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8 09:35:1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高中体育教育叙事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作者简介]廖春龙(1976-),男,陕西西安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体育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人文社会学。(陕西西安710071)雷耿华(1978-),女,广西南宁人,西安培华学院体育部,讲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训练。(陕西西安710072)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1-0069-02
自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后,我国体育事业改革正向深层次迈进,大学体育教育也面临诸多机遇和挑战。体育教师是大学体育工作的实施者,他们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也必须符合时代的要求。因此,高校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如何加强体育教师队伍的继续教育,不断提升他们的专业素质以适应我国体育事业和高校体育学科的发展要求,是体育理论工作者必须面对的课题。
一、终身教育理论与教师继续教育
保尔・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中首先提出了终身教育思想,在国际上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教育理论界,他的一系列主张成为许多国家阐述和实施终身教育的主要依据,被作为成人教育方面研究的基本价值取向。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终身教育的目标是促进社会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终身教育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产物,有着急剧变化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等背景。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中写道:“现代社会需要终身教育,对于人,对于所有的人来说,生存从来就意味着一连串的挑战。”教育和教育工作者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需要解决诸多问题,其中就涉及成人教育。他说:“科学知识和技术的迅速进步,要求并迫使各行各业的各类人员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技能,从而要求发展成人教育。”面对困境与挑战,我们应当做出抉择以适应社会,通过终身教育满足现代社会对我们提出的要求。终身教育就是使人在身体、精神和思想上完善发展,不断提高和更新自己,摆脱由于先天受教育不足而带来的种种困境,使人们更好地生活。同时,终身教育还鲜明地指向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必然带动整个社会的不断进步。
2.终身教育是完整性和连续性的统一。朗格朗认为,终身教育是完全意义上的教育,它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并且贯穿于一个人生命的全部过程。他还指出,教育的完整性和连续性是终身教育最根本的原则,它的实现是建立在全社会共同努力的基础上。就个体发展而言,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连续的、不间断的过程,因而学习必须持续地贯穿在人的一生之中。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加速,人在一生中的任何阶段所积累的知识和技能迅速变得过时,失去了它的价值。人们在幼年时期和青少年时期所接受的教育,不再能够使他们过着满意的生活了,成年人不得不抽出时间、花费精力继续接受训练,通过学习获得新的技能。因此,人们需要建立起全面发展的观念,坚持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只有各个阶段的教育紧密衔接,各种形式的教育协调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才成为可能。
3.终身教育赋予教师继续教育以新的意义。在任何终身教育的体制中,教师作为教育者的作用都要加强。教师在对学生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应当理解学生,理解学生周围的人和事,以发展的眼光去指导他们而不是简单地裁决,应当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和长处,而不是只局限于他们的缺点。这就要求教师应有彻底的理论和实践准备,包括心理学和智力研究等教育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人的全面发展带动了社会的飞速进步,社会的巨变反过来对人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既是教育者又是学习者,无论从培养学生的角度还是从自身不断发展的角度来看,教师的继续教育都是必须和必要的。朗格朗主张,“为了使教师完成其任务,要立即开展对他们必不可少的最低程度的培训,以便消灭浪费并为终身教育打下基础”。
二、终身教育理论对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启示
1.终身教育理论是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指导思想。终身教育理论吸收了成人教育方面的有关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一系列积极的研究和探索,进而为不断深入的教育改革提供了比较扎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现代终身教育理论产生和成熟以后,继续教育逐渐与不同行业、不同专业的成人教育相结合,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发展起来的。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需要、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需要、体育学科发展的需要以及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都决定了高校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在职培训。它不再是行业发展的自然延续,而是在终身教育理论指导下,在整个继续教育大环境中发展起来的以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为主要目标的教育。
2.终身教育理论为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提供方法选择。终身教育理论提倡以个人或小组为教学组织单位,从学习者的兴趣出发,实施非强制的、自由的教育。这就为实施终身教育提出了发展策略,给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所采取的措施与方法给予启示。同时,这些方法在终身教育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得到强化。事实上,终身教育已“不再是一种遥远的理想,而是以一系列强化这种教育需要的变革为标志的复杂环境中日趋形成的一种现实”。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应有别于在职培训,它的基本教学组织形式应以个人或者小组为主,教师应运用合理的教学方式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高校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注重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而非数量,而且要建立在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上。在主导思想上,应以终身教育理论为指导,改变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在职培训理念;在教学实践中,学习者应成为学习的主体,积极提出自己的观点,阐明个人对问题的看法,而不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被动接受信息。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教学的能动作用,不断提升和拓宽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带动体育教师向专业化发展。综上所述,个人或者小组为主的学习形式,利于调整教师和学习者在教学中的关系,利于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创造性的学习,利于发挥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在这种教与学双方的互动中,不断探索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新的方法和措施。
