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的技术创新汇总十篇

时间:2023-05-28 09:34:5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农业的技术创新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农业的技术创新

篇(1)

中图分类号:F303.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833185

农业技术创新扩散指的是:研究人员在成功研究一项农业新技术或新成果后,从创新源头开始向周边传播,并逐渐被大众接受、使用的全过程。以我国实际情况为为基本出发点,学习借鉴国外丰富的实践经验,深入研究农业技术创新扩散的相关理论,加速我国农业技术的扩散与使用,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1农业技术创新扩散的发展历程

国外对农业创新技术的扩散研究最早始于上个世纪初期,并将扩散概括为模仿定律。扩散研究广泛涉及人类学、农村社会学、地理学以及经济学等各个领域。农业技术创新的扩散过程十分复杂,因其研究目的和对象的不同,主要分为两种:农业技术创新采用行为的研究,它以农民为研究对象,以诱导农民行为为最终目的,方法上侧重对经济行为的分析,重点影响研究农业技术创新采用的各个因素;农业技术创新扩散规律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以农业技术创兴扩散的整体特征为对象,重点研究扩散过程中,影响扩散的因素、扩散的速度、扩散渠道等。另外,在对农业技术创新分类时,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分为公益性技术扩散、经营性技术扩散及中间性技术扩散等。与国外相比,我国的研究起步较晚。有关扩散研究十分有限,研究分散,成果较少,还没有形成整体的系统化。尽管如此,也需要对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归纳。

1.1农业技术创新扩散的辨析

在农业技术创新扩散上,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农业技术创新、农业技术扩散、农业技术创新扩散、农业技术创新采用、农业技术推广等。对于创新与扩散的关系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两者有关系,认为扩散是创新的后续子过程,创新是技术研究的源头,要研究扩散,必须先创新;另一种认为两者没有什么关系,扩散是一个具有自身特殊规律性的独立系统。

1.2影响扩散的因素

影响扩散的因素主要有:技术本身的可行性和效益性、技术适用的地域环境限制、经济社会环境等。在分析出影响因素的同时,也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如加大政府诱导行为和政策支持、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班提高农户素质等。

1.3农业技术创新扩散模式

全球范围内的扩散模式有以下三种:传播型、交互型和指导型。传播型的扩散内容为单一的农业技术,以大众媒体为主要的扩散渠道,扩散方式以面对面传授、示范为主,其缺点在于传播速度满、传播周期长、受众面小。交互型是以互联网、农业专家系统为载体,扩散内容广、速度快、质量高。我国目前的农业技术扩散模式是传播型,并逐渐向指导型甚至交互型过度。

2国内外农业技术创新扩散的比较

国外农业技术创新扩散研究具备以下几个特点:国外扩散研究始于农业,研究内容宽泛。国外对于农业技术创新扩散的实力研究众多,这些研究结合了农业技术的特性,针对性强、可信度高,能真实反映具体内容。兼顾微观和宏观研究。对微观行为和宏观定量化数学建模都进行了深入研究。我国对农业技术创新扩散的研究起步晚,虽有一定成果,但也存在很多不足,对成功扩散的研究多,是百姓的研究却很少,着重关注已完成的扩散,而忽视了农业技术创新,宏观监督的研究广泛,但缺乏微观的研究。因此,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新技术的研发,加强技术的创新,推动我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下面将对新技术的研发进行探讨和简要分析。

3我国农业技术创新扩散的未来发展

注重农业技术创新扩散研究的实证研究,提高成果的针对性、科学性以及实用性。关注扩散现象的空间过程研究,农业技术的扩散不仅是时间过程,也是一个空间过程,应加大地理学科的研究与应用,发挥学科专场。例如,一项农业技术创新在经济发展状各异的区域的扩散路径、扩散速度都会不同,通过对他们的跟踪调查,可得出不同的空间扩散模式。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同时,也要结合自身农民素质低、农业规模效应、经济效益低等特点,重视中国特色研究,切实结合中国国情展开工作。

4结束语

我国从实际国情出发,在国外先进经验的指导下,加大农业技术创新扩散的研究和改革,从而促进农业技术创新的扩散和有效运用。

参考文献

篇(2)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10-0118-02

世界经济发展的实践和历程已经证明,技术创新是人类的财富之源,是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技术创新不仅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还带动了新产业的发展,促进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演进,促使经济持续发展。但是技术创新无论是作为一种企业行为还是一种企业绩效,都要经过市场的检验,都要符合市场的需求,能够满足和创造需求的技术创新才是持久的,有生命力的。

民以食为天,农产品的需求是人们的基本需求。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对农产品的消费开始由数量满足型向质量保障型的方向发展,百姓对农产品及服务的需求无论在需求宽度还是需求深度上都有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我国的农业企业必须以分析和预测市场的需求为出发点,了解市场需求的变化,把握市场需求的脉搏,进行适时的技术创新。有研究表明,在市场因素中,对农业企业技术创新影响最大的是潜在市场容量大小和农户、消费者对新产品的接受。[1]

一、农业企业的特点及其技术创新的意义

相较于工商企业,农业企业有其明显的特点,农业企业的技术创新也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一)农业企业的特点

农业企业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概念,一般指使用一定劳动资料,以现代化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为主,进行专业分工协作、独立经营、自负盈亏,从事商品性农业生产以及与农产品直接相关的经济组织,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有关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等活动的经济体。主要包括从事种植、林业、畜牧业、副业、渔业等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还包括以农产品为直接原材料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以及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业龙头企业。

