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新科技汇总十篇

时间:2023-05-28 09:35:0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课堂教学新科技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课堂教学新科技

篇(1)

我们知道,任何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体系,都是通过学校课程来体现的。课程教材是学校教育的核心。离开了教材这个核心,素质教育的落实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目前,世界上还没有哪一门学科会象信息技术学科这样发展得那么快。知识迅速老化,软硬件技术飞速发展,使得信息技术教材和社会对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相脱节。这就是信息技术课程改革中遇到的需要解决的问题。

1.1 正确认识游戏对学习电脑的作用

电脑游戏以其宏伟的场面,诱人的情节,极具挑战性,吸引着广大青少年。电脑游戏能激发初学者对电脑的兴趣,加深对电脑的感性认识,对学好信息技术具有巨大的影响力,沉迷于电脑游戏,就会误入岐途。教师绝不能谈“戏”色变,应通过游戏积极培养兴趣,提高操作电脑的熟练程度,掌握一些基本技巧,学习一些常用软件如Windows,Flas、金山画苑等的操作,继而为深入学习信息技术打下良好的基础。

1.2 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前瞻性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信息技术技术的发展可谓突飞猛进,一日千里。信息技术教学要跟上信息技术技术发展的速度,必须尽可能追随现代科技的最新发展方向,及时向学生传授和介绍一些新科技、新知识,实现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过多地讲解信息技术发展史、工作原理、汉字输入法,而应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不断改进教学内容,提供时代流行软件的学习,教会学生掌握一些先进技术,让学生多接触一些前沿的东西如Internet浏览、电子邮件、网页制作等。

1.3 采用恰当、实用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先讲理论再作实践,这对一个刚刚接触信息技术的中学生来说,他们最畏惧的恐怕是那些晦涩难懂的理论。我们反观一下周围的人,很多人可以在Window 下畅游、学习、上网、玩游戏,但对操作系统本身与信息技术原理却知之甚少。从洪恩的《开天辟地》受到电脑爱好者喜爱可以看出,我们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从使用入手开展教学,才能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使学生在用的过程中提高学习积极性,以大量的操作为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常见的教学方法有任务驱动教学方法、范例教学法、网络环境下问题指导式阅读教学和WebQuest探究教学法等,其中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和网络环境下的探究式教学不失为信息技术学科较佳的教学方法。

1.4 自主学习的小组学习法

课堂教学形式外,还应以分组教学为主。将学生分成小组,自行命题,列出所选取参考资料目录,学生查找资料,上机操作,并按要求相互交流、相互评价,达到互相学习的效果。有意识地创造以同学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巡回辅导为辅的教学条件。这种学习方式大大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操作能力。结果表明,学生不满足已有的知识,会主动进行信息交流。学生学习的知识从固定的范围转向大范畴、大概念和整体关系。定期举行计算机操作比赛,让学生在比赛中巩固信息技术知识,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竞争意识。

2 加强课堂教学,注重能力培养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使学生真正地学到知识,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还有以下地方需要注意:

2.1 让学生明白如何去学

与其他学科不同,信息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日新月异,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是能力的培养过程,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和信息素养的培养,强调实践能力的积累。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懂得学习信息技术是一个不断追求新知识、培养新能力的过程,而不是为了学习某种软件而学习某种软件,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信息技术学习观。

2.2 教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

传统的说教式教学模式对于信息技术教学是没有多大的效果。信息技术操作熟练、实践能力强的同学并不都是其他学科成绩较好的同学。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只有通过自身的操作和主动的参与才可能逐步提高自主学习的程度。教师不能仅作为知识的传授者,而应该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学生则从提高接受知识的主动性转到初步自主地学习。

2.3 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

情感是发展认知能力的动力,要努力培养学生兴趣。当学生带着问题步入知识的殿堂,就会产生一种饶有兴味的感受,而不再是枯燥乏味的忍受。兴趣是成功的开始,成功能带来更浓的兴趣。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只有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树立坚定的自信心才可能是成功的。要重视学生在因特网上检索信息能力的培养和对学生制作多媒体作品过程的指导与鼓励。而上机实践、多让学生动手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2.4 加强基础操作

信息技术软件种类繁多,形式各样。但是基本操作都很类似。在中学有限的时间里,不可能学习这么多软件,所以只能学习一些有共性、有启发性的内容。例如Windows教学中,应从图形用户界面入手,向学生介绍鼠标操作,窗口、菜单、对话框等操作,使操作变得既简单又轻松,让学生熟悉“所见即使得”的工作环境。Word,Excel的教学内容丰富,例题详细,操作容易上手。这些软件操作简单,可扩展性强。对于这些基础操作,学生应该熟练掌握,通过学习能够举一反三地使用其他类似软件。

2.5 需要合理的尝试

学生从开始学习信息技术起,就会不断遇到新软件,因而培养学生自己的探索和研究精神就显得特别重要了。我认为教材的每个部分,都应留一些内容引导学生或让学生自行研究它们的做法或功能,当然这些内容应该具有“可接收性”,也就是让学生上机边试边学。这样做的目的可以让学生建立起这样一种信念:对自己不明白的,可以看看书,再想一想,上机试一试,练一练,必要时再问一问,问题就一定能搞清楚。我觉得教材在这方面需要加强,比如增加一些思考题、练习题等。在课堂上,尤其是在上机实践时,很多学生不知道干什么,所以每次上课(尤其是上机)总要给定很多的问题,让他们思考、让他们实践、让他们摸索,这样才能够提高学生信息技术水平。

篇(2)

