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公民道德建设汇总十篇

时间:2023-05-25 17:43:5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推进公民道德建设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推进公民道德建设

篇(1)

2006年3月4日,总书记在全国政协民盟、民进联组会上强调,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逸为耻。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全面阐述了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具体要求,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具体体现,也是对价值观的丰富和发展,对于推动《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实施,全面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荣辱观是对荣与辱的根本看法,不同的荣辱观是不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反映。荣辱观渗透在整个社会生活之中,不仅影响着社会风气,体现着社会的价值导向,标志着社会的文明程度,而且对社会的经济发展有巨大的反作用。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八荣八耻”继承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是在价值观问题上时代精神的鲜明表达,体现了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是塑造社会主义公民的精神指导。它着眼当代中国发展的全局,面向中华民族的未来,紧密联系当前社会风气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时期必须树立的社会价值观和个人人生观,具有很强的民族性、时代性和实践性。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延伸和拓展,是公民道德建设的目标、任务和内容的具体化,对公民道德建设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正确处理各种矛盾,进一步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引导人们坚定信念,形成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大好局面至关重要。目前公民道德建设还存在不少问题,不文明现象随处可见,这与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反差很大。这就要求我们要大力宣传和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进一步加强以“八荣八耻”荣辱观为内容的公民道德实践活动。

学习、宣传和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进一步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必须以人为本、重在建设,按照“八荣八耻”的新要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改进创新。要坚持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教育和引导人们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理想、道德意识、道德理念和道德精神,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推进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八荣八耻”的提出,为我们推进这一进程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对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公民道德建设工作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我们要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大力推进我省的公民道德建设。要通过组织学习,在全体公民中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倡导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尤其要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上下功夫,引导每个公民肩负起应当承担的法律义务和道德责任,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引导单位职工自觉遵守职业活动中的行为准则,在单位做一个好员工;引导家庭成员切实遵循家庭生活中的行为规范,在家庭做一个好成员,从而打牢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为实现四川发展新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持久的精神动力。

篇(2)

通过全面开展深入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工作,让职工思想道德素质明显提高,林业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以国家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要求为指导,结合我局实际情况,明确阶段性任务,立足当前,逐步推进,使局机关环境面貌和职工精神生活明显改善。

二、主要任务及措施

(一)全面开展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工作纲要

(1)召开会议,传达上级文件精神,在局内开展学习活动。

(2)以股为单位,开展评比,听取各股室意见和建议。

(二)全面开展林业局职工精神生活建设工作

(1)组织职工观看《焦裕禄》《杨善洲》等精神文明教育电影,在全局展开评议,讨论学习,并写出观后感。

(2)组织职工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及开展拓展训练,以宣讲爱国主义来激励职工士气,以丰富多彩的训练来提升职工精神境界。

(3)组织开展“挂包帮”活动,在走访基层过程中,再次淬炼林业职工的先进性,充实精神世界。

(4)完善职工阅览室、职工休息室等硬件设施,组织职工借阅书籍和开展活动,丰富职工精神生活。

(5)组织每月两次“铁军讲坛”,讨论身边的先进模范,开展职工评比活动,鼓励大家争做先进。

三、公民道德建设工作方案和步骤

我局公民道德建设工作,由局公民道德建设工作小组牵头,负责统筹规划、总体协调,各部门密切配合开展工作,具体分为三个阶段:

(一)宣传发动与全面部署阶段

召开林业系统公民道德建设工作动员大会,进行全面动员部署。搞好调查摸底工作。按照公民道德建设工作方案的要求,结合我局实际制定方案,全面部署公民道德建设工作。

(二)集中学习和持续推进阶段

按照制订的工作方案,在全局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建立完善各项硬件设施,并通过局办公室收集职工的意见和建议,报公民道德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三)完善提高与总结阶段

公民道德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根据收集的意见和建议,发现工作中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完善整治措施,巩固和扩大建设成果。

四、工作措施

(一)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广泛宣传,全民动员,在全体干部、群众中树立起“以道德立身、以诚信兴业、做文明公民”的观念,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广大群众的思想认识,营造浓厚的氛围。真正把思想认识和行动统一起来。

(二)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领导干部切实增强做好公民道德建设工作的责任感,明确公民道德建设工作的任务和时限,成立公民道德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细化工作方案,责任到人。

(三)保障投入,健全机制。

全力保证对公民道德建设工作的人力、物理和财力投入。建立健全工作协调、宣传督导、考核评比、督查问责等机制,确保公民道德建设工作有序、有效开展,逐步实现公民道德建设工作长期化、规范化、制度化。

(四)加强督查,确保落实。

加强工作督查,对各部门、下属单位公民道德建设工作进度定期组织检查,及时总结经验,开展评比。

五、宣传报道

篇(3)

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的深入发展,我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很大的成绩,精神文明建设呈现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社会风尚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体现时代要求的新的道德观念相融合,成为我市公民道德建设发展的主流。但是,社会的个别领域和一些地方道德失范,是非、善恶、美丑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尚未根除,见利忘义、损公肥私行为仍然存在,不讲信用、瞒骗欺诈等现象时有发生。这些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必然影响我市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损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因此,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性、艰巨性、长期性和紧迫性,把公民道德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深入、扎实地加以推进。去年3月,市委专门研究制定我市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意见,在对我市公民道德建设作出总体部署的同时,把每年的3月5日至4月5日确定为“公民道德建设宣传月”,要求通过开展阶段性、集中性的公民道德教育与实践活动,广造声势,掀起热潮,推动公民道德建设的深入开展。各部门、各单位要认真按照这一工作部署,把道德教育与道德实践结合起来,积极组织和动员广大干部群众参与“公民道德建设宣传月”活动,进一步形成全面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社会氛围。下面,我代表市文明委就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宣传月”活动讲三点意见。

