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5 17:43:5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课堂教学教学实录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看了三位优秀老师的课堂教学实录,自觉受益匪浅,收获颇多。下面分别谈谈对几节课的浅显看法。
第一节:教师组织课堂能力强,各个环节流畅自然,达到了相应的教学目的。课堂驾驭能力明显很强,对课堂中每一个环节落实相应教学目标的处理方法很得当,能够让学生在愉悦自然的状态下投入学习的氛围中,真正做到了潜移默化,而不是灌输、给予;对课堂中的细节处理很到位,善于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每位同学能够有足够的热情参与到学习中,确保了教学目标的落实;教师对教材的研究极其深透,能够把教材化为对学生进行语文教育的积极的典范,既提升了学生的基础能力,又增强了学生的内在素养。
第二节:教师的教学方法对讲授本科非常有效,特别是对教学难点的突破,很到位,能有效解决学生学习中的疑难点。教师的教学语言能够非常自然地引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降低学习难度。教师能够结合教学内容使用恰当的教学工具对学生进行引导,推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更加容易的接受教学内容理解教学重难点,提升课堂效益。教师对课堂的主体也就是对教材的解读似乎稍显薄弱,建议可以用更长的时间,做更加深刻的讲解和引导。
第三节:教师教学的课堂教学理念和基本思路方法非常先进,特别是对作为小学生的孩子们的思想教育的渗透和引导,能够更加积极有效,推动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教师在教学中,能够以比较恰当的方式方法推动学生的素养和能力的形成,能够从知识、方法、能力等方面,全面的展开自己的教学活动。自我感觉,美中不足的是教学方法的使用稍显单一,特别是对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可以使用更多的方式加以突破。
总结三位老师的课堂,有以下几点非常值得学习。一是以学定教、以教带学,教师能够时时处处以学生的学习为导向,拟定教学目标、设计课堂教学;二是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推动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三是课堂教学驾驭能力极强,能够围绕学生的课堂反映,采取恰当的方式方法展开教学。
我们首先来认识白菜花,请同学们看挂图(出示挂图)。这是一朵白菜花,请大家从整体上仔细观察一下,看谁能发现,白菜花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学生认真观察、交流。)让学生说说白菜花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有花瓣,花芯、小叶。)像小叶的这部分,它的科学名字叫做萼片,它是花的最外一层。还有花瓣,花芯的科学名称叫做花蕊。花蕊有两种,一种是雄蕊,一种是雌蕊,数目较多的这部分是白菜花的雄蕊,花中心的这一部分是白菜花的雌蕊。(边叙述边板书花的各部分名称。)指板书、遮住板书再分别让学生完整他说一说白菜花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评:让学生通过看挂图,观察、叙述白菜花的构造,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还为解剖白菜花打下了基矗]
通过观察,同学们知道了白菜花是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部分构成的,下面我们还要亲手解剖一朵白菜花。解剖白菜花时要用到小镊子,镊子的使用方法是用右手拿住它,用大拇指和食指来控制镊子的松紧,像老师这样做。(边讲解边示范。)现在同学们注意看录像里老师是怎样一步一步地解剖白菜花的(放教师解剖白菜花的录像,并同时解说)。(1)老师用左手捏住花梗,右手拿镊子夹住被撕部分的基部,也就是下部;(2)按照认外向里的顺序一层一层撕下来,首先撕下萼片,然后依次撕下花瓣、雄蕊、雌蕊,边撕边按顺序在白纸上分类摆好;(3)注意不要损坏花的每一部分。下面我们再来看录像,按照老师这样先摆好萼片,然后是花瓣、雄蕊、雌蕊。现在,大家像录像里老师做的那样也来动手解剖一朵白花菜,看哪位同学解剖得最认真、最仔细。(学生解剖白菜花,教师巡视指导。)[评:白菜花小,教师示范解剖的话,学生很难看清楚。利用录像示范解剖,增强了可见度,同时对解剖步骤进行详细解说,使学生看得清楚、听得明白,容易掌握解剖技能。这就充分发挥了电化教学的优势,增大了教学密度,有效地解决了教学的重点、难点。](学生解剖完毕后,教师利用实物投影仪出示解剖结果。)通过解剖白菜花,你们发现白菜花的萼片、花瓣、雄蕊、雌蕊的数量各是多少个?(白菜花有4个萼片、4个花瓣、6个雄蕊、1个雌蕊。)
2.认识桃花的构造。
我们已经知道了白菜花的构造,下面再来认识一种新的花(出示桃花模型)。这是一朵挑花的模型,请你仔细观察,桃花又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呢?(桃花也是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部分构成的。)
3.认识完全花。
同学们比较一下,白菜花和桃花在构造上有什么相同点?(它们都有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部分。)像白菜花、桃花这样,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部分齐全的花叫做完全花。谁能说说完全花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学生回答。)哪位同学能用完整的话再说一说什么叫做完全花?(像白菜花、桃花这样,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部分齐全的花叫做完全花。)[评:对同一内容,设置不同问题反复提问,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回答,加深了学生对完全花的认识,有意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并突出了教学重点。从不同的角度提问,使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既不显得罗嗦,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充分显示了教师较高的教学艺术。]
4.认识不完全花。
【作者简介】刘金玉,江苏省泰兴市洋思中学(江苏泰兴,225400)副校长,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333”人才培养工程对象。
一、课堂开启,进入角色
预备铃时,教师面带微笑地在教室门口静等,并巡看着学生;上课铃响后,教师踏着铃声走进课堂,环视四周,后充满激情地问好。
在师生问好过程中,如果发现少数学生不能严肃认真地做好此事,则需要提醒,有时,甚至要批评,以确保课堂的严肃性。
【教学意图】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纪律从起立开始,情感从问好开始。如此开启课堂,师生就能进入各自应有的角色,扮演好各自的角色,落实好各自的角色。
二、进行学习,明确方向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道来学习中国台湾省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所写的一首诗――乡愁。大家一齐将题目读两遍,要读出感情。
学生读题目。
师:“乡愁”两个字,大家都认识。但读得没感情,这不怪大家。因为我们不了解文章的内容,毕竟我们是刚刚才拿到《乡愁》这篇文章。等学了之后,就自然能读出感情出来了。
师:同学们,每一节课都有学习目标。今天的学习目标是――通过自读、思考、品味、研讨,能够正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正确理解诗歌特色,把握诗歌情感。
【教学意图】导入新课,需要创设情境。这种创设不是人为的,而是自发的,不是教师通过语言或图画来展示,而是让学生自己通过课堂学习的氛围来创造,通过自己对文本的学习来创造,所以,语文教学从开启宜“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把创设情境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创设情境。课堂学习是要有任务、有目标的。这种目标应该从学科课程标准、教材编写要求、学生现实状况出发,综合考虑。这种目标,必须是显性的,而不是隐性的,即不是只有教师自己知道,而学生不知的假目标。
三、走近诗歌,初次诵背
师:下面我们进行第一次学习。请全体起立!抓紧时间背诵全诗,三分钟后检查。
学生读背……
师:时间到。会背诵的同学举手,不会背诵的同学站起来……很好,都坐下去了,说明都会背了,下面请一位同学背诵。
学生背诵。
师:请你将“后来”这节再背一遍。
学生背诵。
师:哪位同学知道哪里读错了?