现代社会计算机技术的日新月异,软件的更新换代的速度都非常快,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每种软件技术逐一教学,而应该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1]。正确的学习方法就是需要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学习中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自主学习,拥有不断探索新知识的能力。在中职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之中时间是有限的,教师不可能对于每一个细节的问题都讲解到,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教师营造一个比较有利的学习环境,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使其认识到自主学习的好处和意义。信息技术相对于其他科目的教学来说,轻松、顺畅的课堂教学氛围比较容易营造,学生对于新技术、新科技具有普遍的兴趣,这就为学生的自主探索学习创造了良好的主客观条件。教师在课堂的教学时间安排过程中,需要着重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进行自由活动,学生可以进行自主探究也可以进行集体的讨论。还可以充分的使用多媒体教学软件进行信息技术的自主学习,计算机知识掌握到一定程度之后,学生就可以自主的登陆校园网络进行相关教学信息的查询或者欣赏与课程相关的动画展示教程,使课本中的知识变得更加形象生动,也更加的直观,便于学生理解,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形式可以使学生在玩中熟练的掌握计算机的使用方法,比较式死板的讲解更加有效,也逐渐培养起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灵活的运用教材,增强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信息技术可以说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这一学科的教材也是样式丰富,但是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的局限于教材内容,而是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得教学过程以及涉及的教学内容能够更加贴近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生活、专业内容,这样更能够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教学效率得到有效的提高。灵活调整教材以及贴近生活的教学要求需要教师对学生的生活以及信息社会的发展特点都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中职学生的培养主要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因此信息技术教学必须与实际紧密相连,对那些已经过时的知识教师需要进行舍弃,那些在实际的工作生活中不常用的知识则进行选择性的教学或者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对于那些新出现的信息技术知识或者课本中没有但很实用的知识内容,教师需要进行及时的补充说明,进行精确的讲解。比如在Excel中的公式等知识,在实际的生活、学习、工作中都比较常用,特别是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教师需要对这一部分内容进行细致讲解,这样学生在将来的就业中可以更快的适应职业需求。

三、正确选择教学软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促进学习的巨大的推动力,学生在学习中如果具有比较浓厚的兴趣,就会非常主动,由原来的强迫性的学习变为自主的学习[2]。在兴趣方面信息技术课程比较占优势,学生普遍对新兴事物以及科技感兴趣,因此教师需要做的就是维持这种兴趣状态,可以通过优化教学内容、精选教学软件、创造学习环境等手段来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计算机的指法联系中,由于内容目标的单一,学生会很快的产生乏味的情绪,这是需要进行教学软件的配套学习,提升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阶段的不同,给指法练习的难度进行分级,在其中增加游戏环节以及竞赛环节,先让学生熟悉键盘,然后通过游戏使学生掌握单词的拼写,可以参考“俄罗斯方块”这一游戏,将方块中加入需要拼写的单词,在方块落下之前必须拼写完成,否则就游戏失败,游戏最后可以看到自己获得的成绩,在高一级的就是语句的拼写,也可以与其他同学进行竞赛,看谁的得分高。这样逐步增强的教学内容可以始终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起到循序渐进的效果。

四、增加小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整体水平

篇(3)

1.技能竞赛平台的组建方式

数控技能竞赛对深化职教改革,推进素质提高,对人才的培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为此,我们在组织教学计划时,依照数控技能竞赛的标准和要求,根据本课程的特点,组建四个技能竞赛平台,构建了一个“以职业技能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四个技能竞赛平台分别是:数控车床技能竞赛平台,数控铣床技能竞赛平台,CAD/CAM技能竞赛平台,数控综合技能竞赛平台。这四个竞赛平台与该课程的四个教学模块形成一一对应关系。

2.创建竞赛式的课堂教学模式

组织数控技能竞赛的一般组织方式是课程结束之后,由学校竞赛组委会在全校范围内进行选拔。如何将竞赛融入到每堂课中,组织教学是非常关键的。首要的是在授课班级内组建互相竞争的对手,比较好的方法是采用小组学习的方式授课,各小组成员就是学习的合作伙伴,各小组之间就是竞赛的对手,这样可以在班内创建争相学习的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次,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采用竞赛式的教学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例如在组织数控车床技能竞赛时,第一次上课就可以将技能竞赛的样题、操作规范、评分标准等与竞赛有关的内容都告知学生,这样,学生学习的目标就很明确了,就是要竞赛,掌握一种技能,靠这种激励措施,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自然想方设法学习相关知识与技能。

二、学生参与组织整个竞赛组织过程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所谓职业教育行动导向的教学,其基本意义在于: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人。强调“通过行动来学习”。要将技能竞赛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为主体的意识,学生不仅仅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更是整个竞赛组织活动的主体,所以从技能竞赛信息的资讯到制定技能竞赛的计划、决策与实施,一直到最后竞赛后的成绩评定、检查与评估,最好让全体学生都参与进来,这才是整个行动导向教学的全部过程。由于数控技能竞赛具有高度的社会开放度和企业参与度,打破了传统学科竞赛的封闭模式,同时数控技能竞赛从命题、裁判到成绩评定等大都是以行业企业专家为主体,要使学生能够参与进来,就必须加强学校师生与行业企业专家的零距离接触,详细了解企业的人才衡量标准,这也是实施该教学模式的前提。

