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阶段的家庭教育汇总十篇

时间:2023-05-25 17:43:4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初中阶段的家庭教育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初中阶段的家庭教育

篇(1)

作者简介:迟巍,山东文登人,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经济、劳动经济学;;钱晓烨,江苏无锡人,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劳动经济学、人力资源经济;;吴斌珍,浙江东阳人,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助理教授,研究方向为公共经济学、教育经济学等.;

一、研究意义

近年来,教育支出为家庭造成的负担日渐成为各方关注的话题。在我国,教育支出已成为家庭支出的重要部分。2007年我国大陆地区家庭教育支出约占家庭收入的5.2%,是美国的2.1倍。(1)家庭之所以如此重视对子女教育的投入是由于,作为人力资本积累的重要手段,教育水平与教育质量直接影响个人及家庭的未来收入。加之受我国重视教育的传统文化的影响,父母不论收入高低,都愿意投资子女的教育,令其获得更优质的教育资源。然而,当家庭教育支出占家庭总收入或总支出超过一定比重,家庭教育负担就会过重,将影响家庭的财富积累、挤占家庭的其他消费支出、降低居民生活质量,也将削弱居民的消费能力和储蓄能力,不利于我国从外贸推动型经济向内需拉动型经济的成功转型。

作为一个影响国家发展和民生质量的重要议题,现有的关于家庭教育负担的研究仍显不足,需要更深入的分析和更多的实证证据。本研究重点关注居民家庭教育负担的现状和原因,采用国家统计局在2007年对21个城市的城镇居民家庭入户教育调查数据,通过回归分析,发现家庭校内教育支出负担主要受到家庭收入的影响,而家庭校外教育负担则源于重视教育的文化传统与教育资源不足双重影响下的家庭教育投入竞赛。

二、相关研究

家庭收入与家庭教育支出对子女的教育质量有着显著的影响,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议题。早在1976年,贝克尔和汤姆斯就提出,家庭资源禀赋对子女的教育获得和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在为子女教育提供资金时,贫困家庭由于受到信贷约束的制约,其子女往往更难继续求学或接受更高质量的教育。(1)为进一步证明子女教育成功与家庭收入之间的因果关系,有学者还采用自然实验的方法,在控制父母能力的代际传递之后,依然发现了家庭收入对子女教育成果间的正相关关系。(2)

相较于家庭收入对家庭教育结果的影响,我国学者更关注家庭教育支出。在我国家庭教育支出的相关研究中,一部分关注家庭教育支出的分布与效应,如楚丽红探讨了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家庭教育支出在城乡、不同教育阶段、校际、不同群体间的不均等分布。丁小浩讨论了高等家庭教育支出增加会挤占或替代家庭其他开支,导致家庭消费结构变化。另一类研究关注影响家庭教育支出的因素。如李红伟采用1999年城镇居民调查数据,研究了家庭收入、地区、父母教育程度、家庭层次等指标对父母教育支出的影响。李文利采用农村居民教育支出入户调查数据,研究了家庭收入、子女年级对父母教育支出的作用。孙彩虹则在家庭收入、父母教育程度之外,考虑了地区、教育政策改变等影响教育支出的因素。(3)

对于家庭教育负担的研究,国外主要集中讨论家庭教育负担对入学率的影响。如杰克逊和维瑟斯比研究了1994年美国家庭面对高校学费变化时的反应,并估计出,在家庭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学费每提高100美元,会导致入学率降低1%。戴尼格尔对发展中国家的研究也发现,对低收入家庭提供小学教育的补助,有助于减轻家庭教育负担、提高入学率。米勒和赫然克斯特估计了1983年至1984年美国家庭在不同教育资助方案下的学费负担,发现低收入家庭负担的学费比例要低于中等收入家庭。(4)我国对教育负担的研究刚刚起步,已有的研究计算了不同地区、不同教育水平和不同家庭收入组的教育负担率,通过比较分析,揭示家庭投入负担过重、教育过度投入的现实。(5)

总体来看,目前国内外的文献中,对影响家庭教育负担主要因素的研究都相对缺乏。涂瑞珍和林荣日(6)的研究采用了单个城市的数据考察了家庭收入和家庭城乡背景对家庭教育负担的影响,但没有检验父母的特征变量、地区差异等重要因素。因此,本文除再次检验家庭教育支出的影响因素之外,将重点对影响家庭教育负担的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力图为我国居民家庭教育减负的这一重要议题提供实证证据。

三、数据描述

本文使用了2007年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总队的“教育专题调查”数据。该调查覆盖全国东中西地区的21个城市(7),采用严格的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出1000多个家庭,收集3000多个个体样本的调查结果。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个人人口信息、教育背景、职业信息、收入情况、教育支出等。样本中幼儿园阶段子女占8.16%,小学阶段占30.92%,初中阶段占19.03%,高中阶段占20.64%,其他(包括中专、大学专科、大学本科、研究生)占21.25%。由于高等教育支出的情况相对独立,多数学者都选择将其区分研究。因此,我们选择了子女在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四个阶段就读的家庭作为研究对象。

由于考察以家庭为单位的支出情况,因此我们合并了同一家庭的数据,得到样本1006条。在保留幼儿园、小学、初高中阶段的数据后,剩余样本882个。此外,当家庭有两个子女时,因父母仅报告对其中一个子女的教育支出,有两个及以上子女的家庭样本也被删去。最终的有效样本为780个。

调查问卷中的“家庭教育支出”一项报告了调查时点之前一个学期家庭对子女的9类教育支出(结果见表1)。可以看出,幼儿园和高中阶段的学杂费均值较高,分别达到每学期1095.8元和772.8元。幼儿园和高中阶段报告的义务学杂费,可能是由于父母对问卷问题的理解不够准确。

因此,为了清晰起见及改善测量误差,本文对9个类别进行合并,将9(1)个类别划分为校内支出、校外支出、住校和生活费支出、其他支出,四项支出之和为上学期家庭对子女教育的总支出(2)。其中校内支出包括教材费用、非义务教育学杂费(包含托幼费)、义务教育学杂费。学校的住宿费以及子女的平均住校生活费按四个月计算。校外支出则包括家教费(按四个月计算)和培训班费用。表2列示了各教育阶段、总教育支出与各类教育支出的平均值。高中阶段是教育总支出最高的阶段。在幼儿园和高中这两个非义务教育阶段,家庭校内教育的支出明显高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校内支出,特别是幼儿园阶段家庭在校内教育方面的支出最高。校外教育支出最高的是初中阶段。在小学和初中这两个义务教育阶段,虽然家庭在校内教育方面的支出相对不高,但校外教育的支出相当可观,均已超过了同阶段校内教育支出的水平。

已有的研究中,家庭教育负担率有两种常见的计算方式,分别用家庭教育支出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衡量和用占家庭总支出的比例来衡量,其中第一种衡量方法更为多见。因此我们计算了家庭教育负担率如下:

家庭教育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家庭总收入

表3展示了家庭教育负担的总体情况及分教育阶段的分布。家庭教育总支出的负担率为15.23%,说明我国平均每个家庭大约15%的收入用于子女教育。其中,子女在高中阶段的家庭,教育负担最重,达到了24%。此外,校内教育支出负担仍是教育总负担的最主要的组成部分。然而,在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和初中),校外教育支出的负担已与校内教育支出的负担持平甚至略微高出校内支出。

四、教育负担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首先建立教育支出影响因素的回归模型,考察影响家庭教育支出水平的主要因素。家庭教育支出的线性回归模型如下:

其中lnEduExp是家庭教育支出的对数值,在模型中除了考察家庭教育总支出,我们还关心家庭校外支出,这是由于家庭校外支出往往表现出与家庭教育总支出不一样的模式。

lnIncomeCap代表家庭人均收入。由于收入是支出的来源,家庭收入往往与家庭支出以及教育支出高度相关。

HhSize代表家庭规模,较大规模的家庭能为子女教育提供的资金往往较少,诺德尔的研究特别论证了这一点。

EduLevel代表不同教育阶段。不同教育阶段的家庭消费支出差异很大。在模型中,我们建立了四个教育阶段的虚拟变量,分别是家庭是否有就读于幼儿园、小学、初中及高中的子女。小学子女的家庭作为回归中的基准组。

Parental代表了父母的背景因素,包括父亲和母亲的年龄、教育水平、户口类型、职业类型、行业类型和就业情况。由于父亲和母亲的特征变量往往具有很高的相关性,我们建立不同的回归模型,分别考察父亲和母亲特征变量对家庭支出的作用。

Region为地区变量。作为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国家,家庭教育支出的分布有着显著的地域差异,因此将地区变量纳入模型进行控制也十分必要。由于样本量足够,我们建立了21个城市的虚拟变量,以求更精确地反映地区之间的差别。

