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8 09:35:1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企业发展的方向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一、著名航空物流服务企业简介
就全球范围而言,以航空运输为主要货物位移服务的物流企业,可以简单地分为两大类:
一是依托航空公司为母体的航空物流服务企业
这种以航空公司为母体的航空物流服务企业,从运力拥有情况看,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不经营货机的物流服务企业;另一类则是以经营货机业务为主的物流服务企业。前者的代表主要有AA货运公司与法航快递;后者的代表则包括汉莎货运、大韩货运等,由于这种物流企业更多经营的还是传统航空货运业务,且在业内讨论较多,故在此不作分析。
1.美国航空货运公司(AA-Car-go)。隶属于AMR集团,2010年收入达7.08亿美元,拥有1800名员工,每日航班达3600个,服务于50多个国家,250个城市。其运力完全由AMR集团的客运公司AA与AmericanEagle的腹舱提供,主要经营AMR集团客运公司腹舱与相关航站楼货运服务,提供三大类产品,分别是优先包裹服务、加急空运服务与普通空运服务三大类(如图1)。
2.法航快递(SODEXI)。是法国航空与法国邮政合作成立的子公司。成立于1988年,主要从事清关与机场货站业务,1996年开始从事快递服务。在巴黎戴高乐机场拥有25400平方米的专营邮件、快件的处理中心,配有自动分拣传送带,使用条形码系统在库区进行全电脑控制操作;有60台安装了GPS的车辆,员工450人。其主要客户包括天合联盟成员(快件产品EQUATION)、汉莎、沙特航、俄罗斯航、北欧航、瑞士航、爱莎尼亚航、摩洛哥航、联邦快递、TNT、DHL及邮政。SODEXI依靠与联邦快递、TNT、BHT等快递公司的合作伙伴关系,提供全球门到门的运输服务。
总结SODEXI运行的特点,主要有这几个方面:拥有专用品牌标签;提供外包上门服务;在集团优先获取舱位;依托快递通道获得联盟内部公司,以及其他快递公司的战略舱位协议。
二是依托系统服务方案的航空物流企业
这类企业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以四大航空快递巨头为首的重资产全物流链服务商;另一类是以EI为首的轻资产资源整合型全物流链服务商。
1.联邦快递(FedEx)。成立于1971年,1973年正式开展业务,是集运输服务、电子商务和贸易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提供商。全球总部设在美国田纳西州的孟菲斯,在欧洲、亚洲、北美与拉丁美洲都设有地区总部,分别位于比利时的布鲁塞尔、中国的香港、加拿大的多伦多和美国佛罗里达州的迈阿密。2010年,FedEx的运营总收入达到347亿美元,有超过28万的员工,服务于全球超过220个国家或地区的375个机场,拥有包括A330、A310、B777等在内的684架飞机的机队和超过8万辆的地面运输车队。在全球设有702个服务中心、43557个投递点(包括4974个美国邮政服务点,另有加盟投递点6835个)、1803家FedExOffice门店。日平均货运量超过800万件、日平均接受追踪要求的运输业务超过600万条。联邦快递集团为遍及全球的顾客和企业提供涵盖运输、电子商务和商业运作等一系列的全面服务,旗下有多家公司,集体竞争,统一管理。这些公司包括:
———FedExExpress:全球最具规模的全货运航空公司,提供迅速、可靠的速递服务
———FedExGround:为北美商业和居民提供实惠的小件递送服务的网络
———FedExFreight:北美最大的隔日和次日达区域零担货运公司
———FedExOffice:世界领先的文件解决方案和商务服务供应商
———FedExTradeNetworks:提供灵活的终端至终端的直接服务,包括清关、全球货物分拨和贸易技术解决方案
———FedExCustomCritical:北美最大的紧急货件速递公司,提供对紧急货件、高价值货物和危险物品的门到门运输服务
2.Expeditors(EI,国内译为康捷空)。成立于1979年,公司总部设在美国西雅图,1984年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EI的物流网络遍及全球105个国家,共有226家分公司,77家及13个全球服务中心。在全球的物流企业中排名第八,在美国排名第一,同时也是美国最大的报关公司,2006年成功闯入了世界500强的名单。自从1993年进入中国后,经过14年的努力,全国已有50多家分公司。EI提供的服务包括供应商整合,空运和海运货代,报关,保险,远洋整合,分配和增值服务,是全球著名的无船承运人。
2010年,EI的总收入为596757.3万美元(其中空运业务占63%),总运营成本为542034.3万美元(其中员工成本为89413.2万美元,约占总成本的16.5%),实现利润54723万美元。当年的总资产为267917.9万美元(约是总收入的44.9%),负债为86888.2万美元,资产负债率约为16.5%。
二、著名航空物流服务企业的成功经验
分析上述两大类物流服务企业的成功经验,从航空货物运输服务的视角看(抛开FedEx与UPS等集地面服务与空中运输服务于一体的企业),那些依托航空货运资源的物流企业发展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在集团内部某个产品领域依托某一特有市场的快运通道模式(如“SODEXI(法航快递)”的商业模式);二是全部产品依托某一大型航空集团资源,开展包括航空快运服务、普通货运服务产品的模式(如AA-CARGO的“航空快运”模式);三是在掌握了大量客户资源的基础上,以BtoB服务模式为核心,全面整合包括运输、仓储、配送等在内的物流服务资源,提供全面物流服务方案与全程物流服务的模式(如“Expeditors(康捷空)”模式,见图2)。然而,无论是哪一种发展模式,其成功运营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业务模式以BtoB为主(惟有FedEx的BtoB和BtoC业务相当)。这种模式重在依靠战略与联盟的方式对服务资源的整合:AA与法航快递,分别作为AMR集团与法荷集团的子公司,在内部市场化机制协调下,拥有稳定的运力;FedEx在拥有自身运力的同时,还通过一系列的战略合作整合其他航空公司的腹舱资源,甚至是货舱资源;EI则是通过其强大的市场营销能力,在掌握大量优质货源的基础上,拥有了整合所有航空公司的可能运力。当然,这种模式也明显有利于全物流服务方案的设计与提供。
2.主枢纽(物流枢纽、基地或航空公司基地)机场的地面运营能力强大。这种运营能力大致包括三个方面,即地面运输能力、机场物流处理能力与海关服务能力。能够有效将三者统一起来的无疑会是类似FedEx和EI这样的企业。而对于AA-CARGO与SODEXI,它们并没有从机场货站走出去多远,但是与传统的机场或是航空公司的货站不同,它们能够有效地运用货站资源,根据时效性与货物处理的复杂程度,判断出不同的需求与市场,设计灵活多样的服务产品,从而赚取更多的消费者盈余。尤其是法航快递,不但有效地提升了货站处理服务的附加值,而且还将货站的存储与加工功能进一步延伸,提供了类似“快递超市”类的产品。
3.全程透明的服务跟踪。这种服务的提供,更多的取决于其高效的信息系统。“全程透明”,一方面能够让客户,尤其是高价值货物托运人感受到更高的安全感;另一方面则能够有效地控制物流服务的效率。相比较而言,FedEx与EI的这种服务能力要明显高于AA-CARGO和SODEXI。
4.服务链的延伸能力。从物流服务的“效益背反”原理可知,物流服务链中的节点与服务主体越多,其创造的总效率与效益就越低,企业获取的回报也越低。因此,大多数物流服务企业的成长路径,并不是设置的从事某一单一的物流服务功能上扩大规模,而是从供应链的角度,采取并购与重组的方式,寻求从上下游一体化扩张的方式延伸服务链,从而获取更高的服务价值。从SODEXI的专注于货站快递通道服务到AA-CARGO的全航空货运服务链服务,再到FedEx和EI的全程物流服务,其价值创造能力明显表现出递升的趋势。尤其是EI这种轻资产的企业,其价值创造能力更是非同一般。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建筑施工企业是建筑市场中不可或缺的力量主体,然而建筑施工企业却面临着诸多难题和困惑,如利润率低、恶性竞争激烈等。因此,本文就建筑施工企业如何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型,如何创造新的发展模式进行探讨。
一、传统施工企业发展方式存在的问题
1、大部分施工企业发展没有明确战略指导,发展随机性很强
目前建筑施工企业普遍还是采取接到什么类型的项目就干什么类型的项目的随机发展方式。企业的目标和运营方式随时进行调整,在这种发展模式下,企业一方面不可能对发展战略进行深入思考,也无法在特定的领域定向积累和发展相应能力。
2、行业低门槛、同质化竞争,大多数施工企业深陷产业利润池中处于底层
目前,大部分施工企业主要业务集中在产业链上利润水平最低的业务,并一方面受到产业链上高端价值环节的挤压;另一方面,原本不高的利润还受到诸如分包、转包、回扣的侵蚀,企业处于低水平、低能力——低附加值项目——低收入、低利润——低积累,无发展——低水平、低能力的恶性循环之中,难以自拔。
3、管理水准严重制约了施工企业的快速发展
无论是在工程设计、项目管理还是信息系统方面,计算机软件的应用水平都比较低,许多设计、施工企业,包括大型企业,甚至缺少国际招标所要求的应用工程软件;在施工中采用先进的施工工艺和材料的力度不大,科技含量不高。
4、由于挂靠和分公司带来的风险管理问题突出
总公司的管控能力有限,监管不严,就面临巨大的风险。由于挂靠,分公司经营问题导致集团财务、法务和税务整体受损的案例越来越多。
二、建筑施工企业模式创新的机遇
1、中国资本市场高速成长,为建筑施工企业集团进军资本市场提供了更大的可能。
目前工程建筑板块共有49家上市公司,这个行业庞大的公司数量,巨大的产值和带动效应之间极度不相称,而且上市以后对于并购,增发,发债等资本运作手法能够应用的又少的可怜。首先要积极发展资本运营。通过产权结构调整、内部资产重组、组织优良资产上市、发行债券等方式,拓展资本运营渠道。其次要实现资本与实体资源的结合。充分利用自己的行业竞争优势,把资本和核心竞争力有机地结合起来,融投资者和承包商为一体,通过融投资带动工程总承包。
