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5 17:44:0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企业经济运行管理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企业集团是现代经济运行的重要组织形式之一,一般是通过股权控制相关联的母公司和许多下属的子公司、参股公司、控股公司组成的一个经济联合体。企业集团不同于一般的企业和法人组织,而是以资产为纽带联系集团内部的核心企业,具有资本结构多元化、经济规模大、产业经营多元化等特点。负责制定整个集团的发展计划、年度经营计划、投资策略、年度财务预算决算等方案,并对其下属子公司、参股公司等相关经营、财务、人事等重大决策提出建议。
一、推进企业集团经济运行管理的原则
企业集团存在的目标是集团的生存、发展、获取利润,因此,企业集团经济运行管理的基本要求围绕着获得保持经济、保持经济增长、降低风险三个基本目标平衡,做好企业集团的经济运行管理工作,需要遵循三个原则。
(一)明确授权的部门组织负责企业集团经济运行管理职能
企业集团作为经济运行管理的主体,需要企业集团的核心企业母公司主导经济运行制度建设的艰巨任务。在传统企业中,集团的经济运行管理必须由各个子公司董事会的授权,否则相关工作信息传达不及时,致使一些经济活动无法正常进行。因此,为了企业集团总部经济运行的协同作用和管理功能,企业集团必须对集团总部部分负责企业整体经济运行的部门职责进行明确规定并对其授权。
(二)管理、控制、服务并重以提升集团价值
集团总部作为核心企业,需要履行的职责有财务的预算结算、战略规划、投资计划经营资产、对企业内部进行监控、信息中心、服务中心,已达到提高企业的经济规模效益、增强企业竞争优势的目的。因此,企业集团从理论层面来讲需要解决收入分配和资源配置问题两大层面的问题,对企业集团的资源和生产要素进行重组,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实现集团整体协同即为经济运行管理的相关工作。
(三)因地制宜选择集团管理模式
集团管理模式在现代经济发展中并无统一的认识,比较典型的有按照总部接入子宫送经营程度和按照总部集权分权程度划分的两种分类,按照前者可分为战略管理模式、财务管理模式和操作管理三种管理模式;按照后者可分为集权管理模式、分权管理模式、统分结合的三种模式。业务主导度、业务关联度、管理成熟度、信息化程度、发展阶段性、企业文化等被许多企业认为是影响企业管理模式的主要因素。企业集团应该根据自身情况和经营地区因地制宜地选择集团管理模式。
二、推进企业集团经济运行管理的对策
(一)加强企业规划
为了提高集团总体的竞争优势,在国家政策计划指导范围内进行市场化经营,就要加强企业总成本领先战略规划、人才强企战略规划和商业战略规划。
首先,总成本领先战略规划。对于子公司或者是分公司来说,在面对网络运行和强有力竞争的情况下,实行低成本战略是十分有必要的。分公司从用人、物流、分配方面计算成本和效益,做好成本控制、全面预算、降低交易成本等工作,动员全员找出工作中不必要的费用,减少浪费,保持低成本运营。其次,人才强企战略规划。人才的潜能和创新是企业集团发展的基础,是企业的战略资本、生存和发展的支撑点。分公司要建立优良的人才成长环境,对公司人才实行优秀的文化理念和有效的激励机制。第三,商业品牌战略规划。对于分公司来说,品牌经营和生产经营相结合是发展的一条新路,品牌经营即以科技进步为依托,以提高产品内在品质为目标,提高客户的满意程度,用品牌经营带动并醋精生产经营。创建公司某产品品牌首先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可用性,其次是有优良的市场信誉,此外还要突出产品的特色。
(二) 企业制度建设与完善
企业集团内部制度的建设与完善需要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和完善公司行政制度。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对分公司经济运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需要建立责任会计制度、统一资金管理、统一会计核算、完善审计监督体系、完善全面预算管理。
企业内部相关制度的建设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成立制度建设委员会,对新制度的出台进行统一的规划和审核,完善和规范制度。其次,完善绩效管理制度,经济运行部门有职责对各单位进行全面考核,通过绩效考核分析经济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出解决办法。第三,通过调研、汇总、考核掌握经济运行的真实数据,并对其进行分析找出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以达到加强经济运行分析的目的。第四,不断优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加快信息化进程,整体推动业务流程,实现深层次规范,减少不必要环节,从而提高各个部分的工作效率。
(三) 经济运行监控
通过建立和完善经济经济运行分析体系,采取多种经济运行监控手段进行定期经济运行分析,保证经济运行管理的指导思想落到实处。
建立和完善经济经济运行分析体系需要做到以下指标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首先,以分公司的年度经营目标为准,完成经营目标情况分析指标体系。其次,建立内部控制分析指标体系,全面采用财务预算编制,审计情况同步预算执行等指标。第三,完成企业文化建设、员工培训、员工满意度、竞聘开展情况、岗级系数调整情况等人力资源建设分析指标。第四,经济运行部门和人事部门对绩效考核的结果进行绩效考核分析,及时发现绩效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第五,进行产品品牌建设分析指标体系。以保证产品的加工质量和公司服务质量等指标。第六,专销督查情况分析。对营销进行专销督察情况分析,及时发现营销过程中的问题并及时进行改正,确保企业集团经济运行的平稳。经济运行监控必须采取以下手段提高经济运行分析的质量:提高分公司的统计工作水平;对相关数据信息进行统计管理;加大督查调研力度;坚持经济运行分析报告制度;还需要建立经济运行分析报告制度;不断完善考核制度,加大绩效考核力度。
(四)企业管理创新
在企业集团经济运行方面,管理创新不仅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还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要求。企业集团管理创新作为其经济运行的发展趋势,把企业由追求利润最大化向追求可持续发展转变,员工的知识和技能成为企业在同行中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资源,网络组织、虚拟企业、国际战略联盟、供应链写作等形式成为企业之间合作的主要趋势。企业集团的经济运行也向网络管理、信息化管理等方面不断发展。
三、结束语
从宏观上看,公司的经济运行管理设计到国家政策的走向,从微观上来说,设计产品的生产、营销、财务、安全,因此,提高公司整体的灵活性是分公司的经济运行管理的主要目标。“以市场营销为龙头,以财务管理为核心,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是由分公司的市场经营职能定位所决定的,分公司的经营和发展必须用系统性的思路,结合公司人才的创新和技能,保证企业集团经济运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从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沈丽鹏.浅析企业管理创新之路[J].当代经济,2008(02):101-104.
[2]吴心东.浅谈企业管理创新[J].经济师,2009(06):19-21.
