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公经济建设汇总十篇

时间:2023-05-26 16:03:0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非公经济建设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非公经济建设

篇(1)

一个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跃升,往往就是在这个阶段先于别人抓住了机遇。这个机遇之所以能够抓住,就是由

于政策先行了一步,发挥了政策的优势。只要我们用好、用活国家的政策,在观念上、政策上不断创新,__必将成为西部最适合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区、市之一。

《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赋予民族自治地方一定的自治权.,我们宁夏及__作为民族自治区域,应该充分发挥利用好这一优势。一是国务院《若干意见》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可根据我区实际,制定对经济发展更为有利的地方性法规和条例。如在市场准入方面,降低非公有制经济的进入门槛,鼓励更多的非公有制企业向更多领域投资;放宽非公有制企业成立股份制金融机构的条件等,吸引更多的区内外企业到我区来投资。二是加快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关于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制定适应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需要的可操作性措施;清理并完善有关政策,对阻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规定予以修改。三是呼吁中央落实支持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优惠政策,如《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国务院《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等,争取中央对我区经济发展的支持,同时,在项目审批、税收政策、土地规划、市场准入等方面赋予自治区更多的权利。

二、积极引导资金向开发本地特色的资源流动,使我市特色资源转换为特色优势经济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用传统的老眼光看宁夏、看__是不行的,现在必须从全新的视角审视这片热土。我市太阳山这块待开发的处女地、矿产资源丰富、储藏量相当可观、是我市今后“十一五’’时期开发煤化工产业链、带动经济腾飞的一个新靓点,这些优势特色产业既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又是非公有制资本又一次相对集中开发的产业。

但是,我市这些特色产业存在低水平开发建设的基础,欠缺开发资金,附加值低等问题,还面临着西部兄弟省区乃至国内其他地区同行的竞争压力。因此,我的建议:一是积极争取国家有关政策支持,将这些优势产业列入少数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鼓励产业或西部产业结构调整的鼓励产业,争取更多的社会资源向优势产业集中。二是设立优势特色产业扶持基金,对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给予资金补助,用于引进技术、新产品开发和奖励有突出贡献的企业。三是根据国务院《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精神,积极争取中央对宁夏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重点工程给予资金或贷款贴息支持。四是加强引导,一方面使骨干企业通过调整产品结构、加强制度创新、强化市场营销等方式来做大做强;另一方面,引导中小企业围绕优势产业的骨干企业,形成企业集群,推动优势产业尽快建成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

三、全力解决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资金约束难题

马克思讲,资本是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和持续推动力。没有资本,就难以扩大再生产。我市非公有制企业正在扩建、新建的项目有30多项,资金缺口3亿多元,通过各类融资渠道能够筹集到的资金还不足1/3。缺少资金的推动,就难以实现快速的发展。因此,我们建议加快解决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资金约束难题。

一是建立与非公有制经济贷款配套的政策体系。希望各商业银行调整信贷结构,在保证偿还能力的前提下,对非公有制企业按企业规模给予一定比例的贷款支持,并将这一比例逐年递增。二是在政府的支持下,建立中小企业信贷担保中心。三是积极创造条件,学习外省发展民营股份制银行的成功经验,如渤海银行、浙商银行等,逐步培育和发展我市区域性股份制金融机构,充分发挥股份制金融机构机制灵活、服务意识强的特点,为非公有制企业提供贷款支持。

四、重视行业商会等中介组织在我市县域经济发展中>:请记住我站域名/

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和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商会将日渐成为推进国际经济交往的重要主体,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今后,应加大对我市商(协)会的发展和管理。一是理顺归位,统一管理,把分散于各个部门的各种行业协会尽快理顺、归位,纳入商会统一管理范围,解决多头办会的局面。二是政府支持,职责到位,制定《__市商(协)会管理条例》,明确商(协)会的宗旨、职能、体系、地位、工作机制和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商(协)会的行业服务和管理职能,并发挥他们在县域经济中以商招商的作用。三是发挥工商联在行业商(协)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工商联组织集统战性、经济性、民间性优势于一体,肩负着“团结、帮助、引导、

教育”非公有制企业,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使命。使工商联作为非公有制行业商(协)会的主管单位,更能体现企业的愿望、要求和需要,有利于发挥工商联作为党联系非公有制经济的桥梁纽带作用和政府管理非公有制企业的助手作用。 五、进一步提升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

篇(2)

    工程类别                                                       计费基础  费率(%)

    ----------------------------------------------------------------------------------

    机关、工厂、学校及一般道路绿化工程                             工程概算      3

    ----------------------------------------------------------------------------------

    公园、游乐园、风景区、城市重要工程、立交桥、居住区、街心花园、 工程概算      4

    及开发区的集中绿地的园林绿化工程

    ----------------------------------------------------------------------------------

    高标准公共建筑的环境绿化。宾馆、饭店、疗养院的庭院绿化。高级别 工程概算      5

    墅、度假村的园林绿化工程。古建筑、仿古建筑、景观建筑、喷水池及

    复杂的园林小区等项委托工程

    ----------------------------------------------------------------------------------

    古建修复、屋顶花园、室内花园、复杂喷泉及需要调整改造的园林工程 工程概算     另议

    等较为复杂的单项专类工程

    ----------------------------------------------------------------------------------

篇(3)

非公有经济信用含义的层次性

信用这一概念,通常包涵两种内容:一是指因为遵守诺言而取得的信任,比如说某单位或某个人守信用;二是指按时偿还,不需要提供物件保证,比如说信用贷款。

非公有经济的信用含义主要包括三个层次:

第一,侠义性的信用。就这一层次而言,非公有经济强调讲信用的动机在于多交朋友、多得人缘、多拉关系。侠义,旧时指讲义气、肯冒险助人。这一点很像昔日武侠小说中的侠客行为。部分非公有经济界人士一旦赚了钱就容易财大气粗,甚至心血来潮,感情用事,忘乎所以。随便表态,随便许愿,随便承诺。似乎什么人都能助,什么忙都能帮,什么难都能解。但因对家庭成员与非家庭成员、亲者与疏者不能一视同仁,加之前说后变,致使侠义性的信用往往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常常夹杂着偷工减料、假冒伪劣、偷税骗税、走私行贿。

第二,功利性的信用。就这一层次而言,非公有经济强调讲信用的目的在于赢得客户、赢得市场,自然地就赢得利益、赢得利润。在商言商。非公有经济总是要获取利益,这是不言而喻的,也是不必讳避的。但是,自古以来,人们就一直崇尚“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道”是什么?这里至少包括道德、道义、规则。如果有人标榜非公有经济不要赚取金钱、不要谋取利润、不要获取财富,那一定是在掩耳盗铃、痴人说梦。但是,非公有经济功利性的信用要求非公有经济不能见利忘义、只顾财富的积聚,不择手段;要求非公有经济把对金钱、利润、财富的物质冲动、单纯谋利动机升华为一种社会成就感和社会责任感,从而使非公有经济的行为有一个正确的动机。因为单纯获取物质利益的原始冲动不可能成为非公有经济健康发展的根本诱因。历史已经证明、并将更加雄辩地证明,一旦物质冲动变为经济行为的根本诱因,经济活动就会丧失理性,人们就会急功近利,只想从市场经济中捞取什么,而不想能为市场经济建设贡献什么。这种现象的泛化,就会阻碍经济社会的进步。因此,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升华非公有经济的行为动机,使其谋利动机转化为目标合理的社会行为。

第三,本原性的信用。就这一层次而言,非公有经济强调讲信用主旨在于重视企业生存之本,重视从业者的为人之道。经济活动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交换与交往。这种交换与交往应当遵循公开竞争和人已互惠的规则。但是,在商品交换和市场交往过程中,有些非公有经济负责人和从业人员却错误地认为,在市场经济运作中只有损人才能利己。他们片面地夸大“市场如战场”,简单化地把商战等同于兵战,从而得出在市场竞争中只有你死才能我活的错误结论。认为只有在经济总量、经济利益的分配中多占对方的份额,才显得自己聪明、精明、高明。其实,这是典型的以邻为壑、损人利己的不义经济行为。因为这种经济赢利原则是以损害别人的合法权益为前提的,所以这种经济行为本身已经失去了起码的信用道德伦理。这种经济行为不是依靠科技投入、提高生产效率、提高经营效率来创造经济剩余,获取经济利益,而只想多分割经济总量,只是想多占别人的经济利益。因此,这既不能提高国家经济的总效率,又不能扩大国家经济的总收益。非公有经济应当反其道而行之,摈弃损人行为,确立利他意识,并把这种利他意识升华为互惠、双赢的思想境界,才能建立自己的本原性的信用,真正实现非公有经济负责人的人生价值。

不同的非公有经济可能处于不同的信用层次中,同一个非公有经济在不同时段也可能处于不同的信用层次中。但不同的信用层次都有一个提升的过程:一是侠义性信用功利性信用本原性信用的提升;二是侠义性、功利性、本原性三层次信用本身也需不断提升。

非公有经济信用缺失的危害性

在一定意义上说,市场经济是一种契约经济、信用经济。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非公有经济的信用缺失容易造成多方面的严重危害。

第一,常遭别人不讲信用的报复。唐代魏征在《群书治要·老子》中提出:“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其大意是说,你对别人不讲诚信,别人对你自然也不讲诚信了。诚信如此,信用亦如此。如果在与合作伙伴打交道的过程中非公有经济自身缺少信用、失去信用、毁坏信用,那么,非公有经济反而要求别人对自己讲信用,显然是不对等的、不公正的,也是无法兑现的。虽然社会公正舆论并不赞成把别人失信作为自身失信的缘由,但是失信者遭到别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报复,是屡见不鲜的,也是很难避免的。欺诈反被欺诈害的例子,在非公有经济中并不少见。

第二,难以应对优势信用的挑战。中国已经成为世贸组织的正式成员,面临外企总体优势竞争能力的挑战,这是人们有目共睹的事实。但比这种挑战更严重的挑战是外企优势信用的挑战。不要说外企的优势能力,就是仅靠优势信用就能吸引客户,抢占市场份额。瑞士银行、友邦保险、IBM服务、丰田质量、通用六个西格玛、沃尔沃顾客永远是对的等,都是靠信用力量赢得客户、赢得市场。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非公有经济面临与国外优势竞争能力与优势信用的双重挑战,决不能掉以轻心,必须构建非公有经济自己的信用优势去应对外企的优势信用的挑战。