2、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房产行业的持续高速发展,都为施工企业进军房产、市政领域,实现跨行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施工、房产属于相关度很高的行业,极易同周期、同方向波动,在客观上增加了企业面临的行业周期发展风险。同时,两大产业都属于资源型产业,对资源的争夺肯定会比较突出,如何确定一个主要方向,实现两个产业的协调发展需要有极强的集团控制力,整合协同效应才有可能实现。
3、新型建材、不可再生资源、高技术领域投资的逐步变得更为宽松,为施工企业的多元化提供了可能。
施工企业面临的最大风险之一是企业发展所面临的行业发展周期性风险,即使进军房产行业、实现基于产业链延伸的多元化发展,也无法从系统的高度避免这种风险,因此,施工企业必须要积极拓展基于产业周期互补的多元化发展,更多投资机会和投资窗口,为施工企业建立一个良好的、风险更低、更均衡的产业组合提供了可能。
三、建筑施工企业发展方向建议
建筑施工行业一般被认为是劳动力密集型、低技术含量、低员工素质、低附加值行业,如果没有进行深入系统的战略思考、研究、规划、实践和反思,形成有机的战略管理循环,则企业很可能就停留在路径依赖式的低水平重复阶段。因此,建筑施工企业模式创新一定要基于战略规划,唯有战略规划才能对行业本质进行深度的研究,进行再剖析,再思考,设计并实践新的发展模式。
1、城市综合运营商模式
所谓城市综合运营商是指施工企业站在城市经营的高度,从事城市基础设施及房地产的投资、建设、运营,从简单的施工、房产企业升级到城市发展建设整合服务商,实现从施工企业向服务企业的转型和升级。作为区域发展建设整合服务商,施工企业将逐步成为建设项目的孵化器、区域建设“超市”、区域建设招商平台、区域项目运营平台,并结合基于产业链延伸到多元服务提供,创造若干可复制商业模式,从根本上提升施工企业发展空间。
2、基于产业链延伸,逐步实现多元化发展
在施工、房产二元化的基础上,施工企业按照建设项目特点,实现基于产业链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从规划、策划、设计、招标、勘察、施工、采购、监理、装修、建成运营等全过程或某几个流程价值点整合的阶段,成为房产施工领域的一级供应商,这是建筑施工企业打造新发展模式的重要探索。进而,施工企业可以积极拓展基于产业周期互补的多元化发展。进入发展周期与建筑房产相反的产业,形成良好的产业组合,降低企业发展的系统性风险。
3、通过有效整合的并购重组迅速做大做强。
施工企业要逐步建立基于资源和能力的并购后整合的模式,在纵向、横向、时间和空间四个维度进行整合,同时在战略、公司治理、财务、组织与业务流程、人力资源、制度、文化等领域进行全面整合与协调。同时,在整合过程中要建立专门的并购整合管理机构,强化并购整合经理和团队的领导作用、确定并及时优化整合计划、里程碑,通过整合成效评价测度体系把握整合水平和进展。
四、结语
建筑施工企业在目前良好的宏观环境和外部环境中,一定要克服传统包工头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抓住整体市场规模稳步增长,资本市场发展迅速,国际国内技术和资源合作日趋频繁,国际化业务拓展空间巨大的历史机遇,解放思想,积极向国内外标杆企业学习,认真做好系统战略规划和管理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逐步形成一套适合企业特点和资源能力的独特的新的发展模式,提升企业发展平台和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殷虹贤.工程公司迈向多元化集团化国际化的进程要素[J].石油化工设计,2004.
[2]陶爽.大成何以成大成——大成建设株式会社特点浅析[J].施工企业管理,2007.
[3]李福和.家族式管理的典范——记法国布依格公司[J].施工企业管理,2007.
[4]李继周.桑达克斯的多元化之路.施工企业管理[J],2007.
一、绿色建筑的内涵和发展绿色建筑的意义
绿色建筑的基本内涵可归纳为:减轻建筑对环境的负荷,即节约能源及资源;提供安全、健康、舒适性良好的生活空间;与自然环境亲和,做到人及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处、永续发展。根据2006年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式颁布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建筑的定义是指满足《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的相关标准,在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绿色建筑是综合运用现代建筑学、生态学及其他高新科技的成果,把建筑建造成一个小的生态系统,为使用者提供贴近自然、方便舒适并节能的使用环境。所谓“绿色”并非仅仅指一般意义上的景观绿化等,而是指对环境无污染的一种标志,本质是物质系统的循环,无废无污、高效和谐、开放式闭合良性循环建立起建筑物内外的自然空气、水分、能源及其他各种物质的循环系统。
发展绿色建筑是实现低碳经济的必要措施。低碳经济是指运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最大限度地减轻对高碳能源的依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障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是要积极承担保护环境的责任,节能降耗;另一方面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型工业,建设生态文明。其核心问题就是绿色能源技术和节能减排技术的创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政策的重新规划。建筑业作为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有规模大、投资大、能耗高、寿命周期长和相关产业链广等特点,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大力提倡发展绿色建筑,对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我国政府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所做出的承诺,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将采取一系列强有力的节能减排措施,节能减排将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保证执行受到法律和舆论的监督。而另一方面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根据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人口司于2010年3月的《世界城市化展望2009年修正版》的报告指出,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从1980年的19%跃升至2010年的47%,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59%。目前,我国城乡建设增长方式仍然粗放,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建筑建造和使用过程能源资源消耗高、利用效率低的问题比较突出。节能减排目标和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需求相冲突,而解决这一冲突的根本措施就是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推进产业结构创新;以循环经济为核心,推进节能减排创新,发展低碳经济产业,包括新能源、工业节能、资源回收、环保节能材料和绿色建筑等。
二、绿色建筑的相关政策内容及解读
近几年来,绿色建筑一直是国家、政府部门和行业关注的热点。早在2006年我国政府就颁布实施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可见对绿色建筑发展的重视程度。为指导“十二五”绿色建筑产业科技发展,2012年我国针对绿色地产的相关扶持政策相继陆续出台并付诸实施,为传统地产商的“转型”指明了方向,为绿色地产商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些将有助于大规模推进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2012年4月,国家财政部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了《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这是我国首次以正式文件形式提出绿色建筑发展目标,其目的就是为进一步深入推进建筑节能,加快发展绿色建筑。实施意见中包括六大部分内容:一是发展绿色建筑的重要意义;二是推动发展绿色建筑的主要目标与基本原则;三是建立健全绿色建筑标准规范及评价标识体系;四是建立高星级绿色建筑财政政策激励机制;五是推进发展规模化绿色建筑;六是引导保障性住房及公益性行业优先发展绿色建筑。实施意见中对发展绿色建筑提出的具体实施要求有四本文由收集整理点:一是要求到2020年,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超过30%,建筑建造和使用过程中的能源资源消耗水平接近或达到现阶段发达国家水平。要求到2014年政府投资的公益性建筑和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省会城市的保障性住房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力争到2015年,新增绿色建筑面积达到10亿平方米以上。二是首次明确了对高星级绿色建筑的奖励标准:2012年奖励标准为:二星级绿色建筑45元/平方米(建筑面积,下同),三星级绿色建筑80元/平方米。奖励标准将根据技术进步、成本变化等情况进行调整。三是鼓励和支持绿化生态城区建设:凡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的一星级及以上的评价标准,其中二星级以上绿色建筑达到30%以上,2年内绿色建筑开工建设规模不少于200万平方米的集中连片发展新城区,给予资金定额补助,资金补助基准为5000万元,对规划建设水平高、建设规模大,能力建设突出的绿色生态城区,将相应调整增补助额度。四是支
