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6 16:03:1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直销市场分析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市场营销》是应用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为了使高职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将营销理论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体现学生教学活动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独立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创业能力,利用启发式、情景式、研讨式等新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最能激发动学生学习热情的就是情景教学。情景教学法就是将实际营销活动搬到课堂教学中来,给学生营造一个市场营销实践的场景,使学生在情景活动中掌握营销策略,能在不同的情景角色转换中提出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给学生以真实参与的感受,“亲自”参与到营销实践活动,真正实现理论联系实际,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目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就业岗位对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技能方面的要求不断提高,作为一名市场营销老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认为使用情景情景法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营销策略提高实践技能,创造良好的就业条件,并最终推动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一、工商管理专业《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改革的意义所在
随着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对市场营销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由于各行业快速发展及营销人才的严重缺乏,本校工商管理专业开设了《市场营销》课程,目的是为了培养企业的营销人才和企业的管理层人才。工商管理专业《市场营销》课程性质为专业基础课,其教学目的与其它专业课程有所不同,要结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就业特点来确定课程体系,尤其要重点探究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如何跟市场发展及密结合,按市场发展需求培养专业人才,从而构建一个合理的《市场营销》课程教学体系。
二、市场营销的教学特点
市场营销学作为工商管理专业的一门学科,是研究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它于一般的工程技术有所不同,虽有着随机应变的特点,但也有章可寻。一方面,市场营销学具有科学性、实用性的特点;另一方面,营销管理有其经验性,营销管理规程。这就需要营销人员在工作生活中应用营销策略时既要尊重科学,又要讲究艺术,还要随机应变,要注重应用过程,还要注重总结。因此,市场营销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将知识转化为营销能力,提高营销人员的综合技能。
三、情景教学法的优点
情景教学法就是通过设计出一些真实性和准真实性的具体场合的情形和景象,为语言功能提供充足的实例,并活化所教语言知识,从而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情景的生动性与形象性,有助于学生把知识融于生动的情景之中,有助于学生理解所传递的信息,触景生情,激活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以往英语教学枯燥无味的局面,提高教学质量。营销情景教学是一种借助于对实际工作环境、角色、活动的场景来帮助学生理解市场营销理论知识、懂得市场运用的章程、掌握营销管理策略和操作技巧的教学方法。其主要优点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是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学以致用,培养营销的综合能力目的。
2.是通过教与学的互动将教师与学生有效地结合在一起,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3.是通过知识的理论性与实用性的有机结合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应用情景教学法的注意的事项
1.全体参与,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全员参与是情景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教师根据教学任务需要,从教材任务入手创设一些带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教学任务,其目的就是培养学生集中注意力,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情景教学活动的主角学生,只有学生积极参与,情景教学才可能充分发挥作用,才可提高教学质量。通过情景教学任务设置,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使“演员”都充分投入到角色中去,使学生通过参与、研讨、回答等各种模式主动地探究问题、自主探究、培养创造力,达成认知目标。
2.角色分配恰当。学生性格不尽相同,有学生性格外向,他们往往会主动要求一些角色,而有性格内敛的学生,却不会主动要求角色,为了防止上述情况,这就要求教师不停的地更换每学生的角色位置,力争让每个学生不但要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也要扮演自己不喜欢的角色,因为在实际工作中不可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要使自己生活富足,就必须尽快适应工作,就要能胜任较多的工作角色。当老总的人,企业破产以后也要给别人打工,打工的人抓住机遇又有当老总的机会。因此,在情景创设中要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以提高学生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培养学生团队的意识,也是为未来就业打下坚实基础,作好充分的准备。在教材基础内容之上,适当的讲一些经典营销案例,创设一些案例情景,彻底改善呆板的教学模式,让教学活动生动活泼,趣味十足和知识应用性强,同时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还能让学生学以致用。典型案例给我们的启发是营销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要相机而动,能通过市场表面现象去抓住潜在的商机。用典型案例来讲述营销的大道理,以寓教于乐的方式来创造一种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还要启发学生善于从典型案例总结营销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探究能力,以便在现实工作中如何通过学习、探究、总结寻找商机。
3.重视学生技能训练。通过创设情景,使学生分别扮演一定的营销角色,进行情景表演,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领学生领悟所扮演不同角色目的,使学生能站在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学会为人处事,培养团结意识。同时要善于归纳总结,要针对同学们推销方式相互学习,互相交流,择善而从,发现问题和缺陷,迅速反馈问题,课堂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和处理。要善于分析总结经验教训,取长补短,力争让每个学生都能做得佳绩。总结归纳可由师生共同进行,也可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教师最后做系统的归纳总结,使学生在自我归纳总结的基础上,结合教师总结不断提高自己营销能力。
4.贴近市场,缩短理论与实际的距离。为了使营销情景创设更贴近市场实情,更为真实,如果可能,可每学期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营销见习,使学生对营销情景有更深层次的了解,然后让学扮演不同情景角色,使学生明白自己角色的作用,缩小专业理论知识与工作实际的差距,产生身当其境的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这些感受和经历,情景教学法在市场营销课堂中运用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培养了学生的随机应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充分挖掘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对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都将会有很大的帮助,力争让毕业生“零距离”上岗。
