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道德现状分析汇总十篇

时间:2023-05-25 17:43:5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大学生道德现状分析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大学生道德现状分析

篇(1)

【关键词】艺术类大学生道德现状;道德素质教育;对策

【立项课题】浙江音乐学院2016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立项课题,课题编号2016SZ008。

目前,艺术行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可以说属于高收入行业。很多青年为追求表面的“亮丽光鲜”,加入到艺术学军中。相比之下,抱着“一夜成名”心态的学生众多,而真正热爱艺术的学生只是一小部分。受到社会、家庭、价值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艺术类大学生思想道德以及职业道德素质普遍下滑。因此,做好艺术类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对于纠正以及调整他们的心态、思想乃至价值取向,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当代艺术类大学生道德现状

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应是积极向上的,应该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且拥有很强的责任心与崇高的理想抱负,具有明白是非的思想观念,具有持久的学习能力,具有高尚的道德观念。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当代大学生道德素养不高的问题较为严重。以艺术类大学生为例,他们所接触的环境以及文化熏陶形式多样,部分家长与学生将艺考作为回避文化课高考的“通幽曲径”。受到各方面的影响,一些学生的道德素质出现问题,其中包括理想信念问题、道德观念问题、道德行为问题等。这对艺术类大学生自身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发展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影响。

二、当代艺术类大学生的道德素质特点

(一)金钱观念不够成熟

中山大学针对大学生网络信贷进行了课题研究。调研报告显示,在各专业当中,艺术专业与金融专业的大学生对于网络信贷的意愿最为强烈。调查显示,超过20%的受访大学生是通过网络平台或者亲友推荐了解网络信贷的,10%的受访大学生则是通过平台宣传和媒体广告等途径得知,7%的受访大学生是通过微信与微博等平台了解网络信贷的,超过50%的受访者之所以有网络信贷意向,主要是因为短期缺钱。其中部分学生最后发生还不起钱的情况,将债务转化给父母,可以说是变相啃老。武汉女大学生裸贷5000元最后利滚利欠26万元的新闻炒得火热,而且媒体相继爆出多起女大学生裸贷新闻。新闻当事人多用贷来的钱购买化妆品,旅游等。裸贷现象并非单独指向艺术类大学生,而是基于当代大学生群体的一种网贷现象。由于艺术类专业特点与接触人群,艺术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念更加重要。在实际生活中不乏学生为了接触不同的圈子进行网络信贷,这是现实存在的现象,是当下高校开展道德素质教育,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1]。

(二)业道德认知水平浅显

调查数据显示,超过60%的艺术类大学生认为职业道德素质对于自身未来的就业与发展有着重要或比较重要的影响,而近39%的艺术类大学生对自身所应该具备的职业道德不甚了解,有的甚至完全不了解。虽然大多数艺术类大学生在心理上认识到这一问题,但是在实际行动中并没有做出相应的努力加以改变。多数学生认为专业水平才是工作能力的最重要考察标准,而非职业道德素养,因而在日常学习中出现了只注重学习专业技能而不注重培养职业道德素质的情况。艺术类大学生在高校都接受过道德素质教育,理应拥有良好的道德素养,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很多学生缺乏良好的道德行为。这是当代高校道德素质教育需要重视的问题。

(三)理想信念时而动摇

当今社会环境复杂,多种价值观充斥,网络文化冲击,加之家长与学校的管理存在“盲点”,使得艺术类大学生容易感到迷茫困惑,难以树立并保持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此外,受到市场功利性影响,部分大学生理想信念模糊,缺乏人生目标与正确的价值判断,过分贪图物质享受,关注自身利益,导致道德水平低下。

三、影响艺术类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因素分析

影响艺术类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因素,总的来说包含以下几点。

一是社会因素。当下,很多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存在某种程度的认识误区,过于追求物质利益,形成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观念。艺术类学生还不够成熟,社会经验不足,难以抵挡外界诱惑,奉行错误的思想观念,导致道德观念出现偏颇。

二是学校因素。部分艺术类高校将教学重心放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方面,而忽视了对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未能做好学生道德思想的及时纠正。

三是家庭因素。学生进入高校后,摆脱了父母的监督和约束,与父母的沟通变少;而父母对学生的教育力度减小,对学生的生活与学习知之甚少,没有做好教育引导。

四是学生自身因素。学生思想不坚定,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念与道德观念,缺乏社会经验,难以正确取舍,使得理想信念与道德观念等方面产生问题,甚至犯罪[2]。

四、加强艺术类大学生道德素质教育的对策

(一)注重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念培养

艺术类大学生道德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明确道德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大学时期是“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重要时期,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念与行为是否正确,直接影响到其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与人生的轨迹。对此,教师首先要了解艺术类学生的专业、心理等特点,根据学生的心理与思想发展水平,做好道德素质教育,引导学生重视职业道德素质的养成,正视自身的不足。例如:教师可以利用时下热点话题,如“多位老艺术家的片酬抵不过一位当红明星‘小鲜肉’的片酬”,让学生分析这一社会现象,引导学生多多关注和发掘老艺术家们的艺术造诣与职业道德精神,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邀请业内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为学生举办讲座,面对面交流,这样更具有教育意义。此外,艺术类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可以带领学生走进艺术家的世界,利用教学设备资源,让学生亲身体验,进而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很多知名艺术家早年的奋斗史都可以作为教育资源,为学生形象立体地实时开展职业道德教育。

(二)注重价值观念教育

无论是基于思想价值观,还是职业价值观,艺术类高等院校在开展学生道德素质教育时,需要特别注重价值观念的引导。现阶段艺术类大学生,甚至整个大学生群体,乃至整个社会,或多或少都暴露出一定的价值观念问题。在校园内,艺术类学生追求多元化的发展与个性化的审美,有的学生无视纪律,甚至质疑道德的意义。虽然一小部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但是绝大部分学生还是拥有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念,拥有着崇高的理想信念。因此,在对艺术类大学生进行道德素质教育时,教师一定不要去搜索宽泛且缺乏针对性的教学资源,应该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或者身边的人和事进行举例教育。例如,可以利用优秀学生为其他学生树立榜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教师要加强和学生的交流与沟通。从另一个角度看,当代艺术类大学生群体没有得到社会应有的重视。其实艺术类学生普遍很努力,不仅参与专业训练,而且要学习文化知识。因此,加强对他们的道德素质教育,能够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三)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

学生的道德观念淡漠,除了社会因素外,家长与学校也有一定的责任。家庭教育不只是中小学教育理念所提倡的,更是高等教育所提倡的。尤其是在独生子女居多的大背景下,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配合必不可少。对此,学校要加强和家长的沟通,家长要积极参与到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中来。学校与家庭要协调统一做好引导工作。教师和家长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要通过言语与行为来影响学生,感动学生,使其能够自觉端正言行。大学生已经迈向成年,逐渐形成独立的思想观念与价值观念。但是其思想受到环境与教育的影响而不断地变化,因此道德素质教育正如登珠穆朗玛山,在于不断地坚持,不断地渗透,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必然会有相应的收获[3]。

(四)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作用

社会、学校、家庭的教育可以说都是外力,只有学生内在真正意识到道德素质的重要性之后,才能由榷外发挥教育的作用。因此,要充分发挥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遵守纪律与规范行为等方面入手,做好基础培养。同时要加强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理念理论教学,使其明确艺术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将专业技能与职业道德同步提升作为学生成长的重要目标,以全面地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水平[4]。

五、结束语

艺术类大学生道德现状不容乐观,需要加强道德素质教育,从社会、学校、家庭、学生自身等方面入手,做好道德素质教育常态化,营造教育氛围,使得学生能够潜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王灿平,王思思.浅谈大学生道德素质现状及教育对策[J].改革与开放,2015(21):74-75.

篇(2)

(Baoj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Baoji 721013,China)

摘要: 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普通高校艺术类学生数量逐年增多,宝鸡文理学院的美术类学生数量也在逐年增加。由于美术类大学生将来所从事的工作本身对从业人员的思想道德和人格素养都有很高的要求,因此文章以宝鸡文理学院美术类大学生为对象分析了美术类大学生的道德现状并对形成美术类大学生道德现状的因素做了分析,以利于对美术类大学生的培养。

Abstract: With the popular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number of art students is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number of art students in Baoj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is also growing. The moral and personal qualities have high demands when the art students undertake majored work in the future. So the article to Baoj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students as objects, and analyzed art students moral status, and analyzed the factors which formed art students moral status, in order to facilitate the cultivation of fine arts students.