与考察家庭教育支出的绝对值相比,一个家庭中教育支出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更能反映一个家庭的教育负担。出于对教育的重视,即使收入不高的家庭,仍倾向于抑制其他消费意愿而为教育付费,许多家庭对教育的支出虽然绝对值不高,但已经占整个家庭收入的很大比例。这种情况下,仅考察家庭教育支出的绝对值,无法反映出居民家庭教育负担的真实情况。因此,我们建立了教育负担影响因素的回归模型:

其中EduBurden为教育负担,由家庭教育支出占总收入的比重来衡量。其他影响因素与教育支出模型相同。

1.家庭教育支出的影响因素

表4报告了家庭教育支出影响因素的回归结果。前两列为各项因素对家庭教育总支出的影响,后两列为家庭校外教育支出的影响因素。首先,家庭收入对教育支出有着显著的正影响。在分别控制父亲和母亲特征变量和其他变量的情况下,家庭人均收入对家庭教育支出的系数达到0.32和0.34,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收入越高的家庭在子女教育方面的支出越高。其次,家庭教育总支出的水平与子女受教育的阶段有关。以小学阶段为基准组,幼儿园、初中、高中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说明这三个阶段的家庭教育总支出显著高于小学阶段。这可能是由于幼儿园、高中处于非义务教育阶段,主要依靠家庭承担学费;而在初中阶段,与小学相比虽同属于义务教育阶段,然而面对升学压力,父母在课外补习、课外资料等方面的投入很可能会大大增加。此外,从分别控制了父母的特征变量的模型(1)和模型(2)中可以看到,父亲的教育水平对家庭教育总支出有显著的影响。父亲具有高中以上学历的家庭,教育总支出和校外教育支出要比父亲教育水平较低的家庭更高。在控制了家庭人均收入的情况下,这种正相关关系反映出高学历的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更加重视。

模型(3)(4)估计了影响校外教育支出的主要因素。除了主要变量的作用方向和强度与模型(1)(2)类似以外,我们发现了一些校外教育支出特有的规律。相比小学阶段,幼儿园阶段对校外教育支出的影响不再显著,初中和高中阶段的回归系数正显著,这说明进入中学阶段,家庭校外教育支出显著增加,这很可能是源于高考的升学压力。

2.家庭教育负担的影响因素

表5反映了影响家庭教育负担的主要因素。与表4中家庭教育支出绝对值的回归结果相比较,可以得到几个重要的结论。首先,家庭教育总支出的负担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而下降。家庭人均收入对教育负担的回归系数显著为负,这说明,对于低收入家庭,子女的教育支出负担较重。其次,校外教育支出的经济负担并不显著地受到家庭收入或父母特征的影响,并没有观察到随着家庭收入增加,家庭校外教育支出占总收入的比重下降的特征。这可能是因为,各收入阶层的父母对子女的课外补习与兴趣培养都极为重视,校外教育支出的规模与其收入成比例增长。此外,子女处在不同教育阶段的家庭承受的教育负担不同。从总支出的负担来看,小学阶段子女的教育负担最低,幼儿园和高中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家庭教育负担明显高于小学阶段。初中阶段的家庭教育负担虽然也高于小学,但系数为0.056,明显小于非义务教育阶段的估计值。从校外教育支出的负担来看,除幼儿园阶段家庭校外教育负担显著低于小学阶段,在其他教育阶段,校外教育负担没有明显的区别。

表6报告的是表4、表5回归模型的城市控制变量的估计结果。绝大多数城市居民家庭的教育支出都低于上海(基准组);东部和中部城市,如绍兴、大连、宜昌、怀化的教育支出都明显高于西部城市,如西宁、和田、石嘴山。另一个发现是,虽然有的地区家庭教育支出不高,但家庭教育负担较重,如重庆。此外,与表4、表5相吻合,表6的结果也支持了家庭校外教育支出与教育总支出具有不同的规律。比如,无锡的教育总支出居于全国调查城市的前列,高于上海,但校外教育支出则明显低于上海。

篇(2)

农村地区初中生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期与关键期,但同时也处于断乳期与危险期。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独立意识有所提高,但是还缺乏独立进行判断是非之能力,再加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方法不够恰当与配合度不高,导致学生们无法接收较好的教育,甚至有可能会误入歧途,影响其终身学习能力。所以,农村初中生教育需要得到学校、家庭及全社会的共同关注。笔者始终认为,在初中教育中,家庭才是实施德育教育的主要阵地。初中生们接受家庭教育的状况直接影响到其今后是否能够成才。然而,在我国的广大农村地区,初中生家庭教育情况却不容乐观,亟待引起重视。

一、我国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现状分析

近些年来,随着国家投入农村义务教育的资金力度在持续加大,农村地区学校的办学条件与教育水平也有了新的提高与改善。但是,与城市初中生比较起来,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存在以下一些共性问题:

(一)农村初中生家长普遍对家庭教育认识不足。相当多的农村地区初中生家长未能正确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或者是期望值不高,生儿育女在其眼中只是传宗接代或者养儿防老的工具,未能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或者是由于家庭经济条件不佳,家长看到如今大学生就业也不容易,因而放松了对子女的管理,甚至放任自流;或者是希望尚处于初中学习阶段的子女能够尽快长大,从而能够赴外地打工赚钱;养家糊口。在现实当中,更多的农村家长们深切体会到了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因而将获得城市当中更加优越的生活环境与发展机遇视为子女学习阶段的终极目标。

(二)部分农村初中生家长素质不高。一部分农村家长的思想文化素质偏低,无法较好承担起教育子女之重要责任。依据一项调查,当今的农村初中生家长90%以上出生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其所受到的教育十分有限。因为文化底蕴不足,素质也不够高,面对着家庭教育的重任,他们十分茫然,甚至不知所措。因此,相当多的家长会将其自身曾经经历与接受过的教育形式用于教育子女。

(三)部分农村初中生家长家庭教育方法不恰当。在自然法则之下,初中生是独立的个体,父母在家庭教育当中不应当是指挥者,而应当只是伴奏者。但在现实之中,许多农村家长并不顾及到子女的自尊心及其个性之发展,只知一味求全求好,却忽略了子女的点滴进步。对于犯错的孩子更是不惜批评,甚至采取不打不成才的粗暴态度来对待其子女,这就会极大地伤害初中生们的自尊心。还有一些只是盯着孩子们的不足,一旦其犯错,就多次提及。这不仅无法改变子女的不良行为,反而还会容易强化这一不良习惯。

二、加强农村地区初中生家庭教育的对策

(一)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外部环境。通过积极开展“文明家庭”与优秀家庭角色,即好家长、好学生、好母亲等先进评选活动,从而凸显出家庭教育的重要地位。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绘画、体育、歌唱及书法等各类竞赛活动,并将麻将、打牌等休闲活动也纳入到文体活动之中,从而形成适合农村初中生发展、竞争与成才的健康型家庭教育外部文化环境,并且尽量减少与消除封建主义思想在家庭伦理道德上反映,从思想、文化、形式等方面不断改革现有的农村家庭教育观念,切实转变农村家庭成员的思想观念,为农村初中生的成长创造出健康的家庭环境。

(二)学校应当精心指导家长实施家庭教育。尽管学校教育在初中生学习与成长当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已经无可厚非,但家庭教育也将严重影响到学校教育主导功能之发挥。有鉴于此,农村初中应当注重于初中生家庭教育的指导工作,并且落实好以下工作:第一是要建立家长学校,并配备专、兼职家庭教育指导人员,实现时间、场所以及内容等“三落实”,并对家长实施全面而系统的家庭教育培训,从而提升学生家长的素质和对家庭教育之认识,从而获得其对于家庭教育之理解和配合。二是建立家长委员会。三是定期或者不定期地举行家长会。通过以会代训的形式,对家长实施富有实效的家庭教育。四是实施家访制度。初中学校领导、班主任及任课教师等应当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到农村初中生家庭中进行家访,并以此为契机对家长实施家庭教育。五是进行经验交流。学校可以开展一些家教经验交流活动,树立正面典型,通过发挥榜样示范作用,促进广大家长实施好家庭教育。

(三)创新方式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的方式。为了改变家庭教育不足对于农村初中生所造成的影响,农村家长应当认识到自身的家庭教育责任,做到尽量不外出务工,尤其是应当将母亲留在家中,发挥其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应当创新方式与拓展资源,比如,可以加强隔代教育,让老年人在家庭教育发挥出作用,从而解除其父母外出之顾虑。同时,还应当努力开发其他形式的教育资源。如今,随着信息化与网络化的不断发展,应当全面运用电视、电脑等现代化技术手段以弥补初中生的家庭教育空白,让他们能够快乐地生活与学习。

篇(3)