总之,情景创设教学活动的目标是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而不是教师讲了多少知识。情景创设教学也是学习《市场营销》学的一种有效模式,能够让学生在具体的案例中取得更有效的营销经验。因此创设良好的情景学习气氛尤为重要,也是情景教学的关键所在。但在《市场营销》教学实践中,情景创设教学并非适合所有的教学任务,它只适用于操作性的策略、方法等教学任务。所以,运用此法必须考虑教学任务自身的特点。在市场营销课的教学中应用情景教学模式,不但让学生掌握了课本及课本之外的营销知识,提高了自学能力及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处理实践问题的能力,也为学生尽早适应工作岗位提供了有效的平台,为将毕业生“零距离”上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个人或集体进行产品交换,生产者获得经济利益,消费者获得产品体验,实现消费者与销售者之间的互利称为市场营销。市场营销最初由美国学者提出,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营销的理论得以发展,并在改革开放后被引入中国,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大影响。
一、企业市场营销和区域市场营销简介
(一)企业市场营销
市场营销是企业的经营的必需活动之一,运用市场营销,企业可以加其商品的知名度,获取市场需求的动态,生产最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市场营销将商品从生产方被介绍至消费方,在消费方需求被满足同时也满足了企业获利的需求,另一方面,市场营销市场营销活动开始于商品生产起始时,从企业在流通的方面来说,企业市场营销包含商品从开发前到被购买后一系列企业行为。
(二)区域市场营销
区域市场营销指企业为更好地利用自己的资源,综合一个区域的经济为一个系统,并利用市场营销的方法实现企业赢利的最大化,同时最大程度的满足消费者的需要。换句话说,区域市场营销指区域内不同的单位用市场营销的理念将区域内的不同企业进行整合,增加群体的知名度和被信任度,使这个群体能最大程度上发挥集体优势来满足客户要求。
企业市场营销和企业市场营销实质都是以竞争为基础的,市场营销是销售者为提高销量采取的运营方式,目的是最大的获取利益,同时顾客利益也得到满足,两者都是以顾客为中心,都是满足顾客和销售者双赢的需求。在营销策略上,二者都能保持顾客与生产者之间的长期互利关系,都是以促销为主要手段。
二、区域市场营销与企业市场营销的联系
企业市场营销区域市场营销最大的不同是其依靠的对象不同,前者主要以地域为单位的市场经济行为,后者则是在较小的区域内以生产要素为组织的经济行为。一定程度上,企业市场营销属于区域市场营销的范围。
区域市场营销的是由区域内各个单位的市场营销的综合,各个企业的市场营销行为情况决定了区域市场营销的表现,如在一个区域内聚集了很多同类型的企业,该区域在业内的知名度会极大提升,这种抱团力量增加了区域内的竞争力。如美国硅谷是世界级信息产业中心,聚集了最顶级的软件和硬件生产企业,使得该区域扬名于全球,提高知名度的同时也方便与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
区域市场行为也对企业市场营销起着一定的影响作用,反过来,区域市场营销行为在区域内也会受到区域内企业市场营销行为的影响,另一方面,区域内企业营销水平的平均值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该区域总的营销情况。例如东部沿海地区企业综合竞争力之所以强于中部和西部企业,很大程度上由于东部地区在地理因素、资金因素方面的优势,在该区域内集中的企业能跟好地选择发展地点和合作企业,从而在发展商有更好的优势。
三、区域市场营销和企业市场营销的差异点
(一)营销主体的差异
区域营销的主体是区域内的某种组织,自然代表着这一群体的利益,而企业市场营销则是某一类客户群。然而区域市场经济离开区域内企业来谈是没有意义的,只有区域内各企业共同为区域市场营销作出贡献,其才能发挥出作用。所以在主体上,区域市场营销和企业市场营销有质的区别。
(二)营销产品的差异
区域市场营销和企业市场营销有着系统性和独立性的区别。区域市场营销不是提供某个具体的商品,而企业市场营销则正好相反,他的活动以生产具体产品为目。没有哪个区域能提供消费者相同的产品,而企业市场营销则能提供完全相同的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区域市场营销手段没有排他性,这和企业市场营销不同,区域市场营销可以被很多消费者拥有,多个企业可共同享有区域市场营销所带来的便利。而企业市场营销则作为实体性的东西,只能被一个企业所占有,它属于这个企业为了自己的销售制定地专有手段。企业市场营销通常只为企业自身的发展考虑,而区域市场营销则以提高区域竞争为对象,他所服务的对象是区域内各企业,所以后者比前者要复杂得多。企业市场营销是和具体产品相关联,所以他在营销是看得见,容易进行,而区域市场营销的是区域内的各项因素,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因而更难进行。
四、从营销实质看区域市场营销与企业市场营销
企业市场营销和区域市场营销都离不开市场营销这一本质,在本质上都是为了各自所代表的团体的利益,都是为了提高竞争力。二者都认可买方主导地位的交易,所以两者都应结合市场需求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实行差异化竞争的策略,从而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二者也需要采取各种营销手段将产品的信息传递给消费者,吸引消费者进行消费,这就是二者都要采用促销手段。
企业市场营销和区域市场营销都需追求和消费者的双赢,企业或区域在获得利益的同时也必须最大程度上满足顾客需求,不能以欺骗式的营销手段来扩大经营。
结语:生产和消费活动都是依靠市场这一载体,生产者在市场为了追求最大的利益,而消费者则想通过市场来得到更好地产品。这就需要企业或某一区域内联盟通过市场营销来获取消费者的具体需求,生产更好的产品。总而言之,通过市场营销,企业区域联盟能够实现获利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焦利勤.我国中小企业区域市场营销策略探究[J].西南农业人学学报,2011(5).
一、需求分析背景
学习动机是由学习的需要引发,有了需要学习者开始寻求能够满足学习需要的学习方法、学习模式、学习工具。高职院校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人才订单式培养模式打破以往学生毕业再找工作的情况,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出校门即可进厂门,这对学生在校学习的需求变更有较大的影响。数据表明,2013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数据规模达到创纪录的699万。从学历层次来看,就业状况具有初次就业率“两头高中间低”的特点:博士生和硕士生初次就业率最高,紧接着是专科生,本科生最低。从学校类型来看,高职高专院校初次就业率最高,为78.1%。石化行业是国家重要产业对从业人员的技能要求较高,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变化,对石化类人才的需求从单一的掌握石油化工类生产技能转变到掌握生产、安全、市场营销等综合性专业知识技能于一身。石化类院校的市场营销相关课程往往作为选修课程,部分经贸类专业作为专业核心课程来设置,学生的学习需求具有差异性。
二、调查情况
1.需求分析的必要性
课堂教学的必要性——高职院校课堂上,学生玩手机、平板电脑等现象非常普遍。造成教师讲课、学生不听课的局面。如何破解传统课堂带来的这种难题?对传统课堂进行颠覆性的改革势在必行。把学生的低头扭转为抬头,并且认真学习、配合教师设计的教学内容,需要行之有效、广受欢迎的教学模式。解决现有教学的难题,首先要对课堂的现状找出病因。教师的必要性——教学是相长的,教师一言堂,学生却沉迷在游戏中,对于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是不小的打击。提供给学生会做、能做、愿意做的学习氛围,才会实现促进学生收集、处理信息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以适应知识经济和现代社会发展的趋势。随着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把学生的注意力重新带回课堂,多种教学模式结合精细化策略实施,能够增进师生课上课下交流互动,形成朋友式新型教学关系。学习者的必要性——学习的认知是通过信息的传递、接受、转码、整合、记录、分享、应用,对于知识的学习用新鲜的方法会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教学的设计都是从学习者出发,以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学习要求、学习目标、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为设计基点,教师在不充分了解学习者的认知过程,不清楚学习者的学习需要,没有办法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根本达不到学习的最初目的,导致学无用处。
2.需求分析的方法
此次调查分析主要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调查问卷设计包括被调查者基本情况、学习现状、营销常识、喜欢的教师类型、课堂情况、对教学的期许、对大学生活的期望等方面,在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发放200份调查问卷,回收194份,有效问卷180份,随机访谈80人。课题组成员运用统计学知识,对回收的有效问卷情况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整理出对该项研究进一步深入进行的有利数据。
3.调查对象
包括石化类高职院校在校学生占总调查人数70%、毕业生占总调查人数15%、教学主任占总调查人数5%、就业处工作人员占总调查人数10%。
三、结论
通过课题组成员的第一手资料收集与整理分析,发现接受调查的在校学生的学习意愿比较强烈,愿意学习市场营销的学生,占比85%;由此,需要增加市场营销课程的课时分配,加大技能训练课程比例。愿意实际动手做任务,老师辅助,占比90%;通过实施任务驱动教学,实战演练营销过程可以强化学生亲自动手的意识,提升技能。喜欢线上线下互动,占比92%;教师可以借助微课平台、交友软件开展教学活动,运用多元的媒体交互实时与学生互动。学习后可以自主创业,占比81%;开展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调动在校学习期间的主动性,强化读书是为创业打基础的意识。对于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学设计,要侧重向精化和细化发展,创新教育模式,创造可持续变革的适应高职院校,创造出具有普遍适用的《市场营销》精细化教学策略,为高职精细化教育理论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同军.生产制造类技能型人才学习需求调查分析——基于天津滨海新区生产制造类技能型人才学习需求的现状调查[J].成人教育,2015,35(5):51-55.
