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课堂汇总十篇

时间:2023-05-28 09:35:0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沉浸式课堂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沉浸式课堂

篇(1)

不管是斯宾塞提出的剩余精力论,还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还是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或者以维果茨基为代表的社会文化历史学派以及现代游戏理论的研究都表明,游戏就是儿童真正的生活,是儿童真正正当的权利,是儿童最佳的学习方式。

游戏式学习在国外的研究如火如荼,在国内是否具备合适的发展环境呢?在很多人看来,游戏和学习是水火不相容的。一方面,如果还是娱乐性不足的“题库”式游戏软件,那样枯燥的捆绑会招致学生的反感。另一方面,如果有部分学生陷入某款游戏不能自拔,也定会引起家长等各界的忧虑。在这样的境地下,如何拿捏这个“度”,达到教学与娱乐的平衡,是我们作为教师应该研究与实践的方向。

布鲁纳在《教学的过程》里说:“只要以一种诚恳的方式,就可以把任何知识教给任何年龄的儿童。”游戏式学习顺应了人性,游戏式学习是一种自由自在的学习,打破了我们对狭义的课堂的理解,激励、引导学生去自主探索,尝试多样的途径,促进其在社会生活中的能力迁移。那么游戏式学习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是如何设计的呢?

让学生对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产生沉浸

皮亚杰认为,游戏是把真实的事物转变为人们想要的东西,从而使人获得自我满足。为学生的需要而设计的绚丽的、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精美的场面和音效能够凸显出环境的真实性,有利于让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沉浸感。以金山公司的“警察抓小偷”打字游戏为例,孩子们只要一进入游戏,真实情境就一下抓住了他们的视觉神经,他们调动身上所有的感官,全身心地投入。谁快速地打字,谁就会最快地到达目的地,意味着能最快地得到成就反馈。求胜的动机驱使孩子们聚精会神地参与其中,达到了操作技能的提高乃至习惯能力的养成等。

显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习效果,就是我们想要的学习状态。沉浸的特性使玩家将注意力集中于游戏的目标上。当沉浸状态出现时,游戏将激发玩家反复投入到这种游戏活动中,这种状态被描述为“流”(Flow)。如何让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沉浸感,是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去思考并设计实施的。

从学习心理学来看,童年期是培养社会各种人才所必经的奠基时期,同时也是为个人的一生发展奠定基础的时期。童年期也是儿童超越家庭范围的社会化的起始阶段,童年期是发展儿童意志的最佳时期。如果一个孩子在小学毕业时还不能自觉、独立地完成他能承担的任务,这将成为他今后发展中的一个不利因素。童年是美好的,作为教师更要在其心理发展、情感生活上精心关照和及时点拨,也要尊重孩子,善于发现孩子的潜能,让其逐渐学会运用自己的力量去获取成功。教师要创造这样的环境,游戏式学习需要得到教师的参与开发。

以苏科版教材为例,在“用计算机作文”模块中,笔者用“我的冒险王国”设计的游戏式学习,将平时写的作文,还有一些有哲理的小故事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自然而然地融入游戏中,具体的步骤为:确定好教学方法,定位好学生的任务,设计游戏的细节,实施游戏,反馈评价教学策略。

建立合作学习环境,提高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列昂节夫认为,游戏活动与学生心理发展最重要的变化有关。面对江苏省小学信息技术新课标以及不断更新的教材,教师需要学习并理解新课程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在实践新课标的过程中认真钻研并不断反思。

在整个游戏中,建立起一个合作的学习环境异常重要,因为它能形成励志的、健康的、科学的、艺术的氛围。基于网络环境的游戏式学习更强调游戏者之间的合作,因为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既可以体现团队精神,还能增强规则意识。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对学生进行分组,若是异质分组,教师首先要知道异在哪里,才能进行有效的小组活动。如在“网络的简单应用”这一模块中,笔者以“搜救犬事故救援”游戏为背景,把网络的简单应用辅以一些相关知识融入游戏环境中,学生在体验“救援”的过程中,不断地与小组成员出谋划策、互帮互助,这让他们在获得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也体会到了助人为乐的内涵。

反馈课堂教学内容,建立有效评价策略

游戏化学习中要结合多种评价方式对学生开展评价,如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通过设计不同类型的游戏,引导、激励学生去探索和研究,并尝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这在实际生活中会引发学习的迁移。在游戏化学习的完成阶段,我们要反馈教学的内容,开展有效的、公平的评价。

1. 反馈有效内容,让学生参与评价

游戏化学习能提高学生综合性的实践能力。要在完成一个阶段的任务后,组织生生评价和师生评价,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进来,关注学生的感受。游戏提供的是一个竞争又协作的平台,学生收获了什么,要及时地予以反馈。

游戏式学习的内容不是某个知识点,可能是几个知识点,也可能是某个模块的巩固与考查,还可能是多科知识的结合,所以它是综合性的内容,学生的收获也最多。如在“信息技术简介”模块,教师可设计“猜数”游戏、“猜生日”游戏,让学生参与其中,课堂过程中还可以解密其原理,让学生去问“为什么”,再体验释疑后的恍然大悟,这样的过程无疑是让学生受益的。在“操作系统简单介绍”模块中,哈利波特的魔法学校成为游戏的平台,让学生带着任务去霍尔沃茨寻找到最后的魔法石。这里有“寻找魔法石存放地点线索”、“一封有操作系统介绍的信件”、“了解操作系统的过程”、“把收集到的知识传出去找到魔法石”一系列难易结合的探索任务,对学生是有吸引力的。学生审视完成游戏任务的过程,对于他们反思实践能力的提高也很有帮助。

2. 以人为本的评价,体验成功喜悦

篇(2)

笔者所在学校以及其他学懂兄弟学校,由于高校扩招、师资等方面原因,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均为大班教学模式,一个教学班级一般由两个行政小班组成,大概60个学生左右。因此,老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活动中无法兼顾到所有学生。比如说,一个学生平均每节课参与课堂活动一分钟的话,一个班级统统参与进来就是60分钟,而一节课只有45分钟。所以,在大班教学模式下,有效的课堂活动受到限制,很难保证每一位同学在每一节课都有参与课堂活动的权力,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2.传统教学模式

由于很多教师比较重视自己的教学水平,而学校又给教师四级通过率等方面的压力,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大多数老师还是采取的传统“一言堂”教学模式。尽管课堂教学中从过去以板书为主到现在引进多媒体课件以及视频音频等辅助材料,仍然改变不了大学英语课以老师为主的核心。一般大学英语课都是以教师进行课文分析,重点讲解新的词汇及语法点为主,又因为在规定的课时内教学任务十分重,因此大多数老师只能减少学生课堂活动的参与时间。

3.不合理的课堂提问策略

综合起来有以下几种表现:首先,提问机会不均等。有些老师为带动课堂气氛,会下意识的专门点原本成绩好的学生。因此会给成绩不好的学生造成阴影。甚至有些学生认为这是一种惯性,从而习惯了沉默。其次,提问后等待时间不足。有些老师提问后希望学生能够立即回答,多等几秒学生没反应的话便不耐烦,另点其他学生,这种做法只会给学生造成心理压力,而后习惯沉默。再次,对学生回答问题后课堂反馈不恰当。比如说,学生回答正确的时候,作为老师应该立即表扬,以提高其积极性;而学生的回答不是很让人满意,但思路很正确的时候,老师就不应该一味纠正其语言表达,而应该以引导为主;当学生回答不正确的时候,老师也不应该直接全盘否定,可以在课间或课后再单独进行交流;而当学生保持沉默的时候,老师应该给学生以下台阶的理由,如“可能没有想好,请坐下来再思考一下。”

二、缓和大学英语课堂学生沉默的策略

1.建议有条件有师资力量的学校,尽量小班授课

在小班授课模式下,老师与学生之间交流机会更多,学生课堂参与的机会也会更多。

2.教师上课应学会情感渗透

从心理学角度而言,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的前提。师生关系冷漠,学生会产生抵触情绪;而如果教师能与学生平等和谐相处,拉近师生间心理距离并建立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学生课堂上也会相对活跃。因此,教师上课应用积极阳光的态度和良好的情绪面对学生;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时,以鼓励和肯定为主要策略,从而提高学生积极性。在课外,教师也应放下教师的身份,作为“益友”主动和学生交流,了解学生。良好的师生关系能拉近师生距离,降低学生学习焦虑,使其在课堂上相对心理压力减小,从而积极主动发言。对于成绩差的学生,教师可以利用课间和课后进行交流,为其提供辅导,推荐适应其水平的书籍让其课后夯实基础。

