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科学的基础汇总十篇

时间:2023-05-29 16:09:2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管理科学的基础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管理科学的基础

篇(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7-0189-02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大学生,是我国进行素质教育的重点,而培养的关键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实行教师与学生互动式教学。山西财经大学作为一所地方高校,承担着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大学生的重任,而地方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科学合理的定位,不仅直接关系到地方高校的健康发展,而且直接关系到地方经济的协调发展。但是,目前大多数地方高校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很好地满足地方的需求。

1 地方高校开展研究性教学的必要性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教育教学改革都把教学与学习方式的转变视为重要内容,研究性教学正成为教育领域里的一个世界性主题。研究性教学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模式,是美国布鲁纳(发现法)和兰布德、布莱伍德(研究、探索法)为代表的探索型教学模式与保加利亚洛扎洛夫(暗示法)为代表的开放型教学模式在我国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借鉴与发展。

研究性教学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师的教学以研究性为主,这是研究性教学的一个主体,即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科学研究的思维与科学研究的方法进行教学,达到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传授学习方法和科学研究方法、传授科学观和科学态度的目的。二是学生的学习也以研究性为主,这是研究性教学的另一主体,即学生主动适应教师的研究性教学,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进行主动学习,从而获取知识、运用知识、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达到培养综合素质、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研究性学习,无疑是目前地方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较为可行的教学方式。首先,研究性教学富有研究的意蕴,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这种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和研究的方法,使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主动地思考与探究,从而更好地增强学生的研究意识,提高研究能力。其次,研究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目前的大学教学导致学生的知识迁移和应用能力差,缺乏创新精神,而研究性教学让学生参与探究,为学生提供运用创新能力的机会,对学生的创新成果达到前所未有的尊重,认同学生的创新价值,因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再次,研究性教学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研究性教学把教学、科研、实习、生产与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参与科研及社会实践工作,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使他们获得最直接、最亲切、最生动的实践能力。因而,研究性教学有助于理论联系实践,加速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的步伐,对提升地方高校开展素质教育,培养创新性人才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 《管理决策》课程实施研究性教学的必要性

《管理决策》课程是我校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专业基础课,主要研究管理决策理论、方法和技术的方法论科学,“管理就是决策”――其方法广泛适用于自然、社会、经济等各个领域,因此管理决策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系统阐述现代决策科学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内容包括:决策理论概述、期望效用值理论、确定型决策分析、不确定型决策分析、风险型决策分析及贝叶斯决策、个体决策行为效应和模型、组织决策、多目标决策、多属性决策、群决策、项目管理决策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首先,使学生对决策理论的学科体系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管理学科专业知识奠定学科基础,并使之具有较完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其次,使学生能明确理解管理决策这一方法工具的特点、作用;弄懂各种概念、范畴等基本知识;掌握运用各种基本方法。再次,培养学生参与、制定企业经营决策的能力,在今后的实际工作和生活中,能将管理决策的知识贯穿其中。最后,教会学生理论分析,使他们能够分析管理现象的具体事例并能以报告的形式给出分析结果和合理化决策建议。

伴随教学环境的大大改善,《管理决策》理论课程的面授结合多种实验、案例和讨论等形式进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在如何更为有效地、深入开展研究性教学方面仍然存在以下几点不足需要改进:①需根据学生的反馈意见,更新课程开展研究性教学的阶段性规划。②教材内容虽然较为全面和新颖,但教材建设仍有不足;实验环节的多种软件没有得到有效整合。③课程目前主要针对管理科学和工程管理专业的本科生,若要其完全适用于其他专业,如企业管理、会计等的本科生。《管理决策》的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应继续加以完善,结合具体专业建设面向全校管理学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或专业选修课。

针对上述问题,深化《管理决策》课程的教学改革,特别是总结分析《管理决策》课程开展研究性教学的实践成果,探索开展研究性教学的多种形式,对促进授课教师的科研向教学转化,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以及独立研究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 《管理决策》课程实施研究性教学的步骤

本项目拟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入手进行改革,制订并分步骤实施《管理决策》开展研究性教学的阶段性规划方案,在总结归纳前期成果的基础上构建并实施“五位一体”的复合型教学模式。

第一,教学方式多样化。主要有:教授课堂授课,小组案例讨论,小组课堂交流,应用教学软件开展决策仿真模拟竞赛,开展管理决策的“沙盘”模拟教学,课后小组大作业。教学手段方面,本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方案、课件及作业等教学资源可在本专业实验室的局域网上运行。大量的课外学习资料可通过本专业的网络机房从Internet获得。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缩短了授课时间,提高了单位教学效率,增加了信息量,丰富了教学内容,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二,建立分层递进式教学规划。建立分层递进式教学规划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阶段,对已做工作的总结分析:本阶段开展了课堂讲演比赛,进行了实验环节的改进,针对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总结分析。

第二阶段,在继续第一阶段所做工作的基础上,探索深入开展研究性教学的多种模式:一是开设公共选修课“大学生视角下决策领域诺贝尔奖获得者作品赏析”,扩大受益学生人数。二是由学生选择课程中不同的知识模块组成兴趣小组,撰写课程研究论文,提高学生科学研究水平,使其初步具备一定的科研素质。三是由研究生带队组成不同的案例编写组,组织本科学生编写决策案例库,锻炼学生案例收集及编写能力。四是改进课程讲演比赛的设计要求,根据上一届学生的反馈信息,提高和细化讲演各环节的要求。

第三阶段,多方征求意见,对第二阶段所开展的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和分析,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逐步将教学规划体制化、制度化。

第三,构建“五位一体”教学模式。对各种教学模式进行资源整合,依托学校校园网络、实验室,构建“五位一体”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室理论授课―“企业经营决策与战略”沙盘模拟―“决策天地”计算机仿真对抗比赛―《管理决策》精品课程网站网络教学―QQ群、视频对话实时沟通。

(1)教师实地授课可以实现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语言交流,通过肢体动作、课程场景设置、学生教师角色互换等多种媒体形式,可以实现专业知识的快速传递、理解。