关键词: 美术类大学生 思想道德

Key words: art students;moral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6-0231-02

0引言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来临,越来越多的艺术类学生出现在普通高校,宝鸡文理学院的美术类学生数量也在逐年增加。作为我院的一部分,美术类学生的生源渠道比较宽泛,对象比较特殊,且通过独立的方式进行录取工作等,使得其与其他非艺术类学生相比,在思想、心理、性格、行为等方面有很多不同之处。美术类大学生毕业后所进入的工作领域对其思想道德和人格素养的要求也很高。所以,对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情况进行了解分析,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1美术类大学生的道德现状

1.1 政治敏感性较低,理想信念淡薄美术类大学生普遍对国家和社会大事不太关注,甚至有一些大学生存在厌烦政治的心理,他们十分关注自身专业的成长发展。他们热衷于自我设计、自我发展,为艺术而艺术的观念对他们有较深的影响。美术类学生递交入党申请书和参加党课学习的比例远远低于非艺术类学生。他们的业余时间多为准备各类展览所占用,参与社会事务较少,缺乏社会责任感,考虑问题容易忽视现实基础,理想化色彩浓厚,部分学生思想偏激,不能辩证地看待事物的变化与发展。理想信念相对淡薄是他们的普遍特征。这些导致艺术类大学生在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容易偏离正确轨道,有些甚至走向极端,把艺术与现实完全脱节,脱离艺术服务人民大众和社会需求的主旨。

1.2 由于美术类学生感性高于理性,致使部分学生受社会不良风气等的负面影响较深许多美术类学生在高中时期就开始独立生活,在外寄宿写生、练画,背着画板到全国各地去写生、考试,接触社会较早,在社会转型时期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一些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由于个人辨别能力的限制,各种不良风气也在不断的侵袭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使他们更容易在思想和行为上偏离正轨。

1.3 集体主义观念缺乏,强调小我美术类大学生普遍注重个人追求,强调张扬个性,喜欢无拘无束、自由、散漫的生活。再加上美术类专业授课及学习方式特别,生活方式相对宽松,造成学生大多缺乏纪律性,盲目追求自由,生活作风懒散,纪律松弛,不愿服从统一的安排,迟到早退,喜好我行我素,学生与学生之间沟通较少,大集体即班、级、系的概念比较弱,不宜于形成良好的团队精神。同时也使得相当部分学生在群己观上发生了向个人本位和利己主义的偏移,过分强调个性、自由和权利,集体观念淡薄,缺乏使命感、责任感。[1-2]

1.4 轻视综合文化素质目前,我院美术类生源来源多样且独特,而且在录取时文化课分数线比专业课分数线低,再加上一部分美术类学生是因喜欢这个专业而选择了美术,而另一部分是高考前夕因为文化课的不足而选择美术专业作为上大学的捷径。前者大都非常热爱自己的专业,甚至把艺术作为生命的一部分,其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专业学习上,因此他们往往更重视专业课程而相对轻视文化课的学习;后者本身就缺乏坚实的文化基础,专业基础也不牢靠,这势必导致其中的一部分学生文化修养不够,视野不开阔,脱离正确全面的学习渠道,缺乏人文精神。所以,文化基础薄弱是艺术类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学生的不及格科目也大多集中在文化课上。

2形成美术类大学生道德现状的因素

2.1 社会因素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日益加快,各国文化交流也更加频繁,传统的道德规范受到冲击,尤其是价值观的冲突也日趋明显。各种文化思潮、社会上一些不健康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必然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美术类学生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属于社会上最敏感的群体,却又缺乏敏锐、准确的辨别能力。他们容易对一些丑恶现象和拜金主义、自私、欺诈、崇拜权利等产生疑问和困惑,把社会主流误认为是那些支流、暗流,被这些不良风气所影响,受其熏染,使其淡化对理想信仰的追求,不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3]。

西方文化尤其是艺术思想对美术生的冲击最直接,受其影响最深。各种流派、各种思潮、各种表现手法和多元化的行为方式融合激荡,肯定会影响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美术类学生对经济发展的追求随着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日益强烈,有的学生依靠所学的专业技能进入经济领域,使得他们对专业知识的渴望异常强烈,倾注了很大的心思和精力用于提高个人技能,在社会形象的塑造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忽视,使得他们缺乏集体意识,自我意识太强,生活上追求个性化不注重细节,有的甚至再出时尚利己主义色彩浓厚。

2.2 学校因素由于近年高校扩招,学生数量在不断增加,学院对担负着学生“三观” 教育重任的“两课”教学没有针对美术类大学生“轻公共课重专业课、轻理论重实践、轻被动接受重主动参与”的个性特点,仍以说服教育法为中心。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缺乏,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没有把德育教育放在正确的位置。仅仅局限于对美术类大学生目前的道德水平和认识空间的教育,没有深入、系统的了解它们的思想道德状况。

2.3 学生自身原因美术类专业学生个性鲜明,但集体意识淡薄;情感丰富,感性思维占据优势,但组织纪律性较差,不愿服从纪律约束;强调个性化发展,个人至上,集体观念和团队意识相对淡薄,在行为上往往表现出较强的个性及“以自我为中心”的态势。在美术类大学生看来“艺术就是激情”,艺术就是个人情感的外泄,他们对外界刺激敏感,情绪易受环境的干扰和影响。[4]

大多数美术类学生从小就开始学习专业课程,很多人对自己的专业非常热爱,甚至认为“艺术就是自己的生命”。这些学生通常在专业课程学习上更认真,相对不太重视其他文化课程,有的学生在上大学前因为文化课基础差为通过捷径进入大学选择了美术专业也使得部分学生文化修养低,基础薄弱。思想素质、专业素质因为文化素质的下降而不理想,缺乏可塑性。所以,思想教育在美术专业学生中的先天不足,使得该工作尤为特殊、迫切、繁难。

参考文献:

[1]宋玉静.术类大学生思想道德困惑及对策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11,(7):59-60.

篇(3)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6-0041-02

一 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

当前,我国大学生思想道德问题主要表现在:

1.贪图享受、相互攀比

大多数的大学生的家庭一般并不富裕,但部分学生不懂得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而是把父母的血汗钱任意挥霍。有些学生利用各种途径向家长要钱购买各种电子产品,以在同学们面前显摆,满足其不健康心理的需求;有些学生不是把心思用在学习上,而是用在比吃比穿上,学生父母按计划给足了生活费,但学生自己却不能按计划开支,反而时常向同学借钱消费,这给父母增加了不小的经济负担;还有些学生不顾家庭实际情况,与别人攀比追求时尚品牌。

2.以自我为中心,集体观念淡薄

现在有不少学生存在着过于浓厚的自我中心观念,凡事都只希望满足自己的欲望,却置别人的需求于度外,更不愿为别人做半点牺牲精神。他们不关心他人痛痒,要求所有的人都以他为中心,他们只要集体照顾,却不讲集体纪律,不能服从他人和集体的要求。这些学生强烈希望别人尊重他,却不知道自己首先也要尊重别人。总之,这些学生自我意识过浓,已走向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极端面。

3.意志脆弱,心理素质差

部分学生沉迷网吧而难于自拔,许多学生因为上网已造成学业荒废,思想道德品质滑坡。加之来自学校、家庭的压力,对于这些社会阅历不深的青年,一旦在学习、生活中遇到挫折和困难便无所适从,表现出焦虑、烦躁、恐慌、易怒等种种不良情绪。面临压力,他们往往是意志消沉,容易盲从,逃学,甚至弃学。

4.读书观越来越功利化

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他们认识到读书最大的价值就在于,读书能够改变他们的生活现状,能够改变他们的社会地位,他们把读书与功利化的目标联系在一起,认为毕业后可挣更多的钱,获取更多的利益就是人生的唯一目标,因此他们的学习目的越来越功利化。

二 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滑坡的根源

1.家庭不良因素的影响

当前我国大多数家庭的教育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溺爱型”,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的孩子,由于老人对孩子过分地关心和呵护,造成了孩子自私自利、好逸恶劳、专横霸道的恶习。(2)“棍棒型”,由于父母性格暴躁或家庭贫困,有的家长对子女教育方法极其简单,与孩子没有交流,容易造成学生人格自卑、心理扭曲、报复心重。(3)“放任型”,不少家长或许是工作繁忙,或许是性格的原因,对孩子不闻不问,放任自流,也不与学校教师联系和沟通,这样的家庭的孩子往往是非辨别能力较差,容易上当受骗而走上歧途。

无论以上哪种教育类型,都会对孩子的教育产生消极的影响,造成其思想道德水平的低下。还有,大多数家长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当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至于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学生的品质培养是由他们个人的素质决定的,与家庭环境关系不大。