第三,恢复信用要花昂贵的代价。非公有经济要在较大范围内确立自己的信用优势并不容易,但要失去信用则很简单;而失去信用后再恢复信用,却要付出几倍几十倍的昂贵代价。回首非公有经济的信用状况,应该说总体上还是好的或比较好的。但毋庸讳言,在非公有经济的信用方面,过去曾经有、当前仍然有不少令人担忧的行为。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我们的轻工、食品在俄罗斯远东地区占有相当大的市场份额,由于大家都知道的信用缺失等原因,我们现在在这一地区的轻工、食品市场占有率一直没有超过5%。曾经向中国开放的黄金般的市场现在仍然开放着,只不过在交易中主角已不是中国。当年温州的纸底皮鞋所造成的恶劣影响,致使温州一部分制鞋能工巧匠,至今不敢把皮鞋标明产自温州,而不得不借用上海等地的牌子。温州人为了挽回这一信用损失,付出了昂贵的惨重的代价。这种以损人开始、以害己告终的惨痛教训,值得我们永远汲取。

第四,私企业主丧失立身的根本。人无信不立。对于私企业主来说,信用就是他们安身立命的根本,是他们的金字招牌。讲信用就是对市场经济的尊重和维护,就是按照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办事。在契约社会,非公有经济没有信用便意味着没有市场,而私企业主没有信用,则没有了立身之处,其结局也必然是被逐出市场。我们有些私企业主,对不讲信用的事情,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以致于出现了严重的信用危机,损害了企业家的职业信誉,扰乱了正常的经济秩序,导致了投资环境恶化,成为社会一大公害,也成为我们面向全球化的一大障碍。有鉴于此,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重树私企业主的职业信誉,就显得特别重要。这就要求私企业主:一要认识到良好的信用环境,不仅关系到企业的经济利益,而且关系到我们国家的长治久安。经济关系是社会关系的核心和基础。信用危机,不仅扰乱了正常的经济秩序,也必然冲击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妨碍社会的稳定和精神文明建设。要清醒地认识到,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不仅是私营企业参与全球化竞争的需要,更是巩固我们改革开放的成果,实现中华民族安定团结和繁荣昌盛的需要。二要认识到私企业主的职业信誉,是企业的无形资产。私企业主、特别是私营企业家,从经济学的概念上讲,它是一种素质、品格和能力。他们的职业信誉是其职业道德、职业业绩的体现。它既是一种无形的激励,也是一种无形的约束。不仅是对他们过去的总结,也是他们创造未来的资本。三要深刻理解“以德治国”的论述,在利国利民的前提下,追求利润。古人云:“巧诈不如拙诚”。做人如此,经商亦然。私企业主中的一些“憨商”走的就是“拙诚”之道。他们深刻地认识到,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也是信誉经济、诚实经济。21世纪的发展,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经济增长,而是社会的总体进步,是人类文明的全方位提升。私企业主、私营企业家不能只是一个经济人,更应该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具有人格魅力的人,一个拥有良好职业信誉的人。总之,人无信不立,企业无信不长,社会无信不稳。私企业主只有树立良好的职业信誉,才能够在全球化的竞争中,赢得地位。也只有在良好的信用环境中,才能够持续发展,快速前进。

非公有经济信用建设的多维性

造成非公有经济的总体信用不高、部分信用缺失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因此,非公有经济的信用建设仅靠独善其身是难以奏效的。非公有经济的信用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加强全民信用意识教育、建立健全信用法律体系、逐步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等多方面的综合努力才能完成。

第一,政府要努力营造信用优势环境。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也是信用经济,“诚信是最好的竞争手段”。作为政府,必须努力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竞争环境,特别是信用优势环境。以往我国较多强调市场主体必须遵守诚实守信的原则,而较少关注对一些权力部门的道德约束。其实,就某种意义说,在信用建设的过程中,后者比前者更为重要。没有权力部门的诚实守信,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它们的诚实守信是难以言行到底的。而权力部门要真正做到诚实守信,就必须切实履行法律、行政法规所规定的各种义务。

一要切实健全产权制度。产权明晰,是我们希望达到的产权制度的一个理想目标,这方面虽有不小的进展,但仍有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没有完善的产权制度的经济不可能是完全具备信用优势的经济。完善的产权制度能够使人干了坏事必然受到坏事后果的惩罚,做了贡献必然得到回报。如果没有完善的产权制度,人们可为自己所做的一切承担责任,也可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承担责任。这就容易让人因不必顾及后果而产生失度的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因此,要想有良好的信用制度、市场秩序,就必须有一个较为完善的产权制度。产权制度越不健全,政府对企业的直接干预就会越多,个人的预期就越不稳定,人们就可能更狂热地追求短期利益,从而进一步造成信用缺失。所以,在加强非公有经济信用建设中,政府必须帮助非公有经济进一步健全完善产权制度。

二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我国成为世贸组织的正式成员之后,市场经济有了政府对全世界的庄重承诺,有了来自国际的、具有法律和规则约束力的监督。这些都是信用建设必不可少的条件。在加强非公有经济信用建设的过程中,政府更需要规范自己的行为,转变自己的职能,在不放弃、不削弱宏观调控的经济管理职能的前提下,正确处理政府行政权力与市场利益的关系,特别是减少政府部门的交易行为,减少政府对非公有经济的直接干预,切实把某些地方政府对非公有经济管制式的领导变为服务式的帮助。要用政府本身的信用建设促进、保证非公有经济的信用建设,从而使非公有经济的信用建设在自律与他律紧密结合的过程中日趋完善。

三要切实公示信用状况。目前,我国信用信息的透明度还比较低,收集非公有经济的准确信用信息非常困难,也缺少具有较强社会影响力的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其实,我国政府一些部门保存着相当多的企业信用信息,比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企业注册、年检信息,税务部门的企业纳税信息,法院的企业诉讼记录,房产部门的房产抵押情况等还要多。但是,这些信用信息既没有统一管理,更没有向社会进行必要的公示。因此,在加强非公有经济信用建设的过程中,政府应当建立一个完好的信用信息传输载体,建立健全信用记录并及时公示企业信用状况。可喜的是,不久前浙江宣布把一批信用欠佳的企业踢出重点培育的企业行列,上海吊销了十家有欺诈行为的企业执照,深圳、青岛规定,个人信用有不佳者,若干年内不仅不能自己开公司,而且不得以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身份进入经济领域。这些做法有利于促进非公有经济及其从业者注重提高自己的信用等级,向往信用优势,鄙视信用缺失。

第二,私企要不断加强信用管理体系。作为企业,“打铁需要自身硬”,要练好内功,遵纪守法,提高核心竞争力,增强企业自身信用程度,这就必须不断加强信用管理体系建设。信用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当前我国企业走出信用困境的根本出路。建立并不断加强信用管理体系,能增强风险防御能力,提升企业信用度,把信用缺失的企业逐步淘汰出局,从而形成良好的市场秩序。

非公有经济加强信用管理体系建设,主要应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篇(4)

一、示范区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推进示范区建设是破解自治区非公经济发展难题,丰富和完善非公经济发展思路的迫切需要

非公经济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是党的十面向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非公经济发展提出的新要求,直接关系到民族复兴伟大目标的实现,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改革开放30多年来,内蒙古非公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在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突出。但是,制约非公经济科学发展的矛盾与问题依然较多。从内部看,非公经济规模小、层次低、素质差等问题长期存在;从外部看,融资难、负担重、发展环境不优等体制机制障碍也十分突出。如何有效解决上述矛盾与问题,需要通过示范区建设,探索非公经济科学发展新模式、新路径和政策新体系,不断丰富和完善自治区推进非公经济发展的工作思路,在更高层次上促进非公经济跨越式发展。

(二)推进示范区建设是自治区树立非公经济科学发展“样板”的客观要求

推动非公经济科学发展,也要像当年搞改革开放一样,建设一批样板区,通过率先发展、先行先试,为全区积累经验。东河区的非公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是现阶段内蒙古非公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在东河区建设非公经济科学发展示范区有很强的典型性和代表性。一是发展阶段具有代表性。东河区非公经济发展现状与自治区非公经济发展态势高度吻合,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内蒙古非公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基本走势。二是面临的突出矛盾与问题具有典型代表性。东河区作为非公经济集聚区,所面临的内部和外部迫切需要解决的矛盾与问题正是内蒙古非公经济现阶段最突出的矛盾与问题。三是发展方向具有一致性。目前,东河区在自治区“8337”发展战略指导下,进一步完善发展思路,找准发展定位,把推进非公经济科学发展作为实现“三宜东河”奋斗目标的根本途径。这样的发展战略和发展取向,可以让东河区这样一个低端非公经济集聚区、人口稠密区、资源环境约束强化区为主要特征的中心城区,走出一条符合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要求,体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创新驱动特征的非公经济腾飞之路,开创一片非公经济发展的新天地,为自治区贯彻落实“十”精神,推进非公经济科学发展积累经验,探索路径,当好示范。

(三)推进示范区建设是实现东河区发展新跨越的战略选择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东河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与周边旗县区相比,东河区的发展差距依然较大。东河区经济总量小、实力弱,没有东河区经济的腾飞,就没有包头市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没有东河人民的小康,包头市的小康是不全面、不完整的。因此,支持东河区加快发展,改变城乡面貌,补齐区域协调发展短板,既是东河区自身发展的要求,也是包头市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迫切需要。当前,东河区已经站在一个新历史点上,处于经济社会转型、全面建成小康和现代化建设加速推进的新阶段。在这个新的阶段,建设非公经济科学发展示范区,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推进非公经济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作为东河区未来发展的战略支撑,统筹处理好非公经济与县域经济、经济建设与民生保障、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关系,加强体制机制创新,构建非公经济产业新体系,努力把东河区建设成为综合实力较强、核心竞争力突出、空间开发格局合理、自主创新体系完善、生态环境良好、体制机制灵活的非公经济科学发展示范区,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实现新跨越。

总之,示范区建设是完善非公经济发展思路的探路器,是提高非公经济科学发展水平的试验田,也是东河区未来加快发展的战略选择。因此,新形势下建设非公经济科学发展示范区意义重大。

二、示范区建设的战略构想

(一)总体思路

加快推进非公经济科学发展,既是自治区的重大战略任务,也是东河区各族人民的强烈愿望。从“十二五”到2020年,是东河区加快推进非公经济科学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大有作为的黄金发展期。这一时期,东河区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精神,全面落实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的决策部署,围绕“主题主线”,以“三宜东河”为奋斗目标,坚持解放思想、先行先试,坚持统筹兼顾、综合配套,坚持市场导向、政府推动,坚持顺应规律、突出特色,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破解资源要素制约,着力优化公共服务环境,着力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建立高端化、集群化、现代化的非公经济产业新格局,加快建立制度化、规范化、社会化的非公经济服务新体系,将东河区建成政策支撑有力、政府服务高效、产业环境优越、社会依托完善的非公经济发展集聚区、示范区,为促进全区非公经济科学发展发挥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为加快建设更加繁荣富裕和谐美好的内蒙古做出更大贡献。

