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发展状况汇总十篇

时间:2023-05-25 17:43:5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产业发展状况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产业发展状况

篇(1)

中图分类号 F326.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0-0285-01

Development Statu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amellia oleifera Abel. Industry in Pingxiang City

ZHOU Wei-ping 1 MEI Shan 2 XU Jing-ping 3

(1 Nankeng Forest of Pingxiang City in Jiangxi Province, Pingxiang Jiangxi 337037; 2 Forest Seedling and Forest Management Station of

Pingxiang City; 3 Forest Resources Monitors Center of Pingxiang City)

Abstract 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d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Camellia oleifera Abel. industry in Pingxiang City, analyzed the problems, put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amellia oleifera Abel. industry in Pingxiang City, to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Pingxiang City Camellia oleifera Abel. industry, and build a green ecological Pingxiang.

Key words Camellia oleifera Abel. industry; development status;problems;countermeasures;Pingxiang Jiangxi

油茶是我国特有的木本食用油料树种,为常绿小乔木或灌木,属山茶科(Theaceae)山茶属(Camellia L.)植物。江西省各地均有油茶林分布,是全国油茶原生区和两大中心产区之一[1]。但长期以来,由于萍乡市各地油茶管理措施不当,导致油茶低产,究其原因:一是品种不良导致产量偏低[2],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油茶作为一项特色产业的持续发展;二是缺乏有效管理,杂草、灌木丛生,高大乔木入侵,导致油茶林通风透光不良,林木生长发育恶化,病虫害严重,产量降低,甚至绝产。为了促进油茶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结合萍乡的具体情况,优化萍乡市油茶产业发展格局,努力构建完善的油茶产业发展体系,以将萍乡市打造成全省油茶大市、油茶强市,确保萍乡实现油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并不断提升萍乡市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水平。

1 油茶产业发展状况

1.1 油茶经营面积

据2014年萍乡市“森林资源补充调查”和近期油茶产业发展规划调研数据显示,萍乡市现有油茶林总面积5.63万hm2,占萍乡国土总面积的14.7%,占林业用地的21.2%,其中:安源区800 hm2,萍乡经济技术开发区353.3 hm2,武功山风景名胜区2 093.3 hm2,湘东区9 766.7 hm2,芦溪县9 520 hm2,上栗县1.63万hm2,莲花县1.75万hm2。油茶林资源按产能划分:低产林3.71万hm2,占65.95%,中产林4 860 hm2,约占8.64%,高产林2 346.7 hm2,约占4.17%,2009―2014年新造林1.19万hm2,约占21.23%。按龄组划分:产前期9 160 hm2,约占16.28%;初产期3 320 hm2;约占 5.90%;盛产期1.13万hm2,约占20.21%;衰产期3.25万hm2,约占57.80%[3]。

1.2 种苗繁育现状

萍乡现有省级定点油茶采穗圃1处,即莲花县棋盘山林场油茶采穗圃,面积14.2 hm2,良种穗条年生产能力 10万支。省级定点油茶育苗单位2个,即赣西油茶繁育中心、萍乡剑郝专业合作社,生产“长林系列”等高产无性系油茶苗品种,育苗面积逾13.3 hm2,良种苗木生产能力500万株。

1.3 油茶加工状况

现有油茶加工企业上百家,基本上以作坊式粗榨生产茶油毛油为主,消费形式多为自产自销毛油。近年来,随着人们保健意识的增强,油茶深、精加工逐渐被重视,经过多年培育,现已形成了一小批以精制茶油为主的油茶加工企业。萍乡经济技术开发区引进的江西绿海油脂有限公司年生产“绿海”牌茶油1 000 t;莲花县工业园区的绿莲实业有限公司年生产“贡安”牌茶油500 t。另有一小批企业如芦溪县一村食品公司生产“一村”牌茶油;湘东区木林森油茶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木林森”牌茶油等。萍乡市油茶产品畅销上海、南京、广州等全国各大中城市,油茶深、精加工业已形成一定规模。

1.4 油茶产量与产值

据2015年统计,萍乡油茶籽产量2.1万t,生产茶油逾5 000 t,全市油茶产业总产值达6亿元以上。

2 存在的问题

2.1 油茶经营管理粗放

现有油茶林特别是原有的老旧油茶林多数还是处于“人种天养”的自然生产状态,且大部分面积为天然林或20世纪50―60年代所造人工林,品种单一。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劳动力外出务工因素的影响,导致出现严重的油茶林荒芜,树龄老化,以及病虫害和火灾频繁发生,加上萍乡市又是一个工业城市,部分地方工业污染较重,致使油茶单位面积产量低,全市茶油年均产量仅有75 kg/hm2,低于近90 kg/hm2的全国平均水平。

2.2 科技推广有待加强

在油茶生产整个过程中,高产栽培技术推广落实不够,企业、大户初期大面积造林技术不规范,后期管理不到位。不少林农个体种植户缺乏技术,有的地方仍然采用常规造林方法来造油茶林,造林后未及时进行修剪、施肥和抚育,使得一些种植高产品种的油茶林不能达到预期产量和效益目标。除此之外,一些种植户未经过定点采穗、定点育苗、定向供应使用油茶苗木,甚至把实生苗当作嫁接苗用于油茶造林。

2.3 缺乏资金投入

油茶林新造、更新改造的前期,一般投资超过22 500元/hm2,第4年才开始结少量果实,一般8~10年后才到盛产期。如此长的投资回收期,对于一般农户和企业来说较难接受,也难以承受。虽有各级财政和相关政策的支持,但远远不能调动茶农的积极性,油茶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受到制约。

2.4 经营机制不活

萍乡老油茶林主要以农户自主、分散经营为主,组织规模生产难度较大。油茶未到生理成熟,一般每提前收摘1 d,出油率减少1%。而新造油茶林,对一般个体农户而言,由于经营规模小、信息不对称、技术未掌握等原因,营造林标准低,而企业、大户规模经营则因土地流转集中难,后期管理技术难按要求到位,加上部分地区油茶采摘秩序混乱,不时发生偷摘、哄抢、乱摘、滥采现象,导致经营者提前采摘、丰产不丰收。

2.5 综合加工利用率低

萍乡油茶主要加工产品为一般食用油,没有标准化生产技术,缺乏深加工、精加工。萍乡市尚缺乏化妆品茶油、茶壳综合利用、高等级保健茶油、茶皂素提取等技术工艺,对茶枯、茶壳的利用基本上停留在菌类栽培、制取有机肥等方面,缺少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产品,没有形成规模化经营,产品单一,产业链延伸不够。

3 油茶产业发展对策

3.1 科学制定规划

各县(区、管委会)应因地制宜制定油茶产业发展规划,确定产业定位、区域布局、建设重点以及目标任务等,科学布局油茶生产基地,并将油茶产业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实现油茶产业跨越式发展。

3.2 创新经营模式

不断深化林业产权制度改革,鼓励发展非公有制林业,按照“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和专业化、规模化、基地化生产的要求,充分调动企业、大户、林农的积极性,总结推广先进典型的有效经营管理模式,采取多种形式(承包、拍卖、股份合作制、租赁等),引导企业参与油茶原料林基地建设,促进油茶产销有机结合,使企业与农户成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3]。

3.3 增加科技和资金投入

保证油茶产业科技的资金投入,有利于促进油茶产业科技创新与油茶产业化事业发展。应逐步落实增加对油茶项目的科研立项,引导企业和民间资金向油茶科技创新的投向,加大各级财政对油茶科技的投入力度,加大对“油茶综合生产技术”项目的支持和培训,建立优良高产油茶新品种和系列配套技术种植的示范基地,加大油茶产业项目建设的投入力度以及整合退耕还林及其后续产业项目、农业综合开发、精准扶贫、农业产业化、以工代赈、水土保持、防火林带、科技创新等项目资金等多项举措。

3.4 扶持龙头企业

依托龙头企业实现资源培育基地化、经营管理集约化、生产加工一体化,扶持、培育和发展产业集群。各级政府应主动引导和扶持龙头企业,在财政投入、贴息贷款等方面予以重点倾斜,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运用“茶油冷榨加工技术”“茶皂素提取和纯化工艺”“工业废水处理转化技术”等绿色生产技术模式[4-5],支持开发茶油新产品,着力打造拳头产品,形成萍乡油茶核心品牌,使萍乡市茶油、茶皂素等系列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中具备较强的竞争力。

4 参考文献

[1] 江西省发展和改革委,省财政厅,省林业厅.江西省油茶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R].南昌:江西省政府,2011.