2.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

大学时代正是人生观、世界观趋于成熟时节,也是人生中最富于变化和不稳定的时期。社会上,一些道德失范,诚信危机,假冒伪劣、欺骗欺诈活动的蔓延;一些成年人价值观发生扭曲,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滋长;网络游戏、黄色网站的诱惑等等现象,都给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3.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

大学阶段学生的心理期正由幼稚走向成熟,这时候也是人生中最关键而又富有可塑性的不定型时期。这时的学生心理处于半幼稚、半成熟阶段,是依赖性和独立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复杂、充满矛盾的时期。因此在生活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中,他们还不具备能正确地进行选择的能力。

三 加强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教育的对策

面对大学生出现的这些问题,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如何有效地防范,使其得以健康成长,作如下探讨。

1.宣传并发挥好家庭教育的作用

家庭教育是“三育人”的起点和基础,古代“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的故事是家庭教育的典范。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大力宣传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重视家长的法制意识和家教意识培养,进而形成良性循环。

2.学校应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大学生品德教育

第一,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教师不仅是文化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学生养成正确世界观形成的引导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自觉遵守职业道德要求,还要当好学生的表率,要抓住每个契机,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把育好人当做教师的第一要务。

第二,开展心理咨询,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处于成熟期过渡的大学生,在生活、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中总会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作为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与他们交朋友,了解他们的心理,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问题,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使他们始终处在一种健康向上的最佳心理状态。

第三,开展针对性的德育和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要取得成效,应组织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德育和社会实践活动。如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让每一面墙壁都能说话,使每一个板面都能生辉,起到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认真开好信息课,让学生认识网络,学会在网上选择有用信息,获取有用知识;组织学生办板报、演讲及知识讲座,进行自我教育,及时矫正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良品行。学生走出校门,到工厂、到农村、到福利院等,且到喜爱的地方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学生能受到教育。同时要加强学校与社会、家长和学生的交流和沟通,如设立校长接待日、班主任接待日、开办家长学校、开展心理咨询等,都有利于及时交换意见,增进了解,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3.家庭、学校、社会相互合作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仅仅依靠教师改进教学方法远远是不够的,必须从课堂中走出来,走向家庭,走向社会,拓宽道德教育的途径。(1)学校与家长要保持经常联系,使得教师与家长都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2)加强对学校周围网吧的管理,同时要与司法部门联手,对学生进行法律知识教育,让学生远离不良社会氛围;(3)全社会应该给予大学生更多健康、积极、向上的观念意识教育,塑造大学生成长的有力氛围。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相互合作,才能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会沦为一纸空谈。

总之,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学校、家庭、社会都有责任和义务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与生活环境,将他们的思想引导到健康积极向上的轨道上来,让他们学有所成,就业时有一技之长,能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朴军辉.当前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难点分析[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4(11)

[2]王树洲.中学德育问题的断想[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1(3)

[3]贾卫红.关于中学德育方法的思考[J].山西教育学院学报,2001(3)

[4]陶然.浅议农村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9(4)

[5]戴华.中学生思想道德的缺失与矫正[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5(4)

篇(4)

1.1 信息道德的概念及构成要素

信息道德(information ethics)或称为信息伦理,是指人们在整个信息活动中应当遵守的道德规范,是调节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信息关系的行为规范的综合。作为信息社会中基本的伦理道德之一,其内容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三个层次:两个方面即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三个层次即信息道德意志、信息道德关系、信息道德活动。这三个层次密不可分,是信息道德的的基本构成要素,也是本次调研的基本理论依据。

1.2 信息道德评价标准

《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养能力指标体系》是我国第一个正式的并且比较有权威的信息素养评价标准体系,该指标体系分为7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61个三级指标,其中涉及信息道德的是维度七,包括2个二级指标8个三级指标,这也是该文中调查问卷题目设计的主要依据,具体如下。

2 研究过程

2.1 问卷设计

根据信息道德基本概念及要素构成,并在参照《北京地区高校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标准》的基础上,编制了《大学生信息道德调查问卷》,经三次修改并后定稿。问卷由16道题目组成,主要从信息道德认识与情感、个人信息隐私与安全、信息法律法规常识、知识产权及版权、信息道德行为规范等几个部分对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其中每一部分均有2~3个问题。

2.2 调查过程

本研究以随机抽取的方式,对山东省济宁学院不同年级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00份,回收99份,有效问卷99份,有效率100%。调查时间为2014年3月20日――2014年3月26日。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次问卷首先对所调查大学生的性别、院系及专业、年级进行了统计。调查对象中男、女生各50%,文理科分布基本平均,大一学生占总数的14%,大二学生20%,大三学生58%,大四学生4.2%,这与济宁学院作为新建本科院校的实际状况相贴合。

3.1 信息道德认识及情感

调查显示50%以上的学生对艳照门、黑客等设计信息道德的事件非常或比较熟悉;对于网络上散布病毒的行为,6%的学生认为其技术高超,令人佩服,85%的学生认为应严厉杜绝,5%的学生表示会向有关部门举报,极少数学生认为无所谓。可见,作为上网主体的大学生信息意识敏锐,对网络上流传的新鲜事件通常十分关注;与此同时,大学生对网络不道德行为有一定的判断能力,和法律立场也较明确,但面对违法行为应不应该举报这个问题时法律意识薄弱。

3.2 了解电子信息环境下的隐私与安全问题

调查显示,54%的学生在上网时认真对待个人信息安全问题并采取相应保护措施,41%的学生对此有所考虑,只有5%的学生对网上个人信息不做限制或认为无所谓;在计算机维护方面,45%的学生十分熟练并经常清理,53%的学生认识到其重要性,只有2%的学生认为无所谓,从不清理病毒。可见,大学生对个人隐私权的保护意识较强,对信息安全的态度和认知状况令人满意。

3.3 了解知识产权与版权的基本知识

主要调查大学生对信息道德相关法律法规的认识和了解。调查显示,关于网络中的软件版权等法律法规,超过55%以上的学生不太了解或完全不了解,选择非常了解的仅有4%;对著作权的认识方面,33%的学生判断错误。可见,大学生信息道德法律意识薄弱,法律法规常识也比较欠缺。

3.4 尊重他人使用信息源的权利,不损害信息源

调查显示,17%的学生用笔在图书上写过字,47%的学生折叠过书页,7%的学生丢失过图书;对于损坏图书的行为,86%的学生认为其不道德应该改。可见,绝大多数学生在对信息源的保护上有正确的认识,但在具体行为准则方面还需要进一步规范和提高。

3.5 了解图书馆各种电子资源的合法使用范围

主要调查我院大学生对图书馆电子资源的了解及使用。调查显示,44%的学生经常使用图书馆电子资源,21%有时使用,而59%的偶尔使用,从未使用过的占16%,比例较高;在使用过图书馆电子资源的学生中,非常了解电子资源版权及合理下载有关规定的学生仅占10%,非常清楚“恶意下载”概念的同样仅10%。可见,我院学生对图书馆的电子资源了解度和使用率都偏低,对相关使用政策及法规也十分生疏,这一结果不尽人意。

3.6 尊重他人的学术成果;在学术研究与交流时,能够正确引用他人的思想与成果

调查显示,超过80%的学生复制粘贴他人的东西作为作业交给老师,仅18%的学生从没有过相关行为;而对上述行为的性质,仅35%的学生认识到到其属于学术剽窃,绝大部分学生认为不属于剽窃(43%)或不大了解(21%);此外,10%的学生曾引用过别人的文章而不标明出处,33%的学生只是偶尔标明,22%的学生则在写论文是标明,而网上转载不标明。可见,相当比例的大学生在学术研究方面自律性较差,对学术剽窃、版权侵犯等行为认识不足。

3.7 合法使用有版权的文献

主要调查大学生对合理使用的了解及具体行为规范。调查显示,对于某一条需要付费的信息,如通过其他不合法途径也可获得,44%的学生会选择“无需付费的不合法途径”,29%选择“放弃不用”,仅26%选择付费的合法途径;面对盗版,绝大多数的学生态度是“接受,且在使用”,30%的学生认为“应该抵制,但因各种原因仍在使用”,选择“坚决抵制”的仅5%。可见,相当比例的大学生在合理使用方面行为不当,在利益等因素诱导下侵权行为时有发生。

4 问题及对策

通过对以上调查数据的统计和分析,笔者发现了我院学生在信息道德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包括:对信息道德行为规范和信息法律法规了解不足;对图书馆电子资源的了解和使用率较低,不熟悉相关规章制度;不尊重他人知识产权、著作权的现象较突出;不了解合法使用的概念和范围,学术侵权行为时有发生。对此,今后可采取以下可行性措施。

