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6 16:03:0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农村工作会议解读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我们的饭碗要装中国粮
会议指出,要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
我国历年来高度重视粮食安全,此次更加明确强调口粮的主动权。兵团在西部地区,解决吃饭问题必须主要依靠自己,必须要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由于粮食种植比较效益偏低以及粮食生产受市场和自然灾害双重风险影响,兵团粮食种植面积和粮食产量波动剧烈。由于兵团粮食储备机制不健全,大部分的师、团仅是粮食生产单位,不具备政府的收储功能,团场职工口粮供应完全依赖市场供给,且在市场价格影响下团场职工种粮积极性不高,粮食安全存在隐患。兵团承担着屯垦戍边的历史使命,粮食安全对兵团充分发挥“三大作用”有着特殊重要意义。
此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粮食安全高度重视,提出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兵团要确保粮食安全,按照总量平衡有余、小麦确保自给的要求,抓好粮食生产;以加强粮食主产区建设为核心,按照优势区域布局,提升兵团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依靠科技进步,加强基层设施建设,提高粮食单产;健全粮食储备制度,确保粮食市场供应充足。
确保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关于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会议强调,能不能在食品安全上给老百姓一个满意的交代,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食品安全源头在农产品,基础在农业,必须首先把农产品质量抓好。要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民以食为天,近些年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引发百姓对政府是否有能力管好餐桌安全的信任危机,此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九次提及食品安全,用4个“最”确保群众“舌尖上的安全”,表明了中央政府对治理食品安全的决心。兵团具有良好的开展“绿色”生产的条件,近些年兵团在农业“绿色”生产上做了大量工作,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达到上百个,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团场不断增多。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存在的问题,不仅会影响农业生产环境和人民群众身心健康,也危害了兵团农产品的市场形象。根据此次会议提出食品安全问题要守好源头生产关和常态监管关的要求,兵团要大力推进绿色农产品生产,着重建设一大批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完善从田间到市场的全程质量监控体系。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确定,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是明年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会议提出了确保稳住粮食播种面积,努力提高单产,加快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加快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等一系列工作重点。
“粮食产量‘七连增’,很大程度得益于这几年播种面积恢复性增加,今后播种面积增加的空间很小。气候条件和自然灾害也有不确定性,农业抗灾夺丰收任务繁重。”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说。
韩长赋表示,明年继续推动强化生产大县奖励政策,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等农产品市场调控政策。继续推动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机化发展的政策措施。
“农业部将增加粳稻生产,积极引导农民扩大玉米、杂粮等短缺品种种植面积。大力推广防灾减灾、稳产增产、节本增效等关键技术,着力提高单产和品质。”韩长赋说。
重要信号:加快水利发展
系统部署今后一个时期水利发展与改革,是这次会议传递的一个重要信号。这意味着中央开始着手解决水利等影响全局的薄弱环节和重大问题。
水利部部长陈雷表示,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高度对水利工作进行科学定位、统筹规划、全面部署,凝聚全社会力量,形成治水兴水合力,为推动水利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2010年,我国干旱、洪涝、山洪灾害覆盖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灾害损失之重,为1998年以来之最。“洪涝灾害频繁仍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仍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最大硬伤。”陈雷说。
据陈雷介绍,“十二五”期间,水利部将突出抓好四件大事:加强水利重点薄弱环节建设;加快解决民生水利问题;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推进水利改革。
加大投入夯实农业基础
此次会议提出,明年三农投入要做到“三个重点、三个确保”——财政支出重点向农业农村倾斜,确保用于农业农村的总量、增量均有提高;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重点用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总量和比重进一步提高;土地出让收益重点投向农业土地开发、农田水利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确保足额提取,定向使用。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洪远说,“三个重点”进一步明确了中央支农资金的投入方向,而“三个确保”则表明了支农资金如何落实到位的具体手段。这些表述体现了国家支农政策的连续性、协调性和针对性。
宋洪远解释说,这些表述进一步明确了支农投入的重点和方向,在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的同时,更加注重强化强农政策,大幅度增加生产性投入,并突出政策的针对性。
征地力保农民权益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扩大征地制度改革试点。
国土资源部有关负责人解释说,此次会议有关耕地问题的表述,根本立足点是严格保护耕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保护农民合法权益。
这位负责人说,目前在四川、广东等地设立耕地保护专项资金的试点,对农民每年给予每亩200元到500元补贴的探索,为我国探索构建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创造了鲜活经验。
据介绍,国土资源部门将抓紧落实“按照节约用地、保障农民权益的要求推进征地制度改革”的措施,缩小征地范围,提高补偿标准,落实同地同价原则,保护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
