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6 16:03:0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股权投资与债券投资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1、它们所反映的关系不同。股票反映的是所有权关系,债券反映的是债权、债务关系,而基金放映的则是基金投资者和基金管理人之间的一种委托关系。
2、它们所筹资金的投向不同。股票和债券是融资工具筹集的资金主要是投向实业,而基金主要是投向其他有价证券等金融工具。
3、它们的风险水平不同。股票的直接收益取决于发行公司的经营效益,不确定性强,投资于股票有较大的风险。债券的直接收益取决于债券利率,而债券利率一般是事先确定的,投资风险较小。投资基金主要投资于有价证券,而且其投资选择相当灵活多样,从而使基金的收益有可能高于债券,投资风险又可能小于股票。
现行《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和《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2006》对持有至到期投资定义与会计核算做出了解释,但是涉及会计处理问题中摊余成本的计算仍然需要进一步明确,本文正是基于债券估价这个角度展开分析的。
一、债券估价
(一)债券估价的基本理论
债券是发行者为筹集资金而向债权人发行的,在约定时间内支付一定比例的利息,并在到期时偿还本金的一种有价证券。债券估价估计的是债券的内在价值,它是债券按照票面利率计算的利息和到期收回的本金现值之和。典型的债券是固定利率、每年计算并支付利息、到期归还本金。其基本模型是:
其中:V为债券价值,r为票面利率,i为贴现率(一般采用当时的市场利率或投资人要求的必要报酬率),M为面值,I为票面利息,n为债券到期前的年数。
在这个公式当中,有两个问题需要清楚,对于理解持有至到期投资会计处理非常重要,首先是r和i的差异问题。r是票面利率,它是指债券发行者预计一年内向投资者支付的利息占票面金额的比率,一般在债券契约中规定,与票面利率相对应的是市场利率i,即债券发行时,金融市场通行的利率。在多数情况下,债券的票面利率和市场利率是不一致的,正是由于这种不一致,才使得债券的内在价值和票面价值不一致,即债券的现值和债券的面值不一致。那么为什么债券的票面利率和市场利率会不一致呢?因为在现实中,债券的发行申请和实际发行之间存在一个时间差,当申请发行时往往票面利率和市场利率是相等的,这时债券的估价(或者说现值)和面值是相等的,但是,当实际发行时,已经过去了一段时间,市场利率不断变化,而票面利率是契约中规定的,这个时候就很难保证市场利率和票面利率的一致。其次是发行价值(即债券内在价值)和面值的差异问题。当然两者不同是由于市场利率和票面利率引起的,不过我们还要明白如何引起,如果发行价值小于面值,表明市场利率大于票面利率。市场利率在公式(1)的分母上,当和分子上的票面利率相等时,发行价值和面值相等;而分母大,分子不变,一除就会变小,所以发行价值小于面值,债权人在买债券时,需要最低获得市场利率的报酬,而债券发行人(债务人)只能按照票面利率给予回报,在市场利率大于票面利率的情况下,显然给债权人回报低,债券发行人为了弥补这个差额,吸引投资人(债权人),只好折价发行,即为了将来少给投资人(债权人)利息,而事先少收钱即事先付出代价。反之,如果溢价发行,则表明债券发行人为了将来多给投资人(债权人)利息,而事先获得的补偿。
(二)债券估价的计算及举例
债券购买价格(估价)=每年的利息×年金现值系数+债券面值×复利现值系数;V=I×(P/A, i, n)+M×(P/F, i, n)
例1:甲公司2009年1月1日购入乙公司同日发行的2年期债券,面值100万元,票面利率为4%,假设甲公司要求的必要报酬率(即市场利率)为5%,则该债券的价值为多少?
=100万元×4%×(P/A, 5%, 2)+100万元×(P/F, 5%, 2)
=4万元×1.8594+100万元×0.9070=98.1376万元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第一,债券的市场利率高于票面利率,是折价发行,发行价格明显低于面值;第二,为了使投资人(债权人)获得5%的回报,虽然每年年末给予4%利息,但是事先给予了投资人(债权人)1.8624万元的折让,即债券发行人事先发行时付出了100万元-98.1376万元=1.8624万元的代价。
二、持有至到期投资的会计处理
(一)持有至到期投资会计处理的基本理论
债券投资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一定的收益,同时承担一定的风险。对债券持有者来说,购买债券后,可以定期获得固定的利息。如果发行债券的公司不违约,由债券所产生的现金流量,应该是每年的利息和债券到期时收回的本金。对于债券持有者来说,获得的债券,会计上称之为“持有至到期投资”,属于金融资产的范畴。它有三个特点:一是到期日固定、回收额固定或可确定;二是有明确的意图:持有至到期;三是公司有能力持有至到期。
持有至到期投资的会计处理,着重于该金融资产的持有者打算“持有至到期”。未到期通常不会出售或重分类为其他金融资产,因此持有至到期投资的会计处理主要应解决该金融资产实际利率的计算(到期收益率)、摊余成本的确定、持有期间的收益确认以及将其处置时损益的处理。为了核算的需要,通常设置“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应收利息”、“投资收益”等科目。其中“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主要应用在面值和实际发行价格差额的处理上,最终把票面利息调整为实际利息,使两者在持有期结束时计算之和相等。
(二)持有至到期投资的会计处理及举例
企业取得持有至到期投资,应按该投资的面值,借记“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科目,按实际支付的金额,贷记“银行存款”,两者的差额借记或贷记“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例2:接例1,甲公司2009年1月1日购入乙公司同日发行的两年期债券,准备持有至到期,该债券面值100万元,票面利率4%,实际市场利率5%(可用插值法求得),实际支付价款981 376元,每年付息一次。计算利息时采用实际利率法。
购入时:借: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1 000 000
贷:银行存款981 376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18 624
2009年12月31日按实际利率确认投资收益:
实际利息收入=期初摊余成本×市场利率
=981 376×5%
=49 068.8(元)
应收利息=面值×票面利率
=1 000 000×4%
=40 000(元)
债券折价摊销=49 068-40 000=9 068.8(元)
借:应收利息 40 000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9 068.8
贷:投资收益 49 068.8
分析:购入面值100万元的债券时,实际只支付了981 376元,少付18 624元,属折价购入,因此在后续的计量中,实际获得利息会比应得到的利息少18 624元,少付多少,必然少得多少。通俗地讲,摊余成本是摊销余下的成本,理论上是指资产或负债初始计量成本加上后续计量过程中前期摊余成本与实际利率之积,扣除前期本金收回的金额。2009年末应收利息49 068.8元,因为确实付出的是981 376元,希望获得5%的回报,但是只能获得40 000元,因为债券按照面值和票面利率支付利息,表面上少收到9 068.8元,其实际原因是在初始计量时少付了9 068.8元。
2010年12月31日按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确认投资收益。
实际利息收入=期初摊余成本×市场利率
=(981 376+49 068.8-40 000)×5%
=49 522.24(元)
应收利息=面值×票面利率
=1000 000×4%
=40 000(元)
债券折价摊销=49 522.24-40 000
=9 522.24(元)
由于存在误差,最后一年应将剩余折价摊销完毕,故应摊销18 624-9 068.8=9 555.2(元),误差为9 555.2-9 522.24
=32.96(元)。
借:应收利息40 000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9 555.2
贷:投资收益 49 555.2
分析:本年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就是上期摊余成本981 376元,加上应该得到的利息49 068.8元,减去实际收回的利息40 000元,也就是到2010年末还剩下实际付出的金额(通俗讲就是付出的代价还剩下多少没有收回),这部分应按照实际市场利率获得收益(981 376+49 068.8-40 000)×5%=49 522.24元,但按照面值只能获得40 000元,应摊销9 522.24元,即少收到9 522.24元,当然原因是在购入时已经提前少付出了9 522.24元,因为该债券一共两年时间,因此对于剩余的折价应全部摊销完毕 ,由于存在误差,应摊销18 624-9 068.8=9 555.2元。通过分析发现,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借贷方余额为零,投资方之前少付出的代价,正好在获得利息的时候得到了证实,(贷方)18 624元=(借方)9 068.8元+9 555.2元。之所以出现利息摊销这样的问题,和会计上权责发生制的确认原则是分不开的,这样做使会计处理上更科学合理。
(三)结论与启示
1.债券估价间接地告诉我们持有至到期投资会计处理中问题的出现是由于资金时间价值观念引起的,在学习会计知识的同时,首先要搞明白问题出现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会存在利息调整,为什么在利息调整过程中采用实际利率法正好在到期时调整完毕。其实会计处理很简单,前提是要把这些问题都搞清楚,而不是就会计处理进行会计处理,否则学习起来就会比较吃力,进而变得似懂非懂。2.持有至到期投资在会计处理同时,还会涉及到初始计量支付价款中包含已到期尚未领取的利息、佣金和手续费等问题,在后续计量中还会涉及到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减值,未持有至到期发生的重分类调整,最后也可能提前处置等问题,这些问题在本文中都没有充分的涉及,不过只要清楚了摊余成本的形成,其他问题就迎刃而解了。3.持有至到期投资的会计处理是财务会计学习中的一个难点,特别是会计处理中应用实际利率法进行债券利息的调整一直是难以理解的突出问题,而在财务学习中,这样的问题很多,作为初学者,首先接触到的就是持有至到期投资,因此它的学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其他知识的学习。4.学习持有至到期投资会计处理困难的主要理由应该是财务管理的学习滞后,其次是会计中权责发生制原则的应用。如果明白了这两条,持有至到期投资会计处理的学习将变得容易许多,当然在会计学习过程中还会碰到很多这样的问题,因此,跨课程知识的融会贯通就显得比较重要了。
【参考文献】
[1]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小企业长期投资主要指不满足短期投资条件的投资,即不准备在1年或长于1年的经营周期之内转变为现金的投资。小企业取得长期投资的目的在于持有而不在于出售,这是与短期投资的一个重要区别。小企业长期投资按其性质分为长期债券投资、长期股权投资和其他长期投资。长期债券投资,是指小企业购入的在1年内(不含1年)不能变现或不准备随时变现的债券投资;长期股权投资,是指小企业准备长期持有(通常在1年以上)的权益性投资;其他长期投资是指除了上述长期股权投资、长期债券投资以外的其他长期投资。小企业准则只对长期股权投资、长期债券投资的核算作了具体规范。
二、长期债券投资的会计处理
小企业准则规定,长期债券投资应当按照实际支付的购买价款作为成本进行计量。实际支付价款中包含的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应当单独确认为应收利息,不计入长期债券投资的成本。