3.改变单一上课模式

传统的以教师为课堂主导的教学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性,学生习惯了听讲和记笔记就难以在课堂上积极主动思考问题并参与课堂活动。因此,大学教师应摒弃传统填鸭式教育方式,采用能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教学方式。比如说,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辩论等活动。在小组学习中,学生所面对的群体是同班同学,会更为自由积极的参与。记单词时,也不一定非要用传统课下背单词课上听写来检测的模式。教师可以挑取重点单词,课堂上让学生用单词串讲故事或用新单词写日记等。对于相对简单的非重点课文或某些课文中的非重点段落,教师可以分配学生个人或小组讲解,以加分等方式进行鼓励和奖励,从而提高其胆量、兴趣和积极性。

4.注重维护学生的面子,培养其积极的自我观念

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课堂上学生不确定答案时,都会无意识倾向于保持沉默来避免当堂犯错丢面子。因此,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时出现错误时,教师应先表扬学生敢于发表个人观点的勇气,然后再委婉指出其与正确答案的差距,从而避免伤害学生的“面子”。如果学生发言、特别是主动发言遭到教师的否定或同学的嘲笑,学生的自尊心会受到伤害,从而逐渐丧失主动发言的勇气,从而走向上课沉默的怪圈。教师要协助培养学生的积极自我观念。而学生的积极自我观念来源于其重要感和成就感。不管学生课堂活动的参与效果如何,教师应以鼓励和激励为主,让学生体会到参与过程中的成就感。同时,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尊重,学会欣赏对方优点包容其缺点,帮助学生们获得认同感。

篇(3)

沉浸理论认为,人们在进行某种日常活动时,会因为完全投入其中而忽略不相关的内容,由于注意力的高度集中而进入一种所谓“沉浸”状态。沉浸理论对语文教学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语文教学中对沉浸理论的应用主要在于:努力营造沉浸的氛围,师生共同沉浸在纯粹的学习语文的环境中,进入全身心的状态,主动参与深刻体验教学活动的过程,使学生受到熏染,达到心灵上的高度愉悦,从而内化为主动学习的动力,极大地提高学习兴趣,从而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果。同时,教师在课堂上的沉浸也可以有效地感染学生,带动学生以亲身体验延伸到课外学习中,在进行课外的自主学习时也能自觉地应用“沉浸式”的学习方法,从而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有效提高,并为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合作完成的,教学质量的提高有赖于教师和学生双方的共同努力。教学效果的好坏和师生的心理状态密切相关。当教师和学生都处于一种积极的、愉悦的、和谐的氛围之中时,学生的心智处于兴奋状态,阅读的感觉受到强烈的触发,思维趋于活跃,潜能得到最佳发挥,学习效果最好。因此,“沉浸式课堂教学实践”研究的落脚点是让师生共同沉浸其中,在沉浸中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教学的过程处理上就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充分发挥各种教学要素的作用,使得学生处于一种最佳的学习状态中,充分感受和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快乐。

如何建立语文课堂教学的沉浸模式,以沉浸理论来指导当下的语文教学,我以为,主要有以下两个层面的含义:第一,让学生沉浸在经典之中,语文教师负有引导学生学习最纯正、最经典的祖国语言的责任,要创设环境,让学生浸润在生动精彩优美的语言氛围与正统高雅经典的艺术氛围中,让心灵沐浴在阳光之中,提高欣赏品位和艺术修养。第二,在语言实践活动中,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实现从教师“教课文”向学生“学课文”的转变,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动起来,通过听、说、读、写、背等多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理解、积累生动精彩的语言,在学习、模仿的基础上,提高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一、沉浸于诵读中领会

我国古代启蒙教学十分重视诵读的作用,诵读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成功经验。所以古人说:吟哦讽诵而后得之。意思是说沉浸其中的诵读可以品味出文章的妙处,真正有所得。学生通过诵读,可以感受到汉语的韵律美、诗文的意境美,还可以增进感悟,充分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读的过程,就是学生与文本的交流过程,作者的思想情感在凝固成文字之后,文字符号的概括性和抽象性使其获得了独立存在的价值,因而学生的朗读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可以尝试走进文本,实现与文本的高度融合。

诵读不同于朗读,应从作品的声律气韵入手,以体会作品丰富的内涵和情感为目的,重在“玩”,重在“品”。它是沉浸式的,是一种美读,是一种赏读,力图传达出文字的情趣,抒发出文本的情感,实现对文本的感悟理解。读的方式有多种,比如,听读、想读、赛读、示范读、配乐读等,这些方式应根据实际综合使用,以达到最优化的组合效果。

二、沉浸于语言中品味

词汇丰富、修辞优美、思想深邃是经典作品的特征。语文教学必须突出语言的教学,引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是如何实现人情、意境的表达和营造的。经典语言是智慧的结晶,是语言艺术的模范,只有在语言的沉浸中,学生才真正感受到语言之妙,切实把握作品的内涵。

如《明天不封阳台》的第十段,“诚然,我们不可能重新回到……”至“……人类也在毁灭着自己”。这是一段极其精彩的议论和抒情,首先以设问的方式呼吁人们要爱护自然、关爱一切有益的生命,接着运用排比列举了不该发生的错误行为,最后以一句富有哲理的话,告诫人们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如果索取无度,最终难逃自然的报复。

引导学生沉浸在作者营造的真切深沉的情感氛围之中,有助于对整个作品主题的理解和把握,同时将语言的学习真正落到实处。

三、沉浸于文本中探究

探究文本,才能让语文课变得丰满起来,才能真正提高语文课的教学效果。让学生沉浸于文本的探究中,带动引领学生的思考,实现与文本的对话。

探究文本首先是要研究文本,对文本进行细读,而不能脱离文本,要深入了解文本的时代背景。只有真切地感受文本产生的文化背景、时代风云,才能真正感受到那个时代人的思想和情怀。如《明天不封阳台》这篇课文所表现的主题,就是在当今人与自然矛盾在逐渐激化,而人们对环境的保护仍不重视的背景下,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从小处着手表达的却是一个严肃的主题。

探究文本要在尊重文本的前提下深刻理解文本,而不能似是而非,主观臆断或者先入为主,以现成的结论推导过程。对文本的理解,实际是读者和文本的对话过程,是主体之间的精神交流。人的认识是多元的,每个人的感受体验是不一样的,因此,我们提倡多角度地有创造性地解读方式。但是,这不应该导致在道德和情感价值取向上的混乱。

在教授《明天不封阳台》时,在精读阶段,我们可以设置如下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导入:随着线索延续,“我”对封阳台问题的态度变化,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

创设情境:请你浏览文章,并且结合文章内容对下列话题做出补充:明天要(不要)封阳台,因为……

篇(4)

二.沉浸式教学的实施

1.教学筹备

在正式授课之前,教师一定要进行集体备课,再积极思考,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进行个性化课程设置。首先,先对学生进行角色分配,之后教师负责讲解剖析,最好安排提前的演练,从而使得学生们在课堂上能够顺利完成任务,并和老师有效地配合。与此同时,教师们也要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建设课程配套资源,如习题和讲义等等。另外,还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实验器材、实验模型等辅助教学。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使用沉浸式教学方法时要全盘考量,充分准备,提前设计好全部的情景和流程。

2.教学内容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根据课程自身的特点和教材的内容,静心设计教学内容。将以往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灌输回归到实际的应用过程中。首先组织学生实践,之后总结归纳问题,探究问题产生的原因和最终的解决方法。最后由教师并进行深入的讲授。需要尤其注意的是,由于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能力和水平的差异,“沉浸式”教学的内容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选取。还有一点,就是要考虑具体实践的复杂性。课堂上不适合实施过于复杂的模拟过程,否则学生会失去学习的兴趣。要充分考虑如何把课堂上模拟的场景和学生将来从事的工作相结合。

3.实施过程

教师在实施沉浸式教学过程中,要开动脑筋,想尽一切方法,全身投入到课堂的模拟情境中,并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详尽地讲解具体的实施过程,从而达到让学生熟练掌握的目的。另一方面,教师在课上或者课下也可以设置一些问题,引发先行思考,可适当组织一些课上课下的讨论活动,试图让学生自己求解,最后再由教师详细讲解正确答案。笔者所工作的民办院校,公外英语课的上课学生人数众多,介于这一现状,教师采用了分组的形式,并在每一组中选取了组长,先对各组组长进行有关沉浸式教学流程的培训,之后再由各小组的组长分别组织各组组员进行情境模拟练习。在课堂上的正式演练时,教师也可以在各小组间展开PK,并给予加分奖励,充分调动小组成员的参与积极性。