到2010年9月,我国已有28个省份公布实施了新的征地补偿标准,补偿水平普遍提高了20%至30%。今后,各地将建立征地补偿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当地人均收入增长幅度等情况,每2至3年对征地补偿标准调整一次。
这位负责人分析,在深化征地制度改革方面,陆续选择天津、重庆、沈阳等11个城市作为新一轮征地制度改革试点城市,重点在缩小征地范围、完善征地补偿机制、拓展安置途径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改革探索,逐步建立征地补偿安置长效机制。
“菜园子”“菜篮子”“菜摊子”都要抓
此次会议提出,下大气力抓好“菜篮子”产品生产,加大销区就地生产和就地供应力度。同时,大力改善农产品流通和市场调控,畅通农产品流通渠道,加快形成流通成本低、运行效率高的农产品营销网络。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解释说,农业部明年将推动强化“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切实落实城市菜地最低保有量制度,建设好“菜园子”,提高大中城市蔬菜自给能力。
农业部还提出,“十二五”时期将重点建设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基地,扶持批发市场、冷链系统、质量安全检测站点建设,促进“菜篮子”产品有效供应和质量提升。
商务部市场建设司司长常晓村表示,今后将鼓励更多的流通企业参与“农超对接”,到农产品基地直接采购,扩大农超对接政策效果,提高订单农业比重。继续支持建设产地预冷等冷链设施,完善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超级秘书网
加大气象服务提高防灾能力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建设,强化农业发展基础支撑。
中国气象局副局长矫梅燕表示,2010年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农村防灾减灾和农业生产面临风险不可低估。气象部门将加强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工作。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确定,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是2011年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会议提出了确保稳住粮食播种面积,努力提高单产,加快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加快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等一系列工作重点。
“粮食产量‘七连增’,很大程度得益于这几年播种面积恢复性增加,今后播种面积增加的空间很小。气候条件和自然灾害也有不确定性,农业抗灾夺丰收任务繁重。”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说。
韩长赋表示,2011年继续推动强化生产大县奖励政策,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等农产品市场调控政策。继续推动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机化发展的政策措施。
“农业部将增加粳稻生产,积极引导农民扩大玉米、杂粮等短缺品种种植面积。大力推广防灾减灾、稳产增产、节本增效等关键技术,着力提高单产和品质。”韩长赋说。
重要信号:加快水利建设
系统部署今后一个时期水利发展与改革,是这次会议传递的一个重要信号。这意味着中央开始着手解决水利等影响全局的薄弱环节和重大问题。
水利部部长陈雷表示,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高度对水利工作进行科学定位、统筹规划、全面部署,凝聚全社会力量,形成治水兴水合力,为推动水利跨越式发展提供难得的历史机遇。
2010年,我国干旱、洪涝、山洪灾害覆盖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灾害损失之重,为1998年以来之最。“洪涝灾害频繁仍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仍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最大硬伤。”陈雷说。
据陈雷介绍,“十二五”期间,水利部将突出抓好四件大事:加强水利重点薄弱环节建设、加快解决民生水利问题、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推进水利改革。加大投入,夯实农业基础
此次会议提出,2011年三农投入要做到“三个重点、三个确保”――财政支出重点向农业农村倾斜,确保用于农业农村的总量、增量均有提高;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重点用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总量和比重进一步提高;土地出让收益重点投向农业土地开发、农田水利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确保足额提取、定向使用。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洪远说,“三个重点”进一步明确了中央支农资金的投入方向,而“三个确保”则表明了支农资金如何落实到位的具体手段。这些表述体现了国家支农政策的连续性、协调性和针对性。
宋洪远解释说,这些表述进一步明确了支农投入的重点和方向,在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的同时,更加注重强农政策,大幅度增加生产性投入,并突出政策的针对性。
征地力保农民权益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扩大征地制度改革试点。
国土资源部有关负责人解释说,此次会议有关耕地问题的表述,根本立足点是严格保护耕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保护农民合法权益。
这位负责人说,目前在四川、广东等地设立耕地保护专项资金的试点,对农民每年给予每亩200元到500元的补贴,为我国探索构建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创造了鲜活经验。
据介绍,国土资源部门将抓紧落实“按照节约用地、保障农民权益的要求推进征地制度改革”的措施,缩小征地范围,提高补偿标准,落实同地同价原则,保护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
到2010年9月,我国已有28个省份公布实施了新的征地补偿标准,补偿水平普遍提高了20%至30%。今后,各地将建立征地补偿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当地人均收入增长幅度等情况,每二至三年对征地补偿标准调整一次。
这位负责人分析,在深化征地制度改革方面,陆续选择天津、重庆、沈阳等11个城市作为新一轮征地制度改革试点城市。重点在缩小征地范围、完善征地补偿机制、拓展安置途径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改革探索,逐步建立征地补偿安置长效机制。
“菜园子”“菜篮子”“菜摊子”都要抓
此次会议提出,下大力气抓好“菜篮子”产品生产。加大销区就地生产和就地供应力度。同时,大力改善农产品流通和市场调控,畅通农产品流通渠道,加快形成流通成本低、运行效率高的农产品营销网络。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解释说,农业部2011年将推动强化“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切实落实城市菜地最低保有量制度,建设好“菜园子”,提高大中城市蔬菜自给能力。
农业部还提出,“十二五”时期将重点建设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基地,扶持批发市场、冷链系统、质量安全检测站点建设,促进“菜篮子”产品有效供应和质量提升。
