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8 09:35:0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肝病预防与治疗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图分类号] R24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5(b)-0052-02
有调查显示,我国脂肪肝发病率高达15%,上海、北京、广州脂肪肝患病率更是高达25%,且呈现年轻化趋势[1-2]。冬季天气寒冷,食量增加、运动量减少的不良生活习惯会增加脂肪肝发生的机会[3-4]。为探讨分析成人中脂肪性肝病患病情况与治疗效果,现对2011年2月―2012年4月在该院体检的1 250人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在该院体检的1 250人,年龄最小19岁,最大79岁,平均年龄(40.23±6.22)岁。男650例,女600例。
1.2 诊断方法
在脂肪肝的诊断中采用超声诊断,选择PHILIPsonosite 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2.5~3.5 MHZ,患者取仰卧位,探头由剑突下纵切和横切,然后于右肋缘下纵切和横切,再沿各肋间隙向下逐一横向滑动扫查,必要时经背部途径探测。
1.3 治疗方法
脂肪肝患者采用药物综合治疗,首先口服维他命C,0.2 g,1次/d;然后应用凯西莱0.2 g加入10%葡萄糖250 mL中稀释静滴,1次d,治疗7 d。
1.4 疗效标准
显效:治疗后超声提示脂肪肝消失;有效:治疗后超声提示脂肪肝程度减轻;无效:超声提示脂肪肝无变化[5]。同时在治疗前后检测脂肪肝患者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的变化。
1.5 统计方法
使用SPSS19.0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
2 结果
2.1 脂肪肝患病情况
经过测定,1250人体检发现脂肪肝60例,其中重度6例,中度24例,轻度30例,发病率为4.8%。
2.2 临床疗效
60例患者经过治疗后显效45例,有效1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3%。
2.3 肝功能指标变化
本文患者经过治疗后,ALT与AST水平都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肝脏是人体新陈代谢的重要器官,被比喻为体内的“化工厂”。其主要功能包括营养素的加 工和储存、酒精的代谢、有毒物质处理和制造胆汁。肝脏健康与饮食息息相关。近年来,与饮食因素关系密切的脂肪肝已被证实可导致肝硬化,并最终发展成肝癌。此外,不合理的用药以及长期过度劳累、作息不规律等不良生活方式也会影响肝脏健康。脂肪肝作为一种常见病症,已成为由现代生活方式不良所导致的典型病症之一。长期熬夜、爱吃快餐、不爱运动和经常饮酒的人群易患脂肪肝,且多发于中青年,男性患者达到患者总人数的80%[6]。大多数普通患者都是由于肥胖或饮酒导致的,因此脂肪肝不同于其他病症,可靠患者自己的意识和生活方式改变来实现脂肪肝的治愈[7]。从病理上分析,肪肝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它是由于多种原因造成肝脏脂肪代谢障碍,致使脂类物质的动态调节平衡失调。脂肪异常堆积在肝脏组织细胞内,形成了大大小小的脂肪滴,使肝脏肿大并呈现出黄色[8]。同时脂肪肝的某些病因,如饮酒、营养不良、药物及毒物质损害等,既是脂肪肝的发病因素,也是肝癌的发病因素,因此,脂肪肝对肝癌的发生有一个助动因素,可增加 癌变的几率。有充分的研究表明,慢性脂肪肝与肝纤维化和肝硬化关系密切。无论慢性脂肪肝的病因为何,部分患者最终可发展为肝硬化,尤其是酒精性脂肪肝。长期大量饮酒,首先造成脂肪肝,如仍持续大量饮酒,则可经酒精性肝炎导致肝硬化。
我国脂肪肝病人明显增多,尤其是一些经济较发达地区,脂肪肝患病率达到20%~25%,成为最常见的慢性肝病。脂肪肝早期症状较轻或无症状,因而经常被忽视。事实上,脂肪肝对人体的危害很大,是一个潜在的终生性疾病,可以影响心血管、呼吸、内分泌、胃肠、泌尿、神经、肌肉骨骼、皮肤脂肪组织、免 疫等全身各个系统。该研究经过测定,1 250人体检发现脂肪肝60例,其中重度6例,中度24例,轻度30例,发病率为4.8%。在治疗中,除了传统的药物治疗,改善生活方式都非常重要,包括戒烟、戒酒、饮食和运动等,而饮食与运动是重中之重。在饮食上,应注意改变不良饮食习惯,戒酒,合理控制饮食,遵循高蛋白、高纤维、低糖、低脂肪的饮食规则,多吃新鲜的水果和蔬菜,少吃甜食、煎炸食品、肥肉和胆固醇含量较高的动物内脏等食物。大量饮酒者、肥胖者、型糖尿病患者、高脂血症、长期服用损肝药物者,以及有肥胖症、糖尿病或脂肪肝家族史者最好每半年或一年做B超检查肝脏,尽早发现脂肪肝。该研究60例患者经过治疗后显效45例,有效1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3%。治疗后ALT与AST水平都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总之,本地区成人脂肪性肝病患病率比较高,临床上要加强药物控制与护理干预。
[参考文献]
[1] 范建高.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消化杂志,2009,22(2):106-107.
[2] 胡世红,涂强,汪彪. 23 965例成人中脂肪性肝病患病情况[J].实用预防医学,2008,15(6):1794-1986.
[3] Day CP,James OF.Steatohepatitis:a tale of two“hits”[J].Gastmen.terology,2008,114(4):842-845.
[4] Park SH,Kim BI,Yun JW,et al.Insulin resistance and C0ractive pro.tein as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for non 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innonobese Asian men[J].J Gastroenterol Hepatol,2010,19(6):694-698.
[5] 陈跃飞. 肝硬化患者社会支持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J].实用预防医学,2008,15(3):949-951.
[6] 方继伟,范建高.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治疗现状[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9,11(2):120.
[中图分类号] R51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12(b)-0086-03
我国是乙型病毒性肝炎高发地区,近年来,随着恶性肿瘤发病率的不断上升,肿瘤合并HBV感染的患者也明显增加。细胞毒性药物化疗是肿瘤治疗的一个重要手段,目前研究显示,携带慢性HBV的恶性肿瘤患者尤其是淋巴瘤患者,化疗后肝功能损害的发生率以及相关死亡率明显增加[1-2]。因此,在临床肿瘤治疗过程中,常由于发生严重肝功能损害而提前中止或推迟下一阶段的抗肿瘤治疗,严重影响治疗的效果。在临床实践中,很多肝功能正常患者在化疗开始前接受了预防性护肝治疗。为探讨预防性使用护肝药物在缓解化疗药物造成肝功能损害的作用,本文对317例接受化疗的实体瘤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着重观察合并HBV感染的实体瘤患者化疗的肝功能安全性以及给予预防性护肝治疗的意义,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2月~2012年7月我院肿瘤科住院行化疗的实体瘤患者317例。患者年龄、性别、肿瘤类型、化疗周期等一般资料见表1。本研究经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后开展,所有入选患者均知情同意。
1.2 入选标准
入选标准如下:①经病理或细胞学确诊为实体恶性肿瘤,化疗前影像学和临床判断均无肝脏受累;②化疗前肝功能正常,无酒精性、血吸虫性肝病病史,在化疗前及化疗后1 周检测每个患者的肝功能,包括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患者肝功能正常方开始下周期化疗,如患者化疗后肝功能异常,进行护肝治疗,之后每隔5~7 d复查1次;③进行细胞毒药物化疗周期≥ 2个周期;④本研究中“预防性使用护肝药物治疗”定义为:对于化疗前肝功能正常的患者,在化疗开始前使用以下药物中至少两种者:还原性谷胱甘肽、复方甘草酸苷、丙氨酰谷氨酰胺、门冬氨酸鸟氨酸、肌苷、Q10辅酶、硫普罗宁、多烯磷脂酰胆碱等;⑤住院治疗资料完整。
1.3 病例分组
首先,根据患者化疗期间预防性使用护肝药物情况,分成A组(未预防使用护肝药物组)和B组(预防使用护肝药物组);其次,根据患者HBsAg及HBV DNA状态再各分为3个亚组,分别为:1(HBsAg阴性)、2(HBsAg阳性,HBV DNA阴性)和3(HBsAg阳性,HBV DNA阳性)。根据2008亚太肝病学会(APASL)乙肝指南及相关研究建议[3],A-3和B-3亚组患者均在化疗前至少1周前使用抗乙肝病毒药物治疗(拉米夫定、阿德福韦或恩替卡韦)。A-1组患者50例,A-2组患者51例,A-3组患者52例,B-1组患者57例,B-2组患者54例,B-3组患者53例。
1.4 检测指标和判断标准
所有患者均经过乙肝全套标志物检测,肝功能通过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主要观察ALT、AST、TBIL等3项指标。按照WHO抗癌药物不良反应的肝功能损害分级标准,肝功能损害分为5级:0级为肝功能指标< 1.25×N(N代表正常上限值),Ⅰ级为肝功能指标(1.25~2.5)×N,Ⅱ级为肝功能指标(2.6~5.0)×N ,Ⅲ级为肝功能指标(5.1~10.0)×N,Ⅳ级为肝功能指标>10.0×N[4]。乙肝病毒标志物检测用酶联免疫吸咐法(ELISA),主要检测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HBsAb)、乙肝e抗原(HBeAg)、乙肝e抗体(HBeAb)、乙肝核心抗体(HBcAb)五项指标。HBV DNA定量分析方法采用realtime-PCR技术。HBV再激活定义为细胞毒性药物化疗期间或之后立即出现肝炎,伴随HBV DNA水平增加10倍及以上或绝对值超过1×105拷贝/mL,并排除其他感染[5]。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2.0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本研究共收集病例317例,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2.2 A组患者化疗后肝功能损害情况
A-1组患者,肝功能损害的发生率为34.0%(17/50);而A-2组患者的发生率为45.1%(23/51),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A-3组患者化疗后肝功能损害的发生率为59.6%(31/52),与A-1组患者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2.3 B组患者化疗后肝功能损害情况
在化疗过程中预防性使用护肝药物的患者中,B-1组患者肝功能损害的发生率为29.8%(17/57),B-2组患者的发生率为33.3%(18/5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B-3组患者化疗后肝功能损害发生率为34.0%(18/53),与B-1、B-2组比较,虽有轻度升高趋势,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肝功能损害Ⅰ、Ⅱ级的发生率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
2.4 预防性使用护肝药物对各组患者肝功能损害的影响
将A组患者与B组患者进行交叉比对发现:经过预防性使用护肝药物后,各亚组患者的肝功能损害均有所下降。亚组分析发现,A-1与B-1(34.0% vs 29.8%)、A-2与B-2(45.1% vs 33.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但A-3与A-1患者之间肝功能损害发生率(59.6% vs 34.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乙肝病毒感染被认为是癌症患者化疗肝功能受损的危险因素,HBsAg阳性患者在化疗时更容易发生肝功能不良。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有HBV感染的肝脏有慢性损害,其代偿功能较差,在使用细胞毒药物后更易出现肝功能不良;这些损害包括脂肪变性、脂肪性肝炎甚至肝窦阻塞综合征等[6]。另一方面,部分患者化疗后出现HBV再激活,这在血液系统肿瘤患者中发生较多[7]。