中图分类号 X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1-0223-02
天津市位于海河流域下游,流经天津市的一级行洪河道19条1 100 km,骨干排水河道109条1 890 km。近年来,由于经济建设飞速发展,污水直排、雨污混流、污水处理不达标排放,严重影响了河道水质安全。同时,受生活习惯、历史因素等影响,河道沿岸居民随意倾倒垃圾、堆放杂物,造成河道堤岸环境脏乱差,严重影响河道水生态环境健康和安全。
1 河长制实施情况
为改善河道水生态环境,天津市积极探索并借鉴国内部分省市先进管理模式,2013年正式推行河道水生态环境管理地方行政领导负责制,即“河长制”。2015年,河长制管理实施全覆盖,大清河处负责南部四区(包括津南、西青、静海和滨海新区)一级河道6条260 km,区管河道40条645 km,总长905 km的考核任务。
1.1 建立组织机构
各区分别成立了以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各相关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河道水生态环境管理领导小组,负责河长制工作的实施与管理,建立了由“河长”负总责的责任制。
1.2 建立管养队伍,落实管护资金
西青、静海、津南等区均成立了街镇或环卫部门负责的河道日常养护队伍,负责河道的基本日常维护工作,保障河道环境卫生。管护资金方面,市级财政拨付专项资金补助各区堤岸水面保洁与水质保护工作,补助比例与考核成绩相挂钩。
1.3 建立监督考核奖惩机制
按照市级考核办法和细则,各区制定了本区考核方案、实施细则和巡查制度等,明确了各部门管理职责、任务分工、管理措施等,落实到区、乡镇、村等和具体责任人。西青、静海等区建立了业务考核和绩效考核的考核体系,根据市、区级考核情况及打分成绩决定“以奖代补”资金补助,对考核不合格的河长进行问责,连续2次不合格的进行通报批评,考核结果优秀的“河长”年终进行奖励[1-4]。
2 初步成效
2.1 河道水质状况得到改善
2015年,南部四区纳管河道环境卫生达到优秀的河道长度由362.9 km增加到621.7 km,同比上升71.3%;感官水质黑臭的河道长度由265.6 km减少到85.3 km,同比下降67.9%。
2.2 重点河段部位环境有效改善
西青区结合清水河道行动建设,加大了全区污水管网建设,解决了李七庄街、精武镇和王稳庄镇的污水排放问题。2015年实施水环境治理,清理垃圾434.2 m3,打捞漂浮物260.2 m3,河道水质环境整体有较明显的提升。
静海区针对环境较差的子牙镇、王口镇、大黄庄等沿河村镇,积极协调乡镇实施专项治理工程。筹措资金,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共清理垃圾3.45万m3,水面漂浮物2 000 m3,柴草垛500余个,使多年积存的环境问题得到了彻底根治,沿河老百姓拍手称快。
2.3 长效管理得到落实
各区均建立了长效管理制度,如西青区9个街镇成立了水利站或街道环卫部门负责的10~15人的河道养护队伍,静海区组织各乡镇组建了156人的保洁队伍,负责河道日常保洁和管护。
2.4 合力共管的效益已初步显现
各区以水务部门为主体,以环保、市政部门为支撑,开展区域内截污治污工程和污水厂网建设,河道水体水质得到有效改善,在加强河道的整治与管理上形成有效的工作合力。
3 存在的问题
目前,河长制推行时间不到3年,仍处于摸索时期,在管理中仍存在许多问题。一是水生态环境管理运行机制尚不完善,相关成员未全部参与工作,职能作用也未充分发挥。二是河道保洁工作不到位,保洁工作人员的专业化水平亟待提升。三是河道水生态环境治理和管理资金不足,经费缺口较大。四是部分河道仍然有污水直接排入,河道截污工作不到位。部分河道水质问题仍然突出,涉及到跨省市界、区界河道因上下游协调不畅,污水下泄污染问题突出。五是沿河道路、企业、居民集中区等成为河道环境维护的重点,针对河道治理的顽固问题,短期内难以有效解决。同时部分街镇缺乏垃圾处理规划,垃圾的收集、运输与处置脱节严重[5-7]。
4 建议
河长制是河道管理新阶段的重要措施,对于改善河道生态环境意义显著,并兼具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同时,河长制能够充分调动各级政府部门加大河道水生态环境管护的积极性,从而有效推动河道整治和水环境改善。针对目前河道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特提出如下建议,以推动“河长制”河道管理模式充分发挥作用。一是地方官员担任总负责人能够起到综合协调的作用,整合河道水生态环境管理各部门的力量,避免各部门在工作中相互推诿、掣肘,直接提高水环境管理与保护的效率。二是应将治理与管理相结合。以管理促进治理,以治理深化管理,形成河道管理的良性循环。三是建议因地制宜采取管理策略。应结合河道的具体特点,制定可行性高且特色鲜明的河道管理方案,同时充分考虑地区发展与人文环境需求,彰显河道特色亮点。四是建议加强专业化培训,树立规范化、标准化管理理念。培养一支专业化河道养护队伍,提高水生态环境管理水平。
5 参考文献
[1] 张嘉涛.江苏“河长制”的实践与启示[J].中国水利,2012(12):24-26.
[2] 谢帆,于斌,鲁刚.天津市河道水生态环境“河长制”管理新模式浅析[J].海河水利,2014(4):38-39.
[3] 王书明,蔡萌萌.基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的“河长制”评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9):8-13.
[4] 任敏.“河长制”:一个中国政府流域治理跨部门协同的样本研究[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5(3):25-31.