[2] 徐京萍,徐鸣,王学红,等.低产油茶林改造技术[J].国土绿化,2011(8):42.

篇(2)

根据红政生物办电〔20xx〕8号《关于开展全州生物产业开发工作调研活动的通知》精神指示,我办严格按照通知要求,认真组织人员深入各乡镇、企业对全县生物资源产业开发创新工作进行全面调研,现将调研的基本情况汇报如下:

一、全县生物产业发展现状

(一)生物药业发展成效明显

1、灯盏花产业稳步推进

20xx年,我县计划推广种植灯盏花10000亩。20xx年1至6月,龙头企业红河千山公司完成灯盏花一期(春季)种植面积5635亩,同比增长40.2%,主要分布在中枢镇、舞街、永宁、旧城等乡镇。目前,已采收 1150吨,平均亩产值达4150元,同比减少1.2%;农民创收2300万元,同比增长64.3%;实行利税1190万元,同比增长42.5%;实行销售收入3746万元,同比减少9%;实行利润590万元。二期(夏季)已经落实种植面积4500亩,在6月份完成全部播种任务。

从今年一月份开始,公司在白水镇工业园区内新厂开始大批量生产,同时还在玉溪江川代加工,扩大生产规模,生产质量稳定,至6月底已生产灯盏花素22.2吨,同比增长52%。销售部门在维护好原有老客户外,还开发了一些新客户,目前销售市场以**制药企业为主,辐射到省外的部分制药企业。

为更好地服务灯盏花产业开发,打造公共知名品牌,工作中我办专门安排一名副主任多年跟踪企业服务,全力做好灯盏花产业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和省、州项目的实施。今年4月中旬,在舞街镇山林哨村灯盏花产业片区开发工作中,部分群众由于科技素质低,苗床地管理不到位,发展起步受挫,我办及时与舞街镇党委政府和红河千山公司协商再扶持的办法,使群众的50多亩灯盏花苗床地再次得到每亩600元的补尝,大大提高了当地群众发展灯盏花产业的信心。

2、三七、草乌、半夏等中药材发展向规模化迈步

三七、草乌、半夏是我县继除虫菊、灯盏花之后发展起来的又一新兴产业,已逐步成为我县山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为培植好三七、草乌、半夏等中药材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我办经常组织人员深入各乡镇进行实地考查,了解产业发展现状,针对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解决的措施和办法,促进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至20xx年6月,全县共种植三七6300亩,其中,我县群众种植的460亩,主要分布在三塘、向阳两个乡,比去年同期增940亩,增长17.5%。今年3月因受霜冻灾害,全县三七产业受灾4600亩,直接经济损失4600万元;种植草乌4222亩,比去年同期增2925亩,增长225%,主要分别在三塘、向阳、白水三个乡镇;种植半夏1015亩,主要分别在三塘、向阳、白水、旧城四个乡镇。

在中药材产业培植中,今年3月2日和4月22日我们先后两次分别与**鸿翔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和云河药业有限公司进行洽谈,邀请他们到我县开发中药材产业。针对我县目前三七种植面积广,管理技术相对不高的情况,为进一步整合全县三七产业资源,提升**三七品位,我办到向阳乡同该乡党委政府和三七种植户一道,共同探讨我县三七产业发展事项。

(二)生物化工产业发展形势良好

1、除虫菊产业在无公害需求拉动中发展

近来,随着国际市场对无公害除虫菊产品需求量的加大,使我县除虫菊产业发展重获生机。但是,由于红河森菊公司目前尚未兑清前几年收购的欠款,致使全县广大农民对除虫菊产业发展前景仍持怀疑和等待观望的态度,公司现已呈现出一边是客商订单积压,产品供不应求,一边是农户不愿大面积种植,加工原料紧缺,公司一时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状况中。目前,公司已无原料加工,正在进行设备检修、超声波萃取生产线调试工作。

今年1至6月,森菊公司生产加工除虫菊素原药8吨,生产5%天然除虫菊素乳油、1.5%可湿性粉剂、5%水乳剂等农药产品约20吨;生产细度为80目99%过筛花渣粉300吨;细度为80目98%过筛花渣粉100吨;细度为80目99%过筛花粉100吨 。在20xx年实现国内外销售收入2500多万元的基础上,20xx年上半年实现国内外销售收入425万元。公司产品国内主要销往北京、上海、山东、福建、江苏、广东等省市,国外销往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欧盟、瑞士、美国、南美等国家。

20xx年,森菊公司计划在全县种植除虫菊5万亩,3月份,由于全县遭受春季霜冻灾害, 除虫菊产业受灾5000亩,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种苗严重受损,全面完成今年生产任务困难加剧。灾害发生后,我办配合森菊公司及时深入到各乡镇调查了解受灾情况,认真做好灾情上报工作,指导广大群众抢抓节令,做好补植补栽工作,努力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森菊公司采取除虫菊种植以小春为主,大春为辅,一年两季种植的办法来完成全年生产任务,解决目前原料短缺的问题,现在已育苗750亩,大田移栽1160余亩。为帮助森菊公司进一步落实今年种植任务,4月21日县人民政府召开全县除虫菊生产工作座谈会,会后我办狠抓政府决策部署落实,一是督促森菊公司加快兑现花农欠款,取信于民,一是积极配合公司员工深入各乡镇宣传发动,引导广大农户重树除虫菊产业发展信心,栽好除虫菊。

2、万寿菊产业稳步发展

万寿菊是用途广泛的重要化工原料,20xx年全县种植3050亩,平均亩产值达1200元,农民实现创收363.6万元。今年将在上年的基础上稳中求进,扩大发展。现已在永宁、三塘两乡落实种植面积1650亩,大面积种植工作正在规划布局中。

(三)绿色食品加工业效益可观

1、魔芋产业种植及加工初见成效

魔芋是一种低热量高膳食纤维食品,有排毒、减肥、通便、洁胃的功能,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市场需求量大,产业前景广阔。**县境内大部分地区较适宜种植魔芋,我县依托鑫晟魔芋有限公司根据魔芋生长环境要求及**县地质、地貌条件,结合我县多年来广大群众自行种植魔芋的经验,加大魔芋产业的开发力度,全力打造魔芋产业。今年,**鑫晟魔芋有限公司计划在县内外推广种植魔芋5000亩,为农民增收2500万元,主要安排在我县东部三塘、向阳等适宜山区乡。目前,公司已经向群众发出种子80吨,种植工作全面完成。其龙头企业鑫晟魔芋有限公司建成魔芋加工生产线4条,今年1至6月份共销售魔芋精粉42吨、素食品190吨,实现销售收入290万元。

2、阿庐牌荞系列食品开发前景广阔

我县依托**阿庐旅游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红河润高食品有限公司开发生产苦荞系列食品及保健用品,主要产品有13个荞系列食品和9个荞系列保健用品,产品畅销红河、昆明、曲靖、上海、广州、深圳等地。今年上半年,全县落实苦荞种植面积10000亩;1至6月,龙头企业公司生产加工荞系列产品859吨,实现销售收入808.3万元,产值824万元,各项指标完成情况好于预期。

(四)传统产业发展不断改造提升

今年1至6月,全县完成无公害蔬菜种植31156亩次,实现产值1680万元,新增蔬菜基地1000余亩,品种主要是藩茄、莴笋、黄瓜、青蒜等;与曲靖、广州等蔬菜客商签订蔬菜订单1200余亩;水果39469亩,新增高原梨、柿子水果产业740 亩;完成生姜种植3000亩;油料11500亩。全县部分传统产业逐步向“品种优良化、布局区域化、管理规范化、生产规模化、销售订单化”五化方向发展迈进。