生:后来呵(hè)。
师:后来呵(hè),是吗?带字典了吗?
生:没有。
师:语文课不用字典、词典就不是语文课。但今天因为换了地方上课大家没带字典,所以老师就暂时充当字典。这个字一般有两个音,一个音是hē,一个音念唬没有hè音,当它念hē的时候,是呵斥,呵护;当它在句首,表语气的时候,请注意念唬不过,有ā惊叹,á追问,ǎ惊疑,à明白、赞叹这四种读音。在句末,一般念轻声唬文中念什么?
生:后来呵(唬。
师:也有点别扭。呵(唬,会与前面字的韵母或韵尾进行连读。如果前面是弧e、i、o、ü,念“呀”;如果前面是u、o、ou,念“哇”;如果前面是n,念“哪”;如果前面是ng,念“ng弧薄:罄础lái”,把后来的挥搿i”连起来,连读成“后来呀,后来呀”,预备读!
生:后来呀。
师:对,后来呀。
生:后来呀。
【教学意图】语文课从学生的读书开始。而诗歌则应该从学生的背书开始。通过诵读、诵背,一方面发现读书中的问题,可以有的放矢进行解决;另一方面,学生已经自我走进诗歌,自我理解诗歌,而不是教师在讲解诗歌,每一个学生对文本都有自我的初步的理解――不管是正确的、错误的,还是不全面的,都有了属于自己的理解与认知,这样,“我在场”“现场感”就凸显了出来。
四、走进诗歌,把握内涵
师:下面我们来剖析本文究竟写了什么。看自学指导(2)――请同学们再读诗歌,并对诗歌进行品析:①请各用四个字概括每节诗歌所表达的内容。②全诗所表达的主要感情是什么?试用自己品析、理解出的诗歌情感来朗诵诗歌,比谁能朗读出诗歌所蕴含的情感。四分钟后检查。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师:四分钟到了,请一位同学有感情地读诗。
学生读诗。
师:你自我感觉如何?
生:还行。
师:你对她朗读有何评价?
生:挺有感情的。
师:这位同学确实读得不错。那请你再说说这四节分别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用四个字概括。
生:分别写了母子之情、夫妻之爱、丧母之痛、分离之苦。
师:很好。同学们,乡愁是怎样的情感?不就是对故乡的情、爱、痛、苦吗?那么这几种感情里面,你们以为哪一种感情是最主要的呢?
学生回答混乱。教师让学生同桌进行讨论。
师:好,这位同学,请你到前面来讲讲。
生:我们认为最重要的还是第四段。因为第四段说的是分离之苦,台湾与大陆海峡分离。还有题目是“乡愁”,“乡”的意思是故乡,就是台湾与故乡分离的痛苦。这几种情感是随时间推移、年龄增长写的,应该是越来越深刻,越来越重要。是由自己的小故乡到祖国这个大故乡的。
师:这位同学分析到位。第一,以它在诗歌最后,卒彰显志。第二,前面还讲了小的“家”,后面才是大的“家”即国家。以小家铺垫、衬托对大家的情感。
师:台湾和大陆,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什么状况,你们知道吗?
生:来往较少。
师:对,本是一家,一体,但却由于人为的因素不能常来常往,这是多么悲苦的事!这种乡愁是更大意义的乡愁。
师:下面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再将这首诗读一遍,读出这种哀愁,把这种分离之痛和迫切地希望祖国统一之情也读出来。开始,读慢一点,自读开始。
学生轻声读……
师:好,全体起立!齐读。
学生齐读《乡愁》。
师:这次读得应该是进步多了吧?
学生纷纷点头。
师:请坐,我们还能不能读得更好呢?大家看一段文字。
教师用投影出示写作背景。
师:诗人写作此诗时多大?
生:43岁。
师:已经多少年没有回过大陆了?
生:21年。
师:余光中先生说,我写《乡愁》仅花了20分钟,所以情感完全在这个字面流露出来,写完这首诗之后,余光中先生也是热泪盈眶,沉吟了很久。所以我们读的时候用什么样的感情去读啊?
生:哀愁的。
【教学意图】学生向课文学什么?学两点,一是内容,二是形式。内容包括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形式包括怎样表达。所有课文的学习都应如此。故学生学诗歌一是学诗歌内容,二是学诗歌表达。在学习内容时,仍把诗歌的学习权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感知与理解,在这基础之上,再进行研究与合作,达到问题的真解决与真应用。在理解诗歌主旨时,不必都讲所谓的“知人论世”,如果学生理解了,则根本就不必。
五、走进诗歌,体会特色
师:同学们,我们读诗还要搞清楚诗人是如何表达思想的。下面请大家继续品析诗歌,你认为诗歌用哪些方法表达这种强烈的思乡爱国之情的,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剖析,三分钟之后发言。开始!
学生自学、思考,教师巡视。
师:时间到了,谁来回答?
生:用比喻修辞,将乡愁比作一枚小小的邮票。将乡愁比做一张船票,比作一方坟墓、一湾海峡。
师:作者将乡愁寄托在具体形象的物体上,诗歌中这些具体形象寄托了诗人主观情感的物体叫做什么呢?请记住两个字,叫意象,诗歌中的意象很重要。今天老师不具体讲,你们课后可以查资料,了解什么是意象。
生:整首诗用了排比的手法。每一小分段的最后两句,都是说“在这头”“在那头”,然后呢,整篇文章最后两小句,形式相同,根据这个手法,可以判断为排比。
师:用排比的手法,其他同学是不是也注意到了?在诗歌中,句法基本相同,中间只更换相应的几个字,反复吟唱,抒感,渲染氛围,增强音乐性,这叫重章叠句,这是诗歌表情达意的一种手法。还有吗?
生:对比。首先乡愁抒发了诗人想回故乡的这个情感,而这个“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描写,都是不起眼的,所以这是一处对比,浓浓的乡愁用这些微小的东西进行对比。
师:很好,不错,对比的手法,最能突出诗人的情感。还有吗?
