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5 17:43:4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科学管理的核心思想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城乡结合部的很多学生家长除了种田之外,大多数在城里打工,疏于对孩子进行习惯培养和思想教育。所以,城乡结合部学校在课堂教学改革中要进一步强化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但是,现在的很多课堂教学改革出发点依然是提高学生成绩,甚至是唯一的目标。当然,这不仅是城乡结合部学校存在的问题,很多高考名校也并未真正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甚至根本就没有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依然仅以高考成绩作为自己学校发展的唯一招牌。就人的一生而言,决定一个人最终“胜负”的,绝不仅是掌握知识的多少,还有人的社会适应性和人的综合素质等因素。课堂教学改革不仅仅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发个言那么简单,而是要走出升学教育与育人为本相对立的陈旧思维模式,去培养人,促进人的发展。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不能忘记:教育的本质是育人。
这个问题从课堂教学改革来看,在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必须坚持“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实施,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以人为本思想在教学中的体现。只有把人培养好了,才能有利于提高学生成绩,也才是符合课堂教学改革的本意。所以,作为城乡结合部学校的教师,肩上担负着更为重要的育人功能。教师要通过在课堂上有效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让学生能在课堂中感悟知识的美、感悟人性的美、体验进步的快乐,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这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就成为人格的健全与发展过程。在学习中,学生就会变得越来越有同情心和爱心,家庭责任感、社会责任感会逐步提高,也就越来越有教养。通过课堂教学改革,既为社会培养了合格的公民,也有助于家庭关系的和谐,让城乡结合部的学生在遨游知识的海洋中把握做人的正确航向。
二、处理好动与静的关系
第一个方面的“静”指农村孩子参与课堂互动的积极性相对较弱。课堂教学改革中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课堂,通过自主、合作和探究,实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能力。然而,在城乡结合部学校农村学生多,由于生活环境的影响、掌握知识的狭窄,大多数农村孩子在众人面前显得腼腆、拘束,好像大方不起来,学习时表现在课堂上不善于沟通交流和积极发言;同时,一部分农村学生由于文化课基础薄弱,导致班级两级分化严重,上课常会出现“冷场”现象,致使合作探究等环节组织难度比较大,影响了课堂教学进度。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和教师要认真反思,想办法让这些农村孩子找到自信,让他们敢于交流发言、善于合作沟通,引导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也就是说,学校和教师要有正确的出发点,农村的孩子有发言的权利,也能够培养出较高的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能力,而不能一味地抱怨。这就一方面要求教师要鼓励学生,另一方面设置的讨论问题要合理,既不能太难,也要有一定的高度;同时,针对农村学生的特点,要有意识地创造让这些学生发言的机会。
第二个方面的“静”指课堂要让学生静下心来思考。现在的很多课堂都提倡让教师静下来、让学生动起来。实际上,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度,教育也是如此。一节常态课既要有动,也要有静。课堂中如果少了思考就等于人没有了灵魂,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如何让学生在思考中体会脑力劳动的快乐、体验智慧的神奇力量,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很多农村的学生由于生活环境的影响及教育资源的不足,在思维方面更需要加大培养和提高。
三、转变观念,加强软件建设
注重人文关怀是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提出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的理念和方法。党的十七大在阐述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时又提出了“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的方式处理人际关系”。这些论述明确了思想政治课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一、中学思想政治课人文关怀方法的基本理念
1.人文关怀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维度和终极目标
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的生命、价值的关注,是对人的权利的尊重,它要求要从多层次、多方面来满足人们的感受和要求。转变思想观念,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牢固树立注重人文关怀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特征,摒弃过去那种忽视学生个体差异而采取居高临下、空洞冗长的说教式、灌输式思想教育的方法,将尊重人、理解人的理念根植于学生内心,让学生形成一种人本理念。
2.人文关怀方法与思想政治课具有内在契合性
创新思想政治课人文关怀方法是现实的需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社会的转型,生活方式的转变以及利益关系的多样化,这些都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学生的成长环境。因此,思想政治课也必须要适应新情况新要求,努力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和方法。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来看,其教育本质上是“一项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人、培养人和提升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践活动”,其根本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自觉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高尚的道德品质,从而使他们努力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3.人文关怀方法是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的创新和发展
我国实行对外开放之后,国外的文化和各种思潮随着西方的价值观涌入国内,形成了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主导,多元文化并存的格局。由于学生正处于成长成熟的过程中,缺乏对历史的了解和社会生活经验,判断事物的价值标准尚在形成之中。当他们面对多元的文化格局、多重价值观的冲击时,难免会对西方文化产生兴趣并受到其价值观的影响。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创新思想政治课人文关怀方法是提升思想政治课有效性的基本前提。因而,实施有效的人文方法,积极探索人文关怀论,深刻反思传统思想政治课的弊端和偏差,正确找寻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基础,是提高现代中学思想政治课有效性的基本前提。
二、中学思想政治课人文关怀方法创新的对策
中学思想政治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我们认识到:中学思想政治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长期的、坚持不懈的努力,尤其是中学思想政治方法还需要进一步丰富、拓展和创新。
1.创新和强化人文关怀的教育理念
人文关怀方法理念是对传统的中学思想政治课理念和方法的创新和发展,它的核心理念就是以人为本。理念创新是方法创新的前提,人文关怀首先是作为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工作理念,在
指导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实践中才成为一种方法。中学思想政治课的价值取向是以人为本,树立人文关怀的教育理念,它要求:在进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时要贴近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解决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的实际困难出发,了解学生、关心和尊重学生;关爱学生的生活,关心他们的进步,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赢得他们的信任和支持,使得中学思想政治能够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2.建立确保人文关怀方法实施的长效机制
切实可靠的机制是中学思想政治课人文关怀方法得以实施的重要保障,中学思想政治课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把人文关怀贯穿于学校教育管理服务的全过程中,建构中学思想政治课人文关怀的长效机制。首先,建立中学生的问题解决机制。中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会遇到学习就业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压力,这就要求要加强调研,建立健全信息汇集和反映机制,使得教师能够快速及时地了解到学生的实际需求,才能在进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学生的实际间寻求一个契合点。其次,建立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早发现、早干预是心理危机干预成功的前提,因此中学思想政治课老师要加强对学生心态的监测、评估和预警。
3.拓宽中学思想政治课人文关怀方法的路径
对学生进行教育必须注重学生的实际需要,加强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首先,注重学生社团这一重要人文关怀途径。在学生社团活动中融入人文关怀的理念,正确地培养和引导学生社团,规范对学生社团的管理,促进其健康发展。其次,重视校园网络这一人文关怀的新途径。以人为本,加强“虚拟空间”的人文关怀,努力把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发展成学生满意、师生互动的平台。最后,校园环境作为中学思想政治课的重要载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校园的人性化管理、良好的校园文化以及校园内设施的人性化设计都对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思想情操、行为习惯、意志品质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4.加强人文关怀方法的现代传媒载体建设
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来说,应积极吸收现代传媒载体发展的新成果,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提高教育主体的工作效率,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因此在进行学生教育的过程中,应积极将现代传媒载体引入思想政治教育人文方法中来,创新和发展与人文方法相协调的网络载体。网络载体是现代传媒载体的代表,它的平等性和非强制性等特点与人文关怀方法具有内在的一致性,能够克服在教育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逆反心理,增强亲和力,从而提高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林静.人文关怀:学校德育工作的另一种思考[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3(5).
