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学科建设汇总十篇

时间:2023-05-25 17:43:4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工商管理学科建设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工商管理学科建设

篇(1)

学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包涵学科发展方向、资源优势、学科重点及特色,还需要从战略发展高度来深化学科规划、提高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从实验室及实训基地建设上来整合人、财、物、信息、科研、课题资源,为促进学科建设提供坚实的保障机制。

一、工商管理学科建设内涵分析

现代大学的基本职能是为社会培养适用的人才队伍,而学科建设作为大学教育特色的关键,需要从系统扎实的创新工作中来提升自身优势,突出学科重点。工商管理学科建设从内涵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人力因素,作为学科组织中最活跃的首要因素,人力上主要包括授课师资、学生管理队伍、实验人员及其他辅助人员,而作为引导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的教师,又是人力队伍建设的核心,其专业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科研成果整体水平;二是财力因素,从教学经费及科研经费上来看,离开经费无异于“无米之炊”;三是物力因素,基于相关教学和科研的硬件设施通称为物质基础;四是信息要素,现代信息环境下,对信息的加工能力是促进学科建设发展的动力,如教学内容的更新和充实,教学资料、文献等数据的整合等;五是课程及课题要素,学科建设需要通过学科教学和科研活动来完成,而教学内容与课时都与课程设计相关联,尤其是与经济活动相关的科研课题,更是构成学科建设的重要支撑。

二、影响工商管理学科建设的因素分析

从学科建设内涵到学校管理的各个方面,只有统筹发展好各个子系统,尤其是对人力因素的建设和优化,并从管理措施和制度上来促进各系统协调与发展。结合工商管理学科建设实际,从制约学科建设的影响因素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办学理念问题,理念是蕴含大学教育目标、社会责任、运营策略及办学方法的基本思想,也是构成高校师生对学科未来发展的共同追求,理念作为学科建设与创新的向导,是高校实体与精神的统合,而在实际管理中,由于我国高校受计划体制的影响,在面对市场经济的发展机遇前,对于高校办学理念的认知存在模糊性,尤其是对高校办学主体的明确上存在分配不公,挫伤教师积极性的负面影响,再加上行政领导学科现象的存在,对于学科建设的前瞻性和重视程度不够,不仅不利于自身学科建设的健康发展,还容易造成优秀师资的流失;二是内部运行机制问题突出,从高校内部管理来看,一流的大学离不开高水平的管理,而当前部分高校在办学理念及内部管理上缺乏有效的激励、反馈、调控机制,在学科建设上更是问题突出,如人才聘任机制不合理、师资晋升制度不完善等,都给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带来严重影响;三是师资队伍建设问题,大学的关键在于大师,而衡量大学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师资队伍的整体优秀程度,学科建设离不开师资队伍的建设,更离不开追求卓越的学者大师们,张维迎教授将大学的核心逻辑表述为“大学必须有一支,由真正对研究和教学有特殊偏好、最具有使命感、责任心和创造力、最能做出原创性研究成果的学者组成的教师队伍”。

三、推进工商管理学科建设的有效保障机制

(1)确立与学科建设相一致的发展理念。学科建设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基础工程,结合工商管理学科建设实际,从学科规划、学科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引进上、学科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图书馆建设,以及实训基地的构建等方面,从治校理念上来明确战略发展规划,将学科建设与推动学科发展进行关联,进一步拓展、延伸、新建、嫁接与其他高校同专业的协作,增强学科优秀师资的交流合作。提升从工商管理学科的内容和方法上融入创新理念,顺应时代经济体制发展需要,广泛借鉴国外先进管理理论和知识,建立学习型学科组织,不断探索出与企业组织结构相适应的扁平化、柔性化管理机理,创新出满足时展的新的管理模式。

(2)确立与学科建设相适应的制度保障。制度建设是推进管理规范化的基础保障,也是构建学科竞争力的核心。从工商管理学科建设内容上进行分解,如学科管理体系、组织文化、学术伦理、学术风格等,从激发活力和积极性上来完善制度措施,推动多出成果,如建立学科学术研究团队,加大学术科研经费的调配,强化学术沟通与交流,鼓励师资队伍继续深造和学习等,从而发挥师资的主动作用。

(3)构建学科师资队伍发展的梯度保障。人才梯队是促进人才动态更迭的有效保障机制,从学科层次结构、人力年龄结构、以及知识结构的编制上融入梯队建设理念,从而构成递增的学科建设人才队伍,优化各层次人才的交流,为他们创造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加大对优秀中青年教师的遴选和激励,并从学科建设、教学与科研上建立民主、动态、科学的岗位设置和任职要求,增进人才队伍的互补。

(4)以多样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提升教学效率。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网络技术为现代教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特别是信息技术的成熟与推广,使得课程教学模式也发生了新的转变。一方面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借助于现代计算机、大屏幕投影设备,运用技术软件来实现对学科知识的全景画展示,并通过教学手段创新来组织课程教学与实务操作的融合,既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从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上提升了知识与技能间的转化;另一方面CAI技术的应用,特别是通信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协作,利用现代网络来获取相应资源,实现信息共享,并从工商管理学科教学中导入现代营销理念,通过声图并茂的模拟软件来实现学生的自学和综合测评,从而为学生快速掌握相关理论和策略,提升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

四、结语

随着市场分工的不断深化,对于财经类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科建设来说,更应该从传统的企业管理职能向以市场为主体的服务管理核心转变,依托行业发展背景,关注社会经济发展方向和政策的影响作用,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上,确立专业建设战略,为社会输送更多优秀的高素质人才。

篇(2)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0-0265-02

一、特色学科群是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经管类大学的重大战略抉择

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在我国教育、科技和人才体系中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学科群作为一个整体,改变以往单兵作战、单科突进的方式,打破了学科间的阻隔,更注重对学科间的资源整合和优化,各学科之间相互依存、协同共生,形成学科整体合力和竞争力,共同促进学科群整体水平的提升。实践证明,从学科到学科群的演进是现代学科发展的重要趋势,也为行业特色型大学整合学科资源、优化学科布局、创新学科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视野和契机,为建设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提供了战略性的突破口。对于经管类大学,优势学科群打破了行政体制性壁垒,通过搭建跨学科的基础课程平台、开放的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平台,使多学科的师资、课程、仪器设备、科研场所、科研资料等资源实现自由共享,一方面避免了“麻雀式”的重复建设,让以往闲置的资源得到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防止资源的浪费,使存量资源得到优化使用;另一方面可以进行整体统筹规划,把人力、物力和财力资金用到最有效用的地方,实现增量资源及时有效扩大。因此,特色学科群是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经管类大学的重大战略抉择。重庆工商大学立足本校经管类特色学科优势,创新工作思路,在特色学科专业群建设中进行了系列探索。

