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5 17:43:5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制造业信息化发展趋势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制造业已经表现出明显的服务化趋势,主要体现在服务意识的增强、服务水平的提高、服务内容的丰富。服务增值的经营方式,成为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同时也促使制造业向服务领域延伸,其原因主要有5个方面:过剩经济的发展、高新技术行业特性的要求、世界各国制造业的竞争、企业提升竞争力的要求、差异化战略的实施。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促使企业竞争优势开始变迁,服务能力提升成为企业竞争优势转移的基础。
二、我国IT制造业发展困境
(一)制造业增长空间有限
从世界工业发展史看,特定产品制造产业在一国的发展都会因成本、资源、市场容量等因素的影响而遇到增长瓶颈。电子信息制造业是一种典型的“游牧”产业,成本因素将快速驱动产业转移。加上国际电子产品市场需求增长放缓,必然将导致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发展速度减慢。
(二)制造业面临众多挑战
1.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2008年下半年以后,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外资企业外迁继续加速的同时,内资企业的关闭数量逐步增加,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遭遇严峻挑战。导致困境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十二五”期间,我国将更加关注和重视民生,要形成合理有序的工资收入分配格局,实现职工工资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这必将导致以低工资维系的加工型电子信息制造业面临更大的压力。
2.国家间的竞争压力不断增大。发达国家对技术出口限制、知识产权保护不断强化,发展中国家从技术模仿制造中获得的利益不断被压缩。西方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产品出口面临更加严峻的非关税壁垒。不断提高技术标准是国外实施技术性贸易措施的主要方式,同时还有增加检验检疫项目、调整技术法规、合格评定程序变化等多种方式。而部分发展中国家以各种优惠政策与我国展开竞争。
3.内需拉动不足,易受国际市场波动影响。2006年以来,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内销比重不足40%,对外依存度较高。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全球电子信息产品需求萎缩,出口额下降,加之内需市场对产业发展拉动不足,产业自主调控能力弱的问题愈加凸显。此外,环境、资源压力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依然存在,将继续削弱产业的出口竞争力和企业的盈利能力。
三、制造与服务融合发展一举两得
(一)电子信息制造服务化发展前景看好
1.电子信息制造业最适于服务化。从一定程度上看,电子信息制造业的产品都是为实现某种“功能”而生产的“工具”。这种工具的特征,使得这些产品的生产企业最适合向提供相关“功能”的服务企业延伸。因此,国外一些先进的电子设备制造企业已经不再是简单的销售产品,而是在销售产品的同时,提供与该产品配套的一个完整的服务系统,即“产品―服务包”。
2.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走服务化发展道路将成为必然趋势。信息技术的发展,催生了许多新产品。这些产品的技术含量很高,操作复杂,客户在使用之前必须获得企业的操作指导,这些产品具有结构复杂、零部件多样性的特点,生产企业在货物出售以后必须对产品进行日常维护和定期检查。产品服务到位与否直接影响到客户的购买选择;而客户的购买选择决定了制造业的竞争力和发展前景。因此,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走服务化发展道路已经日益成为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3.服务化经营可以有效提升制造企业的竞争力。企业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三方面:成本领先、差异化经营、快速反应。而服务化经营,是企业实现差异化竞争优势的最重要手段。通过差异化经营,提供更加贴心的专门服务,能够有效地吸引目标群体。
4.内需的扩大与升级为电子信息制造业服务化提供广阔的市场。国内市场是该国产业竞争优势形成的重要因素。当前,我国正致力于扩大消费需求,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为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开辟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对产品结构和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从而为电子信息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5.政策有利于电子制造业服务化发展。2007年3月国务院的《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特别提出要大力发展面向生产的服务业,促进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有机融合、互动发展。《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新18号文”)中出台了关于软件等相关企业营业税的优惠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指出,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这将对信息服务业发展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服务化是我国信息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来源和基础
1.信息服务业将大量源于电子信息制造企业。服务化是制造业发展的重要趋势,未来将有大量的服务业从制造业中衍生出来。基于电子信息产品的信息服务业很可能成为未来信息服务业的主流。无论是基于投资类产品的生产性信息服务业,还是基于消费类电子的生活性信息服务业,都将发展成为规模巨大的产业体。
2.电子信息制造大国为信息服务业提供重要的基础。电子制造业是信息服务业发展的基础。作为电子信息制造业大国,2010年,我国生产彩电1.18亿台,手机9.98亿部,微型计算机2.46亿台,数码相机9000万台,均名列全球第一。这在客观上,已经为我国信息服务业的大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产业基础。
(三)电子信息制造业与信息服务业融合发展一举两得
“制造业服务化”是“产品+服务”的模式创新,是以价值链延伸为基础,对价值链上各种活动加以整合的流程创新,因而蕴含着巨大潜力。“制造业服务化”既顺应了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的阶段性要求,也符合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长期利益。
四、制造与服务融合发展方向的初步思考与建议
(一)发展方向
1.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与生产业融合。设备制造企业,如计算机、数控装备等生产企业,可向包括业务流程设计与优化服务、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服务、研发设计、数据管理、呼叫中心、后台服务等方向延伸发展。
2.电子信息终端制造业与商务、生活服务业融合。通信终端、视听产品等制造业,可重点向电子商务、物流、办公服务、数字家庭、个人娱乐、车载信息等方向延伸发展。
(二)建议
[2][4]李道亮.中国农村信息化发展报告(2007)[R],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
[3]农业部.全国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总体框架(2007
~2015)[DB/OL].[2007-11-29].http:///xztz/t20071129_929804.htm.