一、研究背景

家庭教育已变成一个世界性的课题,有80%的家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青少年心智障碍、逃课厌学、紧张失眠、考试压力、亲子冲突、离家出走、网络成瘾、滥用、就业困惑、性问题、早恋早孕、堕落、盲目追星等问题,亲子情感与行为的困惑日夜严重,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家庭教育观念和方式受到了严重挑战。家庭教育又以初中生家庭教育尤为重要,刚升入初中,孩子所面临的最突出问题是“三多、二难”,即课本多、课时多、作业多,作业难、时间安排难。这些问题会使孩子们对学习产生不适应感,也会出现较大的学习分化。由于初三孩子将面临首次升学考试,因此,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期望往往会集中在学习成绩上。相当一部分家长会只关心孩子读书、做练习,而疏于对孩子的品德、情感和心理等方面的关心。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成败不仅会影响孩子的学业,而且关系到孩子的成人和成才。

二、现状分析

2011年12月笔者建立了一个调查网站对长沙市某职业学校高一的四个班175人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他们初中阶段的家庭教育情况。就我国目前的国情及社会对职业学校的认可程度来看,职业学校的学生基本上是经历了人生第一次筛选的失败者,这一群体初中阶段的家庭教育现状如何呢?根据调查结果及笔者多年的职业教育经历,总结了以下几个特点:

1、学生的道德认知普遍向好。问卷中用两个社会热点问题设计了两道道德两难的问题:第一个问题“2006年初,由于银行电脑系统出错,24岁的许霆原本只有170多元的银行卡,居然取出了17万5千元,如果你是许霆,你会怎么做?”

第二个问题“2006年11月20日早晨,一位老太在南京市水西门广场被撞倒摔成8级伤残,路人彭宇看到后,赶忙扶起老人送到医院。事后,彭宇反而被老太指认为为肇事者告上法庭,索赔13万多元。如果你以后遇到类似老人摔倒的情况,你会怎么做?”

2、学生存在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不统一。问卷中“为了拿出优秀的节目参加学校的国庆活动,同学约定周六上午8点30分到学校排练,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员,你会怎么做?”的回答中选“A、提前几分钟到达,做好有关准备”的占53.7%,选“B、准时到达,参加训练”的占42.3%,选“C、迟到几分钟也没关系,因为是周末”的仅占2.8%。然而,事实上,问卷调查当月该校举办的校园文化艺术节中,在排练节目时经常出现有人没到场,甚至相当一部分学生不愿意参与节目的情况。学生的个人主义思想比较严重,当他们的道德认知和个人欲望发生冲突的时候,学生往往知行不一,选择了个人欲望的实现,这一点在问卷调查结果中也有所体现,“如果用非正当手段能解决你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你会采用吗?”,选“A、肯定会”的占5.1%,选“B、可能会”的占15.4%,选“C、说不清”的占40%,而明确选“D、不会”的仅占被调查对象的37%。

3、家庭教育中的核心价值普遍明确得当。学生关于“初中阶段,你父母对你做人的基本要求是?”的回答,对于社会普通认同和关切的核心价值均有明确,且各选项均超过被调查人数的60%,从未明确过的仅有15人。

三、归因分析及建议

随着家长学校的发展、各种家教指导读物的普及等家庭教育知识的获取渠道增多,家长的家庭教育内容、教养态度和目标均呈现向好态势,受此影响子女的道德认知形势也普遍向好。然而我们在现实中又常常受到各种子女问题的困挠,初中生群体中的问题少年呈上升趋势。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育经历,个人认为导致这种矛盾的主因在于子女的知行不一上,其次在于父母的教养方法和重视程度。初中生群体是一个需要我们特别关注的群体,由于现在的生活条件比较好,这个阶段的子女生理上往往早熟,比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同龄孩子提前了两年左右,但由于家庭中孩子少,父母关心的过多,不敢放手让他们去独立完成什么事情,心理上又晚熟,一个十二岁的孩子,其生理上像以前十四五岁的,心理上只像以前十岁左右的,这给家庭教育方面增加了很大难度。生理和心理的不平衡发展,缺乏道德意志的磨练,当道德认知和个人需求发生冲突时,问题子女自然而然地就会选择个人需求,最终导致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不统一。而在子女这样的一个成长关键期,我们的父母教养方法不当,对子女过度庇护,思想上看重德育,实际上却看重智育,和子女的沟通时间偏少,没能及时把握子女的思想动态。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对家庭教育中初中生品德培养提出以下建议

1、注意道德意志的培养。初中阶段的问题子女多缘于知行不一,常因经不起个人需求或周围环境的诱惑,而出现背离社会期望的行为。对于这一比较脆弱的群众,家长应该注重其道德意志的培养。首先,道德意志的培养,家长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以身作则。美国研究人员历时两年,通过5项测试发现,自控能力会“传染”,看到或想到某个自控能力强者可以提升一个人的自控能力。可见家长如果是一个自控能力强的人,有利于提高子女的自控能力。其次,适当采取自然惩罚的手段,让子女主动承担不良道德行为的后果,从而提高其自身道德意志培养的意愿。

2、提高德育投资比例。我国家庭教育一直以来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普遍存在,在教育投资方面很自然地倾向于智育投资。事实上初中阶段的子女身心急剧发展、心理矛盾重重,思想动荡性较大,是人生路途上的“十字路口”。这一阶段的子女教育更应该关注德育,建议加强休闲教育,有条件的可以带子女出去旅游,我国传统教育思想就有“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论断,实在受条件限制的可以多和子女开展一些子女感兴趣的活动,在活动中享受人生,一个懂得享受人生的孩子,其道德品德是不会出现太大偏离的。

3、放手让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让孩子在解决问题中实现自我教育。马克思说过:“实践出真知”。当下家长对子女的过度庇护,让我们的子女丧失了很多实践机会,平时一些不痛不痒的说教,其教育效果可想而知。百善孝为先、孝为百行首,就拿孝心的培养来说,真正的孝心要通过实践去培养。平时,要让孩子分担家里的一些事情,让他负起责任来,知道做事的艰辛。遇到为难的事情,或家里的一些大事,讲给孩子听,让他一起出主意想办法。长辈身体不舒服或生了病,告诉孩子应该做哪些事情,并付诸行动。久而久之,孝心会在孩子身上扎根。

【参考文献】

篇(4)

如今的教育,学校已不能完全再独当一面,需全方位地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家庭教育更存因其不可替代性,在学生的终生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什么是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家长自觉地有意识地按社会培养人才的要求,通过自身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实施一定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百度百科]

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在美国通常称为家庭生活教育,夸美纽斯称之为母亲膝前的教育。著名心理专家郝滨老师曾说过:“家庭教育是人生整个教育的基础和起点”。但是当今社会,家长们把孩子的教育扔给祖父母,扔给学校。殊不知家长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下面就两个真实案例分析说明家庭教育究竟有多重要。

二、案例两则

小芳和小丽(化名)都是文理分科后分到班上的。小芳较为内向;小丽较为外向。在高二下期,两人先后爆发出了心理问题。

(一)学生心理障碍基本情况

1.小芳,家住农村,有一小10岁的弟弟,父母长期在外打工,打工地点也不远,就在当地,家庭状况还可以。小芳从小学起就在外婆和舅舅家住,由于外婆特别严厉,所以小芳经常被关在家里,到初中时就已经很内向了。

2.小丽,家住城镇,独生子女,父母工作较好,家庭条件富裕。初中时在外住宿,高中时在家住宿,走读生。和同学相处良好,性格开朗,只是略“娇气”(同学评价)。高二下突然爆发出很强的厌学心理,对“强迫”她来学习的父母相当不信任,双方爆发了冲突和争执。与之交流后,发现小丽初中在外地就学,感到被同班同学强烈地排斥;且小丽身有疾病,容易尿频,所以她感觉老师不喜欢她。不愉快的初中生涯使小丽对送其到外地就学的父母产生了怨愤之情,并在逐渐与父母疏远。

(二)心理障碍分析

通过小芳和小丽的成长经历,我们发现两人均是对感情比较敏感、渴望关爱的人群;在青春期,二人的父母均没有陪伴在身边,有强烈的孤独感,缺乏安全感,并逐渐由对父母由期待转为失望和不信任。由于不同的外界环境,小芳在想象中寻求安全感,日渐封闭内向;小丽在同学身上寻求安全感,日渐“活泼开朗”。在人格形成的关键期,缺乏父母的陪伴和引导,二人的人格发育均出现了问题,产生了一定的心理障碍。

长期以来,家长们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和外在物质条件,却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实际上只有身心健康的人,才算是真正健康的人。

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以及家庭环境条件等对学生品德和心理成长有直接而重大的影响。有的家长对子女经常训斥,使孩子对父母见而生畏,缺乏感情交流。孩子遇到困难得不到帮助,遇到挫折得不到鼓励,使孩子有种“压抑感”、“委曲感”。有的父母感情破裂,双亲离异,严重摧残了孩子的心灵。更有些“问题家庭”家长本身品德低劣,作风不正,对孩子的危害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家庭教育不当,是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另外,青少年时期,尤其从小学五、六年级到初中这一阶段的年龄,正是学生的“过渡时期”,国外称之为“危险年龄”。这时期青少年由于生理上的迅速“成长”极大地打破了生理和心理之间的平衡,打破了心理诸因素之间的平衡。这时期青少年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有了显著的发展,但又有较多的片面性和主观性,他们精力旺盛、感情充沛,但带有冲动性,不善于克制,行为不易预测,也最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对于这种悄悄来到的变化,青少年自身没有思想准备。这个阶段家长的陪伴、引导尤为重要。事实上,很大一部分成年人心理疾病产生于中小学时期。

由此可知,小芳和小丽的心理障碍问题在中学中是很正常的,只是情况较为严重。那么已经发现的问题,双方父母是怎么应对的呢?