三.沉浸式教学法对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应用

“沉浸式”教学法作为一种高校的教学方法,效果明显,可操作性极强。这是顺应社会发展,时代变革的产物。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语言教育工作者们不能照抄照搬,必须要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1.语言环境的营造

沉浸式教?W的关键核心就是语言环境的营造。要想此教学方法能够实施成功,关键就在于独特的语言环境。加拿大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双语环境的重要性。但是,我国的国情不同,我国只有一种唯一的官方语言,那就是汉语,大部分学生缺少使用第二语言的语言环境,

第二语言在日常生活中的实用性也微不足道。对于英语的学习仅仅局限于课堂,一旦脱离了课堂环境,学生就极少甚至不会使用英语,英语思维和语言习惯就更难养成了。学生在课堂上好不容易学习的一些英文表达很快就被遗忘。但是,沉浸式教学方法可以极大地给学生营造语言学习环境,教师依托这些环境,借助并通过各种各样的教学设置活动,逐渐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让学生有能够尽可能多的机会模拟在真实语境中的语言理解能力和实际交流应用能力。比如,在校园范围内,教室范围内尽可能多地营造外语环境,校园里的标语,教室里的物件标签都可以使用双语,教师也应鼓励学生课下多用英文进行交流。

2.教学方法的应用

沉浸式外语教学的终极目标是教师在课堂上不使用母语,取而代之的是完全用目的语进行授课讲解,但是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介于不同班级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不同的教授方法和手段甚至是同一种教学手段都会影响到他们对于新授知识的理解程度和运用能力。为了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高校语言教学工作者一定要开动脑筋,多想办法,充分调动并利用各种资源和教学手段,进而确保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在实际的课堂授课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布置多种多样的任务,一方面,通过小组合作、团队PK、情景模拟等多样化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让学生尽可能地多用目的语进行交流和互动,增加目的语的使用频率;另一方面多为学生提供目的语的原版影视,学习视频、地道音频等真实材料,既可以丰富教学的内容,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最大程度地融入到目的语学习的环境中去。最后,还要积极开展第二课堂,通过外语角,外语沙龙,外语各项比赛,读书会等多样化活动,为学生营造双语学习环境。

3.教育规律的遵循

目前,由于我国高校的教育水平参差不齐,沉浸式教学的开展受到一定的制约,大多高校好必能彻底和完全地实施此教学方法。因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掌握好一定的分寸和度,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整个教学初期,全程使用目的语教授浅显易懂的内容,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对于出现的难度较大的内容,教师可采用双语结合的方式。伴随着学生们对沉浸式教学方法的不断接受和适应,自身的语言水平也会相应提高,等到那时,再逐渐增加目的语的授课比例,最终达到全目的语授课的终极目标。这样做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实际使用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们用目的语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这层面上来说,我国高校的外语教学任重道远,并且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4.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

专业教师良好的综合素质是沉浸式外语教学方法实施的重要前提和保障。介于这层原因,沉浸式外语教学的推进与发展也对教师们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但是目前的情况下,在我国所有高校全面推进沉浸式外语教学进程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和难度,大多数语言教学工作者还不具备全外语授课的能力,大部分高校的管理者也缺乏双语课程设计的能力、水平和经验,只有我们的教师拥有了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和高质量的语言运用能力,并且能够熟练自如地运用英语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配之以广阔的知识面,才能为沉浸式外语教学方法的开展提供切实保障。与此同时,高校管理者们也要定期组织教师们参加培训,并为其提供深造机会,从而提高教师们自身的业务水平,以便教师们能熟练地驾驭沉浸式课堂教学。此外,教师们更要注意跨学科之间的知识学习,不同种类知识的积累,从而更好地提高自己。

5.外语教材的研发

篇(5)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4-0061-02

沉浸式教学指用第二语言作为教学语言的教学模式,学生在校的全部或部分时间内,沉浸在第二语言的环境中,教师只用第二语言面对学生,不但用第二语言教授第二语言,而且用第二语言讲授部分学科课程。也就是说,第二语言不仅是学习的内容,而且是学习的工具。它具备两个显著特点:(1)绝大多数的教学时间都直接用第二语言上课;(2)不仅通过语言课学习第二语言,还要通过第二语言来学习其他课程。这种教学模式以互动式交际为主要教学形式,课堂气氛轻松活泼,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欲望,让学生在逼真的英语环境中耳濡目染,并养成英语的思维习惯,突破心理障碍,能随口说出流利的英语。

一 创设沉浸式英语教学环境的必要性

1.语言环境是人类获得语言能力的决定性因素

语言环境可分为自然语言环境和课堂语言环境两种。自然语言环境是一种无人教授的自然或接近自然的语境,而课堂语言环境主要是在课堂教学方式下的语言环境。大量研究表明,身处自然语言环境和课堂语言环境都有助于二语习得。根据问卷调查,学生从日常生活到在校学习,时时处处被汉语的声音和汉字包围,缺乏真正的外语自然习得环境,而且传统的外语教学也过分地强调教师用母语讲授,教师主导课堂,学习者不能充分地参与,无法主动地、自由地运用语言,即使有口语、听力课,也上得很少,更不用说用多媒体软件上课了,课堂语言环境不利于学生的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造成了“聋哑英语”的产生,不利于外语习得。

2.课堂最佳习得模式为沉浸式

美国的人类学家和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认为,一个人的语言能力不仅仅指他能否造出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而且包括适当、得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因此外语成绩好并不等于外语水平高,语言归根到底是要使用和交流的。自然习得环境的缺乏和传统的外语教学,都不利于学生的语言习得,而对于中国学生来说,他们的外语习得主要来源于指导性习得即课堂。我国的外语教学由于缺少使用语言的现实环境——自然习得环境,教师只能人为地模拟,使课堂学习环境尽可能地接近自然环境,努力营造出一种浓厚的外语氛围,使学生完全参与课堂活动,自身兴趣完全融入其中,专注在自身注意的事情上。在这种课堂环境下,他们可以充分使用目的语进行听、说、读、写,大大地增加了他们使用目的语操练的机会和提高使用英语的兴趣,进而使使用目的语的能力大为提高。在语言环境里,与自然环境比较接近的环境即“沉浸式环境”,那么创设“沉浸式”课堂教学就非常有必要了。

二 创设沉浸式课堂教学的方法

1.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

挑战和技能保持平衡是沉浸式课堂教学成功最重要的条件。这种平衡不但能促进参与者高效地完成任务,而且能促进参与者进一步提高技能,在更富于挑战性的层次上,达到新的平衡。这样,在挑战和技能之间,形成一个不断持续的循环,每次循环都带来新的挑战和新的提高。挑战若高于学习者技能水平,学习者容易产生焦虑,若低于技能水平,学习者会感到厌倦。这两种情绪都不利于学习者技能水平的提高。教师在课堂上所使用的英语输入材料应是略高于他的语言水平的第二语言输入。习得是从开始至结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如果能够把握好输入材料的难度和学习者技能水平之间的平衡,学生才能品尝经过努力获得成功的喜悦,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

2.任务型教学

促进英语教学中学生的成功体验可与任务型教学结合起来。任务型教学可以改变学生在课堂上比较被动的状态,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语言交际能力。小组讨论和主题发言都是任务型教学的主要形式。从语言习得来看,小组活动也有利于外语水平的提高,学习者在小组活动中通过交际获得可理解性输入,这种输入比经过预先简化的语言更有效,而且小组活动是一种促进互助的学习方法。因此我们把学生有目的地分成小组,可以使他们的心理和语言能力在彼此合作中得以发展,降低学生使用英语的紧张感和焦虑感,同时使学生“浸泡”于英语的环境里。教师是活动的设计者、指导者、帮助者,同时也是活动的参与者,小组活动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在进行任务型小组活动时,要注意有明确的活动任务目标,任务既需有一定的难度,又不能超过学生能驾驭的范围。没有挑战性的任务只能使学生单纯练习已熟练掌握的句型,达不到真正交际的目的,任务太难又不能保证小组中每个成员都积极地参与,特别是那些能力较差或焦虑感强的学生往往会失去参与的热情和兴趣。所以,教师在设计小组活动时,要全面考虑使用对象,注意活动任务难易程度的搭配,并采用一些控制措施,促进信息的交流,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用英语交流的活动。

