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5 17:43:5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发展路径规划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2、大山村——本底良好、政府拉动、旅游慢村
早期大山村由于处地偏僻交通不便,经济发展缓慢,但生态环境保持良好,2005年高淳确定“生态立县”的发展方向,重点打造“国家生态示范区”,在此机遇下大山村走上了一条快速发展的生态旅游转型之路。在政府主持和出资下,大山村积极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对建筑风貌进行改造,打造田园风光特色,扶持农家乐专业户,一跃成为本省内的乡村旅游示范点。2011年,随着桠溪镇被评为“国际慢城”,大山村作为“国际慢城”的核心组成部分,具备非常突出的发展条件和优势。通过实施新农村建设工程、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休闲农业,打造高标准的乡村旅游业。为保障旅游配套服务业的高水平化,桠溪镇政府出台了统一的农家乐资格认证标准,并出资对环境整治进行改善和提升。目前村内已建成16家特色农家乐,可同时接纳上千名游客,每户年均收入达30-40万元。该村还通过招商及合资的方式开发休闲精品旅游项目,打造特色旅游产品,扩大“国际慢城大山生态之旅”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大山村在本底条件和区域环境基础上,通过政府扶持,以“整体打造、标准管控和庭院经济”的重点,实现了旅游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政府主导的整体打造有效地保证了旅游产业的整体质量,强调政府对旅游硬件设施的标准性把控有效避免了接待设施的参差不齐,推广庭院经济充分利用村民房前屋后的院落以及零星的土地、水塘,形成果蔬种植、家禽养殖、居住、餐饮接待等复合功能,打造出家家门前有绿树、户户门前有花香的生态经济循环发展模式。
一、水利经济发展概述
水利经济是指水资源、水环境、水利工程为要素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的统称,水利行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水利经济的发展。我国建国以后在水利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水利经济也伴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而不断的发展。水利行业逐渐的形成了以水利建设的勘测、施工、运行管理为主的产业结构,我国水利企业无论在人员、规模及技术方面都在朝好的方向发展,企业的未来也充满了希望,但如何使水利经济的发展能够更迅速,水利企业能够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依然是我们要研究的课题。
二、水利经济发展的客观必然性
1.水利经济存在与发展的客观必然性
水是一种自然资源,以一种生态要素的形式出现,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生态效益与环境效益。但当水以一种经济资源存在时,其在经营活动中就是一种生产要素,能够增值且有经济效益。以水为原料的生产包括:水产养殖、水路运输、水能资源开发、水利工程对水资源的优化配置等。我们长期以来一直强调水的自然属性和公益性作用,而忽视了水的经济属性,这使得水利经济的发展失去了很多机会,影响了行业的现代化建设进程。可以说水利经济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2.水利经济与实行水务管理体制的客观必然性
水资源是人类社会极为重要的基础性资源,我们既要保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又要充分发挥其经济功能效益,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水资源科学管理、统一规划。只有协调好水资源保护与水资源开发利用之间的关系,使二者可以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意义上的实现对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对水资源进行保护及科学利用。
3.水利经济与水利现代化建设的客观必然性
与交通、通讯、电力等行业相比,水利同样作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行业,而在发展中却明显落后。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水利经济发展要与社会经济发展同步,甚至要超越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水利行业要根据水资源的双重属性创新水利的投入机制,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和政府财政的力量,加大水利投入的规模,加强安全水利、环境水利、民生水利的建设,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牢固的基础支撑及保障。
三、关于发展水利经济的主要措施
1.多渠道筹集水利建设资金
对于水利建设资金的凑集要采取多渠道、多方式的办法,要挖掘民间资本,推荐民营水利建设。对投资大、收入高的项目可成立股份公司,在行业内部或是面向社会凑集资金,水利企业的内部员工可以参与投资入股,共同开发水利市场。值得注意的是,水利建设是关系到民生的大事,设计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所以水利建设部门必须对相关审批严格控制,对水利公共事业的安全性负责。
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活动来满足城市水务建设的需要,将有实力的大企业集团引入来做大做好水利项目。目前我国很多的公司已经和水利部门合作参与到水利市场中来,共同来发展水利经济,并在水务市场中占据了一定的位置。这样水利部门达成了预定的目标,参与企业也实现了经济效益,达到一种双赢的结果。
2.法制经济、依法收费
水利建设必须形成一种法制经济,目前中央及地方也出台了很多保障水利经济发展的政策,但水利建设实现法制经济还是存在着法规不完善、法规政策落实不到位等问题。水利行业要坚持实行依法收费,将政府制定的法律法规真正的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同时要杜绝企业内部资源浪费的现象,做好水土资源保持工作。
3.实行体制改革
我国现行的区域分割治理方式容易造成地区利益争夺,也不利于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及发挥其最大的经济效力,会出现一个地方水资源充沛浪费严重,而另一个地方水资源又极度紧张的情况。所以要注意城市供水由水利管理部门统一分配、农村用水要由水利行政部门管理、发动地方群众参与当地的水利建设兴休等问题。
4.重视人才
一个行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人才是技术及经验的载体,是企业发展的宝贵财富。我国水利行业的发展中培养了很多懂水利建设的人员,但精通管理、善于经营的人才却较少。所以水利行业在寻求发展的同时也要关注对人才的培养、培育,企业内部要重视人才,建立起人才培育的体系。另外,企业也要敢于在市场中引入高端人才,使企业可以更好的发展。
5.提高科技含量
相对于欧美等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我国水利科技的发展程度、水利科技的含量都较低,水利行业内部员工的素质、科学文化水平也都不高,这些因素的存在阻碍了我国水利经济向世界一流水平前进。我国水利行业应该改变原来那种仅仅依靠经验来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思维方式,变成依靠高科技、劳动技术、经验等相结合的方式来实现水利建设科技化发展。加快水利企业技术改造,鼓励水利企业技术创新,努力形成低投入、高产出的企业经营状态。
按照《江苏省村庄规划导则》的分类标准,将城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外的村庄划分为城郊型和乡村型两种类型。乡村型村庄根据主导产业及现状资源条件,分为种植型、养殖型、旅游型、工业型、保护型等村庄。本次研究重点选取具有普适参考意义的工业型、种植型、旅游型乡村。
二、发展路径
1、武家嘴村——航运造船起家,实现跨越发展
上世纪80年代初武家嘴村依托紧邻石臼湖的优势,发展水上运输,并形成了村集体经济组织共同管理的水运事业。90年代随着浦东的开发,武家嘴村把握机遇大力发展水运造船业,将全村滩涂建为造船厂,并开辟了通往上海、南京、宁波深水港的32条集装箱内支线。同时,随着造船工业的快速发展,石臼湖已不能满足该村船舶制造的规模,武家嘴村决定走出本地,由湖边向江边发展。2002年武家嘴村与长江航运集团合资组建长武江海船务有限公司,于南京市郊的八卦洲和浦口建设两处船舶制造基地。2003年依托南钢的大量外矿运输业务,武家嘴村、南钢集团共同组建股份制鑫武海运集团。2002年该村在高淳县城区征地241亩建设武家嘴新村。至此,武家嘴村的主要生活、生产功能均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实现了村庄发展的异地城市化转型。
武家嘴村最突出的发展特色在于“把握区位优势,发展特色产业,集体经济主导,主动突破瓶颈”。武家嘴村依托区位优势发展水运造船特色产业,并以集体经济组织统一经营管理,促使其不断发展壮大。面对机遇和挑战,克服地理瓶颈将产业空间由湖边发展到江边、海边,在城市中建立起现代化生产基地,带领村民生活向城市化发展过渡,完成自身的城市化。
2、蒋巷村——农业起家、工业发家、旅游旺家
蒋巷村以农业起步,在先天农业条件较差的情况下,上世纪60年代通过大力治水改土工程改良土地,实现农业的快速发展;80年代,蒋巷村瞄准市场先机,通过自筹资金发展建材加工业,迅速跃升为该省的龙头产业,提高了村庄经济实力;进入新世纪,蒋巷村在大力巩固拓展工业的同时,以工业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反哺农业,打造农民新居、农业规模化生产以及生态种植园,并建立起一系列景点设施,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业。
蒋巷村的成就与当地政府扶持和推广分不开。早期农业经营分散,规模效益不高,当地政府及时提供涉农优惠政策,引导蒋巷村依托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带动了广大农户增收。工业方面,当村级龙头企业遭遇金融危机以及其他企业的激烈竞争时,政府部门主动对接企业,实行增值税转型政策助推企业转型升级,将其推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旅游业方面,该村旅游资源并不突出、旅游吸引力较低,政府一方面大力推广宣传,一方面积极开展旅游业税收优惠措施,支持和鼓励企业开拓市场,大力扶持其乡村旅游品牌。
蒋巷村在资源条件相对贫瘠的情况下,走出了一条“改天换地、农业起家、工业发家、三产协同”的创新发展之路,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重点大力发展经济建设,并通过工业经济反哺农业、旅游业的发展,实现了一、二、三产业的互动发展,带来经济效益的良性循环。
3、大山村——本底良好、政府拉动、旅游慢村
早期大山村由于处地偏僻交通不便,经济发展缓慢,但生态环境保持良好,2005年高淳确定“生态立县”的发展方向,重点打造“国家生态示范区”,在此机遇下大山村走上了一条快速发展的生态旅游转型之路。在政府主持和出资下,大山村积极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对建筑风貌进行改造,打造田园风光特色,扶持农家乐专业户,一跃成为本省内的乡村旅游示范点。2011年,随着桠溪镇被评为“国际慢城”,大山村作为“国际慢城”的核心组成部分,具备非常突出的发展条件和优势。通过实施新农村建设工程、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休闲农业,打造高标准的乡村旅游业。为保障旅游配套服务业的高水平化,桠溪镇政府出台了统一的农家乐资格认证标准,并出资对环境整治进行改善和提升。目前村内已建成16家特色农家乐,可同时接纳上千名游客,每户年均收入达30-40万元。该村还通过招商及合资的方式开发休闲精品旅游项目,打造特色旅游产品,扩大“国际慢城大山生态之旅”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大山村在本底条件和区域环境基础上,通过政府扶持,以“整体打造、标准管控和庭院经济”的重点,实现了旅游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政府主导的整体打造有效地保证了旅游产业的整体质量,强调政府对旅游硬件设施的标准性把控有效避免了接待设施的参差不齐,推广庭院经济充分利用村民房前屋后的院落以及零星的土地、水塘,形成果蔬种植、家禽养殖、居住、餐饮接待等复合功能,打造出家家门前有绿树、户户门前有花香的生态经济循环发展模式。
4、张阳村——农业起步、发展苗木、拓展旅游
同大多数村庄一样,张阳村早期发展仍以基础农业起步,该村用地较为平坦,水资源丰富,气候温暖湿润,农田规模集中,粮食产量也较高。良好的农业条件为张阳村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70年代初期以前,张阳村依托10多个矿山宕口大搞矿业开采,以采石、采矿为主导产业,当时大量山体破坏严重、植被遭到砍伐,路面坑洼,造成了严重的污染。80年代,随着张公洞风景区的打造,部分村民意识到市场先机,上山挖来木桩制成盆景,受到游客青睐。越来越多的村民投入到苗木盆景的制作中,张阳村开始了规模化的苗木盆景栽培,在政府的帮助下,建立起专业的花卉苗木基地,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示范作用。随着花卉苗木品牌的扩大,以及张公洞、玉女潭等旅游景点的知名度上升,张阳村开始转型为乡村休闲旅游与自然观光旅游。2003年该村成立了花卉苗木专业合作社,开辟了1000亩的花卉盆景基地,打造以苗木、吊瓜、茶叶、杨梅、青梅、板栗等六大特色的种植基地5000多亩。培养出龙潭苑树桩苗木基地、伟达开心农场、瑞龙潭生态园等集观光旅游与农事体验为一体的旅游景点。张公洞、玉女潭的开发更是吸引了大量省外游客,张阳村前后投入4000多万实施美丽乡村建设,整治环境景观和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形成了以景点观光、农业体验、养生度假为主的休闲旅游业。
张阳村的发展路径经历了由农业起步,高污染的矿业开发治理到特色化农业生产再到休闲旅游业四个阶段,其特色在于依托良好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旅游资源,打造苗木盆景特色产业,借助景区效益推广乡村旅游品牌,并在此基础上以苗木产业为依托积极融入区域旅游的大圈子,形成了农业、苗木、乡村旅游三业并举的发展格局。
三、发展思考
通过以上四个案例发展轨迹的梳理,不难看出村庄的发展与特色产业的培育和政府扶持紧密相关。虽然广大农村先天条件各不相同,但发展路径的选择应在深入分析区域发展态势和自身条件基础上,以农业为基础,努力寻求与自身发展相匹配的特色产业,借助资源优势构建“一村一品”,打造特色产业和品牌效应,从而实现一产基础上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 H3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0-0026-01
1 引言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学生在大学阶段在对自身和外部环境进行科学的分析的基础之上进行系统的规划设计的过程,是大学生积极主动的开展自我管理和自我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同时,职业规划教育关系着一个人能否全面分析职业需求、培养自主规划与自我创新的能力,是引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认知、确立职业生涯目标,选择职业生涯角色和寻求自身发展的最佳途径[1]。
