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5 17:43:5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科学管理水平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一、在安全管理工作中引用科学管理方式的必要性
管理是一门科学,科学的安全管理,需要安全理论作为基础,为实现安全生产,必须研究安全的科学理论,提高安全的科学规律,运用科学的管理方式提高安全管理工作水平。
安全管理虽然是极其艰巨的一项工作,但是,只要坚持用唯物辩证法指导,不断研究探讨和把握安全管理的规律,就能掌握工作的主动权。科学是安全之母,愚昧无知往往是安全之祸,事故之源。面对不断更新的技术装备,如果我们没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别说驾驭它,使用它,就是完好的装备,也可能损坏。人们掌握了科学的文化知识就会减少盲目性。知识是安全管理的巨大力量,知识可以增加安全系数。
二、传统安全管理方式的弊端
(一) 宣传不到位。传统教育对宣传教育没有高度重视,对
安全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够。因此,基本上没有做宣传教育工作,即使是有也是走走过场,普通员工也只是听听而已,没有起到宣传的作用。
(二)轻视事前管理,注重事后管理。一般出现安全事故后,领导干部必须处理,然后加强安全工作管理,大有“亡羊补牢”的感觉。
(三)不能调动每个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传统的安全管理方式基本上是制定安全规章制度,领导讲一讲,然后挂在墙上,安全问题根本没有深入人心,广大员工认为,安全管理工作是领导的分内之事,与自己的关系不大,所以,从思想意识上人们就没把安全问题放在心上,更谈不上积极主动的配合领导,形成领导干部孤立的实行安全管理,收效很小。
三、我们应采用的科学管理的方式是那些呢
(一)形式多样,注重小孤傲,全面宣讲安全的重要性。安全管理工作搞不好,往往在于认识不到位,认为安全管理增加了不必要的投入,这完全是错误的。现代安全管理要求就是合理认识安全管理,首先要提高对安全教育的认识,真正把安全教育摆到重点的位置;在教育途径上要多管齐下,既要通过安全培训、安全日进行常规性的安全教育,又要充分发挥安全会议、厂报、有线电视、黑板报等多种途径的作用,强化宣传效果,使广大职工逐步实现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思想跨越,进一步升华到“我会安全”的境界,预防为主,先期治理,确保防范措施到位。
安全管理不仅直接关系到国家人民财产生命安全,就从企业的最终目标―追求经济效益的角度出发,就可知安全管理的重要性:(1)政府对发生重特大事故的企业采取降低资质等出发,秋叶招投标受影响;(2)一旦发生事故,牌子被砸,形象受损,市场减少;因此,安全管理不容忽视。从博弈论来看,安全管理与企业效益的理想状态是“双赢”即随着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企业效益显著增长。
(二)安全管理要以人为本。在现代管理哲学中,人是管理之本。管理的主体是人,客体也是人,管理的动力和最终的目标还是人。在安全生产的系统中,人的素质是占主导地位的,人的行为贯穿施工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因此,在安全管理过程中,企业必须尊重人,关心人,以人为本,采取必要措施,保障个人的利益,使大家找到归属感,最终形成安全管理“命运共同体”,推动安全管理的改善和提高。
(三)把情感融入安全管理。在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精神力量起着极大的作用。其中,人的感情因素深深地渗透到行为中,影响着行为目标、行为方式等多方面。在企业内部, 每一名职工都拥有自己的情感世界,安全管理者只有深入了解、沟通和激发职工的内心情感,才能在管理工作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也可以在节日和员工的生日时致以祝贺,亲自送礼品等,要“于细微处见真情”,这样才能感化人心,以便和谐一致,团结协作,促进安全管理,消除管理中的抵触情绪。
(四)实行全方位安全管理。任何有人的活动的地方,都会存在不安全的因素,都有发生伤亡事故的危险性。因此,人们在生产生活的同时,都要考虑其安全问题,进行安全管理。安全管理不仅是专业安全管理部门的事情,必须党、政、工、团等各部门齐抓共管。一丝不苟,严格要求,从而确保安全规章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一、传统管理
在安全管理工作中应用科学管理方式的必要性。管理是一门科学,科学的安全管理,需要安全理论作为基础,为实现安全生产,必须研究安全的科学理论,揭示安全的科学规律,运用科学的管理方式提高安全管理工作水平。
以往安全管理工作大多采用传统安全管理,与现代化科学管理方法相比存在明显不足。传统安全管理工作的着眼点主要放在系统运行阶段,一般是事故发生了,调查事故发生的原因,根据调查结果修正系统,这种模式称为“事后处理”模式。由于存在许多弊端,致使事故不断发生。而科学化安全管理工作的着眼点是预先对危险进行识别、分析和控制,变“事后处理”为“事先控制”,预防为主,关口前移,防患与未然。因此,从社会发展趋势来看,现代科学化安全管理取代传统管理已是势在必行,现代社会要求必须从传统安全管理向科学化管理转变。
安全管理虽然是极其艰巨的一项工作,但是,只要坚持用唯物辩证法指导,不断研究探讨和把握安全管理的规律,就能掌握工作的主动权。科学管理是安全之基,愚昧无知往往是安全之祸,事故之源。许多事故的发生是由于人们缺乏必要的教育训练和科学知识造成的。如触电、煤气中毒等事故,其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对电、煤气性能的了解,盲目蛮干造成的。“科盲”是事故的“隐患”,许多事故往往是由于缺乏普通的科学常识所致。面对着不断更新的技术装备,如果我们没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别说驾驭它,使用它,就是完好的装备,也可能损坏。人要是掌握了科学文化知识,就会聪明起来,减少盲目性,再复杂的武器装备也能掌握。有的同志在多年从事危险的工作当中始终都安全无恙,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掌握了科学的方法。“知识就是科学”,科学管理就是安全之源,知识可以增加安全系数,提高科学文化素质,运用科学管理方式是安全管理的重要因素。
二、传统安全管理的弊端
(一)宣传教育不到位。
以往的传统教育对宣传教育没有高度重视,领导干部只是注重抓经济效益,对安全工作认识不够,观念上就没有加以重视。因而,基本上没有作宣传教育工作,即使有也是肤浅地谈谈,走过场,普通员工也只是听听而已,根本没有深入人心,也没有起到宣传教育的作用。造成员工的意识当中根本没有安全的概念。
(二)轻视事前管理,注重事后管理。
一般在出现安全事故后,领导干部必须处理,然后加强安全工作的管理,大有“亡羊补牢”的感觉,这样就容易埋下隐患,可能在短时间内会引起员工的注意,但事情过去后,依然如故,领导也不强调安全问题,安全管理工作基本上没有人抓,所以给下一次安全事故埋下了祸根。
(三)不能调动每个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传统的安全管理方式基本上是制定安全规章制度,领导讲一讲,然后挂在墙上。安全问题根本没有深入人心,广大员工认为,安全管理工作是领导的分内之事,与自己关系不大,所以,从思想意识上人们就没把安全问题放在心上,更谈不上积极主动地配合领导,形成领导干部孤立地实行安全管理,收效很小。
(四)没有科学系统的管理方法,安全工作难以落实。
传统的安全管理方式没有科学性,过于简单、形式化,操作起来很难见到实效,其实,安全管理是一门很重要的、值得深入研究的科学,与生产实践一样是有紧密、严格、规范的操作程序的。以往的安全管理方式只是单个的制度,没有系统科学的标准,所以难以落实,很难起到相应的作用。
三、采用科学管理方式
(一)形式多样,注重效果,全面宣讲安全的重要性。
安全管理工作搞不好,往往在于认识不到位,认为安全管理增加了不必要的投入,这完全是错误的。现代安全管理要求的基础就是正确认识安全管理,首先要提高对安全教育的认识,真正把安全教育摆到重点位置,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在教育途径上要多管齐下。既要通过安全培训、安全月进行常规性的安全教育,又要充分发挥安全会议、厂报、电视、录像、黑板报、警示牌等多种途径的作用,强化宣传效果;在安全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上要丰富多彩,推陈出新,使安全教育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寓教于乐,广大职工在参与活动中受到教育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安全意识。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逐步形成“人人讲安全,事事讲安全,时时讲安全”的氛围,使广大职工逐步实现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思想跨跃,进一步升华到“我会安全”的境界。预防为主,先期治理,确保防范措施到位。
安全管理不仅直接关系到国家人民财产生命安全,就从企业的最终目标—追求经济效益的角度出发,就可知安全管理的重要性:1.政府对发生重特大事故的企业采取降低资质等处罚,企业招投标受影响;2.一旦发生事故,牌子被砸,形象受损,市场减少;3.发生事故导致的经济赔偿、设备损伤。因此,安全管理不容忽视。从博奕论来看,安全管理与企业效益和理想状态是“双赢”,即随着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企业效益显著增长。
(二)安全管理要以人为本。
在现代管理哲学中,人是管理之本。管理的主体是人,客体也是人,管理的动力和最终目标还是人。在安全生产系统中,人的素质(心理与生理、安全能力、文化素质)是占主导地位的,人的行为贯穿施工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因此,在安全管理过程中,企业必须尊重人,关心人,以人为本,采取必要措施,保障个人的利益,使大家找到归属感,最终形成安全管理“命运共同体”,推动安全管理的改善和提高。
(三)规章制度。
