工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实行人性化管理方案。此外,要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对于企业参与国际贸易涉及的方方面面进行合理的优化方案,并通过采取相应的奖励机制以提高全体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当然,对于违反企业相关规章制度的人员,也要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从而对整个企业员工起到警告的作用。
(三)完善企业人才建设制度
目前在中小企业的运营中,最难解决的问题就是人才缺乏,一方面企业没有足够能够吸引人才的优良条件,另一方面也没有能够留住人才的良好环境。中小企业在参与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很大一部分是人才的竞争,没有人才,企业失去了竞争和发展的优势。但是当前我国中小企业的人才储备远远不能满足国际贸易的需要,因此企业本身必须要制定出一套能够吸引和留住人才的机制,给企业人才的创造予以足够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机遇。同时,政府也应该给予中小企业一些优惠的政策,以帮助中小企业实现优秀人才的吸收。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中小企业积极参与国际贸易,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源泉,并且随着中小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中小企业有效参与国际贸易路径的研究工作也会进一步加深。中小企业积极的参与国际贸易,也更有利于我国中小企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通过所有制多元化改革,我国经济逐渐形成国有经济与非国有经济并存、共同繁荣发展的局面。初期,国有经济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80年代后期,国有经济开始低迷,集体经济迅速发展。90年代以后,集体经济逐渐萧条,私营和外资经济开始崛起。随着近年来的国企改革,国有经济又重新焕发生机贺聪,尤瑞章中国不同所有制工业企业生产效率比较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25(8)。此外,由于不同的基础条件、经济环境、改革开放程度、地区发展机会,各区域不同所有制工业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不均衡性。本文旨在研究经多年改革我国不同所有制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的总体差异及区域性差异。
所有制结构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一直备受理论界的关注。孙群燕等用混合寡头垄断竞争的博弈模型研究国企国有股份比重与社会福利的关系,结果表明私有化改革是提高国企生产效率的有效手段,但当国企效率高时,完全的私有化却不一定能提高社会的总体福利孙群燕,李杰等寡头竞争情形下的国企改革经济研究,2004(1)。平新乔等人构建了两阶段古诺—纳什博弈的混合寡头模型,实证分析得出私有企业的进入不是导致国企或国有经济比重下降的唯一原因,国企自身改变目标函数对其有相当大的影响平新乔论国有经济比重的内生决定经济研究,2000(7)。贺灿飞等通过对城市所有制结构多元化的研究,得出企业、产业及区位特定因素是影响城市所有制结构多元化程度的主要因素,且省会城市及沿海城市的工业所有制结构多元化程度高贺灿飞,潘峰华中国城市工业所有制结构多元化研究经济地理,2006(5)。路征通过实证研究所有制结构与地区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地区所有制比重与经济增长二者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但若分时段则不存在明显关系路征变迁与地区经济增长:基于地区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区域经济理论,2008(8)。赵建新通过对国有经济和非国有经济的非合作性博弈研究,指出国有经济比重的下降的原因有计划性产量的下降和净社会成本的上升赵建新,徐春秀中国国有经济比重变化的一个内生模型上海经济研究,2004(9)。
通过以上分析发现,目前对所有制结构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微观层面所有制结构变动的原因,对于宏观方面对比研究较少。为了探究不同所有制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的差异,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建立指标体系,以2009年数据为截面,对全国及地区不同所有制工业企业经济效益进行评价,揭示不同所有制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特征和区域差异问题,为我国工业所有制结构的进一步优化提出建议。
工业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与因子分析
1指标体系设计
评价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在于科学地选取指标和构造指标体系,而建立指标体系最为重要的是解决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客观性、代表性、可操作性、均量指标与总量指标相结合等问题马红平对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的探讨中国集体经济,2011(6);周金铎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实用分析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马庆国管理统计科学出版社,20020。依据现有可获得的统计数据,本文从三个方面选择了14个指标建立工业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表1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因子分析指标体系
D指标
编号D指标名称D指标反映的主要含义效
率DX1D总资产贡献率D全部资产的获利能力,评价和考核企业盈利能力X2D资本保值增值率D资本的运营效果与安全状况X3D流动资产周转率D资产利用效率X4D资产负债率D负债水平X5D成本费用利润率D经营效率X6D全员劳动生产率D生产技术水平、经营管理水平、职工技术熟练程度和劳动积极性的综合表现X7D产品销售率D工业产品已实现销售的程度规
模DX8D工业总产值D产出总量水平X9D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数D劳动力要素的投入X10D总资产D资本要素的投入效
益DX11D平均资产销售额D投资本要素的投入产出效益X12D本年应交增值税D税收贡献情况X13D利润总额D获利能力X14D人均销售额D劳动力要素的投入产出效益2因子分析
由于14个二级指标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性特点,而且一一进行分析会存在一定难度,通过因子分析法进行降维,可以达到评价不同所有制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利用因子分析法对不同所有制工业企业效益进行实证研究的步骤如下阮桂海数据统计与分析SPSS应用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 KMO检验和球形Bartlett检验。根据SPSS软件对各指标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结果,KMO对抽样的充足度进行检验,样本测度值为0653,大于05的最低标准,说明数据可以进行因子分析;Bartlett球体检验的统计值为5342134,显著性概率为0000,小于0001,说明数据具有相关性,且相关矩阵不是单位矩阵,可以进行因子分析。
一、绩效管理对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的作用
1.企业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是在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它是企业竞争力的基础和获得竞争优势的源泉。能够保持长期超越竞争对手的能力才称之为核心竞争力。