农业企业除了具有一般企业的特征外,还具有本身的特征。一是农业企业经营对象的鲜活性。农业企业区别于工商企业的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农业企业经济活动的自然性和有机生命性比较明显,以生物、动物农产品作为农业企业的经营对象。二是农业企业生产面临多重风险,经济效益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一方面,农业生产是动物、植物及微生物的自然生产过程。这两个过程交织在一起,使其必须同时面临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另一方面,农业企业无法像工业企业一样进行标准化生产,这给农业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带来难度。三是农业企业自身素质不高。农业企业以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为主的特点,很多农业企业处于人口规模不大、人才流动性不强、交通不够方便的二三级城市或农村乡镇,市场营销观念较为落后,缺乏竞争、质量和品牌等意识。基于农业企业的上述特征,农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是一项具有高风险的活动,相对于其他类型企业的技术创新而言有较强的地域性、极大的不确定性、复杂性和较长的创新周期。

(二)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意义

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创新,技术创新的主体又是企业,而农业企业作为上联农民、下联市场的农业经济组织,是现代农业最主要的经营主体,因此,农业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是发展现代农业关键所在。农业的技术创新关系到老百姓的基本生活,企业依据市场而进行的创新,可以更好地满足百姓的需求,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此外,农产品市场接近于完全竞争市场,农业企业本身要要提高竞争力、获得超额利润也只能通过创新活动才能实现。

二、市场需求和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关系

研究表明,技术创新要想在企业内部得到有效开展,需要企业内外动力的支持,概括起来主要有市场推动、技术发展的推动、政府政策行为的推动、企业家行为的推动、市场结构的作用推动。而在这些创新动力中,市场牵引是最为重要而持久的力量,包括市场需求和市场竞争。在市场经济时代,企业的行为取决于市场的需求,它决定了企业技术创新行为的目标。大量的实证研究和分析表明,绝大多数创新都是由市场需求引发的(而不是由技术推动激发的)。[2]

篇(3)

2现代农业信息技术创新

2.1发展特征及趋势

现代农业信息化科技创新的主要特征有:①以高科技为依托,具有高投入性;②相互渗透,具有开放性;③促进规模经营,具有高效性;④需求与要求矛盾多,极具差异性;⑤引进竞争机制,具有挑战性[7]。同时,智能化、移动互联特征鲜明,农业信息化呈现出集成化、专业化、网络化、多媒体化、综合化、全程化。当前,全国农业信息化科技创新呈现出新的趋势:①从注重基础建设向注重资源整合转变;②终端开发应用开始由传统终端向高效便捷的智能化终端转变;③产业信息化开始由单一环节的信息化科技创新向全产业链信息化科技创新转变;④由单一信息化技术创新向集成技术创新转变;⑤农业信息服务科技手段开始由传统单一方式向协同化、精准化、个性化、可视化、智能化方向转变;⑥创新机制开始由高校科研机构为主体、国家无偿投入为主,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国家有偿投入转变。

2.2发展策略

依据前述发展阶段,在发展策略上,第一阶段为政府主导型,农业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研究、开发,实验的人力、物力主要由政府投入;第二阶段是双轨协调型。即综合运用政府和市场两种力量,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建设由政府、科研院校和企业共同参与;第三阶段为市场主导型。政府主要承担发展战略制订和政策环境构建,引导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受技术创新利益驱动,企业是信息技术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8]。“十三五”期间,我国大部分省份应该采取第二阶段战略,即双轨协调型,政府做好规划,引导企业发挥创新主体地位的作用。

3现代农业信息化关键技术

从信息利用过程来看,农业信息化技术创新的重点任务可归纳为:①信息自动获取技术,主要包括传感、遥测、遥感及摄像扫描技术;②信息传输技术,包括光纤通信卫星、通信激光等;③信息利用技术,包括数据库技术管理、系统人工智能与专家系统、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模拟与仿真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等[9];④信息控制技术,包括生产自动化技术,如农业生产领域的自动灌溉、自动施肥、温度自动调节等技术。同时,农业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农业信息监测与速报系统、虚拟农业和精确农业等已成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其中,农业数据库产业是信息部门重点开发的领域,农业应用软件开发将成为农业信息产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0]。在农业信息智能分析方面,需要突破智能化数据采集与挖掘、海量数据管理、生产风险因子早期识别、农产品市场价格短期预测等关键技术[11]。其中,精准农业、数字农业、农业电子商务、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农业技术集成、低成本便捷性农业软件和终端技术等将成为“十三五”期间农业发展研究的重点。

4现代农业信息化关键技术创新

4.1精准农业:农业生产过程信息化

针对农业生产环节精细化程度不高、农业污染、资源浪费大等突出问题,面向良种繁育、作物栽培、畜禽饲养等农业生产,以精准农业“3S”等关键技术集成开发与应用为代表,研究农田水、土、肥、气、温度等生长信息的智能感知与快速获取技术;研究土壤养分与墒情变化、耕地质量动态、气候变化等监测与处理技术;研发农田精准作业导航与变量作业控制、精准作业数字化管理与智能决策等管理系统;建设动植物防病治病、病虫草鼠害发生、重大疫情快速反应与预警体系。整合建设北斗导航、全球定位系统GPS、农田地理信息系统GIS、农田遥感监测系统、农业专家系统、网络化管理系统等,构建省级主要作物精准作业体系。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等一批共性关键技术和重大系统产品,提升省级以精准农业为代表的农业精细化生产水平。

4.2数字农业:农产品加工储运领域信息化

针对农产品加工储运领域自动化控制水平不高、管理薄弱等问题,加强农产品加工储运信息科技创新,重点开展农产品加工智能化装备、生产自动化控制、农产品储藏环境远程监控、鲜活农产品冷链运输控制、农产品物流管控等信息技术研发。攻克农业信息智能处理与知识发现技术,探索农业信息大数据应用建设。构建农产品加工数字模型和虚拟加工储运技术平台。研究农产品加工过程模拟模型,开发便捷性生产加工管理系统。利用工业化数字控制技术已有研究和应用成果,改造、改良传统农业产品加工领域的技术和设备,实现农产品加工储运优先向数字化迈进。