3.终身教育理论完善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教师专业化指教师在职业生涯的过程中,通过专业训练和不断学习,逐渐获得教育技术、知识和技能,在教育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从而成为合格的专业教师的过程。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教师通过职前学习和培训,从一名普通学生逐步成长为一名具有教育知识、技术和技能的教师的过程。二是指整个教师群体逐步向专业化迈进的过程。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在20世纪80年代就是国外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早期的师资培养形态发展成专业教育的形态,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演变成师范教育与在职进修概念的整合与延伸。教师专业化发展概念的提出,从更高的角度来看,是人类社会由工业化向信息化转进的过程中对教师的职业本质的重新审视。过去通常认为,由单位组织的普通理论学习班、聘请若干校内外专家进行讲座、教师外出参加的培训班或者学术研讨会就是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所有内容。而终身教育理念下的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则是根据教师个体的不同,实施个性化的教育。高校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是专业化发展的主要途径,当前围绕这一途径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措施等体制性问题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当前的社会背景下,体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不能仅仅依赖于体育教师的职前教育,应当更进一步地探究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方法,建立健全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体制。体育教师队伍未来的发展不能单纯依靠其自身的“自然发展”,应当在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和其他学科成熟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具有本学科特色的专业发展模式。总之,不断探索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规律并进一步构建相应的机制是提高高校体育教师质量的核心环节。
1.1 爱岗敬业,为人师表。
体育教师应具有的最基本的“敬业爱岗,教书育人”职业道德。要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增强职业责任感,道德感;要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以从事教育工作为荣,以献身教育事业为乐,全心全意做好教育事业,作风正派,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襟怀坦荡,行为是最好的老师,既要言传,更需身教,切切实实,为人师表;体育教师应该具有勤劳勇敢、诚实正直、关心集体、助人为乐、实事求是等优良的道德品质。教师必须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热爱本职工作,热爱学生,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教师们应当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一代新人的远大理想与抱负。
1.2 普通基础知识。
其特点是“博”,体育教师作为社会主义教育的专门人才,必须树立“忠诚人民事业”的思想,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有高尚情操和优良品质,要具备语言文学、美学、计算机等方面的知识,形成良好的教学、训练、科研等能力的基础。
1.3 “多媒体”知识 。
多媒体教材可以做到双向教学,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调节教学进度,可以针对不同学生因材施教,特别是多媒体教材可以采取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如图片、动画等,通过视觉形象展现规范动作,使学生耳闻目睹,既了解原理,又能将动作要领铭记于心,再有老师指导动作,使较易掌握动作技术。所以,在现代体育教学中“多媒体”教学能力是每位必备能力之一。
1.4 学科专业知识。
这是教学过程中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包含三方面的知识:
1.4.1 人体科学理论知识:包括人体解剖学、生理学、体育保健、运动力学等方面,对这方面的知识要求面要“宽”。
1.4.2 专项运动理论与技术:包含教师不仅要熟悉教材大纲,还要在多能基础上,对某部分做到精细研究,做到“树业有专攻”,形成自己对某些问题的系统观点,这样讲起课来才能得心应手,对科研也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对这方面知识要求“深”。
1.4.3 应用理论包括数理统计、科研方法、计算机应用等,对这方面知识要求要“新”。
1.5 多媒体知识。
体育教师必须具有获得信息的能力,随着教学设备的不断改进,当今的教学已经广泛的采用投影机、录像机、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工具,所以体育教师必须具备操作这些仪器的能力,尤其是计算机。信息时代的来临使得教育信息化的潮流势不可挡,落后的教育信息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因此体育教师必须加强信息化进程,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为全面提高信息素质奠定坚实的基础。未来,信息的传播、更替将更为迅速,而信息的载体也由电子传媒取代了传统的印刷物。在大量信息面前,现代化的处理手段十分必要。因此,跨世纪的体育教师必须强化科学知识的学习,学会使用计算机,掌握新的教学技术手段以及一些教具的使用方法,并利用先进的技术不断改进教学手段、方法、为教学和科研服务。另外外语、计算机、母语的写作都是体育教学与科研的工具,是获取信息的有效手段。
2 中职体育教师应具备的能力
所谓能力结构,则是把各种能力的集合作为一个系统整体考虑时,所呈现出来的系统结构属性。体育教师的能力结构主要由以下4个方面组成:
2.1 教学能力。
中职体育教师应具有高超的教学技巧与技能;能够巧妙地运用各种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充分开发与利用各种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科学、合理地确定教学目标,制订各种教学方案和计划,选择适切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科学、合理地组织实施教学;教授体育与健康基本知识与运动技能,熟练地进行讲解与示范,娴熟地驾驭课堂、应变各种课堂突发事件;体育教师应在在教学整体设计中能渗透现代体育教学思想、观念和理论。体育教学上应具有新颖、独特和创新,体育课堂具有艺术性、实效性和推广价值,引起学习兴趣和动机,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行为标准。体育课教学是一项十分复杂而细致的工作,体育教师严谨合理的组织,才能使教学目标得以贯彻实施。主要表现在:制定教学文件的能力,善于掌握和运用教材、教法的能力,熟练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力,正确示范、精练生动的语言表达,严密的教学组织能力,组织竞赛、裁判和指导课外活动的能力。
2.2 指导学生锻炼身体的能力。促进学生课外活动的开展,推动校园文化的形成,给造成自觉地、地进行锻炼的气氛,为终身体育锻炼奠定基础。
2.3 训练能力。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基础上,提高的运动水平,包括:选材能力,制定和实施训练能力,管理训练和组织比赛能力,协调运动员学习与训练关系的能力。
2.4 思想教育能力。包括组织培养健全集体的能力,对学生思想发展分析及预测能力,对后进生疏导与转化的能力,培养优良品德的能力等。
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的全球化,使英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英语作为最重要的信息载体之一,已成为人类生活各个领域中使用最广泛的语言。许多国家在教育发展战略中,都把英语教育作为公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其摆在突出的地位。由此可见,英语对于每一个国家、每一个人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中职学校的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应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目的。具体到中职英语的学科教学中,以往的教法没有体现职业教育的实用性特点,一味对学生进行知识性的语言输入,不注重学生语言输出能力的培养。面对这些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不和谐的状况,从事英语教育第一线工作的教师需要认真思考,首先彻底清除“以应试为目标的教育”的思想。根据社会对学生的就业要求,从重视知识转向重视技能、树立“以能力为培养目标的教育”的思想指导我们的教学。教学重点从注重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在课堂教学中放弃自我陶醉式的灌输,重视和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一线教学实践经验,认为要想提高中职英语教学实效,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尝试和努力:
一、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学校数量和招生人数也有了显著增加。随着招生人数的增加,中职学校的学生素质普遍下滑,大部分是无法升入高中或者连初中都没有毕业才选择进入中职学校学习的,学生的文化知识基础也相对地越来越差,特别是英语学科,学生的英语水平远低于社会对职业人才的要求。课堂上,大多数学生提不起学习英语的兴趣,对英语课由听不懂到听不进,最后对英语产生厌学、反感情绪,对于英语课堂教学内容只能理解和掌握一部分,很多学生既听不懂又讲不出,对老师的提问没有勇气回答,甚至连学过的课文也没有几个同学能准确流利地读下来,课堂气氛很不活跃。词汇量严重不足,能积极使用的词汇则更少,语音、语法知识相当薄弱,学过的句型不太会运用,听说能力极差,大多数中职学校学生讲的都是“哑巴”英语。统计数字显示,41%的中职学生认为英语听说最困难,认为词汇困难的学生占39%,与最困难的项目只相差2%,远远超过语法结构,而对于写作,学生的弱点更是一目了然,清晰可见。针对这种状况,要想提高教学实效,笔者认为首先就是要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作为教师,我们不能只从知识和技能上对学生进行指导,而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全面掌握学生的心理障碍,结合中职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水平,对他们的心理障碍进行耐心地疏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逐步树立起学好英语的信心和决心。
二、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保证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如果师生关系僵化,学生就会对教师产生对抗情绪,从而“恨屋及乌”,开始厌恶这位教师所教的这门课程。相反,如果师生关系平等、和谐、融洽,学生就会从内心里面喜欢这位教师、尊敬这位教师,从而“爱屋及乌”,开始喜欢这位教师所教的这门学科,教学质量一定能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不少。现代教育学提出了“教学共同体”的概念,这就说明了“教”与“学”是平等的两个方面。作为教师,我们要及时转变观念,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定位,不要认为在学生面前,自己就是权威,就必须高高在上。而应该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发挥好“引导者”的作用,还要热爱学生、关心学生,了解学生的喜好,争取成为他们的朋友,从而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只要学生喜欢这位教师了,他们就一定会慢慢喜欢上这门学科,对这门学科的学习就会有源源不断的动力,只要教师适时地指导他们改进学习方法,教学效率就一定能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其学习积极性内在动力的有效手段。英语教师应在科学设计教学过程和优化训练形式上狠下功夫,为全面发展学生素质服务。一是要有效利用有声系统,定时播放英语听力材料,创设感受空间,营造浓厚的英语学习氛围和听说交流氛围;二是要合理地运用多媒体声、像教学设施,做到直观、趣味,使学生易于接受,不仅做到有直观的感性认识,更有趣味的理性讲解,从而改变固有的那种一成不变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枯燥无味的英语听说环境,要努力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为学生创设开放自由的交际环境,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做中学,学中用,从而巩固他们对英语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学习英语产生浓厚的兴趣。
关键词:情绪调节教学模式 有效调节 素质教育
在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和推进素质教育的感召下,人们急切呼唤着情知互促的教学格局,情绪调节教学模式应运而生。情绪调节教学模式是教师在一定教学目标指引下,通过管理和调节学生的情绪,引导和发挥课堂中学生的主要情绪对教学活动的积极作用,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最佳情绪状态,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该教学模式主要涉及好奇、兴趣,愉快、焦虑这四种情绪要素,主要探讨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发挥四种情绪要素对认知活动的积极作用,并避免或克服其消极作用。情绪调节教学模式对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现实而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心理学家对心理调节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提出情绪调节是个体对情绪及其相互联系的行为进行调整和运作过程,也就是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情绪调节有具体情绪的调节,情绪动力特征的调节(如强度、范围和持续性),情绪调节可帮助人们发挥正情绪的积极作用,避免消极情绪的负面影响。
一、情绪调节教学模式的教学程序
1.师生情绪了解。包括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三种相关情绪要素状况的了解,主要依据我们编制的兴趣、愉快、焦虑问卷。
2.制定情绪调节计划。依据课的性质与任务,结合师生双方实际,确定课堂四种相关情绪要素有效调节的策略。
3.教与学的实施。师生双方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确定教学的具体目标,学生按教师的指导和帮助进行自主性学习,让每个学生都能经过努力而体验到成功。
4.评价与反馈。情绪调节教学模式中的评价以掌握性评价为主,充分运用情绪的强化功能塑造并维持学生的学习行为,使用非控制反馈的艺术使学生努力找到提高和进步点。
二、优化教学过程的方法
1.优化师生关系。平等、和谐、信任的师生关系是实施情绪调节的基石。学生喜欢公正、理解自己、热情、平易近人的教师。中学生往往会把对教师的感情迁移到学习上来。他们如果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的注意、关怀和喜爱,就会感情愉快、充满信心;如果一个学生长期得不到教师对他的注意和关怀,就会感到自己不受教师重视而产生焦虑不满情绪。如果一个学生遭到教师斥责或嫌弃,就会产生自卑或对抗情绪。实践证明,中学生往往会把对教师的感情迁移到学习上来。如有的学生正是因为不喜欢某教师而对他所讲授的那门课程失去兴趣,这说明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乐学的前提。
2.优化教学情境。中学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学习成绩不良的一个根本原因,是各种非智力因素不能健康发展。这使得许多学生长期处于消极情绪状态中,如学习负担过重,个性与兴趣爱好受到压制等等。这些消极情绪严重干扰了学生的正常学习,导致认知加工水平下降。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通过创设“美、趣、智”的教学情境,使美好的情境刺激和学生的学习活动在其大脑皮层上形成巩固的暂时神经联系。学生每当受到这一类情境刺激时,就会自动去进行与此相关的体育活动,从而使学生变为学习的“乐之者”与“好之者”,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增强学生的趣味性,预防或调节其消极情绪。
3.优化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的互动过程,传统教育思想强调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教学方法的取舍完全决定于教师,学生只是一个被动接受的容器,学生的需要、兴趣、自主选择、创造性,以及个体差异性都被忽视了,也就谈不上学习热情的培养。要想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其良好的情绪状态,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教师要采取符合学生特征及课程性质的指导性教学方法。
4.优化教学考评。在情绪调节教学中,为了充分发挥正负情绪对学生的积极影响,必须优化考评。为此,教师可按学生能力的高、中、低分组进行考评,增加每位学生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使成功者更加努力,失败者也不灰心。当然,教师还应偶尔为学生安排一些失败或较大的困难,使学生产生克服困难的焦虑与紧张。同时,考评的内容也不应仅局限于体育学习方面,也应从课外体育活动方面开展考评,可以给不同特长的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另外,还要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考评,使学生善于发现自己所取得的成功及不足,从而提高成就动机的水平。