2.国企引进绩效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有助于实现企业经营目标。企业战略目标是确定部门和员工个人绩效目标的基础。企业领导通过绩效评估的方式及时发现员工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修正方案,从而提高员工整体素质,提升工作业绩,促使企业步入良性循环。
(2)有助于优化管理和业务流程。在绩效管理中,通过绩效计划、绩效辅导、绩效反馈、绩效计划改善和绩效奖励等步骤循环调整企业管理和业务流程,能够有效提高各部门业务效率,从而提升企业利益和市场竞争力。
(3)有助于促进有效沟通,避免冲突。绩效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员工和管理者在绩效管理过程中的沟通和反馈是非常重要的。具体来说,绩效管理需要让员工参与绩效计划,作为考评主管应帮助员工确定思路,明确目标,并与员工讨论在工作时可能遇到的问题,并直接推出个人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总之,绩效管理的本质是通过相互沟通避免冲突,使企业和员工相互理解,共同受益。
(4)有助于优秀企业文化的形成。从长远来看,绩效管理中关键绩效指标的设计可以巧妙地使企业价值观和经营管理观念进一步具体化和强化;另一方面,绩效管理也是提高员工的效率、开发团队及个人潜能、使企业文化不断强化和优化的管理方法。同时,绩效管理能够有效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改善团队绩效,形成互相学习、良性竞争的工作氛围,建立学习型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绩效管理体系设计和运作的前提,而绩效管理对企业文化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3.绩效管理为抓手
某制药企业由香港某公司和某企业共同投资,在初期,对不同员工实行不同的考核制度,该制度在一定时期曾有一定的作用,但是随着企业内部环境变化和环境格局的变化,考核制度越来越不适合企业发展。该企业通过了GMP认证,按道理生产质量应该可以得到保证,但是在2003年,该企业药品质量却发生了重大事故,经营业绩下滑,员工对现状也很多不满意。可以说,缺乏有效的绩效管理考核手段制约了该公司的发展计划。
成都飞机维修基地作为一家老的国企,飞机检修部门实施了绩效管理的试点工作,飞机检修部在实施绩效管理后的效果和价值,与之前进行对比分析的结果表明,有效的绩效管理制度使得企业发生了以下方面明显的进步:一是效益的增长;二是产值的提升和产品的创新;三是在管理上提高了飞机大修部的整体管理水平。
针对以上取得的效果进行分析,在绩效管理实施的前后,各级管理者和员工的心态、观念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工作效率和积极性也大幅提高。同样的管理水平下,绩效管理能够给企业带来更多的优势:提高工作的成绩和效率;降低员工的流失;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更好地做好人力资源管理;改善上级和下级之间的关系;做出正确的人员招聘策略。
二、改进措施
1.建立以绩效为导向的企业文化
只有在良好的组织文化氛围中才能顺利地实施绩效管理。具备建立公平公正、奖罚严明的考核体制;鼓励员工竞争上岗,主动自我提高;主动激发员工潜能,倡导员工自主创新等特点的企业绩效文化,才能最大程度挖掘企业潜能,推动企业发展。
2.建立正确的绩效管理理念
绩效管理的重点在于不仅要对员工的表现做出公平合理的评判,更要让员工真正理解绩效管理的真谛。消除员工对绩效管理的抵触心理和错误认识,让员工理解绩效管理是为企业发展而生,才能使绩效管理对企业发展有所助益。
3.创建与企业特点相适应的的绩效管理方法
由于文化和理念的差异,国外企业成功运用的绩效管理方法并不能很好地引导我国国企不断向前发展,反而使得许多企业的管理逐渐偏离正确轨道。因此我国的绩效管理一定要在结合我国自身文化特点和国有企业特有的性质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方法和制度的改良和创新。
总之,企业想要获得进一步的发展,管理的内容和方式方法都需要进一步改善,其中绩效管理就是企业管理的有效方法之一。理解绩效管理的真正含义,发现实际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断改善,迎接变化,勇于创新,多方位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必经之路。
当前,我国市场经济繁荣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物质充裕,基础设施愈加完善,整体社会建设越来越和谐。在这个过程中,国有企业作出了极大贡献,为经济建设提供了大量的财力。然而,在新经济形势下,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国有企业经营与管理所面临的环境发生变化,市场竞争压力加大,发展的步伐与之前相比相对缓慢,在提升经济效益方面面临着难题。为此,就需要积极地探寻国有企业经济效益提升缓慢的原因,并根据自身发展状况,结合市场环境,加以改变,走出一条适合的发展道路。
1影响国有企业经济效益提升的问题分析
从当前来说,我国国有企业整体的经济效益有待提升,资源的投入达不到预期的回报,在资源的使用上,存在着配置效益不高、浪费的现象,不利于提升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就需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探究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问题。一方面,在国有企业发展过程中,要同时兼顾企业的经济利润与社会效益。从国有企业层面来说,经营的直接目的是获得更好的利润,所以就需要完善管理模式,提高企业产品的数量与质量。国有企业本身也需要进行纳税,就需要依法纳税,重视企业的社会效益。另一方面,在国有企业经济效益问题的分析过程中,还应当注意评价企业的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效率。在开展重大决策的时候,要综合考量国有企业的产出因素,关注数量、价值、成本以及利润等关键指标,从这些因素入手,强化成本控制,提高服务质量,以此来提升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
2影响国有企业经济效益提升的原因分析
2.1国有企业的产业结构需要升级
目前,从国有企业在三大产业中的比重来看,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最大,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有所提高,但是总体发展与其他国家相比,技术水平比较落后,发展速度较缓慢。从第二产业层面来看,虽然我国工业化水平快速提高,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化发展、物质基础等作出了巨大贡献,取得了极大的成效。但是第二产业的内部结构也存在着失衡的问题,比如制造业的国有企业发展速度快,加工工业容易出现重复建设的问题,资源能耗大;一些轻纺织业则是出现了产能过剩的问题,创新能力有待提高;再加上一些基础性的产业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发展不大、相对落后;对于煤炭、钢铁等生产为主的国有企业来说,面临严峻的市场竞争形势,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单位总产值不高,产能过剩,再加上一些新型产业的冲击,国有企业的发展面临巨大挑战,如何提升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是国有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关注的重点。
2.2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落后
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信息瞬息万变,市场环境也不断发生变化,而一些国有企业的管理理念与经营机制却不够灵活,无法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就会制约企业经济效益的获得。首先,国有企业在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上还需要进行完善。在国有企业发展中,会适当地调整企业的内部结构,提高经营的效率。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却忽视了对管理制度的改革,再加上国有企业的特殊性,一些高层人员的流动性强,更换比较频繁,每个人的管理理念又有所不同,就会影响国有企业的整体运行状况,不利于提升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其次,一些国有企业对现代管理理念的认识不高,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使得思维内向的职工在开展工程中得不到有效的激励与监督,对员工的行为无法进行严格的约束,影响了工作的效率与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提高国有企业的管理水平,容易出现个别的管理者为了满足自身的私利,侵占国有资产,给国家的财政带来极大的损失。所以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不够健全,也会影响到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