(1)发挥我院图书馆在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中的作用,通过各种途径开展对学生的信息道德的宣传、培训。如定期开展信息道德知识讲座,信息道德知识竞赛等等,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大学生信息道德意识,普及信息道德法律法规。

篇(5)

本项目通过对河南省100名大学生创业者的调查发现,尽管创业大学生们对河南省的地理位置、交通设施、及政府对创业的态度等创业环境要素表示满意,但是对经济水平、高校科研实力、创业融资等创业者认为比较重要的创业环境的评分相对较低。由于经济水平和高效科研实力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因此本文通过参考大量文献和借鉴国内其他省份支持大学生创业融资的有效经验,并随机采访多名大学生创业者,总结出河南省大学生创业融资渠道的现状,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一、河南省大学生创业融资渠道的现状

1、亲朋好友的支持

在对100名大学生创业者的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70%创业者的创业启动资金来自于家庭或朋友的资助。很多创业者表示,由于初出茅庐没有任何创业经验,当他们拿着创业策划书去找银行或者风投的时候,他们的想法总被别人笑话,更不用说能够融到创业的资金,也就是说他们的创业计划根本得不到认可。而创业者的家人和朋友由于相对了解创业者,再加上浓厚的亲情关系,一般都会给与资金上的支持。亲情融资的优点在于时间上限制较少;借款的利率较低甚至没有利息;其主要缺点在于融资额度有限,处理不当容易产生矛盾。

2、政府支持型的创业融资渠道

政府支持型的创业渠道主要来自财政专项资金、创业基金,小额信贷担保。在政府专项财政资金方面,政府主要支持中小型科技类企业,政府无偿资助的金额一般在100万左右。对于个别重大项目政府最高会支持200万,但要求企业有相应的配套资金。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对符合一定条件的企业项目给予200万元以内的无偿资助,或不超过150万元的财政贴息。毕业生可申请的创业资金主要散见于中小企业创业基金、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中,而中央财政明确用于支持中小企业的资金规模,每年不足20亿,加上其他共享的政策资金,不足百亿元由此创业个大学生想得到财政专项资金的支持并非易事。

创业基金政策指的是用于资助高校毕业生以其科研成果或者专利发明创办科技企业,鼓励大学生依托科技自主创新和创业,推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培育技术创新型人才,拓宽大学生的就业渠道的由政府出面建立的创业资金又被称之为种子基金。尽管这种基金在上海、浙江等地已开始运作但是河南等大多数省份依然没有该基金。河南创业大学生根本无法享受到种子基金的优惠政策。

小额信贷担保是中国人民银行,要求各国有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和有条件的城市信用社要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小额贷款,贷款额度一般在两万元左右,贷款期限最长为两年,到期确定需延长的,可申请延期一次并要求为创业学生提供开户和结算的便利,简化其他手续和程序。担保最高限额为担保基金的5倍,期限与贷款期限相同。贷款利息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贷款利率来确定。但是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很少有创业者使用这种融资方式。因为这种融资渠道的资金额度有限,而且需要经过大量繁琐的程序,其数额小和漫长的申请周期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初期发展。因此这种政策很难实实在在的帮助创业者融资。

3、商业型融资渠道

商业融资渠道主要有以下三个途径:银行贷款、风险投资、民间借贷。银行贷款是我们调查中创业者融资的最重要的渠道。当前银行贷款主要分为抵押贷款、质押贷款和担保贷款。只要创业的大学生能够提供符合要求的担保物、或质押物、担保人,即可以向银行申请贷款。目前有一些银行开展了小额贷款业务,甚至可以免抵押。比如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小额贷款业务,无须任何抵押或质押,手续简便,满足农户和小企业主对小额、短期流动资金的需求.只需要借款人组成联保小组或找到担保人,携带身份证,如是商户还需要携带营业执照,一同到开办小额贷款的网点提出申请并接受调查,审批通过,签订完合同后,就可以拿到贷款,最快3天就可以拿到贷款。但是商业银行主要是以营利为目的,而大学生创业本身存在高风险,必然存在还款不稳定的因素,因此尽管多数创业者由于家庭的支持,愿意用房产或其他东西作抵押,但是银行对创业者的放贷并非十分顺利。但是银行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又不得不推出一些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如河南某银行推出的金融融资产品,从面上看是支持创业政策,但其利率却高于一般的贷款利率,还款期限还非常短,这让很多创业者望而却步。至于风险投资家和民间放贷者则对大学生创业很少问津,因为多数风投家和放贷者更愿意把钱放到已初具规模有着稳定的收益的企业上。

纵观以上创业者的融资渠道,尽管渠道众多但是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针对以上现状本文对河南大学生创业融资渠道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二、河南省大学生创业融资渠道的政策建议

1、建立政府支持的小额担保与高校之间的合作机制

在上文的分析中政府小额信贷担保的弊端在于额度小、申请周期长并且都需要抵押物。归根到底小额信贷其实是一种由政府作为中间人,由银行主导的一种向大学生贷款的一种行为。而银行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在很大程度上不会受制于政府的无条件的约束,轻而易举的将资金带给大学生创业者,即使一部分创业者能贷出款也要走和普通企业一样的贷款程序。因此这种政策对于大学生创业者来说基本上享受不到优惠。但是如果政府能把小额信贷担保与高校合作则效果大不相同。比如,我们可以采取类似大学生助学贷款的模式,开展大学生创业贷款。由政府出台相关政策,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落实对大学生创业的小额信贷。建立相应的配套机制,对银行等金融机构发放的创业贷款进行适当比例的补贴,甚至对学生贷款额利息进行全额补贴。以促使这种政策能够得到长期有效的贯彻执行。同时把对大学生创业贷款的支持,纳入对银行各级从业人员的业绩考评体系。高校和银行联合组成专家团队对大学生创业计划进行考核。审核通过的创业者仅需将毕业证或者学位证留在高校作为抵押,便可以从银行带出创业款项。这种方式及消除了银行的后顾之忧,也降低了创业者的融资难度,同时对高校的就业也起到积极的作用。

2、建立大学生创业基金

大学生创业基金是大学生创业融资的又一重要渠道,他是国家支持大学生创业的重要表现。比如美国的硅谷就是依托大学生创业基金孵化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企业。如2005年3月,上海市人民政府正式启动了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 2008年9月浙江省设立科技创新基金鼓励在校大学生创业,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资助的科技项目包括三类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项目和大学生科技创新推广项目。以上大学生创业基金的设立极大地缓解了大学生创业者的融资压力,增强了创业者创业的信心。河南政府应当设立专门的机构,建立政策性的大学生创业基金,多种渠道的筹集资金,让自愿帮助大学生创业的单位和个人参与其中,从政府的层面对大学生创业进行鼓励和支持

3、加强金融改革,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扩展融资渠道

专业性的中型金融机构风险投资是推动自主创业的有效途径,这一理论也得到了西方发达国家实践的证明。对于创业者来说,尤其是对于高科技领域的创业者,寻求风险投资商的帮助,是一个合理、有效的途径。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缓慢,私人权益市场的不成熟也限制了大学生创业的融资渠道。因此在出台配套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加强大学生创业贷款的同时,需要加强风险资金的融入,在给企业带来丰富现金流的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理念,充分发挥风险投资在大学生自主创业中的支撑作用。比如风险投投资公司目前在国内迅速发展,河南仅郑东新区就有上百家投资公司,如果国家出台相关的政策鼓励风司与大学生或者高校合作,那么河南大学生的创业融资渠道就会大大拓展。

参考文献:

[1]周秋江.地方高校大学生自主创业现状调查研究[J].教育探索,2008(5):135-137.

[2]吴启运.我国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构建研究叨[J].科技创业月刊,2008(3):32-33.