三、情绪要素的有效调节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诱发主要情绪促进效果整合,可选择如下教学策略:
1.好奇策略:创设情景,制造悬念,设置矛盾;呈现新颖、奇特的刺激;变换刺激呈现的方式;变换教学方式、角色交换等。
2.兴趣调节策略:教学内容与学生积极情绪相一致,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实践,参与教学活动;学生间进行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的想象、联想;教师的言语幽默,教学内容、教学事例从学生的切身性出发,贴近学生的生活。
3.愉快调节策略:教学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完成的,不能太难,也不能太易,使学生体验成功;根据学生能力水平差异安排学习任务,使学生体验成功;及时反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树立榜样,激发求知欲;使用趣味化,具体形象化的教学方式。
情绪调节教学模式指的是:教师在一定教学目标指引下,通过管理和调节学生的情绪,引导和发挥课堂中学生的主要情绪对教学活动的积极作用,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最佳情绪状态,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该教学模式主要涉及好奇、兴趣,愉快、焦虑这四种情绪要素,主要探讨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发挥四种情绪要素对认知活动的积极作用,并避免或克服其消极作用。
近年来,心理学家对心理调节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提出情绪调节是个体对情绪及其相互联系的行为进行调整和运作过程,也就是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情绪调节有具体情绪的调节,情绪动力特征的调节(如强度、范围和持续性),情绪调节可帮助人们发挥正情绪的积极作用,避免消极情绪的负面影响。
综合国内外有关实践及我们的认识,我认为确定该模式应有如下教学程序:
(1)师生情绪了解。包括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三种相关情绪要素状况的了解,主要依据我们编制的兴趣、愉快、焦虑问卷。
(2)制定情绪调节计划。依据课的性质与任务,结合师生双方实际,确定课堂四种相关情绪要素有效调节的策略。Www.133229.COm
(3)教与学的实施。师生双方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确定教学的具体目标,学生按教师的指导和帮助进行自主性学习,让每个学生都能经过努力而体验到成功。
(4)评价与反馈。情绪调节教学模式中的评价以掌握性评价为主,充分运用情绪的强化功能塑造并维持学生的学习行为,使用非控制反馈的艺术使学生努力找到提高和进步点。
为有效实施情绪调节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优化四方面活动,注意对情绪要素的有效调节。
1优化教学过程的四个方面
(1)优化师生关系。平等、和谐、信任的师生关系是实施情绪调节的基石。学生喜欢公正、理解自己、热情、平易近人的教师。中学生往往会把对教师的感情迁移到学习上来。他们如果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的注意、关怀和喜爱,就会感情愉快、充满信心;如果一个学生长期得不到教师对他的注意和关怀,就会感到自己不受教师重视而产生焦虑不满情绪。如果一个学生遭到教师斥责或嫌弃,就会产生自卑或对抗情绪。实践证明,中学生往往会把对教师的感情迁移到学习上来。如有的学生正是因为不喜欢某教师而对他所讲授的那门课程失去兴趣,这说明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乐学的前提。
(2)优化教学情境。中学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学习成绩不良的一个根本原因,是各种非智力因素不能健康发展。这使得许多学生长期处于消极情绪状态中,如学习负担过重,个性与兴趣爱好受到压制等等。这些消极情绪严重干扰了学生的正常学习,导致认知加工水平下降。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通过创设“美、趣、智”的教学情境,使美好的情境刺激和学生的学习活动在其大脑皮层上形成巩固的暂时神经联系。学生每当受到这一类情境刺激时,就会自动去进行与此相关的体育活动,从而使学生变为学习的“乐之者”与“好之者”,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增强学生的趣味性,预防或调节其消极情绪。
(3)优化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的互动过程,传统教育思想强调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教学方法的取舍完全决定于教师,学生只是一个被动接受的容器,学生的需要、兴趣、自主选择、创造性,以及个体差异性都被忽视了,也就谈不上学习热情的培养。要想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其良好的情绪状态,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教师要采取符合学生特征及课程性质的指导性教学方法。
(4)优化教学考评。在情绪调节教学中,为了充分发挥正负情绪对学生的积极影响,必须优化考评。为此,教师可按学生能力的高、中、低分组进行考评,增加每位学生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使成功者更加努力,失败者也不灰心。当然,教师还应偶尔为学生安排一些失败或较大的困难,使学生产生克服困难的焦虑与紧张。同时,考评的内容也不应仅局限于体育学习方面,也应从课外体育活动方面开展考评,可以给不同特长的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另外,还要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考评,使学生善于发现自己所取得的成功及不足,从而提高成就动机的水平。
2情绪要素的有效调节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诱发主要情绪促进效果整合,可选择如下教学策略:
(1)好奇策略:创设情景,制造悬念,设置矛盾;呈现新颖、奇特的刺激;变换刺激呈现的方式;变换教学方式、角色交换等。
(2)兴趣调节策略:教学内容与学生积极情绪相一致,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实践,参与教学活动;学生间进行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的想象、联想;教师的言语幽默,教学内容、教学事例从学生的切身性出发,贴近学生的生活。
(3)愉快调节策略:教学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完成的,不能太难,也不能太易,使学生体验成功;根据学生能力水平差异安排学习任务,使学生体验成功;及时反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树立榜样,激发求知欲;使用趣味化,具体形象化的教学方式。
(4)焦虑调节策略:提高任务的难度,限定完成的时间,提高过低焦虑;降低任务的难度,放宽任务完成的时间,降低高焦虑;提供成绩信息,而非评价信息;承认错误是学习中的一部分,允许犯错误,支持改正错误,强调个别谈话减少公开批评;强调自我比较,减少社会比较;强调组间竞争,减少个人间的竞争;强调努力归因,减少能力归因。
长期以来,体育教学一直是教师“示范一讲解一组织”学生“听一看一练”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种单调的教学模式,严重抑制了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和运动项目自身魅力所能引发的良好的学习情绪,因此体育课应改革教学模式,积极采用多种有效的调节手段,创造适应学生生理、心理需要的教学情境和良好的情绪环境,努力营造生动活泼、趣味盎然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在有趣的体育活动中形成和保持良好的心理体验。
总的来说,情绪调节教学模式是一个系统工程,其目的是通过调节课堂中短暂的情景性情绪使学生渐渐形成学习的积极情感。
情绪调节教学模式指的是:教师在一定教学目标指引下,通过管理和调节学生的情绪,引导和发挥课堂中学生的主要情绪对教学活动的积极作用,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最佳情绪状态,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该教学模式主要涉及好奇、兴趣,愉快、焦虑这四种情绪要素,主要探讨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发挥四种情绪要素对认知活动的积极作用,并避免或克服其消极作用。
近年来,心理学家对心理调节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提出情绪调节是个体对情绪及其相互联系的行为进行调整和运作过程,也就是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情绪调节有具体情绪的调节,情绪动力特征的调节(如强度、范围和持续性),情绪调节可帮助人们发挥正情绪的积极作用,避免消极情绪的负面影响。
综合国内外有关实践及我们的认识,我认为确定该模式应有如下教学程序:
(1)师生情绪了解。包括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三种相关情绪要素状况的了解,主要依据我们编制的兴趣、愉快、焦虑问卷。