一、企业经济管理的研究背景
在进入到一个市场竞争更为激烈的时代当中之后,如果各个企业想要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上,那么就应当在不断发生变化的市场环境当中展现出比较强的适应性,并及时做出精准的反应。怎样才可以促使企业的市场适应性得到大幅度提升,是各个行业相关企业都应当充分重视的问题,柔性管理其实就是在此背景之下衍生出来的。和刚性管理进行相互比较,柔性管理模式实际应用的过程当中,其实并不会依靠各项规章制度来限制员工的行为,而是将员工发展过程中提出的要求放置在主体地位上,更多地为员工提供一些精神激励。这一创新型管理模式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可以满足时展过程中提出的客观要求,促使企业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展现出更为强劲的竞争力,从而也就可以在我国构建可持续发展型社会的过程中,起到一定促进性作用。
二、柔性管理的含义
在经济管理科学中,柔性管理是一个刚刚被开发出来的崭新领域,截止到目前,在经济管理领域当中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一管理模式和以往刚性管理模式之间的差异性比较强。在对以往企业经济管理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之后可以了解到的是,刚性管理得到了企业的重视,在经济管理工作进行的过程中,员工是一定需要遵循本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并切实完成上级交给自己的各项任务,否者就会受到相应的惩罚。但是柔性管理模式却是将企业中各个岗位上工作人员作为核心内容,切实依据企业文化及企业价值观,妥善施行人格化管理措施,在详细对每一名员工的行为规律及心理规律进行分析的背景之下,施行非强制性措施,对每一位员工的心理上进行按时,从而组织的意志也就会在无形当中演变为员工的自觉行动,促使员工积极主动的完成各项工作,从而企业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可以获取到更多的经济效益,最终在我国构建可持续发展型社会的过程中,起到一定促进性作用。
三、企业经济管理领域中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管理机制不完善
经济管理机制是管理者对企业施行的各种管理方法的集合,因为企业管理领域中的具体操作者是人,但是操作者并不一定是公司所有者,因此企业需要指派一名经济管理机制代表,并明确的规定其职责范围,才可以对各项管理措施的贯彻落实情况做出保证,促使管理效率及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企业管理者应当实时动态的对经济管理机制进行评审,切实依据市场发生的变化,详细分析本企业经济管理机制当中存在的缺陷,并对现有经济管理机制进行优化调整,才可以对本企业经济管理效率及水平做出保证,最终也就可以在企业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的过程中,起到一定促进性作用。
(二)企业管理出现一定错误
在我国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背景之下,大多企业都希望能够获取到更多经济效益,因此会逐渐提升自身的投资量,扩大本企业的规模,以此为基础促使企业获取到更多的经济效益,但是这样一种盲目的投资却难以得到应有的回报。反而因为某些企业没有详细分析投资目标的实际情况,难以回收投资本金,这样一种盲目的投资方式,会导致企业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浪费大量的资金,难以对企业资金链的运行安全性及稳定性做出保证,甚至会导致企业破产,因此在日后企业经济管理工作进行的过程中,这一问题应当得到充分的重视。
四、柔性管理在企业经济管理领域中发挥出的作用及具体应用
(一)柔性管理在企业经济管理领域中发挥出的作用
将各个岗位上工作人员的创造性及工作积极性充分调动出来,在我国进入到科技时代当中之后,信息化产业发展速度逐步提升,因此可以在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起到一定推动性作用。针对各个行业相关企业来说,假如想要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展现出更为强劲的竞争力,那么就一定需要在原有经济管理模式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将各个岗位上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及主动性充分调动出来。在脑力劳动时期当中,员工的工作时间及行为都会受到劳动强度的限制。所以在企业经济管理工作进行的过程中,应将柔性管理模式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切实调动各个岗位上工作人员的创造性与积极性,从而才可以保证本惬意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展现出更为强劲的竞争力。
(二)构建柔性组织结构
为了让企业内部工作人员松散这一问题得到有效的控制,企业应当有效控制全工作人员数量,留下少数精英在本企业当中工作,并对企业各个部门的相关职能进行整合,切实降低各个层次之间的差异性,减少层次数量,以此为基础提升决策效率及领导反馈速度。企业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还应当科学合理的应用信息技术,为各种信息数据的反馈速度做出保证,并对信息反馈结果的精准性做出保证。所以企业管理层一定是需要积极和操作层之间进行交流沟通,构建柔性管理组组织结构,此结构的构建可以为决策速度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并将管理及决策成本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此柔性组织结构实际运行的过程中,能够让企业获取到更多的经济效益,并让企业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展现出更为强劲的竞争力。
(三)产品生产多样化
柔性管理的内涵实际上就是推动企业产品多样化生产,凭借产品多样性抵抗各种市场风险,从而企业也就可以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展现出更为强劲的风险抵抗能力,假如发现某一种产品的竞争太过激励,但是另外一种产品的销量却很高,就可以适当的将竞争激烈产品的销量减少,将省下的资金投入到另外一种产品的生产中去,为企业的经济效益水平做出保证,将其企业风险水平,推动企业逐渐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最终也就可以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完善起来的过程中,起到一定推动性作用。
五、结语
在我国现代化企业管理机制当中,柔性管理是一种灵活性非常强的管理模式,对企业经济管理提出的要求更为灵活多变一些,并且信息交流沟通方式更为简单和畅通一些,可以将经济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及主动性充分调动出来,精准的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当中市场发生的变化,并以此为依据对原有管理模式进行优化调整,促使本企业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展现出更为强劲的竞争力。因此各个企业实际运行的过程中,都应当切实提升柔性管理力度,找寻到适合本企业的柔性管理方案,以便于可以在经济管理工作进行的过程中,将柔性管理模式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从而企业也就可以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获取到更多的经济效益,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晓晨.新时期企业经济管理创新性策略研究[J].中国市场,2019(9).
[2]许芯珧.大数据统计分析方法在经济管理领域中的运用探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9(8).
2精细化管理有效实施的准备工程与条件
保障机制的构建借鉴《孙子兵法》“未战先胜”和“不打无把握之仗”的军事思想,在精细化管理实施之前进行充分的准备,创造未战先胜的基础条件,对于成功实施精细化管理至关重要。根据精细化管理先进典型经验和一些企业推行精细化管理的失误、教训,要使煤炭企业精细化管理有效实施,在方案执行前必需构筑五个保证工程,即:思想教育保证工程、评估保证工程、方案保证工程、操作系统保证工程和工作指令性体系保证工程。这是有效实施的必备条件及保证。
2.1思想教育培训工程
煤炭企业有效实施精细化管理,首先必须思想先行,不仅要提高员工对精细化管理的认识,还应该重新审视和确立本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围绕精细化管理的认识提升、理念培育、精细化管理的基本知识普及,进行宣传教育。同时要把确立的核心价值观作为宣传教育的重点,像沃尔玛精细化管理的成功根本因素,是因为把“低价销售”“保证满意”作为核心价值观,统领整个精细化管理的实施。因此,企业正确的价值观不仅要在领导班子中形成共识,还要渗透到所有员工的思想中。价值观的确立和思想教育是精细化管理有效实施的决定性因素。同时,还要通过多种方式对全体员工特别是管理人员进行精细化管理方法、工具、流程等基本知识的培训,提高整个员工队伍运用精细化管理方法的能力。要把精细化管理的宣传教育贯穿到方案实施、过程控制、总结考核全过程,以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
2.2评估工程
对企业管理的现状和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内外部环境条件的调查、摸底、评估是方案制定的基础,也是方案科学与否的前提条件,导入精细化管理之前必须实施好评估工程。评估内容一般包括本企业管理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薄弱环节;企业各系统管理的精细化程度,现有的各项工作标准、制度与精细化的差距;企业干部和职工的文化、专业、技术、水平状况;员工的心态及对精细化管理的认识;实施精细化管理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导入精细化管理的可行性,成功的概率;精细化管理实施的突破口,难点和重点;精细化管理推行成功的同类企业客观条件与本企业的条件相似和不同之处以及经验教训的可借鉴之处等。
2.3方案工程
精细化管理方案能否符合本企业的实际,是精细化管理能否有效实施的关键之一。精细化管理方案包括精细化管理实施的目标体系,精细化管理的各阶段任务,实施的步骤、具体内容和具体措施以及监控机制的构建、组织领导机构的建立、精细化管理组织体系的建设,宣传动员方案的设计等。方案的制定应该广泛听取有关专家、基层管理人员和广大职工的意见,充分发扬民主,集思广益,使实施方案更好地符合本企业实际。
2.4操作系统建设工程
