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教学设计汇总十篇

时间:2023-05-25 17:43:4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跨文化交际教学设计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跨文化交际教学设计

篇(1)

构建课堂教学设计就是解决“怎么教”的问题。如何能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智慧活动,引发学生专注于知识探求与问题求索的欲望和行为,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到各项课堂教学活动中,展示了教师对现代教学理论的运用,同时也展示了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理念。只有在现代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才能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理念。“有效问题情境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就是建立在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家和教学心理学家梅里尔在2003年提出的教学理念之上的。

“以问题为中心”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基础是美国当代著名教学技术与设计理论家,教育心理学家M?戴维?梅里尔在2003年提出的“五星教学原理”,其核心主张是:在“聚焦解决问题”的教学宗旨下,教学应该由不断重复的四个阶段循环圈---“激活原有知识”---激活阶段、“展示论证新知”---展示阶段、“尝试应用练习”---应用阶段和“融合贯通掌握”---整合阶段,其核心实质是:具体的教学任务(事实、概念、程序或原理等)应被置于循序渐进的实际问题解决情境中来完成,即先向学习者呈现问题,然后针对各项具体任务展开教学,接着再展示如何将学到的具体知识运用到解决问题或完成整体任务中去。

“以问题为中心”教学模式设计的教学基本程序为:提出中心问题转化为任务分解成问题序列和任务序列完成序列任务、解决序列问题完成任务、解决问题。每一个解决问题的轮回都要经过四个阶段,即上文提到的激活阶段、展示阶段、应用阶段、整合阶段。

“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提供了具有任务特点的问题情境,使教学过程贯穿于完成一个由“问题中心”转化的任务解决中,同时,能有效促进学生问题意识和思辨能力的提升。由于“以问题为中心”教学模式中的问题,可以分解成问题序列,可以分解难度,让学生在层层推进中,掌握知识,有利于提升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积极性,通过中心问题和序列问题,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针对性,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互动的原动力,符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二、“以问题为中心”重构课堂教学设计

设计“问题情境为主”的课堂教学要求首先创设一个课堂教学的中心问题,并把这个问题转化为任务,再将中心问题和任务分解成问题序列。然后,通过师生有效互动,一个个解决这些序列问题,解决前一个问题可以为解决后一个问题提供台阶,层层推进,循序渐进,由易到难最终引向中心问题的解决。这种循序渐进的问题解决过程始终要以“问题情境”为主线,课堂教学项目要围绕着“问题情境”来设计,它能起到有目的有步骤的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唤醒学生的情绪反应,使学生能将注意力集中到完成任务和解决问题上来,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浸沉度,促进学生的思考性逐渐增强,有利于不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不断提升学生探究式学习能力和反思质疑的能力。

1.挖掘内容,精心提炼问题串

“以问题情境为主”的课堂教学设计中最考验教师的学科能力和教学技巧的就是设计怎样的中心问题和问题序列,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层层推进直达课堂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做到深度剖析教学内容,并将剖析结果转化为问题,提炼为一个中心问题和有内在逻辑关系的序列问题的问题串。中心问题要紧扣教学目标,序列问题要有利于循序渐进推进课堂教学直达中心问题化解。以跨文化交际课程中“送礼文化差异性分析”的问题串设计为例,首先设计一个中心问题 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of gift-giving?;然后将中心问题分解成序列问题,即:How is it important to give the gift? Which can be given? Which can’t be given? Should gifts be wrapped up? How do gifts be wrapped up? Are there any unique customs and what are they? Are there any unique taboos and what are they?

2.研究学生,问题设计符合学生知识背景

在设计问题串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背景、思想状况和思维特点,以问题创设课堂情境,以问题激活学生学习原动力,让问题在学生的需求与原有水平之间产生冲突,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不断切入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进而不断缩短学生原有知识背景与学习目标之间的距离,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活跃度,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浸沉度。也就是说,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知识储备,提问从中国文化现象、及产生的原因入手,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和总结,进而引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同一种文化现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学生对周边国家、以及英语国家社会背景知识的储备来设计问题。以跨文化交际课程中“节日”的问题设计为例,问题设计要考虑学生对中国节日的了解,如:节日名称、时间、起源、庆祝形式等;同时也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机会讨论他们了解的海外节日。

3.联系实际,问题设计贴近学生现实生活

跨文化交际课程的诸多内容来源于生活,因而所设计的问题一定要带有真实的生活情境或背景,学生容易通过自身的生活经验提取有关的学习素材,利于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分析研究对比,且能举一反三,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实现学习内容的意义建构。以跨文化交际课程中“称谓”的问题设计为例,有一位名叫“林晓峰”的人,在中国文化背景下,你可以如何称呼他?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通过提示帮助学生展开拓展性的讨论,如:如果他是你的老师,你如何称呼他?如果他是你的学哥,你如何称呼他?如果他是你的老板,你如何称呼他?如果你的老板又帅又年轻,你能称呼他“帅哥”吗?如果你们第一次见面,你如何称呼他?等。这些问题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能激起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的兴趣,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他们会非常想知道其它文化背景下,如何称呼一个人。

篇(2)

中图分类号: G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5-0130-02

长期以来,大学英语教学的重点放在语言本身,人们往往只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几项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培养,尤其过于强调全国大学生英语四、六级通过率,而忽视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这种教学方法使得很多大学生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但对英语文化知识掌握得不够或不了解异域文化的特点;经常会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语用上的多种失误,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Thomas将语用失误分为语用语言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两种[1]。前者基本是一个语言问题,可以作为语法的一部分教授,后者兼具社会文化因素。社交语用失误主要是由于谈话双方不同的文化背景而引起的文化价值观和社交准则差异所造成的,因而更为微妙和复杂。本文试从文化价值观差异和文化负迁移角度分析大学生社交语用失误的原因。

一、针对大学生语用能力的调查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问卷是以西安工业大学非英语专业10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并将其分为控制组和实验组,分别进行两次语用能力测试。控制组由50名学生组成,是从大三学生中随机抽取的;而实验组包括50名学生,与控制组的学生相比,他们在第二次语用能力测试之前都选修了“中西文化差异”课程,所以,经过大学一个学期的文化输入,与控制组相比,假定他们具有较强的文化意识。语用能力测试问卷的编写主要参考何自然编著的《语用学概论》中的“英语语用能力调查”,并请教长期从事教育教学研究的老师,以保证调查问卷更加科学,调查结果更加客观公正。

(二)数据分析和讨论

通过第一次语用能力测试,我们发现大学生具有一定的语用能力,由图1可以看出,控制组和实验组的曲线偏向低分平移,表示得低分的学生较多,峰宽不大,说明控制组和实验组学生的语用能力差距不是很大。接着,用SPSS 11.5来分析控制组和实验组的数据。两组的均值分别为50.70,54.22;通过对两组数据进行的t检验得知,两组均值的差异并不显著(P>0.01(/t/=1.588,df=49,P=0.06)。由此可得,在第一次语用能力测试中,控制组与实验组测学生的语用能力水平基本一样。

通过对实验组、控制组的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得知学生的语用语言失误率为32.01%,社交语用失误率为50.36%。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学生的语用语言能力与社交语用能力相比具有显著差异;与语用语言能力相比,学生的社交语用能力较差。社交语用能力较差表明学生对英汉两种文化差异所引导的文化价值观与社会准则的不同缺乏了解和敏感性。接着我们用SPSS11.5对学生的语用语言失误与社交语用失误进行t检验,两组均值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t/=4.722,df=3,P=0.009)。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社交语用失误是学生常犯的语用失误,也是影响学生语用能力的主要因素。

为了了解文化的输入对学生的社交语用能力是否有影响,我们对实验组的学生进行了一学期的文化输入,并对实验组进行了第二次的语用能力测试。接着,用SPSS11.5对实验组的两次数据进行的t检验得知,前后测试均值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t/=2.733,df=49,P=0.007)。因此,可以得出学生经过一学期的文化输入,文化意识有所提高,文化负迁移减少与前测相比其语用能力也相应的有所提高。

二、社交语用失误的原因

语言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深深扎根于民族文化之中,并且反映该民族的信仰和情感,语言既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是折射文化的棱镜,是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基础。社交语用失误指交际中因不了解或忽视谈话双方的社会、文化背景差异而表现出的语言表达失误。因此,我们试着从文化价值观差异和文化负迁移的角度来分析学生的社交语用失误。

(一)文化价值观差异

文化价值观念是文化中的一些普遍的规范性的价值观,它是生活在该文化中的人们关于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什么是值得做的,什么是不值得做的即表明“肯定”、“否定”或模棱两可等意向的一套信念。在不同的文化中,人们的价值观念不尽相同。英汉文化对事物的价值观念不同,因而导致在交际中不知什么该说、该问、什么不该问、不该说。文化价值观念差异还包括对事物持不同的评价和看法,如不同民族的非自由话题如禁忌语差异。

例如1 Elderly English tourist: “I’m going out for a walk round the street.”