篇(6)

与此同时,在当今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转型时期,部分大学生身上也出现了道德责任意识缺失、行为失衡等问题。自我责任方面,片面地认为自我责任就要对自己负责,自己不喜欢或不利于自己的事情不做,绝不能让自己的利益受损。这种所谓的“自我责任”并不是积极意义上的对自己负责的态度,而是一种片面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思想;他人责任方面,少数大学生凡事都从自己的利益出发而不去考虑自己的行为是否损害到他人的正当利益。比如部分大学生通宵达旦不睡觉,上网玩游戏甚至开大音响,完全不顾及宿舍其他同学的内心感受与日常作息等;社会责任方面,少数大学生摆不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他们往往只考虑到自己的利益得失,缺乏为集体和社会主动奉献的精神;自然责任方面,少数大学生对自然和其他生命形式的道德责任意识相当淡漠。他们认为道德责任只是人与人之间的责任关系,人对动物和自然生态环境并不承担任何道义上的责任。这些是学校道德教育应着力研究、分析与加以解决的主要方面。

二、部分大学生道德责任意识缺失的原因分析

(1)社会转型带来的负面影响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当代部分大学生道德责任意识的缺失首先应该从社会物质生活领域来寻求原因。一方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中国传统社会的许多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被怀疑甚至被颠覆。市场经济具有追求利益最大化、遵循等价交换原则等特点,由于我国的各种体制、法律还不健全,社会风气不正、腐败现象、分配不公、两极分化等客观的社会问题也随之暴露。这些社会问题和矛盾折射到现代大学校园内,对思维活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但价值观尚未成熟的大学生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另一方面,自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的许多先进的价值观念传入我国的同时,一些不良文化思潮、道德价值观念也蜂拥而入并与我国传统观念发生激烈碰撞,使人们的价值观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生活在这样一个多元化社会环境中,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观念也在这种震荡中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嬗变,一方面被新观念所诱惑,另一方面又被旧心态所禁锢,陷入无法回避的道德困境。

(2)学校教育中存在的弊端

我国学校德育学校历来重视社会价值取向,而对学生人格塑造与个性发展的个人价值的重视似嫌不足。学校传统德育没有很好地挖掘德育的本体功能,没有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用一些外在的社会高标准来要求与评价德育活动及学生的道德面貌。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道德责任要求过于理想化,脱离大多数学生的生活实际。“假、大、空”的道德责任要求往往容易导致大学生本应承担、也完全有能力承担的基础性的道德责任被忽视,以致形成部分大学生“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想做”的道德责任意识的真空状态。

(3)家庭教育中存在的缺陷

当代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子女的责任心呈现“超重”的趋势,承担了本不该由他们承担的责任。这使得部分子女相应地出现了责任“失重”的状况,把本该由自己承担的责任推给父母,只习惯于接受而不懂得付出。这样的孩子往往受挫折能力弱,且只注重个人权利和利益,缺乏对他人负责的意识。这样的孩子自幼很少有回报他人的道德观念与实践行为,缺乏独立生存的基本技能与对他人和社会负责的意识。

(4)大学生自身认知的偏差

篇(7)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事关广大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事关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是一项基础工程、民心工程和希望工程,影响深远,意义重大。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然而,国际、国内形势的不断变化,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由于各种社会现象及社会思潮影响,在校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价值取向呈多元化倾向;扩招使在校生人数剧增,学生的政治素质和学习成绩参差不齐,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情况。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

一是由于一直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着眼点比较多地放在了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工作上,缺乏敏锐性,不能积极应对大学生的热点问题。

二是网络的普及使得交往变得平面化,大学生的自主、平等意识增强,导致主导价值观念、社会公共权威和教育者权威的削弱,使得传统的社会调控系统失灵。

三是在学生充满个性化的当今社会,传统的单向灌输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也会导致教育的有效性降低。

本科生导师制的工作内容主要是把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思想提升,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人际沟通能力和学生就业指导等方面给予指导。可以说本科生导师制是对大学生思想教育有效的补充。

一、本科生导师制的发展与现状

我国本科生导师制始于20世纪30年代初,在浙江大学竺可桢校长和费巩训导师的倡导下,浙江大学率先借鉴英国导师制的优点实施了本科生导师制,当时的本科生导师制的理念是为了启迪学生思想、陶冶学生人格、增进师生关系。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部分高校实行了学分制、弹性学制和专业改选等方面的改革,对本科生广泛实行选课制和导师制。当时我国高等教育处于精英教育与大众化教育的更替阶段,培养精英人才,服务四化建设,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当时我国本科生导师制的一个重要任务;与此同时,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研究、学会做人也是另一重要任务。

自1999年以来,随着我国高校连年扩招,学生人数和课堂教学规模逐步扩大,在给予更多人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同时,也使师生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学生管理问题日益凸显。在这样的背景下,本科生导师制的作用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这时的本科生导师制已经兼有了育人制度和管理制度两方面的性质。

北京大学本科生导师制是为了贯彻个性化教育,本科生导师既不是研究生导师也不是班主任,而是顾问教师,有责任心的教师才可以担任这个顾问教师,目前该院本科生导师制收效显著,主要表现在新生对大学生活的快速适应和本科生对科研活动的积极参加以及师生关系的日益密切和融洽。

清华大学的本科生导师采取双向选择的办法,以引导学生更好地了解本学科发展情况和热点问题为主要方向,在将科研和教学融入同学们日常生活的基础上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深入交流,同时也增强了教师的责任感。

华中师范大学把本科生导师制的工作重心放在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上,通过导师组织学生活动,个别指导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排除学生各方面的心理障碍,给学生提供了正确有力的方向指导。

二、本科生导师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优势

我们通过问卷调查以及座谈交流等多种形式,对厦门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情况进行多方调研,经过对回收问卷的信息汇总和分析,本科生导师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优势得到学生的普遍认同,主要体现在:

(一)有助于师生及时交流,帮助老师跟踪大学生思想动态

根据导师制落实的具体规定,导师或导师组与同学保持通畅的沟通,定期或不定期联系交流,经常性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在这样频繁密切的交流中,师生之间的交流可以更加深入,更易于导师及时了解大学生正在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发现大学生的思想倾向,以便更加有目的地对大学生关于学习和人生规划上进行引导和教育。

(二)有助于使师生之间的关系趋于平等自由,更易落实思想政治教育

经过长期的交流和沟通,加上导师制本身的性质决定了师生之间的关系是轻松、自由并且融洽的,没有明显的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取而代之的是忘年之交的朋友式交流,这样,同学们更易接受导师的在思想上的建议和指导,遇到问题也更愿意向导师倾诉或寻求帮助。在我们的调查也显示,近一半的同学表示会在遇到困难时视困难的情况与老师交流来解决问题。

(三)有助于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增强有效的沟通和教育

导师制的交流与传统交流模式的一个重要差别就在于导师与同学之间的交流是实时并且双向的,教育的形式由模式化的灌输方式转化为自由的交流方式,同学们在与导师交流的过程中会吸取导师提供的宝贵信息,同时也会有所反馈,易于教育工作者深层次地掌握大学生思想动态,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三、本科生导师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调查中,我们也发现目前本科生导师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师生沟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

我们的调查中反映出,有一半的学生不知道自己导师的职称,而且在老师与学生的沟通方面,只有不到10%的同学自己主动联系导师,其余都是老师主动联系学生。出现这样的结果,从导师方面来说,沉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使教师没有太多额外的精力积极投入到指导同学学习和生活的工作上来;从学生角度来说,虽然最初普遍对导师制抱有较高的期望和认同,但在实行过程中也缺乏主动性,很难形成良好的沟通氛围。

(二)导师制的制约和测评机制尚不健全

由于本科生导师制倡导在师生之间建立自由和谐的沟通交流关系,从而无法利用过多定量的指标来限制执行标准并评价实施效果,这就容易导致部分导师和学生缺乏激励,使导师制的优势不能完全发挥。这也导致了我们在对导师制满意度调查中所出现的结果,只有不到3.2%的同学对导师制表示满意,36.7%的同学表示比较满意,而不满意的同学接近五成达到49.3%。这说明导师制目前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认真总结经验不足,及时完善。

(三)导师的分配制度无法全面考虑到所有学生的所有需求

大部分高校的导师采取随机分配的原则,导致部分学生与导师之间没有达到最优最默契的组合,影响到师生对导师制互动缺乏动力。在我们的调查中显示,57.3%的同学表示在遇到困难时由于跟导师不熟,缺乏信任感,不会选择跟导师倾诉。最后的结果是只有12.4%的同学认为导师制让自己受益匪浅,20.5%的同学认为导师人很好,但不主动找学生使自己觉得不受重视,59%的同学认为和自己预期相差很大。这说明了广大同学在和导师的相处过程中有所收获,但由于种种原因使得导师制的实施存在一些问题,没有让导师制的作用得到完全显现。

四、完善本科生导师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建议

为了适应当前社会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诸多问题,提出如下政策建议,旨在充分发挥导师制的作用,使其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手段和有效补充,更好地为广大师生服务。