[2]高蕾.人文关怀:教育研究的价值趋向[J].理论界,2005(2).
[3]余小茅.人文关怀:教育研究的别一种思考[J].教育科学,2002(10).
[4]王春锡.人文关怀:学校教学的新价值取向[J].当代教育科学,2003(7).
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信仰教育教学的必要性
(1)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在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学习生活实践中,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中,逐渐地理解和接受,并由思想上的相信转化为确信,从而就可以升华为社会的信仰。
(2)教育教学的内在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才不至于形同虚设,才能为高校学子提供一种精神家园,才能为社会转型期间社会的发展提供方向和精神动力,并以动机的形式来指导高校大学生的行为,从而引领社会转型期间复杂多样并相互冲突的价值观念。
(3)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需要。在国内外各种思潮影响下,社会价值观念多元多样多变,大学生思想活动状况的选择性、多样性和差异性明显增强,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应对非思潮威胁,巩固指导地位的有效途径。
二、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原因分析
全面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研究高校各层面信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状,有利于针对性地提出融入途径。
(1)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自身的特点和性质,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式,都对教师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素质参不齐,部分教师综合知识缺乏,专业知识落后;部分教师政治立场不够坚定,政治敏感性不强;部分教师爱岗敬业精神不强,对教学工作热情不高;部分教师自身素质有待提高,缺乏表率作用,总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2)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生发展逐渐成熟的重要阶段,也是他们“三观”逐步确立的关键时期。处于这个重要阶段和关键时期的大学生,体力和精力处于最佳,独立性逐步增强;认识能力全面增强。但部分大学生存在政治信仰迷茫、价值标准混乱、功利主义盛行、困惑与压力加大、道德水平下降等现象。
(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与方法有待改进。现行的考核方式均以知识测验为重点,对学生能力的考核多是一带而过,而对于学生是否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真正形成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求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文化素质的考核,却是流于形式、办法不多。
(4)重视理论层面的考核,对于实践层面的考核却比较欠缺。现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学生学习的引导侧重于知识的讲授,对于实践能力的评判则几乎没有一个成型的测评体系,与此相对应的,在考核环节只注重理论知识层面,忽视学生实践、行为层面的考核,这就势必出现学用分离、知行不一的情况。
(5)仅注重课程的终结性考核,忽视了对学生的成长性和过程性评价。当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只重视学生的期末成绩,对学生平时的表现和进步考核得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教与学、评价与被评价过程中的情感交流和相互促进。这样的考核方式并不能够动态地反映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理论素养的提高,从而导致学生只重视最终的考试结果不重视平时的学习过程,只看重分数高低而不重视素质提升,不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实效性的提高。
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信仰教育教学的路径
(一)不断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综合素质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点和性质决定了教师必须政治信仰坚定,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和较高的政治鉴别能力;必须理论修养较高,具备扎的专业理论素质和广阔的知识面;必须具备出色的教育教学能力。只有对自己宣传的意识形态坚信不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身体力行的教育者,才能真正完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任务。
(二)不断发挥教育教学对象的主观能动性
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达到人才培养目标,必须认真分析研究学生,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思想,准确掌握他们的实际状况、心理承受能力和理解接受能力,科学地设计教学计划、安排内容、有的放矢,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力性。
(三)不断增强教育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和科学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不断结合时代特征和实践的需要,把富有时代气息和创新精神的内容传输给学生,与其他各类课程同心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才能真正起到统一思想、激励斗志,约束行为的作用。
(四)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方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党的十报告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中央十六号文件也明确规定:“要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当代社会已越来越趋向网络化、现代化,促使高校学生工作向网络化、精细化方向转变势在必行。而要真正实现高校学生工作的精细化管理,利用好大数据是非常必要的。
一、高校学生工作精细化管理的定义
1.精细化管理理念
精细化管理是管理学中与粗放化管理相对应的一种管理方式,它是一种通过制订科学组织制度,规范组织流程,调动组织中人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达到组织效益最大化的一种管理模式。从另一种意义上说,精细化管理能够贯彻以人为本理念,不仅适用于企业管理,更加能够适用于管理人、服务人的高校学生工作。
2.高校学生工作精细化管理
结合学生发展的特点和文件要求,高校学生工作精细化管理已提上议事日程。高校学生工作精细化管理指的是高校学生工作管理者根据时代和学生的特征,改变管理观念,适应新的工作内容,在大数据的背景下,能够实现“以生为本”,实现个性化管理的一种管理模式。它不仅仅是一种新的管理模式,更重要的是利用科学化的方式和手段真正实现“以生为本”。精细化管理要求我们要改变原有的经验定势和常规思想,建立完备的数据库模型,把学生工作的各个环节细分为有联系的基本元素,并保持各个元素的有机联系。精细化管理是提高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效率的有效途径。