一、广泛发动群众自觉参与道德实践活动

道德建设的过程,是教育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以活动为载体,吸引群众参与,是新形势下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人民群众是道德建设的主体,既是道德建设成果的受益者,也是道德建设的参与者。因此,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宣传月”活动,要着重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通过组织开展各种行之有效的群众性公民道德实践活动,使“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成为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二是各部门、各单位要把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与健全和落实行业道德规范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广大从业人员树立职业理想、弘扬职业道德、遵守职业纪律,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使爱岗敬业成为每一个从业人员的自觉行为。三是广泛开展以弘扬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为核心的道德实践活动,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全社会形成尊老爱幼、互帮互助、团结友善、讲文明、讲诚信、讲奉献、遵守公共秩序、履行社会义务等良好风尚,形成崇尚科学、崇尚文明、反对迷信愚昧、抵制歪风邪气的健康氛围,把公民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和原则要求,落实到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之中。四是突出“立现代观念、建现代城市、做现代人”这一主题,围绕培养“现代人”这一核心,引导广大干部群众争做文明市民,提高现代意识、城市意识和文明意识。五是要加大对道德实践活动的引导,从具体事情抓起,从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使道德实践活动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推动公民道德建设的深入开展。六是要认真处理好阶段性活动与推动道德实践深入开展的关系,在力争取得阶段性成效的基础上,把活动引向深入,长期坚持、不断拓展、不断深化。

二、大力营造公民道德建设的良好氛围

要积极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努力营造有利于公民道德建设的良好氛围。各部门、各单位要紧密结合各自的工作实际,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优势,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外来建设者、青少年进行宣传教育。大力普及公民道德建设“二十字”基本规范,使之家喻户晓,真正成为全体公民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广泛宣传代表社会进步方向和符合时展要求的道德行为、高尚品质,激励人们积极向上,追求真善美。坚决批评各种不道德行为和错误观念,帮助人们辨别是非,抵制假、恶、丑,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宣传部门、新闻媒体要配合活动的开展,加强舆论导向,进行有声势、有深度的集中宣传。要注意发现和培植在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加大对先进典型的宣传力度,积极利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满腔热情地宣传反映新时期道德建设要求的新事物、新典型,宣传他们的好做法、新经验,从而发挥先进典型的影响、示范、激励、带动作用,使广大群众从先进典型的感人事迹中得到启迪,受到教育,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社会风气,为公民道德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篇(4)

按照市局党委和区委统一部署,居委会始终坚持把贯彻落实《纲要》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建立健全公民道德建设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成立了公民道德建设领导小组,实行领导成员责任制,做到责任人措施到位,特别是居委会、社区党员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加强道德修养,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树立清正廉洁、勤政为民的道德形象,以实际行动为居民群众做表率。

2、全面推进群众性公民道德建设实践活动:

社区居委会始终坚持一活动为载体,吸引群众广泛参与,尊重群众的意见,积极探索新的有效形式,通过富有感染力、号召力的实践活动,使人们在自觉参与中思想情感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把公民道德建设实践活动寓于各种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继续开展以讲文明、树新风为主题的创建文明社区活动,在活动中更突出道德内涵,强化了道德需求,明确了具体标准,力求取得实效,积极推动公民道德实践活动,想广度和深度拓展,充分利用五

四、七

一、八一等重要节日、纪念日蕴藏的宝贵道德教育资源,举行形式多样的群众性庆祝纪念活动,增强人们对祖国、对家乡、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陶冶人们的道德情操,引导居民自觉增强礼仪、礼节、礼貌、意识,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

篇(5)

“十二五”期间,北京市将大力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十项重点工程,大力弘扬北京精神,进一步推进首都公民道德建设,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十大工程包括:北京精神宣传培育工程、诚信体系建设工程、公共文明引导工程、道德模范学习宣传工程、“雷锋精神”弘扬工程、中华传统美德传承工程、青少年思想道德培育工程、农村居民和新市民道德建设工程、党员领导干部道德示范工程、公民道德建设文化推进工程。

学雷锋志愿者带动学雷锋日常化、常态化

北京市年初下发《关于弘扬北京精神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实施意见》,按照《实施意见》部署,除每周六开展的“学雷锋志愿活动日”以外,北京市的学雷锋活动还包括组织学雷锋宣传周活动、学雷锋树典型活动、“雷锋精神进校园”活动、“岗位学雷锋”活动、创作推出弘扬雷锋精神的文化产品、以创建活动带动完善学雷锋活动长效机制等总共7大项。

今年3月以来,北京市开展的“学雷锋志愿者——我报名”活动,已经吸引246万多名公众报名,成为学雷锋志愿活动的中坚力量。246万多名学雷锋志愿者,将体现学雷锋“人人可为,时时可为,处处可为”的特点,形成学雷锋活动人人参与、学雷锋成果人人共享的局面。

“十个一”工程建设农村文明新生活

今年起,北京市将实施的“十个一”农村文明创建工程,从10个方面解决农村的文化队伍、场地、设施、资金等难题,着力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农村的社会文明程度。通过大力繁荣发展农村文化,满足农村居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十个一”文明创建工程:为每个行政村配备一名文明宣传员、一个精神文明建设宣传栏(网络宣传视屏)、一所市民文明学校、一个综合文化活动中心、一个乡情村史陈列室、一个标准篮球场、一个乡村大戏台、一支特色文体队伍、一支志愿服务队、一个农村居民信息服务站等项目。“十个一”建设将以“全国文明村”、“首都文明村”和“北京最美的乡村”为突破口,以点带面、逐步推进。

篇(6)

作者简介:吕冰,男,1971―,政工师,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单位:河北经贸大学校长办公室

基金项目:2008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成果(编号:200803038)

【中图分类号】B82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4-0037-02

大力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全面提高公民素质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客观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河北建设沿海强省战略构想的必然选择,是顺利实施“三年大变样”、促进河北经济社会协调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河北巩固和扩大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不断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的现实需要。石家庄地处京畿重地、燕赵故里,北靠京津,东临渤海,西依太行,素有“南北通衢、燕晋咽喉”之称,是全省的政治、经济、科技、金融、文化和信息中心,现辖6个区、12个县、5个县级市和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总面积1.58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960万,其中市区面积456平方公里,人口230万。作为河北的省会城市、文化经济中心,石家庄市要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工作是实现人的现代化。加强石家庄市公民道德建设,提高石家庄市公民道德素质,对全面提升河北省公民道德建设工作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公民道德建设现状

石家庄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公民道德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公民的道德素质有了整体的提高。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走访座谈、资料查阅等形式对石家庄市公民道德建设现状进行了分析。

1、公民道德素质现状

(1)社会主义的道德仍然是石家庄市民道德的主流。同时,道德多元化的现实已经显露,主流道德和多元道德同时并存。

(2)居民社会结构的复杂化加剧了居民道德素质的差异。不同的文化程度、经济收入、年龄段,甚至不同的性别,加大了居民道德素质方面的差异。

(3)从道德修养应具备的物质基础和应具有的人文素质看,石家庄市民具有较高的水准。然而石家庄市民整体文化素养和建设沿海强省省会的需要还有距离。

(4)大多数居民对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基本要求是有较高认识的,但是,一些人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着模糊、甚至是错误的观念。