认真贯彻“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认真落实安全责任制,层层抓、层层管、层层分解,把责任落实到每一个人。制定、完善、落实各种规章制度,并使各种制度正规化、规范化以及有效运作。监督、检查、落实、整改工作,要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强化安全防范措施,安全管理集中体现“严、细、实”,杜绝走马观花现象。
(四)教育与培训。
要经常对全体员工进行安全教育,使广大员工熟悉和掌握许多安全知识,避免在工作中造成人身和设备事故的发生。定期对员工进行安全常识和操作技能的培训,提高全员的整体安全素质,保障人身安全和设备安全。
(五)措施要到位。
牢牢把握“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做好预防和防范措施,严格遵守各种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安全检查要做到:“定期查、不定期抽查和复查”相结合,并做到三及时:“及时检查、及时发现、及时整改”,改变原来的“事后处理”变为“事先控制”,达到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目的,把各种隐患和危险消灭在萌芽之中。
(六)重视激励作用。
伟大的马克思曾经说过:人们追求的一切,都同他们利益有关。职工工作积极性的调动,要求管理者深入理解职工的内在需求,并予以满足,从而刺激工作热情、激发创造力。因此,在企业安全管理中引入多种激励机制,成为安全管理文化现代化所要求的重要方向。
目前,多数企业安全管理采取的是负激励即违章罚款,虽然有激励效用,但不免单一,且容易使人感觉安全生产很“冷”。因此,企业要注意多运用正激励,一方面可以在各层次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基础上,对完成情况好的集体和个人进行物质奖励,数额必须大;另一方面,可以评选安全标兵,从管理层到基层都要有代表,满足个人的荣誉感。
我国的企业管理研究中,很多人也对激励手段的作用和做法作了探讨,并提出了“形象激励”、“内在激励”、“荣誉激励”等方式和方法,各企业可以根据实际,酌情选择。
四、安全管理方式
在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精神力量起着极大的作用。其中,人的感情因素深深地渗透到行为中,影响着行为目标、行为方式等多方面。在单位内部,要把情感融入安全管理,每一名员工都拥有自己的情感世界,安全管理者只有深入了解、沟通和激发员工的内心情感,才能在管理工作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中,要经常关心员工的思想状况,进行感情交流,代表员工利益,表达员工心声,使大家在思想上“人人讲安全,人人重视安全”,消除在安全管理工作中员工的抵触情绪,从而形成整体的安全意识,给安全管理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企业搞安全管理,不能图一时之快,逞一时之强,必须从根本出发,根据单位特点,循序渐进,逐步形成自己的安全管理文化,增强全体职工的凝聚力,使其劲往一处使,在和睦的氛围中实现安全生产,杜绝各类事故的发生。
现代安全管理的另一重要特征,是应当强调系统的安全管理。这就要从某一组织的整体出发,把管理重点放在整体效应上,实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安全管理,实行全员安全宣传教育,使组织达到最佳安全状态。
五、安全管理
(一)把全员吸纳入安全管理。
要保障安全必须坚持群众路线,形成“安全工作,人人有责”的共识,切实做到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在充分发挥专业安全管理人员骨干作用的同时,吸引全体员工参加安全管理,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员工的安全工作积极性。安全工作责任制为全员参加安全管理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还应当实行动员和组织广大员工参加安全管理的新形式,如安全目标管理等。
(二)把安全管理贯穿到始终。
系统安全的基本原则是,从一个新系统的规划、设计阶段起,就要开始安全工作,并且要一直贯穿于整个系统寿命期间内,直到报废为止。在特定组织实施管理活动的全过程中都要进行安全管理,检查、监测、识别、评价并控制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
(三)实行全方位安全管理。
任何有人的活动的地方,都会存在不安全因素,都有发生伤亡事故的危险性。因此,人们在生产生活的同时,都要考虑其安全问题,进行安全管理。安全管理不仅是专业安全管理部门的事情,必须党、政、工、团等各部门齐抓共管。一丝不苟,严格要求,从而确保安全规章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随着电子技术的广泛应用,加速了安全管理信息的处理,使安全管理由定性逐渐走向定量,先进管理经验和方法得以迅速推广。各种安全监控,安全防范技术设备的使用成为现代安全管理的重要特征之一。
实行安全目标管理,目标管理可以应用于安全管理方面,称之为安全目标管理。它是特定组织确定在一定时期内应该达到的安全总目标,分解展开、落实措施、严格考核,通过组织内部自我控制达到安全目的的一种安全管理方法。它以特定组织总的安全管理目标为基础,逐级向下分解,使各级安全目标明确、具体,各方面关系协调、融洽,把全体成员都科学地组织在目标体系之内,使每个人都明确自己在目标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通过每个人的积极努力来实现特定组织的安全目标。
制定安全管理目标要有广大员工参与,领导与群众共同商定切实可行的工作目标。安全目标要具体,根据实际情况可以设置若干个,例如事故发生率指标,伤害严重度指标,事故损失指标或安全技术措施项目完成率等。但是,目标不宜太多,以免力量过于分散。应将重点工作首先列入目标,并将各项目标按其重要性分成等级或序列。各项目标应能数量化,以便考核和衡量。
安全目标管理可以发挥每个人的力量,提高整个组织的安全工作管理绩效;可以增强管理组织的应变能力;可以提高各级管理人员的领导能力;可以促进组织内成员素质的提高;可以促进组织自身的长远发展。
一、以人为本,打造优秀团队
1. 发挥自身的影响力。我国教育家陶行之说:“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这种“灵魂”效应,集中体现在校长的形象与行为之中。它是无形的命令,是校长治校育人的信誉,是一种征服人心的力量。第一,把办好一所学校,带出一支队伍作为一项事业来追求,并且坚持不懈,始终保持乐观,激发热情,全身心投入。第二,保持自信、果断、创造性的工作作风。不管在什么时候,遇到什么问题,都努力保持镇定、清醒,给教师以信心、信念和心理支持,做到“每临大事有静气”,并时刻饱含生活的朝气,饱蘸工作的热情。同时,校长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要求自己做到“三性”:即站位高瞻性、思路长远性、实施创造性,在“实”的基础上推出“新”。第三,本着可靠、诚信的待人原则。为此,努力做到真情沟通和热情关注。通过真情的沟通,使双方心灵交流、彼此认可,产生心理认同;通过热情的关注,为每一位教师创造发展的条件,搭设成长的平台,让教师在对领导的信任与信赖中找到归属,成就自己的人生追求。
2. 发挥团队的凝聚力。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一书中对团队的描述是这样的:组织内成员得以不断扩展创造未来的能量,培养全新、全瞻而开阔的思维方式,全力实现共同的愿景,既有和谐的氛围,又有积极向上的工作热情和精神,形成一种浓厚的组织文化。作为校长,要把构建团队,发挥团队的凝聚力,实现2+2大于4的管理效能作为管理目标,矢志追求。彼此多一份理解,少一点责备;多一份宽容;少一点挑剔。“宽容别人等于善待自己”、“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以及教师群体的战斗力取决于素质最低的教师这个“木桶原理”等观点,让教师在彼此发现中提高,在相互激励中凝聚,在共同协作中进步。
3. 发挥激励的感召力。激励就是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励就是管理人员或管理组织根据人的需要、动机、目的和行为,选择适当的激励措施,激发人积极实施系统所希望的行为的过程。学校文化管理中的激励就是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激励的基本原则是:(1)学校文化管理中的激励,必须以解读人为过程,以尊重人为手段,以发展人为目标。(2)实行“内激励”和精神激励――满足教师的成就感和实现个人成长目标为主。(3)靠优秀的组织文化和良好的组织氛围去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4)采取正激励和负激励相结合的办法。(5)激励要把握度。
二、制度建立与实施人情化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实行制度管理,形成铁的纪律,是学校管理的前提和保障,也是校长“依法治校”的必然要求。但“只有规矩难真成方圆”。从制度的制定、制度的内容,到制度的执行,应始终以教职工为出发点,充分体现人情味,使制度人情化,教职工才会自觉遵守,才会“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并在严格的制度下自觉弘扬人文精神,自觉完善自己的价值观,自主发展,主动超越。
二是学校办学行为不规范。为提高教学成绩,一些学校急功近利,推行素质教育流于形式。在考试复习上,搞题海战术,甚至违反规定,利用节假日补课。有的学校干脆取消了学校体育活动和课外活动时间,单一枯燥的学习生活严重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三是工作方法不当。有的学校还根据考试成绩给学生排全榜,存在着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排座位,个别教师歧视差生,对差生爱心不足,恨心有余,缺乏必要的关心和帮助,体罚、变相体罚现象时有发生,大大挫伤了学困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这些都加剧了学生的流失。教师在对待学生流失的问题上,往往是发现学生流失再去做工作,没有提前发现学生的思想动态,造成工作的被动。
学校工作中怎样防控流失、有以下对策可供参考:
1、大力宣传,营造依法控辍的社会氛围。通过广播、电视等媒体进行《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努力营造依法治教的社会舆论氛围。
2、强化学校管理,使学生进得来留得住。