二、重庆工商大学工商管理特色学科专业群的建设思路

重庆工商大学是以经管文为主的经管类特色院校,拥有重庆市高校规模最大的工商管理学科专业群。在新形式下,重庆工商大学提出了工商管理特色学科专业群建设思路:即以优化学科结构和打造优势专业为核心,建设高水平团队和提高办学层次和水平为重点,进一步加强教学和科研资源平台建设,扩大对外交流和协同创新合作,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构建结构合理、特色鲜明、整体水平高的学科体系,达到本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的建设要求,使本学科成为西部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素质、创新型、实践型经营管理高级专门人才培养基地。具体是:第一,围绕“商学”建设和发展学科,形成相互支撑、相互融合、资源共享的工商管理专业群。第二,立足地方经济发展,重点面向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养复合型应用性经营管理人才。第三,注重产学研紧密结合,构建创新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综合素质强的经营管理高级专门人才。第四,瞄准国际经济一体化发展,积极拓展国际化视野,加强国际合作交流,不断创新管理人才“四位一体、交融互动”国际化培养模式。第五,重点推进“一个体系、两项创新、五项任务”的建设内容,即构建一个“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与地方经济互动、结构优化的复合型应用型”学科体系;创新学科体制和机制和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培养一批在国内有相当知名度的学科带头人和学科骨干,建设一批在国内有影响的应用型研究所(或中心),发展一批产学研联盟合作基地,出产一批高水平的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科研成果,成功推进一批国际合作交流项目。

三、重庆工商大学工商管理特色学科专业群建设举措

1.进一步优化学科结构,打造优势特色专业生态群落。立足地方经济发展,瞄准成渝经济区建设,特别是面向重庆五大功能区发展和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重点产业的发展需要,顺应国际经济一体化和地方经济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的发展趋势,结合学科本身的发展规律,不断优化学科内相关专业结构,推进学科的内涵式发展、国际化发展和协同创新发展。围绕企业价值链,构建学科生态链。强调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和财务管理等管理职能,形成面向公司运营的、技术领域和学科基础一致,并且能够相互支撑、相互融合和资源共享的学科生态链,并突出旅游管理和国际商务两个重要的应用领域专业,以及适应现代商业模式的电子商务等专业。

2.创新和完善学科体制机制,推动相关专业协同发展。把专业间的交叉融合作为学科品质提升的战略选择,通过创新和完善学科管理体制,规范学科发展机制,加强专业之间协同,积极探索现代商业模式的变革规律及其对于人才所需知识、能力和素养的需求特征,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借助于专业间的协同提高本学科的办学层次和质量。建立完善的学科管理体制协同相关院系的发展。全面整合科学研究和教师资源,统筹学科和教师教育的发展工作。制定统一的学科规划规范相关专业发展。对专业设置的前瞻性进行分析,还对专业的“热门”和“冷门”、“长线”和“短线”做出冷静的判断和发展计划。完善学科管理制度以确保学科的发展,定期召开学科专业建设工作会议,研讨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的思路和方向,加强学科专业建设,推动学科专业建设再上新台阶。

3.健全人才培养标准,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根据重庆市社会经济发展以及西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从学科实际发展状况出发,来科学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建立面向市场需求的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动态监控机制,设计更加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教学内容。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建立全方位教学资源库,升级完善实验实训教学平台及评估机制、建立一批实践教学工作站,完善校企联盟式的联合培养机制、推行青年教师企业挂职实践锻炼工作模式。完善毕业生社会评价体系、多渠道搭建合作交流平台,大力推进国际化交流合作、加大教学改革创新力度。

4.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打造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一支思想素质过硬、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合理、学历职称高、教学效果好及科研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的师资队伍。实施拔尖人才计划,引进与培养高端人才与国际化人才。在现有师资队伍中,培养1~2个有地区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和2~3名为同行和社会广泛认可的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聘请国外高级人才为团队的兼职教授,参与教学改革、科学研究,争取引进国外高学历人才1~2名。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建设优势教学科研团队。形成5~8个优势教学科研团队,每年推出8~10名青年教师报考博士研究生和出国交流、进修,优化教师学历结构。拓宽交流渠道,拓展教师队伍视野。每年派遣2~4人到国外或国内著名高等学府做访问学者,使50%左右的教师有国内外学习访问的经历,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实施教师“实习实训计划”,遴选和培养企业与社会实践双师型、专家型教师8~10名,推动实践教育教学的发展。

5.努力推进产学研结合,提高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加强产学研结合,打造由创新实验区、创业先锋班、课堂教学、训练项目、学科竞赛、实践基地组成的创新创业训练体系,综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方案加强创新学分设计,完善创新学分申请制度。积极推进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社会认知水平。建设创新教学与研究团队、鼓励教师吸收学生参加科学研究。定期举办创业论坛与青年创业大赛,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尝试创建学生模拟公司、校内实用人才孵化基地,探索人才培养中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新路。利用学校富裕的场地和资源,与企业联合建设企业实用大学生人才孵化基地,即建立管理咨询、市场研究、连锁超市经营、财务咨询等企业,争取国家的优惠政策,大量吸收高年级学生、刚毕业无经验的学生做岗前锻炼,积累经验,专业教师参加指导,使学生得到实战锻炼。

6.加强应用科学研究,提高学科的服务社会能力和水平。鼓励社会服务结合本地区社会经济需求进行学科专业、科研主攻方向的调整,引导教学科研人员结合本地区的社会经济问题、技术问题,进行应用研究,咨询服务工作,使高校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方向,最大限度地与本地区社会经济结构、社会经济发展方向相一致。创新科研评价制度,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不断改进对科研人员的考核与评价标准,突出产学研的联动性,将产学研战略联盟绩效指标纳入到科研创新评价体系中。建立社会服务的管理发展机制,加强统筹,把社会服务纳入学科建设工作的重要议程,强化政策引导,正确处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的关系,设立社会服务管理的职能部门。创立社会服务或创业基金,用于支持、鼓励、发展本学科的社会服务,使其形成良性的滚动发展。

