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6:09:2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护理医学检验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国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6-0008-01
医学检验对医院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检验的水平与质量直接影响到医院的诊疗水平,及时而可靠的检验有助于医生合理分析与正确治疗,水平的检验质量控制严重影响检验质量,影响诊疗过程,甚至引发医疗事故与医患纠纷。因此检验科管理人员应特别重视质量控制,临床提供真实、作为可信的检验报告,者结合自己的工作体会,浅谈检验科应如何做好质量控制。
1.1检测前的控制工作:护理人员从检验申请开始到患者的准备、原始标本采集、送到实验室,在实验室内传输。此环节实验室工作人员基本上难以控制,是由临床医生在实验室外完成的。临床上大多数不满意报告是由于标本的质量不合格,因此检测前质量控制尤为重要。首先临床医生要根据患者病情、发病时间来合理选择检测项目。很多检验项目对患者准备有许多要求,如果无准备则检验结果可能存在较大偏差,甚至造成误诊、误治。护士有责任将所检测项目的准备要求、注意事项、正确的标本采集方法详细告诉患者,以取得患者的配合,证明检验标本的客观、真实、严格,这是取得检验质量控制最为重要的工作环节。要考虑到患者饮食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如血糖、血脂检查,最好坚持空腹抽血,一般在禁食12h时要求患者处于平静、休息状态;要考虑到药物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必要时要询问患者的用药史;注意标本采集的合理时间,严格按采血步骤规范操作;注意抗凝剂的种类以及抗凝剂与血液的比例要适当;标本采集后尽量减少运输和储存时间,这样可提高结果的可靠性。检测前质量控制是基础,全面质量控制的最重要环节。
1.2护理人员检测中的质量控制:检验科护理人员收到标本后应立即核对检验申请单,检查标本是否合格,要对患者姓名、性别、住院号、床号、医生签字、标本采集人姓名等项目进行核对。采用血清或血浆检测时,采集的标本应在规定时间内进行处理,标本如不能当天检测,按要求保存。检验仪器要定期调试保养,使其处于最佳工作状态,试验室人员要对仪器及时进行校对,检查仪器对于周围环境要求是否合适,如温度、湿度度等。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避免人为误差。试剂要求有质量保证能力的单位生产提供,选择有生产批准文号的试剂。
1.3护理人员检测后的质量控制:各种试验完毕后,护理人员要认真细致、完整准确地写出质量控制报告,绘制质控图,每天质控结果进行分析,找出差距,提出整改方案。建立质量信息反馈制度,加强检 验科与临床科室的沟通,找出检验质量问题所在。
2护理人员加强医学检验质量控制方法
由于护理人员对医学临床质量检测有着如此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护理人员医学质量检验势在必行。
2.1护理人员医学检验全程质量控制应遵循的规则 :一项医学检验一般要经过分析前、分析中和分析后3个环节之后,才能发出检验报告单。因此,要想获得高质量的检验结果,必须对医学检 验的每个环节都实施质量控制,即质量的全程控制。而整个医学检验的质量管理和控制都需遵守以下规则:(1)应该配备专门的工作人员负责全面质控工作,并坚持对工作人员进行医风教育和业务培训,普及有关质量管理的知识,提高其综合素质。(2)科学的管理和严格的规章制度是医学检验质控方案得以落实的重要保证,因此,医学检验不仅要有标准的操作流程,分析前、分析中和分析后的质量控制程序,还要注意仪器和量器的定期鉴定、校正,实验用水、试剂、质控品及校准品的质量水平,以及保证采用的各种测定方法的准确度、精密度等技术性能完好。(3)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室内质控管理方法,经常开展室内质控,对于失控的检验结果,能够及时地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4)要积极组织和参与实验室之间的质量评价活动或者比对检验活动,对结果进行认真分析和研究,对已经或有可能失控的结果及时检查原因,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
2.2护理人员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的具体对策:走出误区,重新认识质控 近年来,通过开展质量控制,笔者深深地感到,过去在质量控制方面存在以下3个误区:
(1)认为开展质控浪费试剂,增加成本;(2)认为质控工作是检 验科的事情,忽视临床科室的作用;(3)认为质控即参加室间质 量评价,忽视开展室内质控。这些对质量控制的片面认识,导致了质控工作不能很好地、深入地开展。实验室质量控制是一种包括患者、临床、实验室均参与在 内的全面质量保证过程,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不可能保证实验室结果的准确可靠,所以在抓实验室质量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患者和临床科室对质量影响的作用,要加强对患者的管理,和对医生、护士的质控知识的教育,共同提高检验质量。检验科作为质量控制的中心环节,要认真坚持做好室内质控,确保参加室间质评活动的效果,达到真正提高临床检验质量的目的。当然,开展质量控制工作要有一定的投入,如果标本量不大,相对来说质量控制对成本的影响较大,或许还会造成很大的浪费。通过质量控制提高了检验质量,提高了患者首诊合格率,减少了误诊、转院,促进了医疗质量与医院的社会效益的提高。开展质量控制是医学检验发展的必然趋势,应该改变对质 控的认识,重视质控工作的开展。
3小结
随着我国医疗改革事业的迅速发展,医院在各种临床领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为了提高医学检验质量,护理人员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提高检测质量。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健康事业对男性护士的需求不断提高,报考护理专业的男生也在逐年增加。国内单独对医学院校护理专业男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少见报道。为此,作者对护理专业男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以便为护理专业男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提供依据。
1 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山东省滨州医学院护理专业全体在校男学生62人,年龄17~24岁,平均21.2岁,其中本科51人,专科11人。
1.2调查方法①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②自行设计调查表,内容包括年龄、家庭情况、入学志愿选择、是否喜欢护理专业、毕业后是否愿意从事护理专业、影响专业态度的因素共6项。测试前使用统一的指导语,由全体被测男生当场填写,以无记名方式独立完成答卷。共发放问卷62份,问卷全部有效收回。数据采用SPSS10.0软件统计处理,采用t检验比较。
2 结果
2.1一般情况调查结果来自农村56人(90.4%),城镇6人(9.6%);自愿报考50人(80.6%),其他原因12人(19.4%);报志愿时了解护理专业26人(41.9%),报志愿时不了解护理专业36人(58.1%);喜欢护理专业24人(38.7%),不喜欢护理专业38人(61.2%);毕业后愿意从事护理专业34人(54.8%),毕业后不愿意从事护理专业28人(45.2);影响专业态度的因素包括认为护理专业前景乐观8人(12.9%),不清楚专业发展前途22人(35.5%),就业好50人(80.6%),专业和兴趣爱好不符40人(64.5%),社会重视护理工作20人(32.3),专业科学性强34人(54.8%),难以发挥自己才能26人(41.9%),工作稳定有保障工资待遇高38人(61.3%),工作太辛苦38人(61.3%)。
2.2护理专业男生SCL-90评分与临床专业学生、全国大学生、青年组常模的比较见表1。
3 讨论
一般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在医学院校护理专业男生中有90.4%的学生来自农村,80.6%的学生自愿报考护理专业,80.6%的学生认为就业好,61.3%的学生认为工作稳定有保障工资待遇高,与此相对应,只有38.7%的学生喜欢护理专业,41.9%的学生报志愿时了解护理专业,54.8%的学生毕业后愿意从事护理专业,12.9%的学生认为护理专业前景乐观,64.5%的学生认为专业和兴趣爱好不符,41.9%的学生认为难以发挥自己才能。可以看出,农村学生构成了护理专业男生的主体,很多学生虽然自愿选择护理专业,但并非出于自己真正的兴趣爱好,就业好、工作稳定、工资待遇高起了一定的作用。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03.034
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主导者,对教学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教学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师是教育取得成效的关键。由于近年来护理学发展很快,护理教师原有的专业知识已远远不能满足现有教学需要。尤其是近年来,各高职院校的护理专业课均由没有临床医疗实践的护理教师讲授,导致护理教学质量出现了一些问题。为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从2006年开始,笔者所在学校充分利用三所附属医院的资源优势,有计划地安排护理教师到医院参加临床医疗实践,使护理教师的教学能力大大提高,更好地适应了新形势下护理教学的需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笔者所在学校护理专业教师45例。其中研究生学历15例,本科学历30例;平均年龄(36.12±6.26)岁;平均工作时间(12.27±7.72)年。毕业于护理专业的40例,占教师总人数的88.89%;毕业于临床医疗专业的5例,占教师总人数的 11.11%。其中毕业于护理专业的教师中有临床护理经历的教师17例,占教师总人数的37.78%;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23例,占教师总人数的51.11%;毕业于临床医疗专业的教师中1例有临床实践经历,占教师总人数的2.22%。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30例,占教师总人数的66.67%。
1.2 方法
1.2.1 制订培训方案 依据“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针对每位教师的具体情况,为教师制订切实可行的、个性化的培训方案。要求所有教师均到医院参加临床医疗实践,每次半年,三年轮转一遍。