三、校企合作是技能竞赛式教学模式实践的技术保障

通过各地组织的数控技能大赛我们发现,数控技能竞赛不仅考验选手的技能高低,同时对学校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控技能竞赛不仅要求选手能将各专业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并加以综合运用,而且对数控加工工艺、数控机床的熟练操作及各种检测手段和器具的使用等相关的实践技能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纵观省市大赛,都是要求选手根据设置的任务,制订工艺方案,并利用现场提供的设施设备,完成所有零件的加工。整个比赛过程涉及生产计划组织、工艺文件编制、加工工艺、数控程序编制、加工质量控制、生产效率的提高、安全意识、操作规范、职业素养等,都是企业生产的实景再现。显然,数控技能竞赛带给我们的实质性启示是学校与企业必须接轨,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这也是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校企合作开展技能竞赛的措施主要有:首先,可以依托建设项目组织竞赛试题,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其次,竞赛项目可以对接行业、企业的岗位标准,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企业工作的具体要求是什么。有这样两种现象是最为常见的:一所职业院校的负责人带着学生,跨越了几个省市,跑了十几家企业,最终也没找到合作伙伴实现订单培养;一家企业老总,急着扩厂投产,厂房建好了、设备买好了,就是招不到合格的技术工人。组织技能大赛不单单是一次比赛,更是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平台。校企之间,都希望在这个平台上寻找到合作者。企业青睐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创意是在掌握最新科技的基础上产生,职业院校的技术发展总比企业慢半拍。企业为了赢得市场,一直在寻求技术突破。而院校则没有这个动力,只有当企业提出用人需求时,院校才向企业学习。通过组织技能竞赛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学校可以把企业正在加工的零件引入到竞赛现场,供学生进行比赛与学习;同时,企业也可以在竞赛课堂的组织过程中,选拔好的技能人才,作为企业的重点培养对象。

篇(4)

一、思政课教学困境及原因解析

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低下已成为高校师生公认的事实,结合学界已有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造成思政课教学效果低下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不良社会风气的蔓延、西方社会思潮的涌入以及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大学生的政治信仰、价值取向、理想信念等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社会思潮作为一个复杂的体系,落后的、消极的思想对青年的心灵和健康成长起着侵蚀的作用,容易造成青年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等方面的极大混乱”[1]。网络技术的发展又为西方社会思潮的传播提供了快速便捷的渠道,“海量信息传播对大学生行为模式、价值取向、心理发展、道德观念的影响越来越大”[2]。社会的快速发展变化对思政课教学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巨大冲击。

二是学校重视不够。近年来,虽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一些地方和高校领导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到位,还存在犹豫、观望现象,一些具体政策措施没有落到实处,个别高校工作出现反复”[3]。有些高校过于注重专业教学,忽视思政课教学;重视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忽视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

三是思政课教师自身素养不足。思政课教师自身素养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思政课教师队伍长期存在着教师不专业的问题,很多思政课教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理论学习,还有一些教师虽是科班出身,但理论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教师队伍的建设直接影响到思政课教学效果;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能力会影响教学效果,教学是以知识、技能、道德伦理规范等为媒介的、师生相互作用的双边活动,如果课堂教学无力或者乏力,则很难实现思政课“内化于心,外践于行”这一最终目的。

四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缺失。学生受到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影响,学习成为学生谋取个人利益的一种工具,学生以实用性来衡量和裁定课程的重要性,而思政课被学生视为“无用”的课,因此,学生在学习思政课的过程中缺少主动性,是被动的学习,直接导致思政课效果低下。

为了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思政课教师在不断提升自我的同时,不断提出教学方法改革,认为教学改革是最为直接快捷的提升教学效果的途径和方法。近年来,基于新科技、新技术的现代教学方法应运而生,如翻转课堂、微课、慕课等,然而这些教学方法需要先进的教学设备,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操作起来比较难以控制,因此,难以普遍推广。基于传统课堂和现代课堂的优缺点,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提出了简单易行的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以提升高校课堂教学实效性。

二、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及其理念

“对分课堂”是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提出的新型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目前已被?V泛认可、传播和应用,其应用已经覆盖了大学、中学、小学,参与应用的学科专业也几乎覆盖了文、理、工的各个专业和学科,对分课堂的实际教学效果已在众多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中得以证实。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是在时间上将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讲授、内化吸收和讨论,简称为PAD课堂,其核心理念就是将课堂时间一半分配给教师讲授,一半分配给学生进行讨论学习[4]。在讲授阶段,教师不再像传统课堂那样穷尽教材内容进行灌输讲授,而是向学生指出课程内容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以及知识基本框架,向学生推荐课后的阅读材料。在这个阶段,教师的作用不再是灌输理论知识而是引导学生学习,学生的任务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根据教师提出的基本框架主动探寻、理解、吸收知识。内化吸收阶段设置在课后的学生自学阶段,学生根据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通过查找阅读相关资料,解决课程当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吸收内化知识点,并总结课下学习成果,参与下次课的讨论,这一阶段的目的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促进学生参与课堂学习。在讨论阶段,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合作学习,教师与学生进行深入的互动交流,在这个阶段,教师要提升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和把握程度,对疑难问题进行重点解答,通过讨论既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又促进了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从而提升教学效果。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对分课堂的考核机制也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升了教学效果。对分课堂强调学习的过程性评价,让学生自由确定学习目标,并以此作为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标准之一,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提升,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学生平时不学习、期末突击复习的现象。

对分课堂是为了改善高校课堂教学效果而提出的新型教学模式,其主旨不仅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具有深层次的主旨内涵:第一,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参与知识的构建。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需要在教师讲授之后,自主查找资料以实现对知识的理解、吸收和内化,这就需要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按照一定的线索或者逻辑重新整合,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将知识与经验结合在一起,实现对知识的内化吸收形成长时记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收获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和技巧,锻炼了思维能力,并能指导其以后的学习。第二,注重学生的人格成长,让学生尝试主动解决问题。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体现了师生、生生之间的相互尊重、理解、宽容、合作和共赢。在对分课堂中,真正体现了师生之间的平等,实现了学生的自由发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选择个性化的学习材料,以教材为体系自由组织学习材料,发现、提出问题,并尝试独立解决问题,进行创造性学习,在学习的同时实现自我的成长。整个教学模式以基本知识为基础,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为中心思想,通过讨论、小组互助、主动发言、提问等活动,巩固、提升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积极探索、发现并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三、对分课堂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实践

笔者依据“对分课堂”的教学理念,在2016级5个教学班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思修课”)上开展教学实验,运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讲授第一章、第二章和第三章内容,将教学内容按照知识点罗列,重新设计教学计划和进度,将教学过程细化为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两个阶段,其他章节内容按照原有教学计划、教学进度、教学内容及传统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形成对照。