(2)制定情绪调节计划。依据课的性质与任务,结合师生双方实际,确定课堂四种相关情绪要素有效调节的策略。
(3)教与学的实施。师生双方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确定教学的具体目标,学生按教师的指导和帮助进行自主性学习,让每个学生都能经过努力而体验到成功。
(4)评价与反馈。情绪调节教学模式中的评价以掌握性评价为主,充分运用情绪的强化功能塑造并维持学生的学习行为,使用非控制反馈的艺术使学生努力找到提高和进步点。
为有效实施情绪调节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优化四方面活动,注意对情绪要素的有效调节。
1 优化教学过程的四个方面
(1)优化师生关系。平等、和谐、信任的师生关系是实施情绪调节的基石。学生喜欢公正、理解自己、热情、平易近人的教师。中学生往往会把对教师的感情迁移到学习上来。他们如果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的注意、关怀和喜爱,就会感情愉快、充满信心;如果一个学生长期得不到教师对他的注意和关怀,就会感到自己不受教师重视而产生焦虑不满情绪。如果一个学生遭到教师斥责或嫌弃,就会产生自卑或对抗情绪。实践证明,中学生往往会把对教师的感情迁移到学习上来。如有的学生正是因为不喜欢某教师而对他所讲授的那门课程失去兴趣,这说明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乐学的前提。
(2)优化教学情境。中学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学习成绩不良的一个根本原因,是各种非智力因素不能健康发展。这使得许多学生长期处于消极情绪状态中,如学习负担过重,个性与兴趣爱好受到压制等等。这些消极情绪严重干扰了学生的正常学习,导致认知加工水平下降。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通过创设“美、趣、智”的教学情境,使美好的情境刺激和学生的学习活动在其大脑皮层上形成巩固的暂时神经联系。学生每当受到这一类情境刺激时,就会自动去进行与此相关的体育活动,从而使学生变为学习的“乐之者”与“好之者”,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增强学生的趣味性,预防或调节其消极情绪。
(3)优化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的互动过程,传统教育思想强调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教学方法的取舍完全决定于教师,学生只是一个被动接受的容器,学生的需要、兴趣、自主选择、创造性,以及个体差异性都被忽视了,也就谈不上学习热情的培养。要想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其良好的情绪状态,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教师要采取符合学生特征及课程性质的指导性教学方法。
(4)优化教学考评。在情绪调节教学中,为了充分发挥正负情绪对学生的积极影响,必须优化考评。为此,教师可按学生能力的高、中、低分组进行考评,增加每位学生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使成功者更加努力,失败者也不灰心。当然,教师还应偶尔为学生安排一些失败或较大的困难,使学生产生克服困难的焦虑与紧张。同时,考评的内容也不应仅局限于体育学习方面,也应从课外体育活动方面开展考评,可以给不同特长的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另外,还要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考评,使学生善于发现自己所取得的成功及不足,从而提高成就动机的水平。
2 情绪要素的有效调节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诱发主要情绪促进效果整合,可选择如下教学策略:
(1)好奇策略:创设情景,制造悬念,设置矛盾;呈现新颖、奇特的刺激;变换刺激呈现的方式;变换教学方式、角色交换等。
(2)兴趣调节策略:教学内容与学生积极情绪相一致,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实践,参与教学活动;学生间进行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的想象、联想;教师的言语幽默,教学内容、教学事例从学生的切身性出发,贴近学生的生活。
(3)愉快调节策略:教学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完成的,不能太难,也不能太易,使学生体验成功;根据学生能力水平差异安排学习任务,使学生体验成功;及时反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树立榜样,激发求知欲;使用趣味化,具体形象化的教学方式。
(4)焦虑调节策略:提高任务的难度,限定完成的时间,提高过低焦虑;降低任务的难度,放宽任务完成的时间,降低高焦虑;提供成绩信息,而非评价信息;承认错误是学习中的一部分,允许犯错误,支持改正错误,强调个别谈话减少公开批评;强调自我比较,减少社会比较;强调组间竞争,减少个人间的竞争;强调努力归因,减少能力归因。
长期以来,体育教学一直是教师“示范一讲解一组织”学生“听一看一练”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种单调的教学模式,严重抑制了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和运动项目自身魅力所能引发的良好的学习情绪,因此体育课应改革教学模式,积极采用多种有效的调节手段,创造适应学生生理、心理需要的教学情境和良好的情绪环境,努力营造生动活泼、趣味盎然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在有趣的体育活动中形成和保持良好的心理体验。
总的来说,情绪调节教学模式是一个系统工程,其目的是通过调节课堂中短暂的情景性情绪使学生渐渐形成学习的积极情感。
在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基本理念的指导下,作为高中英语教师应当定位于引导者、组织者、评估者的角色,在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基础上,采用各种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一、导:培养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想学”
“导”:就是引导、指导、启发和领入,教师应该发挥引导者的作用。要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首要的是教师要对学生正确加以引导,改变学习观念,激发学习兴趣。
1.明确学习动机,使学生产生兴趣。要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变逼为导,变苦学为乐学,把求知变成学生的最大内在需求,使学生明确,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为了能使用这种语言来进行信息交流,学习英语的过程,充斥着大量的社会知识、自然知识和人文知识,只有掌握这些知识,才能在更加开放、发展的未来社会立足。
2.不断体验成功,使学生产生兴趣。要积极创设教学情景,努力为学生提供使用英语的机会,通过听、做、说、唱、玩、演、读、写等多种语言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积极体验、参与、实践以及主动尝试与创造,使学生感受到运用所学的语言成功地达到目的后的喜悦,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的基础、能力、个性等进行深入了解,在制定教学目标和设计教学活动时考虑学生的差异,分出不同的层次,对有特殊需要的学生要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使他们树立自信心,获得成就感,使每个学生在活动过程中都有所发展。
3.融洽师生关系,使学生产生兴趣。教师要用自己的工作热情、责任心去关心、帮助学生,和他们建立一种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用爱去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对学习的热爱。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营造学生敢说、敢想、敢做、不屈从于权威的开放氛围,微笑的表情、期待的眼神、温和的语言、饱满的情绪去感化学生,调动学生的内在潜质。重视、尊重、赞扬和鼓励不同的想法和意见,树立其继续努力的信心。面对英语程度参差不齐的学生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思想,努力寻找他们的闪光点加以鼓励,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二、教:提高课堂有效性,使学生“善学”
“教”:就是教育、教学,教师应该发挥组织者的作用,搞好课堂教学,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紧紧抓住“引思”、“善导”、“激活”、 “精讲”这四项教学要素,注重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协调与统一,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善于学习的能力,真正达到让学生“自求得之”的目的,以此提高英语教学有效性。