1.2.2 方案实施 为了使培训工作更加规范,学习效果更加显著,根据受训教师的具体情况和高职高专护理教师的角色,设计了《护理教师临床医疗实践评价表》,其中不仅涵盖了医疗实践的具体内容、受训教师的出科成绩及表现,还对学习质量制订了较为具体的量化标准。对毕业于护理专业的教师,由临床医生带教,重点观察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要求教师书写病历、参加医疗查房及病例讨论等。受训教师带着任务到临床学习,使整个学习过程目标明确,效果显著。受训教师在学习前,只有认真阅读表格中的各项要求,并在学习过程中严格按照要求去做,才能完成学习任务。此外,受训教师在学习后,须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写出心得体会,以便对整个培训过程中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的梳理,总结成绩,找出不足,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通过思考找出教学和临床工作之间的差距,以便对医院建设和教学工作提出建设性意见。通过上述问题的设计,期望实现其知识的更新、完善和教学能力的提高。总之,评价表作为学校和受训教师之间的纽带,为学校和医院的沟通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加大了对受训教师的监管力度,提高了培训质量。该表填写质量将作为评价教师学习质量的重要依据。
每次学习任务完成后,要求受训教师讲公开课和观摩课,让教师和学生评教评学、专家点评,并以发放调查问卷和座谈会形式了解教师授课效果,及时反馈,让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提高。
1.3 评价标准
1.3.1 课堂教学质量评价 采用笔者所在学校医教室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包括三部分:专家评价、学生评价和同行评价。其中专家评价的计分项目分三部分:课堂教学质量、教案评价、系部考核。均采用百分制,按各项评价标准进行打分。学生评价和同行评价则依据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表进行打分。
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总分=(学生评价分+同行评价分)×0.3+专家评价分×0.4。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总分85分为优秀,75~85分为良好,60~75分为一般,60分以下为差。
1.3.2 临床专业知识评价 除了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外,每年定期对护理教师进行一次临床专业知识考核,以综合考评教师的整体水平。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 10.0软件包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护理教师临床实践前后专业知识考核成绩比较详见表1。
2.2 护理教师临床实践前后教学质量比较 护理教师临床实践后教学质量优良率明显高于临床实践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709,P
3 讨论
由于绝大多数人没有接受过教师专业培训,没有临床实践经历,尤其是临床医疗经验,因而导致青年教师教育教学方面的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存在明显的不足[2],使得这些教师在专业课的讲授过程中(如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等),对疾病的发生、发展缺乏感性认识及经验积累,对其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理解不深、讲解不透,显得力不从心,严重地影响了教学质量。
3.1 护理教师参加临床医疗实践的意义 毕业于护理专业的教师,由于受到所学专业的限制,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方面均较低,加之部分教师缺乏临床实践经验,对疾病缺乏应有的感性认识,在讲授时只能照本宣科,教师讲得枯燥无味,学生听得昏昏欲睡,极大地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护理教师参加临床医疗实践,是拓展教师知识面、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好方式。表1结果显示,护理教师参加临床实践前后专业知识考核成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2 培训方案实施保障 笔者所在学校拥有三所教学医院。三所教学医院有1246张开放床位和10余间手术间,拥有丰富的病材,能充分满足护理专业教师和学生临床实习要求;医院先进的整体医疗、护理工作模式为教师和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培养关爱患者和全面照顾患者的能力创造了条件。
3.3 培训方案实施的有效性 表2结果显示,护理教师参加临床医疗实践后教学质量明显提高,优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 考 文 献
[1] 郑智,侯淑肖.临床护理教师教学能力现状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教育,2008,5(3):128.
当前我国对护士礼仪的研究还处于起始阶段,虽然已经有不少高等院校开设了护理礼仪课程,但是大部分院校的护理礼仪课程的教学缺乏护理本身的特色,实际应用时缺乏可操作性,有的教学内容过于简单,教学方法单一枯燥乏味、教学效果不突出,归纳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1 课程教学方法单一,影响教学质量与效果
根据护理专业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护理礼仪》课程为限选课,所以在授课模式上都是沿用选修课方式,对选修该门课程的学生集中授课,而且是合班授课,上课学生数相对较多,教师不能很好地与学生在课堂上互动,课堂气氛较为沉闷,教师讲授的内容几乎无法在学生中产生共鸣与回应,教学效果不好。
1.2 在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导致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差
该门课程的性质是应用性及可操作性强,不仅需要理论知识的详细讲解、更需要专业技能的强化训练,如果授课教师仅仅在教学中向学生灌输一些基本概念, 让学生们循规蹈矩地被动接受课本上的知识,很显然就不能与该课程的性质相适应。而且大多数护理礼仪课上,授课教师往往忽视实践训练,也可能是由于学生人数较多实训开展相对困难等,导致学生是只懂理论,不会实际应用。
1.3 考核方式单一, 无法检测课程教学的实际效果
该门课程实践性很强,然而以往该课程的考核方式单一,一般都是沿用传统的选修课考试方式,即主要以理论考试为主,一张试卷,一个总分,则代表了学生掌握该门课程的情况。这样就导致了学生只能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礼仪知识的融会贯通及实际应用能力较差。
2 解决存在问题的主要措施与应用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分析,笔者尝试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主要从授课内容的调整及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入手,另外改变以往的考核模式,以提高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积极性和兴趣,真正达到学以致用,提高教学效果。
2.1 合理安排授课内容
在教学内容方面尽可能使礼仪知识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结合,从具有普遍性的日常生活礼仪着手,在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同时,注重护理礼仪在工作中的特殊性,使其掌握护理礼仪不同于一般的社交等礼仪,护理礼仪是在一般的社交礼仪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完善的,同时结合护理实际工作的需要,重点讲授和训练学生在为患者进行治疗和护理中应具有的规范性礼仪,突出护理礼仪的特色[1]。
2.2 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通过实践证明,在教学中通过采取多种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2.2.1 运用多媒体教学法,改善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授课教师可制作多媒体课件,将一些简单的动画或图片配以文字中,可将枯燥的理论变成生动的画面或者动画,以增强教学内容的吸引力,提高教学效果。还可适时播放护士礼仪的示范短片,供学生欣赏。
2.2.2 运用案例分析教学法
授课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安排,选择具有代表性或典型的案例,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和讨论,让学生在具体问题情境中积极主动地思考、探索,以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的综合能力。
2.2.3 课堂分角色扮演模式
大学生日常生活空间狭窄,经验阅历不深,但是思维活跃,求知欲、表现欲强,有着接触更多、体检更多的强烈渴求,教师可根据大学生这一特性,采用分角色扮演的教学模式。授课教师要根据教学计划,精心地设计场景,让学生扮演不同类型的角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锻炼学生的能力。在观看学生演示的过程中,教师要和其他同学讨论表演学生的优点及不足之处,通过对表演内容的分析、讨论,加深学生对所学礼仪知识的感性认知[2],从而达到使学生掌握知识的目的。
2.2.4 实验室训练模式
在实训训练课上,要以实战的标准严格要求学生遵照礼仪规范认真的练习,要求学生以饱满的精神状态进入实验室,做到衣帽整洁,头发全部盘起,不可过肩,不配戴首饰,不化浓妆。将学生按小组划分,引导学生对镜练习微笑,做到笑容真挚,语言亲切,注意细节训练。教师要配合音乐教学,尊重学生的情感,以鼓励为主,表扬其优秀之处,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对于学生不到位的礼仪要及时指出,帮助学生熟练掌握每一项护士礼仪,全面掌握护士礼仪的理论与实践体系,从而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修养,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全面提高。
2.3 护士礼仪的考核方法
《护理礼仪》作为护理专业的一门必修基础课,目的是使学生明确护士应该具备内在与外在相结合的整体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并掌握正确的行为举止和仪表规范,以适应社会和时展的需要。传统的考核方式不能准确地评判学生是否能够准确地运用礼仪,称呼礼仪是否正确,举止是否端庄大方等等,因此要实现教学目标必须尝试新的考核方式。我们采取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的方法。这样既可考察学生对护士礼仪理论的理解,也可以考察其灵活运用的情况,即实践考核占总成绩的30%,平时的课堂表现占总成绩的10%,理论考核占总成绩的60%,试卷以案例分析题为主要题型。