(三)父母对问题的应对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1.小芳父母的应对:文理分科后,进入新的班级,小芳的父亲每个月替小芳请一个星期的假,从这里其实已经看出了,小芳的家人实际上已经意识到小芳的心理问题了,并且采取了药物治疗。正是因为感觉小芳“痊愈”了,父母在高二时期放松了对小芳的关注,更加关心更小的弟弟,安全感的缺失使小芳情况急转直下,不听课、不做作业、自言自语……而班主任在与家长交流几次之后,家长拒绝与班主任交流,并说:“腿在她身上,爱去哪去哪”。

2.小丽父母的应对:小丽心理问题爆发出来之后,父母积极与班主任联系,和小丽谈心,召开家庭会议想办法,母亲甚至请长假陪伴小丽。小丽正视了自己的问题,敢于说出自己在初中时的难堪和痛苦。最终小丽和父母一起到医院进行心理治疗。一年后小丽继续了自己的高三生涯,并考上了一所不错的学校。

从上诉两则案例中我们看到,同样是因为青春期家庭教育缺失问题,同样因孤独感造成的心理障碍。同样的问题,不同的应对,带给孩子的是不同的人生。这充分说明了一个有责任心的家长,一个敢于面对问题的家长,一个重视家庭教育的家长给孩子带来的是什么。

三、结语:班主任可以做什么

家庭教育如此重要,但目前很多家长并不重视,或者说不具备家庭教育的相关知识技能,作为班主任我们可以“帮帮忙”。

1.关心学生,关注学生的身心状况,及时与家长联系。

2.做好家长培训,在家长会上给家长进行简单的家庭教育培训,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身心状态,指导家长在本阶段如何关心爱护学生,减少摩擦,如何与孩子谈心,遇到早恋、厌学等问题如何处理。面对高三学生如何做好家长工作等等。

3.通过与家长面谈、通话等对学生具体问题进行具体指导,提供可行性建议,让家长逐渐“成长”为成熟的家长。

4.通过建议家庭活动加强情感交流,增进家长和孩子的感情。

篇(5)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为了更好地了解阜新市家庭教育投资行为,主要选取金钱投入、时间投入和出国留学这三种最常见的教育拓展行为加以分析,对阜新市的家庭教育投资现状进行研究。

(一)金钱投入

谈到家庭教育的金钱投入,最大的支出就是学费、书籍费、交通费和住宿费等,这些也是一般教育中最基础的投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学校的建设,师资力量的加强,这些费用也在逐步上升。在这一项调查中,本研究除去了上述的一些基本费用,主要研究课余生活中家庭对子女的教育金钱投入,并为多项选择。现在的正规教育和以前的教育一个显著不同就是需要很多辅助工具,这些辅助工具能够帮助孩子更好的掌握知识。家长们为了不让子女输在起跑线上,不仅为子女提供了必要的学习用品,还通过提供课外读物、安排课外兴趣班等来帮助子女学习。原本这些在大城市很常见的东西,目前在阜新市也渐渐成为大部分孩子的必需品,而不是奢侈品。被调查家庭在每一项辅助学习工具的投入上相对比较均衡,并没有太大的差异。投资最多的是“买课外辅导书”,总计达78%;其次是“报刊”为67%;中间两项“兴趣班”和“电子产品”分别是17%和10.5%;较低的是“教师节等节日”、“旅游”和“老师生日”项,分别是7%、5.5%和4.5%。中国的大环境讲究人情世故,为了更好的让子女接受教育,很多家长都会在和自己子女学习相关的人身上进行投资,包括学校的领导、学校的老师还有班里学习成绩不错的同学等等。调查中发现,很多家庭都有这方面的行为,但所占投入比重不高。这种家庭的行为反映出,一方面是家长的处世之道,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很高。笔者在调查前思考,家庭子女的性别会对家庭投资教育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实际调查表明,独生女的家庭和两个女孩的家庭在教育投入方面不比独生子家庭和两个男孩的家庭在教育投入方面差。这说明在阜新市大部分家庭都报着男女平等接受教育的观念,另外计划生育政策使每个家庭只生一孩,所以无论子女的性别是男是女都会对其倾其所有。

(二)时间投入

在供养子女教育时,家长也会有一定的时间投入,包括接送孩子上下学,陪孩子做作业,辅导孩子功课,培养孩子兴趣等,该项选择也为多项选择。教育是由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方面组成的。三个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正规的教育中,学校主要起的是教书育人的作用,而社会就要提供健康的教育大环境。对家庭子女的身心健康的培养主要是靠家庭的力量,家长通过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的关系来达到培养孩子身心健康的目的。阜新市家庭教育的投入除了物质方面的投入,还有时间方面的投入。家长时间投入最多的是接送孩子上下学,家庭中有44.5%的家长选择了这一项,而陪孩子做作业和辅导孩子功课分别占22.5%和28%,培养孩子的兴趣所占比例比较少,只有10.5%。此外,家长和孩子谈心的比例占到13%。在调查中,家长表示因为自己的能力有限,很少能辅导孩子的功课,也不知道该如何培养孩子的兴趣,大部分都是只提供孩子基本的学习条件,学习上的事情都是由老师和孩子解决。调查中发现,家庭子女的数量会对时间的投入产生影响,独生子女家庭家长对其的时间投入相对多一些,而多子女家庭的时间投入少一些。一方面,家长对独生子女的期望更大,希望能够更多的了解孩子从而让孩子朝着自己的期望发展。另一方面只有一个孩子,家长的时间会充裕一些,分给孩子的时间就会相对较多一些。纵向比较,接送孩子上下学的比例要大一些,而谈心的比例要小一些,这主要是因为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少有家长能够和孩子成为平等的朋友关系。

(三)出国留学

近年来,出国留学越来越多地成为家庭教育投资的重要方面,笔者在对出国留学的考察中主要是联系家长的职业来分析他们对出国留学的态度。从不同职业的父母对出国的看法各不相同,父母职业为公务员和教师的普遍认为光鲜的职业中,对出国的看法是“应该”多与“不应该”,两者比例基本占到1∶1,而父母职业为农民的家庭对出国的看法“不应该”大于“应该”,且比例约占3∶1。这主要是一方面不同职业人群的收入不同,出国的开销不是一笔小数目,另一方面,公务员和教师这类职业是受人尊重的职业,在工作中接触到的人群多是知识分子,也不乏归国学生,从而坚定了他们对子女出国的信念。深入分析家长选择出国的理由,从表8可以看出,不同职业的人虽然认可出国留学,但是对出国留学的理由认可度各不相同。横向比较,大家比较认可的是国外教育环境好和增强孩子的个人素质。其中公务员和教师在问卷的其他选项还写上了自己的想法,而个体户和农民很多没有自己的想法,有些是认为周围的人在出国,仅仅是一种跟风行为,还有一部分选择了见世面这个选项。家长对出国留学的看法不同,导致的对子女的观念影响可能存在差异,子女在国外的学业成绩和学习勤奋情况也就会受到影响,从而影响子女的教育质量。

三、结论和建议

(一)结论

通过对阜新市家庭教育投资行为的调查可以看出,阜新市的家庭教育投资行为具有一定的特点,主要表现如下。

1.阜新市的大部分家庭还是能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应该普及子女的教育问题,只有掌握知识和了解社会才能改变子女的命运。而家庭子女年龄小,并不能自己主动去接受教育,因此家庭就有责任也有义务帮助和督促子女完成学业。

2.阜新市不同地区的教育投资行为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主要是因为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使得家庭收入有所不同,因此,对家庭子女的教育投资也不同。

3.阜新市家庭中父母对出国的看法是“应该”与“不应该”,两者比例基本占到1∶1。这和中国整体对出国的态度相一致。但是身处不同职业的父母对应该出国秉持的原因是不一样的。