[5]李道亮.知微知彰 有的放矢――我国农业与农村信息化的特殊性[J].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2008,(3):63.
[6]彭超.实现农业现代化迫切需要信息化――我国农业信息化现状和发展趋势调查报告[N].人民邮电报,2006-03-17.
机械制造在现代制造业起到这引领的作用,机械产品的优劣直接关系着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方式和效率,并对国家经济的发展起着牵制的作用,机械制造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我国经济发展的快慢。在机械制造领域,我国还有很多潜在的优势力量等待发掘,例如,中国的人口和地域巨大,需求量极大;我国有着丰厚的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这些都是在机械制造过程中的优势力量,需要更好的设计理念和生产管理来调配。中国的机械制造产业之所以落后,一方面是因为制造技术的不够先进,另一方面,自身的管理水平也存在着很大的疏漏。只有不断的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并学习掌握,同时不断优化我国的制造企业的管理水平,才能不断的提高市场竞争力,满足机械制造市场的需求,高速更新换代的产品可以有效保证我国机械制造的建设。
一、机械制造业信息化趋势必然性分析与地位基础化
21世纪是科学技术和信息化技术的时代,全球的经济得到了稳定快速的发展,这为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带来的新的动。信息技术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已经开始被大多数中大型企业接受并应用,再加上科学的管理水平,很多就涌现出了具有高度优势的部分企业,开始通过自己的技术和管理优势不断的豪夺市场。如今,要想在机械制造行业中存活就不得不开始考虑机械制造业的信息化,信息技术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已经机械制造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必须要信息化发展作为企业的基础性建设,才能保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在中国,机械制造属于战略性的新兴产业,机械制造已经成为世界现代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一些发达的国家已经进入了“信息社会”,对信息化的应用已经比较成熟,但很多发展中的国家还处于过渡时期,随着机械制造产业的快速崛起,机械制造基础的产业,在各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正变得越来越明显,不可动摇。
二、机械制造业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在最近几年的时间里,我国的机械制造业得到了显著的发展,通过重视力度的加大,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经验,慢慢成为了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随着信息化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新局面呈现在我们面前,先进的制造技术大量向国内转移,外国先进的设备、技术和管理都涌入到国内市场,如何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成为当今我国机械制造业的重要难题。经济全球化,势必会给市场竞争带来巨大的压力,如今还想在机械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从企业发展的全局出发,实行可持续发展,发挥国内企业的竞争优势。我国之所以处于现在的劣势位置,原因可以简单列为以下两点:
第一、我国的机械制造没有一个先进合理的管理体系,起点低,重视程度不够,在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上面缺乏创新意识,产品告诉的更新换代,必须要求管理思维也要高速变换,一个正规高效的管理体制直接关系着生产效率,对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有着重要联系,这也是提高市场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要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必须具备先进的管理思想,在生产过程中不断推新废旧,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并利用高新技术来提高企业的管理能力。
第二、高新技术引进不够,技术水平偏低成为阻碍我国机械制造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发展现代科学技术,IT,机械制造,拥有满足市场需求的更新要求,在不同的地区和国家都对产品有着不同的要求,产品的品种越多,越能体现一个企业的综合实力,这点在发达国家中已经充分体现出来,一个有实力的企业可以根据客户的不用需求,制造出适合单个客户需要的产品,同时,这对机械制造产业升级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我国机械制造技术在全球市场中处于落后位置,无论是管理水平还是设备先进性都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在这期间,信息技术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建设,以提高的核心竞争力,中国的机械制造企业和提高他们的竞争力的市场优势。机械制造行业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保障,相信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以后,我国的机械制造业一定会登上世界的舞台。
三、我国机械制造业信息化发展对策