(一)在思想认识上,提升本科生导师制度的地位

1.提高师生双方认识,加强宣传工作。在导师中充分宣传导师制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让导师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对学生的引导和教育中去,尤其选择有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验的教师担任导师,可以采取导师组的形式,保证每组内的导师相互协调搭配;鼓励同学与导师联系,给予部分经费支持。

2.树立典型,奖励模范。在导师制的实施过程中,可以进行阶段性的评估,对活动形式好的和沟通交流效果突出的小组给予物质或者精神上的奖励,并不断在导师和学生中间宣传导师制的作用和学校相关政策,定期表彰先进典型事迹,对其他导师组的活动和工作给予指导。

(二)在制度上,完善和健全各项相关机制

1.完善激励和测评机制。对于在导师制的工作中表现出色的导师应及时给予宣传和嘉奖,但对工作的评价应主要考虑学生的表现,特别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主要成果,可以定期开展座谈和调研活动,及时跟踪导师制实施情况。

2.完善导师分配制度。起初分配导师可以采取随机原则,但后期应根据师生双方意见给予调整机会,使导师的配备达到最高的效率,尽量提高同学对自己导师或导师组的满意程度,以激发同学们的活动热情。

(三)在形式上,期待多元化和创新性

1.发展多种沟通渠道和活动形式。学校和学院之间相互学习成功的经验实例,将师生之间的活动多元化,扫清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厌恶情绪;利用现代的互动方式,包括博客和公共主页等信息平台,击破部分院校地理上的限制,更深层次地与广大学生交流、沟通,将导师制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

2.与学长辅助互动有机结合。可以让优秀的高年级同学加入导师制执行计划,即每个导师或导师组配备若干名学生助理,负责与同学的日常定期沟通和常见基本问题的解决,同时,同龄人的加入往往可以让广大同学对导师制增强亲切感。

3.把严肃的思想政治教育“大众化”。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本身是一个严肃的问题,老师单纯的说教已经不能适应这些个性突出的学生,所以娱乐性的教育有时却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所以导师可以通过与学生爬山、组织娱乐演唱等活动来调动其积极性,增强其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协作能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并且艰巨的工作,而导师制是近年来新兴并展现出强大生命力和实施效力的工作方式,相信在新时期新的历史条件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导师制的优势,以弥补传统教育方式的不足,定能取得可喜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潘懋元.高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2]潘懋元.新编高等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3]潘懋元,王伟廉.高等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篇(8)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08-0063-02

一、高校受助大学生诚信道德的现状

(一)问卷调查

本次问卷调查对象为HH高校受助大学生,其中100名为在校受助受助大学生,100名为毕业受助大学生,问卷设计如下:

1.你申请助学贷款的原因是()

A.家庭困难,无法缴费 B.自力更生

C.家长缴费,挪作他用 D.家长缴费,用来投资

2.获得助学贷款后,在今后的学业期间,你有何打算?()

A.完成学业,获得文凭 B.没有想过

C.毕业找工作,还贷款 D.努力学习,提高能力,赚钱坏贷款

3.毕业后如何偿还贷款,还不了怎么办?()

A.父母想办法,可以拖 B.自己想办法,慢慢来

C.相信自己能够有能力 D.走一步,看一步,无所谓

4.如何看待奖助学金()

A.没有想法,看法

B.评比不合理

C.能要则要,不要白不要D.对学生有一定的帮助

5.如何争取奖助学金()

A.努力学习,实事求是 B.装穷,做假材料

C.跟领导搞好关系

D.顺其自然

6.有社会团体或企业在寒暑假给你提供较高报酬实习、见习机会,你有什么打算?目的是什么?()

A.去,赚钱

B.去,既可以赚钱,又可以提高能力

C.去,是提高能力的机会D.看情况

7.当你得到个人或社会团体的无偿资助时,有社么感想?()

A.感激,以后一定报答B.没有感觉

C.激动但羞愧

D.感动但没有想法

8.毕业后你与原来无偿资助你的个人或社会团体有何联系?()

A.忘了,无任何联系 B.偶然信息联系

C.保持电话或信息联系D.经常联系,偶然拜访

9.毕业后,助学贷款不能按时偿还,怎么办?()

A.找朋友借

B.加班加点工作赚钱偿还

C.找父母坏

D.无所谓,拖

10.你觉得受助受助大学生诚信道德缺失的原因是什么?()

A.受助是自己应得的 B.无诚信道德意识

C.无能力讲诚信道德 D.没有思考过

(二)调查分析与结论

1.在回答你申请助学贷款的原因时,选A的有72%,B的有2%,C的有23%,D的3%,说明在申请助学贷款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道德诚信。

2.在回答获得助学贷款后,在今后的学业期间,你有何打算?选择A的有81%,B的有8%,C的有7%,D的有4%,说明绝大多数受助学生没有提升自己能力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

3.在回答毕业后如何偿还贷款,还不了怎么办?选A的有54%,B的有21%,C的有5%,D的有20%,我们从中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受助学生对诚信不了解,诚信观念淡薄,对父母依赖性强,无抱负。

4.在选择如何看待奖助学金时,选A的有21%,B的有45%,C的有8%,D的有24%,这说明助学金的评比机制存在一定的问题,没有起到真正的资助作用。

5.在回答如何争取奖助学金时,选择A的有21%,B的有18%,C的有14%,D的有47%,这显示不少受助学生在受助过程中有过不道德诚信行为。

6.在回答有社会团体或企业在寒暑假给你提供较高报酬实习、见习机会,你有什么打算?目的是什么?时,选择A的有40%.B的有54%,C的有2%,D的有6%,调查表明大部分受助学生只看重经济、物资资助而非能力、机会资助。

7.在回答你得到个人或社会团体的无偿资助时,有社么感想?时,选择A的有12%,B的有8%,C的有5%,D的有75%,调查表明大多数受助学生缺乏感恩、报恩的传统美德。

8.在回答毕业后你与原来无偿资助你的个人或社会团体有何联系?时,选A的有66%,B的有20%,C的有10%,D的有4%,说明受助大学生感恩意识极为薄弱。

9.在回答毕业后,助学贷款不能按时偿还,怎么办?选择A的有15%,B的有16%,C的有35%,D的有44%,调查显示绝大部分受助学生缺乏道德信用,对信用认识不够。

10.在选择你觉得受助受助大学生诚信道德缺失的原因是什么?选A的有24%,B的有36%,C的有15%,D的有25%,结果显示受助大学生信用意识薄弱,信用能力较低。

总之,此项调查经过资助方、资助工作人员认可,调查结果属实。从整体上看,受助大学生存在信用道德滑坡、信用能力不足、感恩回报意识薄弱等信用道德问题。

二、高校受助大学生诚信道德滑坡的原因分析

(一)诚信理念及教育方面

1.高校缺少科学有效的诚信道德教育制度

随着历史的不断演变,在我国,目前的诚信道德教育主要包括:政治诚信、学习诚信、就业诚信、网络诚信、个人信用诚信五个方面,在奖、助学金、助学贷款及社会资助诸多问题中,诚信教育的不足和信用的缺失是直接导致诚信道德滑坡、信用能力不足、感恩回报意识薄弱等信用道德问题主要原因,这其中跟高校缺少科学有效的诚信道德教育制度不无关联。正如人们常说的,教育不是万能的,但没有教育是万万不能的。只有加强诚信道德教育,才能在社会上、在学生心中确立一种正确鲜明的导向。诚信教育既是受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受助大学生自身行为规范的重要依据,也即诚信教育制度既是一种教育制度,也是一项受助大学生行为规范的准则。据了解,目前很多高校缺少科学有效的诚信教育、评价和惩处措施。校园中存在很多不利于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和不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各种弊端。例如,在高校的教学目标的制定上,忽视学生的能力和个性的培养;在教学方式中,忽视信息的多向互动学习交流;在受助大学生的课堂学习上,忽视了操作应用、创新发现,忽视活动课程和社会实践等等。高校开展的与国家助学贷款相配套的针对学生的诚信教育、诚信评价和学生违反诚信的惩处工作措施不多、力度不够。真正的科学有效的诚信道德教育制度就是要能够真正做到告诉同学们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告诉同学们哪些是鲜明正确的价值诚信取向。因此,学校制定一套完备的规范制度显得尤为重要。

