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的问题汇总十篇

时间:2023-05-26 16:03:0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课堂教学的问题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课堂教学的问题

篇(1)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Problem and Countermeasures of University Classroom Teaching

ZHU Fanghui

(College of Humanities, Xi'an Siyuan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038)

Abstract Classroom teaching is the method teachers transmit knowledge, but also the main way students learn new thing and establish the right attitude about life. How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is always be a major concern of any professional teacher. This thesis is based on the subject of supervisory inspection, analyzing the problem of studying, in order to contribute to the furtherance of teaching quality.

Key words classroom teaching; problem; measure

1 大学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1.1 学校方面

学校在制度管理层面体现出对教学的重要作用,管理制度合理的有效性对教师和学生及其他工作人员起着监督和激励作用,其中对教学起着重大影响的就是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评价和学生的学业评价制度。首先,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制度。教学评价的结果影响到教师的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肯定,故此,如果评价结果不能够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激励教学,就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目前,高等院校都采用领导评价、教师自评和学生网络评价和座谈评教的方法。但是,在其过程中,仍有流于形式的现象存在。其次,学生的学业评价。各大院校采用的是平时表现成绩和最终试卷笔试成绩结合的方式进行。但是笔试成绩仍占主要部分。这种学业评价方式容易导致学生平时不努力,考试抱佛脚,甚至出现考试作弊现象。

1.2 教师方面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道路上的引导者、督促者,在课堂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仍有以下几个问题。第一,虽然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犹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但是在有的课堂中,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教师在课堂中满堂灌,不留给学生思考问题和消化知识的时间,也不能够对学生的学习问题进行及时的答疑解惑,结果导致教师觉得上课吃力,学生头脑疲惫,教学效果不理想。第二,有些老师知识层次落后,不能够与时俱进,专业课知识单一,基础课知识不够广博,导致课堂教学出现教学语言枯燥,内容刻板,教学组织形式单调,不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第三,目前,为了加强学院建设,促进教学质量,学校为每一个班级都配备有多媒体,是希望通过多媒体教学增加课堂的层次性和丰富性,但是,多媒体的使用情况仍令人担忧。

1.3 学生方面

目前,大学生主体为90后,他们具有与其他时代学生所没有的特征,例如独立而又狂傲,成熟而又盲目,理性而又冲动。这些特征均表现在了课堂行为中,由此引发了诸多问题。首先,听课问题。由于现在手机等电子产品人人都有,所以导致学生课堂听讲不认真,出现玩手机游戏、刷微博,从而课堂的参与度不够,老师们上课提出问题,只有少部分学生有所回应。其次,上课出勤问题。但是学生坐在教室未必是“人到心到”,心思完全不在学习上,有严重“隐形逃课”的状况。再次,学生之间存在诚信问题,例如在做平时作业时,有些学生直接从网上复制;在考试时,学生投机取巧,出现考试作弊等等。

2 提高教学质量的对策

2.1 拓宽教师教学评价渠道、改革学生学业评价方法

首先,学校应多关注新教师的课堂生存状况,发展经验丰富的老师对新教师的帮助模式,丰富青年教师培训模式。同时,传统教学评价往往关注教学成效而忽视了教师自身水平有无提高。故此,学校可建立一种以自身为评价对象的发展性评价。这种评价方式关注教师的能力发展,体现了人文关怀的特色。其次,关于采用新型学业的评价办法。如温州医学院在2012年度课堂教学改革项目中提出的小组积分制学业评价办法。“小组积分制学业评价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首先组建团队,建立小组学习档案;然后制定课堂教学及小组积分制学业评价规则,并达成共同遵守的约定;最终利用每一次课堂教学环节中的讨论、游戏、练习、访谈、头脑风暴、角色扮演和案例分析等手段,给予表现突出的小组成员和小组集体发放加分卡,小组成员和所在小组集体获得的加分均累计为该小组团队积分;各小组团队积分可以按照一定比例分为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五个等级,形成团队成员个人的最终学业评价”小组积分制学业评价改变了传统的终结性评价模式,把眼光关注到了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不但能够把老师从一言堂的困境中解放出来,也能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之中,极大地发挥了学习的主体性,问题解决的能力、创新实践的能力等都能得到极大的提高,效果显著。

2.2 加强教师教学技能的培训工作,督促教师科研工作

对于学校来讲,可以采取内外相连的方式,邀请其他院校的教授老师定期给年轻教师进行培训指导,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技能。作为教师,首先应该及时更新自身知识结构,与时俱进。现在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渠道多样化,不再仅仅通过课堂和书本,所以教师应该时刻关注本学科新知识点,丰厚基础学科知识,在教学中应秉着教学相长的原则与学生互动交流。教师只有潜心学习、精心备课,丰富课堂的知识内容,使课堂气氛真正地活跃起来,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其次,教师的教学方法应多元化。恰当的教学方法可以改变单一知识传授的枯燥局面,唤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例如现在较为流行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参与式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探讨,关注个体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突出学生的自学活动,减少传统教学的单一性和教师的权威性,提高教学质量。第三,教师应采用多种手段丰富课堂教学,对于多媒体的利用,教师应以课堂知识的内容为主,利用声、像、图、文等多媒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兴趣,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第四,教师应加强科研工作,努力申报国家科研项目。通过科研,可以使教师更加关注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关注自身生存状况,促进青年教师向专家型、双师型转型。

2.3 严格学生课堂行为管理、加大学生课堂参与度

所谓“教不严,师之惰”。只有严格要求的教师才能带出自律的学生。首先,严格监督学生课堂行为,通过平时作业的批改检查学生学业问题,通过对课堂学生参与度的奖励激励学生勇于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课堂,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例如及时对老师所讲的内容做笔记,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延长知识在头脑中长时记忆。其次,每周开展班级主题班会,加强对学生的教育与引导,提高学生“自我监督、自我管理”的能力,形成良好的班级舆论。对于班级内班干部的建设也要切实加强。只有班干部起到优秀模范榜样作用,才能形成班级凝聚力。再次,经过与学生的多次交谈,发现大部分学生之所以不认真听课,是因为大学的知识和中学知识不同。中学知识针对性强,大学知识宽泛,学生学习缺乏目标,往往不知道自己学习这些知识对于自己的未来有什么作用,这种现象对于文科学生来说尤为严重。故此,学校应根据专业实际状况开设专业导论课程,系统地向学生讲述本专业的发展以及各个板块专业知识的重要性,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参考文献

篇(2)

1.教学形式单一“,一刀切”化小学美术教学一直以单一的课本教程为主要模式,老师与学生之间只有教与一味死板的模仿,“依葫芦画瓢”的模式过于死板,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难以发挥出来。显而易见,很多课堂上老师在看到学生不会“模仿”时,就迫不及待地跑过去手把手教学。这样的模式虽然能直接教孩子学会一些,但有时反而会磨灭他们绘画的信心,使得学生觉得自己不管怎么画都不对,所以就频繁地用橡皮擦,导致时间不够用,而且作品显得很脏乱。