2.3.1 考核采取随堂考的形式,针对学生的学习训练情况,进行随堂考核,使学生看到自己的优点,当场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修改意见,对表现出色的学生进行表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对各部分成绩进行综合分析。
2.3.2 综合考核主要以场景式考试为主,如:不同的场景:查房场景、接待新入院患者场景、危重病人特护场景等,学生可以几个自由组合,充分自由发挥,进行训练。
[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6)10(c)-0195-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vascular doppler compliance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for patients with diabetes.Methods 80 patients from February 2013 to September 2015 in our hospital with diabetic of lower extremity vascular lesions clear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40 csaes in each groups,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implemented with comprehensive nursing,the control group was implemented routine care,then treatment adherence,common peroneal nerve motor and sensory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anxiety and depression after intervention situations and discharge nursing satisfaction and common peroneal nerve motor of two group were compared.Results The total complianc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7.5%,it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75.0% of control group (P
[Key words]Nursing;Diabetes;Lower extremity vascular;Doppler
糖尿病极易合并下肢血管病变,一旦发生下肢血管病变一般呈现多节段、远端病变且表现为容易复发等特点[1],临床上患者主诉则以下肢肢端感觉并合并运动功能障碍多见,本病起病缓慢且较为隐匿,虽然其对患者不致命[2],危害性不及心脑血管病变,但其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一定影响,同样需要引起临床重视[3]。对此类患者进行有效的尽早护理干预,告知患者做好良好的下肢及足部护理极为重要。目前临床上对于糖尿病合并下肢血管神经性病变者,治疗上多以内科保守治疗为主,如果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诊断,患者预后将得到有效提高[4]。目前诊断上下肢血管多普勒检查被认为是发现下肢血管病变的主要手段[5]。为更好地提高糖尿病患者实施血管多普勒检查的依从性,本研究主要探讨护理干预相关方法及临床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2月~2015年9月本院收治的糖尿病合并明确下肢血管病变患者80例,所有患者均经临床表现、生化辅助检查等确诊存在2型糖尿病,并通过动脉造影确诊存在下肢动脉闭塞或斑块形成,排除既往实施下肢血管手术者、精神疾病者、严重凝血功能障碍者、严重心肺肝肾功能障碍者、签字拒绝入组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其中观察组男20例,女20例;年龄45~85岁,平均(53.6±2.3)岁;糖尿病病程10~25年,平均(15.7±1.2)年;对照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45~85岁,平均(53.7±2.4)岁;糖尿病病程10~25年,平均(15.8±1.2)年,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两组性别、年龄及糖尿病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就有可比性。
1.2超声检查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安静状态下进行,对其胫后动脉及足背动脉进行检查。首先确定有无斑块形成,同时观察动脉的彩色血流信号,其中管腔面积缩小>50%者为管腔狭窄,管腔面积缩小达到100%者为血管闭塞。血管内径测定选择检查胫后动脉起始部及足背动脉起始部为测定部位,连续测量3次,取平均值。
1.3护理干预方法
1.3.1观察组 心理护理上注意加强与患者的交流与沟通,及时为其讲解糖尿病相关健康教育知识、目前治疗方法以及实施下肢血管多普勒检查的必要性,从而消除患者焦虑与紧张的情况。注意加强对下肢及足部的护理,首先需指导患者每天对双足颜色、温度以及感觉与运动进行观察与记录,尤其在穿鞋时,应先检查鞋内有无异物,鞋子尽量选择软底、舒适、透气材质为宜,同时袜子建议使用棉质宽松为主,避免赤脚走路或硬底鞋,对于寒冷天气使用热水袋者,注意热水袋外层包裹隔热层,尽量减少烫伤发生。加强对患者的健康知识宣教,为患者建立个体化健康档案,做好有效的追踪随访,日常生活中注意避免暴饮暴食以及食用含糖量高的食物,积极进行饮食调控的同时,加强运动锻炼,结合药物治疗有效控制血糖水平。告知患者积极配合医师治疗及行下肢血管多普勒检查的意义,对了解下肢血管状况,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预后的价值,并取得患者积极配合,有效完成相关检查。
1.3.2对照组 实施常规护理,由责任护士或主管护士将医师开具的检查申请单交给患者,嘱患者自行去超声科进行下肢血管相关超声减少,检查完后自主回病房继续治疗。
1.4观察指标
采用住院期间责任护士观察记录形式进行相关数据采集,比较两组治疗依从性、腓总神经运动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干预后焦虑抑郁情况及出院时护理满意度。其中腓总神经运动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由肌电诱发电位仪检测。
1.5判定标准
治疗依从性分为0~Ⅲ级[6],治疗总依从性%=(0级+Ⅰ级+Ⅱ级)例数/总例数×100%。患者抑郁评分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7],总分
1.6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治疗依从性的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依从率为97.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腓总神经运动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的比较
观察组腓总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快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两组干预后焦虑、抑郁情况的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焦虑、抑郁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4两组护理满意度的比较
观察组护理满意例数为38例(95.0%),对照组护理满意例数为28例(70.0%),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13,P=0.008)。
3 讨论
随着我国老龄化的进展,糖尿病发病率显著升高,随着病程的延长,外周神经系统方面并发症显著增加,长时间的神经营养不良导致周围神经及血管病变[8],进而影响患者运动与感觉能力,其中下肢保护性感觉能力明显降低,将导致下肢感染、坏疽的发生,而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9]。研究证实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主要是因为血脂代谢异常所致[10],往往表现为下肢血管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尤其在运动状态下,出现下肢氧耗量的增加,氧供需失衡,而出现血流动力学异常[11]。
本研究针对两组治疗依从性比较发现,观察组治疗总依从率为97.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0%。同时针对护理满意度研究发现,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0%。可能与观察组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加强患者心理护理,充分了解患者心理状况变化,及时调整患者心态,发现问题及时与患者沟通,提高患者对治疗信心[12],促进护患关系融洽有关[13]。同时针对两组干预后焦虑、抑郁情况比较发现,干预后观察组焦虑及抑郁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提示有效的综合护理干预能提高糖尿病实施下肢血管检查患者心理应对能力,减少患者治疗期间焦虑、抑郁的心理,究其原因则与观察组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注重心理护理,有效加强健康教育干预,同时注重患者下肢及足部护理[14],一旦出现异常及时就诊治疗有关。并且告知患者下肢血管多普勒检查的必要性[15],及时获得治疗的有效性,从而显著减轻患者心理压力[16]。最后针对两组腓总神经运动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比较发现,观察组腓总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快于对照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同样快于对照组,可能与通过有效的综合护理,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以及积极治疗的信心[17],减轻心理压力,从而更好地提高治疗配合度,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有关[18]。
综上所述,综合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糖尿病实施下肢血管多普勒检查的依从性,减轻患者心理压力,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曾艾,葛肖艳.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价值[J].中国医药导刊,2016,18(1):34-35.
[2]杨娟.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中的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3):524-525.