3.视听法

视听法是在听说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教学方法,视听法除了注重听说还注重“看”,即在英语教学中,利用幻灯机、投影机或教学电影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画面、影像和文字,使视觉、听觉并用。同时学生可以伴随着纯正、地道的发音与生动的画面,一边听,一边看,一边模仿着说。他们可以把看到的情景和听到的声音自然地联系起来,仿佛置身于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这种接近自然的获取信息的方式要比传统、单一的以语言为主的传播方式更能节省时间,增进记忆,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所以说,视听法除了注重按照语言习得的规律教授语言,还注重语言输入的“质”。

4.听说法

听说法提出学习语言必须先学听和说,在听和说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学习读和写。听在英语的听、说、读、写四要素中处于最基础的地位,说的能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听的能力。专家认为,耳朵受到很好的训练实际是一个听的刺激量的训练过程,刺激越多,输入量越大,这也有助于阅读,随之有助于写作。这符合语言习得的过程。听说法强调要使学生学到地道的语音、语调,教学中要由所学语言国家的人对学生进行听说训练,在没有这种条件的情况下,要用他们录制的录音磁带,让学生反复收听和模仿,以保证学生学到纯正、地道的语音、语调,教学中只许接触和使用正确的语言,在课堂上尽量不用母语,听说法很注重语言输入的“质”。另外,听说法强调外部刺激对人的语言行为造成的反应,它认为所谓“学习”无非是一系列刺激和反应的结果,这说明听说法是很注重语言环境的创设的。

5.建立英语第二课堂

开展多样的英语课外活动,有利于复习巩固课堂上所学过的语音、词汇、语法,提高听、说、读、写的技能。英语第二课堂有利于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课外活动的开展,可以增加练习语言技能的机会,学生的潜能能够得到发挥,长处得到发挥,而个别学生的困难也能得到解决。另外,在英语学习中,学生间也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常常存在于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自身的努力等方面,并且这种差异直接导致了学生自信心的丧失。而在英语第二课堂,老师可以设计较为简单的活动来激发这些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为成绩好的学生设计较难的内容以避免他们出现自满的心理。心理学研究已证明,学生只有胜利的体验是不足以引起他们的兴趣的。给学生不同的任务,这对他们更好、更均衡地发展十分有利。因此,第二课堂是对学生因材施教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苏州市初中语文教学研究组.“沉浸式”教学研究[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0

篇(6)

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沉浸式强化训练法都应该是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但如何将其应用于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中,还需要各位教师及学者的研究探讨。对非英语专业学生施行沉浸式强化训练有一定难度,有如下原因:第一,非英语专业学生听力基础比较差,学校将学生进行分级教学,学生中仍有参差不齐的情况。第二,一些非英语专业学生在中学没有接受过听力训练,发音不准确,长期的错误发音根深蒂固,使其在大学听力中反应滞后,甚至不能听懂正确的发音;第三,兴趣不高,有些学生因为大学听力与中学没有适当的衔接,更缺乏正确的训练提高方法,对听力学习失去了兴趣,畏难情绪严重。

将沉浸式训练法应用到非专业大学英语听力中,能提高学生英语听力能力,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同时在教学实践中应探索总结一种易操作的施行步骤,使这种具有广大应用前景的教学方法更具实践操作性。

把沉浸式强化训练法应用到课堂教学中,选择合适的听写(dictation)材料,使课堂生动化,让绝大部分学生参与进来,体会英语的意义并感受其魅力。主要步骤:一是听:教师朗读原文一遍,看学生是否听懂。朗读过程中(同时也是讲故事的过程),要用简单的英语句子解释较难的地方,帮助学生理解故事。约五六篇故事后(是否太少?)(五至六周训练后),将阅读材料难度加大,升级为说明文、议论文。二是写:教师朗读,学生边听边写。开始教师语速可低于四级语速,以后逐渐提高语速,并观察学生反应。三是查:教师给出原文,学生自检,找到自己的错误,并从错误中学习,总结经验教训。教师也可抽取学生的听写,找出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统一讲解。再给学生指出个别问题。四是评:将学生本学期末的四级听力与上学期四级听力成绩比较,分析考试成绩数据,得出结论。

施行沉浸式强化训练法的注意事项:1.选取合适的材料。先尝试选择简单有趣的材料,要大部分学生认为难度适中。本研究项目老师一致认为选取有趣的笑话故事比较合适。这样既容易测试学生是否听懂,又能让学生思维活跃,感受到语言的幽默之处。材料由易到难,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对难度的掌握要在尝试—失败—调整中实现。2.教师要控制好语速。先了解四级的听力语速,听写时教师语速要略低于四级,甚至更低,可以和正常语速交替进行。3.用更简单易懂的英文解释原文,这对教师的口语和课堂掌控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沉浸式训练方法的可行基于下述观点。1.沉浸式强化训练法(Dynamic Immersion)由几个重要因素构成,图像(Images),直觉(Intuition),互动(Interactivity),指导(Instruction),连同Immersion,共称为5Is,因为都以“I”打头。2.Images同样的声音信息,如果与文字图像等联系在一起,则更容易被理解和记忆。听有故事的听力材料,根据故事的发展线索来形成图式记忆,并根据这个图式记忆,能够比较有效地抓住故事的概要,强化听力理解的效果。3.Intuition我们已经是本国语言猜测词语意思的专家,当我们看到外语,以及和它对应的图片,也能立即猜出它的意思,这就是我们的直觉在起作用。4.Interactivity互动是促进英语学习的很重要的因素,在课堂听写中,教师要观察学生的反应,听取学生的要求,并能就听写效果与学生讨论研究,这样老师能够尽快对教学作出调整,学生也能获得最大的进步。5.Instruction有效的指导应从简单事物开始,系统有效地进行到较难以至更难的程度。6.学习贵在坚持,英语学习更是如此。教师要能陪学生训练听力,采用很好的听力训练方法,让学生爱上听力,掌握方法,从而在以后没有教师指导时,依然能自主学习。那么这种方法就是沉浸式强化训练法。

目前,对于沉浸式强化训练法的研究大多在电脑软件这一板块,实际课堂操作方面并没有取得很大的进展,在相关图书馆搜索中,没有搜到沉浸式强化训练法应用于课堂教学的论文或其他资料。本课题的创新之处在于用新的有效的学习方法,指导课堂实践教学。通过实证分析沉浸式强化训练应怎样简单有效地应用于课堂教学,使学生喜欢英语课堂。

我们以“沉浸式强化训练法”为指导,利用听写为切入点,研究提高听力的有效方法。采用实证的研究方法,分析随机选取河南科技大学2010级B级的两个班级,分别作为实验班和控制班。在英语听力教学中,实验班的教学实践加入适合他们听力水平的听写,材料选取有趣或幽默的英文故事;控制班用传统方法教学,继续选用《21世纪大学英语听说教程》中合适的听力材料。

在实验数据收集方面:以2011年12月的四级听力成绩为实验前数据;在本学期期中加一次四级模拟听力考试,成绩为实验中数据;2012年6月份的四级听力成绩为实验后数据。并在学期末对学生进行英语学习问卷调查。然后使用社科统计软件包(SPSS,11.0版本)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听力是语言学习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各项语言能力的基础,我们所有的语言学习都要经过大量听力材料的积累,才能厚积薄发,发展说的能力。一直以来,大学听力均以课本为主,尽管一些学者为课本编纂付出了很大心血,大学听力课本还是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听力依然是大多数学生的难点。而沉浸式强化训练法要求自易而难,循序渐进,要有系统地、自始至终地对学生进行辅导,创造母语式的环境让学生愉快地学习。因此从理论上来说,沉浸式训练法丰富了语言教学的新观念,开创了一条研究语言教学的新途径,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

在英语教与学的过程中,耗时多而效果又不太理想的就是听力的教与学,这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有较大的影响。沉浸式强化训练法的理念必定促使我们重新思考中国大学英语听力的教学方法。本课题通过教学实践研究由这一理念指导下的听写对学生听力提高的作用,这将走出一条教学观念转变的新路子,为听力教与学指明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Johnson,K.an Introduction to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Beijing: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2002.

[2]Oxford,R.L.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What Every Teacher Should Know.New York:Newbury House,1990.