本研究针对实体瘤患者进行分析,结果显示,HBV DNA阴性的乙肝患者肝功能损害发生率虽然比阴性对照组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HBV DNA阳性的乙肝患者化疗后出现肝功能损害的比例明显比HBsAg阴性组高,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在临床实践中,对于乙肝患者,甚至部分未合并乙肝的患者,在化疗期间接受了预防性护肝治疗。对于在实体瘤患者,尤其是乙肝患者中预防性使用护肝治疗的意义,进行了一些临床研究,但尚存在一定争议[8]。本研究发现,经过预防性使用护肝药物后,各组患者肝功能损害的发生率有所下降。其中,以HBV DNA阳性的乙肝患者改善最明显,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其他两组(无乙肝感染及HBV DNA阴性的乙肝患者)患者发生率改变情况,未能达到统计学意义,因此预防性护肝治疗在这两组患者中的意义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本研究中收集的HBV DNA阳性的乙肝患者均使用了抗乙肝病毒治疗,结果两组仅各有1例出现乙肝病毒再激活。由此,两组出现肝功能损害发生率差异的主要原因,可能还是乙肝病毒对肝脏细胞的慢性损害所致,而不是乙肝病毒再激活,这一点与血液系统肿瘤中有所不同。对于实体瘤患者化疗期间预防性使用护肝药物的研究较少。目前临床应用中护肝药物种类繁多,各种护肝药物的护肝机制有所不同[9-11]。在预防性使用护肝药物后,患者的乙肝再激活发生率均无明显改变,提示护肝药物并不能改善乙肝病毒再激活。预防性护肝药物的作用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研究。在后续研究中,应该扩大样本,进行亚组分析(包括化疗药物和护肝药物种类),从而进一步探讨预防性护肝药物缓解化疗药物相关性肝功能损害的机制。
总之,本文的研究发现,在肝功能正常的实体瘤患者中,对于HBV DNA阳性的乙肝患者,预防性护肝治疗能有效降低肝功能损害发生率,建议临床中采用。而对于HBV DNA阴性的乙肝患者以及无乙肝感染的患者,预防性护肝治疗,似乎可降低肝功能发生率,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因此不推荐常规使用。有关预防性护肝药物在这一部分患者中的价值,尚需要进一步扩大研究样本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验证。
[参考文献]
[1] 陈平湖,李剑,刘培光.化疗对乙肝病毒携带的癌症患者肝功能的影响[J].热带医学杂志,2006,6(9):1037-1039.
[2] 李宇红,何义富,王风华,等.116例携带乙肝病毒的淋巴瘤患者化疗后发生肝功能损害的临床分析[J].癌症,2005,24(12):1507-1509.
[3] Lubel JS,Angus PW. Hepatitis B reactivation in patients receiving cytotoxic chemotherapy: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J]. J Gastroenterol Hepatol,2010,25(5):864-871.
[4] 于世英.临床肿瘤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566-567.
[5] Huang YW,Chung RT. Management of hepatitis B reactivation in patients receiving cancer chemotherapy [J]. Therap Adv Gastroenterol,2012,5(5):359-370.
[6] 彭经,魏宜胜,彭和平.结直肠癌化疗相关性肝损害的研究进展[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1,19(32):3359-3364.
[7] 陈彦帆,韦燕,龚建忠,等.恶性肿瘤化疗与乙肝病毒再激活及相关高危因素的临床分析[J].实用癌症杂志,2012,27(1):45-47.
[8] 殷铁军,胡长耀,刘菁菁,等.肝得健加甘利欣预防肿瘤化疗药物性肝功能损害对照研究[J].肿瘤防治研究,2003,30(6):515-516.
[9] 李菲,朱海燕,董雪茹,等.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在化疗药物所致肝功能损害中的作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1,8(15):85-86.
[中图分类号] R57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6)09(a)-0125-05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of community intervention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 Methods Two hundred cases of patients with NAFLD screened in physical examination in May 2014 from community residents of Dengzhen of Zhuqiao Town Airport Community of Shanghai Pudong New Area, they were divided into interven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by random number table, with 100 cases in each group. Guided by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as given caring constitution with Chinese medicine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uricular-plastertherapy, Chinese-herb-tea with diet and exercise therapy,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diet and exercise therapy, the intervention time was 2 years. The changes of body mass index (BMI), waistChip ratio (WHR), glutamic-pyruvic transaminase (ALT), glutamic oxalacetic transaminase (AST), serum total cholesterol (TC), triacylglycerol (TG), TCM syndrome scores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and clinical efficacy in the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 Results The levels of BMI, WHR, ALT, AST, TC, TG after intervention in the two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compared with those before intervention (P < 0.05), and the levels after intervention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ere all lower than those of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the TCM syndrome scores after intervention in the two groups were all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compared with those before intervention (P < 0.05), and the TCM syndrome scores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ere all lower than those of control group (P < 0.05);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intervention group was 100%, which of control group was 84%,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Community intervention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has a better clinical efficacy, which can significantly decrease BMI, WHR, improve hepatic function and serum lipid level, it has a certain community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value.
[Key words] Community intervention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Hepatic function; Serum lipid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一种以弥漫性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一般应排除酒精和其他明确的损肝因素所致,包括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simple fatty liver,NAFL)以及由其演变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和肝硬化[1],是我国常见的慢性肝病之一。但因其缺乏特效的治疗药物与方法,故早期干预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研究通过以中医“治未病”理论思想为指导,对NAFLD患者进行中医药特色的社区干预,并设立对照组进行干预效果对比,旨在帮助NAFLD患者建立正确的生活方式,改善其预后,并提高社区居民对NAFLD的知晓率,减少NAFLD的患病率,希望探索出一条中医药防治NAFLD的社区干预的可行模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例患者均为祝桥镇机场社区邓镇居委社区居民在2014年5月体检中诊断为NAFLD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干预组男28例,女72例;年龄39~75岁,平均(60.83±7.82)岁。对照组男36例,女64例;年龄28~74岁,平均(56.54±9.47)岁。两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2010年修订版)》并符合以下5项条件:①无饮酒史或饮酒折合乙醇量
1.3 排除标准
①合并严重的肝、肾、心、脑疾病和精神病患者;②不按规定接受干预措施或四诊资料无法完整收集者;③严重营养不良或体重急剧下降所致的脂肪肝患者;④妊娠和哺乳期妇女。
1.4 干预方法
对照组予以饮食治疗和运动治疗,干预组在予以饮食治疗和运动治疗的基础上,再予以中医体质调养、耳穴贴压、中药代茶饮的中医药特色干预。
1.4.1 饮食治疗 饮食治疗是NAFLD患者最基本的治疗方法,也是预防和控制NAFLD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措施。指导患者根据自己的体重和运动强度来确定每日所需的总热量。先计算自己的标准体重(kg):标准体重=(身高-105)×0.9,再根据自己的标准体重来计算:肥胖者的每日热量应为15~20 kcal/(kg・d);中度体力活动者的每日热量应为20~25 kcal/(kg・d);重度体力活动者的每日热量应为25~30 kcal/(kg・d);一天的食物按早餐30%、午餐40%、晚餐30%的比例分配。建议多种食物搭配,主食“粗细搭配”,副食“荤素搭配”,不挑食,不偏食,做到平衡膳食。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量,每天不少于40 g[2],同时需增加维生素及矿物质的摄入量,并控制钠盐的摄入,每天限制在6 g以下。
1.4.2 运动治疗 根据患者的体质来选择全身性的、中等强度的、较长时间的有氧运动,如:中速快步行走、骑自行车、爬山、打球、跳舞、游泳等,每次运动时间不少于45 min,每周不少于4次,累计时间不少于150 min;运动时间最好选择在晚饭后45 min左右,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达到自己最适合的运动量,之后需要长期坚持。让患者学会通过主观感觉和运动有效心率[(170-年龄)次/min],来判定运动强度是否合适。运动训练至有效心率的时间应超过20 min,运动后以微微出汗、呼吸略加快、轻度疲乏感为宜,但疲劳感应在半个小时以内消失,心率在10~20 min内恢复到运动前水平。指导患者填写运动量表,包括运动时间、方式和强度。