品牌优势的机械制造企业是指企业具有较高的品牌知名度,这些企业往往机械制造企业的领导者,他们能够把握,甚至导致机械产品的消费需求,产品设计是比较丰富的外观时尚,而且有更多的营销渠道和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对于品牌优势型机械制造企业,其信息化发展中可采取以下对策: 1)为了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不断完善分配制度应建立客户需求管理系统(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配电管理系统(DMS经销商管理系统)。(2)加强对供应链的管理,促进供应链体系中的不同成员之间的信息共享,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供应链,可以创建SCD供应链管理系统的力量。(3)提高产品开发的投资,以完善的管理和控制信息,生产,工艺,设计,产品开发,产品更新等方面的及时和准确把握产品的生命周期,提升和更新的PLM产品周期管理系统。(4)建立并不断完善企业的电子商务系统,及时沟通与客户,供应商,分销商。
四、技术优势型机械制造企业的信息化发展对策
技术优势的机械制造企业是一个强大的研发能力,新产品开发和制造能力,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研发的产品,这些机械的生产企业,并继续发展高科技产品的能力。技术为主的机械制造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不能仅仅依靠良好的R&D能力和国家的最先进的机械产品制造技术,我们必须依靠高水平的生产,管理,销售为一体的优质的服务,这类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中可采取以下对策:(1)加强信息的管理,在产品开发和生产过程中,建立的信息系统,如PLM系统和产品数据管理(PDM)系统,MES制造过程中系统,ERP项目资源规划系统的研究和开发,等等。(2)加快建设办公自动化系统,提高办公效率的机械制造企业的技术优势,提高他们的业务管理技能。(3)加强销售过程中,销售信息,分析和控制,建立了CRM系统,捕捉市场信息,销售机会,提高市场营销水平。(4)合作,建立协同开发平台,与合作伙伴共同开发和销售产品的品牌优势企业。
五、我国机械制造业正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机械制造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国外先进企业对华资本和技术的流入,使我国看到了我们在机械制造领域的潜力和发展空间,通过对先进技术的学习和引进,使我国的机械制造技术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产品的生产效率和质量都得到了保障,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同时,机械制造业具有如此大的发展提升空间,就说了企业与企业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这种差距给中小型企业带来的是严峻的市场考验,在巨大的市场竞争下要想存活,必须找到有效的方法,例如:技术的引进,管理模式的更新,产品质量的要求。小批量生产已经成为当今机械制造生产的主流,但是对于小型工厂,小批量生产势必是会制造商带来巨大的成本压力,如何在满足多品种的要求下又不会提高生产的成本成为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已经有了解决的方法,信息化技术的引进就是通过对原有的设备假如新技术以后可以解决多品种生产的要求,这样就在简单的操作上满足了不同客户的需求目标。如今的市场就是由价格和产品质量决定的,每个企业都有一个完整的供应链管理,如何尽快的把新技术融入进去成为企业成功的关键。
另外,全球化经济的形成,改革开放的正确举措,为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兴起带来了新的希望。在如今的制造业市场,中国已经成为了一支重要的,不容忽视的力量,已经基本可以融入到全球的发展节凑,有学者预言:不久的将来,世界制造业将形成一个统一的舞台,所有的资源与技术共享。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这个阶段对我国机械制造的重要性,抓住机械,迎接挑战,以振兴机械制造业作为自己的使命作出的努力,使我国机械制造行业尽快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
在二十一世纪的开始,超精密加工精度可以达到毫米。超精密加工与超精密加工,精密磨床磨削和精密特殊处理。超精密加工中,可以提高该产品的性能和质量,以提高其稳定性和可靠性,并促进产品的小型化,以提高零件的互换性,以改善组件的生产率,促进自动化装配。超精密加工技术,有力地推动了各种新技术的发展,以支持最新的科学和技术进步的发展。微型机械尺寸1毫米?1μm的机械。这是一个集合的迷你机构,微致动器,和一个信号处理和控制电路,和甚至接口电路,通信电路和电源是等于1的微机电系统。微型机械远远超出了传统的机械式的概念和范畴,广泛的应用领域。
六、总结
总而言之,从所有的发展方向可以看出信息技术是一个必然的选择,中国的机械制造行业必须适应全球的发展趋势,必须解决管理体制和技术水平偏低的问题,毫无疑问,信息技术给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也为这些问题的解决带来的新的途径,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把握住机会,结合我国机械制造的现状,针对信息化的建设展开探讨,加速提升我国机械制造技术的信息化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洪斌.试析我国机械制造业的信息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14):82.
[2]林森,赵丽丽.浅析我国机械制造业的信息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5):3.
[3]楚丹尼.信息化推动我国机械制造业发展[J].湖南农机,2011(1):43.