商务部市场建设司司长常晓村表示,今后将鼓励更多的流通企业参与“农超对接”,到农产品基地直接采购,扩大农超对接政策效果,提高订单农业比重,继续支持建设产地预冷等冷链设施,完善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
加大气象服务,提高防灾能力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建设,强化农业发展基础支撑。
中国气象局副局长矫梅燕表示,2010年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农村防灾减灾和农业生产面临风险不可低估。气象部门将加强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工作。
由街办团委牵头,联合村(居)团干在1月22日、23日开展了一系列走访慰问活动,街办团干分别在社区、村等9个村(居)进行走访慰问活动,共计走访18户贫困大学生及困难党员。倾听他们的心声,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鼓励他们要乐观自信、好好学习、健康成长。
二、召开青年座谈培训会,开展政策宣讲活动(1月23日)。
街办团委于1月23日下午2点在街办四楼会议室组织农村青年开展了青年座谈培训会,农村青年、返乡务工青年、返乡大学生、创业青年、农村党员等40名青年代表参加了座谈培训会。一是请市委党校教授为大家解读“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结合街办工作实际,解读政策,分析机遇,在农村青年中形成拥护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的思想共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区和街办的决策部署以及工作安排上来。二是会上与会代表积极发言,将各自的学习、工作、生活情况进行了简要阐述,对于村(居)面貌的改变谈了自己的感受与体会。三是街办团委书记姚爱华对与会青年的发言表示赞赏,总结梳理普遍性诉求,坚定他们投身现代农业发展、增收致富的信心。
三、开展关爱服务活动(1月27日-1月29日)。
围绕农村青年学习、生产和生活中的现实需求,1月27日-1月29日街办团委及村(居)团干、返乡大学生志愿者组成的慰问小组相继在村、社区、社区、社区等9个村(居)开展走访慰问活动,共计走访慰问13户村(居)留守老人、留守儿童,并给他们送去了慰问物资及慰问金。
四、开展乡村文化活动(2月10日)。
一、深度解读,正确认识当前经济形势
今年一季度,我区8项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全市排名靠后,形势不容乐观。但是我们应该对我区经济增速放缓的原因进行深度解读,正确认识,这对于正在调整经济结构的蓬江来说,是更为迫切的问题。刚才同志讲的经济减速的原因,我完全同意。近年来,我区经济连续多年高速增长,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超过18%,长期快速增长把我区经济指标基数拉得很高。而今年以来受国内外各种不利因素影响,在全国、全省、全市经济减速的大形势下,我区经济回调态势更加明显。加上目前我区经济“堆头”在四市三区是最大,要持续实现高基数高增长难度较大。所以说,若单看经济指标增幅,我们蓬江区是高不到哪里去的,我们与恩平市的高幅增长是没有可比性的。从战略上看,搞经济就像是打仗,要有战略眼光。我们这一届党委、政府要干一件“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大事,就是要切实把和开发好、建设好、啃下来,要切实让市领导看到我们为推动蓬江区经济社会发展所作的实实在在的努力。因此,大家一定要心定,客观、坦然、冷静面对当前我区经济的增长速度,不看现在看将来。
二、抓住关键环节,积极谋划重点工作
下阶段我们要按照刘海书记在市经济分析会上提出的“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的要求,集中一切人力、物力、财力,打一场“歼灭战”,确保今年任务顺利完成。
(一)稳稳当当操控好财政收支问题。
一是要确保年内“有钱用”,不出现资金窟窿。一方面,我们一定要确保全区财政按计划实现增收任务,另一方面,我们一定要确保全区非税收入不超过24%,剔除公安罚没款收入后不能超过13%。
二是要确保全区财政收支平衡,财政收支差额绝对值不能超过5000万元。区政财局要仔细研究好、把好关,严格按照年初预算进行财政支出,不能轻易追加财政开支,对于今年可干可不干的财政支出坚决停掉,集中财力办大事,确保市、区重大事项、涉及民生民计重大事项等开支正常运作。
在此,我还要明确一下,在当前经济困难时期,各镇街在确保财政正常运作的同时,不要轻易贷款。
(二)全力以赴抓好重点工作、重大项目的落实。
一是配合市委、市政府推进重大项目的征地拆迁工作,加快高速北延线及桥等重大基础设施的征地工作,尤其要倾全区之力支持棠下镇发展,重点抓好项目的征地和供地工作。
二是千万百计推进两大片区开发建设。加快建设,力争2015年控规微调的机遇,进一步调整土地规划,全面开发片区。要加紧征地拆迁等前期工作,积极探索由市国土收储部分土地进行卖地置换物业或招引恒大集团等大企业进行投资建设等多种开发模式,尽快启动局部地区开发。
三是抓好三旧改造。今年是“三旧”改造政策试行期的最后一年,9个镇街要把握时机,抢抓时间,争取年底前将符合条件但此前遗漏的地块尽快补充上图建库,并加紧完善历史用地手续,争取尽早“入笼”。
四是抓好公园建设和“种大树”工作。根据前期的工作部署,由同志负责,继续抓好公园建设和“种大树”工作,尤其是要配合市加快丰乐山公园建设。
五是全力做好农村工作。5月份,我们将召开全区性的农村工作会议对农村工作及解决农村深层次问题作出全面的部署,最近我们主要是要紧锣密鼓地研究探索留用地开发管理、农村“三资”管理、扶持薄弱村发展集体经济等政策问题,这里我就不详细讲,具体怎么做到时我再详细讲。
(一)继续强化种植业产品整治。以蔬菜高毒农药问题为重点,强化农药监督管理,严查、严打在蔬菜用药中非法添加高毒农药行为。加强农药使用管理和技术指导,严防超范围使用农药,落实安全间隔期、生产记录制度,大力推行高毒农药定点经营,推广专业化统防统治。
(二)坚持不懈抓好畜牧业产品整治。继续以“瘦肉精”、三聚氰胺等非法添加为重点,会同公安、工信、食药等部门,从禁用物质的研制、生产、流通、销售、使用等环节入手,分兵把守,各个击破,实施全链条查禁和监管。加强抗生素和饲料安全问题隐患排查整治,强化兽药安全性和耐药性评价,加大兽药和饲料生产使用环节监管力度,认真落实养殖档案记录和休药期制度。
(三)进一步深化渔业产品整治。以孔雀石绿、硝基呋喃等禁用药物为重点,加强大菱鲆、鳜鱼、牙鲆、乌鳢、鲑鱼等5大养殖鱼和饵料鱼的安全监管,强化用药执法检查,认真清缴禁用药物,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建立严格的产地检查和准出制度。加快改进养殖技术,调整养殖密度,完善渔用药物饲料使用监督管理规范,探索鱼病统防统治。
(四)深入开展农资打假。以春耕、“三夏”、秋冬种时期为重点,集中力量开展专项行动,查处一批制售假劣农资和禁用药物大案要案。认真贯彻国务院加快种业发展的有关文件精神和新修订的《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加大种子市场和饲料市场的监管。加快健全农资打假举报奖励和省际协办机制,深入推进放心农资下乡进村活动,畅通农资经营主渠道,确保农民买得放心、用得安心。
二、开展监管示范县创建,全面推进监管责任落实
(五)启动监管示范县创建活动。制定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创建指导意见和实施方案,积极争取相关扶持政策,从“菜篮子”产品主产县入手,先行试点,不断扩大,推动监管能力提升。
(六)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加快制定全国统一的《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证明管理办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规范》,统一农产品产地质量安全合格证明和追溯模式,实现“生产有记录、流向可追踪、质量可追溯、责任可界定”。
(七)积极推动监管责任落实。进一步明确各级农业部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职责和任务,加快建立权责一致的工作业绩考核机制,积极争取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范围,认真做好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绩效管理在省级农业部门的延伸试点。加强横向配合和纵向联动,努力构建“分兵把守、协调配合、全国一盘棋”的监管工作新机制。
