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人才需求状况汇总十篇

时间:2023-05-26 16:03:1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护理人才需求状况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护理人才需求状况

篇(1)

2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实施

2.1建立工学结合合作关系

要实施工学结合模式就必须建立工学结合的合作关系。我们通过酝酿、讨论、筛选与考察,将中国人民驻漳州第175医院定为联合办学单位(以下简称教学点),这是一所医疗设备精良,医疗水平高,具备一定教学能力的三级甲等医院。

2.2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首先,在教学点成立教学管理委员会,建立健全各种管理制度,并严格按照既定的规章制度实施管理,以确保教学活动正常有序地开展;其次,建立临床师资队伍。选择临床经验丰富,具有一定教学能力及良好职业素养的临床医护人员承担教学任务。成立临床护理教研室,对临床教师进行培训,帮助其领会课程标准,掌握教学环节,把握教学过程,以便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2.3实施工学结合联合办学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采用三段式教学,即第一学年,所有学生均在校本部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和人文社科知识;第二学年,学生在教学点由实践经验丰富、具有一定教学能力的临床医护人员借助临床真实病例讲授专业课知识,边学习边见习;第三学年,学生在教学点顶岗实习;毕业后,在教学点实习见习的学生有50%以上留在该院工作。

3总结与讨论

3.1工学结合培养模式践行了校院合作的职业教育理念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将理论教学与临床实际紧密结合在一起,融“教、学、做”于一体,突出了专业技能的学习和掌握,践行了校院合作的职业教育理念,有助于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职业技能的掌握。3.2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实现了人才培养与行业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强调以能力为核心,注重专业岗位能力的习得与掌握,打破传统模式的教学时段分割,使学生早期进入临床,早期接触鲜活病例,结合工作岗位需求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操作技能。我校通过此种培养模式深入了解护理行业对护理人才的需求状况,及时掌握专业培养方案与行业人才需求的对接程度,并为课程标准的制订和实施提供依据,从而实现了专业人才培养与行业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

3.3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为学生就业搭建了广阔平台

篇(2)

2000年11月底,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已达1.3亿 ,占总人口的10.6%,65以上老年人口已达8811万,占人口总数的6.96%,2002年底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例已达7.06% ,按国际标准,2000-2002年,我国己进入老龄化社会。

据国家统计局《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2015年我国60岁以上老人2.2182亿,占人口总数的16.15%,65岁以上老人1.4373亿,占人口总数的10.47%。据预测到2025年,我国老年人口将增至2.84亿,占人口总数的19.3 %。到2040年,我国老年人口总数将增加到3.74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4.48 % ,进入老龄化高峰期[1]。2015年,我省60岁及以上人口529.47万,占全省人口总数的14.45%,65岁及以上人口333.43万,占人口总数的9.10%。大同朔州地区(以下简称同朔地区)2015年人口总数516.3万,按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山西省老年人口比例推算,2015年同朔地区60岁以上人口可达83.38万,65岁以上老人可达54.06万。

随着人口老龄化、高龄化及失能老人的增加,老年人预防保健、疾病护理、生活照料需求不断增加,但我国老年护理人才培养尚处于起步阶段,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层次的老年护理人才培养发展更加缓慢。在国家最新的中高职专业目录中,也没有设置老年护理专业,只在护理专业下增设了一个老年护理方向,没有明确的教学标准和完整的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处于摸索阶段。为更好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2015年,我校护理专业开设了养老护理方向班,但人才培养方案极不成熟。2016年,有幸将老年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作为一个课题,成功申报山西省软科学研究项目,因此有了这次调研活动。希望通过调研为我校乃至全省中等卫生职业学校老年护理人才培养工作提供第一手资料。

我校是中等卫生职业学校,老年护理方向的毕业生主要就业面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各级各类养老机构,本次调研只涉及机构从业人员数量与质量状况,不涉及家庭养老领域。

2 调研对象与方法

2.1 调研对象

本次调研选择了同朔地区二级以上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养老机构,发放问卷21份,回收有效问卷19份,有效回收率90.47%,其中包括4家医院、10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5家养老机构。调研对象为医院老年病区护理部主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负责人、养老机构负责人或主要管理人员。

2.2 调研方法

调研采用问卷调研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调研问卷由研究者自行设计,主要包括六部分:(1)医院的等级、养老机构的性质等。(2)目前养老护理从业人员的数量、学历、性别、年龄、来源、人员稳定率等信息及对新招聘从业人员在数量、学历、性别、年龄等方面的要求。(3)从业人员的主要工作任务。依据《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咨询护理专家并查阅大量文献[2-3],将养老护理工作任务列出,按照“每天做、经常做、偶尔做、几乎不做”分4个等级,每个等级按4、3、2、1计分,统计时计算平均分,将工作任务按分数高低排序。(4)对老年护理人才主要知识能力需求。根据工作领域与学习领域转换的原理,列出主要知识和能力,每个条目分为“掌握、了解、基本不需要”三个等级,每个等级按3、2、1计分,统计时计算平均分。(5)老年护理人才核心能力需求。核心能力按照“非常重要、重要、一般、不重要” 分4个等级,每个等级按4、3、2、1计分,统计时计算平均分,将核心能力按分数高低排序。(6)制约养老护理机构发展的主要原因。这部分采用访谈形式,设置开放式问题,由被调查对象自由作答。

对参与调查者进行培训,在调查前,向调查对象说明此次调查的目的、意义,调查中充分解释,确保调查对象能充分理解调查内容。

3 调研结果

3.1 当前老年护理从业人员基本状况

从调研中可以看出,养老机构从业人员学历层次低,大量的从业人员都没有学历,以女性为主,而且年龄偏大,流动性较大;医院学历层次最高,其中本科67.2%,专科20.5%,稳定性最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学历层次适中,稳定性较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医院老年护理人员性别比例基本平衡。

3.2 老年护理人才需求状况

所有调查对象在未来两年希望招聘222人从事老年护理工作,其中4家医院需要13名,10家社区卫生机构需要172名,5家养老服务机构需要37人。

在调研中还了解到,目前仅大同市城乡就有290多家申报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按现有日照中心每家平均30张床位、护理人员与老人3:1计算,我市两年内就需要近3000名具有康养一体护理能力的从业人员,这些人员中如果按50%为中职学历,那么就需1500名。中职学校老年护理专业大有可为。

3.3 同朔地区老年护理人员主要工作任务

表3 同朔地区老年护理人员主要工作任务统计表

老年护理主要工作任务为生活照料、安全护理、老年人健康状况观察,老年人健康教育、常见病护理、给药及药物治疗等医疗护理也是老年护理人员重要的工作任务。

3.4 同朔地区老年护理人才知识技能需求

表4 同朔地区老年护理人才常用知识技能需求统计表(前14位)

除上述内容外,老年护理工作中常用的还包括压疮预防与护理、热水袋及冰袋的使用方法、常用物品消毒隔离、肌肉注射等共计57项知识与技能。

3.5 同朔地区老年护理人才核心能力需求

?o理核心能力指护理专业人员必须具备的主要能力,是知识、技能和态度在实践中的有机结合[4]。

表5 同朔地区老年护理人才核心能力需求统计表

在老年护理工作中,危急重症病人的应急处理和配合抢救能力、老年人安全隐患防范及管理能力、与老年人沟通能力、老年人心理护理能力、老年常见病观察与护理等非常关键,被视为老年护理核心能力。

4 调研结果讨论

4.1 根据需求层次,培养适用人才

各类老年护理机构对人才需求层次不同,社会应针对性地培养人才。对中专层次人才需求主要集中在康养一体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占比为48.3%;医院老年护理以医疗护理为主,工作技术含量高,待遇也高,工作稳定,所以要求的学历层次最高;养老机构工作主要围绕生活照料、基础护理,工作辛苦、技术含量低、待遇低,要求的学历层次也最低。因此,各级涉医类院校,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探索培养不同层次的老年护理人才,以满足不同工作场所对老年护理专业人才的需求。

4.2 强化职业思想,稳定从业队伍

篇(3)

一、老年护理专业能力培养

老年护理强调如何维持老年人的健康状态,促进老年人自我护理的能力,同时提供优质的护理措施,为最大限度地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提供最直接的援助和支持。因此我们还需要培养以老年专科护理技能为首的12项专业能力:老年专科护理技能,应对老年人急性突发事件的能力,独立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预见潜在问题的能力,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获取新知识、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能力,老年人健康评估能力,自我防护能力,针对病人、家属进行心理干预及电话咨询的能力,应用计算机建立健康档案的能力,组织与管理能力,调研与科研能力。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仁爱之心,热爱护理事业,遵守法律法规,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护理人才的需要,能按照现代护理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运用护理程序为护理对象实施整体护理,毕业后能在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从事临床护理、社区护理、老年护理、老年保健等护理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护理专门人才。