(二)注重三个方式。一是要多调查了解。要认真分析和了解国内工业和信息化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企业面临的困境和技术难题,掌握整个行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基础条件,为工业和信息化的十三五规划研究制定提供基础素材。要在全区范围有针对性地开展十三五规划调研工作。二是大数据整理。通过理顺我区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资料数据,借鉴上级主管部门及兄弟区县的优秀经验做法,认真做好“十三五”规划前期资料收集整理工作,确保数据、资料真实、完整、准确,进一步促进我区的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重新规划和布局,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三是引进社会资源。集思广益是规划成功的关键。动员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行业协会以及其他经审查符合条件的机构或组织参与到“十三五”规划中来,引用社会化市场有关研究成果,不拘束于政府数据,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对我区工业经济和信息化发展的重大问题开展研究。
现代信息化催生“中国服务”
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升,“中国服务”概念正在破壁而出。与传统的服务业不同,当前的“中国服务”以信息技术为依托,是依附于有形的技术平台而形成的一种服务模式、服务产品。
信息化大讲堂提出,由“中国服务”衍生的现代信息服务业呈现了迅猛发展的势头,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引领并从根本上推动着“中国服务”的发展。现代信息服务业也是信息化发展的主导力量,它涵盖了电子信息设备销售和租赁、信息传输服务、计算机服务与软件业以及数字内容产业为主要内容,具有辐射广、零距离、低成本、消耗少、带动强等特点,正在成为广东省产业结构升级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劲驱动力。
新兴服务业是生力军
有关人士认为,“中国服务”是伴随着信息技术革命浪潮而出现的,是在信息化的驱动下对传统服务行业的升级换代。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李江帆认为,中国已经迈入信息服务时代,目前正在向着服务应用阶段发展。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又将促进新的服务业的形成与发展。
在信息化的作用下,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信息技术还能通过不断影响投资结构、需求结构等来影响产业结构,促进资源与能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李江帆表示,一批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兴服务业的崛起,优化了产业结构,成为“中国服务”的生力军,也成为了整个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软件即服务”
其次,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了发展的协同,降低了制造成本。世界三大汽车公司――通用、福特和戴姆斯・克莱斯勒联合组建了汽车零部件采购平台。通过该平台,5万家供应商开展协同采购,大大降低了制造成本。可见,社会化的分工和协作,构建了现代产业体系,而制造业企业从“大而全”向“专而精”的方向发展,利用核心的竞争力优势的资源实现了利润和附加值的最大化,真正重组了产业的价值链和企业的价值链,从原来链式的结合向网状的结合转变。
再次,环境的绿色化对制造业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世界范围内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问的矛盾突出,全球环境资源消耗速度超过地球生态自我更新速度达30%。我国每年因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约占GDP的10%左右,其中70%来源于制造业。
最后,推进制造业的服务化,占据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由于技术的进步和先进管理理念的应用,新产品真正处于生产制造环节的时间已经占了很少部分,而大部分的时间处在研发、采购、销售、存储和售后服务。同时专业化又实现了成本最小化,制造业正在加快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的转变,制造的服务化已经成为先进制造发展新内容。发达国家已普遍存在两个70%现象,即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70%,其中,生产过程的服务内容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70%。比如美国的通用电器(GE),20世纪80年代,GE在24个国家建113家制造厂,制造产值比重高达85%。而现在,GE传统制造仅占其总产值的30%,70%的业务由与主业密切关联的“技术+管理+服务”构成。又如作为发动机制造公司罗尔斯-罗伊斯(Roils・Royce),创造了新的服务模式(服务创造价值):从卖产品转为卖飞行时间,到目前卖应用周期的全面服务,包括了全程的维护诊断和监测,真正为用户带来了新的应用和方便。
综合以上几点,制造业正在向全球化、信息化、专业化、绿色化、服务化发展;而制造技术则正在向高速高精、自动智能、绿色低碳、高附加值、增值服务,物流联动等方向发展。
四大压力挑战中国制造
面对这样制造业和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我国制造业正面临着极大的挑战,这种挑战来自于制造的全球化,来自于最终用户个性化的需求,也来自于环境资源给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小,以及国内同质企业之间恶意竞争。