Chinese tourist guide: You are old. You’d better go with someone else. 中国传统文化非常强调关心他人,尤其是对老人,所以导游的这句话在中国人看来,充分体现了尊老爱幼的美德,然而英美文化价值观恰恰相反,他们强调个人独立和个人的自由,对他们来说“老”意味着哀朽残年,因此对英美国家的人来讲导游直言其老,是一种冒犯。

例如2 A is an English native speaker, and B is a Chinese.

A: Your wife is beautiful.

B: Where? Where? (哪里,哪里)

A: (thinking that he didn’t make himself understood, he awkwardly repeated) Your wife is beautiful.

B:You can’t see. You can’t see. ( 不见得,不见得)

贾玉新的调查中我们可以得知在汉语中恭维语的功能主要集中在使对方感觉良好、欣赏和利用他人等三个方面,而英语中恭维语的主要功能集中在协调交往中双方关系的一致性,即恭维者把它作为一种融洽社会关系、增进彼此感情或交情的手段[2]。由此可见,中西文化在恭维答语也存在差异。一般来说,西方人倾向于接受恭维,当被人恭维时,一句简单的谢谢足以。相反,中国人常常拒绝恭维,中国文化将此类拒绝看作是谦虚的表现,这正与中国人的价值观体系相吻合。在西方人看来,这不仅否定了自己,还否定了赞扬者的鉴赏力。可见正是因为中西方在文化价值观上的差异导致A和B的交际失败。

(二)文化负迁移

文化负迁移是指由文化差异而引起的文化干扰,它表现为在跨文化交际中或外语学习时,人们下意识地用自己的文化准则、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言行和思想,并以此为标准来评判他人的言行和思想。由此就很容易导致社交语用失误的产生,影响跨文化交际进行。

例如3 In a commercial negotiation, Chinese representative could not accept the scheme forwarded by the American side. Chinese representative say “I’m afraid that we need the further discussion.”

中国人说话比较委婉,在拒绝别人要求时,不直接否定而是委婉地说“让我们再讨论讨论”(I’m afraid that we need the further discussion.)。但对“直言快语”的美国人来讲,可能意味着他们的要求会被满足,不然还讨论研究什么呢,正是这种人们下意识地用自己的文化准则来指导自己的言行和思想从而导致跨文化交际中的社交语用失误。这种社交语用失误源自文化负迁移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把汉语的语言习惯套用到英语中或误用了英语其他表达方式。受汉语的影响,学生很容易把汉语的表达方式套用到英语中,结果不但说出的英语语言生硬,而且使以英语为母语者听起来感到不快;从而引起社交语用失误导致跨文化交际失败。

三、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社交语用失误的策略

通过对西安工业大学非英语专业100名学生语用能力测试发现社交语用失误是学生常犯的语用失误,也是跨文化交际失败的最主要原因,同时也发现文化输入有利于减少语用失误,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由于民族文化的差异,学生会不知不觉地将汉语文化的观念模式如价值观、思维方式、民族心理套用到英语文化上,从而发生文化负迁移,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社交语用失误[3]。文化负迁移对外语交际的影响表明,外语教学必须将文化教学同语言教学统一起来。这不仅符合语言教学的本质(语言和文化不可分割,语言教学即文化教学),同时也是信息社会的需要。如果中国外语教学改革忽视了这些内在和外在的需求,培养出来的学生在跨文化交际实践中就很难做到自然、恰当和有效地交流思想和信息,因而也就不能在激烈的世界竞争中取胜[4]。因此,引导学生了解并比较英汉两种语言在感知世界的方式、价值观等方面的不同,并从社会学角度了解英美国家人们的行为方式和交往规则是十分重要的,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加强学生与英美文化接触增强学生对英语文化的了解,培养其文化差异意识,从而有效地避免文化负迁移,减少社交语用失误的发生。同时,也要培养学习者对异文化的宽容态度。

参考文献:

[1] Thomas, J. Cross- 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 Applied linguistics,4,1983.

[2]王得杏.英语话语分析与跨文化交际[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45-99.

[3] 戴炜栋,张红玲.外语交际中的文化迁移及其对外语教改的启示[J].外语界,2000.

[4]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篇(3)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文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2-0165-01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世界越来越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也日益突出。由于不同的国家民族在风俗习惯,文化背景上存在巨大的差异,在交际过程中,人们难免会产生语用失误,进而影响到交际的效果。由此可见,我们必须尽量减少和避免语用失误,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要求我们最大限度地减少语用失误。在教学实践中,经过观察分析,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学生对英美文化缺乏正确的认识

对目的语文化缺乏正确的认识是造成学生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的主要原因。由于学生对目的语和母语之间的文化差异缺乏正确的认识, 从而导致出现语用失误的现象,母语对英语学习者在某种程度上会造成负迁移,干扰学习者的思维。从一个经典的笑话中便可以体现出明显的文化差异。一个美国人赞扬中国同事的妻子:"Oh, your wife is so beautiful."中国人很不好意思,说:"where, where (哪里,那里),美国人无言以对,只得说:"everywhere"中国文化中认为谦虚是美德,故有满招损,谦受益之说,而英美文化中对此则持否定态度,故有"modest dogs miss much meat"之说,因此,西方人在被表扬时总是很热情地接受,而中国人却时刻保持谦虚的态度,这往往会让人无所适从,从而造成交际上的困难。又如: 中国人见面打招呼,往往会说:"吃了吗?"而如果这样去问候英美国家的人:"Have you had dinner?"

他们会认为:"Do you want to invite me to dinner?"从而造成不必要的误解。在中文中,我们往往会说:"你辛苦了",用以表示对别人所作努力的肯定,但如果你对一个刚做完讲座的美国老师说:"You must be tired. You must have a rest." 他会认为,你对他的能力产生了质疑。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注意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避免中式思维对交际的影响。

2.价值观念差异,引起语用失误

价值观影响着人们行为的选择。东西方价值观念有着明显的差异,引起了思维方式的不同,从而导致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误解及冲突,造成语用失误,使得交际不能顺利进行。

比如,西方人极为注重个人隐私,他们把年龄,体重,收入, 婚姻状况等看成是敏感问题,如果被问到:"How old are you?" "Have you got married?" "How about your income?" " How much do you weigh?"等诸如此类的问题,会感觉受到了冒犯,因此,此类问题被认为是侵犯个人隐私的,极不礼貌的问题。而这样的对话在中国却是自然而然的,中国人乐意与他人分享这些话题,这就是价值观念的明显差异。举个例子:一位美国教师去向他的中国领导请假,说:"Mr zhang, I need one-day break because I got a headache today." 领导答道:"Really? You must have caught a cold.You should take some medicine, wear more, drink more water and have a good sleep." 这些关切的话语会令中国人非常感动,而在西方人看来,这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他感觉中国领导潜意识里将他当成了一个孩子,这种感觉令他不愉快。又如:中国人有尊老敬老的传统,有时中国学生会对年老的外国老师说:""Please sit down. You are old. Don't get tired." 而西方人崇尚的是"youth culture", 这会引起他们的不满。因此,我们必须深入了解中西方价值观念差异及文化差异,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误解。