2 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
2.1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不足
能够充分认识到大学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与作用,是高校大学生有效进行职业规划的必要前提。但是现阶段,我国大学生对职业深生涯规划认识存在明显不足,对其内容欠缺足够的了解,且职业观念较为模糊,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还指停留在一个比较浅的层次上,并未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制定有效的职业规划。
2.2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测评体系有待完善
与欧美等西方国家相比,职业生涯规划在我国发展的时期还比较短暂,总体上,还处于一个发展的初级阶段,相关职业规划教育系统理论、测评体系也不够完善。我国国内的相关学者由于受到西方价值观的影响,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测评的研究和开发上,只是进行一些简单的修改和套用,并未结合我国国情与高校实际,制定出实效性强的职业指导和发展理论[2]。
另外,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实践体系也不健全,实践课时存在明显不足,且实践实习流于形式,使得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大打折扣。
2.3家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偏离
家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偏离是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一个重要问题。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局限性。如今越来越多的父母将所有的希望放在了孩子一个人的身上。同时过于溺爱子女,不断加大对子女的物质上供给,甚至是包揽了子女的一切事物。这不仅忽视了孩子的年龄段的感受和职业体验,还剥夺了了子女职业认知的机会。其二,功利性。部分父母过度的追求物质上的获取,把金钱作为衡量工作好坏的唯一标准,并把这种功利性的择业观灌输到学生的思想中,而忽略了子女的内心感受与职业认知。
3 服务视角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路径
3.1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
足够了解职业生涯规划是有效制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因此,学校应当有目的的、有计划的引导高校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具体而言,在学生进入学校的初期,就对其进行必要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指导,使学生能够有一个正确的自我认知与自我评价。然后,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出发点,并结合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装状况,教会学生如何把社会需求与自身目标与实际结合起来,来科学合理规划自己的人生。最后,努力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与校外用人单位的合作,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同时建立大学生创业中心,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3.2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服务评价体系
高等院校在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工作中,不仅要合理吸取国外的先进经验,还要紧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开发出针对性强,实效性高的职业教育规划。其具体措施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对校内学生的职业规划档案进行整理和分类,并仔细的对其进行研究与分析,以建立出与我国高校大学生实际情况相适应的职业生涯评价体系。其次,学校应当建立健全高校毕业生的工作的跟踪反馈制度,以不断调整、改善当前的测评系统,不断提升评价系统的可靠性与实用性。
3.3提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
首先,让专职指导教师成为服务队伍的主导力量,这使得教师不仅具有足够的精力和实践去设计和规划大学生的职业教育工作,还能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发现学生的需求以及特点,以便更有针对性的制定相关职业规划教育方案。其次,加强指导教师的指导水平,通过专业的职业规划培训来提升职业规划的能力,以更好的为学生服务。另外,将职业服务形式拓展开来,并将其贯彻落实到学生入学到毕业的整个过程。即,在日常的教学环节中采取面授或一对一的个性咨询辅导方式。毕业后进行毕业跟踪服务,了解与掌握学生在单位的表现,以检验学校职业教育的效果,并以此为依据,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内容进行及时的调整和优化[3]。
4 结论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新型且日趋成熟理论体系和日趋完善的操作体系的领域。同时,它也是帮助和指导大学生就业的重要路径。我们只有不断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服务评价体系并努力提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的重要指导功效。
参考文献:
一、辽宁省发展环境分析
(一)国际经济形势分析
1.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各国、各地区政府之间协作意识的增强,生产要素能够在更大范围内自由流动组合,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世界各国拓展空间、增添活力、规避风险、实现互利共赢的有效途径。在这种环境下,辽宁省能够得到更多的发展机会,而且通过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推进,辽宁在东北三省中增长极的作用能够得到更好的发挥。
2.全球性产业转移步伐加快。在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新一轮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特别是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向发展中国家的转移步伐明显加快。辽宁省依托着整个东北三省作为它的腹地,拥有良好的重工业基础,丰富的矿产资源和良好的土地条件,以及教育程度相对较高的劳动力,这些无疑都是吸引外资的有利因素,尤其是辽宁省的装备制造产业,具有较强的竞争实力。
(二)国内经济形势分析
首先,在最近几年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在不同程度上都呈现出了经济发展速度下降的趋势,而且国家的宏观战略要求与东北亚地区取得良好的合作,这些都决定了国家需要加大力度发展东北地区,尤其是起到经济带头作用的辽宁省。其次,在国家刚刚批准的《辽宁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中,明确的指出了要建设辽宁省环渤海经济带,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三个沿海发展区之后的另一个沿海经济增长点,这说明了国家十分重视对沿海经济区的发展,而作为东北地区具有最多出海口的辽宁省,无疑成为了下一阶段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
二、辽宁省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辽宁省作为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改革开放以来,辽宁省的产业结构一直处于不断的调整之中。但总体来看,辽宁省的产业结构还不尽合理。突出表现为:辽宁省的第二产业份额过大;第三产业发展比较滞后;同时二、三产业内部的结构也不够合理。辽宁省的支柱产业中,传统产业占绝对比重,新兴产业还比较薄弱。第三产业比重虽有所上升,但主要还是传统的生活服务业,金融、保险、技术信息、咨询等高级服务业比重较低。另外,资源瓶颈问题日益突出,替代产业尚未完全形成。辽宁许多地区的煤炭资源已近枯竭,使得一些资源型城市面临“矿竭城衰”的艰难境地,如阜新等地,这些城市或地区在短期内,形不成接续性替代产业。其他的矿产资源,如铁、有色金属、石油等前景也不容乐观。
通过对比国内具有代表性的地区可以看出,东北地区的第二产业的比例明显偏高,而北京、上海、江苏以及浙江等地区的第三产业则占到了一半甚至一半以上的比例,而这些地区恰恰也是国民经济发展最快最好的地区。这说明较高比例的第三产业是良好产业结构的象征,而良好的产业结构也能够很好的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由此可见,产业结构的升级仍将是辽宁省“十二五”规划中的重要目标。
三、辽宁省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措施
(一)实现生产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
作为重工业基地,制造业在辽宁省的经济发展中仍然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而制造业的发展离不开服务业的支撑,制造业生产过程的形成,就是进行产品研发、运输与储存、广告、保险、会计、法律服务等服务业的市场开发过程。生产业的快速发展,也会大大提高制造业的竞争力,提升制造业知识密集化程度,加速产业向高附加值形态的转变。同时,制造业的发展,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人力资源就会逐渐分流到服务业,而收入水平的增加使人们有条件去满足个人更高的精神需求,工业化和产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则为生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需求、动力和技术支持,这样就实现了生产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有效地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
(二)有意识的承接国际转移产业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承接国际转移产业已经成为了发展中国家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一个很重要的措施。基于辽宁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制造业的比较优势以及跨国公司的投资策略,制造业应是其承接国际转移产业的主要行业领域,借助于国际产业转移的契机,对原有的制造业进行升级改造将会给制造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推动力。
(三)大力发展金融业
借鉴以往实证研究的经验,认为金融发展对于产业结构的升级具有比较明显的推动作用,因为金融行业可以很好的将三次产业联系起来,使各个行业之间相互渗透和贯通,保证了政府宏观政策的实施。而且近期通过的《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中明确的表示要将大连建成东北亚的航运中心、金融中心,辽宁省可以借这个契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根据各地的不同情况,大力发展金融业,以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
四、总结和建议
(一)辽宁省要继续发挥在东北地区振兴的位置和作用
《东北地区振兴规划》提出深入挖掘哈大和沿海经济带一级轴线的发展优势,促进二级轴线集聚发展,形成“三纵五横”的空间发展格局,“三纵”是哈大经济带、东部通道沿线、齐齐哈尔至赤峰沿线;“五横”是沿海经济带、绥芬河至满洲里、珲春至阿尔山、丹东至霍林河、锦州至锡林浩特。
为此,要优先发展哈大经济带,建设以大连经济区、辽中经济区、长吉经济区和哈大齐工业走廊为核心区域的哈大经济带。优化产业布局,促进集群发展,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产业带。以辽宁省的发展戴总整个东北地区的振兴。
(二)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当前,辽宁经济增长和投资率同步增长,表明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投资拉动特点。2007年辽宁省经济增长速度为l4.5%,是近年来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一年,投资率为57.5%,比经济增长周期低谷时期的1999年投资率高26.7个百分点;而2007年消费率为41.6%,比1999年消费率低14.3个百分点。从1978年以来的3次比较大的经济增长周期看,投资率和消费率交替升降,规律性比较强。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的投资率一般比经济增长低谷时期的投资率高l0个百分点以上;相反,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的消费率一般比经济增长低谷时期的消费率低10个百分点以上。从各轮周期比较,1978年以来的三次经济增站周期的投资率也有逐渐抬高的迹象。这表明在下一阶段辽宁省的发展中要注意增加固定资产投资,来保证整个地区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努力调整产业结构,完善区域结构,发展沿海经济带
“十二五”期间,辽宁省仍将致力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保证第二产业的健康发展,同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形成生产业与第二产业的互动发展,达到第二、三产业并行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格局。在区域结构方面,应该继续坚持分区域不同政策导向的发展战略,发展辽西经济区,使其摆脱落后的经济局面,同时大力发展以沈阳为中心的辽中经济区,保证其核心作用,实现重工业尤其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成为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的动力。同时,更应该着重发展沿海经济带,通过政策的指引实现资源的整合,明确大连市的核心和龙头地位,在发展航运事业的同时也积极发展配套服务设施,努力将辽宁省沿海经济带建成东北亚的国际航运中心、金融中心和物流中心。从而以带代面,通过与辽中经济区的合理分工,实现辽宁省经济的整体跨越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永刚.辽宁省“十一五"计划纲要中前期实施情况分析与探讨[J].经济观测.