3.精细化管理的核心思想
(1)理念先前化。以生为本,是高校学生工作精细化管理的核心思想。管理的本质,是将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效能的过程。精细化管理的前提是理念的先前化,在大数据背景下,将学生管理的各个方面进行科学化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将学生工作的各个方面融入每个教学、行政单位的岗位职能、职责中去,实现精确定位,从而实现管理的具体化、明确化。再结合高校绩效考核指标,通过运用定量化、标准化等手段,把管理工作简单化、流程化、数据化、信息化,从而落实责任,形成优良的校园文化。把服务以及管理等工作做好,就是高校学生工作的精细化管理的实质。
(2)过程科学化。在高校学生工作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中,要绝对区别于管理过程管控化,要深刻认识到精细化管理不等于细节管理。精细化追求的是一种服务上的精益求精,它注重细节和过程,但这并不意味着精细化管理要求面面俱到、事无巨细。精细化管理并不是一定要覆盖每一个过程,控制每一个环节,规范每一个步骤,具体到每一个动作,落实到每一个人员。特别是具体运用精细化管理开展高校学生工作,不能只围绕如何将工作具体化、细节化,盲目地强调工作的事无巨细,这违背了精细化管理的初衷。
(3)高校学生工作精细化管理的核心思想。精细化管理是一种强调全员参与的管理方法,并没有统一的运作模式,也没有一套现成的管理体系或是管理标准可以直接遵循套用,高校学生精细化管理更是如此。无论是管理理念、工作要求,还是标准的量化、制度的执行方面,精细化管理的具体应用都必须与高校学生工作管理者的管理思维、能力水平、学校职能部门分工、队伍建设现状等相适应,都必须遵循学校核心发展理念和规律。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高校实施精细化管理最为核心的问题就是人的问题。要实现精细化管理,就必须以学生为本,在管理中充分尊重人,理解人,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该过程中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服务意识,建立精细化的人才培养和管理模式,处理好思想政治工作与精细化管理之间的关系。
二、大数据在高校学生工作精细化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2015年9月,国务院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系统部署大数据发展工作。《纲要》明确规定,推动大数据发展和应用,在未来5~10年打造精准治理、多方协作的社会治理新模式,建立运行平稳、安全高效的经济运行新机制,构建以人为本、惠及全民的民生服务新体系,开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新驱动新格局,培育高端智能、新兴繁荣的产业发展新生态。学生工作管理可以参照企业中的精细化管理模式,但是与盈利化为目的企业不同的是,高校学生工作的对象是学生,因此,要运用多种手段和方式,以期能够达到“以生为本”的目的。
1.大数据在高校实施学生工作精细化管理中的应用方式
大数据应用就是利用数据分析的方法从大数据中挖掘有效信息为用户提供辅助决策,实现大数据价值的过程。在高校学生工作的具体操作大数据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建立科学的学生数据库,与“云互联”相结合,进行数据储存分析,为学生工作的长效科学发展提供数据支撑;另一方面,通过规范化的数据,筛选科学化的学生培养模式,提供可行性的分析报告。
2.大数据应用对高校学生工作精细化管理的意义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0-0059-02
一、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地位
财务管理是一个企业对于其公司管理的核心步骤,因为其目的是通过一种价值形态对于企业资金流向问题进行的一项综合性的管理,渗透和贯穿在企业任何的经济活动项目中。那么,如何控制产品成本,实现企业的利润最大化就是企业对于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目标。发展市场经济,就要讲究如何进行市场运作,讲究实现经济的最大效益,讲究降低成本谋求利益,讲究进行公平交易,获得平等竞争,而这一切都是和企业的目标成本管理工作分不开的。然而,财务管理也是对企业经营模式的一种有效的评价,还是监督企业经营和管理各方面环节的有效手段,更是企业进行未来发展预测和实施战略决策的基础和依据。现在各种企业发展离不开国际、国内市场对各个企业内部经济的大力推动,在国际和国内市场不断进行变革和飞速整合发展的过程中,财务管理是组织企业进行各种财务活动和处理各方财务关系的一项重要的企业管理工作。所以,财务管理更要结合世界先进的各种管理核心思想和先进管理技术,并结合控制措施进行经济分析,保证企业未来发展战略的顺利进行。在当前企业管理发展的过程,财务管理自身具备企业管理的综合能力强大,所涉及到的管理面广、实时监督、快速寻找问题的三个特点,使得它在企业管理中处于总枢纽的位置和重要的中心位置,同其他管理相比较使它在企业管理中具有核心地位。
二、如何运用财务管理在企业的各项管理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一)转变企业管理思想,更新企业的管理观念
财务管理要想在企业的各项管理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企业管理的核心必须要以财务管理为中心位置,实行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就必须转变企业高层对于企业管理的观念和思想。必须意识并且认识到,财务管理关系是各种管理关系的集合体,企业中的各种经营活动项目都要通过企业财务管理关系来进行处理和从中协调,那么就要提高对财务分析重要性的认识,使得企业所有经营管理活动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获得最优经济利益,企业的经营收获最终要通过财务效益来综合反映和整体体现。也就是说,首先,企业领导要把财务分析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来认识,在企业中建立科学的财务分析制度,通过分析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树立新的市场思想、企业风险与企业收益对等思想,企业的资金流向循环思想、企业机会成本思想、企业员工财产意识思想、高端人才求贤思想、企业员工法制思想等,将企业打造成为一个具有价值观念的企业财务管理核心思想中的核心体系,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在企业的创造和获取企业最大经济效益的带头作用。其次,财务管理人员要认识到搞好财务分析是发挥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作用的最好途径,要努力搞好财务分析,不断提高分析质量,为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而且企业要转变财务管理的新思想导向“市场观念”。市场经济自身就代表着企业之间的竞争,意味着企业面临更大的风险。生产经营是财务管理的手段,经济效益是财务管理的目的。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就要有具备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的综合能力;在新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下,市场就代表着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起步和终点,它是企业经济管理效益的来源。企业要想生存,那就必须在市场的企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企业必须树立围绕市场为中心,紧跟市场改变的经营观念,快速的按照市场的需求进行组织和调整企业的各种生产经营活动。从而在真正意义上的做到转变企业的管理思想,更新企业的管理观念。