1.引思。也就是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教会学生自主思考。应视不同的课本素材、学习任务等,灵活运用讨论法、辩论法、表演法、探究性调查法和引申法。老师可就学习的话题、问题展开讨论,让学生发表意见,互相考问,鼓励学生对问题提出不同看法,相互争辩,调动各方智慧和积极性。比如,在教NSEFC Book IB Great Woman的(Reading)时设计了一个话题“Imagine you’re traveling alone to the South Pole. What will you take with you? And why?这类问题的回答因人而异,精彩纷呈。说Take a Chinese national flag的理由很让人欢喜。有的答Take a dog or computer等回答也令人忍俊不禁。在回答What will happen to an sixty-year old lady when traveling alone?时,更是把课堂气氛激活到极点。
2.善导。也就是善于进行学法指导。学习英语不仅要“肯”学,而且要“善”学,要讲究学习方法,科学的方法能减少学习的盲目性,提高学习效率。施教之法,贵在启导。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交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保持和维护学生学习的兴趣。要指导培养学生勤听、敢说、多读、乐写的习惯,指导学生正确的记忆、思维和有效的学习策略,让学生全面参与,全面发展,使学生轻松愉快地进行学习。
3.激活。也就是激发学生参与兴趣,搞好课堂教学活动。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活动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重要措施,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主要途径。在教学活动中,不管哪种活动方式,都不能只图表面热闹,要把握好合适的组织形式和有效的调控措施,做到动而不乱、活而不杂、学而有序,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内容不断创造出适合自己教学的活动。比如,在教学Go for it, Unit 6 7B, It’s raining时,组织了一个竞赛活动,先向学生们出示一幅中国地图,要求学生在4人小组里talk about the weather in China,然后每小组推选出一人进行比赛,评选出Who is the best weather reporter in our class?这个活动先从小组选出最佳预报员,然后进入复赛,选出班级最佳预报员,这样层层筛选,保证了活动的广泛性和公平性,激发了学生的荣誉感,增强了小组的凝聚力。
4.精讲。也就是教师要潜心研究教材,活用教材。教师要发挥能动作用,运用创造性的教学法思维,把教材内容激活起来,还原为活生生的交际现实,让学生在富有情趣的交际中领会、接收教材提供的信息。同时,围绕教学重点,选择其他辅助信息资料,加以讲练。比如,教Book 2A Unit2时,可以补充介绍英语国家报刊新闻写作的一些基本通识,并适量地进行英美报刊导读,甚至在单元末还可以通过网络,让学生编辑一份英语报刊。而对于基础知识尚有困难的同学,应该具体分析每单元上目标底线,取舍Warming-up listening、Speaking、Reading、Grammar,以人为本,尊重大班教学中学生个体差异,大胆就Speaking和talking作删减。在教会学生了解相关的语法现象的前提下,突出补充阅读,贯彻篇章整体教学,在阅读技巧和能力的培养多花功夫。
三、评:实现评价多样性,使学生“爱学”
评:就是评价、评估,教师应发挥评估者的作用,通过评价使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调整学习策略,让学生爱上学习。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要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改变以往单一的、局限的评价方式,追求多元化的过程评价。
1.积极应用课堂观察评价法。课堂评价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评价方式,在进行课堂评价时,教师既要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既要关注学生英语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参与英语教学活动的程度、自信心、合作交流意识以及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等方面的变化与发展,教师的那些看似平常的话语,如“Very good”, “Wonderful”,“Excellent””,“Great”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新的空间。同时,对学生个体实施评价,要特别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对评价结果的描述采用鼓励性语言,发挥积极评价的激励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英语的自信心,从而以极大的热情主动参与到英语学习中来。
2.巧妙应用自评和互评法。自我评价不仅能培养学生正确评价自我的能力,而且有助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提高其自信心。自我评价就是使学生自己意识到自己的学习状态,并学会不断改进自己参与活动的能力和水平。相互评价能够使学生之间看到别人的长处和短处,避免自我评价中的不足。它的重要意义在于让学生学会信任、诚实,公正地对待自己和他人。学生之间相互督促、相互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你追我赶的上进心,共同提高。
3.合理应用调查问卷评价法。课堂教学开始前,可以通过问卷了解学生先前的语言学习经历,已有的语言知识,现有的语言技能水平,对学习活动的了解程度等等。教学结束之后,可以通过问卷了解学生对自己学习的满意程度。但应当注意的是,问卷评价在实施之前,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事先要认真思考和准备,这样,评价的有效度才会更高。
4.辅助应用学习档案袋评价法。学习档案袋是展示每一位学生学习过程中所作的努力和取得的进步以及反映学生学习成果的集合体,应用学习档案袋可以通过让学生全程参与,帮助学生学会反思和判断自己的进步与努力,为教师最大程度地提供了有关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重要信息,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知识理解和认知水平,分析和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表达交流的技能等进行全方位的评价。
参考文献 :
[1]胡春洞.英语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在计算机教学中,计算机的课程设置大致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操作性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软件的教学;另一类是理论性较强的计算机语言方面的教学。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学习比较直观易懂,它侧重于操作,只要有足够的上机时间,大部分学生均可以轻松驾驭各种软件的操作。但计算机语言的学习相比之下就难得多,它侧重于理解,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应用才能学好。因此,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一直是教师教起来感觉很头痛,学生学起来也感到很吃力的一门课,本文就针对如何提高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一些探索。
一、例题的选择及讲授
一题多变、一题多解,是数学中常见的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同样它也非常适用于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如讲解VF语言中的赋值语句时,为了使学生能对此语句有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它的适用场合,教师可以举这样一个例子:有A、B两个变量,它们的值分别为5和10,试用赋值语句交换它们的值。讲解之前,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假如有红、蓝两瓶墨水,现在我们想把红色墨水倒进盛蓝色墨水的瓶子,该怎样进行操作呢?经过思考,大多数学生能想到找一个空瓶来进行交换操作,这时再回到开始的例子,学生就能理解为什么交换时要设置一个暂存数据的中间变量,从而写出以下赋值语句:C=A,A=B,B=C。通过这个例子,我们不但让学生掌握了赋值语句的功能和用法,同时还让学生对赋值语句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二、巧设练习题
学习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的最终目的是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编程,但编程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步到位的,首先,对命令语句的熟悉程度,是否能独立看懂已编好的程序;再者,对错误的程序是否具有一定的调试能力;最后才能培养独立的编程能力。如:读程序分析结果的练习,能加深学生对程序语句用法的理解,及对程序结构流程的理解;看程序改错练习,可以锻炼学生静态调试程序的能力,大部分学生能看懂程序,但对于错误的程序却一筹莫展,关键还是对命令语句的用法不熟悉,不能灵活运用,而让学生找错误,能促使学生去理解、去思考、去假设、去推理,锻炼思维能力。此外要求学生们模仿一些例题熟悉编程的方法和技巧。如课堂上举例讲解了求1到100整数和的编程,那么布置练习1到100的偶数和或者奇数和的编程。这样使学生整个的思维过程包括了想象、创造、启发等方面的训练,对于思维活跃,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说,更加有其发挥创造力、想象力的空间。