一、招生难,数量少,素质低
从2012年秋季起,包括山西在内的9个省市将免学费范围扩大到所有中职学生,学生就学成本明显降低。据统计,我省目前共有各类职业学校572所,在校学生62万人,校均学生只有1083人;全省民办职业高中有92所,校均学生只有521人。数据表明我省职业学校数量多,校均学生少,办学效益差,教学质量低。学生素质整体呈下降趋势。
宏观上,中职学校办学数量过多,办学层次参差不齐。政府主导下的职业教育分布与发展模式难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长治中职学校发展与布局的症结在于公办中职学校的数量与建设是从区县政府角度设立的,而学校专业设置、专业教学与学生就业又跟不上全国就业市场的步子。按照行政建制与拨款机制,在学校硬件基本建设到位的前提下进行年度招生。但是学校的专业设置、实践教学,就业去向、就业的可持续能力等软件方面没有跟市场充分对接。结果是硬件建设到位的前两年,招生形势还可以。但随着学生就业信息不断反馈回来,招生的难度在现实中逐年上演。
中职学校学生除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外,还应具备职业道德、社交能力等多种能力,关键还是要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中职现用教材多数内容比较陈旧,缺乏知识的更新。近几年企业在飞速发展,设备技术在不断更新,专业教材变化不大,已不能满足现行需要。学生学习基础较差,有些课程偏难偏深,尤其是有些专业课,以现有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进行学习确实强人所难;指导学生进行生产操作的内容太少,实训实验课与实际生产脱节,使学生产生“厌学”。
微观上经费投入少。职业教育要依靠强大的实训设备支持。大多县级职业学校的实验实训设备不能满足正常教学需要,严重影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职业高中是由各区县按“教师人头费+学生综合定额”拨款,招生数量对学校接受财政拨款的影响很大。“生源危机”会加剧“财政危机”。
二、长治中职学校发展的出路
中职教育培养的是企事业需求的中等实用型人才,学生毕业后主要在各行业的一线工作。目前长治中职学校的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与产业实际、企业需要严重脱节。实现中职教育培养目标,必须摒弃传统模式中的办学封闭、管理过死等弊端,充分利用“市场倒逼”机制,结合当地产业实际,调整专业设置,加快形成全市范围内各中职学校特色专业的合理布局。推进中职教育办学思路的转变,“以服务为理念,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就业指导。采用“市场倒逼”机制,学校通过企业的反馈与需要,有针对性的培养人才,结合市场导向,注重学生实践技能。通过校企合作使企业获得人才,学生获得技能,学校获得发展。实现学校与企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双赢结果,实现校企无缝接轨。建立起校企合作的招生模式和多种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确保专业对口。形成学校与企业、专业与职业、就业与升学、学习与岗位对接的人才培养机制。
(一)外部就业方面
(1)引进企业。将企业的一部分生产线建在校园内,在校园内实行“理论学习”和“顶岗实训”相结合的办学模式。既可以解决企业场地不足的问题,同时解决了学生实习实训设备不足的问题,真正做到了企业与学校资源共享。
(2)校企互动。由企业提供实习基地,企业参与学校的教学计划制定,并参与学校的专业教学。学校教师到企业跟班培训,增强技能。
(3)工学交替。劳动和教学相结合,学生集中授课一学期后,利用假期时间,整建制到企业顶班劳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真正达到工学交替,工学结合。
(4)订单培养。变招工为招生,入学就有工作,毕业就能就业。实现招生与招工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学生由学校选拔的学生和企业招收的员工组成,教育的实施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完成,开设为企业所需的专业技能和课程,企业在教育教学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5)开放办学。从实际出发,探索多种全日制办学形式,突出教学内容和教育作用的实质。与市场对接,就业有保证。中职学校将校企合作和“订单培养”作为就业工作的助推器,与大型企业建立较为稳定的合作互助关系,形成互利互赢的模式。多样化的校企合作机制为毕业生广开就业渠道。
(二)内部教学方面
1.加强专业建设力度
学校专业和课程设置必须结合区域产业结构的实际,进行重点建设专业的申报。聘请行业专家对现有专业进行阶段性规划,明确各专业的定位和发展方向。采取措施推进重点建设专业的内涵发展,扩大招生规模,努力发挥重点专业的示范引领作用,办出职教品牌。大力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用于重点建设专业的软、硬件建设。
2.加强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培养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职业领域越来越宽,社会对从业人员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以及职业作风都有较高的要求。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必须“先做人,再做事”。必须创新中职学校德育观念,选择德育内容,拓宽德育途径。
3.加强师资力量建设
中职教师缺乏职教专业知识,加之很多专业根本就没有教师,造成专业教师队伍缺乏,专业素养能力亟待提高。积极开展以骨干教师为重点的培训活动,选派骨干教师进修培训,积极开展骨干教师课程观摩课,同时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加各种应用技术大赛。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教学教改能力。并积极组织开展教师到相关企业顶岗实践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三、结语
虽然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共同治理已成为现代企业制度发展的普遍趋势,但这并不等于世界各国的企业制度都必然会趋向于同一种模式。这是因为,企业制度是“嵌入”[1]在制度环境当中的,企业制度变迁不仅遵循了效率追求的逻辑,同时也是制度环境选择的结果。这就是说在制度环境的异质性假设前提下,企业制度必然也是异质性的。据此,可以对中国制度环境条件下的独特企业共同治理机制做某些前瞻性的思考。
一、企业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一般原理
历史地考察发现,在企业治理的角度,企业制度安排经历了一个:
单边治理双边治理三边治理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
的拓展过程。(1)所谓单边治理,主要是就古典企业所遵循的物质资本逻辑而言,个人业主制和合伙制企业是其典型代表,企业契约中物质资本所有者对于雇佣工人的绝对优势和支配地位是其显著特征。(2)所谓双边治理,是就企业作为物质资本与(异质性)人力资本的合约性质而言。人力资本职能开始从古典企业家当中分离出来而开始成为企业的重要制度性要素是其显著特征。(3)所谓三边治理,主要是就企业“员工参与”亦即“同质性”人力资本拥有者参与企业的治理以及剩余的分享而言。“员工参与”的逻辑起点,是企业员工对其自身人力资本的产权;“员工参与”的现实状况,取决于企业契约中其人力资本所决定的谈判实力。三边治理的显著特征,是企业员工、经理人员、股东之间的博弈制衡关系。(4)所谓共同治理,是就企业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企业的治理而言。共同治理已成为现代世界各国企业制度演进的共同趋势。
企业不同制度形式之间并非全然的纵向替代关系,也大量并存于现代经济社会当中。结果,在企业治理结构的争论中,形成了以物质资本逻辑为核心的委托理论和以利益相关者博弈均衡逻辑为核心的共同治理理论两种主要观点。一般来说,在现代社会,人力资本构成企业的制度性要素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纯粹的物质资本逻辑已经不能解释现代企业的治理结构。另外,事实上如科斯所说的,影响他人损益的行为也可视为生产要素和权利[2],结果凡是能给企业带来损益或其行为受企业行为直接影响的行为人均有可能参与或影响企业契约、企业所有权的分配进而企业制度的设定,也就是说成为了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因此,单从理论逻辑上推断,企业制度就是在企业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对企业所有权(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的合理配置;进而,企业治理也就应当是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共同治理。当然,企业利益相关者也有“潜在”与“真实”之分[3],在一般情况下,对企业投入了专用性资产的产权主体可视为企业的直接利益相关者,而其他利益相关者角色如顾客、其他企业等则具有一定的派生性质,往往处于潜在状态。
现代企业理论把企业看作为一系列契约的联接,其内在遵循的是博弈均衡的原则。这就是说:企业制度安排的具体情况取决于企业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谈判实力对比格局;企业的技术性特征、以及企业生产要素各自的特性是决定利益相关者谈判实力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从理论上说设计企业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机制必须遵循同权原则、均占原则、市场原则和边际调整原则。[4]所谓同权原则,是说企业各利益相关者均拥有企业的剩余控制权;所谓均占原则,是说企业各利益相关者也都拥有企业的剩余索取权;所谓市场原则,是说企业制度的达成应该坚持通过谈判达成不应有不合理的人为干扰;所谓边际调整原则,则是就企业的再谈判机制和企业所有权的“状态依存性”而言。
二、制度环境变量的引入及其对企业共同治理机制的影响
“共同治理”并不等于按照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对等的原则在企业利益相关者之间对企业产权进行“平等”的分配,甚至也不等于“所有”利益相关者的企业治理权利都可以在现实当中得到实现。这是因为企业的技术特征以及生产要素的特性决定了企业利益相关者各自具有不同的谈判实力。但是,考察各国的企业制度发现,即使企业在技术特征和生产要素特性等方面几乎完全一致的情况下,企业制度之间仍可能存在显著的差异。西方发达国家公司存在的两种不同的公司治理模式英美模式和大陆模式就是一个例证。这种现象如何解释?