创新能力弱导致核心竞争力不足,已成为企业发展主要问题。制造业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34.46%,高科技产品增加值占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仅为14.2%~12.37%。图1为国内外制造业创新能力的对比。同时国内有效专利以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为主,科技含量较高的发明专利比重相对较低。
附加值较低,品牌的竞争力弱又是中国制造的一大软肋。2008年中国500强企业自主品牌的产品比例不足30%,中国企业500强中的汽车和航空航天制造业盈利水平只是世界500强同类企业的27.8%和11.1%,增加值率与美国、日本相比分别低22.99%和22.12%。
能耗高,效率低,制造服务能力较弱也是中国制造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我国单位产品能耗高出国际的先进水平约为20%~30%,2008年我国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占到世界排放量总量达21.8%,目前居世界的第一位,而我国的GDP的总量仅占世界GDP总量的7%。国内企业以产品形态加工等“生产型”制造为主,企业“服务”收入仅20~30%,跨国企业已转为以集成成线等“服务型”制造为主,世界跨国制造巨头更是达50~80%。
中国制造的增长方式比较“传统”。我国制造业近年来虽然取得了快速发展,但是增长的大部分是国外企业放弃的环节,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制造业要发展,必须创新企业发展模式。
中国制造与国际发达水平相较,发展理念和生产组织方式存在差距。一是基础技术薄弱,成套成线能力较差。其原因在于,我们关注更多的是单台设备的设计制造,而针对的生产和用户的工艺研发以及标准制定方面还有待加强。这就使制造企业难以为用户真正提供全面的解决方案和交钥匙工程,而只能参与其中的一部分工作。
二是单位产品能耗高于国际平均水平。究其原因,在于长期的粗放式发展缺乏系统的绿色制造核心技术的研发以及标准的制定,结果导致目前难以满足国家节能减排和低碳经济发展的需求。
三是低附加值产品产能过剩。在企业内部,生产的硬能力建设得到了更多的重视,而如何提高服务能力和质量等软实力还有待培养,因此目前缺乏抢占价值链高端的竞争力。挑战背后机遇的光芒
当然,挑战的背后往往隐藏着机遇的光芒,基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制造业提出的新要求,我国制造业也迎来了新的机遇。2010年9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进一步明确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要求,高端制造业首当其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求制造业能够为其提供高效率,高精度、环境友好型和能源节约型的装备和产品。
面对这样的机遇,首先调整产业技术进步的路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大规模的技术引进以及引进外国直接投资“以市场换技术”等方式,促进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结构调整,取得了很大成绩。随着制造资源和成本等条件限制,发展速度和质量矛盾开始突显。但核心技术永远是国家的财富,没有哪个国家会为别国的经济发展进行技术研发。因此。只有技术独立,才有经济独立,才有政治独立。
第二是制造业的范畴外延拓展。原来的制造业更关注于设计制造,即制造初期,从市场需求到产品的开发和制造;而现在,在制造业的发展,我们的关注点从原来的制造阶段向使用维护和回收利用阶段延伸。拓展之后,将不仅仅是需要关注于企业制造生产,而更多
的是要关注于附加服务。
第三则是制造业从“苦笑曲线”努力转为“微笑曲线”。(见图2)现在,主要占据着我国制造业生产成本的是生产过程制造,这是一条苦笑曲线。从苦笑曲线努力转为微笑曲线,一方面要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另一方面,要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加强内功。
信息化支撑中国高端制造业迈向创造
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主战场应该围绕着国家的工业现代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海洋资源化、现代服务业以及重大专项而发展。面对机遇,原始创新依然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创新可以简化为这样一个过程想出来。设计出来,制造出来,并具有市场竞争力。要解决创新过程中的问题,就要加强和用户工艺的结合,加强绿色制造应用,最终实现创新。做得出,用得上,靠得住,这样让“中国装备,装备中国”。
信息化是支撑中国高端制造业从制造走向创造的技术。推进制造业信息化是《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的明确要求,是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振兴装备制造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战略的重要举措,是促进我国的制造业由大变强,促进发展战略性信息产业一个不可或缺的支撑手段。
而制造业信息化发展的大趋势:知识技术化、技术标准化、标准流程化,流程信息化、信息平台化,平台知识化。在解决设计不出来的问题时,要牢记知识,技术化的知识必须变成标准,而标准化则要向流程化转变。最终通过信息手段将知识,制造资源集成在一起。在统一的平台里真正达到信息的互通互联,为企业的设计、制造、生产、服务提供相应的支撑。
在数字化设计方面,信息化建设要注重多专业的协同设计,知识的积累、传承与重用,支持正向设计与性能优化,并注重开放的复杂机电系统平台建设,如果没有一个开放的研发平台,以上的功能都将无法实现。
在管理精益化方面,要加强制造过程的理化,优化业务的流程和资源的配制,同时要强化运营细节管理和过程管理,以推动企业事业内外环境的变化。
在制造服务化方面,要加强社会化、配套体系的建设完善,将非核心的业务专业化外包。IT服务外包,让专业的机构于专业的工作,以真正实现成本的最小化。
MIE有限目标有所作为