2.课堂模式呆板,“悄无声息”化现在小学美术课堂上大多由老师口述和简单板书,难以得到学生真正的共鸣。这种形式大大抑制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不利于美术课程长远推进和孩子的发展。例如课堂上教授的是一个规矩的方形,可学生却画出了圆形或其他之类的形状,这样的学生往往不能受到老师的表扬和赏识。可往往这样的学生才真正地在动脑筋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此时教师必须要有一双慧眼,应启发学生“:同学们,你们知道方形是如何变成圆形的吗?看老师来变个魔术吧……”相信这样的美术课堂就会有非常活跃的气氛。过分规规矩矩只会显得我们的美术课堂死气沉沉。

3.素材偏离生活,不够贴近学生大家都知道,艺术来源于生活,更离不开生活。雕塑家罗丹说:“对于我们来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贴近学生生活,接受学生情感是“生活化”美术教学的指导思想,你让孩子画一个指南针,不如让他们画一个手上戴着的手表。孩子的生活经验虽然不是很丰富,但他们热爱生活,喜欢观察模仿,喜欢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自己周围的事物。因此,在平时的美术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善于发掘学生有限的生活经验,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把学生带进一个自己熟悉的、亲切的生活情境中去感受和创作,这样他们才能更好地展现生活中最真实、最美丽的精彩。

二、提高小学美术有效性教学策略美术课堂改革的重心是让师生互动,让他们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达到美术课堂教学的互应生辉。而“导入—教授—实践(辅导)—评价—总结(延伸)”是我自己总结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由学生间接的理论感知到切身实践,再到最后将一系列的知识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去,这样既保证老师与学生的互动,还要求学生与学生之间的通力合作,在学习美术的同时,培养了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了他们关注生活的热情,更符合素质教育的一点是,这种模式不仅教给了孩子专业技能知识,还无形中培养了孩子的团队精神以及同学之间的沟通交流能力。

1.导入

导入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引起学生的注意。就是要求教师通过导入将学生的思绪从其他地方迅速转移到教学任务上来。我们一般可以利用学生的无意注意为主进行教学。如:通过美丽的画面、动听的音乐、强烈的色彩、可爱的玩具、奇妙的魔术等因素,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并使之产生思考,从而将注意力集中到教学内容上来。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动机是课堂导入的重要任务,只有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教学任务才能在学生自觉主动的学习过程中完成。

2.教授

美术是一门专业的技能,教授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美术知识的掌握,以及创造能力、审美情操、思想品德的培养。

(1)在上课之前老师必须充分备课,例如,在每节课之前就准备好必备的教具,像一些生动的模型、样板、多媒体等。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科学精确的教学目标,要有效灵动地设计教学过程,让学生真正在课堂上学到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

(2)在课堂教授中,教师要始终注意启迪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因此,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应该注意去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张扬自己的个性,形成自己独有的审美观念。

(3)教师大胆的范画会使整堂课得到一个“教”的升华,在教师和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通过自己的语言和范画,将原本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教师在语言讲解的同时,配上一张自己当场而作的范画,这对小学美术课堂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和珍贵,学生可以在教师的讲解和示范中掌握美术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的绘画技能、技巧。

3.实践

美术知识技能的掌握不同于语文、数学知识的掌握,老师一定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练习,只有在练习的过程中,学生才能真切地体会、感悟到这些美术知识,同时自己的个性才能得到张扬,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能力才能得到提高。要想让学生真正地沉浸在实践这一环节中,以下两点是最为重要的:

(1)教师必须为学生设计好实践环节的环境。例如教《画汗衫》这一课,学生都喜欢穿个性的衣服,特别是自己设计绘画的衣服,让他们给自己或最好的朋友设计一件汗衫应该是一件高兴的事儿。设计制作要做到有变化、有创意,敢于创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身边能找到的工具、材料进行创作。如收集家里的碎花布剪贴设计服装,用废旧材料,如毛线等贴或缝在汗衫的图案中。学生对汗衫了解,自然也就对本课很感兴趣了。教师要做到多让学生在适合的空间里进行实践,这样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2)教师的辅导是学生实践成功与否的关键。在学生绘画或者制作的过程中,一些老师常常是巡而不视,视而不导,美其名曰“让学生自由发挥”,久而久之必将导致学生对美术技能操作的“低幼化现象”。因此,我们必须重视辅导。素质教育要求美术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别,教师必须走近学生,进行个别辅导或引导,让每一位学生的美术水平有所提高,同时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提高。#p#分页标题#e#

4.评价

评价其实是一种更好的激励。无论是自评、互评还是师评,都要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同时要让学生明确需要克服的弱点或者是发展的方向。所以教师在教学评价中不仅要十分重视评价对教学的作用,尤其要重视从多方位进行评价,教师要用自己的一双慧眼去发现学生的作品个性,从而使得教师的评价发挥多方面的作用。

篇(3)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和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不断深入,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业负担成为新一轮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而能否提高课堂有效性是任务的关键。中学阶段的数学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战场之一,更应该通过有效的教学改革来引导教师工作投入,进而实现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

一、有效教学理念下的教学评价

有效教学是当今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的教学。余文森教授将其概括为“教学有效果、教学有效益、教学有效率”。教学评价是有效教学的重要环节,可以帮助检视教学有效性,发现问题以利于改进。

课堂的“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学生的学业成绩,其中及格率和优良率是两个重要指标,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及格率和优良率是教学有效果的突出表现;第二、学生的认知变化,即学生不仅获得知识的积累、技能的提高,同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备较强的认知能力,形成良好的思维逻辑,这是教学有效果的内在表现;第三、学习态度的变化,是指通过教师的引导和知识的增长,使学生在充分自信的基础上,逐渐转变学习态度、情感和品质,即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以这三个标准为要求,力图使学生在知识上有积累、能力上有历练、方法上有改进、习惯上有养成、情感上有投入,这是有效教学的目标所在,也是教学效果评价应该重点考量的几个方面。

“教学效益”同样包含三点,首先,使学生学会学习,“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关注学生怎样学习,应该如何学习,使之掌握持续的终身的学习能力;其次,使学生学会应用,把课堂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促进其生活能力的提高;此外,使学生学会做人,这是教学的根本目标,教师不仅要在生活中以身作则,更要在课堂上以多种途径引导学生养成高尚的人格和正确的三观,教学的效益就体现在学生能否通过课堂获得学习能力、生活能力、做人做事能力的全面提升。

“教学效率”则是综合考量教学投入与产出的关系的一项指标,就是夸美纽斯曾努力寻找的“一种教学方法,使教员可以因此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可以少一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动,多些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教学效率是现代教学组织的基本原则,也是教学评价中的重要指标。

有效教学将以上三项要求融合为一体,构筑了一个多维立体的评价网络,是现代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 参考。