持引导保障性住房及公益性行业优先发展绿色建筑。保障性住房发展一星级绿色建筑达到一定规模也将优先给予定额补助。鼓励各地在政府办公建筑、学校、医院、博物馆等政府投资的公益性建筑中,率先执行绿色建筑标准。从2014年起,政府投资公益性建筑全部执行绿色建筑标准。2012年5月住建部又下发《“十二五”建筑节能专项规划》,提出将设立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发展专项资金。科技部也印发了《“十二五”绿色建筑科技发展专项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其中明确提到,将加大财政对绿色建筑科技的投入力度。
国家针对绿色建筑相关扶持政策的密集出台,表明我国政府对发展绿色建筑、大规模推进国内绿色住宅消费的态度和决心,这些将大大提高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水平,并撬动万亿元的绿色建筑产业。
三、发展绿色建筑是提高房地产开发商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随着国家利好政策的出台,绿色建筑成为未来房地产开发行业的发展主流方向,越来越多的房地产企业将开始转型“绿色”,尤其是获得相应认证的绿色建筑,正越来越多地受到国内外开发商的重视。根据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上海分院估算的数据,近几年,我国房地产开发商排名前十位的都在成体系的开发绿色建筑,而一些中型开发商甚至是把绿色建筑作为差异化竞争的主要手段。前者如万科集团、绿地集团等;后者如南京的朗诗集团等。作为国内房地产开发商的龙头,万科集团也是绿色建筑的先导者之一,早在2004年万科就在上海做了第一个绿色建筑“朗润园”,当时也是上海市政府刚刚开始推行绿色生态建筑,朗润园除了按当时的政府要求建成为“四高小区”外,还把节能率提高到一半以上,甚至为当时政府制定的一些政策提供了参考。绿地集团也是较早介入绿色建筑的开发商,在上海,绿地集团得到了上海市政府专向节能基金的资助;在其他一些地方,正是因为满足了当地政府兴建绿色生态小区的要求,绿地集团较为顺利的取得了土地开发。
考察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历史沿革,不难发现:其天生的市场导向体制优势,有效支撑了我国经济体制的市场化变革;并且,通过示范效应也推动了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实现我国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是关系到我国经济转型能否成功的关键。正因如此,讨论在十二五期间我国民营企业如何选择发展方向经济学论文,就显得格外必要。
不可否认,我国民营企业自上世纪80年代出现以来,长期保持着强劲的资本扩张态势。然而,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在一系列的制度安排逐步到位的今天,民营企业自身的劣根性也悄然涌现。诸如,产品质量差、高污染高耗能的生产模式,不断被社会所指责。
由此可见,在十二五时期全面转变经济方式的大背景下,须针对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不足,展开建设性的梳理与对策分析。
一、十二五时期我国民营企业面临的经济环境分析
基于生物学隐喻可知,我国民营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经济环境,呈现出动态演化的特征。由拉马克主义原理可得,作为类似于生物体的民营企业,惟有进行适应性调整自身的发展战略经济学论文,才能在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中生存。为此,首先就目前的经济环境进行分析,则显必要。
(一)我国民营企业面临的国内经济环境分析
受到我国社会制度的作用,国内经济环境主要由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引导。其中,针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目标的产业政策,成为了目前的主要内容。具体有这样几个方面:
1.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总结国外发达国家工业进程中的经验与教训;并结合我国实际,国家做出了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决策。这样一来,国家就在企业的入市门槛,以及产品的生产领域,建立了以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为主导的评价指标。由此,从我国民营企业的生产现状来看,上述评价体系将极大的约束其未来的生产经营。
2.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要求。改变我国在国际分工链条上的尴尬局面,惟有在国家意志层面强调企业的创新能力。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通过产品研发领域核心竞争力的建立,来实现企业的市场势力。但是经济学论文,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的资金约束,必然将弱化其自身创新能力。
(二)我国民营企业面临的国际经济环境分析
国外经济环境,主要通过国际贸易的形式来体现。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民营企业,大都属于外向型企业类型。目前,国际贸易领域广泛存在的“绿色壁垒”,极大的阻碍了他们的产品出口。绿色壁垒属于技术性贸易壁垒,主要由西方发达国家设立。
由此可见,处于后危机时期的国际经济环境下,各类型贸易保护主义也将影响我国民营企业的长期发展。为此,在对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困境进行探究后,则须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上述环境下我国民营企业发展困境的原因探究
由上文所述,我国民营企业发展面临着诸多困境。从组织资源的范畴下,来探究其形成原因,则可以分为内外两个方面。
(一)困境形成的内部原因探究
上文提到的企业创新能力,实则与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之间经济学论文,存在着逻辑关联。即,企业在技术层面的创新能力,不但能有效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还能切实优化产品的生产工艺。而这一切目标实现,则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科技人员,以及一定的资金支持。这两个要素,在我国民营企业中普遍稀缺。
同时,伴随着社会生产分工的精细化,中小民营企业往往成为某核心企业的外围生产协作伙伴。民营企业在通过网络化企业组织架构来获取报酬的同时,则锁定了自身生产能力的匹配性。而外围协作伙伴所承担的生产任务,科技含量极底,这又造成了民营企业缺乏创新的激励。
(二)困境形成的外部原因探究
芝加哥行为学派的认为,企业的行为偏好决定着市场结构(本文采信该观点)。根据上述理论逻辑,正因为我国民营企业缺乏产品创新能力,便使得自身产品的需求替代弹性较大。这一客观事实经济学论文,决定了同类型民营企业间的市场竞争,往往呈现出过度与无序并寸的态势,即,我国物流民营企业便是典型的例子。该市场结构,则压低了民营企业的平均利润率。最终,限制了民营企业的创新资金的供给。
三、我国民营企业发展方向的选择
在讨论我国民营企业发展方向的选择时,应把握问题出现的逻辑起点。上文已经指出,民营企业惟有根据自身所处的经济环境开展适应性调整,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此,具体阐述如下:
(一)渐进式的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针对民营企业组织资源的次优现状,可以通过产品与服务的局部创新,来渐进式的获得能力的提升。并且,对于创新能力提升的努力需长期保持。由马克思价值转型原理可知:资本、技术密集型企业,在全社会剩余价值平均化过程中,将获得超额剩余价值。由此经济学论文,作为超额剩余价值的转形:超额利润,便能有效支撑该企业未来的创新需要。
(二)形成人力资本储存的长效机制
无论民营企业遵循低碳经济要求展开的生产实践,还是形成持久的组织创新能力,都需要有具备创新能力的科技与管理人才做支撑。为此,形成人力资本储存的长效机制就格外重要。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应把握几个原则:(1)从战略上储备企业未来5年内所需要的科技人才;(2)对于管理人才的储备而言,最好选择具有理工科专业背景的复合型人才。(3)激励机制的构建。对人才的选择与储备,只是从静态的存量上满足了企业未来发展的需要。此时,还应通过激励机制的构建,推动他们在企业价值创造上的能动性。
综上所述,十二五期间我国民营企业须针对外部经济环境的演化过程,动态的调整自身的发展方向。同时,发展方向的选择还应从企业的微观层面着手,即:渐进式的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形成人力资本储存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陈春花.刍议家族企业继承机制[J].商业时代,2005(4).
[2]刘莹.浅析我国家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12).