2.缺乏良好的校园诚信道德及社会诚信道德

受助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上的中坚力量,其诚信信用人格的培养是非常关键的。学校诚信教育旨在从行为规范和思想道德上来完善规范受助大学生的诚信品质和人格的教育。在实际操作中主要是培养学生讲真话、办实事、诚实待人、有同情心、乐于助人、言行一致、考试求真实、不舞弊、不抄袭等学校诚信教育就是各级各类学校在教学中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在当前,由于高校教育队伍良莠不齐,缺乏对学生诚信教育的理论针对性研究,造成校园诚信没有良好的环境。社会诚信环境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社会生活领域的诚信缺失。不爱惜公共财物、不遵守公共秩序、网络生活中的不诚信、学校教育的弄虚作假、家庭教育中的不诚信。二是社会信用环境不佳。吴康宁在《教育社会学》中提出“社会变化可以直接、间接诱发教育系统的失范行为,其依据是任何一种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对教育均有相应的氛围效应”。社会信用环境是促使受助大学生的诚信形成、维持和改变的最基本因素,但同时也是诱发受助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外因。在当前社会上,弥漫充斥着“虚假”的空气,诸如市场经济中的坑蒙拐骗、假冒伪劣以及政治领域的腐败。社会诚信环境不佳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个人信用制度的严重缺失,这就造成对普通个体的诚信监督不力;第二,企业信用制度和诚信管理的不规范;第三,政府信用体系亟待加强。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则亡。诚信、信用不仅是人们生存的基本准则,也是市场经济的核心,更是我们立党为国的灵魂。社会经济要想快速稳定持续发展,就必须得坚持以诚为本,这是安身立命的大计。

(二)诚信能力方面

1.受助学生自身能力积累不足

(1)受助大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积累不足

受助大学生本身学习努力程度与综合素质在既定的高等教育服务的条件下,究竟有多少东西凝结到受助大学生身上,取决于受助大学生的自身条件与学习状况。而受助大学生没有因为受助而产生这方面的压力与动力,正确的认识和端正的态度是受助大学生能否获得良好成绩的前提。我国现在的教育模式是“严进宽出”,相对来说大学生学习的压力并不太大。很多学生可能还没意识到将来的就业压力和现在的学习对未来的重要影响。虽然“六十分万岁”的口号已经不再流行,但这种思想仍或多或少存在在某些受助大学生身上。努力学习是获得良好成绩的关键。受助大学生既要学习英语、计算机等基础知识,又要学量的专业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还要加强实践环节的学习,一方面,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锻炼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大学的学习内容和教学模式与中学差别很大,适当调整学习方法是受助大学生获得良好成绩的保证。受助大学生个人努力与高校教育服务共同作用的结果――综合素质,对于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受助大学生缺乏正确的就业观念和就业意识

篇(9)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B ?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9-0112-03

2013年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今年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学生、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关注的焦点。影响大学生就业问题所涉及的因素非常庞杂,其中的原因可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就业政策、市场需求等外部因素;另一方面是大学生对待就业和择业行为等自身因素。通过对已有文献统计得出,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的重要性排序研究中,学生自身因素所占比例最大[1]。人都是有偏好的,大学生就业也是如此,或偏好收入或偏好工作状态,大学生的就业偏好是否理性,是否与个人自身素质和社会环境相匹配,是大学生能否有效就业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拟从分析大学生偏好入手来研究大学生就业问题,从学生自身角度分析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探讨相应的引导对策建议。

一、大学生就业偏好的内涵

偏好是潜藏在人们内心的一种情感和倾向,是个相对的、非直观的概念,引起偏好的感性因素多于理性因素。偏好是个体对物品喜欢程度的一种主观评价,因此偏好有明显的个体差异,但偏好也受共性环境影响而呈现出群体特征。就业偏好是指在就业选择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倾向,是对可供选择的职业目标按自己的意愿进行的选择排序。大学生就业偏好就是作为大学生这一主体人群在选择职业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倾向性,是大学生在就业时所希望的期望目标,它是大学生就业理想的直接体现,也是对可供选择的职业的主观认识和评价。

大学生就业的根本目的是对效用最大化的追求,简单说也就是对找到“最好”工作的追求,这一追求行为如果在完全理性的目标和选择过程的引导下,会趋向于采取最优策略,但大学生这一群体由于受社会干预、家庭观念和资源的限制、自身认识能力的局限、自身拥有的人力资本状态约束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可能无法对就业选择行为形成完全正确的信念,或无法做出与信念相一致的合适的选择,因此就会出现非效用最大化的结果,这也就是大学生通常觉得无法找到“最理想”的工作的情况。因此要引导学生的就业偏好、推动学生就业,有必要在导致非理性偏好行为产生的一系列制约因素上下功夫。

按照职业目标本身包涵的内容,我们把大学生就业偏好概括为就业方向偏好、就业目的偏好、就业地点偏好、单位性质偏好、薪酬偏好这五个方面。就业方向偏好是大学生在毕业时对未来的职业规划,就业目的偏好是指大学生更愿意为了什么去工作,就业地点偏好是指大学生更愿意选择在什么地区工作,单位性质偏好是指大学生愿意选择去什么性质的单位就业,薪酬偏好大学生搜寻职位时对工资水平的心理价位。

二、江苏高校大学生就业偏好的问卷调查及结果分析

1.问卷设计及发放回收。调查问卷依据就业偏好的五部分内容进行设计,其中就业方向、就业目的和薪酬偏好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学生选择最适合的选择项;而对就业地点、单位性质的调查考虑学生有多种选择,设计了打分的方式,评分采用5分值,分数与评价正方向记分,分数越高,对该项目评价越高,最好水平为5分,最差为1分。

江苏省是教育大省,高校数量多,部属、省属等不同性质和综合性、工科、经济类、医学类、艺术类等不同类别的院校齐全,选择在江苏地区进行调查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考虑到代表性、共性和可比较性问题,此次问卷发放对象全部选择了本科生,考虑了不同专业类别选择了6所本科院校,鉴于问卷中涉及的都是就业相关问题,问卷发放限制在大三和大四学生中进行。问卷发放600份,收回600份,按是否缺漏和是否认真填写剔除无效问卷,最终得到的有效问卷为590份。被调查的学生中,大三学生304人,大四学生286人。从性别看男生占了44.4%,女生占了55.6%,女生人数略多于男生。调查学生的专业涉及了文法、经济、理工、艺术、医学等专业,生源地的调查分了本市、本省城市、本省农村、外省城市、外省农村五类。

2.就业偏好的调查结果分析。

(1)就业方向偏好。关于就业去向我们分了就业、出国、升学、自主创业这四大类,调查数据显示:就业去向中最高为就业占了61.8%,其次为升学20.4%,毕业后准备自主创业的学生数要多于准备出国的学生数,比例为8.8%,说明目前大学生中还是有较多的人倾向于自主创业,打算出国的学生比例最低仅有5.2%,另外还有3.8%的学生选择了其他。由于本科生就业竞争的压力问题,现在选择考研的学生人数逐年增加。在国家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政策环境下,本科生毕业后选择创业的人数虽然数量占毕业生总人数的比例不高,但增幅明显。

(2)就业目的偏好。不同的就业目的与学生家庭的环境和对未来的规划相关,这是大学生就业的驱动力。就业目的偏好中“施展能力,实现人生目标”为大学生就业的最主要目标,44.4%的同学认为这是自己就业的主要目的;排在第二位的是“享受高水平物质生活”,23.8%的同学认为这是自己就业的主要目的;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的大学生就业的物质化偏好;排在第三位的是“生存的需要”这一目的;排在最末的是“结交朋友”这一目的,只占0.5%,这一结果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目前大学生考虑就业情况更多以自身利益出发。

(3)就业地点偏好。从大学生对就业地点的选择偏好看,平均分最高的“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省会城市”3.98分,其次为“沿海开放地区中等城市”3.82分,这说明绝大多数大学生倾向到经济发达地区工作;从第三到第四的依次为:“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3.50分、“中西部大城市”3.43分,这说明一些特大城市由于生活成本等一些问题的存在已经逐渐失去吸引,学生现在更多的愿意去中小城市就业;排名第五的是“中西部中小城市”2.90分、最后是“乡村”2.73分,这两类地区的得分比较低。虽然受国家鼓励到基层和中西部就业的政策影响,目前大学生去基层工作的人数已经越来越多,但总的来说,偏好在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就业学生还是占了多数。无论是选择在东部沿海地区,还是在大中城市就业,从本质上讲都是毕业生对主要市场的偏好[2]。而经济发达地区的企事业单位由于有条件和机会吸收到更多更好的人才,对人才的要求相对较高,一些大学生的自身能力与其要求可能存在差距,现实与期望间存在的落差导致大学生就业落实存在不顺畅现象。