精细化管理的决策、实施、控制、落实必须依靠精细化管理的管理系统。所以实施精细化管理之前,要策划建立好精细化管理的操作系统。一是要建立精细化管理的决策系统。抽调精干人员,成立精细化管理办公室,作为企业精细化管理决策的办事机构,负责精细化管理方案的制定。还应该建立专职或者兼职的企业责任标准、技术标准、质量标准、管理标准等标准的起草职能部门和企业生产经营程序的编制机构。并明确相应职能部门负责精细化管理目标的分解,行使目标职能分解的职责,当好企业董事会和总经理的决策助手和参谋。二是要建立的精细操作系统。根据企业现有的机构设置情况,调整、充实和明确各部门精细化管理的相关职能,赋予生产调度部门、经营管理部门、物管部门、技术部门、财务部门、工资部门和各基层科区、班队精细化管理的方案、制度、标准的操作职能,明确其职责,优化、配齐专兼职操作人员,理顺各有关职能部门的精细化操作协调关系,使精细化操作系统形成一个职责明确,高效的、协调的操作运转系统。三是要建立精细化管理的核算、考核系统。赋予经管部门、物管部门、财务部门、煤质管理部门、生产调度部门等相关职能部门的核算考核职能,明确核算考核的具体职责。并明确各科区、班队专兼职考核核算人员的考核、核算职责,形成精细化管理的核算考核体系,并要加强计算机网络建设,建立计算机核算考核信息系统。四是建立精细化管理的控制系统。应建立由企业相关职能部门、各级管理人员和群众监督“三位一体”的精细化控制体系。明确企业调度机构、安检机构、经营管理机构等部门的控制职权和各级管理人员的控制职权。根据各监控点的需要建立兼职的监控队伍,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注意运用人员监控、程序控制、预算控制、走动式控制等方法,形成强有力的精细化控制体系。五是建立精细化分析系统。精细化的分析系统主要功能是提升企业精细化管理水平。运用价值流程图等有效工具,科学分析企业的工作成绩,找到改进、提升工作水平的途径与手段。精细化管理的分析系统建立要分三个层次:一是明确企业高层管理机构的精细化分析职能,建立分析制度;二是明确相关职能部门的精细化分析职能,发挥职能部门进行精细化分析的作用;三是对兼职管理人员也要结合其岗位,明确其分担的职责。通过对多层次管理人员分析成果的汇总和利用,促进精细化管理改进和水平的提升。
2.5工作指令工程
工作指令工程是精细化管理基础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企业各岗位责任制度的建立,生产经营责任协同标准的建立,各生产经营管理工作流程的分析、改进和新流程的编制,企业各项管理制度的建立等。岗位责任的制订工作量大,生产经营工作流程的编制牵扯面广,流程细分需要的人力多,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健全工作量大,因此,工作指令的编写不仅对科学性要求高,而且工程巨大,必须集中人力、物力把它做好。
3精细化管理过程控制的主要内容及机制构建
精细化管理的过程控制就是要围绕精细化管理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综合运用精细化管理和企业管理的各种手段,驾驭精细化管理,朝着预定的目标运行,实现精确制导。以员工行为规范控制和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的调动为本,建立和实施好精细化监控机制、调度机制、信息反馈机制、宣传教育机制、考核机制,依靠精细化管理过程控制的各项机制,控制精细化管理高效运行。精细化管理实施过程控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员工实施精细化管理积极性的调动和行为的规范,二是精细化管理过程机制的建立。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3.1抓好员工行为规范管理,形成员工行为规范管理的有效运行机制
精细化管理过程的控制,实质上就是通过对人的控制来实现,所以精细化管理过程控制要以调动员工行为规范的控制和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本。针对煤炭企业的特点,除了坚持用雷打不动的班前班后礼仪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看板行为对照外,准军事化管理等手段是经实践证明有效的方法。总之,员工的行为规范控制要多管齐下:一是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把日常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二是要使用好行政、纪律手段,特别是对精细化管理标准程序空当的管理、突发事件处理的协调预防,更离不开行政、纪律手段。三是要运用好物质激励手段。运用这些手段要注意和综合运用好精细化管理目标结合起来,使之能体现物质激励的要求,并把它变成目标的一部分,使之制度化。同时还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手段贯彻到使用精细化管理目标的始终。
3.2“五位一体”,构建精细化管理过程控制机制
精细化管理过程的控制要靠机制,它包括监控机制、调度机制、信息反馈机制、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五个机制是过程控制的有机统一体,彼此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缺一不可。
(1)监控机制。根据精细化管理先进企业的经验,精细化管理监控机制要体现多层级、全覆盖、全过程、全员和短间隔的原则。同时各级管理人员必须花大力进行全过程跟踪、促进、督导、检查,这是掌握控制权的关键。促进制度的执行应多种措施并举,如坚持定期学习制度,设立专职督查人员与“神秘访客”,定期举行听证会,建立员工制度执行和绩效考核档案等。
(2)调度机制。人、财、物等各种资源的调配、调剂是确保过程管理任务完成的重要条件,要结合本企业实际,建立起生产调度、经营调度、资金调度、安全调度的体系,明确企业生产调度机构、经营管理机构、财物和安检部门相应的调度职权和相应的调度职责。
(3)信息反馈机制。精细化管理过程中各种信息的及时反馈、汇总、运用,对始终掌握管理的控制至关重要。要建立起分系统的信息反馈网络和制度,如建立干部走动管理的信息反馈网络与制度,现场跟班管理人员的信息反馈网络与制度,煤矿安全专兼职检查员的信息反馈网络与制度,瓦斯监控网络及信息反馈制度,专兼职材料员的信息反馈网络与制度。同时要加强计算机网络的建设,使信息汇总和反馈网络化,现场和过程监控信息化,形成反馈灵敏、及时的信息反馈机制。
(4)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着眼于围绕精细化管理制度、标准、程序的执行,发挥鼓劲作用。围绕精细化管理新措施的出台、执行,提高执行的自觉性和实施的信心。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也要形成网络,要明确共青团、工会、宣传部、人力资源和干部管理部门及各级管理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职责和任务,形成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在行使行政手段的同时,结合日常管理,自觉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要围绕着精细化管理的目标,形成合力。
(5)考核机制。精细化管理的考核是关键,做好精细化管理的考核除了要发挥精细化管理考核办公室的作用外,还要形成考核网络,可以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专兼职考核机构的考核。除了精细化管理专职考核部门负责考核外,还要根据各系统的职责明确煤矿企业经营管理部门、调度部门、人力资源部门、财物部门、物资管理部门和干部管理部门等部门的考核职责。第二层次:各级管理人员对员工的考核。科区的管理干部、班组长和各级担任走动式管理的上岗人员,要按照规定的程序作好对员工的考核。第三层次:建立员工监督考核的职责,聘请员工作随机性的“神秘来客”,了解、查看生产、经营现场和产品、服务质量,形成多层次协同一致的考核机制。
4精细化管理效果保证与持续改进机制
精细化管理要执行到位,特别是执行后考核和奖惩的兑现,要坚持刚性的原则,执行不打折扣,这是保证精细化管理达到预期效果的关键。同时运用生产经营过程管理方法,坚持生产经营每一流程结束后的总结改进和企业精细化管理阶段性的持续改进。根据本循环对经验、问题和教训的总结,确定下一循环的改进任务,对下一循环方案实施前的必备条件建设和下一循环过程进行改进,通过持续改进的动态循环,促进企业高效实现精细化管理的预定目标,不断提升企业的业绩,为此,要构建效果保证及持续改进两个机制。
4.1效果保证机制要抓住两个关键点
精细化管理所有的运作程序和流程的有效性,都是建立在严密完整的考核机制上的,任何一个考核项目的缺失、考核的偏差以及考核执行的到位与否,都会对精细化管理的有效性产生重要影响。正因为精细化管理的成效依赖严格的考核,所以应该把对精细化管理的考核作为提高精细化管理有效性的关键。要抓住两个关键点:一是全方位、分层级考核。从矿业集团领导到基层区队班组成员,都应按照全方位精细化考核的内容和逐级分解的目标进行考核。集团公司和各矿都应该明确综合考核部门和有关职能处室考核的职责,按照规定作好对下级单位的定期考核。二是考核及结果运用的规范性。所有考核都要坚持公平性、严格性、客观性、用数据说话和考核结果透明公开的原则,考核奖惩要坚持奖罚分明、兑现及时和刚性的原则,以实际数据为基础,对奖罚要严格按规定的政策兑现。考核的执行关键是领导,尤其是主要领导。应该做到执行到位,敢碰“硬”,严禁打折扣。
4.2持续改进探索下一循环效果提升的实现方法
精细化管理的有效实施依赖于每个循环的不断改进。为此,应坚持三个原则,建立起流程总结、阶段性评估和持续改进的长效运行机制。一是坚持一流程一总结。精细化管理活动每一个流程结束都应坚持及时总结、分析本流程的成绩、经验、不足,明确下一流程改进的方向,并形成严格的制度,特别要注意抓好基层班组对生产经营工作流程总结制度的执行,这是提高基层班组管理水平提升的关键环节。二是坚持阶段性评估原则。企业要分阶段对企业的精细化管理情况进行评估,分析成效得失,总结经验,找出新问题,调整实施策略,从而使第二个循环周期开始在新的起点上。三是坚持持续改进原则。持续改进是企业追求的永恒目标。要坚持通过阶段评估、每流程结束后评估和日常对企业总目标和过程目标检测的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发现改进的机会,分析产生问题的真正原因,权衡风险、利益和成本,及时采取正确的纠正措施及改进方法,进行改进。
在经济和科技快速发展的前提下,企业管理的传统方式弊端明显。除了资源管理以外,技术价值管理、产权价值管理都成为企业重要的管理内容。在这一前提下,改变企业的组织结构实施柔性管理就成为一种必然。这种管理方式强调灵敏性与弹性,注重反应与速度,是企业注重人性化管理的开端。实践证明,这种管理方式具有积极性,是新时期经济特征的表现。目前,我国企业在柔性管理的重视程度上还不足,还需要进一步加强。通过柔性管理与刚性管理的结合来促进企业的发展。
1柔性管理的产生与概念
柔性管理是企业发展的一个必然阶段,随着刚性管理不再适合企业发展,以员工和经济市场为基础的柔性管理就成为企业管理方式的主流。所谓柔性管理是指在企业内部实施人性化的管理方案,在追求效益的同时,关注员工的个人技能提高,注重员工个人问题的满足,既体现了互相尊重原则,又富有灵敏性与弹性。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员工积极性提高,企业文化得以构建,从而对企业管理企业起到积极作用。刚性管理虽具有一定的弊端,但对于企业发展而言,最好的方法是将柔性管理与刚性管理结合在一起,并以柔性管理为主,刚性管理为辅。柔性管理管理环境对于工作的影响,对员工进行合理的评价,尊重员工的个体差异,在薪酬分发上更合理。同时,柔性管理也是企业组织结构合理的基础,采用柔性管理方案,不再强调等级制度,而是以事情的解决为出发点,培养员工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现代网络的发展,柔性管理将得到快速的实施。
2柔性管理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作用
2.1有助于提高企业员工的积极性
采用柔性管理方式充分尊重了员工的个性特征,致力于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这样能够极大的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提高,工作归属感更强。现代企业的发展归根到底还取决于人才作用的发挥,而柔性管理促进了人才作用的发展,是企业可持续发展必然要选择的一种管理方式。目前,各大企业均在应用柔性管理,但对于柔性管理的具体措施还显得模糊,在刚柔结合的过程中,受到观念和能力的影响,刚性管理依然占据主要地位。
2.2提升了企业的生产效率
企业采用刚性管理或者柔性管理还取决于市场的发展,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买方市场的到来。要确保企业的发展,不仅要注重产品的质量,还要构建完善的服务体系,这就需要在企业内部实施柔性化管理。只有借助柔性管理才能确保企业组织结构的优化,对企业发展策略作出调整。从而根据市场需求来制定生产目标,减少成本消耗,可见柔性管理对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来说具有积极作用。
2.3提高了企业整体的反应灵敏度