[3]朱诚凤,黎傲霜,胡萍,等.多普勒血流仪联合SW探针在糖尿病足筛查中的应用及护理对策[J].吉林医学,2011, 32(19):4034-4035.
[4]王波,程岚.多普勒血流仪在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中的应用及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19):192-193.
[5]任君,欧淑一.踝肱指数在糖尿病足预防中的应用[J].四川医学,2013,34(8):1312-1313.
[6]孔焱,李秀媚,袁奕英.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4):76-77.
[7]姜章珍,胡中桂.踝肱指数在糖尿病足早期预防及护理中的应用[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4(5):74-75.
[8]李锦萍,王瑜.四肢多普勒探测仪在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J].吉林医学,2013,33(26):5776.
[9]马小艳,童奥,张妲.糖尿病足的预防与护理进展[J].护理杂志,2012,29(10):40-46.
[10]马筱燕.糖尿病足的预防与护理[J].现代护理,2010,11(4):155.
[11]程道荷,田祝华,李琳,等.糖尿病足高危病人早期识别方法研究[J].护理研究,2011,25(1):42-43.
[12]韩立平,赵雅君.应用糖尿病空气波压力治疗仪(IPC)实施下肢护理体会[J].当代医学,2010,16(27):124-125.
[13]叶晶,陈利群,白姣姣.糖尿病足危险人群筛查的研究进展[J].全科护理,2013,11(1):170-172.
[14]郑青莲.踝肱指数对2型糖尿病病人足溃疡的预测价值研究[J]护理研究,2010,24(1):28-29.
[15]周根娟.中药足浴配合穴位按摩护理糖尿病足临床体会[J]新中医,2015,47(9):237-239.
[中图分类号] G42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7)01(c)-0155-03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requirements of nursing students in the Vocational College of Health Sciences, Guangzhou Medical Unviersity,to analyze the practical condit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raining bases in the college. Methods From April 2011 to April 2012,the training base was not constructed in our college as conventional group,from May 2012 to May 2015,the training base was constructed as innovation group,80 cases in each group.According to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arrangement of nursing courses,it was necessary to make a reform on the teaching methods,introduce the new teachers and standardize the management,the school on the basis of nursing practice base construction was putted forward.The student′s practical skills before and after construction of training bases were observed.Results The evaluation score of the student′s basic operation ability for inno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conventional group (P
[Key words]Training base;Practice;Effect
o理专业在医学院校中属于招生较多的一类专业,此门学科不仅需要学生完成校内理论知识学习,实践学习也是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学校需要建立实训基地,着重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及专业素质,为社会及医院输出综合技能较好的高素质人才[1]。护理工作的实质不仅包括单纯疾病治疗,同时应实施护理手段满足患者身心需要、进行精神护理最终达到治疗与康复目的[2]。而实习生在学校接受专业实践训练,将来实习时可运用至临床[3]。由此可见,高等院校中护理专业学生不仅需要全面掌握理论知识,更需要贴合职业需要,加强实践能力训练,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育,为医院输出实践性人才为目的进行教学活动,加强实践技能训练,因此,学校建立实践基地工作已经刻不容缓[4-5]。本文研究广州医科大学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护理专业,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与实践情况,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学院于2011年4月~2012年4月未建设实训基地(对照组80例),于2012年5月~2015年5月设置实训基地(干预组80例),对照组年龄19~22岁,干预组年龄20~24岁;纳入标准:均为我校在读护理专业学生。本次研究经相关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已取得所有参与研究者知情同意,所有学生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实训基地建设的方法
①对于学校建立实训基地意义的研究,护理及临床专业在教学后期会有大量的实验及实践技能操作课程,且随着护理专业学生数量逐年增长、临床医院实习需求性及护理岗位特殊要求、社会就业压力不断增大、临床患者需求及对护理质量要求不断提高、患者自我保护意识较高及医疗纠纷事件频发的现状,此类因素均要求医学院校培养高素质的全能型人才。院校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理解度不够,必须结合实践教学提高学生掌握情况,而上述种种局面,最后均要求学校建立护理专业配套的实践基地,学院通过每周进行固定专业技能培训,提高学生自身实践能力[6]。②教师在理论知识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进行相关实验及实训,此类训练均需要有实践基地作为支撑。学校建立实践基地,将护理专业教学中的理论结合实践特点,加强学生对于基本操作动手及掌握能力,将临床护理工作进行过程模拟,为实习做好准备[7-8]。③临床对护理人员最基本要求除要了解并掌握相关科室基础疾病知识、不同给药方式、各种注射方法、生命体征基础测量及并发症观察等知识,且应在上述基础上根据临床疾病具体需要,不断提高学生自身护理技能及专业知识应变能力[9]。④本院应定期安排老师到兄弟院校进行交流学习,通过相关部门理论指导与协助,完成实践基地布局。实训基地格局分布应仿照医院病区设置,按照标准护理流程对学生进行护理训练,教师应教会学生从准备用物至护理结束等一系列的护理操作,锻炼学生判断护理诊断能力,包括指导学生如何查看医嘱及正确执行、掌握一定医疗用语,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科目实践训练[10-11]。⑤学院在进行实践基地建设时应充分考虑到理论及具体临床需求,有选择性地针对重要技能重点培训,同时校内实践基地与教学区距离不宜过远,基地应引进医院现有各种中西医设备,聘请临床实践教学老师,并结合课本对学生进行逐步训练。同时基地建立时应做到资源共享,基地应同时满足医学院多个专业的实践需求,设立多个实验室,并根据学院实际学生数量及课程安排合理安排基地格局[12-13]。⑥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文护理精神教学,注重培养学生临床人文护理精神,使学生在校期间即养成良好服务态度,在实验室墙面张贴护士宣言、名人名言,营造良好人文护理服务氛围。我院实训基地均配备专业教师,大多数均外聘,条件要求在三甲医院临床科室工作,有多年临床工作经验及护师以上职称,综合素质较高,且有一定临床带教经验,知道如何与学生沟通。本院应定期外派教师去兄弟院校进行进修学习,学习新技术及管理模式[14-15]。⑦每次实践课之前,教师均应为学生合理安排预习任务,让学生自主进行学习,教师应积极备课,为学生示范标准护理操作流程,注重培养学生无菌操作能力,因为这是所有护理操作基础,并于每次课程结束后进行随机抽检,观察学生掌握情况,并鼓励学生进行积极提问,对于不懂之处多讲解。将基础操作相关流程打印成册,并发放,指导其熟悉并掌握,教师在教学时均应指导学生做好对患者解释、操作后的健康宣教等工作,加强对学生技能培训并监督,及时进行考核[16]。
1.3 观察指标
观察我院建设实训基地后,学生的临床实践技能操作水平,观察学生对于基地建设的总满意度,其中总满意度=(满意+一般)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z验,以P
2结果
2.1两组实践能力评分的比较
干预组学生对于临床基础操作的掌握力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学生满意度的比较
干预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工作对于医学临床及护理专业学生而言,是十分重要的改革措施,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巩固课本知识,加强理论知识理解力,也可为临床实习做好准备,提高实践操作能力,注重基础技能加以训练,加深学生动手能力[17]。而对于学院而言,建设一个实训基地,其首要要求即要有良好实验环境,软硬件设施均齐全,装修时应尽量依据现有资源贴合临床要求,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学生更好代入护士角色[18]。对院校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学的学期课程安排应均衡,同样重视实践能力培养,教师应更改传统教学思路,着重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培训,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理论知识。且实训基地管理工作也尤为重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应采取情景式教学法,为学生营造与临床相似的工作环境,提供真实病例,让学生自主提出护理诊断及护理问题,并制定护理干预措施,要求其贯彻以疾病治疗为目的、以患者身心健康为主要内容、以人文护理为核心思想的工作模式,尽可能按照临床真实情况进行教学。定期邀请国内知名专家举办讲座,激励学生制定学习目标。为了保证学院实践培训基地的正常运转,医学部应制定相应管理制度,主动维护实验室环境及设备完好性。学生在上课时必须统一着装,均需穿着护士服进行实践教学,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护士礼仪培训,告知护士服及护士帽的正确佩戴,打造良好护士形象是开展实践教学的首要前提。
研究报道称[19],医学院校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工作,可有效提高本院护理专业学生对于临床基础操作技能的掌握能力,且大部分学生对于学院教学计划及安排感到满意。本文得出在学校建设培训基地前,大部分学生实践课只能在教室进行,由于场所及设备限制,实践教学质量较差,且学生对于学院安排满意度较低,但我院开始进行实训基地建设后,大部分学生的实践能力掌握较好且满意度较高。两组结论相符。
综上所述,对于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工作,可以结合其他院校示范进行参考,与学院专业人数及课程安排作为参照,合理安排基地布局,丰富学院师资力量,多引进临床一线护理人员作为实践指导老师,定期来院授课。教师应根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宗旨,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总之,校内建立护理实践培训基地,应建立良好实践环境,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的掌握,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树立良好护理服务精神、指导其树立正确临床服务观、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提高其综合素质,让其更加适应临床需求,成为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吴丽文,邹玉莲.加强高职院校校内护理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考与建议[J].卫生职业教育,2014,32(12):61-62.