有学者对美国、日本等国的公司治理模式进行了历史比较制度分析[5]发现,企业制度是效率追求和制度适应的统一。[6]这就是说,企业制度不仅仅是在效率追求逻辑下对自身内在因素的调整,而且还要同外在的制度环境尽量达成高度的“契合”;或者说企业制度不仅是(狭义)效率原则的体现,而且也是制度环境选择的结果。由此可以推论,在对企业制度进行价值判断的问题上应该坚持“存在即合理”原则;制度环境必然会给其中的企业制度打上自己独特的烙印,而任何一种企业制度模式也只有在相应制度环境下才有意义而不可能具有普适性。由于技术特征和生产要素特性对企业制度的影响一般不以国别而不同,并且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技术和生产要素的高度流动性已经大大减弱了其在国家之间造成企业制度显著不同的可能,因此可以说不同国家制度环境的“异质性”是形成多样化企业制度模式的真正根源。可见,有必要拓宽视野引入外在制度环境变量的因素,以使我们对企业制度的研究进而对企业共同治理机制的设计更加趋近真实。
尽管制度环境的异质性是企业制度多样化的真正根源,但现代企业理论作为西方企业理论所本来固有的“一维性”色彩,以及众多国家迷惑于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经济绩效的眩目光环而对其制度安排的盲目追随,却严重影响了经济理论对制度环境与企业制度安排之间的契合关系以及异质性制度环境条件下企业制度不同模式的关注和考察。经济学领域的这一缺陷,被新经济社会学(TheNewSociologyofEconomicLife)敏锐的感知并捕捉,并运用“嵌入性”和“社会建构”理论对其进行了修正[7]。
新经济社会学认为,从宏观方面看,经济组织都是“嵌入”在社会网络之中的,经济制度本质上是“社会建构”的;从微观方面看,现实的人都是带有历史和社会属性的经济人。可见,如果说传统经济学主要遵循了个体主义的方法论的话,那么新经济社会学则依据现实整合了整体主义的方法和个体主义的方法。新经济社会学的理论使企业研究更加逼近现实。
总体上,新经济社会学和经济学的结合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新经济社会学首先提供了一个宏观制度背景的维度,这正是对经济学自身所固有一维色彩的扬弃或有益补充;其次,修正经济学的理性选择理论,整合经济学的“经济理性”和新经济社会学的“社会理性”,以“效用最大化”替代狭隘的“利益最大化”,实现人的选择集或效用函数的多元化,就可以对现实人的选择过程展开微观分析;再次,在新制度经济学和博弈论的平台上,在对经济生活的分析中把社会性变量纳入进去,就可以对现实的多样化制度安排作出合理解释。就是说,与传统经济学出于个体主义的方法论和对经济人的单维度界定而对制度创新的:
单维度经济人唯一的博弈均衡最优制度安排
的特定路径不同,现实经济组织制度创新的路径事实上是:
多样化制度环境不同经济人行为特征多重均衡样式多样化次优制度安排
这就是说,给定不同社会制度演进路径和制度环境的异质性区别,经济主体之间交易的博弈可能会存在多个均衡点或者多重的均衡样式,从而形成各自不同的制度安排,并且虽然不一定臻至那种理想的最优效率的境界,但在相应的制度环境下也都是最具有“适应性效率”[8]的,也就是说特定情境下“次优选择”即是“最优选择”。
对于西方社会而言,由于其制度变迁的自然演进性质,也由于其许多国家都具有相同或类似的文化渊源,其制度创新过程一般不涉及“异质性”制度环境之间的碰撞和摩擦问题。因此,虽然事实上其制度安排仅仅代表了特定制度环境下的特定制度均衡样式,其企业制度也仅仅意味着“企业制度特殊”,但在其发达经济的眩目光环之下,由其自身“致命的自负”以及后发国家的盲目崇拜,却被不恰当地赋予了普适性和一般性的色彩。而对于许多后发转轨国家,一方面其制度演进路径就与西方社会存在很大的不同,因此其企业制度建设必然是一种“过程”的创新;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其制度环境与西方社会存在巨大的差别,与此适应,企业制度创新也必然是一种“目标”的创新,也就是说只可能有一种与特定制度环境高度契合的企业制度形式是最有效的,而决不能把西方的某些经验和做法不加分析地拿来为我所用。事实上,虽然后发国家企业制度建设对西方经验的借鉴不可避免,但是引进来的制度安排要想真正有效发挥作用,其一般也要经过一个特定的制度创新过程:首先,附着其上的那些与西方制度环境相适应的制度特征将被逐步剥离;其次,引进制度也必然会逐步打上本国特定制度环境的烙印从而逐步实现企业制度安排的“适应性效率”。
具体来说,不同企业制度模式的宏观制度根源,主要是通过对企业内部利益相关者博弈格局的影响来体现出来的。这也就是说,在不同的制度环境下,企业的真实利益相关者及其谈判实力和博弈均衡状况会有显著的不同,并进而体现在企业契约和企业制度安排当中。一个典型的案例,是在东南亚一带普遍存在着的家族制企业。东南亚各国或地区的家族制企业与一般所说的家族制企业并不完全相同:后者主要体现了一种纯粹的交易成本节约的逻辑,世界任何地方的初创企业都可能会采用;而前者则主要是一个文化地理上的概念,其后潜藏着特殊文化背景的深层根源。这就是说,在家文化传统根深蒂固的东南亚一带,经济行为人所拥有的家族、血缘关系以及忠诚、信义、情感这些特殊“人力资本”的“质”和“量”,是判定其是否企业真实利益相关者的重要标准,也是决定其在企业利益相关者博弈格局中地位和作用的重要因素,并体现于企业契约、企业制度以及企业治理结构的方方面面当中。这一逻辑也可以对其他的企业制度模式作出合理的解释。
三、中国制度背景下企业共同治理机制的若干特征
考虑到中国基本经济制度的稳定性和文化传统的深远历史渊源,中国企业的共同治理机制可能会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社会主义的和谐竞争理念与企业利益相关者“共赢”的利益格局
同一般而言制度环境“决定”企业制度特殊的“消极”含义相比,社会主义条件下中国特色的企业制度建设应当内涵一种特定的“积极”意蕴。就是说,居于后发转轨国家的位置,在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应当也可以用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和政府主动的制度创新,来尽量避免马克思所严厉批判过的,那种资本主义发展初期曾严重存在的种种紧张、矛盾、冲突所付出的巨额交易成本甚至由此造成的灾难,比如说古典企业当中劳资双方之间的种种斗争现象,而应当反过来主动地倡导一种和谐的理念,通过相关的制度设置,在中国现代企业当中形成一种各利益相关者共赢的利益格局。这是因为,在传统经济学那里,由于每个人都追求自己的私利,因此“每个人都妨碍别人利益的实现,这种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冲突所造成的结果,不是普遍的肯定,而是普遍的否定”[9]。这种自斯密以来逐渐形成的“竞争”的经济学体系,在较大程度上包含着霍布斯所谓“个人永远处于所有人反对所有人的战争之中”的悲观主义理念。而事实上,不仅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之间的“合作”同“竞争”同样的广泛,而且由于合作是人们之间展开可持续性竞争的普遍基本框架,“合作”更加符合人类的终极价值追求。[10]
第二,我国基本经济制度与企业治理的“劳动者参与”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对我国企业制度将会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虽然我国社会主义尚处于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还不能达到经典作家所设想的个人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对生产条件的社会的直接的结合,劳动还是人谋生的手段,而不是人生存的第一需要,但是,毕竟我国的社会性质是社会主义的,在生产力还不够发达的现阶段,企业制度即使不能臻至劳动者主导的理想境界,也必然会因由公有制主导的基本经济制度,在相当程度上关心劳动者的诉求、关照劳动者的命运、关注劳动者的地位,从而促进劳动者对企业治理的参与,形成“劳动者参与”的鲜明企业制度特色。
第三,我国文化传统与企业制度的家族色彩