2.3国有企业的运行方式不够完善
从国有企业发展过程来看,其运行方式主要有两大特点,分别是政治化和非理性化。在国有经济运行中,政治化的表现体现在它与一般企业的存在方式有所不同,不是单纯性的经济主体,而是能够反映出一定的行政关系,国有企业在面临重大决策的时候,政府部门是决策的主要者之一。并且,在国有企业的运行过程中,各项决策的执行在很大程度上也需要外部行政单位来推动。非理性化的特点表现在国有企业的管理过程中,对于企业生产规模的决策,需要按照政府部门的指示来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管理的效率,使得国有企业的管理模式落后于其他大型企业,削弱员工工作积极性,进而不利于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3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发展路径探究
3.1转变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健全现代企业管理体系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国有企业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也需要发生改变,与时俱进,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要求。所以,国有企业应当转变现有的经营机制,创新管理体制,健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真正实现企业的经营权与所有权的相分离,解决一些国有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主体不明确的问题,强化各项管理制度,提高工作的规范性,进而开有效的提升国有企业的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3.2提高国有企业的管理水平
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涌现出越来越多的跨国集团,我国国有企业的经营与发展环境发生巨大变化,面临的市场经营压力与日俱增。同时,在现代企业发展过程中,重视企业内部的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水平,成为提升企业竞争力的一大手段。所以,对国有企业而言,应该结合自身的发展状况,积极探寻科学的、有效的管理模式,转变传统行政管理的方式,以提升企业的经济利润为目标,制定明确的管理目标,加强对企业内部各方面的管理,不断提升企业的管理效率。特别是要重视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提高会计核算的水平,维持企业内部现金流的平稳,并发挥出资金的配置作用,避免出现闲置、浪费的资金,进而来有效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此外,国有企业还应该要优化各项管理制度,善于利用激励与监督机制,包括健全约束员工行为的规章制度、奖惩制度以及责任制度,来提高各项工作开展的规范性,减轻风险出现的可能,进而促进国有企业的顺利发展,如此,对提升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具有极大作用。
3.3合理优化国有企业的产业结构
针对国有企业产业结构发展不合理的问题,可以通过合并、联合等方式,整合各个国有企业的资源,调整产业结构,推动国有企业产业结构的优化,从分散向集中过渡,做到规模化、可持续的生产。并且,在推动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中,还应该要遵循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与原则,积极地参加和组建大规模的跨地域的企业集团,发挥集团的作用,提升集团的竞争力,增加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
4结语
在经济发展新形势下,国有企业的经营与发展的模式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进行创新,才能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环境,提升自身的经济效益。对此,国有企业就需要从产业结构、经营机制、管理模式多个方面入手,探寻科学、合理的管理办法,从而提高管理的水平,提升自身发展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邵艳.提高国有企业经济效益问题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16,37(21).
[2]宋付杰.提升国有经济效益以推动社会发展的路径探析[J].法制与社会,2013(4).
一、引言
改革开开放30年以来,中国已经成为吸收外商直接投资(FDI)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外资经济早已成为中国经济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据商务部统计,到2007年12月底,我国实际利用外资累计已达3672亿美元。据海关统计,2007年,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值达12549.3亿美元,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的57.73%;外商投资企业进口额5594.1亿美元,同比增长18.4%,占全国进口总值的58.53%;出口额为6955.2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3.4%,占全国出口总值的57.43%;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进出口值占全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的84.18%,其中加工贸易出口值占全国加工贸易出口总值的比重为84.26%,加工贸易进口值占全国加工贸易进口总值的84.06%。
如何客观看待外资企业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既是国内经济学家关注的热点,是关系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战略问题。三资企业是否通过技术转移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否通过制度变迁促进了我国资源配置效益的提高?是否通过竞争机制的引入推动了国内企业效率提升?本文通过对比分析三资企业在我国工业中的经济效益地位和变化趋势,试图回答这些问题,并为中国利用外资的战略调整提供一些客观的论据。
二、三资企业各行业经济效益指标的特点
经济效益的考核与评价是企业经济活动分析的重要课题。目前,我国考核工业企业效益的主要指标有工业增加值率、总资产贡献率、资产负债率、流动资产周转次数、成本费用利用率、全员劳动生产率以及产品销售率七项主要指标,这套指标体系比较全面的反映了目前我国不同类型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各个侧面的状况。为此,我们利用这些指标多角度全面分析和透视三资企业在我国工业经济中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状况。经分析,我们发现三资企业在各行业的经济效益表现出如下特征:
(一)各行业三资企业劳动生产率稳步上升,但增长后续动能不足且行业间差距拉大。