1.4.3 中医体质调养 参照上海市浦东新区中医体质辨识工作规范,对200例NAFLD患者建立体质辨识记录档案,针对患者不同的体质,从环境起居、运动导引、情志调适、饮食调养、药物调理五个方面给予一对一的健康指导[3]。
1.4.4 耳穴贴压 耳穴贴压由指定的中医医师操作。方法是先消毒,再使用耳穴探针选取耳穴敏感点,将磁珠粘贴并固定于所选耳穴上,并给予中等强度的按压刺激,以感觉局部有酸、麻、胀、痛为佳。每天按压5次,每次按压时间为5 min,7 d更换1次,两耳交替进行,6次为1个疗程,休息2周后进行下1个疗程,共计3个疗程。每次6个穴位,以主穴配合辅穴,主穴可选肝、脾、肾、丘脑及饥点,辅穴可选内分泌、三焦、交感、腹、臀等。
1.4.5 中药代茶饮 针对NAFLD患者的各种不同体质及血脂情况,笔者制订了相应的中药泡茶代饮:基础方:丹参10 g、生山楂20 g;痰湿质:加浙贝母9 g;湿热质:加白9 g;气虚质:加炙黄芪9 g;阳虚质:加仙茅9 g;阴虚质:加枸杞子12 g;血瘀质:川芎9 g;气郁质:加玫瑰花9 g;特禀质:加乌梅9 g。
1.5 观察指标
比较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的体重指数(BMI)、腰臀比(WHR)、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中医证候积分变化和临床疗效。
1.6 判定标准
1.6.1 临床疗效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①治愈:B超检查示无脂肪肝图像,血脂、TC下降并达到正常范围,临床症状、体征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②显效:B超检查提示脂肪肝图像减轻Ⅰ度以上,血脂、TC下降≥70%,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③有效:B超检查提示脂肪肝图像较前减轻,但不及Ⅰ度,血脂、TC下降≥50%,临床症状及各项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较前减少≥30%;④无效:B超示脂肪肝图像与干预前无明显变化,血脂、TC下降
1.6.2 中医证候积分 干预前后,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中的相关标准,采用计分的方法来评价中医证候的变化情况。各症状按照正常、轻、中、重分别计0、3、5、7分。证候积分减少率(尼莫地平法)=(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描述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后BMI、WHR比较
两组干预后BMI、WHR均较干预前明显下降(P < 0.05),且干预组干预后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2 两组干预前后ALT、AST水平比较
两组干预后ALT、AST均较干预前明显下降(P < 0.05),且干预组干预后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2.3 血脂指标变化情况
两组干预后TC、TG均较干预前明显下降(P < 0.05),且干预组干预后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
2.4 两组干预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两组干预后中医证候积分均较干预前明显下降(P < 0.05),且干预组患者积分值下降程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 < 0.05)。见表4。
2.5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干预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5。
3 讨论
NAFL是西方欧美等国在肝功能酶学异常方面最常见的原因,普通成人的患病率为20%~33%,其中NASH及其相关肝硬化分别占10%~20%和2%~3%[5-7]。在我国NAFLD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已经成为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常见肝病,成人NAFLD的患病率在10%~20%范围内。我国NAFLD患者早期常因没有症状而呈隐匿过程且不被重视,通常经体检才发现。而发现之后患者往往认为无需治疗,殊不知部分患者可发展至脂肪性肝炎和肝硬化,甚至肝癌,严重危害人民的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显示,NAFLD不仅有预测2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的作用,而且它还会增加其风险[8]。NAFLD同时被认为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可直接影响到心脑血管疾病的发展和预后[9]。目前西医对NAFLD无特效的药物,故早期防治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社区中医药特色在医疗中发挥“简、便、验、廉”的独特优势及不可取代的地位。
根据NAFLD临床表现,当属于祖国医学的胁痛、积聚、肝着、痰浊、痞满、肥气等范畴[10]。现代医学研究发现:NAFLD的早期防治主要通过有氧运动和饮食控制来改善胰岛素抵抗及脂质代谢紊乱以后,才有利于NAFLD转归[11-12]。中医学不仅重视疾病的预防,而且还有许多行之有效的预防性药物、方法和技术。在对NAFLD患者进行有氧运动和饮食控制的基础上,进行体质辨识,根据王琦教授提出“体质三论”:体质可分论、体质相关论、体质可调论来指导其进行体质调养[13]。研究发现痰湿质为NAFLD发病的重要病理体质[14-16],痰湿之邪在脂肪肝发病与演化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17-18]。运用中医化痰祛湿的方法进行体质调养,能取得很好的疗效。张年等[19]运用耳穴贴压联合生活方式干预方法对治疗NAFLD效果显著。刘鲁明[20]运用太极柔力球锻炼结合山楂茶饮法对90例男性NAFLD患者进行临床对照观察,90 d后实验组ALT、AST、TC、TG、低密度脂蛋白(LDL)等生化指标降低水平、高密度脂蛋白(HDL)升高水平均优于对照组。程井军等[21]运用电针针刺足三里、丰隆、太冲,加服复方山楂煎,针药结合治疗脂肪肝效果显著。长期的临床实践及药理研究发现丹参、山楂、决明子等中药能通过调节血脂、改善肝功能来达到治疗脂肪肝的作用[22-24]。可见,在社区及早地运用中医药特色干预方法来防治NAFLD,疗效确切。
基于NAFLD早期防治的重要性,本研究对NALFD患者在常规饮食、运动防治的基础上联合具有中医特色的社区干预,从环境起居、运动导引、情志调适、饮食调养、中药代茶饮、耳穴贴压多途径干预,从日常生活出发,患者易于接受,既经济又有效。通过2年的观察期,结果显示:经中医药社区特色干预的NAFLD患者BMI、WHR、肝功能(ALT、AST)、血脂(TC、TG)及中医证候积分有明显的改善作用,效果优于对照组。本研究在选择中医药特色干预方式上,遵循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因时、因地、因人,选择适宜的中医药技术、个体化干预,获得较好的效果。社区是医疗卫生工作的基础,作为一级预防的主要场所,在社区充分利用全科团队的优势,对NAFLD患者及早地进行中医药特色的干预,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能改善其肝功能,降低血脂水平,缓解临床症状,最终减少NAFLD、肝硬化、肝癌的患病率。该干预方法适应社区服务发展方向,在节约医疗资源方面获得了较好的经验,应在指导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同时,进一步扩大服务人群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J].中华内科杂志,2010,49(3):275-278.
[2] McAuley K,Mann J. Nutritional determinants of insulin resistance [J]. J Lipid Res,2006,47(8):1668-1676.
[3] 王琦,靳琦.亚健康中医体质辨识与调理[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
[4]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版)[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43-149.
[5] Angelo P. Epidemiology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J]. Aliment Pharmacol Ther,2007,25(8):883-889.
[6] Farrell GC,Larter CZ.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from steatosis to cirrhosis [J]. Hepatology,2006,43(2 Suppl 1):S99-S112.
[7] de Alwis NM,Day CP.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the mist gradually clears [J]. J Hepatol,2008,48 Suppl l:S104-S112.
[8] 范建高,朱军,李新建,等.上海市成人脂肪肝患病率及其危险因索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5,13(2):83-86.
[9] 周卫东,车志宏,杨亚玲,等.成人非酒精性脂肪肝与代谢综合征关系的研究[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8,28(8):28.
[10] 程华焱.脂肪肝中医病名的文献研究[J].新疆中医药,2008,26(6):12.
[11] 吴明方,陆阿明.有氧运动及其联合饮食干预影响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血浆SREBP-1c、RBP4水平的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5,30(2):132-137.
[12] 蒋玉芳.生活方式干预对成人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治疗进展[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2015,29(3):270-272.
[13] 王琦. 9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的分类及其诊断表述依据[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8(4):1.
[14] 周文娟.痰湿内蕴型非酒精性脂肪肝与中医体质的关系分析[J].光明中医,2015,30(1):33-34.
[15] 桑久华.彭浦镇社区非酒精性脂肪肝中医调查及干预方案[C]//中华预防医学会社会医学分会第十届全国学术年会暨社会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1.
[16] 胡义扬.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优势与展望[J].世界中医药,2015,10(2):149-152.
[17] 张建华,刘雪花.体检人群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患病率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1):150-151.
[18] 黄海生,吴清山,张卫良,等.佛山市顺德区成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现状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12):99-101.
[19] 张年,刘继洪,鄢准兵.耳穴贴压联合生活方式干预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疗效[J].广东医学,2012,33(14):2179-2181.
[20] 刘鲁明.太极柔力球结合山楂茶饮对NAFLD患者的实验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4):272-273.
[21] 程井军,任婕,吴其恺,等.针药结合治疗脂肪肝的疗效观察[J].时珍国医国药,2016,27(3):635-636.