(5)在社会公德方面,传统的、社会主义的道德为绝大多数人所认可,但与市场经济接轨而产生的价值观、道德观的冲突又明显可见。

(6)绝大多数人熟悉自己工作的职业法规,但是对工作的热爱程度低于对职业法规的熟悉程度,爱岗与敬业之间还存在差距。群众对诚信等反映职业道德水准的服务满意率也相对较低。

(7)石家庄市民的家庭道德水平总体上是比较高的。热爱家庭,夫妻关心互助,共同决定家庭大小事务的比率均比较高,终身学习的比率也较高。相比而言,在邻里关系和社区认同方面尚需要改善和提高。

(8)高文化程度和高收入的居民群体,其道德观念的认知正确性在某些方面反而不如文化程度和经济收入较低的居民群体。

(9)应纠正对私营企业主素质低,“不三不四发大财”的旧观点。相反,高学历低素质的情况值得注意。

2、公民道德环境建设现状

近几年,尤其是实施“三年大变样”规划以来,市委、市政府在道德环境的硬件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使全市的总体面貌有了极大的改观,出现了一些亮丽景观,22个城中村已开工建设回迁房,四个新区建设稳步推进,6座桥梁已竣工通车,全面推进结构减排、工程减排和管理减排“三个三”工程,着力构建100平方公里绿色生态屏障和100公里水系区域大生态绿化体系,城区新增绿化面积223万平方米,开工建设裕华路和中华大街北延至机场快速路等2条迎宾大道,整治火车站广场周边区域历史文化街区,打造国际城四期、天山东区、尖岭万达广场和小谈村改造等4个生态环保特色小区,塑造南花园文化步行街、民生路历史文化长廊等特色街等。

在道德环境的软件建设方面,也开展了大量的、切合实际、卓有成效的工作,使全市居民的道德素质有了整体水平的提高。工作成绩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一、以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问为主线,坚持开展百万市民学礼仪、“省会面貌大变样、文明交通我参与”、 社区“四个文明”、 “知荣辱、树新风、我行动”、传统美德教育等道德实践活动、着力培育文明和谐的社会风尚;二、落实“十个一”、 “四进社区”,深化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三、打造成片连线生态亮点,加大“村民中心”建设管理力度,实施乡风文明建设“六个一”工程,构建和谐新农村。四、深化“万家窗口创文明、诚信服务铸品牌”活动,大力推进文明行业创建;五、树立道德楷模引领社会风尚,“感动省城”人物评选,引导全市人民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为建设石家庄提供精神支撑;六、着眼于 “三贴近”, 用开放的视野、分类施教的方法、主题教育活动构建思想道德建设大格局。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随着社会生活的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进一步增强,思想空前活跃。从石家庄市的情况看,公民道德建设工作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也还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部分人理想信念淡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的矛盾,面临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挑战。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部分人道德失范、诚信缺失、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的矛盾,面临市场经济负面影响的挑战。如三鹿奶粉事件就说明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三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与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有效供给不足的矛盾,思想道德建设的文化载体面临挑战。据统计,石家庄市目前有17个县级文化馆、6个县级图书馆未上等级,没有达到国家标准。有的虽然上了等级,但馆舍陈旧,急需更新改造。全市223个乡镇虽然实现了乡乡都有文化站的目标,但是,从文化活动质和量看,相当部分群众还不尽满意。四是以网络技术为标志的高科技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与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方法和手段不适应的矛盾,思想道德教育的时效性、针对性、吸引力和感染力面临挑战。石家庄市目前约有网民300万人,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网站12000个,博客、播客近百万,手机报用户40万,车载视频、户外移动视频6万个,网络监管、网上引导、其他新媒体管理的任务十分紧迫。

三、对策建议

1、明确工作思路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弘扬主旋律、倡导多样化、突出“三贴进”、传播先进文化原则;以以史养人、以建育人、以文感人、以教化人、以模树人为格局;以发挥优势,与时俱进,纠建并举,重在建设为根本;以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道德体系为保障,在石家庄市形成“道德关乎文明环境,人人即是道德形象;知行统一从我做起,德法并重贵在建设”的理念;努力培养众多“政治坚定,思想领先,道德高尚,追求卓越,勇创一流”的德化之人,为石家庄市在河北省率先实现现代化进程中走在前列打下坚实基础。

2、重点抓好两项工作

一是精心打造一流的道德环境。道德环境建设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包括社会环境建设、文化环境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三个方面。 社会环境建设:(1)建立与公民道德建设相关的职能机构,健全与之相关的各项机制;(2)全面整顿社会秩序,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公共设施的管理体制;(3)开展文明社区建设,充分发挥社区服务中心的作用;(4)不断提高“窗口”行业的服务质量;(5)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开展再就业工程。文化环境建设:(1)挖掘整理历史文化,展示城市风貌;(2)创造良好的文化旅游环境;(3)打造文化品牌、创作文艺精品,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4)确立并开展社区文化主题建设,增置各种形式的公益广告,制作各类规范性标牌;(5)建设完备的信息服务网络,加强文化资源的共享与充分利用。生态环境建设:(1)加强社区绿地建设;(2)开展环保小区建设,倡导绿色消费;(3)防止各种污染环境的行为。

二是全面提升公民的文明素质。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核心,以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重点,不断探索“德化育人”工作机制,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讲文明树新风,争做文明市民”为主线,依托党政机关、执法队伍、窗口行业、社区和青少年五条战线,以文明街道、文明社区、文明行业、文明单位和文明市民文明学校五项创建为载体,展示石家庄省会城市的新形象。

3、加强领导、加大投入

要把公民道德建设的各项任务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的岗位责任目标,对各级领导干部提出讲德、述德、评德的具体要求。同时,要大力加强“官德”建设,使各级党政干部对全社会发挥示范引导作用。加大考核奖惩力度,形成有效的公民道德建设激励与约束机制。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加快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

4、加强制度文明建设

制度文明建设是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形式之一。文明、健全的制度是社会道德普及、公民道德行为养成的重要条件。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关的工作机构,不断完善相应的体制,使各项具体工作都能够有专人负责,是公民道德建设的机制保障。制定、实施市民文明生活准则;完善职业行为准则。