近年来,福建省的不少地区形成了以家庭企业和专业市场为基础,在一定地区、一定行业中逐步形成了以大企业为核心、中小企业为协作配套的特色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泉州、厦门、福州和漳州,以泉州最为突出。以泉州晋江为例,在这个县级市6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共出现了3000多家纺织服装制造企业,3000多家制鞋企业,300多家制伞企业,其伞产量在全球市场占有率高达38%,糖果产量占全国18%,晋江产业集群的特征明显。同时,该市已形成了三大竞争优势:一是涌现了一批以安踏、七匹狼、寰球、恒安、雅客为代表的集群龙头企业,围绕每一家龙头企业都有200~300家企业为之配套,已经形成了“产业集群”形式;二是形成了诸多以产业集群为特征的专业化生产乡镇,如陈埭镇的旅游运动鞋生产基地、安海镇配套的皮革加工业基地、深沪镇的内衣生产基地等,每个镇同类企业数量众多,呈集群态势,制造工业特征明显;三是曾先后被授于“中国鞋都”、“中国仪器工业强县”等称号,至2005年10月,该市已拥有15个中国驰名商标、18项中国名牌产品、2项中国出口名牌产品,已经成为“中国品牌之都”,这为当地走“扶强扶大,扶专扶特”的企业发展道路奠定了基础。当地市委市政府还邀请深圳金必德经济管理研究院组织专家为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把脉,策划在未来4年将集中力量重点扶持50家核心企业,培育40家年产值达10亿~30亿元、10家年产值达30亿~50亿元的“企业航母”,形成“纺织服装业、食品业、建材、陶瓷业、制鞋业、玩具(文具)业”5大产业集群,进而提升当地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一、晋江制鞋企业集群形成的条件
综合来讲,影响并最终促成晋江制鞋企业集群形成的主要条件有以下几个:
第一,市场始终是晋江制鞋企业集群发展的根本力量。任何企业的生存都离不开市场的需求,没有市场需求或者市场需求不足都不能使晋江制鞋企业集群得以生存及扩大;特别是在产业集群发展的初期,如果缺乏市场需求,新企业的创办就缺乏动力,大量的中小企业也不会集聚在一起来形成产业集群。在晋江运动鞋产业发展初期,正是由于来自国际的需求使得生产出来的鞋可以大量出口,才使得晋江的企业得以大规模地集聚发展,形成产业集群。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经济的进一步提高,国内的市场需求开始旺盛,这又给予晋江鞋业摆脱“加工贴牌”地位强大的市场动力,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拥有自己的品牌。
第二,产业资本的迅速集中,劳动力及产业技术的充分自由流动是晋江制鞋企业集群形成的必备条件。上世纪80~90年代,海外华侨乘着改革开放深入的有利时机纷纷到国内投资发展,而作为著名侨乡的泉州无疑成为侨资涌入的重点。当地政府对企业创办和产业发展的限制较少,福建闽南地区相对较少国企的情况使得该地的自由劳动力丰富。这样,晋江就轻松拥有产业资本的集中,劳动力和产业技术的充分自由流动,使其具备了发展大量中小企业的重要条件。民营企业是引领产业集群的生力军。根据现代产权理论,当最终所有权与委托权合一时,企业的产权安排是最有效的。晋江的民营企业大多是符合这一条件的个人业主制企业,他们具有理性而有效地选择经济行为的产权条件。再一方面,从中外的实践看,成功的产业集群的微观基础大多是中小企业,晋江的民营经济绝大多数是中小企业,正好使产业集群在这里得到迅速的发展。
第三,文化和传统是集群经济的重要依托。晋江的地域文化与传统是其能够走在集群经济前列的重要因素。晋江人被称为“睡不着觉的人”,敢拼、爱拼、比拼与不懈追求的精神是晋江活力永恒的发动机。晋江的地方意识特别强烈,非常重视地缘、血缘关系,因此他们坚信“诚信为本方有大成就”“面对真实自我 抱团打天下”。在这样的地方文化氛围下促使集群内部形成一种相互信赖的关系,建立在这种关系基础上的“信任与承诺”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这种传统的强韧性将各个企业优势互补,共同、协调发展。
先天条件的优厚使晋江在起跑线上领先了一步,但如何保持这一领先地位才是晋江企业现在所应该重视的。企业集群正是晋江企业前进的方向。晋江政府也提出了诸如“产业集群兴市”这样的口号。硕大的广告标语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晋江人前进的方向。那么,晋江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又在哪里呢?
二、晋江制鞋业走企业集群所带来的优势
第一,降低交易成本。产业集群使得生产线上的各个环节都变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各个环节的生产和经营都根据效率与经济原则进行广泛的分工和协作,从而使市场交易关系替代了内部管理关系,产品的交易成本就大大降低。在年产各类运动鞋、旅游鞋7亿双的“中国鞋都”晋江,其产量占全国同类产品近一半,占世界同类产品产量的五分之一,是全国三大制鞋基地之一。在这里,皮革、炬胶、吹塑、EVA、电脑制绣、识标等各种与鞋有关的产业形成了环环相扣的产业链。由于存在着从原材料供应到生产、销售的松散交错型价值链网络,集群中的企业基本上可以无需库存原材料、半成品等等,其所需要一般都直接从供应商处获得,这样,企业不仅可以省去从外地采购的各种费用,还可以减少库存费用,同时加速资金的周转。据粗略统计,晋江地区运动鞋厂商在采购时相比处于独立地区的中小企业能节约15%以上的采购成本,采购效率也大大提高。同时,大量企业的集群分摊了公共设备、基础设施等固定成本,并使通用技术迅速普及,这些都有效地降低了企业的经营成本,使产品更具有价格优势。
第二,有利于专业化分工与协作。专业化分工是提高生产效率的主要途径。在集聚了3000多家制鞋企业的晋江,竞争无疑是相当激烈的。而这些企业正是在不断的较量中分出胜负,找到自己的比较优势,市场告诉他们“什么是他们的优势所在,什么才是他们应该做的”;同时,这些企业也是在交易过程中不断的博弈,逐渐形成了普遍接受的基本价值观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游戏规则”及相应的“奖惩制度”。集群中的企业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在竞争和协作中扬长避短,共生共荣;更为重要的是,大量企业横向集聚带来的外部经济性和规模经济性,可以大大降低企业进入行业的壁垒,增加原材料、资本、技能劳动力的利用程度。
转贴于 第三,有利于技术推广和运用。在晋江制鞋集群中,大多为中小企业,而中小企业受到规模、资金等因素的制约,单个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有限;但当它们集聚在一起时就会产生邻近效应和社会化效应,促进企业之间互相模仿、学习,使这些企业暂时克服技术创新方面的薄弱,在较短的时间内挤进该行业,并求得生存。不可否认,缺乏技术创新、光靠模仿与学习对于企业发展是致命的;但对于这些只求先立足的小企业而言,模仿却是救命的。这似乎太过于着眼于眼前利益,但并不妨碍这些企业“先立足,再发展”的目标。
第四,有利于降低企业风险。当中小企业进行集群生产和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合作后,由于可以以最低的成本获得产品开发、市场行情等方面的信息,可以互相学习和模仿,特别是开发目标的细化和开发投入的降低,必然会使企业的经营风险大大降低。同时,当各个企业都只专注于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方面时,投资所需的资金就会较少;而专注某一方面就会使新投资前的研究更加深入,而经过深入研究分析的项目失败的可能性较低;由此,我们可知集群将有利于降低企业风险。
第五,有利于区域品牌的形成。晋江运动鞋、旅游鞋已经是全国家喻户晓的品牌。正是由于大量制鞋企业在晋江的集聚才有了“晋江鞋世界世界晋江鞋”的响亮口号。当晋江走出了诸如安踏、别克、鸿星尔克等等大家熟悉的品牌时,晋江鞋世界自然就慢慢的走进人们的心里,晋江的区域品牌逐渐形成。区域品牌的形成有利于吸引新的客户和生产者前来。作为鞋都的晋江,由于它的区域品牌优势,每年都有许多慕名而来的国内外客户来这里考察、洽谈生意。在此基础上,晋江市政府因势利导,从1999年开始已连续举办了七届国际鞋业博览会,由此来进一步加强晋江鞋业集群的区域品牌,并为集群内的企业提供更多的市场优势,更广阔的发展平台。晋江鞋博会的成功举办极大地提高了晋江鞋业集群的知名度,有效地推动了鞋业集群的发展。仅今年的第七届鞋博会就吸引了来自美国、韩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印度、菲律宾等33个国家的企业来参加,会间的合同成交额也达44.7亿元。