4.阜新市家庭中父母对教育所持的态度较为功利性,不管是就读层级较低的子女,还是就读层级较高的子女;不管是国内读书的子女,还是出国读书的子女。很多家长秉持着接受教育是为了获得更好的工作,从而能够获得更优越的生活条件。

(二)建议

1.加快阜新市经济发展速度

加快经济发展的速度才能增加家庭的可支配收入,家庭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才可能改善家庭生活。在满足了家庭基本的物质生活水平后,人们才能有多余的资金投入到精神生活的建设,教育就是精神生活的第一大内容。因此,要扩大家庭教育投入,首当其冲要发展阜新市经济,增加家庭收入。

2.转变家庭教育观念

家庭是家庭教育投资行为的主要参与者,家庭的行为决定了家庭子女受教育的质量,只有转变家庭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纠正错误的教育观念,才能从根本上改善阜新市家庭教育的投资行为。家长对子女设定期望一定要符合子女以及家庭收入的实际情况,切不可好高骛远,拔苗助长。

3.处理好金钱投入和时间投入的关系

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关心不仅要体现在金钱的投资上,还要投入时间去关心子女的内心世界。在金钱的投资上不可盲目跟风,参加多种辅导班,使子女成为负担,要给子女留足自由时间,让其自由发展。在时间的投资上也不能只是关注子女的学习成绩,要花时间全方位的培养子女,既要重视子女的性格培养和人格的塑造,也要重视子女的人际交往,深入子女内心,帮助子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篇(6)

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北朝文学家颜之推指出:“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可见古人已对家庭环境对人的道德品质的影响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虽然对家庭德育环境未有专文著述,但大抵包括家庭中的人际环境、礼制环境和风俗环境等。现代教育一般认为家庭德育环境指家庭经济状态及社会地位、家庭结构与组成、家庭成员关系、家庭教育观念及方法、父母的道德品质、家庭文化环境、家庭成员心理素质等影响和制约青少年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的家庭内外部因素的总和。因家庭经济状况及社会地位、家庭结构与组成等因素相对稳定且难以短期人为调节,故可称为客观因素。家庭教育观念及方法、家庭人际关系、文化环境等因素均可由家长主观调整控制,故可称为主观因素,本文所指家庭德育环境以主观因素为主。

二、家庭德育环境作用的特点

家庭德育环境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对学生的道德内化与生成产生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其过程及作用机理较为繁复,但也有自身的特点。1.影响结果的独特性家庭德育环境独一无二,其培养出的孩子具有独特性。每个家庭与德育环境有关的因素各有不同,特别是家庭的文化环境、家庭教育观念和方法都有着不一样的地方,其纽带是天然的血缘关系。每个人从出生就开始生活在不同的家庭环境中,并时刻接受环境的熏陶和教育。学生的品行具有极强的家庭烙印,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2.影响方式的渗透性家庭德育环境渗透于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与家庭生活融为一体。学生在与家庭成员共同生活的过程中耳濡目染,受到教育。因此,不像学校教育那样具有固定时间、地点和教育计划,而是遇事而悔,长期、分散、灵活地渗透在家庭生活中。3.影响过程的长期性家庭德育环境不是静态的,会不断调整而呈现出动态变化。初中生处于身心发展急剧变化的年龄段,成员沟通方式、文化环境、教育方法等家庭德育环境因素必然会不断地调整,以适应学生在这个年龄段的生理、心理特点,这个过程具有长期性。4.影响作用的动态性家庭教育环境中的客观因素相对稳定,而主观因素则会随着家庭变迁、学生成长等发生变化,呈现出必然的动态性。特别是初中生处于青春期,成人感加强、独立性增强而依赖性减弱、自我评价能力提高,这些都打破了原有家庭教育环境的平衡。反映到学校教育中,就是教师经常听到家长抱怨孩子越来越不听话、越来越难管、越来越难以琢磨孩子的一些行为等。若要解决,则需要家长从多个方面对家庭教育环境的主观因素进行调整,以达到再次平衡的状态。

三、家庭德育环境优化的措施

基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家庭德育环境对学生道德教育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初中生阶段,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更需要根据学生的发展适时优化家庭德育环境,促进其成长。1.形成正确的家庭德育观念正确的家庭德育观念会对初中生的品德发展及综合素质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根据教育实践,仍有家长坚守着传统的教育理念,片面追求学习成绩而忽略学生综合素养特别是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认为只要孩子学习成绩优秀就可以对其他方面降低要求,这也在潜移默化当中向学生传达了这样一个理念———成绩就是一切的挡箭牌。或者,虽然家长认识到养成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性,却缺少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待初中生在青春期产生的诸多问题没有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较多采取灌输式的单向德育方式,较少采用民主商议、谈话引导、共同决议的方式。实际上,错误或不科学的家庭德育观念,只会让孩子越走越偏,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家长应当学会合理利用家庭德育因素中的多个因素,采取交互式的、平等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方式,营造和谐、民主的家庭德育环境。传统的家庭德育模式优化的家庭德育模式2.积极创设多元化的家庭德育途径初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开始走向成熟并且定性的一个重要阶段。所以,家长必须高度重视家庭德育环境的优化,积极主动地为学生营造出积极、和谐的家庭环境与氛围,形成多元化的家庭德育途径。例如,家长可以利用假期时间,和孩子一起完成自家家谱的编制,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家史,思考在家族发展链条中自己应该担当什么角色,是“高峰”还是“低谷”;是家族崛起的创业者,还是家族发展的终结者。这既是一份假期作业,又是关于人生责任的一次反思,更是一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家长可以多和孩子就某一社会现象进行平等的交流和沟通,让孩子多谈谈对某些社会问题的看法,便于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家长也可以带孩子一起观看文艺演出、参观博物馆或者美术作品展,让孩子学会欣赏美、学会发现美。3.将家庭德育环境与学校德育环境、社区(社会)德育环境有机结合家庭德育环境应当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应该兼顾家庭、学校、社区(社会)的互动关系。对于孩子的德育内容,既包括对自我维度的自律、勇敢、责任,又包括对他人维度的诚信、尊敬、感恩、礼貌、合作,以及对社会维度的关怀、同情、服务、公德。家庭德育环境应当与学校、社会(社区)主动紧密联系,形成教育合力,让学生接触到系统的、一致的、连续的道德教育。

综上所述,优化的家庭德育环境对于初中生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家长必须更新观念和方法,从自身做起,为孩子营造出良好的家庭德育环境,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成长。

作者:朱卉斌 单位:南京市紫东实验学校

参考文献:

[1]靳亚梦,田夏彪.中小学生道德教育“超越性”的成因及消解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6,32(3):9-11.

[2]陈博.新形势背景下中学生德育建设中家庭教育的问题及应对策略探讨[J].考试周刊,2016(65):158-158.

[3]苏冰星.探究人文素质教育基地对高校学生德育心理环境建设的影响[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7(2):95-98.

[4]朱向东,顾彩平.当代中学生德育教育的现状和对策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7).

篇(7)

[关键词]:小升初 家长会 家长工作

一、引言

当过初中班主任的老师都知道:初一的第一次半期考试成绩,对学生和家长心理上造成的冲击巨大,远远超出他们自身的想象。如何开好半期考试后的家长会,做好学生和家长在过渡时期心理上的衔接,是初中班主任工作中一个值得重点研究的课题。

众所周知,我国目前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可以全部升入初中,无需通过考试的选拔,导致小学考试的评价功能和选拔功能趋于模糊,考试成绩的区分度越来越小。在小学阶段,大多数学生的语文和数学成绩都在90分以上,毕业考试两科成绩均在80分以下的学生微乎其微。由于小学考试的评价功能和选拔功能的缺失,使得多数家长对刚刚升入初中的孩子盲目乐观。然而,进入初中后,第一次半期考试的结果往往会给许多学生和家长的心理带来极大的冲击。根据作者近20年的教育教学经验,初中的第一次半期考试,(即使考题再简单)学生语文和数学上90分(也就是150分制的135分)的人数,一个班级往往不到一半。多数学生的成绩集中在100分~110分附近(相当于小学百分制的70分左右),甚至部分学生会出现不及格的现象。家长们原本带着一种很高的期望看着子女跨进初中,满以为在小学阶段成绩不错的孩子经过初中老师调教之后,成绩突飞猛进,在以后的学习道路上凯歌高奏,捷报频传。可是,半期考试的分数一出来,他们发现孩子的成绩和小学相比较,不升反降,落差巨大。这种落差让很多对教育规律不了解的家长措手不及,甚至是当头一棒。严峻的现实和他们最初的期待一旦发生碰撞,难免就会产生一些困惑和不理解。而一些抗挫能力差的孩子,在这种压力面前,开始对学习产生恐惧或自卑心理,信心全无,成绩从此急剧下滑,一蹶不振。

作为一名优秀的班主任,如何在问题出现的初始阶段与学生尤其是家长进行良性的沟通,制定出应对策略?如何帮助家长们认清教育规律,使学生在学校和家庭教育形成的合力中激流勇进,这是我们班主任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因此,在这个时候,班主任召开一次家长会,针对小孩的现状,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给家长作一些点拨,并与部分家长一道制定出有利于孩子发展的措施,让家长重新看到希望,是很有必要的!