[2]张书文.具有服务特征的校内护理实训基地建设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14,32(3):82-83.
[3]张晓杰,杨立群,李强,等.护理技能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7):834-836.
[4]周玉琴,张梅英,朱青芝,等.加强护理实训基地人文环境建设的几点设想[J].卫生职业教育,2014,32(20):85-86.
[5]熊杰平,周俊杰,朱庆欣,等.“七位一体”护理实训基地的建设与应用[J].全科护理,2016,14(8):841-844.
[6]郑小波.中职护理专业校内临床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性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16):86-87.
[7]李灿辉.老年护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创新探讨――以岳阳职业技术学院老年护理实训中心建设为例[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8(5):12-15.
[8]孙海燕,潘红宁,肖佩华,等.院校合作共建“院中校”护理实训基地及运行模式[J].护理学杂志,2014,29(10):69-71.
[9]窦丽丽.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培养模式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1):71-73.
[10]钟丽强,王晓琴,赵丽,等.仿真模拟教学中护理病例的设计与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4,32(10):63-64.
[11]俞宝明.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护士执I资格考试通过率的教学改革实践[J].中华护理教育,2014,11(9):681-683.
[12]管慧.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多维护理实训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6,37(1):123-125.
[13]张歆,陈群,许瑛,等.开放式护理实训室的团队管理模式初探[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7(2):155-156.
[14]胡泊.“导生制”下的护理实训管理模式探索与研究[J].中医临床研究,2015,7(35):114-115.
[15]赵蓓.高职护理专业实践教学的设计与实施[J].中国护理管理,2015,15(8):951-953.
[16]万慎娴,李惠玲,孟红燕,等.护生在医护合作急救仿真实训中现场体验的质性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 30(1):70-73.
[17]向邱,徐素琴.护理实训基地预约培训管理的实践[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6,35(1):122-125.
中图分类号:D922 文献标识码:A
1导论
大学生是我们对特定人群的定位,汉语词典中的定位是指正在或者已经受过大学教育的一群人。大学生的教育客体的身份和国家对于大学生教育目的的期待使得其备受关注,大学生也因为其较高的专业素养和道德素质被人们寄托成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然而,近些年来,我们也已经发现到在课堂教育和知识灌输的背景之下,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实践能力方面暴露出的不足也同样引起人们的关注,课堂教育和社会实践的脱节,知识储备和知识实际运用并发挥成效之间的长时间差使得大学生在社会生活中面临诸多问题。认识到这一方面,我们适应性的在大学教育中加入了大学生实习经历学习的这一更加注重实践性质的教育阶段,旨在解决学校和社会之间的教育脱节问题,为大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提供一个过渡地带,促使大学生更好的适用社会生活。
这里我们探讨的实习阶段,是专指大学生在校期间所接受社会实践教育的过程,是在校大学生确定单位的具体岗位上切实参与工作学习的阶段,重点强调的是实践性质的学习和适应的教育目的。是既不同于《劳动法》中所规定的试用期,也区别于行政、事业单位在人事制度中所指代的见习期的一种主体特定的实习教育阶段。然而,正是因为其特殊性,这样一种旨在促进大学生适应实践工作的过渡阶段教育,却在实践中引发了许多关于大学生实习期间权益的定性和权益的保障等问题。其主体的特定所引发法律关系的不确定性,法律规制方面的欠缺等使得大学生实习期间的权益保护面临很多问题。下面笔者就对其问题进行简单的阐述。
2大学生实习期间面临的权益侵害分析
大学生实习期间的特殊性的定位问题使得大学生在实习中面临的诸多问题不仅影响了实习这一教育和实践兼得的活动目的的实现,而且对于实学生自身的权益保护也面临着诸多的挑战。由于目前社会劳资关系紧张的固有社会背景,学校每年招收人数的扩张,大学生数量的剧增,与之对照的是就业单位的饱和,可供选择岗位的有限,人才流动的集中等等问题,导致了这种优劣地位的区分。用人单位居于“主位”的优势地位使得居于“从未”的大学生在激烈的择业环境之下更容易面临不公平的待遇。这也符合通说的强势地位的侵权行为,这当然也是弱者最容易面临和最需要救济的领域。
根据近几年的调查数据显示,9成以上的大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权益都面临过或多或少的侵害,37%的实学生在实习中都没有与用人单位签订成文的实习协议,7成以上的大学生在实习期间都遭遇过无故辞退、被迫加班和克扣工资等侵害权益的问题。通过分析这些大学生实习中遭遇的现状,我们将简要地分析和总结出当前大学生在实习期间主要面临的几类问题,以期待在立法建议中更加有针对性的得到解决,从而维护大学生实习期间的合法权益。
2.1身份地位的模糊
大学生实习期间的权益之所以频遭侵害而又缺乏保护和救济,其中在基本性的,也是其它问题出现的根源性的一点就是大学生在实习期间普遍面临的身份地位不明确的问题。大学生本身群体的特殊定性使得其在实习过程中并不等同于一般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者的实习待遇。关于大学生在实习期间的身份问题,如上述对于大学生实习期间的特殊定义,是指未毕业大学生在单位的学习和实践的过程,这个过程更加侧重于教育的目的,强调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切合性和关联性问题。因此,大学生在社会实习中兼具学生身份和实习单位实习员工,即劳动者的身份。这样的双重身份问题使得大学生在实习中面临的问题很难定性,也就是涉及到了大学生实习中权益受到侵害的法律关系的归类问题。
研究身份问题,也就必然涉及法律关系问题。大学生实习期间有三个法律关系主体同时存在,即学校、实学生、实习单位,因此,这其中的法律关系也就涵盖了学生与学校之间,学校与实习单位之间,学生与实习单位之间,在这种复杂的关系之下,处于其中的大学生的身份的定性就变得极其复杂,在实践中就极容易面临一些冲突和问题,也就导致了大学生权益受损的问题。
2.2劳动利益受损
通过调查,目前无故辞退、被迫加班和克扣工资,列在大学生实习中权益受损现象调查的前三位。还有大学生在实习期间过低工资甚至无工资的劳资不等价的现象已经成为了一种被大家习惯的“正常现象”。调查中不少企业给大学生的实习工资甚至低于当地的生活最低补助的标准,还有甚至直接利用大学生就业困境的现状打着和学校交流办学的旗号直接不发放工资。这些现状的出现对于大学生实习期间的劳动利益侵害可以说是不言而喻的,劳动者的劳动报酬的合理发放,工资和工时的法律要求因为大学生实习的特殊性质而不能在其中起到很好的约束和规范作用,从而使得一些企业有了可趁之机,借大学生实习的期间对其劳动利益最大限度的剥夺,当然不符合法治社会的要求。
2.3责任主体不明确
大学生在实习期间很容易面临一些权益的侵害,除上述关于劳动权益的侵害之外,在实际生活中大学生实习期间面临的人身财产权益的侵害现象也是屡见不鲜的。大学生在实习期间由于工作原因遭遇的人身财产权的损害之时,由于其身份的双重属性导致学校和用人单位之间互相推诿,致使其被侵害的权益得不到很好的救济,这也是关于大学生实习期间面临的权益的侵害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3对大学生实习期间面临的权益保护的立法对策
针对上述关于大学生实习期间面临的问题的几类归纳和总结,我们有必要提供一些立法的建议来解决大学生在实习过程面临的权益救济的困境,从而真正使得大学生实习这一实践性的教育阶段成为连接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之间的桥梁,从而在保障大学生实习期间利益的基础上,实现大学生社会化身份的转型。