5、确立基本框架

一个宗旨,全面提高公民素质;二个方面,环境建设和公民素质培养;三个内容,打造道德环境、开展认知教育、培育行为养成;四个阶段,街道试点、分区展开、全市提升、全省推广;五个目标,社会秩序良好,社会环境文明,道德建设活动丰富多彩,居民行为文明礼貌,人民生活幸福和睦。

6、结合中心工作开展道德教育与实践活动

道德教育活动:(1)以百万市民文明素质大培训为主线,积极开展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教育活动;(2)抓住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开展集体主义、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五爱”等道德教育活动;(3)开展行为规范教育活动。 道德实践活动:(1)继续办好传统的文化活动项目,开展多种形式的文艺活动;(2)继续深入开展文明创建活动;(3)继续组织“感动省城”人物评选活动,树立道德楷模引领社会风尚;(4)开创新的道德实践活动。

7、坚持把社区道德建设作为重点

社区文明建设的目标是,努力创造有利于社会发展的舆论力量、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文化条件,使广大社区成员朝着思想健康、精神充实、热情礼貌、人际和谐、关爱社区、热心公益、帮困扶贫、维护法治的文明方向不断进步,幸福快乐地生活在共同的家园之中。

8、坚持实事求是、贴近民意

(1)本着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在市民中开展“三年大变样背景下的道德规范”大讨论;(2)切实关注弱势群体,特别是外地经商务工人员,要加大对他们的文教投入;(3)加强环境观念、环境意识的建设和培养;(4)改进宣传工作,制定的文明道德规范要简明易懂,朗朗上口,从小学生开始普及;(5)对乘车文明、语言文明、服饰文明等道德文明规范,应加大宣传力度,促成良好习惯的养成。

参考文献:

[1]杨明:公民道德建设的实施思路[J],高校理论战线,2002.10

[2]张博颖:“市民社会”视域中的公民道德建设[J],道德与文明,2004.2

[3]焦国成:公民道德论[M],人民出版社,2004

篇(7)

黑龙江省委历来十分重视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法规文件后,我们立即组织学习文件精神,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制定贯彻实施意见,安排部署加强工作指导。做到每年确定一个主题,每年都有新典型,结合实际,整体推进。以来,省委书记、省人大主任钱运录同志先后两次听取全省宣传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专题汇报,要求各地各级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和北大荒精神,大力宣传在振兴老工业基地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先进人物,用榜样的事迹和精神引领社会,扎实推进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衣俊卿先后到牡丹江、鸡西等地调查研究,检查指导基层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省委宣传部把“实施思想道德建设工程”作为全省宣传思想工作“十大重点工程”之一,进行安排部署,加大力度推进。各地、各级宣传部、文明办高度重视,切实担负起指导、组织和协调的职责,组织协调各相关部门,形成合力,做到有典型、有活动,贴近社会生活实际,推动了公民道德建设不断深入发展。

二、开展群众性道德实践活动,是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方式

道德教育重在养成、重在实践,通过道德实践可以把每个道德实践的参与者,变为道德实践的受益者。为此,我们在不同时期,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结合社会生活实际,针对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协调有关方面组织开展了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道德实践活动,使广大群众在参与中得到熏陶和升华。一是在全省范围组织规模和影响较大的主题道德实践活动。近年来,我们围绕黑龙江人形象建设,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了“新世纪黑龙江人形象”宣传教育活动,让群众参与讨论评说,形成共识,推动了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整体上水平。围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开展了“知荣辱、树新风、促和谐”主题手机短信大赛、征文比赛和知识竞赛系列活动,群众的参与热情极高,其中“手机短信大赛”收到短信5万余条,征文收到500多篇,知识竞赛收到答题卡77万多张,创造了此类活动参与人数最多的历史纪录。围绕和谐黑龙江建设,组织开展了“百名和谐之星”评选活动,把评选出的事迹突出、群众认可的100名“和谐之星”的先进事迹在省内各主要媒体进行宣传,获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以迎接北京奥运、迎接哈尔滨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为契机,开展“迎奥运、迎大冬、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同时,我们积极参加、中央文明办组织开展的公民道德知识竞赛和评选全国道德模范等项活动,有35万多人参加知识竞赛活动,130多万人参加参与道德模范的投票推选活动。二是相关部门系统结合实际工作,组织开展主题道德实践活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开展了“职工职业道德演讲大赛”、“文明礼仪伴我行”、“美德在家庭”等道德实践活动。团省委组织开展了“荣辱细节80条”实践教育活动,从小事入手,将80条细节落实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内化为青少年自身的品质。窗口行业开展了擦亮窗口、承诺优质服务等职业道德实践活动。三是各地围绕日常行为规范,开展了文明礼仪方面的主题道德实践活动。通过组织动员群众参与主题道德实践活动,引导大家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有力地推进了道德建设。

三、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的基础工程

我们坚持把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作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百年大计、基础性工程,积极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各项工作,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工作体系,不断完善工作制度和机制。从学校德育建设入手,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省

人事厅联合制定下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师德建设的意见》,从政策制度上保障学校德育教育的健康发展。总结宣传了宋维威等一批师德建设先进典型,在全省组织巡回报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德育工作。总结宣传了伊春市“四自五爱”工程、哈尔滨市加强社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齐齐哈尔市江岸小学坚强孩子俱乐部、铁力市青少年文学社等基层工作的经验。在全省开展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新案例评选活动,选出了76个主题突出、创意新颖、措施具体、特色鲜明、形式生动、真实感人的创新案例,在东北网上公示,接受群众监督评议。按照中央关于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回头看”的工作部署,我们组织各市、地及省直有关部门就贯彻中央8号、16号文件和李长春同志讲话精神,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进展情况,开展自查自纠,系统梳理问题,明确整改措施,狠抓工作落实,加强薄弱环节,完善长效机制,受到了中央调研组的充分肯定。