[2]方丽玲.基于产业关联视角的辽宁省产业结构分析[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08(6).
[3]王桂敏,金明玉.辽宁产业结构优化的外力推动:承接国际转移产业[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8(3).
[4]姜莹,陈国宏.辽宁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趋势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10(2).
一、低碳酒店的界定
现阶段,国内学者对于低碳酒店的定义众说纷纭。学者徐峰在其论文“低碳酒店的实现路径研究”中指出低碳酒店是以低碳和可持续发展为理念,运营特点为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以实现酒店经济增长与酒店碳排放脱钩为目标的新型酒店。笔者认为,低碳酒店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在保证酒店经济增长的基础上,将降低能耗、减少污染、减少碳排放贯穿于酒店的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全过程,做到酒店长远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二、桂林市星级酒店低碳化发展现状研究
(一)调查对象分析
桂林市共有星级饭店69家,其中市区24家。笔者围绕酒店员工的低碳环保观念、酒店的能耗情况及酒店的低碳管理举措等方面问题,对桂林市内共计5家星级酒店的员工发放问卷共计100份,回收100份,有效问卷89份,有效率为89%。参与调查的酒店包括:桂林市喜来登酒店(五星级)、桂林市香格里拉酒店(五星级)、桂林市桂湖饭店(四星级)、桂林市桂林宾馆(四星级)、桂林市伏波山大酒店(三星级);涉及发放问卷部门包括:前厅部10人、餐饮部34人、客房部18人、工程部15人,其他后台及管理部门12人。
(二)分析方法
本次调研数据分析采用频数分析法,根据酒店各部门员工的基本信息不同进行分类统计,对于酒店的员工的低碳环保意识、酒店耗能状况、低碳化管理举措等方面进行数据分析。
1、员工低碳环保意识
员工普遍对于酒店低碳化发展的大趋势是十分认可的,特别表现在后台管理部门和酒店工程部,此两个部门有近95%的员工认为“酒店低碳化发展势在必行”;有57%的酒店员工表示“自己在工作中能做到尽量节水节电”;但也有78%的客房部员工认为“酒店低碳化发展会让客人的满意度降低”;45%的餐饮部员工认为“在自己的实际工作过程中低碳化发展存在障碍”。
2、酒店耗能状况
在桂林市的5家星级酒店中的调查中,我们不难发现:桂林市星级饭店耗能以电和天然气、水为主,能源消耗成本在酒店总运营成本中所占比例较大,约为15%左右。特别表现在耗电方面,并且空调与照明方面所用能耗占比较大,分别为75%和15%。但此5家酒店基本上对于空调的能耗方面遵守国家关于温控方面的规定在用电方面,均采用变频空调,在自然温度适中的春秋季尽量运用新风调节温度。桂林市香格里拉大酒店全部采用节能灯,其他酒店节能灯的使用率业在70%以上。酒店客房普遍采取插卡取电,根据顾客在店情况调节电量。
3、低碳管理举措方面
在酒店管理方面,对内酒店在近几年陆续开展了多次关于“节能减排”的技能竞赛或培训;后台部门推行无纸化办公,打印均要求双面打印。对于客人服务方面,酒店对客加大了对于低碳环保理念的宣传力度。客房内黏贴包括“鼓励客人自带洗漱用品”、“长住客人重复使用六小件等一次性用品”、“减少更换床单次数”等在内的标志。
三、桂林市星级酒店低碳化发展障碍
(一)酒店节能减排技术处于较低层次阻碍酒店低碳化发展
酒店的低碳化发展必须基于利用新的节能技术,采用新的节能设备上。而桂林市这样的老牌旅游城市,星级酒店多数建造时间久远,设备老化严重,节能技术较为落后;若要进行改造升级,其成本又过高。比如上海第一家碳中性酒店Urbn酒店,将酒店客房的玻璃全部采用双层隔热玻璃,使空调产生的冷热气体不容易过快的发散,其玻璃的成本就是普通酒店的2倍。
(二)酒店顾客对于酒店低碳化发展认同感不高
通过对于一线部门的酒店员工问卷调查及访谈,虽然现阶段大多数都十分理解和支持低碳环保理念。但酒店顾客受到中国传统观念中的面子消费的影响,顾客中的确还存在着不少奢侈浪费、追求享受的消费方式。餐饮部员工认为,客人未追求“物有所值”在自助餐时浪费现象严重,在消费过程中也存在不少的攀比、炫耀的心理。客房部员工反馈,对于“六小件”的使用,多数客人依然选择一次性用品,且“六小件”使用次数仅为1次的达到80%以上。对于客房布草的更换,有50%以上客人要求酒店每日一换,仅有15%左右客人能够做到3天或以上更换一次。社会大众对于酒店低碳环保理念的认同感低,间接阻碍了酒店低碳化发展。
四、桂林市星级酒店低碳化发展路径
(一)采用和推广新技术、新材料提高酒店节能减排水平
在新酒店规划之初就应将低碳环保理念贯穿于规划设计的各个步骤之中。运在酒店建筑的装潢中选用环保材料,采取节能设计。比如可借助桂林市香格里拉酒店客房落地窗充分利用自然光的设计,减少客房用电量。在酒店各个区域的室内空调和照明采用节能减排设备。水资源的再利用方面也可以采用目前较为先进的中水循环系统;在保障安全、卫生的前提下,提高水资源的重复使用率。
(二)向酒店顾客推行低碳消费奖励制度
酒店低碳化发展离不开酒店客人的配合,但客人作为消费者具有法律所赋予的消费者权益,酒店并不能强制要求客人奉行低碳理念,但可以运用适度的刺激手段引导客人响应酒店节能减排的号召。在餐饮部鼓励客人适度消费,指导客人合理点菜,鼓励客人“打包”,鼓励客人使用循环使用的消毒餐具。客房服务方面,鼓励客人自带洗漱用品,对于此类客人给予包括房费折扣、兑换碳积分在内的物质奖励。加强对于低碳环保理念的宣传力度,设立无烟楼层、无烟客房。
(三)倡导酒店低碳文化,提高酒店低碳管理水平
【关键词】农村建设 经济发展 规划
一、农村经济发展的农业问题分析和对策
1.1农村经济发展中农村和农业结构矛盾
1)是中国落后的观念仍然根深蒂固。农业发展的封闭,保守,更复杂和广泛的农业生产方式,农业产业化、标准化、规模化、机械化水平较低。
2)是种植结构单一。主要作物小麦、玉米、大面积的种植,木头副渔业比例较小。水产养殖在南方和北方作物不和。高质量的产品的比例仍然很低,高效经济作物面积较小,农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不强。主导产业优势没有发挥,不能很好导致经济的发展,导致农民经济发展缓慢。
3)是土地流转机制建设滞后。土地难以向优势产业和大户集中,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规模集约发展。
4)是农业经济结构不合理。畜牧业在农业、园艺、特色工业和人均收入很低,落后的生产方式的比例,尤其是传统的畜牧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知道大多数的农民合作的主要方法。影响农民根深蒂固的传统农业生产的历史观念和生产方式。中国的市场发展的一个严重障碍的现代农业。
1.2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农业科技落后
农业产业化的技术水平不高,规模不大,产业链条短,农产品附加值不高。并刺激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产业发展能力较弱,和农民利益之间的耦合机制不太近,不足牵引作用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不能很好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技术在促进农业规模、专业化、集约化的发展,促进建设高效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农业结构的优化不是很好发展,特色农业现代化路径曲折。
2.3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教育水平落后
中国教育最大的缺陷是二元分割。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形式整体分割,形成“农村教育”和“教育之城”。农村经济发展落后,缺乏理解的教育,大多数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较低,因此,农村教育水平落后于缺乏合格的工人。策略依靠科学和教育在农村,做了很多限制,阻碍科技进步的科技教育水平阻碍生产,形成一系列的恶性循环。最终导致了农业发展越来越落后。
2.4农村经济发展中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
首先是r业投入资金不足。多年来,农业科技、信息、标准化生产、防疫体系建设和农产品检测等投资的严重短缺,农村经济体系非常脆弱,失明的农民生产没有根本性的变化,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影响。以水利建设为主的农业基础设施并不完善,农业抗风险机制不健全,农业抵御自然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很差。其次农业营销体系建设并不完美。出口平台建设滞后,农产品品牌意识不强,不能很好地创造自己的特色农产品,缺乏市场意识,使市场的竞争力。农业效率低下不能充分发挥农业地区的优势特点。
二、农村经济中面临农业问题的对策
2.1要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1)发挥财政作用。在省级金融输入增量逐年增加一定数量的前提下,应积极争取,争取国家在我们省的投资规模方面,推出一个在自己的农业部门,提出“做”项目,计划在积极的一步一步,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一千斤”的方向和补贴,引导社会资本很大程度上对我国农业倾斜,扩大在我国农村的农业投资。
2)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除了新的农业技术革命的前沿,其关键在于农业产业化,促进农业现代化与农业产业化、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是主要措施之一,在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具有突破性发展。
2.2发展中国特色的新型农业现代化
在发展目标上,我们强调以确保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的有效的供给,提高农业劳动者的收入实现双重目标,关注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现代农业的发展,这样会使农业高效提供出价值。在农业发展模式上,要从我国人多地少、农业低效低值且面临巨大的资源和生态环境压力的实际出发,把高效生态新型农业作为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目标模式。
2.3发展科教兴国战略
应该积极推行以教授“本土化知识”为职志的素质教育,改革农村学校的课程设置,让教材适合农村是重要的,让教育适合农村,培养农村孩子具备适应外部和本土两种环境的知识与能力。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参与新农村建设,农村居民知足长乐的变换,困在过去,害怕风险,不讲效率的生产生活态度,摆脱落后的封建的小农思想。学习技术知识提高劳动技能发挥主要作用在农村发展在未来,我们需要增强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让农民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三、未来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建议
要发展新农村经济,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我们要改革农业产业结构,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落实涉农优惠政策,切实用好政府的财政补贴,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积极开展科教兴国,以科技来带动整个农村经济发展,从而发挥农村在整个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基础作用。
四、结语
农村经济发展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好基础发挥农村基础设施的作用,在农村迅速发展的基础上,健康良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只要我们不怕困难,我们认为新农村建设问题指日可待。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将面临新的是蒸蒸日上的状态。
参考文献:
1 引言
高速公路是社会进步、经济繁荣的象征,是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重要载体。高速公路的功能不仅表现为安全、快捷、舒适的交通运输能力,更有传播信息、传播文明、物流集散、商业商贸等多种可以发掘和利用的潜在功能。国外高速公路发展经验表明,一条高速公路在通车后3-5年即能形成带状经济,高速公路对沿线地区发展来说就是流动的宣传车、广告牌和展示台,车流、物流、信息流的加大,将对沿线区域经济发展起到有力的拉动作用。盐城市高速公路网络已建成,形成南下北上、东进西出的快速交通网络。高速公路网络的形成,将彻底改变盐城交通地理环境和经济布局态势,形成推进城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如何充分利用这一宝贵资源,及早规划实施沿高速公路轴线和道口开发,把高速公路沿线建成环境最优美、产业最密集、人气最兴旺、人居最安全的投资乐园,已成为当前最为紧迫和重要的任务。