具体过程为:每次课两个课时,第一次课和第二次课的第一节讲授绪论内容和课程介绍,第二次课的第二节向学生详细介绍对分课堂的授课及学习过程,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提前做好思想准备。第三次课讲授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将本章的重难点知识点按照前后逻辑顺序提出来,向学生介绍本章的主要内容、主要概念、主要观点以及本章的主要教学目标,预留20分钟给学生快速阅读本章内容,并根据教材结合现实提出问题,形成讨论的话题。课后要求学生自主阅读自学材料(包括教师指定的学习材料和学生自主选择的学习材料),仔细研读本章内容,通过对分易中的微信平台进行交流和探讨,并要求学生将学习心得体会上传至对分易平台的作业中,同时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本组对本章内容所形成的见解的PPT。第四次课的第一节课,学生按小组展开讨论,根据课后的学习分享学习心得体会,各组同学提出本组讨论的问题,邀请其他组的同学进行解答,进行思想碰撞,拓宽思路,相互学习;第二节课进行师生互动,教师对学生提出的经过同学讨论仍存在疑问的地方进行解答,并总结阐释本章的重难点内容,最后请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本组学习成果,教师点评优秀学生心得体会。教师以同样的模式完成第二章和第三章的教学,之后各章仍按照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并在课程结束之后进行关于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效果的问卷调查。

在课程考核方式上,通过学生在微信平台上的讨论交流以及提交的学习心得体会,对学生进行全面、客观的过程性评价,这种评价方式与以往传统的考试成绩评价相比更客观、更具有说服力。这种教学模式既突出了教师的教也突出了学生的学,实现了对教学中的师生双主体的重视,实现了教学相长,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又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了教材、教师教学、学生认知的有机统一,真正提升了课堂实效性。

四、对分课堂在思政课教学应用中应当注意的事项

对分课堂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具有其自身的优越性,既减轻了教师的授课负担,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总结了在实施对分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注意的事项,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设计教学环节

一个完整的对分课堂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讲授、内化吸收和讨论,每章授课提前设计好这三个教学环节是对分课堂取得成功的前提。讲授阶段,教师需要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好教学重点难点以及热点问题,规划好课堂上讲授的内容以及讨论的问题。根据本门课的特点,在内化吸收阶段,笔者采取当堂对分和隔堂对分相结合的方法,在课堂上留下少许时间给学生学习教材的内容,在课后自学由教师所提供的自学阅读材料。在讨论阶段,设计好要讨论的问题,让学生能够自由发挥自己的潜力,同时又有约束地在拟定范围内进行讨论和发挥。每一个环节所用时间都要规划好,并按照计划开展教学活动。

(二)准备教学材料

在备课过程中,要准备好课堂讲授内容,列出需要学生课后阅读的书目和材料以及浏览的相关网站。这个过程是对分课堂是否成功的关键,教师必须将课堂上要讲的内容罗列清楚,并为学生提供明确的、具有引导性的阅读材料,才能够引导学生积极阅读并形成自己的观点,真正从学习中获得知识、促进成长。

(三)教师自我提升

对分课堂的一个潜在前提是必须有一个具有丰富知识储备的教师,虽然减少了课堂教师讲授的时间和内容,但是对教师自身素质的要求却更高了。在这种开放式的课堂上,虽然给学生提供了具有指向性和引导性的阅读材料,也给出了既定范围内的讨论问题,但是现代信息技术发达,学生每天接触到海量的信息,思维十分发散,这就要求教师的知识储备必须丰富,能够及时回答学生提出的相关问题。同时,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不足之处,要应用对分教学,教师首先要注意提升自我的专业知识素养和教学技能,以应对课堂上的各种突发状况。

(四)监控教学过程

篇(5)

一、改变“一言堂”行为

现在许多教师经过学习培训都能很好地运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但有的教师养成“一言堂”的教学行为,即整节课一直按着鼠标进行教学,一堂课就像进行一场演习,走固定的模式,没有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只是一味地填鸭,不管学生有没有听懂,也不管学生有没有什么突发性的问题,没有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创造性思维,把课堂局限在固定思维中教学,学生瞪着眼睛看,教师围着电脑转,由原来的“人灌”演变成“机灌”,学生成了所谓的“观光者”。有的教师甚至完全采用别人的课件和思路进行教学,完全忽略了学生个体的差异,学生的创造性和教师教学中突发的灵感和智慧无法得到体现,太强调了多媒体的作用而忽略了三维目标的实施。所以,我认为在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的同时,不能完全抛弃传统教学中的所有东西,如一堂课的板书是一定要设计的,而且还要体现这节课的主要知识点。信息技术的应用不能完全代替教师教学,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只能起辅助作用,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二、改变华而不实、哗众取宠的不良风气

使用多媒体为教学注入了许多活力,使长期困扰教师的某些过于抽象、死板、单调的知识点和教学难点迎刃而解。教师在感到惊喜之余,往往对各种各样的多媒体效果如动画、声音、特效等爱不释手,将它们统统都用到教学中去,使自己的多媒体课件每次点击鼠标都会发出声音,产生动画,有的动画和声音跟自己的教学内容没有丝毫的关系。学生看得眼花缭乱,听得心里厌烦,每当这样的声音、动画出现时学生中就会产生一些躁动。试问,这样的多媒体教学起到了什么作用呢?不仅没有起到呈现知识点的作用,反而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无关的声音和动画上去,严重地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所以在收集和应用信息时一定要有选择性,不要为了突出应用多媒体教学而找一些对课堂教学没有作用的信息,甚至犯科学性错误,向学生传递错误的知识。