生:叠词。诗中用“小小的、浅浅的、矮矮的、浅浅的”这些叠词表达他的思乡爱国之情。
教师:很好。本诗中多处运用叠词,可以使描绘的景物或者人更加形象,可以使表达的情感更充沛,可以使诗歌读起来更加音律和谐,我们在写作时也可以巧妙运用叠词。
【教学意图】在整体感知、感受、感悟诗歌内涵的基础之上,下一步就是深入研析诗歌,作用一是更深彻地理解诗歌内涵,二是学习诗歌的表达方法与个性化的语言,从而为积累写作知识奠定基础。故,在“品味内涵”之上,进行“特色体会”。这种体会,更应该是放手的。所以,放手是体会诗歌特色的关键。
六、走出诗歌,再次诵背
师:同学们,我们通过自读、思考、品味、研讨,终于实现了我们的目标。下面请同学们全体起立,在正确把握诗歌情感和理解诗歌特色的基础上,再品味、赏析诗歌。两分钟后,比一比谁更富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学生起立,自由感情朗读。
师:好,我们齐诵一下!
学生齐诵。
师:好,请坐!同学们齐诵时,可能顾及别人的语速、看法,还没有忘记自我,所以,情感表达不充分。诵诗,必须与诗融入,必须做到忘我。你们想不想也听听老师来朗读一下?
教师朗诵。
师:同学们,其实老师朗诵也不是很到位的。下面,我们来欣赏余光中本人的朗诵,好吗?
教师播放余光中先生朗诵的《乡愁》。
师:好,余先生跟我这位刘先生读的还不一样,是不是啊?为什么呢?他朗诵此诗时已经是70多岁的老人了,当时写这首诗时是40多岁,我现在40多岁,所以对诗人的心境只能说是多少还有一些感受,但是大家还没这样的生活阅历,所以体会感情不会很深刻,我们只能靠想象。当我们想象自己真正处于那种环境之下,思乡爱国之情就能够更好地表达出来,所以我们要学会想象,全体起立!让我们把自己想象成余光中先生,一起有感情地朗诵《乡愁》,余光中先生们,准备好了吗?预备齐!
师生齐读《乡愁》。
【教学意图】诗歌教学由“读”开启,由“读”落幕。初读诗歌,自然感情不到位,因为还未能真正彻底地理解诗歌;二读诗歌,这种读转变为一种心读,是在研读、品读、赏读诗歌了,这时的读,不仅是一个人的读,而可能是多人甚至是全班的读,在个人研读、品读、赏读和集体研读、品读、赏读的共同作用下,自然对诗歌有了深层次地理解与把握了,“品味”二字也就落到了实处;之后还要更进一层,那就是回归“诵读”,但此时的“诵读”已绝非开始之“诵读”,已经是主题的深化、感情的升华了。这是水到渠成,渐入佳境了。如此,诗歌学习的预期目标也就在自然而然中达到了。
七、课堂落幕,退出角色
生1:学富五车,才高八斗,饱读诗书,学贯中西……
师:你说的这些词,都是你烂熟于心的,也是人们常会在形容一个人很有学问时想到的一些套语滥调,这种现象在课文中说近代文艺心理学家称它为……
生(齐):套版反应。
师:作者对这种“反应”所持的态度是……
生(齐):反对。
师:那么作者赞成什么呢?
生(部分):咬文嚼字。
师:有些同学好像有疑惑。你来说说你的困惑之处。
生2:我查了工具书,咬文嚼字是一个贬义词,作者怎么会赞成呢?
师:做学问得有这种“咬文嚼字”的精神,我们为他鼓掌。哪位同学能解除他的困惑?
生3:从文章最后一段看,作者认为咬文嚼字是有道理的,并且说是运用文字应有的一种谨严精神,所以我想在这篇文章中“咬文嚼字”不是一个贬义词,作者赋予了它新的含义。
师:你的分析很有见地!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是贬词褒用,“贬词褒用”虽不常见,但却更具表现力。接下来就让我们看看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是如何咬文嚼字的。(PPT展示)
阅读课文前五段,看看美学大师朱光潜是如何咬文嚼字的?具体要求:①找出文中所举的例子;②思考这些例子的作用(或说明了什么道理);③时间8分钟(独立思考4分钟,小组合作交流4分钟)。
师:时间到。第一、第二小组展示一下你们“自主合作探究”的成果。(略)
师:两个小组都概括得不错,可若是我们“咬文嚼字”一番,比一比高低呢?
生4:我认为第二小组更胜出一筹。从实例的概括来看,第二小组更为简洁精炼,从说明的道理来看,“简繁”“字眼”与“字数”“用字”相比,更有语言的韵味。
师:看来同学们也开始学着咬文嚼字了!(生笑)那好,学以致用嘛,现在就让我们也试着“咬一咬”“嚼一嚼”!
二、选中教学延练点,提升能力
师PPT展示:
1轻风(摇/舞/扶)细柳,淡月(映/隐/失)梅花。
你更喜欢用哪一个字?说说喜欢的理由。
2前村深雪里,昨夜( )枝开。——齐己《早梅》
你认为填入哪个字能准确地体现诗题中的“早”字?(一、数)
3(林冲)带了钥匙,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 )。——施耐庵《水浒传》第10回
你认为填入哪个字最好?(紧、大、急)
具体要求:①每小组任选两例探究;②用时8分钟。
师:时间到。各小组展示一下你们“合作探究”的成果。(略)
师:同学们“咬”得很到位,“嚼”得也很精准。实际上,正如作者所言:“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诗人郑谷把齐己诗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齐己深为叹服,便拜郑谷为“一字师”。卢延让“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贾岛作为苦吟派诗人的代表更是“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古人这般咬文嚼字,美学大师尚且如此,对于正处于求知阶段的我们,更应该具备这种精神品质,因为只有这般咬文嚼字,才能让文字更加精准地传递出我们内心的情感。
三、选中教学拓展点,增加厚度
生看《咬文嚼字》课后习题二。
师:请同学们思考:对朱光潜与马南邨的不同见解,你是怎样看的?
生5:做学问我觉得还是“咬文嚼字”“固执”一些好,只有这样,才能把学问做深做透。
听:《变妈妈》
教学目标:
1.通过《变妈妈》和《我当老师》这两首歌曲的欣赏、演唱,增强学生独立自主的意识,使学生了解音乐可以表达丰富的情感。
2.能用活泼、轻巧、有弹性的声音唱出歌曲《我当老师》的幽默、天真的情绪;通过图形谱直观地感受歌曲《变妈妈》的节奏、旋律变化,并能随音乐做出自然的表情与体态语言。
3.模唱不同节奏形式的do、re、mi。知道休止符在两首歌曲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1.休止符在歌曲中的准确把握。
2.能用自己的方式表现歌曲的情绪。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几位音乐朋友,它们调皮地躲进了我的歌声里,听听――它们是谁?
教师演唱《do、re、mi》,过程中邀请学生加入,对演唱姿势、气息、声音作简单要求。
师:它们是谁呀?
