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生态农业汇总十篇

时间:2023-05-26 16:03:0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高效生态农业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高效生态农业

篇(1)

2高效生态农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2.1农村人口文化水平低。农业发展的关键是农业主体——农业劳动者。农业劳动者文化素质的高低决定了是否能够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而我国总体农业劳动者文化水平都比较低,《自耕农村统计年鉴》的关于我国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情况数据显示,文盲或半文盲的比例达到5.47%,小学程度达到26%,而大专及以上程度达到2.65%。虽然我国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很多年了,但是限于农村经济水平的落后,农村素质较高的劳动者大多向二、三线城市流动,从事农业的高素质人才较少。我国传统农业经济是以粗放型经济为主,从事农业活动都是体力活,通过体力不断地重复生产,对文化水平的要求很低。但是随着我国经济转型,产业结构的升级,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对农业劳动者的文化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发展这种生态农业,传统的落后的观念肯定不能理解生态农业的相关内容。2.2农业可耕地面积少。我国虽然幅员辽阔,土地面积广阔,但是可用于耕种的土地面积十分有限,大部分都是山地或荒漠,又或是盐碱地,根本不利于种植。加上近年来城镇化的进程加快,城市向农村扩张,占用了大量的农田土地,使得我国可耕地面积逐渐减少。加上我国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劣,森林砍伐严重,水土流失造成土地荒漠化也越来越严重。我国曾经出现过围湖造田、大面积的开荒,希望能够扩大耕地面积,却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更加严重的破坏,造成水土流失加剧,于是人们又开始退耕还林。事实证明,只有通过生态农业方式才能得到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3生态农业模式的类型

3.1猪-沼-果生态农业模式。猪,就是猪圈;沼,就是沼气池;果,就是果园。这种模式是国内南方目前应用比较多的一种循环经济模式,主要流程就是把养猪场产生的废物排到沼气池,通过沼气池转化成沼气,用于照明或做饭,然后沼气池里面的污染物又可以用来做果园的生态肥料,种植果树。这一圈循环下来,把凝聚了复杂的生化反应的沼气池作为中心,综合利用农业废弃物,能够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的提高。这种猪-沼-果的生态农业模式以养殖业为主,以沼气池为核心,同时还能进行相关的果业和渔业,是对现有资源的一种充分利用。3.2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种养模式。这种模式是把水田作为基础,通过沼气和水田的有机结合来种养。通过把猪牛栏和厕所都与沼气池连接起来,把产生的废弃物全都排放到沼气池,通过沼气池产生的沼气可照明、做饭,沼肥排放到水田,水田里种植着农作物,还放养着鸭子。因为沼肥的有机肥含量比较高,对农作物的生长十分有利,促进了农作物产量的提高,另一方面,有资料显示,水稻吸收沼肥以后能够降低纹枯病和稻曲病的发病率。相对于传统农业的施肥方式,不仅生态环保,而且大大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的总体效益。这一系列的循环对生态环境具有很大的保护意义。

建设高效的生态农业模式,首先要发挥农民的主体优势,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在农村开办农民培训班,对农民进行先进的农业知识培训,改变农民传统的落后的农业生产模式。随着我国精神文明建设进程的逐渐加快,高效生态农业模式必将成为农业发展的主要趋势,也是我国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篇(2)

黄河三角洲是我国最后开发的一个大江大河三角洲,也是一个比较典型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地区[1]。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对于东营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黄河三角洲地区的整体发展也具有借鉴作用。

1东营市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现状

黄河三角洲的发展处于国家战略的高位,强调产业结构合理、资源高效利用和建立生态发展模式,为东营市的全面发展特别是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和机遇。2016年,东营市粮食播种面积为23.652万公顷、增长7.2%,总产为169.91万吨、增长16.65%。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高效特色农业发展势头良好,水稻种植面积为约2.3万公顷、莲藕为4800公顷,全市休闲农业经营主体142家,经营面积8933.3公顷,年营业收入达到12.4亿元。市级标准农业园区达到169家,园区化率达到48%以上。

2东营市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优势条件和制约因素

2.1优势分析

2.1.1区位优势明显

东营市地处中纬度,背陆面海,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多年平均气温12.8℃,无霜期长达206天,可满足农作物两年三熟的气候条件。东营市是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是环渤海经济区与黄河经济带的交汇点、京津唐经济区与山东半岛城市群的结合部。随着海陆空交通体系的不断完善,区位优势的积极影响将进一步扩大。

2.1.2土地资源丰厚

黄河三角洲地区为黄河冲击而成的新陆地,是我国成陆时间最短和最年轻的土地。黄河冲击年均造地约1000hm2,是世界上土地、滩涂资源新生速度最快的地区。随着沿海风暴潮防护体系的逐步完善,土地后备资源还会逐步增加。[2]但是由于黄河三角洲地形地貌、水文地质以及成土母质条件,全市盐碱地与某些特定区域等土地利用类型经常处于动态转换之中,即使现状是耕地也不稳定,这种现象需要高度重视。

2.1.3发展时期优势

东营市作为一个年轻的城市,在发展中有着相当的时期优势。在国家的发展战略引领下,能够迅速明确发展方向,制定规划,激发地区的发展活力;可以充分借鉴国内外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经验,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创新探索,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发展模式;国际交流不断加深,可以适时把握更多的机遇,通过项目专题合作和吸引外资、人才等方式助力于地区发展。

2.2劣势分析

2.2.1淡水资源不足

东营地区年际年内降水不均,拦蓄利用难度大。近年来,作为重要客水来源的黄河来水持续减少加之断流频繁,不能满足三角洲地区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3]因河水污染,小清河的水不能直接利用,小清河以北由于海水的入侵使得淡水资源贫乏;东营南部农业区因超量抽取地下水引起地下水位下降,同时也导致海水向内陆地区入侵,引起土地盐碱化的问题。

2.2.2生态环境脆弱

黄河三角洲多为新生陆地,固结过程短,土质结构疏松,盐分易升地表,草甸植被形成时间短,不适当开发很容易破坏原生植被,导致土地、土壤次生盐碱化、湿地系统遭受破坏,进而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和生态退化。黄河三角洲区域内大面积的土地难以种植根系发达的乔木,生态环境比较脆弱,自我恢复能力很弱,难以承受开发过程中带来的破坏。

2.2.3农业产业体制不完善

从增长模式方面,尽管东营市农业发展较快,但是资源消耗和粗放式经营的现象还是普遍存在,传统生产方式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农业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还比较低。从产业结构层级来看,东营市的农业产业结构仍较薄弱,产业加工链短,且农产品附加值和优质化水平偏低。从农业科技来看,东营市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体制缺乏活力,高精尖人才不足,科技服务水平不高。

3东营市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对策

3.1做好区域农业发展的整体规划

立足东营市独特的资源条件和环境因素,制定高效生态农业发展规划,持续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强化供给侧改革成果,推进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组建具有发展前景的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培植农业发展的新增长点,将生态环境建设作为一个产业纳入农业结构调整范畴。统筹资源,科学布局,支持新一批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典范,多点开花,以点带面,逐步构建高效生态农业的格局,从而提高东营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整体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3.2加强科学技术的支持与创新

加大农业新产品、新技术和新模式的开发力度,加强农业产业废弃物的资源化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的研究投入,重点做好土地资源和淡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支持和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建立企业技术研发中心,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水平。[4]加强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用高新技术改造农业,提高资源高效利用的整体水平。通过科技成果转化渠道,推动农业产业的提质增效,形成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新模式。[5]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服务机制,打造农业信息交流平台,及时发现解决高效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3.3提高淡水资源的利用效能

淡水是制约黄河三角洲地区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关键因素。应适度增加该地区的调水量,提高调水和蓄水能力。鼓励大、中、小型水库的工程建设,提高自然风险的抵御能力。在重点农业区域,在水库建设用地方面给以政策上的倾斜和支持。在用水方面要严格落实水资源管理制度,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调整用水结构,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做好农村供水工作,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加强水污染治理,防止水环境恶化,不断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6]

3.4推广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目前东营市的高效生态农业主要集中在龙头企业、部分农业专业合作社等示范典型,区域性推广并没有真正有效的实现。在加大对龙头企业和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支持的同时,在当前的取得的经验基础上,因地制宜,加快推广高效农业的生产模式,以点带面,引领地区发展,并在探索发展的同时注重信息反馈,从而不断完善整体的发展,最终形成具有我市区域特色的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毛汉英,赵千钧,高群.生态环境约束下的黄河三角洲资源开发的思路和模式[J].自然环境学报,2003,18(4):459-466.

[2]杨萍,季明川.基于SWOT分析框架下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农业探讨[J].资源与环境科学,2012(10):9-11.