3.违反礼貌原则,引起语用失误

为了弥补合作原则的不足,英国著名学者利奇提出了礼貌原则。利奇认为:人们之所以在语言交际中故意违反合作原则,以间接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让听话人去意会自己的真正意图,那是为了礼貌的缘故。为了礼貌,说话人不愿坦率明言;为了礼貌,人们故意声东击西。利奇在1983年效仿格莱斯划分合作原则范畴,提出以下礼貌原则的准则:(1)策略准则(2)宽宏准则(3)赞扬原则 (4)谦虚准则 (5)赞同准则 (6)同情原则。比如:学生早上遇到英语老师并打招呼,很多人会说 :"Hi, Miss Wu", 但是, Hi和Hello一般用在朋友之间, 用以和长辈打招呼有所不妥,因此违反了礼貌原则。但是,如果过于礼貌,在有些场合又显得不够得体,如对出租车司机说:"Excuse me,would you mind taking me to the airport?" 这种表达方式过于繁琐,其实,只需要简单地说:"Airport, please!" 就可以顺利达到交流的目的了。同样地,和好友说:". Could you possibly help me with the luggage?"也显得过于生硬,而"Help me with the luggage, please?"则非常适合这一语境。

4.不能辨别出话语的言外之意,引起语用失误

根据Austin(1962)的言语行为理论认为,语言不仅仅是用来描述一件事情, 更重要的是根据所叙述的语言来做事情, 所以在跨文化交际的具体语境中,不仅要了解文字表面的含义,更要注意在表层意义之下所隐含的深层含义,把握语句所带来的交际目的。

5.文化背景知识缺乏,引起语用失误

英语中有许多成语、典故和神话,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一些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相当匮乏, 从而导致语用失误。

跨文化交际中,要尽量避免语用失误,对我们的高中英语教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篇(4)

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意识

一、高职涉外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的背景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跨文化交际环境中的交际能力,即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进行交际时具有强烈的跨文化意识、善于识别文化差异和排除文化干扰并成功地进行交际的能力。针对高职涉外专业学生学习了英语语言知识却不能顺利地运用英语进行涉外交际的现状.我制定了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问卷和文化测试卷,调查的具体目标为:(1)了解本校高职涉外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认知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2)了解学生现有的跨文化交际策略,测试学生的言语能力、语用能力和文化能力。

二、调查方法和过程

1.被试对象。

本次调查以高职涉外英语护理专业一年级099班学生为对象,共45名学生。

2.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试。

现有的文献中缺少测试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量表,因此。我自编了所需的调查问卷。本次调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调查问卷,另一部分是文化测试卷。

3.《高职涉外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问卷》的编制。

Kim等著名学者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可分为三个层面:认知、情感、行为。认知层面包括目的文化知识,以及对自身价值观念的意识,它要求交际者具备能够理解并破译不同言语和非言语编码的能力;情感层面包括对不确定性的容忍度、灵活性、共情能力、悬置判断的能力,它要求交际者具有跨文化交际意识,尊重其他文化的态度、克服民族中心主义、种族主义等交际障碍的能力;行为层面包括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关系的能力、在跨文化情景中完成任务的能力。我从这三个层面建立了问卷.见表1

我针对各个层面的要求设定了一定数量的题目,认知层面、情感层面为便于被试者理解和回答使用中文,行为层面的题目使用英文。1—6题是跨文化交际的认知、跨文化交际的意识题目:7—10题是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策略题目;l1—15题是跨文化情感能力题目:16—25题为语用能力题:26—35题是非语言交际能力题目。

4.《高职涉外专业学生英美文化知识测试卷》的编制。

跨文化交际认知层面要求学习者掌握一定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我参考了胡超主编的《跨文化交际实用教程》中的社会文化测试卷,测试学生已有知识中对美国和英国的国家历史、地理、人文、习俗的了解程度。

5.调查的实施。

《高职涉外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问卷》和《高职涉外专业学生英美文化知识测试卷》于2009年10月12日在本校高职涉外护理09级099班实施,测试时间为45分钟,由我担当测试人。测试前明确表明该调查仅用于课题研究.与学生的英语成绩和操行无关,要求被试者坦率,真实回答。

三、调查结果分析

1.高职涉外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问巷结果分析。

(1)学生对跨文化交际了解程度,40.0%的学生有所了解48.9%的学生听说过但不了解,l1%的学生从未接触过。在介绍了跨文化交际的内涵后,86.7%的学生认为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比较重要,没有学生认为不重要。从学生对跨文化交际的认识来看,他们认为需要具备跨文化交际方面的知识。这为开设跨文化交际课提供了很好的情感基础。

(2)关于影响跨文化交际积极主动交往的心理因素中,48.9%的学生归因为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强,33-3%的学生怕犯错误,24.4%的学生由于内向心理。在造成与英美人交际障碍的原因中,缺乏跨文化交际知识、不了解英美国家文化习俗、不懂跨文化交际策略的占60%以上。可见排除了学生因为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强而回避交往的心理.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3)跨文化交际情景试题部分答题情况,我运用了社会科学的统计软件(SPsSV17.0)对数据进行了分析。用描述统计列出了调查对象的平均分、方差和得分率,见表2。

其中,在恭维、称呼、男女性别交往差异、接受礼物、看病等题目中,学生的正确率为75%以上。在表达异议、赠送礼物、与长辈谈话、非语言交际、正式书信方面学生得分率低于40%。

(4)英美文化测试卷共20题,我同样采用了SPSS分析学生的分数,见表3。

学生最高答对9题.最低只对3题.平均正确率为29.8%。我在分析学生试卷成绩后,进行了学生个别访谈,学生谈及主要是课外知识中没有这部分内容的知识储备,有的常识听说过但记忆模糊,导致不能正确回答。当问及是否对这些知识感兴趣时,学生认为了解英美概况对自己以后从事涉外工作有好处,希望老师能提供帮助。

2.调查引发的思考和教学对策。

本次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说明了一些问题。总的来说,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薄弱,跨文化交际知识匮乏,对于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开设持赞成意见,喜欢的跨文化知识传授方式有真实案例教学、文化影片欣赏讨论、与外籍教师面对面交流。

四、基于调查结果制定的教学策略

基于以上的调查结果.我拟进行以下教学对策来提高高职涉外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1.真实的案例唤醒跨文化交际意识,系统的理论给予跨文化知识储备。

在课堂教学中安排专门的跨文化交际内容,从各种本科英语专业的跨文化交际教程中选取符合高职涉外专业学生水平的案例给学生阅读思考,引起他们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意识;在课堂教学中分阶段教授词汇的文化内涵、日常口语交际、篇章结构、逻辑思维、非语言交际、社交准则、价值观等.给予学生跨文化知识的储备。

2.多种课内外活动丰富学生的跨文化情感体验

在课堂中采用案例分析导人文化背景知识。学生通过情景对话、角色扮演、实例介绍等教学活动亲身体验跨文化交际;课外推荐学生观看《推手》、《刮痧》、《走遍美国》等文化影视作品,上网阅读原版英文报刊,与本校外籍教师面对面交谈,组成小组帮助其外出购物、游览等.通过这些活动增加学生课内外的跨文化交际实践。

3.有效评价学生的跨文化交际学习。

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学习作出有效的多元的评价能够起到激励作用。本次研究中对学生的课堂实践教学作好记录。给予反馈;收集学生的文化影视作品观后感和网上阅读报刊的跨文化案例,在学生中交流、张贴;设置一个模拟跨文化场景让学生完成交际任务,评价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篇(5)

[作者简介]周少蓉(1971- ),女,湖南永州人,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导游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旅游英语教学和旅游英语翻译。(广西 桂林 541006)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6-0117-02