[中图分类号] S858.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6-0181-01
鸡大肠杆菌病是大肠杆菌性腹膜炎、脐炎、输卵管炎、肉芽肿、滑膜炎、眼炎等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多种疾病的统称。大肠杆菌在自然环境中无处不在,同样存在于鸡机体内,是一种条件性致病菌,当存在某些诱因时,如气温寒冷、舍内空气混浊、尘埃损伤呼吸道粘膜等,会诱发大肠杆菌侵染机体,引发疾病。在鸡养殖业中,大肠杆菌病是一种常见多发病,由于病发种类多且菌株极易产生抗药性而导致治疗困难,常常给养殖户带来较为严重的经济损失,目前已成为鸡养殖特别是集约化养殖过程中重点防治和急需解决的难题之一。
一、病因
引发鸡大肠杆菌病的病原是大肠杆菌,是一种条件性致病菌。大肠杆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空气、水、饲料、机体中均有存在,当鸡只机体免疫能力下降时,大肠杆菌会在机体内大量繁殖并引发相应的疾病。
1.鸡舍环境条件差
鸡舍坏境是诱发大肠杆菌病的主要因素,在鸡舍环境条件差,潮湿度较低,空气混浊,氨气含量大,鸡只养殖密度高等条件下,大肠杆菌很容易大量繁殖并侵害鸡只,引发各种疾病。有些鸡舍内养殖的鸡只密度过高,造成空气中含有大量氨气等刺激性气体,这些刺激性气体很容易使鸡呼吸道粘膜上的保护纤毛被破坏,从而使大肠杆菌从呼吸道侵入机体产生危害。鸡舍内湿度过低特别是相对湿度低于25%时,鸡呼吸道粘膜会变干而为大肠杆菌的侵入提供有利条件,而且,舍内湿度降低也会使浮尘增多,被鸡只吸入后粘附在呼吸道粘膜上,成为大肠杆菌入侵的载体,引发大肠杆菌疾病。
2.鸡舍卫生不合格
大肠杆菌存在比较广泛,鸡舍内卫生管理若不恰当很容易导致大量细菌的繁殖,为疾病的发生提供更多诱因。在对鸡舍和鸡舍内的器具进行清洁和消毒时,常有工作不彻底或间隔时间过长的现象,很容易造成细菌的恶性循环。
3.应激因素
鸡的肠道内本身就含有一定量的大肠杆菌,加之鸡舍环境中同样存在,在外界一些应激条件下很容易引发大肠杆菌病。鸡只在受到转群惊吓、突然更换饲料等应激刺激下,机体内环境会随之发生改变,机体免疫能力下降后很容易被大肠杆菌侵染造成病发。此外,一些免疫应激也会刺激该病的发生,如给鸡只接种疫苗时免疫程序设计不当反而会引起鸡只免疫能力下降或导致呼吸道病变,从而使鸡只更容易感染大肠杆菌;大肠杆菌在鸡的消化道中有一定存在,鸡随时都有病发可能没,而大肠杆菌血清型又比较多,制作疫苗时很难全面预防,这就严重限制了疫苗的有效性。继发性感染也是鸡大肠杆菌病病发的主要原因,如继发在新城疫、禽流感、传染性喉气管炎和传染性支气管炎等之后。
4.饲料营养不均衡
鸡饲料中营养成分的全面和均衡情况对大肠杆菌病的发生也有影响,充足的营养是机体免疫系统良好的重要保障。一般情况下,维生素A的缺乏会导致鸡只呼吸道粘膜鳞状化变性,分泌粘液的杯状细胞被未成熟的细胞取代,为大肠杆菌的入侵提供了条件;维生素E缺少或被破坏,会抑制机体的免疫应答;蛋白质不足会降低T细胞增殖,从而影响分泌抗体的浆细胞数量。
二、发病症状
致病性大肠杆菌可以引发多种大肠杆菌病,不同类型病发病症状不同。
1.腹膜炎
患大肠杆菌性腹膜炎的鸡只,其腹腔器官表面附有大量的黄白色渗出物质,导致各器官组织粘连在一起。
2.眼炎
致病性大肠杆菌引发的眼炎并不常见,患病鸡只常表现为一只眼被细菌侵害,眼前房液积脓,严重导致眼睛失明。
3.败血型
败血性是鸡大肠杆菌病最为常见的类型,患病鸡只表现为精神萎靡,食欲减退或废绝,有的还会出现呼吸困难,呆立不喜运动,鸡冠和肉垂发绀,所排粪便呈黄白色稀粪,患病鸡一般在病发3天~5天就会死亡。对病死鸡进行剖检,可以发现 期肺部淤血水肿,肝、脾、胆囊出现肿大,肠道表现为卡他性出血性炎症,心包积液,有的病死鸡扁桃体肿大出血。这一类大肠杆菌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常常给养殖户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4.输卵管炎
该类型病常见于产蛋鸡,病鸡输卵管明显增粗,内积有白色蛋样渗出物,输卵管粘膜有出血现象。
三、预防
大肠杆菌存在比较广泛,而且血清类型很多,疫苗防治教困难,常常给养殖户带来较为严重的经济损失,所以在日常管理中要做好预防措施。首先,在鸡舍的日常护理中,要经常清扫粪便等污物,经常通风换气但要做好保暖工作,避免气温骤变,并定期做好消毒工作。消毒时,鸡舍墙壁、地面、房顶和所有器具都要严格全面,鸡舍内有鸡只进出变动时对鸡只也要进行消毒。其次,对于鸡只的日常饲养,饲料中营养元素要全面并均衡,鸡饲料和饮水都要妥善保管,被污染后不能再继续使用。最后,在饲料中可以适量添加一些麦芽糖,配合使用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大肠杆菌等微生态制剂,可以有效加速肠道内有益菌群的生长和繁殖速度,促使肠道本身建立哎完善的微生物保护屏障,从而抑制大肠杆菌的侵害和繁殖。
四、治疗
治疗鸡大肠杆菌的药物有很多,如链霉素、土霉素、卡那霉素、氯霉素等,但一些急性发病鸡只用药物往往来不及救治,所以对鸡大肠杆菌病主要还是以预防为主。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R512.6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533(2016)23-0076-03
Clinical pharmacist involved in treatment of a patient with hepatitis B virus and advanced lung adenocarcinoma
CHEN Yuanna1*, YE Xiaofen2**, GU Yutong3, CAI Yingyun2, LV Qianzhou2(1. The Health Clinical Pharmacist Training Base of the Former Ministry, Zhongshan Hospital, Fudan University; 2. Pharmaceutical Preparation Section, Zhongshan Hospital, Fudan University; 3. Department of Respiratory Medicine, Zhongshan Hospital,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32, China)
ABSTRACT A 62-year-old man was hospitalized due to cough and sputum for more than 2 years and chest pain 10 days. According to the pathological results of bronchoscopic biopsy, right lung adenocarcinoma was clearly diagnosed. The clinician intended to give the patient chemotherapy of PP regimen (pemetrexed disodium 0.8 g d1 + cisplatin 130 mg d1). The pharmacist, considering the patient was a HBV carrier and chemotherapy may lead to HBV reactivation, recommended to give anti-HBV therapy during the whole chemotherapy by consulting literature.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ti-HBV drugs, entecavir was preferred. The clinician adopted this suggestion and prescribed entecavir (0.5 mg, po, qd). Finally, the patient successfully completed chemotherapy and was discharged.
KEY WORDS hepatitis B virus; chemotherapy; clinical pharmacist
我国是乙肝病毒(HBV)感染大国,2006年全国人群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1~59岁人群乙肝表面抗原(HBsAg)携带率为7.18%,乙肝病毒携带者约9 300万人[1]。肿瘤化疗可能引起HBV再激活,这是实体肿瘤化学治疗引起肝功能损害重要原因之一[2]。因此, HBsAg阳性患者,应用细胞毒性药物治疗时应预防性抗乙肝病毒治疗。目前国内关于肺癌化疗后乙肝再激活的报道较少,临床上对于肺癌合并乙肝患者在化疗前是否需要使用抗病毒治疗也未引起广泛重视。本文就一例肺癌合并HBV感染的患者是否需要抗病毒治疗进行讨论,旨在引起临床医生对此类患者抗病毒治疗的重视。
1 病史摘要
患者,男性,62岁,身高1.75 m,体重62.5 kg,体表面积1.76 m2。
因“咳嗽、咳痰2年余,胸痛10 d”就诊。辅助检查血常规、尿常规、粪便常规、肝肾功能及电解质、血沉、超敏CRP未见明显异常;肿瘤标志物示癌胚抗原196.3 ng/ml;糖类抗原125 110.6 U/ml;细胞角蛋白19片段 11.6 ng/ml;乙肝五项检查:乙肝表面抗原(+)3 172 COI ,乙肝病毒e抗体(+)0.003 COI ,乙肝病毒核心抗体(+)0.005 COI ;乙肝病毒DNA:6.51×103 IU/ml。胸部增强CT:右肺下叶MT伴节段性不张;两肺散在炎症伴转移;两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右侧胸腔少量积液;骨全身显像核医学:顶骨放射性轻度浓聚灶;头颅增强DWI MRI :老年脑,脑内未见占位性病变;部分副鼻窦轻度炎症。6月17日行支气管镜检查,刷检病理报告:(右肺下叶后基底段)见少量癌疑细胞,待酶标助诊。补充报告:(右肺下叶后基底段)免疫组化示为肺腺癌(细胞少,分散),请结合临床。免疫组化(2016-N11243): 16S22947-001:ALK(克隆号D5F3,Ventana)(-),ALK-N(-),CK7(+), EGFR-E746(-),EGFR-L858(-),Ki-67(10%阳性),P63(-),TTF-1(+)。诊断为:原发性支气管肺癌(右下肺腺癌 T3N2M1a(肺) Ⅳ期 PS0分)。确诊后,拟次日行PP方案(培美曲塞二钠0.8 g d1+顺铂130 mg d1)化疗,同时予以叶酸、维生素B12、地塞米松、多拉司琼等辅助治疗。
2 药师的分析及建议
患者目前明确肺腺癌晚期,首选化疗,方案选择培美曲塞联合顺铂。药师发现患者为乙肝小三阳,HBV DNA为6.51×103 IU/ml,肝功能正常。这是一个特殊患者的化疗,引起了药师的关注。对于乙肝病毒携带者,化疗可能会导致乙肝病毒再激活,主要原因如下:①有研究显示接受化疗和放化疗的患者会增加HBV再激活的风险[3-5],可能与化疗药物的细胞毒作用造成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持久耗竭,并造成细胞毒性T细胞介导的特异性反应的启动有关[6];也可能与化疗药物的使用,引起肿瘤坏死因子-α释放增加产生的基因多态性导致HBV复制有关[7]。②培美曲塞联合顺铂的化疗方案,其预处理过程需要口服糖皮质激素(如使用培美曲塞前一天、给药当天和给药后一天连续3 d口服地塞米松4 mg,bid)。糖皮质激素的联合使用会使得HBV再激活的风险更加增大,这可能是由于HBV基因组中的糖皮质激素反应元件激发了病毒复制和转录活性导致[8]。《2014年慢性乙型肝炎特殊患者抗病毒治疗专家共识》[9]建议:HBsAg阳性患者应用免疫抑制剂或细胞毒性药物治疗时,即使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且ALT正常,也应在治疗前开始应用核苷酸类似物(NAs)预防性治疗。目前多项研究表明,有HBV再激活风险的患者进行预防性抗病毒治疗能够获益[10]。
考虑到患者化疗的风险,药师建议在化疗同时予以抗乙肝病毒治疗。
抗乙肝病毒治疗的药物主要为核苷酸类似物(NAs)和干扰素。NAs常用的有拉米夫定、恩替卡韦、替诺福韦酯、阿德福韦酯等。因拉米夫定有出现抗病毒药物耐药性突变体的风险,优选恩替卡韦或替诺福韦。鉴于骨髓抑制效应,应避免使用干扰素-α。美国肝病研究学会(AASLD)颁布的2009年指南[11]建议:对于预期治疗持续时间较短(≤12个月)血清HBV DNA位于基线水平以下,可应用拉米夫定或替比夫定,对于预期治疗持续时间较长者优选恩替卡韦或替诺福韦;对HBV DNA基线水平低于2 000 U/ml的患者,应在化疗或免疫抑制治疗完成后继续抗病毒治疗6个月,HBV DNA基线水平较高(>2 000 U/ml)的患者,应继续进行治疗直到他们如同免疫功能正常患者一样达到治疗终点为止。对于本例患者,初始HBV DNA检测为6.51×103 IU/ml,药师建议选用恩替卡韦预防性抗病毒治疗,且治疗应持续直至达到治疗性终点。
与医师进行交流讨论后,同意上述观点,并于当日开始给予抗乙肝病毒治疗方案:恩替卡韦片0.5 mg,po,qd。
3 随访与结果
患者于6月24日顺利完成pp方案化疗,并于当日出院。嘱其出院后继续服用恩替卡韦,并于出院后每周两次随访血常规,每周1次随访肝肾功能。
4 总结
这是1例由于病人的特点导致的药物治疗矛盾。即一例晚期肺腺癌患者需要化疗,但患者是乙肝病毒携带者,化疗可能导致乙肝病毒再激活,引起肝炎活动。临床药师对药学问题有着较高的敏感性,及时发现这一治疗矛盾。通过检索文献并与医师沟通,解决了这一药物治疗矛盾,共同为患者制定了合理的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 Liang XF, Bi SL, Yang WZ, et al. Epidemiological serosurvey of hepatitis B in China-declining HBV prevalence due to hepatitis B vaccination[J]. Vaccine, 2009, 27(47): 6550-6557.