所谓道口,就是陆路交通的交叉、进出之口,或是几条高速公路相交叉的交会之地。随着交通工具的快速升级,道口地区日渐成为生活资料、生产资料的快速集聚地,最典型的就是专业市场和物流企业大量抢先入驻,从而引发大量资本的投资热情,这就是“物流道口”的“道口经济”。
2发展概况分析
2.1高速交通发展和道口现状分析
2.1.1高速交通发展和道口现状分析
近年来,盐城市积极实施“基础设施快上”和“主攻公路”战略,多方筹集资金,加快交通基础设施特别是公路建设步伐,较好地改善了盐城市路网结构和道路通行条件,一定程度地缓解了交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由于缺少高速公路这样快捷的进出通道,市域内外人流、物流、信息流进出的快捷程度还远远落后于其他省辖市,无法与发达地区全方位接轨,尚不能具备上海大后方的区位优势。盐城市高速公路网络的建成,极大程度上改变了交通发展滞后的状况。
从盐城市在建高速公路的实际情况看,实施快速接通工程,构筑多层次、全方位的快速交通网络,盐城市具有三方面的优势:
①总量优势十分明显。盐城市高速公路密度已经达到西方发达国家水平,总里程也将超过江苏省其他省辖市。
②布局优势独具特色。盐城市高速公路网络串联起市区和8个县(市、区),连接盐城市22个重点乡(镇),辐射范围十分广阔。特别是盐通、盐连、盐淮、宁靖盐四条高速公路交错互通,为做大城市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③道口分布科学合理。盐城市域共设有20个高速道口,一般每隔10-20公里就设有一个道口,在市区周边地区就分布有6个高速道口,为市区人流、物流的快进快出创造了得天独厚的区位条件。
尽管如此,盐城市市县乡距离快速接通的要求还有相当的差距,高速公路离我们既“近”又“远”,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工程建设的近距离与思想认识的远距离。当前盐城市高速意识和“高速经济”概念尚未形成,以致于一些地方在城镇建设、公路建设、园区布局、产业规划等方面尚未与高速公路对接。
②建设期限的近距离与开发规划的远距离。按照省、市“能快则快”的要求,盐城市高速公路建设全面提速。而盐城市对如何综合开发高速公路资源,发展道口经济,以高速公路为轴线,以高速道口为节点,加速沿线区域经济整合互动发展等重大问题,尚无深入的研究和统一的规划,工程建设进度的超前与开发利用规划的滞后现象还较普遍。
③空间位置的近距离与通达时间的远距离。300多公里高速公路纵横交错于盐阜大地上,与我们朝夕相伴,近在咫尺。盐城市142个乡镇能在30分钟以内接通高速公路的仅有20多个,大多数乡镇在1小时以内才能接通,还有极少数无路可通的乡镇。
2.2发展道口经济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2.1长三角的继续集聚和整合趋势
中国经济将越来越向各个大城市区,特别是向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唐这三大城市群进行集聚,三大城市群已成为具有巨大影响力的经济空间。
长三角是我国继珠三角开发开放之后又一经济增长最快、发展最好的地区,是全国最大的经济核心区,沪宁、沪杭甬交通走廊沿线为主的各大中城市正形成世界上的第六大都市连绵带。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苏浙沪三个省市进一步增强了推进区域经济合作的紧迫感,为了促进生产要素在整个区域内的自由流动,加快区域经济融合,增强长三角的国际竞争力,三方确定,在近期合作与交流的内容上,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①构建区域大交通;②区域信息资源共享;③区域旅游合作;④区域生态环境治理;⑤区域内天然气管道网络建设。
盐城要抓住长三角纳新扩容,借机融入的大好机遇,大力发展自己的支柱产业,充分利用好高速公路道口资源。
2.2.2周边城市竞争激烈
盐城市是苏北5市中距南京、上海最近的城市,周边城市之间竞争激烈。周边城市道口经济的发展可谓咄咄逼人,道口经济有一个显著特点,对资源的吸附性较强,一旦某一道口对区域内生产和流通要素率先整合,形成了经济高地,附近的道口就会陷入被动,很难有所作为,所以盐城必须集中力量,大力发展道口经济,参与到激烈竞争中去,并取得应有的地位。
2.3区位分析
盐城市域高速公路沿线共20个高速道口,其中市区周边地区有6个道口,其中本案例研究的步凤道口位于盐城市河东片区东南部,步凤镇以北。
3规划总论
3.1指导思想
①立足全局,着眼长远,合理确定功能定位
②整合、优化空间结构,完善城市布局
③坚持生态优先,实行可持续发展
④重视规划弹性,提高规划可操作性
3.2规划目标
通过有效的规划引导和规范的市场运作,将盐城市区步凤道口建设成为“交通资源集聚点、经济发展增长点、生态景观亮点、现代化盐城的东大门”。
3.3规划思路
①从区域角度研究道口经济的发展背景、发展趋势等,充分挖掘道口经济的发展潜力,并从盐城市区六个道口整体出发,研究道口的发展目标、功能定位以及项目布局。
②充分研究道口的自然环境、现状特点以及各经济要素之间的关系,力求创造人与自然有机融合、具有高雅品质的道口空间。
③建设用地规划必须在功能定位的指导下,结合现状条件布局,是对功能定位的细化、诠释,不宜超出功能定位的要求。
④道路系统规划以上位规划为依据,内部细化道路尽量不接上高等级公路,避免造成交通复杂化,保证高速公路不增加交叉口,一级公路距离匝道500米以上设置交叉口,二级公路距离匝道300米以上设置交叉口。
⑤现状河道格局是按农业生产的需要建设的,与城市防洪、排涝的需求以及水环境的要求不完全相符合,必须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城市防洪排涝的布局以及水环境的要求出发,进行河道整治规划。
⑥沿高等级公路控制生态走廊,从城市景观规划、农业生产的角度出发,进行绿地控制。为保证立交口的景观效果,立交口每个象限地区控制不少于300米的生态景观用地。
3.4产业发展战略
盐城市市区主要道口周边用地涉及到一、二、三产业,为了更好的控制其发展建设,对产业发展分别提出战略分析。
3.4.1第一产业发展战略
全面发展和繁荣农村经济,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加快形成以高效农业、创汇农业、生态农业、特色农业为主导的现代农业新格局。
①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②积极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③积极发展外向型农业。④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3.4.2第二产业发展战略
坚持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导向、传统优势产业为基础、新兴产业为重点,大力推进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发展壮大规模经济,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和集团化,增强综合竞争力。
①运用高新技术,加快对传统产业的改造、优化,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和工艺水平,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型。
②集中大力发展纺织服装、轻工食品、石油化工、机电一体化、精密机械和能源原材料等六大支柱产业。
③重点培育和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环保产业和新材料四大新兴产业,形成一批高技术产品群,增强国际竞争力。
④发展规模经济,引导优势企业做大做强,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形式,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企业集团。
⑤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潮流,继续坚持和实施对外开放战略,进一步改善和优化投资环境,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
3.4.3第三产业发展战略
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为方向,提升服务水平和技术含量,逐步形成以传统行业为基础、新兴行业为主导、布局合理、城乡共同发展的第三产业新格局。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旅游业、信息产业。
①大力发展市场业,结合盐城市的汽车经济,侧重发展汽车配件商贸城,以及纺织原料和纺织机械的专业市场;②大力发展会议展览业,带来源源不断的商流、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③大力培育现代物流业;④大力发展信息咨询等生产业;⑤大力发展现代休闲服务业。
4案例分析及功能定位
4.1相关案例分析
4.1.1锡山区道口经济
沪宁高速锡山区道口作为“道口经济”的发展先锋,锡东、东北塘两大道口内分布东方国际轻纺城、健鼎电子、迪卡侬运动超市、大明物流等部分企业,其中,东方国际轻纺城建筑面积超百万平方米,城内分设纺织、服装、皮革三大专业交易区及东方魅力步行街;迪卡侬运动专业超市(锡山店),店内65个运动项目的6000多种运动用品汇聚一堂。迪卡侬运动超市欧洲排名第一,全球排名第二。锡山店自开业以来,已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运动爱好者慕名前来。
锡山道口占地仅1平方公里的建材市场上,销售额就能达到30亿元。锡山区在发展道口经济上抓住了机遇,快速推进了一批集特色、功能和形象为一体的服务业集聚区。锡山区之所以在道口经济发展上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功,其主要原因无外乎:①公路运输条件优越,可以有效地降低运输成本;②公路辐射条件好,可以有效地形成经济带,拓展更大面积的市场;③公路的客流、车流、物流、信息流量大而迅速,对沿线经济区的需求拉动作用力不可低估。
4.1.2华东五金城――激活姜堰道口经济
号称“全国最大五金专业市场”的华东五金城,驻扎姜堰西道口。华东五金城这台经济引擎进一步激活了姜堰乃至苏中地区的“道口经济”,其冲击波开始辐射到浙江、上海、山东。经济学者表示,“物流+道口”模式,将成为大市场经济最具竞争力的经济模式。
华东五金城入驻后,姜堰主政者脑海中的“道口经济”蓝图越来越清晰:做大做强做优“道口经济”,使姜堰全市服务业形成“大市场+大物流+道口经济”的格局,高速道口旁的姜堰(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可以说正是华东五金城,激活了姜堰“道口经济”。
4.1.3中国汽配城发展分析
目前全国汽配城项目纷纷上马,以北京市场为例,从2004年年底到2005年年初,北京的汽配市场突然从原来的8家增加到了现在的26家。汽配经销商数量一直不断下降,而汽配市场的数量像野草一样疯长,市场竞争空前激烈,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大多数汽配城小、散、差,利润率较低。
汽配市场的健康发展,首先需要市场的规范管理,进行规模化经营。各地汽配城应从传统的招商方式,转变为根据市场经营品种是否配套,有侧重地引进名优厂商到市场设点经营;利用品牌店、专卖店等形式,逐步淘汰原有“杂货店”式的商户;与国内知名企业签约,共同发展市场;在经营思想上彻底摒弃过去的“房东”经营模式。
4.2功能定位
根据国内外道口规划建设资料分析,结合盐城道口现状情况,道口除交通的主要功能外,其他主要有产业、物流市场、生活配套、休闲旅游、生态景观等功能。
步凤道口地区定位为“以汽车零部件商贸城及会展为重点,汽车产业转移扩散的吸纳基地、物流集散中心、休闲服务中心以及盐城市区东大门”,主要依据如下:
4.2.1强大的汽车工业后盾
盐城市区已形成了以东风悦达起亚为核心的汽车产业集群,汽车规模化生产随之而来的汽车零部件及相关配套产品的需求也日益加大。依托东风悦达起亚公司和中大集团的起步动力,依托长三角日益庞大成熟的汽车消费市场,利用全球汽车产业转移的良好时机,吸引众多生产汽车零部件企业投资盐城。
4.2.2城市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会展经济
会展经济即以会展业为支点,通过办会、办展、办节等多种形式,传递信息、提供服务、创造商机、刺激需求,进而带动相关的产业如运输业、电力业、广告业、印刷业、餐饮业、旅游业、咨询业、服务业等发展的一种经济。会展经济能创造一个高效、快捷的传播渠道,城市形象的塑造离不开有效的传播。
4.2.3优越的交通区位条件
沿海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带来了巨大的车流和物流,同时信息流也不断加大,这些潜在的优势将对步凤道口地区经济发展起到引擎作用,对发展专业市场和物流业有重大影响。同时,新洋港的水路运输和来自盐城机场的航空运输也是重要的交通优势条件。
5用地规划布局
根据现状用地布局分析,该道口地区由沿海高速公路、南环路在空间上自然划分为三个象限,分别为西北象限、西南象限和东部象限,规划分别对这三个象限地区进行了科学的用地布局。
(1)西北象限――市场用地、会议展览用地、物流集散中心和工业用地,配套少量的市政公用设施用地。
①打造江苏省规划最大、功能齐全、配套完美的综合性汽配商贸城,集仓储配送、物流交易、商务办公、产品展销、信息处理和为之配套的娱乐、餐饮设施;市场用地除汽车配件外,还配有部分纺织原料和纺织机械交易市场。
②临近道口规划设置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和汽车文化公园。会展中心侧重结合一年一届的“中国江苏汽车及零部件国际博览会”,创出盐城汽配品牌。同时以此为支点,举办各种形式的大型会议、展览活动,吸引大量的商流、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以会展经济直接推动商贸、旅游业的发展,进而拉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同时还可以展示城市形象,提高城市在国际、国内的知名度。汽车文化公园充分借鉴美国迪斯尼乐园、好莱坞影城模式建立的汽车主题文化公园的设置,将汽车展示、销售、信息、娱乐、观光旅游集合在一起,使汽车文化公园具有鲜明的文化经营特色。