(二)构建企业财务管理的信息化模型
在信息化发达的时代,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已成为企业深化改革的必然趋势。基于传统的资金流管理是典型的传统分散式的企业管理,由于企业没有统一调配和监督,造成了企业内部银行运行效率低下的问题,同时也造成了企业财务数据难以实现共享的问题等。在这一系列的问题下,运用财务管理的信息化技术可以更好地实现预算、结算、决策的统一协作。
1.提高管理高层对财务管理信息化的认识水平
企业的业务经营范围,有可能涉及不一样的领域或者在单一领域进行业务,而不同的领域中企业的各项经营业务的板块产业优劣和经营管理模式存在很大差异,所以特别是企业管理者,一定要对财务管理信息化有正确的理解和足够的重视,以充分发挥财务软件的性能,制订出一套统一的财务管理标准、财务管理流程和财务管理制度,使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为企业管理提供更多有用的信息。
2.财务管理信息化要适应企业的战略部署以及IT规划的要求
财务管理信息化是企业管理信息化的一块,必须协同企业的整体战略部署以及IT规划。使协同后对企业财务资金的统一管理,在市场多元化、各种行业领域不断细分的背景下,企业的整体的IT规划能够与企业发展战略部署协同进行,可以提高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企业资金运作的透明度,还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企业的战略目标能否通过IT规划来实现,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是否有一个完善的系统和结构化IT规划作为支撑点,这关系到企业管理信息化实施的重要因素。软件公司作为财务管理软件开发的主体,应该不断发掘企业需求,主动寻求与企业的合作,不断改进和更新软件技术。
3.财务管理信息化要适应市场环境的需求
财务管理信息化模型需要伴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和企业管理水平和技术的提高而不断地进行自我优化和自我升级。企业内部要上下同心协力,在企业经营目标指导下,规范现代企业自身的财务会计预算体系。使财务管理信息化要能够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对系统功能做出及时准确的调整,保证财务管理系统的扩展性,也保障了企业更好的发展。针对目前财务会计预核算体系存在的问题,企业要按照企业财务管理准则的规定进行规范处理,使输入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客观有效。
图1 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构建模型
(三)加强财务人员业务学习,提高整体素质
企业财务管理的基础是财务人员队伍,企业一定要有一支作风正派、专业精干、素质精良、结构合理的财务人员队伍。要保证财务人员在对企业的财务管理中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和对企业的未来发展的决策着想。首先,现代企业要大力培养合格的信息化人才,提高财务人员整体素质。使财务管理人员在管理过程中,能够进行有效的工作,并且在工作环境中对企业信息化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不断进行创新,使企业的财务管理生产与未来战略发展能够走的更远。人才是财务管理信息化成功之首,必须把人才的培养放在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首位。其次,企业对人员进行严格的考核,使企业的发展能够得到科学有效的进行。要增强企业人员信息化意识,广泛开展信息技术和信息能力教育,提高企业广大员工素质,造就一批高水平的财务管理信息化人才队伍。在新信息时代的催促下,企业快速培养更好更优秀的财务管理信息人才,与复合型的高、中级企业管理人员和财会人员来带动企业的发展与进步,引领企业走向一个崭新的平台上去,使企业的效益从根本上改善。
三、结论
在中国企业发展过程中,企业是国家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财务管理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核心,更是企业进行财务方面和企业发展控制的主要手段。随着当前社会市场经济的不断提高,世界先进的各种管理核心思想和先进管理技术在当前各个行业领域的不断实施并且应用,企业财务部门要与各部门管理的信息、思想、理念结合起来,综合各种科学管理核心思想和先进管理技术进行更快捷、更精细地对企业进行分析和控制。因此,财务管理在全球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也越来越走向核心,开始让越来越多企业所重视和运行,是保证企业健康良好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参考文献】
[1]田金芝.金融危机下企业的财务管理对策[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09).
[2]马诗福.加强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关键[J].经营管理者,2010(17).
[3]苏天国.关于企业财务若干问题的研究与分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02).
[4]王怡蓓.发挥财务管理优势,促进科学发展[J].财经界(学术版),2010(03).
[5]于国术.域外开发企业应强化财务核算及管理[J].民营科技,2010(12).
[6]闫金英.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山西冶金,2008(01).
[7]王桂琴.浅谈企业管理要以财务管理为中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09(03).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任美国德瓦尔钢铁公司总工程师的泰罗致力于企业管理改革的研究,创造了一套科学管理方法,并于1911年出版了理论著作《科学管理原理》,从而开辟了一个新的管理时代——泰罗科学管理时代。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之前的管理理论逐渐暴露出各种各样的弊端,因此现代管理理论丛林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1泰勒科学管理思想的精华
1.1科学的作业方法
泰勒通过长期在现场观察工人的工作情况发现工人消极怠工是因为工人需要自己思考工作的方法、选择工作的工具等,而他们既没有思考这些问题的时间也没有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所以就出现了“磨洋工”的现象。因此泰罗通过时间研究、动作研究等方法,对每一个工作环节进行反复研究,剔除不必要的人力、时间浪费,制定出精确的作业方法和作业程序。泰勒制定出科学的工作方法,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推动了生产的极大发展。
1.2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的分离
传统的生产活动是由工人全权负责的,工人则按照自己的习惯和经验来做。一旦工作出现了什么问题,工人要承担很多责任。泰勒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采用科学的方法来生产,而科学的方法就是找出标准、制定标准、按标准办事。并且使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有专门的人负责工作的计划安排,专门的人来执行这些计划。因此在泰勒体制中就出现了管理人员、事件测定人员、教师、任务管理人员等以前旧体制下未曾设立的人员,这些人员与员工通过沟通来分担责任。
1.3雇主与员工的双赢