市场发展规律是企业发展的风向标,对企业而言,企业管理者和企业员工都应具有与时俱进的精神,及时了解市场信息,作出正确的决策。在刚性管理下,企业员工是思维固定,将全部的精力用于机械性的工作,不利于其创造性的激发。而采用柔性管理后,企业的员工具有更多的思考空间,不再仅仅关注工作本身,而是更多的关注时事,经济,个人问题得到解决,员工的思考能力将大大提高。一方面,对于管理决策者而言,很可能由于正确的思考和分析而作出正确的决定。而对于员工而言,则很有可能为企业决策和发展提供合理的建议,使企业能够顺应市场发展的潮流。柔性管理改变了以往的企业组织结构,使企业管理朝着扁平化和网络化的方向发展,权力至上的观念不再适合企业的发展。在人性化管理下,企业的市场灵敏度将不断的提高,最终促进企业的发展。
2.4丰富了企业对员工的激励形式
企业实施柔性管理方式后,充分考虑了员工的管理问题、薪酬激励问题和评价问题。通过柔性管理的干涉,在企业内部建立了物质激励机制和精神激励机制相结合的方式,在以往的管理中,企业的物质投入较大,但难免存在不合理现象,对于员工的积极性造成影响。在柔性管理上,企业的员工消极情绪得以减少。柔性管理在企业员工激励上的作用明显,它使激励制度多样化,有针对性,使企业整体的工作效率得到提高。
3柔性管理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运用
3.1建立柔性组织结构
柔性管理首先要从企业的组织结构出发,对于一些管理体系臃肿的企业要进行适当的裁员,保证企业管理的高效化。另外,注重企业员工职能的发挥。并且要打破以往的等级制度,在企业内部建立人性化的管理机制,鼓励员工多提意见。对市场经济进行把握,从而结合柔性管理来提高管理者的决策能力,促进企业的发展。企业要加强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协调性,在一些技术要求较高的企业要注重技术的培训,并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等设备,确保企业信息的真实性和高效性。通过柔性管理机构的建立,确保企业合理的管理机制,确保企业正确的发展方向,激发员工积极性,并且降低企业管理的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达到最终发展的目的。
3.2正确处理刚性与柔性管理关系
在企业发展中,柔性管理和刚性管理的结合是必然的。因此,既不能忽视刚性管理的作用,又要结合企业发展需求实施必要的柔性管理。刚性管理应用于一些原则性问题上,比如工作质量的把握,而柔性管理则渗透于管理细节中,如员工对于管理人员的态度上,打消上下级之间的等级制度。总之,管理者要认识到二者之间结合的作用,要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并且通过刚性管理来确保企业的秩序和正常运营,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3增强柔性管理
柔性管理对现代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企业要把握经济市场需求,及时获取市场信息,使企业决策能够符合经济发展需求,在对内部信息的核算上,要具有迅速、准确的特点。首先:要针对企业的发展需求对其经济活动进行规划和分类,目标在于降低成本,在确保产品质量的同时获得经济效益。要注重企业经济管理效率的专业化,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方针。将柔性管理渗透于企业管理全过程中,并明确到个人,使员工能够自主履行职责和义务。其次:搭建现代化信息平台,使各个部门之间能够及时进行沟通。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组织各个部门之间进行讨论,发挥员工个体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企业创新对于企业发展而言十分重要,在柔性管理的支撑下,企业应注重微观管理的创新,加强价值形态管理。制定合理的薪酬管理制度,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最终确保企业的发展。
4总结
在企业管理中,柔性管理为主,刚性管理为辅的管理方式已经得到企业的认可,并且为企业发展带来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高了管理效率。柔性管理注重员工个性的发挥,注重以人为本思想的渗透,使员工的企业归属感增强。目前,我国企业的柔性管理方案正在实施,但还存在一定的滞后性。管理过程中刚性管理依然过于明显,因此要促进企业的发展,就要重视柔性管理的作用,真正实现柔性管理,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员工的激励。
参考文献
[1]郑英华.柔性管理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有效作用[J].中国市场,2012,12(09):120-122.
[2]张悦,张艳芳.浅析我国企业成本管理现状问题及对策[J].统计与管理,2011,12(04):55-58.
营运资金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营运资金管理有利于提高企业的资金周转速度和利用效率,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的营运资本管理发展不健全,特别是中小企业尤其严重。因此,研究中小企业资本结构的合理安排,提高营运资本管理效率和企业经营绩效,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献回顾
(一)国外研究现状。Lazaridis(2006)、Uyar(2009)分别以雅典(2001-2004年)、伊斯坦布尔(2007年)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得到现金周期与公司绩效负相关的一致结论;Afza&Nazir(2007)通过分析1998-2003年卡拉奇股票市场的公司样本,表明营运资本投资和融资政策越激进,企业的盈利能力越强,两人在2009年又重新选择1998-2005年的公司数据,研究得出与之前不一致的结论,即流动资产比例与经营绩效正相关,而流动负债比例与经营绩效负相关;Dr. Pranam(2011)选取2005-2010年印度的上市公司为分析样本,实证发现流动资产比例与企业绩效显著正相关,而流动负债比例与其显著负相关。
(二)国内研究现状。辜玉璞(2006)以制造业上市公司为实证样本,得出流动资产比例对经营绩效无显著相关性,而流动负债比例与经营绩效显著负相关;张宁(2010)以1999-2008年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发现现金周期与企业绩效负相关,营运资本周转率与企业绩效正相关,而流动资产比例、流动负债比例与企业绩效负相关,但流动负债比例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并不显著;李克娜(2014)选取2009-2013年深市中小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表明现金周期与经营绩效负相关,流动资产比例与经营绩效显著正相关,流动负债比例与经营绩效显著负相关。
可见,对于现金周期、营运资本周转期与经营绩效的关系,中外学者一致认为两者之间负相关。但在营运资本政策与公司绩效的关系中,结论有一定的差异,这可能是由于研究对象、股票市场、研究方法等的差异引起的。
二、研究设计
(一)模型及变量选取。经营绩效的影响因素有很多,符合多元回归的研究特点,鉴于前人的研究成果,本文运用两个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自变量与因变量的相关性进行检验。
模型1:营运资本管理效率与经营绩效回归模型
ROE=α0+α1(CCC/100)+α2WCP+α3SIZE+α4DEBT+α5SG+ε
模型2:营运资本政策与经营绩效回归模型
ROE=β0+β1CAT+β2CLT+β3SIZE+β4DEBT+β5SG+ε
研究选取一定的变量组合分别表示营运资本管理效率和营运资本政策。中小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用净资产收益率(ROE)来衡量,作为研究的因变量。营运资本管理效率用现金周期和营运资金周转率两个营运能力指标代表,营运资本投融资政策用流动资产比例和流动负债比例两个结构比率指标代表。另外,为避免控制变量对回归结果的干扰,借鉴前人的经验,选择资产负债率、企业规模和企业成长性作为模型的控制变量。具体见表1。
(二)研究假设。
现金周期越短,表明资金周转速度越快、利用效率越高,公司的经营绩效越好。
假设1:中小上市公司现金周转与经营绩效负相关。
营运资本周转率越大,说明公司对营运资本的使用率越高,公司的盈利能力越强。
假设2:中小上市公司营运资本周转率与经营绩效正相关。
一般来说,流动资产比例越小,企业的盈利能力越强。
假设3:中小上市公司流动资产比例与经营绩效负相关。
过高的流动负债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短期偿债风险和破产风险。因此,流动负债比例越大,企业的盈利能力越弱。
假设4:中小上市公司流动负债比例与经营绩效负相关。
国内外学者研究表明,公司规模可以影响组织结构和决策能力,进而影响公司绩效。
假设5:中小上市公司规模与经营绩效正相关。
由于负债存在一定的税盾效应,当资产负债率处于较低水平时,企业绩效会随负债比重的增加而增加。但当资产负债率到达一定水平再往上升时,企业的偿债能力就会降低,由此面临的财务风险和破产风险就会增大,导致经营绩效下降。
假设6:中小企业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与经营绩效负相关。
企业的成长性与企业盈利能力密切相关,营业利润增长率越高,企业的盈利能力越强。
假设7:中小上市公司营业利润增长率与经营绩效正相关。
(三)数据来源。本文选取最具代表性的制造业2011-2013 年深市A股中小上市公司作为分析样本,其中剔除了数据严重缺失和分布在4个标准差之外的异常值的公司、被*ST 或 ST 公司、 2011至2013年间主营业务由其他行业转为制造业的上市公司之后,最终剩下397家样本公司,有1 191个有效观察值。数据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GSMAR,数据处理由Excel和stata11统计软件分析完成。
三、实证研究
(一)描述性统计。从表2可以看出,样本企业的现金周期、营运资本周转率、流动资产比例和流动负债比例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均存在较大差距,表明各样本企业间的营运资本管理效率和营运资本政策不尽相同。同时,样本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和成长性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同样存在较大差距,会对结果产生一定影响。从企业规模的最大值、最小值和均值来看,样本企业规模大小相当,对分析结果造成的影响不大。净资产收益率最大值为0.3804,最小值为-1.0346,差距较大,反映不同的营运资本政策和营运资本管理效率下,企业经营绩效明显不同。
另外,制造业中小上市公司现金周期偏长,平均值138天,营运资本管理效率低下,且公司间差距较大,最短为负93天,最长达到526天。流动负债比例平均值高达88.39%,有些公司甚至达到100%,并且,流动资产比例平均达到60%以上,反映出我国制造业中小上市公司偏向适中偏保守型的投资政策和激进型的融资政策。
(二)相关性分析。从表3可以看出,现金周期与净资产收益率相关系数为-0.1049,且在5%的统计水平下显著负相关,初步验证假设1;营运资金周转率与净资产收益率相关系数为0.1206,且在5%的统计水平下显著正相关,初步验证假设2;流动资产比例与净资产收益率相关系数为0.2100,且在5%的统计水平下显著正相关,说明净资产收益率会随着流动资产比例的增大而提高,与之前预期不一致,假设3不成立。流动负债比例与净资产收益率相关系数为0.0245,不显著且接近于0,假设4不成立,表明我国制造业中小上市公司的负债结构与经营绩效无直接关系。控制变量中企业规模和成长性均与净资产收益率显著正相关,初步验证假设5、7。资产负债率与净资产收益率显著负相关,初步验证假设6。
(三)回归结果与分析。下页表4中,回归模型R2为0.2236,说明模型1具有一定的解释力。回归模型的显著性检验中F值为68.26>2,sig.