二、老年护理专业核心课程设置

在护理人才需求调研的基础上,根据护理专业的职业岗位核心能力分析和专业培养目标,在引进国际护理教育理论的基础上,结合高职生源特点,经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我院校构建与国际护理理念接轨、体现护理特色的“三线并进、三能合一”的课程体系。

1、“三线”的平台为职业道德、人文知识和护理礼仪与人际沟能能力、英语应用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等公共基础课程;2、纵向并进的“三线”:(1)职业知识线:按学生认知规律与后续发展,设置专业基础、专业核心和专业方向或专业特色、专业拓展等课程 ;专业核心课程包括健康评估、基础护理技术、成人护理一、成人护理二、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急危重症护理等。(2)职业能力线:遵循学生职业成长的规律,依托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技能训练由单项到综合、从校内仿真实训到医院实习,形成“通用护理能力、专科护理能力和综合护理能力”逐渐递进,最终达成护理职业综合能力,实现“三能合一”。(3)职业素质线:通过课内加强护理人文课程比重、课外开展丰富多彩的医院文化熏陶、职业认知、5.12护士节系列活动、社区服务、社团活动、自愿者活动、科技创新活动等,将护理人文精神、职业素质的养成渗透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三、评价与实施

基于院校深度融合的育人机制,以培养具有竞争力的护理人才为目标,确立了“重人文素质、厚专业知识、强职业能力、精技能应用”的人才培养观,构建了“德能并进”的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创新了“院校融通、做学教一体、实境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我院护理系2013年开始招收老年护理专业方向的学生,本专业的学生在老年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和“三线三能”课程体系基础上,以对接临床老年护理工作程序为导向,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实施“做、学、教”一体的教学模式,明确了老年护理专业能力要求,达到了“通用护理能力、老年护理能力和综合护理能力”的逐渐递进,最终使学生达成护理职业综合能力和老年护理能力,实现“三能合一”。

篇(4)

我国护理教育一直以培养普通临床护理人才为主,尚未设立专科护理制度,老年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几乎是一项空白。老年护理教育观念严重滞后,认为老年护理只不过是生活照顾,不需要专业技能。很多职业院校即使开设老年护理课程,由于师资、办学条件限制,教学效果远远不能满足老年生活护理、心理护理的需求。最重要的是,高校至今缺乏对老年护理教育体系深入的研究[5],教学效果远远不能适应健康老龄化的历史使命。

高职老年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

1.老年护理岗位能力需求。我们通过发放调查问卷、随即走访、召开座谈会形式,对济南市20家左右的老年公寓和养老机构进行了调研,充分了解毕业生就业岗位人才需求状况,以及这些就业岗位对毕业生就业能力的需要。如下图:(略)。

2.老年护理的培养目标。根据老年护理岗位能力的需求,召开由专业教师和行业专家参加的座谈会,确定老年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学生掌握老年护理基本知识和技能,具备老年医学、老年保健、心理健康教育等知识和技能,使学生能胜任养老服务机构(如老年公寓)老年护理工作;具备对养老服务机构护理工作进行管理的能力;具备在社区医院对家庭中的老年人,及其子女和保姆进行老年护理专业技术指导的能力。

3.老年护理课程设计的特色。按照基于工作岗位职业能力分析的原则,围绕老年护理人才培养的目标,针对老年群体的突出健康问题,老年护理的课程体系的设计突出“四个结合”的特色。①中西结合即中医与西医结合。祖国传统中医治疗方法越来越受到大家的追捧。中医在调理人的阴阳平衡、气血平衡,治疗亚健康有独到之处。对于老年人常患的慢性病,针灸、推拿、拔罐等中医治疗方法起到奇特的疗效。②身心结合即身体保健与心理保健相结合。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是没有躯体疾病和生理缺陷,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况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由于老年人在家庭当中从家庭支柱转变为一个需要别人照顾的角色,退休以后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功能也会发生变化。随着机体的老化,表现出老态龙钟,甚至有的老年人大小便失禁、生活不能自理,这将严重影响老年人的自尊和自信,引起老年人心理的变化,严重的会出现孤独、焦虑、抑郁、烦躁、悲观失望、否定生活的意义等一系列负面心理。因此我们对老年人的护理既要注重身体健康,又要关心老年人的心理状态和精神需求。③药食结合%即药物治疗和食物治疗相结合预防和治疗老年病。现代很多疾病都是由于长期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引起来的,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通过调节平时的饮食的种类、方式方法,结合药物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从而达到减少疾病致病因素,延缓衰老的目的。④静动结合%也就是静养和适当的文体活动相结合。老年人需要凝神聚气的静养,但是更需要与愉悦身心的文体活动相结合。

4.老年护理课程设计的内容。根据老年护理“四个结合”的特色,课程体系中开设基本技能课、核心技能课和拓展技能课。基本技能课涉及老年医学、中医学、护理学基本知识和技能。核心技能课即老年护理核心能力课程如:老年护理技术、老年保健技术、老年营养和食疗、老年体育、老年心理健康、老年用药等。拓展能力课程包括伦理、礼仪、老年公寓管理与运作、沟通与交流、养老保障制度。体现老年护理人才培养的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通过三年培养,使学生具备综合能力、职业素质、人文修养,全面掌握老年护理技能及老年服务机构管理能力,真正实现课堂教学为就业服务、课堂教学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5.考核评价。借鉴美国高等护理教育标准,考核中兼顾基础能力、核心知识、核心能力、专业价值观,分为三种形式来进行。①两个主体评价相结合。学校和养老机构为两个独立的评价主体。学校评价实行教师和学生一对一考核,分为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学生在校学习两年,第三年到老年公寓实习。实习结束后由实习单位对毕业生岗位工作能力做出综合评价。②理论考核实践考核相结合。实践评价为主,理论考核评价为辅。实践考核明确扣分细则,强调动手能力和整体素质。实践技能考核占学期考核成绩的70%,理论考核占30%。③阶段性评价和毕业评价相结合。在校期间,实行学期考核,学生毕业时,由老年公寓和学校共同完成毕业考核,以实践考核、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的形式进行。

篇(5)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4-0153-02

民政部《2015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5年底,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数量达到2.22亿,占总人口数量的16.1%,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老年人的数量将会进一步增加,这必然带动老年服务产业对专业人才需求的快速增加。然而目前,我国养老服务产业从业人员存在数量短缺、层次低、离职率高等问题,各类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也面临着专业定位模糊、课程体系不规范、人才培养模式不清晰等困境。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已成为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养老服务产业的人才需求现状

(一)从业人员总量严重不足

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数量已经超过2亿,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的《全国城乡失能老年人状况专题研究》估算,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口接近4 000万。按照失能老年人与护理人员相关配备比例3∶1测算,仅基层养老服务护理人员就需要1 300多万。而目前从业的养老服务人员包括非营利组织的志愿者以及社会工作者不足50万,其中获得护理、康复等相关养老服务职业认证资格的人员不足10%[1]。方士婷等对宁波市养老服务人才供需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宁波市220多家养老机构现有的养老护理人员仅有2 602人,其中取得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证的仅有 1 409人,且绝大多数仅取得初、中等级护理资格,而全市有护理需求的老年人超过100万[2]。

(二)高层次的养老服务人才缺乏

在我国传统观念影响下,社会对养老服务人员缺乏认同,很多时候把其定位为“保姆”“护工”。因此,养老服务从业人员90 %以上为进城务工人员[3],且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也偏低,护理技能缺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除了传统的生活照料需求外,专业护理、心理疏导与沟通、精神慰藉等领域的需求也显著增加。“保姆”“护工”式的服务人员难以满足需求,迫切需要具备心理学、医护学、营养学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提供科学的专业护理、心理沟通、养生等方面的服务。

二、养老产业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对接面临的问题

(一)专业人才培养格局尚未形成

截至2015年我国开设养老服务专业的院校有101所,高职院校约占57 %,中职院校约占39 %,本科院校只有东北师范大学、四川文理学院等4所,仅占4 %,在校学生不到4 000人,已经毕业的学生总数也只有4 554人[4]。而且大部分院校是最近几年才开始招生的。邹文开在对设有老年护理服务专业的45所院校调查中发现,10所院校学生数低于50人,50―100人的有14所,100―200人的只有6所,甚至还有10所院校没有在校生[5]。