三、信息技术辅助化学课堂教学主要适用在以下方面

1.利用信息技术展示物质抽象的微观世界。初中化学第三章主要从微观方面了解物质的结构。学生对于微观世界的认识是抽象的、难以理解的,教师也很难用形象的语言描述。这时可以通过动画进行模拟教学,把抽象的理论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可更好地处理教学难点,降低学生学习难度。这样,微观世界在学生的眼中就不是那么遥不可及的,对物质微观世界的认识也就好理解多了。

2.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一些疑难实验的教学和放大实验现象。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受学校的实验条件(如仪器、药品)限制不能做,或实验结果不理想、不明显,或不适于课堂演示更不适于学生操作的实验,这些实验我们把它叫做疑难实验。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一些教材不要求的疑难实验,但它们对学生整体知识的理解又是不可缺少的,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视频播放疑难实验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对于某些教师演示实验,可利用实物投影仪投影实验现象,使学生当场看到教师的现场演示“实况直播”,既可保证实验的真实性,又可放大空间,增大可见度,让细微变化清楚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这样演示实验才能达到它的目的。

3.利用信息技术展示一些生活生产中的教学案例和知识背景。化学是一门联系生产、生活的学科。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先进的教育技术,将许多学生不容易理解的新科技内容增加到教学内容中,如运用录像介绍一些身边的化学、生活中的化学、化工生产、世界与中国的科技成就等,使教学内容更形象、生动、具体,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信心。

篇(6)

新科技的发展和新课改的推进使多媒体教学更加广泛地应用于各种教育教学领域,这必将代替传统教学方法,代表教育新方向。传统教学方法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学生处于课堂的从属地位,老师怎样讲,学生怎样学,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粉笔,仅此而已。不用想,这样的教学方法必然无法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而多媒体教学则可以改进传统教学,通过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形式来辅助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样,使学生对教学内容印象更深刻。下面笔者谈谈多媒体辅助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优势:

一、直观展示数学知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多媒体相对传统教学的优势在于,它可以直观展示数学知识,无论是数字,还是图形,在屏幕上只要展示出来,学生自会明白。而初中数学知识的教学,尤其是七年级几何知识的教学,特别抽象,学生由于年龄的关系并不具备如此抽象的想象能力,因此用多媒体教学把要讲述的内容通过多媒体进行展示,会使学生一看即明白。例如,教学“立体图形的展开图”“截一个立体图形”等内容时,运用课件演示,利用它表现的直观、深刻性强,可无限分割,可重复展示的优势展现知识的发生、转变过程,突破思维障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数学最怕缺乏抽象思维,我们讲得津津乐道,学生想象不到,那么概念就无法理解,教学也就十分低效。而多媒体改变了这种状况,即使学生想象不到,我们也可以将其直观地展示给他们,使他们清晰地认识到我们所教学的内容,从而加深对信息的理解。

二、多媒体信息技术融于教学课堂,有助于减轻教师的工作量,扩充信息,增大容量,提高效率

数学教师在备课和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大量资料来进行辅助。而人们所熟知的知识却是有限的,大量资料是需要查阅书籍才能了然于心,而翻阅资料需要浪费很大的精力,且如果一堂课只教师翻阅资料就会浪费大块时间,那就无法实现教学的有效性。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来解决。现在的多媒体教学无所不能,尤其是复杂的概念、定义、习题等,我们可以介入网络,搜索大量资料并通过大屏幕展示给学生,使用多媒体的动画、音效、色彩等信息全方位刺激学生的听觉和视觉,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教学内容,记忆数学概念,加深对问题的印象。尤其是几何教学,由于学生刚开始接触,因此,对于一些稍微复杂的几何图像,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图片功能更多地展示图像,大大增加课堂容量,学生接触了更多的课堂内容,就会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刻的印象。如进入初一年级后的第一堂数学课是《走进数学世界》,书本上举了很多的例子,虽然其中也有意识地增加了图片的数量,但多数仍是干巴巴的文本文字,看上去苍白无力。如果只是这样蜻蜓点水地提一下,学生自然不会对其有深刻印象。因此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根据课本中的事例,利用课下搜集到的图片,一一放映给学生看,图片色彩斑斓,内容丰富,学生自然可以将课本提及的事例与课上放映的图片一一对应,深化了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从而真正意识到如书本上所说的“这一切的一切都和数、数的运算、数的比较、图形的大小、图形的形状、图形的位置有关,这就是数学”。

三、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和创新能力

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来源于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和对知识的观察和分析,我认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关键是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将教学中涉及的事物形象、过程等全部内容再现于课堂,使教学过程形象生动,使难以觉察的东西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的感觉能力可及的范围之内。这样的教学过程设计,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使课堂教学效果较好。

除此之外,与普通教学相比,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有以下几点:

1.图文声像并茂,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

2.展示动态效果,突破静态思维形成的难点;

3.利用多媒体教学省时,有利于提高效率;

4.通过多媒体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突破内容枯燥造成的学生积极性低;

5.有针对性,使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成为可能。

多媒体进入课堂,给教学带来了一种生机与活力,为新课程改革的实现提供了动力和支持。作为新时代的初中数学教师,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学会让多媒体为己所用,充分利用其种种优点为我们的教学服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重难点,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等,从而有效地促进数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篇(7)

随着新课改的全面实施,课堂教学改革向每位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构建高效的化学课堂教学成为我们每位化学教师执着探索的课题。要实现化学课堂的高效率,就要改变“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一讲到底”的旧貌,必须更新观念,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以老师的指导为辅。精心备课,师生互动,激活课堂气氛,加强实验,重视探究,激发兴趣,精心编制导学案。每节课分散难点,精选重点,精心设计具有启发性、思辨性、创新性、连贯性的问题,将学生的学习引向深入,从而使三维教学目标得以全面实现。