(八)强化监管条件保障。充分利用已有工作基础和条件,实行资源共用、信息共享。加强与发改、财政、科技等部门的沟通,积极争取资金投入和条件支持,加快建立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的逐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经费保障体系。
(九)健全监管制度。认真总结各地成功做法和经验,形成可以推广的模式和办法。积极推行农药经营备案、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和实名购买等制度,大力推动农资连锁经营、信用评级和信息化管理。充分利用动物检疫制度,督促屠宰企业“瘦肉精”自检责任的落实。
三、加快乡镇监管机构建设,全面提升监管能力
(十)加快建设进程。认真落实今年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建设作出的部署,加大推动力度,凡是尚未出台乡镇监管机构建设方案的省份要加快推动出台,已出台建设方案的省份要抓紧组织落实。要通过明确机构、落实职能和建立队伍,确保年底全国所有涉农乡镇全部建立监管机构。
(十一)强化能力配备。加强与编制、发改、财政等部门协调,积极争取条件支持,切实将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建设纳入全国乡镇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整体规划,为每个乡镇监管机构配备必要的检测设备、工作用房和运转经费。
(十二)加强培训指导。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技术培训和岗位练兵,加快组织编写全国统一的培训教材,以省为单元、以县为基础,全面开展专题培训,加快提升基层农业部门依法履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职责的意识和能力。
四、深化检验监测,推动监管综合执法
(十三)加快推进质检体系建设。认真落实好2012年质检体系建设项目。启动实施质检体系建设二期规划,加快投资建设地市级,补充完善县级,不断提升部省级检测机构的风险评估预警能力。加大对质检机构的考核认可,大力推行检测执证上岗,探索建立检验检测职业资格考试制度。
(十四)明确部省两级例行监测重点。部级例行监测以保障大中城市消费安全为目标,稳定参数和品种,确保大中城市主要食用农产品纳入监测范围。省级例行监测以“菜篮子”产品生产基地为重点,确保“菜篮子”主产县和主要生产基地全部纳入省级监测范围。
(十五)强化地县两级监督抽查职能。地县两级农业部门要组织所属质检机构、综合执法机构,强化生产执法检查和产品抽检,实施联合执法和“检打联动”,及时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地市级农业部门重点抓好上市产品监督抽查和县级执法监管过程中的确认检测,县级农业部门重点抓好生产过程中的督导检查和速测筛查,确保产地生产安全。
(十六)积极规范监测行为。进一步明确部、省、地、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重点和范围,颁布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管理办法》,加快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速测认定管理办法》,依法规范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监督抽查和速测工作。
五、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着力强化认证产品监管
(十七)加快标准制修订。依法加快农兽药残留标准清理步伐,转化一批国际食品法典标准,制定一批执法急需的安全标准和质量要求。省级农业部门要加快制定一批确保农产品生产规范和产品质量安全的操作规程。地县两级农业部门要着力将相关标准集成转化为符合当地生产实际的简明操作手册、生产日历、挂图、明白纸等,让农民看得懂、真管用。推动食品法典和官方评议,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我国在农产品质量安全国际标准方面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十八)大力推进标准实施示范。不断扩大蔬菜水果茶叶标准园、畜禽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场、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的建设比例和规模,继续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创建,加大农业标准化宣传培训力度,指导农业生产者合理使用农药、兽药、肥料、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
(十九)强化“三品一标”监管。严格认证程序,提高认证门槛,严把认证质量审核关。重点加强证后监管,建立退出机制,一旦发现问题,坚决出局。积极探索无公害农产品强制认证模式,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省级认证、部级备案试点。
六、加强应急能力建设,切实做好突发问题的科学处置
(二十)加快完善应急机制。针对各地区、各行业的实际情况,细化和完善应急预案,将应急处置措施细化到各个单位、各个岗位。加强信息报送,健全部省联动、高效畅通的信息报送网络,提高信息报送的时效性,确保问题隐患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二十一)积极强化舆情监测。建立舆情监测与信息综合研判制度,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高度重视和及时核查媒体反映的问题。充分发挥农产品质量安全专家队伍作用,主动做好热点问题解读和科普宣传。进一步规范信息渠道和程序,杜绝擅自不客观、不全面、不准确的信息。
2011年是“十二五”时期的开局之年,做好农村工作具有特殊重要意义。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在系统总结2010年农业农村工作,科学谋划“十二五”时期农业农村发展的基础上,全面部署了2011年农业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不断创新农村工作的思路,切实做好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准备,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力度。会议提出了2011年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任务;国家将继续大幅度增加“三农”投入,巩固完善强农、惠农政策,财政支出重点向农业、农村倾斜,切实加强金融对“三农”的服务,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涉农信贷投放力度,保持涉农贷款增量占比不低于上年,涉农贷款增速不低于同期各项贷款增速。随着国家的财政支出重点向农业、农村倾斜,将会有大量资金流向农村地区,如何管好、用好惠农资金,不仅影响国家政策的执行,而且还直接关系到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这就要求必须在农村地区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财会队伍,对其进行有效管理。目前,我国农村财会人员队伍建设及农村财务管理工作还存在诸多问题措施,制约了农村经济的良性发展。
一.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农村财会人员现状
1.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偏低
绝大部分农村财会人员没有接受过正规的、专业的培训,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偏低。多数财会人员业务生疏,有些地方甚至任用没有会计基础的人勉强从事会计工作;农村财会人员年龄结构失衡,队伍老龄化;对财务工作没有明确的概念和认识;对一些业务的处理完全凭个人主观意识判断,随意性强。