[2] Lalazar G, Rund D, Shouval D. Screening,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viral hepatitis B reactivation in patients with haematological malignancies[J]. Br J Haematol, 2007, 136(5): 699-712.
[3] Cheng JC, Liu MC, Tsai SY. et al. Unexpectedly frequent hepatitis B reactivation by chemoradiation in postgastrectomy patients[J]. Cancer, 2004, 101(9): 2126-2133.
[4] Kim MK, Ahn JH, Kim SB, et al. Hepatitis B reactivation during adjuvant anthracycline-based chemo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breast cancer: a single institution’s experience[J]. Korean J Intern Med, 2007, 22(4): 237-243.
[5] Yeo W, Chan PK, Zhong S, et al. Frequency of hepatitis B virus reactivation in cancer patients undergoing cytotoxic chemotherapy: a prospective study of 626 patients with identification of risk factors[J]. J Med Virol, 2000, 62(3): 299-307.
[6] Lazdina U, AlheimM, Nystrom J, et al. Priming of cytotoxic T cell responses to exogenous hepatitis B virus core antigen is B cell dependent[J]. J Gen Virol, 2003, 84(Pt 1): 139-146.
[7] 张天成. 肿瘤坏死因子-α在消化疾病发生与治疗中的新认识[J]. 中华消化志, 2009, 29(5): 355-358.
[8] Chou CK, Wang LH, Lin HM, et al. Glucocorticoid stimulates hepatitis B viral gene expression in cultured human hepatoma cells[J]. Hepatology, 1992, 16(1): 13-18.
IGT;IFG;糖尿病教育;空腹及餐后血糖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arly stages of diabetes diabetes education in its active role i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Methods 136 cases of the city prediabetes or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in patients with reduced(IGT)and impaired fasting glucose(IFG)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the early stage of diabetes treatment group A group intervention(n=66)did not interfere with the treatment group B group(n=70).Of patients with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 of the control or intervention evaluation.The results of the early stages of diabetes did not interfere with the glucose treatment group than the intervention group,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05).Conclusion IGT and IFG concluding stage of diabetes to its active intervention in the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treatment,regular followup,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diabetes.Their incidence of diabetes education,plays an active role in disability.
【Key words】
IGT; IFG; Diabetes education; Fasting and postprandial blood glucose
DOI:10.3760/cma.j.issn 16738799.2010.01.145
作者单位:132400吉林省桦甸市第二人民医院(徐红 徐哲);
桦甸市传染病院(李玲)
糖尿病是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发病日益增多的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常见病及多发病之一,其存在两高两低:即高发病率、高致残率、低预防率、低治疗率,本文旨在探讨不同干预条件下对糖尿病前期阶段患者的不同转归的影响,从而指导糖尿病前期阶段患者及高危人群的预防及治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本文病例来源于2000年3月至2003年5月本院就诊的IGT与IFG)确诊病例136例,IGT及IFG诊断以内科学第六版的1997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提出修改后的诊断为标准[1],并除外其他类型糖尿病及其他原因引起的血糖增高,将136例患者按试验入选时间的先后顺序根据自愿原则随机分为两组:干预治疗组即A组,未干预治疗组即对照组B组,并根据就诊日期将随诊时间定为两年,其中A组男41例,女25例,年龄25~64岁,平均(39±3.0)岁,病程0.5~1.5年,平均9个月,其中有糖尿病家族史者32例。B组男42例,女28例,年龄30~62岁,平均(40±2.5)岁,病程0.5~1.4年,平均8.6个月。其中有糖尿病家族史者31例,该两组在性别、年龄、体重、家族史以及病程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 A组患者入选后进行糖尿病基础知识教育、心理教育、饮食运动教育。B组患者则不进行相应的干预,维持原生活方式。干预治疗包括以下几点。
1.2.1 糖尿病的自我检测及自我保健教育。
1.2.1.1 开展糖尿病咨询门诊。
1.2.1.2 每月一次糖尿病专题座谈会。
1.2.1.3 将A组患者编入糖尿病保健组织。组织形式包括:①每天上午咨询热线电话;②就诊时免收诊费;③以“糖尿病之友”为联系刊物;④寻找其共性进行解疑答问;⑤对于经济困难者每周进行一次免费空腹及餐后毛细血糖检测,有条件的患者让其定期自行于家中血糖检测,并记录结果。
1.2.2 为患者“量身订做”饮食谱,同时灵活掌握膳食种类及数量,做到进食定时定量,根据体重、病情、工作强度等不同情况参与适宜的体育锻炼或家务劳动。
1.2.3 因均为初期患者,都暂时未行药物治疗。
1.2.4 对糖尿病家属同时进行糖尿病教育,使其起到督促、监护等配合作用。每个入选者均进行两年的随访,两年后进行血糖检测,记录治疗前后的血糖数值,比较分析两组的疗效。
以上内容均按实用糖尿病学第二版第15章第3节糖尿病患者的食谱设计方法及第十四章糖尿病的运动疗法为基准。同时,按个体差异、因人而异的方针制定不同的运动及饮食方案。
1.3 临床诊断标准 空腹血浆葡萄糖:3.9~6.0 mmol/ml(70~108 mg/dl)为正常,5.6~6.9 mmol/ml为IFG,≥7.0 mmol/ml(126 mg/dl)为糖尿病。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中OGTT 2 h血浆葡萄糖(2 h PG)11.1 mmol/ml(200 mg/dl)为糖尿病。糖尿病诊断标准为症状+任意时间血浆葡萄糖>11.1 mmol/ml(200 mg/dl)或FPG≥7.0 mmol/l(126 mg/dl)或OGTT中2FPG≥11.1 mmol/ml(200 mg/dl),空腹指8~10 h无任何热量摄入,OGTT采取75 g无水葡萄糖和负荷[1]。
2 结果
干预治疗与否血糖的变化,A组患者空腹及餐后血糖达到正常为28例,占43.08%,仍为IGT及IFG者为30例,占46.15%,转变为糖尿病为7例,占10.77%,B组患者空腹及餐后血糖达到正常为19例,占28.79%,仍为IGT及IFG者为31例,占46.47%,转变为糖尿病为16例,占24.24%,其中A组患者1例失访,B组患者1例意外死亡,2例中途退出,1例失访,最终有效病例为131例,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疗效对比分析(例,%)
组别例数正常血糖IGT及IFG糖尿病
治疗组6528(43.08)30(46.15)7(10.77)
对照组6619(28.79)31(46.47)16(24.24)
P值0.05
两组比较,仍为IGT及IFG患者比例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两组转变为糖尿病的比例及转变为正常血糖的例数相对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
3 结论
糖尿病教育在糖尿病防治中的作用近年来引起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糖尿病联盟和国内外糖尿病专家高度重视,1995年世界糖尿病的宣传主题即为“糖尿病教育”,口号是“无知的代价”,指出糖尿病教育是防治糖尿病的核心[2]。糖尿病知识强化教育能更有效的提高患者自控水平,增强对糖尿病的认识,改善精神及心理障碍,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其重要性体现在:①就目前医疗水平和绝大多数患者而言,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疾病;②糖尿病是可控制的疾病,在一定程度上可延缓其发病及并发症的出现。通过以上临床观察及实践,总结出如下几点关于糖尿病教育的内容。
3.1 糖尿病的基础教育 大量事实证明,接受过糖尿病基础教育的初期患者,其病情得到控制的时间明显延长,控制水平明显优于未经教育的对照组,在一定程度上可避免初期患者转变为糖尿病或延缓其发展。
3.2 心理教育 患者心理情绪对血糖及病情变化的影响是很大的,避免对糖尿病的恐慌心理及精神刺激等各种紧张情绪,正视病情,有利于病情的控制,针对性的心理安慰及心理教育可有效的降低血糖及减少尿糖,有利于糖尿病的控制及治疗。
3.3 饮食及运动治疗教育 糖尿病的治疗从单纯饮食治疗,到运动和胰岛素等药物治疗,这些治疗的基础是饮食治疗,饮食治疗是靠患者实现的,饮食上定时定量才能调整好其他的治疗方案,通过糖尿病教育,可以使患者了解饮食的重要性,走出饮食的误区,以膳食种类及数量的灵活掌握为原则,配合以适度的运动,对轻型患者或初期患者可获得满意的控制,无需服用药物。