三、上机辅导
上机辅导必须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学生上机时,教师细心观察学生在编写程序中容易出错的问题并加以重点记录,对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不必帮每个同学都逐一去解决,这样既浪费时间又容易忽视其他学生。采取的做法是:先给一定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找出解决办法;对于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可以先挑出重点部分进行提示,鼓励学生动脑,教师再针对学生容易犯错的地方集中加以讲解,以引起学生的重视,避免今后犯类似错误。上机课,教师还可以随堂布置一些程序设计的练习,让学生进行快速设计,从而锻炼学生在限定时间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其它学科学习中非常重要的能力。实践证明,长期坚持这样的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用脑能力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四、教学情境设计
心理学研究表明,恰当、适宜的环境能有效激发人的热烈情绪,提高活动的质量和效果。教学情境是指教师人为创造的“典型场景”,创设目的在于引出教学任务,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任务中来。教师把将要学习的程序设计知识通过一定的情境呈现给学生,使得学生认知结构与周围环境不平衡,引起他们对学习目标的注意和兴趣,并通过探究活动把学生过去的活动和将来的活动联系在一体。探究教学情境的创设应做到:
(1)创设的情境是为程序设计教学服务的,要以程序设计探究教学目标为依据。
(2)探究情境要接近学生的真实生活经验,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认知冲突和求知欲。
(3)学生在情境中能够感觉到问题的存在,自然地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
(4)情境中必须包含学生未知的新内容,这里可以通过创设陷阱探究情境进行说明。
五、结束语
计算机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能够掌握计算机软件、硬件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技能,能够从事计算机的简单的软件和硬件的维护和应用。在其中软件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软件的重中之重就是编程。要让这门语言让学生掌握的比较好那么就需要好的教学方法,科学的教学方法定会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帮助。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科学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采用综合评价学生的方式,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从而使得课程的教学质量得到不断地提高。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Z)08—006—02
道德是一种为经济关系规定的以善恶为基本范畴的社会意识,它渗透在人的观念、关系、行为之中,存在于个人生活和社会公共生活的一切方面、一切领域,是社会生活对人们的要求。从中可以看出道德渗透到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其对于国家、社会和个人都是很重要的。
但近些年来,高校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差,却是困扰高校教育工作者的一个重大问题。所谓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实质上就是指德育的现实功能与期望功能的吻合程度。造成高校德育教育实效性差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既有大的社会环境方面因素的影响,同时也有高校自身德育教育方面的因素。
一、高校继续教育德育教育实效性差的原因
(一)重“教书”轻“育人”
对于任何一所学校来讲,其主要的中心工作就是教学,但教学活动并不是办学的最终目的而只是实现目的一个手段,学校的最终的根本任务应该是育人。但当前很多学校在教学活动中更多地只强调“教书”而不重视“育人”,只是把传授知识作为教学的唯一目的,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根本就不关心,或只是流于形式。在这种理论之下,学校“生产”出来的“产品”很可能是个危险品。因为一个人如果没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人,其掌握的知识越多越丰富则对社会的危害也就会越大。
此外在很多高校,人们普遍认为,学校德育是德育部门、德育教师的事,德育通过学校开设的“实体德育学科”来完成,而与其他部门、其他人员、其他课程没有任何关系。正是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导致学校的德育与智育严重的分离现象。
(二)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落后
笔者通过调查了解到当前的教师和学生都认为德育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落后是影响德育实效性差的又一直接因素。有些学校虽然使用了多媒体和课件,但课件也等同于简化的教材。并且教学的活动全部是由教师掌控着,而学生只是处于一个很被动的局面,学生的任何想法和观点在当前的教学中没有给其任何途径去表达。
笔者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发现,有很多学生乐意和教师去交流。当他们对教材上的理论有的并不认同甚至对教师的一些观点他们也有自己的想法,想通过一些方式来把自己的想法告诉教师,而当前德育教学环境是非常不利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导致教师无法知道学生的思想状况,也就无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施教。
(三)德育教材单一
而就目前现状看,我国的德育内容主要是通过教科书承载的,从这一方面也表现出我国德育内容的呈现方式是比较单一的,并且学生普遍认为现在的道德教材内容空洞、老化。而当前我们已经进入了3G时代,学生现在可以方便、快捷地获取到很多最新的消息和事件,而道德教材中所列举一些事例都是几年前的或者是更久远的,所以学生根本就不愿意认真去阅读和学生教材,也就根本没有实效性而言。所以要想提高德育教学的实效性,首先就要吸引学生对德育教育的兴趣,任课教师就只有寻找到丰富多彩的道德教材,才能满足学生的兴趣。
(四)德育内容与社会生活实践脱节
教育的内容与社会脱节这是在每一科目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其中在德育教育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当前的德育教材中叙述的基本上都是美好的状态,很少甚至是没有涉及生活中的一些不良现象。使学生感觉道德教材中所展示的生活世界与自己实际面对的生活世界是两个不同的情景,甚至有时感觉是完全对立的。
二、增强德育教育的实效性的机制
(一)达成育人为本、德育为首的共识
道德教育就是通过向人们传授道德知识和讲解道德理论,从而帮助受教育者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确立道德信念并最后形成道德行为习惯的过程。但是不能就此把德育教育看成是某一门课、某一些教师、某一个机构就能完成的任务这一错误认识。所以一定要克服片面的德育观,而应该把德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改变当前德育与智育的割裂局面。各任课教师都要在“育人为本”思想的指导下,从所担任的学科中发掘到本学科的德育内容,发挥德育的间接性、渗透性优势,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德育教育。
而要做到这些就需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德育为首的观念,并把这一观念贯彻教育全过程。因此,学校要特别抓好师资队伍建设,并注重加强教师的师德师风教育,在学校继续教育中形成不仅注重知识教育同时还注重德育教育的风气,这将有利于增强学校的竞争优势。
(二)加强辅导员的队伍建设
接受高校继续教育的学生进入大学之后,任课教师在课后很少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导致学生基本上主要还是由班干部和学生自己进行管理。而这种由学生对学生的监督在现实中根本就没有起到任何的实质性的作用,这也就导致了很多学生认为上了大学就自由了,因此很多学生逃课,特别是那些他们认为对他们来讲没有用的课,比如德育课。
面对这种情况,辅导员也应该加强自身有责任感,平时及时了解班里的情况,并对一些学生的错误行为进行批评和教育,帮助其分析某些想法的错误性,劝诫其改正。因此每年,学校教务处应在优化辅导员这支队伍上下工夫,使辅导员队伍得到优化,保证了德育工作的有效进行。
(三)强化班干部的职责
班级是学生进行学习的一个组织单位,同时也是学校德育工作开展的主阵地,而一个班级工作开展得好与坏也就直接关系到学校整体的德育工作,因此任何一个学校都必须抓好班级这个德育工作的主阵地。