例1:某小企业2011年1月5日,购入甲股份公司发行的3年期公司债券10张,面值10 000元,利率6%,按年付息。支付债券款99 000元。会计处理如下:
借:长期债券投资――成本 99 000
贷:银行存款99 000
小企业准则规定,长期债券投资在持有期间,按月计算的应收利息应当确认为投资收益。对于分期付息、一次还本的长期债券投资,按月计算的应收未收利息应当确认为应收利息,不增加长期债券投资的账面余额。
例2:
承接例1,按月计算利息如下:
月息=10 000×10×6%÷12=500(元)
借:应收利息500
贷:投资收益 500
年末,收到利息时:
借:银行存款6 000
贷:应收利息 5 500
投资收益 500
同时,小企业准则还规定,一次还本付息的长期债券投资,按月计算的应收未收利息应当增加长期债券投资的账面余额。
例3:某小企业2011年1月5日,购入甲股份公司发行的3年期公司债券10张,面值10 000元,利率6%,到期还本付息。支付债券款100 100元。会计处理如下:
(1)购买时
借:长期债券投资――成本100 100
贷:银行存款 100 100
(2)按月计算利息如下:
月息=10 000×10×6%÷12=500(元)
借:长期债券投资――应计利息500
贷:投资收益 500
小企业准则规定,“处置长期债券投资,实际取得价款与其账面余额之间的差额,应当计入投资收益”。
例4:承接例2,该小企业因急需用款,于2012年12月初转让上述债券,收款106 500元,存入银行。会计处理如下:
借:银行存款106 500
贷:长期债券投资――面值 100 000
应收利息 5 500
投资收益 1 000
小企业因转让债券,产生的损失应计入“投资收益”账户的借方。
例5:承接例3,该小企业因急需用款,于2012年12月初转让上述债券,收款11 0 900元,存入银行。会计处理如下:
借:银行存款110 900
投资收益600
贷:长期债券投资――债券面值 100 000
――应计利息11 500
三、长期股权投资的会计处理
小企业准则要求,“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按照成本进行初始计量”。以支付现金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按照实际支付的购买价款作为成本进行计量。实际支付价款中包含的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应当单独确认为应收股利,不计入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
例6:2011年2月28日,某小企业购买甲股份公司股票10 000股,价款5元/股(每股含0.2元现金股利),连同手续费等附带成本600元一并用支票付讫。会计处理如下:
借:长期股权投资――甲公司 48 600
应收股利2 000
贷:银行存款50 600
收到股票现金股利时
借:银行存款2 000
贷:应收股利 2 000
小企业以非现金资产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按照所换出的非现金资产的账面余额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非现金资产为固定资产的,应当按照所换出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这里的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是指固定资产原价(成本)扣减累计折旧后的金额。
例7:2011年1月8日,某小企业用自有设备一台,原始价值100 000元,已计提折旧20 000元,换取乙股份公司股权,准备长期持有。会计处理如下:
借: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 80 000
累计折旧 20 000
贷:固定资产 100 000
当然,由于小企业不计提资产减值准备,除了固定资产有备抵账户外,其余资产类均没有调整账户。所以,小企业的非现金资产账面余额一般就是该账户的余额。
例8:2011年1月19日,某小企业用专利权一项,账面余额为50 000元,原材料一批,实际成本为20 000元,材料适用增值税税率为17%,换取丙股份公司股权20 000股。会计处理如下:
借:长期股权投资――丙公司 73 400
贷:无形资产――专利权50 000
原材料20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3 400
小企业准则规定,长期股权投资应当采用成本法进行会计处理。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应当按照应分得的金额确认为投资收益。
例9:接上例8,2012年2月5日,丙公司宣告上年亏损200万元,不分红不转赠。2013年2月16日,该小企业接到丙股份公司通告,上年公司盈利1 000万元,分配现金股利每股0.5元。会计处理如下:
借:应收股利 10 000
贷:投资收益10 000
收到时
借:银行存款 10 000
贷:应收股利10 000
小企业在处置长期股权投资时,实际取得的价款与其成本之间的差额,应当计入投资收益。
例10:接上例9,该小企业于2013年11月6日转让上述股权,收银行存款90 000元。会计处理如下:
借:银行存款 90 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丙公司73 400
投资收益16 600
另外,小企业准则特别规定,小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减除可收回的金额后确认的无法收回的长期股权投资,可以作为长期股权投资损失:
1.被投资方依法宣告破产、关闭、解散、被撤销,或者被依法注销、吊销营业执照的;
2.被投资方财务状况严重恶化,累计发生巨额亏损,已连续停止经营3年以上,且无重新恢复经营改组计划的;
3.对被投资方不具有控制权,投资期限届满或者投资期限已超过10年,且被投资单位因连续3年经营亏损导致资不抵债的;
4.被投资方财务状况严重恶化,累计发生巨额亏损,已完成清算或清算期超过3年以上的;
5.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条件。
对于小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损失应当于实际发生时计入投资收益,同时冲减长期股权投资。
一、《小企业会计准则》中对长期投资的相关规定
小企业的长期投资是指企业持有时间在1年以上,不准备随时变现的投资,一般包括长期股权投资和长期债券投资。
1.长期股权投资。长期股权投资是用来核算小企业准备长期持有的权益性投资。按照《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这类投资在取得时,应按成本进行计量,对应收项目单独确认,不计入成本;长期股权投资在持有期间按成本法进行会计处理,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现金股利或利润时,小企业才需确认投资收益。处置长期股权投资时,处置价款扣除其成本和相关税费后的净额计入投资收益;对长期股权投资在持有期间是不计提减值的,对资产不计提减值是《小企业会计准则》的一大特点,但当长期股权投资确实发生损失时,应于损失发生的当期将损失金额计入营业外支出(长期股权投资损失的确认必须符合税法规定的条件,该条件不是本文论述的主要内容,在此不进行详述)。
2.长期债券投资。长期债券投资是用来核算小企业准备长期持有的债券投资,如小企业准备长期持有的国债、企业债等。该类投资在取得时按购买价款和相关税费作为初始成本进行计量;收利息单独确认,不计入初始成本;在长期债券的持有期间发生的利息收入应确认为投资收益,分别按分期付息、一次还本的债券和到期一次性还本付息的债券进行计息;对债券初始确认时发生的溢折价,在每次确认利息时也要对溢折价进行摊销;处置长期股权投资时,结清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余额,将处置差额计入投资收益。同样,对长期债券投资也是不计提减值准备的,当其确实无法收回时,直接将这部分损失计入当期的营业外支出。
二、长期股权投资的会计处理及应注意的纳税调整事项
(一)长期股权投资日常核算的主要会计处理
例1:X公司于2011年2月20日从市场上购买Y公司股票10 000股准备长期持有,每股买价10.2元(含已宣告但尚未分派的现金股利0.2元),另支付相关手续费2 000元。X公司购买的这批股票占到Y公司有表决权资本的3%。2011年4月10日收到现金股利,Y公司于2012年3月20日宣告分派2011年的现金股利600 000元,X公司于4月30日收到该部分股利。2012年5月25日,X公司以每股15元的价格转让Y公司股票5 000股,另支付1 200元手续费。上述事项的款项均用银行存款支付。相关账务处理如下(金额单位为元):
1.2011年2月20日,购入长期股权投资时,应以成本计量,借:长期股权投资102 000、应收股利2 000;贷:银行存款104 000。
2.2011年4月10日,收到股利时,应冲初始确认时的应收股利,借:银行存款2 000;贷:应收股利2 000。
3.2012年3月20日,Y公司宣告分派现金股利时,按成本法核算,计入投资收益。应收股利=600 000×3%=18 000(元)。借:应收股利18 000;贷:投资收益18 000。
4.2012年4月30日,收到2011年股利时,借:银行存款18 000;贷:应收股利18 000。
5.2012年5月25日,出售所持有长期股权投资5 000股时,按50%对应结转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差额计入投资收益。借:银行存款73 800;贷:长期股权投资51 000、投资收益22 800。
2012年投资收益贷方发生额为30 800元(18 000+22 800),因此2012年会计上可产生的应纳税所得额为30 800元。
(二)长期股权投资会计核算时需注意的纳税调整事项
1.取得时的注意事项。《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简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七十一条规定,企业对进行权益性投资和债权性投资形成的资产,按以下方法确定成本:(1)通过支付现金方式取得的投资资产,以购买价款为成本;(2)通过支付现金以外的方式取得的投资资产,以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和支付的相关税费为成本。该规定与《小企业会计准则》中对长期股权投资初始入账成本的规定基本相同,因此在初始确认时,一般不存在需调整事项,但需注意对初始成本确认时相关的应收项目应单独确认,不计入成本。
2.长期股权投资持有期间的注意事项。长期股权投资持有期间取得的股息或红利收入计入投资收益,这与企业所得税法中第六条的规定相符,应以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作为收入总额,计入当期收入,而会计上也将这部分投资收益计入利润总额,在计算所得税时也作为应纳税所得额进行征税。但此处要注意到《企业所得税法》中的第二十六条规定,符合条件的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的非居民企业从居民企业取得的与该机构、场所有实际联系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不包括连续持有居民企业公开发行并上市流通的股票不足12个月而取得的投资收益)为免税收入。依据该规定,企业间相互持有股票而产生的投资收益,若持有时间超过12个月,则该部分投资收益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是允许税前扣除的。
例1的第3步中涉及的投资收益系居民企业间股息收益,且持有时间超过12个月,因此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根据税法的免税规定,企业可将这部分的免税股息收益从应纳税所得额中调减18 000元。