在泰勒以前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雇主与员工之间是一种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关系。他们的目光聚焦在如何“分蛋糕”上。但是无论怎么分都不能使雇主和工人满意,因为蛋糕太小。泰勒提出雇主和工人之间可以是一种“非零和”博弈关系,管理要确保每一个工人和雇主事业的高度繁荣。这种观点引导人们把目光从“如何分蛋糕”转向“如何把蛋糕做得更大”,使得雇主和工人由敌对关系变为伙伴关系,劳资关系的改进更加促进了生产率的提高。
1.4人本管理思想初见端倪
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提出来以后,曾受到美国人民的强烈反对。他们认为科学管理思想把人当作会说话的机器,是对人权的侵犯。其实这是对泰勒科学管理思想的误解。泰勒对工人会进行挑选,然后对他们进行培训,使他们适合自己的工作,并在工作过程中对工人给予帮助,使雇主和员工之间保持一种良好的合作关系,这就是对人性的尊重。
2现代管理理论
2.1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工业人际关系理论
泰罗的科学管理盛行了一二十年之后,日益显示出一定的局限:重物的管理,轻视人的管理。这种以“经济人”为基本人性假设的管理方式,在工人阶级的生活水平有了实际提高的情况下局限性日渐显露,西方企业管理在这种条件下客观上要求寻找新的思想和方法。哈佛大学教授梅奥提出了工业人际关系学理论,其观点是: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生产率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工作态度,以及他和周围人的关系。
2.2二战之后形成的现代管理理论阶段——管理理论丛林
美国管理学家切斯特·巴纳德区分了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克服了“社会人”假设只注重情感因素的片面性,而以“决策人”为基本假设和研究的出发点。因此他成为现代管理理论的创始人和奠基者。
二战以后,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并与管理紧密结合,更多的现代管理理论应运而生了,主要的学派有:经验或案例学派、行为学派、社会系统学派、系统学派、管理科学学派、等等。企业管理理论进入“百花齐放”的时代,且管理理论的研究已不再局限于组织内部,而是更多地把组织视为一个开放系统,注重内外部环境的互动关系。2.320世纪80年代的企业文化理论
进入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的停滞与不景气和日本经济的快速增长的事实迫使美国人不得不从一种全新的角度去重新审视世界,以寻求重新振兴经济的新对策和新出路。
美国企业界和管理学界的专家学者们纷纷开始研究日本的企业管理,进而引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美、日企业管理比较研究热潮。日本盛行的企业文化建设成为企业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强有力的企业文化是确保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从而掀起了企业管理中企业文化的建设。
2.420世纪90年代的管理反思与创新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企业管理人员数量的快速膨胀,管理效率低下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人们开始对已有的管理理论进行归纳总结和反思,纷纷采取措施开展轰轰烈烈的组织变革运动。1990年,彼得·圣吉发表了《第五项修炼》,提出企业如何通过系统学习进行自我调整和改造来适应迅速变化的环境;1993年,迈克尔·哈默和詹姆斯·钱辟合作出版的《再造公司——企业革命的宣言》一书,提出要从根本上反思业务流程,对其进行彻底的重新设计,以便在成本、品质、服务与速度上获得戏剧化的改善。1992年威廉姆·戴维陶和迈克尔·马隆出版了《虚拟公司》一书,引发了管理上的一场新的变革。
3科学管理原理与现代管理理论的联系
(1)梅奥的工业人际关系理论其实是对泰勒科学管理理论中人本思想的扩充。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工人阶级生活水平的提高,泰勒的对人性简单涉及的做法显然不合时宜,因此人本管理思想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也就产生了工业人际关系理论。
(2)无论是企业再造理论还是全面质量管理理论都有着科学管理理论的影子。20实际90年代由汉默、钱皮提出的企业再造理论在强调流程效率方面与泰勒的科学管理是一脉相承的。泰勒着重删掉不必要的动作,而钱皮重在删掉不必要的流程。戴明的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以统计数据为基础来提高组织效率,注重质量,反对传统的终端检测方法,主张在流程中保证质量不断改进。这些都是对科学管理原理的继承。
纵观古典管理理论和现代管理理论丛林,我们不难发现众多现代管理理论都是对科学管理理论某方面的继承和发展,它们是一脉相承的。当代中国的大多数企业都还在采用泰勒的科学管理的思想,一小部分企业由于行业性质而对科学管理的思想稍加改变。迄今为止,科学管理在中国方兴未艾。
参考文献
[1]弗雷德里克·泰勒.科学管理原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2007.
Abstract: China's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how the vagaries of the economic situation today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chips to be strong larger?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enterprises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can 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 science. This article described and analyzed from two aspects of the importance of management and part of the management philosophyKey words: enterprise; mentality;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science; effective; management; the importance of
中图分类号 : C29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发展。近30年中,中国的企业在经济社会地位、所有制结构、经营机制、管理水平、经营管理观念、企业组织结构和企业制度等方面都发生了根本变化。国有企业在改革中不断调整其自身的定位,作为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在关系国家安全、国计民生的关键行业和领域中发挥其优势和作用。股份制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等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到强, 迅速发展和成长,已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三十年中,我国的GDP平均增长速度已达到10%,中国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竞争实力不断增强,在国际市场上已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最重要的是,我国在长期的发展和探索中,逐渐找到了适合本国特色的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念。
以人为本,是全社会的一个共同认识。人是所有生产活动的操作者,是所有经营理念、管理制度的执行者。天时、地利易得,人和却需要费一番心思,这才更加需要管理者对企业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