(二)基本方针

⒈创新发展。不断推进非公经济科学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努力破解要素约束和体制机制障碍,率先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

⒉统筹协调。在推进非公经济科学发展过程中,统筹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在发展中协调,在协调中发展。

⒊突出特色。立足自身区位、资源条件和经济基础,优化特色产业布局,形成具有规模效益的特色产品、特色企业、特色产业,实现以特色取胜,以特色促发展。

⒋开放合作。强力推进招商引资,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推动区域合作和对外开放,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新体系。

⒌富民优先。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在经济转型中更加关注民生,在谋求物质财富增长过程中更加关注精神追求和素质提升,提高人民群众幸福程度。

(三)发展目标

东河区建设非公经济科学发展示范区的总目标是,力争经过5-10年的努力,率先探索非公经济科学发展的具体路径,率先形成非公经济科学发展的具体模式,率先建成支撑非公经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率先构建非公经济科学发展的总体构架,到2020年把东河区建设成为经济强区、文化名城、宜居靓城、低碳新城。具体目标是:

⒈经济繁荣。非公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新的发展方式初步形成,地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显著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走在自治区前列,初步建成现代化城市核心区。

⒉社会和谐。安定团结、民主公正、管理有序、充满活力的和谐社会体系基本建成,全社会法制观念明显增强,城乡一体化发展基本实现,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全社会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⒊生态美好。以构建非公经济产业新体系为契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城市,循环经济体系基本建立,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可再生资源利用比重显著上升,实现水、土地和能源等主要资源“低消耗”,三废排放总量“负增长”,消除生态赤字,实现生态盈余。

⒋制度健全。支撑非公经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全面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政府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社会管理体系健全高效,形成民主公正的政治体制,竞争有序的市场机制,运转协调的社会治理机制,繁荣活跃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⒌人民幸福。人民群众幸福指数大幅提升,全民受教育程度显著提高,社会就业更加充分,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的多层次、多样化、高水平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人人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

(四)重点任务

⒈加快城市发展转型,在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上率先突破

以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为契机,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效能管理,建立城市核心区、产业集聚区、小城镇、农村社区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强化新型城镇化引领作用,突出紧凑型、复合型城市理念,加快老城区向绿色生态宜居、文化品位高尚、现代元素丰富、公共服务体系健全的现代城市转变,全面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基础设施水平、人居环境质量和城市人文素质,提升城市吸引力、凝聚力和综合承载能力,形成“核心区-产业集聚区-中心镇-新型农村社区”的城乡一体化架构,建设“大东河”。

⒉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在构建非公经济产业新体系上率先突破

⑴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在优质、高效、绿色发展上实现突破。强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基础作用,突出绿色生态安全理念,以新型农业现代化园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为突破口,大力发展高效设施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加快传统农业向优质高效、精深加工转变,提高集约化、标准化、组织化、产业化程度,打造自治区级现代农业示范区。

⑵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在延伸产业链、融合高端、集约集聚发展上实现突破。强化非公经济主导作用,突出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新兴科技与新兴产业融合、文化与旅游及相关产业融合,以技术进步为突破口,加快产业链条由单一线条向闭合循环转变,产业布局由分散向集聚集群转变,产品由初粗加工向精深加工、终端消费产品转变,着力提高高成长性产业、先导产业、文化旅游业比重,构建结构合理、特色鲜明、节能环保、竞争力强的非公经济产业新体系。

⑶引导非公企业制度创新。一是推进民营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推动有条件的民营企业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进行股份制改革,形成开放多元的产权结构,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建立科学的企业决策机制和治理机制。支持民营企业实行相互参股、收购兼并、外资嫁接等多种途径加速发展。鼓励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支持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及合伙企业转制为公司。积极引导延续家族制经营的企业,在保留原有产权结构基础上,创新治理结构。二是鼓励民营企业管理创新。鼓励民营企业导入卓越绩效管理模式,推广精益管理经验,推行标准化生产和信息化管理,建设管理创新示范企业。实施民营企业管理信息化工程,推动企业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业务流程和管理模式。

⒊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在创新非公经济科学发展公共服务体系上率先突破

深化行政体制和行政方式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主动为非公经济搞好服务,加强对非公经济发展的宏观指导。

⑴办事流程“五个一”。在示范区设立综合服务大厅,实行“一个楼层办公、一个中心审批、一个窗口对外、一个口子收费、一人报批”的办公流程,提高办事效率。

⑵日常政务“电子化”。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建立日常管理、定期报税、财务年审、办事指南、问题咨询、政策通报等日常政务的信息共享平台,随时更新信息,自动发送电子邮件通知,实现网络办公化、管理信息化。

⑶效能监察“三问责”。设立投诉举报热线,加强公众监督,实行“首位问责制、限时办结问责制、过失追究问责制”,实现权责对等,以办事效能衡量绩效考核,以绩效考核推进机关作风建设。

⑷定向服务“三平台”。一是信息交流共享平台。收集和市场需求信息、关联企业发展新动态、国企裂变重组、周边园区发展动态、最新技术、产业转移等信息,使企业随时掌握市场发展动态,增加信息交流与互动,及时调整自身发展方向。二是企业融资信用平台。设立“东河区非公经济科学发展示范区企业信用之窗”,定期征集、及时更新企业信用信息,为金融机构及时了解企业生产经营和信用状况提供共享平台;引入第三方信用中介机构,在企业信用档案基础上有偿承担贷款担保责任;根据企业信用情况,为成长型企业提供优先贷款等激励政策,推动企业加强自身信用建设。三是产学研共建平台。鼓励支持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与示范区企业对接和合作,通过科技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办,大型科技企业独办,高校、科研院所创办的模式,在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农产品精深加工等领域实施科技重大专项、重大产业化示范工程、示范区重点技改工程等科研计划,为行业关键技术提升提供科技支撑。

⒋加快区域合作机制创新,在全面提升县域开放型经济水平上率先突破

⑴产业对接机制。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统筹重大生产力布局,加强与国家、自治区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衔接,编制产业对接目录。建立承接产业转移平台,定期开展投资促进和产业合作洽谈活动,促进产业对接配套、优势互补、错位发展。

⑵建设管理机制。鼓励采取委托开发、投资合作等多种方式共同建设合作园区,研究建立利益共享机制。探索加强产业合作和共建共享基础设施的新模式,建立跨区域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的资金筹措机制。

⑶政务协同机制。建立健全合作联席会议制度和工作协调机制。建立重大合作项目审核“绿色通道”,推进行政服务一体化,实现与周边地区政务电子信息平台互联互通。加强应急管理合作,重点在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领域和重大、重大疫情处理方面建立完善协同应对机制。加强警务合作,提高社会管理联动处置水平。实行城乡居民户口统一登记管理制度,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协作。加强市场监管和联合执法合作,加大侵权违法和失信行为联合打击力度。健全生态环境监测、信息沟通、联动执法、重大事件协调处理机制。

三、示范区建设的政策建议

(一)建议自治区党委、政府将东河区设立为自治区级非公经济科学发展示范区

大力发展非公经济,建设非公经济科学发展示范区,对于推动自治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建议自治区党委、政府将东河区设立为非公经济科学发展示范区,邀请国家相关部委、自治区和包头市相关部门以及专家、学者来东河区进行调研,在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和建议基础上,委托相关部门做好前期相关准备工作。在筹备期间,可以借鉴安徽省“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经验,先行将东河区确立为包头市非公经济科学发展示范区,从市级层面上先行开展探索实践工作,逐步形成工作体系,逐步提炼创新理念,逐步完善工作方案。

(二)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

示范区建设是一个重大战略任务,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集中各方力量,努力形成推进的合力。一要注重市、区的整体联动。包头市委、政府要成立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和协调机制。领导小组全面负责示范区建设工作,调动各方面力量,切实发挥好组织领导和协调推动作用。东河区要成立专门机构,制定示范区建设方案,抓好组织实施。各相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主动服务,密切配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调一致地推动落实。二要注重资金、项目和政策的相互推动。建议包头市和东河区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示范区建设,免交东河区地方财政收入上缴市财政部分,取消各类项目当地配套资金。进一步简政放权,凡自治区授予市级的投资项目审批权限,要尽可能下放东河区。市直各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能,协助示范区争取国家和自治区项目、资金和政策支持,制定具体扶持政策和实施办法。三要注重决策、责任和执行的良性互动。落实工作责任,将示范区建设的工作任务和目标要求层层分解,做到责任到人、考核到人、奖惩到人。加强调查研究和跟踪问效,全面掌握政策落实情况和效果,及时发现执行和操作环节出现的问题,提高对决策部署的执行力、落实力。发挥专家团队作用,领导小组要成立示范区专家咨询委员会,对示范区开展的各项改革、发展任务进行咨询论证和跟踪评估。新闻媒体要加大宣传力度,把示范区建设的重大意义、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宣传到位,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形成推动工作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创新财税体制机制

一是创新自治区、包头市与示范区之间的财政分配关系。在公共财政体制框架下,建立财税利益协调机制,有效解决示范区在统筹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方面的财税体制障碍,探索建立支撑示范区建设和未来发展的新型财政分配体制。二是构筑示范区建设的财政支持体系。建议包头市和东河区设立两级示范区建设专项资金,自治区财政对示范区建设给予相应的财力支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综合运用财政贴息、担保等政策工具,引导国内外资金投向示范区建设。三是建立政府“优先采购”制度。对符合示范区建设要求、自主创新的产品,实行政府首购和优先采购。近期,包头市政府要增加安排专项补助,加大对示范区铝产业、生态农业、新能源产业、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生态和资源保护等项目的支持力度。四是鼓励信息技术企业开发和搭建行业应用平台,为中小企业信息化提供软硬件工具、项目外包、工业设计等社会化服务。自治区和包头市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要支持东河区非公企业和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支持电子商务服务提供商开展面向非公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培训和应用指导。

(四)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

⒈规范发展民间融资。研究起草东河区民间融资管理实施条例,探索建立民间融资备案管理制度,引导融资主体特别是法人实体进行民间融资备案登记,开展民间借贷服务中心试点,引进一批中介机构入驻,提供民间借贷登记、合约公证、资产评估登记等服务,引导民间融资阳光化、规范化。加快建立健全民间融资监测体系,做好民间融资动态跟踪和风险预警。