生:do、re、mi。
师:这三个音中谁的位置最高?
生:mi。
师:谁最低?
生:do。
师:我们一起来唱一唱。
教师弹奏,师生齐唱do、re、mi,感受三个音的高低位置。
二、模唱不同节奏形式的do、re、mi
1.师生接口唱游戏
师:现在我唱do,大家接唱后两个音。
教师弹奏,师生接口唱。
师:听!我有什么变化?
师:dododo(手势提示)
生:rerere、 mimimi。
师:真棒!听,老师又有什么变化?
师唱:dodo(啪啪)(手势提示)
生:rere(啪啪)mimi(啪啪)。
师:看!这里出现了谁?
生:休止符。
师:为了让大家更好地唱准这个节奏,我们在四分休止符的地方拍两下。
巩固练习:
师:dodo(啪啪)(手势提示)
生:rere(啪啪)mimi(啪啪)。
师:现在老师增加一点难度,把这三个音结合到一起!请听mimiredo(啪)(手势提示)
生:mimiredo(啪)/ mimiremi(啪)
师:老师发现有个小朋友可细心了,他已经发现了这两句的不同,你知道在哪吗?
生交流,发现不同之处。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接口唱,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节奏的变化及休止符的表达方式。
2.教师模唱歌曲《我当老师》的旋律,学生模唱某些熟悉的片段。
师:现在老师将这些不同节奏的do、re、mi放进一段旋律中唱一唱,遇到红色部分的时候请大家和老师一起唱,让我们先来试一试!
模唱歌谱第一行,把握节奏。
师:嗯!大家跟老师配合的真不错!让我们跟着琴声完整地模唱一遍。教师伴奏,范唱乐谱,学生在红色部分模唱。
师:刚才我们模唱的就是歌曲《我当老师》的旋律,让我们一起来听,歌曲中“我”给谁当老师?当老师的感觉怎样?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初步熟悉歌曲旋律,并充分体验休止符在歌曲中的作用。
三、学唱歌曲《我当老师》
1.初听歌曲
师:歌曲中“我”给谁当老师了?
师:大家听得真仔细!给小动物们当老师,是什么样的心情?
2.教师范唱歌曲,学生在休止符处拍手。
师:大家的休止符拍的真准确!让我们一起来给小动物们当老师吧!
3.齐读歌词,充分熟悉歌曲内容,体验给小动物们当老师的感觉。
师:小动物们真是太可爱了!你们想不想唱一唱?
4.分句听唱歌曲,解决部分音准、连线、休止符(前面的字要弱唱)
5.完整演唱歌曲,发现音准或节奏问题及时解决。
师:通过歌曲演唱,你发现了哪些不太好唱的地方吗?(生提出问题。)
师:让我们一起来帮帮他!(解决学生的难点。)
6.再次完整演唱歌曲
师:老师发现今天我们班上的女孩子特神气,下面就请她们当小老师,先来唱,男孩子接红色字体的部分。
7.男、女生接口唱,激发学生的歌唱兴趣
师:瞧!她们当起小老师来有模有样。老师还有一个小小的疑问,这首歌曲表达了什么样的情绪?给小动物们当老师有趣吗?
师:我们在演唱时用什么样的速度才能唱出歌曲天真、活泼的情绪呢?
生:稍快。
师:用稍快的速度演唱歌曲时,声音应该怎样呢?
教师范唱两种声音,学生选择适合表现歌曲情绪的一种来演唱。
8.选择更能表现歌曲情绪的演唱速度,再次完整演唱歌曲。
师:大家唱的真投入!老师想请一位同学来为大家演唱,谁愿意?
他在演唱时,我们一边欣赏,一边为他加上表演,好不好?
9.请个别学生为大家演唱,其余同学自由表演,体验音乐活动中合作的欢乐。
师:(结合演唱情况点评)我发现很多小朋友表演起来特别可爱,老师将大家的动作进行整合,让我们跟着音乐边唱边表演吧!
10.教师整合学生的部分动作,师生一起表演歌曲
师:通过演唱和表演,我们感受到了《我当老师》这首歌曲天真活泼的情绪。老师这儿还有一首歌曲,想请你来听听歌中唱了些什么?它又表达了怎样的情绪?
四、欣赏歌曲《变妈妈》
1.初听歌曲,感受并对比两首歌曲的情绪。
师:你听到了什么?生答。
师:你有过这样的想法吗?生答。
师:还听到了什么?生答。
师:你敢吗?生答。
师:这个时候歌曲中的小姑娘是怎样想的呢?生答。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歌曲内容,让学生体验当“小大人”的感觉。
2.复听歌曲,教师板书图形谱
师:通过图形谱我们可以看出,当小姑娘特别兴奋时,节奏会变得舒展,旋律上扬;而当她忐忑不安时,节奏时而紧密、时而舒展,旋律也会下滑。现在我们知道,当人物心情发生变化时,歌曲的节奏、旋律都会发生变化,歌曲情绪也跟着发生变化。
师:下面就让我们跟着音乐轻声地唱一唱,用肢体语言来表现歌曲情绪的变化吧!
设计意图:通过图形谱使学生直观地感受歌曲的节奏、旋律随着小姑娘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让学生了解音乐可以表达人们丰富的情感。
3.再听歌曲,随音乐轻声哼唱,把教材卷成筒状,随节奏上下拍打和上举手臂左右摆动,感受并表现歌曲情绪。
设计意图:在充分熟悉歌曲内容、感受歌曲情绪的基础上,能随音乐律动。
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钟面的外部构成;总结出认识整时的方法;知道表示时间的两种形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拨时间,掌握认识整时的方法和自主探索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遵守时间、珍惜时间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能正确读钟表上的整时。
【教学难点】
能正确说出或拨出钟面上的时刻。
【教具、学具准备】
实物钟、自制钟面模型及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诱发兴趣
猜谜语:一匹马儿三条腿,日夜奔跑不喊累,嘀嘀嗒嗒提醒你,时间一定要珍惜。
师:闹钟有什么作用呢?
生1:可以叫我们起床。
生2:可以告诉我们时间。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时间的知识。
板书:认识钟表(课件展示各式各样的钟表)
二、自主探索,认识钟面
1.引导观察,交流汇报。
师:请同学们拿出准备的小闹钟,同桌互相说一说:钟面上都有些什么?
生:我的钟面上有三根针:时针、分针和秒针,走得慢的是时针,走得快的是分针(出示时针、分针及名称。)
……
师:这个小朋友知道得可真多,他已经认识钟表了,这是我们今后要学习的内容,今天就让我们来进一步认识钟面。
2.引导观察,熟悉钟面。
师:钟面上还有什么?