一、运用形象化的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

教师教学时要善于运用各种直观教学手段,如生活展现、实验演示、表演体会及利用电脑、实物投影、电视、录像等多媒体进行图画展现、音乐渲染等,这样可以将枯燥、抽象的化学知识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使学生如见其形,如闻其声。例如在讲解酸碱指示剂与碱的反应时,可穿插这样一个化学小魔术:首先在一张白纸上用石灰水画上几朵花,表演时,让学生观察晾干的白纸,看不出纸上有花,然后用毛笔醮取酚酞,轻轻涂在白纸上时,几朵鲜艳的大红花呈现出来。一条简单的性质:酚酞遇石灰水(是一种碱)变红色,致使学生兴奋不已,惊叹化学的奇妙。酸碱指示剂的知识传授后,教师又设计了这样一道题,让学生完成,即现有白纸、溶质质量分数分别为10%的NaOH溶液,5%的H2SO4溶液,5%的紫色石蕊溶液。试设计《“雨”落叶出红花开》这一趣味实验。学生们兴趣很浓,纷纷动手设计实验,使课堂的气氛十分热烈,并且都掌握了知识,教学效果很好。又如在讲《二氧化碳的性质》时,教师先播放一段“死狗洞”的录像,学生觉得很有趣,教师就趁热打铁,让学生讨论录像里的情景,然后学生自己总结出二氧化碳的性质。这样的课堂教学显然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突出学科特点,注重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教学离不开实验,化学实验生动直观有效,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最好的教学手段之一,也能使课堂呈现出创新活力和勃勃生机。例如:在绪言课中可给学生做一组化学魔术:将两瓶“白酒”(碳酸钠酚酞)混合后就变成了“红酒”,“红酒”中加了另一种“白酒”(稀盐酸),“红酒”立即变成了“汽水”(产生大量的气泡),把“汽水”中产生的气体再通入另一种“白酒”中(石灰水),“白酒”又变成了“牛奶”(有白色沉淀),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集中,精神饱满,对化学课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另外,课后可以让部分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就更加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钻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精讲多练,提高教学效率

初中化学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要在四十五分钟课堂内向学生传授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使学生能轻松接受,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除了要求教师自身有极其渊博的知识,较强的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外,还要求教师在课前要充分理解吃透教材、掌握学生。所谓精讲,既要配合教材内容,又要面向全体学生。精就是要突破重点,带过一般,设疑破难,创造思维情境。练是巩固知识的途径之一,练要练到点子上,要精心设计一些针对性较强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分析研究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所学知识。能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的或口头表达练习的,就尽可能让他们动手动口实践,以达到真正掌握知识,举一反三的目的。例如:初中化学知识主要分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元素及其化合物、化学计算、化学与生活五大部分。就拿元素及其化合物来说,知识内容庞杂,涉及到三十多种元素,七十多种化合物和众多的化学方程式,如果把这些知识孤立地讲,往往会事倍功半。但只要抓住他们的内在联系、区别异同、归纳对比、形成网络,抓住其实质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我在教学中针对教材的关键点、知识联系的转折点以及易混淆的地方,结合思考题给学生以点拨和启发,从而达到精讲多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篇(8)

信息技术教学可以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的深刻影响,使学生与时代合拍。信息技术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工具,为适应信息社会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必要基础。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这门课,给广大信息技术教师带来新的挑战和考验。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把学习主动权、探究权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很有可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计算机学科是一门主动性很强的学科,传统教学方法根本不能解决学生的实际操作困难,有时反而适得其反,限制学生的思维,被动学习。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就目前来说,江苏地区小学生,条件好的家庭基本配备了计算机,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应用能力。那么,在这种情形下,上信息技术课时应该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兴趣正确发展呢?

一、游戏入手,让兴趣引导学生

小学生对游戏特别感兴趣,计算机具有能玩游戏的特点。根据这一特点,可以把计算机新课学习寓于游戏之中。如学习指法,本身就是一个需要学生长期坚持的过程。但是指法练习确实比较枯燥,一不留心,没有了耐心,学生就会回到原点。这个时候,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爱玩的天性,充分利用《金山打字通》中的“打地鼠”、“太空大战”等游戏。等他们将这些游戏玩熟之后,指法也掌握得差不多了。这样,既保持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又有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

二、自主学习不断创新

电脑知识有很大的开放性,学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教师应充分抓住学生这一兴趣,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其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电脑知识。如教学PowerPoint的超级链接时,老师可先让学生演示没有链接的作品,接着提问:现在只能一张张按顺序演示,那么你能任意播放指定的演示文稿吗?然后让学生自主学习。有的学生讨论、尝试,有的学生看书寻找,有的学生使用帮助系统,学生之间不由自主地互相帮助起来。最后让学生互相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学生很容易掌握超级链接的方法。

三、串好主线留有悬念

新课标提出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留给学生学习时间与空间的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把全部教学内容和盘托出,而是有意识地制造一定的空白地带和悬念,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学习。例如,教学“文字处理软件”时,可把比较常规的文件编辑方法介绍给学生,对于为文字添加特殊效果、文本框的使用、文字上下标的设置等编辑方式,而是让学生自己探索,然后调动学生积极发言,把自己探讨成功的某些操作讲给老师和其他学生听,随后教师再以总结、补充的方式把相应内容讲解清楚,清除“悬念”。这样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就变成一个有趣的“迷宫探宝”过程。

四、以任务带动学习

信息技术课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即知识及技能的传授要以完成典型的“任务”为主,这个原则突出“在做中学”的思想。具体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度,结合学生学习实际情况,给每节课制定出切合实际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学习,努力完成本堂课里教师预定的任务。设置课堂任务时,想要争取较好地提高学生兴趣,让学生学以致用,完成学习任务,我们就要在任务设计时多考虑以下两个方面。

1.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

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往往分化很快,学习水平参差不齐,给教学带来诸多不便。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信息技术学习水平,关注学生学习特点、个性发展需求等方面差异,灵活设计与组织教学活动,针对性地实施分层次教学。教师可以通过设立多级学习目标和多样学习方式,让不同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内容。