(2)沙盘模拟实验室所购置的“企业经营决策与战略”沙盘,通过模拟企业的整体运营过程,让学生分析企业内外部环境,制定战略决策、市场及产品决策、生产决策、营销决策、财务决策,体验企业的经营决策过程,从而掌握制定决策的方法,远离决策陷阱和误区,达到提高学生决策能力的目的。这种教学模式融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和专家诊断于一体,新颖的参与式教学方式,强烈的竞争环境,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兴趣。

(3)“决策天地”网上学习社区,是项目管理实验室所购置的计算机仿真对抗比赛软件,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结合现代仿真原理,基于云计算理念,集现代管理决策理论、系列决策实验系统和决策学术交流论坛于一体,使用一套基于Internet版的智能型、多层次、互动式快速培养现代管理决策人才的创新模式与实践平台:人机对抗现代企业决策仿真系统――Internet版、组队对抗现代企业决策仿真系统――Internet版和群体对抗现代企业决策仿真系统――Internet版,三套软件,既可用于组织学生开展现代企业决策的理论学习与实验学习,又可用于组织学生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现代企业决策仿真大赛与科技活动,使学生在短短的几天时间内就能树立市场竞争意识,培养把握市场机会能力,突出以销定产理念,揭示物料采购影响,了解成本费用形成,整合决策方案全面预算方法,掌握现代企业决策原理,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现代管理决策人才培养的质量、数量和速度。

(4)《管理决策》精品课程网络教学,采用了立体化、虚拟化、动态化的教学方法,延长了课程讲授、学习的时间与空间。本课程所使用的PPT教学手段、视频教学手段、图片教学手段、动画教学手段等使政治经济学教学内容更加立体化。本课程的网络课件为教师备课提供了一个具有数百部视频资料库、数百部(篇)参考文献资料库、数百幅图片资料库和具有特色的动画资料库等,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包含教学要点、教学案例、参考文献、视频资料、动画解说、在线测试、习题练习、在线疑难咨询等内容的虚拟课堂。本课程网络互动空间、资源共享、相关链接、信息为教师与学生相互交流以及获取课程资源提供了空间平台。

(5)QQ群、视频对话实时沟通。QQ群是腾讯公司推出的多人聊天交流服务,群主在创建群以后,可以邀请朋友或者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人到一个群里面聊天。在群内除了聊天,腾讯还提供了群空间服务,在群空间中,用户可以使用群BBS、相册、共享文件等多种方式进行交流。视频对话实现了在教师和学生之间面对面的远程交流,方便了教师借助网络实时捕捉学生面部表情,进而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李红.研究性教学视野下的教师角色思考[J].教师教育研究,2007(1).

[2]陈琴英.研究性学习与教师角色的转化[J].高教论坛,2005(1).

篇(2)

引文:对学校来讲保障其正常运行的基础就是良好的校园管理,因此,学校的领导者和建设者要对学校的管理工作高度重视,并以此来对校园师生的行为进行科学的规范。校园管理者要想使学校管理水平提升,就需要加强和完善学校的行为规范和文化制度建设,以便使学校的正常运行实现,从而促进学校的长远发展。

1小学校园科学化、人文化管理研究

小学校园实行科学化、人文化管理就是希望,校园在实际管理中更加科学,为小学生营造一个人文环境氛围。小学校园在进行科学化建设中,一定要制定严谨合理的教学方案,这样才能让教师在实际的教育真正感觉到学生的重要性,对于教学方案能够进行科学性设计,提升校园在实际管理中的水平。人文化管理观念在形成时,小学校园教师在实际教育中应该尊重小学生个性的不同,这样才能对于小学生精神世界的建设进行科学化引领,在教学中认识到学生的主体性,让小学生对于教师的教育更加充满兴趣,感受到教师教育魅力。

2小学校园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素质教育落实不够。随着我国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教育部门对小学校园管理的要求也在逐渐增多,为了满足我国社会发展的未来需要,小学校园中的素质教育逐渐受到我国社会各界的重视,但在现实发展中我国很多小学素质教育落实不够的情况却极为普遍。小学素质教育落实不够的主要原因还是由于我国当下过于重视应试教育,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小学教师往往强调学生自身学习成绩,忽视了其本身综合能力的提高,长此以往小学管理将与素质教育的理念愈行愈远,这点值得我国小学重视。

2.2安全管理存在问题。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近年来社会大众的戾气有一丝加重的现象,这点反映在校园中就造成了很多的校园暴力与校园恶性事件的发生,对我国小学校园建设来说造成了较为不利的影响。想要对小学校园进行科学化、人文化、规范化的管理,就必须抓好小学校园的安全管理问题。现阶段我国一些小学校园中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甚至校长与学生之间常常发生一些矛盾甚至犯罪行为,这点在小学校园的相关管理工作的建设中必须受到格外关注。

2.3文化建设任重道远。在小学校园管理的建设中,相关文化的建设关系着小学生自身的发展,值得我们对其进行注意,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发展的原动力。在我国现阶段的小学文化环境建设中,相关小学校园重视程度不够、过于重视课程教学的现象屡有发生,这种现状下对于我国小学校园中的文化氛围塑造极为不利。此外,一些小学认为校园文化建设没什么用的情况理念存在较为普遍,这对于教学改革中要求的通过小学校园建设确保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目标的实现极为不利。

3小学校园科学化、人文化管理途径

3.1提升小学教师教育水平,完善教师团队。教师是小学生最长接触的校园管理人员,教师教育水平如果提升,那么小学生在教师的教育下就能获得更加宽广的知识面,让学生在问题解决时更加轻松。小学教师教育水平的提升不单单表现在知识的教育方面,还表现在教师对于小学生素质教育方面。现阶段,小学教师的素质教育还停留在传统教育内容中,传统的素质教育仅仅对教师对于学生师德教育尤为关注,这样让教师无法提升自身素质教育水平。小学校园在进行科学化、人文化、规范化管理中,一定要让教师对于校园管理规章制度更加了解,在实际校园生活中能够付诸于行动中,为小学生做出良好的榜样形象。