③位于市场用地和工业用地之间设置大型物流集散中心,布置物流集散中心的必要条件是有充足的货物来源(来自市场和企业大量的货物)和便利的交通条件(东侧的城市主干路经七路和南侧的快速路南环路),同时配建大型货运停车场和汽车维修设施。
④西部大片工业用地主要考虑汽车产业的配套工业,包括汽车电子、汽车仪表、汽车装潢、汽车轮胎等,打造盐城以东风悦达起亚为核心的汽车产业集群,加强盐城的汽车工业市场竞争力,使盐城进入中国汽车制造的第一方阵,进入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市场。同时结合汽车工业发展部分相关工业,例如包装塑料和纸板、橡胶、五金制造等。
(2)西南象限――行政办公、宾馆、工业和物流的混合用地,包括少量市政公用配套设施用地。
①行政办公和星级宾馆位于临近道口的西南角,建筑主体为风格现代的高层建筑,是塑造道口环境景观和空间景观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②行政办公和宾馆西侧规划布置为楼宇工业用地,产业类型主要是针对汽车工业相关的高科技研发工业以及部分精品工业。工业建筑以多层为主,为了避免重复传统工业厂房单调的天际轮廓线,增强自道口沿南环路的建筑轮廓韵律感。
③西南象限的西部为传统工业用地,主要以汽车零部件配套加工为主,注重工业区的绿化景观建设和沿线建筑景观的打造。
(3)东部象限――主要控制为村庄建设用地和农业生产用地,作为盐城特有的生态农业示范区,发展观光农业经济。
6建设用地适建性及控制要点
本规划将道口周边用地管治类型分为四种:禁止开发区域、适度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和优化整合区域。
禁止开发区域:如道口主要植物造景区域、规划生产防护绿地、生态绿地和农业生产用地等,除少量农村居民点和市政公用设施外,其他开发建设行为将被禁止。
适度开发区域:对某些区域采取适度开发机制,开发建设的同时兼顾生态、景观要求,对建设活动适当限制,限制产业内容和强度,同时建立相应的准入机制。
重点开发区域:是对于有竞争力的地区,可以加大投入,加快发展,适当放宽土地利用政策,进一步引导经济活动的集聚。
优化整合区域:此区域经济活动已经非常密集,但仍然需要再开发、集聚和整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对空间开发指导约束,限制盲目开发,保留必要的绿色空间。
表1步凤道口周边建设用地适建性及控制要点
控制
要点 1、公共设施用地容积率控制在0.8-3.0,建筑密度控制在40%以下,绿地率控制在30%以上,建筑高度控制在100米以下。工业用地和仓储物流用地容积率控制在0.6-1.0之间,建筑密度控制在35%以下,绿地率控制在20%以上,建筑高度控制在15米以下。
2、建筑布置为低层和高层结合,可结合现状水体营造亲水空间,形成良好的内部环境景观。
3、生产防护绿地容积率控制在0.05以下,绿地率控制在95%以上,建筑高度控制在6米以下。 1、公共设施用地容积率控制在0.8-3.0,建筑密度控制在40%以下,绿地率控制在30%以上,建筑高度控制在100米以下。工业用地和仓储物流用地容积率控制在0.6-1.0之间,建筑密度控制在35%以下,绿地率控制在20%以上,建筑高度控制在15米以下。楼宇工业容积率控制在1.0-1.5之间,建筑密度控制在30%以下,绿地率控制在40%以上,建筑高度控制在36米以下
2、建筑布置为低层和高层结合,可结合现状水体营造亲水空间,形成良好的内部环境景观。
3、生产防护绿地容积率控制在0.05以下,绿地率控制在95%以上,建筑高度控制在6米以下。 1、村庄建设用地容积率控制在0.8以下,建筑密度控制在40%以下,绿地率控制在50%以上,建筑高度控制在15米以下。
2、建筑布置宜为低层,可结合现状水体营造亲水空间,形成良好的内部环境景观。
3、生产防护绿地容积率控制在0.05以下,绿地率控制在95%以上,建筑高度控制在6米以下。
7发展道口经济的对策与措施
加强规划的执法水平,健全规划管理,以行政、法律、经济等多种手段提高规划管理水平。强调规划、建设的法律、标准和准则以及相应的法规的严肃性,严格执行规划,进行建设项目的管理明确规划、建设的审批和修改的办法、程序,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坚持由政府统一组织经营性开发用地有偿出让工作,将土地投放的数量、区位与适应市场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完善土地出让、转让的有关规定、办法和法规,采用按楼面价计算土地出让金的方法,利用经济手段调节土地开发强度;实施土地预征制度,保障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绿化建设等资金的落实。
总体上看,“十三五”时期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又是各种困难和问题的凸显期,有利和不利因素交织,机遇和挑战并存。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处于温和复苏期。发达国家陆续进入后危机时代的恢复进程,不仅英美,即使是危机深重的希腊、西班牙,也已经全面进入逐步走出危机、不断修复创伤以及调整引发危机的深层次问题的阶段。欧美经济的企稳对新兴经济体的出口是利好,但资本流动压力增大,同时面临劳动力、土地、资源、能源等要素成本的大幅攀升,新兴经济体增长速度将逐步放缓。尽管还面临诸多难题,但新一轮经济周期的起点已经来临,世界经济将再一次进入螺旋式上升的新阶段。
从全国看,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增长减速和结构调整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经济增长的动力从过去依靠出口、房地产、第二产业的发展向公共消费型的基础建设、产业的转型和升级、居民消费等新的增长点交替。中国经济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阶段。面对新形势,国家将继续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和依法治国作出总体部署,将进一步激发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随着改革力度不断加大、新型城镇化深入推进,我国经济必将迎来发展的新局面。
从区域看,区域经济合作更加紧密。一方面,作为“一区一圈一带”三大区域交汇叠加区,东接省会济南和沿海开放城市,北连京津冀经济圈,向西向南和中原经济区融合,为我县享受政策红利、加快能源交通设施建设、拓展发展空间创造了良好机遇,目前济际铁路、德郓高速、徒骇河通航等重大工程已经列入上级规划,另外“聊茌东大三角”即将成为我市“十三五”期间重点建设的“转调创”实验区和高端产业聚集区,作为对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桥头堡的县,区位优势明显,有优势有潜力有能力在我市进一步加强同省会之间的紧密联系方面将发挥更大作用,在全市跨越赶超进程中继续发挥领头雁的带动作用。另一方面,较强的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为今后接受京津冀、环渤海以及省会济南的辐射带动,更好地承接先进地区产业转移提供了便利条件,丰富的热电、铝水、PVC等重要资源优势,充裕的人力资源优势以及“铝城枣乡”特色的品牌优势,可为大项目、好项目落地提供强有力的产业和要素支撑,为更好的融入区域经济合作和参与地区竞争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自身看,机遇与挑战并存。“十三五”期间,我县总体上进入工业化中期向中后期迈进的新阶段,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进程将明显加快,经济增长的基础进一步得到巩固,内生动力也将进一步增强。但同时经济社会发展也面临一些矛盾:一是产业层次偏低,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够快,支撑县域发展的大企业、大项目、大品牌还比较少;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一般加工工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比重过大,高端制造业和生产业发展滞后。二是产业集聚和集群发展水平不高,产业空间布局与资源分布不协调,环境容量、人才、土地、资金等发展要素的制约依然突出;节能减排压力突出,资源环境承载力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增大。三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任务还很繁重;四是行政效能和作风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经济发展环境还有待进一步优化。
二、“十三五”发展的指导思想与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改革为统领,统筹兼顾,突出重点,认真落实好“一区一圈一带”三大区域发展战略规划,将政策红利转化为助推我县跨越发展的强大动力,借助“聊茌东大三角”建设科学发展先行区,全面对接省会,加强理念、交通、产业、要素和资源融合,以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试点为契机,创新体制机制,以项目突破、产业提升和园区发展为抓手,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激发市场活力,打造县域经济升级版,更加注重生态文明建设,更加注重民生改善和社会和谐,切实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全力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十三五”发展要突出坚持以下原则。
转型发展。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创新发展。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和人才强县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壮大创新人才队伍,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加快建设创新型社会。
和谐发展。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民生优先,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在就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逐年加大投入,合理配置资源,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改善群众生活条件,让人民群众得实惠,推动实现和谐发展。
绿色发展。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节约能源,降低气体排放强度,发展循环经济,同步推进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开放发展。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作用,更多地依靠市场机制和内生力量,不断增强发展后劲。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引技、引智力度,加强区域合作共赢,以开放促转型、促改革、促发展,培育发展新优势,推动实现开放发展。
(二)发展目标
以跨入全国五十强为总体目标,到2020年,建设为“四化”协调发展的示范区、新型工业化示范城市和高端产业聚集高地,成为全国重要的铝精深加工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鲁西北平原优质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省会城市群经济圈重要商贸物流节点城市、全省重要的循环经济示范县及生态县。
经济实力进一步提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左右,到2020年达到7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12万元。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产出效益进一步提高,现代高效农业比重稳步提升。产业特色明显增强,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比重显著提高。服务业发展速度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幅,生产业、新兴服务业比重不断提高。到2020年三产结构调整为9∶58∶33。
城乡建设进一步加强。中心城区的整体经济实力、集聚辐射能力和综合服务功能增强,城镇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机制基本形成,到2020年,城镇化率达到55%,城乡一体、发展有序的现代城镇体系基本形成,并与周边地区共同构筑互利共赢的中小城市群。
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大幅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逐年减少。到2020年,林木绿化率提高到44%,循环经济发展达到全省先进水平。