四、发挥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是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道德模范是社会道德的人格化,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承载着社会主流道德的价值取向,体现着与社会发展并行不悖的人生观、价值观,引领着社会风尚。我们坚持把总结、宣传先进典型作为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和有效载体,引导广大群众向先进典型学习,从先进典型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质中受到鼓舞、汲取力量,使先进典型的高尚情操成为社会的共同财富。总结宣传了一大批自觉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完美结合,展现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弘扬社会正气的先进典型。先后总结宣传了海林林业局第一中学校长崔国胜、哈尔滨医科大学第四医院主任医师郝克强、齐齐哈尔市公安局局长孙玉生、佳木斯第二中学教师宋维威、修鞋工孟广斌、孤岛女教师曲凤琴等一大批社会主义道德楷模,努力在全社会营造向先进学习、争当先进的氛围。我们坚持围绕中心工作、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总结宣传先进典型群体的英雄事迹。先后组织开展了“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先进事迹、“应对松花江水污染”先进事迹、“扑灭大兴安岭、黑河特大森林大火”先进事迹的巡回报告和宣传活动。组织开展了“百名和谐之星”和“百名道德楷模”评选宣传活动。特别是“知荣辱、树新风、促和谐”先进事迹巡回报告活动,所到之处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好人报告团”,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引领和带动了社会风气。

篇(8)

0 引言

近期,“最美现象”频现,已成为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对真善美的渴求和呼唤,对当前道德现状的反思和自省,它彰显了公众的道德自觉。但伴随经济社会加速转型,人们思想观念变化,道德意识淡漠,社会道德严重滑坡。党的十指出,要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明确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强调了公众道德自觉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基础性地位。

国内学术界已有关于公民道德建设的研究,它们主要围绕什么是公民道德建设、怎样构建公民道德建设,以及探讨构建公民道德建设的路径。但对公民道德建设中基于最美现象培育公众道德自觉,公众道德自觉在最美事件中的形成,如何发挥其内在机制,公众道德自觉的内涵及意义等研究较少,同时,针对公众出现的“不美”现象的提出应对之策,如何让最美现象常态化等方面研究相对缺乏。

本课题以基于最美现象的公众道德自觉培育为研究对象,探索二者的联系,同时研究基于最美现象的公众道德自觉培育的途径与方法。

1 主要观点

1.1 最美现象中公众道德自觉的形成机制

公众道德自觉的形成,经历了从民间发掘、命名最美的认同,到网络热议、媒介传播的体验、反省,到政府表彰和社会团体响应的积聚共识。

首先,由最美个体内心道德迸发,公众发掘并推崇,体现了公众最美精神的判断和认同;

其次,在舆论传播与互动热议中,公众体验到了善行的难能可贵,促使公众对当前道德现状的反思,对美好道德情操的呼唤,对重构社会道德体系、建设和谐美好社会的强烈期许;

第三,政府对最美人物的表彰与奖励,社会团体对最美人物的热捧与褒奖,进一步积聚了公众的向善共识,激发公众通过个体实践为社会道德建设注入正能量的觉醒和自觉。

第四,离不开政府倡导、舆论宣传、制度环境等外在因素的推动作用,是内部动力与外部力量交互作用的结果,体现了公众的广泛参与性、最美典型的草根性、政府与公众的上下互动性。

1.2 公民道德自觉培育需要更多的“最美现象”

“最美现象”对推进公众道德自觉发挥了积极作用,是公众道德建设的一部分,深化公众道德建设,就要更多“最美现象”的出现,需要政府、社会、公众的共同努力。

(1)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不能让“好人”受伤、做好事受伤应得到社会的救助和奖励,已成社会共识,但现有制度不能发挥鼓励、保护和保障“好人”的作用,制度保障、激励不健全的情况需要切实改变,有权制订规则的各级部门都有责任出台相应的规则。

(2)发展民间志愿团体。“最美现象”的形成,需要有人来组织、来带头,志愿者团体是能承担起这项任务的,我国志愿者团体不多,开展活动更少,政府部门应采取措施支持志愿者团体的成立,鼓励志愿者参加公益活动。

(3)搭建道德实践平台。要让公众养成帮助人的习惯,必须尽可能多的搭建道德践行的平台,让公众在实践中提高道德自觉;同时表彰鼓励道德行为。各级政府道德年度楷模人物评选已成常态化,对公众道德自觉的培育起了积极作用。

(4)营造道德建设氛围。文化部门要开展道德宣传活动,向公众传递正能量、弘扬主旋律;新闻媒体应创新方式、加大宣传、发掘、宣传身边的好人好事;为营造公众道德自觉培育的氛围尽好责任。

2 培育机制

2.1 培育公众道德自觉的主要途径

第一,加大最美发掘力度,激发公众向善潮流。最美典型的草根性,在公众面前更具亲和力,示范带头作用更加有效,助长了公众认同追随的热情。要推崇社会基层的凡人善举,褒扬群众身边涌现的平民英雄,发掘民间草根最美,在各行各业树立先进模范,让公众找到贴近自身且可以效法的模本,引导公众见贤思齐、择善而从,激发公众源自内心的道德需要,以德立身,以善施人,把美德善行融入日常工作生活中。

第二,利用媒介传播最美精神,唤醒公众的道德反省意识。首先以最美人物为原型创作文艺作品,运用艺术手段,塑造感人形象,使最美精神更加深入人心; 其次建立道德网页,开设网上道德论坛,开设道德栏目,引导公众通过短信、网帖、热线电话等形式,发动公众参与讨论最美精神,对道德热点问题开展评议,开启公众道德价值理性。

第三,开展最美道德实践活动,加深公众的道德情感体验。通过与最美人物面对面对话、观看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听取道德模范先进事迹报告会等活动,增进公众对最美精神的情感共鸣;同时调动公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通过道德讲堂、志愿服务、爱心结对、扶贫帮困等形式的道德实践和教育活动,引导公众参与道德实践,让生活与道德同行。

第四,弘扬传统道德文化,增强公众的道德认同意识。深入阐发传统道德文化,提高民族文化的感召力,增强公众对传统道德文化的认同;同时,提炼具有广泛认同、体现公众价值追求的地方精神文化,加以倡导和弘扬,使之成为涵养公众道德自觉的精神源泉。

第五,缔造和谐道德环境,提高公众道德自觉能力。要营造有德光荣、失德可耻的舆论氛围;建立法律、制度保障,法制在一定程度介入道德领域,对道德行为加以规范;政府部门要重视政策的导向作用,构建公正廉明的政务环境,增加公众的道德张力,提高公众的道德行为自觉能力。

2.2 注重政策协同和制度创新,促进“最美现象”常态化

“最美现象”在全社会产生强烈思想共鸣和实践共振,对公众道德自觉的培育具积极推动作用。推进“最美现象”常态化,关键要把行之有效的好做法制度化,要完备的制度来保障,保证常态化。

第一,建立道德楷模褒奖制度,把民间的道德自发行为引导成为整个社会的道德自觉。通过设立国家、省、市三级道德模范评选和奖励制度,在全社会积极营造“与道德模范为伍,与身边好人同行”的氛围。