从上面的调查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由:很大一部分学生流失的主要原因是学习成绩太差,感受不到读书的乐趣,觉得读书是一件非常痛苦的差事,从而产生厌学心理。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除了过去教学枯燥,单一,脱离学生生活实际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教师教学方法不灵活,部分教师把学生当成学习的容器,只管往学生的头脑里面灌知识。另外,部分教师信奉黄精棍子出好人,于是对于成绩不太好的学生非打即骂,本来这些学生学习起来就难受,还要受这种煎熬,当然不愿意读书了。现在不一样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材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越来越紧密,给学生以展示自己的舞台,讨论、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让学生在课堂上即有乐趣、又有成就感。对学生的评价也不是以单一的期末成绩作为唯一的标准,教师也有了正确的学生观,学生对学习感兴趣了,想上学了当然就不会流失了。
3、严格学籍管理制度,做到家底清楚,来去明白。
学生一入学就给学生建立学籍档案,每期初对学生变动情况进行清理。要求凡是要求转学的学生首先由学生家长写好申请,经班主任教师同意之后,在学校办理转学手续。对于外出打工的家长要带学生出去,学校还专门写好信封,将有关转学资料整理好装在里面。学生到了外地学校之后将将有关证明盖好章寄到学校就可以了。另外,就是要充分利用家长会,到学生家中家访,向学生家长宣传教育法律法规,让其明白:不送子女上学读书是一种违法行为,学校的做法是对学生负责。
4、强化纪律要求,特别是开学期间让学生及时返校。
学校要经常性的对学生进行按时返校的纪律教育。在农村特别是正月十五还没过家长就认为还没过大年,一年的生活还没开始,于是该让孩子上学了也不让他们及时返校,有的家长迷信到认为开学那天不是吉日,要请一个阴阳先生选一个吉日才让孩子上学。这些孩子虽然不会流失,但对他们正常的学习产生了影响,所以这种情况学校也要十分注意。
5、降低学生“流失率”,用办学特色吸引、留住学生
随着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工作的推进,“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的无休止局面终将结束,教育就要真正回归而走出这种人为的“怪圈”。做为承担基础教育任务的初级中学,理所应当地全面健康地走上素质教育发展的轨道。学校要继续加大课程改革工作的力度和深度,引领全体教师参与到杜郎口教学模式中去,为教师搭建一个通向成功的平台,以促成全校教师向教育科研化方向发展,在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道路上越来越成熟。在进行校本课程的探讨和研究中,以养成教育、诚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一系列活动为载体,贯穿“办学特色”一条主线,经历无数次“锤炼和敲打”,由零星分散到系统成熟,形成我校应有的校本课程体系,即形成自己专有的特色,用自己的品牌和特色打造优质的校园文化,用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住学生,留住学生,在此基础上发展壮大,良性循环,做大做强。
6、加强学习,提高班主任管理艺术。
班主任工作是一门学问。我除了认真工作外,还要潜心钻研各类书籍,诸如《嫉妒心理学》、《错误与人》、《成功启示录》、《班主任之友》、《德育报》等报刊杂志中吸收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班级管理理论。特别是对其中的“班主任工作”方面的内容认真学习研究,以收到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每学期开学初我都精心制定班主任工作计划,认真完成;常常反思工作中的得与失;精心写好班主任工作总结,以积累工作经验,将班主任工作做的更好。学期结束,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撰写操行评语,指出不足,表扬优点,提出希望。并且利用最后一次班会进行点评,力求让学生能借此提高自我评价能力和培养相互学习的态势,在假期能不忘学习。
7、打造班级团队,创建和谐集体。
一是培养学生群体的团队精神。我知道对学生影响最大、关系最密切的群体就是班级,加强班级建设,增强班级凝聚力,能使集体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融洽。为了使我班学生齐心协力,拧成一股绳,我班制定了班团队目标。分为个人发展目标、同桌目标、小组竞争目标、班级奋斗目标。个人目标是在开学第一周要求每一位学生从自身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制定具有可对照性和可实施性目标。同桌互助目标是同桌二人按成绩强弱搭配、纪律好坏搭配、男女生隔排搭配,真正达到同桌互助、分享互补、相互带动、共同提高的目标。小组竞争目标就是按学生的性别、能力、性格、爱好,组成5至8人的学习小组,小组内应设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等等,组长----负责本小组成员的学习、日常事务(如早读、暮读的读书引领;困难学生学习辅导);记录员----负责检查、监督(包括组内组外);汇报员---负责组内组外各种信息的反馈等。班级奋斗目标就是同学一起共同制定班级一日常规细则。每一天我都会和小组学生代表考核班团干部;班团干部考核学生;发现问题就利用每日暮会、每周班会进行及时总结,坚决改正。从去年起我班就坚持每天一人轮流写班级日志,使问题学生能及时的得到思想教育。
8、 二是培养班级科任教师的团队精神。一个良好班集体的建设,教育者是关键。要培养一个文明、上进、有活力的班团队,就要建设一支和谐、合作、高素质的教育者团队,这团队对一个班级而言,首先就是班级科任老师。我在平时工作中就注意到这一点,时常与科任教师交流各自所掌握到的学生的思想情况和学习情况,并向他们征询对班级管理的意见和建议,然后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老师之间,师生之间互相配合,感情融洽了,教学也就相长了。
9、关心学生。
一、避免产生“四种误读”
(一)把以人为本异化为“以个人为中心”为本。以人为本理念中所指的“人”是具有丰富内容和多重规定性概念的人。就学员队来说,既是学员的个体,又是学员的群体,是个体与群体的统一。实施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大多数人的利益和调动大多数人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绝非仅仅是为了满足少数人的利益。那种认为“个人的需要得到满足了”就是管理中实施以人为本了的狭隘想法,没有认识到个人所需要的尊重和自由是建立在维护学员队整体利益基础之上的。那种在管理工作中过度强调满足个人需求是对以人为本精神实质的曲解,会导致个人利益与群体利益相抵触,与单位的长远发展是相违背的。
(二)把以人为本异化为“以满足人情需要”为本。在学员队管理中提倡以人为本的理念,是从关注其整体发展出发,尊重每一位学员的主人翁地位,充分发挥学员的主体作用,在各项工作中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如果把以人为本理念理解为毫无原则的“以人情”为本,就是背离了以人为本精神所蕴含的科学理念,就会陷入那种只看人情而忽略规章制度的混乱状态,会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给学员队各项建设带来很多危害,直接导致许多问题和矛盾的出现,进而引发多种安全问题的发生。这样的以人为本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是在管理工作中必须杜绝的。
(三)把以人为本异化为“以满足人的需要”为本。在管理中所倡导的以人为本,是在坚持条令条例和遵守各项规章制度的基础上所实施的科学管理,是一种管理理念的创新,是管理正规化的一种体现,是解决管理中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矛盾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开展的所有管理工作都与现行各种规章制度“不相悖”,反而是为了在管理中更好的坚持和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如果把以人为本理解为在管理工作中毫无原则的“以满足人在突破各项规章制度之外的需要”为本,为满足个人需要而不惜损害集体利益,会直接造成管理中的各种混乱现象的出现,给管理工作带来很大难度,进而使部队缺乏凝聚力和丧失团结奋进意识,直接影响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
(四)把以人为本异化为“以包容人的错误”为本。在学员队管理中所倡导的以人为本是在各项管理制度中实行人性化措施,实现管理与人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避免“死板管理”的出现。在各项管理工作中全面树立“管理是为全体服务”的理念,管理的目的是为了给广大学员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训练环境,以有序的管理促进学员队各项建设的不断发展。如果把以人为本误解为“以包容人的部分错误”为本,把犯错误不处理理解为正常的事情,这样的以人为本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不但实现不了管理的最终目的,相反还会导致各种管理秩序的混乱,会导致对那些自身要求严、遵章守纪好的广大官兵的不公平现象的出现,进而造成各种违纪现象的增多。
二、努力培养“四种意识”
(一)主人翁意识。教育学员要充分认识到自己是学员队的主人,应积极投身提高能力素质的各项学习活动中去。树立“队兴我荣,队衰我耻”忧患意识,牢固树立“主人翁”的责任感。
(二)集体意识。教育学员要正确处理好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充分认识到个人是集体中的一分子,只有在集体利益得到满足的基础上,个人要求才能得以实现。以院校即将进行的新一轮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契机,团结互助,群策群力,做好应对改革和提高自身能力素质的各项准备工作。