(二)专业师资力量不足

目前开设养老服务专业的职业院校的多数教师很大部分是从其他专业转型而来,这些专业教师一般情况下只是经过短期的培训获取了养老服务的专业知识或职业资格,普遍缺少养老服务专业背景,更缺乏养老服务一线的工作经验,在专业授课的过程中无法真正地传授行业和产业的操作技能。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很多院校通过各种渠道聘请了养老服务机构的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但是兼职教师队伍虽然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理论水平、授课能力有限,往往满足不了新形势下专业发展的要求。

(三)学校教育与养老产业需要脱节

学校教育与养老产业需要脱节主要表现在培养目标定位模糊和对学生的实训指导不足两个方面。首先,在培养目标上,为解决养老服务专业学生就业问题,很多院校采取与养老机构合作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就业方向主要面向养老机构及福利机构。受此模式的影响,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对基础护理和保健知识的教育,而忽视了机构养老需求之外的居家养老、社区养老的需求。因此,学校在运营管理、老年产品营销等领域的课程及实践普遍偏弱,存在与养老产业发展状况不匹配、培养效果与市场匹配度不高等问题。其次,在学生实训指导方面,部分院校没有开发与养老行业企业技术要求、工作流程、管理规范同步的实训指导方案,也没有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有的院校虽然建立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但学生实习实训时间较短。相关学者对开设养老服务专业的45所院校调研后发现实训超过一年的只有3所,大部分实训时间只有1―2个月,而且在实际教学实践环节,学生多是被安排为老年人洗衣服、喂饭或在餐厅帮厨,很少得到机会轮岗或从事关于老年机构的组织管理和运营、营销策划等方面知识的工作。可以说,这样的实训与养老产业需要是脱节的。

三、破解养老产业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对接困境的对策

(一)专业方向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

现阶段养老服务产业人才需求旺盛,高职院校应以养老产业需求以及个人价值实现为出发点,结合已有专业优势和学校特色,通过增设或调整专业方向等方式来确定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制定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如,民政学院、社会工作学院开设的养老服务专业方向可以侧重于社会工作领域;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开设的养老服务专业方向可以侧重于与老年产品以及产业相关的经营与管理领域;卫生学院开设的养老服务专业方向可以侧重于老年人的护理、照料领域;艺术设计、师范、旅游学院开设的养老服务专业可以侧重于老年人的文化、娱乐、心理咨询、休闲等精神慰藉领域。这样既满足了社会对养老服务人才的需求,又有利于学生就业。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2011年申报并开设的“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就是典型案例,学院对养老产业的大量考察、调研,同时借鉴国外相关专业的办学经验,结合自身办学特点和优势,在“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中重点开设老年产品营销以及养老机构管理两个方向的核心课程,培养这两个方向的专业人才[6]。

(二)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对接

“产学融合”必须考虑课程标准与工作过程、工作任务的对接。职业院校作为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职业院校可以充分借鉴各行业各职业的技能标准,做到养老服务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技能要求相适应,以利于学生将来的职业发展。目前,不同的职业岗位以及工种大多都有相应的初、中、高级的培训考核与鉴定相对应,职业院校可以考虑在养老服务专业原有的课程大纲基础上,结合与养老产业相关的职业技能标准,制定出新的课程标准,并据此标准开展教学[7]。通过三年的学习,学生在学业和职业技能上均达到养老服务专业教学目标和职业资格证书的标准,毕业时经考核合格后可直接取得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如心理咨询师、营养师、社工师等,从而实现了人才培养与养老产业社会需求的零距离。

(三)理论教学过程与实训过程对接

职业院校其主要任务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因此实训过程尤为重要,必须实现理论教学过程与实训过程对接。学院可以组织养老服务专业的专业教师团队到养老机构以及养老行业企业一线,对目标岗位的实际工作任务进行记录,然后由专业教师团队和行业专家共同论证,从众多的实际工作任务中选取典型工作任务,最后将典型工作任务与理论课程进行一一对应,形成学习性工作任务,从而避免实训过程中出现仅仅被安排为老年人洗衣服、喂饭或在餐厅帮厨的简单任务。理论教学过程与实训过程对接可以实现理论教学与实际应用操作有机协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8]。

(四)人才培养目标与养老产业职业岗位能力对接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从事一门若干相近职业所必备的本领,这一本领就是指职业岗位能力,其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以及社会能力。这些能力仅仅依靠教师的理论讲解是无法形成的,还需要学生在真实工作情境中,通过完成工作任务练就而成。因此,只有构建产学高度融合的课程体系,按照与养老产业职业技能标准对接的课程标准组织实施教学,职业教育才能培养出满足养老产业职业岗位能力需求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人才。

四、结语

目前,围绕着“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展开的新一轮职业教育改革必然将产业、企业、岗位、工作过程等要素融入职业院校教育实践中去。专业方向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对接、理论教学过程与实训过程对接、人才培养目标与养老产业职业岗位能力对接已成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与难点,解决好这些对接问题,职业教育就能够更好地为社会输送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 吴玉韶.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R].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2] 方士婷,夏亚雄,赵志邈,等.宁波市养老机构养老护理员职业素质现状与对策[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6).

[3] 李红武.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老龄科学研究,2014,(7).

[4] 闾志俊.养老服务产业人才培养困境及破解对策[J].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3).

[5] 邹文开.破解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困境之策[J].社会福利,2015,(1).

篇(6)

document.write("");ad_dst = ad_dst+1;需求每年增加100万

据介绍,目前我国的计算机应用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现有计算机和信息技术设施的功能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和运用,比发达国家落后10-20年。但我国信息技术在不断地发展中,目前的软件营业收入是十年前的25倍,预计到2005年软件产业的规模将达到2500亿元。随着我国软件业规模不断扩大,软件人才结构性矛盾日益显得突出。教育部关于紧缺人才的报告称,软件从业人员近60万人,其中专业人才约有34万人(其中高级人才4万人,中级人才20万人,初级人才10万人)。人才结构呈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结构,不仅缺乏高层次的系统分析员、项目总设计师,也缺少大量的从事基础性软件开发人员。根据国际经验,软件人才高、中、初之比为1∶4∶7。按照合理的人才结构比例进行测算,到2005年,我国需要软件高级人才6万人,中级软件人才28万人,初级软件人才46万人,再加上企业、社区、机关、学校等行业,初步测算,全国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的需求每年将增加百万人左右。

数控人才

蓝领灰领需求都明显增加

蓝领层数控技术人才是指在生产岗位上承担数控机床具体操作的技术工人,在企业数控技术岗位中占70.2%,是目前需求量最大的数控技术工人。教育部关于紧缺人才的报告称,部分企业已经大规模引进了高职毕业生从事数控机床的操作,可以预见,企业对蓝领层的数控技术工人有很大的需求,而对他们的知识和能力要求会越来越高;灰领层是指在生产岗位上承担数控编程的工艺人员和数控机床维护、维修人员,这类人员在企业数控技术岗位中占25%,其中,数控编程技术工艺人员占12.6%,数控机床维护维修人员占12.4%,随着企业进口大量的设备,灰领层数控人才需求明显增加。

汽车维修人员

两年将新增80万从业人员

当前汽车维修从业人员法律意识淡薄,技术素质不高,这已经成为制约汽车维修业发展的瓶颈。紧缺人才的报告称,汽车维修业从事技术管理的有26.2%文化程度为初中以下。一线工人中,有38.5%文化程度为初中以下,接受过管理培训的只有9.3%,接受过新技术培训的为11.7%,接受过维修基础培训的有38.7%。汽车维修人员高等级技能人才比例偏低,高、初、中的比例为26.6%、43.1%、30.4%,而发达国家为35%、50%、15%。工人文化程度偏低,初中、高中、专科比例分别为38.5%、51.5%、10%,而发达国家为20%、40%、40%。目前,我国汽车数量每年以13%的速度递增,据此,预计汽车维修业两年将新增80万从业人员,大部分从业人员需要接受职业教育。

护士

篇(7)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9-0071-02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调查对象。辽宁省内15所医院以及社区卫生服务站的890名护理人员。

(2)调查内容。包括医院、社区护理人员的年龄、学历、职称等一般状况,在岗培训情况,从事的工作范围,知识与技能的需求等。

(3)调查方式。采取统一问卷调查方法,被调查者按要求填写表格。

(4)资料处理。所有资料经审核后录入计算机,利用ACCESS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

2 调查结果及分析

(1)医院、社区护理人员的一般状况。①年龄构成:40~50岁组人数最多,占47.5%,20岁以下的所占比例最低,仅占3.3%,绝大多数为中青年人。②学历构成:中专学历所占比例最高,为82.8%,其次为大专占13.1%,本科以上学历、无正规专业学历的分别占1.2% 和2.9%。③职称构成:中级职称占58.4%,初级职称为39.7%,高级职称很少。