一、员工心态决定企业高度
一个企业的发展,不仅需要良好的机遇,更需要决策者或整个决策层对市场、企业、机遇的把握和精准判断。除却企业生存中所存在的客观原因,一个企业能否“做大”,与决策者的决断密不可分。
托马斯在《世界是平的》一书中说:21世纪的核心竞争力是态度和想象力。职场中,积极的心态已成为寻求个人发展不可缺少的竞争优势。又有人称其为“黄金心态”,这是一种比黄金珍贵的、更稀缺的资源。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则事半功倍。无论在职场中的哪一个阶段,准备功夫更能体现出一个人对待工作的态度。
戴尔・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一书中说道,批评不但不会改变事实,反而招致愤恨。在工作中,经常会有员工因自身原因导致工作出现失误,批评无法弥补错误,反而会使职员情绪低落,更加不益于去弥补、修正失误。当然,给企业造成重大失误,及行为出自恶意心理的员工,将会受到相应的处理和惩罚。
无论基层还是管理层人员,都有可能成为企业的“核心员工”。就我本人来说,参加工作二十余年,其中十余年在做工程预算工作。对自身的正确定位,踏实认真对待工作,确保自身目标、行动与企业发展大方向有重要联系,成为核心成员,并非难事。
二、企业经营与管理的关系
企业经营活动是经营过程和管理过程的统一。经营是对外的,追求从企业外部获取资源和建立影响;管理是对内的,强调对内部资源的整合和建立秩序。经营追求的是效益,要开源,要赚钱;管理追求的是效率,要节流,要控制成本。经营是扩张性的,要积极进取,抓住机会,胆子要大;管理是收敛性的,要谨慎稳妥,要评估和控制风险。
经营与管理二者相互依赖,密不可分。忽视管理的经营是不能长久,不能持续的,忽视经营的管理是没有活力的,是僵化的,为了管理而管理,为了控制而控制,只会把企业管死;企业发展必须有规则,有约束,但也必须有动力,有张力,否则就是一潭死水
三、经营管理在企业生存发展中的重要性
管理是一门科学,也是门艺术。每个企业都因自身所处环境的不同,有着不同的管理方式。一个企业要生存、求发展,必须要运用科学、有效地经营管理模式。在竞争激烈的当今世界,未来的战争是整个国家的整理较量,是实力战,信息战,科技战,教育站,更是经济战。《华盛顿邮报》曾刊登的其专栏记者杰克・安德森和戴尔・尼阿塔文章中称:第三次世界大战可能是一场经济战。在未来战争中能否取胜,就看各国的综合国力,其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是把具有策划、组织用人、指导、控制等五项作为高层的经营管理者的任务,指导企业全盘性的活动。纵观中外企业成功要诀,无一不是高度重视企业管理,并在经营管理实践中不断创新。例如二战之后的日本,其经济处於崩溃边缘,国之狭小,资金贫乏,日本的有识之士,根据本国经济基础和资源以及世界经济形势提出了“贸易立国”,迎来了日本所谓“第二次远航”。日本在科学技术方面适时采取引进外国先进科学技术的“吸取”战略,在借鉴、消化的基础上寻求创新。进入80 年代,面对世界新技术的挑战,日本制定了“科学立国”战略,力求实现所谓的“第三次远航”。在不到30 年的时间里,日本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和科技发达的大国。究其原因,用日本人话说是得益于智,我个人认为是日本人采用了较为科学的经营与管理战略,这些战略有力的推动了日本的生产力水平以平均5 %的速度向前发展。
历史经验证明,无论是经济发达的国家还是一些成功的企业,其经济效益之所以好,靠的不单是先进技术和雄厚的资金,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严格科学管理所至。例如利益是刺激人们产生思想动机的动力,企业效益给企业和人们所带来的利益可以刺激人、激发人,使人萌发欲望冲动。管理经营者充分利用这一点,科学管理使员工产生对企业效益的追求,形成利益关心和企业利益与个人利益相关等意识,继而激发其个人工作热情,最终上升为整体员工对企业效益的追求。
经营管理的模式及具体操作
(一)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对立统一性
企业内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由于利益追逐而形成的多样化竞争也增加了企业竞争的复杂性,决定了企业经营管理的复杂性。企业要想在行业竞争中取胜,必须严格执行科学管理制度。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一对对立统一体,企业生产的根本性目的是在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只重经济效益,不讲社会效益,不择手段的围绕这一目标,造假,冒名,劣质生产,也许能维持一段时间中企业的经济效益,但绝不会是企业发展的长久之计。在经营管理中兼顾两种利益,甚至有时以社会效益为主,而以失去较少的经济效益为代价换取一定社会效益的作法才是一位高明的企业家严格科学管理之所为。
(二)科学化的企业经营管理战略
20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国际环境发生很大变化,无论是石油危机,还是十年一袭的全球经济危机,都深刻影响了国际大环境。从80年代开始,美国企业开始大规模的重组革命。90年代开始,日本企业也的第也陆续展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竞争管理的目的不是击败对手,而是实现建立起强有力的集成管理系统,从而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整体竞争力。
1.20世纪80年代,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促使全社会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资源和保持生态环境协调一致。让子孙后代能够享受充分的资源和良好的资源环境。人们将绿色、环保积极应用到生产生活中。企业的绿色管理理念的提出,是进军全球绿色消费市场必须实施的管理战略。绿色产品开发、绿色生产过程、绿色经营理念,节约资源,文明施工,建立绿色运行机制。
2.企业要把核心产品、核心人才、核心客户(顾客)和核心市场放到企业管理的核心位置。突出核心竞争力。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突出人才开发和科技创新,培育核心人才。通过激励等有效手段,占据核心市场,接手大工程,赢得更多订单,从根本上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任何一个企业,要实现发展,仅仅依靠内部积累是不行的。必须通过外部扩张、兼并和发展。例如海尔公司专门有一个企业文化中心,研究海尔的企业文化和管理模式。这些人员还负责对一些因管理经营不善而导致垮塌进行调研,并对其进行兼并、收购。这种扩张短期内是低成本的,但前期调研工作一定要做到位,以避免企业为兼并错误而蒙受损失。
4.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知识经济时代,新的技术、市场、发展、制度的产生。首先要有新的思想。有了新思想,才有新的制度,新的管理经营理念。每位企业家在知识经济时代,不仅要懂得如何经营管理,更要不断汲取新的知识,长远的、战略的、全面的发展新思路。
一个企业领导、管理者能否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不断扩大规模企业,使企业做强,做大,关键是看其经营模式是否正确,管理理论是否科学。管理者在深刻了解企业竞争紧迫性的同时,更应真正认识到企业中正确经营管理的重要性,及时改进方式、方法,让企业乃至中国经济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瞄准日本财团》,作者白益民,出版社: 中国经济出版社
2、《人性的弱点》,戴尔・卡耐基,出版社:人民发展出版社
关键词 ,开展好疾控中心的思想政治工作。本论文即从如何服务为先,做好疾控中心的思想政治工作展开探讨。
关键词 :疾控中心 思想政治工作 服务为先
思想政治工作是疾控中心科学管理的重要内容,适应形势、与时俱进是决定其能否有益、有效开展的基础,能否打造优秀单位文化和增强单位凝聚力是衡量其成功与否的标尺。当前形势下,疾控中心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想取得实效,必须在如何更好的服务于营造和谐氛围、建设人才队伍和加强行政管理上做文章。
一、打造单位文化,转变工作作风,服务和谐氛围营造