(三)竞争意识。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学员完成学业要达到的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所学专业与部队需要的结合将会更加紧密。在这种要求下,在院校学习期间的各种考核将会不断增多,只有在管理工作中不断培养学员树立竞争意识才能在考核中取得较好成绩,以顺利完成学业,免遭“淘汰”。
(四)服从意识。服从命令、听从指挥是军人最基本的素养也是军人的天职,在各项管理工作中要明确保持军令政令畅通的必要性和严肃性,正确引导大家区分自由与自由主义的本质界限。教育大家正确理解服从的内涵——从形式上是上级对下级的绝对权威,实质上是集中统一、协调一致和同心协力,这是迅速遂行和完成各项任务的前提和基础。
三、严格遵守“三个原则“
(一)坚持公平原则。能否在坚持各项规章制度的管理中坚持公平原则,是关系管理工作能否正常开展和直接影响管理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只有在各项管理中做到一视同仁、不偏不倚,才能充分调动大家支持管理工作的积极性,从而有针对性的做好管理工作。
(二)严格奖惩原则。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是维护法律神圣性的一种体现,也是维护法律尊严的一种必备手段。在贯彻以人为本实施的各项管理工作中同样要如此,也要按章办事,对违反规章制度的同志也要按照规章制度进行严肃处理,决不姑息纵容,真正正规各项管理秩序,落实各项管理要求。
(三)动用真情原则。中国有句老话:“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一脉相承的父子、兄弟骨肉连心、情浓于血,因而用真情管理永远是凝聚人心的一杆大旗。学员队管理者在各项工作中要能够团结一致去“打虎”和“上阵”,把全体学员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真正发挥集体的巨大力量,共同做好以学习为中心的各项工作。因此管理者就必须把真情运用到各项管理工作中去,用真情团结全体学员,做好本职工作,顺利完成学业。
安全管理贯穿于各个行业和领域,这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和公众的重视。特别是现代化的生产性、经营性企业和高等院校、大型文化娱乐场馆等人员聚集场所的安全管理问题,无论从其经济效益还是从社会影响力而言都尤其显得重要。如果做不好,势必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极大的危害,会给国家造成巨大的损失。我国每年安全事故很多,特别是近年来在采矿、交通企业多次造成特大的安全事故,实在令人痛心。血的事实提醒我们,在当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形势下,我们更应充分认识到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以往的传统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时代要求了,现在需要应用科学的管理方式,不断提高安全管理水平,真正把安全管理工作做好,推动和促进我国各项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在安全管理工作中应用科学管理方式的必要性
管理是一门科学,科学的安全管理,需要安全理论作为基础,为实现安全生产,必须研究安全的科学理论,揭示安全的科学规律,运用科学的管理方式提高安全管理工作水平。
以往安全管理工作大多采用传统安全管理,与现代化科学管理方法相比存在明显不足。传统安全管理工作的着眼点主要放在系统运行阶段,一般是事故发生了,调查事故发生的原因,根据调查结果修正系统,这种模式称为“事后处理”模式。由于存在许多弊端,致使事故不断发生。而科学化安全管理工作的着眼点是预先对危险进行识别、分析和控制,变“事后处理”为“事先控制”,预防为主,关口前移,防患与未然。因此,从社会发展趋势来看,现代科学化安全管理取代传统管理已是势在必行,现代社会要求必须从传统安全管理向科学化管理转变。
安全管理虽然是极其艰巨的一项工作,但是,只要坚持用唯物辩证法指导,不断研究探讨和把握安全管理的规律,就能掌握工作的主动权。科学是安全之母,愚昧无知往往是安全之祸,事故之源。许多事故的发生是由于人们缺乏必要的教育训练和科学知识造成的。科学管理是安全之母,如触电、煤气中毒等事故,其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对电、煤气性能的了解,盲目蛮干造成的。“科盲”是事故的“隐患”,许多事故往往是由于缺乏普通的科学常识所致。面对着不断更新的技术装备,如果我们没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别说驾驭它,使用它,就是完好的装备,也可能损坏。人要是掌握了科学文化知识,就会聪明起来,减少盲目性,再复杂的武器装备也能掌握。有的同志在多年从事危险的工作当中始终都安全无恙,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掌握了科学的方法。“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是安全管理的巨大力量,知识可以增加安全系数,提高科学文化素质,运用科学管理方式是安全管理的重要环节。
二、传统安全管理方式的弊端
(一)宣传教育不到位。以往的传统教育对宣传教育没有高度重视,领导干部只是注重抓经济效益,对安全工作认识不够,观念上就没有加以重视。因而,基本上没有作宣传教育工作,即使有也是肤浅地谈谈,走过场,普通员工也只是听听而已,根本没有深入人心,也没有起到宣传教育的作用。造成员工的意识当中根本没有安全的概念。
(二)轻视事前管理,注重事后管理。一般在出现安全事故后,领导干部必须处理,然后加强安全工作的管理,大有“亡羊补牢”的感觉,这样就容易埋下隐患,可能在短时间内会引起员工的注意,但事情过去后,依然故我,领导也不强调安全问题,安全管理工作基本上没有人抓,所以产生下一次安全事故的可能性非常大。
(三)不能调动每个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传统的安全管理方式基本上是制定安全规章制度,领导讲一讲,然后挂在墙上。安全问题根本没有深入人心,广大员工认为,安全管理工作是领导的分内之事,与自己关系不大,所以,从思想意识上人们就没把安全问题放在心上,更谈不上积极主动地配合领导,形成领导干部孤立地实行安全管理,收效很小。
(四)没有科学系统的管理方式,难以落实。传统的安全管理方式没有科学性,过于简单、形式化,操作起来很难见到实效,其实,安全管理是一门很重要的、值得深入研究的科学,与生产实践一样是有紧密、严格、规范的操作程序的。以往的安全管理方式只是单个的制度,没有系统科学的标准,所以难以落实,很难起到相应的作用。
三、我国应采用的科学管理方式
(一)形式多样,注重效果,全面宣讲安全的重要性
安全管理工作搞不好,往往在于认识不到位,认为安全管理增加了不必要的投入,这完全是错误的。现代安全管理要求的基础就是合理认识安全管理,首先要提高对安全教育的认识,真正把安全教育摆到重点位置;在教育途径上要多管齐下。既要通过安全培训、安全日进行常规性的安全教育,又要充分发挥安全会议、厂报、有线电视、黑板报等多种途径的作用,强化宣传效果;在安全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上要丰富多彩,推陈出新,使安全教育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寓教于乐,广大职工在参与活动中受到教育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安全意识。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逐步形成“人人讲安全,事事讲安全,时时讲安全”的氛围,使广大职工逐步实现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思想跨跃,进一步升华到“我会安全”的境界。预防为主,先期治理,确保防范措施到位。
安全管理不仅直接关系到国家人民财产生命安全,就从企业的最终目标—追求经济效益的角度出发,就可知安全管理的重要性:1.政府对发生重特大事故的企业采取降低资质等处罚,企业招投标受影响;2.一旦发生事故,牌子被砸,形象受损,市场减少;3.发生事故导致的经济赔偿、设备损伤。因此,安全管理不容忽视。从博奕论来看,安全管理与企业效益和理想状态是“双赢”,即随着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企业效益显著增长。
(二)安全管理要以人为本
在现代管理哲学中,人是管理之本。管理的主体是人,客体也是人,管理的动力和最终目标还是人。在安全生产系统中,人的素质(心理与生理、安全能力、文化素质)是占主导地位的,人的行为贯穿施工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因此,在安全管理过程中,企业必须尊重人,关心人,以人为本,采取必要措施,保障个人的利益,使大家找到归属感,最终形成安全管理“命运共同体”,推动安全管理的改善和提高。
推行科学民主化的管理方式,人是最根本的,需要重视人、激励人,就要在管理方式上实行民主化。虽然一般的管理侧重点不同,但在管理中必须兼顾所有人的利益,一项决策做出之前,应把方案拿出来,由企业法人组织项目经理,项目经理组织一线施工人员逐层进行讨论,做出反馈意见,必要时可以跨级进行,这样才能保证决策正确和实施的顺利。
(三)重视激励作用
伟大的马克思曾经说过:人们追求的一切,都同他们利益有关。职工工作积极性的调动,要求管理者深入理解职工的内在需求,并予以满足,从而刺激工作热情、激发创造力。因此,在企业安全管理中引入多种激励机制,成为安全管理文化现代化所要求的重要方向。
目前,多数企业安全管理采取的是负激励即违章罚款,虽然有激励效用,但不免单一,且容易使人感觉安全生产很“冷”。因此,企业要注意多运用正激励,一方面可以在各层次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基础上,对完成情况好的集体和个人进行物质奖励,数额必须大;另一方面,可以评选安全标兵,从管理层到基层都要有代表,满足个人的荣誉感。
我国的企业管理研究中,很多人也对激励手段的作用和做法作了探讨,并提出了“形象激励”、“内在激励”、“荣誉激励”等方式和方法,各企业可以根据实际,酌情选择。
(四)把情感融入安全管理