3.处置时需注意的事项。长期股权投资处置时会涉及投资收益。《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七十一条规定:“企业在转让或处置投资资产时,投资资产的成本准许扣除”,企业取得财产转让收入均应一次性计入确认收入的年度,并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即转让时是按转让所得计征所得的,转让所得为转让收入扣除为取得该股权所发生的成本。这个规定与会计上的规定相符。税法上所定义的转让所得即为会计上的“处置价款扣除其成本”。会计上将其计入投资收益,即计入应纳税所得额,与税法规定相符,即例1中的第5步不需要进行纳税调整。
此例题从税法的角度看,2012年其应纳税所得额为22 800元,与会计上的应纳税所得额30 800元相比,少了18 000元,这18 000元,就是税法上可以税前扣除的那部分免税收入。
4.其他需注意事项。例1中没有涉及长期股权投资的损失,对于长期股权投资损失确认的条件及方法、会计与税法的规定基本相同。《小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当损失实际发生时,计入营业外支出。税法规定,企业对外进行权益性投资所发生的损失,在经确认的损失发生年度,作为企业损失在计算企业应纳税所得额时一次性扣除,两者均规定该损失在实际发生时可税前扣除,规定一致。但企业在实际应用时,要注意满足损失确定条件的损失才可税前扣除,且该损失必须要按规定的程序和要求,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后方能在税前扣除。
三、长期债券投资的会计处理及应注意的纳税调整事项
(一)长期债券投资日常核算的主要会计处理
例2:Z公司于2012年1月1日,自市场上购入N公司于当日发行的2年期债券一批作为长期投资,债券面值为100 000元,票面利率为5%,到期后一次性还本付息,公司共计支付103 000元。2013年1月1日,Z公司将该债券出售,取得收入110 000元,款项均用银行存款支付。相关账务处理如下(金额单位为元):
1.2012年1月1日购入该债券时,用成本计价,面值与溢折价分别核算。借:长期债券投资―面值100 000、长期债券投资―溢折价3 000;贷:银行存款103 000。
2.2012年12月31日为资产负债表日,该债券为到期一次性还本付息债券,会计上规定,对此类债券应在资产负债表日计息。根据权责发生制,这部分利息应计入当期的投资收益。小企业对该类债券计息时只用合同利率法,不涉及实际利率法。应计利息为5 000元,则借:长期债券投资―应计利息5 000;贷:投资收益5 000。
会计处理上,对有溢折价的债券,在资产负债表日应按直线法摊销溢折价,摊销额计入投资收益。当期应摊销溢折价=3 000÷2=1 500(元)。借:投资收益1 500;贷:长期债券投资―溢折价1 500。会计上,该项投资导致2012年发生应纳税所得额3 500元(5 000―1 500)。
3.2013年1月1日,处置该债券,结转债券的成本,差额计入投资收益。借:银行存款110 000;贷:长期债券投资―面值100 000、长期债券投资―溢折价1 500、长期债券投资―应计利息5 000、投资收益3 500。2013年发生应纳税所得额为3 500元。
(二)应注意的纳税调整事项
1.长期债券投资取得时。《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七十一条规定:企业对进行权益性投资和债权性投资形成的资产,按以下方法确定成本:(1)通过支付现金方式取得的投资资产,以购买价款为成本;(2)通过支付现金以外的方式取得的投资资产,以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和支付的相关税费为成本。会计上入账时对长期债券投资按购买价款和相关税费作为成本入账,分别面值和溢折价两个明细入账,其总体思路与税法一致,一般不存在纳税调整事项。
2.债券持有期间的资产负债表日应注意的事项。会计上一般在资产负债表日计息,所计利息计入当期损益。税法中规定对于利息收入,应按照合同约定的债务人应付利息的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例2在选取时特意选取到期一次性还本付息的债券进行讲解,因该类债券在会计核算时要在每个资产负债表日计息,将利息计入当期的投资收益;而按税法规定,此类债券则应在到期收到利息时才可确认投资收益,两者存在需纳税调整项目。针对本题,2012年12月31日,会计上确认利息收益的5 000元税法上不理会,故企业应调减2012年应纳税所得额5 000元。同时,对于会计上的溢折价的摊销,税法上是不承认的,对于例2中2012年资产负债表日对溢折价摊销的1 500元,会计上已计入当期投资收益的借方,税法不允许税前扣除,即税法上2012年应纳税所得额为0,因此应调增当期应纳税所得额1 500元。故2012年应调减应纳税所得额3 500元(5 000-1 500)。
3.债券处置时需注意的事项。税法中处置财产的转让收入应以转让所得计入当期的应纳税所得额,转让所得即转让收入扣减相关的成本核算,即以处置净额进行处理。会计上对债券类投资的处置规定,按收回债券的本金或本息与债券的账面余额之间的差额,计入投资收益。而债券折账面余额包括面值、溢折价、应计利息等明细科目,税法上与会计上对溢折价与应计利息的核算则有可能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会导致处置债券时税法与会计存在应纳税所得额的调整项目。例2第3步中2013年的会计收益为3 500元,而税法确认的处置收益应为处置收入扣除相关成本核算后的7 000元(110 000-103 000)。因此,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会计应调增3 500元(7 000-3 500)。从债券的整个存续期间来看,税法上的应纳税所得额为7 000元(110 000-103 000),会计上的应纳税所得额为7 000元(5 000-1 500+3 500),两者总的应纳税所得额相同,但具体到每个会计年度,其应纳所得额却不尽相同,需分别进行调整。
4.其他需注意事项。(1)长期债券投资损失。会计上规定长期债券损失于实际发生时计入营业外支出,与税法规定基本一致,但应注意在进行所得税汇算清缴时,对小企业长期债券投资损失需区分清单申报还是专项申报,需采用不同的方式申报所得税税前扣除。且损失必须满足税法规定的条件才允许税前扣除。(2)注意免税收入的适用范围。《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对于小企业持有的国债利息收入及取得的2009年、2010年、2011年发行的地方政府债券利息所得,免征企业所得税;对小企业持有的2011―2013年发行的中国铁路建设债券所取得的利息收入,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对于上述债券的投资收益,企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应注意调减。
四、总结
本文通过例题对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和长期债券投资的日常会计核算及核算时涉及的所得税调整项目进行了简单阐述,企业的业务千变万化,受篇幅及水平所限,本文仅对小企业长期投资中常见的具有代表性的内容进行了分析,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作者为讲师、会计师)
以企业集团为报告主体的合并财务报表,是会计理论与实务界的重大难题之一。如何抵销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相互之间的内部股权投资和其他内部交易①的影响,是母公司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关键问题。2014年新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取消了母公司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按照权益法调整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的规定(下文简称“基于权益法”)。这意味着,可以在母公司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的基础上,直接编制合并财务报表(下文简称“基于成本法”)。
现有的合并财务报表编制研究,主要是基于权益法抵销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内部股权投资,并且集中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形成的对子公司长期股权投资的调整与抵销处理,较少考虑企业集团的其他内部交易抵销及递延所得税影响对子公司净损益的调整,进而对企业集团内部股权投资的调整与抵销带来的影响。另外,基于成本法的合并财务报表编制研究很少,考虑集团内部交易抵销及递延所得税影响的研究则更少。因此,本文分别基于权益法、成本法,系统地梳理集团内部股权投资、其他内部交易的调整与抵销,为贴近合并财务报表实务,提供可视化的编制流程。
一、集团内部股权投资的调整与抵销
(一)基于权益法的集团内部股权投资的调整与抵销
在合并工作底稿中,母公司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由采用成本法核算,按照权益法核算调整后,控制权取得日后的子公司所有者权益变动及其净损益中归母公司享有的份额,已经全部反映在母公司财务报表中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和“投资收益”项目。所以,基于权益法编制合并财务报表,需要将母公司财务报表中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按权益法调整后的数额,与子公司所有者权益中归母公司享有的份额对应抵销。而且,对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形成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需要以购买日子公司各项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子公司所有者权益及净损益,对内部股权投资进行调整与抵销处理。
因此,基于权益法编制不同时点的合并财务报表时,对集团内部股权投资的调整与抵销,可以区分合并类型(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按其内在逻辑梳理成“基于权益法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基本流程”,如下表1所示:
一般地,按照如表1所示的“流程①”―“流程②”―“流程③”―“流程④”,顺序地对集团内部股权投资进行调整与抵销处理。若该流程标示“Χ”,说明不需要编制该流程,按顺序编制下一个标示“√”的流程。
例如,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形成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编制控制权取得日后当年的合并财务报表时,需要先以购买日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子公司所有者权益及净损益(流程①),再根据按以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后的子公司净损益,确认按权益法调整母公司财务报表中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数额(流程②);然后,将按权益法调整后的母公司对子公司长期股权投资的数额、按公允价值调整后的子公司所有者权益数额归母公司享有的份额进行对应抵销(流程③);最后,将按以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后的子公司净利润中归母公司享有的投资收益、子公司利润分配项目进行对应抵销(流程④)。对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形成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不论编制控制权取得日合并财务报表,还是控制权取得日后当年或是连续各期的合并财务报表,都不需要按公允价值调整子公司个别财务报表(流程①,跳过),从流程②开始,直接以子公司的净损益为基础,确认按权益法调整母公司财务报表中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数额;再顺序地编制流程③、流程④,对集团内部股权投资进行对应的抵销处理。