3.4 糖尿病的自我检测及保健教育 糖尿病是伴随终身的慢性疾病,目前尚缺乏根治方法,因此患者对病情的自我监测及自我保健显得尤为重要,行之有效的自我检测及自我保健可及时把握病情的变化及采取治疗措施,有利于保护患者的生活工作能力,维护正常生长发育,又可防治并发症的发生及发展,改善生活质量及延长生命。
总之,有效及必要的糖尿病教育,对于糖尿病初期的IFG及IGT患者,可以有效的控制疾病的发生及发展。
IGT及IFG虽然不属于糖尿病的范围,但由于处于葡萄糖自身稳定及糖尿病两者的中间阶段,在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早期发现IGT及IFG,进行干预性处理,防治进一步发生或发展为糖尿病有重要的意义。IFG时空腹血糖为5.6~6.9 mmol/l,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基本正常,但有时存在高血糖症,IGT患者虽无临床糖尿病征象,但已具备发生糖尿病和心血管并发症的危险因素。IGT及IFG和胰岛素抵抗综合征、代谢紊乱综合征密切相关,因此,应广泛重视IGT及IFG的早发现、早干预,以降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及发展。
李氏杆菌病是由李氏杆菌感染畜禽的一种传染病,人也可感染,为人畜共患病。家畜以脑膜脑炎、心内膜炎、败血症和单核细胞增多症为特征;而家禽以脑膜脑炎、坏死性肝炎和心肌炎为特征。
1 病原及流行
病原体为单核细胞增多症李氏杆菌,无荚膜,不形成芽孢,有鞭毛。根据其抗原构造特点可分为7个血清型和12个亚型。该病对外界因素的抵抗力较强,在干燥突然中能存活2年以上,于湿土中可存活11个月以上,-20℃可存活2年,70℃可存活30分钟。该病原对盐、碱有较强的耐受性。病原体在饲料内能保存10个月,但对一般消毒药抵抗力不强,常用的浓度均可将其杀死。感染动物是传染源,病畜从粪尿、乳汁、流产胎儿、子宫分泌物、、眼鼻分泌物中排菌污染环境、饲料及水源,经消化道、呼吸道、眼结膜和破损的皮肤而感染,但以消化道感染为主,吸血昆虫也起着媒介作用。该病多发生于冬季和初春。天气突变,沙门氏菌或内寄生虫感染均可导致该病的发生。各种年龄的动物均可感染发病,但以幼龄动物易感,孕畜也较易感。该病通常为散发,发病率虽低,但病死率很高。
2 临床症状
病猪发病初期,有的体温升高,后逐渐降至正常体温;主要表现精神萎顿,运动机能失调,或无目的地行走,或以头抵地不动,或不自主后退。有的病初两前肢或四肢麻痹,不能起立。有的身体摇摆,共济失调,步态强拘,有的拖地而行;有的表现阵发性痉挛,口吐白沫,四肢乱动,侧卧地上;肌肉震颤、强硬,颈部和颊部尤为明显;有的头颈后仰,前肢或后肢张开,呈典型的观星姿势。妊娠母猪常发生流产;哺乳仔猪多发生败血症,体温显著上升,精神高度沉郁,食欲减少或废绝,饮欲增强。有的表现全身衰弱,耳部和腹部皮肤发绀,病死率较高。
山羊和绵羊发病初期的体温升高至40.5~41.5℃,后逐渐降至常温,且出现神经症状,病羊眼球突出,目光呆滞,视力障碍或失明,头、颈部肌肉痉挛。呈圆圈运动。耳、唇、下颌发生麻痹,大量流涎。发病后期倒地不起,神志昏迷,四肢作游泳状运动。妊娠母羊流产,成年羊症状不明显,小羔羊常呈急性败血症而死亡。
牛沉郁与狂暴症状交替出现,1~2周后全身衰弱,卧地呈昏迷状态,侧卧而不改变其,甚至强翻身,又很快翻过来,最终死亡。妊娠母牛通常会发生流产。病牛的其他症状与羊表现大致相似。
家禽主要表现为败血症。病禽精神沉郁,食欲减弱或废绝,下痢,病程短,死亡快。一些病程轻长者,可表现为斜颈、痉挛等神经症状。
家兔一旦患病,常呈急速死亡。有的病禽表现精神不振,不愿走动,独站一隅。神经症状呈间歇性发作,神志不清,口吐白沫,发作时呈转圈运动或无目的向前冲撞,最后倒地,抽搐,以至于死亡,呈角弓反张姿态。
3 诊断与鉴别
根据临床症状、流行特点及剖检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必须进行病原学检查,制作涂片,进行革兰氏染色,镜检见有革兰氏阳性,单在、成对或呈V形排列的两端钝圆的细小杆菌。此外,还可进行血清学检查,如凝集反应、沉淀反应及补体结合反应。牛、羊患病时,应注意与牛、羊脑包虫病相鉴别。脑包虫病体温不高,病情发展慢,剖检时见有脑包虫。猪患病时,应注意与其他有神经症状的疾病,特别是狂犬病相鉴别。狂犬病有攻击人畜表现,脑神经节细胞胞质内有内基氏小体。
4 治疗
早期应用大剂量的磺胺类药物,其疗效较好,或与氨苄青霉素、庆大霉素联合使用,疗效更好。配合对症治疗,如病畜高度兴奋时,可用镇静剂(氯丙嗪等),心衰时应用安钠咖、葡萄糖等药强心。对全群其他牛、羊、猪,则应以磺胺嘧啶钠每千克体重0. 07~0.1克/次,肌内注射,每天2次,连续注射3~6天,再口服长效磺胺每千克体重0.1克/次,每天1次,羟3周左右可控制疫情。
1前言
由于时代环境的变化导致社会、人文、自然较之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动物疫病越来越复杂并且会出现有关耐药性的问题,这种情况使得动物疫病的治疗变的困难。与此同时,我国针对动物体内药品残留加强了控制和检测,并且也为了人类自身的健康必须要采用更好的策略。好在我国的生物工程技术不断进步,促进了干扰的发展,一般来说干扰素是由具有免疫性质的糖蛋白的组合物构成的,像人工制造的干扰素进入动物机体内后,能帮助T细胞的进一步分化,直接刺激体内细胞群产生抗病因子,阻碍病毒的进一步发展,有效的防治病毒,起到治愈动物疾病或者预防疾病的作用。干扰素自研发以后,其独特的高效、灵活性高等优点使其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和使用,相较于其他的抗生素药物,干扰素能更好的控制疫病,为动物的健康和人类长远的发展奠定基础。据笔者了解,早在上个世纪中旬干扰素就在胚绒毛尿囊膜研究流感干扰现象时被发现,时至今日,干扰素不仅仅有抗病毒的作用,同时也对风湿关节炎和肿瘤支援上也有所助益。笔者根据自己的了解,加上查阅大量资料,认为关于干扰素的问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
2干扰素的种类
现在一般将干扰素分为两种,一种是单纯的,不会在使用后产生其他复合剂的干扰素。另一种是在使用后经过不断发展、作用而产生单体或者复合剂的干扰素。如果按照时间问题划分,又可以把干扰素分为普通干扰素和时效长的干扰素,普通干扰素是前几年比较常见的,但是它的半衰期比较短暂,动物在注射了几个小时后就会在体内被作用,然后清除。清楚之后,病毒就可能会重新开始繁殖扩大,疾病也就无法得到有效抑制,一般来说普通干扰素会有不良反应,总之,在过去几年里,普通干扰素也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其效果尚有待加强。时效长的干扰素是随着医学和生物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研发并投入使用的,它主要是建立在普通干扰素的基础上,加大原有的分子量来延长时效,这种方法被投入使用后就受到了广大相关工作人员的认同,因为它虽然加大了分子量但是并没有增加毒性,进入动物体内后水溶性很不错,最关键的是不会被免疫系统轻易的去除,为动物的长远发展起到预防效果。
3干扰素的优点
3.1干扰素的治疗效果很好
上述我们已经强调过干扰素相关问题,对于治疗动物疾病,其主要能起到两种功能,分别是调节免疫与抗病毒,这两者的共同目的都是为了能治疗和预防动物疾病,干扰素的作用还是比较明显的。干扰素中有很多分子,采用时效长的干扰素就能让干扰素长时间的在动物的机体内循环,保证动物的血清、肝脏不受影响,并且有一定的浓度。这就能直接控制疾病,通过科学家的研究发现,干扰素的作用比其他抗生素的治疗药物作用要好许多倍。
3.2干扰素的副作用小
干扰素的优点比较多,本身具有无污染性,这就说明其不良反应少,干扰素使用会也不会在动物体内造成残留现象。经过几组数据的对比,干扰素对动物的内脏器官影响是比较小的,针对不同的病情下药注射后,2d后就能循环吸收,再过2d后就起到治病预防的效果,使用时效长的干扰素还能保证其长时间维持。干扰素主使用在肝脏中,它能很好的保障动物肝脏内的浓度,不会因为体重的额因素受到影响,这也为医护人员减少了不必要的麻烦,使用药更加快捷、方便,也不会影响动物体内的周边组织,可以说副作用很小。
4干扰素在动物疫病防治中的应用
4.1干扰素在肉鸡饲养中的预防
肉鸡的作用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生存生活,所以要更加注意对其疾病的防治。为了减少肉鸡饲养中的疾病发生,在小鸡出生后的3d,在小鸡的眼策滴入一点疫苗,在1周后使用百加干扰素,于半个月后进行接种,在小鸡出生后17d左右,再次注射一次百加干扰素。上述整个流程就是预防肉鸡患法式囊病的过程,养殖户如果能严格按照这个标准执行,基本上能最大化的减少肉鸡的发病率。
4.2干扰素与猪疾病的预防
4.1.1母猪繁殖与呼吸道问题
猪的养殖需要注意的就是母猪的生产问题与呼吸道问题,为了使增加小猪的存活率。对于患病的母猪,在预产期前一段时间,要先进行一次疫苗接种,小猪出生后肌内注射白细胞介素或者疫康肽。用这种方式能很好的防治母猪的繁殖感染和呼吸道问题。
4.1.2干扰素在猪伪狂犬病中的使用
猪伪狂犬病是一种常见的急性传染病,,主要发病群多为母猪、仔猪和保育猪,母猪的临床表征多为流产、产死猪、产病猪或者在后期出现不孕不育的繁殖问题。仔猪的临床表征一般是腹泻、无法站立、口吐白沫、抽搐等。这种疾病一旦感染,死亡率极高。会给养殖主带来比较大的经济损失。为降低其发病致死率,可以先做上述的工作,在预产期前一段时间,要先进行一次疫苗接种,小猪出生后肌内注射白细胞介素或者疫康肽,小猪半月后注射伪狂犬病毒疫苗,同时也可以辅助口服药,如阿莫西林预混剂和卡巴匹林钙可溶性粉(这两种药要注意药量,大约在10%左右),针对个别病猪的情况辅以庆大霉素注射液。通过这种方式减少猪仔的死亡率。
5干扰素的治疗作用
5.1主要作用
假设动物感染病毒,机体的免疫系统为了防御病毒的入侵会快速产生大量的干扰素,这比其他的药物反应要及时的多。这是动物身体的自然反应,对疾病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这是任何药物不能相比的。干扰素对病毒的防御相对就是间接地,它不能直接剔除病毒,也不能直接阻碍病毒的繁殖,但是它能致使病毒细胞霉变,从另一个角度促进体内抵抗细胞的出现,然后干扰素中的控制分子就会产生抑制病毒的蛋白,有这种抑制病毒的蛋白控制病毒,并且还能切断病毒的繁殖系统,病毒不会再衍生发展。干扰素并不能直接将病毒剔除,还是要靠细胞的分解来产生相关分子,然后与体内的其他细胞相结合,产生不同的细胞蛋白组织,病毒的抵抗就是靠这些来阻断的。虽然干扰素的作用很大,但是并不能针对类似于流感之类的病症。干扰素是靠注射的方式进入动物体内的,动物体内不一定能完全吸收,这个问题还需要临床医学的进一步探究才能得出答案。
5.2干扰素在动物疾病中的治疗干扰素
现在被广泛运用于病毒性疾病的治疗中。假设动物由于感染病毒、细菌引起了发烧症状,或者是腹泻、肠炎、伪狂犬、猪喘气等疾病都可以使用干扰素进行救治。除此之外还可以应用于雌性动物的妇科相关问题,比如雌性动物的产后感染、子宫炎症、炎症等。对于一些细小病毒和其他病毒类感染病症引起的精神抑郁、食欲不振也有良好的治疗功效。总之,干扰素在动物的治疗中只要是抗病毒和免疫调节问题都会有显著的治疗作用。
6结语
通过上述我们不难发现,干扰素的益处和优点比较多,也受到了广大兽医工作人员的喜爱。干扰素能够有效的治疗或预防病毒类、免疫调节类动物疾病,同时采用时效长的干扰素能延长其在动物体内的循环时间,水溶性效果优良,副作用小。整体来说干扰素的使用能够有效促进对动物疫病的预防与治疗。笔者通过分析其种类、优点、在治疗预防中的应用阐述了自己的观点,笔者相信,经过未来的不断发展,干扰素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兆利,廉英梅.三维彩超在胎儿产前检测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7(71):5809.