涉外导游是指从事国际游客入境服务和中国游客出境服务的导游人员,主要包括接待国外游客的“全程陪同导游”“地方陪同导游”以及在景区从事外文讲解工作的“景区讲解员”,还包括带领中国团队出境旅游的“领队人员”。涉外导游从事的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所接触的客人来自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教育背景、价值观念以及思维和行为模式等。如果涉外导游缺乏跨文化意识,就很可能引起“文化冲突”。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此类人才应具备的重要素质。我国高校是高素质涉外导游人才的培养基地。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高校阶段涉外导游人才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并不令人满意。

一、现代旅游市场需要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涉外导游人才

近年来,我国出入境旅游市场发展迅速。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大旅游客源国和第四大旅游目的国。为进一步提升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我国正寻求与世界旅游市场全面接轨,实现旅游业的国际化。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不仅取决于目的国是否有一流的旅游环境,更取决于其是否有一大批高素质的涉外导游。现代社会人们的旅游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到异地旅游,除了观光之外,更渴望了解当地的独特文化。涉外导游作为旅游文化的使者,在传播我国民族文化和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一名真正适应市场需求的涉外导游人才除应具备导游人员的基本素质外,还应具有过硬的英语语言能力和良好的中西方文化修养。

二、我国高校涉外导游人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分析

跨文化交际是指同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人们在跨文化交际情境中可以有效实现其交际目的的能力。要成功地在跨文化交际情境中实现交际目的,人们需要理解和尊重异域文化,能从异域文化的角度去看待他方的行为,同时对自己的言行作相应调整。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我国在科技、经济、文化、教育等各领域都日趋国际化,个人与国际交往也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正成为社会、尤其是英语教育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一般来说,高校阶段大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得,例如通过有关西方文化知识的课程(主要是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和大学英语课程的学习,通过阅读外国文学作品以及外文报纸杂志、观看外国影视作品和有意识地接触外国人,等等。然而,我国高校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并不令人满意,作为外语类复合型人才的涉外导游人才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样也令人担忧。不少涉外导游专业的学生缺乏必要的跨文化意识,对自己民族文化和异国文化的异同缺乏了解,以为只要掌握基本的语言技能就可以成功地实现跨文化交际目的了。这种现状主要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

(一)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的缺失

现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缺乏应有的理解,对民族文化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在人格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和创新能力方面的现状都不令人满意。这一方面是由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是由于不少高校对学生的人文教育还不够重视。

(二)涉外导游人才的培养没得到社会的足够重视

长期以来,导游学没有独立的学科地位,大多数本科院校都没有开设导游专业,涉外导游人才的培养主要通过英语专业或旅游管理专业来完成。然而,这些专业的课程设置都没能有针对性地培养涉外导游人才所应具备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虽然近年来有的旅游院校已开设有导游专业以培养专门的涉外导游人才,但由于涉外导游专业的课程覆盖英语和导游专业,所以不可能像英语专业那样开设有一系列的异域文化课程帮助学生提高的跨文化意识;同时,由于导游专业还较为年轻,对于如何通过相应课程设置和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还处于探索阶段,需要不断完善。

(三)传统英语授课模式的影响

对涉外导游专业的学生而言,英语类课程在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大学英语教材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了较大变化。大学英语教材的内容具有时代性、趣味性和可思性,除了突出学生语言技能的培养,还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但是,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和教师自身素质的影响,不少教师在授课时只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而忽略了文化知识的输入。这样一来,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不能得到有效提高。

三、英语教学是提高涉外导游人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大学英语教学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最新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强调,“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知识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在大学阶段,学生通过英语学习,不仅应具备较扎实的英语语言技能,还应具有较宽的知识面、较高的人文素养和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体现着人们在价值观念、审美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等方面的特点;而且语言的表层结构和使用方式也和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文化存在着巨大差异,要想成功掌握一门语言,并能在跨文化交际情境中得体地使用,除了掌握必要的语法知识,还要有意识地去理解和接受该语言所蕴含的文化。英语教学是提高涉外导游人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师不仅要注重讲授语言知识,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还要以课文内容为媒介,加强民族文化和异域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以加深学生对民族文化和异域文化的理解与认识,从而形成跨文化交际意识。当然,要真正地改变“只注重语言知识传授的”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不是一件易事,学校有必要建立一定的考核机制,来督促老师进行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更为重要的是,学校要激励英语教师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并要为教师的再次深造提供有力的支持。

(二)通过大学英语教学提高涉外导游人才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策略

1.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篇意识。语言的一大功能是帮助人们实现交际目的,语言功能在语言表层结构中的实现是与社会文化环境紧密相连的。特定文化思维模式在言语表现形式上的特点可以通过篇章分析获得。在同一交际情境,不同文化的人为实现同一交际目的采用的篇章形式是不同的。长期以来,我国的英语教师较注重对文章中语法结构的讲解,而忽略了对学生语篇意识的培养。这样一来,学生的言语表达尽管符合语法规范,却不符合异域文化的篇章结构特点,不容易为对方理解和接受。所以教师在分析文章时,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不同专业篇章整体结构的了解,尤其是对旅游类篇章结构和行文风格的认识,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言语表达上更符合异域文化的审美习惯,容易为对方理解和接受。

2.教师应注重提高学生的口译能力。涉外导游的一个主要职责是向外国游客译介中国特有的文化,包括中国的传统文化、民俗风情,以及中国现代社会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活状况等各方面的情况。涉外导游译介的过程就是将现有的中文信息翻译成目的语言信息的过程,所以他们需要较强的口头翻译能力。口译是一种集语言信息、预警信息、文化信息、心理信息等于一体的综合交际活动,口译能力的形成需要经过不断的练习。英语教师可以在教材内容和相关口译教材有机结合的基础上,设置口译练习题,并通过介绍相关的口译技巧,有步骤地提高学生的口译能力。口译练习题应该与涉外导游以后要译介的内容息息相关,要广泛地涉及社会文化生活的各方面。

3.教师应注重文化知识导入。大学英语教材中丰富的中西方文化背景知识为我们进行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素材,英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把文化知识渗透到具体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在跨文化交际研究中,许多学者把增强对他方文化和己方文化之间异同的敏感性作为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教师既要让学生了解西方人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使学生理解和接受异国的文化;也要让学生了解中国民族文化,增强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归属感;同时,还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文化的对比,加深对他们民族文化的理解,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并讨论中西方在饮食、社会礼仪、节日等方面的异同点,让学生学会理解、尊重异国文化,并让他们在了解异国文化的同时,加深对自己民族文化的理解。还可以通过主题讨论、课堂提问和作文等方式,引导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展开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多地了解社会,了解人生;同时也有助于培养涉外导游人才应具备的品行和素质,即健康的人格、社会责任感和国际视野。

教师还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制作出精美的课件,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异域文化。或是让学生观看一些英语原声影视作品,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异域文化,学到更多的社会文化知识。

4.指导学生阅读英美文学作品、报纸杂志等。文学作品以艺术的形式再现了人们在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生活,报纸杂志则更多地反映了当代社会人们的生活状况和文化模式。所以,阅读英美文学作品和报纸杂志是间接体验西方文化的一种很好的方式。教师应引导学生去阅读一些经典的英美文学作品和时尚报纸杂志,让他们更多地理解西方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

为提高涉外导游人才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大学英语教师应告别传统的授课模式,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还要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这对所有英语教师来说都是一种挑战,他们需要不断加强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学习跨文化交际学的相关知识,这样一来,才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文化输入,从而有效地提高涉外导游人才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陈乾康,袁静.论涉外导游人才的培养[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5(5).

[2]邓炎昌.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3]高永晨.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1).