(二)基于成本法的集团内部股权投资的调整与抵销
基于成本法的集团内部股权投资的调整与抵销,是指在母公司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的基础上,直接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由于采用成本法核算母公司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是按照企业合并的初始投资成本计价(除非追加或收回投资时需要调整长期股权投资成本)。除子公司分配股利外,并不反映控制权取得日后的子公司所有者权益变动及其净损益中归母公司享有的份额。所以,基于成本法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只需抵销母公司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控制权取得日子公司所有者权益中归母公司享有的份额。
因此,基于成本法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主要问题是,将子公司所有者权益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控制权取得日子公司所有者权益数;另一部分是控制权取得日后子公司所有者权益的变动数。
相较于基于权益法,基于成本法编制合并财务报表,不再将母公司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按照权益法核算调整,因而不需要编制表1中流程②。参照上述“表1基于权益法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基本流程”,梳理基于成本法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基本流程,描述如下:
1.按公允价值调整子公司财务报表(同表1中流程①);
对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的子公司,需要以购买日子公司各项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子公司所有者权益。对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的子公司,不需要此项调整。
2.抵销母公司对子公司长期股权投资、子公司所有者权益(类似表1中流程③,抵销数不同);
需要注意,基于成本法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的抵销数,不同于基于权益法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的抵销数,是将母公司对子公司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与控制权取得日子公司所有者权益中归母公司享有的份额进行抵销。对控制权取得日子公司所有者权益中不归母公司享有的份额,按少数股权比例调整,单独列示“少数股东权益”。
对于控制权取得日后子公司所有者权益的变动数:其中归母公司享有的份额直接并入合并所有者权益,不需抵销;不归母公司享有的份额,应分别按所有者权益的组成项目及少数股权比例,编制调整分录,单独列示“少数股东权益”。具体地:按子公司本期净损益归少数股东享有的份额,单独列示“少数股东损益”;按控制权取得日后子公司以前年度累计净损益归少数股东享有的份额,调整“未分配利润―期初”;按子公司除净损益以外其他所有者权益变动归少数股东享有的份额,调整“资本公积”。
3.抵销内部股权投资收益、子公司利润分配(类似表1中的流程④)。
对于子公司向股东分配的股利,分别按照归母公司、少数股东享有的份额,抵销“投资收益”、“少数股东权益”。对于子公司提取的盈余公积,由于子公司本期净利润中归少数股东享有的份额已计入少数股东权益,故应按照归少数股东享有的份额,调整“盈余公积”。
二、考虑集团其他内部交易及递延所得税影响的内部股权投资调整与抵销
(一)抵销集团其他内部交易及其递延所得税影响对子公司净损益的调整
除内部股权投资以外,集团成员企业之间发生内部资产购销、债权债务、债券投资等其他内部交易时,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还涉及其他内部交易的抵销问题。而抵销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相关资产减值准备、债券收回损益等其他内部交易及其递延所得税影响,都会对子公司净损益产生调整。
1.抵销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以及确认递延所得税对子公司净损益的调整
对子公司存在少数股权、子公司向母公司或向其他子公司出售资产(或提供劳务)产生的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2014年新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规定,应按照母公司对出售方子公司的分配比例在“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和“少数股东损益”之间分配抵销;同时,也应当对固定资产折旧额或无形资产的摊销额与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相关的部分进行抵销;因抵销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在合并财务报表中应当确认递延所得税,同时调整所得税费用。
因此,需要考虑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抵销以及因确认递延所得税而调整所得税费用对子公司净损益的调整。
2.抵销内部交易相关资产减值准备及递延所得税调整对子公司净损益的调整
因抵销内部交易相关资产减值准备,包括内部存货跌价准备、内部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内部应收账款坏账准备等,而需要调整已确认的递延所得税,会对子公司的净利润产生调整;当内部交易中的相关资产减值准备转回,及其导致的递延所得税调整,也会对子公司的净利润产生调整。
因此,需要考虑内部交易相关资产减值准备及递延所得税调整对子公司净损益的影响。
3.抵销内部债券投资收回损益对子公司净损益的调整
对子公司为发行方的集团内部债券投资所发生的债券收回损益(债券投资成本与发行债券账面价值的差额),虽然会计准则暂未对此做出规定,但是依据经济实体合并理论,应当按照母公司对发行方子公司的分配比例在“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和“少数股东损益”之间分配抵销。
因此,需要考虑子公司为发行方的公司间债券投资所发生的债券收回损益对子公司净损益的调整。
(二)考虑集团其他内部交易及其递延所得税影响的内部股权投资调整与抵销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抵销集团其他内部交易及其递延所得税影响,会对子公司净损益产生调整。由于对子公司净损益的调整,会进一步影响集团内部股权投资的抵销,因此,不论是基于权益法编制合并财务报表,还是直接基于成本法编制合并财务报表,都应该考虑抵销其他内部交易及其递延所得税影响可能对子公司净损益产生的调整,根据调整后的子公司净损益,对内部股权投资进行调整与抵销。
所以,考虑集团其他内部交易及其递延所得税影响的内部股权投资调整与抵销,首先对集团其他内部交易及递延所得税影响进行抵销处理,并分析抵销其他内部交易及递延所得税影响对子公司净损益的调整,然后根据调整后的子公司净损益,对内部股权投资进行调整与抵销处理。
因此,如果基于权益法编制合并财务报表,那么,可以在“表1基于权益法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基本流程”的基础上,重新系统地梳理集团内部股权投资、其他内部交易的调整与抵销的扩展流程,描述如下:
1.抵销其他内部交易及其递延所得税影响;
2.分析抵销其他内部交易及其递延所得税影响对子公司净损益的调整,根据调整后的子公司净损益,对内部股权投资的调整与抵销;
(1) 按公允价值调整子公司财务报表(基本流程①)
(2)按权益法调整母公司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基本流程②);
(3)抵销母公司对子公司长期股权投资、子公司所有者权益(基本流程③)
(4)抵销内部股权投资收益、子公司利润分配(基本流程④)
同样地,如果基于成本法编制合并财务报表,也需要首先对集团其他内部交易及递延所得税影响进行抵销处理,并分析抵销其他内部交易及递延所得税影响对子公司净损益的调整,然后根据调整后的子公司净损益,进行基于成本法的集团内部股权投资的调整与抵销处理。
三、综合案例③
2009年1月2日,利华公司支付银行存款7740.18万元从非关联方购入利泉公司90%股权,并对其实施控制。利华公司收购利泉公司的股权登记簿显示: 2009年1月2日,利泉公司的股东权益总额为8360.2万元,其中股本为7060万元,资本公积6万元,盈余公积239.2万元,未分配利润1055万元;2009年1月2日,利泉公司可辨认净资产的账面价值为8360.2万元,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为8600.2万元。利泉公司有一项办公楼土地使用权的账面价值为825万元,公允价值为1065万元,该办公楼的剩余折旧年限为25年,其他资产和负债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相同。
利泉公司2009年实现净利润828.75万元,利泉公司按当年实现净利润的10%提取法定盈余公积,未对所有者分配利润。2009年末,利泉公司股东权益总额9188.95万元,其中,股本7060万元,资本公积6万元,盈余公积322.075万元,未分配利润为1800.875万元。2010年4月20日宣告每10股分派现金股利0.5元,并于2010年5月28日实际发放现金股利353万元。利泉公司2010年实现净利润660.75万元,利泉公司按当年实现净利润的10%提取法定盈余公积。2010年末,利泉公司股东权益总额9496.7万元,其中,股本7060万元,资本公积6万元,盈余公积388.15万元,未分配利润2042.55万元。
其他内部交易的相关信息如下:
(一)2010年,利泉公司向利华公司赊销存货200万元,其销货成本160万元,利华公司当年全部未实现对外销售;
(二)2010年,利华公司向利泉公司经营租赁轿车2辆,管理部门使用,当年租赁收入8万元,该租赁轿车当年计提折旧6万元,利泉公司已经以支票支付。
(三)2010年,利泉公司应收利华公司账款为234万元,计提坏账准备23.4万元。
另外,已知利华、利泉公司的所得税税率均为25%。假设未来期间各公司均有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可供暂时性差异抵扣。(详见表2)
最后,比较基于权益法、基于成本法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结果相同,其中少数股东损益63.87万元 ,少数股东权益为970.505万元,其他项目的合并金额也一致。
注释:
①其他内部交易是指发生于企业集团内部除股权投资以外的内部交易,例如,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相互之间的内部资产购销,以及内部债权债务,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相互之间持有债券等。