1.现金周期与经营绩效(ROE)显著负相关,假设3成立且与相关性分析结论一致。两者的相关系数为-0.0084322,表明现金周期延长100天,公司经营绩效将降低8.43%。
2.营运资本周转率与公司绩效显著正相关,假设4成立且与相关性分析结论一致。表明企业绩效会随着营运资本周转速度的加快而明显提高。
3.控制变量公司规模与公司经营绩效显著正相关,假设5成立且与相关性分析结论一致。表明公司经营绩效随着公司规模的增大而有所提升。
4.公司资产负债率与公司绩效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假设6成立且与相关性分析结论一致。这是因为我国制造业中小企业资产负债率已经处于较高水平,如果继续上升,那么企业的偿债能力就会降低,从而面临较大的财务风险和破产风险,导致经营绩效下降。
5.公司的成长性与公司绩效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假设7成立且与相关性分析结论一致。
表5中,回归模型R2为0.2151,说明模型2具有一定的解释力,即模型2中的自变量可以解释净资产收益率21.51%的变动。回归模型的显著性检验中F值为64.94>2,sig.
1.流动资产比例与企业经营绩效显著正相关,假设1不成立,但与相关性分析的结论一致。从表2中发现,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流动资产比例相对于流动负债的比例来讲低得多,在偿债高风险的情况下,好的资产流动性能降低公司短期偿债风险,从而提高公司的经营绩效。另外,我国中小上市公司大多处于成长期,融资难,资金匮乏,抗风险能力低,需要充足流动资产维护企业经营环境的的安全性,因此企业偏向持有更多的流动资产。
2.流动负债比例与经营绩效存在正相关关系,但不显著且相关系数非常低,只有0.0016679,假设2不成立,但与相关性分析的结论一致。从表2中发现,我国制造业中小企业流动负债比例非常高,这是因为我国中小企业主要还是依赖间接融资中的银行融资。但由于中小企业与银行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导致其很难获得银行的长期贷款,企业营运资本的筹资来源只能是短期借款。因此对于融资难的中小企业来说,流动负债比例的增大意味着公司有足够的营运资金确保其正常运转。再者,在流动负债中应付账款占比较大意味着企业试图延长应付账款周转期以缩短现金周期,从而提高经营绩效。另外,流动负债比率增大可以总体降低企业的资本成本提高收益。样本公司的流动负债比例一直处于高水平,变化不大,因此对企业经营绩效影响不大。因此,至少从现阶段看来,高流动负债比例带来的高风险还没有从企业绩效中体现出来。
四、研究结论与启示
通过实证研究我国制造业中小上市公司营运资本管理效率、营运资本政策与经营绩效的相关性,得出现金周期与经营绩效显著负相关,营运资金周转率、流动资产比例与经营绩效显著正相关,流动负债比例与经营绩效微弱正相关且不显著。该结论与之前普遍的研究结论有一定差别,主要体现在营运资本投融资政策与经营绩效的关系上。这主要是因为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大多处于成长期,与大型企业不同,他们普遍存在融资难、资金缺乏的问题,因此采用适中偏保守型的营运资本投资政策以及激进型的营运资本融资政策对企业经营绩效来说是有利的。
鉴于研究结果,本文认为现阶段的中小企业应适当缩短现金周期,加快营运资本周转速度,利用有限的资金资源,以获取最佳的经济效益。适当提高总资产中流动资产的比例,保持较强的流动性,以应对成长期突发的资金需求。由于研究得出筹资方式的选择对公司绩效影响不大,因此企业在采取激进的营运资本融资政策时更要加强风险管理,控制过高的短期债务带来的财务风险。另外,中小企业应理性扩大企业规模和提高成长性,只有这样才能将企业做大做强。X
参考文献:
1.Ali Uyar.The Relationship of Cash Conversion Cycle with Firm Size and Profitability: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in Turkey[J].Intern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2009,(14):186-193.
二、新经济环境下的电力成本管理
随着国内经济发展的进一步成熟和经济发展步伐的逐步放缓,我国已经逐渐步入经济发展的新常态环境。在这一环境下,国家供给结构性改革等相关政策的出台对电力企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根据相关数据统计,我国十三五期间电力增长速度保持低速,电能供应能力相对充足。在这一环境下,电力企业的发展逐渐放缓,经济对电能的需求也逐渐转为节能减排和供需平衡。对电力企业来讲,为了在经济新常态环境下实现企业的突破,除了要做好保障电力供应,优化电能服务等具体职责外,还要考虑到进一步提升企业战略发展优势和企业市场竞争实力,保障企业经济效益的进一步提高。因此,电力企业应将企业发展的重点从电力生产规模的扩大转移到企业内部管理中去。成本管理作为企业节能增效的关键,是当前企业管理改革的关键。
三、电力企业电力成本管理中的问题
(一)成本核算质量不高
电力企业的电能产品较为单一,具备不易存储、与销售同步的特点,这使得企业在核算电能产品成本时一般采用品种法进行核算,并在成本费用项目中计入购入电力费、工资、材料费、折旧费、期间费用等。这种成本核算方式无法体现不同生产作业环节的成本费用消耗,难以满足精细化核算的要求,如缺少分线路成本核算、购电成本分电压等级核算等。同时,在成本核算体系中,没有单独核算期间费用,没有分开核算输配电成本,导致成本核算信息质量不高。
(二)部分管理人员责任心不强,眼光不够长远
管理人员在企业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们不仅是企业的决策人员,还应该包括相关的负责人、工程师、以及人员等。因为决策者对于成本管理认识不到位,导致出现了对项目成本控制相对宽松情况的出现。企业打造出的品牌名气、提升的市场占有率以及市场竞争力、与上下游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都是企业整体收益提升的表现。电建企业投入适当的预防成本,可以获得重视工期收益和声誉收益的好名声。
(三)缺乏完善的评价机制
电力企业在成本控制管理工作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没有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使供电、输电以及变电等重要环节成本控制效率低下。电力企业成本主要由供电成本、发电成本和售电成本几部分组成。近几年,随着电力改革的深入开展,电力企业根据电力生产和销售而逐渐建立起了较为科学的评价体系。但是,现有的评价体系评价方法简单,奖惩措施不明确,评价效率低。因此,电力企业急需建立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
四、电力企业成本管理工作的应对措施
(一)加强成本预算管理
电力企业全面预算管理要将成本预算管理作为重要内容,从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控制等方面入手强化成本预算管理,确保成本预算目标的实现。在成本预算管理中,电力企业要重点解决成本预算编制质量不高的问题,以确保成本预算具有较强的可执行性,减少预算执行偏差。电力企业要调动起各部门参与成本预算编制,在运用增量预算编制法的基础上引入零基预算法、作业预算法,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零基预算法要求成本项目从零开始预算,逐项审核成本费用的标准,综合考核影响成本的内外部因素,从而保证成本预算适应电力企业未来一段时期内的生产经营环境;作业预算法要求电力企业根据作业流程及其资源消耗编制预算,可将成本预算细化到各个业务部门、各个工区,实现对成本的精细化管理。
(二)动态成本控制
在实施完基本的工程成本预估工作以后,应以具体的施工条件以及所使用的施工技术方法等为基础,对整体施工阶段进行有效的施工成本控制及管理,并应注重体现该阶段所实施成本控制的动态性质。简而言之为,需要对施工过程中的各种机械、材料以及人工费用等实施动态控制。首先,应于具体施工实施前,对图纸中内容进行合理的明晰及了解,并以施工现场的现实状况为基础,设计出具体的材料采购计划。其次,应于施工操作进行时,科学择选以及利用多种实效性较高的施工技术手段,降低浪费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并应于重点的施工位置处,安排专业素质较高的技术人员进行实时的监督,以促进相应环节施工质量的提升,??减少各种资源材料浪费现象出现的几率具有积极意义。
(三)加大电力审计力度
为了更好的控制电力工程成本,降低电力工程成本出现超概算问题的可能性,必须加大对电力工程运行的审计力度,对电力工程项目实施动态化的跟踪管理,立足电力工程施工项目的前期、中期、后期。在电力工程施工项目前期,要对电力工程施工设备类型、概预算、设计方案实施全方位的审查;在电力工程施工项目中期阶段,要对电力工程材料的采购、进度款的划拨情况、设备的购置情况进行全程跟踪管理,并做好相应的记录工作,为后期的工程审计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在电网工程审计过程中要强化对工程量的审计工作,并与前期的工程量清单、合同资源进行对比分析,确保工程量的核算更加准确;在电力工程施工项目后期要做好结算审计工作,要对审核分项、项目单价以及取费流程等进行详细的审查。
(四)培养综合素质,提高专业技能
一、引言