(2)从事护理与社区护理工作年限,从事护理工作20年以上者占53.5%,5年以下的仅占8.4%。而从事社区护理工作在1~2年者所占比例占43.9%,2~3年,占25.5%。分析可见,一是由于社区卫生服务是一新生事物,尽管被调查的护理人员多数有十几年以上的临床护理经历,但从院内专科护理转入社区护理的时间不长,经历有限;二是说明了护理人员社区护理的经验不足。

(3)医学基础、护理等有关课程学习情况。被调查人群中普遍学习过基础医学课程;未学习过护理伦理学、精神科护理、老年护理学的所占比例分别为48.4%,66.4%和75.4%;50%以上没有学习过卫生保健、营养与膳食、心理学;70%以上没有学习过人际沟通、社会学、计算机应用等知识;学习过社会学、计算机应用、人际沟通、老年护理课程的人数最少,仅占20%左右,而这些知识又是从事社区护理所必备的。

(4)毕业后培训和学术水平现状。尽管多数人员工作年限较长,但毕业后60%以上未参加过临床进修、脱产培训,80%以上未参加过学术会议与参观考察。调查中还发现,95%以上社区护理人员未在各级杂志刊物上发表过论文,94%以上的人员未在各级学术会议上宣读过论文。据有关文献报道:护理人员的进修、培训,在各医学专业人员进修培训比例中是最低的。护理人员缺乏培训,对于加强护理工作,提高护理水平十分不利。

(5)社区卫生服务站从事的护理内容。目前,各社区卫生服务站开展的服务项目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注射、输液96.7%,换药71.3%,家庭护理61.5%,理疗45.1%。慢性病规范化管理、健康教育、社区康复等服务项目,主要还是由医生承担;妇幼保健、计划免疫、传染病管理等工作在大多数站内还未开展,个别护理人员甚至认为,护理工作还是以治疗为主,健康教育、慢性病管理、康复、计划生育指导等工作应是医生的任务。

(6)技能水平情况。针对社区护理人员是否需要具备交流、观察、分析判断、计划、决策、评价、预测等十种能力,是否需要具备心肺复苏、心电图、换药、计算机等操作技术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所有被测人员认为社区护理人员应必须具备交流、语言表达和观察能力;认为具备分析判断、决策和组织协调能力是有必要的。78%以上的人认为应具备预测、评价能力。

(7)护理人才需求:从护理人才紧缺的数字看:按照21世纪人人享有充分的医疗资源的发展目标各级医院医护人员的比例应为1∶1.45,与目前辽宁医护人员比例1∶0.99的比例对照,还存在2万多护理人员的缺口。仅按照2020年我国医护比例必须达到1∶1.1的比例预测,我国13亿人口,需要培养各个层次的护士128万人。护理人才的紧缺同样也是世界性的问题,根据调查,未来10年,美国、英国、加拿大、新西兰、新加坡、日本以及全球其他国家急需610万名护理人员,仅美国近两年就急需护理人才20万名。

从护理人才的素质看:目前临床护理人员的素质不能满足新型护理的实际要求。一是临床护理人员学历偏低,研究生、本科学历的护理人员严重不足。二是临床护理人员知识结构、护理理念落后,多数护理人员知识以熟练的技术操作为基本职业标准,缺少人文、社会、人际沟通能力,美学与礼仪知识、常识明显不足;在临床护理人员的知识结构中,传统的医学基础知识比重过大,而有关劳动卫生、职业病和社会医学方面的知识以及与实际护理相关的知识较少;护理专业知识中有关临床护理的知识多以临床分科为主,没有突出老年护理、预防保健护理、精神护理的时代要求。三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护理职业还局限在以女性为主,男性很少涉足护理专业。

3 对策

(1)加强护理队伍建设,完善知识结构。为适应新的护理模式,护理人员的知识结构、操作技能要相应转变,如何培养适应未来护理需要的社区护士已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完善护理教育体系,中专层次已显得不适应,应加大大专、大学层次比例;第二,开展护理人员在职培训,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尽快实施对从医院转岗到社区的护理人员的培训,使之适应社区护理工作的需要;第三,根据21世纪护理发展趋势,改革护理专业教育课程结构,增加人文和社会科学的内容,开设心理学、伦理学、人际沟通、老年护理、社区护理、营养与膳食等课程,形成体现现代教育观和护理观的全新的护理课程体系;第四,建立社区护理实习基地,在教学方法上,运用病例讨论、小组讨论等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建立我国社区护理服务模式是护理改革的新思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同步发展社区护理工作,是社会进步、老龄人口增加和疾病谱变化而使护理工作发展面临的新挑战。因此,护理工作已纳入护理发展的整体规划,也是下一步重点推动发展的工作。只有进一步深化中专以及大专各层次护理教育改革工作,才能适应护理学科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3)建立医疗集团,提升基层医院医疗技术、人才培训、医院管理水平。医院集团以省级大医院(三甲级)为核心,以周边地区市级骨干医院为成员医院,再由成员医院向下辐射县区级医院及乡镇医院,完善覆盖全省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合理流动,从而实现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整合并逐级下沉,疑难重症患者逐级上转,形成省、市、县区三级架构的分级医疗模式。强调三甲级大医院(如中国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将以提升基层医疗水平为重点,扩大集团成员医院之间的卫生资源纵向联合,将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转移。而各基层医院将在医院集团的引领下,提升自身医疗技术、人才培训、医院管理水平,有效发挥成员医院作用,造福当地百姓,切实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专家难的局面。让三甲大型医院与基层医院,共同分享大医院的声誉、优质的医疗资源、优良的人才、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

(4)更新传统观念,树立现代护理观。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现代护理观应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护士具有诊断和处理人类对现有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应能力,在临床护理和护理管理中,系统地贯彻“护理程序”,强调护理是现代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具有综合性、独立性的应用科学。因此,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医院管理者和广大护理人员要积极转变观念,看清护理专业的发展趋势,对社区护理工作给予高度的重视与大力支持。

(5)勇于实践,探索社区整体护理模式。整体护理是以护理程序为基础,以病人为中心,为病人解决实际问题的新型护理模式。这一护理模式的实施,提高了护理质量,发挥了护士的潜能,是当前较为理想的护理模式,但这一护理模式,目前仅在医院内实施。在不断拓展社区护理服务领域的同时,还要探讨如何将整体护理运用到社区护理中去,逐步扩大整体护理的实施范围,不断提高护理质量。

(6)各界共同努力,营造良好氛围,大力宣传在基层医院中护理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提高各级管理人员对基层医院及社区护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把基层医院及社区护理作为基层及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议将开展基层医院及社区护理工作情况的评价指标纳入对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单位的评价指标体系中,以促使各级管理人员对社区护理的重视,推动社区护理工作的发展,适应人口老龄化和疾病谱改变,满足群众对护理的需求。适当提高社区护士工资待遇,以提高她们的职业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之安于现状,从而保证护理岗位人员的相对稳定。社区病人对社区护士最强烈的期望是疾病护理方面,如慢病护理、急救护理,而医疗护理是疾病护理的基础,只有不断提高我们的医疗护理质量,才能在社区护理中取得最好的效果,才能使社区护士自觉地以出色的工作赢得社会的尊重,真正做到面向社区,服务于社区,从而提高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综上所述,护理专业适合我国区域经济建设、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要求,有着广泛的发展空间。护理人才紧缺,需求量大而且稳定,发展前景好。因此结合本校实际,我校开设的护理专业是与技术进步、社会发展和积极发展区域经济相一致的,这样既可以挖掘我校的医学资源优势,又可以充分利用社会医学条件,以现代医学理念培养适合于医疗服务一线的技能型紧缺人才。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 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 R192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3-7210(2011)08(a)-131-02

加快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师、护士等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是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现小康社会目标、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也对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保障水平,从根本上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有重大意义[1]。本文笔者分析了长沙市基层医疗人才队伍现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调查对象为长沙市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执业医师、助理医师、护理人员、各级卫生机构及病床数量,重点是本市基层卫生队伍。

1.2 方法

2009年,长沙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摸底调查中,对各类医疗机构及医疗人才进行了调查登记,并将本市卫生人才状况与全国及世界水平进行对比分析,找出本市存在的问题,根据实际情况探讨解决措施。