人民生活进一步提高。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取得新进展,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12%和14%,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全县义务教育阶段校舍和设施设备基本达到省定标准。实现与全省同步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三、“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任务
(一)树立现代农业发展理念,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按照中央部署稳步推进农村改革,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树立现代农业发展理念,鼓励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向农业输入现代生产要素和经营模式。
一是提高基础农业生产能力。按照高产、优质、生态、安全的发展目标,提升粮棉油、蔬菜、畜牧水产、林果等传统产业,完善农产品检验监测体系,确保食品质量安全。推进全县高产示范区建设,按照稳定面积、提高单产,增加效益的要求,围绕水源渠系工程、农技推广、良种繁育等,加大资金投入,建设规模化、集中连片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发展特色农业经济,打造绿色安全蔬菜生产基地,推进设施栽培,扩大连片露地蔬菜的种植规模,突出大蒜、食用菌等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加大对大枣深加工企业在产品研发、品牌创建方面的扶持力度,把大枣产品打造成为国内知名品牌。发展生猪、肉牛、肉鸭、优质鱼等生态养殖基地,培育壮大獭兔养殖加工产业。
二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培育精致农业示范区,依托现有的蔬菜、食用菌、畜禽、瓜果等生产基地,以生产高品质、高附加值产品为目标,依靠科技创新,率先建成精致农业示范基地,创建肖庄、冯屯、贾寨等一批高标准、高质量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示范乡镇和有机农业示范区,以聊夏路为中轴线建设全省先进、全国知名的现代果蔬种苗繁育基地。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充挖掘水、大枣、园林文化价值,规划建设国家级森林公园、圆铃大枣观光园、徒骇河生态防护林区以及普济沟慢生活体验区,扩大枣园面积,建设博临路枣乡生态长廊,连接肖庄镇、博平镇两处枣乡观光园区,构筑“两园共建、一廊相连”的鲁西枣乡新格局,力争建成国家4A景区,形成集“枣乡文化、生态农业、大枣采摘、劳动体验”为一体的万亩生态采摘园和休闲旅游度假基地。研究制定湿地保护与修复规划,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建设国家级金牛湖湿地公园。
三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大力培育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经济合作组织,在抓好土地确权登记颁证的基础上,积极鼓励和引导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依法有序成方连片流转土地,形成规模效益。完善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引导分散农户按照产业链、产品和品牌组建专业合作社,完善生产设施,扩大产销对接,并逐步探索合作社重组整合或成立联合社。建设和改造一批具有规模效益、带动辐射能力强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力发展连锁店、直营店、农超对接、配送中心和电子商务,积极开展直营直供,提高流通效率,支持大型流通企业开展“农超对接”,通过支持农产品加工配送中心、冷链系统和农产品品牌建设,推动订单农业的发展,引导企业与农户形成稳定的购销关系,加快农民增收步伐。
四是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东邢水库、末级渠系节水改造和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加强赵牛河、七里河、管氏河、茌新河等河道蓄水工程的新建、改建及维修,拦蓄汛期雨洪水资源,补充地下水源;围绕县级综合质检站建设,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能力建设工程,建立农产品生产有记录、信息可查询、责任可追究、质量有保障的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围绕改善农业技术推广、病虫害防控、农产品检验检测、农民培训等方面,提升农机化水平,做好乡镇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工程。
(二)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升级。
加快提高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度,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推动纺织、味精、人造板、汽车配件、铝深加工等向“产业高端”进军。支持以产业链为纽带开展兼并重组,实现规模化整合,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集群。围绕新材料、新医药和生物、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发展壮大“高端产业”,实现产业档次和质量的提升。重点扶持新型合金材料、精密机械制造、新型环保材料等技术密集型产业,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
一是优化提升优势传统产业。推进铝电及铝加工、纺织、医药、汽车配件、人造板及聚氯乙烯六大战略支柱产业转型发展。优化发展火电,重点推进信发集团“上大压小”热电机组新建扩建工程,加快煤炭储运配送设施建设,完善煤炭供应储备和应急保障体系,支持输变电站等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建设西部重要的能源基地。铝及铝加工产业重点向“专精特新”方向延伸产业链,突出发展高纯铝、高精度铝板带箔、铝合金压铸件、汽车轮毂等,研发与飞机、高铁等高端装备配套的铝合金型材,建成全国重要的铝生产及铝制品加工基地。纺织产业加快向产品系列化、高档化、艺术化和品牌化的精深加工转变,重点发展纵向纤维无纺布、超细纤维织物以及土工织物等。医药产业通过加快建设医药产业园,发展中药原料药、新型诊断试剂等产品,打造中药材种植、加工提取、药品研发与生产等完整产业链。汽车配件产业大力发展汽车底盘、车身铝制部件、尾气净化装置、EGR冷却器、新能源汽车关键配件、提高汽车配件行业技术研发和质量检测水平,促进产品尽快由配件市场走向配套市场。人造板产业严格淘汰一批落后产能,为优势产业腾出发展空间,加快向单线能力大、能耗小、集约化生产转变,进一步发展板式家具制造业。氯乙烯产业重点发展聚氯乙烯异型材、PVC膜、硬质管材、装饰装修材料、一般软制品以及日用消费品。
二是全力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适应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准确把握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政策导向,努力扩大规模,提升发展水平,重点发展新材料、新医药、新能源、电子信息、节能环保产业项目。新材料加快发展高精尖有色金属深加工产品和新型合金材料。新医药重点发展生物制药、现代中药、化学制药,加快医药新剂型、高端医疗产品和设备研发,建成国内重要的注射剂产业园、中药研发生产基地。新能源方面重点发展太高效太阳能热水器、秸秆制取生物质燃料油、分布式光伏发电,积极发展新能源汽车及相关配套产品,重点培育全铝发动机和全铝汽车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充分发挥瑞华电子项目的带动效应,加速集聚一批配套企业和研发机构,积极引进其它高端产品,努力将县建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发展汽车尾气净化器、地源热泵、除尘及脱硫脱销设备制造、节能照明产品、墙体保温建材等。
三是加快构筑空间新布局。把“2246”产业、园区发展作为做大做强县域经济的重要抓手和载体,围绕设施配套和项目建设两大任务,统筹推进、重点突破。建设两个千亿产业园。县经济开发区在现有基础上抓好产业提升,着力向精深加工和高端价值链突破,在做好产业高端的同时,重点谋划突破高端产业的文章,争创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县高端产业聚集区明确产业定位,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引进战略性新兴项目,首先要突破高端产业,实现“高端产业”项目的聚集,鼓励发展产业高端,创建“转调创”实验区和“四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建设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打造309国道和聊夏路沿线两个经济隆起带。以309国道段为依托,围绕物流运输、装备制造、生物技术等现有产业,加强规划引导,增强辐射延伸,建设成为拉动县域经济提速发展的“动力带”;依托聊夏路产业隆起带,建设新兴环保、科技创新项目,发展生态、文化、观光农业,打造绿色发展、生态崛起的“示范带”。培育四大百亿产业。坚持“抓点、带线、扩面”相结合,努力培植龙头骨干企业,完善产业链条,做大产业集群,加快纺织、生物技术、新医药、装备制造等四大百亿产业发展,实现经济发展的多点支撑。壮大6个特色园区。统筹考虑,合理布局,对于发展方向明确、主导产业突出、功能定位清晰并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支撑作用的园区或集聚区,进一步明确,确定未来重点支持的特色园区。坚持“科技先导、集约发展”的原则,推进园区向集约化、专业化和高端化发展。
(三)加快服务业发展,助推经济结构优化。
把服务业发展作为经济结构“转、调、创”的重要抓手,突出发展“商贸流通、现代物流、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电子商务、金融保险、教育培训、科技研发”产业,着力实施“1231”工程(即着力培育1个服务业园区、2个服务业重点城镇、3个服务业重点企业、10个重点服务业项目)和“徒骇河流域开发”亮点工程。亮化我县区域性商贸流通中心、现代物流中心、健康养老高地和文化旅游休闲度假基地的城市品牌,努力实现全县服务业提质增效。
一是整合提升物流资源。结合我县交通区位优势和产业布局,加快物流资源整合,规划郝集、徒骇河流域、华源、万和通四个物流聚集区;鼓励社会资产、物流资源和优势资本向骨干物流企业集中,培植发展第三方物流;加快“智慧交通”建设,搭建公共物流综合信息平台,逐步与全国信息平台对接,提升全县物流业整体水平,建设省重要的物流节点城市。
二是建设养老服务业高地。鼓励社会力量创办养老机构,大力推动养老方式多样化、服务对象公众化、投资主体多元化,使养老服务业成为保障民生、增加就业、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医文化,推动中医养生保健事业繁荣发展;积极推进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深度合作,完善新农村和住宅小区内养老服务设施,加快医疗养老和社区养老进程;逐步探索以休闲娱乐、观光旅游为主要形式的度假养老新模式;加快建立互联共享的养老服务信息管理系统,加快养老服务信息化建设,提高服务质量。
三是打造区域性商贸流通中心。提升现有商贸企业水平,搞好中心商务区建设,加快推进城乡市场网络、社区商业网点和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三网”融合,构建商贸流通网络体系,鼓励发展电子商务,支持线上交易,提高商贸网络公开便捷的服务功能。培育发展特色街区,提高园区综合竞争力,提升城市品位和辐射带动力。
四是健全金融保险产业。加强与济南金融经济圈的融合,加快吸引金融服务型高端人才,鼓励发展民营银行。建设金融商务区,吸引相关金融机构入驻,完善金融配套服务设施,促进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和金融服务有机结合,构建区域性金融高地。稳妥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和民间资本管理公司,鼓励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金融网点,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平台,扩大抵押物范围。积极拓宽金融市场,构建互联网金融,推动创业投资、拍卖、融资租赁和金融租赁等新兴业态的发展。
五是优化提升旅游产业。积极融入济齐聊旅游带,发展大旅游,开发大市场,建设大产业,将建设成为旅游形象鲜明、产品特色突出、产业结构合理、环境优美舒适、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的全省重点旅游区和旅游观光与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精心策划城市主题游、休闲观光旅游线和特色乡村旅游。抓好大枣、黑陶、剪纸等具有地方文化特色产品的开发。加快特色餐饮、住宿、交通、休闲等旅游配套设施和重点景区改造。