二、中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

数学在中学阶段的学习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而且这一阶段数学中所涉及的数、方程、图形、函数、统计等知识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有着紧密联系,课堂呈现容量大、关联性强、灵活度高、思维发散、综合考察的特点。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水平难以估量,需要通过有效的教学评价来形成积极的反馈,以保障教育质量。在有效教学的评价标准框架下,现实课堂的教学出现了诸多问题,需要引起广大教师的注意。

(一)教学效果不均衡

传统课堂教学效果不能实现均衡发展,集中体现在:重视成绩提高而忽视认识发展和态度变化。学生的及格率和优秀率是教学评价的重要参考指标,这两者都是面向学习结果的。而且传统数学课堂由两个基本活动组成――提问和解答,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讲解内容就是由许多问题串联起来的,学生的成绩表现也归结到解题的能力,强调标准答案,这样的做法被证明是非常有害的。首先,分数只代表学生某一阶段的学习成绩,却没有涉及到学生的进步状况,更不能有效反映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态度的变化,而后两者往往是学习获得持续动力的源泉,也是变“要我学”到“我要学”的重要条件。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中学阶段的学生都普遍渴望得到更多关注,希望被夸奖和鼓励。如果一切以结果为目标,可能导致部分学困生的点滴进步被忽视,而那些学优生获得“优秀”成了常规任务,得不到应有的褒奖,也可能造成动力枯竭,进而影响学习成就表现。其次,“数学”是人类认知世界的重要工具,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等能力的科学,而非仅仅是考试科目之一。教师在课堂上过度强调解题的能力,将导致学生只愿知其然,而不愿知其所以然,缺乏触类旁通的能力,一旦学习上遭遇挫折,很难通过自身努力攻克难点重点。换句话说,学生只是知晓了答案,却没有领悟其中的思想,从而丧失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始终要老师“领”着学。最后,抓住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微小态度转变,引导其重新认识数学,进而培养学习的兴趣,是学好数学的关键。没有态度的根本转变,课堂对于学生只是折磨。

(二)教学效益被忽视

中学阶段是学生养成学习能力、应用能力,构筑自身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而传统课堂、特别是数学课堂往往将这方面的能力养成忽略,认为这是文科的教学任务所在。著名学者黄全愈曾经追问,“为什么中国的孩子在各类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中屡屡夺魁,在起点遥遥领先却在终点(诺贝尔奖)落后了?”得出结论认为:中国现在的基础教育过度宣扬“标准答案”,而诺贝尔奖这样的舞台,是没有标准答案可言的,需要的是自主构想和实践探索的能力,而这恰恰是中国的孩子所欠缺的。可见,课堂上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是非常迫切和必要的。另外,从中学阶段学生的人格发展和世界观形成的角度讲,唯分数而完全忽略教育的其他效益,不利于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如何有效探索发展性评价和考试选拔的关系,确立多元化的评价标准,从而淡化“分数”的中心地位,避免过度的分数异化现象发生,是现代课堂评价必须着力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教学效率难提高

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失衡的现象非常普遍,“满堂灌”的现象依然存在,教师在繁重的授课任务下,鲜有寻求进一步专业发展的动力和精力,授课只是重复而没有改进。与此同时,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被剥夺,只能被动地学习,进而影响成就感和兴趣的培养,厌学情绪滋生,教师的大量投入并没有转化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教与学在“一边倒”的局面下陷入恶性循环。另外一方面,在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很多教师依然沿用传统的课堂形式,合作式学习流于形式,课堂互动往往是经过教师特殊“包装”的,在教师的控制下进行。例如,教师习惯性地以“对不对”“好不好”“是不是”等方式发问,学生无需任何思考,甚至不用理会教师究竟问的是什么问题,就能机械地用“对”“好”“是”等来对付,这样的互动无法引起学生的思维活动,从而导致教学效率低下。

三、中学数学教学的优化对策

实现教学效果、效益和效率的全面提升,是有效教学追求的根本目标。针对现实课堂中所出现的诸多问题,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提出以下四点优化策略:

(一)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激发学习兴趣

教育源于生活,最终又回归生活,因此教育要始终保持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这种联系应该是全方位的:第一、课前学习生活化。要鼓励和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把学生置身于日常生活中来学习知识,这样既可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又有助于培养其自主探索的能力。例如,在讲授“矩形”一课前,可以让学生搜集生活中的矩形物体,发现矩形的性质等;第二、学习过程生活化。要利用身边的素材进行教学。有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当学习的材料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高。例如,在课桌角任意截取一角(直角),量取三边长度,验证勾股定理等。第三、课外作业和实践活动生活化,陶行知曾经说过:“教育为改造生活服务。”当学生感觉到课堂学习的知识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时,便会激发其强烈的学习欲望,一旦这种内在驱动力得以形成,教与学的良性互动就建立起来了。实践证明,抽象的数学课本知识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建立数学与生活的有机联系,才能最大限度地刺激学生转变学习态度,进而转化成自主学习行为。同时,在生活化的课堂中,“分数”不再是唯一的教学评价标准,这对于改进教学效果不均衡的现状,也是大有裨益的。

(二)挖掘课堂深层价值,让学生学会学习

有效教学的理念认为,课堂教学的效益不仅体现在知识的获得上,更表现为学习能力的提升、应用能力的锻炼和做人做事能力的养成。因此课堂上我们应该秉持三个原则:首先,学习方法比知识本身更重要。中学数学的知识含量很广,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逻辑能力才是学习的关键。例如,如何从生活化的题目中提炼出数学问题,如何应用逆向思维帮助解答问题等,这样的方法远比“标准答案”更有价值。其次,运用知识比考试成绩更重要。有人做过一项调查,一个知识点在生活中得到应用,比在试卷中考察到更能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和进一步学习的动力。最后,教会做人做事也是中学数学课堂的任务之一。数学原理中具有最朴素的自然规律,也同样蕴含丰富的人生哲学。数学是中学生认识世界、理解世界的重要工具,数学教师理应为学生以身作则,以数学的独特视角去发现生活之美。综合以上三个原则,有效课堂应该讲求教学效益,要关注知识之外的价值生成,如此才能使学生获得全面可持续的发展。

(三)指导与自学相结合,将课堂还给学生

篇(4)

目前,我国小学课堂教学中,广大人民教师都能够转换角色,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大多数教师从过去的教师为主的教学方法中走了出来,成为课堂教学的指导者。在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明显增多,自己拼读、自己读书的机会多了,读书的形式也较为多样。例如:让学生自主读书,同桌互读,让学生读自己喜欢读的段落,能够让学生自主学习,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2.模式改变合理

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一言堂”“满堂灌”,教师大都摒弃了这种教学方法,从原来的一味重视答案、结果转变为现在的更多关注学生对知识的体验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3.教学倾向准确