企业会计制度中,投资的定义为:企业为通过分配来增加财富,或为谋求其他利益,而将资产让渡给其他单位所获得的另一项资产。投资是企业常有的经济行为,按其可变现性及目的不同,企业对外投资可分为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两类:
①短期投资:指能够随时变现且持有时间不准备超过一年的投资。这种投资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暂时存放剩余资金,并通过这种投资取得高于银行存款利率的利息收入或差价收入,待需要使用现金时即可兑换成现金,如企业购买的可上市交易的股票和债券。
②长期投资:指短期投资以外的投资。其投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积累整笔资金,以供特定用途之需,或为了达到控制其他单位或对其他单位实施重大影响,或出于其他长期性质的目的而进行的投资。长期投资以划分为“长期股权投资”与“长期债权投资”。
长、短期投资投资目的不同,其会计核算亦有区别。
一、账户设置、账面余额与账面价值的比较
投资企业核算短期投资应设置“短期投资”、“应收利息”、“应收股利”、“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四个总账账户。
核算长期债权投资应设置“长期债权投资”(该账户对债券投资核算时一般设置:债券面值、债券折价、债券溢价、债券费用、应计利息等三级账)、“应收利息”、“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四个总账账户。
核算长期股权投资应设置“长期股权投资”(在权益法下该账户设置:投资成本、股权投资准备、损益调整、股权投资差额等三级明细账;成本法下不设置三级账)、“应收股利”、“长期投资减值准备”三个总账账户。
上述总账账户一般按投资项目或被投资单位设置二级明细账。
投资账面价值是指某项投资的账面余额减去相关的备抵项目后的净值,如短期投资账面价值是“短期投资”总分类账户余额减去“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后的差额。投资账面余额是指某项投资在某特定日期的金额,如短期投资账面余额指“短期投资”账户的初期、期末余额。
二、初始投资成本与新投资成本的比较
初始投资成本是指取得投资或追加投资时,应计入投资账户的金额,即取得时计入“短期投资”、“长期债权投资”、“长期股权投资”总账及相应明细账的金额。它们共同的地方是:以取得投资时实际支付的全部价款(包括税金、佣金等购置税费)减去已宣告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已到付息期尚未领取的利息确定。不同的是长期债券投资,还应减去收益化的购置税费、以及实际支付价款中包含的分次付息到期还本的未到付息期的应计利息。
例:甲公司2004年2月2日购入A公司去年1月1日发行的三年期债券,面值20万元、年利息率6%、支付价款22.5万元、其中购置税费0.4万元。
若:①该债券到期还本付息、购置税费资本化的初始成本为22.5万元。②到期还本付息、购置税费收益化的投资初始成本为22.1万元。③按年付息到期还本且上年利息未付、购置税费资本化,则已到付息期的应收利息1.2万元(20万*6%/12*1),未到付息期的应计利息0.1万元,初始成本为21.2万元(22.5-1.2-0.1)。
新投资成本是指在某特定日期,该项投资的初始成本经核算调整后的余额。
①短期投资新成本以初始成本减去投资期间分得的利息或现金股利(不含购价中已计入应收项目的金额,下同)确定;它表现为短期投资的账面余额。
②长期债权投资新成本以初始成本调整以下内容确定:提取的到期还本付息的应计利息、摊销的折溢价、摊销的资本化购置税费;这表现为长期债权投资的账面余额。
③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的新成本以初始成本调整投资期间的清算股利而得;它表现为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余额。
④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的新成本以初始成本调整股权投资差额(在初始投资、追加投资、持股比例变动、被投资单位因会计变更和会计差错引起投资前所有者权益总额变动时均应调整)而得;但它仅表现为“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明细账的余额;且在投资时:初始投资成本=新投资成本+股权投资差额。
三、取得投资时购置税费会计处理的比较
长期债权投资按重要性原则处理购置税费:金额较大的应资本化计入投资账户的“债券费用”三级明细账内、分期摊销;金额较小的应收益化列入当期损益。短期投资、长期股权投资的购置税费均应资本化为初始成本计入投资账户内。
四、投资账面余额变动的比较
以下经济业务均会引起各类投资账面余额变动:投资、追加投资、出售、收回。
以下经济业务、会计事项会引起某类投资账面余额变动:
①投资期间收到的利息或现金股利使“短期投资”减少;变动特点:除投资外,不可能增加。
②摊销折溢价、摊销资本化的购置税费、计提到期还本付息的应收利息会使“长期债权投资”账面余额增减;
③成本法下的清算股利会使“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余额增减;变动特点:除投资外,账面余额不可能增至初始成本以上。
④权益法下“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余额增减的情况有:
损益调整、调整股权投资准备、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利润或现金股利、摊销股权投资差额、被投资单位因会计变更和会计差错影响其所有者权益总额变动而进行的调整;另外,调整股权投资差额时,仅引起“长期股权投资”明细账的此增彼减,不影响总额变动。
权益法下“长期股权投资”变动的特点有:
账面余额随被投资方所有者权益总额而变动;且其账面余额剔除未摊销的股权投资差额之后,应与被投资单位的所有者权益总额乘以投资企业持股比例之积相等(严格意义上讲,应是:“有表决权的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总额”、“有表决权的投资企业持股比例”),即:投资成本明细账余额+股权投资准备明细账余额+损益调整明细账余额=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总额*投资企业持股比例
五、应收利息、应收股利核算的比较
长期债权投资设“应收利息”核算分次付息到期还本的债权投资的已到付息期的应收利息、没到付息期的应计利息(包括购置时的)。至于到期还本付息的债权投资利息应计入“长期债权投资(应计利息)”账户内,不计入“应收利息”账户。
长期股权投资设“应收股利”核算购置时实际支付价款中包含的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投资期间宣告发放的现金股利(不论成本法还是权益法均在宣告时计入该账户)、以及其后收到上述股利。
短期投资只在投资时实际支付的价款中、包含已宣告未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已到付息期尚未领取的利息时,以及其后收到上述股利或利息时,才使用上述两个账户。
六、投资跌价准备与减值准备的比较
短期投资按“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计提时先计算投资成本与市价之差,然后与“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原有余额比较,在将两者之差确定为提取或恢复额(恢复额限定在“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原有余额之内);计提时用的市价不考虑相关税费,且可按投资单项、类别或总体进行比较计提。处置时可立即转销、也可于期末对“跌价准备”的余额进行调整。
长期(包括债权、股权)投资按“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孰低”计提“长期投资减值准备”;计提时直接用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之差确定提取或恢复额(恢复额限定在“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原有余额之内);计提时的可收回金额是当时的出售净价(市价减相应费用)与预计该投资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孰高者,且只能单项计提。处置时必须立即结转相应的“减值准备”。
七、投资收益核算的比较
各类投资计入“投资收益”账户的共同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处置净收入与账面价值之差、期末调整跌价(或减值)准备(含提取或恢复)额。
计入“投资收益”账户的不同会计事项:
①短期投资划转为长期投资时,其账面价值与“成本与市价孰低”的差额计入投资收益;
②长期债权投资计入投资收益的有:摊销购置时的折溢价、按期计提的利息;
③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下,将宣告分派现金股利按规定计算的金额(实际应收股利减清算股利之差)计入投资收益;
1 投资的简单成本法
对于投资会计的核算方法,一般认为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有成本法和权益法之分。实际上投资会计核算方法的内容远不止这些。由于历史成本原则的存在,除了长期股权投资之外的短期投资和长期债权投资,在核算时实际上也是使用成本法。但同样是成本法,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之间也存在着区别:短期投资采用的是简单成本法,而长期投资则使用复杂成本法。
所谓简单成本法,是指无论在投资时是溢价、折价还是平价,都不单独分开核算,而是总括核算所发生的投资成本,并且不按期预提利息收益。而复杂成本法则是指,当投资发生溢价或折价时,要对溢价和折价部分单独分开核算,也就是反映出在投资的成本里,用于支付溢价或折价的部分是多少,并且要按期预提利息收益,并且摊销相应的溢价或折价。
例1:思语公司于2005 年1 月1 日购入慧琴公司发行的面值为100 元、3 年期、年利率8%、每半年计息一次,到期一次还本付息的公司债券100 张,共发生买价、手续费、佣金等投资成本计10 600元。则:
1.1 若思语公司购买该债券是准备进行短期投资,也就是随时准备转让,那就用简单成本法:
①借:短期投资———债券投资(慧琴公司)10600贷:银行存款10600
假设2005 年4 月3 日以11000 元价格转让,则:
②借:银行存款11000
贷:短期投资———债券投资(慧琴公司)10600投资收益400
1.2 若思语公司购买该债券是准备进行长期投资,也就是准备持有1 年以上甚至到期,那就用复杂成本法:
①借:长期债权投资———面值 10000
长期债权投资———溢价600
贷:银行存款10600
每半年计算利息,并摊销相应溢价:利息额=10000×8%÷2=400(元);溢价摊销额=600÷3÷2=100(元)。则:
②借:长期债权投资———利息 400
贷:长期债权投资———溢价 100
投资收益300
在持有债券的3 年中,该笔会计分录共需做6 次。到期满收回投资本息时:
③借:银行存款12400
贷:长期债权投资———面值 10000
长期债权投资———利息2400
两者比较可以看出,在简单成本法下“,短期投资———债券投资”
账户核算的就是投资成本10600 元,不需要将面值、溢价或折价分开核算,也就不需要按期摊销溢价或折价,也不必按期预计利息收益。而在复杂成本法下,“长期债权投资”账户下,需要将投资成本10600 元分为“面值”10000 元和“溢价”600 元,且需要将溢价在债券持有期内按一定方法进行摊销,而且还要按期预计利息收益。之所以如此区分,是因为短期投资期限短,当证券市场行情有利或企业需要资金时准备随时变现,采用简单成本法方便、实用;而长期投资持有期限较长,且一般不准备随时变现,故采用复杂成本法合理、实际。