[4]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5]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6]梁镛.跨文化的外语教学与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篇(6)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1-0161-02

一、医学英语跨文化交际的内涵

跨文化交际广义上指来自于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流活动,包括属于语言范畴的交际活动,也包括属于非语言范畴的跨文化活动。文秋芳(1999)指出,跨文化交际能力由交际能力和跨文化能力构成。交际能力侧重于语言相关的能力:语言能力,语用能力和策略能力。跨文化能力侧重处理文化差异的能力,包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简单地把英语水平等同于跨文化交际能力就忽略了交际双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交际能力也不能简单地等同于跨文化交际能力。成功的跨文化交际既需要具备一定的语言和语用能力,还需要相关领域的中外文化背景知识作为交际的支撑。

医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是发生在特定学科领域中的跨文化交际,涉及的范畴包括一切与人的生命活动、保健、疾病诊治相关的内容。就语言范畴而言,医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指的是以英语为工具语在医学学科领域相应的听、说、读、写和译的能力;就跨文化能力而言,包括理解英语为母语国家的医学相关社会文化背景,洞察医学背景下的文化差异,并灵活处理文化差异,进行有效的医学背景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二、医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

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是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跨文化交流的主要媒介语,其在学术界的媒介语作用主要体现在发表学术论文和学术成果,举办国际学术会议等交流活动中。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攀升, 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速,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涌入中国,他们在中国的生活也不可避免地涉足医学领域。人类的语言交际活动贯穿整个医学领域。以英语为媒介语的疾病诊治也逐渐成为医学生日常工作中日益增加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为了顺应这一需求,培养同时具备专业医学英语知识和跨文化能力的医学生,越来越多的医学院校开设了与医学英语相关的课程,以提高医学生的医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然而,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医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课程的起步较晚,专门师资的发展跟不上,对课程的重视不够,致使我国的医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课程发展存在诸多问题。

(一)学校层面对培养医学生医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视度不够

全国70多所具有本科招生资质的医学院校当中,开设医学英语相关课程的并不多。已开设相关医学英语课程的院校大体分为两种情况:一类是以医学专业课程为蓝本,引用国外英语原版医学教材或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教材的选编;另一类以语言为重心,选用的教材偏科普类,课文多选自科普英语读物,医学专业知识的内容方面涉及较少。两种情况都没有充分体现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医学英语课程中的重要性。也有些学校开设了医学英语听说或视听说课程,涉及一定的交际能力,但往往忽略跨文化在交际中的重要性。这种现状下培养出来的医学生不能满足社会在医学背景下对跨文化能力需求的增长,不利于我们国家培养医学领域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二)医学英语跨文化课程师资力量薄弱,缺乏专门培训

医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既是语言课也是专业课,其课程定位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对相应师资的高要求。承担该课程的教师仅有英语背景或医学背景,都无法满足课程的特殊需求。目前师资的构成主要分成两类:英语学科背景的教师或医学学科背景的教师。第一类师资具备良好的英语语言能力和跨文化能力,但由于没有受过系统的专业的医学教育,缺乏医学专业知识。这一类教师多靠自学获取所需的医学专业知识,缺乏专业指导,无法就医学知识进行深入的拓展和延伸。第二类师资拥有医学专业的高学历、高职称,能保障专业教学的顺利进行,但大多数语言能力有限,无法满足学生和课程在英语语言活动和跨文化活动方面的高要求。毋庸置疑,要想教好医学英语跨文化交际,必须兼备较深的英语语言功底和系统全面的医学专业知识,缺乏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会直接影响教学环节。

(三)学生层面对学习医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课程的认知存在偏差

大部分医学院校考核学生英语水平的方式,仍以大学英语四、六级为主要衡量标准,所以学生普遍把精力放在过级考试上。有出国计划的医学生会针对出国英语水平测试进行有目的的攻关。医学英语课程涉及专业词汇繁多,词汇结构复杂,句子长学术味浓,学生学起来难度大,成就感不足,容易产生畏难和懈怠情绪。部分学生努力学习医学英语,以读懂文献和英文原版医学教材为指导方向,不关注医学学科在跨文化层面的相关知识,简单地认为能用英语进行交流,掌握一定的医学知识,就是具备了医学英语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这些在认识上的偏差,都直接影响医学生学习医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兴趣和动力。

三、医学生对医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课程需求度的调查

随着大学英语改革的不断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正朝着工具性与人文性并进的方向改革。《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指出,大学英语的人文性使跨文化教育成为大学英语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指南》的制定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跨文化教育的普及和深化,带动了大学英语教改。

笔者对本校400名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发放了针对医学英语学习需求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超过60%的学生认为非常有必要开设医学英语跨文化课程;超过80%的学生认为医学英语学习过程中最大的困难表现在用英语做论文的口头陈述和参加学术讨论;近90%的学生认为医学英语跨文化课程与公共英语课不矛盾,也不影响过四六级,医学英语跨文化课程也可以促进公共英语学习,六级主要靠自己努力。在目前最需要提高的技能这一项调查中,医学英语口语技能排在第一位,医学英语听力技能排在第二位。53%的学生希望医学英语教材内容侧重基于医学知识的英语语言技能(如口语表达能力)。

无论从语言学习的本质出发,还是学习者本身的需求出发,医学院校开设医学英语跨文化课程,提高学生的医学语跨文化交际能力都是极有必要的。

四、结语

当今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使得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异常突出,加强医学领域的国际交往和交流尤其重要。英语作为国际交流一个重要语言交流工具和媒介,对了解国外前沿的医学进展、管理经验和思想理念,学习和了解国外先进的医学文化和文明,传播本国医学文化,提升国家医学实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开设医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课程顺应大学英语改革的总体要求,有利于培养专业过硬,具有国际意识、跨文化能力和全面发展的复合型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敏,廖荣霞,谌谐婉. 医学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555-558.

[2]陈晓明.高等医学院校英语教学现状及改革思考[J].医学教育,2012,01:17-18.

[3]褚宏蕊.医学院校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 2013: 6-7.

篇(7)

1问题的提出

跨文化交际学是研究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问题和冲突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和冲突的学科。[1]SteveKulich强调,21世纪是我国培养学生具备跨文化能力的时代,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将使学生终身受益。[2]《外语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终稿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是:应具有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英语文学赏析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3]这凸显了当代教育背景下对英语专业人才应具备的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那么,在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教学中,该选择什么教学内容,采取什么教学方式才能使英语专业学生多角度、深层次研究和分析目的语和本族语文化,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促进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提升?国内许多学者已经开始探索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途径,主要集中在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中西方文化的对比、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上,有关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实证性研究比较欠缺,跨文化交际课程信息量大而课时少、知识输入多而输出少的窘境要求教师必须反思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因此将“翻转课堂”模式引进跨文化交际课程,对于提高学生在国际思潮中的文化思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2翻转课堂的内涵

2.1以建构主义为指导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为认知的主体、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和灌输对象。教师的职责是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建构,而不是单向地向学生灌输知识。核心思想包括:(1)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将知识“外化”,并实现自我反馈。(2)强调“情境”对意义的建构:创设问题情境,使学习者能充分调动原有的认知储备,去接纳和吸收新的知识。(3)强调“协作学习”:开展会话交流,教师和学生共同批判地探讨各种思想、观点,并进行辩论。在翻转课堂上,把传统的学习过程翻转过来,课前通过“微课”视频完成知识传授,课堂上通过与老师同学的共同协助来实现知识的内化过程,这正好与建构主义的理论思想保持了高度一致。

2.2以信息技术发展为依托

“翻转课堂”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产物。以移动互联、云计算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学模式的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持,推动了教学手段的革新。“微课”是“翻转课堂”的主要载体,教师依据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知识背景,针对每堂课的主要知识点,运用多媒体技术来录制供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一种微型的在线视频课程资源,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知和理解,帮助学生发现问题,为课堂讨论做准备。同时,“MOOCs”的应用使翻转课堂吸纳了在线开放课程的优势,强调“互动、交流、反馈”和“在线学习社区”,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