家文化体现了中国文化传统的突出特征,几千年文化传统的社会心理积淀作为一种非正式制度环境对嵌入其中的经济行为人进而企业制度都产生着重大影响。一方面,在不同制度框架下活动着的经济人其选择集是不同,对于侵家文化传统几千年的中国人来说其选择集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内容就是信任、忠诚、情义,或者说是家族范围内部的利他主义世界观,这是一种内化了的精神效用;另一方面,嵌入家文化非正式制度之中的企业,其经济行为人所拥有的家族关系,以及所拥有的信任、忠诚、情义这样一种特殊人力资本的质和量,是企业据以判定自身真实利益相关者的一条重要标准,也是一种据以分配物质资源、经济利益和企业剩余的重要标准,由此成为影响企业利益相关者谈判格局和博弈均衡格局的决定性因素,使企业治理打上鲜明的家族烙印。显然,这种意义上的家族企业和一般所理解的在企业发展初期阶段为了节约交易成本而采取的家族式管理具有本质的不同,也更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不可否认,家族式企业治理方式在成功地避免企业成员的机会主义行为、节约交易成本、提高企业绩效等方面的同时,也存在不少内生性的制度缺陷。但是,这只是说明我们需要根据新的情况对既有的家族制度进行创新以提高其“适应性”,而决不意味着我们对家族式企业制度模式的有效性视而不见甚至否定。我们认为,从总体上讲,在正处于新旧制度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在由于制度真空因而以一种异化了的方式引进西方那种个人主义的价值观结果形成社会普遍信用缺失的情况下,家族式企业制度模式可能更主要地发挥着一种积极的作用。
注释:
①⑦参见:张其仔,《新经济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②科斯:《社会成本问题》,载《论生产的制度结构》中译本,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p191。
③杨瑞龙,《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及其应用》,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p132。
④参见:《企业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机制设计》,张立君,载《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2年第三期。
⑤参见:王东,《美国日本企业的历史比较制度分析》,载《经济评论》2002年第二期。
⑥参见:孙早,《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经济效率与制度适应的统一》,载《湖南社会科学》2000年第六期。
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营销行业在我国迅速兴起,对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呈现着上升趋势,这就促使我国高职教育体系中市场营销专业的发展壮大。但是瞻观当前高职教育现状,在市场营销专业教学中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普遍存在着学生理论知识掌握不全面、实践不足的现象。为此,我们应当结合高职教育特征和市场经济条件进一步明确市场营销专业教学目标,推进教学改革,强化教学实践,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符合市场需求的高职教育体系,实现高职教育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
1、转变教学理念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教学目标是培养技术型应用人才,随着教育体系的不断改革,教师应当在坚定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转变教学理念,彻底摒弃“说书式”教学方法,以“人本”思想为教学内核,正视学生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努力激发学生兴趣,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等。除了要转变教育理念,还要转变人才观念,将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作为主要教学目标,加大创新型技术人才的培养,强调学生个性品质、创新能力的发展,为其更好适应社会市场竞争提供保障。
2、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在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改革中,教师应当坚持与时俱进,强调学生主体地位,改进并推广先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推行共享化和任务化教学,积极运用科学化教学工具,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市场营销专业技术应用能力。
首先,实施共享化案例教学,通过建立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案例库使教师实现案例共享,特别是对于那些大型案例,可有效结合案例进行演练,使学生的市场营销知识运用能力在直观场景体验中得以提升;教师还可鼓励学生自己到案例库查找案例进行学习,对案例中涉及到的企业进行阶段性跟踪和调查,这样不仅能使案例库内容实时更新,还能使学生在自主学习能力得以提升的同时更加了解企业岗位要求和职业需求。
其次,根据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教学特点科学设计教学任务,通过任务化教学手段使每节课的教学节奏保持协调统一,这样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每节课学习任务的认识和理解,而不只是停留在传统的记忆或笔记上。
再次,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势,用先进教学设备辅助教学,比如利用ERP沙盘教学,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将市场营销策划相关实训在模拟平台上进行仿真,让学生通过与其他企业的竞争分析企业的广告投放等,进而设计出自己的市场营销和生产计划,这样能使枯燥的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有利于提升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另外,建立健全评价机制,重视考核方式多元化,以专业技术能力和职业能力为中心,打破传统期末考核方法,重视过程性考核,强调实践考核,还应将职业道德考核也包含其中,通过量化、多元化、过程性的考核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3、开展校企合作,实行工学结合
目前,校企合作已成为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改革的主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社会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校企合作中的“引校入企”、“引企入校”、“设备共享”、“校企共训”等方式加大专业课程建设力度,使学生到实训基地进行顶岗实习,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中体验企业氛围、进行生产实践,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专业能力的不足,认识到社会竞争的残酷,还能使他们的社会责任感、道德感以及职业素养得以形成。
学校可每年组织为期2-4周的校外实训或顶岗实习,由企业教师对学生进行技术指导,并在学生实习结束后给予其客观评价。积极推行工学结合,实现高职市场营销专业课程开发和建设与企业岗位需求、学校资源与企业资源、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通,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教学内容,深入分析市场营销行业特点、企业岗位需求、就业市场信息等,通过校企合作进一步开发与实际生产活动更为密切的课程教材;对企业和学校的技术资源、管理资源、场地资源、服务资源、文化资源以及人力资源进行整合,实现双方资源的互动和共享,使企业经济效益得以提升,使学校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将企业文化引入校园,实现校企文化的相互融合,使学生接触和了解企业文化,以此培养他们的爱岗敬业精神、职业道德素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顺利实现学生向员工的角色转变。
4.结语