7.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交流,提高办学的国际化水平。加强与国外高校之间的合作,把学科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作为重点之一纳入学科发展工作计划,努力推进国际合作协同创新模式,推动学科与国外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开展实质性合作办学和人才培养,加强国际合作办学资格认证,提高学科建设的国际化水平。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国际学术研究团队,吸引国内外高层次人才的加盟,并培养一批顶尖的研究生。同时,要努力建立具有国际影响的学术交流平台,打造国际学术交流论坛,形成国际学术交流品牌。制定科学的留学生培养计划,加强留学生管理工作,全心全意为留学生服务,围绕着激发和调动留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展开工作。

篇(3)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10(b)-0122-02

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世界各国都开始特别重视实践教学,注重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国内的诸多高校也掀起了一股新的潮流,开始深入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注重实践环境的强化,企业对于应届毕业生的实践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各高校越来越认识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随着应届高校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加,毕业生的就业率不容乐观,因此,应用型大学的学生应在掌握学科理论的基础上,掌握一定的学科技能,这就要求教师队伍必须在有扎实理论基础的同时,还要拥有一定学科技能经验,所以建设一支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已是各应用型大学迫在眉睫的需求。

1 “双师型”教师的含义

教育部高教司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评价方案》中,对“双师型”教师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双师型教师是指具有讲师(或以上)教师职称,又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专任教师:一是有该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含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及有专业资格或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者;二是近5年中有两年以上(可累计计算)在企业第一线从事该专业实际工作的经历,或参加学校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获得合格证书,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三是近5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企业使用,效益良好;四是近5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使用效果好,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

2 应用型大学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

2.1 教师的理论知识基础雄厚,实践技能缺乏

现今很多应用型大学的工商管理类专业都对教师的学历有着高的要求,这就造成了一种奇怪的现象――进入学校的教师好多是毕业后直接进入大学做老师,缺乏相关专业的实践经验,拥有更多的理论知识,只能纸上谈兵,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那些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并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由于缺乏“高学历”而被拒之大学之外。在高校中,缺乏专业技能与实践经验的教师,教学过程中一定以理论教学为主,这样会导致学生缺少相关实践技能,教学模式单一无趣。

2.2 缺乏教师团队建设,学科带头人稀缺

从事理工科教学的教师有更多的科研机会,而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师而言,要想在教科研水平上有所提升,“单打独斗”是不能成功的。所以,要想保证其专业做大做强,一定要在专业中选出学科带头人,积极进行各级教科研项目的申报与实施,教师团队的领头人物是大学教育与科研实力的代表性标志。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应用型大学的工商管理类专业越来越缺乏高素质高能力的创新型人才作为专业带头人,这必将导致该专业教科研团队不够完善和成熟。在专业建设中,缺乏高效的团队和优秀的带头人,学科发展思路陈旧缺乏新意,创新教学能力不足,必然限制了应用型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学科建设的长远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大了应用型大学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难度,对于应用型大学的办学水平以及教育质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2.3 教师引进的渠道单一

目前很多应用型大学引进教师的渠道十分单一,基本都是具有高学历的硕士、博士,忽略了企业管理实践中很多成功的管理者也可作为大学课堂的主讲教师,他们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最重要的是他们拥有更多的实践技能,高学历、高职称教师的引进不利于工商管理学科学生实践技能的提升。

3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途径

3.1 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

工商管理专业本身的特点决定了从事该专业教学的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实践水平,因此应用型大学应积极完善该专业教师的培训制度,对于专业课教师,要根据其所讲授课程的要求,提高自身的学历层次和理论水平,利用学校已有的“双师型”名师或请企业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名师到校,在学校现有实训基地的设备上进行校本培训。通过校本培训,提高他们的实践和动手能力;对于实习指导教师,需要提高他们的实践和动手能力,加强对他们的教学技能培训。通过对专业理论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使他们逐步成为“双师型”教师。

3.2 深度进行校企合作

学校应积极鼓励和组织教师到相关的企事业单位进行企业实践,只有在实践经历中,教师才能够更好地了解目前自己所从事专业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结合自己所讲授的课程发现自身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同时可以向企业专家请教,这样可以达到提升自己专业素质和与技能水平的目的。此外,应用型大学应与相关企业实行校企联合的培养模式,高校要结合自己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有针对有计划地选派一些师资团队到企事业单位进行挂职锻炼,参与企事业单位的相应管理工作,不断促进教师自身业务水平的提升。另外,通过校企合作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与实践机会。

3.3 组织开展教师讲课比赛与专业技能比赛,促进“双师型”队伍建设

通过竞赛不但可以提升教师的讲课水平与实践操作技能,而且能督促教师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学校通过开展讲课比赛和技能大赛,让更多的老师感觉到提升自身理论水平与实践技能的重要性,不断督促自己成为“双师型”教师。

3.4 建立完善的教师评价体系

应用型大学应该根据“双师型”的认定标准,制定“双师型”教师职务资格的评审办法。将已经具有“双师型”资格的教师,按照年龄、学v、职称等形成一定的梯队,以团队的形式为“双师型”教师提供循序渐进的培养体系和团队协作模式。并且,要将“双师型”教师梯队分为2~3个等级,等级不同,待遇不同。“双师型”教师不应该仅仅是个荣誉或头衔,最主要是指这类教师应该在专业理论知识方面和实践能力方面都拥有较高水平。因此,学校在相应政策方面应有所倾斜,比如“双师型”教师的奖励,“双师型”教师在学年度考核、职称晋升、课时费等方面享有相对优厚的待遇,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励更多的教师向“双师型”教师方向发展,从而保证“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发展与稳定。

4 结语

对于应用型大学的工商管理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任重而道远,目前很多应用型大学对于“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认识不清,以为拥有了双证书就达到了“双师型”教师的标准,希望很多应用型大学能够有针对性地开展与推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推动大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4)

专业管理学是工商管理专业学习的必修课程,是学生掌握基本管理知识和理论的基础学科。管理学课程应用覆盖面广,各行各业对优秀管理人才的需求都很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企业之间竞争的加剧,用人单位提高了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招聘标准,尤其特别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及相关社会经验。由于传统教学模式只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锻炼较为缺失。因此,提高对管理学人才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改革势在必行。课程教学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科学、合理、优质、创新的教学设计是保证课程教学效果的基础。随着时代的进步,管理学课程教学设计同样也要与时俱进。因此,加大专业群平台课程建设,拓宽教学课程资源,进而培养形成高素质、宽口径工商管理人才是目前管理学课程教学设计应努力的方向。