在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精神力量起着极大的作用。其中,人的感情因素深深地渗透到行为中,影响着行为目标、行为方式等多方面。在企业内部,每一名职工都拥有自己的情感世界,安全管理者只有深入了解、沟通和激发职工的内心情感,才能在管理工作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日本企业在这方面很注重,常常采取“感情投资”的方法,解决职工的住房、子女入托以及汽车问题。我们也可以在节日和员工的生日时致以祝贺,亲自送礼品等,要“于细微处见真情”,这样才能感化人心,以便和谐一致,团结协作,促进安全管理,消除管理中的抵触情绪。
企业搞安全管理,不能图一时之快,逞一时之强,必须从根本出发,根据单位特点,循序渐进,逐步形成自己的安全管理文化,增强全体职工的凝聚力,使其劲往一处使,在和睦的氛围中实现安全生产,杜绝各类事故的发生。
现代安全管理的另一重要特征,是应当强调系统的安全管理。这就要从某一组织的整体出发,把管理重点放在整体效应上,实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安全管理,实行全员安全宣传教育,使组织达到最佳安全状态。
(五)把全员吸纳入安全管理
要保障安全必须坚持群众路线,形成“安全工作,人人有责”的共识,切实做到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在充分发挥专业安全管理人员骨干作用的同时,吸引全体员工参加安全管理,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员工的安全工作积极性。安全工作责任制为全员参加安全管理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还应当实行动员和组织广大员工参加安全管理的新形式,如安全目标管理等。
(六)把安全管理贯穿到始终
系统安全的基本原则是,从一个新系统的规划、设计阶段起,就要开始安全工作,并且要一直贯穿于整个系统寿命期间内,直到报废为止。在特定组织实施管理活动的全过程中都要进行安全管理,检查、监测、识别、评价并控制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
(七)实行全方位安全管理
任何有人的活动的地方,都会存在不安全因素,都有发生伤亡事故的危险性。因此,人们在生产生活的同时,都要考虑其安全问题,进行安全管理。安全管理不仅是专业安全管理部门的事情,必须党、政、工、团等各部门齐抓共管。一丝不苟,严格要求,从而确保安全规章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随着电子技术的广泛应用,加速了安全管理信息的处理,使安全管理由定性逐渐走向定量,先进管理经验和方法得以迅速推广。各种安全监控,安全防范技术设备的使用成为现代安全管理的重要特征之一。
实行安全目标管理。目标管理可以应用于安全管理方面,称之为安全目标管理。它是特定组织确定在一定时期内应该达到的安全总目标,分解展开、落实措施、严格考核,通过组织内部自我控制达到安全目的的一种安全管理方法。它以特定组织总的安全管理目标为基础,逐级向下分解,使各级安全目标明确、具体,各方面关系协调、融洽,把全体成员都科学地组织在目标体系之内,使每个人都明确自己在目标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通过每个人的积极努力来实现特定组织的安全目标。
制定安全管理目标要有广大员工参与,领导与群众共同商定切实可行的工作目标。安全目标要具体,根据实际情况可以设置若干个,例如事故发生率指标,伤害严重度指标,事故损失指标或安全技术措施项目完成率等。但是,目标不宜太多,以免力量过于分散。应将重点工作首先列入目标,并将各项目标按其重要性分成等级或序列。各项目标应能数量化,以便考核和衡量。
安全目标管理可以发挥每个人的力量,提高整个组织的安全工作管理绩效;可以增强管理组织的应变能力;可以提高各级管理人员的领导能力;可以促进组织内成员素质的提高;可以促进组织自身的长远发展
(八)安全管理需要有完整的管理体系,因此要形成从厂、分场到班组的三级安全网络。运用好管理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包括对信息的收集、录入,信息的存贮,信息的传输,信息的加工和信息的输出(含信息的反馈)5种功能。它把现代化信息工具—电子计算机、数据通信设备及技术引进管理部门,通过通信网络把不同地域的信息处理中心联结起来,共享网络中的硬件、软件、数据和通信设备等资源,加速信息的周转,为管理者的决策及时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在实际生产中,每天获取的事故信息量非常大,这些信息都是需要及时处理和综合分析、判断,靠人是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这些工作的,这就需要应用计算机建立管理系统。因此,我们认为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具有现实意义,应用前景广阔。
用一句话表述,就是通过建立以安技部门为信息处理中心(中央处理机),各危险岗位和各专业部门为终端的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网络,从而由安全信息反馈来推进对隐患的不断检查、整改和监控,形成闭环管理。此系统解决了目前企业安全管理中普遍存在的关键问题——安全信息缺乏,信息传递渠道不畅通,反馈不及时,危险信息不能及时得到处理。因而,对企业向本质安全管理方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当然,企业安全管理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单凭科学的安全管理方式一方面发展是不够的。还需要采取各种措施,提高作业人员的安全素质(安全技能和安全意识),增强职工执行安全规章的自觉性和自我保护能力。只有这两方面都做到,才有可能真正使安全管理水平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金科,张连生《运用科学管理手段不断夯实安全基础》;《铁道运输与经济》;2001年第10期
2、崔政斌《提高企业生产现场安全管理水平的途径》;《化工劳动保护》;2000年第21卷第4期
3、《严格执法强化安全管理》;《建筑安全》;总第121期
4、赫天虹王剑《企业安全管理如何与国际接轨初探》;《化工施工技术》;
1提高办公室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的必要性
办公室的档案管理工作能否顺利进行,其对于单位的日常发展以及人资管理工作也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其市场竞争力度也在不断地扩大,这就导致了企业单位要想获得良好的发展,就必须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而进一步加强办公室档案的科学管理工作则是提高单位自身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并对单位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意义。
2办公室档案管理特点与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1)办公室档案管理的特点。档案管理工作的对象是相关资料的收集、保存。同时也是管理工作的重点内容。档案是对事件、过程、人物的真实记录,具有历史意义与纪念价值,能够为后期工作开展提供应用与借鉴。因此在规范化管理工作过程中,管理工作重点应该是档案本身及与之相关资料收集保存。如文件、书报等。管理工作需要分类进行,便于利用时能够高效便捷。(2)种类较为冗杂。办公室档案的种类比较多,整理工作任务量大。档案内容涉及了多个方面,如合同、文件、协议等。也会有录音、视频等电子档案。需要管理者结合到公司实际情况的需要,分门别类,便于后期应用时能够及时准确查找。(3)虽说电子档案近年来已经慢慢被人们所使用,但在我国现阶段较为常用的还是纸质档案。纸质档案在管理的过程中,容易发生丢失、损坏、烧毁或者受潮变质的问题,这些都会给单位和个人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一旦档案丢失破损就会造成国家各项工作无法正常地进行和开展。另外就是现阶段很多档案管理人员对档案管理的方法比较传统,仅仅只是做到了保存,而不是管理,这就会造成很多档案变成了死档案、死资源,无法为人们所用。所以说必须提高办公室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让每一个档案都变成活的资源。档案无论是对个人的前途命运还是国家的社会文化、经济和政治建设来说,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保证办公室档案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提高办公室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是保证档案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的基础,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措施。
3加强档案管理工作的主要做法