[3]崔步礼,常学礼,陈雅琳,等.黄河水文特征对河口海岸变化的影响[J].自然资源学报,2006,21(6):957-964.

[4]张高生,王仁卿.现代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的动态监测[J].中国环境科学,2008,28(4):380-384.

篇(3)

2黄河三角洲海岸带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可选模式

所谓高效生态农业模式,就是依据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组织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和组装配套技术,构成一个结构稳定、高效、生态与有序转化的现代农业系统格局.黄河三角洲海岸带高效生态农业模式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概括地说,因地制宜就是根据当地资源条件、气候条件、生产条件和科学技术条件乃至生产、生活习惯条件,具体决定采取怎样的模式,勾画什么样的蓝图.在充分认识、分析该区域条件的基础上,提出黄河三角洲海岸带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9类模式,以供选择[4-10].

2.1暗管改碱模式

黄河三角洲海岸带多为荒碱地,土壤含盐量高,开发利用难度大.采用暗管改碱工程技术,可实现土壤快速脱盐,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有效增加耕地面积,增加农民收入,是一项较大幅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解决好“三农问题”的民生工程,还可通过新增土地用于占补平衡,缓解高效生态经济发展中建设用地增加过快同严格保护耕地的矛盾,拉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一些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该模式的工程技术要点是利用专业大型成套机械设备,在一定土壤深度埋置具有滤水、排盐功能的PVC管道,实现开沟、埋管、裹砂、覆土等施工过程一次完成,并通过灌溉淋洗,使含盐水渗入暗管排走,从而起到控制地下水位、土壤快速脱盐的作用.它与明沟排水的技术原理相同,都是根据“盐随水来,盐随水去”的水盐运动规律.将淋洗土壤而渗入地下的含盐水排走,用以大规模改良盐碱地和盐渍型中低产田.由于排碱暗管均埋于地下,并可设计为宽深布设或浅密布设等不同形式的地下管网,因此不占用耕地并且排碱效果突出、均匀,优于明沟排碱.有条件的可将灌水渠系也改为管道模式,再植入节水灌溉系统,完成排灌模式的全面转换,从而实现高效生态农业的目标.暗管排碱模式改碱见效快,效果好,经济效益高.通过暗管布设控制地下水位,抑制土壤返盐,利用自然降水和引黄灌溉淋洗土壤,可在1~2a内使盐渍土迅速脱盐,土壤含盐量可由10‰~30‰降为3‰~4‰.暗管排碱的另一项重大收益来源于节地.因为暗管布设本身不占用地上土地,原来的“农级”排水沟所占面积则成为新增耕地面积.如按农沟间距40m、深度1.5m,边坡1∶2计算,排水明沟占地大约是耕地面积的15%,在农沟布设间距较大的地块,沟道占地不低于10%.采用暗管排碱,再加上所改良的零星地、边角地和插花荒碱地,可新增土地面积15%以上.由于暗管排水的优越性,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如荷兰、美国等,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实现了农田明沟排水向管道排水的转变.目前,许多发展中国家也正在推广暗管排水系统.该模式非常适合黄河三角洲海岸带大面积盐碱地的开发利用,也适用于大面积改造中低产田.

2.2高效生态种植模式

高效生态种植模式是指依据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利用当地现有资源,综合运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粮食、果树、蔬菜等农产品的高效生产,开发无公害农产品、有机食品和其他生态类食品[6].2.2.1“间套轮”种植模式该模式是指在耕作制度上采用间作、套种和轮作换茬的模式.利用生物共存,互惠原理发展有效的间作、套种和轮作倒茬技术,是进行高效生态种植的主要模式之一[4].黄河三角洲海岸带可选择的典型的间作套种种植模式有玉米与豆类间作、棉花与蔬菜间作、枣粮间作等,小麦玉米套作、麦棉套作、小麦玉米蔬菜套作等.典型的轮作倒茬种植模式有禾谷类作物和豆类作物轮换的禾豆轮作,水稻与棉花等旱作轮换的水旱轮作,大田作物和绿肥作物的轮作.2.2.2保护耕作模式用秸秆残茬覆盖地表,逐渐减少耕作,防止土埌结构破坏,并配合一定量的除草剂、高效低毒农药,控制杂草和病虫害的一种耕作栽培模式.保护性耕作通过保持土壤结构、减少水分流失和提高土壤肥力达到增产目的,是一项把大田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的技术,俗称“免耕法”或“免耕覆盖技术”.2.2.3旱作节水农业生产模式旱作节水农业是指利用有限的降水资源,通过工程、生物、农艺、化学和管理技术的集成,把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的农业生产技术.其主要特征是运用现代农业高新技术手段,提高自然降水利用率,消除或缓解水资源严重匮乏地区的生态环境压力,提高经济效益[7].

2.3农林牧复合型高效生态模式

该模式是指借助接口技术或资源利用在时空上的互补性所形成的两个或两个以上产业或组分的复合的生产模式.所谓接口技术是指联结不同产业或不同组分之间物质循环的能量转换的连接技术,如种植业为养殖业提供饲料饲草,养殖业为种植业提供有机肥料,其中利用秸秆转化饲料技术、利用粪便发酵沼气和有机肥生产技术均属接口接术.比较适合的农林牧复合型高效生态模式主要有粮饲—猪—沼—肥高效生态模式、林果—粮经立体高效生态模式、林果—畜禽高效生态模式[6].2.3.1粮饲—猪—沼—肥高效生态模式该模式的基本内容包括:①种植业由传统的粮食生产一元结构或粮食、经济作物生产二元结构向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饲草作物三元结构发展,饲料饲草作物正式分化为一个独立的产业,为饲料业和养殖业奠定物质基础.②进行秸秆青贮、氨化和干堆发酵,开发秸秆饲料用于养殖业,主要是养牛业.③利用规模化养殖场畜禽粪便生产有机肥料,用于种植业生产.④利用畜禽粪便进行沼气发酵,生产沼渣沼液,开发优质有机肥料,用于作物生产.主要有粮—猪(牛)—沼—肥、草地养鸡、种草养鹅等模式.2.3.2林果、粮经立体高效生态模式该模式主要内容是利用作物和林果之间在时空上利用资源的差异和互补关系,在林果株行距中间开阔地带种植粮食、经济作物、蔬菜、药材乃至瓜类,形成不同类型的农林复合种植模式,也是立体种植的主要生产形式,一般能够获得较单一种植更高的综合效益.适合黄河三角洲海岸带的主要有枣粮间作、杨粮间作、林药间作、果药间作等模式.2.3.3林果—畜禽高效生态模式该模式的基本内容是在林地或果园内放养各种经济动物,放养的动物以野生取食为主,辅以必要的人工饲养,生产较集约化养殖更为优质、安全的多种畜禽产品,接近或达到有机食品标准.黄河三角洲海岸带比较适合采用的模式主要有林—鱼—鸭、林—牛(鸡)、果园—鸡(兔)等.

2.4高效生态畜牧业模式

该模式是以畜牧业为中心,并将相应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种群匹配组合起来,形成合理有效开发、利用多种资源,防治和治理农村环境污染,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三统一的高效、稳定、持续发展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根据养殖动物生活环境不同,高效生态畜牧业模式可分为陆地畜禽养殖生态模式、水体畜禽养殖生态模式和水陆复合畜禽养殖生态模式三大类;根据规模与环境的依赖关系,可分为复合型生态养殖场和规模化生态养殖场两种生产模式.2.4.1复合型生态养殖生产模式该模式主要特点是以畜禽动物养殖为主,辅以相应规模的饲料粮(草)生产基地和畜禽粪便消纳土地,通过清洁生产技术生产优质畜产品.根据养殖动物的种类可以分为以猪为主的生态养殖场生产模式,以禽为主的生态养殖场生产模式和以其他动物(兔、貂等)为主的生态养殖场生产模式[7].2.4.2规模化养殖场生产模式该模式主要特点是以大规模畜禽动物养殖为主,但缺少相应规模的饲料粮(草)生产基地和畜禽粪便消纳土地场所,需要通过一系列生产技术措施和环境工程技术进行环境治理,最终生产优质畜产品.根据饲养动物的种类可以分为规模化养猪场生产模式、规模化养牛场生产模式、规模化养鸡(鸭)场生产模式等.