一、对工商管理专业群建设的概念理解

工商管理专业群建设,就是依托工商管理专业作为核心专业,将其他工程对象相同、技术领域相近或专业学科基础相近的相关专业组成一个集合进而开发并建设的过程。

二、工商管理专业群建设的特征与作用

首先,工商管理专业群建设是围绕工商管理行业需求所设置形成的机构,专业群内部具有相通的服务对象和相近的管理技术。所以在教学中群内各专业可以实现共享资源体系、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目标,在应用和实习中还可以共用校内外实践基地。其次,工商管理专业群建设是学校经过长期办学经验总结,通过对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工商管理行业发展与趋势,并结合学校办学理念最终研究设定的机构,它可以实现校内教学资源的合理整合、分配及布局。由于专业群内各专业具有相同的学科基础,专业理论基础课程彼此相通,因此,必然会形成高素质、专业化师资团队,从而确保实现工商管理专业的质量建设。

三、工商管理专业群管理学课程教学体系

1.财务管理专业模块包括税法实务、会计综合实训、管理会计、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2.投资与理财专业模块包括税法实务、财务报表分析、金融基础、证券投资分析、财务会计。3.物流管理专业模块包括国际货运综合实训、物流实务、物流中心管理、国际货运、集装箱运输管理、现代物流管理企业物流管理。4.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模块包括人力资源管理、连锁经营实务、门店运营管理、领导科学与艺术、区域市场开发、服饰配色、现代广告学、创业综合实训。5.旅游管理专业模块包括旅行社经营与管理、中国旅游景观、旅游学概论、客源国分析、导游演讲与口才训练、现代旅游英语口语、长三角旅游。

四、基于工商管理专业群建设的管理学课程教学设计

1.教学设计要凸显实践性和创新性管理学课程教学设计必须要遵循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合理地依托和利用专业群建设资源和成果,重点加强教学设计的实践性和创新性,这是新时期背景下教学设计的根本任务与方向。2.构建产学结合的管理学课程教学设计首先,教学设计要根据企业人才需求,重点投入对相关管理课程的使用和传授,包括例如财务管理、生产运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并结合工商管理专业群的资源,做好教学内容的专项设计,以减少不必要教学内容的重复。其次,针对合作企业管理模式和经营机制,对课程教学的选取做好调整和优化,使教学设计紧紧围绕企业创新发展的目标与导向。3.增强适应性和可持续发展性的课程教学设计管理学课程教学设计要充分利用专业群建设的共享平台,并根据工商管理专业对应岗位的就业特点,构建特色的职业基础课程。这些课程要贴合未来工作选择的需求,以适应并提高未来工作岗位的竞争能力。

篇(5)

1.1工商管理类专业发展方向和目标

主要研究专业发展方向是否明确,对重庆当前和长远经济建设及社会科技发展有无意义、作用;在重庆市内、国内有无特色、有无影响,该学科的发展处于何种地位,在国内外处于何种发展水平,其学术成果如何,获奖项目、级别如何。

1.2工商管理类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主要研究各专业师资队伍的思想素质、学术水平,在国内或行业同学科中的学术地位,人才培养能力与发展潜力;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和整体实力;拟定培养计划措施及执行情况,形成专业学术带头人、后备学术带头人、梯队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1.3工商管理类各专业实验室建设

主要研究与专业发展相匹配的仪器设备数量、质量及自制仪器设备的水平;现有仪器设备利用率和完好率的高低;目前实验室面积能否满足教学科研要求和实验人员队伍配备状况。

1.4工商管理类各专业科研建设

主要研究各专业学科领域中外期刊、鉴定项目、出版专著教材、获奖项目的数量与级别;目前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及经费;科研成果推广及应用情况,学术交流与学术氛围;科研成果是否推动了科学理论发展,科研项目是否有理论意义,科研经费转化为仪器、设备等固定资产的数量、质量等方面。

1.5工商管理类各专业教学改革与管理措施

主要研究各专业学科建设规划是否合理可行;教学计划、大纲是否齐全、优化,教学档案、科研管理是否规范有序,优良学风班活动落实情况,管理人员所占比例;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是否有计划、有措施、有成果;采用现代教学技术、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如何,本专业内在发展潜力如何等。

1.6工商管理类各专业人才培养状况

主要研究各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人才能力结构及人才培养数量与质量的关系。

在建立工商管理类专业建设评估体系和教育模式逐步完善及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加大力度,摆脱由传统教育模式造成的重知识教学、轻创新研究、重分数、轻能力培养、将教学和创新相对分离开来的影响。重视和加强教学创新研究在专业建设评估工作,以及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工作中的作用和力度,使专业建设评估和教学创新能够真正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2以专业建设评估为契机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塑造工商管理系学科、专业特色,实现可持续发展

通过开展专业建设评估工作,理清专业建设工作思路,找准市场定位,突出工商管理类专业特色,为继续开展工商管理类专业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我系在“教学质量年”中,以开展工商管理、市场营销、旅游管理和土地管理这4个专业建设评估为契机和市场需求为导向,进一步塑造工商管理系学科、专业特色,实现可持续发展。

2.1塑造系的办学思路和特色

在院办学思想指导下,经系务会研究确定我系办学的具体思路与特色为:“以工商管理本科教育为主,工商与公共管理相结合,体现管、经、工兼融优势,突出企业经营与现代管理技术,强化学科特色”。以上简称为“1212”思路即:“一个为主,两个结合,一个体现,两个突出”。新晨

2.2工商管理学科建设思路与特色

篇(6)

一、整合教学创新思想,加强工商管理类专业建设评估体系研究

从整体结构上讲,教学创新体系是由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等诸多系统组成的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的网络系统。而专业建设评估体系研究是整合教学创新思想的基础。从我院发展的实际角度来看,笔者认为“乘教学质量之东风,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狠抓学科建设,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学院办学层次”的关键在教学创新,关键在专业学科建设,关键在人。目前我系开展教学创新体系研究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和知识的创新及应用——教学创新研究;另一方面是知识的传播——教学方法、手段与教学内容研究。而这两个方面恰恰是我院“教学质量年”的基本任务和中心工作。专业建设评估和教学创新活动紧密而有机的结合是培养人才,特别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关键和根本途径,所以在专业建设及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必须重视专业评估和教学创新研究。对于工商系,应着重研究工商管理类专业建设评估及其发展的主要内容,具体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1工商管理类专业发展方向和目标

主要研究专业发展方向是否明确,对重庆当前和长远经济建设及社会科技发展有无意义、作用;在重庆市内、国内有无特色、有无影响,该学科的发展处于何种地位,在国内外处于何种发展水平,其学术成果如何,获奖项目、级别如何。

1.2工商管理类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主要研究各专业师资队伍的思想素质、学术水平,在国内或行业同学科中的学术地位,人才培养能力与发展潜力;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和整体实力;拟定培养计划措施及执行情况,形成专业学术带头人、后备学术带头人、梯队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1.3工商管理类各专业实验室建设