2 结果

2.1 全科医师、护士、各类技师比例不足

①全科医师严重缺乏:本市全科执业医师不足200人,仅占执业(助理)医师总数的1.26%,低于国际水平(30%~60%)及国内平均水平(3.5%)。②护理人员严重不足:本市每千名居民配备注册护士数(0.82)低于2008年国际平均水平(2.80)及2009年国内平均水平(1.39);长沙市2009护医(护理人员/医师)比例为0.5,低于国际水平(2.9)和2009年国内水平;二级以上综合医院病床与护士比低于2008年国际平均水平和世界银行建议的1∶2比例水平。③各类医疗技师严重不足:2009年底,全市社区及乡镇卫生院从业人员中,医生与护技药之比为1.00∶0.85,乡镇卫生院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具备检验、特种、药剂等资质的技师不到500人。与卫生部、教育部关于《护理、药学和医学相关类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中指出的到2010年医生与护技药之比要达到1.0∶1.5, 2015年达到1∶2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见表1。

2.2 基层卫生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城乡和地区差距显著

全市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8 700名卫生工作人员中,本科学历约700名,大、中专学历约5 500名,无正规学历约2 400名;高级职称者约300名,中级职称约1 300名,初级职称约4 500名。不具备规定学历者占28%左右,25.49%(2 566/10 066)的乡村医生无执业(助理)医师资格,1 366个村卫生室工作人员中,90%以上无学历或仅有中专学历,无相应技术职称。

本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人员的学历、职称较高,农村乡镇卫生院次之,农村卫生室最低;浏阳市乡镇卫生院的学历、职称较高,长沙县、望城县次之,宁乡县最低。2009年医改调查数据显示,由于医疗技术骨干或临床辅助人员缺乏,有38.46%的卫生院没有开展手术,有19.66%的卫生院没有开展生化检查,有21.37%的卫生院没有开

展3大常规检查,有43.59%的卫生院出现麻醉机、呼吸机、洗胃机、生化仪、心电图、B超、X线机等仪器设备闲置现象。

3 讨论

3.1 本市医疗队伍现状分析

本次调查发现本市除全科医师缺乏(低于国际及国内水平),护理人员相对不足(每千居民配备护士数低于巴西、南非、泰国等国家[2])。医护比低于世界银行建议标准[3]外,基层医院人才流失现象也需要引起重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特别是乡镇卫生院难以吸引和稳定人才,主要表现为:①大量医学本科毕业生到城市社区和农村卫生机构“下不去、留不住”;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缺乏具有高等教育学历的专业人员;③一些经过培养的优秀人才大都流动到城市大医院或私立医院工作;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一大批人员无学历、无执业资格,但又无法分流,严重制约了基层卫生事业发展。

本市人才需求情况:依据国家和省医改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精神,国家医药卫生人才发展调查,2009年每千人口卫生人员数、每千人口医生数、每千人口护士数及医护比分别为:4.15、1.75、1.39及11.00∶0.79[4]。预测各项指标至2015年达到5.21、1.84、2.02、1.0∶1.1,至2020年达到6.26、1.88、2.82、1.0∶1.5。①全科医师:按照每万居民配备2~3名全科医师标准,目前我市仅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村卫生室至少需要新增3 316名全科医师。②注册护士:按照世界银行建议的医护比1∶2的标准要求,我市需23 822名注册护士。目前,我市有20万老龄人口需要护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健康水平提高,居民寿命延长,老龄人口增多,护理人员需求亦逐渐增大,预计未来20年,平均每年还需增加护理人员1 500名左右。③各种技师:按照每个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2名检验师、2名特种技师、2~3名药剂师的标准,全市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需要新增约2 000名检验、特种、药剂等资质的技师。

3.2 原因分析

3.2.1基层卫生人员待遇无保障根据2009年的抽样调查,有40.17%的卫生院在职人员月均工资低于1 000元,3.84%的月均工资低于600元。地方财政仅给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办工作人员拨款0.4~1.0万元/(人・年),离退休生活无保障,与教育等行业相比差距较大。医学生录取分数高、学制长、学费高,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后,工资福利待遇低于当地其他事业单位。

3.2.2 缺乏培训进修的制度保障目前国家规范化培训制度尚不完善,基层卫生人才缺乏培训培养的机会和资源,基层就业的医学毕业生不能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或技能培养,导致基层医疗机构人员基本功差、动手能力弱、误诊率高、治疗效果不理想等,与二级以上医院卫生人员的业务技术水平差距不断拉大,诊疗水平难以得到居民信任。

3.2.3 缺乏社会保障政策支持目前,乡镇村卫生人员收入低、无社会保障的问题突出,在户口、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方面也存在制度缺失。

3.2.4 缺乏编制和岗位管理政策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人员编制和岗位设置难以满足基层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受市场经济影响,部分区县(市)基层卫生机构无编制、无财政保障政策支持,处于自生自灭状态。基层单位缺乏用人自,“想要的进不来,想出的出不去”,只能通过招聘解决“人员缺乏”问题,但临时聘用人员流动性大,难以成为单位技术骨干。

3.2.5基层卫生人员生活条件艰苦基层工作生活条件艰苦,交通不便,住房无保障,婚姻不理想,子女上学就业难,导致高学历毕业生、执业医师、技术骨干不愿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现有的人才也相继向城市医院流动。

3.3 解决对策

各级政府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明确财政保障、编制管理和职称晋升等政策,强调基层医疗卫生工作是我国卫生工作的重点,基层卫生人员素质是我国卫生人才培养教育的重点。

3.3.1 财政保障政策①政府负责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按国家规定核定基本建设、设备购置、人员经费及公共卫生服务的业务经费。②基层医疗卫生工作人员的工资水平,与当地事业单位平均工资水平衔接。③对村卫生室采取政府扶持、集体投入、自筹经费等多种形式筹集建设资金,对其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等任务,政府给予适当补偿。④逐步解决基层医疗卫生工作人员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小户型公有周转房建设等问题,使其在社会保障方面无后顾之忧。

3.3.2 编制管理政策①按照每万服务人口配备12~14名医疗卫生工作人员的比例,为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按事业编制性质核编。②全面实行人员聘用制,建立能进能出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③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建立以服务质量和服务数量为核心、以岗位责任与绩效为基础的考核和激励制度。

3.3.3 职称管理和对口帮扶政策①制定农村卫生技术职称晋升优惠政策,单独设置农村卫生中、高级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序列,使农村卫生技术骨干安心基层医疗卫生工作。②继续落实城市医院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生晋升中、高级职称前到农村服务一年的政策,达到为基层带教骨干的目的。③继续实施“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从城市三级综合医院选派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的业务骨干到县级医院开展医疗卫生服务,从二级以上医院选派医务人员到乡镇卫生院开展对口帮扶工作。④城市二级以上医院领办或对口帮扶1~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效开发利用卫生资源,完善双向转诊机制,提高社区诊疗水平[5]。

3.3.4 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在政府和相关部门协调组织下,利用现有医药院校,培养高中起点的大专层次人才和开展在职卫生人员继续医学教育工作,解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大专层次的人才需求瓶颈问题。①在志愿到基层工作的临床医学毕业生和基层在职临床医生中招生,采用订单定向政府免费培养等方式,进行规范化培训或转岗培训1~2年,学习全科医学课程,加强医患沟通、团队合作、健康教育、社区预防保健、卫生服务管理等教育,强化临床实践和社区实践教学,分阶段、分步骤地为全市培养一支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相适应的全科医生队伍,满足“小病在基层”的人力资源要求。②面向社会或直接在现有无学历、无执业资格的在职卫生人员中招生,培养一支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相适应的特种技师队伍,打牢三级救治网络的网底基础,全面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诊疗水平和服务能力,基本满足城乡居民健康检查需求。③快速培养无学历、无执业资格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岗工作人员胜任岗位工作。通过学习、培训、考试获得相应学历和执业资格的基层卫生人员,享受报销学费、提高工资、调整职称等待遇;对通过学习、培训仍不能获得相应学历和执业资格的基层卫生人员,实施退出机制,兑现“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6]。

[参考文献]

[1]谭琼,曹永鹏.医院人才队伍现状分析与发展思路[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8(4):45-46.

[2]周巍.基层卫生人才队伍的现状、问题与建议[J].中国全科医学,2010, 13(7):685-688.

[3]周晓敏,吴芳,夏迎秋.我国农村基层卫生人力资源现状与发展探讨[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09,20(6):9-12.

[4]黄哲毅,邹宇华.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07,24(2):120-122.