2.5高效生态渔业模式

高效生态渔业模式是遵循生态学原理,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和工程技术,按生态规律进行生产,保持各种水生生物种群的动态平衡和食物链网的合理结构,保持和改善生产区域的生态平衡,保证水体不受污染,确保水生生物、水资源的永续利用.2.5.1池塘混养模式池塘混养是将同类不同种或异类异种在人工构建的池塘中进行多品种综合养殖的方式.其原理是利用生物之间具有互相依存、竞争的“适者生存、劣者淘汰”的规则,确保生物多样性,符合水体的养殖容量,合理利用水城、饲料资源,根据养殖生物食性、垂直分布不同,合理搭配养殖品种与数量,使养殖生物在同一水域中协调生存,以获得最大的经济、质量效益.池塘混养模式可分为淡水混养和海水混养两种类型.(1)淡水混养模式.该模式包括常规鱼类多品种混养以及常规鱼类与名优特鱼类品种混养两种类型.常规鱼类指草、鲢、鳙、青、鲤、罗非鱼等大宗鱼类.主要利用草鱼为草食性、鲢(鳙)鱼为滤食性、青鱼与鲤鱼为吃食性、罗非鱼为杂食性的食性不同,草、鲢、鳙为上层、鲤鱼为中层、青鱼和罗非鱼为中下层的垂直分布不同,充分利用生物特性,合理搭配品种进行混养.(2)海水混养模式.该模式主要包括海水鱼虾混养、鱼蟹混养、鱼贝混养3种类型.①海水鱼虾混养.以中国对虾为主,同时放入少量的肉食性鱼类如鲈鱼,鲈鱼摄食体质较弱、行动缓慢的病虾,避免带病毒对虾死亡后释放病原于水体中的可能.②海水鱼蟹混养.通常由梭子蟹与鲈、鲷或对虾、青蟹与遮目鱼混养,梭子蟹为底栖动物,以动物饵料为食物,鲈、鲷的残饵与排泄物可以起到肥水促进浮游生物生长的作用,为梭子蟹的生长提供适宜的环境.海水青蟹与遮目鱼混养,青蟹是以动物饵料为主的杂食性生物.遮目鱼以植物食性为主,主要摄食底栖硅藻及有机碎屑等,遮目鱼对养殖青蟹不会构成威胁.③鱼贝混养.在缢蛏、泥蚶等贝类养殖池塘中放入少量的鲈、大黄鱼进行混养,由于鲈、大黄鱼的残饵与排泄物可以起到肥水作用,促进浮游生物的生长,同时摄食体质较弱的贝类.肥水增加的浮游生物又被滤食性的贝类所利用,从而达到生态平衡.2.5.2海湾鱼虾贝藻兼养模式根据海洋生物多样性、海域生物净化和自然净化规律,充分利用水生生物的食性、栖息不同和生物共生时相互作用、依赖、竞争等的生态特点,合理搭配养殖品种及数量,根据海流、流速合理布区,在同一海湾中同时进行鱼类、贝类、虾类、蟹类养殖的模式,使海域资源永续利用.2.5.3基塘渔业模式(1)果基鱼塘.塘基种的果品种类很多.塘泥使果树生长茂盛,结果多.果树下养鸡(鸭),鸡(鸭)在果树下食虫松土,排放大量粪便,经雨水冲刷流入鱼塘,既可肥塘,又可促进塘鱼生长.塘泥肥,有机质增多,上基后又促进果树生长.(2)花基鱼塘.塘基种的花品种多,可有盆栽和基面种植两种类型,需要塘泥培育,塘水浇淋,促进花卉的生长和发育.暴雨或用塘水淋花后,花基和一些残肥随流水回到鱼塘,增加了塘水的肥力,有利于塘鱼的生长和产量的提高.(3)基围渔业模式.基围养殖主要构造在潮间带滩涂上,为便于潮汐纳水,一般建成“下埂上网”的养殖池,开展新对虾属类品种的养殖.2.5.4以渔改碱模式黄河三角洲海岸带的低洼盐碱地带,为充分利用国土资源,通过深挖池塘、高筑台田,构成鱼—粮、鱼—草、鱼—鸭的种植—养殖结合的模式.修筑台田的目的主要是降低地下水位和淡水压盐,一般在条状台田上连续种植水稻3a后,土埌的盐分明显降低,可再种棉花、蔬菜等,也可间种刺槐、紫穗槐、枣树等.在无引黄条件的台田,可利用夏季雨水压盐,种植田菁、芦笋、紫花苜蓿、沙打旺等,逐渐改良台田土埌.在改造台田盐碱土的情况下,塘内引入黄河水养鱼、种藕,池水养鸭.可利用台田作物或牧草打浆喂鱼,也可用发酵的鸡、鸭、畜粪喂鱼,形成一种良性循环.2.5.5渔牧综合模式根据生物的生长环境、动物的食性不同等特点,在互不干扰的前提下,使牧、渔、农成为互为利用的综合生态模式.(1)鱼与禽综合养殖模式.主要有“鱼禽混养”、“上禽下鱼”的养殖模式.“鱼禽混养”中的鱼类多为常规性鱼类,需求耐低氧、食性广、抗性强的种类,一般是草胡子鲶、罗非鱼、鲤、鲫、草鱼等.“上禽下鱼”中的禽,可是鸡或鸭等,往往需要在池塘上构建禽舍,养殖鱼类同“鱼禽混养”的鱼类.该模式利用禽粪肥水促进浮游生物的生长,浮游生物又被养殖鱼类所利用.(2)鱼与畜综合养殖模式.养殖鱼类多为常规性鱼类,同“鱼禽混养”鱼类,畜可为牛、猪等.值得注意的是某些疾病属人、畜、禽、鱼共患,因此利用畜粪肥水之前,必须经无害化处理后方可使用.(3)牧、渔、农复合模式.该模式主要有“三元”复合模式和“多元”复合模式两类.“三元”复合主要包括“菜猪鱼”、“猪草鱼”、“草鸭鱼”、“鸡猪鱼”综合养殖模式;“多元”复合主要包括“鸡猪蛆鱼”、“鸡猪沼鱼”、“草猪蚓鱼”综合养殖模式.

2.6高效生态设施农业模式

该模式是在设施工程的基础上,通过以有机肥料代替或部分替代化学肥料(无机营养液),以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措施为主要手段,进行病虫害防治,以动植物的共生互补良性循环,实现系统的高效生产等生态农业技术,实现设施环境下的无害化生产,最终达到改善设施生态系统环境、减少连作病害和农药化肥残留、实现农业持续高效发展的目的[6].2.6.1设施清洁栽培模式通过以有机肥料为基础的设施栽培技术的应用,减少化肥用量70%~80%,使土壤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连作病害进一步减轻;通过以生物、物理防治为基础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模式的应用,可使农药用量减少60%~70%,蔬菜品质达到无公害标准的要求.同时,通过膜下滴灌技术的配套应用,节水率可达70%.2.6.2设施种养结合生态模式该模式是通过温室工程将蔬菜种植、畜禽(鱼)养殖有机地组合在一起而形成的质能互补、良性循环型生态农业系统.在这一系统中畜禽(鱼)在呼吸过程中可产生大量的CO2,为温室蔬菜生产源源不断地提供光合作用资源,同时白天蔬菜在同化过程中产业的氧气还可改善畜禽(鱼)的养殖环境.畜禽(鱼)与蔬菜之间互为利用,相得益彰,形成良性生态链.该模式目前有两种主要形式:①温室“畜—菜”共生互补生态农业模式.主要利用畜禽呼吸释放出的CO2供给蔬菜作为气体肥料,畜禽粪便经过处理后作为蔬菜栽培的有机肥料,同时蔬菜在同化过程中产生的O2等有益气体供给畜禽来改善养殖生态环境,实现共生互补;②温室“鱼—菜”共生互补生态农业模式.利用鱼的营养水体作为蔬菜的部分肥源,同时利用蔬菜的根系净化功能为鱼池水体进行清洁净化,互为利用.2.6.3设施立体生态栽培模式该模式是充分利用设施光温环境的优势,通过一定的工程技术手段将“果—菜”、“菇—菜”、“菜—菜”按照空间梯次分布的立体栽培模式有效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优势互补、资源高效利用型立体生态栽培模式.该模式有3种主要形式,①温室“果—菜”立体生态栽培模式.利用温室果树的休眠期、未挂果期地面空间空闲阶段,选择适宜的蔬菜品种进行间作套种,形成立体生态栽培模式;②温室“菇—菜”立体生态栽培模式.通过在温室过道、行间空隙地带放置食用菌菌棒,进行“菇—菜”立体生态栽培,食用菌产生的CO2可作为蔬菜的气体肥源,温室高温高湿环境又有利于食用菌生长;③温室“菜—菜”立体生态栽培模式.利用藤式蔬菜与叶菜类蔬菜空间上的差异,进行立体栽培,夏天还可利用藤式蔬菜的遮阳作用为喜阴蔬菜作天然的遮阳网,互为利用[6].