(五)其他新兴产业正在起步中

1、花卉产业有新的突破

花卉产业是我县一个朝阳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我们切实抢抓机遇,研究对策,采取措施,加快发展,使之真正成为全县农业产业开发中的又一个新亮点。目前,我县 有观赏植物、绿化苗木基地2600亩(现在培育面积100亩,定植面积75亩,袋苗面积25亩),主要品种有清香木、石楠、拟单性木兰、**尖顶红栾、**樱花、多花含笑、**含笑、火棘、鹅掌楸、大叶樟、滇朴、黄连木、长青藤等一批乡土苗木,年生产经营花卉盆景20xx多盆(株),观赏绿化苗木50万株,现已成为我县重要的花卉生产基地,对全县花卉产业及其他花木生产企业和专业户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今年,我办向州创新办申报的《**县乡土苗木及绿化树种繁植基地建设项目》已下达,这标志着我县花卉产业开发工作即将启动,我们正积极配合县林科所在白水镇抓好项目工程的实施。近来,全县新发展鲜切花100亩。

2、重楼、金银花、红花、铁皮石斛等新兴药材正在引进试种中

在旧城镇引进重楼、红花、铁皮石斛实验栽培的基础上,今年我县在三塘乡试验种植金银花100亩,该乡党委政府出台扶持措施,凡在今年种植金银花的农户,乡上将每亩给以1000元的扶持,这进一步丰富我县特色生物药业的种群。

二、发展生物产业的主要措施

(一)突出一个重点

在产业开发工作中,我们抓重点、立主体、打品牌,紧紧围绕县委政府确定的产业工作重点,着力开发灯盏花、除虫菊、草乌、半夏、魔芋、苦荞等产业和产品,培育三七、万寿菊、早实核桃等后续产业的指导思想,坚持做到重点产业重点培植,拳头产业精心打造,全县逐步形成一些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群。

(二)做到二个兼顾

在全县生物产业开发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做到新老产业发展统筹兼顾,同步推进,既注重引进培植新兴产业,又不丢传统老产业。在继续抓好蔬菜、水果等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基础上,大力引进培植新兴产业,全面增强全县生物产业发展的储备总量和种群数量。

(三)确保三个到位

一是领导到位。县、乡各级均成立生物产业开发工作领导小组,使全县生物产业开发工作形成一级抓一级,级级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年初层层签订生物产业工作目标责任制,做到组织实施有领导,工作任务有目标。

二是服务到位。县、乡各级和龙头企业公司都配备精干高效的产业开发技术人员或生产辅导员,我办干部职工积极配合相关技术指导员,经常深入到各乡镇村寨田间地头跟踪服务,督察指导生物产业开发工作,切实帮助群众解决在各生产环节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三是宣传到位。在生物资源产业开发创新工作中,我们结合全县实际,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广泛宣传全县在生物资源产业开发创新工作所取得的新成效,让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知道当地该发展什么产业,怎样发展这些产业。做到在宣传面上抓广泛,在宣传点上抓特色,坚持重点产业重点宣传,新兴产业引导宣传,传统产业侧重宣传,引导全县广大人民群众大力发展生物资源产业。

三、全县生物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目前,我县生物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从特色产业的培植来看,小而杂,什么都有点,什么都不多,即使是经多年培植的灯盏花、除虫菊、草乌、半夏等特色产业现有规模仍然还小,没有得到深层开发,特色效益不明显。部分新产业缺乏市场前景分析,盲目上项目,一哄而上,一下而散的现象还存在,挫伤了群众的积极性;二是初具规模的蔬菜、水果等传统主导产业缺乏龙头企业带动,产销不能有效对接,产业链短,产品价格低,农民增产不增收,仍然存在大资源,小产值的状况;三是生物产品市场价格波动大,企业信誉度低,群众抗风险能力弱,某些农产品既使是订单生产,企业也常出现“打白条”或擅自单方违约,政府与企业,企业与群众打官司的现象时有发生,使一些多年苦心培植的产业一下走入低谷;四是群众生产科技素质偏低,思想观念陈旧,缺乏开拓创新精神,对新产业的培植常持等待观望思想,发展缓慢,产品质量不高,科技支撑不够,缺乏市场竞争力;五是企业投资融资困难,贷款难度大,生产周转资金普遍紧缺,扩大生产和产品深层开发困难重重。

三、生物资源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加大“四个力度”

一是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尤其在一些新产业的培植上,群众往往持等待观望的态度,需要各级政府给予一定的扶持力度,投入一定的发展启动资金,发挥小资金大效应的作用,扶之上马,送之一程。三塘乡在草乌产业培植中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在发展起步阶段,由于政府每亩给予200元的扶持,发展速度呈现出突飞猛进的态势,面积连年翻倍,从几百亩一下子发展到几千亩,成为我县乃至全州生物产业发展的新亮点。

二要加大项目投资和招商引资力度。坚持大项目带来大发展的思想,多方争取上级项目资金扶持带动产业发展。同时又要优化投资环境,打造投资融资平台,敞开投资融资渠道,跨区域协作,引进县外实力较强的现代企业参与**生物产业开发,提升**生物产业品位。

三要加大开拓创新力度。尤其对我们生物资源产业创新部门来说,创新就是我们工作的灵魂,我们在产业培植中必须找准工作切入点,大胆尝试,主动创新。对某些有发展前景的产业,我们可以每年只选1至2个产业品种在一些科技意识较强的示范户中种上几株、几分或者几亩进行试验,成功了再推广。同时要开展一些必要的产业考察学习活动,让生物产业创新系统干部职工增长见识,开拓视野,统一思想认识,增强发展信心。

四要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在生物资源产业开发创新工作中,我们要在深入考察论证的基础上,对有发展前景的产业要大力宣传引导,坚持重点产业重点宣传,新兴产业引导宣传,传统产业侧重宣传,做到宣传引导而不误导。引导群众在产业培植中对比算账,看前景、看长远。

篇(3)

[中图分类号]F72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95-3283(2013)03-0070-03

作者简介:杜朋(1988-),男,汉族,山东枣庄人,新疆财经大学产业经济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产业组织理论。

一、引言

20世纪后半叶以来,在欧美发达国家的带动下全球经济呈现出由“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大趋势。在“服务型经济”的大背景下,生产业的持续发展已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并且日益成为发达国家及国际大都市经济增长的主要特征。如今,生产业被称为最具活力和增长最快的部门,有极强的集聚和辐射效应。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认为,我国应大力发展服务业,尤其是生产业,这是我国建设新型工业化的必由之路。就新疆来说,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2010年5月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的召开和“西部大开发”以及“向西开放”政策为新疆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契机和方向。加快新疆生产业的发展,对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三大产业竞争力,提高专业化和市场化水平,缓解就业压力,实现新疆经济和社会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生产业概述

(一)生产业的概念

Machlup在1962年最早提出了生产业的概念,他指出:生产业是企业、非营利组织和政府主要向生产者,而不是最终消费者提供服务产品和劳动,他认为生产业提供的服务主要以知识为产出,服务的过程是向社会输送各种专业知识的过程。Gruble和Walker认为生产业是经济活动中的中间投入要素,其应该被用来生产可以被消费者直接消费的商品,而不是直接被消费者所消费,其消费对象应该是工业生产部门,并作为生产要素投入消费品的生产过程。Noyell和Stanback强调生产业应该是一种中间投入而并非最后的产出。Daniels认为服务业应该被区分为消费业和生产业,如果其中某种类型服务业的产品作为某工业生产部门的生产要素并生产出产品,然后再被消费者所消耗,那么该类型服务业就是生产业。

(二)生产业的分类

对于生产业的分类,目前学界并没有达成共识,这主要是由于现实生活中服务业活动很复杂,而且存在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差异,正是由于这些差异的存在,生产业的分类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美国商务部:商业及专门技术(如电脑、工程、法律、广告、会计等)、教育、金融、保险、电子传讯。

英国标准产业分类:金融、保险、不动产、商业服务、法律服务、会员组织、其他专业服务。

香港贸易发展局:专业服务、信息和中介服务、金融服务、与贸易相关的服务。

Niles(1990):金融、保险、运输、大众传播、会计、研究开发、资产服务业。

段杰、阎小培(2003):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信息咨询服务业、计算机应用服务业、科学研究与综合技术服务业、邮电通讯与交通服务业、教育、文艺和广播电视电影业、进出口贸易业。