总之,随着市场营销行业的发展壮大和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改革也在逐年推进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与此同时,高职教育工作者应当认识到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不断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社会需求、企业需求相互融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当坚持与时俱进,更新市场营销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考核方式,开展校企合作,实行工学结合,将知识传授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和技能有机结合起来,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当前国情、符合高职教育目标和社会市场需求的教学模式,为学生角色的顺利转变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相关研究综述
母市场效应是指在规模报酬递增和贸易成本存在的情况下,企业会倾向于选择产品市场规模最大的地方建厂生产,并且由于规模报酬递增,一个国家会倾向于出口迎合本国需求的产品,需求大国将最终成为该异化产品的净出口国(Krugman,1980;Helpman & Krugman,1985)。规模经济和差异化的产品贸易理论强调,在规模经济发生作用的条件下,生产者和消费者对差异化产品的追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因此,追求规模经济效果从而获得超额利润,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动力。母市场效应理论一经提出,就对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受到了国外许多学者的关注。
Krugman在《报酬递增、差异化的产品和国际贸易》一文中最早提出“母市场效应”这一概念,他认为一国会出口其国内市场需求较大的产品,即“母市场效应”,他提出了三个论断:第一,符合假设条件的两个经济体之间贸易是由报酬递增造成的;第二,有较大国内市场的国家或地区的工资率会比较高;第三,一国会出口其国内市场需求较大的产品,即“母市场效应”。因此,不同市场消费者的不同需求,会导致其所在市场集中生产最迎合该国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比如德国人喜欢喝啤酒,而法国人相对来说更钟爱葡萄酒,由这种偏好差异所导致的结果是,德国会集中生产和出口啤酒,而法国人则集中生产和出口葡萄酒。
自从Krugman发表关于母市场效应的系列文章之后,不少学者也对母市场效应的存在性以及存在的条件进行了研究,主要体现在假定的修改上,包括假定的放松或者添加。Amiti(1998)通过放松Krugman模型里只有一个不完全竞争产业的假定,即两个产业都是不完全竞争的,研究了一国市场的大小与其产品和贸易特征的关系。他认为“市场进入效应”使企业地理定位在大的市场以节约成本,而“生产效应”则促使企业地理定位在小的市场以降低工资,母市场效应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这两种效应的程度。Davis(1998)认为同质化产品也存在贸易成本,当两个产业的产品都存在运输成本时,母市场效应将会消失。Krugman & Venables(1999)通过一个规模经济产业连续流模型证明,即使两类产品都存在运输成本,母市场效应还是存在的。
母市场效应理论在实证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基于垄断性竞争模型,具体存在两条途径。一是通过计算不同国家间产品需求和供应的相关性,来检验是否存在母市场效应。Amiti(1998)对欧盟国家的研究,Davis & Weinstein(1999)以日本为样本的研究,Head & Ries(2001)对美国和加拿大制造行业的研究,都证明了母市场效应是普遍存在的。另外一条途径是通过检验出口收入弹性在不同产品间的变化情况,来检验母市场效应的存在性。Rauch(1999)认为有差异化的产品的出口供应关于国家收入的弹性应该是比较高的,Feenstra (1998)的研究显示,差异化产品相对于出口GDP的出口收入弹性要高于同质化产品。这些观点为母市场效应的存在提供了证明。被普遍认为具有母市场效应的是制造业,实际上,制造业正是一个由很多生产有差异化产品的产业组成的集合体。那么,是不是制造业中的所有产业都具有母市场效应呢?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哪个理论能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但是直觉告诉人们,母市场效应的作用强度会随着产业特性的不同而变化。比如,不同的运输成本和产品差异化程度,都有可能引起母市场效应强度的不同。
中国制造业母市场效应实证分析
关于母市场效应的理论分析和一些实证研究表明,在存在规模经济和贸易成本的条件下,一个大国的母市场需求会使这个国家成为净出口国。在实际经济运行中,一个国家的不同行业在技术水平、消费偏好、贸易壁垒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因此,很多行业的母市场效应会显示出较大的差异。对中国而言,中国的制造是不是存在着母市场效应,不同行业的母市场效应存在多大的强弱差别,都是值得进行深入研究的问题。
(一)实证模型构建
Hanson&xiang(2004)在检验欧盟的母市场效应的时候,采用了下面的模型:
其中,Yj/Yk是相对市场规模,djk是j国到k国的距离。本文对该模型进行修正,采用的模型表达式为:
其中,变量的含义及理论说明,如表1所示。
1行业、企业对该专业人才需求情况分析
1.1职业化人才队伍建设需要
目前,我国市场营销专业从业人员主要由3个部分构成,分别是企业原供销人员,其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但营销理念缺乏;掌握一定社会关系和社会资源的营销人员,其缺少现代市场营销理念与实战经验;专业市场营销人员,其毕业于国内外各大专科学校市场营销专业,即掌握系统、扎实的营销理论,又争取各类营销实践机会,专业性较强。其中,前两种营销人员占多数。整体来看,我国市场营销人员职业化建设仍然任重道远[1]。
1.2营销人才基本能力要求
高职高专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基本能力应理解为社会性能力,即通常所说的关键能力或通用技能。总体来说,企业要求营销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包括积极的进取心、坚持不懈的态度、良好的人际沟通技巧、一定的市场调查分析和营销策划能力、较强的市场开拓、市场组织和管理能力等。同时,谈判能力、公共关系能力、销售管理等能力也同样重要。
1.3现代化营销工具应用能力要求
从市场营销发展趋势来看,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新的市场营销也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以信息化和互联网为依托[2],深度挖掘新时代下的客户实际需求,以“全渠道”营销新模式给消费者提供更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因此,当代企业尤其需要能将品牌及产品通过新兴信息渠道推广介入到消费者的生活空间的推广型营销人才和灵活应用销售相关技能在各种新型线上平台销售产品的新平台销售人才。适应当下市场环境的现代应用型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也将不断增加。相关学者指出,对比传统经济背景和“互联网+”背景,市场营销岗位与互联网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职业能力要求也与网络技术相关。建议市场营销专业本科生增强综合素质和互联网技术相关的实践能力,更加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该学院于2019年4月17日举办的该校财经商贸类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专家天府集团人力资源部总监马良先生也指出,随着市场营销环境发生的变化,自媒体运营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发展核心。建议学校可以考虑设置自媒体建设(运营)、商业写作等学科使得学生掌握线上互联网运营、客户引流及大数据分析等相关能力满足企业人才需求。其同时还指出从企业角度出发,需要的是难以进行内部培养,替代性差,培养成本高的刚性需求型人才。目前来看,随着办公环境的信息化发展,市场营销相关岗位可能需要使用大量专业应用软件进行营销报表的制作、顾客黏性分析、客户关系管理、销售管理等一系列常态化工作。因此,学校需要设置相关学科或通过校企合作方式对学生进行软件应用能力的培养。
1.4复合型营销人才需求