2.7观光休闲型高效生态农业模式

观光休闲型高效生态农业模式是指以生态农业为基础,强化农业的观光、休闲、教育和自然等多功能特征,形成具有第三产业特征的一种新的农业生产经营形式[6-8].2.7.1高科技生态农业观光园主要以设施农业(连栋温室)、组配车间、工厂化育苗、无土栽培、转基因品种繁育、航天育种、克隆动物育种等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或技术示范,并通过生态模式加以合理联结,再配以具有独特观光价值的珍稀农作物、养殖动物、花卉、果品以及农业科普教育(如农业专家系统、多媒体演示)和产品销售等内容,形成以高科技为主要特点的生态农业观光园.2.7.2精品生态农业公园通过生态关系将农业的不同产业、不同生产模式、不同生产品种或技术,建立具有观光功能的精品型生态农业公园,一般包括粮食、蔬菜、花卉、水果、瓜类和特种经济动物养殖精品生产展示、传统与现代农业工具展示、利用植物塑造多种动物造型、利用草坪和鱼塘以及盆花塑造各种观赏图案与造型,形成综合观光生态农业园区.2.7.3生态观光村专指已经产生明显社会影响的生态村,它不仅具有一般生态村的特点和功能,如村庄经过统一规划建设、绿化美化和环境卫生清洁管理,村民普遍采用沼气、太阳能或秸秆气化,农户庭院进行生态经济建设与开发,村外种养加生产按生态农业产业化进行经营管理,而且由于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已经具有较高的参观访问价值,具有较为稳定的客流,可以作为观光产业进行统一经营管理.2.7.4生态农庄一般由企业利用特有的自然生态和特色农业优势,经过科学规划和建设,形成具有生产、观光、休闲度假、娱乐乃至承办会议等综合功能的经营性生态农庄,往往具备赏花、垂钓、采摘、餐饮、健身、狩猎、宠物乐园等设施与活动.

2.8种养加、贸工农一体化复合模式

该模式是培育龙头企业,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生产经营模式.2.8.1果蔬加、贸工农一体化复合模式依托黄河三角洲冬枣、金丝小枣、鸭梨、香椿等特色农产品,从果蔬的品种选育、种苗培育、栽培、果蔬产品冷藏保鲜,到果蔬精深加工,直至高端果蔬精深加工产品的物流、营销形成一条龙,生产基地覆盖周边地区农户[9].2.8.2粮油加、贸工农一体化复合模式依托当地的特色粮油资源,从粮油作物品种选育、种苗培育到栽培,重点培育孵化优良种苗生产的龙头企业,提升种苗生产和栽培技术含量,提升粮油加工技术科技含量,培育粮油及粮油副产品精深加工为主的高技术加工企业,生产营养型食用油、营养麦片等精深加工产品,直至高端食品的物流、营销,建立标准化粮油作物生产示范基地,辐射带动专业生产农户.2.8.3水产加、贸工农一体化复合模式依托黄河三角洲海水、淡水生物资源,建立海、淡水水产品选育、种苗孵化、养殖基地和龙头企业,集成功能性水产品和保健品精深加工、休闲即食水产品精深加工和水产品保鲜冷冻为主的高端食品加工技术,培育水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水产品一部分直接进入物流平台,高端精深加工水产食品通过营销物流进入消费市场.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设施养殖、池塘养殖和高效生态水产养殖[9].2.8.4畜禽加、贸工农一体化复合模式依托当地的珍贵畜禽资源,培育龙头企业从品种选育、胚胎培养、畜禽养殖,到畜禽产品精深加工,直至高端畜禽食品的物流、营销形成一条龙,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工厂化畜、禽高效生态养殖.

2.9生物修复与重建型模式

生态修复是修复被人类损害的原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及动态的过程,是维护生态系统健康及更新的过程.重建是去除干扰并使生态系统恢复原有的利用方式.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退化生态系统,其修复方法亦不同.根据黄河三角洲海岸带生态系统退化现状,现推荐退化草地生物修复与重建、退化湿地生物修复与重建两种模式.2.9.1草地生物修复与重建模式黄河三角洲海岸带有着广阔连片的草地,但不少天然草地退化.草地生态恢复是遵循植被分布的自然规律,按照草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原理,运用现代草地管理、保护利用技术,实行封滩育草、减牧还草,在农牧交错带退耕还草、补播牧草和分区轮牧的方式修复、改良天然草场.通过人工引种苜蓿和飞机播种沙打旺,重建人工草场.进一步实行草场林网化,开展草粮轮作、草林间作、牧草更新,实现草地生态良性循环.2.9.2湿地生物修复与重建模式由于黄河三角洲海岸带湿地水分补充不足,土壤有机质含量低,易受海潮侵袭,植物群落建群种少,群落结构简单,湿地生态系统脆弱,加之不合理的湿地开发利用、环境污染等的影响,湿地生态系统退化.该模式按照循环经济原理,采用芦苇补植、造纸废水灌溉生物技术和工程措施,形成“芦苇修复或重建—芦苇造纸—造纸废水灌溉—芦苇处理造纸废水—盐碱类湿地生态修复—利用芦苇造纸”的模式,实现生态、环境、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10].

3黄河三角洲海岸带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建议

3.1加强沿海防潮堤建设

防潮堤坝是关系黄河三角洲海岸带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以及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重要保障线,必须作为海岸带开发利用的基础性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重中之重.要坚持高标准建设、市场化运作,新建和改造加固并重.新建和改造工程均按五十年一遇防风暴潮和防震标准设计建设,关键岸段堤坝按百年一遇标准建设.为防止防潮堤坝改变海陆交汇的生态环境,必须留足河流入海流路.要充分发挥防潮堤坝减灾、交通旅游、国防安全、生态建设、滩涂养殖、产业开发等综合功能.

3.2加强海岸带生态系统保护

按照优先发展、强化保护的原则,明确岸线、滩涂、海湾、岛屿等空间资源的功能定位和发展重点,加强海洋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加强重要湿地、自然保护区、海洋与渔业保护区的保护,重点加大黄河三角洲贝壳堤岛与湿地系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套儿河口海域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马颊河文蛤国家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保护力度.尽快制定完善沿海地区生态保护规划,实施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修复示范工程.加强海岛及其周围海域生态系统的保护,重点发展浅海滩涂增养殖、经济作物和药用植物种植,加强贝壳砂的开发利用.加强海岸带综合治理,科学利用岸线资源,实施破损岸线和沿海滩涂治理修复工程.加强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完善沿海生态防护林屏障,实施泥质海岸带防护林封育试点,维护生物多样性和植被原生态,恢复和增强生态服务功能,改善沿海生态环境,为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提供环境条件.

3.3防止海岸带开发的“同质化”和“人工化”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全面启动建设,实际上实现了区域内海岸带“发展规划”的全覆盖.随着沿海地区发展规划的陆续实施,重化工项目向滨海集聚的趋势明显加快,交通运输业、装备制造业、原材料加工、钢铁等产业遍地开花,海洋产业同构、布局趋同和低质化等问题明显.因此,必须从战略高度做出规划,防止开发混乱无序、开发的“同质化”和海岸带的“人工化”.

篇(4)

首先,2003年,华南师范大学引进的中科院院士孙儒泳就曾向广东省政府打报告要求在广州市盖楼建立生态循环种养模式的科研项目。当时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土地越来越少、人们的食物供应问题,尽管没有提出垂直农业这个概念,但意思是一样的,所以说中国在垂直农业方面的研究还要早于美国人(他们是2009年提出这个概念)。

第二,近10年来,广东农垦在甘蔗大面积种植园中已经成功引进了以色列滴灌技术[3],通过在大田中的探头感应,可以分析出什么地方需要水分。在控制室就可以对需要水分的地方实施滴灌。从理论方面分析,所谓垂直农业的概念,其实就是应用植物营养学、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现代技术的“精准农业”,就像美国亚桑纳大学环境控制农业中心的主任吉恩贾克梅里认为的那样:通过在室内种植植物,其环境可被前所未有地进行精确控制。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广东农垦在垂直农业中的设施农业、精准农业的应用方面也是走在世界农业科学前列的。

第三,前几年,广东省农科院作物所在白云区钟落潭建立了广州金颖园农科旅游度假区,采用温室大棚技术,将营养液直接输送到各式农作物的根系,这种做法也是垂直农业应用的一种。这方面的应用还有很多[4],比如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投资3亿多建设的热带雨林、湿地等模拟环境,它们大多作为少年儿童课外实习基地,但由于电费、营养液等花费巨大,现在很多都支撑不下来,不再对外展示。最近,根据中国园林资料网2011年7月8日消息:山东首家实行全程智能化控制的立体垂直农业示范园日前开工建设。智能化立体垂直农业不仅可以充分利用空间进行农业生产,还可以对栽培作物的生长环境进行全程监控。虽然垂直农业节省了传统农场使用机械、农药、除草剂、化肥、运输和其他方面的成本,其中还包括作物减产的成本。但这些不能证明垂直农场在能源和金钱上具有竞争力。其实在城市核心建造高大复杂的建筑物,以及在高端基础设施和安全密闭负压通风设备的探测和维护等方面会耗费更大的能源和金钱。所以,目前“垂直农业”仍处于概念阶段,还没有成型的应用模式,具体实施起来会遇到一些障碍。最大的障碍是水和能源这两个必要条件的来源问题。“垂直农业”需要有完善的城市污水循环利用和能源供应系统作为配套。