六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围绕我县铝深加工、纺织品、汽车配件、医药等支柱产业,依托各类产业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工程研究中心等技术力量,加快建设公共开放服务型的产业科技研发中心,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采取产学研合作方式发展技术开发、工业设计、技术咨询、信息服务、现代物流等生产性科技服务业;围绕农产品检测、汽车配件检测、药品检验检测、汽车检测等检验检测服务,构建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中心,充实科技服务业种类,全面提升我县生产性科技服务业整体素质和发展水平。
七是推广深化电子商务应用。在全县范围内全面推广金号织业线上线下结合的营销模式,深化大中型企业电子商务应用,促进大宗原材料网上交易、工业产品网上定制、上下游关联企业业务协同发展,创新组织结构和经营模式;引导小微企业依托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开展业务;全面实施电子商务进商贸流通企业、进工业生产企业、进市场、进社区、进农村、进生活的“六进”工程。
八是积极发展教育培训产业。加快实施培训基地建设,开展委托培训、招标培训和订单式培训,强化实际操作训练,重点培养技能型、实用型人才,以培养适应我县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发展所需要的多层次、专业型、复合型人才;加快推动家政服务培训,通过引入企业、外地培训等多种方式,加强对保姆、养护、保洁、月嫂等多种人才的教育培训,做好教育培训人才劳务输出工作。
(四)实施人才战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实施创新驱动,充分发挥各类人才作用,不断提高创新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和智力支撑。坚持开放,以开放促进创新,以创新带动更高水平开放,努力走一条具有特色和优势的发展之路。
一是加强人才高地建设。围绕新兴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坚持人才优先发展,积极创新人才引进方式,着力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尤其是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努力造就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性科技人才,一批依靠核心技术自主创业的科技企业家,以人才高地建设引领产业高地、创新高地建设。进一步加大人才投入,完善激励机制,统筹推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建设,注重产业化人才和资本运作人才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二是强化高起点引进。坚持资本、成果、技术和人才并重,积极引进高层次要素资源,充分利用全球资源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抢抓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及产业调整重组机遇,加强政策扶持,鼓励有条件企业直接购买先进技术,支持规模骨干企业“走出去”并购国外企业、研发机构,积极招引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龙头企业,加快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努力走一条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之路。
三是加强高水平产学研合作。引导产学研结合由短期、松散、单项向长期、紧密、系统合作转变,推动创新要素在产业层面上集聚融合。围绕新兴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着力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努力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进一步完善创新服务体系,加快科技服务平台建设,积极发展风险投资和创业投资,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民营科技企业加快发展,努力培育本土创新型企业群体。
四是推进高水平开放。强化新兴产业项目招引,大力引进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等高端项目,逐步壮大产业规模,拉长产业链。强化服务业项目招引,努力引进一批现代物流、服务外包、研发设计等生产服务业项目。强化载体功能建设,加快特色园区发展,推进特殊功能区建设,配套完善研发、科技咨询、工业设计、金融等公共服务平台,全面提升承接重大项目的能力。有选择地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积极融入“一区一圈一带”区域发展战略。
(五)激发全社会创业热情,培育壮大民营经济。
坚持抓大与促小结合、启动内力与借助外力结合、企业家队伍建设与优化发展环境结合,下更大的功夫为民营经济发展松绑,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政策环境、法治环境和社会环境。
一是改善投融资环境。进一步拓宽民营经济的融资渠道,建立健全引导金融资本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鼓励商业银行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以金融创新试点县为契机,健全民间融资监管,建立金融稳定协调机制,探索企业融资互助合作。加快推进企业上市、股权挂牌以及发行债券,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强化对拟上市企业服务,加快股份制改造和重组进程。大力推动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实现技术改造和升级,促进民营企业转方式、调结构,积极融入区域产业分工体系。
二是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实行统一市场准入,创造平等投资机会,打破行业垄断和市场壁垒,切实降低准入门槛,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营造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的投资环境,进一步鼓励社会投资特别是民间投资,盘活存量、用好增量,调结构、补短板,服务生产力布局。通过特许经营、投资补助、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城镇供水、供热、燃气、污水垃圾处理、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和处理、城市综合管廊、公园配套服务、公共交通、停车设施等市政基础设施项目,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教育、医疗、养老、体育健身、文化设施建设。
三是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简化审批手续,提高服务效能,完善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强市场监管,促进公平竞争,培育完善民营经济社会化服务体系,充分激活民营经济。
(六)坚持城乡统筹,进一步提升城镇化水平。
坚持规划引领,开启产业转型、产城融合发展之路,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城镇化水平提升,以新型城镇化支撑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构建布局合理、城乡一体、生态和谐、宜业宜居的新型城镇发展体系。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推进居住向社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抓好产业园区和居住社区“两区同建”,促进城乡要素合理流动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一是不断完善提升城市功能。紧抓“聊茌东大三角”对接融合发展,增强集聚、辐射和带动功能,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保护历史传统文化,搞好生态景观建设,提升城市品位形象,营造良好人居环境。完善提升茌中河及环城水系人工湿地,加快金牛湖风景区开发建设。推动县城区扩容提质,加快城区功能完善和提升,优化城区生活设施布局,完善便民利民服务网络,打造包括公交站点、绿地公园、健身设施、停车场、快速充电、物流配送、便民超市、家庭服务等在内的十五分钟便捷生活服务圈。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在公共服务等方面享受平等待遇,实现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全覆盖,确保民生支出增长率不低于财政支出增长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
二是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提高乡镇规划建设标准,增强产业支撑和综合承载能力、劳动力吸纳能力和承接县城辐射、带动乡村发展能力,加快乡镇驻地基础设施“1125”工程,建设一路一园二厂五网。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优化村庄布局,坚持群众自愿、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依法推进,在切实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的前提下,以城边村、园区周边村、经济强村为重点,建设农村新型社区,推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转变。推进居住社区、产业园区“两区同建”,加强城镇建设与产业布局的配套衔接,搞好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促进产业向园区集中、要素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实施好博平、冯屯、乐平“百镇建设示范行动”,带动全县小城镇建设水平再上新台阶。提高乡镇规划建设标准,加强城镇建设与产业布局的配套衔接,推动规模结构合理化、土地利用集约化和城镇面貌特色化,加快乡镇驻地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产业支撑能力、综合承载能力、劳动力吸纳能力以及承接县城辐射和带动乡村发展能力。优化村庄布局,坚持群众自愿、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依法推进,在切实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的前提下,以城边村、园区周边村、经济强村为重点,建设农村新型社区,推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转变。
三是实施主体功能区错位发展。科学规划,将全县14个乡镇(街道)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四类,合理确定主体功能和开发强度,突出特色,错位发展。搞好产业布局,坚持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农则农,宜游则游,以实施“镇域经济突破”战略为总抓手,结合产业基础和发展特点,每个乡镇、街道选择1-2个主导产业重点扶持,明确发展定位和主攻方向,坚决避免产业同质化现象,壮大镇域经济,实现镇域特色发展,支持西部乡镇创建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培育万亩有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四是建设绿色生态新家园。严禁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承接落后产能,避免牺牲环境换取发展。以全国卫生城、国家园林城、全国生态城“三城同创”为抓手,突出抓好用材防护林、特色经济林、种苗花卉、农田林网化、城乡美化绿化五大工程,积极打造全国绿化模范县。完善农村路网体系,提高等级标准,加强农田水利、农村沼气、污水垃圾处理等设施建设。不断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城镇化、居住管理社区化、生活方式市民化,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七)注重生态建设,持续改善环境质量
牢固树立环保优先、生态优先的理念,推进生态文明与经济建设同步发展、产业竞争力与环境竞争力同步提升,努力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一是突出节能减排。积极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努力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的增长方式。坚持控制增量与降低存量并举,严格执行项目能评、环评,从严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发展,淘汰落后产能。加快信发集团“上大压小”热电机组项目建设进度,积极推进燃煤锅炉脱硝工程建设,全面完成节能减排任务指标。