“十二五”期间,结合装备制造业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的发展趋势,进一步加强信息技术与设计技术、制造技术、管理技术和服务技术的融合。与相关部门和地方共同促进高端装备制造业产品创新,流程优化、软实力建设。使高端装备制造真正从“制造”走向“创造”。针对这些,MIE定位概括为“有限目标、有所作为”。
该系列丛书对从工业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出发,系统分析了2015年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发展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总结了主要发达国家的工业转型经验,并结合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深入探讨了我国工业转型升级的有效路径和2016年的发展趋势。
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已成我国制造业发展的核心任务
制造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有力地支撑了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显著提升,有力地支撑了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改善提高。同时也要看到,我国虽是制造业大国,但还不是制造强国,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已成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制造业发展的核心任务。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制造业提质增效、由大变强的关键期。从国际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日益催生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推动全球制造业发展进入一个深度调整、转型升级的新时期。从国内看,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阵痛、动能转换困难相互交织,我国制造业发展也站到了爬坡过坎、由大变强新的历史起点上。必须紧紧抓住当前难得的战略机遇,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快推进制造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构建新型制造业体系,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十三五”开局之年
机械制造业信息化建设现状机械制造业在经历了长达十几年的发展之后,国内的大多数机械企业逐步实现了信息建设,但是这部分企业在全部的机械企业里面只占据了很小的比例,在大约2万家的大中型机械制造企业中,仅仅只有20%的企业初步完成了信息化建设,小型企业几乎没有信息化建设的计划。和国外的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为明显。以数控机床领域为例来说,国内机械企业的数控机床拥有量是全部机床的10%左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在全世界来说,比世界平均水平8%还要低,尤其是价格不菲的机床数量较少,在实际应用中发挥作用的高精密机床的利用率不足30%。当前,我国的机械制造行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开始逐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相对落后。虽然部分机械企业部署应用CAD系统,但只是应用于“甩图板”,而是用三维建模序列软件的企业更少,部署应用集成CAD/CAM/CAPP一体化系统的企业更是屈指可数。虽然机械企业在人力资源、财务管理信息化等方面取得了较大成绩,但是CAD系统的总体应用水平偏低,企业信息系统集成度并不高,因此企业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能力较低。与此同时,尽管部分机械企业通过引入信息化管理手段实现了企业业绩的提升,并取得了客观的经济效益,但是目前来说,企业投入的资金及各种资源和企业总体的效益并不成正比,主要的原因是:大部分机械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并没有对信息化系统进行严格的需求分析和个性化研究,可行性研究不足,企业业务流程和信息技术并没有完全对接,无法和机械企业现有的生产管理模式向融合,从而导致机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水平较低。而事实上,由于很多机械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缺乏长期的筹备,导致整体的信息化建设工程计划不够严密,实际投入的各种人力、物理、资金不足,往往出现“有头无尾”的情况,大大降低了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水平。
机械制造企业管理信息化发展趋势随着市场经济格局的转变,企业必须加快生产技术以及管理技术的创新,才能适应新的发展趋势,否则只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败退。而随着企业管理技术的创新,为企业带来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方法,而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无疑为企业先进的管理方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企业管理信息化悄然来临,信息技术和机械制造业管理模式的逐渐融合,大大加快了机械制造行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而在机械行业管理信息化领域,以ERP(企业资源计划)为代表的信息化管理模式主要存在下述集中发展趋势:(1)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创新;(2)信息化管理系统体系日趋完善;(3)信息化管理系统支持开放式部署平台。