在构建和谐单位氛围中,思想政治工作首先要在宣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构建和谐单位氛围提供思想保障。
其次,思想政治工作要在打造单位文化上发挥作用。一个单位或者说企业的文化指的是单位内部共有的价值观、信仰和习惯体系,是单位特有的文化形象和推动单位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疾控文化即是疾控中心在长期工作中形成的价值、观念、精神、品质,积极培育和宣传本单位疾控文化,能起到凝聚人心、正确引导等作用,成为单位发展“正能量”。思想政治工作在疾控文化打造中可通过提炼、确立并宣传单位精神,积极开展各类文体活动增强团队凝聚力和职工归属感等方式发挥作用。
第三,思想政治工作要在改进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加强疾控中心民主管理上发挥作用。通过加强中心领导班子的政治修养,提高其整体政治素质。在单位重大决策上实行民主集中制,提高决策科学性。同时,制定出台、建立健全各项相关规章制度,用制度保障职工能依法行使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充分尊重职工的主人翁地位,以增强其责任感,调动其工作积极性。
二、倡导以德为先,引入竞争机制,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人,而疾控中心的核心竞争力正是来自于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建设,这就决定了疾控中心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服务于人才队伍建设。无论是管理还是专业技术人才,合格的首要标准就是“以德为先、德才兼备”,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要充分发挥使各类人才充分、正确认识疾控工作的意义,帮助其树立光荣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强化其服务意识上发挥作用,注重其专业、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培养。其次要在各级各类人才的选拔、任用和管理上要引入竞争机制,确保优秀人才能脱颖而出,保证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同时,还要为各级各类人才的继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学习、工作、科研环境和发展、提升机会,如强化科研设施建设,提供充足经费保障,落实各项政策、待遇,鼓励支持学历教育,提供进修、深造、交流机会,加强培训等,以充分调动人才队伍的工作、创新积极性。思想政治工作通过以上方式服务于疾控中心人才队伍建设,有助于打造出一支德才兼备、无私奉献、积极进取的骨干队伍,为中心工作开展和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三、把握正确导向,规范规章制度,服务加强行政管理
行政管理是推动和保障整个疾控中心各项工作协调、顺畅开展的“中枢神经系统”,思想政治工作在行政管理工作中发挥着导向、调节、保障和激励的作用,即引导职工做出符合单位文化的正确行为方式,用来“软化”行政管理的“硬约束”,保障行政管理工作的开展有一个和谐的环境氛围,通过正面宣传发挥调动职工工作积极性。因此,疾控中心的行政管理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是密不可分的。首先,要将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行政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中,如用制度保证民主集中制的实行等,使各项工作都做到有规可依、有章可循。其次,将思想政治工作与行政管理工作结合起来,建立统一的考核评估体系,实现布置、督查、考核、奖惩的同步开展,使疾控中心思想政治、行政管理等各项工作的要求得以同步落实。第三,通过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保证行政管理工作的正确导向,例如对行政管理中具有全局性特点的工作,要及时掌握职工思想动态,通过疏导、协调、理顺,把握住正确导向,恰当处理好各类关系,为该项行政管理工作的顺利推进打好基础等。
综合以上,“服务”两个字是当前形势下疾控中心思想政治工作开展重要抓手和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泰勒作为一名钢铁公司的总工程师,长期观察工人工作的时间、动作,发现工人在工作的时候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去做一些不必要的工作,于是他试图创造一种科学的管理方法,力图改进管理,提高效率。因此,可以说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来源于实践并应用于实践。泰勒科学管理原理的诞生是人类管理学科的一次质的飞跃,对西方各国的工业生产产生过巨大的推动作用,使生产力有了空前的发展。其原理的很多方面在对于管理并不完善的中国企业来说仍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浅析科学管理原理的主要理论
1.科学的工作方法与工具
科学管理原理是来源于实践的,它通过长时间的观察工人工作的情况,发现工人在工作中出现的“磨洋工”现象的原因。泰勒对工人工作的时间、动作进行了反复的研究,制定出科学的工作方法,并完善了工作所使用的工具,然后使以后的工作方法和使用的工具都形成标准化,这样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推动了生产力的极大发展。
2.科学的挑选工人
将最适合的工人放在合适的工作岗位,由以前的工人挑选工作变为现在的工作挑选工人,做到人尽其才,进行适当的培训,使工人能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
3.将管理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
泰勒的管理体制中出现了传统生产活动中没有的管理人员、事件测评人员、教师、任务管理人员等,他们和工人互相沟通来共同分担工作责任,促进生产的发展。这样就解决了工人承担过多责任的问题。
4.将于工人之间的监督关系转变为协作关系
泰勒认为雇主和员工的利益是一致的,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雇主与员工之间对立关系持否定态度,科学的管理是要确保雇主和工人事业的高度繁荣,应该是雇主与工人之间的关系变成相互协作的伙伴关系,这样的劳资双方关系的改进大大提高了生产率。
5.注重激励对工人工作积极性的影响
泰勒发现,如果说一次酬金要等到一个多星期甚至更长的时间才发到工人手中,那么没有人会保持工作的积极性,他指出,要有效激励工人的积极性,就必须在工作完成之后及时进行激励。而且他认为激励的手段可以多样化,福利和晋升等都可以作为激励的一方面。
二、科学管理对我国企业发展的意义
1.推进生产流程的科学化和标准化
科学的、标准的生产流程是产品质量的最有力保障,这正是科学管理的核心思想之一。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我们在追求企业数量的同时更需要追求企业的质量,创造出世界名牌,这就要求我们的企业毕业借助科学管理的手段和方法,全面推进生产流畅的标准化和科学化。
2.有效的员工培训
泰勒在100年前就提出了需要对工人进行科学的培训,这种思想在西方企业引起了极大的反响,然而在中国的企业里,员工的培训工作做得仍然很不到位,企业在培训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即便是将培训列入企业日常工作中去的部分企业,其培训的效果也让人难以恭维,这样就是我们的企业缺少与西方大企业竞争的实力。
3.丰富多样的激励手段
泰勒提出的差别计件工资实际上就是一种激励,在我国的一些成功的企业,激励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然而,就整体来看,我国企业的激励状况却不容乐观,具体存在以下几点缺陷:一是,激励手段单一;二是,激励的资金落实时间过长,泰勒在100年前就提出激励的及时性,而在许多中国企业现在仍然难以实现;三是,激励的不恰当性,要在合适的时间给予合适的对象和适合的激励,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只有正确执行企业的激励,才会最大程度地缓和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劳资矛盾。