2.选拔任用不规范,队伍稳定性差
村委会是村民自治的组织,农村财会人员也随三年一届的换届选举而变更。有些地方的村民为了进村委会甚至利用家族势力拉选票,选举丧失公平性;部分村领导任人唯亲,一届干部一届会计,频繁更换会计人员,这也无法确保财会人员队伍的稳定性。这些经村民选举的财会人员组织关系、人事关系均在村里,乡政府“管账不管人”没有形成约束机制。这就直接造成前任落选直接走人,“你来我往”导致账目交接程序不清,容易造成财务工作混乱,遗留问题多,家底不清龙源期刊。
3.缺乏考核奖励制度,待遇低
我国农村多数地区实行村级会计委托制度,实行“村账乡管”的运行模式。各行政村的会计实质起到了报账员的作用,负责村级组织收入汇缴和支出的报账工作。村会计搜集整理原始凭证,乡经管站会计核算中心的会计为各行政村记账。农村财会人员往返与乡政府与本村之间工作繁重,但他们的待遇较低。工作上干好、干坏一个样,缺乏有效的奖惩措施,这大大挫伤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账目处理上一旦出现差错,村会计推卸责任,认为是乡里记账的结果,责任心不强。
4.教育培训不完善
目前,我国各地农村陆续开展了对农村财会人员的教育培训,但由于农村财会人员人数众多,知识结构参差不齐,居住分散等主客观原因,我国针对农村财会人员的教育培训尚存在培训制度不健全、培训管理不规范,培训内容、培训方式上还有待创新等诸多问题。因此,多数农村财会人员在时间短,培训内容集中的情况下,无法消化培训知识;培训效果还不理想。
(二)农村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村级资产、资金管理混乱
村级资产包括集体所有的房屋、土地、机械设备、办公设备、经济林、农业基础设施等。由于农业生产的特殊性,长期以来对资产的管理不够规范、资产状况不清、账物不符、资产闲置浪费甚至流失等情况还依然存在。国家每年投入的专项资金的用途也记载不清;资金的使用手续不严格。
2.账务移交不规范
实行“村账乡代管”需要进行账务移交。在移交过程中出现交接不及时,手续不严密,事项不完整措施,监交不严格等诸多问题;甚至有的村在账务移交前,根本不进行财务清理工作,导致账实不符、账目不清,交接责任无法落实。
3.财务监督管理不到位
“村账乡代管”的办法要求村会计定期到乡镇报账中心交纳原始单据,乡代管中心只负责完成记账工作;至于所提供的单据的合理性、规范性无人查询;对村级费用的收入、支出情况更是一笔糊涂账,个别村甚至私设“小金库”瞒报收入。
二.农村财会人员素质要求
(一)政治素质,职业道德要求
国家的法律、法规尤其是经济方面的法律、法规最终都要通过会计工作来体现。会计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国家政策的执行,影响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财会人员必须坚持原则,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遵守有关会计法律、法规,履行岗位职责,热爱本职工作,能秉公办事。
(二)技能要求
1.基本技能
知识经济及信息化社会要求农村财会人员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要具有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写作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
2.专业技能
财会人员应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技能。初步掌握财务会计基础知识,了解账务处理的流程,能够识别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入账,编制最基本的会计报表。
3.综合技能
?孀排寰济的发展,会计职能也有单纯的核算职能向核算兼管理职能转化,这就要求农村财会人员除具备一定专业技能外,还应具有一定的策划管理能Α? 组织实施能力,能够解读国家相关政策,能够为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献计、献策。
三.加强农村财会人员队伍建设的建议措施
1.提高认识,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行政村的会计人员即是国家惠农政策的执行者,又是村级财务的当家人;其素质的好坏不仅影响到农村基层服务工作质量,而且直接关系到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农村财务工作,健全财务制度,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2. 加强农村财会人员档案管理,稳定财会队伍
农村财会人员要通过公开选拔的方式产生;选拔年富力强、精明强干、富有责任心的同志担当重任。各级主管部门应建立农村会计档案,便于及时掌握会计人员的基本情况、工作情况、考核聘任情况、民主评议情况,以便对其加强管理。此外,还要逐步提高农村财会人员的工作待遇,提升其社会地位,建议将工资纳入财政村级转移支付范畴,留住人才,建立一支稳定的会计队伍龙源期刊。
3.搞好农村财会人员教育培训
针对农村财会人员开展教育培训,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既要制定培训标准,又要安排专项经费。培训内容涉及会计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措施,农村会计电算化,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三农知识,法律法规,还要根据需要安排国家惠农政策的讲解。为他们提高业务知识、加强自身修养搭建平台。培训方式可以是请专职人员讲授的面授形式,也可以是研讨会、专题讨论会等多种形式。通过培训提高其职业判断能力及职业道德水平。
4.加强业务指导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对农村财会人员的业务指导。可以选取业务好的农村财会人员到其他行政村的工作进行指导;也可以采取观摩取经的方法,组织农村财会人员去外地参观学习;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
5.实行考核监督制度
对村级财会人员的工作进行目标责任管理,不定期对所处理的业务进行检查,并落实经济责任,增强他们的责任心。此外,每年还要组织农村财会人员参加相关知识的考核,对他们的工作进行监督管理;促使农村财会人员不断加强自身修养。
6.建立激励机制,调动工作积极性
农村财会人员属于专业技术人员,所从事的工作即重要又专业。对工作突出的财会人员要实施物质奖励制度,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此外,开展评优活动和举行会计知识竞赛也是提高农村财会人员素质的重要途径。廉洁奉公、成绩显著的人员应得到社会认可,除给予物质奖励外,还要统一颁发奖励证书给以精神支持。
主要参考文献:
[1]许群.《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与会计工作实务》[M]中国市场出版社; 2006,6
[2]于明霞.《农村财务管理实务》[M]广东经济出版社; 2006,6
落到这个大背景下,再来解读浙江省扶持大学生下乡就业的突破性政策,让人看到这新一轮“到农村去”的意义,是非常有远见的。
在此前,已有不少大学毕业生率先就职于新农村或涉农企业,他们有过困惑,也有过迷惘,但他们踏准了时代的脉搏。如今制度的障碍正在消融。他们的经历,或许可以给更多有志青年一些启示。
母亲说:“人人都想洗脚上田,往城里钻,而你跳出农门好几年了。却又回家种橘子,不怕人家笑话吗?”
故事1 橘林里也有高薪
2000年,陈凌云决定回家承包荒地种植柑橘,当时陈凌云已大学毕业三年,任河南洛阳一家汽车公司驻上海的销售经理,年薪10多万元。“但是,任何得失都没有坚持自己的理想重要。”陈凌云说,“我的理想就是让生我养我的村庄能够富裕起来。”
陈凌云这个理想诞生的季节,就是2000年的那个夏天。他的家乡――浙江省临海市涌泉镇以优良的柑橘而远近闻名,然而,每次回家,他看到的仍然是与城市相差甚大的贫穷落后景象。
“如果我将自己所学的市场营销知识和经验,运用到柑橘的营销上,那就会给全村人致富开辟出一条新道路。”陈凌云这样想,也就这样做了。
想不到的是,第一个强烈反对的是他的母亲,紧跟着的是父亲和其他亲戚朋友。母亲说:“人人都想洗脚上田,往城里钻,而你跳出农门好几年了,却又回家种橘子,不怕人家笑话吗?”