[中图分类号] S8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2-0254-02
1 鸡大肠杆菌的病因分析
寄生在鸡体内的大肠内的大肠杆菌大多是无害的,能够促进肠道消化和营养吸收。但是其中有少数的大肠杆菌菌群对鸡体有害。而有害的大肠杆菌感染鸡的肠道后,会产生毒素,进而带来病症。而致病大肠杆菌,大肠埃希氏菌,就是典型的致命菌群。这种病菌的特点是繁殖迅速,正常温度(37摄氏度)和湿度就能迅速繁殖。因此大肠杆菌感染致病具有发病快和传染快的特点。通常是外部环境变化或者鸡只体内环境变化,产生了自发性患病。而禽大肠杆菌感染后,根据大肠杆菌的菌体抗原(O)、表面原(K)和鞭毛抗原(H)的组合不同,可将本菌分为不同的血清型。迄今为止已知的血清型大约有数千种之多。这就给诊治带来一定的难度。
2 鸡大肠杆菌病的主要症状
鸡感染大肠杆菌后,会发生多种临床症状。最常见的情况,包括急性败血症、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输卵管炎、腹膜炎、大肠杆菌肉芽肿和全眼球炎等症状。 饲养人员可以通过观察鸡只的外部特征和行为变化来进行初步的判断。患病鸡只会出现精神不振,畏寒打颤的行为,有的会出现伸颈张嘴,跛行不喜欢站立行走,鼻分泌物增多;从外形上,患病鸡羽毛变得蓬松,鸡冠从原来的鲜红或粉红色变成暗紫色;最后从粪便上,可以看到白色、绿色的蛋清稀便,因为拉稀,而导致周围的羽毛污染。如果是成年蛋鸡,其鸡蛋蛋壳粗糙,蛋形状变小。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鸡大肠杆菌病常常继发于其他传染病。如果鸡群发生了禽流感、传染性支气管炎等疾病后,就很可能伴随着鸡大肠杆菌病的群发。
患有鸡大肠杆菌后,解剖时,也有明显的症状。首先是会闻到特殊的臭味,肉眼可以见纤维素性心包炎,肝脏呈现铜绿色,有点可见肝脏表面小白色病灶,胸肌充血。如果是病菌感染了输卵管,那么解剖可以看到,炎症产物使输卵管伞部粘连,漏斗部的喇叭口在排卵时不能打开。该病菌如果感染生殖器,那么母鸡卵泡膜充血,卵泡变形,局部或整个卵泡红褐色或黑褐色,有的硬变,有的卵黄变稀。有的病例卵泡破裂,输卵管粘膜有出血斑和黄色絮状或块状的干酪样物;公鸡膜充血,交媾器充血、肿胀。从上述病变器官均可分离到致病性大肠杆菌。还有报道,本菌会引起母鸡卵泡囊肿。病菌感染了肠道后,十二指肠和盲肠等部位以及偶尔在肝和脾脏产生肉芽肿,病变可从很小的结节到大块组织坏死。
3 鸡大肠杆菌病的预防措施
引发鸡大肠杆菌病的因素有很多,首先了解哪些因素会引起该疾病,才能够有效的预防。而考虑到鸡大肠杆菌致死率高达90%,所以提高预防对于养鸡场来说是最经济有效的方式。结合鸡大肠杆菌发病诱因,本文从鸡只个体保健,外部环境,其他疾病几个方面,提出预防建议与措施。
3.1 关注鸡的个体健康情况
大肠杆菌本来是生物体内的正常菌种,通常情况下不会致病,但是当有条件刺激时,会从正常病菌变成致病病菌。因此,鸡只个体保健非常重要。除了常规疫苗外,饲料要科学配比。确保维生素、矿物质的足量摄入,不要轻易更换饲料的形状和口味,以免刺激鸡摄入量变化。饮水也一定要清洁,在夏天给鸡新鲜的饮水。当发现其他病的患病鸡只后,在治疗其他疾病,例如痢疾、呼吸道感染疾病时,要综合的防治鸡大肠杆菌。对于患病鸡,不管是何种疾病,都进行隔离和重点照料,包括喂食、喂水、安静舒适的环境,一方面可以避免病鸡将疾病传染给其他健康鸡,另一方面让患鸡尽快康复也能防治继发性的大肠杆菌病发生。最后,在鸡群10日龄左右,要及时给整群鸡接种大肠杆菌疫苗,也能有效防止疫情发生。
3.2 在环境方面的预防
首先是养鸡场的饲养密度不可过大。虽然对于养鸡场来说,增加密度等于直接的增加产量而不提高圈舍成本,但是密度太大的时候,鸡只之间的粪便、羽毛、呼吸、肺沫相互接触带来传染的风险更大。而一旦发生疫情,整群损失更加得不偿失,因此笔者建议确保每只鸡足够的活动空间。然后是温度,鸡天生具有敏感性体质和性格,对外界环境刺激非常敏感。因此过热和过冷都会导致鸡发生应急反应,进而在进食休息方面变化,鸡体健康状况下降。最后就是空气质量,呼吸系统疾病和鸡大肠杆菌病都可能通过空气传播给健康鸡,因此要保证鸡舍温度的前提下进行通风,确保鸡舍内空气流通和新鲜。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现在很多农村在夏季采用水空调进行降温,水空调虽然节约环保,但是湿度过大,加上鸡群自身的呼吸和排泄,容易产生污染的湿热环境,而利于病菌繁衍。此外,对环境的消毒尤为重要。
鉴于鸡对环境高度敏感,在饲养过程中,转群、短喙、打疫苗等饲养环节中必须的操作,要尽量避免给鸡群的刺激,操作人员要迅速有序,最好穿白色衣服以免刺激鸡群。养鸡场也要注意避免噪音污染和异常噪音。总之,环境因素决定了鸡群的生产力和抗病力。
4 鸡大肠杆菌病的治疗
相比其他疾病和其他家畜,鸡大肠杆菌病,治疗相对较难,治疗效果也并不能保证。因为鸡感染大肠杆菌后会出现多种不同的病症,因此只能根据分析进行对症治疗。
首先,为提高鸡群成活率,减少用药成本,可将发病的鸡只挑出,并隔离饲养,每天胸肌注射健力素(黄芪多糖注射液)2次,每次每公斤体重0.2ml。其次,因为近年来病菌的抗菌性能和变异性能越来越多,一种抗菌类药物可能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笔者建议一旦发现病鸡,应该多种抗生素交替使用,例如抗菌素或磺胺类药物等,饲养员要注意观察每种药物的效果。
另一方面,随着近年来中兽医专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重要配方可以应用于畜牧业的常见疾病和疫情。针对鸡大肠杆菌病的治疗。治疗鸡大肠杆菌的中草药主要是清热解毒类药物,例如白头翁4-6份,黄连须2-4份,黄芩2-4份,黄柏1-3份,秦皮1-3份,白芍1-3份,乌梅1-3份,诃子1-2份,党参1-3份,黄芪1-3份,甘草1-2份,熬制成药汤进行喂食,很好的预防和治疗鸡大肠杆菌疾病。中草药在治疗鸡大肠杆菌病方面别具一格,它集清热、解毒、杀菌、促进免疫于一体、标本兼治。目前市场已经有治疗鸡大肠杆菌病的中成药问世,例如赤黄散,使用起来也更加方便。
参考文献
[摘要] 目的 探究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与利巴韦林联合方案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并具体分析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为临床用药提供指导。方法 选取2012年2月—2013年1月来该院接受治疗的已确诊慢性丙型肝炎患者70例,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5例。在采取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为对照组患者采取300万U的干扰素(IFN)肌肉注射,1周3次,同时使用利巴韦林500 mg,3次/d,总共持续1年。观察组患者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180 μg进行皮下注射,1次/周,并服用利巴韦林500 mg,3次/d,总共持续1年。在治疗过程中,要随时观察患者的各项指标变化情况,并在停药后追踪观察3个月,记录患者的病情复发状况。结果 通过对两组患者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其治疗效果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在治疗效果方面,对照组中应答的有21例,总应答率为60%,观察组中有应答的28例,总应答率为80%。数据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良反应率方面,对照组中不良反应有5例,占14.29%,观察组中不良反应有4例,占11.43%。两组数据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利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疗效明显,其近期和远期效果持久,比IFN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方法成效出的效果要好;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在治疗慢性丙型肝炎中能降低转氨酶,兼具药效性和安全性,未见出现明显的并发症,对人体的不良反应较小,而且用药较方便,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
关键词 ]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利巴韦林;慢性丙型肝炎
[中图分类号] R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2(b)-0121-03
[作者简介] 欧阳洪(1969-),男,湖南衡阳人,本科,研究方向:肝胆疾病的治疗。
慢性肝炎的发生有两种途径,一是在急性肝炎治疗效果不佳,病程超过半年的情况下演变而来的;二是肝炎病毒潜伏在人体内,待发现时已经发展为慢性肝炎[1]。按照症状的不同和肝脏的病理演变情况,慢性肝炎由慢性迁延性肝炎和慢性活动性肝炎组成,两种类型的患者都会表现出乏力、食欲不振、出现黄疸等症状。慢性丙型肝炎具有代表性,目前无有效的根治疗法,只能通过治疗最大限度控制病情[2]。就临床经验来看,轻度慢性肝炎的预后效果较好;重度慢性肝炎的预后效果较差,大部分的患者会演变为肝硬化,还有一部分会演变为HCC,死亡率比较高。因此,应该做好慢性丙型肝炎的筛查工作,通过有效的治疗控制病情,做好预后工作,防止其恶化为肝硬化或HCC[3]。该院致力于寻找高效安全的治疗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3年1月间收治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在临床上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在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来该院接受治疗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21~67岁,平均年龄(46.34±3.7)岁。观察组中,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7例;年龄23~66岁,平均年龄为(47.23±3.21)岁。
所选取对象的基本条件:ALT出现异常,比正常值高1.5倍超过6个月;血清HCV-Ab和血清HCV-RNA经检验呈阳性;3个月时间内基本病情得到有效控制。排除标准:自入院其往前3个月内使用过相关的抗病毒药物和免疫试剂;经检查对干扰素、利巴韦林过敏,无法进行相关药物实验;患有免疫性疾病、精神病等疾病的患者。综上,两组患者在在年龄、性别等基本情况对比上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实验组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经过确诊后均采取常规治疗,主要有:饮食搭配、肝脏保护、免疫功能调节等,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调整治疗方法。在此基础上为对照组和实验组采取不同的药物疗法。对照组中,为患者行IFN300万U肌肉注射,3次/周,持续1年;与此同时让患者口服500 mg的利巴韦林(批号20081106),3次/d,持续1年。观察组中,给与患者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批号S20120047 )180 μg进行皮下注射,1次周,持续1年;与此同时让患者口服500 mg的利巴韦林,3次/d,持续1年。