三、新疆生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新疆生产业发展状况的横向分析

2011年新疆的 GDP总值达到661005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20%(扣除物价水平后)。其中,第一产业产值为113903亿元,第二产业产值为322590亿元,第三产业产值为224512亿元,分别占GDP总值的172%、488%和340%;生产业产值在第三产业产值中的比重为3364%,在总产值中的比重为1143%。2011年新疆的总就业人数为95334万人,其中第一产业就业人数为46391万人,第二产业就业人数为14904万人,第三产业就业人数为34039万人,分别占总就业人数的4866%、1563%和3571%,而生产业就业人数和非生产业就业人数分别占总就业人数的 273%和3298%。

由以上数据可见,目前新疆生产业在总产值和服务业产值中所占比重较低,生产业的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所占比重也较低。据统计,生产业中的金融业、物流业等行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对新疆GDP的贡献也较小,所吸纳的就业人数也相对较少,因此对新疆的就业贡献很小,这种经济结构不尽合理,生产业的发展滞后,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新疆经济的快速发展。

由表1可以看出,无论是从全国还是从新疆来看,在生产业中,占比重较大的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讯业以及金融保险业,为生产业发展作出较大贡献。新疆和全国比较,新疆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讯业,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及租赁商务服务业所占的比重都要小于全国水平,说明新疆的生产业发展滞后。

由表2可以看出,无论是从全国还是从新疆来看,在生产业中,对就业贡献较大的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讯业以及金融业。新疆和全国比较,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讯业,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及租赁商务服务业就业人数所占比重和对就业的贡献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发展生产业,可以有效缓解目前的就业压力,但是目前新疆生产业发展水平仍较低,并没有最大限度地吸纳劳动力,因此大力发展新疆生产业可以有效缓解就业压力。

(二)纵向分析

为了更加直观地反映新疆生产业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和水平下的变动特点,有必要对历年来新疆生产业各行业的发展情况作出纵向分析。对1995―2011年交通运输与邮政仓储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以及金融保险业的变动情况作出分析(见图1)。

从图1可以看出,伴随着新疆经济的不断发展,1995―2011年间新疆生产业中的交通运输与邮政仓储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以及金融保险业的产值增加较快,但增加幅度存在着显著差别。在最初时期,交通运输和邮政仓储业在总量上占据最重要地位,2011年的总量是1995年的5倍,从图1中可以看出,代表交通运输和邮政仓储业的曲线一直都比较陡峭,说明年增长率较高,有着良好的发展势头。金融保险业的总量一直落后于交通运输和邮政仓储业,但在2010年发生逆转,其产值超过了交通运输和邮政仓储业,代表金融保险业的曲线在初期比较平缓,表明在这段时期金融保险业发展缓慢,增长率较低,但在后期曲线变得陡峭,表现出了迅猛的发展势头,为新疆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直接和间接贡献,间接贡献表现为金融业可以为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从而间接地促进经济的发展。对于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来说,1995―2011年不管从总量还是从年增长率来看都处于一个很低的水平,总量上明显低于其他两个行业,曲线非常平缓,说明科研投入不足,年增长率过低,这些都制约了新疆生产业的发展,进而制约了新疆经济的发展。

从图2可以看出,1995―2011年交通运输与邮政仓储业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整体呈下降趋势,除了在前期略有上升之外,之后一直处于下降的态势,这是由于随着经济的增长,虽然交通运输与邮政仓储业在不断发展,但是新疆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更快。金融保险业在这17年间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态势,说明在最初的几年里,金融保险业的发展速度慢于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随着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推进,金融保险业在最近几年得到了较快发展,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逐年上升。科研与地质勘查业在第三产业中所占的比重一直比较平稳,说明新疆对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的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还不够,需要加强在科技研发方面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真正实现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四、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结论

配第―克拉克定律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就业将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产业,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就业将进一步从第二产业转向第三产业”,这也说明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将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回顾发达国家和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可以发现,具备知识密集型特点的生产业是其中增长效率最快的产业,这是因为生产业不仅仅直接为国民经济作出贡献,更重要的是,生产业通过对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投入间接地为国民经济作出了更大的贡献。

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加快新疆生产业的发展,对于新疆深入实施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三大产业竞争力,提高专业化和市场化水平,缓解就业压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对策建议

1政府应加大对生产业的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

要想实现生产业的快速发展,政府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必不可少,政府的资金投入可以完善生产业的基础设施,政府的政策支持可以为生产业的发展指明方向,有效地引导和管理生产业的发展。政府也应高度重视建立并发挥相关的专业行业协会的作用,规范生产业的市场秩序,提供各种专业化服务,便于政府与企业的协调沟通,建立成熟的专业服务体系。

2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和培养吸引人才力度

生产业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知识密集型,因此生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人才的积累,目前新疆人才流失现象比较严重,这也大大制约了新疆的生产业的发展。因此,新疆应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培养高层次人才,同时应制定政策吸引域外人才,为新疆发展生产业提供人力资源保证。

3加大对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的投入,加快科技创新步伐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力。生产业是知识和智力密集型的行业,它的发展更加离不开高新技术的支撑。因此要实现新疆生产的快速发展,必须加大对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的投入,其中包括资金投入和人才投入,加快科技创新,有效地推动新疆生产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国平,徐显峰,刘军,刘晓博都市生产业外向发展机制及影响因素[J]宏观经济研究,2012(3)

[2]胡晓鹏生产业的分类统计及其结构优化[J]企业经济,2008(9)

[3]赵成柏生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分析[J]当代经济管理,2008(1)

篇(4)

恩施市地处湖北省西南腹地,位于长江之南清江中游,东瞰江汉,西接渝蜀,南控潇湘,北通豫陕,是镶嵌在鄂西南山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因拥有举世罕见的硒资源而被誉为中国“硒都”。全市国土面积3967平方公里,辖10个乡、3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和172个行政村、34个居委会。总人口78万,其中土家族、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占38%。有香獐、猴面鹰、红腹锦鸡等省级以上保护动物40多种。有各种药用植物2000多种,享有“天然植物园”、 “华中药库”美称,其中板党、窑归、紫油厚朴等名贵中药材为世界独有。这里是“鄂西林海”、“天然氧吧”,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5%,人均林地面积近5亩。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市林业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速生用材林、经济林、苗木花卉、林下种养等基地建设初具规模,木材加工业、经济林产品加工业和森林生态旅游业快速发展。

我市充分利用资源优势,通过各种措施,强化了林业产业建设,使林业产业建设有了良种的起步,取得一定成效。

(一)商品林建设步伐加快。近几年来,借助林业重点工程的带动,全市新增人工商品林20万亩,累计达到40万亩。

(二)干鲜果产业初见成效。全市干果类面积17.88万亩,其中:板栗15万亩、银杏1.5万亩、核桃1.38万亩;其它经济林漆树3.6万亩。

(三)药业产业渐成气候。截止2008年12月年底,全市中药材留存面积达25.5万亩,其中木本17.7万亩,草本7.8万亩。全市各类型的药业企业及经营户达50个,其中圣峰药业和弘翔药业被评为省级林(药)业产业龙头企业。2008年全市主导药材品种当年产量14130吨左右,实现中药材原料药产值13872万元。

(四)苗木花卉初具规模。全市现有种苗基地0.5万亩,花卉经营实体共39个,其中花卉企业15家,花店24家。 2008年产销花卉盆景130万盆,产销切花切叶60万支,花卉产业产值达1800万元。

(五)野生动物养殖起步良好。目前,恩施市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基地共有10家,其中:驯养繁殖中华大蟾蜍2家,蛙类2家,野猪1家,豪猪1家。上规模的有2家。

(六)林业企业逐步成长。我市从事木材加工、经营个体工商户、企业已有295家,其中朋利木业、裕锦木业已成长为规模企业;主要从事茶油生产、加工、基地建设企业2家。

(七)森林旅游业蓬勃发展。恩施坚持把林业产业建设与生态文化旅游业发展结合起来,抢抓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机遇,充分发挥森林资源优势,集中打造森林公园等重点旅游景区,依托森林公园发展森林旅游,促进森林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同时,坚持把林业产业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生态家园示范村建设结合起来,大力发展高效经济林和乡村休闲旅游业,增加农民收入。