二、家长会召开前应提前做好的两项准备工作

在家长会召开前,班主任要提前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第一,要对学生进行集体心理指导。第二,要与部分家长进行个别交流。对于学生的工作,班主任最好采取全班集体指导的方式来进行。要使学生明白,初中的学习方式和小学相比,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要让他们意识到,初中阶段承担着为高中阶段选拔人才的任务。因此,像小学那样只凭一点小聪明就可取得好成绩的时光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到了中学,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是要有一流的情商,要培养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如果不注重学习习惯和方法的养成,注定会被激烈的竞争所淘汰。同时,也要让他们明白,中学的竞争才刚刚拉开序幕,学习上的较量不是百米冲刺,而是“马拉松”长跑,是一场意志力的较量,只有坚持不懈,才会笑到最后。

当然,班主任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还是要做好与部分家长的个别交流。不过,前一项工作做到位了,学生重新树立了信心,一些良性的信息反馈到家长那里,家长的工作就好做多了。与家长的交流最好是班主任主动出击,采取电话联系的方式。沟通的对象主要有两类家长:一类是小学成绩相对较好,家长期望值较高,但本次半期成绩却不理想的学生的家长;第二类就是孩子成绩在班上处于中等偏下的那部分学生的家长。在与家长交流、沟通的时候,只要我们老师带着一颗为学生成长、成材倾情付出的诚挚之心,他们一定会为之感动,交流的气氛自然就会变得亲切而又融洽,曾经产生过的一些怨气自然就会化解。当家长从班主任这里真切地感受到老师对孩子未来发展的那种从容的自信,他们会更加积极地配合班主任工作,学校与家庭教育的合力便会形成!在近20年的班主任工作中,关于家长工作,作者最大的心得是――和家长的交流并不需要太多华丽的辞藻和技巧,最重要的是爱心和真诚!

三、在家长会上应传递的几点重要思想

在家长会上,班主任应给家长传递以下四点思想:

1.正确看待分数。对于这个问题,家长的认识存在两种比较极端的趋向:一种是过于看重分数,一种是对分数不屑一顾。进入初中之后,知识点越来越密集,学习容量越来越大,考试的类型与小学阶段相比也更多更复杂。其实,这正是学科知识逐渐向初三和高中知识体系靠拢的过程。所以,对于那些过分看重分数的学生家长,班主任需要劝导他们:千万不要看到孩子的分数比小学时低,就忧心忡忡,心急如焚,盲目地抱怨孩子学习不认真,或者是老师没教好。要让他们知道,学生出现这样的情况从教学规律上讲是正常的,也是必然的,因为从小学升到初中,在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上出现了一个比较大的跨度。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重点中学的学习氛围中,老师考虑更多的不仅是分数,更重要的是分数背后的含金量。为了学生后续的发展,我们平常的教学训练决不仅仅锁定于中考,平常考试的难度和灵活度自然也会比中考略高一筹。班主任可以用事实告诉家长:每一年,我们参加中考的大多数学生,各科的成绩都要比平常考试高出10到20分。这也说明,我们平常在教学中对知识的拓展和挖掘是相当到位的。然而,这些优势在初一阶段并不一定显现得出来,但到了初三和高中,学生会更有后劲。同时,班主任还要让那些过于看重分数的家长知道,孩子成绩出现几次波动是正常的,毕竟从各个小学来到重点中学就读的学生数量众多,竞争激烈;加上学生个体在生理、心理等方面的情况也不一样。所以,当学生成绩出现滑坡时,我们不妨与孩子一起找原因,进行深入、综合的分析,然后对其进行鼓励教育。因为对于一个自尊心较强、自觉性较好的孩子来说,一句鼓励的话要比十句批评的话管用得多。

当然,为了确保班级良好学风的形成,班主任也要防止部分家长对于分数的认识走到另一个极端:对于孩子的成绩不屑一顾。这样的观念在一些“后进生”的家长中普遍存在。这些家长通常认为,我孩子只要身体健康就行,成绩好坏无所谓。甚至有些家长早就为孩子的将来打下了丰硕的物质基础。面对这样的家长,班主任应该提升家长对于孩子成长和成才的认识,让他们知道学校教育重视的不仅仅是分数,更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意志品质的培养。这种意志品质就是面对困难的韧性,是一种持之以恒、迎难而上的心理品质。如果孩子在学习中形成了锲而不舍,百折不挠的精神。我们有理由相信,无论将来他在哪个领域发展,都能打造出属于自己的一份广阔天地。

2.要更加注重对孩子的学习习惯和能力的培养。进入初中后,学科知识对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然而,学生的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能力的养成需要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督促和配合。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习惯改变人的一生,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因此,在家长会上,班主任可以现身说法,以实际经验为例,向家长们强调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在中学阶段的重要性。比如,班上这次半期考试成绩最好的几位同学,小学毕业成绩并不算很高(和班上很多同学都差不多)。但班主任了解到,这几位同学的家长和原来的小学老师一直比较注重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能力的培养。虽然在小学阶段,由于种种原因,考试没有体现出它应有的评价功能,导致这些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学习成绩并不突出。但一进入中学,这种习惯和能力的巨大的优势也就充分发挥出来了。因此,他们学习起来如鱼得水,明显超过了其他同学。同时,班主任要唤起家长的热情和信心,告诉家长,经过一个月的观察和了解,感觉到班上很多孩子思维潜质还不错,有一定发展空间,但部分孩子自觉学习的习惯和那些优秀同学相比较,还有一定的差距,这也成为制约他们学习进步最主要的一个因素。另外,通过试卷分析也可以发现,孩子进初中以来所学的新知识掌握得并不差,但由于从小没有养成一种严谨认真的习惯,过失性失分比较多,等等。接下来再安慰家长,虽然培养这种习惯和能力的最佳时期是在小学四年级前后,但“亡羊补牢,为时未晚。”通过初中阶段的补救,使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样可以异军突起,最终进入优生行列!因此,班主任应号召家长和老师密切配合,在孩子最关键的这三年,多倾注一些心血在他们身上;在孩子的习惯养成上多下一些工夫。班主任应让家长们清楚地认识到,只要学校和家长坚持不懈地去付出,孩子的成才将是我们最大的回报!

在充分调动家长配合学校教育积极性的同时,班主任也不要忘记告诫家长对孩子的成才要抱有理性的态度,千万不能操之过急,孩子的成绩不代表一切。只要他的身心能得到健康发展,综合素质能得到全面提高,那就是孩子之幸,家庭之幸,民族之幸。随着将来年龄的增长,求知欲的不断增强,他们的孩子完全可能后来者居上,成为出色的专业人才!总之,学校和家长都要树立做人第一、学习第二的教育观。对孩子因材施教,是小草,就让他成为翠绿点缀大地;是大树,就让他成为栋梁撑起天空。

3.科学看待孩子进入初中后的变化,用人文关怀帮助孩子度过青春叛逆期。孩子进入初中后,随着青春期的到来,会出现一系列的变化。比如,爱顶嘴、易冲动、很难与家长沟通、喜欢与人争论,十分情绪化,等等。这些变化让家长感到措手不及,毫无准备。但从孩子成长规律上看,这些变化都是正常的。可是,很多家长却不明白这一点,他们会把孩子这个时期出现的种种问题归咎到学校和老师身上,因此对学校教育产生不满情绪。所以,在家长会上,班主任有必要跟家长一起学习有关教育学、心理学的一些基本理论,使家长能正确看待进入初中后孩子的变化。班主任应该让家长知道:这些问题都是孩子进入青春期后,由于生理、心理的变化引起的,也是这个时期孩子思维的独立性、求异性得到较大发展所决定的,是青春期孩子一种心理特征的反映,是人生第二次叛逆的具体表现,是大自然赋予给人的一种成长规律。