3.2完善小学校园文化环境。小学校园科学化、人文化管理中,不仅仅是教师团队应该提升自身教育水平,校园管理人员应该积极为学生营造优良的校园学习环境。小学校园文化环境建设需要在校园的人文环境及外部环境两方面建设。小学校园在人文环境建设中,应该让教师在实际教育中拥有更加高水平的教育质量,完善教师教育环境,为教师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小学生也能够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下学习,教师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下更容易有教学欲望。小学校园外部环境建设中,校园管理人员应该关注小学生的身心建设,让校园环境与小学生身心发展相吻合,这样才能够让小学生在对于学习充满兴趣,让教学与小学生心理变化同步,尽最大可能为小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3.3完善学校的管理制度。作为促进学校进步的法宝,创新教学管理制度将直接关系着教师的教学热情和教学效果。因此,建立适合本区域的创新素质教育,破除陈旧的管理模式成为了摆在很多小学学校管理者面前重要问题。在学校规章制度的创新中,要融入激励机制提高教师教育工作的饱满热情,最终使学校的管理水平得到提升。

3.4深化教育改革。深化教育改革要深入付诸学校素质教育有序发展的实践。教改的成功与否关系学校是否具备生命力和发展前景。深化教育改革就是要实现在实际工作中学理论、转观念。如学校管理人员在当前新课改的背景下要走出传统的教学,引入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注重运用科学的人才观和发展观,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进而提高学校的整体管理水平。

3.5建立小学校园的安全预警机制。一般来说在小学校园周边的人口密度较大,加上我国国际形势的日渐复杂,社会中的人心动荡,这些原因之下小学生的安全就很容易出现问题,加上小学生本身人小体弱,安全意识薄弱等因素,为了避免突发的人为或意外伤害出现,在小学校园管理中建立完善的安全预警机制就显得很有必要,并能够有效的防治小学生的严重安全事故的发生。

4结束语

小学校园科学化、人文化管理是小学全面发展的主要途径,是我国教育质量保证的关键性建设,能够让小学生在教育中更加规范,提升教师教育质量,保证小学校园全面发展。只有将小学教育管理进行科学化和人文化武装,才能注重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才能统筹兼顾,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才能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为学校的高效、稳健、快速发展搭建更广阔的平台。

篇(3)

关键词 出版社绩效管理 主要问题 规范化 科学化

目前新闻出版行业各项工作的改革进程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为出版行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出版绩效的管理工作在促进行业的竞争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也是出版社进行资源优化管理的重要调控依据。针对出版社绩效管理标准存在较大差异的问题,要先分析出原因,然后针对具体的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以促进出版行业的健康发展。

一、出版社绩效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出版社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点是出版社绩效考核的标准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标准的不统一很容易导致绩效结果欠缺科学性与合理性。标准的差异也会给考核者和被考核者造成意见上的分歧。现实的操作过程中,很多出版社在制定具体目标的时候会产生一种博弈的局面。这是因为考核者与被考核者在制定相关标准的时候,多数情况下为了争取低标准从而降低了预期所要实现的考核目标。一般情况下,考核者而更倾向于把目标订得再高一些,这样就可以实现更多的价值利润。但是最终的标准还是取决于博弈双方的力量博弈强弱大小。由于被考核者的具体信息获得没有办法全部获得时,最终形成的结果就带有了一定的估测性质,那么整体的评价标准就失去了实际的参考价值。现阶段,我国大部分的出版社都在出版教材教辅书和面向大众阅读的图书,这两类图书的阅读欣赏风格和使用途径是有所差异的,倘若考核的标准具有一致性,则会影响图书市场实际获得利润,因为教辅图书的库存量比较少,库存的风险比面向大众的图书要高一些,如果面向大众的图书也采用和教辅书一样的标准,就会增加其市场的风险。

第二点是出版社制定的绩效准则在横向的比较上又缺乏真正的公平性。在行业中有些部门的发展规模是比较大的,而有的出版社的发展规模却比较小,整体处于发展和转型阶段中,有些出版社经过了很长的发展时期,形成了自己的品牌特色,尤其是很多具有政策倾向性的老牌出版社,不仅具有很强的专业能力,还具有非常广阔的市场,如商务印书馆、外研出版社等,对这些出版社采用一套评价体系也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不公平性。而且在具体图书的性质与类型方面的评价也有着很大的差异性,市场定位、盈利性也各不相同,在制定标准的时候要综合考虑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第三点是现行的绩效管理制度与方式也不利于将出版社的数据资源进行地共享,通常情况下,出版社的绩效考核标准包括对选题的策划、编辑审稿的质量和数量,产品本身具有的创新性和最后获得的利润程度等。出版社的每一位编辑所掌握的具体的资源情况也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具体的收入差距也非常地大,出版社的编辑在利用资源进行编辑的过程中,和他人的交流次数并不多,信息资源的沟通也就欠缺有效性。

二、出版社绩效管理的规范化与科学化

提高出版社绩效管理的科学化与规范化是促进出版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具体的措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要兼顾出版社发展的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制定科学的绩效管理策略,将激励机制切实落实到位。一些图书出版社的图书销售在短期内可能获得的经济利益较低,发展的时期需要国家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当期发展壮大之后,获得了极为广阔的销售市场,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就可以成为畅销图书的出版商,其长期利益不可低估,因此针对这一类具有长期利益的图书出版也不能采用单一的评价与考核标准,适宜使用长期的指标,包括销售增长率等。在一些高等教育出版社中,不仅将个人的每年生产的利润进行有效的考核,还将单本书的利润作为核算的一种方式,同时也将册数的增长纳入了考核的指标体系中来,这样就可以很好地将长期的利益考核与短期的利益考核相互结合在一起,这样就可以形成比较科学的评价体系。另外如果单纯将当年图书的发行量作为考核的标准也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因而要综合各种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与判断,找到问题的根源,多种管理手段并行,最终达到增加经济效益的目的。