二、恩施市林产业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上述恩施市林业产业现状分析。我们可以清醒地看到,林业产业发展仍然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资源对林业产业发展的支撑较弱

我市现有林地398.29万亩,森林蓄积量567.2万立方米,仅占全州森林蓄积的12.97%。我市264.28万亩有林地的亩平森林蓄积量为1.99立方米,低于全州2.57立方米/亩的亩平蓄积量;我市人均森林蓄积量仅7.2立方米,远远低于全州11.30立方米/人的人均蓄积量。森林资源供给不足,严重困扰着林业产业的发展。 (二)企业实力不强,龙头带动能力弱

我市林药业企业中年产值在500-1000万元的只有圣峰、朋利、石田、裕锦,绝大多数企业弱小,实力不强,生产工艺落后,加工水平低下,大都还属原料初加工。市场潜力小,发展壮大难度大,辐射带动作用弱。

(三)林业科技对产业发展的贡献率低

1、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滞后。油茶等附加值高的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还处于筹备阶段,才刚刚起步。

2、科技推广流于形式。由于缺乏投入,林业科技推广只是在点上进行,没有面的扩大,基本上流于形式。

3、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科研人才和企管人才严重缺乏,研发创新能力不强,林农科技素质不高。

(四)林业管理体制落后,政策僵化

1、现行林业行政管理不利于林业产业的发展。主要表现是采伐指标不足,有关手续审批复杂。管理环节过多,难以调动农民积极性。

2、天保工程政策,只强调资源管理与保护,避开了资源的合理利用。

3、政策支持不足,影响农民经营山林的积极性。林地分散且林地贫瘠,很难形成规模,林木生长周期长,短期难以见效,加之缺乏信贷、保险等扶持政策,农民没有经营山林的积极性。

三、对策及建议

针对上述存在的制约我市林业产业发展的各项客观因素,在天保工程区如何发展林业产业?

(一)立足资源,转变思维兴产业

恩施市林业产业的发展虽然客观存在许多制约因素,但拥有“鄂西林海”、“华中药库”的美誉,拥有丰富的森林旅游资源,且被纳入“鄂西生态旅游圈”之列。因此,我市的林业产业可借助国家天保工程等林业重点工程实施之机狠抓人工商品林建设基础上,将干鲜果、中药材、花卉苗木、生态旅游和动物繁殖驯养、林业化工作为新型林业产业的亮点和重点加大发展力度,修订完善我市林业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

(二)明确重点,跳出林业抓产业

一是以林业重点项目建设为契机,狠抓人工商品林基地建设。要积极鼓励大户、木材加工企业利用林改成果,实施林地流转,通过低产林改造等多种方式,因地制宜加大杉木、日本落叶松、马褂木、柳杉等商品林建设力度,为林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是突出资源优势,合理布局干鲜果基地。根据恩施市的林地资源、森林风景资源和气候条件,按因地制宜、照适地适树原则,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经济林发展品种。

三是借“华中药库”之誉,壮大中药材基地规模。坚持现代工业化理念原则、龙头企业带动原则、市场导向原则、科技支撑原则和产业化经营带领农民致富原则,发展中药才、药企业及品种的推广。

四是积极支持企业培植繁育野生动植物。在加强对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的前提下,鼓励多种经营主体开展野生动植物基因保护、种源培育和基地建设,扶持多种经营主体驯养繁殖(培植)野生动植物,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

五是着力打造森林旅游线路,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以天保工程成果和自然保护区为资源,巩固有现有森林景区景点建设成果,打造新的森林旅游线路。

篇(5)

中图分类号:C81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6-5954(2012)03-62-03

凭借作为政治、文化中心的优势和国家政策的扶持,北京动画产业正成为首都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支撑。那么,北京市动画产业的发展现状如何,存在哪些问题,做大做强还需要采取哪些对策?本文对此进行了初步探析。

一、现状

(一)扶持政策逐渐完善,制作实力不断增强

动画产业是动漫产业中最具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动漫产业相关政策的出台直接推动了动画产业的发展。为了适应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北京市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动漫产业发展的政策。2006年11月,《北京市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的为北京市大力发展动画产业拉开了序幕。2009年10月,北京市政府出台了四项政策,奖励、扶持北京市动漫产业的发展。这四项政策为《北京市关于支持中国动漫游戏城发展的实施办法(试行)》、《北京市关于支持网络游戏产业发展的实施办法(试行)》、《北京市关于支持影视动画产业发展的实施办法(试行)》、《北京市动漫企业认定管理工作实施方案》。北京市密集出台的这四项政策构建了北京支持和鼓励动漫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也标志着北京扶持动漫产业的政策保障体系日渐完善。

在完善的政策扶持下,北京动画制作机构数量不断增长,动画片生产数量也大幅提高。2010年,北京从事影视动画、网络游戏行业的重点单位有298家。 据广电总局统计,从2007年到2010年,北京一直位居国产动画片创作生产数量十大城市之列,在全国各省国产电视动画片生产排名中,北京市除2007排在第8位之外,2008年到2010年都排在第6位(见表1)。

(二)标杆企业逐步呈现

北京卡酷传媒有限公司是北京动画产业发展的标杆。2006年到2009年,卡酷动画卫视曾连续4年荣获广电总局全国优秀动画频道一等奖。2009年,其生产动画片11部4465分钟,占全国总产量的2.6%。产量位居北京市第一,在全国十大原创动画制作机构中排名第9。2010年,荣获广电总局“全国优秀少儿频道、动画频道特等奖”。从2005年开始,北京市动画原创由北京电视台一枝独秀的局面逐渐被打破。广电总局2010年北京市原创动画片的生产统计数据显示:北京卡酷动画卫星频道有限公司的生产动画片数量仅仅排在第5位,已经落后于北京万豪天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北京联盟影业投资有限公司、北京青青树动漫科技有限公司、北京神笔动画制作有限公司四家新兴标杆企业。

(三)社会制作机构成为动画生产的主力军

社会制作机构已经成为北京市原创动画生产的主力军。表2显示,北京市社会影视公司制作的动画片除2009年占总量的62.9%外,2007年和2008年都在90%以上。据北京市广播电视局的统计,2009年北京市动画电视投资总额为0.73 亿元,其中社会影视制作单位动画电视投资额0.64 亿元,占总额的87.7%;2008年北京市动画电视投资总额为0.93亿元,其中社会影视制作单位动画电视投资额0.89亿元,占总投资的95.7%。 从生产数量和投资额这两方面来看,社会制作单位已经显示出强大的制作实力,成为动画生产的主力军。

(四)优秀原创作品不断涌现

北京市动画创作产量稳步上升的同时,优秀原创作品也不断涌现。从2007年到2010年,北京市被广电总局推荐全国播出的优秀动画片数量稳步上升,2010年达到 6部。四年共13部优秀动画作品被推荐全国播出。这些获奖和被推荐播出的优秀动画片反映了北京动画制作机构不凡的创作实力。

(五)动画产业基地发展迅速,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国家扶持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也为动画产业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支持。截至2011年11月,北京已经形成了30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这些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把动画产业作为发展的重要支柱,集约化、产业化、规模化运营已经初具规模。在2008年到2010年国家动画产业基地国产电视动画片生产情况排名中,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一直位居前8位,动画片产量也从2008年的10部6575分钟跃升到2010年的17部8699分钟。

(六)播出平台建设得力,制播共赢条件成熟

2004年9月,北京电视台卡酷动画卫视开播。北京卡酷动画卫视的品牌辐射力,为北京市动画作品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走向全国的平台。除了卡酷动画频道,北京市还积极开展数字电视频道、卫星电视、视频网站、移动媒体、公交电视等渠道的拓展和建设。媒体的数字化、网络化和移动化,拓宽了动画片的播出渠道,也会催生多元化的业务和赢利模式。北京市积极抢占数字媒体市场和不断拓宽产品销售渠道的努力终将构建起成熟的动画产业链。