全员劳动生产率是企业平均每个职工在单位时间内创造的生产最终成果,反映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劳动投入的经济效益,用于衡量企业职工(个人)创造价值的能力。全员劳动生产率是产业技术水平、经营管理水平和劳动力技术熟练程度的综合表现。2005年三资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07748.2元/人·年,较1998年的52310.7元/人·年上升了一倍,说明投入同样多的劳动力,2005年所创造的价值是1998年的两倍左右,可见三资企业劳动生产率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二)三资企业各行业的工业增加值率相对稳定。
工业增加值率是反映工业增加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的一个指标,它的大小直接反映企业降低中间消耗的经济效益,反映投入产出的效果。工业增加值率越高,企业的盈利水平越高,投入产出的效果越佳。1999年至2005年间我国三资企业工业增加值率在各行业都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略有起伏。一般来说,工业增加值率与部门结构和专业分工相关。越是制造链长的产业,专业分工越细的产业,增加值率越低。不同行业间由于行业特征不同仍然存在较大差异,总的格局是采掘业的工业增加值率普遍高于制造业,其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年均66.50%)最高,煤气的生产和供应(年均11.61%)最低。
(三)三资企业多数行业的产品销售率逐步提升,行业间差距不大。
产品销售率的高低直接与企业的利润相联系,同时也是产品质量和企业市场运作情况的真实反映进而在企业经济效益评价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三资企业的产品销售率由1998年的96.8%上升到了98.1%,说明三资企业工业产品日益为我国居民所接受。1999年-2005年,三资企业的产品销售率在大多数工业行业中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其中:煤炭采选业由1999年的104.97%提高到了2005年的133.88%,烟草加工业也从101.84%提高到了127.68%,远远高于三资企业的平均水平(1999年96.82,2005年98.12)。除煤炭采选业、烟草加工业、煤气的生产与供应、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以及医药制造业外,其他各行业的年均销售率都维持在96%-99%之间,行业间差距不大。企业只有充分重视自己企业的产品质量并不断提高本企业的服务水平,积极拓展新的营销渠道才能提高产品销售率。三资企业产品销售率的逐步提升,综合反映了三资企业产品质量、服务水平和营销能力的相对竞争优势增强。但值得注意的是仍然有少数几个行业出现了产品销售率下降的情况,其中以医药制造业的下降最为明显和剧烈,从1999年的96.12%下降到了2005年的92.65%。
(四)三资企业各行业资产状况改善,资产获利能力增强,资金利用率提高,但各指标增速均有放缓的迹象。
资产负债率代表着工业企业的资产状况。它既反映企业经营风险的大小,也反映企业利用债权人提供的资金从事经营活动的能力。三资企业资产负债率整体水平从1998年的58.5%下降到了56.7%,说明三资企业的总体经营风险逐渐下降。1999年至2005年,三资企业进入的36个工业行业中有29个行业的资产负债率有所下降,其中降幅最大的为自来水的生产与供应业、煤炭采选业和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分别达到43.9%、30.3%和23.8%。其余7个行业虽然有所上升,但升幅不大或其本身的资产负债率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如烟草加工业由1999年的35.45%上升到2005年的41.32%,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则由2001年的5.09%上升到2005年的16.29%。这说明三资企业在各行业的资产状况获得改善,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得到加强。
总资产贡献率反映企业全部资产的获利能力,是企业经营业绩和管理水平的集中体现,是评价和考核企业盈利能力的核心指标。三资企业总资产贡献整体水平从1998年的6.8%上升到了2005年的10.6%,说明三资企业盈利能力大幅提高。
流动资产周转次数和成本费用利润率反映了企业的资金利用状况。目前情况下,企业能利用的资产都是有限的,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来创造最大的利润是每个企业追求的目标。流动资产尤如企业的血液,流动资产的周转状况反映了企业的活力。2005年三资企业流动资产周转次数比1998年增加了0.74次,说明流动资金的周转速度加快。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发现2005年我国三资企业经济效益指标下降的行业多属于产能过剩行业,如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等等。因此,三资企业经济效益指标的下降,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在于我国部分地方政府为片面追求数量经济指标,盲目引进外资大量进行重复建设分不开的,从侧面反映出“十一五”计划中将利用外资重心从规模转移到质量这一新观点的正确性和紧迫性。当然,我国三资企业经济效益指标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上述原因外,还有如下几点:(1)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劳动力成本也在逐渐上升,对于投资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外资企业的经济效益有一定影响;(2)近年来给予外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逐渐取消,也从侧面提升了外资企业的生产成本;(3)国有企业、私营企业的逐渐成长,降低了三资企业所具备的相对优势;(4)近年来大量投机性外资以开办生产性企业的名义进入中国,这类外资主要目的是在证券、房地产市场上进行投机,因此所开办企业的经营绩效较低,也降低了三资企业的整体绩效。
三、与各行业整体经济效益指标和国有企业经济效益指标对比
仅仅考察三资企业本身的经济效益不足以全面反映其在我国工业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我们通过与各行业整体经济效益指标和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的指标对比,可以更清楚地认识三资企业。
(一)不同企业类型各行业的劳动生产率水平显著提高,三资企业比国有企业具有比较优势,但两者的差距在进一步缩小。
1999年到2005年,无论是三资企业还是国有企业,劳动生产率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整体来看,三资企业劳动生产率一直超过整体行业水平,且在2004年以前还高于国有企业水平,但从2004年起被国有企业超越,说明近年来国有企业的大规模整改大幅推高了国有企业的劳动生产率。
1999年,三资企业的劳动生产率除烟草加工业外其余所有行业都高于国有企业和全社会整体水平,差距多在一到三倍之间;但燃气业的差距最大,分别高于国有企业和全社会水平达13倍和11倍之多(见表1)。也许正由于三资企业的优势效应激励和促进了国有企业的改革,使整个工业各行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与三资企业的差距得以不断缩小。到2005年,大多数行业三资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与国有企业和全社会水平相当,甚至有电气、服装、黑色、家具、皮革、塑料和文教等行业的国有企业和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水平已经超过了三资企业;燃气业的差距也缩小到不到2倍的距离。
可以看出,尽管三资企业除烟草加工业外其他行业的当年劳动生产率都高于国有企业和全社会整体工业水平,但国有企业和全社会整体工业的劳动生产率1999-2005年的增长幅度却高于三资企业,这说明在三资企业的优势竞争的激励下,我国国有企业获得了良性发展机制,技术和管理水平都获得了大幅的提升,从而全方位地提高了我国工业产业的劳动生产率。
(二)三资企业的工业增加值率低于国有企业和全国平均水平,但其他经济效益指标相对占优。
增加值率是从中间投入消耗率的角度反映了企业生产状况,通常可以对比处于相同生产阶段的产业或产业内的企业间在同一时期,以及相同企业在不同的时期,投入和产出的关系。它可以从一个角度反映降低中间消耗的经济效益。1999年~2005年,三资企业各行业的工业增加值率整体而言处于偏低的状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国有企业各行业的工业增加值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说明三资企业在工业产出效益方面并不具有优势。但我们不能认为较低增加值率的三资企业就具有较差的经济效益。