其次是要不断加强绩效管理科学系统的建设。出版社进行绩效管理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进一步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提高自己的成绩,并控制好工作的质量。可见绩效的管理不在于对结果的总结,而在于对工作过程的管理与控制。所以在建立绩效管理的系统机制方面也要将评价重点放在对取得相应绩效的过程控制上,而不是仅仅根据绩效来决定薪酬的高低,这样就可以在提高绩效管理的基础上真正提高了出版社的经济效益,并能够为出版社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最后要在统筹兼顾的原则上建立起科学化的绩效管理标准。绩效管理的标准化是提高绩效管理质量的重要前提,针对目前出版社绩效管理不一的情况,就要采取及时的整改措施,还要不断完善绩效管理的职能,提高人力资源部门的管理能力,做好计划阶段与实施阶段的各项工作,优化资源的配置,提高绩效管理的水平,并采用多样化的绩效管理的方式,包括等级评估法、锚定评估法、目标管理法、360度考核法等等,要根据具体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以便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些出版社的主营项目是大众出版物,可能获得的经济利益不高,对其的评价与考核就不能用经济效益,适宜采用社会效益,以此来鼓励其为社会公共文化的繁荣多做些贡献。针对优秀图书,国家要基于一定的支持,并丰富考核的方式,针对不同的图书图版项目来进行评价,一般社会效益占到考核的七成,经济效益占到三成,考核的标准包括基于重大选题的策划、新兴业态出版工程等。

结束语:综上所述,针对当前出版社绩效管理中的存在的问题,要根据实际的情况提高管理标准制定的力度,根据出版社的具体经营情况建立有效的绩效考核与评价机制,同时要加强出版社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力度,并将长期激励机制与短期激励机制有机统一起来,采取有利于出版社进一步发展的评价机制,以获得最大的出版效益。

参考文献:

[1]谢伟.试论学术出版社绩效管理机制.人力资源管理.2010(12).

篇(4)

当前不少学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还停留在计算机操作系统以及常用办公软件的使用上,在一些高校相应设置了B语言、c语言等程序开发设计课程,该教学内容与当前学生的信息素养不相符合,造成学生对计算机及其专业知识缺乏一定的理解,不能合理运用计算机技术。此外,与过去相比,近年来我国的中小学逐步开设了计算机基础课程,高中还对计算机课程进行了统一水平测试,而在大学,和过去相同,使用的计算机教材没有发生变化,每个学校的教学内容几乎相同,对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不同的学生而言,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没有因材施教,设置严重不合理。

1.2教学方法落后

在当前大多数的学校,仍然采用的是课堂教学和机房练习相结合的两步走教学法,而很少采用现代的模拟业务、课堂讨论、案例教学等灵活、高效的教学方法。1.3教学考核方式不全面目前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核方式以机考为主,有全国计算机水平考试和省计算机水平考试,一般的考核分为两部分,即笔试与机试。一般的水平考试主要有两种题型,即客观题与主观题,而该课程的成绩往往根据水平测试的成绩而定,对大部分的学生来说,水平测试极为简单,通过率高,这种单一的计算机教学考核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导致了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下降,不利于计算机技术的深入掌握与运用。

1.4学生的操作水平有限

如今计算机的普及教学在中小学阶段就得以开展,大多数的学生在经过几年的学习后可以掌握一些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和常用办公软件的运用,例如Word的编辑等,然而,由于实践机会少,教学内容的限制等多方面原因,学生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论文的排版、测试等,大部分学生的操作水平有限,还停留在原始阶段。

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管理改革措施

2.1完善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的设置

当前,绝大多数的学校都开设了计算机这门课,然而对不同专业而言,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完全一致,教学内容与目标也相同,当前的计算机课程并不适用于所有的专业,部分专业需要掌握的计算机知识在教学内容中又没有体现出来。针对此现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育者应当高度重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际运用性,同时结含下同学生的专业需要传授相应的计算机知识,便于学生在实际学习与工作中应用计算机知识。具体而言,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合理设置与实践学习应以培养人才为最终目标,并基于这.角度合理的组织设置课程。例如,教师在计算机教学工作中可以将教学内容分为基本教学模块与选修教学模块两大部分,在基本教学模块中主要包括操作系统、多媒体技术、。ffice常用办公软件、网络基础等,要求学生必须掌握这些基础知识,在选修教学模块中主要包括数据库程序设计、平面设计、网页设计、三维设计等,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教学模块知识的基础上,根据自身和兴趣通过等级考核对选修内容进行深入学习。

2.2改善教学方法

(l)强化实践教学。应根据学生的需求多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实验,合理安排计算机的上机练习课程,同时可以开设计算机选修课程,拓宽学生学习计算机的渠道,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上机操作水平。

(2)采用案例教学法。计算机教学工作者可采用现代化的案例教学法取代落后的教学方法,即在案例中融入计算机基础知识,通过案例让学生掌握知识要点,让学生亲身感受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3)分级教学。针对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教学工作者应高度重视学生间的差异性,根据学生的计算机水平进行层次划分,分别设置免修、快班、慢班等,不同班级所讲授的内容和授课方式是不同的,但是其最终目标都是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在原有计算机基础巨育所提高,达到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目标。

篇(5)

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如今的教材更注重的是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味的老师为主体,专门讲解的那种模式。新课程要求老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经过这么长时间的教学工作,我一个最大的认识就是给学生自主交流的时间多了,学生逐渐成了教室、课堂的主体,老师只是引导学生、辅助学生的一个个体。所以作为教师的我,在如何引导后进生学习方面还要继续探讨。

二、对学生的理解

掌握好学生的心理,对学生管理的尺度掌握的好坏就影响着学生的成绩。而且,现在的学生对于感兴趣的事物才会花更多心思,数学课本本身就乏味,所以如何让学生提起兴趣,这对于教学质量的好坏是有很大的影响的。