二、存在的问题

(一)生产能力与首都区位优势不相称

广电总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各省国产电视动画片生产情况排名中,江苏省位居第1,产量为88部52309分钟。北京市位居第6,产量为17部8699分钟。江苏省生产的动画片分钟数是北京的6倍。2007年至2010年全国原创动画片制作生产十大机构排名中,北京市制作机构也只有2年跻身前十,分别为:2008年北京天地人传媒有限公司位居第五,2009年北京卡酷动画卫星频道有限公司位居第九。2007年至2010年全国电视动画片十大城市排名中,北京只有2008年位居第5。2010年,杭州位居全国电视动画片十大城市之首,产量为42部35008分钟。北京市位居第8,产量为17部8699分钟。杭州市生产的动画片分钟数是北京的4倍。

(二)龙头企业少,标杆企业的带动作用有待增强

2009年,通过文化部认定的第一批100家动漫企业中,北京市只有26家。2010年12月,文化部认定了第二批169家动漫企业,北京只有5家。2011年1月18日,文化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认定了全国首批18家重点动漫企业,北京市只有1家。

北京动画产品的影响力也很有限。2010年,文化部认定的第一批35个重点动漫产品中,北京市只有《快乐奔跑》入选。2009年,广电总局推荐全国播出的优秀电视动画片共52部31417分钟,北京市只有3部,占推荐动画片部数的5.77%。可见,北京市缺乏既有数量又有质量、有品牌塑造力和影响力的创作稳定的动画龙头企业。

(三)创作水平偏低,缺乏有影响力的动画精品

从2007年至2010年北京市国产电视动画片生产及排名情况来看,北京至今没有进入全国各省生产数量排名的前五位(不含在京的央视企业)。2010年,北京市被广电总局推荐全国播出的优秀动画片只有6部,而位居第1的江苏有16部。北京市近四年被推荐的全部优秀动画片才13部。北京在全国比较有影响力的动画片只有《快乐东西》、《武林外传》等少数几部片子。北京市有比较完善的扶持政策,而且每年还有5亿元左右的文化扶持资金,不但没有创造出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动画精品,也没有催生出具有市场号召力的龙头企业,有些动画企业反而逃离北京。这恐怕是需要认真研究和反思的。

(四)动画产业基地没有发挥应有的影响力

北京市积极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积聚区的建设,这项重要举措有力地促进了北京动画产业的发展。在2008年到2010年国家动画产业基地国产电视动画片生产情况排名中,北京市产业集聚区一直排在前8位。

虽然在良好的政策环境中,北京动画产业基地发展迅速,但差距也很明显。具体表现为,连续三年的排名都没有进入前5名。2008到2010年连续排名第一的是“杭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动画产业园”。2008年,杭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动画产业园动画片产量为24部16886分钟,是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2.5倍;2009年产量为35部27409分钟,是北京的3.9倍;2010年产量为38部32996分钟,是北京的3.8倍。北京和排名前几位的动画基地的差距也很大。

三、对策

(一)加强产业协作,创新发展模式

北京市动画企业众多,动画片产量也在逐年增加。但是,上游和下游的增值业务开发还很不充分,大量原创动画作品无法实现盈利。仅仅依靠政府补贴导致产业发展形成了一个低水平、重复发展的恶性循环。只有积极打造动画产业“联创、联展、联播”产业协作体,在衍生产品模式、版权授制模式、海外授权模式、主题公园模式、文化传播模式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才是北京做大做强动画产业的最佳策略和正确理念。

(二)完善人才的培养、引进、奖励机制

优秀的创意人才、营销人才、复合型人才短缺,这已经成为制约北京动画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其次,目前的动画人才结构已经不适应北京动画产业快速发展的需求。因此,培养和引进高端的复合型、创新型策划创意人才、制作设计人才、营销推广人才、管理培训人才是北京发展动画产业最具有战略意义的工程,也是北京提升动画产业影响力、核心竞争力的当务之急。

(三)重视市场调研和题材拓展,加强策划和创新

不注重市场调研、受众定位不准、题材狭窄、功能单一、粗制滥造、缺乏创意、情趣不高等已经成为北京动画片生产中的通病。“大量的国产动画片,主角就三种人――历史片就吃苦耐劳、勤奋好学;神话片就除暴安良、惩恶扬善;教育片就单调说教。人物模式化太严重,低水平重复,而且内容胡编乱造、崇尚恶搞、颠覆经典,比如白龙马拿左轮手枪、猪八戒是风流帅哥、沙僧成了流沙河的下岗工人、秦始皇在浮士德的怂恿下发动战争、李白变成考试不及格的小混混。”北京动画生产只有以提升产品质量为核心,不断拓展题材,加强市场调研和策划创新,才能不断推出精品和提升核心竞争力。

(四)加大新媒体动画的推广和应用

随着计算机技术、互联网和移动终端技术的飞速发展,动画片的制作技术和传播渠道也发生了革命性改变。动画发行渠道也由传统的电影、电视、DVD拓展到了互联网和移动媒体,动画产业链也得到了延伸,动画受众快速增长,这极大提高了动画产品的渗透度。新媒体动画是未来北京市动画产业发展的重要领域。因此,及时把握新媒体时代受众的心理需求,鼓励创新,加大新媒体动画产品的开发和推广才是推动北京动画产业发展的长久之计。

(五)加强营销能力和知识产权保护

北京很多动画企业规模小、起步晚,不但缺乏国际营销视野,而且整体营销能力也不强。营销能力是动画产业化运营成败的关键。北京动画产业要想在全国产生影响,就必须加强营销能力建设。

动画产业要想做大做强必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2009年,北京市政府首次设立“动漫游戏企业保护知识产权专项基金”。这充分表明北京市政府对动漫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视。北京市要想激活和保持动画企业的原创活力,就必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这需要建构完善的法律体系、发展专业化的维权机构、发挥行政管理的作用。

总之,近年来,北京动画产业发展迅速,在政策扶持、制作实力、产业基地建设、播映平台拓展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和动画发达省市相比,北京动画产业发展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这和北京作为首都的区位优势不相称。北京应该正视和反思存在的问题,充分利用和发挥首都政治、文化中心的优势;放眼国际,拟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北京动画产业才能做大做强。

参考文献

篇(6)

(一)动画产品数量增长出现飞跃截止到2009年12月17日统计,2009年已经各省广电部门审查通过的国产动画片达到275部,总产量已经超过2008年的总量,达到138749分钟。

国产动画片的创作水平、艺术质量也随着动画产量的增长而不断提高。

(二)政策上的扶持与资金上的注入。

国家财政设有扶持动漫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文化部于2008年9月启动“原创动漫扶持计划”,对优秀原创漫画作品、漫画创作者、动漫演出作品、演出创作者(团队)、优秀原创网络动漫作品、优秀网络动漫创作者(团队)。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十分重视动画片创作,纷纷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符合条件的动漫企业享受到财政、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文化部还以奖励和补贴的形式,鼓励动漫企业走向世界,促进我国动漫产业国际化。如:对能参加国际知名展会的动漫企业给予鼓励和补贴;对国产动漫产品设出口奖励和补贴专项资金等;影视动画上升到与文学、戏剧、电影相等的地位。由此可见,政府不仅积极扶持原创动漫作品和作者,而且还积极推广原创动漫作品。目的是打造一批具有充满活力的动漫企业和有国际知名度的动漫形象和作品。

(三)一批优秀的动漫作品踏出国门动漫无国界,在全球化的市场环境中,中国一些优秀的动漫文化产品以精美的制作、细腻的画面、健康积极的内容,已成为全人类共享的财富,踏出国门。这些代表自己的“拳头”作品,展现了中国原创动漫在国际市场上日渐崛起的价值和地位,是中国动漫产业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如:由中央电视台斥资近4000万元打造的52集大型动画系列剧《小鲤鱼历险记》截至2008年5月中旬,《小鲤鱼历险记》已发行至意大利、西班牙、俄罗斯、印度等51个国家和地区。

二、动漫产业发展前景分析中国动漫产业今后发展模式已日渐清晰。

(一)以衍生产业支持原创发展成为必然趋势动画衍生产品开发是今后中国动漫产业发展研究的重要议题。目前我国动画衍生产品开发市场整体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必须不断提升动漫形象,为后期动漫作品的衍生产品的开发和挖掘市场潜力积聚人气,以达到获得最大的利润回报的目的。所以企业要努力提升自身品牌认知度,建立合理的产业链运行机制,完善行之有效的法律制度,为衍生产品开发保驾护航。