热带亚热带地区发展垂直农业的思考

“垂直农业”作为一种获取食物和有效利用废弃物的全新概念,对世界人口增长所带来的土地和水资源的紧张的今天是一种农业生产方式的新思路,正在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中国热带亚热带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相对快速的区域,因而土地资源非常珍贵。广东省的情况不用说了,土地资源空间已经越来越有限,而随着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区,海南省的土地资源也将会紧张。随着东盟国际合作的开展,其他亚热带地区如广西云南也同样会出现土地高度紧张的问题。按照计算,同样面积的垂直农业耕作的产能是传统农业的16倍,(一年收成4次,密植2倍,每个耕作面是2层的架子,则4×2×2=16),也就是说如果是30层楼的垂直农业,一亩垂直农业所占的土地面积抵得上16×30=480亩传统农业耕地。这里还不算因为室内种植带来的增产效果,比如增加二氧化碳浓度至1000ppm可以带来作物最佳生长。因此,从增加热带亚热带地区土地利用率来说,是很有必要研究一下垂直农业的可能性的。

第二,相对中国其他地区(温寒地带),光温水条件相对优越。这样在建造和实施垂直农业的时候,耗费的能源应该会相对少一些。所以,在我们国家要引入垂直农业,我们认为应该是热带亚热带地区先行为好。

篇(5)

(二)农产品市场体系基本形成在果品主产区已建设300余处果品交易市场,大型气调库1座、大中型冷藏库86座,鲜果贮藏量达到了4.4亿斤,与果品相关的加工配套企业发展到近100家,常年从事农产品运输的车辆3000多辆,直接带来经济总量10亿元以上。农产品营销队伍1.5万人,年销售果品30亿斤以上。蒙阴果品畅销国内外,特别是蒙阴蜜桃占了江浙沪市场的60%以上的份额。蒙阴已成为周边地区的果品购销集散地。

(三)品牌基地建设有了新的提升把品牌注册、推介、认证作为重点进行推进,引导龙头企业、合作社、经纪人等生产经营主体增强品牌意识,鼓励支持农产品特别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特色农产品的企业、合作社等注册商标,突出优质农产品的品牌效应。加强农产品品牌推介,积极组织品牌农产品参加展示、展销会,广泛利用新闻媒体,努力宣传扩大品牌农产品的知名度。积极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全县已获认证有机食品共有34种,绿色食品72种,地理标志4个。

二、建设生态农业产业园区的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

(一)有利条件:一是优越的自然条件。蒙阴县属暖温带季风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2.8℃,年均无霜期196天,正常年份降水量800毫米以上;土壤为沙壤土,磷钾含量高,通透性能好,各项生态气候因子均适宜农产品生长发育需要,被国家列为落叶果树发展重点区域。二是区位优势明显。蒙阴县享有国家对中西部扶持的优惠政策,在发展区位上地处南北方的结合部,具有聚集生产要素、吸引各方投资和辐射周边,带动区域发展的良好区位条件。三是生态环境良好。蒙阴县生态绿化覆盖率高,水网密布,自然环境好。经过多年来的山区综合开发,已形成较为完善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是建设农业产业园区,发展高效农业的俱佳地。四是便利的交通条件。京沪高速、沂蒙公路、兖石公路穿过蒙阴境内,县乡道路四通八达,村村通工程全覆盖,建立了良好的交通运输条件。

(二)不利因素:一是组织化水平偏低,技术力量不足。合作社规模小,力量弱,组织结构松散,运作不够规范;县乡村技术人员严重不足,技术力量薄弱。二是农业产业化程度较低,缺乏规模较大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业明显滞后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三是没有形成农产品产地专业批发市场,严重制约农业的规模化发展。四是思想观念不够解放。小农意识及农业经营理念的缺乏影响农业向现代化迈进。

三、对蒙阴县建设生态农业产业园区的几点建议

(一)抢抓机遇、高点定位,建立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以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为主体,以资源循环与高效集约利用、农业功能全面开发为主线,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动力,以科技、投融资、信息化服务创新为支撑,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导向、效益驱动的思路,按照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的发展布局,加强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以现代服务业引领现代农业,农、林、牧业循环,一、二、三产业融合,建设集农业高端产品生产与贸易、农业高新技术创新与推广、城乡一体化发展于一体的高效、生态、循环、智慧型生态农业示范区,探索建立国内领先并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二)科学规划、重点突破,打造高效生态农业科技城按照“核心区—示范带动区—辐射带动区”三个层面,规划建设“一城、三区、五园”,“一城”就是在核心区内建设高效生态科技城,“三区”:即在县城高速公路以南蒙阴街道大田庄等5个村规划为核心区;蒙阴街道鲁山流域,野店镇毛坪流域,旧寨乡杏大、高都镇古道沟、岱崮镇井旺庄等生态农业园区为示范带动区,全县农业乡村为辐射带动区。五园:即循环农业产业园,林果种苗产业园,农产品精深加工园,农产品物流园,有机农产品产业园。对核心区“五园”进行重点打造、综合开发。核心区按照“一城、五园”的空间及功能定位,重点建设“一个平台、三个支撑体系、六个特色产业”,即:农业高端服务平台(生态科技城),金融、科技、信息三个支撑体系,循环农业、林果种苗、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产品物流、有机农产品、生态旅游六个特色产业。同时配套实施一批重点建设项目,进而形成以生态农业为基础、全产业链开发为重点、现代服务业为引领的高效生态产业体系。生态农业科技城主要建设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农业“生态谷”、企业研发总部基地、人才培养与创新创业基地、农业科技金融服务中心、行政服务中心、低碳社区等。

篇(6)

项目名称:2011年度黄河三角洲地区引进急需人才项目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3月20日

一、高效生态农业与农村金融

“高效生态农业”是在“生态农业”的基础上提出的;高效生态农业是集约化经营与生态化生产有机耦合的现代农业。它以绿色消费这一基本需求为导向,以理念创新、结构创新、科技创新、体制创新为动力,以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是具有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产品安全、经济高效、技术密集、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为本质特征的新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高效生态农业一方面通过农业技术、设备等的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环境与农业和谐发展;另一方面高效生态农业将农业生产经营从单纯的生产领域扩展到加工与流通领域,将长期分离的农工商连成一个整体,实现农业外部规模经营,进而提高农业生产的专业化水平,使其区域化布局更加合理,在更大范围内和更高层次上实现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高效生态农业的充分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从农户的角度看,新型技术设备的引入和更新,单靠农户的个人资金难以支撑,需要借入资本来完成。从农业企业的角度看,首先,一体化经营需要金融支持。农业高效化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全面协调发展,金融支持可以延长农业产业链条,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形成农业的规模化、系列化生产经营,提高农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其次,龙头企业发展需要金融支持。在原料收购季节,大型的粮棉油加工龙头企业需要集中收购大批农产品,流动资金贷款能作为其收购原料的保障。另外,相比其他企业,农业龙头企业不但要面临市场风险,而且要面临自然风险,因此它们需要更多的金融支持以减少和控制风险;最后,农业科技创新需要金融支持。农业科技创新是农业产业化的活力和生命的源泉。而农业科研具有社会公益特点,投入大、收效期长、风险大,特别需要金融的支持。

除了上述两个角度外,从政府的角度来说,高效生态农业发展中的外部环境建设也需要金融支持。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需要生产资料市场、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的专业批发市场、社会化服务市场,也需要通讯、交通和仓储等完善的基础配套设施。这些项目建设需要金融支持。

二、农村金融需求现状分析

为了考察现阶段在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中农村金融现状,笔者2012年4月至6月期间,对山东潍坊寿光市生态农业比较发达的相关乡镇进行实地调研,对高效生态农业在发展过程遇到的融资问题等有了初步的认识。农户在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中,在金融方面表现出如下特征:

1、需求旺盛,但贷款呈现出额度小、期限短等特点。大部分农户有融资需求,对资金需求仍然比较旺盛。农户融资金额差别较大,最低融资金额为0.2万元,最高的达50万元,农户融资的额度还是以小额为主。向正规金融机构借款的农户中,选择的融资期限一般在6个月至1年,农户贷款的期限较短,基本上为短期贷款。