⒉加快发展新型金融组织。鼓励民间资金根据有关规定发起设立或参股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组织。积极推动专业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体”的新型农村合作平台建设,积极开展农村资金互助会、农村保险互助社等试点。建立完善农村信用担保服务体系,鼓励和支持国有资本、民间资本兴办为“三农”服务的担保机构,实现农信担保服务全覆盖

⒊大力发展专业资产管理机构。积极鼓励依法合规设立创业投资、股权投资企业,大力培育专业资产管理和投资管理机构;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组建若干产业投资基金,采取集约化、专业化管理方式,鼓励和引导民间资金通过股权、债权等投资方式有序进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领域、市政公用事业和政策性住房建设领域、社会事业领域等实体经济领域。

⒋积极探索建立适合非公企业和中小企业特点的信用评级、信息征集和机制,引导非公企业和中小企业强化信用意识,改善信用形象,提高信用等级。鼓励和支持有资质的征信机构和社会信用评价机构开展非公企业和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服务,建立信用信息档案,提供信用信息查询。

(五)创新土地集约利用的体制机制

⒈创新土地利用规划计划管理。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动态监控。根据发展需求和开发时序,统筹安排各类用地规模和转用计划。 加大国有土地收购储备力度,积极盘活存量土地和闲置土地。

⒉创新集约用地管理制度。建立用地审核制度,从投资强度、容积率、土地产出率等方面对项目进行从严审核,坚决核减超标准用地面积。探索建立工业用地预申请制度、减少农村建设用地和增加城镇建设用地挂钩管理制度,健全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体系和执法监察机制。

⒊创新征地补偿方式。采取货币补偿与集中安置、土地换社保等相结合的办法,构建多渠道、多样化的征地补偿机制。严格征地补偿资金发放的监督和管理,确保补偿资金及时、透明和高效支付。加强被征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通过就业收入、物业收入和社会保障构成失地、少地农民的稳定收入来源。

⒋创新土地市场机制。建立统一的城乡土地交易市场,顺应市场发展需要,允许集体非农建设用地进入土地交易市场。探索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担保制度。 搭建中介平台,推进土地市场化运营。

(六)创新人才开发与配置的体制机制

篇(5)

上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的矿井巷道支护技术在设计、施工及监管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对支护技术运用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也进行了相关的研究。近年来,非煤矿开采技术发展很快,各种大型的非煤矿开采机械设备在金属矿石开采中得到应用,在金属矿山产量不断增长的同时,对支护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果非煤矿井巷支护技术设计和运用不合理,就会在对井巷安全生产和矿石开采质量带来隐患。不仅有可能影响非煤矿金属开采进度,而且有可能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的损失,严重影响非煤矿山的经济效益,同时,会给企业造成极坏的社会影响。因此,我们需要在矿井巷道支护技术的采用方面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并针对非煤矿的地质水文条件,不断提高支护技术的科技含量和支护水平,做好矿井井巷建设支护技术的应用研究。

一、非煤矿井巷工程施工的准备工作

矿山井巷工程施工前首先要对巷道工程所在地进行钻探,采用全孔取芯的方法取得岩芯,并采用物理探测法测定岩层的位置,冲积层和基岩的采集率不小于75%,软弱夹层、矿层破碎带的采集率不小于60%。要单独取得可采矿层底板和顶板的岩芯样本。通过岩芯的采集和物探法,确定砂层、土层的状况、冻结状态下的厚粘土层、轻亚粘土层和亚粘土的不均匀系数和颗粒分析、可采矿层及其它岩层的测定项目,确定沿井筒中心线的预测地质剖面、井筒的地质水文条件、井温曲线、井筒穿过矿层涌出的有害气体资料、通过的岩石层的物理力学性质、断层破碎带、埋藏条件、涌水量、静水位、溶硐、老空、裂隙等特征、检查钻孔测斜资料及测斜图、检查钻孔实测图及封孔资料、对照采样形成的资料、进行充分的非煤矿山井巷工程施工可行性论证,对在井巷施工中可能出现的冒顶、塌方、流沙、地下水深处、有毒气体涌出等可能出现的问题,按照可能发生的概率和对整个井巷施工安全的影响程度确定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制定紧急预案组织好施工队伍的演练,防患于未然。其次,要根据井巷施工的具体情况,抽调采矿企业、施工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成立专门的井巷工程施工指挥部,及时发现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工程施工实际进行协调,确保非煤矿山井巷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

二、非煤矿山井巷工程支护技术分析

井巷工程支护技术总体上说可以分为永久性支护和临时支护两大类。技术采用上可分为锚杆支护与锚喷支护、混凝土、钢筋混凝土支护及锚索支护技术等几种。锚杆支护技术就是将木锚杆、倒楔式金属锚杆、管缝式锚杆、快硬膨胀水泥锚杆、树脂锚杆、钢丝绳砂浆或钢筋锚杆、双快水泥锚杆等锚杆安装在井巷道的周围的岩石中,将软质、层状的巷道岩体进行加固,确保巷道安全的支护技术。该技术的核心就是依据巷道的具体条件及各种锚杆的技术特点进行具体设计,从而达到在巷道中形成稳固的支护结构,为巷道提供支护抗力,防止巷道围岩的变形和位移的目的。锚喷支护是将锚杆支护同喷浆或喷混凝土联合使用的一种支护技术。是上世纪60年代以来广泛采用的一种巷道支护技术,多用于巷道边墙和顶拱的支护。联合使用锚杆、喷浆或喷混凝土支护技术可以有效增强巷道的抗裂能力,提高抗拉强度 从而大幅提升支护能力。该技术的要点就是安装锚杆、铺设钢网、喷射混凝土等。混凝土、钢筋混凝土支护主要用于井底车场、运输大巷及立井井筒的支护,是用预先制作的钢筋混凝土构件或者钢筋混凝土浇注的支架进行的支护技术。锚索支护是我国新兴的一种支护技术,是联合利用锚索和金属网进行支护的一种隐性支护技术,相对于常规支护来说,在承载能力、大跨度断面支护及冒顶区域支护方面,锚索支护具有较大的优越性。但是,使用这种支护技术有隐蔽支护缺陷和掩盖巷道隐患的缺点,要充分做好对巷道地质、围岩的调查研究和判断认定、矿压的监测及支护现场监督指导。这几种支护技术各有特点,优缺点互不相同。在非煤矿山井巷的支护技术采用上,要针对井巷的具体地质条件,合理制定支护方案,联合使用支护技术,使非煤矿山井巷的支护能够达到安全、科学、规范的要求。

三、非煤矿山井巷工程支护技术采用中的注意事项

1.科学、合理制定非煤矿矿井井巷工程支护技术方案

非煤矿矿井井巷工程支护技术应当符合矿山巷道的地质条件支护要求是采用何种支护技术的重要原则,在巷道工程施工前,就要科学合理地制定井巷工程支护技术方案。首先,要对支护技术的要求和适用条件做到心中有数,详尽了巷道支护技术的技术特点和技术操作要求。按照支护技术方案的要求并针对巷道工程的重要部位以及可能出现的影响支护技术实施的问题,组织技术人员和支护施工人员进行协同演练。其次,根据支护方案的要求做好支护效果的监控,主要是针对巷道围岩的稳定情况、支护应力量测点、矿区地面沉降、拱顶下沉量等状况进行监测并提供详实的第一手资料,确保支护技术的安全使用。第三,要对巷道内的围岩,地下水等地质水文条件做详尽的分析,使支护技术的使用达到最佳效果。

2.始终坚持巷道支护标准化战略是保证矿井巷道支护质量的重要措施

要注意结合巷道的地质水文条件积极推进支护技术的标准化,在巷道支护施工中要结合巷道的围岩、地下水等具体条件制定统一的支护标准,并引导巷道支护施工人员严格按照施工标准进行施工。

四、结束语

总之,非煤矿矿井井巷工程建设及支护技术的采用必须符合巷道的围岩地下水等地质水文条件对巷道支护安全的要求,要针对实际选择科学、合理的支护技术、或者联合使用各种巷道支护技术,以确保巷道支护质量。在施工过程中,要认真解决矿井巷工程支护技术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始终坚持巷道支护标准化战略。科学、合理地制定矿矿井井巷工程支护技术方案,并教育和引导支护施工人员严格按照支护技术方案的要求进行施工,就能有效保证非煤矿山开采的安全。

参考文献

篇(6)

1、非公企业数量不断增长

非公企业数量不断增长。2012年,全市规模以上非公有制工业企业增加值完成74401万元,比2011年同期现价增长30.7%(2011年为56916万元)。非公企业数量显著增长。截止2012年末,全市登记注册的私营企业累计209户,较2011年同比增长16.8%。全市登记注册的私营企业注册资本(金)累计4.0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9.7%(2011年为30959万元)。非公经济呈现出稳定增长的发展势头。

2、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全市非公经济投资在原有的批发零售、餐饮服务、外贸、矿业、建筑业、农畜产品加工业外,逐步向旅游、金融、保险、文化等多个领域拓展。截止2012年末,从事第三产业的私营企业132户,比上年同期增长17.9%(2011年为112户)。从事第一产业私营企业13户,比上年同期增长44.4%(2011年为9户);从事第二产业私营企业64户,比上年增长10.3%(2011年为58户)。三大产业保持平稳的发展水平。总体上看,三大产业发展结构日趋优化。

3、非公经济发展环境不断改善

在政治环境上,额尔古纳市发挥非公有制经济领导小组的作用,建立健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协调机构和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形成了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合力。在经济环境上,按照政府组建、市场运作的模式建立了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加强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服务,支持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在社会文化环境上,利用多种传媒工具广泛宣传相关方针政策,增强了人们对招商引资和发展非公经济的重要性、必要性的理解;通过非公经济表彰大会等活动,在全社会逐步形成了一个尊重爱护非公有制企业经营者和从业人员的良好社会氛围。

4、非公经济对社会发展的贡献能力不断提升

税收贡献不断加大。2012年非公有制企业实现税收17541万元,占其中:国税收入5918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1.4%%;地税收入11623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5%。非公有制经济贡献明显增强,有力地支持了全市经济建设和发展。在扩大社会就业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2012年,全市个体、私营经济实体共安排就业人员1.05万人,比2011年同比增长8.6%。非公企业成为安置就业的主要渠道。

二、我市非公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市非公经济取得了较快发展,但非公经济总体发展水平还不高,其生存和发展面临着很多困难和问题。