主要研究与专业发展相匹配的仪器设备数量、质量及自制仪器设备的水平;现有仪器设备利用率和完好率的高低;目前实验室面积能否满足教学科研要求和实验人员队伍配备状况。

1.4工商管理类各专业科研建设

主要研究各专业学科领域中外期刊、鉴定项目、出版专著教材、获奖项目的数量与级别;目前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及经费;科研成果推广及应用情况,学术交流与学术氛围;科研成果是否推动了科学理论发展,科研项目是否有理论意义,科研经费转化为仪器、设备等固定资产的数量、质量等方面。

1.5工商管理类各专业教学改革与管理措施

主要研究各专业学科建设规划是否合理可行;教学计划、大纲是否齐全、优化,教学档案、科研管理是否规范有序,优良学风班活动落实情况,管理人员所占比例;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是否有计划、有措施、有成果;采用现代教学技术、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如何,本专业内在发展潜力如何等。

1.6工商管理类各专业人才培养状况

主要研究各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人才能力结构及人才培养数量与质量的关系。

在建立工商管理类专业建设评估体系和教育模式逐步完善及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加大力度,摆脱由传统教育模式造成的重知识教学、轻创新研究、重分数、轻能力培养、将教学和创新相对分离开来的影响。重视和加强教学创新研究在专业建设评估工作,以及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工作中的作用和力度,使专业建设评估和教学创新能够真正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二、以专业建设评估为契机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塑造工商管理系学科、专业特色,实现可持续发展

通过开展专业建设评估工作,理清专业建设工作思路,找准市场定位,突出工商管理类专业特色,为继续开展工商管理类专业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我系在“教学质量年”中,以开展工商管理、市场营销、旅游管理和土地管理这4个专业建设评估为契机和市场需求为导向,进一步塑造工商管理系学科、专业特色,实现可持续发展。

2.1塑造系的办学思路和特色

在院办学思想指导下,经系务会研究确定我系办学的具体思路与特色为:“以工商管理本科教育为主,工商与公共管理相结合,体现管、经、工兼融优势,突出企业经营与现代管理技术,强化学科特色”。以上简称为“1212”思路即:“一个为主,两个结合,一个体现,两个突出”。

2.2工商管理学科建设思路与特色

篇(7)

2技术预测与学科建设

2.1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是提高学校办学水平的基础,学科建设水平决定着高校的办学水平,决定着高校知识创新能力、科学研究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高校在学科建设过程中,学科重点研究领域或研究方向的选择及建设、学科人才队伍建设、科研项目的申请及完成等是学科建设的基本内容,也是最重要的内容。作为学科人才的科研工作者在开展科研工作时,申请科研项目是科研的基础,科技创新是科研的关键。目前,高校在进行学科重点研究领域或研究方向的选择时,一般是采用召集学科专家进行讨论的方法,也即德尔菲法。科研工作者在进行科研项目申报和科技创新时,往往是通过个人的学术知识理解和运用及专业思考来开展的。显然,这些进行研究方向选择、项目申报、科技创新等所采用的方法带有较大的主观性,缺乏对当前研究现状的全面了解,也比较缺乏判断和决策的客观性,同时也存在着重分析轻预测的缺陷。工程类学科知识直接涉及相关的工程技术,因此工程类学科的建设更加需要紧密结合当下的最新工程技术现状,紧跟本学科工程技术的发展趋势来协调推进学科的发展。因此,高校或科研工作者在开展学科(重点)研究方向选择、科研项目申报、科技创新等工程类学科建设工作时,很有必要通过分析与预测本学科领域的技术来全面、客观了解某一个学科领域内的科技现状及未来的技术发展趋势,以此增加进行学科(重点)研究方向选择时判断和决策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提高项目申报和科研创新的针对性和成功率。而这些工作的开展都将大大地促进学科的快速发展,有效地提高学科建设水平。

2.2技术预测应用于学科建设的现状

有关将技术预测直接应用于学科建设的研究,目前国内外尚少见。但在学科建设过程中,间接采用技术预测方法及成果的案例却不少,这主要体现在世界各国各级政府部门所制定的科技发展规划上。如前所述,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开展技术预测和关键技术选择等前瞻性研究,而其研究成果主要就是用于帮助政府部门制定科技发展规划或指引科研导向的指导性纲领;同时,高校的学科建设往往是紧密结合政府部门的这些规划或指导性文件来进行的。因此,高校在学科建设过程中是间接采用技术预测方法及成果。但必须注意的是,政府部门所开展的技术预测活动往往是比较宏观的,也即技术预见;而具体到高校学科建设的层面,相对而言是比较具体的,再到科研工作者个人的层面,就更加具体和细化。因此,即便有了政府部门的指导性文件,高校在进行学科建设时也很有必要开展更为具体的技术预测,以协助和指导学科的发展。另外,也有一些研究试图采用一些客观分析或预测的方法来协助学科建设。如赵坤等提出通过科学预测国内外科技发展趋势来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但并未见有具体的应用;张婷对科学传播领域的研究前沿进行了可视化的梳理和描述,试图演示科学传播领域研究前沿的动态变化过程与发展趋势,为技术预测和学科发展提供借鉴;侯剑华对中国工商管理学科的文献数据进行了可视化图谱分析,梳理出中国工商管理学科的7个研究热点和15个具体的前沿研究方向,构建了中国工商管理学科体系,并将工商管理学科的研究热点和前沿进行国内外比较,预测出中国工商管理学科的发展趋势;黄晓颖和张文超以高校学科建设为背景,先后提出了基于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的决策支持系统解决方案,研究与实现了基于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的高校学科建设决策支持系统;于江运用信息可视化技术对我国基础学科领域发展状况作了分析,揭示学科发展状态、识别研究热点、发现学科交叉,为学科发展趋势的预测提供参考,从而指导科研人员选题,帮助有关部门制定学科发展规划;尹仁芳采用文献研究法、文献计量学、SWOT分析法及专家访谈法,明确中医药信息学学科发展思路、发展目标、未来重点研究领域、主要任务、具体保障措施及实施计划。

3技术预测应用于工程类学科建设的构思

通过以上对于技术预测及其在学科建设中的有关应用现状的介绍和分析,可见将技术预测应用于高校工程类学科建设中具有可操作性,是切实可行的。围绕学科建设的几个主要方面,利用技术预测的方法和结果,用于学科发展和建设决策的基本思路和途径。具体而言,可从学科信息分析、学科技术预测、学科建设决策3个方面递进进行。