当然,父母还是拗不过陈凌云,最后只能默许了。当年10月,陈凌云毅然辞去了大上海的工作,承包了涌泉村东岙村30亩荒山,开始种起了橘子。
陈凌云遇到的第一个拦路虎,是种橘的技术。他将10多万元积蓄投入到山地中,却因为橘苗冻伤,血本无归。
但磨砺让陈凌云加速成熟。2003年,他的橘园终于有了盈利,恰好与他在上海担任汽车销售经理的年薪一样。此后,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种橘收入也成倍地增长。“我没有忘记当初的理想。”陈凌云说,“我要让乡亲们共同富裕起来。”
2006年,陈凌云联合附近的10多户橘农,发起成立了涌东果品专业合作社,并创建了自己的柑橘品牌――涌泉蜜橘。也是到了这个时候,陈凌云的营销知识发挥了优势:通过统一收购、统一包装、统一销售,打响品牌。近两年,合作社的年收入1000多万元,已有400名社员。
“我们村里的大学生,就是我们的致富领路人。”合作社社员陈成龙逢人总夸陈凌云。陈成龙告诉我们:没入社前,每亩柑橘收入仅800多元,有了合作社的指导,每亩收入增加到3000多元。
最近,陈凌云正在筹划兴建水果批发市场,他说:“涌泉蜜橘现在名气大了,我们应该建立一个交易平台,把销售商引进来,让农民不出家门就能把水果卖出去。”
“企业所在的乡镇农业大户有几十家,但基层技术推广员却只有一个,再加上这位技术推广员已经四五十岁了,常用的技术都过期了。”
故事2 我在村里养鱼儿
在鄞州农村长大的王旭霞,大学毕业后又回到了农村。
2009年,她刚从宁波大学海洋生物学系毕业,当时班里有20多位同学,走向农村的却屈指可数。
在同学的诧异目光里,王旭霞挑选了‘家新办的涉农企业“清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当起了技术员。这家企业养殖的大鲵,俗称娃娃鱼,技术要求很高,是农业中的高新产业。
“我们大学生的‘地盘’应该在这里。”王旭霞显然有所准备,她发现,企业所在的乡镇农业大户有几十家,但基层技术推广员却只有一个。再加上,这位技术推广员已经四五十岁了,常用的技术都“过了期”,更别提指导什么高科技的养殖项目了。
不久前,王旭霞联系了大学老师,想借助老师研究“保存”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便利,一起做娃娃鱼繁育课题。目前国内“娃娃鱼”繁育率低是个“坎”,最高的繁育率也不超过10%。
养殖场占地约10亩,只有几口很普通的人工水塘,没什么现代化设施。王旭霞来了以后,在养殖塘上盖起了“大棚”,“不知名”的设备也多了起来。周边的农户都很好奇地看她捣鼓,不吱声。
在一间房屋的墙脚,差不多一本书大小的长方型电子仪器上数据不停地跳跃。“上面显示大棚温度为8℃,种鱼池温度12.5℃……细小的变化,仪器上都会表现,不用一一去测量。”王旭霞解释说。在另一个类似实验室的房间,显微镜等一些实验室才有的设备一应俱全,都是供她化验水质、解剖动物研究用的。
王旭霞的方法跟农民粗放型、随意性的养殖不同,每个步骤都有标准、有规范。
一开始周边的农户受不了这种“麻烦”,总说:“我们随便养养也能养活啊?”不过,事实很快证明王旭霞的方法是有效的,一些农户自建的养殖基地里,娃娃鱼陆续发病,而王旭霞照料的“娃娃鱼”却很少生病。
到2010年,吕柯的3年聘期满了。她选择续聘。“我觉得很有成就感!在自己创业的同时,能带动当地农民致富。”
故事3 村官的红薯计划
近日,嵊州市崇仁镇一个农民,辗转打听到北漳镇大学生“村官”吕柯的电话,并特意赶到北漳镇,购买了100公斤“馨香”红薯和日本紫红薯种子。
吕柯、王伯超、薛锦等9名大学生,2006年起,从浙江纺织服装技术学院、浙江理工大学、浙江农林大学等学校毕业,陆续被分配到北漳镇,分别担任该镇北漳村、金兰村、约和村等村的“村官”。
吕柯和其他“村官”一到北漳镇,就在思考一个问题:究竟怎样才能帮农民多赚些钱呢?
2010年5月,吕柯在就餐时,听到一位朋友随口说了句:“浙江农林大学最近新推广一种名叫‘馨香’的红薯,口味很不错,销售价格也很高!”
吕柯闻讯,眼前一亮,北漳农村有种红薯的传统,但由于红薯品种差,经济效益不高。
吕柯等人马上通过熟人牵线,与浙江农林大学研究“馨香”红薯的陆国权教授取得了联系。陆教授非常热情,马上介绍他们去学校实践基地,了解红薯的种植、销售等情况。“经过了解,我们发现‘馨香’红薯一年可种两季,按目前市场价,亩产值可达1万元以上。”吕柯说。
他们觉得非常兴奋:北漳镇可以种植红薯的面积有1000多亩,即使只种植―半面积,也可以增收500多万元呢!
2010年6月,吕柯等人七拼八凑,集起了2500多元钱,从浙江农林大学引进了红薯种子,并租了4亩土地进行试种。4个月后,试种成功了!