(1)对传统的档案管理方法进行改革。①树立正确、科学的档案管理理念。传统的档案管理观念较为落后,已经不符合现代档案管理的需求,对传统的档案管理方法进行改革已经成为现阶段我们的首要任务,我们必须要提高我们的档案管理水平,树立正确、科学的管理理念,提高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②完善设施,为办公室提供资金投入。办公室档案管理水平的提高也对办公室的硬件和软件设备提出来更高的要求,我单位已加大资金投入,根据档案管理的需要,建立了符合标准的实物档案陈列室、检索室以及独立的档案资料室,我们还对库房配置了防磁柜、空调、温湿度计、灭火器以及档案柜等基础防护设施,对检索室配置了专用电脑和打印机等,我单位现阶段的硬件措施完全符合标准档案室的需求。(2)将电子化档案与纸质档案实行结合。目前我国较为常用的还是纸质档案,但是随着信息化的发展,电子档案的应用也越来越多,电子档案使用的增多就给档案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我单位现阶段实行的是将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进行结合的管理方式,这样有利于提升档案阅读、共享的效率。但是由于网络安全等因素,我们还需要加强对电子档案的安全管理。首先在对电子档案进行管理的时候我们要注意对其数据进行保存和备份,避免因网络问题出现档案的丢失和缺损现象。其次我们要定期对电脑进行病毒查杀和垃圾清理,防止因木马侵入和垃圾文件过多而引起文件中毒和丢失的现象。(3)档案管理科学化。档案管理人员是档案管理的主体,其个人综合素质对档案管理也有很大的影响,随着档案管理数量的增多和管理要求的增加,对档案管理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所以我们必须要加强对其的综合素质培养。在加强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时候一是我们要加强管理人员的专业理论知识,我单位管理人员积极参加了业务知识的培训,努力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理论,这一点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二是我们要注重对管理人员职业道德和素养的培养,一个管理人员对专业技术的掌握再到位,没有责任心和创造能力,那他的管理工作也是无法做好的。只有拥有责任感,并能在工作中不断进行总结创新的人,才能更好地为国家和社会服务。(4)依法对档案进行管理。档案管理工作很是复杂,其对单位和个人也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必须要有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管理机构去负责档案管理。在我们对办公室档案管理水平进行提高的时候也要对档案管理的制度进行健全。我单位已将档案管理工作纳入了中心年度工作计划,并成立了专门的档案工作领导小组。加强了对档案的管理,健全了档案的制度,组织单位管理人员进行了《档案法》《湖北省档案管理条例》等档案法的学习,制定了档案保管、保密、利用、统计、移交和档案人员岗位责任制、档案安全保管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完善了对档案分类、归档和保管的制度。(5)建立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对于企业的而言,办公室主要领导要协助档案管理人员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促进办公室档案管理工作向着统一化与规范化方向发展,最终实现科学化管理。在具体操作方法上可以依据不同标准对档案进行分类,对文件进行编号,便于使用时能够快速查找。对于某些重要信息,需要对其单独存放,并且需要做好保密与防范措施。为确保档案管理工作有效,要从制度上明确管理工作人员的权利与责任,以制度对其行为进行规范。档案管理工作在人员配备上至少是两名工作人员,便于在工作过程中相互监督,从而确保管理工作能够正常开展。(6)增强档案管理工作意识。作为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必须具备档案管理工作的基本知识,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对档案管理工作的具体要求,明确档案管理工作的职责与权限,但是对于企业而言,对经济利益的追求是第一位的。管理者对于企业档案管理工作没有投入过多的关注。因此在相关资源方面也缺乏必要的投入。而在新的时代环境下,作为管理工作者而言,要改变对档案管理工作传统的认识,积极主动地改善现有档案管理工作中的不足。在日常工作中要及时向领导汇报。以此来改变档案管理工作的独立局面。同时也可以获取领导的指示,避免工作开展的随意性与盲目性,提升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增强档案管理工作人员意识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常见如培训学习,培训学习的方式是灵活多样的,重点在于培训工作结束后,受训人员是否有明显收获,培训结果某些部分是显性的,而某些部分则是隐性的。为了确保培训效果,可以将培训工作与管理制度结合到一起。增强工作人员意识也可以从制度上进行规范,以外在力量进行引导与约束,通过对其行为的不断强化,形成一种意识。除此之外,也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工作。
4结论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宜昌市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的档案管理水平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现代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电子档案管理这一路径,我们需要加强我们的办公室档案管理水平,以方便我们对应日益增多的电子档案进行管理,这也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必经之路。
档案管理一般是我国政府相关行政单位或是事业单位所需要进行的日常工作。档案数据信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相关领导者在做一些决策时,提供历史事实资料作为参考依据。但是,由于以往所采取的档案管理方式存在很多的漏洞,使得很多档案数据信息欠缺真实性和有效性。因此,为了提高档案管理的质量,增加档案数据信息的真实性,应提高其科学化的管理技术水平。本文就针对档案管理的内容和提高档案管理的科学化水平进行阐述。
一、档案管理的基本内容
档案管理的具体内容是对档案的各种信息进行管理,并为人们在开展各项业务时提供有效的数据业务,是一种具有较强服务性质的工作,也是判断企业档案管理是否有效完成的重要标准。[1]而科学化的档案管理是通过采用科学的手段和理论,使相关工作人员在进行档案管理工作时更加规范,能够有效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
档案信息是企业当中十分重要的信息,具有一定的机密性。所以,进行管理工作的人员不仅要具有很强的专业素质,还需要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使企业档案信息能够不外泄。企业领导者还应该重视对档案的管理,并加强相关的管理工作,当在开展管理工作的过程中遇到阻碍时,能够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2]
企业设立档案管理部门进行档案管理工作最重要的目的是给企业提供信息服务。工作人员在对档案信息进行分类、归档时,为了能够更好的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需要提高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二、提高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的基本内涵
对于档案的管理是一项涉及内容较多、领域较广的工作,随着社会的发展向智能化进行转变,档案管理也应该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开始进行智能化建设。档案管理模式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促进了其发展,但是由于受到很多外界因素的影响,其本身还存在众多问题。[3]所以,为了保障档案管理在社会当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提高其科学化的管理技术水平是十分重要的。
基于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出现了众多不同的媒体产品,这些产品不仅能够给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极大的方便,还顺应了社会的发展。然而,现行的档案管理方式却出现了与社会发展相脱轨的现象,不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只有改变现有的管理模式,提高科学化的管理水平,才能够促进档案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变革。
三、提高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的路径选择
1、转变思想观念
企业若要提高档案管理水平,使其变得更加科学,这就需要相关管理人员改变其管理观念,并正确认识到以往管理理念当中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同时,管理人员还应该重视科学管理的重要性,树立起良好的工作理念。并认识到主观意识是影响管理水平的重要因素。
2、创新管理方式
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通常是将相关的档案信息资料进行搜集和整理,并形成文本资料,集中存放在档案存储柜当中,如果不发生调档等情况,基本上很少会再次翻阅这些档案资料。这种管理模式存在很多的问题和不足,不能够发挥出档案本身所具有的作用。[4]所以,相关工作人员应该在以往管理模式上进行创新,建立一个能够满足现代化社会发展要求的管理模式,以增加档案信息的利用率,进一步实现相关档案信息的共享,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此外,档案信息资源不仅要具有庞大的数据信息,还需要使这些数据信息具有良好的质量,为人们所提供的信息都是真实有效的。
3、建设现代化的管理系统
现代化管理系统的建设需要企业投入一定的硬件和软件成本,并利用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以实现管理系统的现代化建设。当完成建设以后,能够有效提高工作人员的的工作效率,降低其工作强度。此外,档案的管理系统还需要引进自动化的管理技术,使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自动化的管理,从而降低工作人员进行管理工作的时间。
4、建设信息化的管理系统
政府对于一些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企业,应给予大力支持,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府需要为其提供足够的建设资金;二是企业单位需要加强内部管理系统的建设;三是企业单位应该充分利用相关的科学技术,发挥其重要的作用,以增加存储相关档案信息的空间。