对比不同类型企业的总资产贡献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我们发现,三资企业在直接反映投入产出经济效益指标上具有明显的优势。
可以看出,对比1999年和2005年的数据,无论是作为采掘业的煤炭采选业、作为制造业的普通机械设备制造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还是作为高技术产业的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三资企业的工业增加值率都明显低于国有企业和全社会水平值,但是总资产贡献率、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指标却高于国有企业和全社会水平值。各指标的增减趋势在不同企业类型中基本保持一致,但三资企业增加值率的波动幅度大于国有企业和全国平均水平,如三资企业煤炭采选业增加值率2005年比1999年增长35.97%,明显大于该行业的国有企业增幅5.11%和全国平均增幅4.76%。
(三)三资企业的产品销售率低于国有企业,资金利用效率优势持续保持。
1999年-2005年,三资企业整体产品销售率都明显低于同期国有企业的产品销售率,2003年以前还略高于全国水平,但2004年起其产品销售率水平已经略低于全国水平。
深入分析三资企业不同行业产品销售率状况,我们发现,1999年三资企业在大多数行业的产品销售率低于国有企业,如煤气的生产和供应的产品销售率为97.66%,同期国有企业为100.42%,全国平均值为99.74%。几年来三资企业经过不断努力,各行业的产品销售率稳步提升,但仍然与国有企业存在一定的差距,到2005年虽然有少数行业的产品销售率已经超过国有企业水平,如煤气的生产和供应的产品销售率为101.1%,同期国有企业为100.15%,全国平均值为100.49%;但国有企业在产品销售率上仍然具有整体优势,2005年三资企业平均销售率为98.12%,同期国有企业平均销售率为99.25%,这说明三资企业在市场开拓和营销渠道拓展等方面相对国有企业也许受到一定程度的局限。
但三资企业拥有明显的资金优势,加上自身机制的灵活和管理技术的先进,在企业资产运用和资源配置方面均保持有较高的效率,多年来三资企业各行业能在相对较低的资产负债率水平上,高速运转企业的流动资金,充分发挥资金的效能。以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为例,1999年,外资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为60.67%,低于同期的国有企业65.61%和全国平均水平63.22%;而外资企业的流动资金周转次数为1.58次,高于同期的国有企业0.81次和全国平均水平1.34次。但我们可以看到三资企业的这种资金运用效率优势正在逐步缩小,如2005年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外资企业的资产负债率(53.04%)高于同期国有企业(51.87%),而流动资金周转次数(3.75)则低于同期国有企业(5.94)。
四、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
从整体上看,外国直接投资的大量流入,促进了工业企业之间的竞争,带来了先进的管理技术,对我国工业的发展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三资企业在我国工业各行业的经济效益整体表现优于国内全行业水平和国有企业水平,在提升我国工业经济效益方面发挥着积极的影响作用,但也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如下主要结论:
(一)三资企业高劳动生产率水平具有良好的示范效应,有效带动和促进了我国工业整体劳动生产率的提升。2003年前,外资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一直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并明显高于国有企业同期水平,这反映外资企业较内资企业具有较高的产业技术水平、经营管理水平和劳动力技术熟练程度,这种外资企业和内资企业的技术管理水平明显差距在市场竞争机制的传导下,使外资企业对内资企业发挥拉动作用,带动国有企业改进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劳动者的才能,有效地提高了国有企业的劳动生产率。
(二)三资企业经济效益水平虽整体高于国有企业,但优势日渐缩小,国有企业的竞争能力正逐步增强。三资企业在劳动生产率、总资产贡献率、资产负债率、流动资产周转次数、成本费用利润率等效益指标上相对国有企业具有较为明显的竞争优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国有企业在不断完善自身体制和提高管理水平方面见到很好的成效,逐步打破了三资企业优势垄断的地位,这对我国工业未来的整体良性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在市场经济中,竞争是推动改革的重要动力。三资企业的进入,从微观的角度上增大了国有企业的生存压力,有效地促进了低效国有企业退出市场,有力地协助了国有企业改革的进行,FDI的大量流入客观上促进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三资企业有效地刺激了民族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进行体制改革和技术革新,提升了民族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三)三资企业核心竞争力没有提升,经济效益水平增长放慢。三资企业在工业各行业的经营状况良好,但工业增加值率和产品销售率两指标一直相对国有企业处于偏低的状态,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三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没有得到相应提升,因而无力改变与国有企业之间存在的固有优劣势格局。同时,由于2004、2005年三资企业一些优势经济效益指标增长速度放缓或下降,导致三资企业与国有企业的优势程度正在缩小,甚至有部分丧失的趋势。这说明FDI的大量流入没有降低我国民族企业的经济效益,我国工业中利用外资的质量还有待提高,推动外资企业持续发展的后续动能有待改善。
虽然近年来在我国第二产业中三资企业的发展十分迅速,但民族企业仍旧居于主导地位,发展势头良好。三资企业的高速发展从微观层面增大了国有企业的生存压力,有效地促进了低效国有企业退出市场,客观上有力地推动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开展,因此近年来我国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指标的增长速度明显超过三资企业。为积极发挥三资企业高劳动生产率的示范作用,克服三资企业对我国工业经济效益的负面影响,全面提升我国工业中利用外资的质量,我们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经济效益欠佳,是目前国有建筑施工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尽管近年来国家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了对基础设施的投人,给国有建筑施工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由于体制的原因,多数国有建筑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并未同步增长,有些甚至仍然亏损严重。因此。研究经济效益的影响因素。并找出相应改进措施,是国有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的迫切问题。是施工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
一、国有建筑施工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因素分析
1、管理粗放,损失浪费比较严重。
一是现场材料管理混乱,材料浪费、丢失现象大量存在。如材料出入库把关不严、用料无定额、现场盘点马虎等,造成材料浪费严重。二是忽视工程质量,返工损失严重。如某施工企业承建的办公楼工程,由于竣工后出现墙体大面积渗漏等质量问题,甲方拒付工程尾款,使公司损失数十万元。三是工程预、决算,合同签定等方面基础工作差,造成预算少算、合同漏项、取费计算错误等,使该向甲方要的要不回来,减少了预算收入。四是收尾工作抓得不紧,工期拖延,被迫支付违约金,加大了工程成本。
2、创新经营不力,产业结构单一,管理模式传统