4.3农产品电子商务:农产品交易信息化

针对农产品信息流通、交易不畅等问题,顺应电子商务发展趋势,通过引进与开发,依靠信息科技创新,形成易用、好用的生态地理标志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及系统,降低农产品交易成本,提高科技信息服务含量,提升农产品交易的快捷性和便捷性。建设新型农产品交易平台、大型农产品数据库;加强支付、认证、配送等环节创新信息技术研发与应用;创新生产、流通、交易、竞价、网上超市等体验式服务。引导电信运营商、电信增值业务服务商、内容服务提供商和金融服务机构相互协作,开发电视、手机、电脑、公共服务等多种接入终端,建设并创新完善移动农业电子商务服务平台,研发信用积分管理系统,加强交易双方的信用管理。积极研发以电子商务为导向的配送物流配套体系,完善农业电子商务创新体系。

4.4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信息化

针对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重点研究及应用农产品电子标识以及物流网络构建技术。研发质量监控、追溯技术及设备,推广便携式快速检验终端。通过农产品信息采集、质量检测监控、质量安全追溯信息读取等新型信息技术研发,实现农产品质量全程控制,保证质量。重点综合应用推广农产品电子标签及条码标识、信息采集与传输、无线移动数据采集与可靠传输技术,降低RFID设备和标签的成本,提高RFID技术普及率。针对猪肉、牛肉、鸡肉、蔬菜、水产品以及茶叶等农产品开展质量安全监管与质量追溯信息化示范,提高农产品质量及其安全水平。

4.5共性关键技术:创新现代农业信息服务共性关键技术

针对不同类型企业和经济组织急需的共性关键技术,主要进行信息化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开发个性化信息服务软件和设备,探索农业信息资源挖掘与便捷传送技术,通过大型智能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实现硬件云平台化、软件超市化,形成农业信息共性关键技术创新体系。面向大田作物、设施蔬菜、集约化畜禽与水产等生产经营全产业链,集成数字农业、精准作业、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等关键技术,推进农业物联网信息融合与云计算等核心技术,开发性能可靠、成本低廉、操作简便的现代农业软硬件技术产品和系统,推进农业生产经营的信息化、数字化、精准化[12]。面向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中小经济组织,进行移动互联网设备及软件的研发与创新,开发特色软件,提高软件稳定性,满足特定用户的使用体验,解决农业人口普遍存在的文化程度总体相对偏低问题,提升信息化水平。

5现代农业信息化关键技术创新保障

信息服务业作为新兴行业,需要依靠政府大力推动,这是我国农业信息服务业发展的关键[13]。为实现我国现代农业信息化科技创新的战略目标,政府需通过重大专项的形式支持农业企业等相关经济组织和科研院所积极开展农业信息化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引导农业信息化创新,保障各项工作顺利实施(见图1)。

5.1关键技术创新思路

根据农业信息化发展阶段,结合农村信息化“十二五”发展情况,针对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的瓶颈问题,解决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农业信息服务共性关键技术集成应用的具体问题,保障现代农业在信息采集、加工处理、信息传播、信息接收利用等环节的畅通,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为现代农业快速发展提供保障,实现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协调发展。

5.2关键技术创新布局

(1)农业信息体系创新布局。重点完善以科研院所、重点企业为主体的关键技术集成技术创新体系;构建以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信息服务资源整合、信息传输以建设及信息服务终端研发为主要内容的服务体系;形成以试验、示范为主要手段的推广应用体系。

篇(4)

一、环境友好型农业及技术创新概述

环境友好型农业是指基于生态环境保护理念下的农业经济生产建设和发展,这是一种可持续性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环境友好型农业发展首先就要遵循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避免环境污染的铁律,通过加大农业技术研发和投入的方式进行创新发展,在对农业生态提供充足保护的同时,大幅提升现代农业的产能。农业技术创新是在环境友好型农业发展的指引下以实现环境资源和农业生产平衡发展为目的的农业生产技术研究,进而实现农业经济、技术和受益的稳定、持久发展。我国农业技术创新发展起步较晚,对农业科研的投入以及农业技术人才的培养都低于发达国家,技术人才储备不足以及研发基础设备短缺是当前我国农业技术创新所面临的主要难题。

二、环境友好型技术创新在推动农业经济增长时的发展现状

(一)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创新难度大我国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创新发展起步较晚,多为模仿国外的先进技术,由于我国对农业技术创新研发的重视程度不足,且投入的资源有限,使得我国农业技术发展并没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对环境友好型的农业技术创新理解不深入,因此,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的创新难度较大。

(二)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创新性不足近年来,我国的农业技术发展从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快速向创新型农业技术方向迈进,但由于发展起步较晚,对国外技术的依赖性过强,导致我国自身农业技术的创新型发展不足。此外,我国农业发展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传统的农耕思想制约了我国农业创新人才的培养,我国农业人才梯队建设不够完善,导致创新性发展不足。

(三)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经济收益风险较大由于环境友好型的农业技术创新研发投入需求较大,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和应用加以佐证,研发的成果往往会出现不适应的现象,使得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的长信具有较大的经济收益风险,影响着农业经济的边际效益。此外,土地是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农业创新技术的应用效果容易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增加了经济收益的不确定性。

三、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创新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有效措施