5、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档案管理人员在档案管理过程中所具有的主体地位是不可被忽视的,其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的高低将对管理工作产生直接影响。在新时期的背景下,人们对于档案管理的要求更加严格,其所包含的内容不仅要十分丰富,还要具有一定的系统性,这便要求新时期的档案管理人员需要具备较高的综合能力和专业素质。因此,相关单位应加强对其管理人员的培养,除了要培养管理人员具有专业的能力和素质以外,还需要能够对现代化的管理技术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并能够熟练掌握和应用。[5]另外,管理人员还要会使用计算机,并能够掌握一些相关的专业技能,如数据库的建立等。只有综合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才能够促进档案管理技术的不断改革和发展,提高其科学化的管理技术水平。
6、建立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
在建立管理制度时需要有相应的管理责任制度作为保障,并结合档案管理工作时所具有的各种特征和需求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在开展档案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单位内部的相关领导者应根据每一个工作人员不同职责和能力分配相应工作内容和任务,然后由领导者指定的人员对其进行全程的管理。除了企业单位内部所建立相关管理制度以外,政府还应该根据档案管理的具体情况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用以指导档案管理工作,使相关管理人员能够严格遵守管理规范。企业所建立的管理制度只有综合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才能够使档案的管理顺利进行。
四、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档案管理模式也需要逐渐转向信息化模式,而科学化的管理正是管理信息化的良好体现。现阶段,由于档案管理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其所处的地位已经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也在一定程度上与人们的生活建立起了紧密的联系。因此,为了能够发挥出其最大的效益,应以科学的理论体系为指导,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在此基础上对其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和改革,进一步提高档案管理的技术水平。
【参考文献】
[1] 李建飞.论如何提升档案管理的科学化水平[J].办公室业务,2016.09.120.
[2] 孟祥富.更新档案管理理念实现档案管理科学化[J].中国职工教育,2013.20.124.
[3] 王法昌.提高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的策略探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5.23.45.
[4] 张福家.关于提高档案管理的科学化水平的思考[J].民营科技,2016.06.119.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档案管理工作在各个领域中的重要作用和受重视程度得到了不断提升,对档案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档案管理人员要提高档案工作科学管理水平和服务工作的能力,为实现档案工作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以及为社会和本单位提供更多、更有价值的档案信息资源。档案管理不仅需要在方式方法和手段上有所提高,还要在管理和服务的实效性上得到提升,发挥档案管理应有的作用。如何加强档案管理,提高档案的利用率与管理水平,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探索。
一、提高档案管理人员全面素质
社会对档案的需求是多方面的:社会不仅需要利用档案的凭证价值,而且需要利用档案的参考价值;机关行政管理、生产建设、科学研究、宣传教育,都需要广泛地参考利用档案,这都体现了档案的基本价值。作为档案人员,首先要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档案工作必须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党和事业忠心耿耿,忠于党和人民的利益,具有较高的政治鉴别力;其次,档案管理人员应具有较强的专业素质和文化水平。档案工作者的职责是既要维护档案的完整和安全,又要便于提供利用,为大家服务;再次,档案管理人员必须严格执行保密纪律和档案阅览制度、外借制度、复制制度等的相关规定。作为档案管理人员还要担负起监督之责。最后,档案工作人员必须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具有组织文字材料的写作能力;要不断学习新知识,应用现代手段的管理能力;有开拓创新,提升档案管理价值的能力。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是生产力发展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创造力是人们适应生活急剧变化的一种生存能力。因此,随着计算机和信息网络技术在档案工作中的应用和发展,对于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知识、科学知识以及管理、操作能力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需要进一步探索档案管理的新模式。因此,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继续教育显得尤为重要,逐步培养档案管理人员成为既要能掌握新技术,又要熟悉档案专业知识的人才。
二、提高档案工作科学管理水平和服务的措施
做好具有重要性的档案管理工作,提高管理者的内外素质,增强其专业的知识,实现档案工作科学管理水平和服务的提高,使档案管理工作跟上企业和单位发展步伐。
1.提高档案管理意识和综合素质,并进行规范式的管理不断改革。档案管理工作中,为了防止在档案办理完毕以后造成档案材料的丢失,因此,要加强管理工作人员对材料的及时归档,提高归档和管理意识,及时做好收集和整理、编目和鉴定,以及保管和统计、检索等相关的工作。由于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问题会受到管理者综合素质水平的因素影响,作为重要任务的管理者,必须要具有很高的积极主动性,因此要加大对管理者的综合水平进行培养。目前档案管理工作越来越现代和多样化,所以在管理的方式上也要不断的进行更新,只有具有专业知识的管理者,才能够顺利完成现代化的档案管理工作。
2.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保密与安全性,合理利用档案进行开发。由于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确保档案的丢失、泄密,因此,委派专门的档案管理人员进行管理至关重要,同时也要在安全工作上做好一切措施,例如:做好防盗、防火,以及防蛀等。除了档案管理工作的保密与安全性之外,档案所具有价值和共享也是人们不断关注的焦点,所以,我们应该采用多种形式,及时、准确、迅速的开发和利用档案资源,档案管理人员不但要熟悉、精通和掌握各种档案工作,还能够恰到好处的进行利用,在遇到问题时能够及时解决,以满足工作需求,使档案得到最高的利用价值。
3.提高档案管理水平,这是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前提。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地发展,各类文档数量不断增多,也给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为了应对和解决档案工作出现的新问题,笔者认为需要责任心强、懂专业的档案管理人员。档案管理工作专业性很强,要求档案人员既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又要具有一定的档案管理专业水平,尤其是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先进的管理方法管理档案的基本技能。因此,档案管理人员只有不断地学习丰富的专业知识,给大脑“充电”,开拓视野,优化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才能做好档案管理工作。
4.档案管理工作者要掌握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的管理技能。计算机技术在各个领域中的运用,为我们的各项工作提供了极大便利,极大地地提高了工作效率,档案管理工作也不例外。档案管理数字化、信息化是信息社会对档案工作的要求,也是档案人员应努力的方向。档案管理工作与办公自动化息息相关,档案管理各个环节都离不开办公自动化,这就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必须掌握和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先进管理技术,以适应现代化档案管理工作的需要。档案是历史的真实记录,记载着丰富的信息,汇集着大量的资源,利用计算机等现代科技手段整理档案,可按照文件形成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列打印,这样,对于降低文件归档工作量、发挥计算机管理优势、减少手工操作以及提高工作效率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总之,我国的发展变化,使档案管理工作在新形势和任务的条件下,不仅要学会和认识、理解档案管理工作的中的重要性,还要使n案资源成为所需要的财富。作为档案管理工作的企业和单位就必须从基础做好档案管理工作,并进行妥当的保管。加强对档案人员的管理和教育,通过各种形式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档案法》、《保密法》以及国家有关档案工作法规的宣传教育,使之充分认识做好档案工作的重要意义。同时,要切实加强对档案工作的领导、检查和考核,作为档案管理工作的工作者,要定期接受和保管好档案,在树立法制观念的同时做好档案的保密工作,并热爱档案管理工作。