2、农户融资主要满足生产技术或设备更新需求。农户同时是一个生产经营单位和生活消费单位,融资资金的投向可分为生产性用途和生活性用途。生产性用途包括农业生产和非农生产两个方面;生活性用途主要用于建房、孩子教育、就医看病等非生产性活动。个体工商户和种田大户是农村主要的融资者,主要用于购买生产资料和农机具等。同时,也可以看到生活性借款的规模远远小于生产性借款。值得注意的是,农民的生产和消费资金在现实中往往很难将两者区分开,农户生产资金的缺乏很有可能是消费增加所致。再加上相关金融机构没有开办针对农民的消费信贷,因此农户即使是为了满足消费需求,在借款时却大多以补充生产资金的名义借款,从而实际用于生产的借款比例要低于以上数字。

3、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缺乏。农户对涉农金融机构有着强烈的储蓄存款偏好,绝大多数人选择信用社作为存款或贷款对象。农户在选择金融机构时,具有地理偏向性、长期偏好性与信誉偏好性,而且农户很注重交易成本。农户金融服务需求基本集中在“老三样”——存、贷、汇,同时金融服务产品单一、金融产品供给有限的现状并未得到改善,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农户金融服务多样化需求。

新型金融机构如小额信贷公司、村镇银行、资金互助会等的出现,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金融体系的完善,但农户风险规避意识较强等原因,使得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真正服务农村还需要加大努力和宣传。同时,尽管新型金融机构有其发展空间与市场,但需加强规范与引导。

三、农村金融创新对策建议

针对实地调研的资料,结合农村金融发展现状,笔者认为,为了更好地促进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农村金融创新:

1、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构建良好的农村金融环境。重构合作性金融体系,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农村信用社立足于农村,在众多农村金融机构中最贴近“三农”,也相应地成了支农的主力军。农村信用社应发挥其覆盖广的独有优势,发展适合农村需要的小额贷款业务等,扩大市场占有份额。必须将农村信用社的改革重点放在支持“三农”上,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来增加农村金融供给,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发挥金融机构在支持农业基础设施、技术装备等方面的作用。要围绕“明晰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服务功能,国家适当扶持,地方政府负责”的方向和原则,准确定位、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重点放在支农服务水平提高和对农户及中小企业的资金支持上,把农村信用合作社办成真正由农村、农民工商户和各类经济组织入股,实行民主管理、科学决策、自主经营、自担风险的社区性地方金融机构。

规范发展的非正规信用合作制,增强其服务水平。各类非正规农村信用合作社组织正逐步形成、发展,成为农村金融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国家立法及监督部门应该针对农村非正规信用合作组织的实际发展情况和特征,尽快制定更完善的适应其规范发展的法律法规,明确其法律地位,给予其足够发展的法律空间,推动其进入健康有序的发展轨道。在规范农村非正规信用合作组织的基础上,应该鼓励其拓宽融资渠道,提高服务水平。

2、全面拓展政策性金融,加强其引导功能。政策性金融存在于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运用政策性金融手段对农业支持与保护也是国际惯例。在现实的经济金融运行中,政策性金融是为补充、完善商业性金融的基础性、主导性地位。应该指出的是,高效生态农业的生产过程中,政策性金融应该起的是主导性而不是辅作用。加强政策性金融的引导功能,应当提高政策性金融的资金运用效率,同时通过金融创新提升政策性金融的产品满足率,加强政策性金融对高效生态农业的支持。

3、建立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促进其催化功能。农村保险是农村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高效生态农业的高新技术性,其对风险的抵御能力更差,更需要保险的支持。同时,没有农村保险的快速发展,农村信贷、农村担保、农村期货都难以发展起来,也就不可能有农村经济的快速成长。从风险特征看,农业风险自身具有高系统性风险的特点。一方面发生频率相对较高;另一方面一旦发生则损失非常巨大,会导致很多农户遭灾和多家农险公司遭到重大损失,甚至破产。基于此,建立巨灾应对重大疫情等巨灾保险的能力,确保农业保险公司对受灾农户的赔付能力,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加快建立同业再保险和巨灾保险分散机制,是高效生态农业迅速发展的必要条件。应该加大对农业保险的政策扶持,加强涉农信贷与涉农保险的合作,探索发展多层次的农业保险组织,开发多样化的农业保险产品。

4、加强农村金融宣传与培训,增强农户金融意识。加强金融领域惠农政策与服务在农村地区的宣传与培训,通过培训消除农户心中的金融误区,增强农户对新型金融产品与服务的接受度,普及基本金融常识,一方面有利于金融机构业务的展开;另一方面有利于农户更好地选择各项金融服务。

在创新农村金融为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同时,应该认识到金融创新所带来的风险的增大,作为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该在配合金融创新的同时,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健全其保障功能,建立健全有效的农村金融风险管理体系,为农村金融创新和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主要参考文献:

篇(7)

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高效农业。它是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原理、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也是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起来的大农业。

2 炎陵县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炎陵境内植被茂密,森林覆盖率达83.51%,居全省第一。“生态”是炎陵最优的资源,最大的潜力,近年来,该县紧紧围绕“生态”、“绿色”主题,结合县内气候、资源、传统耕种习惯等因素,全力发展生态农业经济。全县生态农业以酃县白鹅、无公害蔬菜、特色水果、楠竹、有机茶叶、油茶、休闲农业等为主的品牌突显。

2.1 炎陵县生态农业地方特色明显

“酃县(炎陵)白鹅”是国家优良的地方鹅种,1998年被载入《中国家禽品种志》,2006年被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2007年被选入国家种质资源基因库,2009年被农业部批准登记为农产品地理标志;2008年炎陵县通过农业部认证20万亩食用笋国家绿色食品原料基地,是湖南省35个笋竹开发示范县之一;炎陵特色水果已成为山区贫困农民的“致富果”,主打炎陵黄桃、柰李、南方早熟梨、早熟密柑等品种,炎陵黄桃、柰李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认证;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历来也被奉为“茶祖”,“茶祖圣地”炎陵县近年着力壮大茶产业,积极打造“茶品牌”,目前,该县积极打造高山乌龙、神农铁观音、神农剑、神炎春4大名优茶品牌;炎陵县近年来利用生态优势,积极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大力发展城镇蔬菜和高山外销蔬菜,蔬菜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打造了大院、三河星光、鹿原荆山、霞阳石子坝、水口水西等无公害蔬菜基地,大院高山萝卜、星光辣椒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认证;炎陵茶油闻名湘水流域,茶油收入为农民主要经济来源之一。

2.2 炎陵县生态农业产业初具规模

在酃县白鹅加工龙头企业福来喜鹅业有限责任公司的带动下,养殖规模逐年扩大。境内有30余万亩笋竹林,3000多万根活立竹,目前全县已有9个乡(镇、场)建成了万亩笋竹林基地;有鲜笋加工企业14家,年加工清水笋达1.2万吨;竹制品加工企业48家,年加工楠竹达270万根;年总产值1.6亿元、创税费1000余万元。全县特色水果总面积达5.9万亩,水果总产量1.75万吨,总产值7000余万元;水果套袋栽培面积1.05万亩,产值4000余万元;黄桃栽培面积2850亩,产值1500万元,盛产期桃园亩平纯收入超过1.2万元。采取“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全县以大院农场、霞阳镇、鹿原镇、中村乡为中心建立了四大茶叶基地,总面积达5000余亩,茶叶年产量达125吨,年产值1320余万元。全县通过垦复、低改和林种转换,形成了一批高产油茶示范基地,原有零星荒芜油茶林和油茶混交林得到科学开发利用。炎帝线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带已建成蔬菜基地2个、花卉苗木基地2个,建成星光1000米葡萄长廊。

2.3影响炎陵县生态农业发展的因素

投入与上级政策扶持力度小。由于地处山区,耕地面积小,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加上农业产业抗灾能力弱,山区生态农业的投资回报率相对低下,民营资金进入生态农业产业并不活跃,农业招商引资难度很大;炎陵作为革命老区,农民个体经济实力很弱,无法对生态农业发展进行较大的投入。当前,中央财政、省级财政重点支持的是粮食主产县以及优势农产品区域;受耕地资源的限制,炎陵既不是粮食生产大县,也不在优势农产品主产县行列,缺少了国家、省级财政政策的有力支持,使得炎陵生态农业的发展现状与炎帝神农氏陵寝圣地相比明显不符合。

产业化建设水平低。炎陵的农业产业,基本上是小而全,什么都有一点,什么都只有一点,主要农产品产值超亿元的只有笋竹林。全县集中连片的基地不多,难以形成集聚效应,农户分散经营比重大。全县12家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省级只有2家、市级10家,规模较大的主要集中在笋竹林、白鹅加工方面,种植方面的加工企业规模很小,技术落后,带动能力不强。农业科技推广当中技术集成配套应用方面创新不多,往往注重生产领域,加工保鲜技术滞后。休闲观光农业仍处于起步阶段,整体规模偏小,建设档次不高。