3.1学科信息分析

对于高校工程类学科而言,其学科信息主要与本学科所涉及的科学与技术领域知识有关,科学知识主要记载在科技图书和论文中,技术知识主要记载在专利文献中。学科的建设需要紧跟实际,而图书记载的往往是比较成熟的知识体系,无法反映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因此,在学科信息的选择上,往往选择能够比较快地披露最新科技信息的论文和专利作为信息源。进行学科信息分析,主要就是结合分析本科学领域的科技论文和专利文献。在分析的方法上,可采用目前比较先进的信息可视化方法,运用知识图谱方法对科技论文信息进行分析和可视化展示,运用专利地图方法对专利信息进行分析和可视化展示;最后将两种分析结果进行对比和归并,形成最终的学科领域科技分析结果。

3.2学科技术预测

在对学科信息进行深入分析后,便可在其基础上进行学科技术预测。预测的方法就是充分利用学科信息分析的结果,通过知识图谱和专利地图,掌握学科领域的技术现状,进而预测技术发展趋势。具体而言,学科技术预测可从3个方面进行:一是通过分析学科领域的科技总体和区域发展状况、主要科研机构和人员研发动向等,预测学科领域的技术活跃程度;二是通过分析学科领域的研发周期和技术生命周期等,预测学科领域的技术将进入哪一个具体的生命周期阶段;三是通过分析学科领域的科技研究重点、核心、热点、前沿、空白区域等,预测学科领域的技术发展重心、演化趋势、潜在机会等。

3.3学科建设决策

在进行客观的学科技术预测后,便可利用有关技术预测结果进行学科发展和建设决策。围绕学科建设的几个主要方面,利用学科技术预测的相关结果,分别有针对性地协助进行科学、客观的决策。具体而言,在学科(重点)研究方向的选择上,可借鉴学科领域技术活跃程度和技术生命周期的预测,初步确定学科领域比较有发展前景的若干研究方向;再结合学科领域技术发展重心(研究重点、核心)和演化趋势的预测(研究热点、前沿),进一步确定学科今后的(重点)研究方向。在学科研究项目的申报和科技创新上,同样可以借鉴学科领域技术演化趋势(研究热点、前沿)和潜在机会(技术空白区域)的预测,申报关于学科领域热点和前沿问题的研究项目,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完成有关科研项目,提升学科水平。

篇(8)

1、抓好重点学科的建设工作。我院已制定了国家重点学科政治经济学的20xx—20xx年的发展规划,按照规划进一步落实:积极培育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西方经济学,旅游管理等学科,力争在新一轮重点学科申报中再有新的突破。

2、做好"十一五211"的建设工作。按照已经确定的"十一五"211建设计划,落实在20xx年度的各项工作,使我院学科建设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3、加大对管理学学科建设支持力度。在已成立的管理学学科建设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进一步加大对管理学学科建设的支持和投入力度,进一步推动我院管理学科的发展。

4、做好第十一次学位点的申报工作。在2008年第十一次学位点申报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会计学博士学位授权点,工商管理博士学位一级学科,应用经济学硕士学位一级学科。

二、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在于优化结构,继续坚持"培养"与"引进"相结合举措。

1、重在引进高层次人才以及短缺的人才。高薪招聘3—5名海外留学归国人员;引进1—2名教授;引进1—2名紧缺专业有实际经验的教师。

2、通过自己培养和再培养的方式优化教师结构。选留3—5名博士,选派3—5名教师到国内一流高校去访学,博士后研究,选派5—8名青年教师到国外进修和合作研究。

3、建立和完善教学工作人员的激励和约束机制。通过教学,科研,管理创新团队建设,进一步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通过完善教师员工的考核制度,起到奖勤罚懒的作用。

三、人才培养

1、本科教学仍然以规范管理,提高质量为中心。在现有本科教学所取得的成果上,进一步重视本科的教学质量工作,完善教学督导制,促进教学工作的规范化;加大双语课的比例;加强课程建设,提高培养质量。

2、加大本科招生制度的改革。争取经济学,企业管理等专业试点面向西北大学理工科的二年级招收学生,加大推动学科交叉,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力度。

3、研究生培养中强化从招生,培养,学位授予的过程管理。一是加大研究生招生中的宣传力度,吸引优质生源;二是试点将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打通培养,硕士研究生全部实行两年制,加大硕士研究生直博比重,优秀学生直接攻读博士学位;三是健全和完善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制度建设,制定和完善研究生指导教师的动态考核制度;四是重抓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质量,提高博士研究生的考核标准。

4、MBA教育重在提升品牌,提高层次。在现有MBA教育中扩大规模,提高质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层次,提升品牌,拓展发展空间,为争取得EMBA的办学资格。

5、把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相结合。对现代经理人培训中心,研究生课程进修中心进行进一步规范管理。

四、科学研究

1、提高科研成果的奖励标准,鼓励出高层次科研成果。现有的科研成果从数量上已有了明显的改进,但高层次刊物偏少,2008年包括后续的发展是力争出一批高层次的科研成果。

2、进一步重视项目的申报。尽管科研项目数量和到款经费纵向比较明显增加,但是横向比较明显不足,进一步加大科研项目的申报,力争拿到2—3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5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3、进一步重视奖项的申报。重视奖项的申报,要充分利用这一有效的评价体系,力争有更多的科研项目能获得高层次的奖项。

4、进一步加大国际合作项目。中德企业研究所,西北社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等国际合作项目已有了一个比较好的开端,应进一步重视国际合作项目,拓宽项目来源渠道。

五、学术交流

1、举办1—2次国际学术会议,2—4个国内学术会议。20xx年争取举办1—2次国际学术会议;举办2—3国内学术会议。

篇(9)

一、立足学科平台建设,夯实学科发展基础

高校的学科建设一般是以学科带头人培养、学术梯队建设、科学研究等为核心内容,其中学科平台建设是学科带头人培养、学术梯队建设、科学研究的基础和重要的依托。旅游管理作为高等教育院校的学科或专业,在国外始于20世纪40年代末期,我国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目前,全国共有高、中等旅游院校(包括完全的旅游院校和只开设有旅游系或旅游专业的院校)1703所,其中高等院校762所。桂林理工大学旅游管理学科发展始于1985年,是国内较早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学。桂林理工大学始终把旅游管理平台建设放在学科建设的重要位置加以推动,学院充分利用国家、自治区及学校对平台建设优先发展政策和扶持政策,并基于旅游管理学科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的视角进行建设,特别是充分利用广西建设旅游强区、桂林国际旅游品牌的影响以及旅游管理学科在对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与地位进行相关平台申报与建设,得到了上级部门的支持。经过学校本文由收集整理与学院的长期建设,旅游管理获得了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广西重点学科、广西特色专业和优质专业、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中心、广西高校人才小高地创新团队、广西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广西旅游管理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改革试点等平台,旅游市场学教学团队被评为自治区教学团队,旅游市场学、旅游规划学、生态旅游学、饭店管理4门课程被列为自治区精品课程。平台建设为学科进一步发展与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与能量,进一步夯实了学科发展的基础,拓展了学科发展空间,使旅游管理学科建设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二、围绕核心专业延伸和学位点建设,拓展学科发展空间