生:钟面上有12个数。
师:观察这些数字,他们的排列有什么规律?(生认真观察)
师:观察得很仔细,再看看钟面上的时针、分针是怎么走的?(课件演示)
生:钟面上的时针、分针是顺着1至12的方向走的。
师:走的速度怎么样?
生:时针慢,分针中等。
师:你能照这样的顺序拨一拨小闹钟吗?(学生动手拨实物闹钟)
三、贴近生活,认识整时
1.整时的认读。
师:请同学看这个钟面,谁知道现在表示的时刻是几时?(课件:拨出2时的钟面)
生:2点。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妈妈教过我。
生2:我是这么想的,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2,这时的时刻就是2点。
师:大家说的“几点”是口头语,正确的书面语是“几时”(贴2时钟面,并板书:2时)
师:那这个时刻又是几时呢?(大屏幕出示4时)
生:4时。
师:你又是怎么知道的?同桌互相说一说。(贴4时钟面,并板书:4时)
师:这时你能马上说出是几时吗?
生:8时。(贴8时钟面,并板书:8时)
师:这个时刻我们一般在干什么呢?
生:在上课。
生:有时候晚上的8时,我们在睡觉。
师:出示显示几个整时的钟面。
师:你从这几面钟上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对,像这样刚好几时的我们叫他们整时。你能用一句话说说看整时刻的方法吗?
生: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这时的时刻就是几时。
师小结:分针长长指12,时针指几是几时。
2.整时的两种写法。
(1)介绍用汉字表示的方法。
(2)介绍用数字表示的方法。
师:几时整还可以怎么写?出示8:00。电子钟面要求学生观察电子钟是怎样表示时间的。这种表示方法有什么特点?
师小结:用数字表示整时的时候,冒号的后边写两个0,冒号的前边是几就是几时。
(3)练习反馈:指导看书92页“小东一天的生活图”,用两种填法填时间,并说一说自己与他不同的地方。
3.拨钟游戏。
(1)师生互动拨钟。
师:你报一个整时,我来拨。
师:你们想不想亲自动手拨一拨小闹钟?拨一个8时,看谁拨得又对又快。
师:你拨得和大屏幕上面的一样吗?说说你是怎样拨的?
(2)生生互动拨钟。
师:谁还愿意拨?(卡纸写上4个时刻:有汉字表示法还有数字表示法的)提供几个时刻由学生选择拨。
师:拨一个自己喜欢的时间,并说一说“这个时间你在干什么?”(注意引导学生说明是早上、上午、下午或是晚上,让学生了解一天有两个相同的时间。)
师:12时过1小时是几时?你能拨出来吗?说说你是怎样拨的?
(3)分辨6时和12时。
师:请同学仔细观察这两个钟面,看看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有什么特点?
生:6时,时针和分针成了一条线。12时,时针和分针合在一起了。
四、联系实际,应用提高
1.基础练习——找朋友。
练一练第2题以找朋友形式进行,教师先说明题目要求,而后学生独立完成。
2.趣味综合练习——开心北京游。
游戏规则:“天安门、长城、鸟巢和水立方”这四个地方为旅游的地点,每人选择一个地方,并写出相应的游玩时间,然后交到相应的小导游手中,并由小导游进行“验票”。
3.拓展提高练习。
师:星期天我去看了一场电影。这是我的电影票。看了这张电影票,你知道了什么?
生:电影9时开场。
师:这是我到达电影院的时间(钟面显示10:00),你有什么话要说?
生:老师,你迟到了一小时!……
4.生活实践练习——小小钟表设计师。
我们来做一个小小钟表设计师,设计一个自己最得意的钟表作品。
五、总结质疑,合理评价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感知角有大有小,初步学会画角。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体验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在生活实物中抽象出角,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画角。
教学难点:在观察、比较中感觉角有大小,角的大小的相关因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找生活中的角,指角(初步感知)
师:今天这节课老师不当老师,现在我就是这个“角”,你们愿意和我成为朋友吗?
生:愿意。
师:我呀,是一个小淘气,最愿意和你们玩捉迷藏的游戏。现在我就藏在教室里,你们的身边。你们能找到我吗?
师:请把你找到的角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同桌之间互相说找到的角)
师:谁想先把你找到的角指给大家看?
生:我找到的角是黑板的角。
师:上黑板前面指一指。
(生指的是角的顶点)
师:他这样指,同学们认为指的完整吗?想想看,怎样才能将角的样子完整的指出来?
生:指黑板角的顶点的同时,又指出了黑板的两条边。
师:对了。在指角的时候,我们不仅要指出角的顶点,还要指出角向外的两条边。
师:谁还想用正确的指角方法指你找到的角?
生:边说边指数学书的角。
生:边说边指书桌的角。
师:同学们太厉害了,我藏在哪儿都能被你们找到。现在我换地方了,跑到电脑的图片上,你们还能找到我吗?
生:能。
2.折角(认识角的各部分的名称)
师:你们真是火眼金睛,一眼就把角找到了。如果让你们用一张不规则的纸折一个角,你们能折出来吗?(能)那就让我们动手折吧!
(生动手折角,折完后举起让大家看一看)
师:用手摸一摸,你有什么感觉?觉得角是什么样子?
生:尖尖的,有点儿扎手。
生:角的两边是直直的。
师:你能说出角的各部分的名称吗?
生:尖尖的点叫角的顶点,两条直直的边叫角的边。
(师把折的角贴在黑板上,标出顶点和边)
师:指着你自己折的角,跟你的同桌说说角的各部分名称。
师:谁能总结一下,一个角有几个顶点?有几条边?
生: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3.画角
师:很高兴我们已经成为朋友了,那你们想不想把我画下来?请你们在本子上试着画一画,并与你的同桌说说你是怎样画的。
(生独立画角后,同桌交流)
生:我先画一个点,然后用格尺横着画一条线,斜着画一条线。
师:你画的角真漂亮。下面我们一起画一个角。
(师板书画角,归纳:从一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画成了一个角。并标出角的各部分名称。)
师:按照正确画法在本子上再画一个角,并标出角的各部分名称。
4.角的大小
师: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短短的时间里就认识、了解了角。这儿有两个角,你认为谁大谁小?你是怎样想的?
(这两个角是大小一样的角,只是边长不一样长。)
生:我感觉边长的角大。
师:你想怎样验证?
生:我想把两个角放一起比一比。
(比角的方法:角的顶点重合,角的一条边重合,看另一条边。)
生:比完后,两个角的大小一样。看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师:那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呢?我们一起用手中的材料做一个活动角吧!(师生动手做活动角)
师:你们手中的活动角像什么?