而当前大学中对班级进行管理的主要是班干部,一个班级是否有良好的班级班风与班干部自身的综合素质有很大的关系。只有当班干部在很多方面起到表率的作用,才能更好地带领班上的其他学生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水平和科学素质。
(四)把学生的日常表现量化为分数构成总评成绩的一部分
考核不仅是检验教师教学水平的一种手段也是考查学生学习效果的一个手段。所以对于德育课程的考核应有别于其他课程的考核方式,除了试卷上的成绩,更应该看重学生平时的表现。这样做既可以对于该生起到鼓励的作用,而同时对于其他学生来讲起到榜样的示范作用。
(五)国家应加大网络的监管
现在随着我国科技的发展,3G时代的到来,这些变化为学生提供了自我教育的新途径,但同时也给德育教育提出了新问题。一方面,学生可以方便地从网络接受大量的信息资源,以此丰富自己的知识面,拓宽自己的视野;另一方面,网上的一些低级的、错误的、落后的信息也冲击着学生的身心,这对于心智还尚未成熟的学生都造成了坏的影响。因此,国家应加大对网络的监管,使网站等媒体能营造健康积极的舆论环境,引导学生分辨是非好坏,增强道德辨别能力,提高道德素质和道德水平。
S85-4
经笔者分析,目前我国畜牧兽医专业教育教学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影响到了畜牧兽医专业教学的有效开展。笔者将分别从:中职学校畜牧兽医专业教学现状、促进畜牧兽医专业教育教学的有效对策,两个部分来阐述。
一、中职学校畜牧兽医专业教学现状
随着我国农业化的不断发展,社会对养殖人才的需求量大,使得社会出现技工荒。就目前而言,中职学校在畜牧兽医专业教学中还存在许多问题,无法满足畜牧业发展需求,使得学生的就业成为问题。因此在校的畜牧兽医专业老师需要加强本身的教学质量,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中职学校需要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和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实力,强化本校的教育特色,将专业技能和职业需求相结合,不断的强化竞争力[1]。
但是目前,中职学校的畜牧兽医专业存在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在教学的过程中理论严重脱离实践。在学校的专业学习过程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占主导地位,而学生却处于被动,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与教师的关系不融洽,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仅有课本,使得学生的学习层面变得狭窄,无法将教育和实践相结合。加上很多的学校在进行考核时,多是考核理论知识,而忽略了实践部分。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之中,更加重视理论知识,而忽略了专业实践课程,学生对于专业实践理解不多。
有些学校即使是开展了实践课程,但是实践内容十分简单,多数是以教科书作为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无法与社会需求相联系,学生专业技能差,出现难以就业的情况。二是,专业教学内容十分单一。在很多的中职学校教学中,并未根据学生水平、学校特色进行施教,使得畜牧兽医专业的学生掌握的技能相一致,学生并未掌握一技之长,毕业之后失去市场竞争。加上,很多的中职学校教学设备落后,专业技术发展慢,新技术无法及时应用,出现学生学习的专业知识与社会需求有偏差,学生的专业知识跟不上社会发展步伐。三是,教学脱离现实。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而人才类型则取决于社会的需求。但是在中职学校之中,畜牧兽医专业盲目跟随专业教材,并不了解社会的需求。很多的中职学校教师具备有很高的专业理论知识,但是十分缺乏社会实践,并不了解社会需求,造成教学与社会脱离的现象。
二、促进畜牧兽医专业教育教学的有效对策
综上,笔者对畜牧兽医专业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从中发现了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均影响到畜牧兽医专业教学的有效开展。为改善不良教学现状,学校应采取一系列有效对策,笔者将从:以行为导向专业教学;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联系实际,实施职业教育实训,这四个方面来阐述。
(一)以行为导向专业教学
在学习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多数的中职学校学生因为基础知识不扎实,学生学习兴趣较为欠缺。因此,中职学校需要进行教学改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行为导向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而展开的职业培训教学,更加注重能够于学生全面发展。行为导向教学与项目教学、案例分析以及任务驱动教学相关联,通过多种手段提升学生的综合实力。在实施行为导向教学的过程之中,活动是教学导向,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教师应该鼓励每位学生参与教学之中,调动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通过自主探究学习获取学习技能、思想等,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实践的意义,使得课堂教学活动更加深入,提升学生的能动性和学习效率。
(二)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时期的学校教育必须要关注学生的地位,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处于核心地位,因此我们教师要想提升教学效果一定要关注学生,从学生实际出发来开展教学活动。从学生实际来看,他们中的大多数是没有办法进入高中学习而进入这类院校的,这就意味着他们中的很多学生基础相对较差,学习能力较弱。还有一些学生是在家长的要求下选择这类学校和专业,这就意味着学生自身的很多问题在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据此,我们要结合学生实际和学科的特点,适当地降低学科知识的难度,使学生感觉到听得懂,也学得会,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主动的进行畜牧兽医专业的学习,乐于探究,乐于学习,从而真正的提高自身畜牧兽医专业能力。
(三)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要抓好专业教师的传、帮、带活动,以老带新,提高新教师的业务水平。加强学校教师管理机制,每年组织本专业课教师参加一次技能考核,考核小组由本专业的专家组成,考核结果作为学校教师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同时制定奖励措施,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级教育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组织的技能大赛。这样,真正能使双证型教师成为双能型教师,有利于提高“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每年定期安排专业教师赴企业实践,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与管理,使教师能与时俱进,掌握畜牧兽医新技术,积累实践生产科研经验,以解决教师实践生产经验缺乏的问题[3]。
(四)联系实际,实施职业教育实训
校企合作为中职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有效方式和重要途径,中职学校教育过程中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的深度直接影响到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应积极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教师带领学生直接参与到养殖企业的现场运行,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问题的分析和探讨,并作出问题的解决方案。只有让学生深入到企业内部锻炼,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更好的将理论知识应用在实践中。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能够更好的体验到应用所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进而促进学生的思维得到不断深化,促进学生更好的就业。
三、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对畜牧业发展提出了更多要求。中职学校畜牧兽医专业教学方向是为社会培养更多的畜牧兽医专业人才,但存在的问题阻碍了中学校的发展。因此,中职学校需要创新专业教学方法,联系学生的知识情况,在教学过程之中做到因材施教,不断的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利于学生毕业之后就业。除此以外,还需要组建师资队伍,选择时更加注重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构建一个实践平台,落实专业技能,为畜牧兽医专业学生今后的就业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