我国实行新课改以来,小学教师开始重视学生的基础能力。没有地基的楼房是空中楼阁。为了使学生能够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好地汲取知识,教师教学倾向转变,不再采用之前的“一堂过”,而是重视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教师注重学生识字、记字、写字的能力。另外,教师特别注重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多方面加强基础知识的训练,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小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课堂教学脱离课本

面对新一轮课程改革,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知道教学方式的翻新,脱离了文本,忽略了语文学科的特点及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以至于有些课堂,学生连字都没有识全、句子都没有读通,教师就急于求成地让学生开始漫无边际的想象。其次,部分教师上课不以学生的知识能力为基础,不以文本为凭借,很随意地向课外拓展,任凭学生不着边际的讨论等。这样的一堂课下来,学生可能都不知道课本讲的是什么。

2.热闹且低效率的教学课堂

新的课堂理念要求师生民主、平等,努力使学生乐学、爱学,有主动学习的欲望,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然而目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课堂上很热闹,教师学生乱哄哄打成一片,学生玩好了,教师也很轻松地上完了一节课。下课后问学生学到了什么,学生多半哑口无言,教师也很无奈。教师应该思考为什么课堂气氛热闹了却没有提高教学的质量。

3.放任自流的教学课堂

合作学习是新理念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也是教育发展的需要。然而现实中,一些教师往往提出一个问题,还没有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就急于要求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中,只有一两个人的表述和讨论题目相关,其他人则把小组合作学习视为聊天、开玩笑的大好机会。小学生天玩,并没有较强的自制力,教师如果不加以遏制,则会让学生更加放任自流,无法学到必要的知识。

4.无讲解的教学课堂

探究学习是新的学习方式的归宿,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是探究学习的根本目的。所谓探究是要求教师从讲台上走下来和学生一起参与整个学习活动,共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然而在课堂上进行探究学习时,教师该引导的不引导,该讲解的不讲解,导致学生们漫无边际地胡乱表达。无讲解的教学课堂,学生们无法从老师的口里得到新的启发,学到新的知识。

三、基于小学课堂教学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1.加强课前准备工作

教师首先要熟悉教材,明确地了解教学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上做到进退自如,游刃有余,以免无法正常教学。其次,准备上课必要的教具和学具,以便授课过程中可以形象地向学生们传授知识。再次,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不同的知识传授,需要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眼球,确保知识的传递最大化。最后,准备课堂上针对性的练习题和典型的例题,帮助学生加深记忆,消化知识。

2.讲究教学策略

一位优秀的教师应该具备丰富的幽默感,一个谈吐幽默的教师往往给学生以信心感,容易博得学生的好印象。教师教学中幽默的语言可以打破课堂上沉闷的气氛,又不至于让课堂秩序混乱,也不会让学生开小差,更重要的是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和探求知识的极大欲望,让学生在愉快的笑声中,不知不觉地学到知识,受到启迪和教育。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应该想办法在课堂上尽量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积极性,这就包括一些教学方法的合理应用。在课堂上,教师要多运用鼓励性的语言,要充分肯定小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即使答错了也要正确地引导学生,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懂得书本联系实际,从小学生身边的事物对课本上的内容进行讲解,这样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更好的学习。

篇(5)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151-02

新课程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情境和问题意识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重心。所谓转变学习方式就要把传统学习方式逐渐转变为现代学习方式,现代化学习方式主要落实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让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阵地。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通过问题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以问题为主线来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笔者在十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在参与思考与思维碰撞的过程后,能带着更多的思考走出课堂,然后再进入新一轮的思考与探索。换言之,以问题意识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励学生乐于探究,才能达到增强学生课内、课外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问题意识――自主学习的起跑线

问题意识是指让问题成为学生感知世界和创新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未解而又必须要解决的求知状态。问题向来就能催生解决问题的认识、方法和知识,从而孕育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现代教学论认为,尽管学生学习是需要感知的,但是感知却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产生学习动力的根基在于问题,没有问题就不会诱发和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没有问题学生就不能直观感知问题,学生更不能完成深入的思考。基于此,学习也就只能是伪装好的美丽的外衣――只能流于形式和表象。传统的“完成式教学”,对于任何形式的问题只要老师能解决的,学生就等着接受即可,以问题完全解决画上一堂课的句号。老师布置作业的目的也只是为了巩固和牢记所学知识,而不是让学生载着困惑去探究、去发现、去实践,完全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主动思考的动机。因此,作为教师让学生带着一些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离开课堂是责任,是义务,是为学生特设的起跑线,这样才能激发学生认知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使其在学习兴趣、学习内驱力和创造思维得以长足的发展。总而言之,问题是开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起跑线,问题是增强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措施。

二、问题意识――交流的契机

新课程强调,教学就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的过程,就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生本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启迪、相互质疑、相互互补的过程。在这个相互交织和思维碰撞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从而达到共同分享,共同提高,共同完善。而问题恰恰责无旁贷地成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教材之间的交流契机和桥梁。师生在生动鲜活的相互提问,相互探讨、相互解决问题过程中,不仅交流了思想,并在探究中生成新的问题。只有这样,课堂才能成为一个长足发展的“学习共同体”,才能真正做到教学相长,教师即学生,学生即教师。使教师由课堂中唱“独角戏者”向“平等中的首席,学生学习中的合作伙伴”顺利转型。

三、问题意识――改变学习方式的基点

现代学习方式以开启学生的自主性为宗旨,以增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其别强调问题为学习活动中的要义。其一强调问题意识在学生学习中的动力、起点的重要作用;其二强调生成问题、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性。因此,问题才能激发学生深入探究,问题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乐于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从而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勤于创造和大胆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这正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是改变学习方式的重要基点。

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开启心智,打开思维的闸门,用思维的火花形成燎原之势。

1.巧思妙问激活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以问题为切入点。根据所要学习的教学内容,提出一些能激起学生兴趣、激起探究欲望的问题,或者教师精心创设问题情景,启发学生提出问题,进而唤醒学生勇于解决问题的斗志,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进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硫酸铜晶体中结晶水含量的测定的实验中,为了帮助学生弄清实验原理和实验操作的关键,可引导学生对实验用品和实验步骤进行质疑:

(1)为什么将硫酸铜晶体放入瓷坩埚中加热,而不用蒸发皿?

(2)为什么要对盛有硫酸铜晶体的瓷坩埚慢慢加热?

(3)为什么要把瓷坩埚转移至干燥器中冷却?

(4)为什么要进行称量恒重操作?