学科是人类根据认识的逻辑对认知成果进行划分的结果,专业是高等教育根据人才培养的需要而设置的学业门类。一个学科可以对应不同专业,一个专业可以跨越不同学科。学科与专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协作与竞争关系,竞争主要体现在学科与专业的建设目标、主要内容有所区别;协作集中体现在学科建设为专业建设提供有效支撑,专业建设促进学科建设水平提升。因此,加强专业建设是提升学科建设水平的重要内容。桂林理工大学自1985年进行旅游管理专业首届招生以来,始终把专业发展与学科建设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给予支持,在进行专业建设的同时积极探索依托旅游管理专业发展旅游管理学科的途径。由于在较长时间内只有一个专业独自发展,旅游管理学科发展和建设水平受到了限制。为了拓展发展空间,提升学科建设水平。一方面,学院进行了与旅游管理相关新专业申报及建设努力,先后申报获得了酒店管理、景观设计(原景观学)3个本科专业。酒店是旅游业最重要的中间联结点,酒店管理专业培养专门型人才,是对旅游管理综合人才培养的深化;景观设计专业适应旅游市场发展需要,侧重与对旅游景观设计与管理人才的培养。到目前为止,形成了以民族旅游为核心,旅游景观设计和生态旅游为拓展方向的学科体系,使旅游管理学科建设内容更加丰富。核心专业拓展进一步促进了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与高效利用,加强了学科与专业的融合与交流。另一方面,根据学校发展定位由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最终发展成为研究型大学的发展思路,桂林理工大学在核心专业拓展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学位点建设进行旅游管理学科建设。2000年申报获得了旅游管理硕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申报获得了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硕士学位授予权。旅游管理硕士学位点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旅游管理专业全国排名中处在较前的位置处。2009年桂林理工大学在申报博士建设单位时,将旅游管理学科列为重要的支撑学科之一进行建设。目前,根据国家对学位点建设的要求与本科专业目录调整意见,旅游管理由原来工商管理的二级学科调整为服务业管理的二级学科,进一步强化了旅游作为服务业龙头地位的学科支持。今后旅游管理学位点建设的重点是瞄准服务业管理一级学科,积极拓展具有西部特色,与旅游发展紧密相关的民族学和风景园林一级学科,形成以旅游管理硕士学位点为核心,相关性强的其他学位点为重要组成部分的优势学位点建设群。民族学重点以民族旅游经济和民族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等为重要方向,立足培养民族地区具有经济学基础从事旅游及其他产业的高端人才;风景园林突出旅游景观设计特色,培养具有景观设计基础从事旅游景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与管理的高端人才。旅游管理学科点建设群形成及旅游管理博士学位点建设将会更进一步提升学科建设水平,拓展发展空间。

三、依托民族特色和理工科优势,凝练学科方向

学科建设突出特色是高校形成核心竞争力,并实现可持续发展必然选择。学科要实现特色发展,必须确立主攻研究方向,突出重点,既能促进本学科领域向纵深发展,又能加强学科间的横向联系与交叉。桂林理工大学处在少数民族集中分布的广西桂林市,是一所以工学为主,理、管、文、经、法、农7大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的多科性高等院校,其中理工科学科发展始终处在前列。同时,广西是一个旅游资源大省,旅游业不仅是广西的特色产业,也是广西的优势产业。旅游管理学科建设充分基于理工科的优势,紧紧依托地方民族特色鲜明的区位优势,特别是民族旅游发展的社会需求优势和学校理工科专业重技术、强逻辑的技术优势,以及多学科集中与交融发展的特点,在民族旅游研究、民族旅游经济发展、旅游规划设计、旅游景观设计、旅游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学科建设得到了社会的高度认可。旅游管理获得了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核心课程旅游市场学教学团队被评为自治区教学团队,旅游市场学、旅游规划学、生态旅游学、饭店管理4门课程被列为自治区精品课程。旅游管理学科依托民族特色和理工科优势凝练学科方向使其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占得了先机,学科方向确立与特色鲜明使学科优势更加集中,显著度更高,成为了桂林理工大学学科建设展示特色的重要方面。桂林理工大学2009年申报博士建设单位时,将旅游管理学科列为重要的支撑学科之一进行建设。

四、以人才队伍建设为切入点,全面提高学科发展实力

学科建设的关键是梯队建设,特别是学术带头人的培养。人才队伍建设是全面提升学科建设水平,保持学科发展活力的主要途径。引进和培养学科带头人与学术骨干是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桂林理工大学人才引进和培养政策支持下,旅游管理学科人才队伍的学历、职称、学缘和年龄结构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和优化。通过引进、培训(在岗培训和专业培训),现有专业教师42人,高级职称教师占59.5%,其中教授占16.7%;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占97.6%,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21.4%(不包括在读博士5人)。师资队伍整体结构合理,发展趋势良好,“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总数的15%以上。专业教师中有8人具有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证书和导游证,3人获得星级饭店评定员资格,3人为广西区景区评定委员会委员。在人才队伍建设的过程中,一是重视与知名高校的交流与合作,每年均选派优秀教师到武汉大学、浙江大学等知名高校进行研修。二是为提高团队成员的国际交流能力和水平,十分重视国际交流,除鼓励教师赴国外参加学术会议和考察交流外,通过平台介绍和项目推动,引进国外优秀人才,选派优秀教师到国外高校做访问学者,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同时每年都要聘请具有专业背景的外籍教师1名加入团队。目前,学术团队中有5人具有半年以上海外学习或工作经历,双语教师8人。三是广泛邀请国内外优秀专家来校讲学和进行学术交流,开拓团队成员的视野。四是要求专业教师利用各种机会到企业挂职锻炼,全面提高团队成员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通过引进、培养,形成了由学科带头人和博士为骨干的旅游管理学科团队,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在全国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学术梯队结构合理。大多教师都曾到过相关旅游企业中挂职或任职,具有旅游行业从业经历,对旅游相关行业的最新动态有较好把握。