(一)从非公经济自身发展现状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发展规模较小,生产经营粗放

从发展轨迹看,我市非公经济起步较晚,起点较低,再加上所在区域分散,资金、人才、市场和技术支撑后续乏力,客观上造成了其规模较小、组织离散度大、产品技术含量低等发展现状。全市大多数非公企业处于小规模粗放发展阶段,市场竞争力不强,企业生存和发展面临严峻的考验。

2、发展领域狭窄,产业结构不合理

我市非公经济投资领域不宽,在第一产业中,非公经济投资农业、进军农村、改善农业投入不足,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带动作用还比较弱,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形势和要求还有较大差距;第三产业主要集中在传统服务业,形成了恶性竞争,现代服务业所占份额较低,有待加快发展;工业产业发展不足,许多企业的生产设备落后,很多是小作坊式企业,缺乏市场竞争力。

3、企业素质不高,经营管理模式落后

一是多数企业仍然采取家族式的管理模式,不愿聘请专家、能人管理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企业缺资缺智,也影响了非公有制企业的成长壮大。二是经营管理层素质不高。一些非公企业经营管理层,缺乏现代管理知识,经营方式、经营理念相对滞后,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三是企业员工素质不高。

(二)从非公企业外部发展环境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政策环境欠优化

当前的市场准入政策欠公平,一些歧视性政策限制了中小型民营企业的发展。同时,政府在服务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存在越位、错位和缺位现象。比如,在定价过程中,要么是政府部门过多介入竞争性产品价格决定,忽视了它只能拥有价格监督和维护价格秩序的职能,要么是在进行公共事业价格决策时,忽视消费者的参与。

2、服务环境待改善

有些部门的职能转变还不够到位,服务意识和办事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乱摊派、乱罚款、乱收费的现象还偶有发生。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为非公经济发展提供咨询服务、信息服务、技术培训、法律帮助等中介服务组织尚未建立,非公有制企业创业难、经营难、融资难、发展难的问题仍然存在。

3、融资环境待提升

资金是企业发展的血脉。但多年来,资金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市非公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根据对全市18户非公重点企业调查统计,目前有14户企业存在着资金紧缺问题,占被调查企业总数的78%。一些私营企业由于受资金困扰,生产形不成规模,产品上不了档次,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制约。

三、几点建议

(一)积极营造非公经济发展环境

1、优化政策环境。

要健全监督考核和问责体系。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建立健全科学的监督和考核体系。形成人大依法监督、纪委监察部门全程监督、非公企业、新闻媒体和群众共同参与监督的格局;发挥纪检监察部门行政效能投诉中心职能,完善行政效能投诉受理机制和举报投诉奖励制度,鼓励社会各界对干扰破坏软环境的不良行为进行监督、举报,真正做到有诉必查、有错必纠、查实必处。

2、优化服务环境。各级政府部门要搭建为非公企业服务的平台。一是要充分发挥行政服务中心的服务平台作用,进一步减少审批项目,简化审批程序,提高服务效率。二是通过争取上级项目资金等方式,进一步完善全市非公经济综合信息平台建设。三是要积极开展面向非公企业员工的培训工作,鼓励非公企业家参加有针对性的理论培训、管理培训和技术培训。

3、优化金融环境

充足的资金是企业经营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必须积极为中小企业信贷融资创造良好条件。要进一步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民营担保机构,不断扩大担保范围,提高担保能力。建立和完善创业投资机制,支持中小企业投资公司设立和发展。同时必须加强中介组织建设,要组建一系列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评估机构、经纪人公司、咨询公司等。

(二)努力提升非公有制经济自身发展水平

1、努力提升非公企业自身素质

篇(7)

一是党和国家抉择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决定的。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其中一条就是确立和承认非公经济(私有经济)的地位和作用,进而使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依靠国有经济的价值观发生变化。

二是非公经济涌现。非公经济的涌现始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叶的乡镇经济发展,直至上世纪末。中国大地经济腾飞,迅速占据世界经济前位。究其原因,是我国社会主义特色体制下出现了两大经济主流即国营经济和非公经济,使创造社会财富的活力竞相迸发。大量非公经济体的涌现成为组建工会的客观条件和物质基础。

三是非公经济的涌现,出现了既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又不同于传统计划经济(国营)时期的劳动关系。这种关系既有利于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同时在高速发展中又有损害企业员工利益现象的出现。新型劳动关系既有统一,又有对立,其非公企业中的广大员工的利益亟待维护。在非公企业中组建工会成为历史必然。

总之,非公企业工会和社会化工会工作者的产生是由三条因素决定的。一是改革开放,二是非公经济涌现,三是非公经济体产生了不同于国营经济的新型即统一又对立的劳动关系。

二、社会化工会工作者的历史任务。

首先社会化工会工作者已然成为中国工会人的第三种力量。既工会人第一种力量是专职干部;第二种力量是兼职干部;第三种力量就是社会化工会工作者,而且这种力量一经产生就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只要非公经济存在,只要非公经济所代表的的劳动关系存在,特别是数以百万计的中小非公企业存在,就决定了社会化工会工作者存在的必然性和必要性。物质决定意识,内容决定形式。社会化工会工作者已经成为中国各级工会组织深入非公经济工会组织,在第一时间第一实践中接触非公经济体中员工的神经末梢和触角。其次,社会化工会工作者是在非公企业组建工会、发展会员及管理工作中的实践主体。这些年来,各级工会组织编制没有增加,但是非公经济体工会却增加了数以百万,非公经济职业劳动会员增加了上亿人。从2007年以来,我们轰轰烈烈地组建工会,发展会员,主要就是在非公经济体中开展的。而社会化工会工作者就是这场活动中的实践主体。以辽宁省朝阳总工会为例,2007年招聘40名社会化工会工作者,在近五年的时间组建8人以上工会(市工会直属)1218个,会员47778人,联系点11513个,会员24994人,会员总数达到72772人。平均每个社会化工会工作者管理8人以上非公企业工会30个,联系点工会287个,管理会员1819人。这如按过去工会章程配备工会干部比例规定简直是不可想象的。显然,光靠工会专职干部是不能完全胜任非公企业工会工作的。如果没有社会化工会工作者,我们就无法在数以百万计的中小非公经济体和上亿计的非公职业大军中组建工会,发展工会会员更是寸步难行。对绝大多数中小非公企业来说,绝大多数专职工会干部数年都不会踏进那里一步的。因此可以说在非公企业组建工会中,除了各级工会组织和干部的努力,社会化工会工作者功不可没。再次,工会各级组织和社会化工会工作者在完成非公经济组建工会之后,应将工作任务迅速转移至各项职能建设上来。

三、社会化工会工作者即非公企业工会工作者目前存在的问题。

社会化工会工作者和非公企业工会工作是新生事物,存在问题是客观的必然。这里既有认识上的问题,也有实践中的问题,更有各级工会组织领导不力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非公企业工会工作仍在沿用国营经济工会工作的模式和思维。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表明,国营经济和非公经济虽然都共存、共荣在社会主义体制下,但仍有很大质的区别。职业劳动者在两种经济体内身份不变,但所处的经济体内劳动关系却发生了深刻变化。两种劳动关系沿用一种工作模式和思维,说明中国工会人在这个问题上没有跟上改革的步伐。就非公经济体现组建工会来说也是如此,非公经济最早出现于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的乡镇经济,发展到20年后到了本世纪初中叶,才开始组建工会,这种严重滞后的现象难道我们不应该反思么?

第二个问题是对非公企业工会工作存在严重的认识误区。

1、一些人认为社会化工会工作者(非公企业工会联合会主席)就是非公企业工会主席,这是错误的。

社会化工会工作者是一个以上乃至数十个非公企业工会联合起来的工会主席,而非公企业工会主席就是单个个体的工会主席。二者的区别还在于社会化工会工作者在担任联合会主席期间,工薪酬劳是由工会组织支付的,而非公企业工会主席的工薪酬劳是由所在区域的私营经营者支付的。二者所代表的的利益体有较大(根本)区别。

2、一些人认为在非公企业组建工会后,非公企业工会会员就有了维权代表,这更是错误的。

据调查,绝大部分中小非公企业采用的管理模式都是夫妻式或家族式企业管理,这些企业工会的工会主席,大都是企业经营者“钦定”的“七大姑”、“姨”或“哥们朋友”的“家族式”工会。这样的工会在关键利益发生分歧时,怎能够代表和维护员工的利益?

3、割断与企业所有者的经济联系,不端老板的饭碗,为其维权创造宽松的环境,这是个模糊的认识。

社会化工会工作者机制的运行,割断的不仅是同企业经营者的联系,割断的更是与非公企业员工的第一时间、第一实践点的联系。工会是群众组织,工会工作方法是说服、吸引、引导。你不拿经营者的工资,在一定程度上就已经脱离了企业,脱离了企业,就是从根本上脱离了职工,脱离了职工,那就是一事无成,何谈维权?非公企业的院墙和铁大门早已斩断了社会化工会工作者与非公企业员工的触角联系。工会维权职能和参政议政的软骨病的遗传基因毫无保地印在了社会化工会工作者的身上。可以说社会化工会工作者也是个天生患有软骨病的胎儿。

4、各级工会组织和工会干部对社会化工会工作者产生严重的认识偏见。

社会化工会工作者在非公企业建会期间发挥了巨大作用,在随后的几年里工作业绩平平,特别是中小非公企业维权方面。很多工会干部,甚至是工会领导干部都对社会化工会工作者产生了错误认识。社会化工会工作者可有可无,还有没有存在的必要是认识偏见的核心,是导致社会化工会工作者目前弱化的根本原因。社会化工会工作者与生俱来的“软骨病”,其实是各级工会组织的DNA遗传,是一脉相承。各级工会组织和干部自己应该很好反省自我,而不应将责任推诿给社会化工会工作者。

5、社会化工会工作者目前弱化的几个问题。

⑴经费示弱。工会经费收缴主要来源于国有经济体和非公经济体,而非公经济体职工近几年发展已远远超过国有经济体职工。由此可以推断,工会在非公经济体中收缴的工会经费从理论和实践上都应该远远超过国有经济工会经费收缴数额。本着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则,工会取之于非公经济体经费的收入,应该完全用于非公经济体工会工作。少用、不用或者挪用于其它都是错误的。何况非公经济体照比国有经济体比较,从时间、基础和各项法律政策来讲,非公经济体工会都是弱者,从哪方面讲都应强化非公经济体的工会工作。经费示弱主要体现在:A、社会化工会工作者薪酬不愿自行解决,将很大一块推向政府以安排公益岗形式加以解决,B、社会化工会工作者工作经费少得可怜。一名社会化工会工作者管辖几十个中小非公企业,千余名会员,每年只有3000元活动经费,下拨过程中还有持续层层卡拿的现象,真正用于非公工会工作者的经费仅千余元。C、从今年开始,全总、省总下拨社会化工会工作者薪酬补贴,采用以自然减员方式压缩社会化工会工作者和非公工会工作经费、人员、活动空间。2012年,朝阳市上报社会化工会工作者143人,2013年减至132人,减少指数达到9.2%。如此运行,二、三年后,朝阳市的社会化工会工作者和非公工会工作将所剩无几,应及时吐故纳新。