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就是要改变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包钢落实科学发展观不仅需要技术创新,更需要管理变革,加快企业管理机制的改革和创新,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施精细化管理是包钢提高管理水平的有效手段。
一、推进精细化管理水平是包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包钢经过50多年的发展建设,已形成钢铁、稀土、矿业、非钢等四大产业板块,进入了千万吨级钢铁行业。当前,由于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世界经济增长放缓,需求有所减弱,初级产品价格暴涨,全球性通货膨胀压力增大;国内钢铁行业产能过剩、产业整合加剧,房地产调控,节能减排等,使我国钢铁企业正在遭受成本上涨,利润率下降的压力。包钢在规模上已经没有明显的优势,在产品、技术装备、节能减排新技术应用和收入水平上,也与行业先进水平有很大的差距。降本增效、扭亏为盈,成为包钢工作的重中之重。
包钢要开创科学发展的新局面,就要以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推进包钢的精细化管理水平,适应激烈竞争环境,增加竞争力、超越自我,实现速度、质量和效益的统一,实现包钢又好又快的发展。
二、精细化管理的内涵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是以最经济的管理方式获取最大的效益,达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它通过规则的系统化和细化,运用程序化、数据化和信息化的手段,使组织管理各单元精确、高效、协同、持续运行。
企业精细化管理,是企业为适应集约化和规模化生产方式建立的一种精细化管理模式。
三、包钢实施精细化管理应遵循的方法
伴随着钢铁行业的高速发展,包钢在强化内部管理上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企业体制及历史原因,在管理制度上仍落后于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管理水平与世界及国内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表现在企业资源不能得到合理配置,协同效应不能充分发挥,企业经济效益不能达到最大化,企业竞争优势不强。
包钢要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必须运用系统的方法,从更新观念、提高标准化程度、优化运营流程方面入手,重在提高企业的执行力。
(一)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强有助于精细化管理的企业文化建设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管理理念的变革,是由过去的粗放型管理向集约化管理,由传统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的转变。要推行之,必须先从思想意识上做起,打破常规及思维定势,以批判性思维从一点一滴的细节入手。摒弃传统的粗放式管理模式,把提高管理效能作为管理创新的基本目标,用具体、明确的量化标准,取代笼统、模糊的管理要求。既要解决结构调整、突出核心竞争力等关乎企业发展大局的战略性问题,又要从成本控制、流程改造、财务核算、人员管理等各个方面全方位地审视和分析,用制度化、规范化来协调管理中的问题,以解决中国式管理中“管”多“理”少、“人治”大于一切的弊病。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将精细管理思想和作风贯穿于企业所有工作环节的全面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必须将精细化管理工作向工作态度、工作方式、职业素质、职业首先等深层次方面发展。为配合这种发展,管理者应加强有助于精细化管理的企业文化建设,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把精细化管理思想渗透到职工的心理,化作企业及职工的精神风貌,并体现在企业的作为和职工的行动上。
(二)落实“四化”管理
包钢要获得更高的效率,更多的效益,必须做好“四化”管理,即以专业化为前提、系统化为保证、数据化为标准、信息化为手段,推进精细化管理。
1. 专业化
专业化是精细化的前提,做专才能做精。在产品严重同质化的情况下,只有把产品或服务打造成“精品”,才能被客户欣赏和接受,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太钢的发展战略就是专业化的体现。“九五”末期,太钢钢产量被挤出“十大钢”行列,不锈钢产量始终未超过10万吨,质量、技术也都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不锈钢收入仅占其销售收入的10%左右。面对差距,太钢着手调整发展战略,决定舍弃普通钢,走重点发展不锈钢的专业化发展之路。现在,太钢已形成年产300万吨不锈钢的能力,成为全球产能量大、工艺技术先进的不锈钢企业。
专业化,体现的是一种企业的战略选择。只有实行专业化,企业才可以集中有效的资源,打造核心竞争力。目前,包钢无论是在资金,还是在技术和人力方面都缺乏足够的优势,因此只有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在专业的领域内,才有可能创造出更大地相对优势。
2. 系统化
精细化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用系统、全面的观点,建立一套以目标为导向、制度作保证、文化为灵魂的组织系统,实现企业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和企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钢铁行业是典型的流程制造业,资源密集、能耗密集、制造流程工序多、结构复杂。要通过精细化管理整合企业内部各流程,实现优势互补,降低企业总成本、提高顾客服务水平,进而提高市场竞争力。打破部分分割、粗放式管理的做法,从总成本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察企业的经营效果,而不是片面地追求某个功能的优化。认真考虑整体流程的各个衔接点、流程的配合,不仅保证终端产品的质量,更关注整个生产环节的完好率、成本控制、生产工艺的不断改造与创新等等。
3.数据化
数据化是一种量化标准,包括产品标准、工艺保证标准、作业消耗、作业质量标准等。要改变经验式的管理模式,必须将量化标准渗入管理的各个环节,以量化的数据作为提出问题的依据、分析判断的基础、考察评估的尺度,使无形的管理变成有形的管理;利用量化的数据规范管理者的行为,并对管理进程进行导引、调节、控制,从而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矫正管理行为。
我国企业的管理者往往善于文学表达,不习惯数理思维,因此在管理工具和数据分析工具的使用上存在较大不足,管理粗放就难以避免。同时,国内很多企业应用ERP的失败原因,除了与企业的管理方法、模式、业务流程、过程控制、人员素质等各个方面有关外,基础数据的欠缺和不准确也是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4 .信息化
信息化是一种高效执行的手段,它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解决了决策与调度的高效化,沟通与控制的实时化,存储与检索的条理化等问题。在新经济时代,决定企业优势差异的不仅是企业内部资源的利用效率,更重要的是企业经营者对环境变化的感知能力和企业的响应速度。决定这种速度的主要因素是企业的信息化程度。
精细的管理是标准化的管理,程序化的管理。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精细化管理是对传统企业经营模式、经营方式、经营思维的又一次革命。应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化建设已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最终选择,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起码条件,也是企业经营现代化的主要标准。沃尔玛在全球4000多个店铺都装有卫星接收器,每一个消费在其任何一个连锁店进行交易时,购物品牌、数量、规格、消费总额等一系列数据都记录下来,并迅速传送到企业的信息动态分析系统。沃尔玛的信息化管理,使其2007年营收总额登上了美国乃至世界企业的第一把交椅。
(三)全方位提升企业的执行力
不折不扣地执行是实现精细化管理的重要途径,企业有无执行力是精细化管理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执行不力说到底是控制不力。控制的精密程度、有效性和严格性,是企业管理水平好坏的最主要标志。细密有效的反馈,严格的监控是执行精细化管理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正如哈佛大学著名学者科特教授所说:“管理的中心内容是控制。”要提升企业的执行力,实现有效控制,一是要建立多层级、多回路的检查、监督和反馈调节系统;二是监控范围要全面覆盖各个层面、各环节、各事项,彻底消灭管理死角;三是实行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控制;四是缩短反馈间隔,保证系统的适时纠偏和瞬间调节;五是控制系统是具有明显的前瞻性和预警性。这种意识要普及到全体员工,使人人都注意从过程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解决趋向性的小问题,引起警觉,从而带动一批问题的解决。
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包钢精细化管理水平是时展的要求,应从理念、制度、管理和科技创新,持续改进、不断提高,逐渐形成精细化管理的长效机制,做到既要重点突破,又要长期培养,使精细化管理步步为营,真正实现包钢的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曦,盛松梅.公司形势任务通报会情况说明 [N] . 包钢日报,
2010-6-9.
[2]汪中央,吴宏彪,刘兴旺. 精细化管理[M] . 北京,新华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