(1)管理理论及其思想的发展一是,系统网络化、集成化:在分布式网络环境的支持下,ERP系统应用得到进一步扩展。ERP系统可以实现客户、原料供应商、生产加工、分销商等流通环节的系统集成,优化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流转,达到降低库存,降低生产及管理成本的目的,而且可以快速响应市场的需求和变化,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二是,以客户营销为中心:企业要以客户市场为中心,以客户需求为企业的发展导向,通过应用CRM系统,可以加强企业和客户之间的关系,加强企业和客户之间的交流,从而帮助企业了解客户的真正需求,这样有助于提升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三是,加强企业绩效管理,增加企业员工的服务积极性:企业可以加强员工绩效管理,即实施EPM管理系统。EPM可以依据企业自身定制的战略发展目标,将整体目标分解到各个部门,实现部门之间的协调,同时可以督促并激烈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同时,EPM在分派目标以后,为各个员工制定相应的目标,同时通过ERP系统对员工的目标和工作进行监督和管理,将员工薪资制度和目标的实施情况结合起来,不仅可以激励员工的积极性,而且可以提高企业的整体运作效率。四是,ERP系统的设计和实施需要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ERP必须坚持走专业化、科学化、合理化的发展道路。没有哪一种ERP系统可以适应所有企业发展的需要,即便是同一个行业,不同企业的特点和需求不同,ERP系统的内容和管理流程也不是不一致的。针对机械企业来说,机械行业ERP系统必须结合机械制造业的特点和管理的需要,才能促进机械制造企业的健康、有序发展。(2)必须提升ERP系统的性能ERP系统在企业的信息化管理过程中,占据了主要地位。企业的组织架构变化甚至是业务流程的再造,都可能需要重组ERP系统的管理模式和流程。因此,必须提升ERP系统的性能,包括可重用性、可扩展性等。(3)管理信息系统平台架构的转变一是,转变软件架构模式:传统的管理信息系统平台架构模式主要采用C/S结构,而随着互联网网络、局域网技术的快速崛起,B/S架构模式开始取代了C/S模式的部分占有率,而单机版的系统几乎被淘汰。为了适应机械制造企业管理的需要,必须提供灵活的访问管理方式,可以采用B/S结构结合C/S结构的体系结构。二是,在系统的配置、流程重组方面,必须采用组件化的架构技术,方便业务流程的重组和系统的可配置能力。三是,系统必须支持基于互联网的分布式环境:对于大型的机械制造企业,往往是以集团的形式来运作,总公司和分公司不在同一个地理位置,这时必须借助互联网网络实现分布式应用系统,这样可以实现分布式经营管理。
机械制造业信息化发展对策
一般来说,品牌型的机械制造企业拥有较高的知名度,这些企业可以很好地把握市场的需求,市场销售渠道广阔,在市场中占据较高的占有率。对应的发展对策有:(1)建立完善的CRM管理系统以及经营管理系统,从而加强对客户市场需求的管理。(2)建立完善的SCM系统,对企业的供应链进行信息化管理。(3)构建完善的ERP系统、OA系统,实现企业的规范化、流程化管理。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汽车的逐渐趋于普及,汽车工业得到了飞速发展,同时也推动了汽车制造水平的不断提高。最近几年以来,大量的工业机器人装备被引入我国汽车制造业中,这种生产线自动化的实现,是制造技术的大幅度提升,也是汽车质量提升的动力源。
一、汽车车身制造技术的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经济实力有了很大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也有了长足发展,涌现出一大批汽车制造企业,如吉利、奇瑞、比亚迪、东风、长城、北汽、长安等,其产品在国内市场的销量逐渐提高。我国已经成为世界汽车生产第一大国。随着汽车的普及,人们对汽车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细致,为满足日益提高的需求,汽车制造业加强制造技术的研发,加快对制造技术的改造,增强人员素质培养。汽车车身制造作为汽车整车的重要部分,车身的个性化设计、多样化设计在逐渐成为汽车制造中的主导。目前,车身制造成本在整车的制造成本中比重较高,一般货车的车身质量所占的比例最少约16%,上限大约在30%;轿车和客车的车身质量所占的比例最少约40%,上限大约在60%。在实际制造中,有的可能还会稍高于上限。所以,仍然迫切需要车身制造寻找更加节约材料成本,提高美观和工作性能的创新技术。车身的改变促进汽车的更新,其生产能力的提高决定着汽车整车的生产能力,因此,在我国汽车行业中,只有通过最新制造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降低车身制造成本,才能在汽车制造业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汽车车身制造技术的特点
汽车车身制造包含汽车从设计、冲压、压铸、零部件制造工艺和焊接到工厂的物流,以及技术的创新研发等多个方面。汽车车身制造的冲压工艺、焊接工艺、涂装工艺和总装工艺并称为四大工艺技术。汽车车身制造技术涉及多个学科的知识,主要具有实用性、集成性和系统性的特点。(1)实用性。车身制造技术的发展是以满足人们对汽车的美观、个性化以及多样化等方面的要求为基础的,因此车身制造技术首先必须是一种实用技术,通过实用技术的提高,可以让汽车制造企业快速适应市场需求,提高市场竞争力,进而带动整个汽车制造业的发展,最终国家的综合实力也将得到进一步提高。(2)集成性。汽车车身制造涉及电子、机械、材料管理和信息等多个学科,而且随着制造技术的不断发展,各学科之间的界限已经淡化或者消失,专业之间已经相互渗透,技术的集成化已经成为一大特点,有利于推动车身制造的技术、质量的多方面的提升。(3)系统性。汽车车身制造在整车制造中不是独立存在的,它关系着整个汽车制造的多个内容,涉及了汽车产品的设计、生产过程中应用的设备、加工制造、销售维修等,是一项系统工程。其技术水平直接影响制造生产过程中信息的生成、采集、传递以及反馈、调整、物质流、能量流。
三、汽车车身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