2.3以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导向

RobertTalbert[4]总结出翻转课堂的实施结构:在课前,学习者采取自主学习模式,通过教师提供的视频上对知识点的讲解完成信息输入,并发现问题;在课堂上,通过师生互动、讨论来解决问题,并总结、反馈。在翻转课堂的课前设计中,教师注重培养的是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让学生在独立学习中消化知识,发现问题,并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在课堂教学的设计中,重点突出的是学生的协作学习能力,采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演讲、辩论等形式来讨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增强学生之间的沟通能力,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3跨文化交际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3.1教学目标

跨文化交际研究著名学者MikeByram[5]认为在全球化背景下将学生培养成具有“跨文化公民素质”的人才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教学目标包括几个方面:(1)了解文化对交际活动的制约与影响,把握交际活动的丰富性、复杂性,熟悉跨文化交际的基本构成。(2)学生认识跨文化交际的重要作用,培养跨文化意识。(3)形成和发展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和宽容,摆脱“文化定势”,开放大脑,解放思维,用包容的方式去和与自己有不同文化价值取向的人进行交流。(4)提高跨文化交际技能,提高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的能力,加强跨文化敏感性和反思意识的培养。“翻转课堂”为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方式和途径,通过强调学生的课前自主学习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协助能力,来促进知识内化,实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自主性培养和可持续发展。

3.2实施条件

3.2.1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是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来设计并制作完成的微课或慕课。跨文化交际课程中涵盖的内容不仅仅是对各国文化知识的平面展示,还需要有形式多样的、不断更新的素材和技术来进行对比分析和立体展现。跨文化交际课程内容繁杂,涉及面广,课程分为不同主题,每个主题需要提炼成约10分钟的小视频,其内容既要包含文化知识,更要能引发思考、启发思维,因此,教师在掌握良好的跨文化知识的基础上,还要提高信息技术能力,这样才能发挥微课或慕课的优势。3.2.2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翻转课堂将传统的知识传递过程放在课前,学生通过教师提供微课来学习和思考,根据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基础,采取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独立的、个性化学习,自主安排知识的学习;在课堂上,师生面对面地互动交流,解决问题、实现知识的内化;课后学生进行自主的复习和巩固,这种“逆向”的教学模式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者的主观认识、亲身体验和自主学习能力,这是认知活动、实践体验、探索思考的重要保证。大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已趋于成熟,具备独立的思维能力,自我意识和意志力更强,这为翻转课堂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基础。3.2.3学习者的心理需求翻转课堂把知识传授的过程放在课前,学生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下有足够的时间去自由选择和接受,把知识内化的过程放在课堂上,学生在做好的知识准备后在课堂上会更自信,表现也会更活跃,这正能符合学习者的心理导向。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只要提供最佳的教学并给以足够的时间,多数学习者能获得优良的学习成绩。在翻转课堂的课前自主学习阶段,学生有宽松的信息化学习环境,轻松的学习氛围,学生不必受传统教学模式中时间、地点、教师教学方式的限制,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能力调节学习进度,在课堂上,依据自身的学习基础,更有“勇气”来提出问题和想法,与教师或同伴交流,有充分的机会来展示自己。

3.3操作步骤

根据翻转课堂的内涵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许力生教授主编的《新编跨文化交际英语教程》中的unit9intercultur⁃aladaptation为教学内容,笔者尝试构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3.3.1课前教学设计在翻转课堂中,知识的传授一般由教师制作的教学视频来完成。教师可以在自己制作的视频中,从网络开放教育资源中寻找与interculturaladaptation内容相关的视频资源来补充课程教学内容,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教学视频的内容充实度、互动程度以及视觉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在对文化知识点和术语(如culturalshock,sojournerad⁃aptation,ethnocentrism,disequilibrium等)进行讲解时可以借助图表,图片,动画、视频来突出视觉效果,强调知识要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在构建内容丰富的学习平台。完成教学视频的学习后,学生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以巩固知识要点并拓展思维。传统的跨文化交际教学中,学生被灌输大量的文化知识和“文化事实”,学生只是被动的记忆,并不懂如何应用和实践,更谈不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发展。教师应该将知识点融入具体的案例中来,从文学作品、新闻案例或影视作品中选取一些“文化适应障碍”的案例为学生创建问题情景,利用“最近发展区”理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结合学生自身的切身经验,如howdoyouusuallyfeelwhenyoubegintoliveinanewplace?Doyouhaveanysuggestionsforadapt⁃ingsuccessfullytoanewculture?在真实情景中掌握文化知识,帮助学生利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向新知识进行过渡。同时,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交流工具与同学进行互动沟通,了解彼此在适应不同文化环境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心得。3.3.2课堂教学设计学生在课前做好知识储备后,接下来就是如何在课堂上完成知识内化的最大化。教师在安排课堂活动时,应鼓励学生通过协作、对话等方式来充分发挥主体性,完成对知识的消化与吸收,促进思维的进一步发展。具体可以分为四个步骤:(1)知识点的巩固。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和课前视频中提出的问题,将重点难点(如honeymoonstage,euphoria,rebuilding,transi⁃tionalshock,futureshock)再提炼,一方面能检测学生的课前学习效果,同时也能帮助学生解决对知识点存在的理解问题。(2)案例分析。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进行案例的讨论,每组约3-4人。学生在课前已经对案例有了自己的理解和分析,在课堂上要将自己的意见与同伴们进行交流和探讨,分析过程有理有据,目的性更明确,这就避免了出现无意义的争执,与传统的课堂讨论环节相比,大大提高了讨论的效果和效率。在翻转课堂的互动活动中,教师需要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动态,及时解答问题。学生经过课堂协作学习之后,小组派代表在课堂上进行汇报、分享心得,提供多种分析问题的思路和解决办法,打破“固定思维”和“答案唯一论”,鼓励学生开阔思维和发扬创新精神。(3)教师反馈。学生课堂讨论阶段结束后,教师要对案例中包含的文化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同时从学生分析问题的切入视角、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方面来指导,纠正在讨论中反映出来的普遍问题,最终引导学生如何通过评判性思维来应对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适应问题。课后,教师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案例分析和总结,撰写反思日记。(4)评价。翻转课堂采取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通过独立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在小组协助学习中的表现、成果展示、案例报告、反思日记等方面来综合判断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敏感度以及跨文化沟通技巧,帮助教师改善教学,引导学生自我修正,应对各种纷杂的文化现象。

篇(8)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32-0166-02

1英语文化课程开设的实践意义

Jenny Thomas提出语用失误一词。她区分了语法错误和语用失误。语法错误在跨文化交际中更容易让外国人理解和原谅,而语用失误更容易引起误解,会被视为粗俗无礼的表现,更容易造成交际的失败。语用失误主要是由于文化障碍造成的。

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指交际者会使用第二语言,更重要的是如何在适合的场合下使用适合的语言,也即是语用能力。因此培养交际者的跨文化意识,增强对东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理解并尊重其他文化的产生、发展和变化也就成为外语教学必不可少的任务之一,外语教学中文化输入的重要性早已得到语言学界和外语教师的一致认同。

英语文化课程主要是了解和掌握英美社会各方面状况,包括:对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事件和人物;地理等资源;人口构成、宗教及国民性格;教育制度、政治制度;大众传媒;节日风俗、家庭生活;西方的价值观及形成等,从而形成良好的英语语言学习背景知识,用所学知识指导日常交流,减少跨文化交际障碍。社会文化教学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语用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这也对我国现行的大学英语文化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目标。但是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成为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在英美概况等文化课程中宏观的历史、地理、政治、文学、社会生活、价值观等方面的讲解往往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和厌学情绪,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语用能力的提高更是奢望。现代教学技术的引入使文化真正以其本应有的绚丽色彩呈现在学生面前,改变了枯燥的课堂模式。