关于大学生实习期间的立法建议问题主要集中在对于大学生实习期间身份的确立,法律关系的明确,尤其是涉及到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法律关系的定性问题上的明确化,和关于大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工资工时等劳动利益的保障,以及在其人身财产权益遭受侵害的救济问题上的立法建议。
我国现有的法律体系对于劳动者的保护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相对来说比较成熟的体系,在一般劳动者的权益保护中对于身份地位确立,劳动利益的规范,以及权益的保障和救济方面都有明确的规定。对于大学生实习期间的权益的保护,其实简单的来分析,其也应当属于广义上劳动者权益保护的范畴之内,下面就选出几个比较重要的代表性的法律来分析将大学生实习期间的权益保护纳入现有法律体系的可行性。
3.1劳动法
《劳动法》是对于劳动者权益保障最基本的法律,我国的《劳动法》中对于劳动法的适用主体的范围是采用的排除式的方式,即在《劳动法》中列明了公务员、农村劳动者、现役军人和家庭保姆不适用劳动法。对于这项排除适用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劳动者并没有被排除在外。其次,通过分析我们也可以看出,大学生实习期间虽然没有完全摆脱学生身份,但是在实习期间其绝大多数甚至全部时间都是用人单位的劳动时间,用人单位对于大学生实习者的要求也大都同普通员工一致,并且大学生实习期间的心智也达到了国家对于劳动者的要求,具有一般意义上的劳动能力,享有国家赋予的劳动权益。因此,主要把大学生劳动者的身份简单化的归于劳动法中一般劳动者的法概念中也是合乎情理和法理的。一旦对于大学生实习劳动身份进行了确定化的界定,关于大学生实习期间面临的各项问题也就可以参照一般劳动者权益保护的方法来实行,大学生实习期间的权益也就可以顺利实现。
3.2劳动合同法
我国《劳动合同法》中涉及到了劳动合同的具体权利义务问题和责任的配置问题,但是并没有涉及大学生实习期间权益的分配,通常我们在之前的理解看来,签署实习协议是大学生与用人单位规制权利义务以及责任的具有约束力的效力文件。然而,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由于学校在实习中的介入,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委托关系存在,以及用人单位的优势地位所影响,在实际的大学生实习阶段关于实习协议的效力是十分微小的,很多涉及到工资工时的条规都是由用人单位规定的,更有甚者在实习过程中不签署实习协议,使得面临很多问题难以有效的解决。
对此我们完全可以借鉴《劳动合同法》关于劳务派遣与非全日制用工的做法,单独一章节的来规定关于大学生实习期间权利义务和责任的配置问题。可以比照着一般合同的权利义务的要求,明确的规定大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工资的最低限度和最长工时,规定大学生实习期间劳资关系的确立变更和终止的各项具体的规定,使得大学生在实习期间的权益做到有法可依。而且基于法律的强制性的要求和保护也必然强于实习协议的约定效力,能更加有效的保护大学生实习期间的权益。
3.3保险法
关于大学生实习期间面临的侵权问题的救济一直是个很难权衡的问题,大学生在实习期间脱离学校的管理而进入用人单位,其在用人单位遭受的人身财产的损害理论上应当用人单位承担保障义务和赔偿责任。但是,用人单位为大学生提供实习锻炼的岗位,在性质上分析是具有一定社会和教育意义的,在用工状况紧张的当下,如若要用人单位承担责任很容易导致其为了减少不必要的责任承担而拒绝提供实习机会。如此看来大学生实习期间的权益保障除了单纯的法律责任配置外还包含社会责任的分摊,因此,笔者主张可以运用保险制度来实现大学生权益保障的这一目的。
我国现行的《保险法》中关于保险制度的规定涉及到了一半的保险制度和强制的保险,在这里针对大学生实习期间的权益保护主要是关于强制保险的问题。即可以在大学生实习之时强制学校和用人单位共同为实习生构买实习期间的保险,这样倘若实习生在实习工作中遭受到人身财产的损害就可以依靠保险的赔偿获得最基本的救济保障,就不会出现学校和用人单位互相推诿的现象,对于利益和损失做了良好的分配,这无疑是解决大学生实习期间面临的侵权行为的一个有效的解决机制。
4小结
大学生实习期间的问题的有效解决是实现大学生实习目的的关键,对于大学生实习期间面临的问题的发现和分析,是大学生权益保护的前期步骤,在当前的法制大背景之下,依靠法律的强制力来维护大学生实习的良好实习环境是十分必要的,上述笔者关于大学生实习期间权益保护在现有法律体系内提出的立法建议希望对于大学生实习期间的权益保护提供有效的借鉴思路,真正促进大学生实习过程的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 王全兴.劳动法[M].北京:法制出版社,2004.
[2] 苗绘.民法事务中的法律问题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9.
[3] 沈月娣.和谐校园的法律保障及高校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320.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山西中医学院护理学院2009级护理本科班225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外科临床护理集中见习教学进行了研究。本研究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112人)和对照组(113人),两组学生均经全国高等院校统一招生考试入学,性别、年龄、文化基础课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使用的教材、授课计划、授课时间及任课教师均相同。
本研究以4-6名学生为一个实验小组,同时组内选出一位小组长,负责本小组的仪容仪表、纪律、见习作业的完成情况、资料查询与讨论以及与见习带教及时沟通和对见习效果评价的汇总等工作。集中见习小组的学生进行临床见习,第二周回学校课堂实训,隔周交换,共四周。对照组以15-20人为一个小组,每组设小组长,由任课教师或病区护士长作为带教,负责各组的课堂纪律以及课后作业的收回工作。
(二)临床护理教学的组织管理
1.临床集中见习教学组织管理集中见习教师为《外科护理学》任课教师及各病区的带教。同时,学校开展文献检索课程,并与数据库负责人联系,为学生查阅文献提供条件。实验组教师集体备课,备课内容包括集中见习的内容、见习目标以及针对不同科室、不同疾病学生所要关注的不同知识点。实验组教师提前安排授课内容,并对学生提出预习的要求,且明确学生的预习标准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查阅资料、自行回答问题;课堂讨论。
2.临床护理分散见习教学组织管理
与集中见习不同,分散见习时间安排在每章的理论课程之后,约为2-3个学时。在开学前1周组织任课教师、见习带教(病区代课教师在见习时临时安排)集体讨论大纲要求、理论授课和临床见习的时间安排。
(三)临床护理的教学过程
1.临床护理集中见习教学过程
学生进入病区见习之前,带教首先要做好对学生的评估,了解见习小组学生的学习态度、对本次课程的预习程度等;对见习方式进行评估并评价,提出需要改进的部分;了解学生易接受的见习方式以及对见习的认识。同时,带教要提前划定学生本次课程学习的范围或者简单介绍病区的典型病例。如在消化外科病区,教师应首先将教学重点放在启发学生认识消化系统器官的解剖、不同症状疼痛引发的原因、疾病发展的过程、护理方法及实施效果等方面,为学生见习过程中的思考环节打下基础。学习小组的成员在小组长的带领下积极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临床护理分散见习教学过程
第一周主要进行理论课学习,任课教师讲述各章节的重点疾病第二周由临床带教负责实践教学,带领学生进入科室,利用2-3个课时,运用讲授法和演示法,针对病区环境、病区主要病种进行讲述,学生的学习以听课和观察病人为主。
(四)临床护理的教学方法
1.临床护理集中见习教学方法
带教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在见习周的每天早上准时带领学生到病房,由护士长接待并介绍病区情况,让学生参加病区早交班、晨会,安排学生跟随医生查房,学会病史的采集、体格检查以及诊断分析等;安排学生参加护士的交接班工作,了解交接班的程序和内容,熟悉病人的病情,并在带教的带领下学会询问、观察病人的病情状况了解疾病的护理问题和护理目标,学习详细的护理措施海日下午,组织学生汇报当天所见病人的病情、护理诊断及护理情况,并就提出的问题进行资料查询和讨论。一周见习结束后,由各组组长汇报学生在见习中提出的主要问题,并反馈给带教,由相应教师于第二周理论课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比如,当学生看到不同病情的患者采取不同卧位时,教师要提醒学生,不同卧位对体液的引流、血压、呼吸均有较大影响,并指导学生查阅文献,明确各种疾病的卧位情况,从而使学生能够准确地把握该知识点。
2.临床护理分散见习教学方法
学生在理论课之后,由带教联系临床带教负责人安排学生分小组进入相关科室。临床带教给学生讲解本科室疾病的特点、用药情况及典型疾病的护理措施。分散见习以教师讲述为主,可以在病人允许的情况下进行病情观察。
(五)效果评价法