生:像剪刀
生:角一动一动的像嘴吃东西。
师: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那我们就把角当作河马的嘴,玩一个“河马吃苹果”的游戏。吃小苹果,嘴就张的小,角的开口就小。吃大苹果,嘴就张的大,角的开口就大。吃饱了,嘴就闭上了,角就合上了。
师生共同总结:角的大小和角的开口有关系:角的开口大,角就大;角的开口小,角就小。
二、拓展延伸训练
1.你们太棒了。现在就和我一起回家吧!今天我的角爷爷过生日,请角家庭成员吃饭。瞧,这些图形都说自己是角,同学们快帮角爷爷判断下面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2.一个图形是一个家,你知道它们家有几个角吗?
3.角是一个大家庭,兄弟姐妹很多,它们站在一起,你能把他们都找出来吗?
三、总结
角是我们最亲密的朋友,它无时无刻地陪伴在我们的身边,只要你是一个细心的孩子,你就能发现它。
课堂反思:
“角的初步认识” 这一节课,在教学时充分贯彻新课改的理念,落实新课标的要求。
首先,通过情境的创设,激发起学生探究新知的强烈欲望。在导入教学时选用了校园早晨的图片,让学生去寻找、去发现图中藏着的新图形——“角”。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
2.说出自己的见闻。
3.学会倾听,并学习辨别同学说的话。
4.明白做事不能只是纸上谈兵,要亲自动手试一试。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能力。
教学难点:
辨别同学说的话。
教学过程:
一、情景铺垫,引导复述
师: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习了《躲雨》这篇寓言故事,内容你们还记得吗?
(生:记得)
师讲述故事:有三只猴子耐不住林中的寂寞,相约下山一游。大概是贪恋于田野的景色,竟忘了时间,已到黄昏,天阴沉沉的,就要下雨了。恰巧,路旁有一座看护树林人的小木屋,三个猴子便决定进去躲雨。
谁还记得第一只猴子是怎么做的?(生:第一只猴子说:“别急,别急,我去看看。”它飞快地跑到门口,一看门是关着的,它心里特别失望,转身对两个伙伴说:“唉,倒霉!这门是关着的。”)
第二只猴子又是怎么做的呢?(生:第二只猴子听第一只猴子说完,它说:“唉,还是我来看看吧!”它急忙绕小屋转了一圈,然后垂头丧气地告诉大家:“窗子也都关着呢,进不去。”)
第三只猴子呢?(生:第三只猴子一听着急了,它喊道:“别浪费时间了,我们快来想想办法吧!”)
然后怎么样了?(生:于是,三只猴子围成一团,冒雨商量进屋的办法。它们想:如果墙有个洞就好了,那就可以进屋避雨了;又想如果找到屋子的主人就好了,可以开门让他们进屋避雨,他们想来想去,却没有一个有用的办法。最后,它们都认为这木屋是根本不能进了,只有冒雨回到树林中去了。正当它们要走的时候,一阵风把门吹开了)呀,原来门没锁呀?那猴子为什么没找到进屋的办法呢?
生1:花那么大的劲儿去开会研究,还真不如动手推一推呢。
生2:做什么事,不能光想,要亲自动手试一试才行。
生3:做事只看和想不行,要动手做一做,试一试。
生4:猴子太笨了,都不知道用手推一下门。
师:同学们对这件事认识的可真深刻啊!既然大家这么聪明,我就想请你们帮我解决一个问题。
二、再现情景,引导表述
情景设置:(老师拿出一个空空的小桶,把手伸进桶里,再把桶倒过来甩两下)
师:我在干什么?我这样做是想告诉你们什么?
生:这是一个空桶。
(再捧出一个大的桶,用手在水面上撩起水。或稍挤一下,让水溢出来。)
师:刚才老师又做什么了?你看出这是一个什么桶?
生:装满水的桶。
师:观察的可真仔细。同学们,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1:同意
师:那现在问题来了,我想把大桶里的水,倒到小桶里,小桶能装下吗?谁来告诉我答案?
生1:小桶那么小,大桶那么大,我觉得根本就装不下。
生2:也有可能。
师:那同意能装下的请举手。你们有改变自己看法的吗?其实刚才有个秘密我没说,我的这个桶有点问题。站着的同学有什么话说吗?
生:我感觉我被骗了。
生:我也想改变主意。
师:那这样吧,想改变主意的同学请坐下。现在场上的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能装下的变多了,装不下的变少了)现在还有改变主意的吗?你是站着的,那就是认为装不下,能用你的理由说服我和对方吗?
生:装水的桶粗,空的桶细,我觉得空桶装不下那些水。
师:你是坐着的,认为能装下,那你能用你的理由说服我和对方吗?
生:我觉得空的桶高,装水的桶矮,所以能装下。
师:两方都说了自己的理由,现在有改变主意的吗?唉,谁也劝不了谁,这可怎么办呢?要不开会研究一个方案出来吧?
生:动手试一试(动手把水倒到空桶里,还剩下一些水)
师:水没装下,对不起坐着的同学,猜了这么久也没猜对。现在我宣布站着的同学猜对了结果,可以坐下了。我们大家前面做了很多的猜想,看起来就像是那三只小猴子一样,猜来猜去呀,还有很多的同学猜错了。
三、多向互动,延伸表述
师:现在我想采访几个同学。这个结果和你们想象的一样吗?
生1:不一样。
师:你当时怎么想的?
生1:空桶那么细,而装水的桶那么粗一定装不下的。
生2:我和他的观点是一样的。
师:想终究是想,这个结果和你想的背道而驰了,看来说的、猜的、想的都不如(动手做)。那你现在想说点什么吗?
生2:不管做什么事,都不能只是想,还要动手试一试。
师:刚才的结果和你想的一样吗?你怎么想的这么准呢?
生:我和他想的是一样的。
师:有没有猜的成分在里面?
生:有
师:这也挺悬啊,以后可得做点有把握的事啊,想说点什么吗?
生:以后坚决不乱猜,要做有把握的事,有些事情一定要动手试一试才行。
师:今天我们大家懂得了凡事要动手试一试的道理,那么今天的收获可能会让你一生受用。现在就请大家把你心里的想法写下来。你可以写你的收获,也可以写你这节课经历的事。
生1:口腔 生2:牙齿。
师:你真是很聪明,一猜就中,奖励你一粒牛肉干,尝一尝味道怎么样?你可以吃慢点,它在你牙齿的攻击之下发生了变化,是吗?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刚才这位同学吃的牛肉干现在在什么地方了吗?它发生了什么变化吗?
生1:在嘴里,它已经变碎了。
……
师:同学们想一想,这粒牛肉干还会经过我们人体的哪些器官,在这些器官里它又发生了哪些变化?
生1:我认为牛肉干会经过我的喉咙,然后到胃里,接着会到肠子里,最后再拉出来。(大笑)
……
评:本节课由一个简单通俗的谜语引入,把学生最感兴趣的猜谜用到了课堂上,非常自然。并且还有奖品,学生的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学生拼图,自己研究解决问题
师:这些都是我们的猜想,老师还想请你们玩一玩拼图游戏,知道怎么玩吗?