(1)数字化管理。汽车车身制造技术的信息化发展,主要是数字化系统的提升,目前,随着数字化工厂、CIMS概念的深入,人们已经应用了CAX(CAD,CAPP,CAE,CAM)系统、PDM系统、MPII系统、ERP系统等,对产品进行数字化的设计和仿真,自动加工,物流、资金、人力等数字化的管理。(2)智能化系统。工业机器人在汽车制造业的应用,使汽车制造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制造过程中智能化系统也得到了广泛提升和应用,解决了汽车制造系统中存在的多个问题,将人工智能、模糊控制、计算机技术、管理科学等多种先进技术和科学的方法融合,其适应性非常强,友好性特别高。(3)虚拟化制造。通过虚拟设计、虚拟装配、虚拟加工,在计算机内完成汽车制造过程的仿真研发,发现问题,创新技术,有效降低了汽车成本,缩短了新产品的研发周期,产品的竞争力得到有效增强。(4)绿色化环保。随着全球环境的恶化,绿色环保制造观念也渗透到汽车制造业中,如何在保证产品的质量、成本、功能的情况下,减少污染,降低能量消耗,已经成为每一个汽车制造企业努力探索的方向。
综上所述,汽车车身制造技术的飞速发展,必须结合国情,协同集成、自主创新,共同努力,推动我国从汽车制造大国向汽车制造强国进军。
参考文献
[1]许瑞麟,朱品朝,于成哉,熊万里.汽车车身焊接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J].电焊机.2011,40(5):1~18
实际上,生产并不等于制造。制造包括生产和服务两部分,也就是说,制造=生产+服务。从“产业微笑曲线”来看,服务处于产业链利润的高端,而生产加工环节却处于低端。生产所创造的利润约占整个产业链利润的1/3,而服务所创造的利润约占2/3。在当今跨国企业的产业价值链条中,服务业已经占据了主导位置。IBM曾是一家老牌的纯硬件制造商,但如今已成功转型为“解决方案提供商”。2011年,在IBM的全球营收体系中,大约有55%的收入净利来自IT服务,其每年的利润增长率高达10%以上。苹果则是最新制造业服务化的成功范例,他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商业模式——将硬件、软件和服务融为一体。苹果公司赢利路径主要有两种:一个是靠卖硬件产品来获得一次性的高额利润;二是利用网络商店和ipod组合,靠卖音乐和应用程序来获得重复性购买的持续利润,该部分利润占比高达58%。
当前在我国,制造服务业仍处于刚起步和较为新兴的发展阶段,但陆续已经有一些企业明确提出从传统制造领域向制造服务业转型。例如,近几年来,一汽大众、宝钢、武钢等大企业集团原有的信息化部门,逐步发展成为独立运作的专业服务公司,在IT服务、金融、物流等领域开展社会化服务,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而时下,上海、广东、浙江等省市也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转变发展思路,尝试将制造业服务化,这种介于二产和三产之间的企业被称为“2.5企业”,并走上了由2.0升至2.5的转型新路径。
信息技术成为制造服务化助推器
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如何转型?纵观全球制造业发展趋势,信息化技术能够创新研发设计的工具和手段,优化开发流程,加快产品的开发周期,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和优化,提高传统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以成都飞机集团公司为例,利用PLM、ERP等信息化手段,其新型飞机的设计周期已经从原来的46个月缩短为现在的15个月,让我们看到了信息化支撑我国传统产业改变的发展方向。
信息化是推动服务型制造发展的关键环节。通过信息化手段使得企业物流与生产、采购、销售以及信息紧密结合,能够加速企业内部及企业间所有物流活动和所有商业活动的集成,从而提升产品流通的及时性、准确性和整个供应链的效率,并大大降低成本,创造新的企业利润。2005年,世界知名的家电制造和销售厂商惠而浦将搅拌器组装业务外包中国,2011年又重新转回了美国工厂。因信息技术和设备革新,美国新生产线所有工序仅需6人,效率却提升了25%,利润骤升了30%。
目前,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已成为当前推动现代制造服务业发展、兴企强邦的催化剂与助推器。“两化融合”为企业制造服务化深入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而企业制造服务化的发展也反过来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有机融合与不断发展。当前,借助于“两化融合”的不断深入,相关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服务和产业都得到了快速、深入的发展。比如,CAD/CAM、ERP及ERPII、PDM及PLM、协同制造、网络制造、云计算、电子商务、制造业供应链与物流及零售业供应链的整合等信息技术被大量广泛应用,而业务外包、系统设备远程监测、系统维护与故障诊断、制造资源维护、数据管理、呼叫中心、后台服务等得到大量推广,而金融保险业、管理咨询业、信息服务业以及基于产业和产业集群的协作等产业也同时兴起,推动着传统产业升级和优化。
加快传统制造向制造服务转型
如何让信息技术在传统制造业向制造服务业转型过程中起到催化剂和增速器的作用?
一是加快关键性信息技术自主创新,从源头上掌握产业发展主动权。欧美发达国家之所以能够掌控制造产业链上的高额利润,主要是转移了传统制造业,不断推动着科技创新、信息化进步,始终掌握着关键性产业的核心技术,并借此推动制造业不断服务化。当前,我国与发达国家在信息化关键性技术方面还有较大差距,必须加快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嵌入式软件、信息安全、芯片等关键性技术的自主研发,实现国产化、产品化、产业化。
二是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丰富加强企业管理软件建设并创新其内容与应用。企业信息化要重点向前端的研发、设计、供应链管理以及向后端的物流配送、品牌管理、售后服务等方面延伸、推进。首先,需要企业信息化综合系统增加CRM的服务功能,或引进CRM系统,以便能在产品销售出去后进行全过程跟踪,解决诸如服务人员怎么考核、售后怎么维护等问题。同时,为适应制造业服务化,企业应大力引进ERP管理系统,或将现有ERP功能更好地扩充、引用,能提供相应的设备管理计划和库存管理等功能,以保证产品生产出来后在提供增值服务过程中能够得到合理计划与运营。另外,企业制造业服务化,还要求IT供应商能为用户提供更多的个性化解决方案或定制系统,这就要求软件的架构要足够灵活、经济、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