(一)提升环境友好型农业创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效率环境友好型农业经济发展关乎到我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以及民生领域的方方面面,加大资金和研发力度是最为直接有效的方式。然而,科研人员也要注重提升环境友好型农业创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效率,加大技术成果的应用率,切实解决当前环境友好型农业经济建设所遇到的困难,对农业经济的未来发展提供良性指导作用。

(二)完善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创新发展机制我国要想摆脱传统农业思想的束缚,提升环境友好型农业经济建设的发展效果就必须完善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创新的发展机制。依靠完善的政策法规以及行政体制来规避单纯依靠人为自觉性的弊端,进而在制度上给予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创新方面的研发支持,为农业技术创新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篇(5)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现代企业之间竞争的核心是知识管理和技术创新的竞争。由于农业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者、带动者、市场开拓者,内联千家万户,外联国内外市场,既是生产加工中心,又是信息服务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具有开拓市场、深化加工、为农户提供全程服务的综合功能。因此,提高农业龙头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对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财政支持农业龙头企业技术创新的必要性

1.农业龙头企业技术创新具有较大的外部效益

依托龙头企业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与培训、市场信息等方面的服务,带动农户发展优质高效种养业、能够促使农业向专业化、规模化和标准化方向发展, 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因此,农业龙头企业的技术创新及其推广应用不仅能够增强企业自身的竞争力,而且对农业乃至国民经济全面发展具有较大的外部效益。

2.农业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产品具有公共物品的特性

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产品大多数具有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的性质。公共产品在供给和使用上具有非竞争性及非排他性。由于非竞争性,很多企业同时使用并不减少对其他人的供给;由于非排他性,就存在“免费搭车”现象,创新者的创新成果会被别人无偿使用,无法独占其收益,严重弱化了创新者的创新动力。所以完全依靠市场机制会使企业技术创新动力严重不足,需要政府的调节和矫正。

3.农业是一个弱质产业

农业属于弱质产业,比较效益低。农业龙头企业的技术创新及其应用面临着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有其自身的特点:

(1)农业科技成果从投入到产出所需的时间较长,加之受自然条件及地域差别的影响,增加了龙头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和成本。

(2)由于农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都很低,运用技术创新成果提高生产力,增加农产品供给,导致农产品价格下降,可能增产不增收。因而,一般企业往往不愿意成为农业科技创新活动的投入主体。

4.龙头企业是农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

广大农户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具体实践者和受益者。在我国现阶段, 因为农户经营规模小、资金积累少、文化素质低、市场信息不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农户很难从事农业科技创新活动,而龙头企业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其必须承担起技术创新的任务。

二、陕西农业龙头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尽管陕西龙头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技术创新成为龙头企业绩效增长的关键要素。但是,陕西农业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突出表现为整体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名牌产品少,农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难以提高。据有关资料分析,西方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率达到80%,我国的平均水平约为45%,而陕西只有20%~30%。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发达国家高达3∶1,我国为0.6∶1,陕西仅为0.1∶1。

1.政府政策激励不足和支持力度不够

尽管陕西各级政府都已出台“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相关政策,支持龙头企业开展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但这些政策的激励不足、力度不够,并在实际操作和执行中落实不到位。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涉农财税优惠政策存在一定的缺陷。另一方面是地方财税部门在执行涉农财税优惠政策时极易产生随意性。

2.企业科技创新投入严重不足

衡量企业创新能力的一个常用指标是企业R&D投入占销售收入的百分比,国际上一般认为,企业技术研究与开发费用占销售额的比重为2% ,企业方可维持生存,而占到5% 的企业在市场才有竞争力。据统计,发达国家科技企业的研发经费投入大约占企业销售收入的5%~15% 。根据陕西省农村社会经济调查队对省内133家重点农业企业进行跟踪检测, 2004年企业研究开发费用仅占主营业务收人的1.35%。

导致该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由于陕西省农业龙头企业大多数处在企业成长初期,受制于企业的规模和经营实力,自我积累能力弱,几乎没有研发经费。二是企业缺乏有效的抵押担保,难以获得信贷支持。三是风险投资机制发展缓慢,吸引民间资本参与高风险创业投资的财税政策措施还很不完善,使得陕西省大多数企业的融资途径狭窄,难以形成有规模的研发投入,企业自主创新所需资金严重不足。

3.龙头企业科技人才缺乏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拥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队伍是龙头企业技术创新的关键。然而,由于陕西省属欠发达省份,农业科研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尤其是对涉农企业投入更少,从而影响了农业科技队伍的稳定。加之,龙头企业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还很不健全、知识参与分配未能落实,加剧了企业的人才流失,直接制约农业龙头企业科技创新的发展。

4.产学研合作不够,成果转化能力弱。

建立有效的产学研合作体系, 是满足企业对科技成果的需求,增强企业持续发展的必要保证。虽然近年来陕西产学研合作有些进展, 但由于技术成果交流平台建设滞后和技术供求错位的矛盾,导致产学研合作深度不够、规模不大、持续性不强, 成果转化率低。

三、加快陕西农业龙头企业技术创新的财政对策

1.完善财政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政策

要根据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等相关科技政策,结合陕西涉农企业发展实际,从科技协作、科技创新、知识产权保护等,进一步完善财政支持陕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为农业龙头企业技术创新及其推广应用创造良好的环境。

2.转变财政投资方式,构建多元化科技投资机制

(1)进一步加大政府财政的科技投入力度。在积极争取中央财政的科技专项投资支持外,陕西各级政府财政每年对农业科技投入的增长速度,要高于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年增长速度;政府财政预算中农业技术创新项目资金的投入比重,不低于农业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