生1:我玩过,就是把图一个一个接起来。
……
多媒体出示拼图要求:
1.选出你认为食物要经过的一些器官。
2.在纸上摆出这些器官的位置。(说出你的理由)
3.用水彩笔在各个器官内画出刚才吃下去的食物的形状。
师:别急,老师还想请同学们说说在活动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
生1:活动时要注意不能抢东西。
……
准备好了吗?行,开始。(10分钟)
师:第三组完成得最快。第五组也好了。
师:大家完成的差不多了。下面哪一组愿意上来汇报一下?好,就你们组吧,可以全部上来,也可以选派代表上来说一说。
生1:我们是这样认为的,牛肉干经过了食管,先到达胃,在胃里被进一步磨烂后,还被吸收了许多营养;然后到达小肠、大肠,磨烂的牛肉干会变成“水”一样的流质物体,它们的营养会被继续吸收,最后排出体外。
师:他们小组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并说得很清楚,真了不起。还有哪个小组还想说一说自己的看法?
生2:……
生3:……
师:你们真是有自己独到的看法,老师这儿有一幅正确的拼图。先看一看它们的位置是怎样排放的,用到了哪些人体器官?和你们刚才拼得再对照一下,把你们不正确的地方改正过来,好吗?
评:拼图游戏,让学生亲身经历了自己研究的过程。对平时看不见的神秘的消化器官,有了一些初步的印象,然后通过看老师正确的食物拼图和老师准备的录像,进一步验证了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加深了学生对人体内消化器官的认识。
师: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一段录像,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体内食物到底发生了什么神奇的变化。
评:录像的展示非常清晰,展示了食物在人体内是怎样旅行的,同时食物在各个消化器官会发生什么变化都看得一清二楚,各个消化器官的作用也介绍得很详细。
师:刚才我们一起看到了食物在人体之内的旅行经过。请同学们说一说食物到底经过我们人体的哪些器官?
生:食物先从口腔经过食管到胃,然后到小肠,这时肝、胆、胰也分泌一些消化液,和食物进行充分混合,在小肠被吸收营养的食物残渣到达了大肠,吸收掉水分之后,到处被排出体外,结束了旅行。
(师同时板书:口腔――食管――胃――小肠――大肠――)
三、饮食习惯和民间谚语
师:既然我们人体的营养来自食物,食物由口腔到残渣到排出体外经过了许多的消化器官,那么我们该养成什么样的饮食习惯呢?
生1:要注意卫生,饭前要洗手。
……
师:说得真好,在民间有许多有关饮食方面的谚语,有哪些是你们知道的?
生1: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
师:还有吗?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
生4:饭后一个果,医生不找我。
……
师:其实在民间有许多这样的关于饮食方面的谚语,老师这里还有几条。
(多媒体出示)“鱼生火,肉生痰,青菜豆腐保平安”……其实老师在网上查到资料,书上介绍的“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和“饭后一个果,医生不找我”说得并不正确。现代科学分析餐后食物集中在胃里,这时需要大量的消化液和血液来消化胃中的食物。此时,如适当休息,全身血液便可适量地进入消化器官,使食物充分消化。如果餐后马上散步,血液需运送到全身其他部位,胃肠的血液供应就相应减少,食物就得不到充分消化。
评:在教学过程中,敢于质疑,并向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从而树立正确的饮食观。
师:今天我们认识我们体内的消化器官,学习了食物在体内的消化过程,探讨了良好的饮食习惯。同学们在课后每人或每组找一条自己喜欢的谚语,用美丽图案和精美的文字把这些内容装点一下,我们可以出一期宣传栏,让全校同学都可以来分享你们的成果,感受你们成功的喜悦,同时也能培养起良好的饮食习惯。
生2:胶鬲原来是贩卖鱼和盐的,周文王把他举荐给纣王,后来他又辅佐周武王。
生3:孙叔敖在水利方面很有才能,但是他居住在偏僻的海滨,楚庄王任用他做了重臣。
生4:舜原来是个农夫,以孝出名,被尧重用后做了他的接班人。
生5:管仲被称为“天下奇才”。原来是齐国公子纠的大臣,公子纠和齐桓公争夺君位失败后,管仲作为罪人却被齐桓公任用为丞相。
生6:百里奚原来是春秋时期虞国的大夫,虞亡后四处流亡,被卖为奴隶。秦穆公听说他很贤智,用五张羊皮把他赎出来,任用为大夫。
师:通过六位同学的介绍,大家觉得这六个人有些什么共同之处?
生1:都很有才能。
生2:都具有高尚的人格力量。
生3:但是都是吃了很多的苦,或者说是历经坎坷和磨难。
生4:有的甚至差一点失去自己的生命。
生5:最后都成为国家的重臣,名垂青史。
师:你用词准确、凝练,真棒!
师:刚才同学们概括得很正确、全面。确实,课文第一段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这几位由落魄、潦倒到施展才华、被委以重任的贤人。联系这几个人的经历,咱们探究一下,这一段中的“发”和“举”这两个动词如何理解?有学者认为这是作者为了避免用词重复,意义相同。你们认为呢?
生1:我比较舜和傅说的奋斗历程,感觉好像“发”带有一种被上级相中、选拔的意思,和我们所熟知的“禅让制”本身的操作过程相吻合;“举”带有一种被同事、朋友、下级举荐、推举的意思。感觉上,好像“发”是自上而下的多一些,“举”是自下而上的多一些。
生2:我赞同他的看法。尤其是舜。
师:你们的说法让我想起了“举孝廉”“举人”等词语。似乎有些道理。
生3:我不这么认为。这几个人都是在当时以贤明、博学、有才能著称,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名人,完全没有必要通过别人举荐才被任用。比如说管仲,他出身官宦世家,很早就做了公子纠的老师了。所以我认为这两个词作者用来表示同一种意思。
师:不管是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这几个人的事例都是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生:(齐声)逆境出人才!
生1: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生2: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生3:苦难是人生最好的老师。(众鼓掌)
师:同学们说得很对。正如文中所说,故天将~
生(齐):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师:所以――
生(接上):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师:孟子认为,上天要下大的任务给以上这类人,具体要经受哪些苦难呢?请用自己的话说说呢!