⑵管理示弱。社会化工会工作者工作开展6年了,但是省一级工会组织至今没有一个比较完整的管理条例。管理条例应该包括人员聘用、薪酬待遇、工作环境、工作时间、工作硬指标、社会保障等各方面内容。

⑶培训示弱。2013年以来,朝阳对社会化工会工作者的培训采取的是以会代训的简化方式,减少了资金投入,弱化了培训效果。而事实上对社会化工会工作者的培训是非常重要的。

四、关于对非公经济体工会工作和社会化工会工作者工作进行改进的意见。

(一)转变观念,不断提高对中国特色非公经济工会工作的认识。

在确定非公经济体是中国特色,非公经济和国有经济并存是中国特色的基础上,确定在非公经济中开展工会工作也是中国工会特色。在国有经济体中开展工会工作是中国工会的特长,在非公经济体中开展工会工作是中国工会的弱项。二者之间必有不同的工作模式和思维模式。改革开放后的今天,在非公经济中开展工会工作应该是中国工会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中国各级工会组织都应该成立非公经济企业工会工作部(局、室),加强对非公经济企业工会工作的领导。

(三)中国各级工会组织应该承认非公经济工会经费收缴具有相对独立性,经费运用也应具有专款专用的独立性。

(四)中国各级工会组织应该承认和明确社会化工会工作者在非公经济工会工作中的现实作用和历史地位,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

篇(8)

关键词:基础设施 社会福利最大化 政府管制 财政补贴

我国政府转变基础设施领域参与模式的必要性

(一)基础设施领域投资运营模式的国内外比较

世界范围内,私人参与基础设施项目建设(PFI)已经非常普遍,并且有很多成功的实践,如悉尼港湾隧道,英国Dartfold桥,马来西亚南北高速公路,曼谷二期高速公路,巴基斯坦Hab river电厂,巴基斯坦Indus公路等。世界银行1994年对全球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领域的研究表明,各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领域投资运营模式已经趋于多元化(见表1)。此处对表1中的字母加以说明:A:商业化的公共机构,B:特许或租赁,C:不受规章限制的私营部门,C1:受市场管制的私营部门,C2:受价格管制的私营部门,D:当地社区和使用者自助。

国外大量的实践表明 ,引入私人资本、外资、民营企业等非公经济体进入基础设施领域,一方面可以丰富融资渠道,提供充足的资金来源;另一方面可以引入市场化的运作机制、促进建设和管理中的技术革新,这样可以节约资源,改善资金使用效率以及提高建成项目的经营管理水平。

然而在我国,基础设施领域的运营模式单一,长期以国家立项、财政拨款、发行国债、银行贷款、建委施工、管理部门管理的政府垄断模式运作,投资主体单一,经营也局限于政府的公共机构、国有中央企业和部分商业化的公共机构。图1提供了我国2001~2005年城市建设水平的基本状况,从中可看出,我国的城市化水平整体上显著提高,但是仍然存在两方面的不足:一方面,城市化水平仍然很低,对数据进行横向比较发现,我国的城市基础建设现状还未达到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主要城市1980年代初的水平;另一方面,我国城市建设主要指标的增幅逐年趋缓。2005年,除污水处理率外,其它五项指标的增幅都明显降低,人均日常生活用水量呈负增长(如图1所示)。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政府寻求其它融资渠道,增加基础设施领域融资渠道是必要的理选择。

(二)非公经济体参与我国基础设施领域投资运营的可行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非公有制经济体制得到了飞速发展,使得其参与我国基础设施项目投资成为可能。长期以来我国储蓄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高于40%,截至2008年5月末,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43.11万亿元,这给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可靠的资金来源;改革开放至今,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规模以上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9662亿元,而包括集体企业、股份制企业、私营企业,以及外商和港澳台投资企业在内的非国有经济共实现利润13289亿元,在总量上超过国有经济;200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集体经济和城乡居民共投资15370亿元,占全年投资总量的28%,说明非公有制经济已积极参与我国经济建设。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和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人民生活水平和可支配收入持续高速增加,国外公司和企业普遍看好中国市场的发展潜力,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蓬勃发展为我国政府在基础设施领域引入非公经济体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处在发展阶段,市场机制不成熟,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政府承担基础设施项目的部分风险,尤其是社会政治和法律政策等投资者无法控制的非市场风险,对保护基础设施领域的非公经济投资者,维护社会经济的稳定具有重大的意义。

基础设施项目投资事关国计民生,因此必须要以政府指导为前提。基础设施项目对社会、经济的价值巨大,基于市场化的资产定价模型无法对其有效定价,通过市场主导投资也就无从谈起。以非公经济体投资运营的收费公路为例,收费公路的价值包含三方面的内容:投资人收取的通行费;道路周围地区土地资产的增加值;使用该收费公路而减少的商品运输成本。在没有政府指导下,非公经济体只会注意到价值。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将需要很长的等待时间才会有非公经济体发现收费公路的投资回报价值足以弥补其投资。

私人投资者投资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项目时,面临的不确定因素远远大于发达国家。非公经济体在我国基础设施项目投资运营,不仅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而且必须承担从融资、建设、运营到最后移交过程中各个环节的风险。在我国,由于金融业还没形成发达的金融市场体系,导致非公经济体不能运用成熟的市场避险机制和风险缓释技术分散风险。然而,通过政府对参与基础设施领域投资的非公经济体提供财政保障,能够有效地减少非公经济体的参与风险并保护其经济利益。

我国政府参与基础设施项目的选择模式

(一)相关概念阐释

公共基础设施是城市社会活动的基础和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支点。为了加强基础设施水平,世界各国政府都积极参与本国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运营。从政府参与基础设施领域的方式来看,可以将基础设施项目的东道主政府参与基础设施部门的方式分为三类:管制、财政补贴和公共生产,前两种模式都是以引入非公经济体参与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经营为基础,后一种是政府组织的社会化生产模式。

管制是指政府通过向基础实施项目的非公经济体提供行政保证,或颁布大量的法规来干预非公经济体的经营。政府管制大多是与社会价值――即社会公平有关的,而非出于对非公经济体经济价值的考虑。

财政补贴是指政府对基础设施项目提品/服务的价格实行适当的补贴,或税收优惠,或签订长期购买协议,或直接对非公经济体的收入施加直接影响。对基础设施的财政补贴可以部分弥补非公经济体的经营风险损失。此外,对非公经济体的财政补贴也可以通过多种税收来施加影响(如减少营业税,免征污染环境税等)。

政府投资公共生产是另外一种政府参与基础设施领域的方式。相比管制与财政补贴,政府投资生产直接触动了基本的市场机制,同时政府可以接替供给方来提供商品和服务。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可以进行资本投入。

(二)模式选择的依据

从我国政府角度出发,选择公共生产,还是引入非公经济体参与,其出发点都是以提高我国经济发展平台,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最终实现全社会的福利最大化为目标。我国政府在选择参与基础设施领域投资运营的模式中,要以社会福利最大化为目标,并在一定的批判标准的基础上做出选择。

1.基于效率与公平的政府参与模式选择模型的构建。沿袭经济学有关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研究框架,本文将政府在基础设施领域的参与模式选择看作是在偏好、技术和资源三个约束条件下,如何使社会福利(W)达到最大化的问题:

最大化目标:W=W(UA,UB,……)(1)

约束条件:偏好(2)

约束条件:技术 (3)

约束条件:资源(4)

等式(1)中的社会福利是个人A和个人B的效用函数,这样就将政府参与基础设施领域的模式选择问题转化为求市场效率和社会公平共同最大化的问题。(2)式说明个人的效用受到各自对商品X、Y的消费限制。(3)式说明了资本投入K,劳动力投入L共同决定X、Y的产量。(4)式是资源的约束条件,即X和Y的生产性投入受到和的限制。我国人口众多,经济总体水平不高,发展也不平衡,因此,政府选择参与基础设施的方式更要考虑到资源的稀缺性。这就意味着:要么不存在效率的阻碍,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要么政府能够通过最优的干预手段解决资源配置的问题。

2.政府参与基础设施领域的效率原则。Dixit指出在有效市场中,市场均衡具有强大的惯性(inertia),因此产业均衡的社会最优化过程是市场出清,即市场将自动达到有效产量组合。

所谓的有效市场是满足一组假设条件下的市场,这些假设包括:完全竞争、完全市场、不存在市场失灵,以及具有决定性的完全信息。但是基础设施领域中,有效市场假设并不成立。首先,完全竞争假设的基本特质是市场参与人必须是价格的接受者。市场上存在大量的个人和公司,并且它们的实力相当。基础设施领域市场通常是垄断、或者寡头垄断出现的,而非完全竞争。其次,完全市场假设会为准备支付市场价格的个人提供所有的物品和服务,但是基础设施领域并不能完全提品/服务。再次由于存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基础设施项目市场是不完全的市场,基础设施领域中常出现寡头竞争,而这种竞争在一定条件下会引起市场上的“和谋”。最后,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规模巨大、经营风险高,投资回收期长。这种特定条件,决定了非公经济体无法通过基本信贷市场取得债务融资。

针对基础设施领域的市场非有效性,相关研究都指出:在一个或更多的假设不成立的情况下,政府通过管制、财政补贴或公共生产干预基础设施领域就有可能得到一种帕累托改进。Hirshleifer提出一个标准化的提议,通过对最高价格可税(管制),或者是适当的价格补贴来刺激垄断经营者进行有效生产。Barr研究了在垄断寡头条件下的其他形式后认为,除了价格补贴和最高价格可税之外,其他的政府干预形式也是有效的。

政府参与基础设施领域的公平原则。从社会学角度来看,基础设施领域在社会生活中的公平来自于以下三个方面的挑战:非公经济体担心高额的税收会影响效率;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者对消费者的优势有所掌握;基础设施的消费者内部对不平等情况的存在没有达成统一。经济学的观点认为政府参与基础设施领域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消费者个人力量不同,导致基础设施的受益者之间缺乏平等的选择权利――即横向公平,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干预能够增进公平,提高效率,形成广泛的福利效应;二是在某些极端的基础设施水平落后的情况下,市场配置可能无法满足消费者的最低需求,此时便需要政府参与。