(二)以3G技术、网络技术相结合的新兴动漫产业将使动漫及衍生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动漫产业将借助IT技术,吸收电影、动画以及网络游戏的元素,打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手机动漫产业,形成更具生命力、更有发展潜力。

篇(7)

一、基本情况

(一)发展光伏产业的有利条件

嘉峪关市光热资源丰富、工业基础雄厚,产业配套能力较强,就地消纳能力强,具备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的比较优势。

(1)拥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嘉峪关日照时间长,大气透明度高,光照充足,全年日照总时数为3316小时,平均太阳能辐射量6129兆焦/平方米,是甘肃省太阳能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非常有利于建设光伏发电产业。

(2)具备较强的新能源自我消纳能力。作为重工业城市和嘉酒电网负荷中心,对能源消纳能力较强。在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嘉峪关市抓住西部开发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重大机遇,围绕打造“冶金―循环经济―装备制造”和“光伏发电―电解铝―铝制品”制品两条千亿级产业链,强化光伏产业与高载能产业同步发展,积极为新能源就地消纳创造条件。

(3)地方政府大力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嘉峪关市抢抓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有利时机,把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作为转变发展方式、提升经济质量的重要抓手,以建设嘉峪关百万千瓦级太阳能光伏产业基地为目标,加快培育和壮大新能源产业,不断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促推光伏产业成为本市新兴优势产业。

(二)光伏产业发展现状

嘉峪关市按照“高起点规划、多元化发展、适度超前建设”的原则,统筹兼顾、合理布局,积极推进光伏电站、光伏应用等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光伏产业取得了良好发展势头。截至2014年6月,开展前期工作和已建成光伏发电项目规模已达1111.5兆瓦。

(1)光伏电站建设情况。“十二五”时期,嘉峪关规划建设总装机容量4000兆瓦光伏电站,总投资超过500亿元,一期规划建设1000兆瓦。截止2014年6月,嘉峪关市已建成光伏发电项目484兆瓦,并网发电334兆瓦。核准待建项目2个100兆瓦,开展前期工作项目11个427.5兆瓦。累计完成项目投资56.2亿元,资金来源皆为公司自筹资金。已投产的光伏企业,发电成本不到0.7元/度,由于占有“先建少限”的先机,限电比率低,处于盈利状态。

(2)光伏应用情况。积极开展了光伏农业大棚的试点推广工作,与上海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建设国内首例太阳能光伏温室大棚项目,已建成3座集太阳能光伏发电、智能温控、现代高科技种植为一体的温室大棚,成为全省集新能源开发、绿色电力示范应用、有机农业观光、高效生态种植于一体的高科技示范工程。积极打造了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基地,具备光伏发电配套设备生产能力。

二、光伏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电网接入系统薄弱,影响企业产效转换。区域变电及供电能力亟待提高,现有电力输送网架结构很难满足快速增长的光伏发电项目并网需求。截止2014年6月,嘉峪关市光伏发电装机规模可发电量为5.2亿千瓦时,但仅40%左右的装机容量并网发电,其余新建的光伏电站受电网满负荷制约,无法完成并网供电,电站产能不能转化为产值,影响了项目建设进程和企业投资积极性。

(2)光伏产业链相对单一,多限于光伏发电。光伏产业的新衰主要取决于所具备本产业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本地不具备多晶硅生产、太阳能电池及组件制造技术,其研发、创新能力更是一无所有;与光伏产业相配套的光伏生产企业较少,生产规模有限;与电池组件相关的重要产品生产还处于空白,光伏设备产业链急需延伸。

(3)高载能项目缓建,延迟了光伏电站建设进度。受国内宏观经济增速下滑的影响,以用产能过剩行业受政策调控和市场需求不足作用,致酒钢公司电解铝项目和工业园区部分铁合金、铝材加工等高载能项目建设趋缓,高载能项目建设趋缓影响了光伏电站投资前景,使部分已规划、审批的光电项目缓建、停建,光伏企业观望情绪漫延,明显延迟了项目建设进度。

(4)政策扶持不到位。与常规能源技术相比,新能源是新兴朝阳产业,处于发展初期,在当前技术、市场尚未成熟的情况下,仅靠企业自身是不够的,目前我省在投资、税收、价格、财政等方面出台针对性比较强的激励扶持政策仍然不足,部分企业国家核定的补贴资金不能足额、及时到位。

三、对策建议

(1)坚持规划引领,在产业科学谋划上求突破。科学规划是新能源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把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专项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有机衔接起来,确保光伏产业与全市经济发展共享共融,形成以太阳能光伏为主体、以风能、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等为补充的新能源产业体系。

(2)强化招商引资,在产业集聚发展上求突破。依托当地资源、产业优势,创新引资思路和引资方式,积极加快光伏产业上下游联结。围绕产业发展规划,突出发展重点。着力引进关键性、龙头型、补链型的光伏企业和项目,加快形成相互配套、优势互补的光伏企业集群和完整的产业链条,促进产业的转型与提升。

篇(8)

(一)中药材资源情况

是一座天然药库,据《中药材名录》记载,林区有中药材资源2023种,其中动物药213种,植物药1800种,矿物及其他10种。药用植物种类占全省52%,占全国的33%。丰富的资源为中药材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

中药材基地建设初具规模。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区中药材产业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到年中药材总面积达到5.5万亩,其中木本药材(黄柏、银杏、杜仲、厚朴)4万亩,草本药材1万亩,年新发展中药材(草本)0.5万亩,其中由我区中药材公司与武烟集团合作,新建柴胡种植50亩。年中药材产量371吨,产值达1526万元。年中药材产量721吨,年中药材产量903吨,产量比年增25%。聚能药业引进三号柴胡在新华、长坊、宋洛、松柏种植成功,为我区中药材出口打下了基础,全区建香菊基地500亩,进生了野转家生试验品种达5个如开口箭、苍术、麦冬等。

中药材龙头企业快速发展。我区现有中药材加工企业3家--聚能药业有限公司(以生产中药饮片为主)、绿源食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金银花基地60亩)、林区中药材公司。成立中药材协会2个。

中药材种植经济效益不断提高。随着中药材种植技术不断提高,产量不断增加,加上中药材市场回暖,价格上涨(杜仲、天麻、厚朴、二花、黄连、独活、柴胡等价格均不同上涨,柴胡从年的13元/公斤上涨到年的24元/公斤),年柴胡40元/公斤,中药材种植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出口创汇有新的突破。年聚能药业公司与韩国签订了厚朴、独活、杜仲、黄柏、冬花、二花、柴胡等10余个品种的出口合同,出口数量200吨,创汇100多万美元。

(四)中药材产业得到省、地方政府大力支持

我区中药材发展得到省和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省农业厅先后下拨我区中药材资源调查和基地建设补助资金13万多元,林区人民政府也从紧张的财政资金中安排部分资金扶持基地和中药材协会建设。年我区和武汉大学生命科学系合作,利用疗效独特的道地药材,开发了三种不同疗效药酒,正着力推向市场。

二、中药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区中药材生产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存在的问题也很突出。与我区丰富的中药材资源、优越的自然条件、“”品牌优势相比,生产潜力远远没有发挥出来。

(一)种植规模偏小

中药材品种多,种植规模小而散。我区中药材大多数是由农户利用田边地角、坡地、稀疏果园、退耕地发展起来的。由于耕地资源不足(全区耕地总面积10万亩),适合中药材发展的面积不多,加上中药材生长周期长,比较效益低,连块成片面积小,规模化程度低。中药材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成规模优势。

(二)受市场影响波动大

中药材素有“药疯子”之称,“种多了是柴,种少了是财”,中药材市场价格波动性大,也直接影响到中药材产业发展的稳定。药农受小农经济思想的束缚,基本上延续传统的种植经验摸索种植,处于一种自发、随意状态。行情看涨时,一哄而上,市场疲软时,一哄而下,缺乏对市场的理性认识。加上山区信息不畅,经常导致药材品种积压,挫伤药农生产积极性。而中药材企业与药农未形成利益共同体,生产与销售脱节,给农民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三)品牌建设滞后