长期以来,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施工企业结构性问题一直存在较大弊端。企业大的不强、小的不专,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建筑的市场特征不明显,企业的市场决策行为雷同,在建筑市场出现供需严重失衡、竞争加剧、生产能力大量过剩的情况下,企业没有很好地结合自己的产业特点,有效地向关联程度大的工程承包上下游产业延伸,如市政项目、轻轨项目、地铁项目等,而是无奈于恶劣的市场,继续苦苦在单一的经营领域中奋斗,再加之部分企业存在重市场、轻管理,重产值、轻效益等传统观念的影响。有时将千辛万苦筹集来的资金投向一些效益难料的垫支项目,为他人做了嫁衣,而自身发展却举步维艰,如履薄冰。
3、招投标条件苛刻导致低价中标
苛刻的招投标条件是国有建筑施工企业经济效益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建设单位为了早出效益,要求缩短施工工期,建筑施工企业不得不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以满足工程投标条件。因此,招投标条件苛刻严重地影响着企业的经济效益。另外,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有些建设单位和招标单位在招标时不加选择地追求低报价。建筑施工企业为了生存往往只能被迫降低费用而接受低价中标这个事实,这样必然造成收入的大幅下降。
4、工程款拖欠严重,利息支出有增无减,增大了企业的财务费用
目前,工程款拖欠的情况是非常严重的,个别企业应收帐款几乎占到了结算价款的一半。从时间上看,拖欠数月半年已属正常。多数一拖就是一年数载。尽管国家计委、建设部曾经发文不允许垫资带资施工,但施工企业为甲方垫资的情况比比皆是,低至30%,高的可到50%。施工企业资金已属极度紧张,垫资和工程款拖欠无异于雪上加霜。使企业的资金更加捉襟见肘。为了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转,企业常常不得不大量举债,并为此承担巨额的利息支出。
二、国有建筑施工企业经济效益的改进措施
根据目前国有建筑施工企业的现状和面临的形势特点,我认为,国有建筑施工企业要走出效益低谷,摆脱困境,必须内外作用,标本兼治。具体地讲,可采用以下三点改进措施:
1、理顺管理体制,规范市场秩序。
一是要加快国有建筑施工企业体制改革,理顺企业产权关系,明确企业法人财产权,使企业真正成为合格的市场竞争主体。二是要改变建筑产品价格畸低的状况,保证建筑企业获得相当于社会平均利润率水平的平均利润。还要通过立法。规范甲方行为,使压价限定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三是严肃结算纪律,促使甲方及时足额拨付工程款。要认真落实国家计委、建设部关于不允许垫资带资施工的规定,对要求垫资或变相要求垫资的行为,一经查出,要严肃处理。五是要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积极建立待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办社会的向题。保证国有建筑施工企业能够轻装上阵,参与公平竞争。
2、加大经营结构调整力度,实施多元化经营,培育新的经济效益增长点
作为建筑企业如何进行结构调整,最适宜向何种类型产业延伸,这没有统一的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定式。每个企业应该遵循“因企而宜,因时而宜”的原则。在调整结构时,应在巩固施工主业的同时,围绕业主积极开发较容易的相关产业。坚持业主和副业并举,向上游和下游产业延伸发展,如路桥施工企业可涉足轻轨项目、地铁项目等,逐步实现由单一的施工生产型向集约资产经营型企业的转变。这种既可解决利润空间小、竞争又激烈的被动局面的做法是当前建筑企业发展的方向,也是提高国有建筑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3、加强企业成本管理
(1)树立“低成本,高质量,高效益”的观念
建筑企业增加效益的根本途径就是降低成本。企业要在竞争中获得主动权就要建造更多的有代表性的精品名牌工程,正确处理好成本与质量、规模、方案、设计、预测、决策及其他各项工作的关系,实现最佳结合,达到成本管理的最佳效应。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精打细算,做到质量与成本的有机统一。
(2)推行目标成本管理
把成本管理由生产经营决定成本向成本干预生产经营的开拓型成本管理发展。完善内部成本激励机制,按岗位责任、工作目标、成本内容与每个人的工资奖金挂钩,上下浮动,促使全体员工在实现各自成本责任目标的同时实现企业的利润目标。将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引入企业成本管理之中,真正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立体动态成本管理,不断提高成本效益,提高企业的生存能力。
参考文献:
[1]刘行,蔡经,建筑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体系[M],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市场主体、企业、股份公司、股票、企业法人和法人代表的含义;阐释企业必须努力提高经济效益;阐释企业依法竞争、优胜劣汰,出现破产、兼并是必然的。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结合《公司法》学习企业有关知识,使学生了解企业成为企业法人,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今后如果申办企业、公司,至少先准备这些条件,也增强学生法制观念;
2、通过结合《证券法》学习股票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分析与股票有关的现实问题,增强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参与经济活动的积极性以及学会运用基本知识、原理,分析现实经济问题;
3、通过关于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教学,加强学生公民意识的教育,懂得国有大中型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进而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今天的经济体制改革,坚定社会主义的信念;
4、通过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在研究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企业亏损与企业经营者的关系,懂得成功的企业必须要有高素质的经营者,培养学生社会实践的能力,收集、整理的能力,懂得运用所学的基本知识观察、说明经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理论学习以及社会调查、实践活动,使学生深切体会到我国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激发爱国主义情感,进一步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及其光明前景,坚定社会主义方向,增强改革、效率、竞争、法律意识。
教材分析(一)
一、知识结构:
第一节: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主要有四个框题。首先从一般的角度分析了企业和企业法人,在此基础上重点讲解了企业的一种重要形式——公司和公司制,介绍公司的含义、特点和我国法定的两种公司形式;然后从一般企业过渡到特殊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概括了国有大中型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阐明必须搞好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最后回答如何搞活国有企业,重点分析了企业兼并和破产这两种提高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的措施。本节的逻辑结构和内在联系采取从一般到具体、从整体到个别的方式,层层引申出教学内容。
图示:
一、企业及其分类
教材分析(二)
二、知识分析:
1、关于市场主体、企业、企业法人:
(1)市场主体:
①:市场主体的范围既包括独立的个人,也包括以一定方式出现的企业、团体、机构;
②:市场主体既包括盈利性机构,如工厂、商店、银行等,也包括非盈利性机构,如学校、医院、各种社会团体等,还包括一些中介机构,如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婚姻介绍所等;