综上所述,基础设施领域的发展存在大量的市场摩擦,投资效率难以保证,信息不完全和产品的“外部性”特点明显。政府在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选择只能在次优的经济中进行(Cullis and Jones)。在这种情况下,投资效率的提高必须以社会公正为代价来换取。而政府对于基础设施领域政策的选择是否会提高社会福利W将取决于社会对公平和效率的认识程度。因此,对于不同的社会、政治、文化、经济条件,世界各国政府对其重要性的认可也会不同,其参与模式的选择也会存在差异。

(三)我国基础设施领域多元化投资模式的路径选择

在我国,出现市场失灵的基础设施领域,大都是被商业化的公共机构或中央企业所控制,其生产者主要是单一垄断或寡头垄断。垄断造成这些基础设施领域的服务存在极度的信息匮乏,这主要集中在电信、信息网络、生活用水、航空等领域中,其产品服务技术专业性很强,服务很难甄别或者短时间内很难判断。例如电信和电信网络,其专业知识的复杂性和庞大繁杂的业务种类,让消费者很难进行判断;如城市供水系统,其产品质量在没有非常专业的技术情况下,其质量问题很可能在长期以后才会暴露出来,因而造成的损失将非常巨大。

而我国另一些基础设施领域也会出现政府失灵,这类基础设施行业通常是由政府组织进行公共生产,其效率不高。政府作为一个利益集团,直接展开基础领域的公共生产,会导致基础设施领域内部的经营产生官僚利益(Niskanen)。同时政府官员有时不能完全控制其放弃社会福利最大化而选择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行为。

基于效率与公平原则,在我国基础设施领域同时存在“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前提下,本文提出了一种政府参与基础设施以及引导非公经济体参与基础设施领域的思路。也就是说,在基础设施领域内,一种产品可以通过政府或非公经济体投资,并且可通过政府或非公经济体生产。在此前提下,我国政府引导非公经济体参与基础设施领域投资可以有三种选择,如图2所示。

从图2可以看出,非公经济体参与我国基础设施领域的三种途径及三种途径下政府的选择:基础设施由政府投资,非公经济体组织生产,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需要对非公经济体的生产加以管制;基础设施由非公经济体投资,政府组织公共生产,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需要通过财政补贴分担非公经济体的建设期风险;基础设施由非公经济体投资和生产,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应该预先通过财政补贴分担非公经济体的建设、经营风险,同时对非公经济体的经营实施管制。

结论

本文基于社会福利最大化原理,提出一个基于效率――公平原则的基础设施领域政府参与模式选择模型,并通过模型分析我国政府在基础设施领域引入非公经济体后的参与方式的选择。在政府不同参与模式下,根据影响或控制风险结果发生的程度,以及承受风险能力的不同,政府对非公经济体进行不同程度的管制和补贴,以达到政府与非公经济体参与的最优结构。

非公经济体参与基础设施项目对扶持基础设施产业的成长,以及产业结构的优化都起着有利的推动作用。我国政府在推动非公经济体参与基础设施领域具有以下优点:

减少政府财政补贴合约的交易成本。当基础设施的经营没有达到非公经济体的预期时,政府会因此而形成损失。政府财政补贴合约在原则上会补偿非公经济体的损失,但是政府政策的任何改变都会引起财政补贴的改变。这种隐含在合约中的交易成本会降低非公经济体对政府补贴的预期,如果非公经济体对这种交易成本的评估很大,基础设施项目的融资就会无法实现。

政府向非公经济体传递更多的信息,致使项目融资成功率提高。信号传递是解决信息不对称的有效途径,并且信号传递可以理解为激励机制的一个特例。在基础设施项目融资过程中,政府与非公经济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普遍存在。非公经济体无法知晓基础设施项目的真实价值以及面临的所有风险。此时,对于非公经济体而言,政府可以充当一种附加的、间接的信号源。政府参与项目的程度向非公经济体传递了一个关于基础设施项目信息的信号,而且这个信号可以被非公经济体完全地揭示出来,从而增加基础设施项目融资的成功率。

根据前面的分析,结合非公经济体参与基础设施领域可能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是改变以政府投资、公共生产的方式。从效率和公平的角度考察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经营,用经济发展效率指标替代经济发展速度指标,凸现政府在构建和谐社会方面的责任。二是政府行政进一步公开化,实行同级委托和统计监督,消除信息不对称影响。

参考文献:

1.姚敏,秦旋.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与项目融资模式[J].基建优化,2004(2)

2.周鸿卫.国际项目融资实践与我国项目融资运作问题探讨.现代情报,2002(5)

3.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世界银行集团外国投资咨询服务局,国际金融公司中国项目开发中心.中国动产担保物权与信贷市场发展[M].中信出版社

篇(9)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9-0001-03

非公有制经济作为兰州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增加财政收入、促进就业、扩大出口、科技创新、结构调整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蔓延扩散,全球经济下行的压力增大,兰州的非公经济在2009年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严重冲击,全市非公有制企业的生产、经营、生存、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为全面了解兰州非公经济的生存和发展状况,积极探索非公经济应对金融危机、助推科学发展的有效手段,近期我们对兰州的非公经济开展了专题调研。通过调查思考,我们分析认为,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兰州非公经济的发展仍然面临十分严峻的挑战,必须坚持标本兼治,主动作为,科学应对,帮助非公经济共克时艰。

一、兰州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现状和特点

(一)发展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兰州的非公有制经济以个体经济为先导,私营企业和其他各类非公有制经济应运而生,迅速成长,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在市场机制的引导和政府支持推动的双向作用下,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呈现出发展速度加快、资本积累增多、生产经营规模扩大、发展领域不断拓宽的新形势。非公有制经济的蓬勃发展为兰州市的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积极的贡献。2009年从兰州非公经济运行态势看,既有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发展放缓的一面,又有实施应对举措促进发展的一面,既有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又有发展中存在的机遇,既有发展中显忧的问题,又有发展中趋好的方面,总体呈现出增速放缓,逐步向好的态势。2009年全市新增非公经济组织和企业户,总数达到9.75万户,同比增加了0.58万户。实现增加值351.96亿元,同比增长22.37%。其中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05.2亿元,同比增长22.2%,固定资产投资实现增加值54.11亿元,同比增长27.83%。完成招商引资到位资金41.4亿元,同比增长34.4%。全市非公经济实交税金55.86亿元,同比下降4%,占全市地区性财政收入的21.9%。新增就业人员0.63万元,就业人员达到53.23万人,劳动者报酬51.77亿元,同比增长了8.9%。

(二)发展的特点

总体看,今年全市非公经济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

1.招商引资稳步发展,项目建设形式较好

2009年,各类招商引资项目167个,合同引进资金102.66亿元,落实到位资金41.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0.6亿元,增长34.4%,完成全年计划的112%。如永登县共完成各类招商引资项目16个,到位资金2.38亿元,是该县历年来资金到位最好的一年。又如红古区就完成到位资金2.46亿元,完成全年目标任务102.5%。

全市非公经济各类在建及完工项目301项,比去年减少了22个,总投资167.23亿元,与去年相比增长了49.5%。从建设项目看,全市在建项目92个,完工项目209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4.1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1.82 亿元;从项目投资额度看,上亿元项目为23个,5000万元以上项目43个,合同引进资金102.66亿元,落实到位资金41.4亿元,同比增加了10.6亿元,增长了34.4%。特别在园区项目建设上步伐加快。如七里河区累计投资3080万元,在西果园镇削山填沟平整土地1520亩,建成王家坪、晏家坪和周家山三个工业小区,引进企业56家,引进资金5.3亿元,年产值达5.5亿元,初步形成规模。同时,按照“化厂为园”的思路,盘活辖区破产国企闲置土地、厂房等资源,兴办了龚家湾工业园和秀川工业园两个工业小区,目前已引进企业近30户,年产值达2亿多元,安置下岗失业人员420人。榆中县徐家山、卧龙川等6个土地开发项目已开发平整土地4879亩,高沿坪万人移民安置基地和万亩土地开发项目平整土地3000余亩。来紫堡乡利用开发平整出的土地建设工业园区,已引进企业10余家。总投资15亿元,占地2200亩的兰州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已在来紫堡乡大青山动工兴建,建成后将成为甘肃最大、西北一流、全国有影响力的大型农副产品物流中心。

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做优做强稳步推进

全市非公有制经济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141.49亿元,同比增长了26%,其中:工业完成增加值105.2亿元,同比增长了22.2%,占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的29.89%,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74.62亿元,同比增长22.5%。建筑业完成增加值36.29%,同比增长38.4%,占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的10.31%。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206.45亿元,同比增长20.2%。一、二、三产业比例分别为1.1:40.2:58.7。

为了全力支持重点企业做优做强,2009年集中培育了一批支撑经济发展的骨干企业。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年销售收入过3亿元的工业企业累计达到10户,如华润雪花啤酒(甘肃)有限公司销售收入突破3亿元;新增年销售收入过千万元中小企业180户,累计达到780户;新增科技成长型企业23户,累计达到80户,如新增的甘肃龙润伟业科技有限公司、兰州志摩建材科技有限公司等。

3.科技创新力度加大,品牌战略成效显著

通过开展非公有制经济产、学、研对接活动,加强了院企院地合作,协调科研院所面向企业发展的科技难题开展科研攻关。兰州同健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兰州大学药学院签署的“治疗包虫病的藏药新药沙生槐种子生物碱”等38个合作项目现场签约。签约合同涉及的领域和范围由传统产业延伸到了高效农业、装备制造、电子技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合作对象也由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扩大到民营科研机构。

积极开展质量兴市活动,加快了名牌带动战略,政府对获得2009年度“甘肃名牌产品”的兰州瑞德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等10户非公企业奖励3万元,“风雪”牌抛光机系列、“丝路”牌贞芪扶正胶囊等10各产品跻身“甘肃名牌”行列。全市非公企业省级研发中心累计达到28户,“中国驰名商标”累计达到3个,甘肃名牌产品累计达到70个,通过ISO9000系列质量体系认证企业累计达到139户。

二、全市非公经济存在问题的分析

由于兰州的非公企业起步晚,多数属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弱。特别是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有些矛盾和问题凸现出来,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发展的环境不够宽松

企业反映最强烈的是政务环境亟待改善,部分优惠政策和招商承诺等只停留在口头上,不能真正兑现,或在实施过程中走样、变通;政府职能部门办事效率不高,办事周期长,执法随意,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乱检查、乱培训,企业疲于应付;部分领导能热心为企业解决一些具体问题,而较少在构筑、维护有效平等的市场机制上下功夫。相当一部分群众认为“无商不奸”、“人无横财不富”,仇富心态突出;强装强卸等现象屡禁不止,企业被抢被盗被敲诈等事件时有发生。