4.将合适的人放到适合的岗位上
泰勒提出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应分离,在100年之后的今天,这个思想仍然具有现实的意义。在企业的内部要有明确的分工,不能让生产技术专业的人员去管理公司的财务,同样也不能让人力资源专业的人员去知道产品的生产。然而缺乏明确的分工这一点在当下的中国企业仍然屡见不鲜,比如,对于矿山类企业来讲,给企业创造利润的单位就是采矿单位,于是就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要想晋升高管层就一定要在采矿单位工作过,这就出现了采矿专业的人才去管理财务和人力这样的不合理情况。这就要求我国企业要有明确的分工,将合适的人才放到适合的岗位。
参考文献:
[1]泰罗著,蔡国上译.科学管理原理〔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2
[2][美]彼得・W・德鲁克.管理的实践[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3]周三多,陈传明,鲁明鸿.《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三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中图分类号:G251
精细化管理认为管理是由细节构成的,讲究在每一个细节上精益求精、力求最优,强调一个持续改进、不断完善的过程。在高校图书馆工作和服务中实施精细化管理,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管理质量和服务水平,更好地为教学和科研服务,为广大师生服务。 一、高校图书馆开展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
1.精细化管理是实现图书馆科学管理的必由之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富有创造能力的劳动者和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为顺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高校不仅在教学层面上深入改革,同时不断探索科学的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效益,促进人才培养目标更好的实现。实施精细化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和强化图书馆的职能作用,满足广大用户、读者日益增长的文献信息需求,是实现图书馆科学管理的必由之路,是图书馆适应高校改革发展的选择和要求。
2.精细化管理是提高图书馆人力资源效益的需要
加强图书馆精细化管理,就是要使人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服务质量、管理水平不断改进。在高校图书馆管理中引入精细化管理理念,就是要在制度化、规范化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常规管理,力求投入最少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以获取最大的绩效。实行精细化管理后,每位员工都清楚自己的职责、权限,知晓工作的内容、要求、程序,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内耗损失,降低人力资源成本。通过推行精细化管理,能提升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进而提高他们的执行力和工作效率,增强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全面提升图书馆服务至上、服务育人的良好形象。
二、高校图书馆精细化管理的实现途径
1.确定“精、准、细、严”的工作思路
图书馆精细化管理的本质就是对图书馆战略目标分解细化和落实,使战略规划能够贯彻到每个环节并发挥作用。其核心思想用四个字可以概括:精、准、细、严。“精”,即精益求精,是要求图书馆员工对待工作高标准、严要求,不断探索,不断改进,不断完善,使工作达到“更好”。“准”即准确定位,是指对图书馆的每个部门、每个岗位的职能与职责都要做出具体、清晰、明确的规定,每一道工序都要规范清晰,每一个环节都要有机衔接。“细”指细化目标,是指把每一项工作一层一层地分解细化,明确各个环节和关键控制点,最终使责任指标落实到具体的执行者。“严”指严格考核,是指对照精细化管理的具体、量化的标准,对图书馆员工进行考核,并依照考核结果进行奖罚。
2.建立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体系
制度化、规范化是精细化管理的基本要求和必要前提。高校图书馆实施精细化管理,必须拥有规范的管理制度,形成一定的管理体系。高校图书馆管理体系的制度化、规范化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建立完善的规范图书馆内部管理的制度体系,也就是图书馆员工必须遵守的各项工作规程、规章制度,以此来制约和规范员工的日常服务工作和言语行为,培养员工遵守制度规则的自律意识和文明服务行为,并在其违反时进行处罚。二是建立完善的规范图书馆工作服务对象的行为制度体系,也就是读者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和管理规定,以此来制约和规范读者的行为。
3.树立执行有力的工作作风
建立制度化、规范化的制度体系,员工行为就有了标准,考核时就有了考量的依据。但要真正做到精细化管理,仅有制度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使制度落实到位。要做到这一点,一是要抓好基础管理,不断规范和加强基础管理工作,系统梳理管理流程,弥补管理上的漏洞和缺陷,使各项管理活动按照制度、流程、标准执行,同时整个工作过程要有记录、有监督、有控制;二是要按照管理规定进行考核,考核必须定量准确,实施及时,同时还要按照有关规定兑现奖惩,以强化责任的落实,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促使管理工作走向规范化和系统化。
三、高校图书馆精细化管理应避免走入误区
1.要避免过分注重“指标”,过于强调“量化”
精细化管理要求将任务分解,责任到人。在图书管理工作中,不仅要将任务分解,还要使工作分解得合情合理,与各岗位的要求和员工的个性特点相匹配;不仅要明晰各岗位的职责,还要注重协调各岗位的关系,使各岗位有机衔接,协调运转;不仅要注重工作的规范,还要营造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使员工能精神振作,心情舒畅,自觉履行义务,积极主动工作。这样才有利于目标的圆满达成。
2.要避免过分纠缠“细节”,将“强调细节”变成“繁琐化”
精细化管理强调细节,认为“细节决定成败”。但是,不是所有的细节都对全局有决定性影响,只有关键性因素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在管理工作中,并不是管理越细致,规范越细密越好。过细的规定不仅束缚了员工的手脚,也给考核增添了负担;同时容易导致部门之间、员工之间协作精神下降,彼此隔离疏远;还容易模糊管理者的注意力,把精力放在了一些不该过分关注的地方,结果陷入繁琐的具体事务中。因此,在学校图书馆工作中,要分清主次,抓住重点,整体把握,兼顾细节。既从小处着手,着重解决影响图书馆管理效益的瓶颈,又从大处着眼,注意统揽全局,实现战略目标与细节处理的相互促进,有机统一。切忌舍本求末,陷入一味苛求细枝末节的完满,而忽略大局意识、全局意识的误区。
总之,高校图书馆精细化管理是一个不断改进、不断完善和长期发展的过程,是一个长远的发展目标,需要不断去研究、实践、完善。在实际工作中,要将精细化管理理念真正渗透到图书馆每个部门、每个岗位和每一个员工身上,使之高标准、高质量地履行好所承担的每一项工作,有效落实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只有这样,图书馆管理才更加科学、规范和高效,各项工作才能不断迈上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