(2)通过财政补贴、财政贴息等方式,鼓励和引导企业、金融部门等社会力量增加农业技术创新投入,建立成果奖励制度,实行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科技成果归投资者所有。

(3)现有的由政府出资组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 要拓展服务范围,增加对农业龙头企业从事新技术、新产品开发的资金需求提供信用担保,引导金融机构等社会力量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

(4)建立健全农业技术创新风险投资机制,加强创新成果与资本市场的结合, 开辟出比较灵活的科技创新风险资本的撤出渠道,分担创新风险。

3.健全各种激励机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实现农业科技创新的关键,要逐步建立起人才资源优化配置机制,克服目前人才不足与人才闲置并存的状况,形成新的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流动、人才竞争机制,努力提高广大农业科技人员创新的积极性。

(1)要尽快建立企业与高等院校联合机制。通过举办多种形式的培训班,加大企业人才的培养,使企业管理人员成为既能熟悉技术,又能善于运用先进的管理技术, 具有创新精神和市场意识的企业家, 为企业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此外,也可以通过高校在企业建立科技人才的培养基地、企业科研基地等引智基地,实现双方的互利共赢发展。

(2)完善人才激励机制。要制定科技要素参与分配的实施方法,使科技人员的报酬与绩效(如科技成果转化率)直接挂钩,增强科技人员参与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1)加大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联合研发力度。探索以企业为主体,以高校科研机构为依托的产学研联合的新模式,使科技人员积极参与到龙头企业的技术开发、技术引进和技术推广工作之中,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扩大生产规模。

(2)政府科技部门要以项目为纽带,引导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按产业特点组织长期合作的创新战略联盟,以此整合和优化现有资源,建立以实现共享为核心的合作机制;鼓励有条件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联合建立技术中心,或通过联营、投资、参股等多种方式实现与企业的联合。

(3)要进一步规范知识产权评估机构的认证制度,加快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交易市场体系,完善知识产权的转让、抵押和处置制度。

(4)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在龙头企业建立中试基地。有条件、有实力的龙头企业要吸引高校科研单位建立科技成果的中试基地、重点实验室等, 提高科技成果成熟化、配套化和工程化,使企业能够充分利用企业已有的科技存量。 在重大高技术项目中,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协同参与的科技产业化开发机制。

参考文献:

篇(6)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好与坏直接关系着影响着我国的国计民生。作为农业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和先锋的农业科技企业,应该积极地进行技术创新,提升我国农业科技企业的竞争力,为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奠定坚实基础。

二、农业科技企业的界定及其技术创新的特征

1.农业科技企业的界定。农业科技企业是指通过企业自身的努力,在新技术、新产品研究与开发方面给予足够的重视,进而从事农业新品种、新生产工艺、新仪器设备的研发与推广,最终形成的农业的农业性高、规模生产新技术产品的企业。农业科技企业有如下特征:(1)主要以新产品研发、生物新品种、新生产工艺等为主要经营对象,推出的商品必须具有高技术含量。(2)必须拥有独立法人资格,以现代企业产权制度为前提,在组织、管理等方面符合自主经营、责权利明确、自负盈亏等企业运营的基本特征。(3)区分农业科技企业与从事简单农产品经营的这类一般性企业,农业科技企业最突出的特征就是科研投入占有比重高,由于各地的农业技术发达程度、农业产业化程度等不一,占有比重不能一概而论。

2.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的特征。(1)参与创新过程的主体多。农业中的技术创新它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诸多方面,要想充分准确地把握好农业技术创新,首先是认识清楚创新过程的多主题特性。(2)创新过程复杂。农业科技创新的复杂性最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学科之间的分化日益精细,各学科越来越向专业化靠拢,而这正是农业科技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第二,把先进高效的农业技术产业化是农业技术创新的终极目标,是创新过程中的最关键一环。第三,由于农业生产单位规模较小以及对自然环境的依赖程度较高,致使农业技术成果转化为最终产品并被作为使用者的广大农民所接受这一过程就变得较为复杂。

三、我国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影响因素

(1)技术因素。技术对于企业而言无疑是非常关键的,拥有先进的技术可以能够使企业获得超额利润。(2)经济因素。随着国际间经济的合作与发展,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一国的经济状况出现不良,便会殃及到其他国家的经济态势,处于宏观环境下的农业科技企业的活动势必会收到一定程度的影响。(3)生产因素。生产环节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占据着重要位置。(4)管理因素。对于农业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而言,企业家的素质、各管理者与外界的协调沟通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企业内部间相互沟通与交流能力以及对员工的激励制度等都会对技术创新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5)市场因素。农业科技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活动时,应该对同行竞争者的数量以及其水平有所掌握。(6)财务因素。企业的自有资金、营运能力、融资能力以及企业资金回收期等都会对创新活动造成影响。

四、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的对策

(1)加大R&D资金的投入力度。倘若农业科技企业的研发资金投入大,企业的技术创新所配备的人力物力水平就会比较高,无疑农业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便能达到较高层次,追随者在短期内无妨进行模仿与跟进,从而使企业获得了较为长期的技术创新优势。(2)培养高素质的科技管理人才。农业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需要企业拥有高素质的管理人才,企业须重视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3)农业科技企业应重视财务管理。盈利是企业经营的动力,是企业生命的保障。农业科技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活动时,需要有大量的资金支持。(4)重视自主创新平台和自主创新机制的建设。大力增强企业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虽然自主创新资源投入较大,风险偏高。(5)走持续合作创新之路。企业应该从大局出发,与高校以及科研机构进行长期合作,构建创联盟,进行创新分工,形成联盟式的创新合作机制,最终获得1+1>2的创新优势。(6)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农业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政府建立和完善了扶持科技创新的相关政策,农业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会如鱼得水似的更好地进行下去。