(5)确保实验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通过问一问“为什么”,求一求“所以然”,从平常处生疑,向细微处问难,引起学生惊讶,激起思维的浪花。

2.联系生活激发问题。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不是纯理论的学科,因此必须借助于实际的生活体验,让学生的体验升华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追求。教师可以通过联系生活,以生动形象的生活场景,调动学生的思维动力,使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积极地进行思考,进而寻找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复习“灭火的方法及原理”时,问学生:你有什么方法来熄灭火柴呢?问题一出,学生纷纷亮相・・・・・・这时一位学生说:我上次在实验时试过,可以把火柴换个姿势,让火柴头朝上,很快就熄灭了。这一办法大家都没想到,引起了全班同学的注意。然后大家一起探讨、辩论,得出结论。这样,一堂课就成了问题的发现课、探究课。教师在生活情境中引领学生进入角色,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领会知识,使学生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索、勤于思考、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

3.构建问题的“沃土”。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假若在校学习和生活过程中,丝毫体验不到成功,学生自然就会产生失败感、挫折感,学生就会因此丧失自信心、乐观的人生态度。鉴于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赏识教育的“沃土”功能,教师尽可能赏识地对待学生的提问,尽可能赏识地看待学生的质疑,尽可能赏识地评价学生的提问。即使对于提错问题的学生,都不要彻底否定,而要及时正确地引导其解决疑问。赏识给学生带来自信和成就感,也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总之,问题意识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创设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一项有效的教学策略。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深入地挖掘教材,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篇(6)

数学作为一门中职学校传统文化课,怎样体现出它的应用价值,提高中职学生运用基本数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社会对中等技术人才的数学素质的要求变得十分重要。

一、中职数学教学现状探析

“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技能为核心”是职业教育的核心理念,因此中职数学课的教学即要作为公共基础课为专业课的学习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又要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新一轮公共基础课改革中,中职数学课的课时量大幅削减,而作为基础公共学科所涉及的知识点却不能大量删减,教学时间与教学内容的矛盾凸显,课堂教学很难向深层次推进。

此外,在中职数学教学中,很多学生学习数学只停留在对一个又一个的公式、符号、定理及习题的记忆与反复演练上。剥离了数学知识的实际来源,被动地接受与灌输,于是学数学就显得枯燥无味。再加上中职的学生本身数学基础薄弱,对数学学习没有信心,有畏惧心理。

怎样让学生能够摆脱机械的记忆与训练,跳出枯燥的题海,重新迸发出思维的花火,将冰冷的数学知识化为火热的思考,从而体会到数学的内在之美呢?笔者将问题驱动式教学引入中职数学课堂,将数学课设计成环环相扣的数学问题,让学生通过问题的解决来进行有效的学习,从而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问题”生成的结构与流程

首先,进行教材分析,确定教学主线。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情,确定一条教学主线,以此将驱动课堂教学的问题串联起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所有问题的生成都将围绕这一教学主线展开。如果说数学知识如同一颗颗闪光的明珠,那么教学主线就是串起明珠的丝线,在教学主线的串联下教学内容不再是零散的知识点,而是构建学生知识结构中的有机组成。

其次,围绕重点,分解难点。剖析教学内容,对其进行分析、整理、再加工,确定教学重点与难点,将围绕教学重点生成若干个问题,通过上述问题将难点分散,形成梯度,为不同程度的同学搭起同构知识的“脚手架”。

最后,适当选题。根据已经确定的教学主线和重点,以及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情况、预设的学习目标选取例题,即要有代表性,又要有一定的梯度,便于分层次教学。

三、案例的深层解读

解析几何是高中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的本质是用代数的方法研究几何图形的性质,将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充分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本堂课的教学主线确立为用几何法判定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围绕这条教学主线,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直线与圆位置关系的判定以及解决相关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生成驱动本节课教学的“问题链”。

问题一:判断直线与圆位置关系的方法

回顾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发现可以用判别式法通过确定直线与圆交点的个数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或用几何法比较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半径的大小关系进行判断。

对直线方程、圆方程相关知识的回顾,为下一步知识的综合运用扫清障碍,铺平道路;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体现了解析几何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的指导思想,也是本节课中判断直线与圆位置相关问题的重要方法。

问题二:直线与圆位置的判定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是可以直接利用判别式法或几何法,是对相关知识的直接运用,是本节课的基础。学生通过理论与问题相联系,对判别式法和几何法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为进一步综合运用上述两种方法搭建好了知识与能力的架构。

例1:判断直线l:y=-x+2与圆C:x2+y2-2x=0的位置关系。

(变式练习1)已知直线l:y=x+m,圆C:x2+y2-2x=0,试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问题三:相交弦问题

通过例题1和变式练习1,学生对用判别式法和几何法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有了经验,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有关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问题,大都可以化归到用上述两种方法加以解决”并与学生共同进行探究。

例2:例1中,已知直线l:y=-x+2与圆C:x2+y2-2x=0相交,求直线l被圆C所截的弦长。

对于例题2,教师可以给出三种不同的解法,让学生比较三种解法的差别:解法一为几何法,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抓住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与半径r之间的关系,利用垂径定理求所截弦的长度,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运用学生十分熟悉的勾股定理,减少中间过程,降低计算量;解法二为判别式法,通过解直线与圆的方程组直接求交点的坐标,再利用距离公式直接求所截弦的长度,目的明确,方法直接,但有时计算量较大;解法三利用韦达定理,避免了直接求交点坐标。因此当交点坐标计算较繁时,解法三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同时,解法三中也蕴含了解析几何中的重要思想方法――设而不求,即通过设点A、B的坐标为求弦长的过渡量,而并不直接求出。这种思想方法在解决轨迹问题的时候也经常用到。

结合中职学生的特点,引导学生在解类似的问题时,以几何法为主,学有余力的学生兼顾其他方法,拓展思路。这样既符合中职学生起点低,基础薄弱的特点,又能为基础较好的同学提供开阔思路的方法,实现了教学的层次化。

(变式练习2)若过点P(0,3)的直线l被圆x2+y2=4截得的弦长为2,求直线l的方程。

问题四:切线问题

切线问题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其中求过圆外一点的切线方程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因此采用几何法,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首先判定点与圆的位置关系,若点在圆上则过该点的切线只有一条,若点在圆外则过该点的切线有两条;在设直线方程的时候要特别考虑斜率k是否存在,以此突破难点。

例3:过点M(6,8),作圆(x-3)2+(y-4)2=25的切线,求这切线的方程。(点在圆上的情况)

(变式练习3)已知点P(2,3),过点P做圆(x-1)2+(y-1)2=1切线,求切线的方程。(点在圆外的情况)

四、问题驱动教学的反思

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其中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载体就是“问题”。

1.问题驱动教学有效解决了中职学生数学学习中高目标与低

起点的有效衔接问题。采用问题驱动形式组织课堂教学,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梳理原有知识点,通过“问题链”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使之成为相互联系的有机体,便于学生进行知识的同构;问题的设置分散了教学的难点,一串精心设置的问题如同逐级上升的阶梯,学生通过解决问题,在教师的帮助下沿着台阶拾阶而上,最终到达预先设定的终点,落实教学目标。

2.问题驱动教学对中职数学课分层教学目标的落实提供了可

行性方案。问题驱动教学既以问题为平台,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搭建起共同的准备知识的基础;又以问题为导向,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不同的努力方向。既让基础薄弱的同学学会必须的数学基础知识,又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深入探究的机会。

3.问题驱动教学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课堂教学过程中,大部分问题是由教师抛给学生的,学生被动地接受问题、解决问题,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处理好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之间的矛盾有待进一步的发掘。

其次,要抓住“问题链”的主线。数学问题有很多,解题方法也有很多,因此需要分析寻找其中的共性,加以归纳总结,实现多解归一、多题归一,而不是简单的一题多解,进行解题方法的罗列。

最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搭建“脚手架”。教师要针对学情生成问题,或增加梯度降低难度,或适当发散巩固提高,解决好知识“脚手架”何时搭和怎样搭的问题,让数学知识真正成为学生知识结构中的有机组成。

【参考文献】

[1]郑毓信.数学教育:动态与省思[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1月.