我区中药材加工企业规模小,深加工的产品少,大多数以原材料和初加工产品直销外地。品牌意识淡薄,大部分产品无注册商标,产品包装粗糙简陋,散包装或无包装直接外销。由于没有自已的品牌,市场竞争力弱,好的产品,卖不出好的价格,产品的附加值低。

(四)资金、技术缺乏

中药材板块建设资金严重不足。由于缺乏工作经费,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中药材栽培技术的指导与培训等工作难以开展。缺乏科技人才和中药材科研机构。我区没有一家机构专门从事中药材种类、种质资源、药用植物品种、生长发育特性、药理性、环境对药用植物影响、产地加工和炮制等方面的研究。中药材发展缺乏产业发展后劲。

三、中药材发展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搞好规划布局

制定切实可行中药材发展目标和主要措施,合理规划布局,引导药农有组织、有计划生产。做到“三个坚持”:坚持市场导向、适度规模原则。我区中药材总体规模控制在6万亩左右,其中草本药材规划面积2万亩,管护好4万亩的木本药材(杜仲、黄柏、银杏)。坚持因在制宜,突出地方特色的原则。在扩大房党、黄连、独活、桔梗、冬花等道地药材种植面积,在宋洛乡、新华乡、阳日镇、松柏适度规模发展天麻、柴胡,在全区范围和武烟集困合作,建立前胡、香菊、白布、矮生茶等企业原料基地,建立药酒(和武汉大学生命科学系联合开发)中药材原料基地。坚持科技创新,产业化经营的原则。加大高新生物技术、规范化技术、新品种、新产品的示范推广力度,坚持产业化发展方向,把好质量关。

(二)保护好现有的中药材资源

加强法制宣传,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资源保护法》、《野生药材资源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保护好现有的中药材资源。

建立药用植物种质资源保存圃。在老植物园、珍稀植物保护园建立药用植物种质资源保存圃。被称之为“药用植物基因库”,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的多样性,为药材作物品种改良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将我区的主要活用植物收集入圃保存,可以有效挖掘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国内外的重要药植物,通过良种选育增加新品种;研究药用植物引种驯化方法,扩大引种范围,使种类不断增加,而且在产量、品质、有效成份含量、抗逆性方面不断提高;通过驯化,研究药用植物的生长、发育、适应性、经济性状、有效成分含量的形成及抗逆性和遗传性变异等,总结其规律,探索引种驯化经验;还可以为游客提供一个采药识药的新景点,丰富旅游文化内涵。

(三)大力推广中药材生产的先进实用技术、促进中药材标准化生产

中药材生产标准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给中药材生产带来的新的课题。出于对全球性农产品普遍使用化学农药及化学激素等药剂的担忧,同时为了保护本国的天然药材市场,日本及欧美等一些传统的中药材进口国对进口中药材的要求越来越严格。我国也相继颁布了一系列关于规范药材种植、加工、经营的法规和标准,进入各个药材市场和制药厂的门槛也越来越高。因此,就的中药材生产而言,首先要加强药材生产质量监控体系的建设。根据中药材的品质特点和生长特点,建立完善的、全过程的中药材生产质量标准控制体系,立足源头控管,强化生产管理,规范中药材种植,提高中药材质量;其次要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切实加强中药材市场管理。不断健全和完善检验检测设备,加强中药材检验检疫管理,凡是不符合质量标准的中药材不出区(林区)不入市(市场),凡是达不到出口标准的中药材不准申报出口。大力推行和实施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等一系列技术规范,有效地控制中药材生产及中药研究、开发、生产和流通过程,不断提高中药材生产的标准化水平。要坚持科技兴药方针,不断创新科技推广方式、方法,推进我区中药材生产的标准化。充分发挥和利用现有的录象放映、图书发放、卫星远程教育等技术推广手段,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组织相关部门、企业、中药材协会、中药材种植大户到中药材生产较好的地(市)如恩施州学习参观。聘请外地专家到我区为农民实地指导,培养一批土专家、示范户。开展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生物防治、林药间作高效生态种植模式,促进中药材标准化生产。

(四)积极推进产业化经营

篇(9)

但主品种多为“舶来”快大型白羽肉鸡如艾维茵等,国肉鸡生产量虽居世界第二位。中国本地品种较少。白羽肉鸡育种、饲养生产等方面,国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弱势明显,表现在生产成本过高和鸡肉的安全性等方面。随着我国加入,进口关税的大幅削减,外国廉价鸡肉势必大量涌入,给国内的快大型白羽肉鸡生产造成更大压力。

2饲养管理水平低

因此,国的肉鸡养殖基地主要在农村。饲养的基本条件、饲养管理技术和人员素质与发达国要求在高度集约化生产状态下进行养殖。所以,家相比差距较大。肉鸡是特定的条件下定向培育成的快速生长型禽类。肉鸡生产中必须要人为地为其创造良性的生态环境,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但我国农村肉鸡生产中,缺乏合理而又规范化建筑的鸡舍,没有良好的隔热材料,缺乏降温系统,缺乏机械通风设施等。这些都是造成鸡舍高温、高湿、空气不流通,而导致疫病发生的原因,直接影响到肉鸡的品质。另外饲养管理缺乏规范化的技术措施,如消毒程序和消毒方法、空气净化、限制饲养和光照程序等往往不能正确执行,有些养殖户随意操作,构成对鸡群健康的威胁,造成较高的发病率。这些都是鸡体携带诸多病原微生物的主要原因。

3药残超标

篇(10)

一、全县生物产业发展现状

(一)生物药业发展成效明显

1、灯盏花产业稳步推进

XX年,我县计划推广种植灯盏花10000亩。XX年1至6月,龙头企业红河千山公司完成灯盏花一期(春季)种植面积5635亩,同比增长40.2%,主要分布在中枢镇、舞街、永宁、旧城等乡镇。目前,已采收1150吨,平均亩产值达4150元,同比减少1.2%;农民创收2300万元,同比增长64.3%;实行利税1190万元,同比增长42.5%;实行销售收入3746万元,同比减少9%;实行利润590万元。二期(夏季)已经落实种植面积4500亩,在6月份完成全部播种任务。

从今年一月份开始,公司在白水镇工业园区内新厂开始大批量生产,同时还在玉溪江川代加工,扩大生产规模,生产质量稳定,至6月底已生产灯盏花素22.2吨,同比增长52%。销售部门在维护好原有老客户外,还开发了一些新客户,目前销售市场以**制药企业为主,辐射到省外的部分制药企业。

为更好地服务灯盏花产业开发,打造公共知名品牌,工作中我办专门安排一名副主任多年跟踪企业服务,全力做好灯盏花产业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和省、州项目的实施。今年4月中旬,在舞街镇山林哨村灯盏花产业片区开发工作中,部分群众由于科技素质低,苗床地管理不到位,发展起步受挫,我办及时与舞街镇党委政府和红河千山公司协商再扶持的办法,使群众的50多亩灯盏花苗床地再次得到每亩600元的补尝,大大提高了当地群众发展灯盏花产业的信心。

2、三七、草乌、半夏等中药材发展向规模化迈步

三七、草乌、半夏是我县继除虫菊、灯盏花之后发展起来的又一新兴产业,已逐步成为我县山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为培植好三七、草乌、半夏等中药材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我办经常组织人员深入各乡镇进行实地考查,了解产业发展现状,针对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解决的措施和办法,促进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至XX年6月,全县共种植三七6300亩,其中,我县群众种植的460亩,主要分布在三塘、向阳两个乡,比去年同期增940亩,增长17.5%。今年3月因受霜冻灾害,全县三七产业受灾4600亩,直接经济损失4600万元;种植草乌4222亩,比去年同期增2925亩,增长225%,主要分别在三塘、向阳、白水三个乡镇;种植半夏1015亩,主要分别在三塘、向阳、白水、旧城四个乡镇。

在中药材产业培植中,今年3月2日和4月22日我们先后两次分别与**鸿翔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和云河药业有限公司进行洽谈,邀请他们到我县开发中药材产业。针对我县目前三七种植面积广,管理技术相对不高的情况,为进一步整合全县三七产业资源,提升**三七品位,我办到向阳乡同该乡党委政府和三七种植户一道,共同探讨我县三七产业发展事项。

(二)生物化工产业发展形势良好

上一篇: 产业投资建议 下一篇: 动漫类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