篇(9)

关键词:招聘;人力资源;有效性

Key words: recruitment;human resources;effectiveness

中图分类号:C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1-0069-02

0引言

人才,是医院的无形资产和宝贵财富[1]。人力资源是医院获取核心竞争优势的基础资源。近年来,各医院越来越重视人才,招聘作为医院选用人才的第一环节,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它直接影响到医院人才队伍的质量,进而成为制约医院健康、长远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在医院,任何先进的设备都不能完全替代优秀的劳动力。本文基于某三级医院招聘工作经验的总结,以该医院具体的岗位聘用办法为例,从树立良好的医院形象,建立人才需求与规划体系,完善招聘流程和及时进行招聘评估四方面对如何提高医院招聘有效性进行了窥探。

1树立良好的医院形象

医院的形象包括良好的就医环境,高素质的医生队伍,优质的服务,顶尖的医疗技术等[2]。如今,医院的竞争日趋激烈,树立良好的医院形象,有助于医院在广大的招聘医院中一枝独秀,吸引众多优秀的毕业生、顶尖的人才。优秀的医院向社会大众展示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蕴,成功的管理状况,良好的发展前景,尤其是用人理念,科学的用人观念、清晰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吸引优秀人才的关键。该三级医院坚持以“人才立院、科技兴院、管理强院”为理念,加大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努力构建医院优秀文化,吸引了来自各地的优秀人才。

1.1 扩大周边地区及兄弟医院的影响力做好进修医生的带教工作,有助于树立本医院在周边医院中的形象,建立良好的口碑。对于医科院校的实习生,做好实习医院的各项教学工作,从而吸引周边地区优秀的毕业生投档。优秀的医院文化,精湛的医疗技术,则将会吸引兄弟医院的拔尖人才。

1.2 加大医院的宣传力度网络的盛行方便了医院的宣传,该三级医院在中国医疗卫生人才网、丁香园医学论坛等全国知名专业网站及地区人事部门网站、医院对外宣传网站招聘网站本院的简介、招聘信息,宣传医院文化、科学的用人观念、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形成有效宣传运势。与目标高校建立兄弟关系和培养基地,由高校代为宣传本院,以达到有针对性地组织招聘,也加大了医院的对外品牌宣传力度。

2建立人才需求与规划体系

准确的人才规划和完善的招聘计划是提高招聘效率的第一步。目前各大医院把人才规划提到战略性层面执行的相对少。医院可以通过人才需求分析,明确医院人才需求与供给状况对战略性人才规划进行初探。人才招聘是一项长期性、战略性的工程。制定人才招聘计划是基础。大部分医院和单位的招聘工作均存在零散性、常规性现象,缺乏整体性和计划性。医院的招聘工作需结合医院整体的发展规划、业绩目标开展。人力资源是医院长期发展的支撑,这就需要一定的人才储备。同时将医院整体业绩目标分解至各个部门业绩目标,进而提出特殊人才和关键人才的招聘需求。每个年度医院需结合各部门提出的人才招聘需求和特殊人才、关键人才招聘需求制定合理的人才招聘计划。通过梳理明确医院的编制数和年度拟招聘计划,既可以有计划性地进行招聘,也可以节约招聘成本。以该三级医院为例,根据机构编制部门下达的编制数确定为1120人,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按5%、87%和8%设置。在未来的三年内该医院要实现床位从700床到1500床的突破,按照人员与床位1:1.6设置,三年后该医院人员需达到2400人。三年内人员翻一番,这样的人才战略目标就是该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点,以此为目标确定人才需求和规划体系。

3完善招聘工作流程

3.1 明确人才定位和瞄准目标群体提高招聘的有效性需明确人才定位。明确岗位职责和任职资格进行有针对性的招聘。医院可以通过关键事件法、工作日志法、观察法等工作分析的方法形成科学的工作说明书,确定招聘岗位的工作职责和任职资格。由此结合应聘者的学历、专业、性格、兴趣和心理素质等详细信息进行人才定位。提高招聘的有效性需瞄准目标群体。人才市场上应聘群体主要分为应届毕业生、1-3年职业族、5-8年职业族和10年以上职业族。应届毕业生可塑性高、有冲劲等优点。医院可通过与目标学校建立长期的兄弟关系,推过院校招聘和院校推荐可以有选择地储备有潜力的青年。1-3年的职业族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对职业的发展具有规划性,稳定性相对高,同时具有可塑性。医院可通过有效的招聘方式储备适合人选。5-8年职业族和10年以上职业族,工作经验丰富,形成个人工作作风,可塑性相对低,高级管理人员要求高,医院可通过猎头等方式进行寻求优秀人才。

3.2 拓宽招聘渠道,建立医院立体化招聘模式目前人才招聘渠道多样,常见的有报纸、网络招聘、校园招聘、现场招聘、内部招聘、猎头、人力资源外包等多种方式。如何选择有效的招聘方式是提高招聘有效性的关键。医院需要对招聘渠道进行科学分析建立立体化的招聘模式提高招聘有效性。报纸招聘受众范围广但招聘费用高,针对性差。网络招聘已成为目前流行的招聘方式,医院可以通过医院网站与网络招聘建立链接形成相互对应形式,既可强化招聘效果,又可通过医院网站加强对医院的宣传。校园招聘是医院采用的最为广泛的招聘方式,医院在临近毕业之际,会收到各大医学院校所寄的双选会或毕业生见面会的邀请函。医院可根据年度招聘计划的人才需求情况,分析各院校毕业生来本院就业的可能性,有针对性地选择院校参加其毕业生招聘会。现场招聘的招聘效果较好,中高级人才招聘会及医疗系统专场招聘会等均能找到适合的人才。医院基层管理人员、护理管理人员等岗位可从医院内部轮转及实习生中选拔。医院核心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借助猎头招聘可提高高级人才招聘的有效性。对于保洁等工友医院可通过劳务外包形式招聘,外包公司的专业性强,规范的外包公司可提高医院招聘该类人员的有效性。通过宣传,校园招聘和现场招聘的地面进攻,网络招聘与内部招聘覆盖,猎头和人力资源外包建立立体化的招聘模式,形成多元化的招聘模式提高医院招聘的有效性。

3.3 做足招聘准备工作目前,国内众多医院招聘工作准备不太充分,招聘过程没有计划,从而导致招聘效率低,甚至无效招聘。投入了过多的资金和人力,却得不到相应的成效,严重影响了医院的效率和经济利益。在招聘工作实施前,做好医院的广告宣传牌,准备科学的笔试题目。若招聘地点离院距离较远,要准备好面试题目,尽可能在参加招聘会后在当地预先安排一场简易的面试。

3.4 科学筛选简历对于参加招聘会后收集的毕业生档案及网络投档人员档案,医院需进行彻底的、有针对性的筛选。科学筛选简历是提高招聘有效性的重要方法。医院人事科应对收集的简历进行科学分类,通过设定A、B、C、D类标准进行筛选。A类为符合招聘需求,综合素质高的人才,B类为比较合适可储备成备选人才,C类为可接受人员,D类为不适合人选。如果接收的简历属于A类且已满足人员招聘的需求数,那可将B、C类简历储备建立医院人才库,人员缺编时可将人才库调出进行人才跟踪。以此类推,通过该方式可提高简历筛选的有效性,也可以完善医院人才库满足人员需求,又可树立医院良好的招聘形象。

3.5 选择合适的人才甄选方法,提高招聘有效性人才甄选主要有笔试、面试和实战操作方式。医院要设定科学的试卷进行甄选,试题以测试应聘者智力、职业能力测试、基本能力为主。面试的方法常见的主要有结构化面试、非结构化面试、压力面试、问题式面试等,现有面试常结合评价中心如文本筐测试、无领导小组讨论、情景模拟、心理测试等进行面试。正确地选择合适的面试方法也可以大大提高招聘效果。针对临床医生,医院主要以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为主,可通过结合三基操作、手术等进行考察应聘者。结合医院实际招聘工作,医院人事科必须组织相关需求科室负责人一起对应聘人员的专业成绩、动手能力、在校表现等进行评估,对选出的毕业生或应聘人员逐一致电,告之其投档结果并邀请来院进一步面试。对于猎头公司所提供的热门、尖端人员,则可诚心邀请其来院考察。对于来院考察及面试的应聘人员,医院需给予安排住宿,组织其与相关科室负责人见面,完成一张难度适中的本专业笔试卷。面试过程中要认真对该应聘人员工作能力和胜任能力分析,制定明确的、详细的考试计划,并进行实践能力操作(见表1),从而保证招聘的有效性。

3.6 跟踪拟录用人员,确保留住优秀人才“我一旦得到贤人和能士,就让他们紧随我不离去。”[3]对于来院考核后优秀的人员,我们就应如此对待。对其紧密跟踪,并时常与上级及其本人进行及时的联系与沟通,以便掌握人员的动态,并为其提供一个更好的发展空间,必要时向被录用人员发出聘用函。对于来院报到的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