三、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的理解

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知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构建、自我生成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授信息,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

学习的过程是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是由内向外的生长,而不是由外向内的灌输,其基础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因此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因此进行教学——即“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掌握了这一标准以后,我在教学中始终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了解他们已知的,分析他们未知的,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目的,教学方法。

四、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科学地评价每一个学生

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识、有能力、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

1、评价学生应该多几把尺子。

尺子是什么呢?就是评价的标准,评价的工具。如果用一把尺子来量,肯定会把一部分有个性发展的学生平下去。

篇(6)

为了扩大中职学生的就业范围,扩宽学生的就业岗位,我校在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中增加了相应的学科,比如:管理学基础、市场营销、应用文写作等,从而迎合社会对人才的综合需求。由于这些课程处于相对尴尬的位置,学生对这些课程缺乏浓厚的兴趣,教师的教学方式又常常是传统的讲授,导致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本文从近几年的这些课程的教学工作出发,就《管理学基础》这门课程在教学方法有较深刻的体会,并在教学方式上做出一定的改变,效果显著。

一、中职《管理学基础》教学效果不理想成因分析

(一)学生方面

1、学生意识上不够重视课程。

《管理学基础》这门学科既非会计专业的专业课程,又非公共课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非专业课程在心理上有难免的“小视”,其表现可以在课程上体现。课堂上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整节课下来要不是鸦雀无声,要不就是一问三不知。从学生那毫无神采的眼神中不难推测他们的思绪已经神游了。除每周的课堂外,没有其他的空余时间用到这门课程上,平时作业也大量出现雷同现象。

2、学生对其在认识上有偏差,并对自我缺乏信心。

普遍学生认为这门学科是对管理者而言是非常好的,但是对学生自己却没有用处;并且有部分的学生认为自己没有这样的能力能达到管理者的水平,只能做一名普普通通的职工。就这样的认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管理学基础》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教师方面

1、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学生厌烦上课。

《管理学基础》课程中理论教学多,授课教师授课方式大多数是理论和案例相结合。虽然有案例作为补充,丰富课程,但是往往这些教学案例是企业公司的例子,学生又缺乏对企业的了解,从而使得真实的案例变的空洞了。学生无法把理论知识与案例联系起来,学习便产生障碍,引发对课程的厌倦。

2、缺乏实践基础,教学欠深刻。

从事《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的教师虽然有着高学历、重点大学毕业,但往往这些教师缺乏实际专业工作的经验,从而教学过程缺少生动鲜活的例子。甚至有些中职学校任课教师非专业课教师,他们对本专业的研究不够深入,只能讲个大概,却缺乏深刻。

二、教学方式的新尝试

(一)课程内容以简单易懂方式讲授,从现实生活中寻求相交点。

任何一门学科最好的教学方式无非是简单易懂,并且与生活息息相关。《管理学基础》课程虽然理论性强,但是只要留心的发现,生活处处都是其体现。比如在讲授“管理者及管理者的类型”时,最简单最形象的例子就是班级里的管理者及其类型。教材中管理者可以按纵向的管理层次和横向的管理领域进行分类。这时课程中可以让学生将班级的管理者按纵向的管理层次划分,分别为高层管理者:班长;中层管理者:生活委员、学习委员、纪律委员等等;基层管理者:各科课代表及小组长;这例子也可以让学生按横向的管理领域进行划分。课后的练习可以布置学生对学校管理者进而划分。这些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例子,不仅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让学生较易理解,从而融会贯通。

(二)开放教学课堂、活跃课堂气氛,打破传统固定的教学场所。

《管理学基础》教学课程中,允许学生采用自由组合、自主调动位置;可以围成圈坐,可以一字摊开坐;对坐姿不做过多强求,舒适得体即可。这种课堂方式能很好吸引学生的兴趣,便于对课程的讨论,小团体中相互学习,促使学生接触更多的思维方式。教学场所丰富,以课室为基础,外加校园各处,积极争取到企业实地观摩学习。

(三)项目任务驱动,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自主学习。

篇(7)

中国分类号:G633.41

前言

在我国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的对外开放政策实施以来,国家队英语教育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对于英语教师的培养以及教育基础设施的改善也是下大力气进行了投入,但反映在英语教学中,却没有得到很好的结果,尤其是初中英语教学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哑巴英语”、“应试英语”、“中国英语”等等,都在对我国的英语教育进行着讽刺,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将严重影响我国英语教育的发展以及国人整体英文水平的提升。所以,在新的课程改革基础上,面对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将探讨如何将新的教学方式与教育理念融入到课堂中,使学生真正会说英语、会用英语,提升我国的英语教学质量。

一、新课改下初中英语教学的困境

1新课改后的教师主观问题分析。课程改革将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变化,目的是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这无疑对于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升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有很大益处,但是针对我国教育的现状,英语科目的教师更新速度较慢,特别是在一些初中学校,许多英语教师有着常年的教学经验,且通过这种教学经验教育出的学生,其应试能力相当高,教师面对英语课程改革的态度一般是:只要学生的成绩能够提高,就是好的教学方式,而学生真正的英语应用能力则放在了其次。这使得英语课程改革在一部分地区很难推行。

2 新课改精神领会不深入。一些初中英语教师在对新课程改革的学习中,没有对课程改革的精神进行深入理解,只是停留在较浅的层次上。课程新标准对于英语教学的要求,属于国家的纲领性文件,教师必须吃透其中的内容,并能够深刻的体现在教学之中,学校可以将英语教研组作为一个学习单位,定期进行新课改的学习,并且在平时教师可以互相听课评课,以符合新课改的教学要求。

3师生课堂定位不准确。学生的学习成效是检验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在教学流程上,要根据学生进行设计。新课改的精髓是调动一切拥有因素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传统教学模式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还是根深蒂固,教师过分强调“教”,而学生依然被动的去学习,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就完全取决于教师的水平,而非师生之间的配合,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不能显现出来。