五、围绕服务地方经济加强科学研究,提升学科建设水平

篇(10)

一、实验教学对工商管理学科发展的影响作用

学习工商管理知识与技能有很多种方法,不同方法的学习效果有着很大的区别。在中国传统的教育中,“填鸭式”教学方法占重要比重,学生完全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来记住所学知识,缺乏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实际运用能力普遍较弱。

基于此,2000年6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刘凤泰副司长在“全国高等学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建设研讨会”上,突出强调“经济管理实验室和其他文科实验室的建设应该得到重视和加强,尽快改变我国高等学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和其他文科专业实验教学相对落后的局面”〔1〕。敖利玲提出,21世纪企业管理专业教育面临着多层面挑战:来自管理教育自身发展的挑战、来自高新技术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挑战、来自多元文化的挑战、来自管理实践变化的挑战,这些挑战对未来管理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工商管理类学科的实验教学具有以下作用:①提供感性材料,使理论联系实际。②加深和巩固管理理论与方法。

③加强能力培养,使学生成为“多面手”。④从整体上使管理学科所有课程的教学水平上一个大的台阶。工商管理学科实验教学的目标是,推进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的教学改革的需要;培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掌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吴军强提出,高校经济管理类实验室是教学育人的基地,高校经济管理类实验室是科研的基地,高校经济管理类实验室是学科建设的基地,高校经济管理类实验室是创新的基地,高校经济管理类实验室是直接为社会服务的基地。

国际上众多知名机构的研究证明,读到的信息,我们能学到10%;听到的信息,我们能学到5%。因此,如何借助一些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机会,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升,加深印象,巩固学习效果。

二、工商管理学科实验教学体系的构

实验。第四层次:开放性实验的设置,为那些基础较扎实、动手能力强、具有探索精神的同学提供广阔的空间。

在实验教学模式方面,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一是基于操作应用的实验教学模式,这种实验教学模式一般是训练某个专业应用软件包的使用,成了社会上某些软件公司的软件产品的操作使用培训课程;二是基于理论验证的实验教学模式,这种实验教学模式强调的是“理论的验证”。因此,对实验教学的要求很低,有时只需要几个课时,实验项目的设计牵强附会;三是基于能力培养的实验教学模式,这种实验教学模式侧重的是利用现代管理技术解决专业理论问题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四是基于知识创新的实验教学模式,这种实验教学模式侧重于知识的研究和创新,一般都是面向博士研究生的研究型实验室的实验教学模式。

没有资源的实验室与一般计算机室无异,不能称之为经济管理专业实验室。经济管理专业实验的资源主要包括:专业信息资源、软件资源、实验项目资源、实验教材资源、专业队伍资源和专业技术资源等。实验教学体系,包括3个实验教学平台,即实验教学硬件平台、实验教学软件平台、实验教学辅助环境。

三、工商管理学科实验教学的内容

应根据自己学院的主要服务对象和行业、学院教学特色和特长、管理对人才的阶段性需求、实验项目在学科中的影响、实验学科之间的衔接关系及实验条件,重点投入抓好几个核心实验,再以核心实验为基础,进行相应的扩展。这样既保证了学科基本理论的扎实性,又充分照顾到相关专业实验的系统性,还从学科角度避免了实验之间的重复和空缺。

工商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其应用范围很广。从目前来看,可以建立六大实验教学系统:商务技巧开发训练系统、运作模拟系统、运作模拟仿真系统、管理岗位操作模拟系统、EDI模拟系统、会计实验模拟系统。

工商管理学科实验教学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国内部分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了工商管理学科实验教学体系的构成。

为避免目前实验教学验证性实验多、设计性实验较少的缺点,实验课应当按大学科独立设课,整个实验课系统进行分层次教学。第一层次:主要是以演示验证、模拟操作性实验为主。第二层次:主要以设计性实验为主,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设计能力的主要阶段,实验的方案、步骤和所需的仪器设备的选择完全由学生自己设计,自己选择调配仪器、软件。第三层次:开设综合性选修实验,设置一些难度较大的选修实验项目,根据学生的爱好与特长选做一些实验项目,或者让学生自己设计开发实验项目,利用实验室的装备进行

钟守机认为,工商管理专业实验教学内容包括:(1)工商管理信息计算机化、网络化。工商管理方式已由传统作业方式转变为以计算机为基本工具的网络化的现代信息获取与处理方式。各种工商管理专门领域都有丰富的管理软件,如信息管理、财务管理、物流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软件等。这些软件同样是运行于高性能计算机、网络化环境。

(2)广告设计与制作计算机化。企业CIS、产品广告设计与制作、平面美术设计、三维动画制作等都是工商管理教学的重要内容,而且基本上采用计算机设计、制作。

四、工商管理学科实验教学的方法

工商管理学科的实验教学方法,主要有两种类型:案例型实验教学方法和模拟实验教学方法,两种方法各有其特点与专长。

案例教学(CaseTeaching),又称案例研究(CaseStudy),是1870年由当时哈佛法学院院长克利斯托夫·朗戴尔在对教学方法进行大胆的根本性的改革的基础上而创立的,后为哈佛商学院所采纳。所谓案例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要求,组织学生通过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道理,进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他们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与举例教学法及传统教学法比较,案例教学法具有以下特点:明确的目的性、客观真实性、较强的综合性、深刻的启发性和突出的实践性。

管理模拟教学(BusinessSimulation)是管理参与式教学法(EngagedLearningTechniques)的一种,它在教师创设的管理情境和模拟的经济环境下,利用模拟情境或模拟软件,将参与的学生按团队分成若干个竞争企业,通过学生模拟一系列的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使学生提高运用所学管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其方式和过程可以看出,管理模拟教学具有如下特点:实践性、综合性、参与性、合作性。管理模拟教学作为参与式教学法的一种,在西方发达国家已得到广泛的应用。据2001年的统计,属于美国大学商学院联合会核心会员的382所美国大学中的绝大部分(372所),如Wharton、Harvard、Simon、Johnson、Sloan等商学院,基本上都引入了商业模拟课程或方法,来辅助提升教学水平。不仅在战略管理、市场营销、会计与财务等课程中广泛使用管理模拟,从事模拟软件的研究与开发,而且经常开展全美或地区性的管理模拟竞赛。常见的管理模拟方法包括:角色扮演、计算机模拟、博弈、训练模拟等。

上一篇: 阑尾炎护理诊断 下一篇: 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