2 成本法与权益法
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有成本法和权益法之分,一般而言,当持有被投资企业有表决权资本的20%以上(含20%)或虽在20%以下但实质上对被投资企业具有重大影响力时,采用权益法核算,反之则采用成本法。采用成本法时,“长期股权投资”账户反映的是投资的成本;在权益法下,“长期股权投资”账户则是反映占被投资企业的权益。这就决定了采用不同的方法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上的该项资产的数额是有差异的,同时,采用成本法确认的投资收益是投资所能分得的利润或股利,而采用权益法确认的投资收益却是投资后占被投资企业实现的净利润的相应份额,所以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核算在损益表上所反映的利润也是不同的。
在成本法下,“长期股权投资”账户就是核算投资成本10000 万元,确认的投资收益就是将要收到的利润或股利40 万元。而在权益法下,“长期股权投资”账户则核算占慧琴公司权益的数额:2004 年1 月1 日,该账户借方金额10000 万元,占慧琴公司发行股票筹集资金份额(股东权益)100000 万元的10%;2004 年12 月31 日,慧琴公司实现税后利润2000 万元,思语公司认为其10%部分是本公司的投资创造的,故确认200 万元的投资收益,“长期股权投资”账户增加到10200 万元,恰恰占慧琴公司此时股东权益102000 万元的10%;到2005 年2 月5 日慧琴公司从税后利润中拿出400 万元向全体股东发放股利时,“长期股权投资”账户贷方记40 万元使得该账户又减少到10160 万元,还是占慧琴公司此时股东权益101600万元的10%。所以,在权益法下,“长期股权投资”账户总是反映占被投资企业权益额的多少。另外,其确认的投资收益是被投资企业慧琴公司实现税后利润2000 万元的10% ,即200 万元,而非成本法下所确认的收到的股利40 万元。这样处理的经济意义在于:慧琴公司共实现净利润2000 万元,思语公司将10%确认为投资收益,在确认的200 万元的投资收益中,有40 万员以股利的形式收回,还有160万元留在慧琴公司作为对慧琴公司的追加投资,所以“长期股权投资”账户从最初的10000 万元变为最后的10160 万元。
3 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孰低法
一种比较普遍的说法是,现行会计制度对短期投资的核算采用的是成本与市价孰低法。严格来讲,这是不正确的。因为成本与市价孰低法并不是一种核算方法,而是一种对短期投资的期末计价方法,或者说是一种期末的价值调整方法。正如前述,短期投资采用的实际上是简单的成本法。对应的长期投资期末价值的调整方法是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孰低法。试想,如果把短期投资核算方法说成是成本与市价孰低法,那么长期投资的核算方法是不是就要说成是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孰低法了?核算方法是在经济业务发生时采用的方法,而期末价值调整方法一般是在每年的年末或每半年末计价调整一次。企业日常的坏账准备金、短期投资跌价准备金、长期投资减值准备金等都是每年或每半年计提调整一次。
成本与市价孰低法以及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孰低法都是期末价值调整的方法,为何名称不一致呢?仔细推敲,概因短期投资往往多是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形式的投资,其他的联营投资期限在1 年以内的几乎不会存在。有价证券有现成的市价,而核算时又采用的是简单成本法,“短期投资”账户核算的就是投资成本,所以用成本和市价比较真是再方便和合理不过。而长期投资除了有价证券投资之外,还会有联营投资等其他形式,这些其他形式的投资并没有现成的市价,而且核算时既有成本法也有权益法,导致“长期股权投资”、“长期债权投资”账户有的反映成本,有的反映占被投资企业的权益,故将此时的调整方法称为“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孰低法”更为合理恰当。
参考文献:
集团股份支付可能同时涉及母公司职工和子公司职工,因此结算企业一般是母公司,而接受服务企业可能是子公司,也可能是母公司和子公司。其账务处理如下:
(1)结算企业(母公司)以其本身权益工具结算,接受服务企业(子公司)没有结算义务。结算企业借记“长期股权投资”,贷记“资本公积(按权益结算股份支付计量原则确认资本公积)”;接受服务企业借记“管理费用等”,贷记“资本公积(按权益结算股份支付计量原则确认资本公积)”。合并报表中应编制抵销分录:借记“资本公积”,贷记“长期股权投资”。合并报表中反映的是,相当于母公司授予母公司职工权益结算股份支付的结果。(2)结算企业(母公司)不是以其本身权益工具结算,接受服务企业(子公司)没有结算义务。结算企业借记“长期股权投资”,贷记“应付职工薪酬(按现金结算股份支付计量原则确认应付职工薪酬)”。接受服务企业借记“管理费用等”,贷记“资本公积(按权益结算股份支付计量原则确认资本公积)”。合并报表中应编制抵销分录:借记“资本公积”、“管理费用等(差额也可能在贷方)”,贷记“长期股权投资”。合并报表中反映的是,相当于母公司授予母公司职工现金结算股份支付的结果,合并报表中最终体现的是按现金结算股份支付计量原则确认的应付职工薪酬和管理费用,因接受服务企业确认的管理费用是按权益结算股份支付计量原则确定的,所以合并报表中会出现差额计入管理费用。(3)结算企业和接受服务企业均为母公司,且授予本企业职工的是其本身权益工具。借记“管理费用”,贷记“资本公积(按权益结算股份支付计量原则确认资本公积)”。(4)结算企业和接受服务企业均为母公司,且不是以其本身权益工具结算。借记“管理费用”,贷记“应付职工薪酬(按现金结算股份支付计量原则确认应付职工薪酬)”。
[例1]甲集团由甲公司(系上市公司)和乙公司组成,甲公司为乙公司的母公司。2009年1月1日,经股东大会批准,甲公司与甲公司50名高级管理人员和乙公司10名高级管理人员签署股份支付协议。协议规定:①甲公司向集团60名高级管理人员每人授予10万份股票期权,行权条件为这些高级管理人员从授予股票期权之日起连续服务满3年,甲集团3年平均净利润增长率达到12%;②符合行权条件后,每持有1股股票期权可以自2012年1月1日起1年内,以每股3元的价格购买1股甲公司普通股股票,在行权期间内未行权的股票期权将失效。甲公司估计授予日每股股票期权的公允价值为12元。2009年至2012年,甲公司与股票期权有关的资料如下:
(1)2009年5月,甲公司自市场回购本公司股票600万股,共支付款项4800万元,作为库存股待行权时使用。(2)2009年,甲公司有2名高级管理人员离开公司,乙公司无高级管理人员离开,本年甲集团净利润增长率为10%。该年年末,甲集团预计甲公司预计未来两年将有2名高级管理人员离开公司,乙公司无高级管理人员离开,预计3年平均净利润增长率将达到12%;每股股票期权的公允价值为13元。(3)2010年,甲公司有1名高级管理人员离开公司,乙公司无高级管理人员离开,本年净利润增长率为14%。该年年末,甲集团预计甲公司预计未来1年将有1名高级管理人员离开公司,乙公司无高级管理人员离开,预计3年平均净利润增长率将达到12.5%;每股股票期权的公允价值为14元。(4)2011年,甲公司和乙公司没有高级管理人员离开公司,本年净利润增长率为15%。该年年末,每股股票期权的公允价值为15元。(5)2012年3月,57名高级管理人员全部行权,甲公司共收到款项1710万元,相关股票的变更登记手续已办理完成。
甲集团会计处理如下(单位:万元,下同):
(1)甲公司回购本公司股票时的相关会计分录如下:
借:库存股 4800
贷:银行存款 4800
(2)甲公司2009、2010、2011年与股份支付有关的会计分录如下:
2009年应确认的费用和资本公积=(50-2-2)×10×12×1/3=1840(万元)。
借:管理费用 1840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1840
2009年应确认的长期股权投资和资本公积=10×10×12×1/3=400(万元)。
借:长期股权投资 400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400
2010年应确认的费用和资本公积=(50-2-1-1)×10×12×2/3-1840=1840(万元)。
借:管理费用 1840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1840
2010年应确认的长期股权投资和资本公积=10×10×12×1/3=400(万元)。
借:长期股权投资 400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400
2011年应确认的费用和资本公积=(50-2-1)×10×12-1840-1840=1960(万元)。
借:管理费用 1960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1960
2011年应确认的长期股权投资和资本公积=10×10×12×1/3=400(万元)。
借:长期股权投资 400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400
(3)乙公司2009、2010、2011年与股份支付有关的会计分录如下:
2009年应确认的费用和资本公积=10×10×12×1/3=400(万元)。
借:管理费用 400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400
2010年应确认的费用和资本公积=10×10×12×1/3=400(万元)。
借:管理费用 400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400
2011年应确认的费用和资本公积=10×10×12×1/3=400(万元)。
借:管理费用 400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400
(4)甲集团2009年、2010年、2011年合并报表中与股份支付有关的抵消分录及各年合并报表中的结果如下:
2009年抵消分录
借:资本公积 400
贷:长期股权投资 400
合并报表中结果应确认管理费用和资本公积=1840+400=2240(万元)。
2010年抵消分录
借:资本公积 400
贷:长期股权投资 400
合并报表中结果应确认管理费用和资本公积=1840+400=2240(万元)。
2009年抵消分录
借:资本公积 400
贷:长期股权投资 400
合并报表中结果应确认管理费用和资本公积=1960+400=2360(万元)。
(5)甲公司和乙公司高级管理人员行权时的相关会计分录
甲公司会计分录
借:银行存款 1710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5640
贷:库存股 4560[4800÷60×57]
资本公积――股本溢价 2790
乙公司会计分录
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1200
贷:资本公积――股本溢价 1200
二、企业发行认股权和债券分离交易的可转换公司债券的会计处理