三、晋江鞋业集群的不足及发展方向
晋江的企业集群发展取得了不容忽视的成就,是企业集群发展的典范,但是仍有许多不足之处。总体而言,福建省的企业集群只是处在初级阶段,即使是最有名的晋江制鞋业企业集群也是如此。下面就谈谈晋江鞋业集群的不足及发展方向,其最主要表现在:
第一,产业链不完整,相关配套还不足,难于获取最佳的外部规模经济。应该说,从整体上看,晋江鞋业集群已形成皮革、化工原料、鞋机、数字制模等社会分工、配套一条龙生产协作群落;但其相关配套不足,相关社会化服务系统极不完善。在晋江鞋业集群中,生产类型的企业多,而金融、风险投资、人才培训、市场咨询、中介服务等支持机构发展滞后。比如从融资渠道来讲,晋江制鞋企业资金更多的是来自于自我积累、民间资本,没有相对健全的金融机构及相关制度可以解决这些中小企业的资金问题,这已经严重的阻碍了企业规模的进一步发展。没有完善的社会化服务系统,是无法保证晋江中小企业集群内部结构不断优化、集群健康、稳定发展。因此,如何完善社会化服务系统,加快支持机构的发展已经成为晋江鞋业集群要着重解决的问题。显然,光靠市场调节来解决此问题的速度太慢,不利于集群的发展,此时,就需要政府来起关键性的作用了。正如著名经济策略大师迈克尔·波忑所认为的:政府有一种特殊的力量,建立某些集群的工作会不可避免的落在政府的肩上。在此,晋江政府除了负责基础设施建设之外,还要做好市场导向,积极提供服务,引导投资者在公共服务机构方面的投资,甚至提供资金去促进相关服务机构的完善。只有在晋江政府的因势利导下,晋江鞋业集群才能加强集群链条中的薄弱环节,逐步获取最佳外部经济。
第二,大多数企业缺乏真正的核心竞争力,集群升级较难。在这个拥有3000多家制鞋企业的土地上竟然没有几家上规模的技术研发中心。集群企业所拥有的技术仍然摆脱不了模仿的痕迹。产品之间存在高度的同质性。正因为缺乏核心技术,晋江鞋的价值难于提升,一直处于低端产品的地位。看这样一组数据,在欧洲,意大利的布伦塔河皮鞋集群带是世界级的鞋都,集群内有866家企业,14000名从业人员,年产2000万双皮鞋,年销售16亿欧元。晋江有3000多家制鞋企业,年产鞋7亿双,年销售额15亿欧元。意大利布伦塔河皮鞋的单价为80欧元,晋江鞋是2到3欧元之间,只是人家的1/40。如此低的附加值正是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所导致的。晋江确实拥有“品牌之都”的美誉,至2005年10月已经有15个中国驰名商标、18项中国名牌产品;但同样是品牌、名牌,为何会与人家有如此大的差别呢?关键就在于晋江企业品牌没有达到品牌的真正高度,不具备品牌的真正内涵。品牌是经济与文化的结晶,每一个真正的品牌都应该是技术含量的凝结,企业文化的积淀。企业文化需要历史的沉淀,时间的积累。这对于只有十几年历史的晋江制鞋企业似乎很不公平,但不可否认的是晋江企业在培养企业文化、品牌文化的认识上存在偏失。企业文化建设离不开人才的培养。晋江企业并不是不重视人才,而是称得上“求贤若渴”。高技术人才、知名职业经理人在晋江都能受到“高薪抢购”的待遇。然而,这些高薪聘请来的人才们是归属于企业的人才吗?他们又会在企业呆多久?事实上,这些人才中的许多人要么是因为没有立竿见影的成效被老板“请走”,要么就是被更高的薪水挖走。于是,跳槽的现象在晋江早已司空见惯了。那么,又是什么原因让晋江企业留不住人才,没有真正归属于企业自己的人才呢?原因有很多,笔者认为晋江老板强烈的实用主义观念是最主要的原因。强烈的实用主义观念使企业的重心都放在“用人才”,而忽视了“培养人才”。在这样的观念指导下,他们给经验缺乏的大学生开出的薪水是较低的。据粗略的了解,这个薪金大致在1000元左右。这样的薪水往往将能力高的学生拒之门外,而这些人才恰恰是企业培养企业文化、培养技术骨干的根本来源。经验缺乏的大学生往往对培养自己的企业更有忠诚感。换句话说,只有企业自己培养的人才才会对企业有真正的归属感,才会是企业最终的核心力量。有了属于企业自己的人才,才有了培养企业文化、提高技术研发力量的坚实基础。只有基础打好了,才能扎扎实实地做企业,赋予产品更高的技术含量,独有的品牌文化,使企业具有真正的核心竞争力,逐步做大做强。由此,才能从根本上去推动整个企业集群的升级与发展。因此,晋江制鞋企业集群的发展既离不开政府的引导与支持,更要靠企业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加强。
综上所述,晋江制鞋业前进的方向就是继续走“企业集群”的道路,并不断的加强企业自身的发展,以此推进集群的升级与发展。这不仅仅因为晋江具有发展企业集群的有利条件,也因为企业集群能够推动晋江制鞋业的再一次腾飞,同时也是促进晋江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晋江企业集群的路必须也一定会继续走下去,当然这其中还要克服诸多的困难。套用一句话来形容晋江企业集群—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参考文献]
[1] 林民书.中小企业的生存及其发展问题研究[M]. 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2.
[2] 符正平.中小企业集群生成机制研究[M].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12).
[3] 仇保兴.小企业集群研究[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4] 胡渡南.以科学规划引领产业集群发展[J]. 开放潮,2004,(11).
[5] 周裕惠.发展产业集群需谨防“误区”[J]. 开放潮,2004,(11).
[6] 林民书.应高度重视产业集群内在制度的建立[J]. 开放潮,2004,(11).
[7] 林其屏.产业集群发展应跨越体制性障碍[J]. 开放潮,2004,(11) .
[8] 郭铁民,蔡勇志.福建发展产业集群要理清思路[J]. 开放潮,2004,(3).
[9] 郭铁民.产业集群的发展要有利于实现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J]. 开放潮, 2004,(11).
[10] 胡渡南,陈菲,刘平,袁忠贤.福建产业集群与产业园区建设战略研究[J]. 福建论坛,2004,(3).
[11] 吕品,郑亚莉,张树义.小企业集群下的产业生态化分析[J]. 浙江金融 2004,(4) .
[12] 郑文智.中小企业集群与晋江经济增长分析[N]. 华侨大学学报,2004,(1).
[13] 骆文达,曾路.我国中小企业产业集群集聚若干问题研究——以福建晋江运动鞋产业集群为例证[J]. 当代财经,2003,(8).
[14] 郑凤田.四大条件影响产业集群形成[J]. 中国城市报道,2003,(2).
一、工商管理
当前形势当下,随着社会与经济的高速发展,企业数量日益增多,企业的规模也越发扩大。许多企业都在稳定内部团结与发展行同时,不断探索给为符合当下市场的工商管理方案,尤其是其中的一些先进企业。他们迫切寻求着新方法,用以代谢公司中陈旧的血液。在摸索中,不断改善自身问题,为今后企业发展铺下道路。这也让“企业工商管理”这一概念慢慢被众多企业管理人员所认识与接受,并加以实践。
二、企业内部存在的问题
(一)自我定位不够准确
多年一来,我国众多企业都将承包外商订单作为其公司主要工作。许许多多的商品被贴上“madeinChina”的标签,而这样的企业也被视为产业中最不具有价值性的最低产业端。而这样的定位是不正确,错误的定位直接严重消磨打击了企业发展的自信心与动力,阻碍了发展的道路。另外,一些企业过于“狂妄自大”,将自身企业定位于较高的位置,过高的企业地定位,自我定位不够准确,只会导致更多问题与漏洞被忽视,影响企业内部水平的整体提升。
(二)责任与权利划分不够清楚
在许多企业中,内部职责与权利划分不够清晰,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例如企业所有权,管理权,运营权等都需要一定的规章文件进行完善准确地界定,划分不够清楚,就会使得企业难以得到科学,高效地管理。企业各个部门间的责权规划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与漏洞。例如,用“老一套”的思想与方法去解决新问题,或是“生搬硬套”外国企业的管理指导思想与制度来管理,这样都会导致对于权利与责任问题的认定上,出现空白或者重叠。
(三)市场意识不够清晰强烈
经济的发展,使市场经济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许多企业也因此更为重视“客户”的想法与观念,深刻意识到了顺应满足客户要求的重要性,这一市场观念,也逐渐被多数人所认同,接受。可是,虽然理念被认同,但在实施上,问题也是不断的。如根据客户需求研发产品,以客户至上的观念进行推广,以及完备的售后服务与问题处理等方面,都存在或多或少大大小小的问题。
三、企业工商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结合