(4)单位性质偏好。从就业单位类型的选择偏好看,平均分最高的“国家机关”4.25分,其次为“国有企业”4.12分,这说明绝大多数大学生倾向到“国”字头的“铁饭碗”型单位工作;得分从第三到第六的依次为:“三资企业”3.83分、“学校”3.76分、“自主创业”3.35分、“私营企业”3.23分。金融危机之后大学生求职中“求稳”的心态日趋明显,进入一些目前比较热门的国家机关、国营企业的偏好强烈,而对民营、私营企业的偏好弱化。大学生就业单位性质偏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毕业生就业的供需矛盾冲突,一方面作为能够容纳大多数毕业生的民营、私营等企业受到大学生冷落,另一方面,每年的“公务员热”现象依然愈演愈烈[3]。这种供需之间的矛盾冲突造成了就业困难。

(5)薪酬偏好。我们根据现在的普遍工资水平,分了1000~2000元、2000~3000元、3000~4000元、4000元以上这四大类,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对薪水要求并不低,可接受薪酬在“2000~3000元”的人数最多,占了48.4%,其次为“3000~4000元”有32.8%的同学选择,有10.2%的学生对薪酬要求较低,选择了“1000~2000元”,另有8.6%的学生选择了“4000以上”。由于自身经济背景的引导,部分大学毕业生初次择业时偏向于从主观意愿出发,忽视了社会和自身条件的现实情况,过度追求毕业时选择的第一份工作的起薪点,对于某些起薪较低,实习期内工资水平可能还不及这些学生家庭提供的生活费的一些工作机会往往会不屑一顾。现代大学生普遍宽裕的物质条件在一定程度上抬高了大学生对高薪资水平的偏好,这往往会形成学生和单位之间需求的不匹配而造成就业困难。

三、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几点建议

从问卷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我国大学生无论是在就业地点、单位性质和薪酬方面的偏好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就业难这一问题的产生。大学生就业偏好的形成是很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有社会、家庭等外部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也有学生个人素质、能力和学校教育、指导等内部因素对大学生的影响。高校对大学生就业偏好的引导主要应在帮助学生提高认知能力和就业能力、更理性的做出适合的就业选择上下功夫,从而促进有效就业的实现。

1.把培育大学生的就业素质作为重点策略。大学生的就业素质是其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心理素质的综合体现,直接影响其对就业的认知和因此做出的行为选择,要把培育就业素质作为引导就业偏好的重点策略。高校除了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适应市场与竞争要求,调整课程结构,在传统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基础之上,增设拓展知识面的选修课程和以行业应用技术为背景的专业必修课程,帮助学生形成适应专业特色和就业所需的知识体系。完善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办法,逐步形成就业素质的综合评价体系,进一步强化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侧重将教学融入社会实践之中[4]。社会实践有利于检验和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能力,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和弥补自己的不足。大学生可以通过丰富的社会实践内容和参加过程中自己扮演的职业角色的感受,来检验自己是否适合主观选择的岗位及对自己的认识是否客观、实际,从而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5]。学校要广泛建立和联系各种实习基地,为在校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实践机会,同时鼓励学生暑假利用社会资本优势主动投身实践,并进行适当的考核和评比,从而锻炼其在实际工作中的交流、沟通、处理问题的能力,使得他们毕业就能上岗。

2.完善大学生全程职业指导模式。就业指导的有效与否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心理与就业观,因此开展有效的就业指导是引导就业偏好的重要手段。通过就业指导帮助学生认识自身的特点和需求,正确认知外部环境与制约条件,理性的选择可行的职业目标与实现路径。

目前的就业指导工作主要面向高年级展开,而事实上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是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因此对大学生要建立起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全程化职业指导模式。全程化的职业指导模式在不同的阶段要规划不同的指导内容,一年级入学时要引导他们改变中学阶段习惯,适应大学的要求,让他们在入学之初就了解大学阶段学习的特点、目的、所要达到的要求,并对四年毕业后的职业目标形成的有个最初的理想化的想法;大二是就业偏好开始塑造的阶段,经过一年的学习后,学生对大学阶段的生活、对自己所学专业应该已经有所认识,在这个时期的重点是职业规划指导,引导学生就自身所拥有的知识、技能和个性等实际出发,对自己的长处和短处都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在了解自我的基础上展己之长,克己之短,将个人的职业兴趣、意向和自身的素质与能力结合起来,判断自己能否胜任某种职业或某种岗位,初步拟出自己的就业方向;大三是就业偏好开始形成的阶段,大三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对所学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要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分析职业目标所需要的相关能力、认识其自身的优缺点,并培养实现目标所需的相关能力;大四是就业偏好在现实中实践的阶段,学生开始直面就业中碰到的种种困难和问题,在这个阶段除了为学生就业提供就业信息、政策解释、程序指导等服务工作外,主要是要帮助学生调整就业心态,引导学生根据形势调整期望值,将学生的就业偏好纳入到与市场需求、自身能力相适应的轨道上来,合理选择自己的第一份职业。

3.指导大学生利用社会资本拓宽就业信息获取渠道。学生拥有的社会资本也是影响学生就业偏好的重要因素,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合理利用社会资源求职。从学校方面来看,学校应完善招聘信息网络,为学生了解招聘信息提供更畅通的消息渠道,同时要努力扩大影响力,树立学校品牌形象,主动与企业多方合作,为学生寻求更多就业机会;从家庭层面看,父母的背景资源及其社交圈所形成的社会网络会源源不断的为学生提供就业工作信息,而这些信息往往是真实有效的,应引导学生积极利用这些信息,抓住合适的推荐机会成功就业;从个人层面看,要鼓励学生在读书期间积累对自己有用的各种社会资本:如和老师、同学建立良好的关系,以便及时获得有用信息;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积累经验、结交朋友,以拓展自己的信息渠道。

参考文献:

[1]陈迎明.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研究十年回顾:2003-2013―基于CNKI核心期刊文献的分析[J].现代大学教育,2013,(4):35-44.

[2]杨磊,周广秀.劳动力市场分割对大学生就业偏好形成的影响及其建议[J].商场现代化,2011,(12)(下旬刊):33-34.

[3]周骏宇,王超.二元经济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偏好分析[J].学习与实践,2009,(11):51-57.

[4]沈建波.当下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及对策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6):49-50.

篇(10)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06-0508-01

【关键词】 ;态度;研究;学生

大学生在校期间谈恋爱是目前高校的普遍现象[1-8]。因此,了解艺术类大学生的恋爱观,在对他们实施性教育的过程中适时地进行恋爱观教育,是学校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一项内容。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东北电力大学艺术学院2004-2007级学生426名,各年级学生人数基本相等,其中男生155名,女生271名;年龄在18~23岁。

1.2 方法 采取自编问卷对学生进行调查。问卷对择偶标准设11个选项,要求学生对选项进行排序。考虑到回答问题的真实性,问卷匿名填写,由学生任课教师和辅导员组织完成。共发放问卷426份,收回426份,均为有效问卷。

2 结果与分析

2.1 择偶标准 见表1。

由表1可见,艺术类女生择偶标准首选条件前3位的分别是:道德修养、发展前途、志向相同;艺术类男生择偶标准前3位的分别是:道德修养、相貌、志向相同。由此看出,男、女大学生择偶标准的首选条件有差异。整体数据显示,择偶标准首选条件排序前4位的是:道德修养、发展前途、志向相同、相貌,与其他调查数据[1-3,5-8]接近。

2.2 对婚前的态度 统计结果显示,将童贞作为首选条件的男生18人,占男生的11.6%;女生24人,占女生的2.2%。尽管男生将童贞作为首选条件比例大于女生,但比例也是很低的。由此看出,大学生对婚前的态度接近忽略边缘,是对传统观念的极大挑战。提示艺术类大学生的性观念是较为开放的,对他们的还需更深入的调查。

恋爱观作为一种意识形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变化。政府有关部门及高校应积极开展对大学生恋爱观的教育和引导,同时加强学生的性健康教育工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与人生观,尽量减少婚前的发生,或在发生时采取安全措施,以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

3 参考文献

[1] 徐明.某高校大学生婚恋观现状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6,27(8):669-700.

[2] 蔡闽,王兵,左绿化.当代女大学生恋爱观和性观念调查分析.中国性科学,2007,16(1):30-32.

[3] 张勤国.计算机大学生恋爱观调查.职业与健康,2003,19(4):105-106.

[4] 王颖.大学生恋爱观现状分析及对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3):85-87.

[5] 商建华.东北电力学院387名男大学生恋爱观. 中国学校卫生,2007,28(6):547.

[6] 王丽霖,杨君.当代大学生怎样正确面对恋爱观.科教文汇,2008(1):31.

上一篇: 当代文学概念 下一篇: 老年人压疮的护理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