所发行的认股权符合权益工具定义及其确认与计量规定的,应当确认为一项权益工具(资本公积),并以发行价格减去不附认股权且其他条件相同的公司债券公允价值后的净额进行计量。如果认股权持有人到期没有行权的,应当在到期时将原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的部分转入资本公积(股本溢价)。其会计处理如下:发行时,借记“银行存款”,贷记“应付债券――面值(债券面值)”、“应付债券――利息调整(差额)”、“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应付债券一级科目反映的是应付债券的公允价值。“应付债券――利息调整”科目的发生额也可能在借方。发行债券的发行费用应计入发行债券的初始成本,反映在“应付债券――利息调整”明细科目中。期末计提利息,每期记入“在建工程”、“制造费用”、“财务费用”等科目的利息费用=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每期确认的“应付利息”或“应付债券――应计利息”=债券面值×票面利率。借记“在建工程、制造费用、财务费用等科目”、“应付债券――利息调整”,贷记“应付利息(分期付息债券按票面利率计算确定的利息)”、“应付债券――应计利息(到期一次还本付息债券按票面利率计算确定的利息)”。“应付债券―利息调整”科目的发生额也可能在贷方。认股权证行权时,借记“银行存款”、贷记“股本”、“资本公积――股本溢价”;借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贷记“资本公积――股本溢价”。应付债券到期归还本金和利息,借记“应付债券――面值”、“应付债券――应计利息(到期一次还本付息债券利息)”、“应付利息(分期付息债券的最后一次利息)”,贷记“银行存款”。
[例2]甲公司有关分离交易可转债资料如下:经批准,甲公司于2011年1月1日按面值发行分离交易可转债,期限为5年,票面利率为2%,按年付息,每年付息日为12月31日,每张面值人民币100元,共发行1200万张债券。债券所附认股权证按比例向债券的认购人派发,每张债券的认购人可以获得公司派发的15份认股权证,即认股权证数量为18000万份。发行时二级市场上与之类似的不附认股权的债券市场利率为4%。认股权证的存续期自认股权证上市之日起15个月;认股权证持有人有权在认股权证存续期最后5个交易日内行权。本次发行所附每张认股权证的认购价格为5元。甲公司发行债券所筹资金用于某基建项目,项目建设期为3年。
已知:(P/F,4%,5)=0.8219;(P/A,4%,5)=4.4518。
假定不考虑相关费用,按年确认利息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甲公司会计处理如下:
(1)2011年1月1日发行分离交易可转债的会计分录如下:
负债成份的公允价值=1200×100×0.8219+1200×100×2%×4.4518=109 312.32(万元)
应确认的资本公积=1200×100-109312.32=10687.68(万元)
借:银行存款 120 000
应付债券――利息调整 10 687.68
贷:应付债券――面值 120000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10687.68
(2)2011年12月31日计提利息及支付利息的会计分录如下:
借:在建工程 4372.49(109 312.32×4%)
贷:应付利息 2400
应付债券――利息调整 1972.49
借:应付利息 2400
贷:银行存款 2400
(3)假定认股权证持有人于2012年3月31日全部行权,则:
甲公司收到的现金=18000×5=90000(万元)
借:银行存款 90000
贷:股本 18000
一、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概念和运作
我国理论界、实务界对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概念没有统一的界定,一定程度上导致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行业的不规范发展。有鉴于此,笔者首先阐释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概念和基本运作流程,供政策制定者参考。
现今我们将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定义为:以非公开的方式募集私人股权资本,以盈利为目的,以财务投资为策略,以未上市公司的股权(包括上市公司非公开募集的股权)为投资对象,由专家专门负责股权投资管理,在限定时间选择适当时机退出的私募股权投资机构。
从美国的私募股权市场分析,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管理公司主要从养老基金、捐赠基金、基金会、保险公司、投资银行等机构投资者募集资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运作包括三个环节:募集、投资、清算。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投资主要分为四个阶段:寻找并评估项目;投资决策;投资管理;退出。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预先设定存续期,到期延期或清算。
二、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发展历程及其评价
从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投资偏好分类,广义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可分为创业风险投资基金和非创业风险投资基金(狭义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前者主要为创新经济提供资本支持,后者主要为产业整合、企业并购重组提供资本支持。
伴随着中国科技体制和财政体制的改革,中国的创业风险投资基金,在1985年出现雏形,标志事件为1985年9月国务院正式批准了中国第一家风险投资机构——中国新技术创业投资公司,国家科委持股40%,财政部持股60%,以支持高科技创业为主。后经过波折,现在进入了政府引导的理性发展阶段。一定意义上讲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前二十年的发展历史实际是中国创业投资基金的发展史,因为在2005年前,提的更多的是创业风险投资和私募基金的概念,2005年伴随着中国资本市场股权分置改革,进入全流通时代,且有私募股权投资背景的企业海外上市,财富效应发散,中国的非创业风险投资基金,即狭义的股权投资基金这一概念才变得甚嚣尘上。中国政府和各界开始重视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发展,2007年6月6日,中国国际企业融资洽谈会在天津举行,这是第一次以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为主题的国际级展会。要想发展创新型国家,争取产业重组主导权达到提高国际竞争力就必须重点发展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中国人民银行货币委员会委员夏斌认为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是中国资本市场的短板,要大力引导和支持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市场的发展。随着《公司法》的修订,《合伙企业法》和《信托公司集合资金计划管理办法》的出台,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运作的法律环境逐步完善,各种组织形式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相继出现。
三、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定位
我国的私募全股权投资基金受过去不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影响,对其认知和定位存在偏差,导致其发展缓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下,笔者认为,应将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定位于私募股权资本市场中的核心金融机构。此定位是由其金融功能所决定,其金融功能主要有以下四大功能:
1.融资功能,银行和证券市场融资门槛高,中小创新企业、并购重组企业很难从前述机构融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填补市场空缺,可为其提供综合融资服务。
2.理财功能,为投资者提供个性化的投资产品。
3.资源配置功能。
4.为多层次市场提供多种可交易的标的。
四、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内部治理机制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运作过程中在私募股权资本所有人与基金管理人及基金管理人与目标公司企业家双层关系。主要存在道德和逆向选择两大风险。对此两大风险进行控制是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发展的关键。
笔者按照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运作流程将其内部治理分为三个阶段,融资阶段、投资阶段、退出阶段内部治理。主要方式如下:融资阶段治理主要方式:采取有限合伙制;实现基金资金来源多元化;银行托管募集的资金;建立配套的机制,如分享合约激励,分阶段注资机制等。投资阶段治理主要方式:以期权激励目标企业管理者;以可转换优先股作为主要投资工具;分阶段注资加以监督;实行动态的控制权配置。退出阶段治理主要方式:在投资之前,提前设定好退出方式。但是退出方式一定程度依赖于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立和完善。
五、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外部环境建设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健康发展,除了需要建立科学有效的内部治理机制,还需要不断完善外部支持环境——政府的支持、法律的完善、科技的进步、经济的稳定快速增长、国民收入的持续增加、多层次金融市场的构建、合格机构投资者的培育、金融工具的丰富、基金管理人才、诚信文化的建设及中介体系的发达等。我国在外部环境构建方面己具备一定的基础,但存在以下问题:
1.法律法规障碍。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发展的法律法规已具备了较好的基础,但尚不完善。如公司法缺更细的实施细则、缺乏个人破产法、执法不严。
2007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今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这两个文件为支持服务业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从目前的情况看,境外投资主要分布于服务业(第三产业)企业,具有以下特点:一是金融业中的银行和非银行企业积极开展股权和并购投资,二是生产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初步开始进行以收购各类资源为主的并购投资。这在两方面均取得初步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一)金融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企业联袂进行股权投资和并购投资
在2007年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对美国私人股权投资基金黑石集团、摩根士丹利;国家开发银行对英国巴克莱银行分别进行股权投资之后,今年国内的多家银行和非银行金融企业继续开展股权投资和并购投资。投资对象有资产管理公司和中小银行,甚至包括欧洲历史上的老牌银行。在投资中力求控股或占据大股东地位。
1、多家银行企业开展股权投资和并购投资
(1)民生银行投资美国美联银行。2008年3月1日,中国银监会同意民生银行公司参股美国联合银行控股公司,持股比例4.9%。年底前,民生银行可增持至9.9%。同时享有增持股份至20%的期权。该银行是一家专为美国本土华人企业以及在大中华区从事业务往来的美国公司提供各项服务的专业银行,其总部设在美国旧金山。