1.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分为学生调查和教师调查两部分。根据分组的不同,学生的调查问卷也不同。实验组学生问卷的内容包括:是否赞同开展集中见习教学;集中见习是否有利于理论知识的掌握;集中见习的时间安排是否合理;集中见习是否能够达到认识疾病、熟悉护理流程的效果等。对照组学生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是否赞同开展分散见习教学;分散见习是否有利于理论知识的掌握;分散见习的时间安排是否合理;分散见习是否能够达到认识疾病、熟悉护理流程的效果等。发放问卷之前,向学生说明问卷的主要内容及调查的目的,要求学生客观评论、匿名填写。
带教调查问卷主要是对每个学生在见习期间的表现和见习内容的掌握程度进行考评,分为优、良、中、差4个等级,具体内容如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出问题的主动性;见习过程中纪律是否良好;学生对见习内容是否准备充分,对见习内容是否掌握。
2.考核
每节课后,教师在每组学生中随机抽取一名学生进行现场考核,成绩评价包括学习态度(占30分)、操作质量(占50分)、操作报告(占20分),然后,分析和比较两组考核成绩的结果。
二、研究结果
(一)两组学生考核成绩的比较对两组学生外科护理实训课考核成绩80-89分数段和70-79分数段的人数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90-100分数段的人数高于对照组,60-69分数段的人数低于对照组。另外,实验组的平均成绩高于对照组。
(二)实验组学生对教学改革的评价实验组学生选择见习有收获的占87.6%,选择了培养了动手能力的占77%,选择培养了小组合作精神的占56.6%,选择激发了学习兴趣的占49.6%,选择培养了实践创新思维的占31.9%。总体上,实验组学生对教学改革的评价持肯定态度。
(三)实验组学生对教学改革的满意度实验组教学改革得到了学生的肯定,其中集中见习的教学设施情况和对带教素质的满意度较分散见习高。集中见习教学突出了相关学科的横向联系,学生面对的是具体的临床问题,对所学理论知识有了综合全面的认识。学生将各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的知识点贯穿于一个真实的病例中,各学科内容相互渗透、融会贯通,同时,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横向思维也得到了培养。
三、讨论
(一)集中见习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研究基于桑代克提出的学习规律:当准备对某个刺激作出反应时,该反应就会使之感到满足;当不准备对某个刺激作出反应时,强迫其作出反应则会使之产生苦恼。所以,集中见习在学生进入理论学习之前,给予了学生丰富的临床见识,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学生为完成某项学习任务作出了充分的准备,能大大提高学生为此付出努力的兴趣。
(二)集中见习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集中见习以小组为单位,形成了一个既独立又协作的学习氛围,并将单独学习变为合作学习、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三)集中见习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更快适应护理者的角色在集中见习的授课过程中,实验组学生对临床常见病例有了形象的认识。在课堂与临床相结合的条件下,学生能够更快地进入护理角色,并以护士的角色去思考问题。集中见习组织学生对临床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尝试用不同的方法鼓励和激励学生参与、发言、练习,为学生创造了思考问题的环境,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EPS教学的意义
2.1 EPS的内涵。
EPS指的是专门用途英语是一种针对于专 门的门课或是专业而设定的英语,EPS教学的 针对性很强,它是以能力为向导,与一些日常的 专业知识紧密结合的教学科目。EPS教学有很 强的针对性,针对于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制定出 了不同的学习方法,更能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342求,EPS教学制定出与实践相适应的的学习任 务并以此为依据3吉合学生的能力,制定出相应 的教学方式,从而更有效率的完成教学目标,保 证学生最大限度的学会知识与完成任务。
2.2 EPS教学对医学护理专业英语学习的重要性
医学护理专业的教学内容主要是针对涉外 英语教学,护理英语教学的重点主要放在与国外 人士之间的交流上有充分的交流水平才能更好 地进行与医患之间进行交流,及时的了解患者的 病情。英语护理专业的写作水平也是尤为的重 要写作不仅仅涉及到的是广泛的医学知识,尤 其是对知识的运用。因此,涉外护理英语教学的 目的就是为了重点的培养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 改变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专业知识的应用加 入到日常的英语知识的学习中,会使学生体会到 事半功倍的效果。
3传统护理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3. 1教材问题在我国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所使用的教材,都 是采用的公共英语教材进行授课,公共英语书中 所讲的知识都是一些人文、地理或是社会方面 的不仅词汇量上巨大,并且文章的篇幅很长,很 难理解。所讲英语内容与医学护理专业没有任 何的关系,对涉外护理学的学习没有很大的帮 助对一些想出国进行医学护理工作的学生来 说,也没有任何的作用,并且也是极为的不利。 所以针对这一现象,无论是对老师还是对学生来 说,解决这一问题不仅对学生以后的发展有帮 助,同时也可以提升老师的的学习能力,使老师 掌握专门的医学护理与专业的英语教学。
3.2课程安排不当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严重的影响了学 生的探索精神我国医学护理涉外英语专业的学 习仍然处于探索的阶段在课程安排上不能满足 学生的需求在就业方面也不能做出及时的调整 与改革在课程上的安排缺乏专业的指导与科学 性的规划所以说屆内医学护理专业的学习仍 然处于停滞不前的地步不能满足涉外护理职业 的需求与专业人才的培养还有很大的差距。
3.3生源素质低在国内传统的大学中,生源队伍范围很广 泛,既有本科生又有专科生,所以英语水平也是 参差不齐本科生在英语学习上要比本科生强一 些,所以针对英语教学又有一些区别,但是归根 结底依然是传统的理论知识的教学,与职业相关 的英语教学很少基本上可以说是没有。由此可 见,传统的英语教学已经完全的不能适应国际的 需求,适应社会的发展,传统英语教学在涉外护 理方面的教学中已经逐渐的迷失了方向。
3.4师资队伍薄弱在国内传统的英语教学中,师资队伍均是英 语专业的教师,但是这些教师对医学护理专业英 语知之甚少,无法用科学的语言为学生疑难解 惑。虽然学校仍然有一些医学护理专业的英语 教师,但是这些教师的英语水平也不足以胜任涉 外英语知识的教学。一个学校师资队伍的落后 是很难让学生接受更多的专业知识学习到更多 的社会技能的。并且针对中西方文化方面的差 异,中国传统的老师对西方文化了解甚少,无法 与西方的老师教学水平达到一个层次,因此,无 法胜任医学护理专业的英语教学。
4 EPS教学理念的引入
4. 1 EPS教学理念EPS教学指的是专门英语教学,是针对不同 的专业不同的人群所开设的一种教学方式。二 次世界大战之后,国与国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 密切,在经济、教育、技术等的发展上也在日益庞 大所以EPS教学也是为了更好的适应全球的 发展,而引进的一种专业知识技能的英语教学。
EPS教学理念就是以学生为主体,针对不同水平 层次的学生设定不同水平的教学模式,把英语作 为一种工作工具更好的发展社会。
4.2 EPS教学改革
4.2.1突出专业化EPS教学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能够更好地 在工作上发挥英语的作用,因此,EPS教学的核 心内容就是需求分析有一些特定的专业与职业 对英语的需求量很大,所以,就要对传统的教学 模式进行改革,在专业课的讲解上直接使教学与 专业挂钩彳艮据社会市场的需求对课程设计以及 教学内容进行完善同时还要根据社会的需求优 化产业结构与教学内容。医学护理专业的产生 也是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与国际接壤,加大与外国友人的交往所以真对医学护理专业 的学生就应加大学生的英语技能着重培养学生 的医学护理专业知识,突出教学的核心内容,力口 大培养力度。根据国家对涉外护理人员的需要, 加大涉外人员的培养力度,适当的增加专业英语 的课时4寺别是针对于护理的专业知识以及口 语、写作、听力等方面的培养満足社会对涉外护 理人员的需求。