[2]罗增儒.中学数学课例分析[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2月.

篇(7)

数学是具有较强逻辑性和严密性的学科,新旧知识环环紧扣,纵横交错,互相渗透,形成严密的知识结构。选择在新旧知识结合点上创设问题,通过“温故”而达到“知新”的目的,也使学生认识到新知识是从旧知识的基础上产生的,进一步加深理解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促进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索知识的愿望和动机,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基础知识及思维“活化”。例如:初二数学第四册中《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这节内容的教学,正比例函数是特殊的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是旧知识,而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是新知识,一次函数具有正比例函数的性质,它们的区别是图象的位置不同,只是上下平移,所以它们的新旧知识的结合点就是图象和性质,教师必须在它们的结合点上创设问题:(1)正比例函数y=kx(k≠0)的图象和性质是怎样的?(2)判断直线y=2x的图象所在的象限。(3)一次函数y=kx+b(k≠0)当b=0时,它是什么函数,当b≠0时,一次函数y=kx+b(k≠0)的图象、性质是怎样的?(4)画出一次函数y=2x+1与y=2x的图象。通过上述的问题的创设与解答,从而拉开了新知识探索的序幕,并引导学生比较直线y=2x与直线y=2x+1的图象,再观察,归纳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又如初二第二册中的《平方根》这一节内容的教学,平方根的概念完全建立在平方运算的基础上。平方运算是旧知识,而平方根的教学是新知识,两者的运算既有联系,又有矛盾,联系的是平方根的运算是平方的逆运算,矛盾是两者的运算性质是不一样,即是相反运算,所以他们新旧知识的结合点就是逆运算,要使学生正确理解平方根的概念,教师必须在它们的结合点上创设问题。⑴3的平方是多少?-3的平方是多少?⑵什么数的平方得9?⑶什么数的平方得0?⑷有没有平方得负数的数?为什么?通过这些问题的设问,使学生加深理解平方根的意义:一般地,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叫做a的平方根(也叫做二次方根),再引导学生在设问中归纳结论:一个正数有正、负两个平方根,它们是互为相反数:零的平方根是零,负数没有平方根。

二、问题要创设在学生认识的感性到理性的转折点上

学生认识是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理性的认识学生往往感到困难,因此,我们教师要在学生的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跨越的转折点上创设问题,启发学生运用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等科学方法和逻辑思维推理方法,对感性的数学知识加以深化,从而帮助学生上升到理性认识上来。例如:初二数学第三册中《全等三角形》这一节我是这样教学的: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拿出两块重叠在一起的硬纸板剪出一个三角形,让学生观察分析出来的两个三角形,并讨论他们的特点:形状相同,大小相等。再让学生们想一想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哪些完全重合的图形,讨论结果:同一底片的两张照片,国旗上面的小五角星等。学生对抽象的“全等图形”、“全等三角形”有了感性认识,这时教师要创设问题:“通过以上的实际事例观察、分析,发现了什么?”学生能回答出:形状相同、大小相等的两个图形完全重合,从而使学生上升到了“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图形”,“互相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的理性认识。

三、问题要创设在教学的关键点上

数学教学的问题设计,要有客观依据,也就是说该问则问。那么应该问在何处呢?我认为应该问在认知矛盾的焦点上,就是学生在认知最困惑的地方,而这往往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的关键点上设问,也是最易引发学生积极思维与兴趣。如:数学课讲到“0”的意义,学生一般都是把“0”看作表示没有的意思。教师可以这样设计问题:“冬天里的天气很冷,气温常在0℃左右,那么0℃是否代表没有的温度呢?同时0℃又相当于32℉,难道32℉也表示没有温度吗?这样设问在教学的关键点上,从而使学生很快理解“0”这个数的真正意义。

篇(8)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语文教学领域也是异彩纷呈。新的教学模式大量出现,教学理论和观念迅速更新,先进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都给语文教学改革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也使来自社会各方面对语文教学批评的声音逐渐沉寂,不少人开始安心于这种热闹的状态,仿佛困扰语文教学的各种疑难杂症在这改革创新的有效治疗之下一扫而光。但是,只要我们深入到课堂里、学生中,我们很快就会发现,语文教学的改革恐怕大都局限在形式的层面,而未能触及根本、触及理论和观念,某些教师的语文课堂与1997年社会对语文“发难”之前并无二致,绝大多数教师还是依靠讲和练两大法宝支撑课堂。但讲不能提要勾玄,启思益智;练不能放开手脚,鼓励探究。学生对语文渐失兴趣,教师疲于完成任务,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仍然任重道远,少慢差费的课堂教学效率依然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顽症。

2001年教育部试行的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出“综合性学习”的要求,强调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特点,重提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问题,应该是与上述形势相呼应的。本文拟从课堂教学目标的拟定,课堂提问及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三个方面探讨效率不高的成因,虽不免袭人成说之嫌,但仍不失为提高效率鼓呼之意。

一、课堂教学目标的拟定

布鲁姆目标教学理论的输入对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摆脱无序性、盲目性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一度把语文教学带入崭新的天地。但如果冷静地分析目前语文课堂教学中关于目标的制定这一问题,我们恐怕就难以乐观起来。

首先,是目标和目的混为一谈。教学目标应该是通过短期教学行为能够实现的、可测知的,而且实现目标的手段是容易操作的;教学目的则可能是长期的,或者可以称之为“远期目标”的,是要通过长时间的学习积累逐渐达到的。例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这一命题,是否可以作为某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倘若可以的话,那我们就不妨设问一下:如何才能算是完成了这一教学目标?完成了这一教学目标是否就意味着在今后的课堂上就不用再涉及这方面的问题了?