当下,企业对于同时具有专业知识与市场营销技能的复合型人才需求日益增加。随着相关行业领域的快速发展,如大健康行业中医药代表、医疗器械等对营销人员专业知识要求较高的行业已经在用人条件上提出要有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所以,在今后的人才选拔方面,更多企业会更倾向于既有一定行业知识,又有相应营销技能的营销人才[3]。学者张晓东也表示,市场对营销人才的质量要求变得越来越高。在产品、业务以及客户需求趋于多元化的情况下,要求营销人员不仅要具备全面的知识储备,还要具有丰富的营销技巧。市场对于知识型、技术型、综合型的销售人才需求逐渐增加。
2高职院校该专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2.1国内部分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特色分析
在调查成都职业技术学院、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威海职业学院等7所国内优质高水平职业学校中,市场营销(相关)专业特色优势情况体现如下:(1)近半数的市场营销(相关)专业(43%)服务面向行业清晰;(2)71%的市场营销(相关)专业结合大数据时代,线上+线下营销模式背景,设置相关课程,培养现代市场营销环境所需相关专业技能;(3)有1所高职院校通过校企深度融合,采用订单班培养模式。除此之外,调研过程中还发现有部分院校将贸易、商务、物流等全球化背景较强专业与国外多所院校进行合作,开设有独立的国际方向专业。但市场营销专业却很少涉及此类模式,该专业可充分利用现有国际合作资源填补此项空白,做出专业特色。
2.2专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DOI:10.14163/ki.11-5547/r.2016.21.050
胃十二肠溃疡出血是导致上消化道出血的重要因素[1], 其具有出血量多, 发病率高的特征, 如未在第一时间接受治疗, 还会导致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现象。该病的死亡率在9.5%左右。临床治疗胃十二肠出血过程中, 已经普遍选择消化内镜, 是临床诊断发展的一种新技术。本文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本院就诊114例该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 全面研究消化内镜治疗该疾病的临床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月本院收治的114例胃十二指肠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 经临床诊断和病理实验检查患者确诊, 符合卫计委最新颁布的关于该疾病临床诊治标准。本实验通过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查, 同意执行, 患者自愿参加实验调查, 在此同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应用计算机抽签法将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与对照组, 每组57例。对照组男30例, 女27例, 年龄45.9~62.3岁, 平均年龄(51.62±4.52)岁;
胃切除术后吻合口溃疡出血者10例, 胃溃疡出血者20例, 十二指肠出血者27例。观察组男33例, 女24例。年龄45.9~66.3岁, 平均年龄(52.9±5.32)岁。胃切除术后吻合口溃疡出血者11例, 胃溃疡出血者22例, 十二指肠出血者24例。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患者入院后, 实施常规急诊处理, 如吸氧, 补充血容量等。同时做好心电监测工作, 准备好急救用品, 使用内镜进行常规检查, 确定出血点。试验组患者进行消化内镜用药治疗。患者左侧卧, 使用浓度为0.9%的生理盐水溶液于患者局部皮肤涂抹, 后连接好电极板, 使用高频电凝设备测试灵敏度[2], 使用消化内镜进行观察, 将与设备相连的导管出血点周围组织中, 使用高热方式, 促进出血位置血管壁收缩, 凝固, 直至止血。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 使用浓度为0.8%的冰冻去甲肾上腺素盐水对于出血位置彻底冲洗, 后使用内镜对包溃疡基底位置黏膜下层位置使用肾上腺素, 剂量为5~10 ml。待出血停止后, 注射1.0%浓度的乙氧硬化醇。
1. 3 评价标准 本实验使用卫计委最新制定的关于胃十二指肠出血临床治疗标准, 对患者的治疗结局进行全面评价:显效:出血症状在24 h内消失, 生命体征趋于稳定, 胃管中的抽出物液体清澈, 无血性;有效:出血症状在3 d内停止, 生命体征及血象基本稳定, 胃管内抽出的胃液没有血性, 澄清;无效:出血症状连续5 d未停止。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疗效情况 试验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6.49%(55/57),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7.72%(50/57), 两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2 预后效果 试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5.26%(3/57),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7.54%(10/57), 两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胃十二指肠出血是溃疡病变的主要病理表现。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疾病, 主要指的是发生在十二指肠位置的局限性组织缺失, 累及到黏膜下层与肌层的非特异性溃疡疾病, 该疾病形成机理为胃酸、胃蛋白酶消化和十二指肠抵御作用失衡, 该疾病属于西医中消化性溃疡范畴中(胃溃疡也属于消化性溃疡的范畴中)。该疾病有着反复性发作的特征, 为慢性疾病, 因为该疾病主要呈现为慢性周期性发作, 在节律上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表现, 因此从中医的角度来讲, 该疾病也属于“肝胃气痛”“胃脘痛”范畴中。随着患者疾病的发展, 可能会因为并发症的原因为出现临床症状改变情况, 在常规情况下, 十二指肠溃疡者上腹部较为疼痛, 且位置不确定, 如果患者疼剧烈且位置单一, 甚至放射到背部, 制酸剂无法缓解, 提示为后壁慢性穿孔, 如患者疼痛剧烈, 且在短时间内蔓延到全背部位置, 考虑为急性穿孔, 如患者存在突然性眩晕症状, 证实存在出血。
在内镜观察下, 在出血部位经内镜注射止血药物或者硬化剂[3], 能够起到一定的止血作用。但是, 注射疗法是既往临床治疗该疾病的经典方式。在使用这种方法对患者实施临床治疗的过程中, 并不能直接作用在患病部位, 起效时间慢。患者需要承受较大痛苦, 这对于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疾病转归来讲, 无疑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高频电凝术主要利用导管针电极尖释放出的电压和电流, 对出血位置进行加热, 确保出血位置血管壁正常收缩, 凝固和乳化, 加速组织分离, 进而达到止血效果。高频电凝技术对于正常组织无伤害性, 安全性较高, 使用这种技术对患者实施临床治疗, 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对胃肠组织的伤害。值得说明的是, 高频电凝术属于微创术的一种, 在完成手术之后, 患者的主观痛感远远轻于注射疗法, 减少了临床并发症的风险。在患者生命稳定时, 可实施高频电凝术。并尽量的将治疗时间控制在24 h之内。如果患者的出血量较大, 引发休克症状, 应及时为患者输血、补充体液, 保证患者血容量处于正常水平。本实验相关研究结果证实, 和对照组相比, 实验组患者总有效率显著较高(P
总之, 消化内镜治疗胃十二肠出血, 可准确定位出血部位, 降低并发症及再出血的发生率, 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 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熊高飞, 江堤, 刘玉杰, 等. 经消化内镜治疗胃十二指肠出血临床研究. 中国医药导刊, 2014, 16(6):924-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