(2)招商银行收购香港永隆银行。2008年5月30日,招商银行宣布收购永隆银行,最终报价定为每股156.5港元,为永隆银行2007年底的净资产的2.91倍。这是国内银行第一次标的在40亿美元以上直接进行控股权的并购。2008年9月30日,招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与永隆银行有限公司完成股权交割。根据香港《公司收购及合并守则》的要约收购规定,招商银行将按每股156.5港元向剩余的股份发起全面要约收购。该银行在香港已有75年的历史,拥有35家分行,是香港知名的家族银行。
招行行长马蔚华表示,收购永隆银行有助于招行拓展香港市场,有助于优化招行业务结构,推动经营战略调整。通过并购招行可获得多个金融业务牌照,有助于实现混业经营目标。
(3)中国银行收购法国洛希尔银行股权。继7月底低调收购瑞士荷瑞达资产管理公司后,中国银行公告,出资2.363亿欧元(合23亿元人民币)购入法国爱德蒙得洛希尔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洛希尔银行”)20%的股份,成为洛希尔家族之后的第二大股东。协议规定,中行获得参与洛希尔银行公司治理和经营的相应权力,并向洛希尔银行委派两名董事。
2、非银行金融企业股权投资和并购投资
(1)中国平安收购比利时富通投资管理公司。2007年11月,中国平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投资18.1亿欧元,购入富通集团4.18%的股票,后又增持至4.99%。2008年4月2日,中国平安与富通集团旗下的富通银行签署《谅解备忘录》,拟以21.5亿欧元收购富通银行拟出售富通投资管理公司全部已发行股份的50%。
(2)中国人寿投资Visa1%股权。2008年3月20日,创造美国历史上最大IPO的Visa公司(V.NYSE)股票在纽约股票交易所上市交易。中国人寿投资3亿美元成为其最大的中资战略投资者。
以上案例表明,我国的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正在抓住美国次贷危机演变成全球金融危机的所带来的机遇,大步走出国门,进入国际金融市场。虽然截止目前,所有股权投资和并购投资均出现投资浮亏,但我国的金融机构不应该停止前进的步伐,应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前提下,继续实施稳健的投资策略。
(二)生产业企业进行股权投资和并购投资
生产企业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生产企业的概念,由美国经济学家布朗宁和辛格曼于1975年对服务业进行分类时提出。是指为保持工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推动技术进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业升级而提供服务的企业。生产业是从制造业内部的生产服务部门独立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其有别于一般服务业的是其本身向制造业提供中间服务,而并不直接向消费者提供独立的服务。
生产企业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针对特定的生产环节而提供服务;另一类是提供整体性全流程服务,即从资源开发始,直至售后服务为止。该类企业的代表是中钢集团。
生产业企业对外投资具有以下的特点,一是偏重资源类企业的收购,二是力求控股,并在收购完成后争取退市。三是即便为单纯的股权投资,也要争取大股东地位并派出董事。
1、收购资源类企业。该类收购重点在于矿产类资源,一是生产企业联手制造业企业共同收购,二是生产企业的单独收购。
(1)五矿集团联手江铜集团成功收购加拿大北秘鲁铜业。2008年1月底,两中国企业宣布,已收购了加拿大北秘鲁铜业公司(NPCC)95.92%的股权,收购价约4.37亿加元。
(2)生产企业中钢集团收购澳大利亚铁矿资源类企业中西部公司。2008年3月14日,中钢集团以每股5.6澳元现金直接向中西部公司投资者发出“敌意收购要约”(总价12亿澳元以上);4月29日,中钢提高报价13.9%,以6.38澳元/股收购中西部公司(总价13.6亿澳元),获董事会首肯。至9月15日的收购要约到期后,中钢集团正式完成了对澳大利亚中西部公司的收购。目前,中钢持有中西部公司的股份达到98.52%。
2、通过控股收购,发展壮大企业。
(1)中海油服收购挪威AWO公司。中海油服2008年7月8日宣布,以总共约127亿挪威克朗(约25亿美元)的对价,向挪威石油钻探承包商(AWO.OS)发起现金收购要约,收购其100%股权。此交易完成后,中海油服将建立世界第8大钻井船队,总共拥有34个运营钻井平台(包括双方在建的钻井平台)。
(2)中化国际收购新加坡GMG51%股权。中化国际公告,公司全资子公司中化国际(新加坡)有限公司收购新加坡(GMG)51%股权所涉及的交割及股权过户手续已全部完成。本次收购的总对价为2.6798亿元新币。GMG公司是集天然橡胶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的综合运营商,业务范围覆盖非洲、欧洲、亚洲以及北美洲。
3、股权投资。该类可视为比较单纯的投资,不要求控股,但争取大股东地位,有权派出董事。
(1)中国铝业投资力拓。中国铝业公告,截至2008年2月1日,已联合美国铝业公司,获得力拓公司的英国上市公司12%的股份,交易总对价约140.5亿美元,是中国企业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笔海外投资。这也是全球迄今为止最大的矿业并购案。公司表示,将择机增持力拓股份。
(2)中粮集团投资美国最大的猪肉加工企业史密斯菲尔德公司(SFD)。2008年6月30日,SFD宣布,向中粮集团出售700万股股份,占其总股份的4.95%。中粮董事长宁高宁进入公司董事会。这是中国最大的农贸加工企业首次参股美国企业。SFD是美国最大的生猪养殖、猪肉加工和销售企业,占有美国猪肉市场25%的份额。中资上市银行所持雷曼兄弟和两房债权一览银行雷曼兄弟债券雷曼兄弟金额(万美元)两房债券两房债券金额(亿美元)各种次级债(亿美元)截止2008年6月底
建设银行债券19140债券32.5
工商银行债券15180债券21.71
中国银行债券7562债券106.37(9月底减至75亿)69.05
交通银行债券7002债券
招商银行15.84
银行贷款与债券金额(万美元)
中国银行贷款5320
招商银行债券敝口7000
兴业银行风险敝口3360
中信银行风险敝口7600
二、境外投资风险评估
从已掌握的资料分析,我国境外投资尚处于低风险阶段,已产生的浮动亏损也是可承受的。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暂时的浮动亏损从长期看,产生利润的机遇大于亏损的风险。同时,在开展境外投资过程中,各投资主体已经相应的采取了预防性措施。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不考虑市场系统风险的前提下,我国境外投资的风险在技术层面,主要表现为时机的把握和投资对象的选择方面尚有不足之处;而在制度层面因存在因为中美市场开放程度不对等而带来的风险更大。
(一)已经采取的风险控制措施
1、国家开发银行决定增持巴克莱银行被监管部门否决。今年6月27日,巴克莱银行公告增资1.5亿新股。国开行也宣布增持英国巴克莱银行股份。然而,国家开发银行增持巴克莱银行股份的决定因受到有关部门的反对,而被监管部门否决。主要考虑两个因素,一是即有投资产生浮亏。二是对美国次贷危机深化、扩大之势仍难以把握,态度趋于谨慎。
2、民生银行为预防风险分步增持美国联合银行股份。民生银行董事会秘书毛晓峰认为,目前美国联合银行的市盈率在6倍左右,股价大大低于净资产,民生银行正在等待合适的进入时机。在考虑收购的时候已经想到会出现两种情况,第一是经济形势持续向好,美国联合银行股价上涨;另一种就是经济形势恶化,其股价下跌。出于技巧上的考虑,我们选择分三步走的策略。
3、中国平安为投资比利时富通投资管理公司制定的保险措施。双方约定,对于富通投资管理公司拥有的次级贷款衍生债券品种的潜在损失,如果发生则由富通银行单方面承担。
10月2日,中国平安宣布鉴于目前的市场环境及状况,估计成交的先决条件无法完全满足。经双方友好协商,终止有关中国平安收购富通集团下属资产管理公司股权的协议。
4、投资风险集中于银行和非银行金融企业。目前看,已形成的投资风险集中于银行和非银行金融企业,而生产企业进行的股权和并购投资,风险则很小。如中钢集团收购澳大利亚中西部矿业公司就是一项很好的低风险投资。类似的投资还有五矿集团联手江铜集团成功收购加拿大北秘鲁铜业及中海油服收购挪威AWO公司。
(二)初步的分析
初步分析中资企业境外投资存在以下问题,时机选择上并非底部区域;投资对象上迷信美国五大投行;企业有急于扩张经营规模之嫌。
1、时机选择并非底部区域。2007下半年,在美国爆发次贷危机之后,即有非银行金融机构,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对美国私人股权投资基金黑石集团、摩根士丹利投资银行的股权投资;然后有国家开发银行对英国巴克莱银行进行的股权投资。
2008年又有民生银行投资美国美联银行,招商银行收购香港永隆银行和中国银行收购法国洛希尔银行股权。非银行金融机构有中国平安保险公司收购比利时富通投资管理公司和中国人寿保险公司投资美国Visa1%股权两个案例。
事后分析,上述股权投资和并购投资,稍嫌过早。如果能在时机的把握上延后一些时间,所提条例更高一些,或可得到更优厚的条件。与中资金融机构急于出手不同是日资金融机构的表现。2008年9月22日,日本三菱日联银行对外宣布,收购摩根士丹利10-20%的股权,交易金额最高可达90亿美元。可以看出,日资金融机构在电动机的把握上好于我们,他们将可获得更好的收购条件。
2、投资对象选择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迷信美五大投行。美国的投资银行一直是我国发展投资银行的榜样。2007年下半年次贷危机爆发不久,美国花旗、瑞银、美林和摩根士丹利等美欧大型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因投资次贷发生亏损,造成资本金下降,影响到资本充足率,被迫急需寻求资金注入。此时,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抓住机会决定向摩根士丹利进行股权投资,并且一步到位。事后分析,如果实施分步投资,则现在将处于主动地位,可在低位继续投资。同时,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则较多的购买了雷曼兄弟投资银行发行的债券。
上述现象说明在投资对象的选择上存在对美国五大投资银行的迷信,并导致在投资对象的判断上有一定的盲目性。
3、银行和非银行金融企业有急于扩张经营规模之嫌。受到良好政策环境的支持,各企业在缺乏经验的前提下,扩张步伐稍快,以致于在投资时机和对象的选择上出现一些问题。
(三)制度性风险:中美市场开放程度不对等带来的投资风险
我国开展境外投资,最大的风险不在于市场风险,而在于制度层面。即市场开放不对等而带来制度风险。这一风险尤其表现在美国市场。
1、安全审查规定导致不对等的市场开放,放大投资风险。美财政部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规定,收购美国企业股权大于10%的外国投资需进行国家安全调查;低于10%则自动免于调查。最近,美财政部正在考虑制定更加严格的法规,并于4月22日公布了外资对美国本土企业投资安全的新提案。新提案规定,外资对美本土企业投资的某项交易,即使所购股份不足10%,也不能自动免除外国投资委员会的审查。这与欧盟市场相比尤其显得封闭。而在我国,对外资银行投资的相应规定是不超过20%。
受此限制,我国基金中司对美国黑石集团和摩根士丹利的投资,之所以低于10%,是为了避免安全调查以提高效率。这样做,虽然提高了效率和投资安全的保障(享有利益补偿的优先权),但也失去了在公司管理方面相应的发言权。应该说,这并非中司的本来意愿,而是被迫接受的非意愿投资行为。由于受这一规定的限制,中司无法在市场上低价继续购买摩根士丹利和黑石集团的股票,从而放大风险。所谓放大风险有两层含义,一是放大了浮动亏损,二是将来既使赢利也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