(二)融资难的问题比较突出

当前,非公企业主要通过银行借贷、民间筹资、自身积累等方式融资,但国有商业银行正处于转型阶段,运作远未真正实现市场化和商业化,贷款门槛高,条件苛刻,程序繁杂,并要疏通很多环节,造成隐性成本高。在金融危机下,出于风险控制,各大银行对非公有制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融资审查更加严格、条件更高,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由于本身规模小、资金少,拥有的可抵押物少,融通资金相对更加困难。而民间融资运作极不规范,不受法律承认和保护,月息很高,有时还出现挟款而逃、暴力讨债的现象。同时,专为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提供担保的机构少,担保品种单一,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寻保难。可以说,兰州的银行金融业务不顺畅,租赁、保险、非正式股权和非正式借贷等非银行金融的功能长期被抑制,非公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难以实现正常融资,很多商机就因为资金不足而错失。

(三)信息掌握不及时、不到位

绝大多数企业对国家和地方的政策,特别是应对金融危机的重大决策举措掌握不够,对行业相关信息知之不多。广大企业纷纷反映,我们现行的政策不够透明,大部分政策性文件没有下发到中小企业,信息传递不到位;一些部门和同志所传递给企业的信息要么是过期的,要么是想当然的,理论口号多,实践价值少。部分中小企业甚至指出政策性扶持真正受益的是少数几家所谓的“龙头企业”或“背景企业”,人为造成了市场竞争不平等。

(四)经济效益受到挤压,部分企业严重亏损

兰州市非公经济从整个产业结构来看,依托在兰老牌企业的加工型企业过多,依托当地资源型企业过多,依托房地产、物流、商贸、宾馆酒店等第三产业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过多,生产科技含量低,产品档次和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小,抗风险能力弱,利润空间低。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企业生产成本上升,特别是许多贸易型企业大面积出现亏损,外贸产品不同程度的出现滞销,房地产市场普遍不景气,导致所有上、下游企业的效益明显滑坡。

(五)企业管理模式滞后,应对危机的能力有限

兰州的非公企业真正形成现代企业管理机制的极少,大多属于家族式经营管理模式,家长作风严重,管理水平较低,缺少科学的用人机制和激励机制,品牌意识不强,企业文化缺失,没有核心竞争力,应对风险的能力较弱。在同一行业内部,企业与企业之间往来不多,且相互倾轧,无序竞争愈演愈烈。部分经营者存在小富即安、贪图享乐的思想。

三、促进兰州非公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有效应

对金融危机的建议和对策

面对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我们必须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应对措施考虑得更周密一些,充分发挥政府和企业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化不利为有利,变被动为主动,努力推动非公经济逆势而上、科学发展。

(一)要下工夫优化非公经济发展的环境

建议定期在全市开展优化非公企业经济发展环境的专项集中整治行动,强化服务观念,转变政府职能,推行阳光操作,实行刚性收费制、限期办结制,落实行政问责制,打击违纪违法的“有偿服务”等行为,特别要加大破坏经济环境典型案件的查处力度,凡是对非公经济发展环境不利的一切不当行为,一旦发现,必须立即从严查处,力求做到“查处一人、教育一批”。要制定出台进一步推进全民创业的扶持政策,设立全民创业发展专项资金,突破创业瓶颈、加大重点环节的扶持力度,特别对非公有制企业技术改造和创新、创业基地、创业公共服务机构的贴息、补助和奖励进行重点扶持。 在市、县、区组织的各种相关活动中要加大非公组织代表的参与力度,建立起非公经济组织对政府部门工作的有效监督机制。建立领导干部带头与非公经济人士交朋友制度,带头按照市场规则帮助解决问题,带头为企业对外交流合作牵线搭桥,在开展经贸洽谈时组织相关非公企业参加。要加快园区建设和产业项目建设,加大对交通、物流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以园区为平台,加强小企业孵化基地、创业培训基地建设,有效解决非公经济发展的用地问题和相关配套设施、服务等问题。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广泛宣传党和国家有关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大力宣传在非公经济发展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单位、企业和个人;总结推广加快发展非公经济的好经验、好做法,努力为非公经济加快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二)要下工夫减轻企业负担

近些年来,兰州非公经济迅猛发展,在促进财税增长、扩大社会就业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在当前不利因素增多的形势下,各级政府有责任、也有义务减轻企业负担,促其做大做强。首先,要严格落实政策。国务院制订非公经济三十六条以来,省、市先后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为非公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同时,金融危机以来,国家、省、市也都及时出台了应对举措和办法,我们一定要按照“最大限度支持、最大限度保护、最大限度简化、最大限度放宽、最大限度减负”的要求,敦促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从操作层面上抓好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和办法的落实。其次,要强化财税支持。一方面,要提高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的预算规模,并重点用于建设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和支持成长型中小企业发展。另一方面,要严格落实小型微利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支持企业上市和并购重组,加大初创中小企业的税费减免力度。第三、政府各相关管理部门凡涉及中小企业有关的服务、审验、检测、评估等项费用的,近期内应予以减收或免收,最大限度地减轻中小企业负担。要严格执行同城一家检查制度,整治“多头执法”、“重复检查”。提倡轻微违法行为首错免罚,坚持“提醒在前、处罚在后”,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三)要下工夫解决融资问题

建议由政府牵头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中小企业与金融机构融资合作交流活动,加大政府协调工作力度,拓宽银企沟通渠道。采取有效措施,促进金融机构按照国务院银监部门的要求对中小企业放宽政策,降低门槛,增加信贷额度,降低融资成本,积极为中小企业创新开放新的信贷产品,满足中小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的临时性资金需求。要发挥政府财政资金的杠杆撬动作用,建议市、县、区财政应安排一定的企业融资和风险救助专项资金,对中小企业贷款进行贴息,对银行及担保公司进行风险补偿,对出现资金链断裂的企业进行应急救助,通过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来降低非公经济因国际金融危机所带来的损失。要加快信用体系建设。尽快制定出台中小企业信用评价和管理办法,发展商业征信机构,提供中小企业资信评级、信用评分等征信产品,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支持力度。实施中小企业融资工程,建议中小企业每上一个信用等级,财政按一定比例增加贷款贴息或降低贷款利率。要创新融资合作模式。可以借鉴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易贷通”模式,由政府牵头,联合银行、专业担保公司,筛选产业先进、信用良好、发展潜力大的中小企业共同搭建融资合作平台;担保公司提供主要担保资金,政府安排一定的风险补偿金,纳入平台企业分担小额信用基金共同组成平台资金池,平台企业在提出融资要求后,政府出具审查意见,银行无需抵押即可为企业提供一定额度的短期贷款。要完善信用担保制度。将企业无形资产纳入财产抵押范畴,在适度控制担保风险的基础上扩大信用担保的覆盖面。加快建立多层次的中小企业担保基金和政策性担保机构,完善信用担保体系。充分发挥政府小额贷款担保机构的服务功能,建立社会担保机构风险补偿机制,规范民间融资行为,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四)要下工夫健全服务体系

从初始创办,到成长壮大,非公企业对公共服务平台的依赖程度较高。因此,要着力构建组织网络化、功能专业化、服务社会化的公共服务体系。首先,要加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在完善现有技术服务平台的基础上,围绕重点产业的发展壮大,建设更多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第二,要加强中介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和扶持中介服务组织发展,着力提高其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程度。加强规划引导,整合资源要素,拓宽创业辅导、融资担保、人才培训、信息咨询、市场开拓、法律维权等公共服务平台。第三,要积极推进人才培训与交流服务平台建设。要整合现有培训资源,建立市、县区非公经济人才培训基地,充分发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社会培训机构的优势,为非公企业提供各类专业和职业技能培训。第四,要强化创业基地建设。按照国家、省、市的要求,切实抓好重点创业基地和大学生创业基地建设,增强创业基地的承载力和吸纳力。市直各相关部门要积极支持创业基地建设,在项目用地、税费减免、产权分割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为创业基地建设创造有利的条件和宽松的环境。力争形成以公益机构为引导,商业机构为主体,市、县区两级联动、上下贯通的非公经济社会化服务网络。

(五)要下工夫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篇(10)

有关研究认为,如果预期未来2~3年世界经济可能再次触底,由政府出面采取措施限制产能过剩不一定是最好的办法,而应当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使目前过剩的产能自然消化。过剩虽然不好,但如果没有过剩就没有市场竞争的动力,企业也不会有活力和效率。因此,2010年经济政策调控应注意限制各地政府主导的国有部门投资,对民间投资则应更多给予鼓励。

应当认识到,非公经济已是我国经济社会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巨大组成部分,以至于几乎所有经济政策都必须为其着想,必须充分考虑到是否有利于促进其发展。而凡是不利于非公经济发展的政策及措施,都一定不利于社会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最终也一定经不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实践及其客观规律的检验,要么废弃,要么修改(增加政策修补成本)。这就是说,无论制定什么经济政策,事实上,是否有利于非公经济发展已成为重要参数之一,并作为一种政策思维贯彻于执政实践之中。

要高度重视相关政策及措施的延续性效应,研究并客观评判促进非公经济发展的间接政策机制。所谓当期政策及措施的延续性效应通常是跨年度的,例如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2008下半年以来,国家七次提高部分劳动密集型商品、附加值和技术含量高商品的出口退税率,其政策效应的显现必然跨年度。又如从2008年9月起,在全国统一停止征收个体工商户管理费和集贸市场管理费,2009年1月起取消和停止征收10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合计每年减免金额约360亿元。各地区也对本地区出台的收费项目进行全面清理,减轻了企业负担。充分重视相关政策及措施的延续性效应,有助于我们培养和确立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使政策及措施的制定与实施更具有尽可能完备无遗的系统性。

2010年,世界经济前景依然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全球经济复苏道路曲折,而我国经济回升向好的势头也依然不稳定、不巩固、不平衡。为此,保持稳定性与连续性,将是2010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主导特征。与此同时,随着外部环境的逐步转好以及国内经济关系的进一步梳理,相应出台新的政策及措施,包括对已有政策及措施进行优化调整,也就是说,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亦应在预期之内。因此,“均衡”与“微调”,很可能将是2010年宏观经济政策实施中的两个关键词。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的关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促进消费需求增长、推动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等重大决策部署,对非公经济而言,都意味着正面临难得的历史性机遇。

上一篇: 美工设计的概念 下一篇: 出纳风险防控措施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