[3]陈玫.大学英语听力理解的障碍因素及训练策略[J].福建中华职业大学学报,2000(1).

[4]何湘平.整体听写活动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长沙大学学报,2007(6).

[5]蒙诗茜.实用英语学习策略与应试技巧[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6]钱明才.沉浸式教学及其对我国英语教育的启示[J].国外外语教学,2003(3).

[7]商海燕.大学英语开展“沉浸式”网络学习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11(4).

[8]王荩.听力学习策略的可教性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

[9]王静,于新松.非英语系专业大学生外语学习策略[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

[10]袁平华,米保富,胡洁茹.渥太华大学沉浸式双语教育对中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2011(7).

[11]袁平华,俞理明.加拿大沉浸式双语教育与美国淹没式双语教育[J].比较教育研究,2005(8).

篇(7)

【关键词】

虚拟现实;沉浸式虚拟现实;医学

1引言

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VR)是由计算机产生一个集视、听、嗅、触、力、运动觉等感觉于一体的沉浸交互式虚拟环境,操作者借助必要的交互、传感与跟踪、显示设备以人类自然的方式从任何角度与虚拟三维环境中的物体进行交互,产生身临该虚拟环境的感受与体验。该虚拟环境可以是对某一现实领域的模拟,也可以是对某一构想世界的仿真[1]。沉浸式虚拟现实(immersiveVR)表示的是带有沉浸感的虚拟现实体验,使用者完全置身于虚拟世界中,感受不到真实世界的存在。它有着以下特征:使用头戴式虚拟现实设备让使用者的真实看到的东西、耳朵听到的东西隔离开来,这样就会产生虚拟的视觉、听觉。使用者也可利用专用手套提供虚拟的手臂在虚拟世界中,这样可以非常方便与虚拟世界进行交互。头盔式虚拟现实设备往往采用左右眼分屏的手机设备进行实现,例如GoogleCardboard设备、也可采用通过HDMI线连接电脑佩带设备进行虚拟现实的实现,例如Oculus设备。另外还有一种全息的方式进行展现虚拟现实的世界,这种技术目前正在研究,例如MagicLeap公司。

2沉浸式虚拟现实在课堂教学和医院医务工作中的应用

沉浸式虚拟现实可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将改变原有教学课本呆板、单一的局面,也可用于对一些医院医务工作进行培训,借助虚拟设备将远远降低原有培训费用,节约更多宝贵的资金。

2.1在课堂课本教学中的应用使用者可以携带沉浸式虚拟现实设备在一个几乎完全虚拟的环境中体验医学教科书中的一些需要动画、交互的页面,如观看人体解剖学课本时,戴上沉浸式虚拟现实眼镜可以在眼前出现一个虚拟的人体,使用者可以控制操控,观看三维立体图像,这留给学生深刻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生动、有意义的教学方案。

2.2在医院医务工作培训中的应用医院医务人员借助沉浸式虚拟现实设备,可以虚拟构造一个虚拟的手术台,所有的培训工作都可以借助设备虚拟出来,借助虚拟现实设备的各种侦测、反馈装置,医务人员可以随时使用虚拟的病床、绷带、剪刀、镊子、大型手术器械以及急救室的其他有用的医疗器械等。在虚拟环境中,医务人员可以反复操作,增强其技术的熟练度,而不用担心使用真人带来的种种不便。另一方面,借助这种设备,可以大大降低医院医务工作培训的费用,减轻了医院以往培训的沉重的资金压力。

3沉浸式虚拟现实在远程医疗中的应用

远程医疗指的是使用计算机以及远距离通信来进行远距离的对疾病情况进行诊断工作、治病和提供疾病咨询等先进的一种新的医疗方式。在远程医疗技术的帮助下,不论患者距离医院有多远、身处何时何地,都可以随时随地获得最方便、快捷的治疗工作,也可以非常方便的为病人提供疾病咨询工作、医院远程开会工作。在远程医疗中采用沉浸式虚拟现实技术,病人可以直接与虚拟医生面对面交流,医生可以非常方便的了解病人各项生理特征,医生便能够及时做出诊断意见。借助沉浸式虚拟现实技术的补充,远程医疗获得了更成熟的发展。除微型手术机器人外,Satava[2~3]提出了21世纪战地医疗(medicalbattlefield)的构想。这种先进系统结合了传感器技术、异地手术、专家系统等部分组成,通过这个先进系统可以为伤者提供远程的手术服务,也可以提供远程的一些医学专家问诊制度。在21世纪战地系统的帮助下,在前线工作的医生可以将伤员的情况随时告知后方的专家;而在后面工作的专家又能将疾病诊治措施以虚拟现实的形式在前方医生进行展示,这样可以大大提高伤员的存活率,从而大大降低士兵的伤亡率,在军事上非常有用。

4总结与展望

相信沉浸式虚拟现实技术的蓬勃发展,对医学的很多领域都将带来一场意义深远的革命,文中仅仅列举了其中的几个很小的方面。虽然,目前沉浸式虚拟现实领域本身处在很初级的阶段,而其在医学中的应用更尚处在萌芽阶段,但笔者相信随着CPU计算能力的提升、屏幕像素的提高、屏幕刷新率等硬件水平的成熟,其必将改变现代医学的方方面面,将大大降低人们的看病成本、医疗培训成本,必将提高医务工作者的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姜红.虚拟现实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J].中国医疗设备,2006,8(23):49~52.

篇(8)

二、沉浸式教学对英语口语课堂的启示

加拿大的沉浸式教学能取得显著的成效,其原因就在于让学生充分“浸泡”在目的语当中。很多学生之所以会练成“哑巴英语”,就是因为学习的时间和方法还不到位。所以借鉴加拿大的沉浸式教学,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高职英语口语课堂的教学改革。

1.学习内容的“浸泡”沉浸式教学是用目的语教授学科课程。在授课之前,首先要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以他们将来的工作内容作为课程实施的载体来设计、安排教学内容,会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根据国贸岗位的工作要求,可以把教学内容按国贸流程分成四大模块:在机场接待客户;带客户入住宾馆;带客户参观城市和工厂;送别客户。在每一大模块下又分几个次场景,涉及到接待外宾时可能会用到的各种日常英语话题。有这样的专业背景作为支撑,学习内容才不会空洞或过于陈旧。而且把英语和专业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更利于学生的专业发展。

2.课堂教学的“浸泡”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所以要改革以教为主的教学方法,突出以学生学习为主。在目前的招生规模和培养模式下,大学英语口语课堂很难真正实现小班化教学。传统的课堂上,学生机械地跟着老师朗读课文、操练句型、背诵词句。偶尔有一些被点到的学生可以站起来做对话操练,但涉及面非常有限,这跟理想的语言学习是有很大差距的。所以教师要把课堂的时间还给学生,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真正的主体。在大班教学的状态下,可以以固定的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汇报、打分。把每组学生分成外商和外贸业务员,根据所给的工作场景开始对话模拟和讨论,然后进行汇报展示。用这样的形式让学生“浸泡”在开口练英语的学习氛围中,教师在此过程中可进行少量的指导或者参与某一小组的准备和展示。通过生生对话和师生对话,充分地利用好课堂时间,变“一人说众人听”为“大家说大家听”。这样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在课堂上得到训练和点评。通过分组进行角色扮演,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真正实现教学相长,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3.课堂内外相结合,以“影片配音”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学习过程是以人的整体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活动和情意活动相统一的过程。传统的教学论研究忽视了教学中的情感问题,把生动、复杂的教学活动囿于固定、狭窄的认知主义框架之中。在新的课程理念背景下,教学中的情意因素被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来理解。它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必须有机地渗透到教学内容中去,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所以我们要把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放到至关重要的位置,使学生具有学习的热情,积极、主动地学习。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英语基础差又好面子,会在课堂上选择被动听课。所以教师可以把课堂延伸到课后,让他们有机会通过课余的努力去完善自己。电影配音这项活动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后自主选择喜欢的影片进行模仿练习。学生在课后录制完后再到课堂上来演示,让大家一起欣赏、点评和学习。这种生生互助的形式更有助于让学生在同伴的赞赏和肯定中激发更大的学习兴趣。在影片的选择上,采用分阶段处理。第一阶段,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动画影片进行配音练习。目的是让他们爱上配音,并在语音语调上有显著的进步。第二阶段,选用和专业背景相关的商务交际片段作为配音目标,让学生根据所给的场景自主编写对话,以此让他们逐渐熟悉未来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为就业打好基础。