营运资本维持着企业日常的生产经营,是企业的血液,但是长久以来并没有得到与其地位相当的重视。国外对营运资本的研究早于我国,始于20世纪30年代,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评价、管理体系,营运资本管理水平较高。营运资本管理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营运资本管理影响因素、营运资本管理评价指标、营运资本管理政策、营运资本管理与企业盈利的关系和营运资本管理与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关系上。其中营运资本管理因素可分为企业获利能力、发展能力、偿债能力、企业规模等内在微观因素和融资环境、宏观经济增长、贷款利率、行业等企业外在宏观因素。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营运资本的管理再一次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目前微观环境对营运资本研究的影响研究较多,而宏观环境对营运资本管理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相对较少。本文拟就国内外宏观环境对营运资本的相关研究进行归纳和整理。
二、国外营运资本关于宏观经济对营运资本管理的研究
全球化的竞争压力,资金的不确定性、融资的压力,新的法规、新的政策和高昂的融资成本约束着营运资本的管理。尤其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后,职业经理人发现合理高效地管理营运资本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Merville和Tavis(1973)认为,影响公司营运资本管理策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持续的经济周期。由于不同行业其业务性质的差异,在应对经济周期时其采用的营运资本政策是不相同的。Nunn和Kenneth(1981)从企业所处行业环境就公司的应收账款和存货进行研究,认为处在不同行业的公司营运资金策略存在较大差异。
Chiou et al(2006)、Zariyawati et al(2010)发现在经济繁荣时企业营运资本需求高,企业会将更多资金投入营运资本。而Lamberson(1995)探讨了小型企业如何改变营运资本管理以应对经济环境变化,他认为经济扩张期小型企业倾向于减少流动资产以较少流动性,在经济衰减期反之。该研究在理论上进行了解释,由于实证上没有得到验证,且该研究只包含1980-1991年的50个样本企业,不具有普遍适用性,但Lamberson认为中小企业和大型企业在应对经济环境的变化时采取的营运资本管理政策是不同的,值得进一步研究。
Baum et al(2006)认为宏观环境的波动性会影响非金融企业对流动资产的分配效率。环境的高度不确定性减弱经理人员预测与公司相关信息的准确性,使得他们做出的决策与当前现金管理政策相似。相反,当宏观环境的波动较为平和时,经理人员有更强的意愿根据公司的具体需求调整流动资产,使得资产的分配效率提高。而Sathyamoorthi et al(2008)调查发现经济波动较大的环境下,企业倾向于选择保守的营运资金管理模式。
Baum et al(2008)以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在研究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时,还加入公司本身的不确定性。实证发现无论是宏观经济还是公司自身不确定性的提高,均使公司的现金持有量增加,反之减少现金持有量。这种在经济衰退期间对信息不对称的更加敏感,使得公司囤积大量现金,失去了潜在的投资机会,这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宏观经济的复苏。
三、国内关于宏观经济因素对营运资本管理的研究
姜国华(2011)认为宏观经济政策研究与微观企业行为研究普遍存在割裂现象。从宏观经济出发,宏观经济政策与微观企业行为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以下步骤:第一步,一项宏观经济政策的推出首先会影响企业的行为(如增加企业的融资成本);第二步,受到影响的企业影响其产出;第三步,企业产出的加总影响经济产出;第四步,政府通过经济产出的变化评估之前的宏观政策并做出相应的改变。会计学、财务学研究第二个步骤,研究企业行为与企业产出的关系,但忽略了宏观环境对微观企业行为的重大影响,不利于更好地预测企业未来的行为和产出。
王治安、吴娜(2007)以2003-2005年沪深两市的所有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发现我国上市公司不同行业之间的营运资本管理具有普遍明显差异,并且这种差异不是由个别行业的差异引起的。
吴娜、孙宇(2013)采用2002-2011年在我国沪深两市上市的73家钢铁行业公司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发现营运资本的管理与国家货币政策相关,通过固定资产投资的调节,营运资本占总资产的比例与货币流量增速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
于博(2014)认为当企业面临宏观经济的冲击式,营运资本往往通过降低营运资本的规模来减少现金流波动对固定资产的负面影响,产生“平滑”效应。这种平滑效应增强了企业投资对金融供给的敏感性及货币政策对投资规模和投资效率的影响能力。因此,内生平滑对外生调控具有正向协同作用,企业内生治理(营运资本平滑)程度越高,越会提升货币政策对投资效率的影响程度。
肖明等(2013)以2001-2011年沪深两市843家上市公司的平衡面板数据为样本,就宏观经济环境对不同控股性质上市公司现金持有行为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表明上市公司现金持有量与经济周期和财政政策呈显著负相关,而与货币政策呈显著正相关;现金持有量调整速度与经济周期变化和财政政策变化正相关,而与财政政策变化显著负相关。
二、中小企业开展生态经济
如今,随着全球绿色革命的兴起,生态经济管理已经成功代替了原有的管理方式,成为了现今企业管理的新时尚。传统的四维管理方式被如今的五维管理方式所替代,并且在中小型企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如今的企业管理中环境因素已经成为了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也是每个企业都要注意的新要素。随着我国可持续性发展战略的提出与实行。单纯考虑经济效益的中小型企业将会在社会发展中不断地被淘汰,而有着最新环境保护理念的小企业小公司将会在现阶段奋起直追。在现在这个大环境下,中小企业的运营一定要首先注意消费群众以及社会的长远利益,而不能只关注自己目前的蝇头小利。对于有利于可持续性发展的项目要积极,对于企业内部的思想要进行改变,重视生态效益的提高。所以,中小型企业一定要在经营理念上进行提高认知,实施可持续性发展战略以及提高生态效益才是一个企业能够长远发展的关键。而企业生态管理的关键便在于对消费者们的有效服务以及有用商品的销售,还有对于经济上的有效生产和对环境污染的减少和稀有资源的浪费。这样的行为模式才是中小企业在经营管理层次上实施可持续性发展战略的重要形式。
1.生态管理是中小企业想要发展的必然要求
中小型企业想要改善与环境自然的关系并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保证自身的可持续性发展,生态经济管理是关键。
我国的中小型企业非常多,在这个人人都可以开公司的时代里,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公司梦。无论是在最近几年刚刚成立的公司,还是成立已久却一直没有做大做强的公司都想着在现在这个经济蓬勃发展的时代能有一些起色。因此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生长点,我国的这些中小型企业不仅是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以及国家收入的主要来源,还是损耗环境资源,破坏生态平衡的罪魁祸首。因此想要改变如今的这种经营模式以及经营理念,保护生态环境的平衡,做到我国倡导的可持续性发展展露,最大限度地节约我国的物质资源以及环境资源,提高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与企业经济效益的相得益彰的统一道路。中小型企业必定要进行经营模式的改?,走国家提倡的可持续性发展战略,顺应如今的绿色革命大风暴,推行生态经济管理这种新模式。
2.生态经济管理是中小型企业的必然选择
在如今的这种绿色革命风暴的推动下,据有关资料的不完全统计,近几年来的世界绿色产品市场正义每年10%的速度增长着。这种情况的出现大大提高了人们对于绿色革命这场大浪潮的认识与理解。这样的增长速度已经大大高于同期全球经济的增长速度,这些数据的显示都说明了绿色消费已然成为了人们意识里的主流消费观念。那么面对着这一高速增长的绿色市场,企业推行生态经济管理是我国中小型企业想要稳定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环境保护观念的不断传播,如今的市民已经对环境保护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因此,伴随着市民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对于绿色消费的理念也已经在逐渐的接受。因此,实施生态经济管理,有利于中小型企业开拓市场份额。并且使企业在生态经济管理的状态下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
3.生态经济管理可以帮助中小企业进入国际市场
[中图分类号] G35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0037(2015)10-39-3
The Operating Mechanism and Intelligence Flow of Enterprise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System based o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Yue Xiuzhi
(Library, Zhong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engzhou Henan 450007)