当今经济市场现状来看,企业想要在当中站住脚,就必须要改革创新,这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重视企业工商管理。明白其是企业发展的基石,企业应着手培养优秀企业工商管理人才,扩大管理人才队伍,让工商管理概念得到推广,从而提高大小企业在工商管理板块的的操作水平与技术。
(一)寻求培养优秀管理人才是基础
每个企业公司,光了解知晓企业工商管理的概念、知识以及当前形式是远远不够的。想要将企业工商管理这一措施落到实处,就必须依靠专业的人才团队利用其专业管理知识,有效技术手段才能取得管理成效。但,就目前状况来说,管理方面优秀人才的短缺是我们所需要面对,解决的问题。各个企业部门,应该结合自身条件与需求,筛选内部优秀人员,对其进行专业的技能培训与考核,让他们的管理能力得到相应的锻炼与提升。从而能够更有效地对企业公司进行工商管理。
(二)让企业拥有鲜活的血液
企业应该想方设法营造一个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企业内部环境。这样才能使得管理变得更为高效。完善责权划分等相关条例,让公司各层人员明白自己所拥有的权利以及所需要承担的职责。与此同时,强化提升企业工作产业流程,完善合理的奖罚,晋升制度,用以约束企业员工,并且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提高工作的效率,保障公司的和谐稳定发展。
(三)企业内部责任与权利的界定划分
企业各层应该准确,清晰划分权责。明白自身权利与责任,并对此进行合理的利用,及时的承担。制定更为科学有效的发展策略。使得企业内部任职氛围更加和谐,管理体系更加完备。企业内部的文化理念也能够受到人们广泛的认同。
(四)改善改革错误落后的管理理念
对于落后,错误的管理方案,应进行创新与改革。不能受限于陈旧的老思想,应顺应时代潮流,制定出更为先进的管理方案,以此适应自身的发展。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5-0072-01
1 建筑工程企业发展方向的趋势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信息化的步伐不断的加快,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建筑企业发展的未来趋势。建筑企业在施工的过程中呈现出的很多特点,分布广、涉及面大、流动性强和劳动密集型等特点,面对这些特点,就需要用信息化的发展去提高建筑企业的施工水平和企业的经济效益,信息化的发展已经成为了建筑企业成败的关键。
在建筑企业施工的过程中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术、网络、检测系统,这样可以提高建筑施工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借助建筑企业信息化的管理系统,让建筑企业的内外部资源实现了资源共享,也让建筑企业的决策科学,提高了工作效率,建筑企业还可以通过现代网络技术,实现网上的招投标的工作,这样不仅可以降低建筑企业的运营成本,还实现了建筑企业财务信息系统的成本监控等问题,很大程度的优化了建筑施工的过程,实现了建筑企业的高效的管理。
2 建筑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原因
2.1 客观原因
建筑企业中传统人力的建筑行为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要求,比如那些还在用人工的方式去结算工程造价和单纯靠人力完成的建筑行为,已经不能与信息化高速发展相适应。对于建筑企业来说,高科技信息技术的方式改变了传统的施工方式,这也是市场经济环境对于建筑企业提出的客观要求,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建筑企业之中,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还提升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2 主观原因
建筑企业为了寻求自身的经济利益和全面的发展,就必须从建筑企业自身的管理观念和管理方式上面去创新。就需要建立办公自动化系统、企业资源创新系统、建筑企业过程控制系统和项目管理的目标系统,完成建筑企业的组织目标和过程管理,这四个部分要充分的促进、充分的协调,为建筑企业内部竞争的机制提供最有力的技术保证,运用这些高科技的信息技术对建筑企业实现了信息化的管理,不仅提高了建筑企业的工作效率,还提高了各项资源的利用率,拓宽了建筑企业的信息渠道,为建筑企业实现管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 建筑企业发展方向研究
3.1 全面数字化系统不断的加强
21世纪是一个数字化的时代,建筑企业谁能掌握现代化的信息管理技术谁就能在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能够抓住机遇,赢得挑战。所以说全面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发展趋势已经慢慢渗透到建筑企业的方方面面,进入到建筑企业的资源管理配置、财务管理、建筑施工企业的日常工作中。为了让建筑企业更加长足的发展,建筑施工企业更加注重的是数字方面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从而为建筑企业的发展提供可靠的智力支持。
3.2 电子商务的普及和网络的发展
电子商务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为建筑企业的发展方向提供了最有力的机遇和挑战,建筑企业的发展需要借助的是强大、快捷、方便的信息数据做支撑,这样可以实现建筑企业信息数据的无障碍交换和共享,提高了建筑企业的管理效率。网络和电子商务具有操作性强的特点,复制和存档也给建筑企业的重组实现了快捷方便。传统的建筑企业管理模式中注重的人力的管理模式,人才的流失就会让建筑企业无法正常的运作,而电子商务的运用和普及,加强的建筑企业中资源整合的力度,即使没有当事人的参与,也可以让整个建筑企业的信息化系统正常的运作,在完善存档的过程中,保证建筑企业高效的运作。
3.3 市场的导向型趋势加强
建筑企业为了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竞争,建筑企业需要利用好企业自身的信息渠道,获得第一手的咨询,更好的根据市场的变化做出正确的决策,促进建筑企业更好的发展。用信息化的手段做好市场发展和建筑企业之间杠杆的作用。
3.4 整合建筑企业并购做大做强
建筑企业正确认识电子信息化给建筑企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有助于推动建筑企业的改制和重组,这样可以更好的国际接轨。首先要建立一种基于资源和能力并购整合的模式,并在建筑企业的战略发展、公司治理、财务管理、组织结构、业务流程、人力资源、制度、企业文化等各个方面进行整合与协调,在建筑企业整合的过程中,成立专门的并购整合管理机构,强化管理层和团队的作用,并及时优化发展,迅速让建筑企业可以做大做强,参与未来国际的市场竞争。
3.5 建筑企业多元化经营方式
建筑企业应该加速推动多元化的经营管理模式,力争扩大建筑企业的规模和产值,并获得更高一个级别的资质,充分做好专业的细分市场,占据一定的市场地位,获得经济效益和品牌优势,建筑企业应该朝着更加专业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
4 结论
我国就已经逐步迈向一个全新的网络信息化的时代,在建筑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就必须要引进信息化的手段,建筑企业必须做到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深化改革、强化管理、推动建筑企业的高速发展,并积极向国内外标杆企业学习,可以提高建筑企业的发展平台和发展空间,这样可以加强建筑企业内部的资源整合、工程项目管理,也会对施工进度产生巨大的影响,实现建筑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和信息交换,从而提高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秦海福,陶任重.浅析新时期建筑业的未来发展趋势[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09,(01).
[2]徐安华.建筑业施工机械发展趋势及管理模式探讨[J].铁道工程学报,2007,(01).
[3]陈诺炯.节能型建筑电气技术的发展趋势[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0).