4.突出学习过程的重要性,让学习成为自主性活动形成性考核应关注学生成长的每一步,日常汇报、话题讨论、电影配音等活动都有师生当场共同打分,并计入最后的期末考核。这样学生才有动力去找材料,去准备,逐渐地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篇(9)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11-0006-05

一、引言

“课堂互动”是教育技术研究中重要的选题之一。课堂互动研究意味着从“课堂控制论”走向“课堂互动论”,实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改变教师一言堂的状态,打造崭新的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文化特色的课堂。[1]深入了解课堂互动的影响因素,有助于教师创设平等的互动环境、提高课堂互动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课堂互动以师生互动为主, 包括一连串的启动应答反馈的回合,即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然后教师对学生的应答进行反馈,这种交替的回合导致了互动的单一性,并且学生之间的互动也较少;活动教学模式则兼顾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 互动方式有师生之间的对话、指导以及学生之间的讨论、探究等,这也成为了课堂互动的主流模式。[1][2]

近年来,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的深度融合大大促进了学习云平台的推广,云服务支持下的学习云空间已具备了辅助教学的成熟条件。[3-5]例如,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已研发并在全国各地部署了大批应用学习云服务的“未来教室”。

随着智能终端产品的进一步发展以及互联网的全面升级,课堂教学中的课堂交互环节翻开了新的篇章,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首先,学生逐渐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体,课堂交互需要尽可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从而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主动学习兴趣,但是通用的教学模式由于交互的形态与范围等都具有一定限制而无法保证新的课堂环境下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参与。其次,课堂交互的主体也由原先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延伸为教师、学生与电子书资源三者相互间的互动。因此,有必要研究学习云平台服务环境下对传统课堂交互模式的改进以及智能终端参与下的课堂交互环节的重构,从而实现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以及和学习资源之间的智能互动,提高课堂教学的智能性,增加学习的直观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师工作效率。

二、多模态互动的概念

课堂互动是课堂教学中最基本、最主要的人际互动,是课堂教学情境中, 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发生的具有促进性或抑制性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进而达到师生心理或行为的改变。[2]其核心内容是研究从单纯知识点的目标设定走向三维目标链的设定,从单纯预设式的教学设计走向动态生成式的教学设计,从单向传输走向集w思维学习――集体思维的组织与学习集体的形成。[1]通常,能够获得良好反馈的课堂互动不会是仅由单一模式构成的。从组成上来看,基于学习云平台服务的课堂交互主要由教师、学生和资源三个方面组成,它们两两之间均存在着互动的可能性。同时,课堂互动应渗透到学生进行认知活动的主要阶段当中。因此,在进行学习云平台服务课堂交互关键技术研究时,着眼点应放在针对互动学习各阶段中,由人与资源共同构成的多模态互动的研究。

1.四段式互动学习阶段

现代教育学之父赫尔巴特曾经提出经典的四段教学法,即将教学过程分为明了(Clearness)、联想(Association)、系统(System)、方法(Method)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基本涵盖了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当互动技术融合到这个过程中时,将以意识(Awareness)、关联(Connection)、应用(Application)和总结(Harvesting)四个互动学习阶段重构互动教学模式。

在意识阶段时,学生面对“新问题”充满着未知,对他们而言,良好的第一印象显然十分重要。这一阶段并不需要大量的知识灌输,因此在接触新事物的过程中,强化初始体验,增强交互手段,能够触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促进教学活动的后续展开。借助合理的交互技术,可以使学生与资源交互的过程更加便捷,同时充分发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在拥有了一个良好的起步之后,学生需要正式进入到关联学习的阶段。关联是认知活动中极其重要的一环,它将新生事物与我们固有印象中的事物进行类比,从中寻找共同点进而加深理解并形成新的印象。例如在数学教学中,通常将相似的题目归类为某一题型,通过对题型的训练让学生即使遇到新的题目也能够对号入座。在教学过程中,建立联系的过程不但强调师生互动,也要强调资源互动。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当联系被确立,学生已经拥有了关于新知识的印象,但这种印象是不够深入的,所以在第三阶段,需要通过应用来加深印象,达到更深层次的认知。通过不同的交互方式、多角度的交互运用、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度进而加深对知识的系统性理解是这一阶段课堂互动的主要目的。

总结阶段是课堂教学成果的反馈环节,通过一系列认知过程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需要进行一定的衡量。在这一过程中,课堂交互主要体现在随堂测试等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通过及时的反馈处理前三个阶段存留的不足,进一步巩固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培养思考能力。

通过将智能交互技术融入到互动学习的四个阶段当中,能够促进教师、学生、资源三者的良好互动,有效地思维并形成学习集体。此外,更加丰富的多媒体交互手段也可以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乐趣,提升教学效率。

2.智能交互技术

(1) 多媒体互动

在计算机系统中,多媒体指多种媒介组成的一种人机交互式信息交流和传播媒体。多媒体互动通过有机整合文字、图片、动画、音频等资源内容,实现了更为丰富的知识呈现方式,生动形象的展示带来多重感官体验,能够更快地让学生接触和学习新的知识。多媒体互动贯穿了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

(2)人技互动智能

交互技术近年来的发展有目共睹,从语音交互技术到虚拟现实技术,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为课堂交互带来了新的思路。传统的互动模式下,师生互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参与者进行教学活动,在智能交互技术的帮助下,学生也能以互动活动的主导身份参与到课堂交互当中。

智能交互协助下的课堂互动与以往不同之处在于,学生主动参与度更高,他们对新技术提供的体验感到好奇,也能提升主动学习欲望。另一方面,借助智能交互技术也可以为教师分担教学压力,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自然互动

尽管智能终端的加入让课堂互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但是我们仍旧不能忽略传统师生之间语音等自然互动的重要性。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教师在课堂交互中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在多种交互模式组成的多模态互动中,自然互动依旧是课堂互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在教师引领下自主构建、师生真实自然互动、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的教学活动才是精彩的课堂。[6]

三、课堂互动教学需求模型

为了更好地重构课堂互动教学模式,我们首先需要建立课堂互动教学需求模型。任何教学活动都是服务于教学目标的,所以在建立模型时,必然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设计。在充分考虑将多模态互动代入到课堂互动当中后,最终形成以教学目标为中心,沉浸式教学过程、互动智能教学环境以及互动学习管理三位一体式的课堂互动教学需求模型。(见图1)

1.明确课堂互动中的角色

过去,常见的课堂互动模式都以教师为绝对主导地位、学生作为从属地位的参与者进行课堂互动,这种固定的角色分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课堂交互活动的效率。为了适应多模态互动的需求,传统课堂教师为主导、学生为参与者的角色划分需要做出转变。

在传统教学模式上,语言学家认为,教师在语言互动中大多数时间处于强势地位。[7]而在多模态互动的需求下,教师需要从主观意识上将自己在课堂互动中的角色定位由传统的绝对主导者转变为引导者和辅导者。

在多模态互动需求下,学生应当成为教学互动当中的主体,掌握互动的主动权。无论是什么形式的课堂互动,学生都需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并充分利用互动的机会锻炼能力。

教学资源则起到辅助互动的作用,在互动活动中充当重要工具,在交互过程中与师生进行互动,提供必要的教学辅助。

2.沉浸式教学过程设计需求

沉浸式教学常见于语言学课堂,充分发挥课堂参与者的角色演绎模式,通过良好的互动体验获得有效率的教学。其在加拿大经过 40 多年的实践已经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是加拿大双语教学中极具特色的教育手段。[8]从语言教学的基础上扩展开,在以教学目标为中心的课堂互动需求模型中,沉浸式教学过程需要在基于教学目标的同时,注意与互动智能教学环境及互动学习管理之间的联系。

沉浸式教学过程是基于教学目标的任务驱动产物,借有针对性的任务设计,建立沉浸式教学的角色演绎模式与方法。在任务驱动下,师生能将足够的注意力集中于关注点从而进行课堂互动活动。

另一方面,在沉浸式教学过程中以资源共享为基础,在其上突出过程管理,从而形成符合互动智能教学环境的资源形态。最终将沉浸式教学过程与互动智能教学环境及互动学习管理有机结合起来。

3.互动智能教学环境需求

教学环境的组成元素是多元化的,它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活动的质量,随着智能设备的引入,教学环境逐步向智能化发展。良好的互动智能教学环境能够提供充分的教学反馈、强有力支撑的互动工具,强化互动体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构造互动智能教学环境,需要遵循教学目标中组织出的教学序列,同时进行分析评价,与沉浸式教学过程共享资源,并向互动学习管理提供数据探测和采集机制。