一、深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
(一)开展首批试点核查授牌。对2015年确立的107个创建试点单位,组织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全面核查,核查后符合条件的由部里进行抽查。核查、抽查符合要求的,统一命名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并进行授牌。
(二)扩大创建试点规模。根据首批试点进展情况,修改完善质量安全县(市)创建活动方案、考核办法和管理办法。在首批基础上,再新增200个县(市)作为创建单位,优先把现代农业示范区、省级质量安全县以及政府重视、基础条件好、工作积极性高的“菜篮子”大县或地市整建制推进纳入创建范围。鼓励和支持开展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
(三)提升创建水平。加强创建工作指导,开展宣传培训,争取政策支持,营造创建良好氛围。督促指导试点县市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加大投入力度,实施全程监管,创新制度机制,提高监管能力和水平。着力推进生产标准化、发展绿色化、经营规模化、产品品牌化、监管法制化,坚持率先实现网格化监管体系全建立、规模基地标准化生产全覆盖、从田头到市场到餐桌的全链条监管、主要农产品质量全程可追溯、生产经营主体诚信档案全建立的目标,努力将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市)打造为标准化生产和依法监管的先行示范样板区。
二、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监管
(四)深入开展专项整治。始终保持高压态势,集中力量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治理行动,力争用3-5年时间解决突出问题,消除重大风险隐患。禁限用农药整治,要针对豇豆、芹菜、韭菜、菜心等品种,集中解决克百威、氧乐果等限用农药违规使用问题。兽用抗菌药整治,重点解决违规使用抗生素问题,严格控制超剂量、超范围使用、不按要求执行休药期等违规行为,严厉打击抗生素滥用。“三鱼两药”整治,重点解决鳜鱼、大菱鲆和乌鳢非法使用孔雀石绿、硝基呋喃问题。巩固并深化“瘦肉精”、生鲜乳、生猪屠宰等专项整治工作成效,聚焦重点区域、重点环节强化执法监管,严防问题反弹。
(五)扎实开展农资打假。加强与公安、工商、质检等部门协调配合,严格农资生产经营监管。围绕春耕、三夏、秋冬种等重点农时,严厉打击非法制售种子、农药、肥料、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水产苗种、农机具等假冒伪劣农资的行为,适时向社会公布一批典型案件。加大农资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力度。及时督办查办各类涉假劣农资举报案件。组织开展乡村与城郊结合部、互联网以及果菜茶、中草药产区农资市场整治。深化放心农资下乡进村活动,拓展优质农资销售主渠道。
(六)强化日常督导巡查。发挥各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监测和农业综合执法机构职能作用,组织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排查,加强农产品产地贮藏保鲜及相关防腐保鲜添加剂监管,采取针对性措施全面强化薄弱环节监管,及时消除问题隐患。坚持源头控制,加强产地环境管理,严格控肥控药控添加剂,推进减量化绿色生产。督促生产经营主体按标生产、合理用药、科学施肥,开展经常性的生产规范性督导巡查,切实落实禁限用规定和休药间隔期、生产档案记录等制度。
(七)全面加强监督抽查。做好监督抽查与风险监测的相互衔接,充分利用监测抽检结果,实施精准打击。围绕风险监测发现问题,部省两级农业部门要跟进开展针对生产经营主体的监督抽查,加强检测机构与农业综合执法机构的协作配合,强化“检打联动”,及时查处不合格产品及生产经营主体。
(八)加大违法案件查办力度。坚持严字当头,强化联打联动,集中力量查办一批违法违规大案要案。凡监督抽查不合格的,要依法依规处罚,及时曝光。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严惩违法犯罪分子,凡达到司法移交标准的要坚决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三、加快推进追溯管理
(九)建设国家农产品追溯信息平台。加快建设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积极推动省、市、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体系建设,尽快实现监管信息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贯通检测、认证、预警、评估、执法、追溯、标准等全要素,不断提升监管信息化水平。
(十)制定追溯管理规范。研究制定《关于加快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办法》,积极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技术标准和运行规范,设立统一的农产品质量追溯编码规则和识别查询标识。
(十一)启动追溯试点工作。积极筹备和开展国家追溯信息平台试运行工作,优先选择“三品一标”和生鲜乳、蔬菜、猪肉等易于标识的农产品开展全国统一追溯试点。推动各地因地制宜开展农产品质量追溯。积极争取追溯条件建设和奖补政策,支持规模化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参与追溯试点。
四、强化风险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
(十二)稳步开展例行监测。制定全国统一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计划,明确各层级监测的重点和方式,及时分析会商和综合研判,加强监测结果信息通报和共享。建立省级监测信息报告制度,逐步实现部省互联互通、监测数据实时共享。
(十三)深入实施风险评估。统筹规划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和风险交流,研究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管理办法和风险评估指南,制定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5年规划。围绕重大问题隐患、标准制修订和科普解读需要,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风险评估,跟进实施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提出各类农产品全程管控的关键点及技术规范和标准制修订建议。
(十四)妥善处置突发问题。加大舆情监测和研判力度,健全舆情监测体系和应对机制。推动各地细化完善舆情监测和应急预案,建立上下联动、横向合作、跨区协作的应急处置机制,加强科普培训与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对突发问题,第一时间做出反应、第一时间采取措施,做到依法稳妥处置,努力将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五、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
(十五)加快完善农兽药残留标准体系。深入实施《加快农药残留标准制修订五年工作方案》,新制定农药残留标准1000项。加快兽药残留标准制修订步伐,制定国家兽药残留标准制修订5年工作方案,新制定兽药残留标准100项。支持各地制定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生产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尽可能将标准集成转化为简便好用的操作手册、生产日历、挂图和明白纸。
(十六)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创建。不断扩大果菜茶标准园创建规模,加快畜禽标准化养殖小区和水产健康养殖场创建,支持规模化农场开展标准化生产示范,鼓励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现代农业示范区以及有条件的“菜篮子”大县整建制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创建,推动省级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县(区)建设。
(十七)稳步发展“三品一标”。加强无公害、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管理,强化品牌培育,推动形成一批安全优质的农产品地域品牌。强化证后监督和标志使用管理,加大获证产品抽检力度,切实维护好“三品一标”公信力和品牌形象。充分发挥“三品一标”品牌优势、制度优势和体系优势,用安全优质品牌农产品引领和带动农业标准化生产。
六、加强基层监管能力建设
(十八)不断完善基层监管体系。健全地县两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菜篮子”大县年底前要基本建立。加强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机构条件能力建设,制定全国统一的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管理规范,明确建设内容、管理制度和工作规范。探索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员持证上岗,开展村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协管员培训。