③: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
④:与市场主体相对应的市场客体,指市场上交易的各种商品和服务。
(2)企业:
①:企业的概念:
②:企业两大特征:①以赢利为根本目的。这是企业区别于其他社会团体的根本标志,也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②独立的经济组织。非政治组织或社会团体,具有独立的经济利益;
③:企业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
④:企业成立必须具备的条件:根据这一条件,总厂下属的分厂、总公司下属的分公司都被排除在企业的范围之外。
(3)关于企业法人,主要懂得企业法人是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经济组织,盈利性是企业法人最主要的特点及其与自然人的区别(图表):
2、公司:
对学生来说容易把公司与企业混淆起来,教师可从几方面进行讲解:
(1)含义:
(2)特征:①公司是依法成立的经济组织,依法成立表明公司的设立必须由法律做出统一规定或经由国家行政机关批准;②由法定数额的股东组成,这是公司作为企业区别于其他类型企业的显著特征;③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④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3)地位:现代市场经济中,公司制企业虽然在数量上不是最多的,但是他们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市场经济国家的大中型企业一般都采取公司形式;
(4)企业和公司的关系: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凡是公司均是企业,但企业不一定是公司。公司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自主经营、独立核算,具有独立的经济利益,是众多企业形式中的一种;
3、我国公司的法定形式:应该讲清楚以下几方面:
(1)按照不同的标准,公司可以分为很多种类,如西方一般有:无限责任公司、有限责任公司、两合公司、股份两合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等,按照我国的有关法律,我国的法定公司形式只有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
(2)关于股份有限公司和股票(详见重点、难点)
(3)有限责任公司:主要讲清两个问题即可:
①含义。指出:这种公司形式比较适合各种中小型企业。
②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的区别(图表)。
(4)关于股份制:
①是一种公司制度,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其突出特点是财产方式的社会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通过这样一种组织形式,不同财产关系可以达到内在结合;
②按我国法律规定,我国的法定公司形式有两种形式:一是有限责任公司,它是少数产权的结合,特点是不向社会公众发行股票,股票不上市,股东只负有限责任。二股份有限公司,它是许多产权的联合,特点是股票经批准可以上市,股东只负有限责任(企业倒闭只赔股票);
③我国的改革实践证明:
A:股份制能够容纳不同发展水平的生产力,兼容不同性质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使分散的生产力迅速联合成集约生产力,形成一个既互相制衡又互相合作的利益共同体,通过发挥整体效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我国目前实行股份制的企业,有相当一部分是生产社会化程度高的企业与生产社会化程度低的企业合股。著名的企业如:长虹、海尔、泸州老窖、一汽奥迪等,都是大型的国有控股公司,其净资产收益基本上在23%以上,有的高达40%。
B:股份制是一种能够主动运用社会资本力量,同时接受社会资本大众的监督的有效形式。目前我国企业发展资金紧缺,而全国城乡居民有大量的存款,也有投资的愿望,因此,企业筹集国内资金的潜力是很大的。通过股份制,发行股票,为解决企业资金不足的问题提供条件,同时,由于国家和集体控股,可以扩大公有资产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增强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
④“十五”大报告指出:“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是公有还是私有,关键看股权掌握在谁手中。国家和集体控股,具有明显的公有性,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这一内容的引入,有助于学生了解党和国家的政策,增强改革的意识。
4、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见重点、难点)
5、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见重点、难点)
教材分析(三)
三、重点、难点:
1、市场主体、企业、企业法人、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和上市公司之间的关系:
2、关于股份有限公司:
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新事物,这一内容主要讲清三个方面:
①:定义。
②:特点。①公司的运作是通过发行股票。可以向社会公开募股集资是股份有限公司最基本的特征;②责任承担方式:股东与公司有着不同的责任承担方式;③是一种企业法人。
③:完整的组织机构和管理方式(图):
股票是股份公司发给股东的入股凭证,是股东取得股息的一种有价证券;
股票是股份有限公司的最基本特征。股票对发行的企业来说,是筹集资本的一种形式,是债务;对持股的股东来说,是一种入股凭证,是取得收入的一种有价证券;对居民来说,用自己闲置的资金购买股票,是一种投资;
股票本身不是商品,没有价值,但可自由转让或作为抵押品;
关于“购买股票为什么能获得收入”?一般来说,股票收入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股息收入,来源于企业利润。因为,公司用发行股票筹集起来的钱扩大生产,股息是其获得利润的一部分,公司有盈利才有可能派发股息,如果企业经营管理不善破产了,股东不但没有股息,反而要承担手中股票金额的责任,即赔本,这就是购买股票的风险;另一部分来源于股票价格升值带来的差价。股票价格的高低取决于两个基本因素:一是预期股息:预期股息越高,股票价格越高,两者成正比;二是银行存款利息率:它与股票价格成反比,用公式表示:
可结合具体例子进行分析。应向学生说明:我国和世界各地股票市场上股票价格的变动,都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供求关系及各种因素的影响,如:政治方面、经济方面、投资技巧方面的因素、股息变动、股票发行公司的经营状况等。(如911后美国股市的波动影响到世界各地),因此在选择股票这种投资方式时,至少要考虑:公司的生产经营状况,估计预期股息;当年银行存款利率,只有当预期利率高于存款利率时,购买股票才是一种明智的投资选择;要把握机会,事实买进或卖出;风险意识和心理承受能力;
股票价格和股票的票面金额是不同的:股票的票面金额只是表明投资入股的货币资本额,是固定的,而股票价格是变动的,通常总是大于或小于它的票面金额。
我国现有的股票交易场所: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
4、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中的支柱
这一问题实际是本节的总结,从课程目标看,它是本课唯一需要运用的知识点;从现实看,是由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地位、作用以及现状决定的;从学生的思想认识看,在我国现阶段所有制结构进行重大调整的今天,更需要澄清思想认识上的混乱,解决学生认识上困惑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把握,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第一:按照教材的要求,讲情国有大中型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作用的三点表现;
①:注意区分:国民经济的主体——公有制经济(比重概念,事物的主要部分)
主导——国有经济(权重概念,引导事物发展方向)
支柱——国有大中型企业(不可替代的作用)
②:讲清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如何界定?