第二,出台国家层面保护救助人权益的法规。尽快通过国家层面的相关立法,有效地激发整个社会的善举行为。《深圳经济特区救助人权益保护规定》已获深圳市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于2013年8月1日起开始实施,在全国开风气之先。

第三,建立关爱英雄的社会救助制度。设立道德模范关怀基金,对英模及其家属进行褒奖和抚恤,提供优惠的社会服务,保障其基本生活条件;得到应有的社会回报等。

第四,建立道德失范问责追究制度。道德问题不能通过法律手段来解决,但对于公职人员的失职行为要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健全道德回馈制度,树立道德应有权威。

2.3 公民道德自觉培育需要更多的“最美现象”

“最美现象”对推进公众道德自觉发挥了积极作用,是公众道德建设的一部分,深化公众道德建设,就要更多“最美现象”的出现,需要政府、社会、公众的共同努力。

(1)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不能让“好人”受伤、做好事受伤应得到社会的救助和奖励,已成社会共识,但现有制度不能发挥鼓励、保护和保障“好人”的作用,制度保障、激励不健全的情况需要切实改变,有权制订规则的各级部门都有责任出台相应的规则。

(2)发展民间志愿团体。“最美现象”的形成,需要有人来组织、来带头,志愿者团体是能承担起这项任务的,我国志愿者团体不多,开展活动更少,政府部门应采取措施支持志愿者团体的成立,鼓励志愿者参加公益活动。

(3)搭建道德实践平台。要让公众养成帮助人的习惯,必须尽可能多的搭建道德践行的平台,让公众在实践中提高道德自觉;同时表彰鼓励道德行为。各级政府道德年度楷模人物评选已成常态化,对公众道德自觉的培育起了积极作用。

(4)营造道德建设氛围。文化部门要开展道德宣传活动,向公众传递正能量、弘扬主旋律;新闻媒体应创新方式、加大宣传、发掘、宣传身边的好人好事;为营造公众道德自觉培育的氛围尽好责任。

3 应用价值和意义

“最美现象”是来自基层群众的自觉行为,回应了公众对当前道德危机的诸多质疑,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诉求,引导人们追随美好的德行,自觉践行道德自觉。

1)能体现三个方面的有机统一:共同理想与个人理想、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传统美德与时代风尚。实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契合。

2)能强化公众道德自觉共识。公众用“美”,而且是“最美”来评价,是高度赞美,并热情地加以关注、传递,体现了公众的期盼。

3)能夯实公众道德自觉的信心。“最美现象”提醒人们心中自有良知在,特定的情境,道德良知被唤醒,“行将失望”转变为“心存希望,能做到问心无愧、良心得安,更有生命的质量和存在的价值。

4)掀起公众道德自觉的热潮。“最美现象”热遍全国各地,各级政府、民间团体、企事业单位、公众结合道德的学习教育,开展公众道德自觉的宣传教育,倡导公众践行道德规范,掀起了公众道德自觉建设的热潮。

5)提供了公众道德自觉的范例。方方面面的力量参与到“最美现象”中,形成了公众道德自觉建设的合力。参与不带“功利性”,带着真心和诚意,打动着公众的内心,是公众内心道德体验后发出的,是真性情的流露。

4 结束语

“最美现象”是多方合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公众道德自觉是提升公民道德素质的核心,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社会矛盾的负面影响,对公众正确的道德价值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不守秩序、见难不帮时有发生;假冒伪劣、见死不救层出不穷;道德素质低下,道德自觉缺失。而道德自觉是塑造自我、发展自我,努力实现更高价值的自我意识,它促进主体向着真、善、美的目标迈进。在追求的过程中,能够不断提升自我道德觉悟和道德品质,完善自身道德人格塑造,提高自身道德素质,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公民道德建设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和提升公民的道德觉悟,唤醒公众的道德反省、自觉、自律意识。实现公众道德自觉,是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推动精神文明迈上新台阶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汪荣有.最美现象的伦理价值[J].道德与文明,2013(1).

[2]段治乾.伦理自发与道德自觉[J].社会科学,2014(7).

[3]方世南.主题道德自觉:价值、功能与实现路径[J].江海学刊,2014(6).

篇(9)

一、大学生在公民道德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1.价值观念多样化,道德取向功利化,缺乏公德心。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市场经济在给社会带来繁荣和发展的同时,它的负面效应也对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影响。高校大学生一方面接受新思想、新思维,成为社会创新的生力军;另一方面对不良思潮的抵御、鉴别能力也相对较弱,容易受不良思潮的侵蚀,因此思想上极易出现“价值真空”,对于普遍认同的公民道德价值观念(如无私奉献、乐于助人、集体主义等社会主导性价值观念)产生怀疑,金钱至上、个人享乐、唯利是图等能够满足眼前众多需求的价值理念自然吸引了他们去信奉,“自我奋斗,自我实现”成为不少学生的价值取向。有些学生一味追求高消费,对父母家人的艰辛毫不体恤;有的存在极端个人主义倾向,自由、散漫,组织纪律性差,集体活动、公益活动一概不参加,更不愿为同学和班级服务;有的毕业时不愿到艰苦的地方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而是一门心思出国留洋,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不再回国为国家建设做贡献。

2.集体主义观念淡漠,个人主义思想较重。

随着改革开放和民主政治建设进程的加快,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许多变化,人的自身价值得到高扬。但集体主义价值观仍然是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作为新时代的宠儿,大学生得到了社会的尊重,其价值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大学生们自身也珍视自己的价值,他们重视个人权益,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社会认同。以上思想本身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在当下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中,不少学生对这个问题没有正确的态度,过分夸大个人的价值,对于个人与社会、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关系不能很好地把握,不少人忽视对社会、集体的义务和责任,讲奉献的少,希望得到的回报多,注重自身太多,关心集体太少。一些同学不参加集体活动,不关心学校事务,对社会问题漠不关心;一些学生注重个人利益,忽视国家利益与集体利益。

3.诚信观念缺失。

诚信是全球化时代和现代公民社会的基本道德要求和交往准则,是为人之本。而在当今一些高校中,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屡禁不止,其形式也由过去的夹带、抄袭发展到找“”替考,甚至利用现代通讯工具作弊等,已成为校园公害;相当部分学生对一些不正之风、不文明行为、不道德行为,甚至违法行为视而不见,听之任之。凡此种种,我们不应忽视大学生在成才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消极因素,长此下去,必然严重影响未来的人才质量。