Abstract:Based on the strategy analysis algorithm, organization mode and information system and other theories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CM), this project provides three problems that need to be solved by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System(CIS): First, the enterprise CIS system demands and operating mechanism corresponding to the changing organization pattern in SCM process; Second, the ways, means, methods and boundary of data flow (information-to-intelligence) conversion in the CISand other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especially the SCM system; Third, provide an integrated method and solution to the problem of information sharing, coordination and prediction in SCM from the point of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Keywords:Competitive Intelligence;Supply Chain Management;Information System;Intelligence Flow
1 前言
随着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 , SCM)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企业竞争情报系统(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System, CIS)运行机制的研究,需要从基于单一企业,扩展到基于企业供应链。SCM在信息整合和共享方面存在着问题,CIS擅长处理和分析企业的内外综合信息,可以在SCM的信息整合和共享方面给予支持。在SCM的发展阶段,企业还要关注由SCM带来更多的新问题,如企业需要关注供应链的优势和劣势在哪里?企业竞争对手供应链的优势和劣势又在哪里?分析如何获得供应链竞争情报的数据,并利用这些信息能够做什么?因此、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企业竞争情报系统运行机制与情报流程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2 基于SCM的CIS运行机制与情报流程分析
2.1 基于SCM的CIS的情报需求与功能框架
2.1.1 SCM战略规划、实施和控制的竞争情报需求。SCM战略和CIS存在着情报需求和供应的关系。SCM战略规划情报需求,首先是供应链环境的分析,包含所有能够影响供应链总体战略收益的内部和外部的因素。供应链战略实施的情报需求,包括计划、采购、制造、配送和退货五项环节。供应链战略控制中的情报需求中,供应链绩效评价与风险管理的情报需求作为主要研究内容[1]。
2.1.2 为SCM战略服务的CIS功能框架。结合SCM战略,分析基于SCM战略的CIS功能,CIS在SCM战略过程中的服务和支持作用。
2.2 基于SCM的CIS的运行机制与边界确定
SCM的实施阶段中,链中企业的组织模式逐渐发生了变化:从单独的企业,到和供应链中各企业有着紧密关系,形成可扩展企业(Extended Enterprise)模式,最后在供应链动态联盟中形成了虚拟企业。SCM发展的不同阶段,对应着企业不同的组织模式,要求有相应的CIS运行机制。
2.2.1 可扩展企业的CIS运行机制。
单个企业的CIS运行机制是研究的基础,也是可扩展企业和虚拟企业CIS的基础。研究可扩展企业的信息共享与控制,与可扩展企业匹配的CIS机制。研究企业和供应商、客户的紧密合作关系对CIS的影响,企业的相关信息共享对CIS的影响和推动,并研究CIS在信息收集上的技术支持和需要解决的问题[2]。
2.2.2 虚拟企业的CIS运行机制。
因企业组织的虚拟化产生信息收集、分析、传播以及控制的问题,从而影响虚拟企业的规划、实施和控制的成效。研究CIS对于虚拟企业信息共建共享的支持,在虚拟企业的SCM、虚拟企业的决策支持系统体系结构分析的基础上,研究虚拟企业、敏捷供应链、产业集群等企业或组织的CIS情报流程转换途径与边界确定。
2.3 基于SCM的CIS框架及信息自动获取机理及其转换途径
2.3.1 研究CIS在战略层面与企业信息资源集成的作用。
分析CIS以企业资源计划为主要数据基础、以商业智能为分析工具,在企业应用系统中,CIS在企业的纵向管理和横向管理中的作用和机制,进而研究基于SCM技术的企业CIS框架[3]。
2.3.2 研究CIS和SCM之间的作用和关联、信息传递和转换的关系。
CIS的信息源主要来自两部分:第一,为企业及其供应链节点上其他企业的各种信息系统。这些信息经过商业智能分析,提供情报服务,实现从数据到信息、知识及情报的过程。第二,主要是来自供应链内外的非结构化信息和一手信息,研究企业CIS整合来自企业内外信息流程转换途径与边界确定,并研究其独特的信息处理流程,如图1所示。
根据信息系统的设计原则和系统模型,参考其他战略层信息系统的研究成果,综合信息技术的应用,依据竞争情报循环和关键情报课题等研究成果,分析CIS的业务流程模块,利用内容管理技术、网格技术、云计算技术等,对CIS框架进行验证[4]。
3 基于SCM的CIS运行机制与情报流程的主要问题
3.1 基于SCM的CIS的情报需求定性与定量结合
归纳SCM战略后,借鉴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相关理论,分析SCM战略规划、实施和控制中的竞争情报需求。如供应链设计中的基于产品设计的情报定性需求和基于成本设计的情报定量需求及其结合,基于产品设计的供应链设计策略中情报需求Ip为:市场竞争环境、企业现状、供应链组成、新旧供应链的比较等;基于成本核算的供应链设计策略中,根据供应链的总成本函数(tc),其情报需求为:物料成本、劳动成本、运输成本、设备成本和其他变动成本等。其情报需求函数表达如下:
Itc(k)=[∑][T][t=1]{[∑][iek](Mit+Lit+Tit+Uit)eitpvit・i}
式中:Mit、Lit、Tit、Uit分别为物料成本函数、劳动力成本函数、运输成本函数、设备和其他变动成本函数,eit为i节点企业对核心企业的汇率,pvit为i节点企业在t年的现值折扣率,k为一个节点组合序列。在这里,研究Ip与Itc的结合成为关键问题。
3.2 基于超模块组织设计的供应链CIS运行机制
基于不同组织模式,如可扩展企业、虚拟企业、产业集群等的CIS运行机制。可扩展企业和虚拟企业的CIS研究中,供应链节点上的各种信息系统和CIS的信息联系和情报实现的方法,以及电子商务和CIS的内在联系。在“金字塔型分割”联系规则,即“A模式”的CIS运行机制研究的基础上,研究“信息同化型”,即“J模式”和“信息异化型、进化型联系”模式的CIS运行机制。“J模式”供应链系统下的CIS研究内容,如图2所示。
其中,ES为系统信息或“看得见的信息”,E1、E2为个别信息或“看不见的”信息,CI为竞争情报,CIS为竞争情报系统。关键问题在于ES、E1和E2、CI之间的转换机制,以及构成的CIS模式和机制。在超模块组织中,节点企业间的关系是非线性的,以及将各节点企业连接成超模块组织状态的多个关系维度之间也可能是互依和非线性的关系。VMI(制造商代管零售商库存)策略,或渠道装配策略下的CIS运行机制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3.3 基于“全信息”论的SCM的CIS信息到情报生成与激活算法表示
对需求信息进行综合的梳理和汇总,对这些信息的收集、存储、检索、传播,以及信息的智能关联。信息系统中不同信息资源的整合技术和先进的网络技术等对于CIS中的信息规划、信息收集、情报分析、情报服务的集成的支持。关键问题在于信息到情报生成的理论表达和知识中间量的理论形成。情报是一类特殊的认识论信息,具有形式(语法信息)、含义(语义信息)和价值(语用信息)三种要素。在SCM中,相关信息到情报的过程,需要经过知识这一中间量的存在。因此,信息知识情报的生成与激活算法成为关键问题。由信息生成形态型知识Kc,由信息生成效用型知识为Ku,由知识生成效用型情报为Iu,则要研究的问题,就是Iu、Kc、Ku的关系,此种关系的表达初步为:
CONT: Kc|Ku|Iu。
知识到情报的过程,由于归纳型知识和演绎型知识的生成过程不同,因此,归纳型知识到情报的激活过程和演绎型知识到情报的激活过程,在SCM中也有不同的反映,如供应链竞争对手分析则有过去的、较为固有的竞争状况和将来的、可能发生的竞争反应。
4 结语
基于SCM的CIS运行机制与情报流程的研究主要解决企业在供应链管理发展过程中导致组织模式变化对应的企业竞争情报系统模式和运行机制需求的问题。解决CIS与其他管理信息系统,尤其是供应链管理系统的数据流程转换途径、方式、方法及其边界关系的问题。在企业信息化背景下,明确CIS和其他信息系统的关系,尤其是与其他综合性信息系统的关系,确定CIS和其他系统之间相关数据或信息之间的运行和转换等关系。从竞争情报的角度为解决供应链管理中信息共享、协调和预测问题提供一种集成方式和解决办法。竞争情报与企业其他业务部门紧密联系,进行信息的规划、收集、存储、分析和服务工作。综合借鉴和运用信息技术,构建CIS框架。该理论框架以竞争情报循环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为依托,以SCM系统为外部系统模型参考,以信息交流和分析为手段,以实现情报效用为目的。
参考文献:
[1] 岳修志.虚拟企业的竞争情报系统案例分析[J].情报科学,2011(1):42-46、54.