参考文献

篇(7)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土地资源的短缺,全世界的主要国家都非常重视农业技术创新问题。我国由于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规划、同时由于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大量的转移,所以想要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农业经济的长远发展就必须要进行环境友好型的农业技术创新。

1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的概念

环境友好型的农业技术创新就是在注重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环境资源可持续利用基础上进行农业技术创新,用高效的技术开发、研究、转换等手段,进行资源的创新分配、创造更多的农业价值,增加农民的收入[1]。

2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

2.1农业技术创新活动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

农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前期,主要是进行农业技术的创新研究、比如:农业种子的发育研究、农业收割机械的研究、喷洒农药化肥技术的研究、播种技术的研究、农业病虫害的研究等。所以在这个时期农业技术创新可以说与农业的经济增长没有任何的关系。但是,随着这些农业技术的创新活动运用到真正农业生产中的时候,将会极大的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比如:新的高产玉米种子的应用可以使玉米的产量得到增长。新型联合收割机的使用可以极大的提高农业收割的效率、我们就以玉米的收割为例子,一个三口之家一天的手工玉米的收割数量仅有1000~1500kg,而大型的联合收割机一天的效率是3个人手工玉米收割效率的10倍以上。而喷洒农药化肥技术的革新可以达到的效果是使用更少的农药化肥达到农作物不受病虫害的侵扰,保证农作物的健康。所以说,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经济增长有着紧密的联系。

2.2农业技术推广水平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

在中国有许多的新型农业创新技术,由于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使得其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收到了影响。比如:许多的农村地区因为过去信息的闭塞和缺乏农业生产的投资,对于许多的新技术不了解、即使对一些有所了解因为缺乏资金也无法马上使用。现在,许多的农村地区都用上了增产增收的玉米种子,农业的产量获得了较大的提高。但是,这些增产增收的玉米种子不是近几年才研究出来的,而是早就研究出来了,由于种种的原因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所以直到现在才得到广泛的应用。大型的联合收割机也是如此,因为推广工作的不到位和过去农民对农业投入力度小、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即便是现在,在广大的农村地区使用联合收割机进行农业产品收割的也非常有限,许多的农民依然使用传统的手工方式进行玉米、花生、黄豆、高粱、小麦等农作物的收割[2]。

3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的策略

3.1国家要加大对于农业技术创新的扶持力度

进行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必须要加强国家的扶持力度。无论是农业种子的技术研究、新兴化肥农药的喷洒技术,还是大型联合收割机的推广以及技术改进都必须要国家进行强有力的资金和技术扶持,否则是不可能完成的。

3.2两者之间要进行有力的成果转换

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的策略是注重成果之间的转换。环境友好农业技术的创新可以极大的促进农业经济的增产增收,反过来、农业经济的增产增收效果也会促使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的工作更有效率的进行。比如:农业经济增产增收后,许多的农民就有足够的资金和很高的认识,购买新的增产增收的农业种子和先进的联合收割机,这些行为都会促进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深入开展。

3.3大量农业科技人员的投入

环境友好农业技术的创新离不开大量农业科技人员的投入。农业技术创新活动归根到底是需要专业的人才来完成的。把各有所长的农业科技人员投入到具体的农业技术创新工作中,研究出适应我国农业特点的科技成果并应用到实际的农业生产中去,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4结论

在农业土地资源短缺、农村生态环境破坏日益严重的今天,进行环境友好农业技术的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这种新型的农业发展方式不仅会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也为我国农业整体的改革创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李淑娟 单位: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朱里街道河滩社区

篇(8)

1.缺乏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每一个行业都需要不断的创新,农业生产也是需要通过不断的创新来提高农作物产量。因此,在农业机械化生产中,农业机械技术的创新与培训至关重要。当从目前农业机械技术的创新与培训发展现状来看,其创新型并不高。例如,在进行农业机械技术培训时,并未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创新性、针对性的方法组织开展培训活动,不利于农民对新机械技术的理解与应用。对此,在培训的过程中不要因循守旧,要注重发散思维,创新方法。

2.缺乏对培训的重视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更多人重视的是传统的种植经验,并且十分相信传统的种植经验是最合适的,对于外来的农业培训人员心存质疑,对农业机械技术的知识了解的也不是很多,这使人们对农业培训产生了抵触心理,所以很多人对农业机械技术培训很不重视,有的人就算参加了机械培训态度也不积极,不能够认真的学习培训内容,使培训的质量下降,不能真正的掌握技术的要领,准确的牢记技术知识,有的人是能够听懂一些农业机械技术知识但是不能够与农业生产相结合,这使农业机械技术培训变得毫无意义。农业机械技术的学习不仅是对农业机械技术的简单模仿,更重要的是理解机械技术的基本原理。如果不认真听讲或者理解有偏差会导致日后的维修农业机械过程中操作失误,从而造成严重后果。

3.培训内容需要更新

农业机械技术是在不断创新与发展的,因此相关部门在进行农业机械技术培训时,应紧跟农业机械市场的变化与发展,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保证内容的适用性、科学性与准确性,让接受培训的人能够学到先进的农业机械技术,并且将这些知识结合实际运用。但是,从农业机械技术培训工作整体角度出发,发现农业机械技术培训内容的更新速度远远低于农业机械设备创新速度,加之部分培训人员对新农机技术理解的不充足,导致内容讲解不透彻、不明了,从而达不到培训目标与要求,使农业机械技术培训趋向形式化发展。

二、农业机械技术培训措施

在知识型经济深入发展下,农业机械技术创新与培训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农机技术的创新与培训成为拖动农业现代化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手段,不仅有利于提升农业生产的科学水平,也有利于农民对农机技术的深入理解,使其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能够更好的利用农业机械设备,这么做的好处是能够提高农业机械的利用率和提高农作物产量。