2.任务的精心设计

任务设计优劣直接影响学生学习兴趣高低。好的任务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教学设计过程中,我们要精心分析教材内容,对于难点和重点,我们要认真阅读教材,精心组织好教学素材和相关资料,创设符合学生年龄阶段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带着真实任务学习,有计划地让每个学生亲历与体验需求分析、方案设计及方案实施等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为他们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开放空间,使课堂氛围真正活跃起来。

五、拓宽认知,促进发展

信息技术课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师应当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工具软件,拓宽知识面,信息技术课本中的知识毕竟有限,而实际应用却无限发展,软件开发应用日新月异,能否利用工具软件加工处理所需信息,是培养学生素质的重要体现,如图形图像的制作、声音文件的处理、简单动画制作、网页制作、防毒杀毒等,拓宽知识面对学生发展能起促进作用,因此,教学中要穿插工具软件教学,如看图软件Acdsee、豪杰图像浏览器、图形图像处理软件画图、Photoshop、动画制作软件Flash、视频播放器MediaPlay、超级解霸、Mp3播放器、音频处理超级录音机、防毒杀毒Kill、Kv3000、瑞星杀毒软件等,教学中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让学生对各种对象处理有一个了解就足够了,这些工具软件的学习不仅不会给教学效果带来不利,而且能巩固所学知识,促进各种基本操作及应用能力发展。当然,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以操作技能培养为主线,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在实践中尝到成功的快乐,这是信息技术教学的关键所在。

总之,我们要改变原先那种过分强调学科体系的课程组织形式,探索以新课程教学为基本理念、以信息技术为认知工具、以优化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为目标的新型教学模式,对深化信息技术教学改革、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效率及培养学生整体素质和全面能力提高,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加快信息技术教学改革应用,探讨新型教学模式是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必然趋势。

篇(9)

找一种或多种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你的教学,让你的课堂科学又精彩。某些老师在课堂上没有运用教学理念而导致单纯教师讲或者单纯学生做的单调局面,影响课堂效果。所以要针对学生特点、教学环境、教学内容,采用科学、恰当、先进的教学理念,当然也不能盲目地使用教学理念架空实践。分组教学,要注意任命有责任心的组长;分层教学,要注意学生层次,规划好不同级别的内容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自主研究性学习,要注意对研究目标、研究方法的提示、指导,注意过程评价,防止课堂散乱和学生不作为;问题解决教学,要注意问题的生动、实际、明确。教学方法很多,但是理念无非就是针对学生生活实际,多让学生动手,多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创新性,提倡多样化学习。

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激活课堂教学

组织好课堂,让整堂课有序而不死板,学生活泼而不混乱,这是一堂好课的基本标准。需要预先设计好教学环节,对引入、讲授、提问、练习、总结、展示、评价等环节的时间、内容都要有准确的安排。引入是课堂的门面,不宜太短让人感受不到精彩,也不要太长让人感觉唆;讲授要准确而简练,可以结合提问进行启发和总结,不要讲读课本、自问自答、自顾操作;提问时要对学生有鼓动,有表扬,有鼓励,让提问的师生、生生交互起来,严防严厉地批评学生;学生练习要有针对性,教师及时指导,统一解决的问题要通过板书或投影公示等,切忌学生练习时教师坐着休息;总结时要简明扼要,适当结合学生成果,切忌唆和重复演示;展示学生作品时,切忌雷同演示,控制好学生演示的时间;评价要注意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结果的公开要适度,切忌点名批评学生。

三、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态度和能力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单纯地讲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注意的是为学生升学深造打基础。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学生必须在课堂上动手动脑,主动参与学习。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对学习中提出的问题产生好奇和疑义,对难题刻苦钻研,对解决问题后的自信表现出求知欲、好奇心,表现出克服困难、自觉学习的坚强意志。这样学生既学到了知识,更培养了能力,提高了素质。

四、让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

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倡学习方式的改变,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人类的学习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变革作用,学习者将从传统的接受式转变为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学习者必须学会利用资源进行学习。如上物理教材《日食和月食》一课时,学生有的根本没有见过这两种自然现象,很难想象是怎么一回事。但是,运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通过录像、剪辑、课件制作等手段,把整个日食、月食的过程制成一个完整的动画,让学生亲眼目睹一次日食、月食的形成过程,这时候再来对学生讲解书本上的知识概念,学生就容易理解多了。信息技术的介入,弥补了观察教学的缺陷和不足,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而生动的学习资源。

五、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信息时代,知识量剧增,知识成为社会生产力、经济竞争力的关键因素,知识的更新率加快,陈旧率提高,有效期缩短。另外,知识的高度综合性和各学科间相互渗透,出现更多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由此带给人们难以想象的社会生活、经验生活、政治生活和人类一切领域内深刻而广泛的冲击和影响。在这种科学技术、社会结构发生剧变的环境下,人们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变得很重要。因此,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要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培养出一批批高技能、高素质的新型人才。

六、避免用信息技术手段代替实验教学的误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篇(10)

 

一、课程的重要性

信息是社会发展需要的战略资源。围绕信息的获取、使用和控制的斗争愈演愈烈,信息安全成为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一个焦点,各国都给以极大的关注与投入。信息安全产品和信息系统固有的敏感性及特殊性,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安全利益和经济利益。网络信息安全已成为急待解决、影响国家大局和长远利益的重大关键问题,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是21世纪综合国力、经济竞争实力和生存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ね络信息安全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将全方位地危及我国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国家处于信息战和高度经济金融风险的威胁之中。

作为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及相近专业的学生.毕业以后一般将作在各行各业计算机应用的最前线。对这些学生,培养安全意识,掌握网络与信息安全方面的知识迫在眉睫。