4.互动学习管理需求

针对教学活动的反馈以及教学过程的控制,需要引入互动学习管理。以教学目标为出发点,互动学习管理可以建立起分级控制机制,从而形成明确的课堂互动过程。

在进行教学活动时,互动学习管理不但对沉浸式教学过程起着控制作用,同时需要从互动智能教学环境中获取教学活动产生的数据,对应分级控制机制提供逐层反馈,从总体上实现学习资源服务过程的评价及优化。

四、课堂互动技术应用模式

通过课堂互动教学需求模型的建立,我们明确了课堂交互活动的各项模块,据此可以进行课堂互动技术应用的研究。之前的讨论已经表明课堂交互在一次教学活动中的多个阶段都有着较高的需求,因此研究课堂互动技术应用模式应紧贴四段式互动学习阶段。根据每个阶段不同的特性,所利用到的互动技术的类型也需要相应调整。

在意识阶段,避免大量知识性内容的引入,采用化繁榧虻慕换ナ侄稳缬镆艚换ゼ际酰更能够吸引学生加入到交互活动中。同时,为了加强学生后续主动学习兴趣,利用增强现实技术(Augmented Reality Technique)可以更好地提升交互体验。

关联阶段强调对比,这一阶段师生互动频繁,与资源之间存在以展示为主的交互手段。借助云平台强大的资源提供能力,通过展台进行交互,将关联阶段的新旧对比精细化。

在运用阶段,学生需要对所接收的知识进行系统性、深层次的进一步学习,如白板交互等多角度交互方式更为合适。总结阶段则以师生、生生互动为基调,通过答题卡交互等手段进行辅助。

1.课堂多媒体资源交互模式

课堂多媒体资源交互技术主要用于智能课堂交互环境的搭建,主要模块包含资源调度、白板交互、实物展台、Clicker交互以及答题卡交互。

资源调度模块借助云平台强大的资源仓储能力,结合本地化教学资源形成在线、离线相辅相成的资源调用平台。丰富的资源为教学活动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为后续的课堂互动做了充足准备。

通过实物展台进行资源材料的展示,从直观的观感来获得新旧事物的对比,从而完成关联阶段的任务。

电子白板交互模块与Clicker交互模块在运用阶段有着良好的体验,交互白板技术能即时方便灵活地引入多种类型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并可对多媒体材料进行灵活的编辑组织、展示和控制,它使数字化资源的呈示更灵活。[9]Clicker系统也称为课堂应答系统(Classroom Response System),它是一套多媒体互动教学系统,主要由一个无线主控基站、学生手持键盘和一套数据处理软件构成,学生通过对课堂问题的探讨和交流,以投票的形式回答问题,是运用阶段的重要交互手段。[10]

答题卡交互模块提供的快速高效反馈可以更好地协助教师判断学生学习状态。

图2是课堂多媒体资源交互技术示意图。针对教学目标从学习云平台服务提供的电子书资源中进行抽取,获取的教学资源用于教学环境的设置,主要包含多媒体课件及习题设置。协助教师完成教学过程设计后,采用交互组态进行数据采集,推送服务则对教学过程进行控制,通过互动答题和对照分析完成W习管理的反馈环节。

课堂多媒体资源交互技术完善了智能化教学环境所需要的各阶段重要交互服务,为智能课堂交互提供了可靠的基础条件。

2.纸书―3D电子书交互模式

不同于虚拟现实强调完全虚拟环境的沉浸体验,增强现实是把真实环境和虚拟现实的景象叠加起来,在同一个画面或空间同时存在,并强调虚拟对象与真实世界物体的交互。[11]虚拟与现实的结合对处于意识阶段的学生而言,可以很好地引起他们的兴趣,对事物的初始理解也能够更加立体。纸书―3D电子书交互就是基于增强现实技术实现的一种交互技术。

图3所示是纸书―3D电子书交互技术的示意图,学生在用户界面提供原始图片,前端将图像和交互参数传递到后台逻辑。其中图像经过图像识别流程提取图像的特征,图像特征一方面将用于与特征库中原有特征进行匹配比对,另一方面也将被运用于图像特征的模式训练当中。

通过预处理流程的图像特征数据将被用于资源服务模块的资源构建。所产生的资源包括3D模型,对应场景的纹理、形状以及运动轨迹,语音信息和相应的电子书素材。

将资源服务中构建的资源进行重组最终向用户界面展示经过增强现实处理的3D电子书。

3.自然语音交互模式

结合语音识别及语音合成技术的自然语音交互技术,其从广义上来看也属于一种增强现实技术。在计算机辅助教学初期,人机交互仍旧停留在界面点击、文字输入的时代,随着智能语音技术的发展,语音作为一种崭新的交互技术被引入到我们的生活当中。用自然语音与智能应用进行交互,将人机交互化繁为简,节约了时间,让死板的人机交互变得更加生动、更容易被师生接受。

自然语音交互由语音识别和语音合成两部分作为技术基础,辅以多层次智能检索技术,最终完成知识呈现。其中,语音识别技术将语音转换为文本,语音合成则将文本转换成语音数据。

图4是自然语音交互技术的示意图,学生在用户界面调用语音引擎进行语音输入,语音识别技术将输入的语音数据转换成文本数据传递进智能检索模块。同时对语音数据进行存储操作,并在本地知识库完成本体构建。

当文本数据进入搜索引擎模块,将首先进行网络安全过滤,从一定程度上将可能产生的不适宜信息排除,进而进行智能检索。智能检索采取优先本地检索,而后在线检索的多层次检索方法。在知识组织模块对最终获取的数据进行重组及导航,知识的呈现将以文字方式作为主要媒介,同时辅以语音合成技术让文本转换成语音呈现。

五、总结

目前,智能终端在方方面面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样课堂互动方式也随之悄然变化。通过智能设备及智能交互技术搭建智能化的课堂互动内容,不仅是搭建学习云平台服务的重要环节,也符合教育信息化的背景。本文对学习云平台服务课堂交互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讨论了互动学习的四个阶段,并针对多模态互动建立了需求分析模型,在构建智能化教学环境的同时,细化交互手段,提出了增强现实及自然语音交互方案。从长远来看,教学互动的智能化是必然趋势,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合理地将科技成果引入到课堂教学的课堂互动环节中,可以对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兴趣、加强课堂教学效率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钟启泉.“课堂互动”研究:意蕴与课题[J].教育研究,2010(10):73-80.

[2]韩琴,周宗奎,胡卫平.课堂互动的影响因素及教学启示[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8(6):42-45.

[3]黄昌勤,王希哲,张冬冬,梅晓勇,周宇文.学习云空间支持下的研究性学习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15(8):21-28.

[4]白云娟,沈书生.云学习:云计算激发的学习理念[J].中国电化教育,2011(8):14-18.

[5]王希哲,崔萌.云服务支持下学习云空间的构建策略及系统实现[J].教育信息技术,2015(12):13-15,39.

[6]吕丽.互动生成,让语文课堂真精彩[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1(15):74-74.

[7]刘艳春.师生在英语课堂互动中的角色分析[J].科技信息,2006(S2):145-145.