1.树立创新和培训新理念

以“创新发展”为指导思想,帮助农民树立创新意识,有利于农民接受与掌握更多的专业培训知识。目前,农民需要了解更多的农业机械技术知识,使自己会操作农业机械设备,但是农民文化水平较低,所以在培训的过程中会有一定的难度,培训人员要结合农民的实际水平做好调查,解答农民的疑虑,帮助农民更好的理解与应用农业机械设备,进行机械化重视与生产。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感知农业机械技术创新与培训的重要意义,提升其培训活动参与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并将所学知识与技能应用到实际生产作业中,实现农民机械设备的专业化管理与维修。

2.更新创新培训的方式

农业机械技术的创新方案能够增加培训的吸引力,促进培训工作顺利进行。创新培训方式重点搞技术。技术是农业发展的核心力量,而人才作为技术创新与应用的载体,吸纳与培养更多的农业机械技术人才,是促进农业机械技术创新与应用的前提条件,也是实现农业机械技术培训方法优化的基础影响因素。

3.丰富教材内容

随着科技在不断的发展进步,农业机械技术也在发展,所以教材内容也应该随着农业机械技术的发展而改变。农业机械技术要与教材共同改进,在农业机械技术培训中要与时俱进,跟上时展的脚步,在教材内容中多引入实际案例,辅助农民理解,从多方面寻找方法,总而言之就是要丰富教材内容。

4.提高培训人员的素质

篇(9)

中图分类号:F30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332070

1 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研究

综合现有资料来看,针对我国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研究较少,李万君和李艳军通过对我国农业企业科技创新模式和风险的总结研究,确定在当前企业发展过程中,由于面临企业主体意识较低、创新水平不足、市场环境复杂等风险,我国农业企业的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肖更生等人则确定在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创新决策阶段、研发阶段、生产阶段和市场阶段共存在包括技术、人力资源市场、经济、政策等10个风险因素,同时确定了针对不同阶段风险因素的管理策略。高启杰通过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确定企业需要从自身和外部环境2方面进行建设,以保证企业总体创新能力的提高。

综合现有研究来看,针对我国农业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的研究集中于对企业面临总体风险的研究。美国工业协会统计表明,在技术创新失败的原因中,产品技术失败率仅占据农业企业技术创新失败率的22%,另外有经济方面的原因占据总体失败率的14%,剩下的63%则是市场营销的原因。尤其农业市场的不确定性和营销市场的变化加大了企业的技术创新成本。因此,从市场和营销角度来说,积极明确市场需要和社会发展要求,能够有效确定农业发展需要和技术创新成本,进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2 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市场营销风险分析

本文将农业企业技术创新分为决策阶段、技术研发阶段、农产品生产阶段、市场阶段等不同的阶段,结合50家农业企业技术创新工作在不同阶段面临的政策、经济、自然、技术、市场、营销、管理等风险情况,利用样本收集和量表分析的模式,同时借助SPSS计算工具确定市场风险因素和营销风险因素的风险系数,进而确定2种风险因素对于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2.1 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在农业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主要表现为新型科技产品往往无法站到合适的市场,利润低下、分散经营的模式不利于对于科技成果的把握进而也不利于科技产品的进一步推广。在创新决策阶段,市场风险得分在7分以上,技术研发阶段在6分以上,生产阶段再次达到7分以上,市场阶段接近9分。

创新决策阶段,消费者和市场潜在能力对新型技术应用具有直接影响;研发阶段,企业无法准确判断该新型技术是否具备市场推广空间和利润空间,因此同样需要面临市场风险。生产阶段和市场阶段则需要考虑新技术生产的产品是否符合市场需求等,面临的不确定因素更多。

2.2 营销风险

由于农业技术创新型产品的特殊性,其需要在充分考虑市场需要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I销策略,进而提高市场的产品接受度。创新决策阶段,营销风险得分在6分以上,技术研发阶段在5分以上,生产阶段则达到7分以上,市场阶段更是达到8分以上。

由以上数据分析也可以表明,营销风险直接关乎企业是否能够推动新型技术和新技术产品的市场应用,影响企业市场价值的实现。而企业营销策略的失误,不仅会影响其知名度,而且会对企业后期技术创新发展造成影响。

3 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市场营销风险考虑

3.1 提高市场营销风险意识

农业企业技术创新在决策制定阶段,即需要将市场风险和营销风险纳入考虑范围。企业需要转变只重视生产的营销理念,在追求产量第一的同时,不断提高产品的质量,同时利用成熟的营销手段、充分的市场预估等,借助新产品打开市场空间,进而帮助企业激发总体生命力,实现技术创新服务于市场开拓,市场开拓再次推动技术创新的模式,促进新时期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有效应用和发展。

3.2 加强农业市场环境的调查

加强农业市场环境的调查,做好市场环境的预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加强市场环境调查,集中于对我国当前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政策、现有农业经济形势、农业发展的科技水平以及市场内其他竞争对手的发展情况等进行调查。

利用对社会和自然环境的调查,了解企业所在地域的消费水平、文化水平、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明确企业所在地的气候条件、地理条件,进而为企业科技创新寻求合理发展依据。

通过对企业现有文化、企业运营制度、企业基本规模、企业获得的国家政策支持条件等的调查,了解企业现行技术创新基础。

通过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全面调查,了解农业企业现有市场运营条件,进而保证市场营销活动效果的最大化。

3.3 完善商品生产和营销策略

农业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商品策略和营销策略的转化,提升商品的技术内涵,提高企业综合实力,进而利用品牌效应推动新型技术市场营销的有效展开。