4.存在知与行相脱离的严重现象。

通过各种道德教育,大学生对公民道德是了解的,对道德行为中的善恶是非也是明白的。但是他们在实践公民道德方面却并不十分理想,知与行相脱离。一些大学生口头上追求理想,实际上崇尚功利实惠;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但缺乏主人翁的责任意识;期待建立和谐规范的社会道德秩序,但自身又不愿意受各种规章制度的约束。作为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的大学生,应当时刻表现出应有的公民道德修养和良好的人格形象。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就是应有恰当的社会角色表现。然而,如今在一些大学生身上表现出的不讲公德、道德修养差的现象,显然与大学生的社会角色不相称,与人们对大学生良好的人格形象期待相去甚远。

二、加强大学生公民道德建设的对策

1.从大学生自身的角度来看,要坚持以德修身,自觉维护社会道德准则,知行统一。

大学生作为代表我们国家的未来和希望的优秀青年群体,不仅要以一个知识群体承担国家建设的重任,成为社会栋梁,而且要以一个道德高尚的群体成为国民表率,这是历史赋予大学生群体的重任。因此,大学生应在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中发挥带头作用,这就要求我们的大学生:第一,自觉加强自身的公民道德修养。要率先做到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要求,树立起坚定的政治信念与远大的人生奋斗目标,不受各种享乐、拜金、功利、欺骗等不良思想的侵蚀。第二,要以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人生观、以集体主义作为自己行为的基本原则、以诚实守信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发挥先锋带头作用。第三,我们还要在公民道德建设活动中勇于实践,走出校园,充分利用社会实践机会,深入社区和农村,广泛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紧紧围绕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和公民道德素质,抓住知行统一这个关键环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在实践中为我国的公民道德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2.从高校的角度来看,要建立高校德育综合实施机制。

高校德育必须改变传统德育思路和模式,优化德育系统,在加强领导、理顺体制、完善机制、建设队伍、增加投入和营造氛围等综合德育实施机制方面,做更多的工作。

第一,要把德育教学内容、形式和现实紧密联系起来。目前的德育教材比较注意体系的完整,在思想性、理论性、科学性方面注意的比较多,但在时代性、针对性、现实性、实践性方面结合的很不够。大学生处在开放的现代社会,有个性追求,情感强烈、生动而富有活力,公民道德教育如果还习惯于灌输说教的老一套,就必然不能使我们的道德教育产生预期的效应。因此,要想有效地开展公民道德教育:既要坚持在大学生中进行公民基本道德教育以及八荣八耻的人生观教育,又要结合当代中国转型期社会的特殊国情以及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殊阶段,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时代性与现实性。从社会公德教育抓起,从制止校园内不文明的行为抓起,同时教育大学生要用公民道德准则和社会主义耻辱观要求自己,做到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具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与责任感,把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作为起点,逐步向高层次的道德境界迈进。

第二,加强道德规范建设与教育机制创新。除了具备“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一般公民道德外,高校还应制定出适合大学生自身特点且大学生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大学生的公民道德建设应具有更高的层次,还应包括科学道德、经济道德、生态道德、信息道德等内容。因此,可以在校园里大力宣扬好人好事,树立先进典型,学习先进事迹,杜绝不符合公民道德的行为,建立良好的校园文化,形成一种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公民道德的良好氛围,促进大学生公民道德的建设。另外,还应积极探索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的新机制,把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结合起来,加强自律性,真正把公民道德的要求内化为大学生的一种自觉追求,成为他们发自内心的实际行动,并不断在实践中修炼,最后达到一个较高的道德境界。

第三,高校领导要进一步重视德育工程,加大学校德育建设投资力度,完善德育监督评估机制。为了保障德育工程的有效完成,各高校应当建立起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各方面分工负责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加强德育队伍的建设与管理,有计划地配备相应编制,培养德育课程的专职教师队伍;充分发挥高校所有教师的德育示范作用,注意管理并培养教师的师德和敬业精神,使教师们做到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另外,要完善大学生德育监督评估机制,高校领导要专项负责,对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做定期调查并做出评估,发现问题及时提出解决方案,对方案实施效果要及时反馈,及时修正,做到信息渠道畅通、信息汇总全面、信息反馈及时,用制度来倡导、规范大学生的公民道德和行为习惯,确保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3.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要创造良好的外部引导环境。

社会道德教育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应该开展德育的多元化教育,推进整个社会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建立健全的德育考评制度,从而创造良好的外部引导环境。

第一,应开拓社会、家庭德育资源,实现学校、家庭、社会道德教育多元化。在当今时代,高校公民道德教育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与社会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大环境对高校德育产生的各种各样的影响,信息社会的各种传播媒体以快速而新颖的方式引导大学生接受商品社会的各种价值观念和道德思想,社会及家庭在引导上的失范性一定程度上抵消了高校德育的力度,单一化的高校德育模式不再能适应新的社会现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家庭、学校和社会在道德教育方面各有侧重、各有特点,是相互衔接、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必须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单位教育和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相互配合,相互促进。

第二,推进整个社会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现阶段的公民道德建设需要家庭、学校、单位、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整体配合,在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两大着力点上相互协调,整体推进。社会公德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形成的和应当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在转型期中国社会中,每一个大学生都应遵守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弘扬仁爱精神、提倡扶危济困、乐于助人、见义勇为的人道主义观念。家庭美德是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每一个大学生都应奉行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培养大学生仁爱的宽广胸怀,增强人际相融性。

第三,建立健全的德育考评制度。完善的德育考评标准可以给大学生一个正确的引导,一个明确的方向,使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现阶段的德育考评工作,主要以学生的政治素质、道德品质、思想品质和德能素质为评价指标,这基本上与公民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相一致。德育考评就是通过对学生德育客观、公正的评价,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把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具体化为对学生日常行为的导向,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进而把对公民道德素质的追求作为自己的自觉行为。当然,德育考评的具体标准应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内容为依据,要大力倡导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鼓励学生在学校里、社会上做一个好学生、好公民。

参考文献

篇(10)

中国经过改革开放的飞速发展,已经成为傲立于世界的大国。那么国民的素质要与大国的形象相配套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在快速发展进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道德滑坡现象。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威。正是着眼于这一点,十报告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全局出发,对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作出部署,强调这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充分体现党对建设道德中国的高度重视,我们一定要深刻理解把握、认真贯彻落实。