2英语文化课堂中多媒体教学设计原则

2.1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呈现立体化的信息传递方式

多媒体技术具有集图形、图像、声音、动画、文字等多种信息功能,而电脑入网后的信息量大、信息变更速度之快、信息资源共享性之高,都是过去任何一种传媒所无法比拟的。多媒体走进英语文化课程,可以把丰富的多种信息资源带入课堂,呈现多姿多彩的文化魅力,使学习者更好地领略语言与文化的丰富内涵,从而改变长期存在的机械化的语言学习问题。在这一方面,比起在其他课程,多媒体在文化课程中的优势表现得更为明显。此外,网络也可以成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信息相互传递的媒介,使得文化课程的教与学可以延伸至课堂以外,实现知识优化和资源共享。

2.2以学生为中心,协助知识建构

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多媒体学习是生成意义的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学习者根据材料建构相关的心理表征。学习者的任务是从演示的材料中生成意义。 因此多媒体教学设计应以学生为中心,必须与有效提高学生心理加工的方式相一致,帮助学生理解演示的材料,建构知识,生成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多媒体是知识建构的协助者。首先,在多媒体教学设计过程中,应了解学习者与英语文化学习相关的重要信息,帮助学生确定目标。然后教师传授学生各种学习策略,如通过不同信息渠道(网络、影片、报刊等)查找所需信息,提取、筛选和重新组织文章中的信息。其次,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并非是头脑空空开始学习课程的。学习不是从零开始,而是基于原有知识经验背景的建构;不是接受现成的知识信息,而是基于原有经验的概念转变。[3]学生在学习目标语国家文化时对本国文化的学习同等重要,因此在多媒体设计中也应注重两种文化的对比演示。再次,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来源于环境的交互过程。学习是学习者自己的事情,谁也无法代替。学生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来获得知识,知识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构建才能获得。因此多媒体教学应注重互动环节的设计。

3文化课程中多媒体教学设计的主要构成

3.1英语文化素材

使学生了解语言不是单一的符号,而是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体系的表现形式。

利用多媒体的特点来展现英语文化,可以使文化课程摆脱传统课堂的单一模式,将抽象文字转变为形象的信息,使学生主动发掘这种拥有深远文化的语言的魅力。这些英语文化素材包括,西方传统节日、英语起源、词汇语源、英语的习语、俗语等。

示例1万圣节教学示例

3.2视频与任务设计相结合

视频播放的同时,让学生围绕主要问题进行思考。不仅可以主动发掘获取知识,而且呈现了立体的语言环境,也是一种综合的语言训练。视频任务由三部分组成:预习页、视频页、活动页。预习页主要是对相关主题的背景知识探讨,视频页播放视频,同时要求学生思考前面的问题,并捕捉主要知识要点。活动页包括视频中相关主题的要点,学生根据视频内容完成练习或对有关问题进行讨论。

预习页视频页 活动页

示例2工业革命教学示例

3.3动画与游戏的趣味设计

用动画来展现历史,用游戏来扩充知识。作为课堂练习的一种方式,让学生在玩中练,在做中学,巩固记忆,加深理解。将动画与游戏融于教学活动中,为学生营造一个集知识性和趣味性为一体的学习环境。通过运用形象化的电教媒体,使多媒体的演示与教师的讲授、学生的训练有机结合的方式完成英语教学,会更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3.4基于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评价机制

将现代教育技术与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相结合,不仅改变了教师教的方式,而且使学生更多地参与学的过程。在考评方式上注重创造性学习,注重合作精神的培养,展现学习过程,充分利用多种学习资源。英语文化课程的信息化教学也应注重对学生信息技能的评价,包括搜集、整理、分析和整合资料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指导日常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方式灵活多样,学生通过制作电子作品(如演示文稿、网页等),开拓视野的同时形成自己的见解,激发参与意识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示例3角色扮演游戏

4文化课程中多媒体教学的教师角色

随着多媒体在英语教学中日益广泛的使用,它对英语教学的优化作用也日趋明显。多媒体技术集声、像、动画、文字于一体的多种信息传输功能,加大了教师的教学密度,也是文化课程中教师角色发生变化。在多媒体环境下,教师也从以前单一的语言解释和描述,转变为多种作用和角色。

1)文化教师应是两种文化之间的桥梁。教材只能完成单向的文化传播,而教师借助多媒体的技术优势可以将本族文化与目标语文化进行对比、整合。提高对两种文化的认知、对目标语文化的理解和宽容,帮助学生减少语言学习和交流中的文化障碍。

2)教师应是文化教学的设计者。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要为其提供各种信息资源,或声音、或图像、或文字。教师还应该能够设计开发先进的教学课件,并将它们融于教学活动中,为学生营造一个集知识性和趣味性为一体的学习环境。通过运用形象化的电教媒体,使多媒体的演示与教师的讲授、学生的训练有机结合的方式完成英语教学,会更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3)教师应是文化课程中的协助者。教师的角色更多的是从“台前”转到了“幕后”,课堂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应放弃课堂权威的位置,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可以提供给学生多种多样、生动有趣的学习帮助,提供多种学习资源,通过网络延伸文化课程的作用,真实客观地体现目标语国家的文化,更多地给学生创造与目标语文化接触体验的机会,让学生主动地领略英语文化的魅力。

多媒体技术为英语文化课程带来了彻底的变革,它不仅为文化学习创造了动态环境,而且真实呈现了文化的面貌。丰富生动、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媒体教学设计是英语文化课程首选的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Jenny Thomas,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J].Applied Linguistics,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3,4:91-112.

[2]程可拉,任务型外语学习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57-164.

[3]维果斯基.李维译.思维与语言[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3-21.

篇(9)

随着国际格局的不断变化,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际上对汉语的重视逐渐加强,国际汉语教学事业如火如荼,对汉语教师的需求在持续增长,这也对国际汉语教师的素质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改革和完善国际汉语教学专门人才的培养体系势在必行,为此我国设置了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英文名称为“MasterofTeachingChinesetoSpeakersofOtherlanguages”,简称“MTCSOL”,“汉语国际教育”是指面向海外母语非汉语者的汉语教学。自2007年5月以来,全国近百所大学获批为该专业学位培养单位。2014年,北京理工大学成为第三批开展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试点工作的单位,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素质、教学技能,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能胜任多种汉语教学任务的专门人才。依据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目标,北京理工大学开设了硕士专业课程《跨文化交际理论与实践》。下面本文将以北京理工大学的MTCSOL为例,探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模式。

一、对外汉语教师应具备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2012年,国家汉办在旧版《国际汉语教师标准》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第二语言教师认证的有关标准和中国汉语教师的实际情况,推出了《国际汉语教师标准》(2012年版),简称《新标准》。《新标准》要求汉语教师要“了解中华文化基本知识”“具备文化阐释和传播的基本能力”“了解中国基本国情,能客观、准确地介绍中国”“具有跨文化意识、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并对每个次标准做出了详细解释。在跨文化意识方面,其要求汉语教师了解世界主要文化的特点;尊重不同文化,具有多元文化意识;能自觉比较中外文化的主要异同,并应用于教学实践。在跨文化能力方面,要求汉语教师了解跨文化交际的基本原则和策略;掌握跨文化交际技巧,能有效解决跨文化交际中遇到的问题,并能使用任教国语言或英语进行交际和教学。[1]针对以上要求,北京理工大学制定了《跨文化交际理论与实践》的课程大纲及课程设置。除了让学生习得跨文化交际的基本概念和原则,学校更注重对学生跨文化敏感度、跨文化教学,以及跨文化交际多元识读能力的培养。