1.3观察指标
在该次实验中,观察指标主要是所有患者的HVC RNA和ALT水平,具体观察方法如下:①在治疗前,对患者的HVC RNA和ALT水平进行初步检测;②分别在治疗的第12、24、48周时对患者的HVC RNA和ALT水平进行动态再测,并做好详细记录;③在治疗24周后,对患者进行追踪,了解HVC RNA和ALT的转阴例数,并算出转阴率。
1.4 疗效判断标准
持续应答:药物治疗结束以后对患者随访半年,发现HVC RNA呈阴性,ALT水平正常;复发:药物治疗刚结束时各项指标正常,随访24周发现HVC RNA呈阳性,ALT水平再次异常;无应答:在治疗和随访中,HVC RNA和ALT水平始终处于异常状态。
1.5统计方法
该实验中所有数据均经过详细的记录与整理,真实可靠,并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采取χ2检验对比结果。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通过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分别采用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和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在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呈现出了一定的效果差异。其中,对照组中有应答的有21例,总应答率为60%;观察组中有应答的28例,总应答率为80%。两组数据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对比
通过数据统计发现,两组患者在不良反应上情况如下:对照组中,白细胞减少2例,血小板减少1例,失眠2例,总不良反应率为14.29%;观察组中,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各1例,失眠2例,总不良反应率为11.43%。两组患者在不良反应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3.1 慢性丙型肝炎相关情况
据统计数据,我国目前仅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就有1亿2千万,每年死于肝病的约有35万人,肝病已成为威胁人们生命健康的恶疾之一[4]。慢性丙型肝炎属于病毒性肝炎,其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且其预防和治疗都存在较大的难度,必须引起充分的重视。慢性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体液传播和血液传播,又以母婴传播为主,此外,在医院输血也会有感染隐患[5]。针对肝病多发的现状,我国在肝病诊疗上的投入逐年加大,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在控制肝病病情,防止其转向肝硬化和肝癌等方面依然有待突破[6]。因此,当前的重点是提高药物的疗效,做好肝炎患者的预后工作,在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治疗上更要注重药物疗效的探索。
3.2 实验情况
该院致力于慢性丙型肝炎的药物探索,对70例患者进行了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和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的治疗方法,其结果呈现出了一定的差异性,具体如下:①治疗效果上,通过对HVC RNA和ALT水平的追踪观察,总结出对照组的总应答率为60%,实验组的总应答率为80%,两组数据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明了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效果良好,能对患者的HVC RNA转阴和ALT水平的稳定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②不良反应率方面,对照组和实验组没有明显的差别,对照组的总不良反应率为14.29%,实验组的总不良反应率为11.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该实验中的数据是通过动态监测获得的,主要是在第12、24、48周及治疗结束后的24周对患者的HVC RNA和ALT水平进行监测。值得注意的是,肝炎病毒的潜伏期很久,所以在对治疗后的患者进行追踪回访的周期较长,以便排除偶然性因素的影响。
对于慢性丙型肝炎,近年来已有了大量的相关报道,Ceuevas[7]的研究中提出,慢性丙型肝炎的首发事件是HCV E2蛋白与靶细胞表面的受体相结合,E2区域作为患者病毒基因组中易发变异的区域,其变异可以由IFN压力引发一定程度替换或持续的感染而导致,且变异的数目具有一定复杂性,对HCV感染的疗效和转归产生的影响较大。该研究对此结论表示基本认同。
3.3 药物具体情况分析
3.3.1 利巴韦林 利巴韦林是一种专门用于抗病毒的药物,通过抑制病毒的生长和扩散而发挥作用。具体来说,利巴韦林是核苷类抗病毒药物,药效较强,运用比较广泛,但尚不清楚其作用机制,还需进一步研究。虽然利巴韦林不良反应不大,但在临床使用中仍然要重视用药量和用药时间,减少其不良反应发生率[8]。临床中,利巴韦林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胃部难受,并伴随着轻微的腹泻、呕吐等症状;影响睡眠,产生头昏现象;导致红细胞、白细胞及血红蛋白数量异常等。
3.3.2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是一种长期性的抗病毒性药物,一般和利巴韦林配合使用。聚乙二醇干扰素的优势在于其相对分子质量较大,通过皮下注射进入到血液之后释放干扰素的速度表较慢,能将其药效尽量延长,起到长期抗病毒性的作用。因此,该药物的用药时间间隔相对较长,1次/周即可。另一方面,一般的干扰素会被体内酶所降解,削弱它的药物疗效,但聚乙二醇干扰素本身具有包裹作用,能够保护自身,减少被体内酶降解的几率,维持较强的药效,将其运用于慢性丙型肝炎能提高药效,更好地做好只来哦中的相关工作,给患者减轻身心负担[8]。但是,在临床运用上,要注意该药物适用于大于18岁的患者,以免因人体的免疫能力低增加不良反应。另外,此药物只适用于代偿性肝脏疾病。
Poynard T [9]等的研究中提出,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对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肝纤维化进程,主要表现为改善患者的肝坏死、肝硬化和炎症情况,以此来改善患者的预后。在该次研究中,两种药物联合使用的持续应答率达51.43%,但仍有10例患者出现病情复发,对此可考虑其与干扰素抗体特别是中和抗体具有一定关联性。
3.4总结
在传统的慢性丙型肝炎临床治疗上,一般采用干扰素(IFN)联合利巴韦林的方法。该方法存在一定的缺陷,正如对照试验中所呈现的,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租的患者在治疗后的12周时,HVC RNA和ALT水平与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组没有明显差别,表明其具有一定的药效性。但在24、48周及治疗结束后24周此类指标水平明显低于实验组,显示出了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在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药效持久性,能很好地兼顾预后工作。因此,综合该次实验结果和各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来看,
目前,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肝病的发生率都成增长趋势,但是在目前的医疗水平下,肝病的治愈可能性较小,主要任务就是提高治疗药物的疗效,最大程度控制患者的病情,做好预后工作,减轻患者的痛苦。就目前而言,肝病的治疗药物主要作用是抗病毒性,必须寻找更有效的药物来缓解患者的病情,防止其转换成肝硬化或癌症,延长患者的生命。从本次实验结果来看,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效果显著,其能使HVC RNA和ALT水平维持在正常范围内,并且能有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所以,该治疗方法比普通的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疗法效果更显著,临床上可广泛采用此治疗方法对慢性丙肝患者进行治疗。
[
参考文献]
[1] 黄平,杨永峰,熊清芳,等.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与利巴韦林对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脂联素浓度的影响[J].中华肝脏病杂志,2012,20(5):394-395.
[2] 周立夫,李刚,王旭,等.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与利巴韦林联合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疗效[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23):63.
[3] 马丽娜,陈新月,陈杰,等.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临床疗效、影响因素及安全性分析(附89例临床分析)[J].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06,20(2):42-45.
[4] 李雅馨,杨彦佳,杨梅,等.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自身免疫抗体阳性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J].中华肝脏病杂志,2013,21(5):345-347.
[5] 何伶俐,陈竹,陈杨,等.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J].中华肝脏病杂志,2011,19(1):34-37.
[6] 滕志兰,巩维进,张树青,等.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合并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的临床观察[J].中华肝脏病杂志,2013,21(2):101-104.
[7] Cuevas JM,Conzalez M,Torres一PuenreM,etal.The role of Positive Seleetion in hepatitis C virus[J].InfeetioncenetEvol,2000,9(5):860-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