由此看来,语文教学的一些任务是不可以笼而统之的一概细划为教学目标的,还是称之为教学目的以期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逐渐实现更为妥贴,更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

其次,是教学目标的模糊性,即能力层次内涵的不确定性。大家知道,教学及考试已逐渐由知识主义向能力主义转化。许多教师能尽快自觉地在教学活动中适应这一变化,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运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拟定教学目标时,往往在具体的教学内容前,冠以“识记”“理解”“分析综合”等体现能力层次的字眼,应该说这比笼统地提出学习要求要科学得多,准确得多。但如何才能算实现了“识记”“理解”这些能力目标,怎样才能测得学生的学习情况,这些词语本身的内涵是不明确的,尤其在具体不同的内容上,这就又给我们提出一个进一步细划的要求。

我们可不可以将“识记”这一最基本的能力要求,再根据不同的内容和知识对象,具体为诸如“说出”“听写”“默写”“背诵”等一类更为确定的能力要求?这样一方面,学生会对这些词语有亲近感,另一方面便于教师运用恰当手段测控学习效果。同样的“理解”的要求可不可以具体为诸如“复述”“辨析”“比较”“筛选”“提取”等一类确定的要求?“分析综合”“应用”“鉴赏评价”也应该能够提出更为切实可行的具体要求和操作方式。

《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课程标准四条基本理念之一,如果我们能与学生一道合理恰切地进行教学定向,那么师生的活动就应该能够在一个可以预知的状态下健康有序地进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不再只是一个愿望。

二、课堂提问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提问的技巧或者说艺术,已有不少专家和研究者作出过精辟的论述。但我们更多的是注意了教师的提问,忽视了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的提问。这种一递一送的打乒乓球似的提问和回答的方式也应该是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又一原因。

仅仅采用是非问的形式进行提问,应该说是最拙劣最不负责的,因为这种形式极大的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应该马上摒弃。现在我们通常的提问都是在备课之初即已经设计好了的,既注意提问的方式又注意提问的梯度,其最终目的往往是把一些现成的定性的答案传达给学生。这种预先设计的提问方式,甚至连课堂教学实际操作过程中的种种可能性都照顾到了,足以显现出教师驾驭课堂的高度艺术性。在具体的教与学活动中,提问的主动权往往完全掌握在教师的手中,教师更像一位指挥员,指挥着学生的思维方向,控制着学生的思维流程。换一个角度讲,教师就像事先布好了一个口袋,然后想尽千方百计引导学生钻入这个口袋,把学生的思路引入预设的轨道,旁观者(或者就是教师本身)对这种课堂形式会感觉执教者“运筹帷幄”,甚至是“玩弄学生于股掌之上”

面对课堂,我们当然不可能舍弃所有成说,而引导学生自创出一种新的认识、新的结论,但我们至少应该把发问的权力让一部分给学生。因为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接受和继承前人的经验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学会探究和创新。没有疑问就不可能有探究。探究的学习方法是让学生学会自己去思考,去寻找答案,尽管有时探究的结果并没有找到答案。但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培养出的质疑问难的意识和习惯,却是最大的收获。

《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的对话过程中进行”。教师不应成为权威或答案的持有者,不应掌握“话语霸权”和“知识霸权”,而应该善于激疑设问,以一问激起千问百问,让学生成为问题的发现者和探究者。

三、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

电脑等教学设施的日趋普及,给语文教学又带来了一场革命。电教手段的运用,既丰富了语文教学的信息量,又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教师和学生兴奋不已,甚至有人以为这是当前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唯一途径。

但我们应该看到的是,电教手段使用不当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干扰。第一钟错误表现,是将板书内容机械的搬上“银幕”,多媒体展示出来的并非什么新鲜东西,几乎完全是“板书时代”的内容,什么背景介绍、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结构层次、艺术风格等等,为“现代化”起见,给每个幻灯片内容加上些花边,加上些色彩,加上些动画效果。第二种错误,则是用声光电将一堂课全部武装起来,恨不得师生的每一步骤,每一环节,一举手,一投足,都有画面声音来配合。每播出一支曲子,闪现一幅画面,学生都要新奇很长时间。新奇劲尚未过去,新的内容又出现了,而学生本该放在课文本身探究研讨的精力全被牵扯殆尽。倘若设计的音画内容再与课文内容不大相干,那更是徒为花哨而设。结果,花里胡哨成了主角,而本应为主角的语文本身退居二线,语文课的本质消失了。

篇(9)

新课程改革中的重要一条是解放学生的双手和大脑,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自主活动探究为主线。不少教师在课堂教学开放以后,学生乱哄哄的,教学任务完不成,时间也白白浪费了,且养成自由散漫,做事底下的坏习惯。

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应明确学生活动是教学的主线,但在学生判断是非能力不强的情况下,教师有义务及时对学生的不正当行为进行教育,尤其做到教师对学生的要求要具体、明确、操作性强。学生的活动要有时间限制,对于活动中出现的不和谐的言行要及时处理。学生只有在一个有序、高效的环境中学习,才能有所发展和进步。如在投掷硬币的活动过程中,教师应事先讲明活动的目的,注意事项,分好小组,分工明确,实验数据的处理明确,这样就可以减少活动的随意性,也不会出现上述的混乱现象。

二、学生提不出问题,应给与引导。

传统课堂上,教师讲或提问,学生回答。新课程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合作方式,提倡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合作,但是课堂开放了,学生却不适应,提不出问题,不知怎样学习。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提出明确的目标,明确学习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不要求学生一开始就提出问题,而是要求学生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找出自己已有的知识、相矛盾相冲突的地方。如学习反比例函数后,如何判断两个函数成正比例和反比例,这就与小学学习的知识相冲突。教师应认识到,这正是学生思维进步的开始,应抓住这样的教育机会,引导和鼓励学生找出问题,提出问题。我们相信学生有着巨大的潜力,只要我们相信学生,多给他们创造机会,给他们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学生一定会主动学习的。

指导盲目性时,应及时调整。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在讨论前缺乏有效的组织、领导,学生在讨论中不能围绕中心问题进行深入学习,谈一些与学习无关的话题,表面上课堂气氛活跃,实质上对本节课的学习意义不大,学生之间无法平等对话,更谈不上讨论,缺乏学生间的互动;有的教师提出问题后不给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学生回答不上来就对学生批评,这样就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还有的教师讨论问题太简单或太难,致使讨论很难进行下去。

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合理分组,让组内间能实行动态组合,应设计有思考、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讨论前要做好知识的铺垫,要定好目标,讨论时教师要随时关注讨论动态,进行合理指导帮助。另外,要将竞争机制引入课堂,教师也要认真学习有关合作学习的理论等,要做到小组活动重实效。

三、出现偏怪题时,应合理调换。

教材已经删去了原教科书中的“繁、难、偏、旧”的内容,但有些教师在平日的课堂训练中,学生会找出一些陈旧的偏题、怪题。

针对这些情况,教师要从思想上认识这次课程改革的意义,应认真钻研教科书,准确把握课程标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合理调换。

一是增加开放型题目,让学生的思维充分发展。如“已知一个函数图象经过A(1,4),B(3,2)两点,请你任意写出一个符合条件的关系式。”;请你设计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的方案等等。

篇(10)

从分析当前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弊端出发,并提出一些粗浅的改革办法,旨在引起历史教育工作者的