从商品策略来说,为提高技术创新的针对性,促进新型技术的有效推广,可以利用粗放农业、多种经营的模式,实现商品的组合营销;引进新型农产品品种,并结合地域条件进行模仿创新,加速当地农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开发绿色农业和观光产业,利用绿色农业进行新型农业技术的推广;利用观光产业促进企业综合实力的提升,为技术创新提供资金和动力支持。

从营销策略应用角度来说,需要注重人才培养,保证人才尽快熟悉新型农业企业技术;保证科研人才工作动力的持续性激发。当然也可以利用人才引进的方式,补充现有人才结构,促进科研氛围的形成;利用广告策略树立良好品牌形象,提升品牌知名度,进而也为农业技术创新的推广提供必要的空间支持。

3.4 强化市场营销重点内容关注

在市场营销过程中,为提高新技术的接受程度,促进新型技术的有效推广,需要重视市场经营过程中潜在市场容量的开发,同时及时把握消费者对于新型产品的接受程度。需要着重提升新产品的质量,重视企业营销推广能力的提高。而在创新技术决策方面,则需要以消费者需要为准绳,以市场需要为标准,为技术创新方案的制定提供决策依据。在不同的阶段,需要加强对于该阶段重点内容的关注,以便最大限度提升新技术产品的应用力度,满足消费者的新型消费需要,当然也为企业后期技术调整和研发方案的进一步完善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李万君,李艳军.农业企业科技创新的模式、风险、问题及对策探讨[J].科技管理研究,2015(21).

[2]肖更生,姚琼,李崇光.技术创新的风险识别:农业科技企业的实证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0(10).

[3]高启杰.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8(7).

篇(10)

在社会主义经济体质的改革下,农业技术也积极探索,完善自我,逐渐形成了现如今的多类型、多层次、多体质共存的混合型农业技术体系,但是在往后的社会中如何进一步加强自己,还有待探索。本文主要从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时代背景、创新内容、推广体系探索等几个方面对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做出探讨。

1 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时代背景

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时代背景主要有3大方面:市场经济体质改革、旧体质下的农业技术体系不能满足人民的要求和农业科技的飞速发展。

随着建设社会主义市场化经济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农业发展也随着走向市场化发展方向,以往的农业模式并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农业方面的劣势就越发明显。农民在进行农业建设中遇到各种困难,运用旧体质下形成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根本解决不了问题,人们越来越深刻的意识到农业发展和科技的关系。伴随着科学技术越来越多的运用到农业发展中去,我国农业正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转变,这是顺应时展的必然趋势。

2 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内容及意义

1、 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内容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创新主要体现在5个方面:开辟新市场、产品创新、技术手段的创新、来源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创新不仅是指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也是指已存在的科学技术运用到科学生产中。农业技术创新从理念到生产都有不一样的创新方法。

2、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意义

推动农业技术进步,促进农业可持续化发展是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动力,而要实现这些,就必须有健全的农业技术发展体系和完善的运行机构。我国是一个实行科教兴国的国家,农业技术只有紧紧依靠科学技术发展才能有长远的发展前景。旧体质下形成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推广理念不够重视农业主体――农民,其管理体质和运行机制都适应不了当下的社会经济体质发展道路,最重要的是旧体质下形成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与科学技术的联系不够紧密。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要想国家真正强大起来必须把农业发展强大作为国家坚实的后盾。

3 农业技术推广需要理念创新

在现有的机制框架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人员的工作理念有时还不能与改革后的推广技术所需要的理念相适应,造成服务与需求脱节。

他们对市场需求大的优质高效的农产品研究不够深入,对具有当地优势的特色农业产业中出现的新问题了解的不够彻底,对农产品储藏和加工等环节的问题掌握的不够全面,而这些不足直接影响着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实际效果。

所以,农业技术推广必须在理念上进行创新,要按照农民的需要、市场的需求、产业的要求,破除以技术抓推广、各自为政单打一的传统,树立为产业发展全面推广与全程服务的新思维观念,围绕当地的重点产业,搞好相应的科技创新与服务创新。

同时,要大力推行基层农技人员包村联户,逐步形成农技人员抓科技示范户、科技示范户带动普通农户的技术推广模式。此外,还应加大组织农民参与推广的全过程,不断的组织专家培训农技员和农民,并利用实施重大项目或企业参与带动社会化服务、建立展示示范区、科技示范场等新型农技推广方式方法的应用力度,引导农民自觉学习和交流农业新技术。

4 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探索

政府扶持农业技术推广势在必得,但是遇到的困难很多,主要表现在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体质、推广办法、推广组织形式等与时代步伐不一致,需要做出相应改变,下面主要在这3方面的优化做出探讨。

1、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体质改革探索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随时可能会出现各种困难,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优化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应从推广体系体质下手。农业技术使用承包制,让经营性技术推广与公益性技术推广相分离,从而农业技术从无偿变为无偿与有偿相结合。通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体质改革,完善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才能更好的发展农业。

2、优化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方法

培养科技特派员是地方农业部门通过实践总结出来的一种非常实用的创新农业技术的推广方法。所谓科技特派员制度是政府或相关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根据乡村农业发展科技要求,进行人才筛选,选拨出的优秀的科技特派员到乡村里参与农业发展,科技特派员作为一种最直接的科技与农业相结合的桥梁。河南省万名科技人员分赴全省各地,分片开展科技培训与技术服务已经很多年了。这种做法既调动了特派员的工作积极性,还促进了科学技术与农业发展的紧密结合。

上一篇: 课堂教学实践 下一篇: 基金的投资策略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