一、我们面临的道德考验

当前我国社会道德状况主流是进步、光明、向善的,但由于体制机制不完善、社会舆论放大效应等原因,在一些时段、一些领域和一些人群存在的局部道德滑坡是客观存在的现象,有些道德问题还相当突出。

(一)我国社会道德问题的主要表现

第一,道德问题主要表现于一些时段。我国社会道德领域受到普遍关注和产生广泛争论问题的时期,集中表现在改革发展的节点时期,比如,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初期、实行商品经济制度的初期、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期等。新的政策特别是新的制度体制推行的初期,常常也是新旧社会规范(法律、行政和道德等)冲突的时期,旧规范往往失范,新规范尚待建立。

第二,道德问题主要表现于一些领域。一是在生产经营领域。一些经营者有见利忘义,生产销售有毒有害、假冒伪劣食品、药品等违法行为。二是在公共领域。表现最为普遍、最为突出的是职业道德的问题和公共秩序失衡的问题,它们都严重地危害着正常的社会秩序,损害着健康的社会风气。三是在少数国家机关和执法部门内部。一些国家机关和执法部门工作人员以权谋私、贪污受贿。虽然只有极少数,但影响极坏,它败坏了党和社会风气,人民群众深恶痛绝。

第三,道德问题主要表现于一些人群。一是一些官员道德缺失。突出表现在少数官员弄权谋私、钱权交易、贪污腐化等。这些人的败德行为对社会的负面影响最大。二是一些企业和商人道德缺失。突出表现在诚信缺失、坑蒙拐骗、制假贩假等。三是一些文化名人道德缺失。突出表现在沽名钓誉、抄袭剽窃、低俗炒作等。四是一些公民道德缺失。突出表现在不守公德、见危不救、以怨报德等。

正是这些局部的、少数社会成员的败德现象,无形中给民众带来了极大的道德压力和心理暗示,进一步加剧了人们评价社会道德状况的悲观、消极情绪。

(二)出现道德问题的主要原因

第一,道德发展滞后性的原因。道德的发展轨迹和经济的发展轨迹是同向的,但决非简单同步。旧的道德观念将长久地影响人们,而新的道德观念转换成为人们的内心信念和行为规范,往往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优秀传统道德相承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既是宣传思想部门和教育部门的工作,也是全社会共同的艰巨任务。

第二,体制机制不完善的原因。表现在我们的法律监督效率还不够高。比如,近年来,我国出现的食品药品安全问题,不仅仅是商人道德上的缺失,其主要原因还是制度上的缺陷。再比如,屡屡引发国内外关注的社会诚信缺失的问题,虽然表现为一些企业和商人的败德,但深层次的重要原因是社会诚信等信用体系依然缺失。

第三,个别司法机关不秉公办案带来的原因。特别是个别案件的判决混淆了是非曲直,突破了道德底线,严重地破坏了社会诚信体系。

第四,法治和德治还不完全相适应的原因。社会上确实存在重法治轻德治的倾向,甚至有人对德治很反感,认为德治就是人治,德治是法治的对立面。另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当前败德行为的代价低,并与违法行为代价低的情况交织在一起,这是导致许多道德问题持续产生的重要原因。

第五,社会舆论放大效应的原因。部分媒体尤其是网络,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偏离正确的舆论导向,热衷于对一些道德失范问题过分夸大炒作,严重影响了公众对道德建设的信心,增加了社会道德建设的难度。

二、建设道德中国的路径选择

尽管面临道德挑战,但中国社会道德打不垮、压不垮、骂不垮。因为中华民族有着崇德向善的悠久传统,对高尚道德的强烈呼唤始终伴随着社会前进的脚步。

(一)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是道德建设之本

国家者,积人而成。遵守社会主义道德既是觉悟、也是义务,道德大厦的建设需要每个社会成员添砖加瓦。如果每个人都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人人修身自律,躬行实践,积小善而成大德,那么整个社会道德水准一定会提高。“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理想道德中国一定能实现。

(二)加强未成年人道德建设是重点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思想状况事关党、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未成年人处在确立基本人格,培养基本素质的关键阶段,抓住这一时期做好思想道德建设,可以使未成年人得到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的锻炼,打牢全面成长的核心基础。一要注重基本道德规范灌输,强化养成教育。针对当前青少年教育中普遍存在“重知识、轻德育”的现象,启动“中华小孝子培养工程”,把孝心培养教育融入生活,引导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二要健全“三位一体”道德建设网络,强化体验教育。思想道德教育不能光靠老师和家长用嘴巴说,最主要是通过孩子自身的生活体验,让他们在体验中体会成功,感受挫折,逐渐养成正确认识和分析事物的能力。三要加强实践活动基地建设,强化实践教育。“道德者,行也”。广泛开展群众性的道德实践活动,吸引青少年普遍参与,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阵地建设则是开展道德实践活动的重要保障。要大力加强青少年宫、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法制教育基地等各类教育基地的建设,不断挖掘教育内涵,探索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更好地为未成年人成长成才服务。

(三)法制建设是道德建设的坚强保障

良好的社会公德形成、巩固、发展始终离不开法治机制的保障。首先是立法上保障。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实践看,以法促德是一条可以借鉴的经验。在公德建设中,国家和地方政府应该加强公德建设方面的立法,使社会公德建设“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一是可选择当前社会道德建设的一些急迫问题,作为立法重点项目,争取早日制定施行。比如学习借鉴国外的“好撒玛利亚人法”,尽快制定公民救助行为保护条例,为救人者撑腰,让救人者免责,保护施救者,严厉惩处被救助事后反诬者。二是加快推进道德信用体系建设,重点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逐步建立完善必要的机构和公民道德信用记录,让失德失信者受到应有的约束和惩戒,切实发挥道德信用的约束力。其次,在执法(司法)层面,行政和司法机关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切实承担起维护和引导社会道德的责任。在实践中,对一些造成恶劣影响的违法案件要严厉处理。法律本应弘扬真善美、制裁假恶丑,对此类行为要严厉处理,才能收到较好社会效果。因为我国现有法律中,本来就有诽谤罪、诬告陷害罪、敲诈勒索罪、侵害名誉权等条款,建议要对诸如此类事件中的恶人追究相关的民事甚至刑事责任,使其不敢再诬陷、敲诈好人,做好人的风险也就自然大大地化解了。

(四)需要党和政府的积极倡导和强力推进

上一篇: 产业发展特征 下一篇: 当代文学概念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