然而,“对于孩子的青春期教育,很多家长要么抱着无师自通的态度――那些知识不讲也知道,要么采取鸵鸟政策――长大了自然就懂了,要么采取比较严厉的态度――发现苗头立即制止。”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家庭教育中心主任闵乐夫认为,凡是轻视孩子,不尊重孩子的所感所想,都会影响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长。因此,班主任应该呼吁家长去理解孩子,用一种科学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成长和变化。对这个时期的孩子,在教育时要讲方法,态度不要粗暴,语言不要挖苦,要讲究分寸,讲求艺术性,“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要给孩子一点自尊、自信以及自我的空间。同时,家长们还应该充分关注孩子的心理及情感变化,多与孩子谈心,帮助孩子疏导心理,培养孩子良好的心态。有了良好的心态,学习更加愉快,心理也得到良好的发展。在纠正孩子的主要缺点时,一定要考虑成熟,选择最佳时机和地点,把握好批评的尺度。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害怕“丢面子”,很容易有逆反心理。班主任要让家长对自己的孩子进行赏识教育。因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坏孩子是骂出来的。”要学会欣赏孩子,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如果我们能做到用人文关怀去帮助孩子,他们一定能顺利渡过这段叛逆的青春期。

4.一定要注意教育的一致性。初中阶段的学生处在一个特殊的心理时期。在这个时期,孩子的辨别能力还比较弱,他们不能把社会上的是是非非弄清楚,也不能完全理解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可以做。这就需要家长经常给孩子一些指示和告诫,给他明确的方向。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一定要注意“口风”一致,不要爸爸这么说,妈妈却那么说,这样孩子就辨不清方向了。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对孩子的教育,家庭要与学校保持一致。否则,对于这些正逐步走向独立,开始拥有反叛意识的孩子,会产生非常消极的后果。

另外,家长还要注意在家中营造良好的求知环境。著名心理学家张梅玲说得好:“父母的行为习惯是孩子学习的一本教材”,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因此,周末时,家长可多抽时间呆在家里陪孩子,通过自身读书,看报,营造出一种学习的氛围。这时,应避免不必要的家庭闲谈。同时,应尽量避免在家中接待无知粗鲁的人,使孩子能够静下心来,潜心学习。

四、结束语

小学到初中阶段,孩子们在心理上处于一个非常特殊的过度时期。学校和家长应该意识到这一点,相应地改变对孩子的教育态度和方法。一名优秀的班主任在这个时候,应该及时架起一座帮助孩子与家长相互理解和沟通的桥梁,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帮助孩子们战胜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让孩子顺利度过危险期,以良好的思想精神状态和扎实的知识储备去迎接未来的挑战。

刚升入初中阶段的孩子,处在人生中最关键的十字路口。半期后一次成功的家长会将是一座桥梁。通过它,能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良性互动;能使班主任和家长一起,做好孩子从小学升到初中在学习和心理上的衔接,把他们引向成功之路。

参考文献:

[1]新成长学习研究机构主编.初中生如何全面完善学习习惯[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8.3.

篇(8)

2009年1月1日-2009年12月30日,培训子女在18周岁以下处于婴儿期、少儿期、青春期的母亲群体,要求每个学员完成24参训学时,其中12学时集中学习,12学时自主学习。

二、培训内容

(一)通用课程(适用所有年龄阶段孩子母亲的必修课)如下:

1、如何做一位成功的家长。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更新家长教子观念,传授科学教子方法,提高家长家庭教育素质,帮助孩子成功。

2、家庭教育的误区。走出家庭教育误区,探索家教成功之路。

3、家庭教育中亲子沟通的方法。教给子女沟通的最有效方法,消除您与孩子的情感隔阂,让您的家庭充满欢乐与笑声,让您的家庭阳光绽放。

4、做孩子廉洁的表率告诉家长如何做廉正的表率,实施良好的家庭教育,培养孩子诚实的美德。

5、发现孩子潜能,发展孩子智慧。了解多元智能理论,使母亲善于根据孩子特点发展孩子潜能。

6、现代妈妈的仪表美。学习美容,礼仪知识,提高母亲自我形象设计能力。

7、现代孩子的成才途径。介绍现代人才观,正确帮助孩子成长、成才。

8、妈妈理财经。学习理财知识,培养孩子理财素养。9、家庭教育经验介绍通过成功家长的经验介绍,改进家教方法。

(二)幼儿家庭教育(适用0-6岁孩子的母亲)

必修课包括:1、让孩子与书交朋友,了解早期阅读的特点,培养孩子的阅读的习惯;孩子上小学了,你准备好了吗;了解小学教育特点,懂得如何让孩子做好上小学的准备;让健康伴随您的孩子了解儿童身体发育特点,学习儿童保健知识。

选修课包括:1、走进艺术的宫殿从小发展婴幼儿的艺术兴趣,培养艺术修养;2、亲子游戏活动通过亲子游戏,增进母子感情,使母亲学会如何与幼儿做游戏;如何培养儿童良好习惯学习培养儿童良好习惯的方法,帮助孩子养成终身受益的良好习惯。

(三)小学生家庭教育(适用小学生的母亲)

必修课包括:1、让健康伴随您的孩子了解少年儿童身体发育特点,了解儿童保健知识;怎样培养孩子一生有用的好习惯了解儿童成和发展特点,培养孩子从小养成好的习惯。

选修课包括:1、呵护儿童心灵成长了解儿童身心发展规律,重视儿童心理健康;2、儿童一生有用的书推荐儿童一生有用的书,丰富人生。

(四)初中生家庭教育(适用初中生母亲)

必修课包括:1、如何帮助孩子度过青春期了解青少年青春期身心发育特点,关注初中生健康成长;2、如何正确对待考试了解初中学习特点,学习如何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

选修课有:战胜挫折学习如何开展挫折教育,提高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

(五)高中生家庭教育(适用高中生母亲)

必修课包括:1、如何帮助孩子适应高中生活了解高中学习特点,帮助孩子顺利适应高中生活;2、如何帮助孩子度过高考关科学看待高考,帮助孩子顺利度过高考关。

选修课包括:如何帮助孩子选择职业学习根据孩子的特点,选择正确的职业道路。

三、培训方式

根据母亲群体分布、地区差异等实际情况,培训工作要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和现代教育手段的作用,坚持点面结合,上下结合的原则,采取集中面授、自主学、远程网络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四、评选程序及办法

1.申报阶段。2009年4月底前,参评点上报申报表(见附件)至县妇联备案。

2.评选及奖项设置。2009年12月,县妇联、县教育局联合成立考评组对申报点进行评审、认定,确定、命名6个优秀培训点(服务站),纳入县妇联、县教育局对下属单位的目标管理考核加分范围,由县妇联、县教育局授予匾牌,颁发奖金5000元。设立优秀奖、入围奖和优秀组织奖等奖项,并对所有入围作品颁发荣誉证书。

五、工作要求

一是针对母亲的需求举办有影响力的家庭教育讲座,引起社会各界对母亲素养问题的重视,形成关心母亲、关心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氛围;二是探索面向不同层次母亲的教育培训模式。在扩大家长学校的覆盖面、进一步规范和提高家长学校办学质量的过程中,注重为母亲提供亲子课堂、家庭教育服务超市等多样化的家庭教育指导;三是为母亲提供家庭教育咨询服务,组织专家与母亲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了解母亲的教子困惑,为母亲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四是开展母亲素养远程教育,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向母亲传播科学的育儿理念与方法,使母亲不受时空限制自主学习。

六、联系方法

联系人:

篇(9)

在家庭教育过程中,父母的教养方式是非常必要的一种方式,在该教育模式中,要进行父母教育观念、教育行为等的协调,从而实现对初中生的教育问题的解决,以更好地升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实现其组合形式的稳定性。所谓的父母教育模式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是密切相关的。比如孩子的心理卫生知识及其个人性格的养成。在家庭父母教育模式研究过程中,随着心理学、生物学等领域的应用,父母教养方式对于孩子的影响更加的清晰。

通过对国内外先进教养模式的剖析,我们得知,无论是哪个阶段的孩子,都受到了家庭教育的巨大影响,尤其是在一些特殊群体家庭中,由于家庭教育的缺乏,而导致的小孩教育问题更是普遍存在的。在小孩教育过程中,必须要明确,初中生的良好的心理素质,来自于后天环境所赋予的教育。初中生从儿童阶段、小学阶段、初中阶段,经历了不同的学习生活,其周边的生活环境、社会环境、学习环境都影响学生的个人发展。尤其是教育过程中的家庭范围、家庭结构、家庭社会状况等,都影响了小孩与父母之间的互动。

随着国家教育体系的健全,孩子的心理建设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重视,这也不仅仅是一个国家所应对的挑战,也是一个国际社会需要重视的问题。在该问题的研究过程中,要进行多个应用环节的探究,从而实现对小孩影响方式的剖析,比如对教育学领域、社会学领域、心理学领域等的应用,进行初中生的个人性格养成关系的剖析。通过对父母教养方式的剖析,可以明确初中生的个人健康与父母的家庭运作模式是密切相关的。在初中生学习过程中、生活过程中,父母具备良好的教养模式就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幸福感,学生具备一定的幸福感,就会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因为如果初中生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比较满意,是非常有利于其整体幸福指数的提升的,在教育过程中,如果不能保证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互动协调,初中生的幸福感指数就会大大下降。