二、信息安全技术课程的主要内容及要求

一般说来,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安全问题包括:密码体系、安全体系、信息伪装、信息对抗等很多方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信息安全提供的服务:实体认证、访问控制、数据保密、信息流安全、数据完整性、数据源点认证、防止否认等。网络安全方面的主要策略:安全计划、站点安全、安全责任、应急计划、事件报告、监视计划、安全策略宣传。

信息安全技术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主动防御技术课堂教学,主要包括密码机制、身份认证、存取控制、授权、VPN(虚拟专用网);二是被动防御技术:防火墙、安全扫描、防病毒、密码检查、计账、路由过滤、物理及管理安全等;三是加密技术:四是身份认证和数字签名。网络安全方面的主要产品: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认证系统、加密解密系统、防病毒工具、漏洞扫描系统、审计系统、访问控制系统等。

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理解信息安全的相关安全原理,掌握计算机系统可能存在的安全问题和普遍采用的安全机制,了解当今主要的网络系统安全设置、安全漏洞、安全协议,并能够胜任一般网络安全、防火墙的策略与实现,提高信息安全防护意识与安全防护能力。

三、课程面临的几点问题

一、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信息安全技术已经在各个行业广泛的应用和普及,信息安全的内涵不再局限计算机软硬件设备的安全运行、软件系统的可用性及可靠性、电子数据处理和传输过程的完整性和保密性等传统的信息技术领域,而是横跨了计算机技术、企业管理、交易管理、信号处理等众多领域,信息安全知识不再只是计算机技术人员的专业需求,也受到了各类企业管理人员、军事及政府官员、金融及商务人士等各类人员,甚至普通个人终端用户越来越多重视。相应的,高校开设的《信息安全技术》课程的授课对象也由原来的计算机专业研究生为主,发展到各种不同的学生类型,主要包括计算机专业的全日制本科生、脱产学习的函授及夜大学生,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网络远程教育及各类短期培训类学员。由于不同学生在专业背景技术知识基础、工作内容与学习需求、学习与思维方式、学习的积极性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作为授课教师,必需针对不同的学生及时调整授课思想、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课堂教学,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授课效果。

二、课程的理论部分有一定的难度,也较为抽象和枯燥,例如加密算法的部分,对于数学基础不是很好的同学,理解起来非常的困难,但是这一部分的内容又是其他安全措施的基础,如果掌握的不好,那么网络安全协议、数字签名等内容就很难有很好的理解。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情绪和丧失学好该课程的信心,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克服枯燥的理论,是教学工作的重点。

三、课程要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部分要求一定的专业知识基础,对于计算机专业高年级的学生,相对比较好安排实验,但是对于信息管理专业或者专科、夜大的学生,受计算机知识水平和编程能力的制约,则很难完成编程类的实验内容,因此在实验课程的安排上课堂教学,该如何取舍,也是该课程面临的问题之一。

四、建议与对策

面对信息安全课程的这几点问题,结合我在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和体会,给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因材施教,因需施教。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他们对于课程的目标要求并不相同,因此内容的安排也应该做出调整。比如计算机本科的学生最主要的要求是掌握现有的主要安全原理与技术和常用的工具的使用,此外还好具备一定的反黑能力和安全编程能力;信息管理专业则主要在于增强信息安全意识、了解主要的安全技术、掌握简单的安全工具与配置方法,并且强调安全管理方面的内容;而通识选修课的学生由于来自于各个专业,能力和要求参差不齐,则只要求增强信息安全意识,了解简单的安全技术、了解简单的安全配置方法及注意事项即可。切忌一本教材一套教案讲遍天下。

二、在选择授课内容的同时.需要注意不能流于表面而局限于一些泛泛的、零碎的安全知识.同时也不能过多的研究深奥的理论细节.要根据所设定的教学目标.围绕着在实际生活中会遇到的问题.精心设计授课内容.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同现实情景相联系.能够根据具体情况解决实际问题.真正的将知识固化到自身.最终达到开设本课程的目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三、实验教学的部分,任课老师要根据不同的授课对象制定不同的实验内容,比如加密技术的部分,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只要观察各个算法所对应的加密系统的处理流程的演示即可,专科、高职的学生要在此基础上能够看懂实现该流程的代码,而全日制本科的学生则可以要求其选择一个加密算法加以实现。

四、针对课程较为枯燥的问题,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来调节课堂气氛,例如攻防比赛课堂教学,让学生分组进行攻防对抗,活跃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向学生介绍社会上实际发生的信息安全的案例,近年来信息安全事件频发,为教师提供了大量生动鲜活的实例,和学生一起进行原因分析和对策的讨论,可以让学生形象的了解信息安全应用的领域及使用方法,寓教于乐。

五、考核形式多样化。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通过考试.而是希望通过课程的教授过程,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影响学生面对问题时的思维方式、道德素质和协作精神。因此在课程的考核形式上.可以综合考虑卷面成绩,课题讨论表现、论文的撰写、实践考核等多种形式.实际过程中通过查找资料和讨论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让学生有足够的机会来修正和改进他们的成绩.以便从错误中学习。让学习课程本身的乐趣来促进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更好的教学目的。

五、 结束语

《信息安全技术》课程是一门较新的课程,同时也是一门发展变化很快的课程.这些给我们的教学工作带来难度。如何设计好讲授的内容、课堂上教学的内容的深浅如何把握.如何把抽象的理论变成学生易懂的知识.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不断的总结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唐乾林.《网络安全系统集成》精品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 《学园:教育科研》.2010年第13期:31-32

[2]段旭良.基于ASP.NET的密码学实验教学网站的实现与应用[J]. 《计算机与现代化》2010年第6期:80-83

[3]路璐,孙宣东,明俊峰等非计算机专业“信息安全”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探讨[J].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卷第B09期:124-125

上一篇: 实践相关知识 下一篇: 税务管理的方法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