生1:内心很痛苦,身体很劳累,肚子很饥饿,手上很紧,做事很不顺。(教师板书)
师:用了排比句,理解比较准确。看看有没有提请同学们特别注意的词。
生:我看了书下的解释,“苦”“劳”“饿”“空乏”“乱”,好像还有接下去的“动”“忍”,这儿都是使动用法,要注意。
师:这个同学学习特别认真、细致,找出了一个重要的语法点,值得夸奖。
师:经历了所有的磨难后,人的才能就会增加了。所以,我们不如把“逆境出人才”改成――
生:(齐声):“磨难造人才”(也有学生说“出”,“成”等词语)
师:那么,这段中的“不能”和我们现在的表述意义不同,应该是“没有的才能”。
师:我们把这几个组比较整齐的句子一起读一下。
生:(齐读)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师:请大家再齐读刚才那位同学翻译的也是比较整齐的一组句子。
生:(齐读)内心很痛苦,身体很劳累,肚子很饥饿,手上很紧,做事很不顺。
师:请同学们说说读了这两组句子后的感受。
生1:我觉得翻译后的文字通俗易懂,也好理解。
生2:我觉得翻译后的句子太直白,还是古文有种含蓄的美。
生3:应该是比较有内涵,意蕴深刻。(学生鼓掌)
生4:古文似乎还可以唱着读,很好听。(学生纷纷让他试一试)
生4:(模仿电视中古人吟唱的声调,摇头晃脑)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师:这位同学很有表演的天赋,那么就请你用刚才的音调把黑板上的译文也唱一下。
生4:(也模仿电视中古人吟唱的声调,摇头晃脑)内心很痛苦,身体很劳累,肚子很饥饿,手上很紧,做事很不顺。
(学生们都笑了起来)
生4:(有些不好意思)读后面这一段我觉得自己像周星驰,有点滑稽。
师:的确,我们的古文具有一种可贵的特性:音韵美。凝练、含蓄、音韵美是我们中国古代语言长盛不衰的原因,作为21世纪的现代中学生,我们为之自豪,应该热爱她,并且传承发扬光大。让我们再次朗读这段千古名句。
师、生:(齐读)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师:我们生活在一个清明盛世,也会经受一些挫折,甚至是磨难。比如……
生1:考得不好。
生2:受到父母和老师的批评。
生3:被人莫名其妙地骂了一顿。
生4:我曾经骑车摔了下来,骨折了。
师:(伴随着《夜曲》,教师用幻灯片打出了几幅图片:非洲儿童乞讨图,山西某煤矿工人井下采煤图,西部山区老农蹲在干旱至裂的田头图,金融危机中一个美国人街头待聘图。接着播放两段报道:山东某集团年轻的董事长因为企业倒闭而跳楼自杀,四川民政部门最新统计出的地震后孤儿和孤老的令人惊心的数字)
师:面对这些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人,我们遭受的痛苦显得那么渺小。但是,老师想问问,遭受不顺利的时候,你们会有怎样的反应呢?
生1:痛哭了一场。
生2:心里郁闷了好几天。
生3:我也是。
生4:疼得我大喊大叫。
师:用课文中的四个三字短语来说就是:困于心,衡于虑,征于色,发于声。
生1:太准确了,凝练、含蓄、音韵美。
生:(齐读)困于心,衡于虑,征于色,发于声。
师:这组句中的“于”怎么理解?
生1:我觉得好像理解成“在”比较通顺。我来说说这组句子的意思,大家给我判断一下。在内心困惑,在思维上堵塞,在脸色上,在脸上表现,在声音中这种痛苦发出来。
生2:我赞同他的理解。就是最后一句可以说成“嘴里发出痛苦的声音”,这样才通顺。
师:非常好。文言文翻译的要求就是:信,达,雅。不但要准确,还要通顺、雅致。
师:根据这个要求,结合课文下的注释,我们来看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国恒亡”怎么翻译?
生1:国内没有有法度的和能辅佐君主的贤臣,国外没有势力相当的国家成为外部的危险,国家要灭亡。
生2:“恒”可以说成“经常”,我们好像以前学过的。
师:这位同学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一个重要方法:迁移。课内外知识的迁移,前后所学相关知识的迁移,古今的迁移,比如说,我们现在的成语好多都保留着古汉语的意思,这对我们学习文言文很有帮助。希望同学们学会迁移。
师:这位同学还有一个词语没有说清楚,就是“则”在这儿怎么理解?
生1:我来迁移一下(学生笑),“则”一般理解为“那么,就”,但是放在这句里好像不通顺。放在最后一句里就说得通了,是不是课本印错了?(学生大笑)
生2:这三句说的只是一种假设的情况,并不是特指哪件事,哪个国家。这样的话,我觉得这个字在这儿说成“假如,如果”好像更贴切些。(学生纷纷表示赞同)
师:那么这三句话想告诉我们什么?
生1:贤臣和敌对国的重要性。
师:贤臣我们很好理解,可是有哪一个国家不希望自己和睦邻友好,和平共处呢?联合国总部花园内有一座雕塑,名字就叫“打结的手枪”。要和平,不要战争,这可是全人类的共同愿望。这又怎么理解呢?矛盾吗?
生2:我觉得不矛盾。站在这篇课文的角度延伸,磨难和不顺利对人有益,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有益。
生3:这样的例子实际上也很多。比如说清政府因为夜郎自大,以“天国”自称,以为全世界没有能够与之抗衡的国家,因而让西方国家用鸦片和大炮迅速敲开了国门。
生4:我说一个正面的。据我所知,唐朝很繁盛,但也是连年征战,边蕃少数民族总是想到富庶的中原捞点什么。所以据统计,唐朝也是发动战争最多的朝代之一。现在看看这三句话,唐朝的鼎盛是不是也和敌对国多有某种必然的联系。
生5:我说一个大自然中的现象,虽然不是讲国家的,但是道理是一样的。挪威人喜欢吃新鲜的沙丁鱼片,但是这种鱼捕捞后不易存活。有人在往船舱中的沙丁鱼群中扔了几条鲶鱼,结果沙丁鱼四处惊慌游动,存活率大大提高,人们就能如愿吃到新鲜的沙丁鱼片了。
师:同学们说得很有道理。渴望和平是人心所向,但是国与国之间必要的冲突更能增强一个国家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这样才更具有发展力。这是矛盾的辩证统一性。因此,我们也可以这样说:磨难造强国。
师:课文从个人讲到国家,深刻而透彻地论证了一个什么道理?
生1:磨难、挫折造就人才和强国。
师:用课文中的话来说就是哪一句?
生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师:刚才同学们列举的对比事例就是充分说明了这两句话。这儿的“于”理解为“因为”更好些。那结合全文,你们觉得这两句中的“生”和“死”有些什么内涵?
生1:活着,死去。
生2:因为课文中还提到了国家,所以还可以理解为:存在,灭亡
师:同学们怎么还忘记了自己了呢?
生3:对我们来说,可以理解为:进步,退步。
生4:应该是对绝大多数人来说。
师:短短8个字涵盖了这个世界上所有存活着的生物的生命法则,精辟而富有哲理,值得我们玩味。让我们记住这个法则。
师、生:(齐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