二、初中生心理问题的解决

为了满足当下素质教育的需要,进行初中生心理问题的探讨、解决等都是非常重要的环节。通过对初中生的家庭经济模式的协调,以更好的引导初中生应得现实生活,更好的进行知识的获取,通过对其挫折应对能力的提升,培养其良好的竞争意识,这样可以解决初中生教育过程中的诸多问题。比如初中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同学之间的矛盾等,这些问题的解决与否和初中生的个人心理素质是密切相关的。在教育过程中,影响初中生健康心理的因素依旧是许多的。家庭的经济状况,父母的教养方式、受教育程度、身体健康状况和家庭中的人际关系等都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水平。父母的关系、父母之间的感情融洽程度都与初中生心理健康密切相关。父母较高的期望有利于初中生形成较高的成就动机,但父母的期望过高,对孩子过分苛求,就会导致初中生因为达不到父母的期望而产生自责、焦虑、逆反和担心,这就直接导致孩子身心的不健康。

1.在初中生学习模式中,学校教育是一个重要环节,初中生每天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学校。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成绩是一个重要环节,升学率问题是摆在初中生眼前的重要问题,学生要确保自己学习成绩能力很好,这样就能进入重点高中、重点大学,满足当下社会对于人才的应用需要。在当下的教育模式中,孔子的学而优则仕的观念被普遍宣扬。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受到应试教育升学率的要求,学生身上往往背负着学习的重担,教师往往忽略对学生的综合培养,一系列的模式考试的开展,更加重了学生的学习压力,特别是名次排名、学习班级排名等模式,容易对青少年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冲击,有可能产生学生的自卑心理、焦虑心理等,不利于初中生的健康发展。

2.在初中生的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性格问题也是影响其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比如,女生在10多岁就会进行青春的发育加速器,在12岁就可以得到高峰,在13岁阶段会恢复到降低的水平。男孩在13岁这个阶段开始青春发育加速器,14岁达到峰值,16岁恢复到较慢发育速度。在生理学上,学生的生殖系统的发育和青春发育期是密切相关的,而初中生大多处于这一阶段,身体的发育程度会让女生产生某些困扰。而男生在发育过程中,面临着生理与心理成熟度的对比矛盾。特别是对独立自主的追求,有些是单亲家庭或者有的父母双亡,孩子从小就寄养在别人家里,在这种外界环境的影响下,孩子是很难保持一定温暖的心境的,外界的教育环境对于孩子的成长影响太大的,正是这种外界安全感的缺乏,更加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在日常研究过程中,可以发展家庭支持与青少年的精神健康问题是密切相关的。通过对青少年面临问题的解决,可以确保青少年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从而满足当前工作的需要。在调查研究中,我们发现家庭支持与青少年精神健康水平的相关系数为0.453,朋辈支持与青少年精神健康水平的相关系数为0.294,学校支持与精神健康水平的相关系数是0.256,相对来说,家庭支持的影响水平较高。

篇(10)

城乡结合部介于城市和乡村之间,土地利用方式混合、城市与乡村人口混杂,性质既不同于典型城市、又有异于典型农村。在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过程中,特别是对那些典型的有心理缺陷的“问题学生”,根据萨提亚家庭治疗理念,从家庭入手,分析学生的成长经历,发现这些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主要是由其童年的心理营养缺失造成的。城乡结合部家庭具有其特殊性,家庭教育存在诸多问题。研究城乡结合部的家庭教育及其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对于改善城乡结合部中学生心理问题,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城乡结合部家庭教养方式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家庭教育所必需的时间和精力不足

一部分家庭由于经济状况不佳使家长被束缚在辛苦劳作、养家糊口的经济活动中,每天工作10几个小时,早出晚归。有的家长晚上要10点多才能回家,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很少,家庭教育所必需的时间和精力严重不足。

(二)学龄前将孩子交由他人抚养

一些家长把教育的义务片面理解成是让孩子衣食无虑、尽可能的满足孩子在物质生活方面的需求就可以了。所以相当一部分家长,在孩子出生后不久,便把孩子交给自己的父母或一些亲戚长辈抚养,孩子的日常教养责任也转移给父母或亲戚长辈。

(三)只注重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孩子的情感需求

有些家长对自己的生活状态不满意,把改变生活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应试教育使家长把分数看成几乎是唯一评价学生的标准,一旦孩子达不到家长的要求,就会被责骂甚至挨打,教育孩子的方法过于简单、粗暴,孩子与家长缺少正常的情感交流。

二、城乡结合部中学生心理问题实例分析

案例:小A,女,初中二年级学生。教师反映:该生经常违反学校制度,打骂同学,并与社会上不良青年经常来往。对学习不感兴趣,不认真听课,不完成作业,旷课逃学、上网吧打游戏等,属于问题学生。家长反映:该生在小学阶段无论是学习还是品行都很优秀,到了初中突然出现了一些问题,开始不听家长管教,与父母顶撞,偷拿家长的钱,多次离家出走,当与家长冲突严重时,要跳楼自杀。

用萨提亚的理念来分析小A的心理问题及行为偏差根源,在小A不足8个月时,中断了母乳喂养,交由爷爷、奶奶抚养。0-3岁,由父母提供的心理营养(爱和安全感),在这个成长阶段内小A缺少母爱和父爱,安全感没有建立起来。4-5岁,主要由父亲提供的心理营养(认同、肯定、鼓励),在这个成长阶段内小A仍然缺少母爱和父爱,她会缺乏自信心。6-7岁,孩子要向榜样学习如何处理和解决问题。这时,小A尽管与父母在一起生活,但父母解决问题的方式有问题,母亲是指责,父亲是打骂。父母是孩子的模范,所以小A学会了用指责、打骂的方式解决问题。在小学阶段,孩子往往屈于父母的压力,在行为上没有表现出偏差,但到了青春期,随着孩子的长大,心理上的问题引起的行为偏差就会突显。

三、解决方案及引起的思考

下面通过解析小A的辅导过程,探讨城乡结合部类似的中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方法。

对小A的辅导主要有以下几个环节:

(一)舒缓学生情绪。因为小A在成长过程中,6岁前的心理营养没有被满足,与父母一起生活后,她会继续寻求,但是父母不懂得如何补偿孩子未被满足的心理营养,与孩子也没有建立起情感连接,造成亲子关系紧张,长期以来在孩子心理积累了很多负性情绪。

所以我根据小A喜欢玩游戏的特点,采用沙盘游戏技术,在陪伴孩子玩沙游的过程中,逐渐帮助她把积压的负性情绪进行疏导和宣泄,稳定了小A的情绪。在此过程中并给予小A无条件的接纳,使她感受到了老师对她的爱。

(二)对其家庭进行指导,这个环节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第一步,与父母交流,使其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并转变父母的教子观念,引导父母,不要只是盯着孩子的学习成绩,把家庭教育的重点放在孩子健康人格的培养上。

第二步,改善亲子关系。指导父母多抽出时间陪伴孩子,并帮助她的父母学会用语言和肢体语言向孩子表达爱,例如对孩子说“我爱你”,与孩子拥抱等。还可以做家庭亲子沙盘游戏,来改善亲子关系。(逐渐补偿0-3岁缺失的心理营养)

第三步:指导父母在与孩子的互动中多使用肯定和鼓励性的语言,尤其是父亲的肯定与鼓励更重要。例如:指导父亲愿意欣赏并发自内心的对孩子说:孩子你很棒,你让我骄傲,你这样做我很高兴等。(逐渐补偿4-5岁缺失的心理营养)

第四步:指导父母与孩子建立一个良好的互动模式,以温暖、理解、民主的家教方式为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解决问题的典范。

通过对小A的心理辅导以及对其父母进行家庭教育辅导,小A有了奇迹般的变化:与父母关系明显改善,学习努力,尊敬老师,再也没有打骂同学及其他一些不良行为的现象发生。

通过这个实例我们了解到,在七岁之前给足心理营养,对形成健康的人格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工作上有以下几点思考,以促进城乡结合部家长素质的提高,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一)学校的心理辅导工作与家庭教育工作结合起来。加强对学校管理人员、班主任等心理培训,使其掌握一定的心理方面的知识,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能够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规律,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校园环境。同时积极开展家长委员会及家长学校活动,例如,家庭教育知识讲座,成立由心理老师带领的家长互助成长小组等,在活动中向家长渗透心理学知识和家庭教育知识,提高家长的素质和家庭教育水平。

(二)利用社区、妇联、民间团体等社会力量,开展家庭教育宣讲进社区活动,在社区中传播新家庭教育理念,以促进社区居民的整体素质提高。

上一篇: 关于安全的感想 下一篇: 家具设计与室内设计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