为了适应经济新常态,企业必须抛弃掉原本经济快速发展时期所制定的战略方针,如果依然死盯着过去的经验而不去做改变的话,必然会给企业带来负面影响,企业想要发展,就必然要根据经济新常态去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其调整重点应以市场需求为准。企业还应当时刻关注经济新常态的发展,以做到深入了解经济新常态,再根据所了解的经济新常态的特点与市场导向来确认企业的发展方向。
一、更温和的持续发展方式
相对于过去我国飞速发展的经济来说,经济新常态是一种更为温和的持续发展方式,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经济一直呈现出爆炸式的发展速度进行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了这种爆炸式发展速度的一些弊端,如环境被严重污染;资源消耗过大甚至是浪费;产业结构出现失衡现象等等,在这种前提下,经济新常态这种放缓的经济增长模式,在巩固我国经济体制的同时,也为我国的经济提供了更温和、健康的增长方式,用增长来促进发展,又通过发展来促进增长。
二、市场需求调查必不可少
在经济新常态下,企业想要得到健康、稳健的持续性发展,市场需求的调查是必不可少的,企业的持续性发展,是离不开民众直接或间接支持的。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因为经济爆炸式的发展,带动了各种各样企业的蓬勃发展,民众的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对生活的要求也同样越来越高,在这种大环境下,企业必须改变传统的思想,以贴合民众的实际需求出发,才能够适应经济新常态下的中国,才能更健康、稳健的持续发展下去。
三、国家政策是发展的风向标
对于企业来说,国家的发展方向及政策是极为重要的,企业应当做好自己在发展中市场的定位,明确发展方向,同时还要根据产品特点和行业特点来进行合理的定位,使企业能够跟得上国家产业调整的步伐,提高企业的适应能力。企业在市场定位中,应当与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目标相结合,实现与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目标同步。
国家的政策是企?I发展的风向标,企业应当明确国家政策的引导方向,跟着国家的政策走,选择国家所扶持的产业体系,这样才能在获得国家支持的同时而少走弯路,真正的使企业获得长足发展。
四、企业的资金安全应当得到保证
进入经济新常态后,企业想要从银行获得贷款的难度成倍增加,在这种前提环境下,很多企业都选择了通过融资的方式来进行资金笼络,然而融资是具有很大风险的,企业应当保持一个相对冷静的心态,对项目的选择上要谨慎再谨慎,不高估项目价值,保证资金的安全性。过去我国经济呈爆炸式发展的时候,很多企业都会选择高风险的高投资高回报方式,以获取大量资本,但是在当前经济新常态下,企业应当改变视角,为了企业能够得到良性发展,应当选择相对稳妥的低风险投资方式,并通过对资源的合理运用,不铺张、不浪费、不走形式,来确保企业的稳固发展。企业资金是企业的根本,所以企业资金安全性必须得到保障。
五、员工是企业的“齿轮”
任何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员工,对于企业这台“大机器”来说,员工就如同“齿轮”一样在为企业做出贡献,在经济常态下,企业应当让员工了解企业文化的同时,去加强对员工的培训,以确保员工与企业的高度契合,只有这样才能让企业这台“大机器”能够更为顺畅且安全的运行下去。同时企业还应当建立员工评分制度,保留优秀员工、剔除不合格的“齿轮”,每一名员工都应当有其发挥的空间,而不是像过去的一些企业,一个职位上可能有两三个人甚至更多,浪费了企业资金的同时也影响了企业这台“大机器”的正常运行。
一、引言
企业的战略规划要经过战略制定、战略实施和战略的控制等步骤。一个能与组织结构匹配、能有效实施的战略,首先是能对内、外部环境的全面洞悉,提炼出符合企业现状和发展要求的愿景、使命和目标,在此基础上,构建战略的整体体系,包括了公司层、竞争层和职能层的战略设计,通过整合而选择有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方案,在实施中促进企业的发展。目前。战略理念已经得到企业的认同,但是,受制于企业原有各种观念的禁锢,以及前期成功的惯性的吸引力,往往在多领域形成误区,阻隔或混淆了信息,阻碍了企业正确的发展战略的选择,严重影响企业的发展和生存。因此,本文通过梳理出企业战略发展方向选择的阻碍因素,通过协调,提出企业战略发展方向选择的正确路径。
二、企业战略发展方向选择的阻碍因素分析
阻碍企业战略发展方向选择的因素分成内外两部分,我国企业发展过程不仅相同,对于多数企业来说,主要阻碍因素有以下几类。
1.漠视企业自身发展的情况。企业在战略选择时没有根据适者为优的“钥匙原则”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战略,没有考虑到战略必须适时、适度、适合企情、适合环境。一些成长型企业在主业都尚未做深做透之前,就迫不及待地高举多元化旗帜,冒然进军陌生行业或非关联领域。结果往往由于管理、资金、技术和外部环境不稳定因素等一系列原因,非但主业地位没能得以巩固并获得相应发展,反而遭受多元化之拖累,使原本就已非常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更加分散,从而错失进一步提升主业竞争力的机会。另一方面,一些成熟期型企业在战略选择时过于保守,仍然运用小企业适用的或者还是以前最优的经营管理方法来进行企业管理,由于缺乏战略变迁和创新,在已有成就的吸引下,企业从创业变为守业。可见,在企业成长过程中,战略方向的选择与企业自身状况有显著相关性,也体现在战略分析中,而这恰恰是当前企业忽视的要点。
2.缺乏整体的系统观念。企业战略管理是企业为实现战略目标,制定战略决策,实施战略方案,控制战略绩效的一个动态管理过程,随着环境和企业发展而发展。当前,一些企业缺乏动态的系统概念,走一步算一步,称为“干中学”,忽视战略的预见性、导向性和长期性等等特征,也即缺少了“学中干”的要素。中国的企业出现战略缺位的困惑现象,或许从中国企业演变的阶段来看或许会明白其中原因。第一阶段为寻根阶段,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期,那时最重要是拉关系,找资源,做一锤子买卖;第二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从短缺经济变为过剩经济。采用广告和推销战术手段;第三阶段是21世纪的市场竞争阶段,更关注核心能力的突破和战略联盟的机会。由此可见,前期发展靠过程管理,注重偶得的机会。目前已经强调价值管理,企业必须完成机会导向向战略导向的转变,在观念上应该建立整体的系统观。
3.品牌战略意识的匮乏。我国企业大多处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附加价值比较低的制造环节,处于模仿阶段,产品与服务基本同质化,形成恶性竞争格局。品牌的差异化没有被企业真正认识,多数的企业产品知名度不高,很难占领全国市场和打入国际市场,也很难赢得顾客的青睐,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狭小,难以做大做强。因此,品牌战略意识的匮乏,导致企业在职能战略选择和整合中,处于尴尬的境界。
4.人力资源开发因素。人力资源开发是保证企业各项经营正常进行的首要条件,但是多数企业在我国当前宽松的劳动力供应市场上,严重忽视人力资源开发。表现为用人机制上的不完善,不懂得深度挖掘企业内部员工的潜力,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鼓励他们在岗位上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多提合理化建议;没有定期的职业技术培训和员工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没有建立长期人才培育机制,为员工提供上升空间。合适而可持续的人才匮乏,导致企业在战略制定时难以取得满意方案,也无法体现动态可持续性特征,最终企业在战略选择中迷失方向。
5.缺乏合作竞争意识。现在企业的竞争模式仍停留在价格竞争阶段,但是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也是合作经济或协作经济,竞争与协作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乔尔厄恩斯特在《协作型竞争》一书中指出,对多数全球性企业来说,完全损人利已的竞争时代已经结束。因此,企业在开拓市场中实行合作竞争、联合竞争、协作竞争是个大趋势,需要建立企业价值的共享机制。我国企业更多采用传统陕隘的竞争观念,孤军作战,缺乏合作竞争意识,战略发展的选择空间被严重压缩。
三、企业战略发展方向选择的协调路径
综上所述,我国多数企业处于成长的中早期阶段,受到过去的认识与经验的吸引,在环境变化和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情况下,企业的战略方向选择基本处于停滞不变状态。要实现企业的战略发展方向选择的创新,不仅仅是战略规划的修改,而应首先破解制约企业战略选择的各类阻碍,在此基础上,进行战略的创新,进而指明企业战略发展的方向。
1.变革理念。企业以往的成功惯例的牵引力首先作用在企业的决策层和内部员工的观念上,形成企业视角的盲区,企业形成一个简单的逻辑思维,即已经成功的选择,在现在没有发现其严重的劣势下,未来也可以成功。这种观念带来的后果就是战略分析中忽略可能的外部环境威胁因素和自身已经处于劣势的能力,也就无法对内外环境作出正确的判断,进而企业无论在原有战略方案上,进行何种改良,也不可能得到符合内外环境变化的战略。因此,变革固有理念,是做好未来战略选择的核心问题,是解决企业战略方向选择的有效路径之一。
2.树立核心竞争力的观念。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在《公司核心竞争能力》一文中把核心竞争力界定为是在一个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在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看来,核心竞争力有助企业进入不同的市场,是企业扩大经营能力的基础。核心竞争力是在企业各项资源的基础上,提炼出不同水平的能力,通过整合,形成的具有竞争力锋芒的能力,有价值、独特性、难以复制和不可替代是其主要特征。我国企业的战略方向选择目的就是根据市场内外环境的变化,结合自身能力水平,整合资源,选择合适的战略发展方向,在市场中形成核心竞争能力。企业要实现这个目的,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核心竞争力培育,有助于企业根据市场变化,多角度的选择战略方向,促成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要相成比竞争对手更具优势的核心竞争能力,企业需要从企业文化、管理制度创新、人才技术的支撑和资源整合能力等角度进行创新,在“木通原理”的思路下,追求“长板效应”,形成在市场上某些领域的领先地位,彰显企业的竞争力锋芒。
3.营建企业的品牌意识。优秀的企业必须从产品经营、资本运营走向品牌运营,将企业的品牌作为企业的最重要的价值。在扩大知名度的基础上,强化企业美誉度和忠诚度。美誉度就是企业及其产品在消费者心中的称赞、赞美程度。在消费者满意的基础上,建立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忠诚度是消费者在长期的消费过程中,对某企业及其产品,在行为上和态度上的高度倾向,忠诚度一旦建立,对企业的利润具有重要的贡献,这是企业在只能层面的战略选择。同时,品牌的建立也意味着企业在无形资产上具有了有别于竞争对手的独特优势,结合企业其他的资源和能力,通过整合,逐步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4.加强系统化人力资源开发。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无疑是企业的首要资源,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也是企业走向国际化,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资源。我国企业要生存、发展,就必须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并将其作为企业的一项基本战略,以彻底解决当前多数企业从业人员的素质低、企业的管理水平落后等束缚企业发展的问题。具体到系统地实施人力资源开发战略,首先是建立企业人才培养机制,为人才提供施展才能的舞台,其次是启动人才储备工程,在企业内部员工中挑选,通过轮岗交流、培训深造、挂职锻炼等方法进一步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再次是外部招聘广纳德才兼备的专业人才,通过外来人才的补充,形成知识流动、交流,升华到知识的创新,最后要注意留住人才,人不仅仅是一个流动的问题,对一些核心员工,如何提升他们对组织的承诺,减少离职率,是当前社会彰现人才战略的重要环节,可以通过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相结合方式的运用,提升高级技能型人才和管理型人才对组织的忠诚度,心甘情愿为企业贡献他们的智慧和技能,当然,对于其他人员,也应该采取相应措施留住员工。中国民营企业家鲁冠球先生在谈到他的用人原则时指出:对有德有才者要重用;对无才无德者,要让其自食其力;对有德无才者,要发挥他们积极性;对有才无德者,坚决不用。万向集团能够三十年保持长盛不衰,它在用人上的成功无疑是个重要因素。
5.实施资本运营与组建战略联盟发展战略。我国企业大都规模小,抵御风险能力弱,要想在较短时间内发展壮大,可采用资本运营,展开企业购并或组建战略联盟的战略,以此来扩大市场份额,获取新的技术,降低行业进入壁垒和企业发展风险,实现低成本扩张,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参考文献:
[1]辛 杰 徐 波:民营企业战略环境变迁与战略选择[J].商业研究,2005(3)
1.1企业工商管理基本含义
企业工商管理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企业管理.企业管理的具体含义指的是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提高宏观调控方法等一系列职能的总称.MBA、飞E0T2篇及EMBA等均为常见的企业管理教育.企业的工商管理可以稂据其内容和特点分为几个部分的内容.第一点就是根据企业管理的对象来分类,其主要内容有人力资源、项目、资金、技术、市场、信息以及企业的各项经营环境等.