土地流转经营困难。由于国家缺乏促进农村土地流转的法律法规和配套扶持政策,也没有相关的管理机制,农村税费改革取消农业税后,农民土地流转意愿不强,土地流转规模小、范围窄,土地流转价格逐年上升,专业大户承包经营土地越来越难。以水稻生产为例,目前全县50亩以上的大户56户,经营面积4000亩,只占到全县水稻总面积的2.1%,100亩以上的只有5户。

3 炎陵县生态农业发展对策

3.1 坚持生态农业发展道路

炎黄子孙,不忘始祖,炎帝陵作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圣地,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众多海内外炎黄子孙来到炎帝陵参观拜谒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我们既要加快炎陵农业的现代化进程,又要保住炎陵的青山绿水,才不愧为称职的守陵人。而生态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模式,它能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在满足人们对农产品需求日益增长的同时,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维护生态平衡,所以必须坚定不移地走生态农业的发展之路。

3.2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炎陵县地处罗宵山脉中部,是国家南岭山地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炎陵坚定不移走生态立县的发展路子,不断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环境质量得到进一步改善,生态农业发展有一定的基础,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了安全食用农产品,同时为维护县内的生态环境起到了重要作用。在项目资金安排上应加大对生态农业项目在整个农业经济投入中的比重,重点扶持炎陵山区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优质农产品生产,发展节约型施肥施药、集约化生态养殖等资源集约型农业,发展生态农产品加工、流通与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扶持土地流转用于发展生态农业,强力推进山区生态农业发展。

3.3 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作为炎帝圣陵的守陵人,我们要以弘扬神农文化为己任,实施特色优势产业提升计划,集聚资源、技术力量、项目资金,培育笋竹林、特色水果、酃县白鹅、茶叶四大主导产业,优化品种结构,提高产品档次,构建产业优势。围绕主导产业,开展农产品加工保鲜技术攻关,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拉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充分利用农业的自然属性、农耕文化,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打造炎帝线休闲农业观光带,抓好以葡萄、茶叶、黄桃采摘旅游为重点和以油菜花观赏为重点的休闲观光农业,将农业生态功能、文化功能与生态县建设以及旅游开发有机结合起来。

3.4 推进产业化建设

结合炎陵山区生态资源优势,重点加强生态农业的产业化建设。一是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提高农业科技转化率,通过组织实施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形成产业带基地跨区域连片发展;二是建立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多元投资机制,重点抓好主导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加强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道路、排灌、水电配套设施,实施基地品种、技术的优化改造,实现生产绿色化、管理标准化;三是选择培育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市场前景好、竞争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以企业发展带动产业成长、以产业成长促进企业壮大;四是重点扶持有一定规模、运作规范、带动力强的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五是加强农业科技队伍建设,实施专业人才引进计划、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提高基层农业科技人员待遇,改善科技推广条件建设,促进农业科技服务能力的全面提升。

篇(8)

一、集径蓄水旱作农业技术

1.集雨水窖选置

土水窖选择具有5m以上土层,且土层厚实,无砂砾层和软土层的旱岗地进行规划建设;石水窖依托山场,服务围山转隔坡条田,选择易于爆破作业的山坡开挖垒砌成型。各种集雨水窖窖址的选择都要注意避开行洪沟道。

2.径流场面积

蓄水容量50m3的水窖所需集流场面积以600~1000m2为宜。

3.水窖主体及配套设施设计

3.1水窖主体设计

水窖形状建成瓦罐形,口小肚大,强度高,寿命长,既可多蓄水,又能防冻防蒸发防污染,还便于保护,窖口直径0.8~1m左右;窖口到蓄水面留1m深较细的瓶颈段;水窖的蓄水部分,深度为4.5m,直径由顶部逐渐增大,最大直径为4m,向下逐渐缩小,窖底直径3m,窖口到窖到窖底总深度为6m。

3.2 配套设施设计

沉淀池,宽1m,长1.5m,深1m。进水口要高于入窖口,并设过滤网。沉淀池距水窖口2~3m;实行节灌设计的要设置自流管阀,出水口应高于窖底10cm以上。

4.施工技术要点

施工时期,选择春秋季施工最好。窖体建设,窖挖好以后,首先把窖壁搞平整,并挖3个宽深各10cm的扣带,上中下分布均匀;在进水口下方建一个消力台,相应设置自流管阀;水泥防渗,将窖壁、窖底抹三层水泥防渗漏,水泥和沙子的配比比例为:第一层1:3,第二层第三层1:2,沙浆抹层总厚度3~4cm,第三层随抹随压光净面,最后再涮浆一次。

二、 旱岗地优质饲草栽培技术

1.选用适宜饲草品种

养殖以食草为主的畜禽,用作干草,选用多年生黑麦草、紫花苜蓿比较好;用作鲜草代替精料的,选用鲁梅克斯k—1杂交酸模、菊苣、俄罗斯饲料菜等优质饲草作物品种为宜。

2.把好饲草种子关

购买饲草作物种子,最好到专门经营饲草种子的大公司爱购,这是我局多年引种的深切体会。一般地说,中食产业集团鲁梅克斯有限公司和中国种业集团草业有限责任公司提供的饲草种子具有纯度高、发芽率高、产草量大、价格相对便宜的优点。

3.保证播种质量

饲草种子较小,直播亩播种量以1~1.5kg为宜,育苗移栽亩用种量以100~150g为宜;播期,直播以8~9月份为宜,育苗移栽以3月底4月中旬为好;播种要求,因饲草种子太小,撒播种子时要掺细沙或处理过的谷物,保证苗匀,促苗壮,播种深度以2cm左右较好。

转贴于

4.栽培管理技术要点

主要论述鲁梅克斯k—1杂交酸模育苗栽培技术。

4.1育秧及定植

3月底至4月中旬,利用塑料薄膜盖苗床育秧,播种,整平苗床后,浇足底墒水,待水全部渗完后,将处理好的种子均匀地撒播于苗床上;覆过筛细土,在种子上面均匀地撒1.5cm厚的细土,当长出2片子叶后再覆细沙土0.5cm,掌握适宜苗龄,当幼苗长出5~6片真叶时移植大田;栽植密度以亩栽1.3万株左右为宜,株距10~12cm,行距50cm。

4.2水肥管理

幼苗定植时,随开沟随施入复合肥10kg,并顺沟集中浇水;缓苗后浇一次水;如果生产条件允许,每次刈割后结合浇水追施人类尿;最后一茬刈割后,要在封冻前顺茬覆盖腐熟有机肥,每亩3000kg为宜,条件允许时在封冻前浇冻水;翌年3月初清垄锄划,促其早返青。

4.3刈割

第一茬在植株高度达到50cm时进行刈割;之后间隔35天左右割一茬;留茬高度掌握在5cm为好。

三、圈养畜禽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圈养畜禽种类选择:一般要选择适应本地生态条件,当地加工企业常年收购,销路顺畅,饲养技术易学易会的食草畜禽种类。如奶牛、肉牛、羊、兔等。

2.突出抓好畜禽疫病防治

畜禽疫病防治是发展圈养畜禽的关键技术。所以,首先要求畜禽养殖专业户加强畜禽饲养技术落后学习,进行规范化科学饲养,提高对畜禽疫病的识别能力,以预防为主。其次,畜牧职能部门要把圈养畜禽疫病防治工作列入日常工作重要议程,抓紧抓实畜禽疫病的监测、预报和科学防治工作,这是发展圈养畜禽的关键。

篇(9)

中图分类号 F3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3-0288-02

Abstract The production mode of low carbon ecological efficient circular agriculture was the main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in Taihu Area.In this paper,the three aspect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ode were analyzed,which was based on the Suzhou Wuyuetia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td.The recycling of matter and energy,efficient ecological cultivation model for fruits and vegetables and air cleaning system of the model were analyzed.At the same time,the social and economic benefit and industrial prospect of the model were analyzed,which provided theoretical and technical support for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eco-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Taihu Area.