二、改革教学理念

英语学科一直以来是学生最为头疼的学科之一,学生对于英语的学习印象也停留在“背诵”上,这对于英语教学与英语在我国的发展是一种悲哀,也直接导致了英语课堂的死气沉沉和枯燥无味。对英语教育教学进行改革,最重要的是“创新”,教师应该在教学环节推陈出新,不再是“一言堂”模式,大胆且积极的将学生引入课堂,使其成为英语教学的主体,每节课可以分配给学生一定时间,有组织、有纪律的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活动环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能够避免课堂出现沉闷的现象,如果将课堂全部交给学生,则可能导致课堂的秩序混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三、创新教学方式

1.小组合作教学法。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如果涉及到一些生活场景方面的课程,可以将学生组成若干个小组,并且分角色进行对课程的学习,这样更有助于学生进入语境,使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英语学习的本原是应用而不是背诵,学生也能够在表演的过程中提升英语表达能力。此外,在这种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表演发现学生的问题并及时纠正,学生也不会产生反感;学生在相互配合的过程中还可以加深彼此的友谊,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2.音乐教学法

为了使英语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教师可以在讲授课程的过程中引入音乐教学法。教师可以将学生需要掌握的单词进行总结,并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一些适合的英文歌曲给学生播放,学生在哼唱歌曲的同时,就能够熟悉英文单词。实践证明,多数学生通过音乐教学法,能够掌握英文单词的发音,并能够拼写出单词,还能够了解单词的基本用法和语境。此外,一些英文俚语以及一些英文的习惯用法也可以在音乐教学中使学生了解,扩充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的知识体系得到了全面构建。

3.重视学生预习环节

新课改要求教师在教学生活中要了解学生的整体情况以及学生的分段学习情况,并针对学生在各个阶段的学习情况,为学生留出预习作业。我们以“when is your birthday”这一单元为例,布置明确的预习任务:收集身边人的生日,比如父母、朋友、老师、同学等等,还要掌握生日的表达方式,这些情况在课余的时间,分为小组完成。教师在布置任务中,还要要求学生将新的句型进行标准,对于不懂的知识点与表达方式,学生要先通过查找资料进行研究,之后在课堂由老师统一讲解。

3.拓展课外活动

学习英语的本原是为我们服务,是工具学科。所以,在进行英语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构建立体的英语教学环境。在学校范围内开展以英语为主题的课外活动是值得推广的办法,比如英语角、英语沙龙等,这些形式都可以为英语学习者提供英语交流和使用的平台,并有利于学生在学习和应用的过程中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传统。

小结

学生自身的积极参与才能够使课堂学习的效果得到提升,学生与教师在相互配合的过程中也能够达到教学相长的目标,有助于学生的自我学习以及教师的自我教学反思。因此,在初中英语的教育方面,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将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上来,同时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积极创新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参与,提升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篇(8)

[中图分类号] S8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1-0236-01

一、冬季(气候及地表植被)的特点

1.天气寒冷,气温低,昼夜温差大。

2.夜长昼短,光照时间短,紫外线强度低。

3饲草停止生长,供给不足,营养成分下降。

二、冬季给畜禽健康和生产力造成的影响

1.低温对畜禽健康的影响

1.1低温可使畜禽呼吸道甚至于全身的抵抗力降低,利于病原微生物侵入及生长、繁殖;光照不足,紫外线强度低,不利于杀灭外界环境的病原微生物,以上两点均会使畜禽发病机会增大。如常见多发病为:气管炎、感冒等。

1.2低温对畜禽饲料消化率的影响

正常情况下,饲料消化率与其在消化道中停留的时间成正比。在低温环境中,甲状腺分泌加强,促进胃肠蠕动,食物在消化道中停留时间变短,影响畜禽全面摄取饲料中的营养物质,消化率降低20%左右。

1.3低温对畜禽生长和增重的影响

在低温环境中,禽畜机体散热量增加,为维持体温提高产热而加快代谢,同时增大采食量,用于生长的能量减少,生长增重放缓,在采食量不能满足基础代谢的情况下,甚至动用体内贮藏的能量以满足生存需求,可使生长停止,体重下降,对妊娠母畜可造成弱仔、甚至流产。

2.夜长昼短、光照不足对畜禽采食量及营养摄入的影响

2.1影响畜禽全日均衡采食,降低了采食量及消化能力。

2.2冬季饲草粗纤维含量增加,维生素减少,营养成分下降,致使草食家畜营养摄入严重不足。

三、 依据以上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在冬季畜禽饲养管理中,应采取以下措施

1.搞好畜禽舍的保温与增温

适宜的环境温度是保证畜禽正常生长、提高饲料转化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首要因素。

1.1保温:冬季气候寒冷多变,保暖是首要工作,为此,入冬前要及时对畜禽舍进行全面检查,进行维修,对有损坏的圈舍、墙壁、门窗、顶棚进行修理。入冬后,堵好各处的孔洞、缝隙,采用塑料棚覆盖运动场保温采光。

1.2增温

1.2.1提供热源

如煤炉、暖气、电热板、空调等,在使用煤炉及地下烟道供暖时,要严防排烟不畅导致畜禽一氧化碳中毒死亡。

1.2.2增加饲养密度,依靠畜禽自身产热,提高温度

2.保持畜禽舍清洁卫生,通风干燥

冬季为了保温,会降低通风强度,导致舍内湿度过高,高湿易使微生物繁殖及有害气体溶解吸收,过多有害气体滞留,引起舍内空气质量严重下降,长期刺激畜禽,会使畜禽抗病力降低,诱发疾病,如呼吸道疾病等。所以,应勤打扫舍内粪便,降低因粪便存积而产生有害气体的浓度。保持干燥,及时通风,降低舍内有害气体浓度,以人在舍内感觉不憋气、不刺激、无恶臭为宜。

3.增加光照

沐浴阳光有杀菌消毒、促进维生素D转化、抗佝偻病、促进性成熟、提高生产力等作用。冬季光照时间短,蛋鸡早晚应补充光照达14小时以上,有利于产蛋。后备及经产空怀母猪配种前每天光照增加至16小时,有利于排卵,提高产仔头数。