二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构建产业生态链,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促进产业之间、企业之间、产品之间资源再利用和再循环。支持信发工业园创建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围绕铝深加工、人造板、聚氯乙烯、绿色建材主导行业,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提高技术含量,丰富产品品种,稳定主导产业链;推进信发集团与中国建材集团强强联合,重点推动赤泥、粉煤灰、脱硫石膏以及电石渣等大宗固废的资源化利用,开发特种水泥、夹心石膏板、PVC填料、高档装饰板、环境修复材料等绿色建材产品,构建“氧化铝-液碱-聚氯乙烯-石灰、电石-赤泥、粉煤灰、脱硫石膏、电石渣综合利用”循环产业链,依托信发集团成为国家资源综合利用“双百工程”骨干企业的契机,建设国家大宗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示范基地。
三是强化环境保护。完善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严格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排放许可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从源头防治污染和保护生态。积极整治区域水环境,加快建设环城水系,完善水资源保护和水生态修复体系,加快制定湿地保护与修复规划,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推进水生态文明发展。加强城镇和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建设,提高污水收集率和处理率。加强大气污染综合防治,严格控制工业污染点源。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建设一批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县、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湿地公园、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和省级生态县。
(八)着力改善民生,建设和谐幸福新。
党的十以来,多次发表重要论述,指出一切工作出发点、落脚点都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将广大人民群众凝聚到追求幸福中国的目标上来。落实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多谋民生之力,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使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一是优先发展教育。坚持以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以均衡配置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为目标,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实现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增加政府教育经费投入,加强教学及生活设施建设,到2020年,使全县义务教育阶段的校舍和设施设备基本达到省定标准。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因地制宜办好农村完小和必要的教学点,推进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提高教师队伍素质。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改善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逐步实行残疾学生高中阶段免费教育,扶助经济困难家庭学生完成学业。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二是做强文化事业。按照统筹规划、循序渐进的原则,高标准建设乡镇综合文化中心,同时大力加强村文化大院和农家书屋建设。以数字资源建设为核心,以基层服务网点建设为重点,以多种传播方式为手段,以共建共享为基本途径,进一步推进全县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县图书馆和乡镇综合文化中心要统一制式,合理分工,完善设施设备,成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各级分中心、支中心和基层服务点。加强资源配送和资源管理,将免费文化信息资源及时传送到因特网等媒体和基层服务点,农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与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等相结合,实现共建共享。建立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有效保护民间剪纸、董庄中堂画、荡子秧歌、伞棒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力发展农村特色文化,形成一批具有一定表演或创作能力的团队和骨干,促进县乡文化繁荣。
三是促进社会充分就业。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创造平等就业机会,提高就业质量,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统筹城乡就业,突出产业发展在扩大就业中的主体作用,充分挖掘企业吸纳就业的潜力,鼓励发展服务业,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多渠道扩大就业规模。引导劳动者转变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进一步降低创业门槛,优化创业环境,完善创业平台,推进全民创业,努力放大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提高劳动者就业竞争力,增强就业稳定性。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增强失业保险对促进就业的作用。健全劳动标准体系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和争议调解仲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增加居民收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全国范围内实行的,使广大农村地区摘掉贫困落后的帽子,中国因此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用世界上7%的土地养活世界上22%人口的奇迹。当时的使中国人“活了下来”。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如何让中国农民“发展起来”,缩小不断扩大的城乡差距,成为当前的热点和难点。而农民最大的资本在土地,因此,考虑农民发展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还是土地。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鼓励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这无疑是对现阶段“三农”问题做出的重大政策调整和新一轮农村,对于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使农民“发展起来”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对于解放农业生产力,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大幅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社会整体效益,实现现代农业的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将成为中国农村继“”后又一里程碑式的事件。然而,到底如何发展土地规模化经营,现实中又存在哪些问题,土地规模化经营的发展路径和出路到底在哪里呢?本了一些思考。
一、土地规模化经营应从条件具备的地区优先发展、率先发展
土地规模化经营不是全国范围内同步发展,更不是强制实行的一项任务。首先,土地规模化经营需要当地村民的一致认同。不同地区,村民的思想觉悟、知识水平,以及对规模化经营的认识都存在千差万别,决不能搞一刀切,而要切合当地发展实际,以市场为主导,政府做好政策的解读和对农民的帮扶工作,遇到问题时,应将农民的利益放在首要位置。
二、拓展土地规模化经营的主体范围,夯实规模化经营健康发展的基石
规模化经营的主要方式有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家庭农场或承包大户等。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是农民自愿将土地、资金入股成立生产合作社,这里的合作社既包括直接用于土地的规模化经营,又包括以农业机械用具租用为主的合作社,需要注意的是切不可将新型农业合作社搞成以前的生产队。农业企业是现在已经初具规模的以农业生产为主的企业主体,它的优势在于科技含量高,管理相对成熟,且可以发展多元化经营,提高农产品的加工层次和深度,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更有利于参加规模化经营的农民。家庭农场或承包大户是以家庭主体的承包经营方式的拓展,在规模上比以前扩大,便于实施机械化操作,随之带来的是生产效益的提高和成本的降低,此种方式在全国各地都不同程度存在,而发展好一点的家庭农场还可进一步发展成农业企业,锻炼和培养出一批农民企业家,从而带动大多数农民走向富裕。
三、健全机制体制,形成依法管理和发展规模化经营的良好环境
政府相关部门要提前修订、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从公共管理和服务的角度出发,围绕土地规模化经营过程中合同签订、法律咨询以及信息交流、价格评估、纠纷处理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从而赋予农民更加充分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1]。土地规模化经营中政府要针对流转无合同约定、土地流转价格缺少调整监督机制、自发流转合同无相关部门备案等,从基础抓起,搭建土地流转平台,规范土地流转行为。
四、完善金融服务体系,破解规模化经营发展瓶颈
资金短缺是土地规模化经营的发展进程中一个不可逃避的问题,各级政府要制定相关政策对土地规模化经营发展的支持,并通过推广相关地区的成功经验,建立信用调查体系、土地流转、金融贷款担保、防范不良资产风险等平台,对合作社等经营主体进行金融支持。通过平台的建立,使金融机构能够针对经营主体自身条件进行信用等级评估,也拓宽了土地规模化经营主体的融资渠道。通过推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集体资源使用权抵押、土地预期收益权抵押、大中型农机器具和不动产产权抵押等担保模式,增强金融机构贷款融资信心,让经营主体贷款融资有较大改观。
五、确保土地规模化经营过程中农民的受益,防范风险失控
土地规模化经营的根本目的是使农民更加富裕,但众所周知,农业生产受气候、环境和突发灾害等影响比较大,一阵狂风暴雨或许会导致颗粒无收,因此这些潜在的风险必须考虑到土地规模化经营进程中,并通过建立保险制度,使得农民在任何情况下的生活都有保障。因此,要加快土地金融产品的创新,使包含银行信贷、有价证券、信托等金融手段在内的土地金融创新工具符合土地规模化经营发展的需要,并此基础上建立由土地抵押贷款、土地债券以及土地信托组成的完备的多层次的土地金融市场体系[2]。
六、建立农民职业培训制度,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
有学者曾撰文指出:以河南为例,一个农业劳动力每年约有40天真正从事农业生产,大量的闲暇时间带来的损失估计每年在800-1000亿元,大批的农村人口紧靠分散的农业生产,不可能实现收入持续增长和生活真正改善的目标[3]。因此,如何将这些损失弥补起来,教育是有效之道,政府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分类分层次分年龄的进行职业技术培训,根据农民自己的意愿和个人的能力素质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使农民在有最低保障的同时,更有一个良好的发展前景,并向城镇转移。
总之,土地规模化经营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它反过来又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在循环往复的过程中,政府的责任是顺应发展潮流,积极培育土地规模化经营发展的健康环境,将农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切实让农民得到实惠。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