[8]钱明才.沉浸式教学及其对我国英语教育的启示[J].国外外语教学, 2003(3):1-5.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4-0202-02

随着互联网技术、移动互联技术等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的理念、模式和方法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出现了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一系列以新技术为代表的教学方法。2016年新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大数据领域的完善、移动互联的普及,虚拟现实技术的日趋成熟。教育的游戏沉浸式教学模式将会在这些技术的支持下取得突飞猛进的进展。

一、游戏沉浸式教学模式的内涵

游戏沉浸式教学模式是以游戏为载体,设计教学的基本任务,吸引学生沉浸在学习任务和过程中,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收获知识,提升能力。2003年华南师大未来教育研究中心、先得教育联盟和奥卓尔公司在顺德教育信息中心联合组织了国内首届“游戏化学习专题研讨会”,开启了国内研究游戏化教学模式的大门。随后,游戏沉浸式教学模式在潘庆玉教授的著作《富有想象力的课堂教学》中被提出。

围绕着游戏沉浸式教学模式,出现了一些具体的教学法,比如CBL教学法、情境教学、任务导向式教学等。这些方法教学的本质都是以学生的自我探究为主要手段,创造一种游戏情境,将学习与游戏结合。教学活动生动活泼,充满趣味,在各个层次的教学实践中都获得了成功,是目前得到认可和广泛推广的教学方式。

这些衍生出来的教学法应用在课堂内,依靠教师精心的教学设计,使得整个教学环境有游戏氛围。翻转课堂、微课、慕课等新技术,解决了教师和学生的距离问题,但这并不是系统化的,还没有有效的和教学模式深度融合。

二、“互联网+”背景下,游戏沉浸式教学模式新变化

(一)移动互联网带来教学游戏的连续性

移动互联网是将移动通信和互联网两者结合起来的技术,4G网络和普及的移动终端设备使得移动互联网发展迅速。据QuestMobile的《2015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研究报告》@示,截止到2015年12月,国内在网活跃移动智能设备数量达到了8.99亿。

通过手机的4G网络,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路径掌握学习节奏,这使得教育的开展随时随地,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游戏沉浸式”模式中,如果开发配套课程内容的教育游戏,设计出“每日任务”“活动任务”“限时任务”等非强制性内容,再或者根据配套教材内容的英语单词知识点设计游戏,则会让感兴趣的同学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去“游戏”,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

(二)大数据带来个性化教学

随着云时代的来临,大数据已经在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领域中得到应用,这使得对海量数据挖掘和分析后作出的决策更加合理。在教育领域,大数据可以带来个性化的学习,帮助学生从模糊学习到精确定位,减少无意义的付出。学生的学习信息,如选课信息、做题信息、互动信息,都留在互联网上,可以针对该学生的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将模块化的知识个性化的推送给学生。在游戏沉浸式教学中,可以根据大数据,自动生成针对某一个学生的试题并以游戏的形式展现,形成攻关模式。

(三)虚拟现实带来教学的真实感

虚拟现实技术(VR)是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仿真系统。它利用计算机生成一种模拟环境,是一种多源信息融合交互式的三维动态视景和实体行为的系统仿真,使用户沉浸到该环境中。虚拟现实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沉浸、交互、想象”三个基本特征。在教育中,虚拟现实可以教育变成游戏,使无形的理论变成一个个鲜活的虚拟情境,实践操作过程变得有形、“真实”,且可以重复进行。

三、多技术环境下游戏沉浸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游戏沉浸式教学模式可以分成自主学习、课堂活动、个性化攻关游戏、通关游戏反馈四个环节。

(一)自主学习

通过两种方式完成这一过程。一是通过课本;二是通过网络资源,如慕课、微课的方式,进行初步学习。这部分虽然主要是靠学生自主完成,但是可以通过交流群、论坛提问的方式形成共同学习。

(二)课堂活动

课堂活动可以完全采用游戏沉浸式教学模式。教师和学生进入VR建立的虚拟世界,去“看到”一些认知性的内容。实践性、操作性、技能型的内容则由老师带领学生去“做”。系统对每个学生形成个性化的成绩报告,向教师和学生进行反馈。对于不用VR呈现而采用计算机软件或情形模拟呈现的内容,学生的反馈情况需要电子或手工的方式形成数字报告,录入计算机。大数据技术对所有学生的情况、单个学生情况进行数据分析。

(三)形成个性化攻关游戏

大数据结合总体和单一的学生情况,形成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化攻关游戏。攻关游戏根据学生当前的薄弱环节和历史成绩有针对性的进行游戏设置。对于全体学生来说,游戏的情节设置或许相似,但是情节的推进过程所需要用到的知识会存在差异。

个性化攻关游戏可以在电脑或移动互联网下完成,平台数据共享,让学生利用碎片时间,随时随地通过玩游戏的形式巩固知识。攻关游戏还可以形成多个挑战难度的攻关游戏,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训练,促使反复学习。

(四)通关结果的反馈

通关后,解锁下一章节的自主学习内容,从而又进入该模式的第一个环节。若不能通关,说明该学生还没有掌握,这时学生可以回到原先的自主学习阶段进行二次学习,也可以请教师在面对面或者互联网环境下,进行辅导答疑。问题解决后,再次进行个性化攻关游戏阶段进行二次闯关。

四、“互联网+”背景下开展游戏化教学模式的方法

(一)教学内容的游戏化设计

慕课、微课为游戏化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内容。慕课、微课不再是碎片化的知识点,而是游戏中可以参考的拟人化了的“向导”角色。首先应让课程设计者根据课程的目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进行策划,这个过程类似于项目化课程的过程,策划的结果是写出一个游戏策划脚本,即类似于目前所说的课程总项目。再由游戏软件策划人,从软件设计的角度,情景化课程教学内容,将所需要掌握的知识进行整合,并将这些知识融入到故事中,将知识点转换为游戏中的任务。

(二)教学评价和进度的游戏化设计

可以通过设计“虚拟币”来增加趣味。根据游戏任务的完成状况,发放“虚拟币”。只有积累了一定的“虚拟币”才能解锁下一个课程,进入下一阶段的游戏任务。通过互联网社区互动、线下教学互动、学生主动分享相关有价值资源都可以获得“虚拟币”。另外,一些拓展知识可以设计成支线游戏任务。这些“隐藏”情节,都需要用“虚拟币”兑换。

(三)大数据下的游戏化个性定制学习

在学生开始学习前,进行小游戏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制定W生的初始课程。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借助大数据将学习者的学习参与度、学习偏好性、发帖率、页面浏览记录等等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向学生推送一些符合学生兴趣的学习模块或者游戏模块。

(四)游戏化教学线上互动设计

无论是在自主学习环节还是在个性化攻关游戏阶段,学生遇到不明白的环节都需要进行提问来获得答案。游戏化教学线上互动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设计出分享模式。线上提问需要花“虚拟币”,解答别人的问题则可以赚到“虚拟币”。另外在攻关游戏阶段,可以在互动设计中加入需要双人合作完成的游戏任务,例如每周擂台赛等,报名学生可以进行PK。

五、游戏化教学模式下资源建设

有效的实施游戏化教学模式,需要从教材、互助论坛、“互联网+”的网络资源、VR资源、教师资质培养等方面进行。

(一)立体化教材的建设

注重立体化教材的建设,在书中加入配套的二维码,扫描二维码可以直接进入与课程内容对应的微课或慕课资源。鼓励学生课前学习,同时记录下二维码的扫描次数、播放视频次数等。对于一些行业最新的变化或者案例,也可以通过二维码链接进行补充,确保整个资源的时效性。教材的内容,围绕整个游戏展开,不面面俱到,增加学生在网络资源学习探索的乐趣。

(二)互助论坛的建设

互助论坛的建设,可以参考“百度知道”的建设思路。但与“百度知道”不同的是,“虚拟币”不只单一在互助论坛上存在,还存在于游戏环节中。因此,“虚拟币”就成为游戏环节和互助论坛互通的一个重要纽带。在互助论坛上提出问题需要耗费“虚拟币”,回答问题可以获得“虚拟币”。为了防止作弊,互助论坛可以抽取一定比例的“虚拟币”作为服务费。

(三)游戏化教学资源的建设

目前的慕课、微课很多还是以免费的方式提供,这其实是不利于优质教学资源开发的,毕竟没有人愿意无偿开发这些资源。因此,提供网络教育的平台,必须探索科学的市场化运营模式,找到持续稳定的资金技术支持。

游戏化模式就可以通过延伸服务获得收益。比如在大数据分析学生喜好时,还可以推送相关的图书;在游戏中为了获得更加真实的体验,可以购买虚拟道具;在VR的虚拟世界中,所有的呈现都可以植入品牌广告,从而获得广告收益。还可以在设计教学课程内容的主线情节时采用免费的形式,但在支线情节中,需要“虚拟币”等方式来获得收益。

(四)教师素质的培养

教师需要树立互联网、大数据的意识,首先进行自我能力的培养。对这些新技术要采取开放的态度,积极改变传统教学的模式,做一些新技术应用方面的尝试。学校要积极的开展培训,鼓励教师参加有关新技术的学习;积极搭建大数据的采集、分析平台;与社会各公司积极合作;广泛地学习其他院校的经验,甚至直接引进内容资源平台,然后组织人力物力,对资源进行二次开发,生产出适合自己院校的“游戏”课程。

【参考文献】

[1]张杰夫.互联网+给教育带来五大革命性影响[J].人民教育,2015(13).

[2]陈亚聪.大数据带来的教育“变革”[N].人民政协报,2016(07).

上一篇: 教育学管理论文 下一篇: 投资债券的风险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