③:运用一些具体数据、示例,说明国有大中型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贯穿在三大作用的讲解过程中);
④:讲清国企改革的意义、现状和目标:
运用这一问题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落脚点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具体落实则是明确国有企业对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现实意义。
5、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这一问题既是本课的重点难点,也是易错点,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讲清楚“生产总值”、“生产成本”、“利润”“经济效益”的概念。
②理解和把握经济效益的概念,在衡量标准上,还要讲清四个关系:
第一:企业经济效益和劳动消耗的关系。应当在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可能减少劳动消耗。如果企业偷工减料,生产伪劣产品,虽然减少了消耗,但这是以损害消费者的利益为代价的,是不可取的,最终必然会被市场所淘汰;
第二:企业经济效益和产品质量的关系。商品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企业生产商品的目的在于实现商品的价值,消费者购买商品,目的在于获取使用价值。企业要提高经济效益,首先必须生产适销对路、质量较高能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合格产品,这样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才能顺利实现商品的价值;同时还要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以较少的劳动消耗,生产尽量多的劳动产品,否则,企业经济效益也不会高;
第三:企业经济效益和经济发展速度的关系。企业经济发展速度快经济效益不一定好,如果经济发展速度快,但劳动产品有用程度不高或者生产消耗大,则经济效益不高。企业经济效益好,有利于提高经济发展速度,因为,经济效益好意味着利润相对就多,获得的利润用于改善职工生活,能提高劳动积极性;用于改进技术,扩大生产,能增强生产能力,这些都有利于提高经济发展速度。
第四:企业利润、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利润是指生产总值超过生产成本的差额,它不同于经济效益。经济效益是生产总值与生产成本的比例。企业利润增加,经济效益未必好,因为,利润总量与经济效益之间关系有三种可能:①利润总量增长不如产品总量或资金总量增长快,则说明经济效益降低;②利润总量增长与产品成本总量或资金总量增长一样快,则说明经济效益没变化;③利润总量增长比产品成本总量或资金总量增长快,则意味着经济效益提高,这时候企业的经济效益才是提高,也意味着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但这两者之间又有密切联系:企业如果不赢利就谈不上经济效益,经济效益好的企业,利润一定高。赢利是目的,提高经济效益是出发点,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劳动生产率提高,意味着活劳动消耗的减少、人力资源的节约,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此外,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还必须生产出适应市场需要的产品。可见,劳动生产率与经济效益有密切关系,但又不能划上等号。
③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性:
对企业来说,经济效益是衡量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最终目标,是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只有提高经济效益才能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在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
对社会来说,只有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才能增强综合国力,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对国民来说,只有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才能创造出更多的商品和“劳务”,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④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方法和途径:
依靠科技,使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是现代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最主要的方式和途径。
因为:①实现国民经济快速、持续、健康发展,关键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两种经济增长方式的对比:(表)
②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必要性:可以节省资金和资源的消耗,提高资金和资源的利用率,从而缓解我国经济发展资源不足、资金严重短缺的矛盾,并有利于防止生态环境恶化;可以减少固定资产投资,从根本上抑制需求过旺和成本攀升,有助于防止财政赤字,消除通货膨胀;可以促进科技进步,提高生产效率,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有利于增强参与国际竞争力的能力。总之,只有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才能提高我国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增强综合国力,才能避免经济大幅度波动,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③企业的发展和国民经济的发展直接相关,但并意味着企业越多越好、规模越大越好,因为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不是用企业的大小和多少来衡量的,而是以企业经济效益的高低来衡量,正所谓“兵不在多而在精”。国有企业有所为有所不为、有进有退的资产重组,正是符合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采用现代管理方法,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这一点是从管理的角度来说的。当然,管理本身也是一种科学,提高管理水平也要依靠先进的科技手段。因此,如果说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是目的的话,那么依靠科技和管理这两种方法和手段来达到目的,则基本上是一致的。
5、关于企业的兼并和破产
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对企业的兼并和破产只有感性认识缺乏理性认识,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要突破它,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企业兼并、企业破产概念。从理论上让学生懂得: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的兼并和破产是一种必然的经济现象,也是我国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接受优胜劣汰选择、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
②兼并意义和作用。减轻国家财政负担和劣势转化为优势。优并劣,是基本原则。因此,企业的兼并无论对国家、对社会、对兼并和被兼并的企业来说,都是有利的。
③核心:“强强联合”。通过联合或兼并实行横向经济联合,形成规模效益。这是当前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的根本措施;国家加强宏观调控,促进地区经济合理布局协调发展的经济探索,生产社会化日益提高和国际竞争加剧的客观要求。
④企业破产又称企业倒闭,这一经济现象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出现得越来越频繁,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尤其是破产倒闭企业产生的诸如企业职工下岗增多等问题,引起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对于这一问题,可以结合教材“想一想”栏目中的问题,从三个方面去认识: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竞争的必然结果和增强我国企业竞争力的现实需要;
二:实行企业破产制度,可以强化企业的风险意识,激活企业的活力,使企业在破产风险的压力下改善管理,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
三:实行企业破产制度,可以形成优胜劣汰的竞争,及时淘汰落后企业,达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
还可以运用漫画“救死”说明:兼并和破产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单纯地靠“输血”来保护那些经济效益差的企业是不行的,必须引入竞争,实行优胜劣汰,企业的经济效益才能提高。在分析时注意比较兼并和破产,不要把二者混淆。
⑤兼并和破产的目的——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⑥小结:
积极性: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增强企业竞争力。在市场竞争中兼并、破产一批素质差、效益低、不符合市场需求的企业,符合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而资源向效益好的企业和行业集中,将促使企业优化资源配置和有效利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