4.2.2创新教学模式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 国所以针对一些传统的思想还是很深入人心, 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改革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 成的,但是为了跟进时代的步伐,适应社会的需 求EPS教学不得不被引进。在传统的英语教学 中,传统的语法、句式翻译等都是让学生死记硬 背,没有一些的实用性,导致现在有些学生甚至 连一些最基本的日常交流用于都不会说。传统343英语知识的教学,在课堂上老师是主角,但是进 行EPS教学改革之后,在课堂上学生是主角,发 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锻炼学生的口语技能 与交流能力。在EPS教学中,主要的还是通过 实物演示、真实的护理操作、多媒体讲解等技术, 将医学护理专业的专业知识进行生动的讲解,从 而使学生对护理英语有一个全行的认识产生学 习英语的热情,从全方位上提高医学护理专业英 语的运用。
4.2.3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EPS教学模式的引入,对以后老师教学来说 不仅仅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能力上的挑战,涉 外英语教学不仅要求老师要有较高的专业英语 知识,还要有专业的医学护理知识。所以作为 EPS教学的老师餘了自身需要有扎实的专业知 识之外还要有高尚的情操,对于传统的师资队 伍进行调整厘持“走出去引进来”战略措施在 学生进行学习的同时老师也在不断的跟随外国 老师学习不但进行知识方面的培训,还要进行 语言方面的培训。同时学校对于医学护理专业 的涉外英语教学也应投入大量的资金,全面提高 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丨g养一支具有高端知识技 能的教师队伍。
4.2.4创造多元化评价体系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针对学生的评价 体系一直是单方面的试题监测,因此,为了更好 的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针对学生的评价策略 弓I入多方面的评价手段,使平时的评价与终端评 价进行结合,最终全面的反馈出学生的学习情 况。例如:平时学习中的提问、日常作业、论文、 曰常护理操作、课堂演讲等都可以列入多元化评 价的范畴中,最终结合期末考试使得学生的成 绩在对学生的学习水平进行全方位的评价,从 而提高教学质量与水平。
现代护理趋势是以患者为中心,根据患者身心、社会及文化等需求,按护理计划、护理方案进行身心整体护理、健康教育和社区保健,这也是21世纪护理发展的趋势和方向。长期以来,我国护理高职教育一直沿用临床医学专业教育模式,护理专业课程设置也一直是临床医学专业的翻版,并未摆脱学科式的课程设置,没有体现现代护理专业特点。因此,护理高职教育的课程改革已势在必行。医学基础课程是护理高职教育的基础内容,其课程设置及衔接是护理高职教育教学课程改革的核心重点。我院从2010年以来,通过对护理专业毕业生、合作医院临床护理工作者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基础医学课程与护理专业紧密相关的内容,将医学基础课程进行了全面创新性整合,应用于2011级护理学生,效果较好,报告如下。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
选择我院2010级、2011级护理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由于该专业两年的录取分数不同,且文理兼招,故为了避免样本差异造成的统计错误,分别从两个年级入学成绩、性别、年龄、生源类别随机挑选了无显著性意义(P>0.05)的部分学生为研究对象。设立对照组(实施旧方案):2010级312名学生,实验组(实施新的课程整合方案):2011级322名学生。
2.方法
(1)组织专业教师设计调查问卷
组织校内专任教师及外聘教师将现有的医学基础课程内容进行归纳梳理,罗列知识点,按照重要、一般、不重要三个层次制成问卷,添加补充栏,补充栏中为被调查者认为需补充的医学基础相关知识点和技能点。问卷分别分发给本院56名教师及8所实习医院共64名临床护理工作人员(包括护理部主任、实习科室护士长、骨干护士),收集问卷并进行调查分析。
(2)构建护理高职教育医学基础课程模块
通过收集调查问卷的结果进行统计,同时遵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将医学基础课程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生物化学、药理学、医学免疫学、病原微生物与寄生虫学、病理生理学重新整合,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整合为《人体结构与功能》;病理学、医学免疫学、病原微生物与寄生虫学、病理生理学整合为《人体疾病学基础》;药理学添加部分内容改为《用药护理》,形成了三门课程组成的医学基础课程模块。
(3)根据临床护理工作进行课程设计
在基础教研室内组织精兵强将成立课程改革小组,根据新整合的课程重新编写课程大纲、课程标准,制订学期课程授课计划,教学内容注重与护士工作知识和技能要求结合,准确描述教学目标,课程内容重新编排,处理好重复内容,适当增加综合实践教学学时比例,合理安排教学进程,对各课程适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给予意见和建议。
(4)课程实施及评价
根据修订的课程大纲和课程标准,按照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思路进行设计,组织教师进行备课研讨,广泛采用病例式、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进行课程实施,学期中与学期末分别召开学生座谈会,收集学生反馈情况,课程评价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全面检查课程实施的结果,总结实践经验并改进。
2010级学生通过正常人体结构、正常人体功能、病理学、药理学、病原生物与免疫学5门医学基础课程学习,分别参加理论考试,其中正常人体结构、正常人体功能、病理学、药理学4门课程还组织了实践考核。课程整合后2011级学生只进行3门课程学习,分别有3门课程的理论考试和实践考核。将2010级312名学生8门理论课程成绩取平均分,实践成绩取平均分,2011级322名学生分别取理论、实践平均分。
(5)统计学方法
三、讨论
大量研究表明,我国护士的知识结构体系不尽合理,不能满足社会发展、人们健康需求的变化和医学模式的转变。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护理专业的课程模式仍沿用学科系统化模式,注重系统化知识传授,忽略了技能型人才的主旨特点培养,这与我们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相背离,高职护理教育改革任重而道远。随着护理教育的国际化发展,我们越来越多地借鉴了国际护理的成功经验。比如,国际上已经形成了护理独立的课程体系,公共基础知识、医学基础知识都明显少于我国,而有较大比例的社会和人文知识;临床知识是按照人的生命周期设置,实现了综合课程体系。这种课程体系已被我国许多示范高职院校所采用,具有明显的优势,但由于受到师资缺陷、实践条件的限制,该体系不能被所有院校推广。鉴于我校建立医学专业年限短,师资普遍年轻化的特点,探索适合我校校情的教学改革意义深远。专业基础课程不仅为学生提供基础知识,同时,对学生综合临床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及其对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我系将现有的医学基础课程重新整合,以体现知识的整体性和实用性,又避免重复,突出了护理职业特点,体现“必需为本,够用为度”的宗旨,将护理专业教学与护理职业能力有机结合起来,目的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人才,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国内外高职人才市场形势。新的课程整合淡化了学科,节约了学时,提升了整体性,使学生能将知识互相联系,融会贯通,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增加学习兴趣,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虽然研究结果令我们满意,但是在改革中也发现一些突出的矛盾问题。例如,整合后的课程对师资队伍的要求较高,新聘用的青年教师一般难以胜任教学任务,开发教材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大班授课教学效果不佳,基础课程与临床课程的衔接上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等。这些矛盾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研究解决。