重视。让大家共同研究、改革农村历史教学,从而培养农村孩子的历史与社会能力,提高农村历史与社会

教育水平。

【关键词】农村初中历史教学

历史教学,尤其是历史课堂教学,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审视当前农村历史课堂教学实施素质

的情况,人们发现其并未发挥出应有的基础作用,传统教学中满堂灌、填鸭式、高耗低效的现象依然存在

。时代呼唤新型的历史课堂教学,历史课堂教学需要一场革命和思想解放运动,通过历史课堂生活的重建

,让历史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真正的基础作用,

一.目前,农村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笔者自己在农村初中多年的历史教学经历,把目前农村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归纳总结为以

下几点:

(一)有效性缺失问题

造成农村初中历史与社会课业负担过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教学效率低下

是一个重要方面。

(二)创造性缺失问题

创造性缺失问题是当前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严重弊端,其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僵死、教条

的课堂教学严重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在教学方法上重逻辑思维、轻直觉思维,重演译思维、轻归纳思

维;课堂教学缺乏现实意义和人性化

(三)主体性缺失问题

近几年来,教育界掀起的"主体热"方兴未艾","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成为教育工作者的普遍共识。但是,

从实践层面进行观照,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的生成机制缺失仍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其具体表现主要有

以下几个方面:以教师主体作用压抑学生自主发展,学生主体自主活动整体缺失;学生主体间交往活动缺

(四)情感性缺乏问题

情感发展不仅是历史与社会教育的重要手段和提高学生认知水平的有效途径,也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机组

成部分,缺乏情感的教学不可能培养出具有整体生命意义的人。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农村初中历史课堂

教学似乎忽略了情感培养这一重要内容,情感同素质多作为激发学习动机、促进认识发展的催化剂和手段

,与已有十分完整体及的知识技能教育相比,历史情感教育显得落后缺乏科学性,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

的情感性缺失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学设计和模式中的情感性缺失;教学中的情感阻隔;

二.历史课堂教学缺失问题的解决

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有效性、主体性,创造性和情感性缺失问题严重抑制了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

功能的整体实现。解决这些问题已经成了目前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一场攻坚战。在这里笔者分别对提

高教学有效性、主体性,创造性和情感性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1.优化课堂教学时间管理

提高教学效率的实质是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教学成效。为此,必须先优化课堂教学时间管理,充分发

挥教学时间的综合效用。

(1)制度化学习时间与自主性学习时间相结合。传统历史课堂教学是以固定的时间单位组织教学的制度

化体系,在教学时间分配上存在着教师支配一切的单向性。学生缺乏自我选择,自主学习的机会,从而影

响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因此,必须变革单一的"制度化"教学时间结构,把制度化学习时间和学生自主学

习时间,教学时间的统一性与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有机结合起来。

(2)提高课堂实用时间和学术学习时间比率,综合达成各项课堂学习目标。也就是说,提高教学效率和

质量不能寄希望于大量额外增加学生的学习的时间,而是要通过提高教学水平和知识有效性等措施,最大

限度地减少课堂时间损耗,提高课堂学习的实用时间和学术学习时间。

2.重视学生自主行为培养,促进学生自主创新性学习和个性发展

个性和创造性直接相关,压抑个性发展就会抑制创造望和创造性人才的成长。人行为是由以有意识行

为--无意识行为和独立行为--角色行为为纵横坐标构成的"两元性与两重性的交叉图解",从第一区域到第

四区域分别构成了直觉行为区,习惯行为区,确认行为区和自主行为区。其中,第四区域集中了最多与创

造有关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逆向思维,聚焦思维,扩散思维,多维思维活动,是培养创造性的一个核

心区域。教育的功能在于按照社会的要求综合平衡地发展各类行为,只有各类行为协调发展,才能有助于

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创造性人才,然而,当前学校推崇的是确认的,习惯的"角色行为",而抑制了自主的,

直觉的"独立行为"过于重视角色教育而忽视对人自身的教育,从而造成重共性轻个体,重服从而轻自主的

"行为失调"病症。创造活动最集中的"自主行为"区域为素质教育的盲区,因此,作为基础教育的历史教学

应从当前教学实际出发,我们更应重视发展学生的自主行为和个性特长,促进学生自主创新学习。改变教

学中存在的各类行为培养的失调现象,从而使历史课堂教学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创造性发展的力量源泉。

3.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良好的教学环境是实现主体性教学和培养创新精神的基本前提。罗杰斯曾指出,心理的安全与自由是创造

的两个基本条件,有高度创造性的人常常偏离常模的思想受到压抑,因此,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压抑的学

生创造性的教学环境,采取民主态度,支持学生发表不同意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为创造性人才成长创

造良好的气候和土壤。这里,特别要重视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在这样的关系中,学生才会感到

心理的安全与自由,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观察思考,学生群体才会有情绪激动,有跃跃欲试的气氛,创

造欲望和行为才能得到激活。

4.加强教学的情感性设计

历史课堂教学的情感性缺失与课堂教学设计中不设计情感有直接关系。现行历史课堂教学设计强调的只是

教学的科学性,即怎样整体、有序地建构学生的认知结构,而忽视了教学设计中人文性和艺术性。特别是

缺乏对情感活动和情感培养的关注,从而加剧了教学的情感性缺失;影响了真、善、美在教学中的有机结

合和统一。因此,必须加强教学的情感设计。首先,要重视历史课堂交往结构中的情感设计。这要教师考

虑的是怎样变师生单向交往为多向的师生、生生交往,灵活运用全班、小组,个别的教学组织形成进行教

学活动,使课堂交往既有利于认识的发展,又能促进情感的交流和提高。其次是学生学习心理活动中的情

感设计,这里教师考虑的重点是怎样变单一的认知心理活动为知情统一的全面的心理活动,充分发挥动机

、兴趣、情感、意志在认知论中的动力作用,并贯穿于认知活动的始终。再次,要重视认知操作活动结构

中的情感设计。这里教师设计的重点是怎样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使学生的情感得到有机和谐的发展。

最后,还要重视对教学环境的情感设计,其设计的重点是怎样使学生在一个充满自信,相互尊重,民主和

谐,相互帮助,好学向上的教学环境中专心致志地学好历史

5.结合历史学科实际,加强兴趣培养

从学生学习的整体看,情感教学与认知教学有着同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必须按照青

少年情感发展的规律,把情感培养与历史与社会学科知识教学有机联系起来。这方面,我们的历史老师在

实践中总结提炼的"课开始,情趣生;课进行,情最浓;课结束,情趣存"的愉快教育课堂教学模式有着重

要意义。所谓"课开始,情趣生",就是在课堂教学开始阶段,要以趣激学,引发动机,明确学习目标,让

学生举趣盎然,主动自觉地投入学习。"课进行,情趣浓",就是教师要以趣导学,通过设疑介思,指导方

法,以指引等手段,使情知发展有机统一于教学过程之中。"课结束,情趣存",就是在教学的最后阶段,

上一篇: 当代文学一体化 下一篇: 区域治理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