4及时组织招聘评估

招聘评估是招聘工作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一个总结经验改进招聘工作的过程。以往,许多单位组织招聘工作往往存在因招聘而招聘的现象,人员招聘完,招聘工作也就相应结束。招聘评估主要对招聘成本的控制、空缺岗位的招聘完成率、岗位匹配度和录用人员招聘考核和实际工作业绩是否一致进行评估,不断完善招聘工作,改正招聘工作中不足之处,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为完善今后招聘工作做准备。

5结语

综上所述,无论是人员需求计划表,招聘信息,参加招聘会,面试安排,录用与否的通知等都应有严谨、科学、规范的体系。“人才是医院最宝贵的财富。”一个医院的长期发展,关键在人。能否招到一支具有竞争力的高素质团队,决定着医院战略的实现和长远的发展。[4]

因此,在医学技术不断发展,医学领域不断突破创新的时代里,医院更应树立起“以人为本”的理念,高度重视人才的招聘工作,认真做好招聘过程中的每项工作。从细节出发,注重效率,最终使招聘的有效性发挥至最大。

参考文献:

[1]胡使,李丹.论激励机制在医院人才管理中的作用[J].现代医院管理,2007,(5):30-32.

篇(10)

一、专业大类的分布结构

2005年全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1091所,共计招生174万人,在校生达到427万人;开设专业共767个,平均每个专业的招生规模为2300人,在校生规模为5600人。根据2004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中国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中所设的19个专业大类,按在校生规模可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1.财经、电子信息、制造、文化教育4个大类,在校生规模均超过50万人。4个大类的在校生总数为274万人,占19个大类在校生总数的64%;各大类招生规模都在22万人以上,合计招生数达109万人,是其余15个大类招生数总和的1.7倍;专业分布密度也最高,共设专业224个,平均每个专业招生6680人,计算机应用、网络技术、物流管理、电子商务、会计、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等热门专业招生数都在3万人以上。其中,规模居首的财经大类合计招生数超过34万人,在校生超过80万人,相当于交通运输、旅游、法律等12个大类之和。

2.土建、医药卫生、艺术传媒、交通运输、旅游5个大类,在校生规模均在10万以上,但不到30万。这5个大类招生规模都在5万到12万之间,合计招生数40万人,是当年毕业生数的2.8倍,其中艺术设计传媒类达到3.1倍,增长幅度很大; 5个大类共设专业202个,平均每个专业招生2000人,在校生数为4600人,合计在校生数94万人,约占19个大类在校生总数的22%;各大类专业分布差异较大,如交通运输大类设专业60个,而旅游大类设专业仅16个,从平均每个专业在校生数看,后者是前者的3.5倍。

3.法律、农牧、生化、资源、环保等10个大类,在校生规模均在10万以下。这10大类的招生规模都小于4万人,合计招生数仅为23.8万人;10大类共设专业333个,平均每个专业招生约700人,在校生1800人,分布密度低;合计在校生仅

59万人,比财经或电子信息一个大类的在校生还少,约占19个大类在校生总数的24%,且增长速度较慢。其中水利、资源开发与测绘两个大类,平均每个专业招生数不足350人,在校生数少于900人。

总的来看,各专业大类的发展规模极不平衡,规模最大的财经大类招生数达34.1万人,而水利大类仅招生0.7万人,二者相差48倍;财经大类在校生数达81.6万人,超过旅游、法律等11大类的总和;各大类的专业生均规模差异也很显著,如资源开发与测绘大类平均每个专业招生数仅300人,在校生数约600人,还不到财经大类各专业生均1.6万人的4%。

二、专业布局结构分析

1.专业分布呈金字塔形,大部分规模较小。全国高职院校共设专业767个,其中在校生规模小于1000人的专业有399个,占专业总数的52%;在1000-5000人之间的专业219个,占28.6%;大于5000人的149个,占19.4%。从招生情况看,平均每个专业招生规模为2266人,但其中有近四成专业的招生数还不到200人(见下表)。

2.各专业招生规模不均衡,冷、热专业相差百倍。招生数过万的热门专业有38个,平均每个专业招生规模为2.6万人,在校生规模为6.5万人;其中规模最大的是计算机应用专业,招生数达到6.8万人,在校生规模超过20万人。招生数小于 100人的专业有183个,合计在校生数仅2.7万人,平均每个专业在校生数低于200人,招生规模和在校生规模均不足计算机应用专业的百分之一。

3.热门专业分析。下表为2005年招生数排序前20位的专业:

表中“招毕比”是指当年招生数与毕业生数之比。这20个专业共招生75.1万人,占高职院校招生总数的43.2%,平均每个专业招生3.8万人;合计在校生数为183万人,平均每个专业8.2万人。从专业分布看主要集中于三个大类:电子信息大类6个,财经大类5个,制造大类4个,合计占总数的四分之三。计算机应用、数控技术、护理、软件技术、建筑等专业,是列入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的专业。其中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居各专业首位,招生数为6.8万人,在校生数达20万人,超过公安、公共事业、环保气象与安全、资源开发与测绘、水利5个大类144个专业的总和。

从增长速度看,最快的是物流专业,毕业生数仅0.5万人,而招生数达到5.1万人,增长了8.5倍,招毕比高达9.5。其次是数控技术、软件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招生数与毕业生数相比分别增长了5倍、4.7倍和3.8倍。值得注意的是,计算机专业群的招生规模特别大,仅位列20大热门的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软件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4个专业,招生数就达16.4万人,在校生数达44.9万人,占高职院校招生总数的10.5%。

三、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密切相关,因为就业人员的职业结构改变直接导致了专业人才的需求变化。从2002年到2005年,全国第一产业就业人员的比例下降了5.2个百分点,而第二和第三产业则分别上升了2.4和2.8个百分点,从一产向二、三产转移的趋势十分明显。

1.就业分布主要集中于制造、教育、公共管理、建筑4大行业。《中国统计年鉴2006》表明,2005年全国就业人口中的职工人数共计1.085亿。其中制造业达3097万人,比上年度增加137万人,占总数的28.5%;教育、公共管理、建筑业的职工人数也均在850万人以上。上述4大行业职工人数合计6600万人,占总数的三分之二。规模在400万至600万人之间的有交运仓储邮政、批发零售、采矿、卫生与社会保障、农林牧渔等5个行业。值得注意的是,有6个行业的职工人数与2004年相比呈现下降趋势,其中批发零售业减少了42.6万人,农林牧渔业、交运仓储邮政业分别减少了24万人、19万人,文体娱乐、电煤水生产、居民服务业也略有下降。考虑自然减员、人员流动等因素,实际增量超过274万人。假设行业就业人员年龄从20-60岁平均分布,年自然减员约占职工总数的1/40,人员流动量占3%,新增人员约870万人。其中制造业300万人,建筑业120万人,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110万人。各行业新增人员分布情况见下表:

2.劳动力市场总体上供大于求,但属于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行业需求十分旺盛。根据国家发改委就业司的信息,2006年预计城镇需要安排就业总量约2500万人,其中城镇新成长劳动力约900万人,下岗人员460万人和城镇登记失业人员840万人,按政策需在城镇安排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和退役军人约300万人。从需求情况看,可增加就业岗位约800万个;加上自然减员提供的就业岗位,城镇可新增就业人员总数也仅1100万人左右,这样劳动力供大于求将达到1400万人,比去年增加100万人,供求矛盾更加突出。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413万人,比上年增加75万人;2007年又将达到495万人,就业形势严峻。另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2005年全国100多个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用人单位通过劳动力市场招聘各类人员1561万人次,求职的劳动力累计1632万人次,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需求人数按三次产业分布分别为33万、500万、1028万人次,所占比重为2%:32%:66%。而根据用人单位对求职者文化程度的要求,本科及以上的需求人数为93万人,所占比重为5.9%;专科的需求数为234万人,占 15.0%;高中(含中职)为573万人,占36.7%;初中及以下为661万人,占42.4%。从供求状况看,专科层次的求职人数为302万,比需求数多出68万,就业竞争相当激烈。转贴于