(十九)强化检测体系管理。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项目建设和验收步伐,督促落实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人员编制和工作经费,推进资质认证考核评审。启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员职业资格培训认定工作,组织开展第三届全国基层农产品检测技术人员大比武活动。强化岗位练兵和技术培训,尽快提高基层检测人员能力素质和业务水平。
(二十)健全监管制度机制。扎实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及农药、畜禽屠宰条例修订工作。加强与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在突出问题整治、应急处置和产地准出市场准入等方面的合作联动,尽快构建贯通农产品质量安全“从田头到餐桌”全过程的监管体系。加强农业系统各行业、各地方的协作配合和整体联动,推动形成全国“一盘棋”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新格局。
(二十一)编制实施“十三五”规划。积极参与国家食品安全战略编制,制定实施《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规划(2016-2020)》,强化监管体系能力建设和设施条件装备,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和水平。积极争取发改、财政、科技等部门支持,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和执法监管能力建设重点。
七、推进社会共治
(二十二)提高生产经营者自律意识。发挥基层监管服务机构和农业、畜牧、水产等技术推广体系作用,全面组织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技术、标准的宣传培训,提升农产品生产经营者质量安全自律意识,指导和督促农产品生产经营者落实生产记录、休药间隔期制度,从生产经营过程把好质量安全关。
一、牛场镇农业现代化发展优势
一是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目前牛场镇总人口7.8万人,区域总面积244.7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达到9.5538万亩,占土地总面积25%。牛场镇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丰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年均温14℃左右,年积温达到4574℃-5609℃,无霜期长至245-278天,土地以丘陵为主。二是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捷。牛场镇地处瓮安与福泉交界处,瓮马高速、206省道、瓮马铁路,拟扩建的205省道、308省道穿境而过,交通便捷,贵黄高速通车后处于贵阳1小时经济圈内,区位优势明显。三是优势产业发展框架初步搭建。按“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农民自愿”的原则,大力实施500亩大坝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全镇土地入股、土地流转面积达1.9万亩,其中5个500亩坝区8979.18亩、3个200亩以上坝子911亩。通过招商引资和政策扶持,全镇入驻坝区企业、合作社达到17家。在水源、堵浒坝区采取“双公司+双订单+双保险”模式,效果明显。紧扣农村产业革命“八要素”,精准推动技术服务和农民培训工作,培训新型职业农民62人,全年共培训农牧民2300余人次。全镇辣椒、大福姜、中药材、生猪养殖等产业稳定发展。现存规模生猪养殖场43家、家禽养殖场12家、肉牛养殖场14家、肉羊养殖场6家,2020年全镇畜禽产业产值共计31477.2万元。
二、发展思路和目标任务
以促农增收致富为目标,调优产业结构。打造以生猪养殖为主导产业,辣椒、大福姜姜生态种植为重点产业,中药材、蔬菜、精品水果为特色产业,统筹推进粮食、烤烟、茶叶等优势产业共同发展的“1+2+N”产业格局。2021年,生猪年出栏15万头,粮食种植5.78万亩,辣椒种植15000亩,大福姜种植4500亩,中药材6800亩。强化利益联结机制,拓宽群众增收途径,提升农户增收效益。
三、发展路径
“十四五”期间,我镇将重点聚焦农业现代化发展,围绕“做稳养殖产业、做优特色产业、做大集体经济、做强龙头企业”培育农村发展新业态。
(一)做稳养殖产业。一是加强要素保障服务。遵循服务好当前生猪规模养殖环境管理相关工作要求,建立部门协作机制,提前做好政策解读和宣传,实现政策宣传“全覆盖”。深入各个拟选养殖场进行现场踏勘,依据规范,指导建设单位合理选址,确保牛场镇生猪养殖业科学、有序、高质发展。在服务好生猪养殖项目落地建设的同时,严守生态红线,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将生猪养殖项目纳入“双随机、一公开”环境执法范围,监督建设业主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和承诺事项。依法依规做好公众参与和信息公开,接受公众监督,维护公众环境权益。实现生猪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并肩走”。二是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坚持生态优先,合理确定林下经济模式及规模,确保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良性互动。科学确定发展重点、规模和布局,结合各村实际,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尊重农民意愿,灵活选择各种适宜模式,进行多元化组合发展,积极引导企业及农户向“一村一品牌、一镇一特色”的方向发展。提高林下经济组织化水平、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帮助农民解决资金、技术、销售等问题。大力推广“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模式。对规模大、效益好、管理规范的林下科技示范基地、科技示范户,给予重点扶持,尽快建成一批规模大、效益好、带动力强、具特色的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培育一批发展林下经济的突出典型。三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生猪疫病防控,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手段,积极落实稳定生猪生产发展的各项政策,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加强对生猪生产龙头企业、产销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户贷款贴息等金融扶持。加大技术培训力度,积极引导养殖场户根据市场变化有计划地安排发展策略,科学饲养,进行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提高养猪业科技含量。完善信息服务,通过科技下乡、进村入户等形式,积极为养殖场户提供完整、准确、及时的市场和技术信息,加强舆论宣传引导,创造绿色健康的生产和消费舆论环境。
(二)做优特色产业。一是抓好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业产业布局。聚焦农业产业革命“八要素”及重点产业和优势品种,以牛场镇500亩以上坝区为突破口,加快形成“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产业发展格局。围绕市场需求,推广“四双模式”全力发展辣椒、大福姜、中药材、羊肚菌、精品商蔬菜、精品水果等特色产业,稳步提高单产,加快农业规模发展。加强科技创新,优化产品结构,确保坝区产业结构调整率达到95%以上,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为新农村农业社会化发展走出新路子。二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服务。通过小农水、组组通、农业开发等项目,积极争取和整合涉农资金用于坝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坝区排灌设施和坝区沟渠、电力、机耕道、水肥一体化等设施,为坝区结构调整打下坚实基础。推进农业保险。在全面抓好中央和省级政策性农业保险实施的同时,结合坝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需要,增加农业保险品种,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深入推进农业生产保险和价格保险等特色农业保险,消除龙头企业、合作社和群众发展产业的后顾之忧,提升农业产业应对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三是坚持因地制宜,发挥区域优势。按照高效作物下坝、经济作物上山的的原则推进产业发展,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在我镇水源、马龙井、三江等村种植辣椒,桂花、三江、迴龙等村种植大福姜,黄家湾、石板寨、迴龙种植中药材,通过优化布局和区域分工,形成具有区域竞争优势、有规模的支柱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