二、跨文化敏感度的探究

Chen和Starosta在1997年指出,跨文化敏感是一种人们能够积极乐观地理解和欣赏文化差异,以便激发在跨文化交际中行使恰当有效的行为的能力。它可以通过以下六个方面得以解释:自尊、自我监督、思想开放、移情、交际参与度和理性判断。在交际中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和自信,不仅能在交际中建立自我价值和自我成就感,更有利于处理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的压力和挫败感。国内外学者对如何测量跨文化敏感度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中陈国明和Starosta的“跨文化敏感度量表”(TheinterculturalSensitivityScale)在学术界使用较为广泛。跨文化敏感度量表含有二十四项问题,能够反映跨文化敏感的五个要素:即交际参与度、差异认同感、交际信心、交际愉悦感,以及交际专注度。[2]度量表的选项分为五个程度,每一程度对应相应的分数。受访者根据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进行答题,最后统计分数以判断其跨文化敏感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硕士生将来的就业方向是从事海外汉语教学,因此具有较高的跨文化敏感度是他们必不可少的。北京理工大学会在该专业每届硕士生上课的第一天和课程结束的前一天进行跨文化敏感度的调查。目前,学校已接收两届国际汉语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对两届学生调查后发现,学期初的调查结果与学期末的调查结果有所不同。学期初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的文化差异认同感分值最高,交际参与度和交际信心分值较低,而交际专注度和交际愉悦感最低。这说明学生在学期伊始时已经有了较强的文化差异认同感,在过往的跨文化交际中能够保持积极态度,同时在交际中能专注于互动,但在交际中缺乏自信且缺乏交际愉悦感,即只是完成了跨文化交际,并没有享受其中。针对这一特点,北京理工大学在课程安排上进行了调整,除了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外,还增加了学生与留学生的交流活动时间。学期末的调查显示,交际信心一项的数值上升最多,交际愉悦感其次。这说明,在对《跨文化交际理论与实践》课程进行一学期的学习后,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有所提高,这能使学生尽可能靠近国际汉语教师的标准要求。

三、跨文化交际课程多元识读教学模型

(一)汉语国际教育背景下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传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拥有能够和不同文化的人进行正常而有效沟通的能力。然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语言就是学习文化,汉语教学本身就是一种跨文化交际。因此汉语国际教育背景下的跨文化交际有更深层的含义。国际汉语教师需要有能力成功传播汉语语言和中华文化,需要意识到跨文化交际中批评地识读对方文化和中华文化差异的重要性,避免“非你即我”的思维模式。这样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需要通过培养学生的批评识读能力,即通过多元识读教学模式来实现。

(二)跨文化交际课程中的多元识读教学模式

随着科技的发展,世界已呈现多模态化,因此我们交际和认知的方式也是多模态、多元的,仅仅掌握传统的识读能力已不能完成多元国际环境下的交际。新伦敦小组(NewLondonGroup)在1996年发表了《多元识读教学:设计社会未来》一文[3],认为随着传播媒介带来的交际方式的不断变化,需要通过交互运用不同的交流模式,包括语言文字、图像、视频等不同的符号系统来获得意义。[4]因此在跨文化交际课程中建构多元识读教学模型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批评识读能力,提高在多元化背景下的跨文化交际效率。多元识读教学模式是指以“新伦敦小组”提出的教学设计方法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多元识读教学的核心概念是“设计”,包括意义的主动设计和社会未来的积极设计,具体地说是可利用资源的设计、设计过程及重新设计。[5]多元识读教学模式由四个要素构成:情景操练、明确指导、批判性框定及改造时操练。[6]北京理工大学依据这四个要素构建了以多元识读教学模式的跨文化交际课程。在课程实际操作中,明确指导是指教师对跨文化交际相关知识的讲授;情景操练是指学生在课堂上利用书本、视频、PPT等资源体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角色转换;批判性框定是指学生通过对跨文化交际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从不同文化语境中体会的不同文化含义,深层剖析世界各文化并再输出,提升文化差异认同感;改造时操练是指学生在进行汉语教学活动时能够从跨文化的角度设计教学。北京理工大学按照多元识读教学模型安排了跨文化交际课程,见表1.所有的教学活动均以小组为单位。1至8周的教学活动以教师教授为主,授课内容为跨文化交际基础知识。9-14周以学生活动为主,学生通过对教师教授的内容进行批判性思考,消化理解,从跨文化角度展示世界不同文化特征,提升文化差异认同感,有助于提高跨文化交际信心。在课外,安排学生与留学生面对面进行交流,体会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际过程。15至16周仍然以学生为主,学生自行选取汉语教学知识点,从跨文化的角度设计教学并演示。

篇(10)

英语新课程的课程一个重要教学内容,就是为提高学生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交际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语言交际的机会,帮助他们掌握恰当的交际方式,促进思维发展。

一、丰富学生的跨文化知识

英语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前提条件就是要帮助学生了中西的文化差异和语言的表达区别。许多事物由于地区不同和文化的差异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东方和西方的文化差异特出的表现就是语言的差异,许多文化的差异都在语言上表现出来。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都有字的不同的文字和不同的语言,语言是文化差异的突出表现。要进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就要首先从语言学习和理解上入手,通过不同的语言表达去理解不同的文化习惯和生活习惯。在教学中要通过语言的学习,增加和丰富学生的跨文化知识,为提高学生的不同文化的语言交际能力提供条件。

二、联系生活习惯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

生活是文化的基础。一定的文化都是一定的经济生活的表现和反映。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就应该联系各国的生活习惯,不能孤立的去看待文化差异。例如:在译林牛津英语9B Unit 4 给学生们呈现了一些英语习语,此时,教师可以适时安排“英语习语对对碰”游戏活动。游戏的前一天教师要求学生依据自己的英语词典,尽可能多的查阅英语习语并记录,先自己去了解英语习语的含义。通过引导学生查阅英语词典,我们都可以查阅到大量的英语习语。例如:sofa lizard 不爱参加社会集会的人,through thick and thin 同甘共苦,历经艰辛,blow one’s own trumpet 自吹自擂。

一个地区和国家的生活习惯一般在生活中都会有所表现,从一定意义上看,生活习惯和风俗习惯就是文化的集中表现。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往的能力,必须联系特定语言背景下的生活习惯。例如美国的夸张和英国人的绅士,中国人的谦虚和礼貌等生活习惯,在文化交往中都有一定的表现。只有联系特定语言背景下的生活习惯,才能更准确的理解跨文化的语言表达。

三、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往能力

语言交际是人们社会交往的重要方式。文化差异的重要表现就是语言表达方式的不同。人们的交往能力也是通过语言交际去表现的,因此,语言交际能力是社会交往能力的集中表现。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能力,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的语言交际能力。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要通过教学帮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生活习惯、风俗习惯。了解不同国家的生活和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是表现在各个方面的,人们交际方式的差异突出得表现在语言的表达上。在人际交往中,东方国家和西方国家的“邀请” uan的差异,就很难理解能够国家的邀请习惯有很大的差异。如果不了解中国和风俗习惯的差异,就很难在语言上表达出不同的文化差异。如果学生能过了解到更多中国和英语国家中的“邀请”文化的差异,就能很好的进行跨文化的语言交际。例如:

In Canada and the United States, people enjoy entertaining (请客) at home. They often invite friends over for a meal, a party or just for coffee and conversation.

Here are the kinds of things people say when they invite someone to their homes:

“Would you like to come over for dinner this Saturday night?” “Hey, we’re having a party on Friday. Can you come?”

在invitation这个单词的语言的解释是:要根据邀请的可接受度,对于不同形式的邀请,采用不同的态度和回答。并不是一概的接受。可以接受,也可以用婉转谢绝。美国人常说的: “Drop in any time.”“Let’s gather together sometime.”在英语国家的美国并不构成“邀请”的意思,只是一种礼貌的用语,不能理解为你可以随时接受邀请。这类话在英语国家实际上是一般应酬语言,其实际功能有时是按时交谈结束。真正的邀请应该是好不含糊,常包括:活动内容、时间、地点、请求答复等4项内容,如:Well, I am going to London on Friday to visit the museum, and I wonder if you’d like to come along. (星期五,我到伦敦去参观博物馆,你愿意一起去吗?)I’d like to invite you for a reception at my home on Friday evening. Can you come?(我想请你参加星期五晚在我家的招待会。你能来吗?)

上一篇: 财务档案的管理 下一篇: 三农工作重点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