企业是我国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也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发生变化,企业要想取得良好的发展,要对自身经济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创新,根据自身发展状况,结合当代市场经济发展环境,制定出科学化的运行管理机制。根据调查,在企业经济管理模式运行过程当中,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我们深入探讨解决,这样才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提升企业的工作效率,进而提升企业在市场环境当中的竞争力。
市场营销的背景
任何企业的发展都是存在风险的,营销活动需要投入一定的资金,资金是否能得到回流、是否能获得利润也仍然是未知的。然而,制定有效的营销策略可以使营销比投资更有利可图。健全财务管理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主要手段,将财务管理工具合理地融入营销活动中,可以提高营销效率和效果,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营销是企业从生产、运输和贸易中获得一定经济效益的第一步。一般来说,营销是为了获得经济利益,如果营销模式改进不合理,势必会阻碍企业的发展。营销战略的制定也是企业解决当前经营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产品的升级换代也在加快。如果企业跟不上时代,新产品的开发就可能在市场上停滞不前。企业只有具备产品优势,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自己的地位。因此,技术是市场经济竞争的重要内容。随着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增加,企业需要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合理调整产品的质量和价格,并不断更新。企业应将节能环保的理念融入到产品计划的制定中,产品价格不再是消费者关心的唯一问题,其性能、质量和生态环境才是消费者关心的首要问题。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分析消费者的心理,然后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
市场营销角度下的经济管理模式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一)能够保证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企业发展的关键是建立合理的企业目标。经济管理是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重要环节,合理的管理企业经济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对企业经济管理营销模式的研究,有效提高了经济管理的针对性,丰富了企业的经济管理,保证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二)能够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企业要实现稳定可持续发展,必须确定自身的市场定位,制定经济发展战略,遵守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机会。市场营销可以通过对市场价格和需求的综合分析给经济发展提供合理的方向,帮助企业制定科学的经济战略。这不仅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也提高了企业的整体市场竞争力,同时也使企业在市场上获得一定的竞争优势。
企业经济管理模式运行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
(一)人力资源管理方面
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经济管理模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良好的运行为企业提供了优质的发展动力。但从目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运行状况来看,存在着管理混乱、机构之间配合不科学等问题,影响着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发展。在目前很多企业当中,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部分工作人员的工作素质并不高,工作态度不够认真,缺乏相应的管理培训,管理人员不能够认识到所在企业的当前发展状况,人力管理部门的管理水平处于较低水准,进而也不能提出合理科学化的市场营销方案。再者来讲,一些企业有意识地提高工作人员的市场销售意识,并定期的对他们进行管理知识培训,使其能够掌握先进的营销手段,但实际上企业员工之间缺乏一定的团结合作意识,进而不能够充分结合彼此的优势,使得企业缺少了市场竞争力。还有一点,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往往会设置专门的激励机制,但这种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只能提升员工的工作主动性,对于员工职业素养的培训并没有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而且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当中运行模式较为单一,并不能根据企业发展实况进行转变,使得一些人力调整问题未能得到及时的解决,阻碍着企业的进一步发展[1]。
(二)企业经济管理模式不完善
很多企业为了提高自己的经济收益,将主要目标放在了市场运营方面,进而并没有重视企业内部的经济管理运行模式,忽视了企业实际生产所需要的经济需求,进而使得经济管理模式并不能很好地帮助企业解决实际性的发展问题,这样的经济管理模式形同虚设,并没有起到很大的帮助。这是因为,企业经济管理模式运行过程当中缺少了一定的针对性制度,使得企业在自身经济管理工作过程当中存在比较大的漏洞,导致自身经济运行水平不高,使得一些经济运转问题无法得到及时解决。而且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都需要不同的经济运行模式进行约束规范,帮助企业获取利润,但就目前发展来看,大部分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并不能实时跟进企业发展状况,相关经济管理模式中也没有很好地采纳优秀的市场营销手段,进而在很大程度上约束了企业内在的发展潜力。
(三)缺少相关组织机构
在企业经济管理运行过程当中,相关管理组织机构的运行模式较为死板,对于实际运用缺少一定的针对性以及实用性,进而在企业经济运转过程当中出现问题时,不能够及时有效地解决,威胁着企业自身的经济运转。当然,从目前的市场经营环境来讲,大部分企业在经济管理模式与其对应的组织机构建设中,没有按照自身的发展需求来进行制定建立,也没有深入市场中进行销售调查,这样在很大程度上会导致企业内部工作混乱,无法有秩序地推进开展,进而导致企业的经济发展受到阻碍。在经济管理模式实际运行过程当中,缺少相应的监督管理机构。这样一来,一些营销方案无法得到实时的监控,其运行状况也没有准确的评定依据,进而使得一些规范条约没能够落到实处,那么,这样的经济管理模式在不断变化的市场营销过程中也就失去了其制定意义[2]。
(四)计划单一
许多企业只制定简单的销售计划,缺乏战略思维。企业创新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往往是由于企业战略、文化、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导致的。例如,在缺乏明确的战略目标的情况下,没有设定建立企业非对称竞争优势的目标,没有实施企业的文化定位。企业只将KPI绩效作为员工绩效评价的标准,人力资源管理缺乏必要的灵活性。
基于市场营销角度下企业经济管理模式良好运行的重要措施
(一)提升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运作水平
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在企业运行过程当中,要不断对人力资源的管理机制进行完善改革,提高企业人才的工作素养,增强其工作认知,使其能够及时地了解到先进市场营销方式,进而在日常企业管理工作进行当中更好地发挥自身作用,促进企业发展。为了做到这一点,企业就要充分了解到员工的个人能力,将其分配到合理科学的工作岗位当中,使其能够发挥自己的能力水平,避免出现消极怠工的不良现象。除此之外,企业在发展过程当中,要基于社会市场经济不断变化的发展状态,制定出适合自身发展需求的经济管理计划,以及恰当的市场营销手段,企业也要从员工的视角来对企业运行进行管理,时刻与员工们保持交流,深入了解员工们的内心真实需求,进而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当然,企业也要提供给员工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明确奖惩规章制度,使得每一位作出贡献的员工都能够得到奖励,激发自己的工作潜能,也要根据员工的整体工作能力,定期对员工们进行培训,使其能够在企业工作过程当中获得一定的满足感与成就感,从而提升整体的企业运行效率。企业还可以组织员工到拥有优秀经济管理模式的高端企业中进行培训学习,使员工们能够接触到先进的经济管理模式,加强自身工作认知程度,进而运用到自己的工作当中,提升企业内部的经济运转能力。综上所述,企业的经济运行管理机制要以“人”为核心,结合员工真实需要并结合当前社会发展状况,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经济发展运行机制[3]。
(二)完善自身经济管理模式
每个企业的发展定位不同,其所需要的经济管理模式自然也不一样。每一个企业要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出一个科学合理的经济运行模式,保障自己能够在多变的市场经济运行环境下,占据良好的发展地位。在选择相应的经济运行模式过程当中,企业要从科学角度进行深入考虑,保证能够将先进的科学技术运用到企业发展当中,为企业发展创造出更多的机遇。除此之外,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也要具有一定的针对性,要根据企业的发展状况不断地进行调整,与此同时,也要对企业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反思。面对多变的市场经营发展环境,企业在自身发展的每个阶段都要及时地制定相应的经济运行管理模式,既贴合市场经营发展需要,也要围绕自身经济运行真实需求,制定出具有企业发展特色的市场营销方案,推进企业发展。
(三)建立独立的监督机构
在企业发展过程当中,有一定的经济管理模式往往不够,还需要相应的监督机构进行审查,才能够不断地优化管理模式,使其更加贴切企业发展需求。这就要求企业要建立独立的经济管理模式监督机构,对企业自身的经济运算成本进行预算,还要对企业的整体市场运行状况进行监督审核,确保企业的成本能够控制在有效的预算范围之内,进而提升企业的社会竞争能力。其次,监督机构也要及时处理资金运转中存在的各种风险,消除企业经济管理过程当中的一些阻碍因素,避免不必要的市场风险发生,确保企业能够稳定快速地发展前行。当然,管理机构工作人员也要明确自身的工作重要性,对于市场营销经济管理模式当中存在的问题,要及时发现并提出有效的解决策略。管理机构也要有自己的经营策略,针对不断变化的市场营销环境,将自身的管理机制进行细分,使得每个员工都有更加具有科学性的工作岗位。实施全面的监督经济管理运行模式,也要不断提升自身经营手段,更好的进行企业产品售卖推广,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改革策略,辅助经济管理模式更好地运行发展[4]。(四)增加计划的多样性企业要有战略思维,为企业发展制定下一步计划。企业的发展也要根据不断变化的现实加以改进。当企业遇到无法解决的情况时,必须进行分析,并有更灵活的应对策略。因此,企业在进行计划分析时,应从多个角度考虑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提高方案的可行性,帮助企业建立更加多元化的分析模型。
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企业有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企业自身发展,企业要重视自身经济管理模式的运行状况。但据调查结果显示,在实际运行过程当中,存在着人力资源管理不严谨,经济管理运行模式没有很强针对性等问题,阻碍着企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运行。虽然在我国对企业发展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情况下,企业的经济管理运行模式有了良好的发展局面,这些问题也得到了及时的改进,但是面临多变的市场环境,企业还要具有一定的危机意识,要实时地监控自身发展局面,根据自身真实需求来制定相关运行管理模式,保证自身的经济管理能力处在一个较高的运行水平,使其能够适应多元化发展的市场经济环境,提高自身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谭冬旭.关于市场营销角度下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探讨[J].全国流通经济,2020,2253(21):79-80.
[2]罗清华.基于市场营销角度下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微探[J].财富时代,2019,171(08):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