Key words low carbon ecological efficient circular agriculture;production mode;social and economic benefits;prospect;Taihu Area

太湖地区是著名的江南水乡,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河汊交错纵横,湖荡棋布星罗,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自古以来就被称为“鱼米之乡”。太湖地区也是我国经济最发达地区之一,人口密度大,工业发达,随着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耕地面积逐渐减少,人均耕地面积已不足0.03 hm2[1]。近年来,由于化肥、农药、除草剂、农膜等的大量使用,土壤和水体严重污染,导致耕地肥力明显下降,河水质量显著变差,湖泊富营养化日趋严重[2-3],并且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并且生产出的农产品已越来越不安全,严重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治理环境污染已刻不容缓。

如何将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科学的方法促进太湖地区的农业安全高效生产,加快农业转型升级,繁荣农村经济,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迫切课题。循环经济理论为太湖地区农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对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再生利用,实现低投入、高效率和低排放的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是解决太湖地区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4]。近年来,人们在实践中探索了多种循环模式:种养立体复合型[5]、套种立体型[6]、沼气为纽带的循环模式[7]等。苏州市五月田有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有机农产品生产为核心,经过多年农业实践,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低碳生态高效循环生产模式。将该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和典型案例,提出太湖地区低碳生态高效循环农业生产模式,以期为太湖地区农业今后的发展以及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支持。

1 农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一是耕地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太湖地区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缺乏的现象十分突出,人均土地面积0.03 hm2,只有全国人均水平的35.7%左右[1],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口不断增长,占用土地面积持续增加,人均耕地面积将进一步减少,严重威胁粮食安全。二是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太湖地区农业生产目前大多是传统粗放型,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不断增大。农膜、化肥和农药大量使用,土壤、河流、湖泊等污染严重[2],不同程度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农业只有转型升级,发展生态的、循环的农业生产模式才能逐渐改变目前这种状况,只有充分利用土地,才能缓解耕地资源供需矛盾,只有充分利用资源,实施循环农业,降低排放量或零排放,才能逐步恢复生态环境。由此,太湖地区发展低碳生态高效循环农业生产模式是必然的选择。

篇(10)

关键词:高效农业 土地生态化过程 功能聚合 功能混合

中图分类号:DF413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城镇化发展使得我国广袤的农田土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城市的郊区以及传统农业地区,以市场为导向的土地开发政策带来了农业用地不断流失,耕地的非农化现象严重,农业人口锐减以及粮食安全隐患等一系列问题。城市空间向郊区和农村的不断蔓延,打碎了乡村的空间肌理、割裂了完整、平衡的生态系统,造成人地关系失衡。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农业自身生产方式的低效、低技、高耗、高污染的特点,带来农业发展动力不足,环境承载力低下等问题。因此,当前快速的城镇化发展与社会变革对传统农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时代使命。

1高效生态农业概念

“高效生态农业”是在“生态农业”的基础之上提出来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它以绿色消费这一基本需求为导向,以理念创新、结构创新、科技创新、体制创新为动力,以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具有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产品安全、经济高效、技术密集、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为本质特征的新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在高效生态农业园的建设与开发方面,伴随着世界新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许多国家的农业发展实现了从“资源依存型”向”科技依存型”的跨越,主要呈现出以下三种模式:

特征 国家和地区

是一种以推广先进适用技术为主体的试验示范基地 以色列: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以色列的沙漠农业和节水农业为主体的试验示范农场

日本:20世纪80年代的以“M式水耕法”的无土栽培示范农场、全天候环境控制作物生产的“植物工厂”

荷兰:艾德(EDE)市一个叫PTC的示范中心

中国:南京建立了以展示以色列设施农业和节水技术为主体的示范园—中以示范农场。珠海农科中心示范基地等。

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发展起来的新型模式,一般由政府扶持、大学或科研单位承办,旨在进行农业高技术的展示、示范和产业孵化等。 美国:康乃尔大学建立的农业与食品科技园(Agri.& Food Tech. Park),集中进行农业高新技术的产业开发

荷兰Wageningen大学校园内也建立了一个农业产业园(Agri.Business Park)。

中国:上海“孙桥现代农业开发区” 。

主要以进行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农事活动的展示和农业休闲为主要内容,是一种综合性的观光休闲农业模式,是当前国内外比较常见的都市农业开发方式,园区纳入城市绿色生态体系当中,为城市居民提供绿色休闲服务,同时创造可观的经济收入。 日本自七十年展起来的爱知县海部十四山村的“空中菜园”,东京近郊的 “绿色畜牧场”,东京远郊江永崎的“南瓜森林”公园。

荷兰 阿姆斯特丹以南20公里临近利瑟市的哥肯霍夫花卉公园。

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的 “耕种社区”、“农业公园”、“市民农园”。

美国迪士尼的“生物园”。

中国:苏州“未来园林大世界”。

2高效生态农业园规划

2.1强化生态过程与功能协调、纳入城市整体发展需求

在城市的动态开发过程中,土地的利用方式在不断的发生变化,河流水系、湿地、生态走廊对于维护城市生态系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俞孔坚,李迪华. 论反规划与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A].杭州城市绿色论坛论文集 [C],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55-68.

俞孔坚,李迪华,韩西丽.论“反规划”[J].城市规划,2005(9):64-69.

俞孔坚,李迪华,刘海龙.“反规划”途径[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高效生态园的规划首先应当强化农田土地的生态服务的各种功能,包括涵养水源、旱涝调节、维护生物多样性、乡土文化保护、休憩与审美体验等整合在一起的关键性的网络状土地空间格局[俞孔坚,李迪华,刘海龙.“反规划”途径[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将土地看成是一个完整、整体的“生命系统”,将其建设纳入整体的城市生态安全和绿地系统建设当中。

高效生态农业园对外具备休闲展示、科普教育等功能,成为市民休闲、体验乡土文化的基地,也是农产品推广、交流的中心;自身具有提供就业,吸纳剩余劳动力,塑造“技术化”农民,改善农民就业环境和收入,农村公共产品、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和建设,也助于推动农业地区的“就地”城镇化,在改变城乡二元的发展结构的同时,塑造新时代的乡村特色。

2.2”高效”、”生态”、”结合”的产业规划

在农业产业规划上,“高效”即合理利用了农业自身生态系统的时空结构,从而实现农业内部物质和能量的多层次利用、增殖和良性循环, 体现在立体用光、超额用季、多层用水、高效用肥等。

“生态”体现在传统农业生态技术和现在科学技术的结合,在引进和研发先进的种养技术的同时,充分结合本土生态种养模式,例如广泛适用于江南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桑基鱼塘”、“果基鱼塘”就是对农田、鱼塘、生物链循环在地理空间的合理布置,带来了丰富的生物种群及动植物生境等特性。

“结合”则是体现在一产、二产、三产的协同配套发展上,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农、林、牧、副、渔相结合;二是种、养、加,产、供、销,以及农、工、商(贸)相结合;三是传统生态农业技术与现代农业高新技术相结合。

2.3尊重土地伦理、因地制宜的空间布局

园区的规划基于当地的自然基础和生态条件,规划中应尊重土地的价值伦理,包括其物质要素与承载的乡土文化,因地制宜的将园区的建设和当地的农业结构特征相结合,扬长避短,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林则林[《农业园区的规划与管理》],最终达到人地的和谐发展,园区的可持续发展。

2.4以人性化尺度为依据的多中心景观格局

以人感受、使用、体验为依据,将农业的观光休闲、乡村度假以及主体化的农田生态游憩纳入规划设计中,并且打造多中心的四季景象。考虑到个人和群体的感观体验和游览需求,将城市的BOD观光公交体系引入园区内,并将四季特色游览线路贯穿于整个园区。以水系为主的一条水风情带和环绕园区的林果生态涵养带,使园区形成了环环相套的圈层结构,营造野趣、自然的大地景观。

3 生态规划策略——土地利用的生态化过程建构

3.1宏观:完整、可调控的生态安全水网系统

水是基地中重要的生态要素,也是生态安全系统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因子,决定了生态安全的质量。现状最大的问题和隐患就是水系的灌溉等级不够,水体的面源污染严重,因此在规划设计中,构建完整的、可调控的生态安全水网体系即将社会水循环系统与自然水的循环系统相结合的系统是保证产业园区实现高效发展和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在农田灌溉方面,在将原有的灌溉水渠改造成景观生态廊道,修复生态的同时,推进农田沟渠管道化、有偿用水体系及自动喷淋系统,建设现代农业用水系统。

3.2中观:建构连续的多水塘生态湿地系统

基地结合现状的鱼塘、水田、以及人工湿地,形成沿水面展开的多水塘生态湿地圈。塑造丰富的、多样化的生境。利用基地水面上散布大小不一的湿地岛和养殖岛,形成水域环境的次生态自循环系统。基地中心营造核心水面,通过水体的层层净化,中心水域形成开放、自然环境良好的市民开放空间。

3.3微观:建构循环式农业生态群落空间

针对不同地区的生态特点,提出 “双链型”生态农业模式,其典型的“双链型”生态农业模式,如草—鹅—稻模式、鲜食玉米—奶牛—龙虾模式、林—草—牧模式等,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在基地中将引入并且推广农业复合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农业园还是工业园?——传统农业区以农业现代化带动农村就地城市化的意义

俞孔坚,李迪华. 论反规划与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A].杭州城市绿色论坛论文集 [C],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55-68.

上一篇: 安全法治教育 下一篇: 农村工作会议解读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