但是,从最近4个季度全国劳动力市场数据统计看,制造、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居民服务、租赁商务服务、建筑6个行业需求十分旺盛,累计需求量达1178万人次,平均每季度需求295万人,占需求总数的78.5%。其中制造业需求人数高居各行业之首,4个季度累计需求375万人次,平均每季度需求人数约94万人,占需求总数的四分之一;其次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的累计需求分别为284万、177万人次;再次是居民服务和租赁商务服务,二者共计265万人次;排在第六位的建筑业也达到77万人次。另外根据十大城市劳动力市场的统计,适合高职院校培养的机械冷加工、机电产品维修人员尤其紧缺,机械冷加工专业人员在深圳、沈阳等城市的求人倍率(即招聘人数与求职人数之比)超过5:1,上海甚至一度达到44:1;杭州的机电产品维修人员也是相当紧缺,求人倍率达到15:1。而会计、秘书、计算机和物业管理人员则普遍供大于求,如北京、武汉、天津、重庆、沈阳、石家庄的会计求人倍率均不到1:4,南宁曾低至1:13;深圳的计算机技术人员和武汉、沈阳的物业管理人员求人倍率,则分别为1:5和1:6。

3.从全国人才市场看,专业人才供求状况差异显著。根据人事部人才市场公共信息网公布的信息数据统计,2005年四个季度全国部分人才市场,包括京、津、沪和江苏等20多个省级人事部门所属的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累计招聘1180万人次,登记求职2737万人次,职位需求比平均值为1:2.32。由于高校连年扩招,2006年的求职人数与2005年同期相比增加了30万左右,第三季度求职人数达到最高峰761万人,招聘人数也升至343万人,达到最大值。从2005年第一季度至2006年第三季度,职位供求比呈现波动,最低值为2.09,最高值为2.49,每个就业岗位都有2位以上的人才竞争。另外,由于东部地区经济发达,专业人才需求量较大,总体上市场供求两旺。以2006年第三季度为例,东部地区人才市场的招聘职位数达到220.6万个,求职人数为512.3万人,分别占全国总数的64.4%和67.4%;中部地区招聘人数71万人,求职人数146.8万人,分别占全国总数的20.7%和19.3%;西部地区招聘职位人数50.8万人,求职人数101.2万人,仅占全国总数的11.9%和13.3%,需求明显不足。

根据2006年第三季度全国20个省级人才市场的供求数据统计,登记招聘单位28万家,招聘342.5万人,登记求职760.5万人,供求比为2.22。招聘与求职主要集中在市场营销、计算机等 10大类专业,合计招聘218万人,占招聘总数的 63.7%;合计求职450万人,占求职总数的60.1%(见下图)。其中财会、行政管理、计算机专业竞争最激烈,如财会招聘12.9万人,求职为39.1万人,供求比为3.02,即3个人竞争1个岗位。而电子工程专业招聘12.1万人,求职17.0万人,供求比为1.41,求职相对较容易。

四、对高职院校专业调整的若干思考

上述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所提供的职业供求信息,对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具有很大参考价值,但如何具体应用还需要进一步分析:一是部分企业招聘员工并没有通过人才和劳动力市场,故未列入统计数据;二是可能存在重复计算,比如某季度企业需招聘某职位人员300人,而实际录用仅200人,则下季度需再招100人,这样累计招聘人数就有可能统计为400人,与实际需求出现了偏差。况且,专业人才的供求关系不可能静止不变,这就更加要求高职院校根据动态变化的市场需要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不断保持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适应度。根据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要振兴装备制造业,提升汽车工业水平;大力发展旅游业、现代物流业,优先发展交通运输业,加快发展服务业,拓展生产业,有序发展金融服务业,发展房地产业。为此高职院校的专业布局结构应积极作出相应的调整,我们在此仅对总体专业布局和招生规模较大的专业调整提出一些初步的思考和建议。

1.大力发展制造类专业,加快培养数控、模具、机电一体化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等高技能人才。根据我国发展现代制造业的需要和对人才劳动力市场的分析,制造业每年需求人员约在300万左右,其中高职层次即使按照10%-15%的保守估算,也至少需要30万到45万人;考虑到合理竞争因素和当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实际状况,供求比若按1.5定位,则每年需要培养45万到65万名制造类专业高职毕业生。而2005年独立设置高职院校制造类招生数为25.7万人,加上本科院校招收的高职高专生,按同比例35%计算,合计约为40万人,尚存在需求缺口5万至25万人。制造业中的数控、模具设计与制造、汽车检测与维修、机电一体化、机械加工等相关职业岗位,不仅人才需求量大,而且技能要求和收入水平也较高,是比较适合高职院校培养的专业,发展前景看好,其中数控技术应用、汽车运用与维修已列入职业院校制造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这些专业技术含量高,所以技能培养要求也很高,学校必须切实加大投入,配置高水平的专业教师和充足的实训设备。

2.积极调整旅游类专业,改变旅游人才短缺与旅游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错位现象。旅游业是我国“十一五”期间发展的重点领域之一。国家旅游局统计数据显示,全国旅游业从业人员约为600万人,而实际需要专业旅游人才在800万以上;这样人才缺口至少在200万人以上,平均每年需求约40万人。据北京市旅游局预测,至2010年北京市旅游业从业人员总量将达到65万人左右,按目前从业人员数量相比缺口30万。从2005年全国高职院校旅游专业5.3万人的招生数看,具有较大的拓展空间,但问题是目前不少学校的旅游专业教学与旅游业的实际需求脱节,造成市场上旅游人才短缺和旅游专业学生就业难的供需错位现象。事实上现在旅游业最为缺乏的,一类是从事旅游策划管理的高层次人才;另一类就是从事旅游实务操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而这正应该是适合高职教育培养特点的目标群。因此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迫切需要根据企业要求进行积极调整,大力推进课程和教学内容改革,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实务操作能力。

3.护理专业规模急需扩大,解决护士人才紧缺的问题和护士学历提升的需要。根据卫生部护理人才需求预测研究课题组对未来护理专业人员的需求预测,到2015年我国人口中的护士数量应占到千分之1.5,医生与护士之比应达到1:1,按这个比例护士人数将达到232万人。而2005年全国护士(含护师)共计为135万人,这表明未来10年护士数量需增加97万人,平均年净增加 9.7万人;考虑到自然减员,按20-55岁均布计算,每年需补充人员为总数的3%,约4万人;此外,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加强社区服务等需要,护理人员需求也将明显增加。护理专业平均每年培养人数总共为15万左右,其中中职和高职的招生比例约占总数的50%和30%,本科及研究生占20%。根据未来医药卫生行业的发展,护士队伍的整体学历层次还需要提高,高职与中职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加上本科护理专业的招生呈下降趋势,高职将有较大上升空间,每年招生规模为6万人左右。

4.会计、文秘、计算机应用和公共管理类专业规模需要控制,电子商务专业招生亟待降温。由于会计、文秘、计算机应用技术等专业面向人们普遍青睐的“白领”岗位,成为本科、高职、中职纷纷开设的热门专业。但目前人才劳动力市场上这些专业供已远大于求,北京、南京、深圳、南宁等城市的供求比已超过5,而且用人单位的学历要求较高,高职毕业生就业压力很大。至于公共管理类专业包括公共事务、民政、行政、人力资源、劳动社会与保障、国土资源管理、海关管理、环境规划与管理等8个,用人单位对这些岗位人员的要求更高,尤其是面向国家机关公务员岗位的一些专业都要求本科及以上学历。因此上述专业群的高职招生规模都亟需控制压缩。而随着我国信息网络技术发展,电子商务已成为一个新兴职业,自2001年教育部批准电子商务作为目录外专业以来,全国已有许多高校开设电子商务专业,2005年独立设置高职院校的电子商务专业招生5万人,比当年毕业生增加2.3万人,在校生达13.6万人;加上普通高校同专业的本、专科,还有成人高校和中等职业学校也开设该专业,这样每年招生数至少超过10万人。但据教育部高教司有关负责人透露,近年来电子商务专业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只有20%,市场认可度较低,因此该专业招生必须及时降温,寻找出路的关键在于先要明晰专业培养规格和目标,再对专业教学内容和结构作出积极调整。

5.拓展和开发新专业,如家具设计与制造、会展策划与管理、工程项目管理等。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职业不断涌现,仅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就已了76个新职业。例如我国会展业已成为大城市的新兴产业,这两年创造的直接收入超过百亿元,全国从业人员已达100多万人,未来发展需要会展设计师、会展经营策划师等专业人才;又如房地产、建筑业的迅速发展,也使家具设计师、项目管理等成为新职业。而这些专业人才都比较适合高职院校培养,建议在原有相近专业的基础上拓展和开发会展策划与管理、会展服务与管理、家具设计与制造、建筑及其他工程项目管理等新专业,使高职教育能够与时俱进地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行各业高技能人才。

上一篇: 服务合同管理 下一篇: 工程建设合同管理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