4.驱虫保健

驱虫就是杀灭畜禽体内外寄生虫。寄生虫病在发展过程中是渐进、缓慢的,它不像细菌、病毒病那样来得快速、突然,但寄生虫病对养殖业来说危害极大。人们常把寄生虫病当作畜牧养殖的“隐形杀手”。冬前驱虫有利于提高畜禽抗病能力,防止疫病发生,意义重大。配合环境消毒等措施,及时清扫粪便,可以达到较彻底的控制效果。体外寄生虫,可在天气晴朗、阳光充足时,中午用0.1%的双甲咪液等,对畜体及圈舍环境进行喷洒灭虫。

在驱虫药的选择上,要注意:(1)选驱虫谱广、疗效高、毒性低的广谱驱虫药。(2)要多种药物交替使用,防止产生耐药性。(3)也可选用中药制剂。中药驱虫药,除具有驱虫药的所有特点外,还具有多方位、多层次的效果,可以促进生长。

5.消毒就是杀灭病原微生物,冬季太阳光照弱,紫外线强度低,光照时间短,给病原微生物创造了生存条件,畜禽易发传染病,因此免疫接种、搞好舍内外环境消毒,是防止传染病的重要手段,要求每月2~4次。舍内空气可用过滤消毒或紫外灯消毒。

6.加强运动

运动能增强动物体质,提高畜禽抗病力。种公猪每天运动3小时,可提高品质;奶牛每天运动1~2小时能防止消化道疾病,提高产奶量,舍饲山羊每天活动2~3小时,可提高羊肉品质。

四、寒冷的冬季,在畜禽饲养过程中,管理上采取保温与增温、增加光照等措施外还应注意饲养环节

1.改善日粮品质,增加日粮饲喂量

寒冷的冬季,因畜禽机体维持需要增加,要适当增加完善饲料营养。草食动物,要适当补充精料,奶牛可增加混合精料10~15%,外出放牧要迟出早归,特别是山羊要放在阳坡上,夜晚要适当补饲精料及人工牧草。

2.改善饲喂方式

篇(9)

大多数人都认为,教师就是“讲课的”,特别是新上岗的教师,往往是“恣肆、一泻千里”地讲,而长期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讲习惯了,不讲就不知道如何上课。

笔者不是反对讲,而是认为在讲与不讲中,应贯彻四讲四不讲的原则。学生会的不讲,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后能会的不讲,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后会的不讲,讲了也不会的不讲;讲重点,讲难点,讲疑点,讲易错易漏点。把握了这个原则,教师在课堂上就轻松多了,因为往往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唾沫横飞、眉飞色舞、得意洋洋之际,正是学生厌烦之时。有的教师可能是为了展示自己的博学,课堂上补充了许多知识点,展开了丰富的联想,但却弄得学生更糊涂了。

二、满堂问与一言堂

为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好多教师在课堂上都打破了“一言堂”,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回答,整节课教师不停地问,学生不停地回答,看似配合默契,实际效果不佳。据有关资料显示,中学生注意力一般在15分钟左右。如果教师一味地问,学生没有思考的时间,效果不一定好。笔者认为,数学课堂提问要有度,一般不宜超过10分钟,引导学生从练和做中发现问题,才是有收获的好课。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巴克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原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所以,若能激起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与欲望,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多媒体教学与常规教学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只要是公开课、讲课比赛,必须要有课件。没有课件就不要上公开课,就不要参加讲课比赛。于是,公开课成了电脑设计课,谁的课件制作得漂亮、花哨,动感强,视觉效果好,谁就是优胜者。比如:教“反比例函数概念”时,本节课内容少,有的教师却弄得整节课学生两眼直盯着屏幕;还有的课件制作不理想,无非是将课本的内容照搬到屏幕上,真不如让学生直接看教材。这样费时费力,也没有收到良好的效果。

诚然,在遇到一些动感强的内容且学生学起来较难理解的时候,运用多媒体数形结合的独特优势,实现了变静为动、变特殊为一般、变空间问题为平面问题等的独特作用。如果教师恰当地使用课件,确实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比如:教学“投影与视图”时,运用多媒体演示,形象直观,学生也乐于接受,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单纯地讲效果要好得多。

四、合作交流与独立思考

学会合作是现代教育的重要价值取向,合作学习正是培养学生学会合作的重要途径。合作学习的方式有助于学生合作精神和团结意识的培养,有助于智力放大,思维共振,提高学习效率。但合作学习是教学方式的一部分,必须体现达成课程目标的功能,不能停留在形式上的轰轰烈烈,也不能停留在单维的目标上,流于形式。因此,笔者认为课堂教学中不必事事合作、时时合作。

篇(10)

教学过程应该是施教与学习两种活动结合并统一于共同空间与时间中的复合过程,任何一种教学活动都是双方的,谁是主体,谁是客体,关键在于从哪个角度来判断。若从教的方面来说,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若从学的方面来说,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从辩证的观点来说,主体和客体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所以,我们应该把学生的作用理解成主体作用比较切合实际。学生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发挥得好,就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的成功。但是,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上,仍存在以下的倾向:

1.机械地规定每节课教师讲授时间不能超过某个比例。有不少教师认为,课堂上老师讲得越少,就越能体现其主导作用;学生活动得越多,就越能体现其主体地位。也有教师认为,实施新课程,教师是学生的合作伙伴,只能尊重学生而不能对学生说“不”,只能有表扬、鼓励,不能有的批评、惩罚。这是对新课程所赋予的教师角色的误解。教师在课堂上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但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的体现,绝对不是以活动量的多少来衡量,更不能狭隘地理解“尊重”,放任错误。教师应以平等、民主的真诚态度与学生对话,创设一种能使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的氛围,使学生充分地进行沟通和交流,达到在这种交流和沟通中不断生成新的知识和经验。教师需要花大力气研究如何提出问题和提出怎样的问题,教师提出的问题如果不具有新颖性和挑战性,不能有效激发学生思维,就不可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也就不可能引发真正意义上的学生学习活动。