第二点内容是按照企业的发展流程来进行分类,主要内容包括开始的的调研到接下来的设计再到对具体项目的建设以及对项目的投产运营管理,在逐渐发展完善后还要具体的更新以及项目的再运营和进一步的更新等一直循环下去从而有利于项目生产的执行环节.第三点内容是根据职能或者业务功能来进行分类,主要内容有计划、生产、采购、销售以及质量管理等等的管理工作.第四点内容是根据起亚的层次来进行分类以及第五点是根据企业的资源要素进行分类.其主要内容在这里就不一一赞述.
1.2企业工商管理的特征
作为企业发展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有必要了解企业工商管理的基本特征以便对其有更深的理解并有利于后面的讨论.通过对企业更深管理的基本特征的总结,其具体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点就聋企业的更深管理是以实现利益最大化为终极目标,所以,对于企业的工商管理的活动中主要以长远的战略管理为主.第二点就是现代企业的工商管理中非常重视营销管理,而营销管理需要企业的各个部门以及各个工作人员之间的相互协调才能实现,最终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达到以最低的成本实现最大的利润.第三个特征是现代企业的工商管理中管非常强调财务管理和会计管理的重要作用,这样才能了解企业的发展动态,实现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监督和管理.第四个特征是要实现现代企业的各个工商管理目标就是要通过全员的努力才能实现,所以强调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也是一项重要的管理目标.第五个特点就是企业的工商管理活动也是跟时代的发展离不开的,所以,在企业的工商管理活动中需要不断引进各种先进的管理工具来使得各项管理活动更加高效地进行.第六点特点就是要把企业的工商管理活动当做一门独特的艺术来进行精细地经营和管理.第七点特点就是企业工商管理的最终管理目标是要实现企业的文化建设,这样才能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企业工商管理目前的发展模式
目前我国的企业工商管理的发展模式基本上都是跟我国的传统文化相关的管理方式.我们可以将这种管理方式成为中国式的管理模式.我们都知道,我国是具有几千年传统文化的文化古国,在古代的经典文学作品以及关于治国等的文字当中都有关于如何做好管理等方面的内容的描述.最 重要的是,经过几千年的文化传承,某些管理模式已经深人到了企业家的骨髓.中国式的企业工商管理模式强调的是以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来看待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以及企业人员的管理.虽然这种中国式的管理方法强调的是中国文化的运用,但是也没有忽视现代企业作为世界经济主体的一个部分需要采取的国际化的视野.因为在每个国家的企业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如今这个信息技术不断革新的时代’每个国家针对自己的企业的工商管理模式多少都会带有自己国家的特色,但同时也具有国际化的特点.即这个世界上的关于企业的工商管理模式没有国界的区分,只有具有某个国家的特色的管理模式.
但是,针对我国目前大部分的中小企业来说,在工商管理的发展模式中还是主要采取的具有鲜明的国内文化特色的管理模式.虽然这种文化的传承下的企业工商管理模式具有其特有的优点,但是针对企业的长远发展以及企业国际化的视野来看的话还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在目前的21世纪,整个时代背景在发展,经济在发展,因此各个企业也需要不断的发展,所以,企业的工商管理模式也需要发展和革新.从世界上关于企业的工商管理模式的发展中,各种管理的模式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最后的利润目的.所以,具有我国文化特色的中国式的企业工商管理模式也是时展的产物,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将各种不同的企业的工商管理模式结合起来,综合考虑其利弊.最后想到怎么将这些发展模式结合起来以实现管理效益的最大化.
3.企业工商管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的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企业的发展前景也越来越好.虽然我国的企业的工商管理模式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在涉及具体的工商管理模式还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缺点的.本文在此部分将会着重讨论目前我国的企业工商管理发展模式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希望可以从更加精细的方面来了解企业的工商管理模式的发展现状以实现企业在将来更好的发展.根据企业工商管理模式的具体内容来看,我过的企业工商管理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如下:
3.1企业的管理水平受到生产力水平的限制
目前,我国的大部分企业都还属于中小企业的规模,只有小部分的大型企业的发展水平可以跟世界发达国家的大型企业的发展水平相比.如果企业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之后才会有能力在自己的工商管理水平中得到提高.因此,我国的发部分企业的工商管理模式的发展受到了企业本身发展水平的影响.国外的大部分企业在其经济发展中受到了政府及其他机构的支持,在企业发展的各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此,他们有能力发展其先进的管理方法,这样的话企业的工商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也能够得以发挥.根据上文的描述,我国企业的发展情况和工商管理模式的发展情况却是另外一种情景.由于企业本身的发展的水平不高,因此对于企业的管理工作难以提供雄厚的资金支持所以最终导致了企业的管理水平的低下并使得企业的资源不能得到合理的利用,最后是由于企业的工商管理模式发展的问题导致企业的利润率的低下.
3.2我国的工商管理活动缺乏创新精神
我们所有人都明白一点:企业无论是在哪方面想要取得长远的发展就必须具备一定的创新精神,在企业的工商管理中也是这样.而我国正好缺少创新精神.大多数的时候,我国企业在管理模式上都是采取的国外的著名企业的管理模式,这样不仅忽视了本企业的真正需求还漠视了本企业的自身发展模式的需要.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很难实现企业的完整的管理模式,为了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必须经常对企业的管理做调整.
3.3管理体系的不健全
对于企业的工商模式需要形成一个比较完整个工商管理体系,这一地那在我国是相对比较缺乏的.企业的管理活动中由于受到资源以及人员等的缺乏也就自然导致了企业的管理体系的不健全.由于管理体系的缺乏,企业在管理模式的发展中以及管理活动的实施以及管理中的监督和检査等过程都将会受到阻碍.由于整个管理体系的不健全’对于全面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就会受到很大程度的阻碍.
4.企业工商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
根据上文提到的我国企业的工商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种种缺陷,我们将讨论在企业的未来的工商管理模式中需要做到的哪些方面的改善.具体的我们认为需要做到的改进的方面来自以下的内容.根据我国的当前经济发展状况以及企业的工商管理模式的现状的分析来看,企业的工商管理模式对企业的战略性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想要高效开展企业的工商管理工作和提高管理水平的话就要重视企业的工商管理的体制建立和这方面的专业人才的培养.有关于企业的工商管理的体制不健全的缺陷在上文的描述中也有所体现,所以,逐步加强我国企业的工商管理的体制的建立是很有必要的一件事情.对于体制的建立,不仅是企业本身,而且国家的相关部门也需要付出相关的努力才能一步步地实现.如果企业在工商管理体制的建立中缺少国家的支持,那么关于体制建立的很多过程是无法实施的.另外一个方面的内容是在管理体制的建立的过程中必须要有人的参与,因此,在企业和国家建立比较完善的工商管理体制之前还需要吸引一批优秀的人才进人企业或者是国家的相应管理部门开展具体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