2.把“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人为对立起来。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的探究性学习,就是开展一些活动,做小实验、搞小制作;有的教师让学生写小论文、调查报告,重点放在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上,把“自主、合作、探究”作为一种固定的教学程序,出现了形式化倾向。这些“活动”,粗看很有创新,细细品味又感缺乏深入的思考,展示的是手段,而目的却没有达到。科学教育领域的研究表明,学生很难在“做中学”和探究活动中理解科学本质和科学探究;要探究有效,则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好每一个实验和每一个教学素材,充分展示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新课标的学习,加深对探究性学习的理解,辩证地处理好讲授与探究、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的关系。在大力提倡探究性学习的今天,课堂教学中如何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探究是一个值得冷静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应反思:平常的教学不能以纸笔练习代替实验,不能以课件代替实验,不能以演示实验代替学生分组实验。教学应遵循教学常规,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过程是提高学生能力的前提。教法对学法的导向作用是不容置疑的,学生的学习方法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法。教法得当,不仅使学生学起来轻松自如,而且可以使学生从教法中领悟到学法,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相同的教材、相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师进行教学,效果差别很大,这就体现了“导”的功夫。我们必须认识到,接受性学习并不意味着一定是主宰课堂,是一味灌输,它也可以启发学生思考、概括,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的任务,是要根据实际把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这两种方式有机地用好,用得当,用得恰到好处。

3.教学评价未能体现以学论教的思想。新课程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就必须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进行改革,体现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的“教”的评价思想。以学论教的教学评价主要从学生的情绪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目标形成状态四个方面来评价教学。但目前以学论教的评价体系并未真正付诸实施,尚待进一步探索、完善。

二、处理好教学的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1.教学创新不等于全盘否定传统。现代教学的理论和方法,应该在继承传统教学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发展和创新,要真正搞清楚哪些过时的东西该废除,哪些合理的东西该继承,不要一提改革就全盘否定传统。好的传统不仅不能废除,还应该大力弘扬。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方法和“因材施教”、“温故知新”的教学原则是够传统了,但这方法和原则不仅过去、现在乃至将来都还是适用的。启发式不等于提问式,讲授法不等于满堂灌,不能把废除注入式就理解为老师不讲,也不能把师生的互动简单地理解为一问一答。教学效果的优劣在于能否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能否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应在激活学生思维方面做文章,通过创设情境、巧妙提问,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质疑、辩论;教师要从习惯把问题抛给学生,转向善于引导学生自己提问题。师生的思维要“发散”,想出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性;同时,又要求师生的思维要“收敛”,不能一味不着边际地幻想。在教学改革与创新中,应该辩证地思考,不能走向极端。

2.坚持“目标多元”不等于淡化“双基”。现在,有的教师课堂上不敢讲知识点,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了了之,有的课堂基本上是“学生自学、互相讨论、教师总结”,虽然重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态度和方法,但“双基”的目标却没有落实。有的教师认为新课程不用重视“双基”了,将基础扎实简化为仅仅是知识数量的积累。这种狭隘的理解在实际操作中又在不断地升级和强化,于是就变成了对学生进行超负荷的训练。我们必须清晰地认识,新课程不是不重视“双基”,而是以全新的视野去审视“双基”,要重点研究和明确为学生打什么样的基础、如何打好基础,绝不是不要基础。教学中既要重视过程,又不能忽视结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过程,两者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知识与技能”不能作为“一维”来理解,知识重在逻辑性,技能重在操作性,两者有明显不同,是有差异的。“知识”是可以言传的;而“技能”只能意会,靠体验与感悟,难以言传。传统教学中重视“双基”,已被实践证明是有效的。有意和无意削弱“双基”的课堂,不可能有高效的教学。

3.合作学习不等于小组讨论。目前,很多教师上课都采用分组的方式让学生讨论,进行所谓的合作学习,过一会儿讨论一次;讨论时学生各说各的,有的学生不善于独立思考和互相配合;讨论后,教师依次让学生发言、然后活动便宣告结束。出现这些现象,根本原因是教师没能真正理解合作学习的含意,认为分若干个小组,让学生讨论就是合作学习了。许多教师对合作学习的操作普遍感到困惑。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应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有利于产生争论的、有价值的,而且是个体难以完成的内容让学生合作,交换意见。合作学习要着力培养学生的“三会”,即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学会组织。教师要以“晓之以理,导之以引,动之以情,传之以神”实现“会教”;学生通过“思考接受,活动探究,情感体验,合作交流”达到“会学”。

三、模式推广与开放超越的关系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新的教学模式层出不穷。诚然,先进的教学模式对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确大有裨益。但是,如何对待模式,又如何去操作和运用好教学模式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各种教学模式,各有各风格,但殊途同归,都有较好的教学效果。在学习和运用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如果不分学科,不看内容,不看教学对象,就刻意模仿,一成不变地全盘照搬,那就失去教学模式应有的价值了。在借鉴和运用教学模式时,一定要结合教学实际,这个“实际”,就是指不同的教材、不同的学生以及不同的教师风格。新课程强调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转变,倡导为学生留下自主探究的余地和空间,因此,教学模式也必须从封闭走向开放。

1.教师应具有开放的教学观念。传统的教学模式十分强调教学设计,把备课作为保障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教师需精心策划,充分准备,并形成完整的教案。然而,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生成的开放过程,课堂可能发生的事情,并非都能在备课过程中预测到。教学过程的真实性及最终结果,更大程度上是由具体教学情境以及教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处理问题的方式决定的。从这种意义上讲,教学是具体的,不可重复的。学生的学习过程也是一个开放的、创造生成性的过程。因此,我们应认识到,教学模式的开放式发展要求教师淡化课程执行中的预定性和统一性,注重对话过程中的再生性和多元性。

上一篇: 固定资产投资调研 下一篇: 工程数学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